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联姻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戏曲联姻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一、戏曲与电视联姻 赋传统文化新生 电视戏曲栏目《梨园春》的成功密诀(论文文献综述)

成润[1](2020)在《戏曲类电视栏目的传播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闪耀在世界舞台上的一颗明星,它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民族特征的表现方式之一。戏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到电子传播时代,其传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使戏曲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另一方面也使戏曲的传播形态更加丰富。尤其是电视的出现,戏曲电视栏目应运而生,戏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元化传播格局逐渐形成。本文以戏曲类电视栏目为研究对象,梳理戏曲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结合有代表性、有影响力和有传播力的电视栏目进行探讨。戏曲电视栏目是电视栏目的一种形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文艺界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给予了充分重视,当20世纪80年代电视普遍进入老百姓的生活后,戏曲电视栏目也随之增加,形成早期重要的电视栏目之一,学者们对这一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从知网的研究情况看,关于戏曲电视的研究并不是现在才开始的,而是从电视和戏曲的“初识”就开始了。电视和戏曲的结合也催生出了戏曲电视栏目,不同历史时期的戏曲电视栏目,其栏目类别、栏目特点、制作模式等等都有不同之处,从中能够体现出不同文化政治的时代性。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从栏目传播及受众需求角度出发,对戏曲栏目的发展过程、传播模式以及传统戏曲电视栏目的传播策略进行了研究,在现有传播发展路径的基础上,分析了在技术的变革、时代的需求以及内容融合下戏曲电视栏目的创新发展路径和传播策略。本文聚焦当下戏曲电视栏目的生存状况和未来发展方向。戏曲电视栏目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3个曲折的时期,而传统的戏曲电视栏目传播模式相对比较单一,在新媒体环境下,戏曲电视栏目在技术的进步、文化的自信、经济的繁荣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进行了创新与发展。在今后,戏曲类电视栏目依托技术、注重内容、迎合时代需求,共同发力促进戏曲电视栏目的创新与发展。戏曲电视栏目应当铭记初衷,以传播戏曲文化为己任,保持原有的戏曲精髓,把握受众细分市场,丰富栏目内容以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以戏曲电视栏目为中心,传承戏曲文化,培养年轻观众,使戏曲电视栏目朝着更具民族特色的方向发展,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栏目形式。

邵振奇[2](2017)在《盘整与辨正:戏曲电视栏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迄今为止,人类传播的活动可以区分为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并非各种媒介依次取代,而是依次叠加的过程。戏曲的传播也契合着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经历了原始口耳相传的亲身传播→→多种方式的单面传播→→一种方式兼容多面传播的三个阶段。电视的出现,使戏曲在同一平台上的多面传播成为可能。电视以其强大的传播和感召效应和无远弗届的影响力,极大拓展了戏曲的受众群体,顺应了观众由剧场到家庭的观演方式的变化。栏目化使戏曲电视节目的编排和播出告别了杂乱无章的局面,不仅是电视编排形式上的革新,也是戏曲电视节目在制作观念、管理模式、传播策略上对电视生态演进的主动适应,是戏曲电视持续深化发展最重要、最突出的标志。它集合了剧场型、知识型、综艺型和真人秀等形式于一身,熔戏曲欣赏、信息传播、知识普及、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炉”,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综合性、参与性,加之在固定的时间和频道播出,使观众的收视习惯得以养成,已然成为戏曲传播最好的平台之一。本文的研究按照“面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线索展开。在“面向问题”层面,主要以纵向、横向两种视角,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分别进行动态考察和分类观照。梳理戏曲与电视联姻的流变轨迹可见,二者的结缘以电视的主动示好为始,历经初创(1958-1965年)、停滞和复苏(1966-1978年)、迅速成长(1979-1995年)和持续深化(1996年至今)四个阶段,二者结合更加自然,互动更加密切,合作走向深入。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戏曲电视栏目历经萌芽期(1978—1987年)、发展期(1988—1995年)、繁荣期(1996—2003年)、转型重塑期(2004年至今)四个时期。从“戏曲唱段,我播你看”的单一形式,到“多元共荣,采撷众华”的繁华景象,戏曲电视栏目完成了专题化→→板块化→→综艺化→→娱乐化→→竞技化过渡,分众化、品牌化理念愈加深化,参与性日渐凸显,栏目的形式及内容亦趋向多元。在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中,戏曲电视栏目始终以极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不断汲取其他艺术的养分,并尝试与新的栏目形式结合,使古老的戏曲艺术焕发新的生机,更使戏曲栏目成为中国生命力最长的电视文艺形式之一。当前,戏曲栏目面临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新办栏目数量锐减,老牌栏目停办取消,播出时间一改再改,戏曲电视栏目的主创人员在困难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以多变的姿态迎难而上,使戏曲栏目进入了转型重塑的新时期。从“现实”层面,主要对当前开办的戏曲电视栏目进行分类观照。