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础地质研究寻找超大型铜矿——中亚-蒙古斑岩铜带东部资源潜力分析

加强基础地质研究寻找超大型铜矿——中亚-蒙古斑岩铜带东部资源潜力分析

一、加强基础地质研究寻找超大型铜矿床——中亚—蒙古斑岩铜矿带东部资源潜力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唐文龙,李俊建,彭翼,宋立军,侯占国,张彤[1](2021)在《华北地区铜矿资源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文中提出华北地区铜矿资源丰富,文章在对华北地区579处铜矿床(点)资料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了区内矿床类型,划分出四大成矿期,认为侏罗纪—白垩纪为最主要的成矿时期,以斑岩型、接触交代型为主;提出不同类型铜矿时空分布特征及控矿因素;建立了7种预测类型划分方案、6种预测方法。探讨了华北地区铜矿的时空演化,认为在重要成矿带和典型矿床开展深部资源勘查是实现找矿突破的重要途径。

冯京,雷国明,李凤明,徐仕琪,张冀,庄道泽[2](2021)在《新疆“十三五”地质勘查回顾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三五"时期地质勘查处于深度调整期,国家和自治区的地质勘查投入持续下降,经过各地勘单位和科研院所的共同努力,新疆地质勘查仍取得了突出的成果。稀有金属和萤石矿实现新疆有史以来重大找矿突破,斑岩铜矿再次取得新突破,镍、钴、铅锌、锰、金矿取得新进展,非常规能源勘查发现新的远景区,水工环灾服务民生和地方经济发展成效显着,基础地质研究及高新技术应用推动了找矿突破。"十四五"是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在"十三五"成果基础上,按照自治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新一轮找矿战略突破行动部署方案,需要持续强化重要成矿带及远景区基础地质及调查评价工作,大力拓展"地质+"服务新领域,加强找矿突破关键问题的科技攻关及高新技术方法手段的应用,加大重要矿集区勘查力度,努力实现新一轮地质找矿突破,拓展服务民生新领域,助力乡村振兴。

