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骨细胞分化产物及其生化标志物研究进展

成骨细胞分化产物及其生化标志物研究进展

一、成骨细胞分化产物及其生化标志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汪青[1](2021)在《二仙汤治疗肾阳虚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观察二仙汤治疗肾阳虚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分析及动物实验验证,探讨二仙汤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期间,选取南京中医药大学昆山附属医院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阳虚证)患者9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对照组服用钙剂及阿法骨化醇。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二仙汤。疗程共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腰背疼痛VA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生活质量评分、骨密度、骨代谢指标等,所得数据经统计学分析,评价临床疗效。2.应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构建二仙汤-有效化合物-miRNA靶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基因网络,筛选核心靶标进行分析,并通过临床样本验证结果。3.构建去卵巢小鼠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通过MicroCT、组织形态学等方法明确二仙汤对雌激素减少造成的骨丢失的保护作用。通过研究二仙汤含药血清对破骨细胞分化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探讨二仙汤对绝经后骨丢失保护作用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二仙汤联合钙剂及阿法骨化醇治疗12周后,腰背疼痛VAS评分及肾阳虚中医症候评分下降,SF-36生活质量评分升高。血清骨形成指标(P1NP及血清骨钙素)升高,血清骨吸收指标(β-CTX)及骨密度无显着变化。2.二仙汤六味单药,共获得有效化合物104个,预测的microRNA靶标共122个,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疾病相关基因共171个,构建的二仙汤-有效化合物-miRNA靶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基因网络中核心microRNA靶标是miRNA-335-5p,其靶基因富集在成骨调节、矿化的调控、成骨细胞增殖的调控、氧化应激等通道。临床样本验证,试验组用药后,血浆miRNA-335-5p较用药前显着升高,而对照组没有显着变化。3.去卵巢小鼠动物模型经二仙汤治疗后,骨密度、骨体积分数及骨小梁数上升,骨小梁分离度下降;骨小梁形态和结构均有显着改善;血清P1NP升高,CTX下降,miRNA-335-5p表达量升高。二仙汤含药血清抑制破骨细胞TRAP、CTSK及NFATc1的基因表达,抑制破骨细胞肌动蛋白环的形成,降低其骨吸收能力;二仙汤含药血清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活力,提高miRNA-335-5p的表达,降低DKK1并促进Wnt/β-catenin信号通道,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研究结论1.二仙汤联合钙剂及阿法骨化醇的短期治疗,能够缓解腰背疼痛,改善肾阳虚中医症候,改善生活质量,增加骨形成,但骨密度无明显变化。2.miRNA-335-5p可能是二仙汤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重要靶点。3.二仙汤能够调节去卵巢小鼠骨代谢指标,增加骨密度,抑制骨丢失,改善骨骼微结构。4.二仙汤含药血清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特异性基因表达及肌动蛋白环形成,抑制破骨细胞形成及骨吸收能力。5.二仙汤含药血清通过改变miRNA-335-5p的表达,降低DKK1,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道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2](2021)在《骨转换生化标志物临床应用指南》文中研究指明骨转换对于防止骨骼疲劳损伤和维持机体矿物质平衡至关重要, 骨转换失衡是多种骨骼疾病的关键病理生理机制。骨转换生化标志物(bone turnover markers, BTMs)是骨转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或酶类, 本指南介绍BTMs的测量方法、正常值及其在多种骨骼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骨折风险预测、药物疗效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叶紫梦玮,戴璇,刘亚鸽,陈贝贝,朱如愿,王丽丽,张东伟[3](2021)在《骨代谢生化标志物在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diabetic osteoporosis,DOP)是一种常见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其逐年升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促使临床研究者去探索更加有效的诊断方法。骨代谢生化标志物是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全身骨骼新陈代谢活动的骨基质蛋白或酶类。医学工作者可通过检测血液中骨代谢标志物的水平来评估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的骨代谢情况和骨折风险,并为DOP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价值。本文将探讨骨转换标志物、钙磷代谢、激素、细胞因子等相关指标在DOP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以期为该病的管理提供实验室依据。

马玉萍[4](2021)在《二甲双胍对1型糖尿病患者骨代谢标志物及骨密度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1型糖尿病(T1DM)患者加用二甲双胍降糖治疗后其骨代谢生化标志物及骨密度的变化,探讨二甲双胍对T1DM患者骨代谢及骨密度的影响,揭示二甲双胍对T1DM患者除降糖外对骨组织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8月-2020年9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符合纳排标准的T1DM患者共128例,将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组作为实验组,单纯胰岛素治疗组为对照组。详细采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病程、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内生肌酐清除率(GFR)、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旁腺激素(PTH)、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指标,同时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代谢生化指标,包括25羟维生素D(25-OH-VD)、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氨基端和中段骨钙素(OC)、血清钙(Ca)、血清磷(P)及尿钙/肌酐(urine Ca/Cr)水平,检测两组患者腰椎骨密度(BMD)变化,观察加用二甲双胍后对T1DM患者骨代谢及骨密度是否有影响;并进一步将实验组患者按照二甲双胍剂量分组,观察二甲双胍对T1DM患者骨代谢及骨密度的影响是否与剂量相关;以及二甲双胍对不同性别、绝经前后T1DM患者骨代谢及骨密度的影响。并将25-OH-VD、BAP、OC、Ca、P、Urine Ca/Cr、腰椎BMD与二甲双胍、年龄、性别、BMI、FPG、2h PG、Hb A1c、GFR、FT3、FT4、TSH、PTH之间的关系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以年龄、BMI、Hb A1c、FPG、2h PG、GFR、TSH、二甲双胍作为自变量参数,25-OH-VD、BAP、OC、Ca、P、Urine Ca/Cr、腰椎BMD作为因变量参数,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与T1DM患者骨代谢及骨密度相关的因素。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对此次研究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基线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糖尿病病程、FPG、2h PG、Hb A1c、胰岛素每日用量、肾小球滤过率(GFR)、FT3、FT4、TSH、PTH、TC、TG、LDL-C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2.治疗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骨代谢指标及骨密度变化水平比较: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25-OH-VD、BAP、OC、Ca、P、urine Ca/Cr水平及腰椎BMD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72周后,反映骨形成的标志物BAP、OC以及腰椎BMD在实验组患者中较治疗前均升高,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OH-VD、Ca、P、urine Ca/Cr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以二甲双胍剂量为条件分层发现,当二甲双胍维持在高剂量1500mg/d时,实验组患者BAP、OC指标较使用二甲双胍中剂量1000mg/d及低剂量500mg/d治疗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4.二甲双胍对不同性别T1DM患者骨代谢及骨密度影响的比较: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实验组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在治疗后,骨代谢指标25-OH-VD、BAP、OC、Ca、P、urine Ca/Cr及腰椎BMD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5.二甲双胍对绝经前后T1DM女性患者骨代谢及骨密度的影响:实验组绝经前与绝经后女性患者在使用二甲双胍治疗后,25-OH-VD、BAP、OC、urine Ca/Cr、Ca、P、腰椎BMD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6.将各骨代谢指标、腰椎BMD与二甲双胍、年龄、性别、BMI、FPG、2h PG、Hb A1c、GFR、FT3、FT4、TSH、PTH之间的关系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BAP与二甲双胍呈明显正相关、与年龄成正相关;OC与二甲双胍呈明显正相关;腰椎BMD与二甲双胍呈正相关,与FPG、2h PG、Hb A1c呈负相关。7.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2h PG、二甲双胍是BAP的保护性因素;二甲双胍是OC的保护性因素;二甲双胍是Urine Ca/Cr的危险因素;年龄、FPG是腰椎BMD的危险因素,二甲双胍是腰椎BMD的保护性因素。结论1.T1DM患者在加用二甲双胍降糖过程中,可以升高反映骨形成的标志物BAP、OC以及腰椎BMD的水平。2.当二甲双胍维持在较高剂量1500mg/d时,BAP、OC的水平升高较明显,腰椎BMD的水平并无明显上升。3.T1DM患者在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过程当中,骨代谢生化标志物及骨密度不受性别、是否绝经因素的影响,但仍需进一步研究。4.T1DM患者使用二甲双胍联合降糖治疗的同时,可能增加骨形成,减少骨吸收,抑制骨质疏松的发生。

