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地膜春季除草方法

麦田地膜春季除草方法

一、地膜穴播麦田春季防除杂草法(论文文献综述)

马明生,郭贤仕,柳燕兰[1](2020)在《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对旱地土壤水分状况及春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探明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种植的生态学效应及对春小麦生产的影响,寻求绿色、高效、可持续的覆盖种植方式,以传统裸地穴播(CK)为对照,于2015—2018年系统研究了全生物降解地膜全膜覆土穴播(BM)与普通聚乙烯地膜全膜覆土穴播(PM)的土壤水分效应、休闲效率及其对春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BM和PM均显着提高了春小麦各生育时期0~200 cm土层贮水量和农田休闲效率, BM与PM差异不显着。2015—2018年BM贮水量分别较CK增加了9.5、14.2、25.0和39.0 mm,定位连作4年收获时, 0~200 cm土层PM、BM、CK贮水量分别为347.5、345.5和320.0 mm。BM和PM降雨休闲效率分别较CK提高39.63%和43.98%。BM在小麦出苗率、有效穗数与成穗率方面与PM基本相当,显着高于CK。旱年BM出苗数量较CK提高15.87%,有效穗数除2015年外,其余年份平均提高14.70%,成穗率4年平均提高3.08%。BM在干物质积累总量与PM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花前干物质积累量略低于PM,但提高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这更有助于籽粒灌浆和产量形成,二者各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均显着高于CK。PM、BM、CK 4年平均耗水量分别为287.46、289.76和276.06 mm, BM较PM增加了棵间蒸发耗水。BM和PM4年分别平均较CK增产48.07%和54.95%,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46.08%和56.07%,BM与PM差异不显着。全生物降解地膜在土壤水分效应、小麦产量效应方面与PE地膜无显着差异,可应用于旱地春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中,为旱地小麦绿色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石晓瑛[2](2020)在《地膜覆盖免放苗栽培对土壤温度及高粱生长的作用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地膜覆盖免放苗栽培技术,以高粱为指示作物,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测定了地膜覆盖免放苗栽培对土壤温度、高粱出苗、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免放苗栽培对土壤的增温保温效应明显,0~25cm土层温度保持在23.90~15.62℃,较露地增温3.97~2.24℃,利于高粱出苗及壮苗。地膜覆盖免放苗栽培所涉及的地膜种类及其厚度对高粱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均有明显影响,以厚度为0.010 mm的普膜覆盖表现最好,高粱的出苗率超过93.0%,生育期较露地提前10 d,增产51.95%,茎、穗部性状有明显改善,可大面积推广应用;降解膜覆盖也有较好的表现,高粱的出苗率达到89.4%,生育期较露地提前5 d,增产29.61%,茎、穗部性状也有明显改善,但该种地膜成本较高、分解较快、保墒性较差、杂草危害较重,因此应用受限;银灰双色膜和黑色膜覆盖,高粱的茎、穗部性状表现较好,但明显影响出苗,出苗率不足85%,不宜推广应用。

韩浏[3](2018)在《不同覆盖材料和群体分布对旱地冬小麦土壤环境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甘肃省位于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干旱少雨,无效、微效降水较多,蒸发强烈,有效降水多分布在每年79月,与小麦生长需水期严重错位,且年际间差异较大,导致小麦产量水平低且不稳定。覆盖是该区域小麦生产的主要措施。针对西北旱地雨养冬小麦-夏玉米循环种植式和目前山塬丘陵地区秸秆还田技术应用现状和问题,本团队研究形成了玉米整秆带状覆盖小麦栽培技术,经多年试验,以证明该技术对小麦生产具有明显的增产稳产效应。本研究以无覆盖露地为对照,设置了不同覆盖材料(秸秆、地膜)、不同秸秆带状种植行数(4行、5行)共3个覆盖处理,研究了不同覆盖材料和群体分布对小麦土壤水温环境的影响。在单位面积种植密度相同前提下,全膜覆盖(PF)和露地对照(CK)为均匀播种,100 m行播量为0.35 kg,秸秆带状4行(MS4)和秸秆带状5行(MS5)则为局部密植,100 m行播量分别为0.62 kg和0.50 kg。各处理施肥水平及田间管理均相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覆盖显着提高小麦产量,增产效果秸秆>全膜,以MS5增产效果最显着,较CK显着增产35.4%。单位面积穗数与产量极显着相关(r=0.753**),是引起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2.秸秆带状覆盖具有较普遍的增墒效应,全膜覆盖则具有普遍的降墒效应,但在具体时期和土层,二者均不同程度表现出增墒和降墒的双重影响,秸秆带状覆盖的平均增墒点次比例为59.7%,PF为40.3%,PF全生育期平均贮水量较CK减少1.6%,秸秆带状覆盖较CK增加2.1%。