本文从电视类型化的意义出发,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类型应成为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共同遵守的“契约”,同类栏目应体现出相似的文化价值,满足观众特定的需要,引导观众选择。本乎此,戏曲电视栏目可分为剧场型、知识型、综艺型、真人秀四大类型。在此基础上,对各类型栏目进行了概念释义,对每一类型所包含的具体栏目形态进行细分,从媒体、时间、地理三个方面考察其分布情况,并归纳出各自的局限和问题。在“分析问题”层面,本文力图紧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倾向,以发放问卷的形式,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1004位观众进行了调查。对观众接触戏曲的渠道、收视行为、形式及内容倾向以及收视评价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并通过交叉分析,进一步探究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观众的收视差异。调查发现,总体上中年以上群体对戏曲的忠诚度更高,青少年群体则普遍远离。对于接触戏曲的渠道,不同类型的受众选择差异明显,而电视、广播构成各类型受众接触戏曲的主要渠道。在收视行为方面,尽管戏曲栏目的现实受众群体庞大,但忠实受众数量偏少,总体收视状况不容乐观,其中青少年、高学历者、城市居民的收视热度更低。在形式及内容倾向上,戏曲剧场、竞赛类栏目受众群稳定,但局限性较强;戏曲教学、访谈、新闻专题类栏目备受冷落,生存空间已十分有限;而戏曲真人秀异军突起,成为戏曲电视栏目发展新的增长点。从观众对现有戏曲栏目的评价上看,整体满意度不高,“众口难调”矛盾突出;老牌栏目中,有些已进入衰退期,而以《梨园春》为代表的若干栏目收视神话仍在延续;此外,有些新兴栏目受到肯定,说明创新求变,争取年轻观众和高学历观众是当前戏曲栏目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解决问题”层面,本文首先以受众调查的结论为依据,以当前此类栏目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与问题为导向,在论述当前文化语境对戏曲电视栏目深刻影响的基础上,力求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对此类栏目的发展定位与走向进行观照,并以传播要素为基本线索,从观念、受众、内容等方面展开论析,试图解答戏曲电视栏目的定位问题。在认识上,戏曲栏目的主创人员应将大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加强彼此的选择、介入、交流、融合,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站在大众的立场和角度,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使栏目“从大众中来,到大众中去”,既要正视大众文化的旺盛生命力和积极意义,又要提防和抵制其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消解和冲击,在承认大众文化合理的感性欲望基础上,唤醒人们对戏曲的审美自觉,最终实现审美超越。一方面,要使栏目具有共性特征,坚守本土化的品质、平民化的品位、人文化的品格;另一方面,要以目标观众为中心,进行受众细分,围绕“传统韵味”、“时代特征”、“地方特色”、“娱乐本位”、“多元融合”等方面进行内容定位,满足不同观众的收视需求,从而巩固忠实受众,培养流动受众,挖掘潜在受众。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本文从策划、主持、包装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本文以为,戏曲栏目应在主题策划、特别策划和系列策划三个方面大做文章,在精心策划的基础上,加以“动态与常态”的改版,不断调整板块、改进环节、增加元素,使栏目历久弥新、长盛不衰,时刻带给观众以强烈的新鲜感。同时,还应突破固有的传播模式,实现跨区域合作、跨文化传播、多媒体联袂,最大限度地拓展受众群体。主持人是电视栏目重要的品牌,应在形象气质、言语方式、文化内涵方面与栏目契合。戏曲栏目的主持人可分为表演型、平民型、专家型三种,媒体可拓展来源,广纳英才,并大胆启用跨界主持人,主持人则要不断完善素养,提升技能,以寻求延展与超越,延长其主持生涯。此外,戏曲栏目还必须在外在包装上多动心思,通过对栏目名称、形象标志、宣传口号,以及片头、片尾、片花等的设计和包装,使栏目达到特色鲜明、深入人心、内外兼修、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本文还对戏曲电视栏目与新媒体的整合与互动进行了展望。与传统的电视媒体相比,内容的“海量”和形式的“多样”构成了新媒体传播的显着特征和重要优势;移动终端,尤其是手机、IPAD等“带体温的媒体”,弥合了戏曲欣赏特性和受众审美习惯之间的裂痕,极大地拓展了观众的收视时空;而欣赏方式的交互性更是打破了传受者之间的界限,带来信息获取方式的变革,培养了观众超链阅读的逻辑思维方式和理念,这一切都为戏曲栏目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当前,加强媒介融合,实现多屏联动,应是戏曲电视栏目与新媒体整合与互动的有效手段。

王静[3](2017)在《地域文化视角下《梨园春》的品牌塑造研究》文中指出传统戏曲与电视相“嫁接”而产生的全新艺术形式——戏曲电视,既推广了戏曲艺术,又丰富了电视文化生活。《梨园春》是河南卫视于1994年10月开播的一档以传播河南地方戏为主要内容的戏曲电视栏目。在真人秀娱乐节目扎堆的荧屏,电视戏曲栏目呈现出被边缘化的颓势,《梨园春》栏目却仍坚守在周日黄金档播出,拥有着庞大的观众群。作为中国生命力最久的一档电视栏目,《梨园春》闯出了一条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电视传媒巧妙嫁接、珠联璧合的路子,二十多年来,恪守传承弘扬中华戏曲文化的宗旨,通过一系列开风气之先、接地气的创新举措,不但为弘扬传统戏曲艺术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成为了颇受观众青睐的、深具全国影响力和美誉度的优秀品牌栏目。地域文化是地方电视的灵魂与根基所在,赋予了地方电视特色与个性,而电视为地域文化的传播与保护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梨园春》根植于河南深厚的戏曲土壤中,走出了一条地域特色鲜明、中原文化厚重、全国知名的品牌塑造之路。运用传播学、文化学、品牌学、电视学、地域文化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地域文化视角下《梨园春》的品牌塑造,意义在于探讨地域文化与戏曲电视之间的关系。《梨园春》栏目作为文章研究对象,有必要对其创办背景、发展历程、受众及传播效果进行梳理、概括,其中培养青少年受众及其文化效应是本章的研究重点。《梨园春》的品牌定位是基于河南深厚的戏剧土壤,以豫剧为主的差异化特色、以人为本的平民化风格,为其赢得了广泛的受众基础。蕴涵易学文化的栏目标识和具有象征意义的栏目名称构成了《梨园春》独特的品牌识别,最终形成品牌个性。