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论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一、论作文教学中学生想像能力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孙阅新[1](2021)在《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有关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研究方兴未艾,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已取得很多值得赞赏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此,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仍然需要不断地探索,记叙文写作迫切需要有效策略的指导。本文通过梳理文献、发放问卷与调查走访等方式发现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记叙文写作教学不重视审题立意、不注重素材积累、未强化情感体验、未突出文章构思、不重视联想与想象、片面追求语言华丽、作文评改简单化、范文模仿借鉴不够灵活等。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发现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记叙文写作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丰富、方式不灵活、平常训练较随意、写作教学未激发兴趣、不重视思维训练和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未能有机结合。针对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本文提出了针对教师和学生具体可行的策略:更新记叙文写作教学理念、精心设计记叙文写作训练、积极创设记叙文写作教学情境、精选优秀范文借鉴写作技法、强化记叙文写作思维训练、注重记叙文写作中的联想与想象、大力引导学生写真情实感、重视记叙文的评改与传播。

李婉鑫[2](2021)在《基于图式理论的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外汉语想象写作将想象和汉语写作相结合,它是一种写作类型,而不是一种写作教学方法。想象写作可以将学习者的想象力发挥于汉语写作,使想象的“虚”落在实处,把“无形”变为“有形”。它也可以增加学习者进行想象写作和其他类型汉语写作的兴趣,进而提升学习者汉语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HSK动态作文语料库考察、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发现当前学习者在想象写作中存在想象运用能力不足、写作构思能力有待提升和不重视评阅修改环节的问题,教师在想象写作教学中存在重视程度不足、引导力度有待加强和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图式理论可与写作技能、教师教学、教学过程相结合,它们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可见图式理论与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具有较高的关联度与适配度。本文在图式理论指导下进行对外汉语想象写作的教学设计,希望可以提升学习者进行想象写作的积极性,提高主动参与度。使学习者学习到的基于图式理论的想象写作方法可以迁移到其他类型的写作,学习者的汉语写作更加得体和规范,进而提升学习者汉语写作能力。本文的研究过程如下:第一章进行图式理论运用于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的可行性分析。先进行图式相关概念及分类研究,然后从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对图式理论具有现实需求、图式理论对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具有促进作用进行可行性分析,去证实图式理论是可以运用于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之中的。第二章进行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现状的考察与分析。首先考察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学习者想象写作情况,对以《由“三个和尚没水喝”想到的……》为主题的想象写作语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学习者想象写作中语言、内容、形式方面存在的偏误和想象方面存在的问题。之后对学习者进行问卷调查,教师进行访谈。从真实语料、教学情况调查两方面发现想象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进行原因分析。第三章结合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现状的考察分析情况,基于图式理论提出优化策略。教师在教学优化方面建议明确想象写作教学目标与评价机制、利用多样教学工具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助力图式的构建;教师在学习者写作方面建议引导学习者利用思维工具构建与完善图式、帮助学习者构建想象写作思路、培养学习者自改互评与多次修改反馈的习惯;教师在处理教材方面建议选择符合学生水平的想象写作范文、根据想象写作主题导入文化来丰富图式、深入开发教材中的想象写作练习。第四章基于图式理论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首先说明基于图式理论进行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的思路和环节。接下来基于图式理论进行教学设计,使学习者的想象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顺利完成想象写作,朝着高质量的想象写作目标前进,能写更能写好。希望可以减轻学习者对汉语想象写作的畏难情绪,提升学习者的汉语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给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一定的启示。

