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VC++6.0实现交互式机械图形生成系统

用VC++6.0实现交互式机械图形生成系统

一、用VC++6.0实现交互式力学图形生成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蔡东娜[1](2018)在《重瓣花卉植物的三维重建与动态模拟研究》文中指出虚拟植物的可视化是林业信息化的要素,也是实践数字林业的重要课题,虚拟植物的动态可视化与数字化展示在构建我国智慧林业、传播知识、弘扬生态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虚拟仿真技术、计算机深度学习、图形图像技术和三维扫描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植物的计算机模拟已经成为探索生物系统运行规律及验证假设的有力工具,从结构重建到形态模拟的相关虚拟植物研究体系也日趋完善。然而,观赏类花卉植物的虚拟仿真研究相对滞后,虚拟花卉植物因其种类多样性和形态复杂性,特别是复杂稠密的重瓣花卉成为计算机模拟仿真的一大难点。如何实现重瓣花卉植物的结构仿真与动态模拟,拓展其重建模型应用的广度和维度,成为论文的主要研究目标。由此,围绕这一研究目标,本文分析了现有虚拟花卉植物仿真中存在的问题和常用的技术手段,提出了基于点云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和形态可视化的研究框架与可行方法,针对重瓣花卉的点云数据预处理、三维重建及动态模拟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针对重建模型的应用型系统开发进行了拓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论文以重瓣花卉作为研究对象,以基于点云数据的花卉植物三维重建与动态模拟研发为总体框架(简称为DMSDA-PLANT),探究如何最为科学全面的从自然花卉中提取其生长数据,并形成数据信息的采集、提取、转化、重建及应用的科学化研发路线,最终实现科学数据信息引导虚拟花卉仿真的应用化研究框架。本框架体系可以最大化采集植物数据,最大化降低植物损害,最大化拓宽数据应用领域,特别是对于名贵稀有花卉植物进行数字化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对于林业信息化理论研究的积极探索。2、针对重瓣花卉结构复杂、遮挡严重、点云重建困难的问题,提出了差异性定位法、曲线节点定制法、标记配准拼接法、分类式孔洞修复法、多量化样本采集法等一系列有效采集方法,以及点云数据预处理的技术优化策略,获取到基于阶段性样本结构的点云数据,形成科学而全面的花卉三维点云数据,为下一阶段花卉结构的真实感再现和动态模拟研究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3、针对花卉生长过程中阶段结构的追踪数据,提出基于点云数据的花瓣生长曲线提取与拟合方法。首先通过对重瓣花卉拓扑结构分析,采用局部特征面提取法对一个样本花瓣的五个生长阶段数据分别生成;其次对以上数据进行多项式拟合,并完成点云花瓣生长函数公式;然后通过自由变形算法对拟合的生长函数公式引入运行,实现花卉生长形变模拟;最后,采用真实感渲染技术构建出相似度较高、科学性较高的月季虚拟花卉模型,实现重瓣月季由数据模型向动画模型的应用转变。4、基于重建模型的系统开发与技术应用问题,验证DMSDA-PLANT框架的可行性,本文基于重建模型研发了交互技术不同、应用环境不同、受众目标不同的两款系统。一款是基于增强现实的可视化与交互技术,着重采用Unity3D和Vuforia建构系统的框架结构和交互技术,形成“美在指尖”AR移动端应用;另一款是基于全息影像可视化和交互实现,着重采用多通道输出与XML文件实现270°全息展示与交互,形成“花之影”柜体式展示系统。将三维重建的月季模型进行不同技术的应用开发,不仅满足了用户多层次的观赏需求与交互体验,还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对虚拟花卉植物全方位、多维度的可视化表达。

张海洋[2](2017)在《钢筋混凝土烟囱筒壁结构CAD程序的研制与开发》文中提出烟囱作为工业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构筑物,广泛用于化工、冶金、电力等行业,对相关工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其外形看似简单,但受力复杂,属高耸细长的特殊结构,水平荷载对其影响极大,同时还受地质和气候环境的影响制约,一直以来对烟囱的设计都有较高的要求。由于当前国内的几款烟囱CAD软件在设计开发时本身存在一些操作不便、功能不全、计算不准的内在缺陷,加之最新版《烟囱设计规范》的颁布及一些相关配套规范规程的修订改版,有些已不能满足当前形势下的烟囱设计要求。鉴于当前国内几款烟囱CAD软件的缺陷与不足,本文利用面向对象的C++语言,选择Windows开发平台和VS2005集成开发环境,采用ObjectARX2008开发工具,针对钢筋混凝土烟囱筒身部分设计,研制开发出了一款交互友好,功能齐全、计算准确并且相对集成和智能的烟囱CAD程序。以下是本文的主要成果:(1)按照模块化的设计思路和BIM中以工程数据库为核心的设计理念,对烟囱程序的组织框架和数据存储交流模式进行了全新的优化设计。(2)实现了适用功能齐全、参数设置开放、操作便捷的交互界面设计。(3)采用数据与方法分离的方式,完成了对数据接口函数和结构分析计算功能函数的编写,可用于实现对烟囱结构的荷载作用计算、内力分析、应力和裂缝验算以及自动选筋布筋等功能。(4)采用对Office2007的介入式开发,通过对烟囱工程数据库的转化,实现了对Excel数据文档和中英文计算书自动生成的后处理功能。(5)依托AutoCAD的图形数据库,编制了烟囱筒壁施工图绘制的子模块,可用于对接烟囱工程数据库并实现筒壁施工图自动绘制的功能。

杨利艳[3](2015)在《基于RTT的三维流线可视化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和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汽车研发设计周期、成本有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这就驱使各国采用最先进的设计、制造技术。其中一个最具价值的技术便是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广泛应用在汽车设计、制造的各个阶段。其中在汽车CAE设计阶段,一项重要应用是流场可视化。以往对于流场可视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算法方面,以及在不同平台上的实现方法与应用研究,较少关注流场可视化的效果。近几年,虚拟现实技术相关的软件功能不断完善,并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一个汽车行业的主流软件便是RTT(Realtime Technology)。RTT高质量的实时虚拟渲染功能,使得各大公司将其作为汽车造型设计、可视化和产品展示的平台。本论文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以及RTT软件功能的研究,选择借助RTT良好的实时高质量渲染效果,来改善流场可视化效果这一问题。因此,本论文将研究点设为——以流线作为流场的表现形式,针对三维流线的可视化,实现流场高质量的可视化效果。对于实现高质量的可视化效果这一目标,本论文首先研究了流线的生成算法,实现了一种自适应步长的流线生成方法。然后在已有的流线放置算法、流线特征提取算法基础上,结合本论文系统的界面交互性,针对整个流场、局部流场的特点,分别采用了均匀放置、自动计算和交互式相结合的流线放置方法。在研究初始图形交换规范的基础上,分析内部数据逻辑特点,确定流线生成策略,进行相应数据段参数的设置,并将计算出的流线数据以IGES文件输出,用于流线可视化。最后,研究并选择了合适的流线载体,以风洞试验的烟流试验效果为方向,结合RTT中各项渲染因素,对流线载体和汽车模型进行渲染,最终实现了高质量的流线可视化效果。本论文采用MS VC++和OpenGL开发了功能齐全、具有良好的交互性的原型系统。并在由3D电视、3D眼镜和RTT系统组成的桌面式虚拟现实系统中实现了高质量虚拟流场的展示。