《梨园春》栏目品牌是从中原文化的土壤中生根成长起来的,其品牌中必然蕴藏着丰富的地域文化蕴涵,如方言、豫剧、自然与人文景观及河南精神,对它们进行分析便赋予了栏目品牌更多的文化内涵与地域色彩。《梨园春》基于地域文化的品牌塑造策略主要体现在:持续培育受众的“品牌忠诚度”;中原文化的开放包容赋予了河南人开放、包容的心态,《梨园春》栏目组通过走全国路线,打造大擂台、跨地域传播、树立“大豫剧”观念的方式来扩张栏目品牌;在文化传承和媒体融合中创新栏目品牌;对于人文情怀的尊崇使得《梨园春》栏目组坚持以人为本,发扬“大公益”精神,提升品牌形象。从地域文化视角研究《梨园春》栏目的品牌塑造,不但拓宽了地域文化与戏曲电视的研究视野,而且更有利于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郭晓丹[4](2016)在《《梨园春》的品牌维护与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办于1994年的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历经二十年峥嵘岁月,从创办初期就将其定位为以传播、传承河南戏曲文化为己任。经过二十年的发展,该栏目已经完全灵活运用了电视媒体的传播特点,将传统文化与电视媒体巧妙的结合,在节目形式、节目内容、传播方式上都走向成熟。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想要在历史长河中能够长盛不衰,就必须跟随时代潮流的发展变化,转变发展思路,与时俱进地创新传播途径。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现代传播方式的运用与创新,要想在媒介融合已成为主流趋势的今天保持其长久的生命力,就要在坚持电视传播主阵地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寻求更加多元化的传播方式,使戏曲艺术代代相传。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传播渠道霸权结束,中国电视迎来“战国时代”,进入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时期。新一轮的“声色盛宴”面前,受众拥有更多的选择权,随之呈现出更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梨园春》自创办以来,立足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戏曲文化,全力打造文化品牌,始终固守弘扬中国传统戏曲精髓的节目理念,巩固栏目的优势举措,坚持对栏目的品牌进行多层次、分步骤的维护与创新。尽管当前媒介竞争环境日趋激烈,戏曲电视栏目日渐式微,《梨园春》也面临着品牌老化,受众流失等危机与挑战,但是栏目组始终坚持锐意创新、寻求传统戏曲文化传承方式的突破。回顾《梨园春》的发展历程,就是在不断地创新中打造品牌栏目的过程。《梨园春》在新的电视节目传播生态中呈现出与新型媒介、新型受众积极拥抱探索的姿态,更新了传统戏曲栏目的制作理念。但目前,国内对新媒介环境下《梨园春》品牌创新的研究落后于现代化戏曲电视栏目的创新实践。因此,本文将以《梨园春》栏目为研究范本,运用内容分析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从电视品牌建构的视角分析该栏目整个发展历程,系统地分析研究《梨园春》品牌维护和创新的过程,通过引入品牌生命周期理论,注重探讨新媒体环境下《梨园春》的品牌创新机制,以期对国内同类戏曲栏目的持续发展提供借鉴,维护我国电视戏曲文化栏目的生态坚守,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条件。

张晓璐[5](2016)在《“5W”模式视角下电视戏曲栏目传播特征研究 ——以河南卫视《梨园春》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戏曲艺术作为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源远流长,更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一同被称为世界上三种古老戏剧文化。自上个世纪中国电视开播以来,戏曲便与时俱进,以全新的形式展现在电视银屏上,电视戏曲成为了中国电视文艺节目的重要形式之一。特别是电视戏曲栏目经历了万人空巷、曾一度创造了收视奇迹的电视戏曲栏目高潮期,继而引发了各大地方乃至中央电视台兴办电视戏曲栏目、戏曲频道的浪潮。高潮过后,随着一大波国外优秀电视综艺节目的引入和网络自制节目、微电影等依托新媒体平台传播的娱乐节目的流行,电视戏曲栏目又陷入了发展瓶颈低谷期。在收视率为王的电视栏目竞争中,大量电视戏曲栏目败下阵来,被迫停播。本文选取河南卫视播出的电视戏曲品牌栏目《梨园春》为研究样本。以传播学经典理论拉斯韦尔“5W”模式为视角,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和传播效果等五大方面剖析《梨园春》的传播特征,力求从中能够找到栏目成功的秘诀,为中国戏曲电视栏目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设性策略,使得戏曲艺术能够在泛娱乐化的多媒体时代能够更好的传播和发展。本文共包含四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论述了电视戏曲栏目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电视戏曲栏目,主要从戏曲与电视的有机融合和电视戏曲栏目的定义、分类和特点出发,论述了电视戏曲栏目的基本概况;第三章电视戏曲栏目《梨园春》传播特征分析,作为本文的主体章节,从“5W”模式的传播主体、内容、媒介、受众、效果等五个方面对研究样本《梨园春》栏目进行了全面剖析;第四章电视戏曲栏目未来发展策略研究,这一章节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笔者试图通过分析《梨园春》栏目的传播特征,为电视戏曲栏目未来的发展之路提出建设性策略,同时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黄丽丽[6](2015)在《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传播路径及功能探析》文中研究说明创办于1994年的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从创办初期就将其定位在以传播、传承河南戏曲文化为己任。该栏目以现代电子传播媒介为传播载体,以河南地方戏曲为传播内容,以河南受众为传播对象。经过二十年的发展,该栏目已经完全灵活运用了电视媒体的传播特点,将传统文化与电视媒体巧妙的结合,在节目形式、节目内容、传播方式上都走向成熟。那么该栏目怎样打破传统戏曲文化在现代社会传播的瓶颈?为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播开创了什么样的新路径?另外,从传播功能上来说该栏目对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做出了那些贡献?