张蓬[3](2021)在《中国“新文学”与“国文教育”互动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中国“新文学”与中学“国文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清末民国时期新式教育制度、白话文教科书新文学选文、新文学作品教学等方面的分析,发掘新文学在酝酿、发生、发展中与“国文教育”之间的互动影响。“新文学”借助教育制度奠定了国文教育中的“知识身份”,通过国文教科书编写加速了传播,影响了学生文学观念和审美趣味的形成,奠定了其经典地位,同时“新文学”也全面推动了国文教育改革,加快了国文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新文学”与中学“国文教育”之间的关系纷繁复杂,主要体现在教育改革、知识生产与传播、文学创作、经典形成等方面。为了清晰地呈现出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从“文学”“教育”的双视角,以国文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尤其是“新文学”在“国文教育”中的经典形成,旨在通过以上分析促进当下文学教育中对“新文学”作品的正确认识和科学选择,为学生的文学修养培养等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本文共分五章,尝试从现存国文教育制度文件、发行量大且出版权威的代表性国文教科书等方面入手,进行细致的史料分析,探究中学“国文教育”与“新文学”之间在文学传播、知识生产、经典形成、文学创作等方面的互动关系。第一章通过对清末民初教育制度演变的考察,论证了学制和教育宗旨的变迁为“新文学”进入“国文教育”提供了先决条件,“国语运动”作为“新文学”和“国文”的媒介、桥梁,以“国语统一”为共同目的,实现了“国语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双潮合一”,确立了“新文学”在“国文教育”中的“知识身份”地位。第二章以国文教科书对新文学作品的传播为研究内容,阐述了新思想、新文化和新文学如何通过国文教科书进行传播。其中政府教育部门的权力、教科书编写者的个人兴味制约着教科书对新文学作品的筛选,也影响了新文学知识的生产。从1920年代“新文学”开始进入国文教科书,到1940年代战争背景下,“国定本”以党化教育的名义对新文学作品的排挤,再到开明新编国文读本坚决选用新文学作品以反抗“国定本”的压制,都体现了国文教科书对新文学作品经典化形成的推动作用。第三章论述了新文学对国文教学改革的促进。从“问题教学法”、“道尔顿制”实验到“精读”“略读”法,新文学选文帮助国文教育加快了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新文学也促进了国文教育的作文教学改革,教科书中的新文学作品成为学生写作训练的范文,不仅促进了学生现代文体意识的形成,也使新文学的知识地位、知识形象在中学的作文教学中被强化,在这个过程中,新文学也得到了考试制度的官方认可,自身的知识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第四章分析了新文学作家的文学创作与国文教育之间的相互影响。新文学作家倡导白话文,自主编写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带去新文化、新思想。从教经历也为作家提供了创作素材,他们将自己的教育理想诉诸作品,同时也促进了新文学的发展。新文学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国文教育的改革、发展,加速了国文教育的现代化进程。第五章探讨了国文教育在现代文学作品经典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现代语文教科书中那些不可缺少的现代文学“经典篇目”,其“经久不衰”的原因除了作品本身的经典本质外,在经典形成的过程中,还有教育、政治等其他外部力量的参与,它们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文学作品的“经典化”。对于“新文学”来说,“国文教育”是一个最佳的传播途径。清末以降的学制改革和教育宗旨演变为新文学进入国文教育领域提供了先决条件,国语运动作为新文学和国文教育的桥梁,以“国语统一”为共同目的,实现了新文学与国文教育的全面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新文学也借助国文教育这一途径,推行新文学、新文化、新思想,促进了现代文学审美观念及书写范式的形成。但是受到教育权力机制的约束和教育者个人视野及志趣的影响,国文教育对新文学存在着“限制性”选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新文学作品价值的认识。不过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二者之间的互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新文学促进了国文教学改革,引领了民国教育的新风尚,加速了其现代化进程。在二者互动的过程中,新文学选文培养了学生的现代文体意识,使新文学的知识地位、知识形象在国文教育中被强化,新文学知识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经典”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岳小琴[4](2017)在《初中写作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以延安市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写作是写作主体在对自然、社会、人生有比较深入的观察和思考之后用书面语言进行的有针对性表达的活动。写作能力是一个有文化人的必备能力。初中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阶段,初中作文能力如果能得到有效提高,将会对学生后来的学习和工作有深刻影响。有效的初中写作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思考能力,搜集写作素材的能力,谋篇布局的能力,写作各种文体的能力,作文修改的能力。当前初中写作教学是有成绩的,比如《语文课程标准》的足够重视,语文教师有许多好的指导方法,初中生的写作能力较前有较大提高。当前初中写作教学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有些教师对初中写作教学重视不够,对学生了解不够,命题缺乏针对性,自身写作能力不高,指导方法欠缺等等。学生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重视不够,兴趣不弄;不善于观察和思考,写作题材匮乏;阅读量不够,缺乏积淀;文体意识淡薄,结构层次混乱;缺乏真情实感;书面表达不好,书写格式不规范;没有修改能力等等。家庭方面主要在与学校教育脱节,不重视学生写作等等问题。为了搞好初中写作教学,我们必须坚持听说读写相结合、先放后收、师生配合、兼顾素质与应试的原则。在具体操作方面,应当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他们在观察生活和社会的同时,训练思维方式和想象能力,明确文体意识,不断提高书面写作能力,教会学生重新润色自己作品的方法等等。家长也应关心孩子的写作状况,营造良好环境,为孩子写作能力的提高加一把力。如此,我所期望的初中写作教学的新局面一定会到来。