时期间处理间差异以返青期和孕穗期较大,土层间以40-90 cm较大;处理间最大极差值为播种期0-20 cm土层秸秆带状覆盖(MS4和MS5)高于CK15.7 mm。3.覆盖对小麦耗水结构影响较大。覆盖显着提高播种期拔节期耗水模系数,增幅秸秆>地膜,以MS4增幅最大,较CK提高10.7个百分点。覆盖分别提高和降低0-40 cm、120-200 cm土层耗水模系数,增幅和降幅均为秸秆>地膜,且均以MS5最显着,分别为40.5、43.2个百分点。4.秸秆带状覆盖具有较普遍的降温效应,全膜覆盖则具有普遍的增温效应,但在不同时期和土层,均表现出增温和降温的双重效应,秸秆带状覆盖的平均降温点次比例为93.3%,PF增温点次比例为91.1%。全生育期秸秆带状覆盖平均较CK降温1.1℃,且以MS5降幅较大(1.4℃),而PF则增温1.0℃。各时期处理间差异以越冬期和孕穗期较大,土层以5 cm较大;处理间最大极差值出现在孕穗期5 cm土层,PF土壤温度显着高于MS5 6.0℃。5.土壤水分温度的改变主要影响小麦的群体数量,进而影响产量。返青期拔节期土壤增温利于增加总茎数,但同时增加冗余生长、加剧对水肥消耗,使小麦后期光合生产能力下降、减少有效穗。返青期拔节期土壤温度与拔节期总茎数、单位面积穗数分别呈显着正相关和负相关。生育前期和上层土壤水分对小麦群体建成的影响较突出。增加播种期土壤贮水量和0-60 cm土层贮水量利于小麦出苗,返青期良好的土壤水分条件利于分蘖成穗。土壤水分与温度之间相互影响,但二者之间的互作效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秸秆带状覆盖具有显着的降温减蒸、保水增墒的作用,在小麦生育后期仍能有较充足的水分供应,有利于延缓小麦功能叶的衰老,提高群体产量。在两种秸秆覆盖方式中,MS5不仅产量高于MS4,而且群体分布相对分散,有利于减轻MS4模式个体间过分拥挤和不良竞争的负面影响,覆秆、播种等农事操作较MS4更加简便易行。综合技术效应,秸秆带状覆盖5行种植是更为合理、高效的秸秆覆盖种植模式。

张鹏[4](2012)在《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冬小麦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在陕西杨凌旱作农田不同覆膜种植条件下,通过对垄膜沟播(R)和平膜侧播(F)的种植区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空间变化动态及冬小麦生长指标等的测定分析,研究了不同覆膜种植方式的保墒增温效果,研究结果对完善和优化作物覆膜种植技术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旱作区建立合理的覆膜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1.田间不同覆膜种植处理在不同时期0-200cm水分垂直分布情况不同,同一时期各处理变化趋势相似,在小麦生长前期浅层(0-60cm)及小麦生长中后期下层(60-160cm)水分变化差异较大。各覆膜处理在各时期土壤含水量均高于CK处理,在小麦生育前中期各处理土壤含水量均较高,差异不明显,生育后期随着作物生育较快,各处理耗水增多,各覆膜处理较CK含水量差异显着。与传统平作(CK)相比,垄沟宽均为40cm(R40)和60cm(R60)的沟播处理全生育期0-200cm种植区土壤平均含水量分别提高8.82%(P<0.05)和10.84%(P<0.01),膜侧分别提高了8.83%(P<0.05)和12.03%(P<0.01),膜下则提高了10.46%(P<0.01)和14.88%(P<0.01);膜宽为40cm(F40)和60cm(F60)的侧播处理提高4.40%和3.96%,膜侧分别提高了3.35%和4.87%,膜下则提高了5.38%和6.06%(P<0.05);沟播处理较侧播处理平均提高了5.42%(P<0.05),膜侧分别提高了5.83%和膜下的6.56%。2.不同覆膜种植处理下0-40cm土层土壤速效和全效养分含量均随土层的加深呈下降趋势。各处理速效K含量较播前土壤含量均有大幅下降;速效P含量仅R处理在0-20cm土层较播前土壤有上升趋势;各土层各处理土壤的碱解氮含量与播前比较则有上升的趋势,且随土层加深上升幅度加大。覆膜种植对全效养分的影响较速效养分的幅度降低,各处理各全效养分含量较播前均呈下降趋势。收获后20-40cm土层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较播前大幅升高,平均增幅达39.29%;各处理各土层0-40cm全N和全P含量较播前基土变幅较小,各处理全K含量较基土含量变化较大,0-20cm土层各处理较播前降幅达10.03%-16.31%,20-40cm土层增幅达2·37%-10.40%。3.不同覆膜方式处理的旗叶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均较传统平作(CK)显着增加,随生育进程的推进逐渐降低,各处理抽穗期>扬花期>灌浆期,各时期各处理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大小顺序均为R60>R40>F40,F60>CK,同宽度的沟播处理较对应的侧播处理提高幅度明显,但胞间CO2浓度显着低于传统平作(CK),且随着小麦生育时期的推进,胞间CO2浓度逐渐变大,各处理灌浆期>扬花期>抽穗期,各时期各处理的胞间CO2浓度顺序均为CK>F40,F60>R40>R60。4.不同覆膜种植方式下各处理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均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呈先小幅上升而后迅速下降的趋势,在扬花期达到最高,灌浆期最低。在抽穗期和扬花期各处理大小顺序为R60>R40>F60>F40>CK,各覆膜处理均较CK差异极显着,灌浆期各处理间无明显差异,各R处理较对应F处理提高幅度明显。5.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土壤温度影响效应不同,且不同处理对土壤温度的影响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随气温的升高增温效果减弱。