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多灶性视网膜电图的关系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多灶性视网膜电图的关系

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多焦视网膜电图变化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陈沁芸[1](2021)在《多焦视网膜电图联合OCT对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DME疗效的评估》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多焦点视网膜电图(mf-ERG)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评估连续3次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后,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患者的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并了解中央视网膜的功能与形态结构的相关性,探讨mf-ERG在治疗中评估疗效的价值。方法:本研究前瞻性地收集了重医附一院眼科门诊于2020年06月至2020年12月通过散瞳眼底检查、OCT以及荧光素血管造影(FFA)确诊为非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PDR)及DME的患者。排除手术禁忌后的52例52眼的患者,均接受玻璃体腔注入康柏西普每月1次(剂量为0.05ml/0.5mg),连续3次的治疗。每次医治前和第3次治疗后一月时(共4次随访时间点)的随访指标为: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网膜内层紊乱(DRIL)长度、黄斑中央凹处厚度(CRT)、外界膜/椭圆体带(ELM/EZ)状态、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R1环、R2环、R3环P1波和N1波振幅密度、潜伏期,整合数据并进行比较。并且分析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参数的变化(客观功能)及其与视敏度(主观性)和OCT形态特征(结构方面)的相关性。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使用K-S检验评估参数分布的正态性。组间比较符合正态的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如果非正态分布使用Friedman非参数检验。使用Pearson相关或者Spearman相关来评估数据之间的相关性。BCVA作为因变量,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评价各因素影响。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3次后,52例52DME眼后每次时间点与首次治疗相比,BCVA有所提高(0.21±0.17 VS 0.28±0.13 VS0.34±0.12 VS 0.37±0.19;P<0.001),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末次较第3次提高不显着(P>0.05)。CRT下降(485.00±149.76μm VS366.62±80.25μm VS 323.09±58.65μm VS 298.44±56.86μm;P<0.001),但第3次较第2次以及末次较第3次无显着下降(P>0.05)。DRIL长度(per100μm)末次较第一次显着缩短(P<0.001)。ELM/EZ缺损长度(per100μm)末次较第三次显着缩短(P<0.001)。在mf-ERG参数中,与每上一次的相比,随后的每次随访时间点R1环的P1波和N1波的振幅密度都显着增加(P<0.001),潜伏期都显着缩短(P<0.001)。R2环P1波的振幅密度显着增加(P<0.001)。在任何随访时间点,BCVA与CRT之间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BCVA与R1环中P1和N1波的振幅密度呈显着正相关,而BCVA与R1环中P1和N1波的潜伏期呈显着负相关。在第一次随访时,R1环N1波的振幅密度与CRT呈负相关(r=﹣0.326,P=0.019)。DRIL长度与R1环中P1波振幅密度在每个时间点都呈显着负相关;R1环P1波振幅密度的增加与DRIL缺损长度的减少相关(r=0.437,P=0.001)。ELM/EZ缺失长度与R1环P1波潜伏期在每个时间点都呈显着正相关;R1环P1波潜伏期的减短与ELM/EZ缺失长度的减少相关(r=0.283,P=0.042)。多元回归分析显示R1环P1波振幅密度(P=0.046)、R1环N1波振幅密度(P=0.013)、EZ/ELM缺损长度(P=0.036)、DRIL缺损长度(P=0.009)与最佳矫正视力相关。结论:52只DME眼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连续治疗3次后,治疗后平均BCVA显着增加,但第三次治疗后改善不显着。CRT显着下降,但从第二次治疗后降低愈不显着。在治疗后期时,DRIL长度和ELM/EZ缺损长度的修复开始发生显着变化。并且与医治前相比,mf-ERG的R1环的P1和N1波的振幅密度显着增加,潜伏期缩短,说明康柏西普可以改善黄斑视网膜功能并增加中央凹区的敏感度。多焦点视网膜电图和OCT提示视网膜形态结构和功能变化之间存在相关性。mfERG中央环部分参数(如P1波振幅密度和潜伏期)的变化与OCT显示中央视网膜结构异常(如DRIL和ELM/EZ破裂)有相关性。mfERG参数变化比DRIL和ELM/EZ长度的变化更加敏感、直观、客观、易获得,它可以作为OCT监测DME抗VEGF疗效的补充。且BCVA的多元回归分析显示,mfERG和OCT的发现可以相互补充,甚至具有预测价值,用以估计DME患者的视敏度。

毕业歌,蔡善君[2](2020)在《多焦视网膜电图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相结合在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electroretinogram,mf-ERG)是一种应用人为闪光刺激评估视网膜功能的诊断性检查工具,可在较短时间内将视网膜受测区域功能图像化,相对客观的反应视网膜功能。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对视网膜的微细形态结构进行横截面扫描的一种检查方法。它可以定量分析黄斑区形态结构,还可以为多种眼底血管性疾病甚至呼吸道、消化道等疾病提供诊疗及科研价值。近年来,临床上越来越多的将两者结合从形态结构和功能两方面全面的了解疾病的进展,从而更有利于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及评估疗效和预后。