刘栋[5](2020)在《早熟1号方对中枢性性早熟女童骨代谢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性早熟女童骨代谢特点,分析骨代谢生化标志物与健康女童的区别;研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治疗对性早熟女童骨代谢指标的影响;分析中药干预对性早熟女童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探讨滋阴泻火类中药对骨代谢指标的影响,从调控骨代谢层面阐述中药治疗性早熟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中枢性性早熟(ICPP)女童70例,另外选取健康女童20例作为空白对照。将ICPP女童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分别予早熟1号方、GnRHa(包括达菲林和抑那通)治疗,疗程按照指南规定为1-2年,观察周期为6个月,中药组和西药组在治疗前后均进行证候积分评价,比较两组总体疗效和主要积分、次要积分、单项积分变化,评价早熟1号方治疗ICPP的总体疗效。另外在治疗前分别检测ICPP女童和健康女童骨代谢相关指标,包括骨形成指标、骨吸收指标及骨代谢调节指标;中药组和西药组分别于治疗6个月后再次检测骨代谢相关指标,分析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中西药总体疗效比较:以早熟1号方为基础治疗的中药组共有35例,治疗6个月后进行评价发现有效人数为28例,有效率达80%,与西药组有效率86%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主要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均呈下降趋势,但是西药组在改善主要积分方面优于中药组(P<0.05)。次要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均呈下降趋势,但是中药组在改善次要积分方面优于西药组(P<0.05)。(2)各个单项积分比较:在改善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方面,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在改善乳房发育状况和卵巢容积方面,西药组优于中药组(P<0.05),而在抑制骨龄、改善卵泡直径大小、改善阴道分泌物情况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结果显示中药组和西药组在治疗前后各个单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积分均呈现下降趋势,表明中药组和西药组均可以不同程度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相关的辅助检查结果(P值均<0.05)。在改善中医单项证候积分方面,中药组在改善五心烦热、怕热潮热、盗汗、烦躁易怒、喜食肥甘、胸闷叹息、面红目赤、大便干结上具有明显疗效(P<0.01),而对于口苦咽干及舌质红的改善无统计学差异(P>0.05);西药组在改善五心烦热、怕热潮热、盗汗、烦躁易怒、喜食肥甘、大便干结上具有明显疗效(P<0.01),而对于胸闷叹息、口苦咽干、面红目赤、舌质红的改善无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中药组在改善盗汗、喜食肥甘、大便干结上优于西药组(P<0.05)。(3)性早熟女童与健康女童骨代谢生化指标差异:ICPP组女童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血清骨钙素(BGP)、总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总tPINP)、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β-CTX)、25(OH)D3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其中BGP、总tPINP、β-CTX显着高于健康女童,而25(OH)D3则显着低于健康女童(P<0.01);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碱性磷酸酶(ALP)、钙磷乘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中药组和西药组治疗前后骨代谢生化指标变化:西药组治疗前后,25(OH)D3、钙磷乘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GP、IGF-1、ALP、总tPINP、β-CTX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BGP、ALP、总tPINP、β-CTX水平有下降趋势,而IGF-1则有上升趋势。中药组治疗前后,ALP、25(OH)D3、钙磷乘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GP、IGF-1、总tPINP、β-CTX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BGP、总tPINP、β-CTX水平有下降趋势,而IGF-1则有上升趋势。结论:(1)早熟1号方可以明显改善性早熟女童阴虚火旺的临床症状,临床疗效显着;(2)中枢性性早熟女童与正常发育女童相比骨龄明显提前,同时在疾病早期便存在骨代谢异常的情况,骨代谢较正常儿童亢进,骨转换速率明显加快,骨吸收和骨形成均亢进,其中以骨形成亢进为主要特点,骨形成生化指标明显升高;(3)GnRHa治疗可以减缓性早熟女童的骨龄进展,调节骨代谢,显着降低骨转换速率,特别是对于过度亢进的成骨细胞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4)早熟1号方能够影响性早熟女童骨代谢相关指标,对于成骨作用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治疗性早熟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骨代谢而发挥。

岳永彬[6](2019)在《黄芪苷Ⅱ促成骨机制及对股骨头坏死兔脂联素、促黑素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一 黄芪苷Ⅱ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机制的研究背景: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Non-traumatic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N-ONFH)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骨代谢相关疾病。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代谢疾病,以成骨细胞的骨形成和破骨细胞的骨吸收之间的失衡为主要特征。股骨头灌注的研究发现骨质疏松患者股骨头灌注明显减少,更易发生N-ONFH。黄芪苷Ⅱ是中药黄芪的主要药理活性成分之一,已被证实在体外和体内参与骨代谢的调节,但是,其对成骨细胞骨形成的促进作用及其潜在机制尚未明确。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阐明黄芪苷Ⅱ是否可以体外刺激成骨细胞的增殖及分化。同时,本研究还将探索黄芪苷Ⅱ调节MC3T3-E1细胞体外增殖、分化的潜在机制,明确介导其成骨活性的主要信号通路。方法:体外培养MC3T3-E1细胞,采用α-MEM培养基,补充10%胎牛血清,1%青霉素、链霉素,于5%二氧化碳,37℃培养。之后更换为分化培养基,然后将MC3T3-E1细胞分别用不同浓度的黄芪苷Ⅱ处理。药物处理结束后,收获细胞,按照相关试剂盒的说明书要求,对细胞增殖活性,ALP活性进行检测。此外,MC3T3-E1细胞按照上述方式处理,5天后按照TRIZOL试剂说明书对细胞总RNA进行提取,接着按照逆转录试剂盒要求将总RNA反转录生成cDNA。采用SYBR染料法,在ABI 9700荧光定量PCR上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考查药物对骨代谢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最后,MC3T3-E1细胞按照上述方式处理,5天后采用RIPA缓冲液提取细胞总蛋白,并使用BCA方法对总蛋白进行定量,使用Western印记对相关蛋白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首先,采用MTT法评估了不同浓度(0,5,10,20 μM)的黄芪苷Ⅱ对MC3T3-E1细胞体外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0和20μM的黄芪苷Ⅱ处理2天显着诱导了 MC3T3-E1细胞的增殖。用同样浓度的黄芪苷Ⅱ处理MC3T3-E1细胞3天或7天得到了类似的结果。此外,我们研究了黄芪苷Ⅱ对MC3T3-E1细胞ALP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芪苷Ⅱ处理MC3T3-E1细胞3天小幅增加了 ALP活性,进一步延长处理时间至5到7天,发现黄芪苷Ⅱ能非常显着的增加MC3T3-E1细胞ALP活性。黄芪苷Ⅱ对MC3T3-E1细胞ALP活性的影响呈剂量依赖性。为了进一步证实黄芪苷Ⅱ对MC3T3-E1细胞矿化结节是否有调节作用,本文使用茜红素S染色法对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黄芪苷Ⅱ处理MC3T3-E1细胞21天显着促进MC3T3-E1细胞矿化结节的形成,与上述黄芪苷Ⅱ调节MC3T3-E1细胞ALP活性的结果非常一致。之后,我们研究了黄芪苷Ⅱ对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低浓度的黄芪苷Ⅱ即可诱导MC3T3-E1细胞Runx2和BGP基因的mRNA表达。高浓度的黄芪苷Ⅱ可非常显着的诱导Runx2和BGP基因mRNA表达增加2倍左右。最后,我们分析了 Runx2和BGP骨代谢相关信号通路,发现,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剂Dkk-1的使用反转了黄芪苷Ⅱ对MC3T3-E1细胞ALP活性的诱导作用,表明黄芪苷Ⅱ可能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从而调节骨代谢。结论:黄芪苷Ⅱ可以增加MC3T3-E1细胞增殖、诱导ALP活性、矿化结节形成、并促进其分化。黄芪苷Ⅱ对MC3T3-E1细胞增殖、分化的活性可能是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来完成的。研究二 脂联素与N-ONFH的临床相关性研究背景:N-ONFH的发病率非常高,从年轻人到中老年人均可见发病。到目前为止,N-ONFH的详细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由于其病理过程复杂,影响因素较多,对该病的早期诊断非常困难。很多患者被确诊为N-ONFH时就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寻找一个简单有效的对该疾病的早期诊断有帮助的生化指标是非常必要的。APN在人类表现出对骨量的负调节作用,可以作为骨量的独立预测因子。但是,APN与N-ONFH的相关性研究尚无报道。目的:该研究目的是探索N-ONFH病人脂联素水平与该疾病严重性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早期诊断及评估其严重程度和预防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随机选取92个健康正常人群以及等样本量N-ONFH病人参与此项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所有样本血清中的APN水平。采用FICAT分期系统对N-ONFH患者的影响学进展进行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Harris髋关节评分法(Harris),西部Ontario及Mc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法(WOMAC)对N-ONFH病人临床症状严重性进行评估。结果:经独立样本t检验,与健康正常人群组相比较,N-ONFH组血清APN水平显着降低(t=10.896,P-0.000<0.05),差异有显着性。经单因素方差分析FICAT分期的三个组别之间差异有显着性(Welch=21.796,P=0.000<0.05)。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清APN水平与FICAT分期成显着负相关(r=-0.584,P=0.000<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病人血清APN水平与VAS评分成显着负相关(r=-0.556,P=0.000<0.05),与 WOMAC 评分也成显着负相关(r=-0.310,P=0.003<0.05),与Harris 成显着正相关(r=0.404,P=0.000<0.05)。