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赞赏哈塔米提出的不同文明对话年倡议

中国政府赞赏哈塔米提出的不同文明对话年倡议

一、中国政府赞赏哈塔米倡议文明对话年的主张(论文文献综述)

吴戈[1](2021)在《伊朗当代艺术中的当代性与民族性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阮红梅[2](2021)在《中伊高等教育合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带一路”倡议融于全球视野,在尊重沿线国家的自主性与差异性的前提下,建构全球化的共同发展体系。在平等、互助、开放的价值观引导下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平台与合作机制,打破民族与地域的界限。高等教育合作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着基础性与先导性的重要作用,中国正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构筑教育共同体,奠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深层、更普惠的高等教育合作态势。伊朗作为中东地区的大国之一,具备独特的地缘位置优势,中国与伊朗历来保持着友好互动的双边关系,中伊高等教育合作更是构筑“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伊高等教育合作既顺应“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的客观态势,又为中伊双方更深层次合作提供人才资源支持。本研究聚焦中国与伊朗高等教育合作研究,首先在对相关资料的分析基础之上,明确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并对“高等教育合作”与“高等教育国际化”两个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其次,在中伊高等教育合作关系的史实梳理基础之上,从多个视阈分析中伊高等教育合作的多元基础。从中伊历史悠久的交往基础作为切入点,具体阐述了中伊交往关系的历史变革,追溯中伊高等教育合作关系的起源。中伊两国拥有历史悠久的交往基础,中伊交往关系历经三个阶段的变迁,双边关系立足于2000多年友好互动历史的基础之上,又在新时期的现实诉求中不断向纵深化发展。在此基础之上,从文化、政治、经济、政策等多维度上分析中伊高等教育合作的多元基础。再者,分析双方在高等教育合作政策、人员流动、校际合作等方面的高等教育合作现状。在合作现状的基础之上剖析中伊高等教育合作的困境与机遇。最后,本文对中伊如何加强高等教育合作进行战略构想,中伊高等教育合作要坚持平等对话互助、双向合作共赢、特色优势互补的原则,理性审视伊朗的大国情怀,明确以合作共赢为基础的价值导向,整体把握伊朗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性与阶段性特征。在未来合作中要聚焦顶层设计,完善高等教育相关政策,优化高等教育校际合作方向,明确合作重点推动互联互通。

黄宇豪[3](2020)在《伊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7年以来,各类合作项目扎实启动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世界经济复苏和沿线国家民生改善注入了新鲜动力。倡议发展至今,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不断提升。然而作为中国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伊朗参与“一带一路”的进程却相对缓慢。伊朗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家,中伊之间的友好交往拥有丰厚的历史积淀。作为中东地区能源大国,伊朗与中国在发展需求上存在较高互补性,在美国特朗普政府的施压和制裁下,中伊合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更加突显。“一带一路”倡议是当前中国最主要的外交和经济合作计划,中伊之间在“一带一路”上的合作成果却低于外界期待,探究伊朗各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至关重要。本文对伊朗政界、媒体、学术界涉及“一带一路”的相关表态、报道、报告以及学术文章进行了梳理分析,认为伊朗政界对“一带一路”的认知总体积极,其认知阶段经历了观望期、期待迟疑并存期和认知深化期,目前已进入积极合作期。然而经过深层分析后发现,当前伊朗政界在参与倡议时仍存在矛盾心态。美国对伊的“极限施压”、伊朗经济发展规划与“一带一路”倡议契合是伊朗参与倡议合作的推力;“抵抗型经济”的排外性、伊朗“不要东方、不要西方”的外交基调、伊方对倡议在政治和安全方面的过度期许是阻碍合作的分力。伊朗官方通讯社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重点关注倡议的经济类报道和政治类报道,注重对“一带一路”的结果和评价进行建构。伊通社在报道中对倡议既有赞同也有批驳,在肯定“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经济利好的同时,又间接报道了他国猜忌,反映了伊通社对“一带一路”的基本态度是支持,但也力图通过全面性的报道,获取各方对“一带一路”的真实看法以作参考。伊朗学术界对倡议的研究全面,认知较为客观。伊朗学术界普遍认为倡议对伊朗的机遇大于挑战,机遇主要体现在经济机遇和安全机遇,伊朗可以利用“一带一路”,打破美国“极限施压”,缓解经济困境。然而,伊朗学术界对于挑战的解读主要基于传统的地缘理论,担忧倡议会使伊朗地缘经济落入中国控制,可能潜移默化使伊朗对中国形成依附,加剧地区竞争甚至侵蚀伊朗原有的地区市场。在倡议前景方面,认为域内外大国的干预是影响“一带一路”成功推行的主要因素。综合来讲,伊朗政界、媒体和学术界对“一带一路”基本持支持态度,但伊朗在参与“一带一路”时仍存在不确定因素,伊方比较关注合作过程中的中巴经济走廊以及瓜达尔港和恰巴哈尔港的关系、数字丝绸之路的安全问题等。中方首先需正视中伊在“一带一路”上的需求差异,并向西延展中巴经济走廊,实现走廊与伊朗对接。资金融通是影响中伊拓展合作的主要障碍,中伊应合力在倡议框架下解决资金流动困难。其次,中方必须加强媒体建设,提高宣传力度,掌控国际话语权,形成中国特色的“一带一路”战略叙事,尽量消除伊朗在“一带一路”尤其是数字丝绸之路上的担忧,提升两国在各领域的对话与交流。