基于此,本文的研究逻辑思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全面解读《梨园春》。从栏目的发展、栏目构成、栏目风格定位以及栏目的延申发展方面对栏目进行剖析。第二,通过分析河南戏曲的传统传播路径以及传统传播路径所面临的困难,进一步分析《梨园春》栏目对传统戏曲传播路径的创新。第三,通过运用大众传播媒介的文化功能理论分析《梨园春》栏目对河南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论文认为: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在创新传播路径方面主要体现在:突破后戏台时期民间戏曲传播的局限,传受互动的传播方式,节目形式多样化,实现传统戏曲与现代流行因素的巧妙结合,创新节目内容,满足观众多层次需求:戏迷擂台赛、戏曲小品、戏曲MTV、名家名段赏析,增加省外剧种,吸引全国受众的戏曲的关注和热爱,创新节目形式,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取向。大众传播对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演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传播的文化作用主要表现为:传承文化;交流文化;创造文化;共享文化。本文结合《梨园春》的传播特点主要分析了栏目在传承河南戏曲文化、戏曲剧种、表演体系和唱腔流派、对传统剧目的创新以及扭转了受众对传统戏曲的疏远等方面的功能。

李腾[7](2014)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效果的研究 ——以河南豫剧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研究不断增多,但是从传播效果出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综合性探究尚显匮乏。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效果的概念进行重新梳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类型传播活动下所产生的传播效果进行探讨。在前人的基础上,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效果进行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效果指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活动所产生的有效结果。本文以河南豫剧为例,根据豫剧传播中传播媒介的不同,把传播效果分为人际传播效果、群体传播效果、大众传播效果三个方面。人际传播使豫剧艺术实现了代际的传承,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借助人际传播,豫剧这一艺术形式得以流传至今。人际传播为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提供了传播的内容,是豫剧进行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基础。豫剧借助高台广场、茶社戏楼、剧团剧院的群体传播活动不仅实现了豫剧在全国的普及还促进了豫剧艺术性的提高,群体传播时期,演员和观众处在同一个空间,演员的演出活动和观众的欣赏活动既在同一空间也在同一时间,演员和观众直接发生交流。群体传播是豫剧最有生命力的传播方式,贯穿豫剧发展的始终。大众传播时期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介的出现,不仅使豫剧舞台表演被完整记录,还使豫剧的传播超越时间和空间,尤其网络传播,增强了豫剧传播主体和传播对象的互动性,使豫剧的传播更加的多元化。值得注意的是,大众媒介的发展带来了大众流行文化的繁荣,使得包含豫剧在内的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本文对豫剧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豫剧的发展受到传播主体的素养、传播技巧、传播对象的属性影响。为了豫剧的保护和发展,从传播的内容、传播主体和传播媒介三个角度出发提出优化传播效果的策略。

吴凤[8](2012)在《从《梨园春》看豫剧文化生态的培育》文中研究指明任何一种艺术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生存和发展的,它的生存和发展与其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戏剧艺术也不例外。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普及,全球人类活动日益广泛、深入地交流和交融,传统戏剧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其生存和发展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传统戏剧究竟应该何去何从?这一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也在为其生存和发展寻找思路和方法。如今多数的保护工作大多停留在设计传承线路及具体举措的层面,却忽略了适宜的文化生态环境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梨园春》成功地将传统艺术形式和现代传媒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电视等现代传播手段为河南地方戏曲在新时代的生存和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本文试图通过对《梨园春》成功案例的分析,为其他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借鉴。

费泳[9](2010)在《戏曲电视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戏曲在当代的生存状况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自80年代戏曲与电视“结缘”、“联姻”后,更是引发了人们对两者结合的探索与实践。30年过去了,对于“戏曲电视”的研究,无论是理论积累还是实践探索,都需要梳理与总结。本文试图以戏曲电视为主体,以戏曲电视栏目为案例,以收视率等社会效果为客观依据,对戏曲和电视的结合作一“解剖式”研究,以探求戏曲电视之未来走向以及戏曲应如何借用现代传媒力量吸引当代观众。第一章“电视戏曲”与“戏曲电视”。旨在梳理戏曲与电视各自的特点,廓清“电视戏曲”与“戏曲电视”的概念,对戏曲与电视的结合作一历史回顾,并回答在不同阶段,戏曲与电视的结合给双方发展带来的影响。第二章“戏曲电视栏目”。意在通过考察全国戏曲电视栏目,试对其进行分类,并对全国有较高收视率的两个戏曲栏目进行剖析探究,总结其成功之道。第三章“戏曲电视人”。将目光聚焦在戏曲电视编导和戏曲节目主持人身上,充分分析人的因素,以期挖掘戏曲电视栏目的生命力与影响力。第四章“戏曲电视艺术”。力图从大众审美取向的流动性、大众与精英的审美互动角度,探析戏曲电视之未来走向。结语:本文认为在当今信息多元时代,只有对“戏曲电视”、“剧场戏曲”、“网络戏曲”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才能不断吸引当代观众。并再次重申中国传统戏曲必须紧密依附于时代才能得到时代回应这一理念。