王俊文,李拓[3](2020)在《多焦视网膜电图在视网膜疾病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是视网膜电图(ERG)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它能够客观、准确、定量地检测视网膜各个细小部位的功能,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视网膜疾病中,它不仅在视网膜疾病的诊断与疗效评价中有着重要作用,而且最近的研究发现它在疾病的随访和预后评估中也具有重要价值,甚至其应用范围可向基础研究推广。因此本文对mfERG在视网膜疾病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关微[4](2020)在《MP-3微视野计对高度近视黄斑区视功能的评估》文中指出高度近视一般是指近视度超过-6.00D的近视,其屈光度进行性加深,眼球矢状轴不断延长,会导致一系列眼底并发症出现[1-2],例如:后巩膜葡萄肿、视盘周围萎缩弧、豹纹状改变、漆裂纹、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出血、视网膜劈裂、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圆顶状黄斑等。高度近视伴严重黄斑病变者往往视力下降明显,相关的研究报道已有很多,但对于中心视力无明显下降、无临床明显黄斑病变的高度近视,有关其视功能改变的研究却并不多,这部分高度近视者的病变规律有待深入探讨。目的通过对无临床明显黄斑病变高度近视眼行MP-3微视野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HD-OCT)检查,分析黄斑区10°范围内不同区域的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mean light sensitivity,MLS)、视网膜厚度(retina thickness,RT)及 2°、4°固视率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影响因素,为高度近视初期的治疗手段和治疗时机的选择提供参考。资料和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近视患者资料,年龄在18岁-60岁之间,所有患者均行标准眼科检查,最佳矫正视力均>0.8。根据OCT检查、眼底照相、眼科B超等检查结果(部分眼底改变在无创眼科检查不能确诊时行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眼底除不同程度视盘周围萎缩弧、豹纹状改变外,无其它临床明显黄斑病变(例如弥漫性/斑片状视网膜脉络膜萎缩、黄斑萎缩、黄斑前膜、视网膜劈裂、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脉络膜脱离、近视性CNV、漆裂纹、Fuchs斑等)。屈光度超过-6.00D为高度近视组,屈光度-6.00D~-0.50D为中低度近视组,两组年龄相匹配,其中高度近视组123眼(82例),男52眼,女71眼,中低度近视组78眼(53例),男32眼,女46眼。高度近视组的年龄、屈光度和眼轴分别为(32.50±11.80)岁、(-7.91±1.55)D和(27.08±0.82)mm;中低度近视组的年龄、屈光度和眼轴分别为(31.94±12.34)岁、(-2.62±1.50)D 和(25.39±0.72)mm。应用微视野计(Nidek MP-3)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CIRRUS HD-OCT),检测黄斑区10°范围中央、上方、鼻侧、下方、颞侧及整体的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MLS中、MLS上、MLS鼻、MLS下、MLS颞、MLS整)、视网膜厚度(RT 中、RT上、RT 鼻、RT 下、RT 颞、RT 整)、2°和4°固视率(P1、P2)及固视稳定性(微视野计系统根据P1和P2两个参数自动分析固视稳定性:固视稳定:2。固视率≥75%;固视较不稳定:2°固视率<75%,4°固视率≥75%;固视不稳定:4°固视率<75%),比较并分析两组检测指标的变化规律,并观察高度近视组不同部位视网膜光敏感度分别与年龄、屈光度、眼轴及视网膜厚度之间的关系。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测量数据以(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对两组的基本资料进行分析;两组间不同区域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视网膜厚度及2°、4°固视率资料满足正态及方差齐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固视稳定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高度近视组视网膜光敏感度的影响因素及与视网膜厚度的关系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间各区域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MLS)比较高度近视组 MLS 中、MLS上、MLS鼻、MLS 下、MLS颞、MLS整(26.01±1.38、27.03±1.45、27.35±1.38、27.21±1.34、27.27±1.45、26.98±1.45)与中低度近视组(26.50±1.56、27.68±1.24、27.99±1.28、27.61±1.36、27.78±1.44、27.41±1.23)相比,除下方(t=1.857,P=0.065)外,高度近视组中央、上方、鼻侧、颞侧及整体的MLS均较中低度近视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1、2.872、2.905、2.172、2.270,P=0.036、0.005、0.004、0.031、0.024)。2两组间各区域视网膜厚度(RT)比较高度近视组黄斑中央区视网膜厚度(254.15±25.17)较中低度近视组厚(245.70±2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3,P=0.031)。高度近视组黄斑区上方、鼻侧、下方及颞侧的视网膜厚度(312.54±16.56、310.79±14.85、307.39±17.03、302.16±15.38)较中低度近视组(318.56±11.59、317.26±13.17、313.35±15.99、307.72±15.86)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8、2.760、2.184、2.193,P=0.017、0.006、0.030、0.030)。而黄斑区10°整体视网膜厚度在高度近视组(297.41±12.69)虽然比中低度近视组(300.52±12.52)薄,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t=1.508,P=0.133)。3 视网膜光敏感度(MLS)与视网膜厚度(RT)的关系黄斑区视网膜光敏感度与视网膜厚度在上方、鼻侧及颞侧均呈正相关(r=0.203、0.203、0.191,P=0.024、0.025、0.034),在中央区呈负相关(r=-0.233,P=0.010),而两者在黄斑区下方和10°范围整体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129、0.169,P=0.154、0.062)。4 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MLS)的影响因素年龄:各区域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与年龄均呈负相关(r=-0.255、-0.223、-0.212、-0.206、-0.214、-0.226,P=0.004、0.013、0.019、0.022、0.017、0.012)。屈光度:除下方(r=0.155,P=0.087)外,中央、上方、鼻侧、颞侧及整体的 MLS 与屈光度呈正相关(r=0.182、0.227、0.295、0.200、0.201,P=0.043、0.011、0.001、0.027、0.026)。