研究结果表明,前期F处理的增温效应最强,R次之,且均稍高于对照(CK),而后期,随着温度的升高,各覆膜处理均较CK耕层温度降低。与CK比较,R40、F40、R60和F60处理耕层5-25cm在苗期提高了0.42℃、0.58℃、0.60℃和0.75℃,抽穗期降低了1.07℃、0.96℃、0.99℃和0.41℃,成熟期降低了2.50℃、1.76℃、2.58℃和1.43℃。6.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冬小麦经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较传统平作(CK)显着提高,平均提高幅度达21.52%和30.97%。R40、F40、R60和F60处理生物产量分别较CK提高23.81%(P<0.01)、8.08%、25.64%(P<0.01)和6.68%;经济产量分别较CK增加了710.43kg/hm2(19.54%)、1458.58kg/hm2(40.13%)和105.50kg/hm2(2.90%)和115.26kg/hm2(3.17%);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Y)分别较CK提高2.92kg·hm-2·mm-1(28.46%)、0.61kg·hm-2·mm-’(5.91%)、5.76kg·hm-2.mm-1(56.03%)和0.73kg·hm-2·mm-1(7.07%);耗水量均较CK减少,分别减少了24.28mm(6.85%)、10.85mm(3.06%)、35.73mm(10.08%)和12.76mm(3.60%)。同宽度沟播处理的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高于对应的侧播处理,平均提高了16.16%、26.00%和33.51%,差异显着(P<0.05)。

蔺艳春[5](2010)在《不同覆膜方式对旱地小麦籽粒灌浆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雨养条件下,进行了冬、春小麦不同覆膜种植方式、施肥处理、播期、品种的田间比较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因素处理对灌浆特性、产量及农艺指标的影响。冬小麦栽培方式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甘谷模式(T1)、甘肃模式(T2)、山西模式(T3)、露地条播对照(Tc)和露地穴播(Tx);春小麦在分秋季覆膜和春季覆膜基础上,也设了与冬小麦相同的三种覆膜方式,即甘谷秋覆膜(A1)、甘肃秋覆膜(A2)、山西秋覆膜(A3)、甘谷春覆膜(S1)、甘肃春覆膜(S2)、山西春覆膜(S3)、露地春季条播对照(Tc)共七个处理;进一步在新型地膜种植方式甘谷模式秋覆膜基础上,设置品种比较试验,共选用5个春小麦品种,分别为西旱1号(C1)、西旱2号(C2)、西旱3号(C3)、Z33(C4)、Z34(C5);在露地条播下,进行了冬小麦施肥试验和播期试验,施肥试验共设16个处理,其中纯N和P2O5均设0、45、75、105(kg/hm2)四个水平,播期试验共设4个播期(日/月)处理,分别为21/9(S1)、30/9(S2)、6/10(S3)和11/10(S4)。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旱地小麦不同栽培措施下产量差异明显,表明覆膜栽培增产潜力较大。覆膜较对照大幅度增产2564.4%。其中冬小麦以甘肃模式(T2)的产量最高(4312.7 kg/hm2),比CK(2623.5kg/hm2)增产64.4%;春小麦以甘谷秋覆膜(A1)最高(2601.3kg/hm2),比CK(1600.8kg/hm2)增产62.5%,春小麦秋覆膜产量平均高出春覆膜3.2%。在地膜覆盖条件下的品种间产量最高相差近1倍(1385.7~2686.1kg/hm2),以Z33 (C4)的籽粒产量最低,分别比C1、C2、C3、C5低93.8%、71.5%、48.7%和61.8%;冬小麦施肥处理间产量最高相差26.0%(1407.6~1773.4kg/hm2),以N75P-(105)处理的籽粒产量最高,最佳施肥处理为N0P-(75);冬小麦不同播期处理间产量最高相差25.6%,适宜的最佳播期为9月30号。2.不同种植方式处理间籽粒烘干千粒重间存在显着差异,通过高产育种和栽培,对提高粒重有较大潜力。冬小麦烘干千粒重覆膜平均较CK提高4.27g,山西模式最大、且与其它模式差异显着,比对照高5g;冬小麦肥料试验处理间千粒重最高相差2.1g;播期处理间最高相差4.9g。春小麦春秋覆膜的不同模式间甘肃模式的籽粒平均烘干千粒重最大,比CK增加了0.6g,春秋覆膜的甘谷模式和春覆膜的山西模式比CK降低了4.2g,这说明春秋覆膜的甘谷模式和春覆膜的山西模式均会引起籽粒的青干和粒重的下降;从覆膜时间比较,秋覆膜平均高出春覆膜1.6g,这说明秋覆膜有利于粒重的提高;覆膜条件下春小麦品种间千粒重最高相差5.1g。3.不同栽培方式下,冬、春小麦籽粒干物质积累动态均呈“慢-快-慢”S型变化趋势,可用Richards方程曲线很好拟合,覆膜栽培的籽粒干物质积累的时间较CK短、积累量大,覆膜栽培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在15-21d左右,较CK提前3-7d;籽粒干物质积累的时间均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冬小麦栽培渐增期为花后3~9d左右,快增期为花后12~30d左右,缓增期为花后30~37/40d左右,三个时期积累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为2.8~5.4%、54.6~73.2%、21.4~42.4%;春小麦栽培渐增期为花后3~9d左右,快增期为花后15~29d左右,缓增期为花后33~39d左右,三个时期积累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为4.5~7.3%、58.8~72.3%、21.4~36.7%。