高东霞[5](2016)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融入审美教育,让学生通过感受具体的言语形式、鲜活的生活画面和生动的思想感情,对真善美作出客观的评价,返身走向自我认识,不仅能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辨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更能为他们的未来生活打上明亮的“精神底色”。基于此,笔者拟设立的论述框架由此凸显,全文的论述也分三大部分展开。首先,本文厘清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内涵及特征。笔者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生审美能力”的内涵界定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生审美能力,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依据文本所蕴含的各种审美因素,通过美读、想象或表演等课堂教学方式,在获得必要理性启迪的同时,受到正确的审美观教育,继而形成独特的感知美、想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同时还指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独具的特征,即愉悦性、体验性、情感性和创造性。接着阐述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意义,分别是促进学生愉快、激发学生审美欲望和提升学生审美鉴赏。其次,为了了解当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现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力度以及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基本情况,笔者采取了问卷调查方式。通过对现状的剖析,笔者发现教学中师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不高。笔者通过分析现状,将造成他们存在的原因梳理概括为应试教育隐形指挥、教师忽视审美培养和学生审美体验匮乏这三个方面。最后,笔者结合实践,从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擢升教师审美素养和提升学生审美体验等方面提出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对策,并指出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时应避免失本、失德和失知,以期达到培养学生感知美、想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李建平[6](2016)在《中学材料作文教学探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素质教育在中学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深入,当代社会对人们的综合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语文教育对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材料作文是当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主要命题,是当前高考作文命题的重要形式,十分注重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材料作文的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也越来越受到更多教育研究者和教师的重视。本文结合当前中学材料作文的教学情况,在此对中学材料作文教学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从当前中学材料作文教学现状来看,发现这过程中存在命题形式缺乏理性、教学方式单一和模式化,而且学生审题立意不当、解读材料视角单一、缺乏作文素材积累等问题,可以看出材料作文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本文在探究中学材料作文教学过程中,根据当前的教学现状,从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学生及教师教学方面分析在材料作文的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即首先在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做到指向性明确、规定性和开放性平衡、贴近学生生活、注重理性思维等。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写作主体意识,教师更新观念,尊重学生的表达;课堂内外读写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写作资源;训练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提升学生的审题立意能力。最重要的是,教师的审题立意教学方面,针对当前的材料作文教学现状,教师应根据材料作文的基本类型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教学,本文重点分析了寓言类、事例类、时事评论类、诗歌类、漫画类这五种主要的材料作文,明确这五种材料作文的不同类型特点,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明确各类材料作文的特点,提高对不同类型的材料作文的审题能力。最后,明确在材料作文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其次,将写作与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热点;再次,根据材料作文的题型特点,讲授不同的写作要领;最后,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作文讲评的有效性。另外,在作文讲评课上,教师的下水作文也可以成为学生修改作文的参照。材料作文是近年考场作文中重要的作文考查形式之一,材料作为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载体,是作文的关键所在。因此,中学材料作文的教学需要尽量合理化、有效化,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提升对材料作文的解读能力,激发学生对材料作文写作兴趣,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造能力。