王毅铭[10](2007)在《从《梨园春》品牌塑造看电视戏曲类栏目的生存之道》文中认为在知识信息爆炸的年代,品牌的创建与维持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从品牌塑造出发,对中国戏曲类节目“梨园春”的发展加以分析,指出了电视戏曲类栏目的生存之道。本文首先对电视栏目的塑造的必要性进行了解析和阐释说明,并且从时代背景的发展需要、电视栏目发展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需求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证。其次,本部分以《梨园春》栏目为例,首先对戏曲栏目化的潮流作了简单概述,然后介绍了《梨园春》栏目名称的由来和发展历程,接着进一步介绍了《梨园春》的品牌栏目。第三、本部分首先分析了电视戏曲栏目的发展背景,进而论证了《梨园春》栏目与媒体时代的契合,《梨园春》不仅保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还发展了广告效益,并且具有打造品牌的现代意识。第四,本部分详细阐述了《梨园春》品牌效应给电视媒体带来的诸多启示。首先对于电视栏目品牌经营战略的要素进行认真分析,认为观众意识是品牌栏目的生存基础、创新意识是品牌栏目的活力之源、整体意识是品牌栏目的发展合力;接着对《梨园春》的品牌经营战略进行介绍,从栏目品牌的创建、经营以及栏目的调整策略三个方面加以分析论证。

二、戏曲与电视联姻 赋传统文化新生 电视戏曲栏目《梨园春》的成功密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戏曲与电视联姻 赋传统文化新生 电视戏曲栏目《梨园春》的成功密诀(论文提纲范文)

(1)戏曲类电视栏目的传播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戏曲栏目发展概况研究
        1.2.2 戏曲栏目创新发展研究
        1.2.3 戏曲栏目传播影响研究
        1.2.4 戏曲栏目个案研究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国戏曲类电视栏目的概述
    2.1 中国戏曲类电视栏目发展历程
        2.1.1 戏曲栏目的探索发展阶段(1976年-1995年)
        2.1.2 戏曲栏目的改革阶段(1996年-2010年)
        2.1.3 戏曲栏目的积极创新阶段(2010年至今)
    2.2 中国戏曲类电视栏目的特点分析
        2.2.1 地域性
        2.2.2 固定性
        2.2.3 包容性
        2.2.4 专业性
第3章 传统戏曲类电视栏目的传播模式分析
    3.1 传统戏曲类电视栏目的传播主体分析
        3.1.1 作为制作团队的传播主体
        3.1.2 作为受众的传播主体
    3.2 传统戏曲类电视栏目的传播内容分析
        3.2.1 传播内容的深入化
        3.2.2 传播内容的大众化
    3.3 传统戏曲类电视栏目的传播渠道分析
        3.3.1 依托传统媒介的传播渠道
        3.3.2 依托媒体融合的传播渠道
第4章 新媒体环境下戏曲类电视栏目传播策略
    4.1 新媒体环境下栏目形式的多元化
    4.2 新媒体环境下栏目建设的专业化
        4.2.1 品牌化
        4.2.2 市场化
    4.3 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渠道的多样化
    4.4 新媒体环境下制作模式的数字化
第5章 戏曲类电视栏目的创新与发展
    5.1 技术革新带来的创新
    5.2 内容融合创新带来的变革
    5.3 时代需求变化带来的变革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盘整与辨正:戏曲电视栏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厘清与界定
    三、研究现状综述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戏曲电视栏目的流变及特征
    第一节 戏曲与电视的联姻与互动
        一、初创阶段(1958-1965年)
        二、停滞和复苏阶段(1966-1978年)
        三、迅速成长阶段(1979-1995年)
        四、持续深化阶段(1996年至今)
    第二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发展历程及观念衍变
        一、萌芽期(1978—1987年):摸索、尝试,形式单一
        二、发展期(1988—1995年):灵活、分众,注重参与
        三、繁荣期(1996—2003年):娱乐、竞技,打造品牌
        四、转型重塑期(2004年至今):创新、求变,期待突围
    第三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特征
        一、固定性
        二、综合性
        三、参与性
第二章 戏曲电视栏目的分类及问题
    第一节 戏曲剧场型
        一、戏曲剧场型栏目的定义
        二、戏曲剧场型栏目的分布情况
        三、戏曲剧场型栏目的构成元素
        四、戏曲剧场型栏目的局限与问题
    第二节 戏曲知识型
        一、戏曲知识型栏目的定义
        二、戏曲知识型栏目的分类
        三、戏曲知识型栏目的局限与问题
    第三节 戏曲综艺型
        一、戏曲综艺型栏目的定义
        二、戏曲综艺型栏目的元素
        三、综艺型栏目的局限与问题
    第四节 戏曲电视栏目新类型——真人秀
        一、戏曲真人秀栏目概述
        二、戏曲真人秀栏目的构成元素
        三、戏曲真人秀的文化坚守与传播效应
        四、戏曲真人秀栏目的局限与问题
第三章 戏曲电视栏目的受众调查与收视分析
    第一节 调查过程及样本情况
    第二节 受众接触戏曲的渠道分析
        一、问卷的设计及拟解决的问题
        二、总体情况分析
        三、不同年龄受众接触戏曲渠道的差异分析
        四、不同文化程度受众接触戏曲渠道的差异分析
        五、不同居住地受众接触戏曲渠道的差异分析
        六、结论及启示
    第三节 戏曲电视栏目观众的收视行为分析
        一、问卷设计及拟解决的问题
        二、戏曲电视栏目的到达率
        三、观众对戏曲电视栏目的收视热度分析
        四、观众收看戏曲电视栏目的动机分析
        五、观众收看戏曲电视栏目的时段分析
        六、结论及启示