眼轴:除下方(r=-0.160,P=0.076)外,中央、上方、鼻侧、颞侧及整体的 MLS 与眼轴成负相关(r=-0.188、-0.241、-0.301、-0.208、-0.217,P=0.038、0.007、0.001、0.021、0.016)。5 两组间2°、4°固视率(P1、P2)和固视稳定率比较高度近视组P1、P2(87.48±9.23、94.98±5.98)和中低度近视组P1、P2(90.02±7.47、96.72±4.35)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80、1.924,P=0.077、0.056)。高度近视组固视稳定107眼(86.99%),固视较不稳定12眼(9.76%),固视不稳定4眼(3.25%);中低度近视组固视稳定72眼(92.23%),固视较不稳定4眼(5.13%),固视不稳定2眼(2.56%)。两组的固视稳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45,P=0.536)。结论1.高度近视患者在黄斑区未出现明显结构改变、中心视力未明显损伤前,已经出现了视网膜光敏感度和视网膜厚度的改变,并呈现一定区域性,而固视功能可保持基本稳定。2.微视野计检测视网膜光敏感度可以作为评估高度近视初期视功能的重要指标,对于高度近视初期的治疗手段和治疗时机的选择有重要参考意义。

李紫微[5](2020)在《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的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焦视网膜电图的一阶kennel反应的观察。2.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及电生理观察。方法:1.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的一阶 kennel 反应的观察:随机选取前来我院体检的临床检查无任何眼部疾病的健康正常人18例(22眼)为正常组,随机选取于我院门诊就诊的未接受过任何治疗,经散瞳眼底检查、眼底照相、高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确诊为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26例(45眼)为NPDR组。研究对象均由同一位医生在同一台德国罗兰公司RETscan多焦视网膜电生理仪上进行检查。对正常组和NPDR组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观察正常组和NPDR组mfERG结果。第一,观察五个环的所对应的一阶kennel反应结果,对P1波与N1波的振幅密度和潜伏期进行统计分析;第二,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将mfERG结果区域分为鼻上、鼻下、颗上、颞下四个象限,对四个象限P1波与N1波的振幅密度和潜伏期进行统计分析;第三,对比正常组和NPDR组的一般资料,对比正常组和NPDR组mfERG结果N1波与P1波的振幅密度与潜伏期的区别,将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评估玻璃体腔抗VEGF药物注射术对于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及视功能恢复的效果:NPDR组患者中有8人(14眼)出于提高视力,改善病情的目的,要求接受玻璃体腔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治疗。这8位患者收为注药组,术后3-7天进行治疗效果评估: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的比较;视网膜视锥细胞及神经细胞功能(mfERG)。所有数据统计及分析均利用IBM SPSS.20软件进行。结果:1.正常组患眼22例,平均年龄为56.77±13.71,NPDR组患眼45例,平均年龄为55.36±6.37,两组年龄无统计差异(P=0.61)。正常组BCVA平均值为83.41±3.16,NPDR 组 BCVA 平均值为 72.51±6.78,正常组 BCVA 优于 NPDR 组(P<0.05)。按5环划分mfERG结果,正常组N1振幅密度呈现环1>环2>环3>环4的规律,P1波振幅密度呈现环1>环2>环3>环4>环5的规律,且每相邻两环间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均有统计意义(P<0.05)。正常组P1波的潜伏期在环1比环2-环4明显延长(P<0.05)。NPDR组N1、P1波振幅密度均从环1向环5依次递减,且每相邻两环间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均有统计意义(P<0.05)。正常人的黄斑中心凹振幅密度与年龄之间存在线性相关(R2=0.4035,P=0.0015),年龄越大,振幅密度越小;NPDR组黄斑中心凹振幅密度与年龄不存在相关关系(R2=0.01784,P=0.3818),与 BCVA 存在线性相关(R2=0.4337,P<0.0001),BCVA 越大,振幅密度越大。对比NPDR组与正常组振幅密度,NPDR组环1、环2的P1波振幅密度低于正常组;对比两组mfERG结果的潜伏期,环2-环5的N1波潜伏期、环1-环5的P1波潜伏期NPDR组均较正常组明显延长。按4象限划分mfERG结果,正常组的NI、NS、TS、TI(mfERG机器自动划分)四个象限N1波及P1波振幅密度及潜伏期无区别;与正常组不同,NPDR患者的P1波振幅密度在鼻上方(NS)大于鼻下及颞下方,N1波潜伏期颞上方短于鼻下方,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NPDR组与正常组进行对比,4个象限N1波振幅密度无差异。NPDR组N1波的潜伏期在4个象限均较正常组明显延长(P<0.05),NPDR组P1波的潜伏期在NI、TS、TI三个象限较正常组明显延长(P<0.05)。2.注药组患眼14例,平均年龄为57±6.38,术前BCVA平均值为72.5±6.60,进行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术后3-7天,患者视力平均值为75.71±7.03,较术前无明显提高(P=0.227)。mfERG结果显示环1的N1、P1波的振幅密度注药后较注药前明显提高(P<0.05),但与正常人相比仍低(P<0.05)。其余各环N1、P1波振幅密度及潜伏期均无明显变化。结论:1.健康人和NPDR患者mfERG从黄斑中心凹向周边视网膜神经功能下降,在NPDR患者的视网膜神经功能损伤过程中,靠近黄斑中心凹的神经细胞受损更早更为严重;不同视网膜区域的受损程度不同,下方比上方更易受损,颞侧较鼻侧更易受损;2.NPDR患者接受抗VEGF药物治疗后短期之内对视力影响不大,但是对于视网膜视锥细胞等神经细胞的功能有改善,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基础研究。