结论:APN水平与N-ONFH表现出高度相关性,并与该病严重性显着负相关,APN水平或可能作为潜在的预测N-ONFH发病倾向和评估N-ONFH严重程度的独立生化指标。研究三 促黑素与N-ONFH的临床相关性研究背景:据报道,作为一种来源于阿片黑素细胞皮质素原(POMC)的内源性神经肽,促黑素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及阻止成骨细胞损伤。但是促黑素在N-ONFH中的作用尚不清楚。目的:本课题的目的是研究血清促黑素与N-ONFH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随机选取90个被诊断为N-ONFH的病人以及相同样本量健康正常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180个血清样本中促黑素水平进行测定。根据FICAT分期系统对N-ONFH病人影像学疾病进展进行评估。采用VAS评分法,Harris髋关节评分法,WOMAC评分法对N-ONFH疾病症状严重程度进行评估。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血清APN、白细胞介素33(IL-33)也被相应的检测和分析。结果: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以FICAT分期划分的三个组别之间促黑素水平差异有显着性(Welch=11.820,P=0.000<0.05)。此外,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清促黑素水平与FICAT分期成显着负相关(r=-0.472,P=0.000<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血清促黑素水平与VAS评分呈负相关(r=-0.497,P=0.000<0.05),与Harris评分呈现正相关(r=0.236,P=0.025<0.05),与WOMAC评分无显着相关性(r=-0.170,P= 0.108>0.05)。通过进一步比较血清促黑素、白介素33和脂联素之间的相关性,发现促黑素与白介素33成负相关(r=-0.312,P=0.003<0.05),而与脂联素成正相关(r=0.323,P=0.002<0.05)。在通过年龄及体重指数进行校正后,这些相关性仍然非常明显。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N、MSH是影响N-ONFH发病的独立因素(OR=0.327[0.217,0.492],0.298[0.206,0.431];P=0.000,0.000<0.05)。结论:血清脂联素、促黑素水平可能可以作为潜在的N-ONFH的保护性生化标志物。亦可作为预测N-ONFH发病的独立指标。研究四 黄芪苷Ⅱ对兔酒精性、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脂联素、促黑素的影响背景:虽然脂联素、促黑素对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具有保护性作用,但是缺乏发病前后的纵向观察比较。从体外研究可以看出,黄芪苷Ⅱ能够增加MC3T3-E1细胞增殖活性、诱导ALP活性、矿化结节形成、并促进其分化,但是缺乏相关动物实验研究支持。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脂联素、促黑素在中国白兔酒精性和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病前后的变化以及黄芪苷Ⅱ对脂联素、促黑素的影响,为脂联素、促黑素在临床诊断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提供客观依据,亦为黄芪苷Ⅱ在临床的推广应用提供基础研究。方法:酒精造模组和激素造模组各随机选取48只中国白兔,随机分为三组:正常组、模型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是在模型组的基础上加入黄芪苷Ⅱ灌胃干预。在实验开始前和实验8周分别检测血清脂联素、促黑素水平,实验8周时,取实验白兔股骨头骨组织送病理检查,记录各组的空骨陷窝率。比较实验前后各组血清脂联素、促黑素变化及造模后各组空骨陷窝率差异。结果:各模型组和实验组均出现不同程度股骨头坏死。经过配对t检验,干预后模型组、实验组的APN、MSH显着低于干预前水平。(P=<0.05)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干预后各组APN、MSH有显着差异(P=<0.05)。此外,酒精造模组、激素造模组各组间空骨陷窝率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脂联素、促黑素和兔酒精性和激素股骨头坏死发病密切相关,黄芪苷Ⅱ在改善骨坏死的同时,还可以提高酒精性和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兔促黑素水平,但对酒精性股骨头坏死患兔脂联素水平无影响。

叶孟亮[7](2019)在《牦牛骨胶原蛋白肽抗骨质疏松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牦牛(Bos grunniens)是我国珍贵的畜种资源,牦牛骨中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约占21.5%),补充胶原蛋白肽可以增加骨胶原纤维网架的规则性和牢固性。深入开展对牦牛骨精深加工技术的研究探讨,充分利用牦牛骨中丰富的骨胶原蛋白开发功能性食品,对提高牦牛附加值、增加藏区牧民收益、促进牧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固边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牦牛骨为研究对象,利用酸溶酶提技术制备得到较高纯度牦牛骨胶原蛋白,并对其结构进行了鉴定。基于靶向酶解技术考查了复合蛋白酶(Protamex)、风味蛋白酶(Flavourzyme)、胰蛋白酶(Trypsin)、中性蛋白酶(Neutrase)、碱性蛋白酶(Alcalase)、木瓜蛋白酶(Papain)等6种常用商业蛋白酶对牦牛骨胶原蛋白酶解效果差异,并以水解度、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为指标优选了最适用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中性蛋白酶酶解牦牛骨胶原蛋白制备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肽的最佳工艺参数。利用超滤、体积排阻色谱、反向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对牦牛骨胶原蛋白肽进行了进一步分离、纯化和鉴定。通过模拟胃肠道消化、Caco-2细胞单层膜转运模型考查了牦牛骨胶原蛋白肽的消化、吸收、转运机制。基于Real-time qPCR、Western blot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了牦牛骨胶原蛋白肽促成骨细胞增殖潜在作用机制。利用骨转换生化标志物、骨生物力学指标、骨形态力学指标考查了牦牛骨胶原蛋白肽抗骨质疏松活性效应;首次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系统探究了牦牛骨胶原蛋白肽抗骨质疏松活性作用机制。取得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比较分析6种蛋白酶酶解牦牛骨胶原蛋白水解液促成骨细胞增殖率差异,筛选出中性蛋白酶为酶解牦牛骨胶原蛋白制备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肽最适用酶,并优化得到最佳酶解工艺组合为:酶解液温度54℃、酶解时间3.6 h、酶底比(E/S)5637 U/g、初始pH 6.12。(2)利用超滤、体积排阻色谱、反向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酶解牦牛骨胶原蛋白制备得到的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肽进行了分离纯化。其中,经超滤后收集得到的组分UF-IV(Mw<3 kDa)表现出较高的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经SuperdexTM peptide 10/300 GL色谱柱(体积排阻色谱法)分离后,组分SP-III表现出较高的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在0.5 mg/mL作用浓度下,促成骨细胞增殖率高达160.6%;经RP-HPLC分离纯化,组分SP-III经Innoval C18色谱柱进一步分离后的组分F8表现出较强的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190.6%)。利用反向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联合Mascot2.4 search engine对其氨基酸序列进行测定,共鉴定得到35条肽段。基于相对丰度、分子量、比对标准得分等指标筛选出9条具有较高潜在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肽进行化学合成验证其体外生物活性,结果表明,GPAGPPGPIGNV(GP-12)肽相较其他8条肽段具有更高的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142.7%)。(3)模拟胃肠道消化试验结果表明,GP-12肽对胃-肠道消化具有一定的抗性,虽部分GP-12肽经肠道内肽酶水解为GPAGPPGPIGN(GP-11)和GPAGPPGPI(GP-9),经消化后仍可发挥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构建的Caco-2细胞单层膜试验结果表明,GP-12肽会被上皮细胞膜肽酶进一步水解为GPPGPIGNV(GV-9)、AGPPGPIGNV(AV-11)肽,仍有部分GP-12肽可以完整通过Caco-2细胞单层膜而转运,但吸收率较低,其吸收机制为细胞旁路途径吸收。(4)牦牛骨胶原蛋白肽GP-12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和EGFR信号通路之间交互作用从而诱导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体外模拟分子对接结果显示,GP-12肽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氨基酸残基结合位点为Asn12、Lys13、Leu14、Thr15、Gln16、Leu17、Gly18、Tyr45、Leu325和Phe357,结合力主要为氢键作用和范德华力。牦牛骨胶原蛋白肽GP-12潜在促成骨细胞增殖作用机制可能为:GP-12肽首先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激活,活化后的EGFR进一步将GSK-3β因子磷酸化,从而阻止β-catenin蛋白降解,造成β-catenin蛋白在成骨细胞内的积累,从而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诱导成骨细胞增殖过程。(5)牦牛骨胶原蛋白肽(<3kDa)具有较好的促成骨增殖活性,且呈现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所提取的牦牛骨胶原蛋白肽(<3kDa)中分子量在1 kDa以下的多肽所占比例高达96.8%。牦牛骨胶原蛋白肽(<3kDa)的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可能归因于GPSGPAGKDGRIGQPG(GP-16)、GDRGETGPAGPAGPIGPV(GD-18)或者含有类似氨基酸序列的多肽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相互作用。(6)牦牛骨胶原蛋白肽(<3kDa)可显着提高机体骨形成相关转换生化标志物(BGP、BALP)的表达和降低机体骨吸收相关生化标志物(TRACP、S-CTX、DPD)表达。大鼠股骨骨生物力学指标方面,相较模型组,牦牛骨胶原蛋白肽(<3kDa)和雌二醇处理组大鼠骨弹性载荷和断裂载荷均呈显着上升趋势(P>0.05)。此外,牦牛骨胶原蛋白肽(<3kDa)和雌二醇可显着提高大鼠骨小梁数目(Tb.N)、骨小梁密度(Tb.BMD)、骨小梁厚度(Tb.Th)、骨体积分数(BV/TV),降低骨小梁间距(Tb.Sp)的作用(P<0.05)。综上,牦牛骨胶原蛋白肽(<3kDa)能够明显改善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状,且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作用关系。(7)共筛选出8种脂类和类脂分子(牛磺酸、花生四烯酸、1-棕榈酰-2-羟基-sn-甘油-3-磷酸乙醇胺、(4Z,7Z,10Z,13Z,16Z,19Z)-4,7,10,13,16,19-二十二碳六烯酸、1-硬脂酰-2-羟基-sn-甘油-3-磷酸胆碱、牛磺酸脱氧胆酸、Taurochenodeoxycholate、牛磺胆),2种有机酸及其衍生物(D-erythro-鞘氨醇-1-磷酸、L-瓜氨酸),以及1种神经递质类物质(血清素)等11种代谢物为潜在生物标志物。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发病机制与机体磷脂代谢、氨基酸代谢和脂肪酸代谢紊乱密切相关。牦牛骨胶原蛋白肽干预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过程与Membrane transport(ABC transports)、消化系统(Protein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Mineral absorption)、翻译(Aminoacyl-tRNA biosynthesis)、氨基酸代谢(Arginine and proline metabolism、Valine,leucine and isoleucine degradation)和脂质代谢(Bile secretion、Primary bile acid biosynthesis、Taurine and hypo taurine metabolism)密切相关,且与细胞免疫、神经系统、碳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等多种代谢通路交互作用,多信号通路、多环节、多靶点和多维度干预大鼠骨质疏松症预防、改善与治疗。