    第四节 观众收看戏曲电视栏目的形式及内容倾向分析
        一、问题设计及拟解决的问题
        二、总体情况分析
        三、不同年龄观众收看戏曲电视栏目的形式及内容差异
        四、不同文化程度观众收看戏曲电视栏目的形式及内容差异
        五、不同居住地观众收看戏曲电视栏目的形式及内容差异
        六、结论及启示
    第五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收视评价分析
        一、问题设计及拟解决的问题
        二、观众对戏曲电视栏目的总体评价
        三、当前戏曲电视栏目所存在的问题
        四、观众对中央电视台戏曲电视栏目的评价
        五、观众对省级电视台戏曲电视栏目的评价
        六、观众对戏曲电视栏目主持人素质的要求
        七、观众对戏曲电视栏目主持人的评价
        八、结论及启示
第四章 戏曲电视栏目的定位
    第一节 大众文化影响下的戏曲电视栏目
        一、大众文化的概念释义
        二、大众文化对戏曲电视栏目的冲击
        三、大众文化对戏曲电视栏目的启示
        四、大众与精英的审美互动
    第二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观念定位
        一、品质本土化
        二、品位平民化
        三、品格人文化
    第三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受众定位
        一、巩固忠实受众
        二、培养流动受众,挖掘潜在受众
    第四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内容定位
        一、传统韵味
        二、时代特征
        三、地方特色
        四、娱乐本位
        五、多元融合
第五章 戏曲电视栏目的制作与包装
    第一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策划与改版
        一、策划手段
        二、改版创新
        三、传播与合作模式
    第二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主持艺术
        一、戏曲电视栏目主持人的类型
        二、戏曲电视栏目主持人的选择
        三、戏曲电视栏目主持人的形象定位
        四、主持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第三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外在包装
        一、栏目名称
        二、栏目形象标志
        三、栏目宣传口号
        四、栏目片头、片花、片尾
余论戏曲电视栏目与新媒体的整合与互动
参考文献
附录A:戏曲电视栏目受众调查问卷
附录D:若干优秀戏曲电视栏目台本
附录E:诸种戏曲电视综艺形态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地域文化视角下《梨园春》的品牌塑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评述
        一、关于地域文化与电视关系的研究
        二、关于《梨园春》栏目的研究
        三、关于《梨园春》的品牌学研究
        四、研究现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创新点
    第五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地域文化
        二、中原文化
        三、戏曲电视
        四、《梨园春》
第二章 《梨园春》的发展与传播实践
    第一节 《梨园春》的创办与发展
        一、创办背景
        二、栏目简介及发展历程
    第二节 把握受众群体
        一、满足特定受众的需求
        二、培养青少年受众
    第三节 追求文化效应
        一、弘扬传统文化
        二、推广戏曲艺术
        三、彰显人性之美
        四、引导社会舆论
    第四节 寻求发展路径
        一、树立市场意识
        二、实现品牌经营
第三章《梨园春》的品牌定位及地域文化蕴涵
    第一节 多维动态视野下的品牌定位
        一、以深厚的戏剧土壤为基点的内容定位
        二、以豫剧为主体 兼及其他的差异化特色
        三、以人为本 为民办栏目的平民化风格
        四、注入文化象征意味的品牌识别
        五、成一家风骨的品牌个性
    第二节 《梨园春》凸现的地域文化蕴涵
        一、河南方言的中原文化质地
        二、豫剧的地方戏曲特色
        三、自然景观与人文特质打造的河南旅游形象
        四、强化地域文化认同的河南精神
第四章 《梨园春》基于地域文化的品牌塑造策略
    第一节 持续培育受众的“品牌忠诚度”
        一、培养本土主持人 以提升栏目亲和力
        二、打造品牌主持人 以彰显栏目视觉亮点
    第二节 以开放包容的文化精神扩展栏目品牌
        一、走全国路线 打造大擂台
        二、媒体合作 跨地域传播
        三、树立“大豫剧”观念
    第三节 在文化传承与媒体融合中创新栏目品牌
        一、发掘戏曲新生力量
        二、注入现代戏曲元素
        三、创新栏目内容与形式
        四、巧借新媒体手段
    第四节 以博大深厚的人文情怀提升品牌形象
        一、举办公益事业 树立品牌公益形象
        二、平等对话 强化品牌整体魅力
        三、凝聚家庭亲情 深化品牌粘合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梨园春》的品牌维护与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对象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二章 《梨园春》的栏目概况
    第一节《梨园春》栏目的产生背景
        一 戏曲与中原戏曲文化渊源
        二 《梨园春》栏目的产生及名称由来
    第二节《梨园春》栏目的发展历程
        一 开拓发展期:(1994-1999年)
        二 改版巅峰期:(1999-2005年)
        三 稳定发展期:(2005—2011年)
        四 曲折求新期:(2011年—至今)
第三章 《梨园春》栏目的制作特点分析
    第一节 栏目定位分析
        一 办大众化栏目
        二 办大戏曲栏目
        三 办大地域栏目
    第二节 栏目形态分析
        一 引入竞争机制,创办“戏迷擂台赛”
        二 采用主题季播模式,开办戏曲综艺晚会