毕业歌[6](2020)在《抗VEGF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前后黄斑功能、形态学特征变化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后视网膜黄斑部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及各因素的相关性,评价抗VEGF治疗BRVO继发CME的疗效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为预后评估探寻新指标。方法:本实验设计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了 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确诊为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并自愿接受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的患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从中随机选出患者96例96眼。所有患眼均采取“3+PRN”方案接受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0.05mL/0.5mg治疗。记录治疗前、治疗后1、3、6M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并转化为LogMAR BCVA记录)、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椭圆体带断裂长度、外界膜断裂长度、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一阶函数1-6环P1波、N1波的振幅密度和潜伏期等数据资料。治疗前、治疗后各观测指标变化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治疗前黄斑形态学指标、功能指标和治疗后6M最佳矫正视力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最佳矫正视力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3、6M所有患者的LogMAR BCVA、1环-2环P1、N1波振幅密度提高(P<0.001),CMT、椭圆体带断裂长度、外界膜断裂长度缩短(P<0.001),而3-6环P1、N1波振幅密度及1-6环P1、N1波的潜伏期无明显变化(P>0.05)。2.治疗后LogMAR BCVA、SD-0CT和mf-ERG主要参数的单因素相关性分析治疗后6M所有患者的LogMAR BCVA与治疗前CMT不相关(P>0.05),与治疗前椭圆体带断裂长度呈正相关(r=0.671,P<0.05),与治疗前外界膜断裂长度呈正相关(r=0.696,P<0.05),与治疗前1环P1波振幅密度呈负相关(r=-0.679,P<0.05),与治疗前2环P1波振幅密度呈负相关(r=-0.618,P<0.05),而与治疗前3-6环P1波振幅密度、治疗前1-6环N1波振幅密度、治疗前1-6环N1、P1波潜伏期均不相关(P>0.05);治疗前CMT与治疗前1环P1波振幅密度呈负相关(r=-0.619,P<0.05),与治疗前2环P1波振幅密度呈负相关(r=-0.674,P<0.05)。3.治疗后LogMAR BCVA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6M LogMAR BCVA预后的影响因素有治疗前LogMAR BCVA(t=0.346,P=0.001)、治疗前椭圆体带断裂长度(t=0.107,P=0.037)、治疗前外界膜断裂长度(t=0.025,P=0.021)、治疗前1环P1波振幅密度(t=-0.054,P=0.024)、治疗前2环P1波振幅密度(t=-0.038,P=0.008)及治疗6个月后1环P1波振幅密度(t=-0.035,P=0.014)结论:1.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BRV0继发ME短期内疗效确切,可一定程度提高视力,恢复视网膜结构及功能;2.治疗后,mf-ERG上的改变主要以振幅密度的提高为主,其中1-2环N1、P1波改变明显,其余3-6环无明显提高;3.治疗前视力越好,椭圆体带及外界膜断裂长度越短、1-2环P1波振幅密度越高、治疗后6个月时1环P1波振幅密度越高,视力预后越好。

顾鹏[7](2019)在《黄斑微视野评估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视功能的应用及其意义研究》文中指出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种以感光细胞受损变性为主要特征的遗传性视网膜退行病变,其中以视杆视锥型为主,其病理特点为最开始以视杆细胞的变性改变为主,进而累及视锥细胞,最后所有的感光细胞出现变性改变。临床特征表现为早期出现夜盲及进行性外周视野缩窄,逐渐累及黄斑中心,最终视力进行性下降直至失明。尽管临床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但近年来针对该类疾病的治疗研究,尤其是干细胞和基因治疗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这就对视网膜结构和功能检测的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临床试验中,大部分患者属于进展期RP(advanced RP),传统的检查方法如视野和全视野视网膜电图(Fullfield Electroretinograms,F-ERG)往往呈不可记录型(nonrecordable),难以有效监测患者的治疗效果。目前采用的中心视力检测,为心理物理学手段,不能客观准确地评估视功能。随着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s,Mf-ERG)、微视野(microperimetry,MP)、光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domain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等新型检查设备出现,监测进展期RP患者黄斑区形态和视功能的改变成为可能。但是,Mf-ERG和黄斑MP评价其视功能敏感性和可靠性如何,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本研究拟将Mf-ERG和黄斑MP检查手段与中心视力、SD-OCT相结合,对比研究Mf-ERG和黄斑MP在进展期RP患者视功能监测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为临床监测RP进展以及评估治疗效果的检测方法的可靠性提供依据。目的:研究进展期RP患者的黄斑MP敏感度和Mf-ERG的1环反应密度的改变,以中心视力及SD-OCT的视网膜及感光细胞厚度为参照,评估MP和Mf-ERG在检测RP疾病进展中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并对更为敏感的黄斑MP检测方法进行验证。方法: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比较研究Mf-ERG和MP对进展期RP黄斑区功能评估的优劣,观察进展期RP患者的黄斑区视网膜功能的改变。以Mf-ERG所测中心1环的P1波幅值密度和潜伏时间、MP检测黄斑区视网膜光敏度(macular sensitivity,MS)作为黄斑区视网膜功能的评价指标,并以黄斑区椭圆体带(ellipsoid zone EZ)连续性的改变作为分组标准,比较分析两者与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的相关性。第二部分:MP测得进展期RP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功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分析。采用SD-OCT测量黄斑中心凹周边相应位点的内、外层视网膜厚度,比较该厚度与相应位置的视敏度之间的关系,评估结构与功能的相关性。结果:第一部分:入组患者共49例98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为(53.10±22.00)字母数,Mf-ERG测得1环P1波幅值密度为(7.39±6.14)μV/deg2;微视野测得MS为(15.49±9.24)dB。