曲高勇[3](2021)在《黑龙江嫩江县三峰山地区铜金矿化特征及找矿方向》文中指出黑龙江省嫩江县三峰山地区地处中亚造山带东段,贺根山-黑河断裂带西侧,成矿区隶属于三矿沟-多宝山铜金多金属成矿带。研究区出露的地层以早古生代奥陶纪和志留系为主,岩浆岩主要为燕山期侵入岩。区内构造以NW向和NE向断裂、褶皱、韧性剪切带为主。区内铜金矿化主要呈细脉状产于志留系黄花沟组地层之中,矿(化)体产出受NW向断裂控制。围岩蚀变类型包括硅化、青磐岩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高岭土化等,根据矿物组合及矿脉穿切关系将热液成矿作用划分为石英-黄铁矿阶段(I)、石英-多硫化物阶段(II)和方解石-贫硫化物阶段(III)三个阶段,矿化类型属于中硫型浅成低温热液脉型。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I成矿阶段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L)和富气相包裹体(V)两种类型的包裹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67.7~263.3℃,盐度为2.6~5.1wt.%Na Cl eqv.;Ⅱ、Ⅲ成矿阶段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10.3~216.6℃,盐度为1.3~5.4wt.%Na Cl eqv.;显微测温结果显示流体由中低温低盐度的H2O-Na Cl体系热液逐渐演化为低温低盐度的的H2O-Na Cl体系热液。氢氧同位素结果显示三峰山地区的成矿流体可能是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以大气降水为主(δ18OH2O和δD值分别为11.4‰~16.9‰,-82.1‰~-74.7‰)。成矿流体具有低盐度(1.3%~5.4 wt.%Na Cl eqv.)和低密度(0.75~0.97g/cm3)的特点,主成矿期成矿压力较低,为22.5~30.6MPa,成矿深度为0.75~1.02km。三峰山地区矿化主要赋存于黄花沟组地层之中,受北西向断裂及岩浆活动控制。三峰山地区的找矿标志主要包括:硅化、绢云母化围岩蚀变;高磁梯度带且中阻高极化异常;Ag、Cu、Au、Zn、As、Sb等元素土壤组合异常以及Au单元素异常。在综合分析三峰山地区地质特征,矿化成因的基础上,结合物化探异常资料,利用矿产资源评价系统,圈定5处找矿靶区,为矿区下一步找矿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汤贺军[4](2021)在《新疆东准噶尔扎河坝及邻区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岩成矿研究》文中认为东准噶尔地区地处中国新疆北部,作为中亚造山带(CAOB)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大地构造演化是中亚造山带显生宙大陆增长和古亚洲洋演化的重要研究课题。该区自古生代来经历了大洋扩张、板块俯冲、碰撞和后碰撞等构造演化历史,形成了一系列岛弧杂岩带和增生杂岩。关于东准噶尔的板块边界、物质组成、基底属性、洋盆闭合时限及矿产发育特征等,前人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许多进展和共识。但对该地区古生代构造属性、大地构造演化模式存在多种不同的见解;在典型矿床研究方面,未能将区域构造演化与成岩、成矿作用及区域成矿规律统一进行研究。本文选取东准噶尔北缘扎河坝及邻区作为研究对象,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该区古生代成岩成矿作用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矿床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晚古生代岩浆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厘定了成岩成矿时代,阐明了岩浆岩的性质、源区特征及其岩石成因,进而探讨了大地构造环境及区域成矿作用等关键科学问题,以期为东准噶尔古生代构造演化和成岩成矿作用提供新的资料。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如下:1、通过1:1万实测地质剖面,对扎河坝蛇绿岩各个岩石单元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对产于扎河坝蛇绿岩中蕴都卡拉铜金钴矿含矿岩体进行了年代学研究,蕴都卡拉含矿闪长岩及辉长闪长岩侵位时间为401?Ma,远小于扎河坝蛇绿岩的形成时代(488~498 Ma)。扎河坝蛇绿岩中的各个岩石单元都具有受俯冲带流体影响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了一个洋内岛弧逐渐成熟的过程。扎河坝蛇绿岩形成于俯冲带之上(SSZ)的弧前环境,较晚形成的产物如蕴都卡拉含矿闪长岩、辉长闪长岩、闪长玢岩等为俯冲消减不同时期的产物。2、蕴都卡拉含矿闪长岩及辉长闪长岩属于钙碱性及高钾钙碱性系列,准铝质岩类,Mg#中等(0.39~0.50)。二者表现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模式,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U、K,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Hf;全岩(87Sr/86Sr)i为0.704966~0.707395,εNd(t)介于1.29~3.84之间,锆石εHf(t)为-1.7~18.8,平均值为5.6,δ18O为5.25‰~10.17‰,平均值为7.71‰。蕴都卡拉含矿闪长岩及辉长闪长岩形成于岛弧环境,岩浆源区主要来自亏损地幔,混染了约20%~40%的壳源物质。二者锆石U-Pb年龄为401 Ma左右,且均捕获了前寒武系的老锆石,说明本区可能存在前寒武纪基底。3、本区泥盆纪侵入岩呈较小面积分布,但火山岩非常发育。玉伊塔斯矿床含矿石英闪长岩的年龄为384.6Ma,索东角闪辉长岩年龄为387.2Ma,全岩(87Sr/86Sr)i为0.703512~0.704076,εNd(t)介于4.98~5.36之间,锆石εHf(t)值为9.8~12.9,δ18O同位素6.32‰~6.66‰。喀腊哲腊玻基辉橄岩及碱性玄武岩年龄为393.5Ma,其磷灰石(87Sr/86Sr)i为0.703066~0.703332,εNd(t)为5.26~7.51。泥盆纪侵入岩及火山岩研究表明其构造背景为洋内弧有关的俯冲消减环境,索东角闪辉长岩及玉伊塔斯含矿岩体岩浆源区主要来自亏损地幔,为岛弧背景下俯冲板片流体及俯冲沉积物熔体共同交代上部地幔楔形成。玻基辉橄岩及碱性玄武岩源区来自亏损地幔,受地壳污染程度较小,可能是石榴石橄榄岩熔融的产物。4、本区石炭纪-二叠纪侵入岩较为发育,但火山岩发育一般。碱性花岗岩带中扎河坝西岩体年龄为321Ma,早于卡拉麦里碱性花岗岩带,其具有A2型碱性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构造背景为后碰撞环境,暗示其侵位时该地区造山作用已结束。从早到晚,从北向南,东准噶尔乌伦古到卡拉麦里地区A型花岗岩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逐渐降低,而εNd(t)的值逐渐增高,表明岩浆源区不断亏损,中亚造山带有不断向南增生的趋势。库拉比也含矿岩体及卡拉岗组含矿流纹岩锆石年龄为274~278Ma。主微量元素及Sr-Nd-Hf同位素显示,前者源区主要为亏损地幔且有壳源物质的加入,后者与扎河坝西碱性花岗岩为亏损地幔中新增生的年轻地壳物质重熔的产物,构造背景为后碰撞拉张环境。5、对东准噶尔地区古生代构造演化划分了4个阶段:晚寒武世-早奥陶世(503~480Ma)为大洋扩张期,早奥陶世-早石炭世(480~360Ma)为俯冲消减期,早石炭世-晚石炭世(360~330Ma)为碰撞期,晚石炭世-二叠纪(330~252Ma)为后碰撞期。成矿作用为:奥陶纪与蛇绿岩有关的铬铁矿床,泥盆纪与中酸性、中基性岩体有关的铜多金属矿床,石炭纪与中酸性岩体有关的铜矿床,二叠纪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二叠纪与剪切作用有关的热液型金矿床,二叠纪与流纹岩有关的萤石、珍珠岩等非金属矿床。