刘世吾[4](2019)在《伊斯兰合作组织转型新解》文中研究指明伊斯兰合作组织是仅次于联合国的第二大政府间国际组织。"9·11"事件以来,伊斯兰世界面临来自西方的诸如"伊斯兰恐惧症"等一系列挑战,然而进一步碎片化的伊斯兰世界无力应对和解决这些挑战。伊斯兰合作组织作为伊斯兰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国际组织之一,为了应对挑战,开始了艰难的转型。伊斯兰合作组织从以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为核心关切的宗教—政治组织逐步向致力于维护伊斯兰世界全体穆斯林的政治、经济及安全利益,代表伊斯兰世界发声的政治—宗教组织转变。转型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是2011年的更名事件,即该组织由伊斯兰会议组织更名为伊斯兰合作组织,标志着该组织由务虚逐渐转向务实,更加突出合作的重要性。2013年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和伊斯兰合作组织创造了合作机遇,双方展开了更深层次的合作。

郭远芳[5](2019)在《赛义德·侯赛因·纳斯尔文明对话思想研究》文中认为赛义德·侯赛因·纳斯尔(Seyyed Hossein Nasr)是当代伊朗着名的伊斯兰宗教哲学家。他出身于伊朗德黑兰的穆斯林医生家庭,从小深受伊斯兰和波斯文化的浸润,后接受西方文化的训练和培养,具备学贯东西的学识素养,这不仅为其在文学和宗教学方面的建树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为其探究伊斯兰文明何以生存及与各异质文明如何相处等时代难题提供了基本的知识储备。“二战”以来,不同文明、宗教间日愈明显的冲撞、矛盾、对抗的张力无可回避,使得同住“地球村”的现代人日益感受着与“他者”和谐共存的重要性。在时代难题交织的情况下,以纳斯尔为代表的伊斯兰思想家的“文明对话”思想应运而生,这对于理解现代伊斯兰主义的本质,缓解伊斯兰文明内部冲突,以及为世界各异质文明展开对话交流提供重要案例。鉴于纳斯尔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做出的重要贡献,及其文明对话思想所独具的价值特性,本文拟以纳斯尔的“文明对话”思想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思想的内涵、外延、影响及实践等方面的研究,以为“同质同构文明发展”和“异质异构文明共存”提供一个实证案例。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了纳斯尔“文明”对话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论意义、现实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正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介绍赛义德·侯赛因·纳斯尔的生平经历。在古波斯文化和西方先进的现代化文化共同熏陶下的纳斯尔面对伊斯兰教时代难题,在基督教世界宗教对话运动和伊斯兰世界宗教对话思想影响下,基于神圣与传统的视角提出了文明“对话”思想,基于伊朗政治社会发展现实主张用传统的思维解读现代化问题。第二章主要介绍纳斯尔文明对话思想内涵及其实践,主要分“伊斯兰文明与其他各异文明如何共存(——关隘是异质文明如何共存)”和“伊斯兰文明如何通过自我调适以因应新时代的变化及问题(——核心在于同质文明如何自我更新)”两大层面;以“伊斯兰教的多元化”、“东西方在科学层面上的对话”和“传统观于现代观的对话”构成对话思想的三大理论“基石”;以“纳斯尔个人逐渐增加与其他文明背景的哲学家的共识交流”,文明“对话”思想被伊朗政治家(拉夫桑贾尼时代和哈塔米时代)借鉴运用于伊朗政治外交领域,以及“成为伊美外交正常化的借鉴理论”为理论的实践手段,文明对话思想正是在这种理论和实践的辩证活动中得以丰富、发展和完善。第三章主要阐述纳斯尔在伊朗国内外的地位。文明对话思想提供“对话”手段,有助于在互相理解、求同存异的共识下共同致力世界和平的发展进程;借鉴与重塑伊斯兰伦理道德的文化形象,重构伊斯兰世界伦理道德,提升伊朗人们道德,扭转社会风气。但纳斯尔文明对话思想在“理论体系的建构”,“理论传播与社会认同”以及“国家政治对理论的选择”三个层面仍存有待完善的空间。第三部分是结语部分,指出纳斯尔文明对话思想体现了伊斯兰教的创新与发展完善,为当代伊斯兰教的发展指明全新发展方向。纳斯尔的文明对话思想及其实践为世人缓解对伊斯兰教的偏见以及维护世界和平意义重大,但在文明对话思想的传播过程中有许多难题,受传统观念影响的伊朗民众难以接受西方现代化的内容,致使纳斯尔在传播对话思想之时受到重重的阻力。

胡钰,景嘉伊[6](2019)在《“一带一路”倡议在伊斯兰世界的传播:战略能力与文明对话》文中提出伊斯兰世界与中国拥有深厚的历史交往传统,广泛的现实合作基础,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战略力量。作者先后走访伊朗、阿联酋等伊斯兰国家,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实地观察等方法,探寻"一带一路"倡议在伊斯兰世界传播中面临的挑战,研究"一带一路"倡议在伊斯兰世界传播的战略与路径。调查显示,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交流中存在"双向刻板印象"问题,伊斯兰世界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当代认知与未来预期存在较大反差,对中国企业在伊斯兰世界的经贸活动存在许多认识误区。在建设"一带一路"的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对伊斯兰世界的传播,要着眼于构建人类新文明的战略目标,全面提升战略传播能力,加强对伊斯兰世界的认知研究,创新传播理念与手段,拓展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对话的途径。

