肝门部胆管癌双支架置入术的探讨

肝门部胆管癌双支架置入术的探讨

一、肝门部胆管癌胆道双支架置入术式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范晨,孙飞虎,周琦,王卫东[1](2022)在《高位恶性胆道梗阻行内支架成形术与胆肠吻合术疗效比较》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开腹胆-肠吻合及经皮胆道双支架植入在恶性高位梗阻性黄疸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9例不能根治切除的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按手术方式分为支架组(n=28)和胆肠吻合组(n=21)。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性完成胆-肠吻合术或胆道双支架植入以达到内引流的目标。2组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均在术后l周出现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胆肠吻合组平均生存时间(22.96±7.83)周,胆道支架植入组平均生存时间(28.67±1.69)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住院天数、单次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胆肠吻合组平均住院时间为(27.55±31.35)d,胆道支架植入组为(12.62±4.17)d,胆肠吻合组平均住院费用为(54 881.99±16 816.57)元,胆道支架植入组为(42 650.00±11 450.08)元。围手术期死亡1例(胆肠吻合组),死亡率2.04%,考虑为术后感染性休克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主要并发症有胆管炎、胰腺炎、胆道支架移位或堵塞、胆道感染、肝功能衰竭。结论:开腹胆肠吻合及经皮胆道支架植入均可有效解除恶性胆道梗阻,改善肝功能,延长生存期。但从住院天数、费用等经济学指标来观察,胆道支架植入更具优势。

段玉灵[2](2021)在《ERCP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早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总结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 aphy,ERCP)支架置入术治疗无根治手术机会的恶性梗阻性黄疸(Malignant Obstruct ive Jaundice,MOJ)患者的早期减黄疗效,并分析影响其早期减黄效果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肝胆外科收治的无根治手术机会的MOJ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比较不同时间段(术前、术后1-3天、术后4-7天、术后1月)患者肝功能的差异。(2)根据梗阻部位的不同分为高位梗阻组与低位梗阻组,比较两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胆红素下降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差异。(3)低位梗阻组内根据支架置入类型的不同分为金属支架组和塑料支架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胆红素下降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差异。(4)根据术后4-7天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下降程度分为效果显着组以及效果欠佳组,分析术后4-7天疗效欠佳的危险因素(5)根据术后1月TBIL水平是否恢复正常分为降至正常组及未正常组,分析术后1月TBIL未正常的危险因素。连续正态资料组间差异使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非正态资料组间差异使用秩和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分类资料组间差异使用卡方检验和Fisher分析,独立危险因素的确定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ERCP支架置入术后不同时间段患者的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ALT(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AST(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GGT(Gamma Glutamyltransferase,GGT)值较术前均显着下降(P<0.01);术后1月TBIL、DBIL下降率明显大于术后4-7天(89.2(73.2,95.2)vs 38.4(14.9,55.0)P<0.01;85.2(70.6,95.4)vs 37.1(12.4,53.2)P<0.01);(2)低位梗阻组术后4-7天及术后1月TBIL、DBIL下降率明显高于高位梗阻组(44.3(24.1,56.2)vs 10.8(2.3,44.6)P<0.01;41.1(22.6,55.4)vs 13.3(3.0,45.0)P<0.01;93.4(86.6,96.5)vs 79.6(55.3,89.5)P<0.01;94.4(85.9,96.4)vs 71.7(15.2,84.5)P<0.01);(3)金属支架组术后1月T BIL、DBIL下降率大于塑料支架组(95.1(91.6,96.5)vs 87.5(81.1,92.1)P<0.05;92.7(84.2,96.7)vs 86.3(86.3,96.4)P<0.05);(4)高位梗阻(P<0.01,OR=9.223)、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级(P<0.01,OR=2.864)是术后4-7天疗效欠佳的独立危险因素;(5)高位梗阻(P<0.05,OR=13.813)、置入塑料支架(P<0.01,OR=76.981)是术后1月胆红素未降至正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ERCP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无根治手术机会的MOJ患者术后减黄效果显着,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安全有效;低位梗阻患者减黄效果较高位梗阻患者明显;低位梗阻患者置入金属支架较置入塑料支架术后1月胆红素下降率高。