4.不同种植方式在平均灌浆速率、灌浆持续期、最大灌浆速率上也存在显着差异。覆膜可显着提高灌浆速率,但会缩短灌浆持续期。冬小麦覆膜的平均灌浆速率较CK增加0.02g/100grain.d,灌浆持续期缩短3d,最大灌浆速率增加了0.06g/100grain.d,不同覆膜方式间籽粒的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均表现为山西模式>甘谷模式>甘肃模式。春小麦秋覆膜和春覆膜平均灌浆速率比CK分别增加0.021g/100grain.d和0.019g/100grain.d,秋覆膜高于春覆膜。覆膜方式间甘谷模式>山西模式>甘肃模式;灌浆持续期秋覆膜和春覆膜较CK缩短了8d,秋覆膜较春覆膜灌浆持续期长1.3d。覆膜方式间以甘谷模式最短,而甘肃模式最长。5.冬小麦覆膜试验中,千粒重与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呈极显着正相关,与灌浆持续期呈显着负相关;平均灌浆速率与灌浆持续期、最大灌浆持续期呈显着负相关,灌浆持续期与最大灌浆速率呈显着负相关;而在春小麦覆膜试验中,千粒重与灌浆持续期呈显着正相关,与平均灌浆速率相关不显着性,而与最大灌浆速率呈显着负相关,平均灌浆速率与也灌浆持续期、最大灌浆持续期呈显着负相关。6.覆膜有利于提高花前储备向籽粒的转移,冬、春小麦覆膜栽培的花前干物质转移量、转移效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均比CK高。冬小麦覆膜方式间各指标均表现为甘谷模式>甘肃模式>山西模式;三指标在器官间比较,表现为茎秆>叶片>叶鞘。春小麦秋覆膜更有利于花前储备向籽粒的转移。三指标秋覆膜均大于春覆膜;秋覆膜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较CK增加了16.9%,而春覆膜则为7.3%;不同覆膜方式对籽粒贡献率表现为甘谷模式>山西模式>甘肃模式;器官间比较,干物质转移量和对籽粒贡献率均表现为茎秆大于叶片和叶鞘。

张德奇[6](2005)在《宁南旱区谷子地膜覆盖与化学制剂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宁夏南部山区年降水量在280~450mm之间,年际间降雨和季节降雨变率比较大,农田水分的不足和自然降水与作物需水的矛盾限制了该区农业的发展,因此,如何利用和保蓄有限的降水资源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论文重在研究旱区农田水分利用率的整体提升以及地膜覆盖与化学制剂技术集成的生态、社会效益。 试验于2003年、2004年在宁夏海原县贾塘乡进行,海拔约1800m左右,选择春谷子品种大同14号为试验材料,通过地膜覆盖技术(平膜穴播技术、微集水种植技术)与化学制剂(抗旱剂、保水剂)相结合并布设大量田间试验。在谷子生育期间通过对不同处理的生育进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作物生理指标、地温效应、产量性状的调查和测定,得出有一定参考价值结果和结论。 1.不同处理谷子生育进程及生理指标 平膜方式处理出苗较其它处理提早4~10天,前期干物质积累明显高于其它处理。垄沟种植方式较对照可提早出苗3~4天,在生长后期表现出一定的生长优势(株高、叶片光合作用、干物质累积、伤流量等方面)。化学制剂的使用使谷子各项生理指标(株高、干物质、光合作用、叶绿素含量)略优于不使用化学制剂的处理。同时发现,叶片光合作用生理因子与1m土壤水分呈显着相关,与叶绿素无显着相关性,初步推断,尤其在旱区谷子光合作用受环境因子的影响大于谷子本身生理因子的影响。 2.不同处理水分生态效应 试验结果表明,无论在谷子生育期间,还是在季末,垄沟种植方式起到较好的集水、保水效果,同时垄下土壤有“储备缓冲水库”的作用。平膜方式生育期有明显保墒效果;垄沟种植季末有较好的水分茬口效应,2003、2004年土壤供水能力分别较对照提高8.11%、22.99%。化学制剂的使用也起到了节水高效(土壤水分、产量)的作用。 3.覆膜的地温效应 平膜前期增温效果明显,在苗期14时较垄沟、露地增高4.2℃、5.1℃。随着后期田间覆盖度增加,平膜增温效果下降,但仍有一定的保温效果,灌浆期20时平均较露地高0.8℃。 4.冬闲田处理研究 冬季覆膜起到保墒的作用,其中秋平膜和秋垄沟分别较对照高24.9mm、7.1mm,秋垄沟由于在冬季无雨可集,其集水效果不明显,但不可忽视膜下较优的水分,经济产

张宝林[7](2005)在《晋西旱塬地区覆盖耕作农田水分有效性及其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晋西旱塬区干旱少雨,抗旱、保水是提高该区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任务。覆盖耕作是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易旱区对土壤进行保护性管理的有效手段,通过采取少免耕、深松、辅之以覆盖措施,实现对旱地土壤环境因子水肥气热的调控,从而达到土壤环境质量的可持续良性循环,实现农作物高产、稳产的目的。本文通过10年的覆盖耕作试验,对土壤水分及玉米水分利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覆盖耕作能有效避免翻耕过程中造成的土壤水分损失,抑制土壤水分蒸发,促进降水入渗,增加土壤储水量。特别是在玉米苗期,耕层保持了较高的土壤含水率;随着玉米生长发育,覆盖耕作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作用逐渐减弱。随土体深度的增加覆盖耕作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减弱。与常规耕作方式相比,随着秸秆覆盖量增加,土壤水分增加。不同降水年型,覆盖耕作对土壤水分影响的变化总体趋势基本一致,但干旱年型覆盖耕作的效果更明显。 2.覆盖耕作可以增加土壤有效水分,10年平均结果,耕层土壤总有效水量免耕覆盖(10500kg/hm2)比常规耕作高42.4%,比免耕无覆盖高28.8%。