王烨[7](2018)在《哈塔米改革时期的女性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伊朗女性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上世纪伊朗伊斯兰革命以前,自1906年立宪革命到巴列维国王统治时期,总体来说,伊朗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然而,伊斯兰革命以后,随着整个国家伊斯兰化的趋势,伊朗女性地位再度下降。但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发展,伊朗不可避免地被置身于这股风潮之中,伊朗女性也非自发地被放置在了伊斯兰化与世俗化的十字路口。一方面是长期以来的伊朗社会传统与沙里亚法,另一方面,全球化与现代化潮流也在不断输送着男女平等、人权、自由等价值观。这种背景下,伊朗女性重新开始了为提高女性家庭地位、政治地位、社会地位,改善女性受教育条件、就业环境等所进行的不懈斗争。哈塔米时期是伊斯兰革命后女性运动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与哈塔米开明的改革思想关系密切,也与女性自身的活动密不可分。本文首先介绍了哈塔米其人及其主要改革思想与观点,其后回顾了前哈塔米时期女性的地位及其生存状况,这一时期为之后哈塔米时期女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的主体部分讨论了哈塔米时期伊朗女性在政治参与、高等教育、就业情况等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以及不断存在着的阻力,虽然这一时期女性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利,女性教育也是空前繁荣,就业结构与特征逐渐转型。然而,伊朗社会中所固有的男权制传统,对女性长期以来的忽视与漠视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改变的。通过将哈塔米时期置于一个相对完整的背景下,梳理了20世纪伊朗女性发展状况与内贾德时期与鲁哈尼时期女性的总体境况;通过对大量数据、资料、政策以及采访等的分析,可以看到伊朗女性的发展虽然一直经受着巨大的阻力,但总在一步一步寻求改变与突破,这是一个艰难而又长期的过程。这一时期伊朗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不仅推动了女性的发展,改善了女性的境况,提高了女性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女性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认知,使她们对于女性所具有的能力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赵倩[8](2018)在《全球治理视角下的文明对话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客观上为国际社会带来了很多新的课题,全球治理备受瞩目。在国际关系领域,理论家们针对全球治理分别提出了关于经济、政治、文化的三条治理进路,而文明对话作为新时期文化进路的典型代表,对全球治理的意义重大。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概括出文明对话的四种基本模式:实用功利性对话模式、道德普遍性对话模式、文化诠释性对话模式和伦理共振性对话模式。