(2)高位梗阻和患者术前肝功能Child分级C级是术后4-7天疗效欠佳的独立危险因素;高位梗阻和塑料支架置入是患者术后1月胆红素未正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王建[3](2021)在《第一部分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术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第二部分 塑料胆管支架植入方式与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梗阻性黄疸减黄治疗效果的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经内镜下切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1年1月于内镜科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的23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手术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3例患者成功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切除病灶大小为0.5~2.8 cm,其中整块切除21例,分块切除2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11例,发生率为47.8%(11/23),其中6例患者同时伴有2种及以上并发症,术后迟发性出血8例(34.8%),5例患者通过内镜下止血治疗后止血,3例患者经介入栓塞治疗后出血停止;穿孔2例(8.7%),经过抗炎、腹腔穿刺引流等保守治疗后愈合;术后胰腺炎5例21.7%),给予生长抑素和消炎痛栓肛塞处理后好转。术前活检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1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0例,慢性炎症2例;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腺癌4例,腺瘤19例。术前活检病理结果与术后病理的吻合率为39.1%(9/23),其中术前活检病理低估12例(52.2%),高估2例(8.7%)。所有患者预后良好,随访期内无死亡病例(随访时间4-55月)。结论对于早期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应当积极采取切除的治疗策略,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术近期效果相对安全、有效,可以做为首选术式,但是远期效果仍需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证实。目的对比三种塑料胆管支架末端开口留置方式在解除由肝门部不可切除胆管癌引起的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肝门部不可切除胆管癌引起的梗阻性黄疸患者61例,行塑料胆管支架置入减黄治疗,其中胆管支架末端开口胃内留置18例,胆管支架末端开口十二指肠乳头留置31例,胆管支架末端开口十二指肠水平部留置12例。随访临床疗效、并发症,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三种塑料胆管支架置入的入组患者中位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76),支架中位通畅时间(p=0.101)、90天内支架梗阻率(p=0.589)、围手术期死亡率(p=1)三组术式无明显差异。三组支架的2周内发热率(p=0.003)有统计学差异(p=0.017)。结论三组术式在中位年龄、90天再梗阻率、支架中位通畅时间、围手术期死亡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胆管支架末端开口十二指肠水平部留置组患者的2周内发热率低于其他两组,我们应将支架末端开口留置于十二指肠水平部作为首选置入方式。当然,此研究局限于入组人数,我们需要更多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验证结论。

翟景威[4](2021)在《高位恶性胆道梗阻内镜下行胆道引流的疗效评估》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高位恶性胆道梗阻(high malignant biliary obstruction)是指恶性肿瘤造成的胆道高位梗阻,梗阻的方式包括直接侵犯压迫或者转移至肝门部淋巴结间接压迫,从而导致胆道狭窄,胆汁淤积于肝内,进一步损害肝功能。常见的疾病原因主要包括肝门部胆管癌、胆囊癌、肝细胞癌等恶性肿瘤直接浸润侵犯或转移压迫胆管,少数病因见于胃肠道肿瘤、肺癌转移至肝门部淋巴结进而间接压迫胆管。该类疾病发展隐匿,发现时往往已是晚期,无法实施根治手术,只能通过姑息手术减轻黄疸、改善肝功能以延长生存期以及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探讨通过内镜下放置不同支架治疗高位恶性胆道梗阻的疗效评价。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一区收治的34例高位恶性胆道梗阻的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6例,年龄39-86岁,平均年龄65.42±12.73岁。其中肝门部胆管癌17例,肝细胞癌侵犯肝门部8例,胆囊癌侵犯肝门部7例,结肠癌、肺癌肝门部淋巴结转移共2例。根据支架置入方式分为双塑料支架引流组及单金属支架引流组。比较两组患者引流效果、肝功能改善情况、术后并发症、住院情况等差异。结果:双塑料支架组和单金属支架组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均有退黄效果,且血清总胆红素明显降低表现在第3天,与术前血清总胆红素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双塑料支架组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低于单金属支架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有改善肝功能效果,血清ALT、AST明显降低表现在第7天,与术前ALT、AST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术后第7天双塑料支架组血清ALT、AST均低于单金属支架组(P<0.05)。术后两组术后并发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塑料支架组住院总费用为38715.75±2766.19元,单金属支架组住院总费用为56894.33±2268.78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双塑料支架组和单金属支架组的通畅率分别是27.3%(3/11)和66.7%(8/1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9个月,双塑料支架组和单金属支架组的通畅率分别是11.1%(1/9)和54.5%(6/1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双塑料支架组的中位生存时间是271.0d(95%CI:157.3~384.7d),单金属支架组的中位生存时间是285.0d(95%CI:251.05~300.9d),单金属支架组的中位生存时间长于双塑料支架组,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于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前放置双塑料支架有更好引流效果以及肝功能改善效果,可降低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对于晚期高位恶性胆道梗阻患者,与昂贵的金属支架对比,放置相对便宜的双塑料胆管支架在短期内仍有较明显的退黄效果和肝功能恢复,但支架通畅时间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3)ERCP是姑息治疗高位恶性胆道梗阻可行并且安全的手段之一。