土壤有效水量随秸秆覆盖量的增加而增加。覆盖耕作对于增加土壤有效水分,在不同年型之间存在差异,表现为正常年型作用不突出,干旱年型和特干旱年型效果较好。 3.与常规耕作相比,覆盖耕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玉米蒸散量,但差异不大。从秸秆覆盖量看,总体上随着秸秆量的增加,玉米的蒸散量减少。免耕覆盖可以有效减少土壤蒸发,增加玉米蒸腾量,并随着秸秆量的增加效果越明显。蒸发强度和耗水强度以常规耕作最高,免耕覆盖措施可以降低蒸发强度。不同年型覆盖耕作措施对玉米耗水特征,整体上看,正常年型玉米全生育期耗水最多,干旱年型次之,特干旱年型最少,在玉米播种—出苗阶段表现尤为明显。 4.覆盖耕作明显延长了玉米播种-出苗、出苗-拔节时间,拔节后对生育时期影响不明显。随着覆盖量增加,生育时期也越长。秸秆覆盖增加春旱年份的玉米出苗率,随着覆盖量增加,作用越明显。覆盖耕作明显降低玉米苗期和拔节期株高、茎粗与叶面积系数,且随着秸秆覆盖量增加,这种效应越明显。在抽雄期秸秆覆盖增加玉米株高、茎粗与叶面积系数,均以秸秆覆盖(7500kg/hm2)最高。 5.覆盖耕作增加玉米产量,随覆盖量增加,产量增加。不同年型之间均以免耕秸秆覆盖量7500kg/hm2至10500kg/hm2处理玉米产量最高,常规耕作和免耕无覆盖最低。特干旱年型增产率最高,免耕覆盖(7500kg/hm2)比常规耕作玉米产量提高了72.96%,干旱年型与正常年型增产率差异不明显,玉米产量分别提高了23.30%和29.68%。从田间生产实际考虑,秸秆覆盖量(7500kg/hm2)为最佳覆盖量。 6.覆盖耕作可以有效地提高降水生产率,各种年型下均为随秸秆覆盖量增加,降水生产率提高;年降水生产率和玉米生育期间降水生产率的变化趋势一致。免耕覆盖(7500kg/hm2)与免耕覆盖(10500kg/hm2)最高,免耕无覆盖降水生产率最低。干旱年型降水生产率高于正常年型和特干旱年型。覆盖耕作水分生产率明显高于常规耕作,随着秸秆量的增加而提高。10年平均,免耕覆盖(10500kg/hm2)最高,较最低的免耕无覆盖和常规耕作提高42.52%和40.99%。正常年型以免耕覆盖(7500kg/hm2)最高,较最低的免耕无覆盖提高36.54%;干旱年型免耕覆盖(10500kg/hm2)最高,较最低的常规耕作提高37.14%;特干旱年型,以免耕覆盖(10500kg/hm2)

王仁如[8](2001)在《地膜穴播麦田春季防除杂草法》文中研究表明

二、地膜穴播麦田春季防除杂草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膜穴播麦田春季防除杂草法(论文提纲范文)

(1)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对旱地土壤水分状况及春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 土壤含水量、贮水量和休闲效率测定
        1.3.2 出苗数与有效穗数调查
        1.3.3干物质测定
        1.3.4 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覆盖方式对小麦出苗情况及有效穗数的影响
    2.2 不同覆盖方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2.3 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
        2.3.1 不同覆盖方式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动态变化
        2.3.2 不同覆盖方式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垂直分布
        2.3.3 不同覆盖方式对小麦田休闲效率的影响
    2.4 不同覆盖方式对小麦耗水量、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2)地膜覆盖免放苗栽培对土壤温度及高粱生长的作用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田间试验设计
        1.3.1 地膜覆盖免放苗栽培对土壤温度影响试验。
        1.3.2 地膜厚度对高粱出苗影响试验。
        1.3.3 地膜种类对高粱出苗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
    1.4 测定项目和方法
        1.4.1 土壤温度测定。
        1.4.2 出苗率测定。
        1.4.3 植株主要农艺性状测定。
        1.4.4 籽粒性状及产量测定。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地膜覆盖免放苗栽培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2.2 地膜覆盖免放苗栽培对高粱出苗的影响
        2.2.1 地膜厚度对高粱出苗的影响。
        2.2.2 地膜种类对高粱出苗的影响。
    2.3 地膜覆盖免放苗栽培对高粱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2.3.1 地膜种类对高粱物候期的影响。
        2.3.2 地膜种类对高粱茎、穗部性状的影响。