        三 创新全国视角,举办大型主题活动
第四章 《梨园春》栏目品牌的维护
    第一节 电视栏目品牌维护的必要性
        一 品牌与栏目品牌
        二 品牌生命周期理论
    第二节 《梨园春》栏目品牌的维护
        一 电视栏目品牌维护的必要性
        二 电视栏目品牌维护和创新的关系
        三 《梨园春》栏目品牌维护内容
第五章 《梨园春》栏目品牌的创新
    第一节 品牌延伸
        一 品牌延伸的概念
        二 品牌延伸的方法及原则
    第二节 电视栏目品牌延伸的意义
        一 稳定老受众,吸引新受众
        二 减少新品牌导入成本
        三 延伸母品牌价值
    第三节《梨园春》的品牌创新
        一 “戏迷擂台赛”的不断创新
        二 推出子栏目
        三 产业化创新
        四 新媒体传播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5W”模式视角下电视戏曲栏目传播特征研究 ——以河南卫视《梨园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研究法
        1.2.2 文本分析法
        1.2.3 案例分析法
    1.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电视戏曲栏目
    2.1 电视与戏曲的有机融合
        2.1.1 戏曲的特征
        2.1.2 电视的特征
    2.2 电视戏曲栏目的定义与分类
    2.3 电视戏曲栏目的特点
第三章 电视戏曲栏目《梨园春》传播特性分析
    3.1 河南卫视《梨园春》栏目发展概况
        3.1.1 数字下的《梨园春》
        3.1.2 《梨园春》栏目溯源
    3.2 《梨园春》栏目传播主体分析
        3.2.1 栏目主创团队的成功建设与管理
        3.2.2 地方政府对栏目的重视与扶持
    3.3 《梨园春》栏目传播内容分析
        3.3.1 栏目内容编排的连续性、悬念迭生
        3.3.2 擂台赛制紧扣受众心弦
        3.3.3 栏目内容设置平民化、大众化
    3.4 《梨园春》栏目传播媒介分析
    3.5 《梨园春》栏目传播受众分析
    3.6 《梨园春》栏目传播效果分析
        3.6.1 弘扬发展戏曲艺术
        3.6.2 打造平民“戏曲明星”
        3.6.3 成功打造特色本土化栏目品牌形象
第四章 电视戏曲栏目的未来发展策略研究
    4.1 为电视戏曲栏目注入品牌强心剂
        4.1.1 栏目品牌效应带动效益最大化
        4.1.2 栏目品牌化始于定位精准化
    4.2 栏目主创团队拓宽思路、大胆创新
        4.2.1 注重戏曲与电视的融合点的创新
        4.2.2 树立频道大局观,创新团队管理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传播路径及功能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意义
第一章 《梨园春》栏目解读
    一、《梨园春》栏目介绍
    二、《梨园春》栏目发展阶段
第二章:《梨园春》——开创以电视为平台的传统戏曲传播新路径
    一、河南戏曲传统传播路径
    二、在现代社会中河南传统戏曲在传播路径方面遇到的问题
    三、《梨园春》栏目以电视为载体创新传统戏曲传播路径
第三章 大众传播文化功能理论在《梨园春》栏目中的体现
    一、《梨园春》栏目对戏曲文化的传承
    二、《梨园春》:为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三、《梨园春》栏目对社会的教化作用
    四、《梨园春》将河南戏曲还俗于民,民间传播与大众传播相结合,实现河南戏曲的雅俗共赏
    五、夸地域戏曲传播活动实现不同戏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7)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效果的研究 ——以河南豫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非遗纵向传承——豫剧的人际传播效果
    第一节 豫剧人际传播效果实现方式
    第二节 豫剧人际传播效果实现的主体
    第三节 人际传播效果为豫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 非遗横向传播——豫剧的群体和大众传播效果
    第一节 豫剧的群体传播效果
        一 豫剧群体传播方式的演变
        二 群体传播实现了豫剧在城乡的普及和艺术性的提高
    第二节 豫剧的大众传播效果
        一 电影和电视使豫剧的传播超越时间和空间
        二 网络媒介增强了豫剧观众的参与性
第四章 非遗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探讨
    第一节 传播主体的素养是促使传播效果实现的关键
        一 传承人的素养决定着豫剧的传承和创新
        二 媒介组织的素养决定着豫剧的大众接触程度
    第二节 传播技巧是保证传播效果实现的途径
    第三节 传播对象的属性影响传播效果的落实
第五章 非遗理想传播效果的策略
    第一节 从传播内容入手,为优化传播效果提供保障
        一 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特色
        二 注重传统和现实的结合
    第二节 以人为本,为优化传播效果提供源头
        一 为豫剧培养年轻观众和优秀演员队伍
        二 加强豫剧传承人的保护
    第三节 从媒介出发,实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
        一 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处于媒介传播的优先位置
        二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媒介的融合
        三 发挥多种媒介的合力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8)从《梨园春》看豫剧文化生态的培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戏剧及其文化生态
    二、 已有研究综述
    三、 本论文的思路和框架
第一章 传统背景下的豫剧文化生态
    第一节 豫剧生存的自然环境
        一、 特定的自然环境决定其艺术风格
        二、 重要的交通位置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第二节 中原的历史文化影响
        一、 中原文化的包容性与豫剧勇于借鉴、大胆吸收的美学品格
        二、 中原文化的重传统和豫剧顽强的生命力
        三、 中原文化的重伦理道德与豫剧惩恶扬善意识