王菲[4](2014)在《基于虚拟现实的自走式农业机械试验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为缩短农业机械的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提高设计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本文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自走式农业机械仿真试验研究中,借助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仿真、信息处理、实时交互显示等技术,并结合物理引擎创建了自走式农业机械虚拟现实试验系统,该系统具有实时性、交互性及遵循客观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属性。本文对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自走式农业机械虚拟试验系统的设计及虚拟试验所涉及的关键技术与方法展开了研究。针对自走式农业机械虚拟试验需求,从建模方法、建模关键技术、模型数据结构优化等方面入手,结合Vega Prime粒子特效与影子模块的应用,创建了虚拟现实系统的场景模型及农机几何模型,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逼真高效的三维模型基础。根据稻麦联合收割机性能试验特性,对整车进行动力学与运动学分析,创建了联合收割机的发动机、转向系、纵向牵引性能以及垂向平顺性能的数学模型;利用神经网络模拟轮胎纵向和侧向特性,根据试验数据和最小二乘法拟合轮胎垂向刚度和阻尼数学公式。为稻麦联合收割机进行性能试验提供了数学理论基础。利用RTW (Real-Time Workshop)技术将动力学数学模型转化为C代码,结合物理引擎与联合收割机几何模型,创建了遵循物理学客观规律的联合收割机物理行为模型和虚拟现实试验系统,提出了一种利用RTW与物理引擎联合仿真的虚拟现实试验方法。根据土壤承压特性模型,针对农机车辆通过松软路面时出现地面沉陷现象,阐述了动态地形实时可视化的实现方法;结合联合收割机动力学数学模型,通过虚拟试验场景的可视化界面展示联合收割机的性能试验及试验效果,并根据仿真数据评价联合收割机各项虚拟试验性能。利用Labview对实测垂向加速度信号进行滤波处理,根据最小二乘法去除信号的趋势项,将加速度信号转换为位移信号,并与相同工况下的虚拟试验对比,以此验证虚拟试验系统及联合收割机垂向数学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根据虚拟试验仿真数据,利用概率统计平均方法计算动态牵引性能的评价指标,以此评价虚拟试验系统及联合收割机纵向数学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利用人机接口技术将模拟驾驶器与虚拟农机和虚拟试验系统连接,通过模拟驾驶器的输入控制虚拟农机的运动状态,并将符合客观运动规律的运动形态和动态效果实时地输出到投影屏幕上,实现了自走式农业机械虚拟试验的实时交互。

吴轩[5](2014)在《基于Open CASCADE的三维机电集成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MECAD》文中研究说明今天,几乎所有的产品和应用都受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影响,机电一体化产品对所应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提出了崭新的要求,需要机械设计和电子设计方面具有良好交互性。特别是在机电一体化领域一个创新性的工艺技术是抛弃传统的PCB电路板,直接在三维基体材料上集成机械和电子功能,形成三维电路结构,这个所谓的MID (Molded Interconnect Devices,模塑互连器件)工艺技术既可以在三维热注塑材料实现,也可以应用在柔性薄膜和陶瓷基体上。设计开发这种具有三维电路的器件,不仅要求所应用的辅助设计系统是一个三维的机电集成设计环境,而且需要提供集成设计的功能和MID工艺技术对应的特殊功能。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现有的MCAD软件与ECAD软件的不足以及集成设计软件的缺陷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一种三维机电集成器件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MECAD),该系统基于三维几何造型核心OpenCASCADE,支持在三维环境中进行机电集成产品的数字化设计。系统提供了一系列与机电一体化设计相关的功能,这些功能不仅包括现有的三维机械设计MCAD系统中的基本功能,如三维建模,视角变换,零件移动等,而且还拥有现有的二维电子设计系统ECAD中的核心功能,如电子元件逻辑线路布置,逻辑关系计算等。因为这两个功能模块集成在一个系统中,使得三维的机械结构设计与二维的电子逻辑设计能直接在软件内部进行信息的交互和共享。除此之外系统为了保证机电集成产品开发的需要,还开发了目前机械和电子的CAD系统中不存在的机电集成设计功能,如三维元件布局,三维电路布线等。通过多个例子表明使用该设计系统不仅为传统的机电产品提供有效的设计方式,还支持MID器件的数字化设计,满足其崭新的要求,而且使设计者减轻工作量,大大的提高了设计效率。

张丽娟[6](2014)在《基于OSG的矿井突水应急虚拟仿真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分析突水蔓延非恒定流规律为基础,将突水点的非恒定流过程分段简化为恒定流,建立突水蔓延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技术解算突水蔓延过程;利用参数化建模技术进行巷道建模,提出高效的步行漫游方案;综合数值模拟结果和矿井场景模型,详细研究了基于物理的突水水体仿真技术,提出了一种综合的水体动态模拟方法,并基于GPU体积密度场的划分和计算方法,改进了MC(MarchingCubes)和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PH(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算法;同时基于表面纹理和基于粒子系统完成了突水的真实感表达。综合应用改进的A*算法和基于导航网格的算法,输出了突水蔓延过程矿井人员最佳避灾路线,基于导航网格和Multi-agent构建了应急疏散系统。本文首次将OSG(OpenScene Graph)技术应用到了矿井突水研究中,建立了突水应急仿真软件系统,并在平朔公司井工三矿上成功的进行了实例化应用。研究成果为矿井水灾防治、事故应急救灾、事故调查、矿井人员安全教育及培训等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吴晓笛[7](2013)在《输流管路系统动力学特性分析及软件开发》文中提出输流管路系统广泛地应用于各个工程领域,其振动噪声对系统本身及环境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开展输流管路系统动力学特性研究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首先建立输流管路系统元件传递矩阵模型,建立了直管元件、弯管元件和变截面管路元件的场传递矩阵;建立了集中质量点、弹性支撑、分支点、变径管道的点传递矩阵模型、空间变换矩阵以及边界约束矩阵;依据不同管路元件的传递矩阵模型建立了管路系统整体的传递矩阵。应用理论计算方法—传递矩阵方法计算管路系统的动力学特性,根据管路系统的整体传递矩阵,再结合系统边界条件建立系统整体传递矩阵方程,求解计算管道系统固有特性以及外界激励下系统的动态响应(瞬时响应和稳态响应)。频域传递矩阵法通过拉氏变换在频域中求解输流管路系统的固有特性与频域响应,以及在频响的基础上经过拉氏逆变换求解系统的时域响应。该方法具有求解过程简便、变量自由度少,编程计算效率及求解精度高等优点,有效地解决了输流管路系统的动力学问题,为管路低噪声和稳定性的设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基于混合编程的思想,应用VC++与MATLAB软件开发了输流管路系统振动特性计算软件,将MATLAB强大的计算能力与VC++良好的可视化编程能力相结合,用VC++实现了软件的可视化开发,并封装了由MATLAB编写的基于传递矩阵法求解管路系统动力学特性的程序。软件实现的功能包括建立计算管路系统模型以及计算管路系统固有特性与简单激励形式的动态响应。