    2.4 地膜种类对高粱产量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3)不同覆盖材料和群体分布对旱地冬小麦土壤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地膜覆盖对土壤水温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1.2.1 地膜覆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1.2.2 地膜覆盖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1.2.3 地膜覆盖对作物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1.3 秸秆覆盖对土壤水温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1.3.1 秸秆覆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1.3.2 秸秆覆盖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1.3.3 秸秆覆盖对作物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1.4 群体分布对小麦生长及土壤环境的影响
    1.5 覆盖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3.1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和计算
        2.1.3.2 土壤温度的测定与计算
        2.1.3.3 土壤贮水量与计算
        2.1.3.4 农田耗水量
        2.1.3.5 水分利用效率的计算
        2.1.3.6 考种及测产
        2.1.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不同覆盖方式和群体分布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3.1 产量及产量三要素差异
第四章 不同覆盖方式和群体分布对冬小麦土壤温度的影响
    4.1 全生育期0-25cm土壤平均温度差异
    4.2 不同生育时期0-25cm土壤平均温度差异
    4.3 不同土层全生育期土壤平均温度差异
    4.4 土壤温度的时空动态差异
    4.5 土壤温度日变化
        4.5.1 全生育时期0-25cm土层早中晚日变化差异
    4.6 各生育阶段0-25cm土壤温度积温及生育进程
    4.7 土壤温度与其他农艺指标的相关分析
第五章 不同覆盖方式和群体分布对冬小麦土壤贮水量的影响
    5.1 土壤贮水量动态差异
        5.1.1 全生育期0-200cm土壤平均水分差异
        5.1.2 各生育时期土壤贮水量动态变化
        5.1.3 各土层全生育期土壤平均贮水量动态
        5.1.4 土壤贮水量的时空动态差异
        5.1.5 土壤贮水量与小麦农艺指标相关性分析
    5.2 覆盖对小麦耗水的影响
        5.2.1 生育期农田耗水的差异
        5.2.2 全生育期各土层土壤贮水量消耗的差异
        5.2.3 主要农艺指标与耗水相关分析
        5.2.4 各生育时期贮水量与平均温度相关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2.1 覆盖方式对冬小麦土壤温度的影响
        6.2.2 覆盖方式对冬小麦土壤贮水量的影响
    6.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4)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冬小麦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田间覆膜种植技术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1.2.2 田间覆膜种植技术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2.3 田间覆膜种植技术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1.2.4 田间覆膜种植技术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1.2.5 田间覆膜种植技术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2.6 田间覆膜种植技术对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
        1.2.7 田间覆膜种植技术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设计和方法
    2.1 试验区自然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土壤水分含量
        2.3.2 土壤温度
        2.3.3 小麦生育期的观察
        2.3.4 株高、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量
        2.3.5 产量指标
        2.3.6 土壤养分
        2.3.7 光合指标
        2.3.8 相对叶绿素含量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3.1 对种植区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
    3.2 对覆膜区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
    3.3 对膜侧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
第四章 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4.1 对0-40cm土层土壤全效养分状况的影响
    4.2 对0-40cm土层土壤速效养分状况的影响
第五章 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冬小麦生理指标的影响