        四、 中原文化的崇尚自然、恢宏大气与豫剧的自然之美、阳刚之美
    第三节 豫剧生存的土壤
        一、 豫剧的源流
        二、 豫剧与民间艺术
        三、 豫剧与民俗
第二章 二十世纪豫剧文化生态的变迁
    第一节 豫剧的自然成长期
        一、 河南梆子由农村高台庙会进入城市剧院演出
        二、 豫剧勇于吸收、大胆借鉴
        三、 豫剧的迅速传播与扩散
    第二节 豫剧的改革发展期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十年
    第四节 粉碎“四人帮”以后短暂的繁荣
第三章 九十年代后豫剧文化生态面临的困境
    第一节 戏曲的生存环境不断弱化
        一、 政治环境
        二、 经济环境
    第二节 戏曲与当今的文化生态环境不相适应
        一、 内容远离时代和观众生活
        二、 艺术创作背离市场需要
    第三节 豫剧保护的意义、紧迫性和关键问题
        一、 豫剧保护的意义和紧迫性
        二、 豫剧保护的关键问题
第四章 《梨园春》对豫剧文化生态的培育
    第一节 《梨园春》栏目概况
        一、 《梨园春》的诞生与改革
        二、 《梨园春》的繁荣发展
    第二节 《梨园春》对豫剧文化生态的保护
        一、 豫剧的民间性与《梨园春》还俗于民
        二、 《梨园春》送戏到家,发掘了潜在的观众和戏迷
    第三节 《梨园春》为豫剧在新时代的发展建立了新的文化生态环境
        一、 传统戏剧与现代传媒的完美结合
        二、 为豫剧的传承培养了一大批爱好者和人才
        三、 举办系列活动,扩大节目影响
    第四节 目前豫剧传承和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一、 小的文化生态环境的建立
        二、 新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缺失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9)戏曲电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电视戏曲”与“戏曲电视”
    第一节 戏曲与电视
    第二节 “电视戏曲”与“戏曲电视”
    第三节 是电视“救”戏曲还是戏曲“救”电视
第二章 戏曲电视栏目
    第一节 戏曲电视栏目的分类与播出内容
    第二节 电视收视率
    第三节 高收视的戏曲电视栏目——《梨园春》
    第四节 《非常有戏》的“非常”之处
第三章 戏曲电视人
    第一节 戏曲电视人的认识问题
    第二节 戏曲电视编导的创造策划能力
    第三节 戏曲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成功秘诀
第四章 戏曲电视艺术
    第一节 观众第一
    第二节 大众审美取向的流动性
    第三节 大众与精英的审美互动
结语戏曲电视艺术:尊重与引导的辨证统一
参考文献
采访附录(一):从上海戏曲电视频道是否会关闭说起
采访附录(二):谈谈戏曲的荧屏化问题
附录(三):戏剧节目播出平台正式完成数字化、拓展性位移
附录(四):全国优秀戏曲电视剧获奖名单
附录(五):1996 年优秀戏曲电视栏目获奖名单
附录(六):1987 年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电视台观众调查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10)从《梨园春》品牌塑造看电视戏曲类栏目的生存之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一) 时代背景的要求
        (二) 电视栏目发展的需要
        (三)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需求
        (四) 个人研究兴趣
    二、本文研究的意义
        (一) 现实意义
        (二) 理论意义
    三、本文研究方法
第二章 《梨园春》栏目的生存之道
    一、戏剧栏目化的潮流
    二、《梨园春》栏目简介
        (一) 《梨园春》栏目的名称由来
        (二) 《梨园春》栏目的发展历程
    三、《梨园春》品牌栏目
        (一) 特色品牌活动——“擂响中国”
        (二) 现场直播现场伴奏
第三章 《梨园春》栏目与媒体时代的契合
    一、电视戏曲栏目的发展背景
        (一) 民族文化心态的复苏
        (二) 电视媒体的特色化竞争趋势
    二、《梨园春》与媒体时代的契合
        (一) 保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二) 发展广告效益
        (三) 具有打造品牌的现代意识
第四章 《梨园春》品牌效应带来的启示
    一、电视栏目品牌经营战略的要素分析
        (一) 观众意识:品牌栏目的生存基础
        (二) 创新意识:品牌栏目的活力之源
        (三) 整体意识:品牌栏目的发展合力
    二、《梨园春》的品牌经营战略
        (一) 栏目品牌的创建
        (二) 栏目品牌的经营
        (三) 栏目调整的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四、戏曲与电视联姻 赋传统文化新生 电视戏曲栏目《梨园春》的成功密诀(论文参考文献)

  • [1]戏曲类电视栏目的传播模式研究[D]. 成润. 西安工程大学, 2020(01)
  • [2]盘整与辨正:戏曲电视栏目研究[D]. 邵振奇. 山西师范大学, 2017(05)
  • [3]地域文化视角下《梨园春》的品牌塑造研究[D]. 王静.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6)
  • [4]《梨园春》的品牌维护与创新研究[D]. 郭晓丹. 郑州大学, 2016(02)
  • [5]“5W”模式视角下电视戏曲栏目传播特征研究 ——以河南卫视《梨园春》为例[D]. 张晓璐. 天津师范大学, 2016(09)
  • [6]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传播路径及功能探析[D]. 黄丽丽. 西南大学, 2015(12)
  • [7]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效果的研究 ——以河南豫剧为例[D]. 李腾. 郑州大学, 2014(04)
  • [8]从《梨园春》看豫剧文化生态的培育[D]. 吴凤. 南京艺术学院, 2012(02)
  • [9]戏曲电视研究[D]. 费泳. 上海戏剧学院, 2010(12)
  • [10]从《梨园春》品牌塑造看电视戏曲类栏目的生存之道[D]. 王毅铭. 四川大学, 2007(05)

标签:;  ;  ;  ;  

戏曲联姻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