肖荔元[5](2021)在《双金属与双塑料支架置入术在Bismuth Ⅳ型肝门胆管癌中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比分析金属支架和塑料支架治疗Bismuth IV型肝门胆管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不同支架类型及支架置入方式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总结经验,为今后Bismuth IV型肝门胆管癌患者选择合适的支架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成功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或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置入双支架治疗Bismuth IV型肝门胆管癌并获得完整随访的68例患者。所有病例因支架类型不同首先被分为两组进行对比,其中双金属支架组37例,双塑料支架组31例。双金属支架组又因为置入方式不同被继续细分为两组相互对比,其中PTCD组22例,ERCP组15例。搜集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的肝功能结果(包括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退黄总有效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包括胆道感染、出血、胰腺炎),支架堵塞率,支架通畅时间,患者生存时间,通过对上述临床资料的分析,探讨针对IV型肝门胆管癌,不同支架类型及支架置入方式的优劣。结果:1.支架置入后,患者肝功能各项指标均较支架置入前显着下降(P<0.05)。双塑料支架组的退黄总有效率较双金属支架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46,P=0.029<0.05),而PTCD组与ERCP组间无明显差异(χ2=2.209,P=0.137>0.05)。2.双金属支架组与双塑料支架组患者各项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对比PTCD组和ERCP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ERCP组胆道感染的发生率高于PT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40,P=0.020<0.05)。3.双金属支架组的支架堵塞率低于双塑料支架组(χ2=4.446,P=0.035<0.05),而PTCD组与ERCP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4.与双塑料支架组相比,双金属支架组的支架中位通畅时间更长(169±9.326天VS 117±11.623天,P<0.05)、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更久(185±10.945天VS 119±16.695天,P<0.05)。而对比PTCD组与ERCP组的支架中位通畅时间(166±14.127天VS 169±16.027天,P>0.05)及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85±17.003天VS 179±21.254天,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置入双金属支架与双塑料支架均可有效减轻Bismuth IV型肝门胆管癌患者黄疸情况,但双金属支架退黄效果更优。2.双金属支架堵塞率较双塑料支架低,支架通畅时间及患者生存时间更长。3.经PTCD金属支架置入术与经ERCP金属支架置入术治疗Bismuth IV型肝门胆管癌是安全有效的,但经PTCD金属支架置入术胆道感染的发生率更低。

杨泽煌[6](2021)在《EBS和PTBS治疗Ⅲ型或Ⅳ型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A)起病隐匿,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和体征,诊断率低,发现时多已失去手术机会,手术切除率低,预后较差。针对这部分已无手术机会或拒绝外科手术的患者,采用经内镜胆管支架置入术(EBS)或经皮经肝胆管支架置入术(PTBS)可及时解除胆道梗阻,改善肝功能异常,对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有着积极意义。但哪种治疗方式更佳目前知之甚少。本研究的目的是回顾性分析和对比EBS和PTBS两种方式治疗Ⅲ型或Ⅳ型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对两种治疗方式作出客观评价,为临床医师的治疗决策提供客观参考。方法:对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入院并接受EBS或PTBS治疗的87例Ⅲ型或Ⅳ型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9例患者接受EBS治疗,38例患者接受PTBS治疗。分别收集和对比两组患者的退黄效果、肝功能改善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支架通畅时间和生存时间等指标。结果:1.两组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TBIL、ALT、AST、GGT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改善肝功能程度上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EBS组和PTBS组的引流有效率分别为为85.7%和78.9%,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407)。2.两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6%和36.8%,无统计学差异(P=0.413)。其中EBS组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更高(P=0.043),PTBS组术后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更高(P=0.040),均有统计学差异。3.87例患者中共72例胆道引流有效,总体中位支架通畅时间为140天,3个月和6个月通畅率分别为90.2%和13.5%。EBS组的中位支架通畅时间为143天,3个月和6个月通畅率分别为90.5%和12.4%;PTBS组的中位支架通畅时间为131天,3个月和6个月通畅率分别为90.0%和15.7%,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χ2=0.989,P=0.320)。支架数目是支架通畅率的影响因素(χ2=12.855,P<0.001),其中单支架中位通畅时间为133天,双支架的中位通畅时间为160天。