杜玉龙[5](2021)在《沉积岩型铜矿床类型及其与岩浆活动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沉积岩型铜矿床是全球重要的铜矿床类型,约占铜资源总量的30%。本文通过综述、构造岩相学路线踏勘和重点矿床找矿勘查,研究了全球沉积岩型铜矿床时空分布、矿床类型,重点研究了中—新生代典型沉积岩型铜矿床及其与岩浆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1)沉积岩型铜矿床在全球各大洲典型沉积盆地均有分布,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元古代、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古近纪—新近纪;(2)按容矿岩系,本文将沉积岩型铜矿床梳理为砂砾岩型铜矿、异地式砂砾岩型铜矿、砂页岩型铜矿、曼陀型铜矿、碳酸盐岩(白云岩)型铜矿和火山岩红层型铜矿等6个亚类,前5种铜矿床亚类型工业价值较大,是沉积岩型矿床找矿主要目标类型;(3)一些沉积岩型铜矿床成岩成矿与岩浆活动有一定关系,岩浆活动直接参与成岩成矿或控制矿化的产出,或对铜矿化形成叠加改造。一些沉积岩型铜矿与岩浆活动、以及斑岩成矿系统、IOCG成矿系统间有一定联系,通过本文研究可拓展其找矿思路,为境内外同类型铜矿床找矿勘查和找矿预测提供参考。