林海[8](2019)在《强腰健骨颗粒对椎体后凸成形术后症状改善及骨代谢的影响》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对比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肝肾亏虚证患者术前、术后各随访点的观察指标,评价强腰健骨颗粒对椎体后凸成形术后症状改善及骨代谢的影响,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与临床使用提供可靠的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72例病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6例,对照组36例。试验组在PKP术后予口服碳酸钙D3片、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注射液及口服强腰健骨颗粒治疗,对照组在PKP术后予口服碳酸钙D3片及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观察时间为6个月,分别于术前、术后第2天、术后2个月、术后6个月记录两组的VAS、ODI评分,于术后第2天、术后6个月记录中医症候积分,于术前、术后6个月分别检测骨密度、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并记录随访过程中再骨折例数,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以评定临床疗效。研究结果1两组基线比较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病程、一般生化指标(ALP、Ca、IP)、骨折椎体节段和骨折数量、疗效评价指标(VAS、ODI、BTMs、BMD)经相关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两组具有可比性。2腰背疼痛的改善两组组内比较:两组术后各随访点与术前VAS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2个月、术后6个月与术后第2天VAS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6个月与术后2个月VAS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组间比较:术前、术后第2天VAS评分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术后2个月、术后6个月VAS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术后腰背疼痛缓解程度更优。3腰背功能的改善两组组内比较:两组术后各随访点与术前ODI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2个月、术后6个月与术后第2天ODI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术后6月与术后2月ODI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后6月与术后2月ODI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组间比较:术前、术后第2天ODI评分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术后2个月、术后6个月ODI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PKP术后腰背功能障碍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4中医症候疗效比较试验组有效率为93.3%,其中显效为53.3%,有效为40%;对照组有效率为71.9%,显效为28.1%,有效为43.8%。两组有效率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PKP术后腰脊疼痛、酸软无力、下肢痿弱、不能持重、目眩等中医症状较对照组缓解更为明显。5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变化两组组内比较:试验组术后6个月PINP与术前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后6个月PINP与术前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6个月β-CTX与术前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两组组间比较:两组间PINP于术后6个月比较,p<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PINP术前比较、β-CTX在术前及术后6个月比较,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后6个月,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活性均受到抑制,而试验组术后6个月,成骨细胞活性水平与术前保持一致。6骨密度的变化两组组内比较:组内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两组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组间比较:组间术前、术后6个月BMD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所有患者骨密度在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7术后再骨折率比较对照组随访期间2例发生再骨折,占6.2%;试验组随访期间1例发生再骨折,占3.3%;两组经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p>0.05),两组患者术后再骨折率在随访6个月内未发现明显差异。8安全性分析研究前后所有患者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泌尿系B超、心电图、血清生化(Ca、IP、肝肾功能、碱性磷酸酶、250HD)检查均无异常。随访期间未出现与口服强腰健骨颗粒相关的不良反应。研究结论强腰健骨颗粒能够安全、有效地缓解PKP术后腰背疼痛、行走困难等残留症状,改善患者腰背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并且强腰健骨颗粒促进成骨细胞代谢,预示在抗骨质疏松治疗上有一定的作用,对降低PKP术后再骨折风险可能有一定意义,故本方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及临床使用。

刁岩[9](2019)在《松多酚聚电解质纳米粒对模拟失重诱导骨丢失的防护作用》文中研究表明航天员在飞行任务中,机体会发生骨丢失,返回地面后其骨骼仍难以恢复到飞行之前的状态。因此,失重骨丢失防护剂的研究迫在眉睫,成为载人航天技术长期关注的重点和热点。本研究筛选出松多酚为研究对象。通过活性跟踪寻找到松多酚中具有抗模拟失重诱导成骨细胞活性下降的活性部位(S3);通过聚电解质自组装原理,以S3包封率为指标,筛选出黑木耳多糖酸性片段(AAP Iα)和聚-ε-L-赖氨酸(PLL)为研究对象,制备出S3包封率最高的松多酚聚电解质纳米粒(PP);利用FT-IR和DLS确定AAP Iα和PLL对S3的包封结构;通过电子万能试验机和μ-CT确定了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骨丢失的防护作用;利用ELISA、western blot和q RT-PCR对大鼠股骨组织中OPG/RANK/RANKL、Wnt/β-catenin和Keap/Nrf2/ARE信号通路以及骨形成基因进行了定量分析,系统研究了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骨丢失的防护作用途径。利用2D-RWVS建立了模拟失重诱导成骨细胞活性下降的模型,通过该模型验证了红松总多酚(TP)对模拟失重诱导成骨细胞活性下降具有防护作用。利用大孔树脂对TP进行分离纯化后,发现S3促成骨细胞增殖能力最强为197.02±4.05%。质谱对S3中主要活性成分的分子组成和结构的分析显示,S3中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均具有类黄酮母核。以聚电解质自组装为原理,筛选包封S3的阳离子壁材为PLL;利用DEAE-52和Sephadex G-100对包封S3的阴离子壁材进行分离纯化得到AAP Iα,以此确定了包封S3的材料为AAP Iα和PLL。响应面法优化了将S3包封为PP的工艺。对PP进行结构分析,表明AAP Iα、PLL和S3通过静电相互作用组装为PP。体外研究发现PP于模拟胃环境下的S3释放缓慢而于模拟肠环境中的释放迅速,证明由PP周围聚电解质网络形成的生物聚合物可以防护S3免于模拟胃肠道对其的破坏。S3和PP均可以显着升高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的弹性模量、剪切模量、刚性、韧性、最大应变、最大应力下降;S3和PP均可以降低模拟失重对大鼠股骨松质区的组织结构性和完整性的损伤,减少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松质区的BMD、BV/TV、Con.D、Tb.N、Tb.Th下降以及SMI、BS/BV、Tb.Sp升高;S3和PP均可以显着升高模拟失重导致大鼠血清中骨形成代谢产物BALP、PINP含量下降,但是二者对骨吸收代谢产物TRAP-5b、NTX无显着影响。研究结果均表明了S3和PP通过促进骨形成而非抑制骨吸收来发挥对模拟失重所致的大鼠骨丢失的防护作用。体内研究进一步表明PP可以免于胃肠道对S3的破坏。PP可以减少模拟失重所致大鼠股骨组织中MDA的水平升高和SOD、CAT、GSH-Px的活性下降以及Nrf2的表达量降低,表明PP增强了骨组织的抗氧化酶防御系统并且激活了骨组织中的Keap/Nrf2/ARE信号通路;PP可以减少模拟失重所致大鼠股骨组织中GSK3β的磷酸化程度和β-catenin的表达量降低,表明PP可以解除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拮抗;PP可以升高由模拟失重所致大鼠股骨组织中骨形成基因的表达量显着降低,表明PP可以从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成熟、降低模拟失重所致的骨骼无机质和有机质的丢失、提升模拟失重下骨骼的矿化能力这三方面来发挥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骨丢失的防护作用。本研究在得到具有抗失重骨丢失活性的防护剂(S3)的基础上,通过聚电解质自组装将S3制备为一种新型的失重骨丢失防护剂(PP),其降低了胃肠道对S3活性的破坏,提升了S3对失重骨丢失的防护作用。PP通过降低模拟失重下大鼠骨组织的氧化应激,解除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传导拮抗,使骨组织向骨形成方向发展,最终能够达到防护模拟失重所致骨丢失的作用。