其中,MS值与BCVA之间具有较强相关性(r=0.783,P<0.001),黄斑区1环P1波幅值密度与BCVA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0.220,P<0.05)。MS与黄斑区1环P1波幅值密度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r=0.256,P<0.05);研究表明,MP检测的MS较Mf-ERG的1环P1波振幅密度,更能代表进展期RP患者的视功能。第二部分:入组患者共23例46眼,BCVA为(48.20±22.22)字母数,MS为(13.30±9.53)dB,黄斑区中心凹厚度(foveal macular thickness,FMT)为(228.72±54.57)μm。其中MS值与BCVA之间具有较强相关性(r=0.682,P<0.05),FMT与BCVA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0.409,P<0.05)。MS与FMT之间具有较弱的相关性(r=0.311,P<0.05);研究表明黄斑区微视野可以代表患者视功能的改变;这一步是否与感光细胞的丢失相关,我们分别测量患者黄斑区的外层视网膜厚度(代表感光细胞改变)、内层视网膜厚度(代表节细胞改变),研究发现:微视野鼻侧3°和5°视网膜光敏感度(retinal sensitivity RS)分别为(10.65±9.82)dB、(7.02±7.79)dB,颞侧3°和5°RS分别为(11.43±10.04)dB、(7.09±8.13)dB。SD-OCT测量鼻侧3°和5°对应区域的总视网膜厚度(total retinal thickness TRT)分别为(286.43±42.78)μm、(301.48±39.31)μm;内层视网膜厚度(inner retinal thickness IRT)分别为(182.96±30.66)μm、(211.55±32.64)μm;外层视网膜厚度(outer retinal thickness ORT)分别为(103.48±31.56)μm、(89.99±23.03)μm。颞侧3°和5°对应区域的TRT分别为(255.17±35.85)μm、(253.43±27.12)μm;IRT分别为(155.15±25.21)μm、(172.85±19.87)μm;ORT分别为(100.02±30.83)μm、(80.59±22.91)μm。鼻侧、颞侧3°及5°区域的视网膜光敏感度(RS)与对应区域的TRT具有一定相关性(鼻侧3°、5°分别为r=0.462、P<0.05,r=0.350、P<0.05;颞侧3°、5°分别为r=0.494、P<0.05,r=0.426、P<0.05)。其中与对应区域的IRT无相关性(鼻侧3°、5°分别为r=0.099、P>0.05,r=0.073、P>0.05;颞侧3°、5°分别为r=0.057、P>0.05,r=0.037、P>0.05),与对应区域的ORT具有强相关性(鼻侧3°、5°分别为r=0.718、P<0.05,r=0.643、P<0.05;颞侧3°、5°分别为r=0.639、P<0.05,r=0.564、P<0.05)。研究表明,进展期RP患者的视敏度值与相应位置的视网膜厚度相关,并且主要与外层视网膜(感光细胞为主)厚度相关性更为密切,而与内层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为主)相关性较弱。结论:多焦视网膜电图与微视野检查均可有效评价进展期RP患者的黄斑区功能,但微视野比多焦视网膜电图更加精确。微视野检测通过与SD-OCT分层检测相结合可有效评价RP患者黄斑区10°范围内的视网膜功能与结构的改变;微视野可作为RP病变过程中评判感光细胞功能改变的敏感指标。

雷雨[8](2019)在《GLP-1类似物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 GLP-1类似物治疗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目的研究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对轻、中度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内分泌科治疗的2型糖尿病合并轻、中度NPDR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内分泌科医师指导下,试验组患者采用二甲双胍+胰岛素联合利拉鲁肽强化控制血糖,对照组使用二甲双胍+胰岛素降血糖。分别对比治疗前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分期、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全视野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的明、暗适应3.0的a波b波的振幅和震荡电位(Ops)总波幅值以及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的P100潜伏期和P100波幅值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5);治疗后两组患者DR临床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5);治疗前及治疗后试验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分别是(284.35±29.89)um、(278.37±28.46)u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及治疗后对照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分别是(283.69±29.13)um、(284.40±30.52)u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8),治疗后两组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2);治疗后两组患者Ops总波幅值较治疗前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治疗后试验组Ops总波幅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治疗后试验组的明适应3.0和暗适应3.0的b波振幅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14);然而,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明适应3.0和暗适应3.0的a波振幅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试验组明适应3.0和暗适应3.0的b波振幅较治疗前均有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9)。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明适应3.0及暗适应3.0的b波振幅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148、0.205)。虽然治疗后试验组P100波幅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但是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患者P100波幅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49、0.207);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患者P100潜伏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93、0.058)。