四种对话模式各具特色、各有所长,但其随着国际实践的不断发展也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新形势下,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导向的一种“新模式”在继承了基本模式之要的基础上,又超越了基本模式的时代局限性,有望对全球治理与世界秩序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侯宇翔[9](2017)在《伊斯兰合作组织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对象是伊斯兰合作组织(原称伊斯兰会议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伊斯兰国家多边关系发展平台。本文主要研究伊合组织作为国际组织、国际关系行为体及全球治理主体的三重角色的适应进程、成效评估及其对国际体系转型、全球治理失灵尤其是对全球难题治理的作用及其意义。本文从阿拉伯-伊斯兰话语体系下的联盟理念与国际组织的相关理论切入,探讨伊斯兰合作组织的理论化内涵及其制度适应能力,进而分析伊合组织成立的内外动因,在应对国际体系转型与全球治理失灵的现实挑战中的日渐务实,以及“一带一路”为中国与伊合组织构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所提供的重大现实机遇。亦即,通过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分析维度,探索伊合组织的发展及其转型的现实逻辑;分析主权国家与伊合组织关系发展中的经验与不足、评估主要大国对伊合组织的政策立场与利益考量等;分析伊合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的理念、机制、项目及其成效评估等;探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与伊合组织共同治理全球难题的切实路径及其现实意义。本文的章节安排为:核心概念、相关理论及阐释框架,伊合组织的成立、发展及其转型,伊合组织与大国关系、伊合组织与全球治理、“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伊合组织与中国共治全球难题的路径及其意义等共计七章,旨在回应国际组织与国际体系转型、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中国与伊合组织共治全球难题的路径等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进而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

赵娟娜[10](2015)在《伊朗改革派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伊朗伊斯兰神权体制的制度化和常态化,曾经的革命联盟渐趋分化,伊朗政坛出现了明显的派系政治迹象。20世纪80年代,激进派连续赢得了三届议会选举,主导伊朗政治生活。90年代前期,曾经的保守派分化为领袖哈梅内伊为首的保守派和总统拉夫桑贾尼为首的务实派。1997年,哈塔米意外地赢得总统大选,此后伊朗政坛形成了保守派和改革派两大阵营。哈塔米上台后,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外交着手改革,但因为总统本身在伊朗权力体系中的次要地位,其改革举措受到保守派来自议会、司法、军队等各个多方面的制约,多数改革目标并未实现。从改革派在1997—-2005年间的活动看,伊朗的改革派成员构成复杂,政治主张具有西方化色彩,缺乏稳定的支持力量。改革运动从2002年开始走下坡路,在2005年伊朗政坛全面保守化之后,改革派进一步被边缘化。回顾改革派的发展,改革派在与保守派的较量中以失败告终。这与改革派自身有很大一部分关系,他们害怕政权的镇压,忠诚于伊斯兰共和国,缺乏有力的组织基础以及缺乏协调和统一。哈塔米倡导的改革并未实现,除去改革派自身的原因,伊朗政治体制的制约也是影响改革限度的因素。随着哈塔米执政的结束,改革派暂时淡出伊朗政坛,但是,改革本身体现了一种延续性,不单是政策上的延续,而且体现为改革的参与者仍然活跃于伊朗政坛。