樊涛[8](2012)在《圆管带式输送机桁架梁有限元分析及可视化研究》文中认为桁架是金属结构中的一种主要结构形式,具有重量轻、刚度大、抗震性能好、节省材料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起重运输机械、建筑、桥梁、工厂车间以及各种支承骨架等。本文以圆管带式输送机为例,对其桁架梁进行有限元分析。在可视化研究过程中,将力学分析分为常规计算和有限元分析两大模块,并将这两大模块视为目标系统。常规计算模块:根据桁架梁的实体模型,建立相应的力学模型。分析桁架梁所承受的各种载荷形式,确定工况并选择载荷组合,总结并归纳出桁架梁内力计算的递推公式,计算出桁架梁各杆件的内力,并对杆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进行校核,最后生成设计计算说明书。有限元分析模块:建立桁架梁的有限元模型,利用ANSYS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编写APDL程序完成有限元前处理、求解和后处理三大步骤的参数化分析,并输出应力应变云图。本文首先对目标系统进行了总体需求分析,然后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功能分析。根据桁架梁的力学分析过程,利用Visual C++语言编制相应程序,建立人机友好界面,进行参数化设计,实现数据共享,提高系统的可视化程度。将分析计算的结果按照文本形式输出,生成计算说明书,让用户得到精确的数据,大大减少了设计人员的工作量。最后结合工程实例,用本文设计的软件分别运行常规计算和有限元分析两大模块,生成计算说明书,将常规计算和有限元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得到有限元分析与常规计算的结果相近且均满足工程要求,体现了基于APDL的桁架梁有限元分析可视化软件的优越性,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

朱能文[9](2012)在《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是处理层状高陡边坡稳定问题的有效支护手段之一,具有许多独有的优点,但其设计计算过程复杂,计算工作量大,给设计工作人员带来了许多不便。本文针对层状岩质边坡的特点,从支护结构的设计荷载研究出发,结合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设计流程和计算方法,利用Visual Basic6.0语言对AutoCAD进行二次开发,完成了一套具备稳定性计算和支护结构设计功能的边坡支护设计软件,并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总结煤系层状边坡的特点和常用支护方法,比较不同支护方法的适用范围,基于平面滑动、弧面滑动、楔体滑动和倾倒破坏等四类常见边坡破坏模式,分析煤系层状边坡的支护设计理论;(2)分析作用于支护结构上的荷载,总结滑坡推力和土压力计算方法,并推导出抗滑桩设计荷载的计算公式;(3)针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以双参数模型为基础总结桩身内力和变位的计算方法,依据变形协调条件推导出锚索设计拉力的计算公式,总结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设计流程;(4)以Visual Basic6.0作为开发工具,针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完成支护结构设计程序的开发,本设计程序提供了交互式输入、自动建模、荷载计算、结构内力及变位计算、计算结果图形显示、设计图形标准化和计算文本输出等功能,经实例计算表明程序运行结果准确可靠,是一种方便、适用、有效的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

吴韶建[10](2011)在《叉车转向系统CAD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针对目前我国叉车行业在CAD领域设计制造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叉车转向系统为研究对象,以CAD为研究核心,以面向对象为设计思想,对叉车转向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通过对叉车转向系统CAD软件各个部分功能及其特点的分析,将该软件系统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总框架的构建及软件集成、可视化设计、优化设计、二维参数化绘图、变量化三维建模、自动化文档等。具体工作如下:1.将可视化思想引入到叉车转向系统CAD软件中,采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充分发挥Visual C++这一可视化开发平台的作用,进行叉车转向系统CAD软件开发,主要包括叉车转向系统总体可视化设计、转向机构可视化设计、转向液压系统可视化设计和转向桥可视化设计。2.用网格法对转向机构进行优化,提取优化样本,利用优化样本训练BP神经网络,探索出样本的内在规律,求得其输入输出的映射关系。利用该映射关系,对转向机构各个参数进行优化,以获取最佳的机构尺寸组合,尽量达到最优的效果。3.将可视化设计中求得的叉车转向桥结构参数尺寸通过中间数据文件传递给参数化绘图模块,通过绘图函数生成的AutoCAD绘图命令,以SCR(脚本文件)的格式保存起来,调用AutoCAD图形支撑软件,读取SCR文件的绘图命令,生成叉车转向桥的二维图纸。4.运用面向对象的参数化特征造型方法,结合Windows的COM技术和Solidworks自身具有的强大的二次开发接口,对Solidworks进行二次开发,使其具备变量化三维建模的能力,并将其应用到叉车转向系统的参数化设计中,读取可视化设计或优化设计传递来的数据,自动建立转向液压缸、转向桥等实体模型并进行装配。5.利用Visual C++的文件输入与文件输出技术,实现了参数化生成设计计算书的目的,计算书的书写格式保持不变,其中的设计参数随设计结果的改变而及时更新。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叉车转向系统CAD软件结合面向对象技术、可视化设计和参数化设计的思想,充分利用各种相关技术,对叉车转向系统的机构和结构进行设计计算,可以方便设计人员设计,缩短设计周期,提高工作效率。

二、用VC++6.0实现交互式力学图形生成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VC++6.0实现交互式力学图形生成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重瓣花卉植物的三维重建与动态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字林业、智慧林业与植物虚拟仿真
        1.2.2 虚拟植物仿真框架相关理论
        1.2.3 重瓣花卉植物的虚拟仿真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2 花卉植物动态可视化研究的框架设计
    2.1 DMSDA-PLANT框架
        2.1.1 研究框架的设计思路
        2.1.2 研究框架的技术路线
    2.2 花卉植物动态可视化及其关键技术
        2.2.1 图形图像技术与植物建模
        2.2.2 虚拟仿真技术与花卉植物动态模拟
        2.2.3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与花卉植物信息提取
        2.2.4 增强现实技术与花卉植物科普新方法
        2.2.5 全息影像技术与虚拟花卉植物展示可视化
    2.3 面向DMSDA-PLANT的花卉植物数据提取的技术优化
        2.3.1 基于Kinect的数据提取技术