秦克章,赵俊兴,范宏瑞,唐冬梅,李光明,余可龙,曹明坚,苏本勋[6](2021)在《试论主要类型矿床的形成深度与最大延深垂幅》文中研究说明在大量典型矿床实地调查和国内外综合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深部找矿的现实需要和存在问题,本文首先回顾评述了主要矿床类型的原始成矿深度,按受控于中下地壳尺度大规模岩浆堆积体的超深成岩浆矿床与受控于流体渗透率制约的中上地壳深成、中成和浅成岩浆热液矿床序列展开。在此基础上尝试探讨主要类型矿床的最大延深垂幅,探讨分析了以Bushveld层状岩体和Voisey’s Bay小岩体为代表的铜镍矿床、驱龙为代表的斑岩铜矿床、Muruntau为代表的造山型金矿、胶东金矿省的已控制延深垂幅、剥蚀程度以及深部可能的延深空间。内生矿床系统具有很宽的成矿深度范围,大型层状岩体的成矿深度可逾20km,最大矿化垂直延深幅度可达6~8km。岩浆热液矿床的最大成矿深度以地壳尺度流体渗透的下限为底界,其中造山型金矿床成矿深度最大(约12~15km),伟晶岩和花岗岩型矿床次之,斑岩型矿床居中(约2~6km),浅成低温金银矿床深度最浅(1km至近地表);相应的最大延深垂幅则依次可达4~7km、2~3km和1km。评述了高渗透性的聚矿构造空间、成矿作用顶峰、合适的矿床保存条件等控制因素及部分标志。并对如何确定合理统一的成岩成矿深度(压力)的估算方法以及确定最大成矿深度与矿化体系最大延深幅度的理论依据、判断标志、综合辨识方法体系等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郑有业,吴松,次琼,陈鑫,高顺宝,刘晓峰,姜笑文,郑顺利,李淼,姜晓佳[7](2021)在《冈底斯复合造山带铜钼金多金属成矿作用与成矿系列》文中研究指明2001年以前西藏冈底斯斑岩铜钼多金属成矿带未列入国家重要成矿区带,而随后的成矿、找矿理论认识和方法创新,致使该带找矿取得历史性重大突破,新发现与评价了驱龙、甲玛、朱诺、雄村、努日、冲江、邦浦、蒙亚啊、洞中松多、查个勒等一系列大型-超大型矿床,仅探明的铜资源量就超过5 600万吨,形成了我国规模最大的世界级铜多金属勘查开发基地;新发现的矿床主要分布在南部拉萨地体及弧背断隆带,空间上的分布表现出东西成带、北东成行、交汇成矿、近等间距分布的规律性;同位素资料展示5期斑岩成矿作用(213 Ma、173~165 Ma、~45 Ma、~30 Ma、17~13 Ma)、5期矽卡岩成矿作用(~112 Ma、~77 Ma、67~55 Ma、~41~37 Ma、~23~16 Ma)及2期浅成低温热液成矿作用(~126 Ma、~65~55 Ma);伴随着新特提斯洋的形成、俯冲、消减及印-亚陆陆碰撞,冈底斯带经历了增生造山、碰撞造山、陆内造山及均衡造山四大造山作用过程,揭示了含矿岩浆来源于不同时期俯冲的玄武质洋壳——以幔源物质为主、或以古老地壳为主、或以新生下地壳为主的部分熔融,形成了与不同造山作用相关的斑岩型-矽卡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岩浆热液脉型-热泉型等单一类型、或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等多种类型复合的一系列Cu-Mo-W-Ag-Sn-Au多金属矿床;复合造山过程中不同造山作用的叠加,使矿床展现出同源多位、同位多因、深源浅成、多因复成的成矿特征,并据此划分出晚三叠世与大陆弧岩浆有关的斑岩Cu-Au、中侏罗世与岛弧岩浆作用有关的斑岩Cu-Au、早白垩世与中酸性岩浆有关的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Fe-Ag-Pb-Zn(-Sn)、晚白垩世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Fe-Cu多金属、古新世-始新世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Fe-Cu多金属、古新世与陆相(次)火山岩有关的Ag-Sn-Au多金属、渐新世斑岩-矽卡岩型Cu-W-Mo(-Au)、中新世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Cu-Mo-Au-Pb-Zn-Ag、新生代热泉型Au-S-Cs矿床及盐类矿床等9大成矿系列;最后指出该带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索的科学问题,并预测朱诺矿集区仍有发现大-超大型斑岩铜矿床的潜力,将会成为冈底斯成矿带未来找矿最能取得重大突破的地区,为该带下一步的勘查工作部署与评价指明了方向.

高阳,周振华,张义波,韩世炯,张冬冬[8](2021)在《中蒙俄跨境区域铜、金、铅、锌、铀成矿特征对比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本次研究的中蒙俄跨境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中亚造山带东部,是多种矿产的成矿密集区。本区成矿区带包括2个Ⅰ级成矿域、2个II级成矿省和9个III级成矿带。区内金属矿床的分布主要受北东-北北东向及北西向两组断裂的控制。研究区重点金属矿产中,铜矿床以斑岩型为主;金矿床以岩浆热液型为主,也有部分作为伴生矿种产于斑岩型铜(金)矿床之中;铅、锌矿床以热液脉型为主;铀矿床以火山岩型为主。铜、金、铅、锌、铀成矿作用与燕山期岩浆及其热液活动关系最为密切。本研究区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和巨大的找矿前景,是进一步开展铜、金、铅、锌、铀等金属矿产找矿工作的重点地区。

杨超,陈星辉,赵晓波[9](2020)在《斑岩铜矿研究进展兼论中国斑岩铜矿勘查现状及潜力》文中研究说明斑岩型矿床作为世界铜金钼的重要来源,一直成矿学研究和找矿勘查的热点。人们对斑岩型矿床的理解已逐步由单个矿床向整个岩浆热液系统转变。本文从大地构造背景、岩浆源区及侵入岩体特征、矿床的分类、成因、成矿系列及其与其它类型矿床的关系5个方面总结归纳斑岩型矿床的基本特征和近年来的主要进展,同时分析了我国斑岩铜矿的勘查现状和研究进展,并对我国该类矿床的找矿勘查提出了建议。