    5.1 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冬小麦旗叶光合参数的影响
    5.2 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小麦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的影响
第六章 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6.1 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土壤温度日变化的影响
    6.2 对不同土层温度变化情况
    6.3 对土壤耕层5-25cm平均温度变化
第七章 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作物生物量及产量的影响
    7.1 对冬小麦生物量的影响
    7.2 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第八章 讨论
    8.1 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8.2 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8.3 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8.4 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8.5 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不同覆膜方式对旱地小麦籽粒灌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第三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 试区自然概况
    3.2 试验材料和研究目标
    3.3 试验设计
        3.3.1 冬小麦不同覆膜方式试验
        3.3.2 春小麦不同覆膜方式试验
        3.3.3 冬小麦肥料试验
        3.3.4 冬小麦播期试验
        3.3.5 春小麦全膜覆土种植品种比较试验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冬小麦不同覆膜方式试验
        4.1.1 产量及指标间的相关
        4.1.2 籽粒干物质积累变化
        4.1.3 灌浆参数的变化
        4.1.4 灌浆期植株干物质转移与分配
        4.1.5 植株含水量和叶面积指数
    4.2 春小麦不同覆膜方式试验
        4.2.1 产量及指标间的相关
        4.2.2 籽粒干物质积累的变化
        4.2.3 灌浆参数的变化
        4.2.4 灌浆期植株干物质转移与分配
        4.2.5 植株含水量和叶面积指数
    4.3 冬小麦肥料试验
        4.3.1 产量及指标间的相关
        4.3.2 籽粒干物质积累的变化
        4.3.3 灌浆参数的变化
        4.3.4 灌浆期植株干物质转移与分配
    4.4 冬小麦播期试验
        4.4.1 产量及指标间的相关
        4.4.2 籽粒干物质积累的变化
        4.4.3 灌浆参数的变化
        4.4.4 灌浆期植株干物质转移与分配
    4.5 春小麦全膜覆土模式品种比较试验
        4.5.1 产量及指标间的相关
        4.5.2 籽粒干物质积累的变化
        4.5.3 灌浆参数的变化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发表论文
导师简介

(6)宁南旱区谷子地膜覆盖与化学制剂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保护性种植的研究现状
        1.1.1 国外保护性耕作研究
        1.1.2 国内保护性耕作研究
    1.2 我国旱区地膜覆盖的研究进展
        1.2.1 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1.2.2 地膜覆盖的应用机理与效果
        1.2.3 生产中的主要技术模式
        1.2.4 地膜覆盖的发展前景
        1.2.5 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2.6 地膜覆盖技术展望
    1.3 化学制剂在农业中的应用效果
        1.3.1 关于保水剂
        1.3.2 关于抗旱剂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 研究地点及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3.1 地膜覆盖与化学制剂的研究
        2.3.1.1 处理方法
        2.3.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2 冬闲田处理的研究
        2.3.2.1 处理方法
        2.3.2.2 测定方法
    2.4 计算方法
    2.5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地膜覆盖与化学制剂对谷子生育进程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3.1.1 生育期降水分析
        3.1.2 对谷子生育进程的影响
        3.1.3 对谷子株高与卡脖株的影响
        3.1.4 对谷子物质量的影响