结论GLP-1类似物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轻、中度NPDR患者的视网膜微循环及神经细胞的功能,对DR的预后有着积极的作用。第二部分 GLP-1类似物对PDR合并CSME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研究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对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合并临床有意义的黄斑水肿(CSME)的疗效观察。方法收集2017-6至2018-9于我科治疗的PDR合并CSME的患者30例(34眼)。随机分为试验组14例(15眼)和对照组16例(19眼),试验组患者使用二甲双胍、胰岛素联合利拉鲁肽降血糖,对照组使用二甲双胍、胰岛素降血糖。入选后两组患者均予以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同时予以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PRP治疗后1月及3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黄斑中心凹厚度(CMT)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组间对比治疗前后各时间点的BC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04、0.668、0.663)。两组患者PRP后1月及3月与治疗前对比,BCVA均明显改善(P均<0.01)。试验组的BCVA在PRP后3月较1月降低,然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3);而对照组的BCVA在PRP后3月较1月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两组患者组间对比治疗前后各时间点的CM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91、0.533、0.623)。两组患者PRP后1月及3月与治疗前对比CMT均明显改善(P均<0.01)。试验组PRP后3月较1月时CMT降低,然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6);对照组PRP后3月较1月时CMT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结论在3个月内GLP-1类似物可以改善PDR合并CSME患者的视网膜功能,减轻视网膜水肿,在接受抗VEGF联合PRP治疗的基础上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

孙虹[9](2018)在《健脾活血消水汤联合康柏西普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自拟中药方剂——健脾活血消水汤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临床效果,以及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康柏西普的疗效是否优于单一用药,为临床提供理想的治疗思维和方法。方法:研究对象为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期间,在本院眼科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87例(90只眼),通过抽签方式,随机分为健脾活血消水汤治疗组29例(30只眼)、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组29例(30只眼)、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健脾活血消水汤治疗组29例(30只眼)。健脾活血消水汤方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康柏西普注射液玻璃体腔注射0.5 mg,加前房穿刺放房水,降眼压。观察治疗3个疗程后,随诊13个月,记录并分析视力、晶状体、眼底出血情况、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及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明适应3.0 ERG b波、闪烁光反应P1波振幅情况、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FA),三组对照综合评价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与疗效标准》拟定,显效、有效、无效。本研究遵循赫尔辛基宣言,所有患者术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三组间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及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分期构成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三组治疗后视力均有提高,健脾活血消水汤治疗组治疗后视力提高0.09士0.04;康柏西普组治疗组治疗后视力提高0.11士0.05;联合组治疗后视力提高0.25士0.06;三组间比较治疗前后视力差值具有显着的差异性,联合组明显优于单一对照组(P<0.05),而且相对稳定性较好。健脾活血消水汤治疗组治疗视力提高总有效率为70%,康柏西普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3.33%,联合组视力改善总有效率为80%,联合组优于两个单一组。三组治疗后眼底出血吸收疗效比较,健脾活血消水汤治疗组和康柏西普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均为73.33%,联合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6.67%,联合组明显优于其它两组(P<0.05)。三组治疗后FFA示静脉充盈改善疗效比较,健脾活血消水汤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33%,康柏西普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0.00%,联合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0.00%,三组间治疗后FFA示静脉充盈改善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具有显着差异性,联合组优于单一对照组(P<0.05)。依照黄斑水肿疗效标准,健脾活血消水汤组显效9只眼,有效14只眼,无效7只眼,总有效率76.67%;康柏西普组显效12只眼,有效12只眼,无效6只眼,总有效率80.00%;联合用药组,显效21只眼,有效5只眼,无效4只眼,总有效率86.67%。健腔活血消水汤组与康柏西普组疗效接近(P=0.474),联合用药组的疗效好于其他两组(与健脾活血汤组比较,P=0.006,与康柏西普组比较,P=0.044)。三组治疗后CMT均较治疗前减少,健脾活血消水汤组治疗后减少358.07士107.14mm,康柏西普组减少376.11士116.13mm,联合组减少450.25士137.11mm。治疗前后CMT差值联合组和单一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三组明适应3.0 ERG b波及闪烁光反应P1波振幅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三组ERG疗效比较:健脾活血消水汤组76.67%,康柏西普组80%,而联合组是83.33%,联合组与单一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联合用药组在患眼视力、眼底出血水肿、CMT数值以及F-ERG波形改善方面均明显好于其他两组。结论:自拟的中药方剂——健脾活血消水汤可显着减轻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提升病人视功能,没有严重的眼部并发症和全身不良反应。健脾活血消水汤联合康柏西普玻璃体腔内注射后显着改善视力、减轻黄斑水肿,效果明显优于单用康柏西普或单用健脾活血消水汤,值得临床推广。