        2.3.2 基于Creaform VIUscan的数据提取技术
        2.3.3 基于Artec的数据提取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重瓣花卉植物的点云数据预处理方法
    3.1 点云模型生成的技术路线
    3.2 点云模型生成的实验环境
    3.3 “S”型生长数据采集节点
    3.4 点云提取的关键技术
        3.4.1 数据的拼接
        3.4.2 模型的去噪
        3.4.3 孔洞的修补
        3.4.4 贴图与校色
        3.4.5 点云的分割
    3.5 花卉点云数据对比
        3.5.1 菊花点云数据
        3.5.2 月季点云数据
        3.5.3 数据分析对比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点云数据的重瓣花卉植物三维重建与动态模拟
    4.1 实验流程与环境
    4.2 重瓣花型的拓扑结构
    4.3 花卉点云模型的数据转换
    4.4 采样花瓣的生长曲线提取
        4.4.1 横断面生长曲线提取法
        4.4.2 局部特征面生长曲线提取法
    4.5 基于点云数据的花瓣生长曲线拟合
        4.5.1 采样数据的参数化曲线
        4.5.2 花瓣生长的模拟变形
    4.6 基于点云数据的月季花卉可视化模拟
        4.6.1 总体思路
        4.6.2 花瓣建模与动态可视化
        4.6.2.1 Morph变形
        4.6.2.2 Bend弯曲
        4.6.2.3 多叶片分化拼接
        4.6.3 花蕊建模及动态可视化
        4.6.4 茎叶建模及动态可视化
        4.6.5 虚拟月季花卉的真实感渲染
        4.6.5.1 真实感渲染技术
        4.6.5.2 SSS次表面反射材质
    4.7 本章小结
5 基于重建模型的三维花卉植物可视化应用与技术实现
    5.1 面向移动端的三维重建模型增强现实可视化技术应用
        5.1.1 三维模型重建与增强现实技术
        5.1.2 三维建模的规范定制
        5.1.3 AR交互模块与技术实施要点
        5.1.4 交互技术的算法框架
        5.1.4.1 三维月季模型的科普触控技术
        5.1.4.2 三维月季插花模型的AR技术
        5.1.4.3 三维插花模型的实时交互技术
        5.1.5 三维插花模型数据库
        5.1.6 技术应用的实验结果
    5.2 面向柜体式的三维重建模型全息影像可视化技术应用
        5.2.1 全息影像可视化开发框架
        5.2.2 全息影像可视化的装备环境
        5.2.3 三维重建月季的全息源制作
        5.2.4 全息影像可视化的算法框架
        5.2.5 技术应用的实验结果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面向移动端的“美在指尖”AR应用系统部分展示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2)钢筋混凝土烟囱筒壁结构CAD程序的研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AD技术的发展概述
        1.2.1 AD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1.2.2 CAD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
    1.3 国内外烟囱CAD研究现状及趋势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预期实现目标
2 烟囱筒壁CAD程序设计
    2.1 引言
    2.2 开发平台和辅助开发工具的选择
        2.2.1 开发平台与开发语言
        2.2.2 ObjectARX开发工具简介
    2.3 烟囱筒壁CAD程序的总体设计
        2.3.1 烟囱筒壁CAD程序的功能要求
        2.3.2 烟囱筒壁CAD程序的模块设计
        2.3.3 烟囱筒壁CAD程序的数据存储与传递设计
    2.4 烟囱筒壁CAD程序的交互界面设计
    2.5 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2.5.1 辅助开发工具载入的接驳问题及处理
        2.5.2 C++语法和数据结构问题及处理
        2.5.3 程序安装并自动载入AutoCAD的问题及处理
3 烟囱筒壁荷载与作用计算程序模块开发
    3.1 烟囱筒壁荷载和作用计算内容简述及开发思路
        3.1.1 筒壁荷载分析的设计资料
        3.1.2 筒壁荷载分析内容简述
        3.1.3 筒壁荷载分析模块计算流程
    3.2 结构恒载及截面特性计算
    3.3 平台活载、安装荷载及积灰荷载计算
    3.4 温度作用计算
    3.5 结构动力特征计算
    3.6 风荷载计算
    3.7 地震作用计算
    3.8 附加弯矩计算
    3.9 荷载效应组合
4 烟囱筒壁计算分析程序模块开发
    4.1 烟囱筒壁计算内容简述及开发思路
    4.2 烟囱筒壁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4.3 烟囱筒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
    4.4 烟囱筒壁洞口强度计算
    4.5 烟囱筒壁钢筋选配方案设计
5 烟囱程序后处理程序模块开发
    5.1 程序后处理模块的内容简述及开发思路
    5.2 分析计算数据文档生成
    5.3 中英文计算书生成
    5.4 筒壁施工图绘制
        5.4.1 AutoCAD图形数据库概述
        5.4.2 AutoCAD图形数据库操作
        5.4.3 施工图绘制内容与流程
6 烟囱CAD程序工程设计应用实例对比考证
    6.1 对比软件信息及设计实例资料
        6.1.1 对比软件信息
        6.1.2 设计实例资料
    6.2 筒壁荷载作用计算分析结果的对比考证
    6.3 筒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的结果对比考证
    6.4 洞口强度计算结果的对比考证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洞口强度手算过程
致谢

(3)基于RTT的三维流线可视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流线可视化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情况
        1.2.2 国内情况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系统环境
        1.5.1 软硬件环境
        1.5.2 模型及数据文件获取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三维流线生成算法
    2.1 数据预处理
        2.1.1 流场数据结构
        2.1.2 数据显示
    2.2 三维流线可视化方法
        2.2.1 点定位
        2.2.2 速度矢量插值算法
        2.2.3 流线积分方法
        2.2.4 自适应步长的选取
        2.2.5 流线生成终止条件
    2.3 流线生成流程
        2.3.1 流线生成算法步骤
        2.3.2 流线数据存储
        2.3.3 流线生成算法校验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维流线的放置方法
    3.1 基本过程
        3.1.1 常用的流线放置方法
        3.1.2 常用的流场特征提取方法