本研究所揭示的PP发挥模拟失重诱导骨丢失防护作用的分子机制,对进一步研制失重骨丢失防护剂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张玲莉[10](2019)在《跑台运动对生长期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P-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1研究目的通过给雄性生长期小鼠注射激活酶抑制剂后予以跑台运动干预,检测小鼠BMD、生物力学性能参数、在体骨量和骨组织形态学指标、血清尿液中骨代谢相关生物化学指标以及BMP-Smad信号通路上重要基因和蛋白含量;体外实验检测小鼠体内BMSC向成骨细胞分化的程度,无菌处理各组小鼠血清后离体细胞血清饥饿实验。初步揭示BMP-Smad通路介导跑台运动调控BMSC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过程。2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实验以18只5周龄雄性C57BL/6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小鼠饲养至7周龄后,按体重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运动组,每组各9只。将运动组小鼠于12跑道跑台进行为期5周的跑台运动训练,跑速为18m/min,跑台倾斜5°,每天运动时间50min,每周运动6天,共计5周。处死前8天和前1天在小鼠背部皮下注射Calcein用于对骨骼进行骨荧光标记,于处死当天称重。6只小鼠左侧股骨用于检测骨密度,6只右侧股骨用于BMD、BV/TV检测,3只左侧胫骨用于OCN mRNA和OPN mRNA检测,3只左侧胫骨用于Smad1蛋白激活情况的检测。实验结果皆以均数±标准误表示,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包分析处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推断组间是否存在差异。P<0.05表示结果有显着性差异。第二部分实验在体动物实验将72只4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饲养至6周龄,麻醉后称重并扫描小鼠全身骨密度,按体重和骨密度随机法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C组)、运动组(E组)、LDN组(LDN+C组)、运动+LDN组(LDN+E组),每组18只。运动训练方案:E组和LND+E组小鼠于12跑道跑台分别进行为期6周中等强度的跑台运动训练,起始跑速为12m/min,持续时间20min,跑台倾斜度均为0°;第一周和第二周隔日跑速增加3m/min,持续时间增加10min;第三周起运动组的跑速为18m/min,运动时间50min,跑台倾斜5°。每周6天。LDN各组小鼠于第三周正式训练前予以腹腔注射ALK2激酶抑制剂(LDN—193189HCL),注射剂量为3mg/kg,每周一次。处死前8天和前1天在小鼠背部皮下注射Calcein用于对骨骼进行骨荧光标记,前1天禁食6h后采用膀胱按摩法收集小鼠尿液,于-80℃冰箱保存。小鼠于处死当天称重,小鼠血液放置1.5ml EP管中4℃过夜,于次日低温离心提取上清,上清于-80℃冰箱保存。每组3只小鼠两侧股骨和胫骨提取BMSC种于12孔板和10cm规格的培养皿中。10只小鼠左侧股骨用于检测骨密度,其中8只左侧股骨用于骨生物力学性能指标检测;6只右侧股骨用于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指标检测。4只小鼠左侧胫骨用于Real-Time PCR检测,其余左侧胫骨用于Western blot检测;3只小鼠右侧胫骨用于micro-CT。离体细胞实验部分离体实验通过CFU形成实验和ALP染色检测了小鼠BMSC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以及BMSC中OCN mRNA、Osterix mRNA、Runx2 mRNA、MSX2 mRNA、DLX5mRNA的表达量。无菌处理各组小鼠血清,通过血清饥饿、Western blot检测p-Smad1、Smad1、p-P38、P38、p-ERK、ERK和Actin蛋白含量,检测运动对BMP-Smad信号通路上相关蛋白的激活和表达情况。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包分析处理,论文中表格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图以均数±标准误表示。先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确定跑台运动、抑制剂注射是否产生独立或交互作用,针对不同因素产生的作用,再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推断组间是否存在差异。P<0.05表示结果有显着性差异。3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实验结果(1)运动可以提高小鼠BMD和在体骨量:运动组小鼠股骨BMD、BV/TV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2)运动可以激活小鼠BMP-Smad信号通路:运动组小鼠胫骨OCN mRNA表达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OPN 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运动组小鼠胫骨Smad1蛋白激活高于对照组(P<0.05)。第二部分实验结果(1)小鼠运动期间体重变化:结束为期两周的预跑后四组小鼠的体重并未出现显着性差异;正式跑步运动第一周发现LDN+C组小鼠体重显着低于C组小鼠(P<0.01),LDN+E组小鼠体重显着低于E组小鼠(P<0.01);第二周的体重趋势和第一周一样;正式跑步运动第三周LDN+C组和C组小鼠体重差异和前两周一致(P<0.01),LDN+E组小鼠体重低于E组小鼠(P<0.05);四周跑步运动结束后发现LDN+C组、LDN+E组小鼠体重均显着低于C组和E组小鼠(P<0.01)。(2)小鼠股骨BMD和骨生物力学指标结果:E组小鼠股骨BMD显着高于C组(P<0.01),LDN+E组小鼠股骨BMD高于LDN+C组(P<0.05),LDN+C组、LDN+E组小鼠股骨BMD显着低于E组(P<0.01)。股骨生物力学性能指标均未出现显着性变化。(3)小鼠股骨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结果:骨荧光结果显示E组和LDN+E组小鼠右侧股骨BV/TV高于LDN+C组小鼠(P<0.05)。E组小鼠右侧股骨Tb.N高于LDN+C组小鼠(P<0.05),LDN+E组小鼠右侧股骨Tb.N显着高于LDN+C组小鼠(P<0.01)。E组小鼠右侧股骨Tb.Sp低于LDN+C组小鼠(P<0.05),LDN+E组小鼠右侧股骨Tb.Sp显着低于LDN+C组小鼠(P<0.01)。LDN+E组小鼠右侧股骨BFR/BV低于E组小鼠(P<0.05)。C组、LDN+C组和LDN+E组小鼠右侧股骨BFR/TV均低于E组小鼠(P<0.05)。C组、LDN+E组小鼠右侧股骨BFR/BS均低于E组小鼠(P<0.05)。Masson三色染色结果显示E组小鼠右侧股骨BV/TV高于C组和LDN+C组小鼠(P<0.05)。E组小鼠右侧股骨Tb.N高于C组小鼠(P<0.05)。E组小鼠右侧股骨Tb.Sp低于C组和LDN+C组小鼠(P<0.05)。(4)小鼠胫骨皮质骨和松质骨骨量结果:E组小鼠右侧胫骨皮质骨BV/TV高于C组小鼠(P<0.05),LDN+C组小鼠右侧胫骨皮质骨BV/TV显着低于E组小鼠(P<0.01),LDN+E组小鼠右侧胫骨皮质骨BV/TV显着高于LDN+C组小鼠(P<0.01)。LDN+C组小鼠右侧胫骨皮质骨Tb.N高于E组小鼠(P<0.05)。E组小鼠右侧胫骨皮质骨Tb.Th高于C组和LDN+C组小鼠(P<0.05)。LDN+C组小鼠右侧胫骨松质骨BMD显着低于E组小鼠(P<0.05)。(5)小鼠血清、尿液指标检测结果:LDN+C组和LDN+E组小鼠血钙含量均显着高于C组和E组小鼠(P<0.01);LDN+E组小鼠血钙含量高于LDN+C组小鼠(P<0.05)。LDN+E组小鼠血磷含量显着高于C组和E组小鼠(P<0.01)。LDN+C组小鼠尿液中DPD/Ucr含量显着高于C组和E组小鼠(P<0.01);LDN+E组小鼠尿液中DPD/Ucr含量高于C组和E组小鼠(P<0.05)。E组小鼠尿液中CTX-I含量显着低于C组和LDN+C组小鼠(P<0.01),低于LDN+E组小鼠(P<0.05)。(6)小鼠胫骨内成骨细胞相关基因表达结果:LDN+C组和LDN+E组小鼠左侧胫骨内OCN mRNA的表达量比E组小鼠低(P<0.05)。(7)各组小鼠胫骨内Smad1、P38、ERK蛋白激活情况和总量的比较:C组和LDN+C组小鼠左侧胫骨内Smad1蛋白磷酸化含量均低于E组小鼠(P<0.05)。E组和LDN+E组小鼠左侧胫骨内Smad1蛋白总量均高于LDN+C组小鼠(P<0.05)。(8)小鼠BMSC中ALP染色结果以及BMSC中成骨细胞相关基因结果比较:E组小鼠BMSC向成骨细胞分化数量显着高于C组和LDN+C组小鼠(P<0.01)。LDN+C组小鼠BMSC内OCN mRNA的表达量比E组小鼠高(P<0.05);LDN+E组小鼠BMSC内OCN mRNA的表达量均比C组、E组和LDN+C组小鼠显着增高(P<0.01)。LDN+C组和LDN+E组小鼠BMSC内OCN mRNA的表达量比E组小鼠低(P<0.05)。(9)离体血清饥饿实验结果:C组、LDN+C组和LDN+E组小鼠Smad1磷酸化蛋白激活含量均低于E组小鼠(P<0.05)。4结论(1)中等强度的跑台运动通过激活Smad1磷酸化,增加小鼠体内Smad1含量,促进生长期小鼠体内BMSC向成骨细胞分化数目的增加,提高骨形成速率抑制骨吸收速率,从而达到增加小鼠骨密度和在体骨量的结果。(2)激酶抑制剂抑制雄性生长期小鼠Smad1磷酸化,降低BMSC中调节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和靶基因的表达,以及小鼠体内BMP-Smad下游成骨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抑制骨形成速率促进骨吸收速率,降低小鼠骨密度和体重。(3)中等强度的跑台运动能够部分拮抗激活酶抑制剂的作用,可能是通过对Smad1磷酸化和总量、BMSC中调节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和靶基因的表达、小鼠体内BMP-Smad信号通路下游成骨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产生影响,进而影响BMSC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数目,作用于骨吸收速率和骨形成速率,从而对小鼠在体骨量、骨密度和体重产生影响。

二、成骨细胞分化产物及其生化标志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成骨细胞分化产物及其生化标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二仙汤治疗肾阳虚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1.1 骨质疏松症定义
        1.2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
        1.3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
    2. 中医学对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2.1 对病名的认识
        2.2 病因病机
        2.3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药治疗
    3. 讨论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引言
    2.样本量估算及病例采集
    3.病例选择
        3.1 诊断标准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脱落标准
        3.5 终止试验标准
    4.研究方法
        4.1 分组
        4.2 治疗方法
        4.3 疗程
    5.观察指标
        5.1 安全性指标
        5.2 有效性评价指标
    6.疗效评价标准(参照2002版《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制定的疗效评价标准~[95])
        6.1 骨质疏松症疗效评价标准
        6.2 中医症候疗效评价标准
    7.统计学方法
    8.结果
        8.1 一般情况
        8.2 两组基本情况比较
        8.3 两组治疗前后腰背疼痛VAS评分
        8.4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8.5 两组SF-36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8.6 两组治疗前后血钙、血磷值比较
        8.7 两组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P1NP,(3-CTX及血清骨钙素)比较
        8.8 两组治疗前后骨密度值比较