        3.1.5 对叶片失水速率的影响
        3.1.6 对谷子伤流量的影响
        3.1.7 对旗叶叶绿素的影响
        3.1.8 对谷子光合作用的影响
        3.1.9 各生理因子、环境因子及产量相关分析
    3.2 地膜覆盖与化学制剂的微生境效应
        3.2.1 地温效应
        3.2.2 降水后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
        3.2.3 生育期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3.2.4 不同处理的贮水效果
        3.2.5 不同生育时期土壤水分耗用
        3.2.6 不同生育时期土壤水分垂直变化
    3.3 地膜覆盖与化学制剂的水分和产量效应
        3.3.1 对谷子穗部性状的影响
        3.3.2 对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3.3.3 产量、经济效应
第四章 结论
    4.1 地膜覆盖与化学制剂对谷子生理特性的影响
    4.2 地膜覆盖与化学制剂的生态效应与产量效益
第五章 讨论与建议
    5.1 地膜覆盖与化学制剂对谷子生理的影响
        5.1.1 对生理特性的影响
        5.1.2 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5.2 地膜覆盖与化学制剂的微生境与产量效应
        5.2.1 对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
        5.2.2 对耕层地温的影响
        5.2.3 集水保水技术的水分效应
        5.2.4 对水分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
        5.2.5 试验结果剖析及对未来发展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晋西旱塬地区覆盖耕作农田水分有效性及其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不足与存在问题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设计
    2.1 田间试验设计
    2.2 测试项目及测试方法
    2.3 水分平衡与生产效率的计算方法
第三章 覆盖耕作农田土壤水分动态特征
    3.1 正常降水年型覆盖耕作土壤水分状况
    3.2 特干旱年型覆盖耕作土壤水分状况
    3.3 一般干旱年型覆盖耕作土壤水分状况
    3.4 小结
第四章 覆盖耕作农田土壤水分有效性
    4.1 旱塬农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分析
    4.2 覆盖耕作对农田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影响
    4.3 不同降水年型覆盖耕作的农田土壤水分有效性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覆盖耕作的玉米耗水特征
    5.1 覆盖耕作玉米的耗水特征
    5.2 不同降水年型覆盖耕作对玉米耗水及耗水组成的影响
    5.3 三种降水年型覆盖耕作玉米耗水特征比较
    5.4 小结
第六章 覆盖耕作玉米生长发育状况及产量分析
    6.1 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6.2 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6.3 小结
第七章 覆盖耕作农田水分生产率
    7.1 降水生产率
    7.2 玉米水分生产率
    7.3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附件 其它覆盖耕作玉米试验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地膜穴播麦田春季防除杂草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对旱地土壤水分状况及春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马明生,郭贤仕,柳燕兰. 作物学报, 2020(12)
  • [2]地膜覆盖免放苗栽培对土壤温度及高粱生长的作用效应[J]. 石晓瑛. 安徽农业科学, 2020(12)
  • [3]不同覆盖材料和群体分布对旱地冬小麦土壤环境的影响[D]. 韩浏. 甘肃农业大学, 2018(10)
  • [4]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冬小麦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D]. 张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6)
  • [5]不同覆膜方式对旱地小麦籽粒灌浆的影响[D]. 蔺艳春. 甘肃农业大学, 2010(06)
  • [6]宁南旱区谷子地膜覆盖与化学制剂效应研究[D]. 张德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3)
  • [7]晋西旱塬地区覆盖耕作农田水分有效性及其利用研究[D]. 张宝林.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5)
  • [8]地膜穴播麦田春季防除杂草法[J]. 王仁如. 河北农业, 2001(12)

标签:;  ;  ;  ;  ;  

麦田地膜春季除草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