4.87例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205天,6个月和12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4.2%和8.3%。EBS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30天,6个月和12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9.9%和11.8%;PTBS组的中位生存时间时间为218天,6个月和12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6.4%和4.4%,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χ2=0.257,P=0.61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支架数目和胆道引流效果与总体生存有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胆道引流效果(HR=13.375,P<0.001)为总体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胆道引流有效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40天,胆道引流无效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20天。结论:1.对于Ⅲ、Ⅳ型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及时解除胆道梗阻、改善肝功能异常是延长其生存时间的关键。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术(EBS)和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置入术(PTBS)两种治疗方式均可起到这一作用。两者在肝功能的改善程度、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支架通畅时间和生存时间均无明显差异。2.双侧支架相比单侧支架在支架通畅时间方面更有优势,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可优先考虑行双侧支架引流。

李琮[7](2020)在《ERCP与PTCD姑息减黄对于晚期Ⅲ型及Ⅳ型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肝门部胆管恶性肿瘤起病隐匿,大部分以黄疸起病,尤其BismuthⅢ型及BismuthⅣ型肝门部胆道肿瘤,发现时多已累及单侧或双侧的二级胆管分支,需要行半肝甚至扩大半肝切除术,往往面临术后残余肝脏体积不足的困境,存在周围淋巴结的转移和累及二级胆管及重要血管者,在诊断之初,就已经失去了根治性手术治疗机会[1,2]。而对于存在手术机会的患者,其根治性手术的难度高,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复发率及治疗费用均较高,导致有些患者放弃根治性手术治疗。以上几类患者常常伴有梗阻性黄疸,若不及时处理,患者并不是因为肿瘤死亡,而是肝功受损导致的平均生存期常常不到3个月[3]。针对这部分无手术机会或者无手术意愿的患者,经皮肝穿刺胆道外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 PTCD)和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c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两种治疗方式均为解决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式,其与传统胆肠吻合内引流手术对比[4],其对麻醉的要求较低,手术的创伤相对较小,因此对比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热点。研究目的:探讨BismuthⅢ型及BismuthⅣ型肝门区胆管恶性肿瘤合并梗阻性黄疸的患者,通过实施PTCD及ERCP两种手术方式,研究对比减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对两种治疗方式做出客观评价,为临床决策提供客观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介入血管外科以及肝胆外科,收治的68例III型及IV型肝门区胆管癌合并梗阻性黄疸的患者(所收患者均经术前评估无根治性手术治疗机会,或者身体条件无法耐受根治性手术治疗,以及拒绝接受根治性手术的患者)。其中33例行ERCP支架置入治疗,35例行PTCD胆道外引流处理,通过收集并对比术前及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肝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费用等客观指标,行回顾性分析。结果:ERCP和PTCD两组患者术后ALT、AST、GGT、TBA、TBIL指标均明显下降,患者黄疸、腹痛、发热及皮肤瘙痒症状较术前显着好转,肝功能指标如总胆红素、转氨酶等与术前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下降情况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与PTCD组术后近期并发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远期术后并发症PTCD组明显高于ERC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与PTCD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ERCP组与PTCD组住院费用对比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对BismuthⅢ型和BismuthⅣ型胆道恶性梗阻患者,PTCD和ERCP两种治疗方法均可达到解除胆道梗阻,缓解因为梗阻性黄疸造成的肝功能异常,但两者在治疗效果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针对BismuthⅢ型和BismuthⅣ型胆道恶性梗阻患者,PTCD和ERCP两种治疗方案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ERCP远期并发症发生率较PTCD组更低。3.ERCP治疗费用较PTCD明显增高,两者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综上所述,ERCP和PTCD两种治疗方式均适用于BismuthⅢ型和BismuthⅣ型胆道恶性梗阻患者。因为ERCP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要低于PTCD患者,且患者无需终身带管,对于无手术机会的BismuthⅢ型和BismuthⅣ型胆管癌患者可考虑为首选方案。而PTCD可以作为ERCP的重要补充,针对操作失败、存在ERCP手术禁忌和无法承受ERCP费用的患者,可考虑行PTCD治疗。