二、中国政府赞赏哈塔米倡议文明对话年的主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政府赞赏哈塔米倡议文明对话年的主张(论文提纲范文)

(2)中伊高等教育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关于高等教育合作的研究
        1.4.2 关于伊朗高等教育及其与中国高等教育合作的研究
        1.4.3 现有研究的贡献和局限
    1.5 核心概念界定
        1.5.1 高等教育合作
        1.5.2 高等教育国际化
    1.7 研究方法
        1.7.1 历史分析法
        1.7.2 文献研究法
2 中伊高等教育合作的基础
    2.1 历史悠久的交往基础
        2.1.1 波斯时代的中伊交往关系
        2.1.2 巴列维王朝的中伊交往关系
        2.1.3 伊朗伊斯兰革命后的中伊交往关系
    2.2 相通包容的文化基础
        2.2.1 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相通性
        2.2.2 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差异性
    2.3 互信友好的政治基础
        2.3.1 中伊双方高层互访
        2.3.2 伊朗外交政策的变迁
    2.4 互动共赢的政策基础
    2.5 互利互惠的经济基础
3 中伊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与挑战
    3.1 中伊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
        3.1.1 中伊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政策协议
        3.1.2 中伊留学生教育
        3.1.3 中伊校际合作与学术交流
        3.1.4 以孔子学院为平台的语言与文化交流
        3.1.5 中伊“一带一路”智库建设
    3.2 中伊高等教育合作的挑战
        3.2.1 中伊双方缺乏统一的学历资格认证标准
        3.2.2 中伊高等教育合作质量监督与反馈机制不健全
        3.2.3 校际合作项目实质进展滞后
        3.2.4 校际合作形式单一
        3.2.5 中伊合作办学进程缓慢
        3.2.6 留学生教育规模相对较小
4 中伊高等教育合作的原则与构想
    4.1 中伊高等教育合作的原则
        4.1.1 坚持平等对话互助的原则
        4.1.2 坚持双向合作共赢的原则
        4.1.3 坚持特色优势互补的原则
    4.2 中伊高等教育合作的战略构想
        4.2.1 依据顶层设计完善合作政策
        4.2.2 依托办学主体加强校际合作
        4.2.3 明确合作重点推进互联互通
5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伊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论文结构及理论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
第一章 伊朗政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第一节 伊朗政界关于“一带一路”的表态
        一、宗教领袖关于“一带一路”的表态
        二、总统关于“一带一路”的表态
        三、伊斯兰议会关于“一带一路”的表态
        四、财经部关于“一带一路”的表态
    第二节 伊朗政界对“一带一路”的认知特点
        一、全局性认知为主,缺乏深入分析
        二、总体认知积极
    第三节 伊朗政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变化
        一、伊朗政界对“一带一路”倡议态度变化的四个阶段
        二、当前伊朗政界参与“一带一路”的矛盾心态
    小结
第二章 伊朗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第一节 伊朗媒体研究样本采样
    第二节 样本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认知
        一、高层框架分析
        二、中层框架分析
        三、低层框架分析
    小结
第三章 伊朗学术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第一节 伊朗学术界样本选择及数据概况
        一、伊朗智库研究采样
        二、伊朗学术期刊采样
        三、样本对“一带一路”的基本态度
    第二节 伊朗学术界样本对“一带一路”的综合认知
        一、样本对“一带一路”的性质与逻辑认知
        二、样本对“一带一路”的目的与意图认知
        三、样本对“一带一路”的机遇与挑战认知
        四、样本对“一带一路”的前景与可行性认知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伊斯兰合作组织转型新解(论文提纲范文)