杨志明,侯增谦,周利敏,周怿惟[10](2020)在《中国斑岩铜矿床中的主要关键矿产》文中提出斑岩铜矿床是Re、Se及Te等关键矿产的最主要来源.中国目前有70余个斑岩铜矿床,包括11个超大型及16个大型矿床,但其内的关键矿产禀赋及规律尚不清楚.本文在简要综述斑岩铜矿中主要关键矿产及中国斑岩铜矿床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中国斑岩铜矿床中关键矿产,特别是Re的吨位品位、赋存状态及成矿规律等.中国斑岩铜矿床中Re品位主要介于0.03~0.5 g/t之间,资源量变化于3~313 t之间,主要形成于侏罗纪和第三纪;有10个矿床的资源量超过50 t,其中, Re资源量超过200 t的3个矿床(玉龙、甲玛、驱龙)均形成于后碰撞环境;矿床中的Re主要赋存于辉钼矿中,与钾硅酸盐化和/或绢英岩化蚀变有关,辉钼矿中的Re平均含量主要介于30~1000μg/g之间,且与矿床的Mo品位呈明显的负相关.中国斑岩铜矿中Se、Te及PGE品位数据相对有限,已有的数据显示多个矿床的硫化物(如斑铜矿和黄铜矿)中的Se及Te含量在300μg/g之上,特别是冈底斯厅宫-岗讲矿集区蚀变斑岩中的Te含量高达0.1~0.7μg/g;而矿石中的PGE含量变化范围较大, Pd+Pt含量介于0.2~450 ng/g之间.总之,中国斑岩铜矿具有与世界其他地区斑岩铜矿类似的Re、Se、Te及PGE品位,显示出较好的成矿及利用潜力.不过,针对中国斑岩铜矿中关键矿产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亟须开展矿化特征、成矿规律及控矿要素的典型解剖和区域对比研究,优化分析测试技术,早日查明可利用资源量,并实现勘查增储及综合回收利用.

二、加强基础地质研究寻找超大型铜矿床——中亚—蒙古斑岩铜矿带东部资源潜力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基础地质研究寻找超大型铜矿床——中亚—蒙古斑岩铜矿带东部资源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华北地区铜矿资源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铜矿资源特征
2 铜矿床类型及特征
    2.1 铜矿床成因类型及特征
    2.2 铜矿床预测类型
3 铜矿时空分布规律
    3.1 成矿时代分布规律
    3.2 空间分布规律
    3.3 主要铜矿床类型特征及控矿因素
4 构造演化与找矿远景
    4.1 构造演化
    4.2 找矿方向及远景
5 结论

(2)新疆“十三五”地质勘查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十三五”地质工作成果
    1.1地质找矿新突破
        1.1.1稀有金属矿
        1.1.2有色金属矿
        1.1.3非金属矿
        1.1.4石材矿
        1.1.5非常规能源
    1.2重要矿区新进展
        1.2.1火烧云铅锌矿
        1.2.2玛尔坎苏锰矿
    1.3服务民生新成效
        1.3.1水资源调查
        1.3.2富硒富锌土壤调查
        1.3.3旅游地质
    1.4创新应用新进步
        1.4.1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规律
        1.4.2大宗矿产资源基地深部探测技术示范
2 地质工作展望
    2.1 开展基础类区域调查评价
    2.2 加强重要矿产勘查评价
    2.3 大力拓展地质服务业
    2.4 全面提升地质科技创新水平
    2.5 加快实施“走出去”步伐
3 结语

(3)黑龙江嫩江县三峰山地区铜金矿化特征及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三峰山地区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1.1.1 交通位置
        1.1.2 自然地理概况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1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研究现状
        1.3.2 三峰山地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与主要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3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3.1 区域布格重力异常
        2.3.2 区域航磁异常
        2.3.3 区域电场特征
    2.4 区域矿产
第3章 三峰山地区地质-矿化特征
    3.1 地质特征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矿化类型及矿体特征
    3.3 矿石特征
        3.3.1 矿石矿物
        3.3.2 矿石结构构造
    3.4 成矿期次/成矿阶段划分
    3.5 围岩蚀变特征
第4章 铜金矿化成因
    4.1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4.1.1 流体包裹体研究
        4.1.2 氢-氧同位素研究
        4.1.3 成矿流体性质、来源及演化
    4.2 成矿物质来源
    4.3 成岩成矿时代
    4.4 铜金矿化成因
第5章 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
    5.1 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标志
        5.1.1 地层条件
        5.1.2 构造条件
        5.1.3 岩浆岩条件
    5.2 地球化学、物理特征
        5.2.1 地球物理特征及找矿地球物理标志
        5.2.2 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地球化学标志
    5.3 找矿标志
第6章 成矿预测
    6.1 预测依据
        6.1.1 地质依据
        6.1.2 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依据
    6.2 成矿预测
        6.2.1 成矿预测方法
        6.2.2 找矿靶区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与科研成果
致谢