        8.9 骨质疏松症疗效评价
        8.10 两组安全性比较
    9. 讨论
        9.1 主要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9.2 中医症候改善情况
        9.3 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9.4 骨转换指标及骨密度改善情况
    10.小结
第三章 网络药理学研究
    1. 引言
    2. 二仙汤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miRAN靶标预测
        2.1 方法
        2.2 结果
    3. 网路药理学结果的临床标本验证
        3.1 主要试剂及实验仪器(表3-3)
        3.2 材料
        3.3 方法
        3.4 结果
    4. 讨论
    5.小结
第四章 动物实验
    1. 二仙汤对绝经后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研究
        1.1 目的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2.二仙汤含药血清对体外骨髓单核细胞破骨分化的作用研究
        2.1 目的
        2.2 材料与方法
        2.3 实验结果
    3 二仙汤含药血清对体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及其机制
        3.1 目的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4 讨论
        4.1 二仙汤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小鼠模型骨密度及骨微结构的影响
        4.2 二仙汤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小鼠模型血清骨生化标志物的影响
        4.3 二仙汤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小鼠模型血清miRNA-335-5p表达的影响
        4.4 中药血清药理学
        4.5 二仙汤含药血清对体外破骨细胞的作用及机制
        4.6 二仙汤含药血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及机制
    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个人简介

(3)骨代谢生化标志物在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骨形成标志物
    1.1 骨碱性磷酸酶
    1.2 骨钙素
    1.3 I型原胶原N端前肽
    1.4 骨保护素
2 骨吸收标志物
    2.1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
    2.2 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
3 钙磷代谢调节相关指标
    3.1 甲状旁腺素
    3.2 维生素D
4 激素和细胞因子
    4.1 雌激素
    4.2 睾酮
    4.3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4.4 白细胞介素-6
5 其他相关蛋白
    5.1 硬化蛋白
    5.2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
6 结论与展望

(4)二甲双胍对1型糖尿病患者骨代谢标志物及骨密度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一般资料
        2.2.2 实验室检查
        2.2.3 骨代谢标志物及骨密度各项功能正常值及骨密度异常诊断标准
    2.3 研究对象分组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入组对象基线资料情况比较
    3.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3.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骨代谢指标及骨密度变化情况比较
    3.4 不同剂量二甲双胍对T1DM患者骨代谢及骨密度的影响
    3.5 二甲双胍对不同性别T1DM患者骨代谢及骨密度的影响
    3.6 二甲双胍对绝经前后T1DM女性患者骨代谢及骨密度的影响
    3.7 影响T1DM患者骨代谢及骨密度的单因素相关分析
    3.8 影响T1DM患者骨代谢及骨密度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综述一: 多种分子信号通路与骨质疏松发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1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病机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早熟1号方对中枢性性早熟女童骨代谢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性早熟与骨代谢理论研究
    1.性早熟儿童骨代谢特点
        1.1 骨代谢与骨代谢生化标志物
        1.2 雌激素与骨代谢
        1.3 性早熟儿童骨代谢生化指标的特点
    2.肾主骨理论研究
        2.1 肾生理及现代研究
        2.2 肾主骨理论内涵及研究进展
        2.3 归肾经药物的临床应用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案
        2.1 病例选择
        2.2 临床测量与记录指标
        2.3 治疗方法及疗程
        2.4 观察指标
    3.临床疗效判定
    4.统计学处理
    5.结果及分析
        5.1 一般资料描述
        5.2 中药组、西药组两组总体疗效及证候积分比较
        5.3 ICPP组与空白对照组血清骨代谢生化标志物比较
        5.4 中药组、西药组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比较
        5.5 相关性分析
        5.6 不良反应
        5.7 总结
第三部分:讨论
    1.骨代谢生化标志物检测及临床意义
        1.1 骨形成指标
        1.2 骨吸收指标
        1.3 骨代谢相关调控指标
    2.GnRHa对性早熟儿童骨代谢的影响
    3.早熟1号方方义分析
    4.中药治疗性早熟的作用机制研究
    5.研究意义
第四部分:结语
    1.研究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黄芪苷Ⅱ促成骨机制及对股骨头坏死兔脂联素、促黑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黄芪苷Ⅱ促进成骨机制
    1.2 APN与骨代谢相关疾病
    1.3 促黑素与骨代谢相关疾病
        1.3.1 促黑素对原代成骨细胞及软骨细胞的影响
        1.3.2 促黑素对破骨细胞作用
        1.3.3 系统性全身给与促黑素的实验研究
        1.3.4 促黑素与N-ONFH的相关研究
    1.4 白介素33与N-ONFH
第二章 黄芪苷Ⅱ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机制的研究
    2.1 前言
    2.2 方法
        2.2.1 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与活性
        2.2.2 细胞培养
        2.2.3 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
        2.2.4 茜红素法测定成骨细胞矿化结节
        2.2.5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
        2.2.6 荧光定量PCR基因表达分析
        2.2.7 Western Blotting分析目的蛋白表达
        2.2.8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
        2.3.1 黄芪苷Ⅱ对MC3T3-E1细胞增殖的影响
        2.3.2 黄芪苷Ⅱ对MC3T3-E1细胞ALP活性的影响
        2.3.3 黄芪苷Ⅱ对MC3T3-E1细胞矿化结节的影响
        2.3.4 黄芪苷Ⅱ对MC3T3-E1细胞分化标志物mRNA的影响
        2.3.5 黄芪苷Ⅱ对成骨细胞活性的调节需要β-catenin的参与
    2.4 讨论
第三章 脂联素与N-ONFH的临床相关性研究
    3.1 前言
    3.2 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实验室生化指标检测
    3.3 结果
        3.3.1 一般资料
        3.3.2 N-ONFH患者与健康人APN比较
        3.3.3 APN与FICAT分期的相关性分析
        3.3.4 N-ONFH患者APN与VAS评分、Harris评分及WOMAC评分相关性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促黑素与N-ONFH的临床相关性研究
    4.1 前言
    4.2 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实验室检测
        4.2.3 影像学评估
        4.2.4 N-ONFH临床严重程度评估
        4.2.5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N-ONFH病人基本参数及特征
        4.3.2 N-ONFH患者与健康人MSH比较
        4.3.3 MSH与Ficat分期的相关性
        4.3.4 MSH与VAS、Harris、WOMAC评分以及APN、IL-33的相关性
        4.3.5 N-ONFH相关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黄芪苷Ⅱ对兔股骨头坏死模型脂联素、促黑素的影响
    5.1 前言
    5.2 方法
        5.2.1 酒精性股骨头坏死造模
        5.2.2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造模
        5.2.3 统计学方法
    5.3 结果
        5.3.1 组织形态学观察
        5.3.2 酒精造模组空骨陷窝率比较
        5.3.3 激素造模组空骨陷窝率比较
        5.3.4 黄芪苷Ⅱ对酒精性股骨头坏死兔APN影响
        5.3.5 黄芪苷Ⅱ对酒精性股骨头坏死兔MSH影响
        5.3.6 黄芪苷Ⅱ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兔APN影响
        5.3.7 黄芪苷Ⅱ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兔MSH影响
    5.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牦牛骨胶原蛋白肽抗骨质疏松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牦牛骨研究现状
        1.1.1 牦牛骨结构及营养特性
        1.1.2 牦牛骨利用现状
    1.2 骨胶原蛋白研究现状
        1.2.1 骨胶原蛋白提取
        1.2.2 骨胶原蛋白肽制备
        1.2.3 骨胶原蛋白肽生物活性
    1.3 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
        1.3.1 骨质疏松症分类
        1.3.2 骨质疏松症治疗
        1.3.3 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构建
        1.3.4 骨代谢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1.3.5 代谢组学在骨质疏松症研究中的应用
    1.4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内容
        1.4.1 研究背景