张志强[7](2013)在《去蔽与创新:孙绍振作文教育思想探析》文中提出作文能力是构成人的语文能力的最核心要素,写作对人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但与在中学语文教学系统中的重要地位相比,中学作文教学从理论到实践,从教学到考核都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作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久久难以改变。学生写作的兴趣与热情缺失,套路化、模式化横行,内容空泛、虚假现象严重,缺乏思辨的深度。许多学生甚至在高中毕业时依然写不出合体的文章。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一线教师自身的努力,还需要一批高校学者在作文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来起到引领作用。在高校学者群中,孙绍振教授在语文教育领域着作丰硕,影响深远。多年来,他在作文教学理论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并产生广泛的影响力。但令人遗憾的是,其作文教学思想尚未得到学界专门的研究。为此,本文在全面搜集孙绍振有关作文教学论着、文章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他在高考作文命题研究成果与作文教学方面的思想,并对他的作文教育思想进行了评述,指出了他的作文教育思想对作文教学的贡献与启示。本文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法、比较法,以孙绍振作文教学思想为研究主题。本文是第一篇以研究孙绍振作文思想为主题的硕士论文,抓住“去蔽”与“创新”在其作文思想中的多层体现,以新视角全面系统地研究和总结孙绍振的作文教育思想,以此来促进高考作文命题改革与提升中学作文教学质量。

任皎雪[8](2010)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与学生思维的培养》文中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思维和语言二者是结合起来训练的,是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关系。语文这一学科同时具备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方面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到高中阶段尤其是二、三年级时,学生的大脑机制逐渐成熟,形成了基本完善的思维结构,这种较完善的思维结构以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为基本形式,同时创造性思维也获得了较快发展。由此,不管是从语文学科本身来看,还是从高中生思维发展阶段的要求来看,语文学科必须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而在中学语文课程中,古诗文的学习占了很大的分量。因此,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就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许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在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思维和古诗文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大胆的探索,并且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据笔者目力所及,有关古诗文思维培养的文献资料非常之少。在有限的资料中,或仅从自身经验出发,缺少理论支持;或局限于具体的某一课、某一教法,缺乏整体把握;或过于笼统,缺少针对高中生阶段特点的专门研究;或过于宏观,缺乏操作性和实践性。虽然近几年语文教改中对于思维培养的重视程度在逐渐提高,但大都集中在作文训练和现代文阅读领域,古诗文教学这块阵地则明显受到冷落。所以,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语文学科的思维本质,运用语文思维培育学等理论,适应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要求,对自己及相关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分析概括,从发展学生能力的角度,研究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尤其是在高中阶段着重发展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程,并提出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教学策略。全文分为三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从语文学科本身的角度、以高中生思维发展的要求作为切入点,对高中古诗文教学与学生思维的培养研究现状作了分析,最后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目前古高中古诗文教学中思维的培养研究领域存在的不足,阐述了古诗文教学中丰富且亟待开发的思维培养的资源,提出本论文要探讨的问题及研究意义。第二章依据语文学科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即一方面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素质和人文素质,另一方面教会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把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相互统一起来,力图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最终达到发展思维、促进智力的目的。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程具体为四个步骤:拓宽知识和生活视野;激发思维兴趣;掌握思维方法;养成良好思维习惯。第三章是本论文的重点部分。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其教学策略应该既适应学生思维发展的认知水平,又遵循语文学科的规律、顾及高中语文教材的特点。本章主要从“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形象思维培养”“在古文教学中进行抽象思维培养”“在古诗文教学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以期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刘光成[9](2010)在《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研究》文中提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最难以把握的部分。作文命题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讲究作文命题艺术,做到命题恰当是作文的关键。