一 转型背景分析(一)“伊斯兰恐惧症”的蔓延
    (二)组织成员国利益各异,很难达成统一决议
        第一,成员国分布在不同区域。
        第二,成员分属不同的地区集团。
        第三,各成员之间存在多组矛盾。
    (三)伊合组织内部问题
二 转型中的伊斯兰合作组织
    (一)议题日益聚焦,更强调“用一个声音说话”
        第一,思想和政治领域。
        第二,经济和科学领域。
        第三,教育和文化方面。
    (二)机制更为健全
        第一,宪章的修改。
        第二,秘书处的改革。
        第三,执行委员会的设立。
三 中国与伊斯兰合作组织合作分析
    (一)双方友好交往的历史
    (二)双方理念契合
        1.中国的文明观
        2.伊合的文明观
        3.双方的理念契合
结 语

(5)赛义德·侯赛因·纳斯尔文明对话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国内外研究综述
        0.1.1 国外研究现状
        0.1.2 国内研究现状
    0.2 论文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0.2.1 理论意义
        0.2.2 现实意义
    0.3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 赛义德·侯赛因·纳斯尔其人及其时代
    1.1 赛义德·侯赛因·纳斯尔人生历程
        1.1.1 家庭背景
        1.1.2 波斯文化的继承
        1.1.3 留美学习的经历
    1.2 纳斯尔文明对话思想产生的国际背景
        1.2.1 世界范围内的文明对话
        1.2.2 伊斯兰世界的文明对话
    1.3 纳斯尔文明对话思想产生的国内背景
        1.3.1 伊朗的政治变革
        1.3.2 伊朗思想界的变化
        1.3.3 文明对话思想产生的社会因素
2 赛义德·侯赛因·纳斯尔的文明对话思想与实践
    2.1 纳斯尔文明对话思想的主要内容
        2.1.1 伊斯兰教的多元主义
        2.1.2 东西方在科学层面上的对话
        2.1.3 传统观与现代观的对话
        2.1.4 纳斯尔关于“宗教”与“世俗”的对话
    2.2 纳斯尔文明对话的实践
        2.2.1 伊斯兰教与“他者”对话
        2.2.2 “文明对话思想”介入“政治”
        2.2.3 “文明对话”思想影响伊朗外交
3 纳斯尔文明对话思想评述
    3.1 伊斯兰主义视野下的文明对话
        3.1.1 学界对纳斯尔及其对话思想的简评
        3.1.2 反战与传统观下的“吉哈德”
        3.1.3 重构伊斯兰教的伦理道德秩序
    3.2 全球问题视野下的文明对话
        3.2.1 减轻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3.2.2 缓解人类精神危机
    3.3 纳斯尔文明对话思想遭遇的现实难题
        3.3.1 个人理论体系的建构
        3.3.2 理论传播与社会认同
        3.3.3 国家政治对理论的选择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一带一路”倡议在伊斯兰世界的传播:战略能力与文明对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伊斯兰世界是“一带一路”建设与传播的战略区域
二、“一带一路”倡议的传播在伊斯兰世界面临的挑战
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提升面向伊斯兰世界的战略传播能力
    (一) 战略认知
    (二) 观念变革
    (三) 方法创新
        1.掌握跨文化传播手段与方式, 学会用国际表达讲好中国故事
        2.调整传播的受众定位和思路, 进行精准传播、分众传播设计
    (四) 文明对话