李成临[10](2018)在《四妙勇安汤加味对围激光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治疗作用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四妙勇安汤加味对围激光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网膜光凝损伤的修复作用,并探讨其机理,评价其临床疗效,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网膜光凝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新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纳入试验,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30例(30眼),两组均于内分泌科指导下控制血糖,均于第一次光凝术后1天开始用药。治疗组口服四妙勇安汤加味,对照组口服维生素C、肌苷,两组均治疗49天。两组均在末次光凝后1天检查视野、MF-ERG,光凝前及疗程结束后检查视力、眼底、视野、FFA、OCT、MF-ERG。最后比较结果,评价疗效。结果:光凝前与疗程结束后比较发现,治疗组对视力、黄斑水肿、眼底病变、视网膜无灌注区及新生血管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凝前、末次光凝后及疗程结束后分别比较视野平均光敏感度及MF-ERG,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末次光凝后较光凝前视野平均光敏感度与MF-ERG各波振幅均有明显下降(P<0.05),光凝对视网膜损伤明显,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意义(P>0.05),两组光凝损伤一致;末次光凝后与疗程结束后比较,此两项指标的均有所回升,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试验显示四妙勇安汤加味能有效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被激光损伤的视网膜功能,有效治疗围激光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多焦视网膜电图变化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多焦视网膜电图变化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多焦视网膜电图联合OCT对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DME疗效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评估糖尿病黄斑水肿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预后的临床标志物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的文章

(2)多焦视网膜电图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相结合在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mf-ERG技术成像原理
2 OCT技术成像原理
3 mf-ERG与OCT结合在眼科疾病中的应用
    3.1 眼底疾病伴发黄斑水肿
    3.2 黄斑病变
    3.3 视网膜退行性变及视神经异常
    3.4 青光眼
4 OCT与mf-ERG结合在全身疾病中的应用
5 展望

(3)多焦视网膜电图在视网膜疾病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视网膜血管疾病
    1.1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1.2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2黄斑病变
    2.1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2.2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2.3黄斑裂孔
    2.4黄斑视网膜前膜
3遗传性视网膜营养不良
    3.1视网膜色素变性
    3.2眼底黄色斑点症
4小结与展望

(4)MP-3微视野计对高度近视黄斑区视功能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1 引言
2 资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微视野计的发展及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的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焦视网膜电图的一阶kennel反应的观察
    1.1 研究设计
    1.2 资料来源
    1.3 实验材料
    1.4 mfERG检查
    1.5 结果
第二部分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及电生理观察
    2.1 资料
    2.2 术前检查
    2.3 玻璃体腔注射方法
    2.4 数据统计
    2.5 结果
    2.6 术后并发症
结论
讨论
附图表
综述 多焦视网膜电图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1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抗VEGF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前后黄斑功能、形态学特征变化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黄斑微视野评估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视功能的应用及其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黄斑区微视野和多焦视网膜电图改变的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黄斑区微视野检测与视网膜结构改变的临床研究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全文结论