(4)新疆东准噶尔扎河坝及邻区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岩成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东准噶尔地区研究现状
        1.2.2 扎河坝地区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6 测试方法
        1.6.1 锆石LA-ICP-MS U-Pb定年
        1.6.2 锆石SIMS U-Pb定年
        1.6.3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1.6.4 锆石O同位素分析
        1.6.5 全岩主微量分析
        1.6.6 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东准噶尔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第三章 扎河坝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
    3.1 东准噶尔蛇绿混杂岩概况
    3.2 扎河坝蛇绿混杂岩物质组成及地质特征
        3.2.1 地质剖面概况
        3.2.2 岩石学特征
        3.2.3 矿产及矿化特征
        3.2.4 构造变形特征
    3.3 蕴都卡拉铜金钴矿床
        3.3.1 矿床地质特征
        3.3.2 含矿岩体特征
        3.3.3 含矿岩体锆石U-Pb年代学
        3.3.4 含矿岩体锆石Hf-O同位素
        3.3.5 主微量地球化学
        3.3.6 Sr-Nd同位素组成
    3.4 讨论
        3.4.1 蕴都卡拉含矿岩体形成时代
        3.4.2 蕴都卡拉含矿岩体地球化学意义及构造背景
        3.4.3 扎河坝蛇绿岩地球化学意义及构造背景
第四章 泥盆纪岩浆演化
    4.1 侵入岩及火山岩时空分布特征
    4.2 索东角闪辉长岩
        4.2.1 岩石学特征
        4.2.2 锆石年代学特征
        4.2.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2.4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2.5 讨论
    4.3 玉伊塔斯铜金矿床
        4.3.1 矿床地质特征
        4.3.2 含矿岩体特征
        4.3.3 锆石年代学特征
        4.3.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3.5 讨论
    4.4 喀拉哲腊玻基辉橄岩及碱性玄武岩
        4.4.1 岩石学特征
        4.4.2 锆石年代学特征
        4.4.3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4.4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4.5 讨论
第五章 石炭-二叠纪岩浆演化
    5.1 侵入岩及火山岩时空分布特征
    5.2 扎河坝西石炭纪碱性花岗岩
        5.2.1 岩石学特征
        5.2.2 锆石年代学特征
        5.2.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2.4 Sr-Nd同位素特征
        5.2.5 讨论
    5.3 库拉比也铜镍硫化物矿床
        5.3.1 矿床地质特征
        5.3.2 含矿岩石特征
        5.3.3 锆石年代学特征
        5.3.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3.5 同位素地球化学
        5.3.6 讨论
    5.4 恰库尔图珍珠岩、萤石矿床
        5.4.1 矿床地质特征
        5.4.2 岩石学特征
        5.4.3 锆石年代学特征
        5.4.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4.5 同位素地球化学
        5.4.6 讨论
第六章 扎河坝及邻区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6.1 扎河坝及邻区构造演化
        6.1.1 晚寒武世-早奥陶世(503-480Ma):大洋扩张期
        6.1.2 早奥陶世-早石炭世(480-360Ma):俯冲消减期
        6.1.3 早石炭世-晚石炭世(360-330Ma):碰撞期
        6.1.4 晚石炭世-二叠纪(330-252Ma):后碰撞期
    6.2 扎河坝及邻区古生代岩浆演化序列
        6.2.1 火山岩时空分布规律
        6.2.2 侵入岩时空分布规律
    6.3 区域成矿作用
        6.3.1 奥陶纪与蛇绿岩有关的铬铁矿床
        6.3.2 泥盆纪与中酸性、中基性岩体有关的铜多金属矿床
        6.3.3 石炭纪与中酸性岩体有关的铜矿床
        6.3.4 二叠纪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
        6.3.5 二叠纪与剪切作用有关的热液型金矿床
        6.3.6 二叠纪与流纹岩有关的萤石、珍珠岩等非金属矿床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沉积岩型铜矿床类型及其与岩浆活动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沉积岩型铜矿床时空分布
2 沉积岩型铜矿床类型及其特征
    2.1 砂砾岩型铜矿
    2.2 异地式砂砾岩型铜矿
    2.3 砂页岩型铜矿
    2.4 曼陀型铜矿
    2.5 碳酸盐岩(白云岩)型铜矿
    2.6 火山岩红层铜矿
3 中—新生代典型沉积岩型铜矿床及其与岩浆活动关系
    3.1 新疆萨热克砂砾岩型铜矿床与碱性基性岩脉群
    3.2 玻利维亚Turco异地式砂砾岩型铜矿床与碱性花岗闪长斑岩岩株
    3.3 玻利维亚Corocoro砂页岩铜矿床与碱性基性火山岩
    3.4 玻利维亚Tupiza曼陀型铜银矿床与蚀变火山岩
4 结论