        1.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3 研究内容
        1.4.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牦牛骨胶原蛋白提取及结构鉴定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2.3 试验方法
        2.2.4 数据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牦牛骨基本成分分析
        2.3.2 牦牛骨胶原蛋白紫外扫描分析
        2.3.3 牦牛骨胶原蛋白热变性温度分析
        2.3.4 牦牛骨胶原蛋白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2.3.5 牦牛骨胶原蛋白SDS-PAGE电泳分析
        2.3.6 牦牛骨胶原蛋白微观结构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牦牛骨胶原蛋白肽酶解工艺优化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2.3 试验方法
        3.2.4 数据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牦牛骨胶原蛋白酶解液水解度分析
        3.3.2 牦牛骨胶原蛋白酶解液分子量分布分析
        3.3.3 不同蛋白酶解液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比较分析
        3.3.4 牦牛骨胶原蛋白酶解工艺单因素试验分析
        3.3.5 牦牛骨胶原蛋白酶解工艺响应面试验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牦牛骨胶原蛋白肽分离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2.3 试验方法
        4.2.4 数据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牦牛骨胶原蛋白肽超滤及其组分的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分析
        4.3.2 牦牛骨胶原蛋白肽体积排阻分离及其组分的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分析
        4.3.3 牦牛骨胶原蛋白肽RP-HPLC分离及其组分的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分析
        4.3.4 牦牛骨胶原蛋白肽氨基酸测序及其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分析
        4.3.5 牦牛骨胶原蛋白肽潜在毒性和致敏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拟胃肠道消化及CACO-2转运机制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5.2.2 主要仪器设备
        5.2.3 试验方法
        5.2.4 数据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GP-12肽模拟胃肠道消化后组分鉴定及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分析
        5.3.2 Caco-2 细胞单层模型评价及GP-12 肽转运分析
        5.3.3 GP-12肽吸收转运机制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牦牛骨胶原蛋白肽促成骨细胞增殖分子机制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6.2.2 主要仪器设备
        6.2.3 试验方法
        6.2.4 数据分析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成骨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分析
        6.3.2 细胞周期结果分析
        6.3.3 荧光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结果分析
        6.3.4 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结果分析
        6.3.5 GP-12肽的分子对接结果研究
    6.4 本章小结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7.2.2 主要仪器设备
        7.2.3 试验方法
        7.2.4 数据分析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牦牛骨胶原蛋白肽抗骨质疏松活性研究
    8.1 前言
    8.2 材料与方法
        8.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8.2.2 主要仪器设备
        8.2.3 试验方法
        8.2.4 数据分析方法
    8.3 结果与讨论
        8.3.1 大鼠体重变化测定
        8.3.2 大鼠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分析
        8.3.3 大鼠骨生物力学指标分析
        8.3.4 大鼠骨形态力学指标分析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牦牛骨胶原蛋白肽抗骨质疏松活性代谢组学研究
    9.1 前言
    9.2 材料与方法
        9.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9.2.2 主要仪器设备
        9.2.3 试验方法
        9.2.4 数据分析方法
    9.3 结果与讨论
        9.3.1 实验质控数据分析
        9.3.2 牦牛骨胶原蛋白肽处理组大鼠血清代谢指纹图谱分析
        9.3.3 PCA和 OPLS-DA数据分析
        9.3.4 单变量统计分析
        9.3.5 潜在生物标志物鉴定分析
        9.3.6 潜在生物标志物生物信息学分析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全文结论
    10.1 结论
    10.2 论文创新点
    10.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8)强腰健骨颗粒对椎体后凸成形术后症状改善及骨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椎体后凸成形术残留症状及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抗骨质疏松药物疗效监测的研究进展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及样本量
        1.2 病历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PKP治疗
        2.2 术后宣教
        2.3 试验用药
        2.4 两组术后用药
        2.5 疗效评价指标
        2.6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基线比较
        3.2 疗效比较
        3.3 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4.1 强腰健骨颗粒
        4.2 疗效分析
        4.3 安全性分析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9)松多酚聚电解质纳米粒对模拟失重诱导骨丢失的防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失重环境对骨骼的影响与防护骨丢失的对抗措施
        1.2.1 失重环境下骨骼系统的变化
        1.2.2 失重环境下骨组织内细胞的变化
        1.2.3 失重环境下防护骨丢失的对抗措施
    1.3 多酚类化合物
        1.3.1 多酚的结构及分类
        1.3.2 植物多酚抗骨丢失的作用
        1.3.3 松多酚中的活性物质及其发挥抗氧化活性的途径
    1.4 多酚的包封技术
        1.4.1 喷雾干燥法
        1.4.2 脂质体法
        1.4.3 分子包合法
        1.4.4 复凝聚法
    1.5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传导和调控
    1.6 Keap1/Nrf2/ARE信号通路
        1.6.1 Keap1/Nrf2/ARE信号通路的传导和调控
        1.6.2 Keap1/Nrf2/ARE信号通路与其他信号通路的串话
    1.7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仪器和设备
    2.2 多酚对模拟失重诱导成骨细胞活性的影响及分子组成与结构分析
        2.2.1 不同植物总多酚促成骨细胞增殖能力的筛选方法
        2.2.2 模拟失重下活性跟踪指标的确立
        2.2.3 红松总多酚(TP)抗失重骨丢失活性跟踪
        2.2.4 S3的分子组成与结构分析
    2.3 松多酚聚电解质纳米粒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2.3.1 松多酚聚电解质纳米粒(PP)壁材的筛选
        2.3.2 S3包封材料促成骨细胞的增殖能力
        2.3.3 PP制备工艺单因素实验
        2.3.4 PP制备工艺的优化
        2.3.5 PP的表征
        2.3.6 PP的体外缓释
    2.4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骨丢失的防护作用
        2.4.1 模拟失重动物模型的建立
        2.4.2 大鼠股骨机械性质的测定
        2.4.3 大鼠股骨的Micro-CT扫描和3D重建分析
        2.4.4 大鼠血清中骨代谢产物的测定
    2.5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骨丢失的防护途径
        2.5.1 大鼠股骨中OPG/RANKL/RANK信号通路的研究
        2.5.2 大鼠股骨氧化应激的测定
        2.5.3 大鼠股骨中Nrf2表达量的测定
        2.5.4 大鼠股骨中GSK3β、p GSK3β和 β-catenin表达量的测定方法
        2.5.5 大鼠股骨中骨形成基因表达量的测定方法
    2.6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第3章 多酚对模拟失重诱导成骨细胞活性的影响及分子组成与结构分析
    3.1 引言
    3.2 不同植物总多酚促成骨细胞增殖能力的比较
    3.3 模拟失重对成骨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
        3.3.1 模拟失重对成骨细胞周期的影响
        3.3.2 模拟失重对成骨细胞凋亡的影响
        3.3.3 模拟失重对成骨细胞中ALP活性的影响
        3.3.4 模拟失重对成骨细胞总蛋白含量的影响
    3.4 红松总多酚对模拟失重诱导成骨细胞活性的影响
        3.4.1 TP对模拟失重诱导成骨细胞周期的影响
        3.4.2 TP对模拟失重诱导成骨细胞凋亡的影响
        3.4.3 TP对模拟失重诱导成骨细胞总蛋白含量的影响
        3.4.4 TP对模拟失重诱导成骨细胞ALP活性的影响
        3.4.5 TP中抗模拟失重部位促成骨细胞增殖活性跟踪
        3.4.6 S3对模拟失重诱导成骨细胞功能的影响
    3.5 S3分子组成与结构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松多酚聚电解质纳米粒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4.1 引言
    4.2 S3包封材料的筛选
        4.2.1 PP阳离子聚电解质片段的筛选
        4.2.2 PP阴离子聚电解质片段的筛选
    4.3 S3包封材料促成骨细胞的增殖能力