文献参考
文献综述 视网膜色素变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与课题相关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8)GLP-1类似物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GLP-1类似物治疗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GLP-1类似物对PDR合并CSME的临床应用研究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结论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已发表论文

(9)健脾活血消水汤联合康柏西普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纳入标准
        1.3 诊疗退出标准
    2.主要仪器设备
    3.治疗方案
        3.1 健脾活血消水汤治疗组
        3.2 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组
        3.3 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健脾活血消水汤治疗组
    4.治疗观察指标
    5.治疗效果评判标准
        5.1 中心视力评判标准
        5.2 阅读视力增进标准
        5.3 视网膜疗效标准
        5.3.1 视网膜出血疗效标准:
        5.3.2 FFA示静脉充盈时间疗效标准:
        5.3.3 视网膜黄斑水肿治疗效果标准:
        5.3.4 ERG疗效标准:
    6.统计方法和数据资料处理
研究结果
    1.患者基本病情
        1.1 患者基线资料分析
        1.2 患者一般病情资料
        1.2.1 三组患眼治疗前视力分布
        1.2.2 三组患眼治疗前FFA黄斑类型分布
        1.2.3 三组患眼治疗前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比较
    2.临床治疗效果评价
        2.1 三组治疗后视力情况比较
        2.2 三组治疗前后视力差值比较
        2.3 三组视力疗效比较
        2.4 三组治疗后视网膜疗效
        2.4.1 三组治疗后眼底出血疗效
        2.4.2 三组治疗后FFA示静脉充盈比较
        2.4.3 三组治疗后黄斑水肿疗效
        2.4.4 三组治疗前后CMT水肿情况比较
        2.5 三组治疗前后ERG情况比较
        2.6 三组治疗后ERG疗效比较
    3.其他及安全性评价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缩略词表
致谢

(10)四妙勇安汤加味对围激光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治疗作用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研究内容及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1.4 治疗方案
        1.5 临床检查方法及观察指标
        1.6 疗效判定标准
        1.7 统计学处理
    2.研究结果及分析
        2.1 治疗前一般资料分析
        2.2 治疗结果及分析
讨论
    1.激光的治疗原理及损伤机制
    2.激光损伤后治疗的研究概况
    3.糖网围激光期的界定
    4.激光损伤后糖网的病因病机探讨
        4.1 激光损伤的病因病机探讨
        4.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因病机
        4.3 围激光期糖网的病因病机
    5.四妙勇安汤加味方药解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5.1 方药解析
        5.2 现代药理研究
    6.疗效分析
    7.本研究的意义与不足
        7.1 意义
        7.2 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药联合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多焦视网膜电图变化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多焦视网膜电图联合OCT对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DME疗效的评估[D]. 陈沁芸.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多焦视网膜电图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相结合在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 毕业歌,蔡善君.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0(05)
  • [3]多焦视网膜电图在视网膜疾病中的应用进展[J]. 王俊文,李拓. 国际眼科杂志, 2020(10)
  • [4]MP-3微视野计对高度近视黄斑区视功能的评估[D]. 关微. 郑州大学, 2020(02)
  • [5]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的特点分析[D]. 李紫微. 山东大学, 2020(02)
  • [6]抗VEGF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前后黄斑功能、形态学特征变化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D]. 毕业歌.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7]黄斑微视野评估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视功能的应用及其意义研究[D]. 顾鹏.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8]GLP-1类似物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D]. 雷雨. 厦门大学, 2019(01)
  • [9]健脾活血消水汤联合康柏西普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临床研究[D]. 孙虹. 青岛大学, 2018(03)
  • [10]四妙勇安汤加味对围激光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治疗作用的临床观察[D]. 李成临.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多灶性视网膜电图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