(7)哈塔米改革时期的女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状况
        二、国外研究状况
第一章 哈塔米改革思想简介
    第一节 哈塔米其人
    第二节 哈塔米的主要改革思想
    第三节 哈塔米关于女性问题的观点
第二章 前哈塔米时期伊朗女性问题概况(1906–1997年)
    第一节 20世纪早期的女性运动
    第二节 20世纪中期的女性运动
    第三节 20世纪晚期的女性运动
第三章 哈塔米时期女性政治参与状况探析
    第一节 女性与行政权
        一、宪法执行者的角色
        二、女性登上伊斯兰共和国总统之位的障碍
        三、副总统职位上的女性
        四、作为内阁部长的女性
        五、女性参与行政的羁绊
    第二节 议会中的女性
        一、伊朗现代政治历史中女性的作用
        二、第六届议会中的女性(2000–2004年)
第四章 哈塔米时期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研究
    第一节 伊朗的教育体系与社会变化
    第二节 历届政府对女性教育的策略
        一、1979–1988年:伊斯兰革命后与两伊战争时期
        二、1989–1996年:重建时期
        三、1997–2004年:改革时期
    第三节 哈塔米时期女性高等教育的繁荣
        一、高等教育中女学生入学与毕业人数的增长
        二、学术领域性别结构的转变
    第四节 女性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第五章 哈塔米时期女性就业情况考察
    第一节 伊朗女性就业总体趋势
    第二节 女性就业的地域与职业特征
        一、女性就业的部门结构
        二、女性就业的职业特征
    第三节 女性就业的障碍
第六章 哈塔米时期之后的伊朗女性发展及前景
    第一节 内贾德时期
    第二节 鲁哈尼时期
    第三节 前景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全球治理视角下的文明对话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本文的创新之处
        一、文献综述
        二、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三节 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一、结构安排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全球治理中的主流进路与文明对话
    第一节 全球治理中的主流进路
        一、全球治理中的经济进路
        二、全球治理中的政治进路
        三、全球治理中的文化进路
    第二节 文明对话对全球治理的重要性
        一、文明对话与全球治理
        二、文明对话的政治实质
        三、文明对话倡议的发起与推进
第二章 全球治理视角下的基本文明对话模式
    第一节 实用功利性模式
    第二节 道德普遍性模式
    第三节 文化诠释性模式
    第四节 伦理共振性模式
    第五节 对四种模式的比较分析及小结
第三章 文明对话基本模式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各模式在当代的实践状况概述
    第二节 案例研究及分析
        一、案例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明对话的实践
        二、案例2:尼山论坛对文明对话的实践
    第三节 案例总结
第四章 文明对话新模式与世界秩序
    第一节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导向的文明对话新模式
    第二节 文明对话新模式对世界秩序的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9)伊斯兰合作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国外研究综述
    第二节 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本文研究题旨
第一章 基础理论阐释
    第一节 核心概念解读
        一、“伊斯兰”:宗教概念
        二、“乌玛”:社群概念
        三、“舒拉”:协商概念
        四、“哈里发”:代治概念
    第二节 相关理论解析
        一、阿拉伯-伊斯兰话语体系中的联盟理论
        二、西方话语体系中的联盟理论
        三、全球治理理论
    第三节 基本研究框架
        一、研究的基本逻辑
        二、研究的技术路线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伊斯兰合作组织的成立
    第一节 伊合组织成立的背景
        一、外部因素
        二、内部因素
        三、导火索
    第二节 伊合组织成立的过程
    第三节 伊合组织成立的意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伊斯兰合作组织的发展
    第一节 伊合组织规模的扩展
    第二节 伊合组织机构的完善
    第三节 伊合组织功能的突破
        一、永恒议题:巴以问题
        二、主要关注:安全议题
        三、成效凸显:经济议题