(6)试论主要类型矿床的形成深度与最大延深垂幅(论文提纲范文)

1 成矿深度极限与最大延深垂幅问题的提出
    1.1 勘查开发深度的变化趋势
    1.2 大型超大型矿床基本特征
    1.3 成矿深度和矿床最大延深垂幅的概念界定
2 原始成矿深度问题
    2.1 岩浆热液矿床系统的最大成矿深度问题
    2.2 找矿深度极限问题
    2.3 成矿体系的垂直结构:以斑岩系统为例
    2.4 剥蚀程度与保存条件:以斑岩铜矿为例
3 主要类型矿床及成矿系统的最大延深垂幅
    3.1 岩浆矿床(Cu-Ni-Cr-PGE)的最大延深垂幅
        3.1.1 层状岩体及其基本特征
        3.1.2 层状岩体主要矿化类型
        3.1.3 典型矿床实例:Bushveld岩体
        3.1.4 小岩体实例:Voiseys Bay铜镍铂硫化物矿床
    3.2 热液矿床系统最大延深垂幅
        3.2.1 穆龙套造山型金矿
        3.2.2 胶东金矿集区
    3.3 斑岩型矿床的最大延深垂幅:以驱龙为代表
        3.3.1 斑岩型矿床就位深度与体系延深
        3.3.2 热液蚀变的规模与分带性对斑岩延深垂幅的指示
4 展望

(7)冈底斯复合造山带铜钼金多金属成矿作用与成矿系列(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区域地质背景
3 典型矿床特征及时空分布规律
    3.1 斑岩型矿床
        3.1.1 驱龙超大型铜钼矿床
        3.1.2 朱诺超大型铜矿床
    3.2 矽卡岩型矿床
        3.2.1 矽卡岩型Cu(-Mo-Au)矿床
        3.2.2 矽卡岩型Pb-Zn(-Ag)矿床
4 冈底斯铜多金属成矿带成矿作用及成矿系列
    4.1 晚三叠世(~213 Ma)与大陆弧岩浆有关的斑岩Cu-Au成矿系列
    4.2 中侏罗世(173~161 Ma)与岛弧岩浆作用有关的斑岩Cu-Au成矿系列
    4.3 早白垩世(127~112 Ma)与中酸性岩有关的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Fe-Ag-Pb-Zn(-Sn)成矿系列
    4.4 晚白垩世(77~75 Ma)大陆弧环境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Fe-Cu多金属成矿系列
    4.5 古新世-始新世(67~50 Ma)碰撞背景下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铁铜多金属成矿系列
        4.5.1 与古老地壳部分熔融(有幔源物质加入)形成的花岗质岩浆有关的斑岩-矽卡岩型钼多金属成矿亚系列
        4.5.2 与来源于幔源物质贡献为主的花岗岩类有关的斑岩型铜矿成矿亚系列
        4.5.3 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矽卡岩型Fe(-Cu)成矿亚系列
    4.6 碰撞背景下古新世(65~55 Ma)与陆相(次)火山岩有关的银锡金多金属成矿系列
    4.7 后碰撞背景下渐新世(30~23 Ma)斑岩-矽卡岩型Cu-W-Mo(-Au)成矿系列
    4.8 中新世(22~12 Ma)岩浆作用有关的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Cu-Mo-Au-Pb-Zn-Ag成矿系列
        4.8.1 以幔源物质贡献为主的岩浆作用有关的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Cu-Mo-Au-Pb-Zn-Ag成矿亚系列
        4.8.2 以古老地壳物质贡献为主的岩浆作用有关的斑岩-矽卡岩型Mo-Cu-Pb-Zn成矿亚系列
    4.9 新生代与地热活动及沉积-蒸发作用有关的热泉型Au-S-Cs矿床及盐类矿床成矿系列
5 冈底斯复合造山与成矿
6 结论及展望