孙先龙[8](2020)在《ERCP和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近期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对比ERCP及PTCD两种不同治疗方式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疗效差异,为临床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肝胆外科、介入科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并行ERCP或PTCD治疗、临床资料完整的病例共137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ERCP组(44例)及PTCD组(9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肝功能变化、电解质变化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长等。使用SPSS 18.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共收集137例病例,其中ERCP组44例,男性27例,女性17例,低位胆道梗阻28例,高位胆道梗阻16例,其中肝门部胆管癌12例,胰头癌18例,壶腹周围癌及胆总管下段癌9例,临近器官恶性肿瘤或转移癌5例,平均年龄66.82±8.97岁;PTCD组93例,男性59例,女性34例,低位胆道梗阻49例,高位胆道梗阻44例,其中肝门部胆管癌43例,胰头癌28例,壶腹周围癌及胆总管下段癌13例,临近器官恶性肿瘤或转移癌9例,平均年龄66.63±11.67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术前肝功能水平、电解质、梗阻部位等指标均无明显差别(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肝功能变化:术后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下降程度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电解质变化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手术方式对不同梗阻部位手术前后肝功能改善程度及减黄效果进行比较:高位胆道梗阻患者中PTCD组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下降程度较ERCP组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总胆红素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胆道梗阻患者中,PTCD组与ERCP组手术前后转氨酶及血清总胆红素下降程度比较无显着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ERCP组共出现7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9%(7/44),分别为出血3例、急性胰腺炎2例、胆道感染2例,出血及胆道感染均出现于高位胆道梗阻患者,并发急性胰腺炎患者中高位胆道梗阻与低位胆道梗阻各1例;PTCD组共出现12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9%(12/93),分别为胆道出血3例、胆道感染7例、支架堵塞2例,胆道出血均出现于低位胆道梗阻患者,高位胆道梗阻患者出现胆道感染2例、支架堵塞1例,低位胆道梗阻患者出现胆道感染5例、支架堵塞1例。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平均住院天数:ERCP组为5.0天,PTCD组为7.0天,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姑息性治疗而言,在低位胆道梗阻中,ERCP与PTCD均能有效退黄和改善肝功能,且疗效同等,在高位胆道梗阻中,两种手术方式具有同等的减黄效果,但在改善肝功能方面,后者优于前者;术后住院时间ERCP较PTCD稍短;二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对于高位胆道梗阻,可优先考虑PTCD治疗。

周翔宇[9](2020)在《不同引流方式对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不同引流方式的疗效予以评估。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肝胆胰外科和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肝胆胰外科采取姑息性治疗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共32例。详细记录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B超,CT、MRI)、肝功能及肿瘤标志物等血液生化检查结果、患者治疗方式及预后随访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PTCD组、介入支架组、探查引流组。通过回顾性分析PTCD、介入支架和探查引流三种治疗方式对晚期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生存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治疗后早期并发症和治疗后肝功能指标恢复上的差异,对三种引流方式的疗效做出系统评价。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即(`x±s)形式表示,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对部分结果应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32例肝门胆管癌患者中男性20例(62.5%),女性12例(37.5%),年龄分布47-86岁,平均年龄68.48±8.96岁。各组的治疗及预后的差异如下:(1)32例患者治疗后总体生存时间分布范围4-1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0.33±0.68个月,1年生存率25%。15例行PTCD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0.37±1.85个月,1年生存率为20%。介入支架组10名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0.21±0.82个月,1年生存率为30%。探查引流术组7名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9.42±1.12个月,1年生存率为28.5%。三组患者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3)。(2)探查引流组治疗后住院时间与PTCD组、介入支架组比较明显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6),而PTCD组、介入支架组住院时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574)。(3)三组治疗后TBIL、ALT、ALP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探查引流组住院费用最多,介入支架组其次,PTCD组最少,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PTCD组、介入支架组、探查引流组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6.6%、10%、42.8%。三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三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好转,三种引流方式都是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并且安全可靠;2.引流方式优先选择PTCD或介入支架术。