        四、关键环节:社会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伊斯兰合作组织的转型
    第一节 伊合组织转型的背景
        一、“尼亚美计划”
        二、“利雅得决议”
        三、“特别专家小组计划”
        四、“国际政府专家小组”
        五、“爱森哲计划”
    第二节 伊合组织转型的过程
        一、转型的初始阶段
        二、转型的深化阶段
    第三节 伊合组织转型的意义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伊斯兰合作组织与大国关系
    第一节 伊合组织与主要成员国的关系
        一、沙特:伊斯兰盟主的追逐者
        二、伊朗:议题政治化的推动者
        三、巴基斯坦:自我安全的保卫者
        四、土耳其:“桥梁”作用的深化者
    第二节 伊合组织与美国的关系
    第三节 伊合组织与俄罗斯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伊斯兰合作组织与全球治理
    第一节 伊合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理念的形成
    第二节 伊合组织参与全球治理机构的完善
        一、伊斯兰首脑会议
        二、外长会议
        三、秘书处
        四、其他平行机构
        五、其他下属机构
    第三节 伊合组织参与全球治理成效的评估
        一、中东和平:传统安全治理的核心话题
        二、经贸合作:全球经济治理的显效话题
        三、反恐与对抗“伊斯兰恐惧症”:非传统安全治理的紧迫话题
    本章小结
第七章“一带一路”下中国与伊斯兰合作组织的合作
    第一节 中国与伊合组织友好交往的历史
    第二节 中国与伊合组织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一带一路”下的中国与伊合组织合作的机遇
        二、“一带一路”下的中国与伊合组织合作的挑战
    第三节“一带一路”下中国-伊合共治全球难题的路径选择
    本章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10)伊朗改革派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派系政治概况及其特点
    第一节 伊朗派系的发展概况
        一、霍梅尼时期:非公开化的派系争端
        二、哈梅内伊时期:派系间的相互抗衡
    第二节 伊朗派系政治的主要特点
        一、派系的政治标签模糊
        二、派系的宗教特征显着
第二章 哈塔米时期的改革派发展及其限度
    第一节 哈塔米的改革派政府
        一、改革派崛起的原因
        二、哈塔米政府的具体施政
    第二节 改革派与保守派的较量
        一、改革派与保守派的较量回顾
        二、改革派失利的原因探析
        三、政坛的保守化趋势
    第三节 改革派的影响
        一、国内影响
        二、国际影响
第三章 伊朗改革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第一节 哈塔米:孱弱理智的改革派总统
        一、生平简介
        二、主要观点
    第二节 穆萨维:从激进派总理到改革派领袖
        一、生平简介
        二、观点的转变
    第三节 蒙塔泽里:改革派的精神领袖
        一、生平简介
        二、从激进派到改革派
第四章 伊朗改革派发展的回顾与总结
    第一节 改革派的特点
        一、复杂的成员构成
        二、西方化的主张
        三、缺乏稳定的支持者
    第二节 改革派的发展反思
        一、改革的连续性
        二、改革的限度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中国政府赞赏哈塔米倡议文明对话年的主张(论文参考文献)

  • [1]伊朗当代艺术中的当代性与民族性问题研究[D]. 吴戈. 上海大学, 2021
  • [2]中伊高等教育合作研究[D]. 阮红梅. 大连理工大学, 2021(11)
  • [3]伊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研究[D]. 黄宇豪.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12)
  • [4]伊斯兰合作组织转型新解[J]. 刘世吾. 新丝路学刊, 2019(03)
  • [5]赛义德·侯赛因·纳斯尔文明对话思想研究[D]. 郭远芳. 辽宁大学, 2019(01)
  • [6]“一带一路”倡议在伊斯兰世界的传播:战略能力与文明对话[J]. 胡钰,景嘉伊.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19(02)
  • [7]哈塔米改革时期的女性问题研究[D]. 王烨. 西北大学, 2018(01)
  • [8]全球治理视角下的文明对话模式研究[D]. 赵倩.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12)
  • [9]伊斯兰合作组织研究[D]. 侯宇翔.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7(01)
  • [10]伊朗改革派发展研究[D]. 赵娟娜. 西北大学, 2015(12)

标签:;  ;  ;  ;  ;  

中国政府赞赏哈塔米提出的不同文明对话年倡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