    3.2 整个流场的种子点布置
        3.2.1 流线放置步骤
        3.2.2 流线放置策略
        3.2.3 实验结果
    3.3 局部流场种子点布置
        3.3.1 局部流场流线放置步骤
        3.3.2 局部流场临界点的判断与分类
        3.3.3 局部流场种子点放置策略
        3.3.4 实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RTT 数据文件接口问题
    4.1 中间文件转换格式
    4.2 IGES 格式文件的书写规范
        4.2.1 ASCII 码文件格式
        4.2.2 IGES 文件结构分析
    4.3 IGES 数据文件输出算法
        4.3.1 流线输出策略
        4.3.2 子段的参数设置
        4.3.3 输出算法
        4.3.4 功能模块设计
        4.3.5 算法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RTT 中流线可视化效果的渲染方法
    5.1 流线载体类型
        5.1.1 圆管载体
        5.1.2 有向平面载体
    5.2 渲染因素
        5.2.1 材质
        5.2.2 透明度
        5.2.3 光照和环境
        5.2.4 颜色
    5.3 渲染方案
    5.4 最终效果展示
        5.4.1 整个过程
        5.4.2 整个三维流场可视化
        5.4.3 后视镜局部流场
        5.4.4 局部流场尾部
        5.4.5 虚拟风洞系统
    5.5 系统介绍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虚拟现实的自走式农业机械试验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和发展现状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自走式农业机械虚拟现实试验系统模型的构建
    2.1 虚拟现实系统开发环境及功能
    2.2 构建三维虚拟场景模型
    2.3 自走式农业机械模型的构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走式农业机械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3.1 发动机数学模型的建立
    3.2 轮式收获机械转向系运动学分析
    3.3 动力传动系统动力学分析
    3.4 轮胎数学模型分析
    3.5 平顺性能动力学分析
    3.6 牵引性能动力学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走式农业机械虚拟试验方法的实现
    4.1 基于Simulink与VC的混合编程方法
    4.2 遵循物理学运动规律的虚拟现实世界的集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虚拟现实系统自走式农业机械试验的实现
    5.1 动态地形实时可视化
    5.2 联合收割机性能试验的实现
    5.3 田间虚拟试验展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虚拟试验系统的验证和评价
    6.1 垂向加速度实车试验
    6.2 虚拟试验的牵引性能评价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虚拟现实系统的人机交互
    7.1 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
    7.2 人机接口
    7.3 系统集成界面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基于Open CASCADE的三维机电集成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MECAD(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2 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集成设计系统的研究现状
        1.2.2 MID产品设计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目标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MECAD系统框架设计
    2.1 MECAD系统开发平台确定
        2.1.1 开发平台分析
        2.1.2 Visual Studio 2010
        2.1.3 Open CASCADE几何内核
    2.2 基于MFC的OCAF应用程序框架生成
        2.2.1 OCAF介绍
        2.2.2 基于MFC的OCAF应用程序框架生成
    2.3 MECAD系统设计
        2.3.1 MECAD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3.2 MECAD系统结构设计
        2.3.3 MECAD系统用户界面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ECAD系统机械设计模块
    3.1 可视化技术
        3.1.1 可视化技术的基本组成
        3.1.2 视角变换操作
        3.1.3 实体选取操作
    3.2 几何实体建模
        3.2.1 基本体建模
        3.2.2 布尔运算
        3.2.3 拉伸建模
    3.3 实体模型描述与编辑
        3.3.1 零件模型的描述
        3.3.2 模型的储存
        3.3.3 模型的编辑
    3.4 系统数据交换
        3.4.1 CAD模型数据交换标准
        3.4.2 STEP格式文件交换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ECAD系统电子设计模块
    4.1 创建二维设计环境
        4.1.1 OCC中的二维术语
        4.1.2 采用OCC创建二维环境
        4.1.3 创建基元
    4.2 元件符号的表达
        4.2.1 电子元件数据库的调用
        4.2.2 DXF文件读取
    4.3 逻辑电路设计
        4.3.1 二维元件符号描述
        4.3.2 电子设计环境中元件符号的布局
        4.3.3 逻辑线路绘制
        4.3.4 逻辑关系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ECAD系统的集成设计
    5.1 三维电子元件的表达
        5.1.1 三维电子元件的描述
        5.1.2 三维电子元件管脚定位
    5.2 ECAD文件导入与建模
        5.2.1 IDF文件格式介绍
        5.2.2 IDF文件读取
        5.2.3 电子元件的准确建模
        5.2.4 逻辑信息的获取与电路的生成
    5.3 二维平面布局布线
        5.3.1 根据机械外壳设计电路板
        5.3.2 电子元件交互式布局
        5.3.3 二维平面交互式布线
    5.4 平面最短路径算法的研究
        5.4.1 Dijkstra算法
        5.4.2 迷宫算法
        5.4.3 线探索算法
        5.4.4 A~*算法
    5.5 基于A~*算法无网格的二维自动布线
        5.5.1 可布置区域表示
        5.5.2 障碍物判断
        5.5.3 A~*算法的实现
        5.5.4 根据路径点生成电路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MECAD系统MID设计模块