    4.4 单因素对PP的包封率和载药量的影响
    4.5 PP制备工艺的优化
    4.6 PP的 FT-IR鉴定
    4.7 响应面优化后PP的形貌
    4.8 PP于模拟胃肠道中的释放特性
    4.9 PP的形态及特征分析
        4.9.1 电解质浓度对PP形貌的影响
        4.9.2 电解质浓度对PP粒径分布的影响
        4.9.3 电解质浓度对PP的PDI的影响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松多酚聚电解质纳米粒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骨丢失的防护作用
    5.1 引言
    5.2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机械性质下降的防护作用
        5.2.1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弹性模量下降的防护作用
        5.2.2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剪切模量下降的防护作用
        5.2.3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刚性下降的防护作用
        5.2.4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韧性下降的防护作用
        5.2.5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最大应变下降的防护作用
        5.2.6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最大应力下降的防护作用
    5.3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松质区结构散乱的影响
        5.3.1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松质区结构的影响
        5.3.2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松质区BMD的影响
        5.3.3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松质区BV/TV的影响
        5.3.4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松质区SMI的影响
        5.3.5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松质区Con.D的影响
        5.3.6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松质区BS/BV的影响
        5.3.7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松质区骨小梁损伤的防护作用
    5.4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中段骨丢失的防护作用
    5.5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血清中骨形成代谢产物的影响
    5.6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血清中骨吸收代谢产物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松多酚聚电解质纳米粒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骨丢失的防护途径
    6.1 引言
    6.2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中OPG/RANKL/RANK信号通路活化的抑制作用
    6.3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中氧化应激的防护作用
        6.3.1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中MDA的影响
        6.3.2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中SOD活性的影响
        6.3.3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中CAT活性的影响
        6.3.4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中GSH-Px活性的影响
        6.3.5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中Nrf2的影响
    6.4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中 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6.5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中骨形成基因的影响
        6.5.1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中RUNX2 的影响
        6.5.2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中OSX的影响
        6.5.3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中ALP的影响
        6.5.4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中collagen Iα1 的影响
        6.5.5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中Osteonectin的影响
        6.5.6 PP对模拟失重诱导大鼠股骨中Osteocalcin的影响
    6.6 PP对失重骨丢失的防护机制分析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跑台运动对生长期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P-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3 材料和方法
    第一部分 实验
        3.1 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实验仪器
        3.1.3 主要试剂
        3.1.4 主要试剂配制
        3.2 第一部分实验技术路线图
        3.3 方法
        3.3.1 小鼠饲养与分组
        3.3.2 跑台训练方案
        3.3.3 取材方法
        3.3.4 指标检测方法
        3.4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实验
        3.1 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实验仪器
        3.1.3 主要试剂
        3.1.4 主要试剂配制
        3.2 第二部分实验技术路线图
        3.3 方法
        3.3.1 小鼠饲养与分组
        3.3.2 跑台训练方案
        3.3.3 激活酶抑制剂注射
        3.3.4 取材方法
        3.3.5 指标检测方法
        3.4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第一部分 实验结果
        4.1 运动可提高小鼠股骨BMD和在体骨量
        4.2 运动可激活小鼠骨形态发生蛋白信号通路(BMPS)
    第二部分 实验结果
        4.3 干预期间小鼠体重变化情况
        4.4 各组小鼠股骨BMD和骨生物力学指标检测结果比较
        4.5 各组小鼠股骨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检测指标结果比较
        4.6 各组小鼠胫骨皮质骨和松质骨在体骨量结果比较
        4.7 各组小鼠血清、尿液指标检测结果比较
        4.8 各组小鼠胫骨内相关成骨细胞基因表达量比较
        4.9 各组小鼠胫骨内Smad1、P38、ERK蛋白的激活情况和总量的比较
        4.10 小鼠BMSC ALP染色结果以及BMSC中相关成骨细胞基因表达量结果比较
        4.11 离体血清饥饿实验结果
5 分析与讨论
    5.1 跑台运动可以激活小鼠骨骼中BMP-Smad信号通路
    5.2 小鼠品系的选择和造模的鼠龄
    5.3 中等强度的跑台运动对小鼠体重无影响,但能够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
        5.3.1 跑台运动对小鼠体重、股骨BMD和生物力学指标的影响
        5.3.2 跑台运动对小鼠股骨和胫骨在体骨量指标的影响
        5.3.3 跑台运动对小鼠血液和尿液骨代谢生物化学指标的影响
        5.3.4 跑台运动对小鼠胫骨内成骨细胞相关基因和蛋白的影响
        5.3.5 跑台运动对小鼠BMSCs ALP染色、成骨细胞相关基因、血清饥饿实验的影响
    5.4 激酶抑制剂的注射降低小鼠体重,减少骨密度,降低骨形成率,促进骨吸收
        5.4.1 激酶抑制剂的注射对小鼠体重、股骨BMD和生物力学指标的影响
        5.4.2 激酶抑制剂的注射对小鼠股骨和胫骨在体骨量指标的影响
        5.4.3 激酶抑制剂注射对小鼠血液和尿液骨代谢生物化学指标的影响
        5.4.4 激酶抑制剂注射对小鼠胫骨内成骨细胞相关基因和蛋白的影响
        5.4.5 激酶抑制剂注射对小鼠BMSCs ALP染色、成骨细胞基因、血清饥饿实验的影响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四、成骨细胞分化产物及其生化标志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二仙汤治疗肾阳虚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机制研究[D]. 汪青.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骨转换生化标志物临床应用指南[J].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10)
  • [3]骨代谢生化标志物在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临床诊断中的应用[J]. 叶紫梦玮,戴璇,刘亚鸽,陈贝贝,朱如愿,王丽丽,张东伟.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21(10)
  • [4]二甲双胍对1型糖尿病患者骨代谢标志物及骨密度影响的研究[D]. 马玉萍. 兰州大学, 2021(12)
  • [5]早熟1号方对中枢性性早熟女童骨代谢影响的临床研究[D]. 刘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黄芪苷Ⅱ促成骨机制及对股骨头坏死兔脂联素、促黑素的影响[D]. 岳永彬.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7]牦牛骨胶原蛋白肽抗骨质疏松作用机制研究[D]. 叶孟亮.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
  • [8]强腰健骨颗粒对椎体后凸成形术后症状改善及骨代谢的影响[D]. 林海.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9]松多酚聚电解质纳米粒对模拟失重诱导骨丢失的防护作用[D]. 刁岩.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
  • [10]跑台运动对生长期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P-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D]. 张玲莉.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1)

标签:;  ;  ;  ;  ;  

成骨细胞分化产物及其生化标志物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