(8)中蒙俄跨境区域铜、金、铅、锌、铀成矿特征对比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大地构造及成矿区带划分
2 区域重点金属资源分布特征
    2.1 跨境区铜矿资源分布特征及典型矿床
    2.2 跨境区金矿资源分布特征及典型矿床
    2.3 跨境区铅-锌矿资源分布特征及典型矿床
    2.4 跨境区铀矿资源分布特征及典型矿床
3 成矿作用和成矿规律
4 成矿潜力及找矿前景分析
5 结语

(9)斑岩铜矿研究进展兼论中国斑岩铜矿勘查现状及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1 斑岩铜矿基本特征
    1.1 大地构造背景
    1.2 岩浆源区及侵入岩体特征
    1.3 斑岩铜矿床的成因
    1.4 斑岩铜矿床的分类
    1.5斑岩铜矿床成矿系列
    1.6 斑岩铜矿与其它类型矿床的关系
2 中国斑岩铜矿勘查现状和进展
3 国内、外典型斑岩铜矿特征对比研究
4 中国斑岩铜矿资源潜力
5 结论

(10)中国斑岩铜矿床中的主要关键矿产(论文提纲范文)

1 斑岩铜矿基本特征及主要伴生关键矿产
    1.1 斑岩铜矿基本特征
    1.2 斑岩铜矿中的主要关键矿产
2 中国斑岩铜矿床及主要伴生关键矿产
    2.1 中国斑岩铜矿床概述
    2.2 中国斑岩铜矿床时空分布及构造背景
    2.3 中国斑岩铜矿床中关键矿产
        2.3.1 Re资源
        2.3.2 Se、Te及PGE资源
3 与全球其他地区斑岩铜矿中关键矿产的对比
4 未来展望
补充材料

四、加强基础地质研究寻找超大型铜矿床——中亚—蒙古斑岩铜矿带东部资源潜力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华北地区铜矿资源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J]. 唐文龙,李俊建,彭翼,宋立军,侯占国,张彤. 地质找矿论丛, 2021(02)
  • [2]新疆“十三五”地质勘查回顾与展望[J]. 冯京,雷国明,李凤明,徐仕琪,张冀,庄道泽. 新疆地质, 2021(02)
  • [3]黑龙江嫩江县三峰山地区铜金矿化特征及找矿方向[D]. 曲高勇. 吉林大学, 2021(01)
  • [4]新疆东准噶尔扎河坝及邻区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岩成矿研究[D]. 汤贺军.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01)
  • [5]沉积岩型铜矿床类型及其与岩浆活动的关系研究[J]. 杜玉龙. 矿产勘查, 2021(05)
  • [6]试论主要类型矿床的形成深度与最大延深垂幅[J]. 秦克章,赵俊兴,范宏瑞,唐冬梅,李光明,余可龙,曹明坚,苏本勋. 地学前缘, 2021(03)
  • [7]冈底斯复合造山带铜钼金多金属成矿作用与成矿系列[J]. 郑有业,吴松,次琼,陈鑫,高顺宝,刘晓峰,姜笑文,郑顺利,李淼,姜晓佳. 地球科学, 2021(06)
  • [8]中蒙俄跨境区域铜、金、铅、锌、铀成矿特征对比及意义[J]. 高阳,周振华,张义波,韩世炯,张冬冬. 地质与勘探, 2021(01)
  • [9]斑岩铜矿研究进展兼论中国斑岩铜矿勘查现状及潜力[J]. 杨超,陈星辉,赵晓波. 陕西地质, 2020(02)
  • [10]中国斑岩铜矿床中的主要关键矿产[J]. 杨志明,侯增谦,周利敏,周怿惟. 科学通报, 2020(33)

标签:;  ;  ;  ;  ;  

加强基础地质研究寻找超大型铜矿——中亚-蒙古斑岩铜带东部资源潜力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