陈潇远[10](2020)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术后感染及胆漏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PHCC(Perihilar Cholangiocarcinoma,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接受根治性手术后发生术后感染和临床相关胆漏(ISGLS分级B-C级胆漏)的危险因素以及围手术期细菌学病原谱,为临床早期识别、早期诊断和有效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9年7月南京鼓楼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并由同一组外科医师实施根治性手术的连续73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向前最大LR(Likelihood Ratio,似然比)检验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术后感染及临床相关胆漏的独立危险因素,统计并分析围手术期细菌学病原谱。结果本研究共纳入连续73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其中男性50(68.5%)例,女性23(31.5%)例,平均年龄60±10岁(36-81岁),Bismuth分型包括Ⅰ型2(2.7%)例、Ⅱ型13(17.8%)例、Ⅲa型17(23.3%)例、Ⅲb型21(28.8%)例、Ⅳ型20(27.4%)例。55(75.3%)例患者行术前胆道引流,其中PTBD(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Drainage,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术)19(34.5%)例,ENBD(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33(60.0%)例,ENBD+对侧EBS(Endoscopic Biliary Stenting,经内镜胆管支架置入术)2(3.6%)例,外院手术引流1(1.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根治性手术(包括肝部分切除、肝外胆管切除、区域淋巴结廓清、9组和16组淋巴结活检及Roux-en-Y胆肠吻合等),其中65(89.0%)例患者接受大范围肝切除(≥4个Couinaud肝段)。45(61.6%)例患者发生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其中手术部位感染35(47.9%)例、菌血症4(5.5%)例、肺部感染3(4.1%)例、胆管炎10(13.7%)例、真菌感染性口炎2(2.7%)例。其他并发症包括胆漏22(30.1%)例(ISGLS分级A级8例、B级12例、C级2例)、胰瘘4(66.7%,N=6)例(ISGPS分级生化瘘1例、B级2例、C级1例)、乳糜漏7(9.6%)例、肝功能不全6(8.2%)例(ISGLS分级A级1例、B级3例、C级2例)、急性肾功能不全3(4.1%)例、腹腔出血2(2.7%)例。发生术后感染的患者临床相关胆漏的发病率(26.7%)高于未发生术后感染的患者(7.1%,P<0.05)。同时,发生临床相关胆漏的患者感染性并发症发病率(85.7%)也高于未发生临床相关胆漏的患者(55.9%,P<0.05)。两种并发症的发生具有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0.241,P<0.05)。男性(OR=8.273,95%CI=1.568-43.652,P=0.013)、PTBD引流(OR=15.341,95%CI=1.335-176.284,P=0.028)、术后第一天RBC(Red Blood Cell,红细胞)计数(OR=0.139,95%CI=0.034-0.574,P=0.006,最佳截断值3.99×1012/L)、术后第一天TC(Total Cholesterol,总胆固醇)(OR=0.247,95%CI=0.090-0.679,P=0.007,最佳截断值3.1mmol/L)和围术期同种异体输血(OR=5.926,95%CI=1.007-34.878,P=0.049)是发生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模型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受试者工作特征)AUC(Area Under Curve,曲线下面积)=0.894(P<0.001,95%CI=0.808-0.979)。从313份术前、术中胆汁样本中共培养出病原体214株。胆汁培养最常见的病原体依次是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不动杆菌属、克雷伯菌属和假单胞菌属等。从术后潜在感染部位送检的627份样本中共培养出病原体246株.术后感染部位最常见的病原体依次为肠球菌属、克雷伯菌属、葡萄球菌属、埃希菌属和念珠菌属等。31例发生感染性并发症且胆汁培养阳性的患者中,19(61.3%)例患者术后感染部位病原学培养结果与胆汁培养结果一致。本研究中,ENBD和PTBD两种引流方式术前引流时间分别为28±12天(12-55天)和39±34天(10-162天),首次引流成功率分别为91.4%和94.7%,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ENBD组双侧引流率(5.7%)低于PTBD组(52.6%,P<0.05)。术前行胆道引流患者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病率(63.6%)与未行胆道引流患者(55.6%,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接受PTBD引流的患者术后感染发病率(84.2%)高于ENBD组(54.3%,P<0.05)。共有26(72.2%,N=36)例患者发生ERCP(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后胰腺相关并发症,但仅有3(11.5%)例为ERCP术后胰腺炎(轻度2例,重度1例),其余23(88.5%)例均为一过性的高淀粉酶血症。1(5.3%)例患者接受PTBD引流后经病理学明确为肿瘤瘘道种植转移。另有1(5.3%)例患者接受PTC(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经皮经肝胆管造影术)引导下ENBD后发生直肠和乙状结肠交界处肠腔外种植转移,考虑可能与PTC操作有关。