    6.1 元件三维交互式布局
        6.1.1 布线基体几何信息的获取
        6.1.2 交互式三维布局
    6.2 交互式三维布线
        6.2.1 基体面关系
        6.2.2 鼠标点击获取基体上的点
        6.2.3 交互式布线
    6.3 三维自动布线
        6.3.1 三维最短路径搜索算法的研究
        6.3.2 面展开法的A~*算法
        6.3.3 三维探索的A~*算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6)基于OSG的矿井突水应急虚拟仿真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近些年矿井突水事故频发,凸显应急救灾能力不足
        1.1.2 仿真技术日趋成熟,应用广泛
        1.1.3 仿真技术研究逐步成为矿井应急救援和应急指挥的重要辅助手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 VR 在矿山方面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 VR 在矿山方面的研究现状
        1.3.3 OSG 的发展与研究应用现状
    1.4 VR 的矿井突水应用现状评述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2 OSG 技术研究
    2.1 OSG 概念
        2.1.1 OSG 的特性与优势
        2.1.2 OSG 组成结构
        2.1.3 三维场景的组织与管理
    2.2 三维场景的渲染
        2.2.1 着色器
        2.2.2 延迟着色
        2.2.3 场景的裁剪
        2.2.4 渲染状态的管理
        2.2.5 运动物体的实时更新
        2.2.6 并行渲染技术
    2.3 系统开发流程
    2.4 本章小结
3 矿井突水系统数值模型及解算
    3.1 矿井突水系统概论
        3.1.1 矿井突水类型划分
        3.1.2 突水因素分析
    3.2 矿井突水中的基本方程
        3.2.1 明渠恒定流计算
        3.2.2 非恒定流计算
    3.3 明渠非恒定流方程的解算方法
        3.3.1 初始条件
        3.3.2 边界条件
    3.4 突水网络中的水流的运动规律和水量分配
    3.5 矿井突水模型研究
        3.5.1 影响突水水流蔓延的因素
        3.5.2 巷道网络结构分析
        3.5.3 突水解算模型
    3.6 本章小结
4 矿井巷道参数化建模及巷道漫游
    4.1 矿井巷道类型和几何形状
    4.2 基于 LOFT 的巷道放样建模
        4.2.1 LOFT 算法概述
        4.2.2 LOFT 算法在 OSG 中的实现
    4.3 基于 NURBS 的曲面建模
        4.3.1 NURBS 曲线定义
        4.3.2 NURBS 曲面定义
        4.3.3 NURBS 在巷道建模中的应用
    4.4 巷道渲染与漫游
        4.4.1 巷道渲染
        4.4.2 步行漫游
    4.5 本章小结
5 巷道突水蔓延状况实时仿真
    5.1 流体模拟分类研究
    5.2 基于物理的水流模拟方法比较和选择
    5.3 突水蔓延模型和实时仿真的有效结合
    5.4 突水过程的实时动态模拟
        5.4.1 基于 SPH 的水流过程模拟
        5.4.2 基于改进的 Marching Cubes 算法
        5.4.3 基于 GPU 的体积密度场和粒子更新方法
    5.5 水流的真实感表达
        5.5.1 基于纹理的水流态势和波纹表达
        5.5.2 粒子系统概述
        5.5.3 基于粒子的水浪水花特效仿真
        5.5.4 水流的纹理方式渲染和粒子方式渲染
    5.6 突水过程虚拟场景的多层次表现
    5.7 本章小结
6 巷道人员应急疏散的最优路径选择与实时仿真
    6.1 矿井突水最优路径搜索算法选择
        6.1.1 几种搜索算法比较
        6.1.2 基于 A*的路径搜索算法
        6.1.3 A*算法的改进
        6.1.4 基于导航网格的路径搜索算法
    6.2 矿井突水应急救援仿真
        6.2.1 Multi-Agent 系统构建
        6.2.2 多人员导航与全局路径规划
        6.2.3 基于交互障碍速度方法的碰撞躲避
        6.2.4 动态限制与相邻选择
        6.2.5 全局整合和局部规划
        6.2.6 人员方向推断
        6.2.7 静态和动态障碍物
        6.2.8 避灾路径搜索
    6.3 人员应急疏散的实时仿真
        6.3.1 矿井突水应急疏散系统的总体架构
        6.3.2 仿真模型初始设置
        6.3.3 Agent 的决策和学习机制
        6.3.4 应急疏散实时仿真
    6.4 本章小结
7 矿井突水应急虚拟仿真系统应用研究
    7.1 系统设计
        7.1.1 系统开发环境
        7.1.2 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7.1.3 系统模块设计
        7.1.4 系统功能的实现
        7.1.5 系统的响应指标
    7.2 景区大场景建模
        7.2.1 建模工区特点
        7.2.2 地表模型构建
    7.3 数据输入模块
        7.3.1 巷道数据数字化与建模
        7.3.2 其他数据输入
    7.4 巷道模型构建模块
        7.4.1 巷道生成
        7.4.2 巷道交叉处处理
        7.4.3 巷道动态更新
        7.4.4 巷道关系分析
        7.4.5 巷道管理和维护
    7.5 模型动态调度模块
    7.6 矿井真实感渲染模块
    7.7 交互漫游模块
    7.8 虚拟场景管理与查询模块
    7.9 突水点检测模块
        7.9.1 突水点信息录入
        7.9.2 突水点数据管理
    7.10 对象运动模拟模块
    7.11 突水蔓延线路生成模块
        7.11.1 突水源信息设定
        7.11.2 突水蔓延线路生成
    7.12 突水仿真模块
    7.13 水灾事故避灾路线演示
    7.14 应急疏散仿真模块
    7.15 本章小结
8 结论和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7)输流管路系统动力学特性分析及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目的
    1.2 输流管路流固耦合概述
    1.3 输流管路系统研究进展
    1.4 管路系统计算软件开发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输流管路系统元件传递矩阵模型
    2.1 输流直管传递矩阵模型
        2.1.1 直管轴向动力学模型建立
        2.1.2 直管横向动力学模型建立
        2.1.3 直管周向动力学模型建立
        2.1.4 输流直管单元场传递矩阵
    2.2 输流弯管传递矩阵模型
        2.2.1 输流弯管单元动力学模型建立
        2.2.2 输流弯管单元场传递矩阵
    2.3 常见管路元件传递矩阵模型
        2.3.1 集中质量点传递矩阵
        2.3.2 弹性支撑点传递矩阵
        2.3.3 分支点传递矩阵
        2.3.4 变径管道传递矩阵
        2.3.5 变截面管道传递矩阵
    2.4 空间变换矩阵模型
    2.5 边界约束矩阵模型
    2.6 输流管路系统整体传递矩阵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输流管路系统振动特性计算方法
    3.1 输流管路系统固有特性求解
    3.2 输流管路系统响应求解
        3.2.1 频域响应求解
        3.2.2 时域响应求解
        3.2.3 几种典型激励形式
    3.3 输流管路系统振动频谱分析
    3.4 算例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输流管路系统振动特性计算软件开发
    4.1 软件开发环境及方法
    4.2 软件基本功能与结构
        4.2.1 软件基本功能
        4.2.2 软件结构
    4.3 软件可视化设计
        4.3.1 软件输入参数设置
        4.3.2 软件输出参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输流管路系统特性计算软件应用
    5.1 单弯管模型计算
        5.1.1 单弯管系统模型建立
        5.1.2 输入参数
        5.1.3 单弯管系统固有频率计算
        5.1.4 单弯管系统动态响应计算
    5.2 链式管路系统计算
        5.2.1 链式管路系统模型建立
        5.2.2 输入参数
        5.2.3 链式管路系统特性计算
    5.3 分支管路系统计算
        5.3.1 分支管路系统模型建立
        5.3.2 参数输入
        5.3.3 分支管路系统特性计算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圆管带式输送机桁架梁有限元分析及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金属结构的概述
    1.2 金属结构的类型及应用
        1.2.1 金属结构的类型
        1.2.2 金属结构的应用
    1.3 金属结构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
        1.3.1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2 技术发展趋势
    1.4 圆管带式输送机桁架梁的特点
    1.5 论文研究的意义
    1.6 论文研究的内容
        1.6.1 主要工作
        1.6.2 研究方法和步骤
第二章 桁架梁的载荷分析与力学计算
    2.1 桁架梁的类型和截面形式
        2.1.1 桁架梁的类型
        2.1.2 桁架梁的截面形式
    2.2 桁架梁的载荷分析
        2.2.1 桁架梁载荷类型
        2.2.2 常规载荷的计算
        2.2.3 偶然载荷的计算
        2.2.4 特殊载荷和其它载荷的计算
        2.2.5 载荷组合
    2.3 桁架梁的力学计算
        2.3.1 概述
        2.3.2 平面桁架的计算简图
        2.3.3 几种特殊节点的平衡性质
        2.3.4 桁架梁杆件的内力计算
    2.4 圆管带式输送机桁架梁的特殊性分析及校核计算
        2.4.1 水平直线段
        2.4.2 水平弯曲段
        2.4.3 垂直弯曲段
        2.4.4 空间转弯段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桁架梁结构的有限单元法
    3.1 弹性力学研究的内容
        3.1.1 弹性力学的基本假设
        3.1.2 弹性力学问题求解的基本方法
        3.1.3 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
    3.2 有限单元法的基本概念及应用
        3.2.1 有限单元法的基本概念
        3.2.2 有限单元法的发展与应用
    3.3 桁架梁结构的有限元分析
    3.4 桁架梁结构的刚度矩阵
        3.4.1 单元位移数学模型
        3.4.2 单元应力应变数学模型
        3.4.3 单元刚度矩阵
        3.4.4 总体刚度矩阵
    3.5 有限单元法的求解分析过程
    3.6 有限单元法进行工程分析的过程
    3.7 有限元分析中几个问题的讨论
        3.7.1 有限元求解的收敛性和误差估计
        3.7.2 有限元网格划分精度的确定
        3.7.3 合理的利用结构对称性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限元的求解方法及 ANSYS 软件的应用
    4.1 结构的静力学分析
        4.1.1 结构分析的基本原理
        4.1.2 结构分析问题的阐述
    4.2 ANSYS 软件的概述
        4.2.1 ANSYS 软件简介
        4.2.2 ANSYS 软件的内容
        4.2.3 ANSYS 软件的解题过程
    4.3 有限元前处理
        4.3.1 桁架梁结构的组成
        4.3.2 有限单元类型的选取
        4.3.3 定义实常数和材料属性
        4.3.4 建立实体几何模型
        4.3.5 网格划分
        4.3.6 边界条件的设置
    4.4 加载与求解
        4.4.1 加载方法
        4.4.2 有限元求解
    4.5 有限元后处理
    4.6 APDL 语言编程技术
        4.6.1 APDL 语言简介
        4.6.2 APDL 文件的生成和运行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桁架梁可视化设计的软件系统
    5.1 软件系统的需求分析
        5.1.1 系统总体设计目标
        5.1.2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5.2 软件系统的开发与运行环境
        5.2.1 VC++简介
        5.2.2 MFC 简介及特点
    5.3 软件系统的各功能模块的设计
        5.3.1 功能实现模块
        5.3.2 数据交换模块
    5.4 软件系统的可视化技术
        5.4.1 可视化的简介与应用
        5.4.2 输入过程的可视化
        5.4.3 输出过程的可视化
    5.5 软件系统的实现
        5.5.1 桁架梁的常规计算模块
        5.5.2 桁架梁的有限元分析模块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计算实例
    6.1 圆管带式输送机桁架梁的基本参数及线路布置
        6.1.1 基本参数
        6.1.2 选型计算
    6.2 圆管带式输送机桁架梁结构设计与载荷确定
    6.3 基于 ANSYS 的圆管带式输送机桁架梁的有限元分析
        6.3.1 有限元前处理
        6.3.2 有限元模型施加载荷及求解
        6.3.3 有限元后处理
        6.3.4 APDL 关键步骤程序举例
    6.4 基于 Visual C++的桁架梁的有限元分析
        6.4.1 有限元分析的对话框工程
        6.4.2 用 Visual C++调用 APDL 程序
    6.5 有限元分析和常规计算的比较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系层状边坡变形破坏与支护加固研究现状
        1.2.2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应用及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1.2.3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思路
第二章 煤系层状岩体变形特性及边坡支护理论