两种引流方式引流效果(引流时间、首次引流成功率、引流方式转换率、引流不佳再次置管率)和对手术治疗的影响(手术时长、出血量、R0切除率、术后住院时间、除感染外主要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一天GGT(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γ-谷酰转肽酶)(OR=1.005,95%CI=1.001-1.010,P=0.015,最佳截断值209.4U/L)、胆肠吻合口数量(OR=3.101,95%CI=1.161-8.288,P=0.024)、胆汁培养肺炎克雷伯菌阳性(OR=6.791,95%CI=1.254-36.783,P=0.026)和术前胆管炎(OR=4.662,95%CI=1.045-20.804,P=0.044)为术后临床相关胆漏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模型ROC-AUC=0.822(P<0.001,95%CI=0.678-0.967)。结论1.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后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为感染性并发症,其次为胆漏,两者的发生具有密切联系。2.男性、围手术期同种异体输血、术后第一天RBC、术后第一天TC和术前PTBD引流是发生感染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前或术中胆汁培养肺炎克雷伯菌阳性、术前胆管炎、胆肠吻合口数量以及术后第一天GGT则是发生术后临床相关胆漏的独立危险因素。3.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胆汁培养最常见的病原体依次为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不动杆菌属、克雷伯菌属和假单胞菌属等。从术后感染部位培养出最常见的病原体依次为肠球菌属、克雷伯菌属、葡萄球菌属、埃希菌属和念珠菌属等。对于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积极监测病原学培养结果对围手术期抗生素的选择有积极的指导意义。4.对于经过选择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行术前胆道引流并不会增加术后感染的风险,但不同胆道引流方式间存在差异。与ENBD相比,PTBD可能导致术后感染和肿瘤瘘道种植转移的风险增加。ENBD即使是对于Bismuth分型Ⅲ型和Ⅳ型患者也能取得不逊于PTBD的引流效果。因此,在有条件的医疗中心,ENBD应作为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前胆道引流的推荐方式。

二、肝门部胆管癌胆道双支架置入术式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门部胆管癌胆道双支架置入术式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高位恶性胆道梗阻行内支架成形术与胆肠吻合术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方法
    1.一般资料
    2.手术方法
        2.1胆道内支架植入
        2.2胆肠吻合
    3.疗效评估及随访
    4.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2)ERCP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早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第一部分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术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第二部分 塑料胆管支架植入方式与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梗阻性黄疸减黄治疗效果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切除技术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病例资料
    治疗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肝门部不可切除胆管癌的胆道支架引流进展
        参考文献
已发表与学位相关的论文
基金资助
个人简历
致谢

(4)高位恶性胆道梗阻内镜下行胆道引流的疗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高位恶性胆管梗阻的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5)双金属与双塑料支架置入术在Bismuth Ⅳ型肝门胆管癌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引言
第2章 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一般资料
    2.3 观察指标
    2.4 指标定义
    2.5 手术方法
    2.6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3.2 支架置入后肝功能的变化情况
    3.3 并发症情况
    3.4 随访情况
    3.5 双金属支架中PTCD组与ERCP组的比较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门胆管癌支架置入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表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EBS和PTBS治疗Ⅲ型或Ⅳ型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一般资料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1.4 肝门部胆管癌分型标准
        2.1.5 肝门部胆管癌不可切除的诊断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治疗方法
        2.2.2 数据收集方法
        2.2.3 术后疗效定义
        2.2.4 并发症定义
        2.2.5 观察指标
        2.2.6 随访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3.2 肝功能指标比较
    3.3 引流有效率比较
    3.4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5 支架通畅时间比较和影响因素分析
    3.6 生存时间比较和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疗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ERCP与PTCD姑息减黄对于晚期Ⅲ型及Ⅳ型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绪论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ERCP组
        1.2.2 PTCD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ERCP组与PTCD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2.2 手术结果