    2.1 贵州地区煤系地层分布概况
    2.2 煤系层状边坡工程特性
    2.3 层状岩体变形特性
    2.4 层状岩体力学参数的各向异性
    2.5 层状边坡锚固支护
        2.5.1 常用锚固结构
        2.5.2 平面滑动锚固支护
        2.5.3 弧面滑动锚固支护
        2.5.4 楔体滑动锚固支护
        2.5.5 倾倒破坏锚固支护
    2.6 层状边坡锚索抗滑桩支护
    2.7 层状边坡锚喷网支护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作用于支护结构上的荷载
    3.1 概述
    3.2 滑坡推力计算
        3.2.1 分条块极限平衡法
        3.2.2 传递系数法
    3.3 滑坡推力的分布
    3.4 土压力计算
        3.4.1 朗肯土压力理论
        3.4.2 库仑土压力理论
    3.5 抗滑桩设计荷载的确定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设计方法
    4.1 引言
    4.2 设计计算过程
        4.2.1 计算基本假定
        4.2.2 计算力学模式
        4.2.3 土抗力模数与桩的计算宽度
        4.2.4 桩的变形系数
        4.2.5 预应力锚索桩设计流程
    4.3 抗滑桩计算
        4.3.1 锚固段桩身内力和变位
        4.3.2 非锚固段桩身内力和变位
    4.4 锚索设计拉力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设计程序的功能实现与实例计算
    5.1 引言
    5.2 用户界面设计
    5.3 程序的组成
    5.4 容错处理技术的应用
    5.5 程序介绍
        5.5.1 程序主界面
        5.5.2 程序菜单
    5.6 Visual Basic6.0对AutoCAD二次开发的实现
    5.7 程序的工作流程及实例计算
        5.7.1 稳定性分析
        5.7.2 滑坡推力计算
        5.7.3 桩身内力及变位计算
        5.7.4 桩身配筋及绘图
        5.7.5 计算结果输出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10)叉车转向系统CAD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叉车发展现状分析
        1.1.1 国外叉车的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
        1.1.2 国内叉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 叉车转向系统工作的特殊性
        1.2.1 叉车工作条件的特殊性
        1.2.2 对叉车转向系统的特殊要求
    1.3 CAD 技术概况及发展趋势
        1.3.1 CAD 技术概述
        1.3.2 CAD 系统的组成与特点
        1.3.3 CAD 在我国叉车行业中的应用概况
        1.3.4 CAD 技术的发展趋势
    1.4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转向机构的特性分析,描述,优化与设计
    2.1 基本机构与输入参数
    2.2 曲柄滑块横置液压缸式转向机构特性分析
        2.2.1 转角误差
        2.2.2 传动角
        2.2.3 力传动比
        2.2.4 液压缸受力
        2.2.5 液压缸行程
        2.2.6 其它几何约束
    2.3 转向机构优化设计
        2.3.1 优化模型的建立
        2.3.2 网格法求优化样本
        2.3.3 BP 神经网络
第三章 叉车转向桥及其液压系统的设计
    3.1 最大内轮转角计算
    3.2 转向阻力矩计算
    3.3 转向液压系统设计
        3.3.1 液压缸设计
        3.3.2 转向液压系统其它主要部件设计
    3.4 转向桥的强度计算
        3.4.1 转向桥的计算工况与载荷
        3.4.2 转向桥的强度计算
第四章 CAD 可视化技术及应用
    4.1 可视化技术的概念及意义
    4.2 可视化技术在专业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4.3 叉车转向系统中的可视化设计
        4.3.1 叉车转向系统的主要组成
        4.3.2 叉车转向系统可视化设计的流程
        4.3.3 叉车转向系统可视化的数据流程
        4.3.4 叉车转向系统可视化界面设计及结果输出
        4.3.5 “转向液压系统”可视化设计界面
        4.3.6 “转向桥设计”可视化界面
第五章 CAD 参数化绘图技术及应用
    5.1 参数化绘图的概念及意义
    5.2 实现参数化绘图的方式
    5.3 参数化绘图模块的具体实现
    5.4 实现参数绘图程序的步骤
        5.4.1 编写绘图函数
        5.4.2 布图并确定作图比例
        5.4.3 绘图并输出命令文件
    5.5 转向桥参数绘图的实现
第六章 叉车转向系统 CAD 软件开发中其它相关技术
    6.1 变量化三维建模
        6.1.1 变量化三维建模的概念及意义
        6.1.2 图形支撑软件的选择
        6.1.3 Solidworks 的二次开发
        6.1.4 变量化三维建模应用
    6.2 计算书文件自动生成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工作
    7.2 课题所得结论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用VC++6.0实现交互式力学图形生成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重瓣花卉植物的三维重建与动态模拟研究[D]. 蔡东娜.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2]钢筋混凝土烟囱筒壁结构CAD程序的研制与开发[D]. 张海洋. 武汉大学, 2017(06)
  • [3]基于RTT的三维流线可视化方法研究[D]. 杨利艳. 吉林大学, 2015(09)
  • [4]基于虚拟现实的自走式农业机械试验方法研究[D]. 王菲.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8)
  • [5]基于Open CASCADE的三维机电集成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MECAD[D]. 吴轩. 厦门大学, 2014(08)
  • [6]基于OSG的矿井突水应急虚拟仿真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张丽娟.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4(05)
  • [7]输流管路系统动力学特性分析及软件开发[D]. 吴晓笛.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3(06)
  • [8]圆管带式输送机桁架梁有限元分析及可视化研究[D]. 樊涛. 太原科技大学, 2012(01)
  • [9]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D]. 朱能文. 中南大学, 2012(01)
  • [10]叉车转向系统CAD技术研究[D]. 吴韶建. 太原科技大学, 2011(10)

标签:;  ;  ;  ;  ;  

用VC++6.0实现交互式机械图形生成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