    2.3 两组患者术后近期、远期并发症对比
    2.4 两组患者手术后费用及住院时间对比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第五章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内镜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8)ERCP和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近期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不同引流方式对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治疗方式
    1.3 一般资料
    1.4 观察指标
    1.5 术后随访
    1.6 统计学方法
第2章 结果
    2.1 患者生存时间与住院时间
    2.2 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2.3 住院费用
    2.4 治疗后并发症
第3章 讨论
第4章 结论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术后感染及胆漏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情况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3 术前处理
    2.4 ENBD操作
    2.5 PTBD操作
    2.6 手术操作
    2.7 术后管理
    2.8 主要观察指标
    2.9 统计学处理
结果
    3.1 患者基线资料
    3.2 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及病原学分析
        3.2.1 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者一般情况和临床病理资料的比较
        3.2.2 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3.2.3 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独立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2.4 围手术期细菌学病原谱分析
    3.3 PTBD与 ENBD两种胆道引流方式的比较
        3.3.1 PTBD组与ENBD组患者一般情况和临床病理资料的比较
        3.3.2 PTBD组与ENBD组患者引流情况及对手术治疗影响的比较
    3.4 术后临床相关胆漏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3.4.1 临床相关胆瘘组与对照组一般情况和临床病理资料的比较
        3.4.2 临床相关胆漏组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3.4.3 临床相关胆漏组与对照组围手术期细菌学病原谱的比较
        3.4.4 术后临床相关胆漏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3.4.5 临床相关胆漏组与对照组胆汁培养肺炎克雷伯菌阳性患者比较
讨论
    4.1 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及病原学
    4.2 PTBD和 ENBD两种引流方式的选择
    4.3 术后临床相关胆漏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肝门部胆管癌胆道引流方式的选择及其对术后感染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 部分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二 实验室检查参考值范围
    附录三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四 攻读学位期间临床轮转科室和参加相关考试情况
致谢

四、肝门部胆管癌胆道双支架置入术式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位恶性胆道梗阻行内支架成形术与胆肠吻合术疗效比较[J]. 范晨,孙飞虎,周琦,王卫东.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22(01)
  • [2]ERCP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早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段玉灵.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3]第一部分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术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第二部分 塑料胆管支架植入方式与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梗阻性黄疸减黄治疗效果的分析[D]. 王建.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4]高位恶性胆道梗阻内镜下行胆道引流的疗效评估[D]. 翟景威.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5]双金属与双塑料支架置入术在Bismuth Ⅳ型肝门胆管癌中的对比研究[D]. 肖荔元.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6]EBS和PTBS治疗Ⅲ型或Ⅳ型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对比分析[D]. 杨泽煌.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7]ERCP与PTCD姑息减黄对于晚期Ⅲ型及Ⅳ型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研究[D]. 李琮. 河北大学, 2020(02)
  • [8]ERCP和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近期疗效分析[D]. 孙先龙.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9]不同引流方式对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D]. 周翔宇. 吉林大学, 2020(08)
  • [10]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术后感染及胆漏的临床分析[D]. 陈潇远.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肝门部胆管癌双支架置入术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