作文命题体现命题者的教育思想,命题的科学与否,反映了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是否发挥了主导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次作文的成败,关系到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快慢,并最终决定学生作文素养的高低。在语文能力测评中,作文命题的质量还关系到它的选拔和导向功能的有效发挥。研究作文命题,有助于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对当下实施的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发掘我国的考试文化,提高考试作文命题水平,从而丰富我国的考试理论宝库。中华民族素有重视文章写作的优良传统,历史上曾出现辉煌的文学创作时期,产生过众多文章大家,所有成绩的取得都与扎实的基础性作文训练有关,或者说与作文命题有关。语文独立设科以来,我国中学作文教学的历程已逾百年。百年来,中学作文命题紧跟时代的步伐波澜起伏,积累了许多经验,也有沉痛的教训。本论文拟以中学作文命题受时代思潮影响而不断调整,不断变迁的历史,来勾勒语文独立设科至今一百余年中学作文命题思想发展的主要轨迹,探寻其背后的成因,并冀以对当今的中学作文教学改革有所启示。本论文运用文献法、比较法、统计法、历史分析法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系统探讨百年来中学作文命题的沿革与发展。研究的问题聚焦在四个方面:(1)梳理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的沿革与发展历程;(2)揭示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的历史阶段特征;(3)探寻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的发展变革原因;(4)总结中学作文命题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并对其未来发展作出构想。根据各个历史时期中学作文命题的不同特点,本论文把百年中学作文命题史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一是承绪与变革期。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的颁行,中国的语文教育掀开了历史新篇章,这可以看作是我国近代作文教育史的重要转折点。1904至1919这十五年时间,属于我国中学作文命题的承绪与变革期。由于根深蒂固的古AI写作作教育传统与科举文章命题的影响,中学作文命题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沿着传统科举文章命题的轨道作惯性运行,但现代中学作文命题曙光初现。在“经世致用”、“中体西用”等思想的影响下,出于对科举文章命题的有力矫枉,“实用”思想逐渐成为中学作文命题的主导思想。在清末民初的一些重要教育法规中,中学作文命题的“实用”思想有了较为明确的体现,而在当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也呈现出一些可喜的变化。二是探索与定型期。从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三十年时间,是中学作文命题的探索与定型期。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是中国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探索的契机。语文教育界的有时之士认识到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他们在对其进行考察、批评的过程中,也肩负起了时代的责任,开展摆脱作文训练随意、混乱局面,寻求作文命题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初步创建了现代中学作文命题规范。中学作文命题趋向科学与实用。命题内容较为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抒写个人的生活与情感、关心人民大众的福祉和疾苦,关心祖国的前途与命运,成为命题主旋律;命题文体日趋成熟,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文成为中学生作文的主要文体。三是波折与重创期。新中国的建立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与过去相比,新中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向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种转变一度为语文教育带来了空气活跃的新气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作文命题无计划、无序列的现象普遍存在。随着“教育大革命”的兴起,中学作文教学又被生硬地套上了政治评判标准,虽然不乏有识之士呼吁,但在极左思潮的干扰下,作文教学的政治倾向并没有根本扭转,中学作文命题的价值追求在“外在工具价值(文)”和“内在思想价值(道)”两端徘徊。“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作文教学完全沦陷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学生作文大多是以“革命”和“造反”为主题的“大字报”式的文章,结构单一,格式呆板,近乎千篇一律,中学作文命题实践走入了死胡同。四是回归与创新期。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的“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开始了历史性的转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拨乱反正,打碎精神枷锁,实行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开始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二次创业腾飞。社会结构的调整,文化思想的转型,教育理论的发展,写作理论的创新,促使中学作文命题逐步从政治舞台上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到写作主体上来。中学作文命题开始注意激发写作者的主体意识,命题方式趋向灵活多样,学生作文从单一应景的书写载体逐步演变为多姿多彩的心灵窗口。21世纪前后,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东西方交流日趋频繁,多元化文化格局形成。在此背景下的中学作文命题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变得开放、多元、丰富,“乐于表达”、“自由表达”、“个性化表达”等“人本”作文教学理念成为中学作文命题猎猎飘扬的旗帜。本研究的基本结论是:第一,上述四个时期的中学作文命题内容不尽相同,命题样式也各具情态,但从中我们仍能发现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的大致演进轨迹:一是命题内容从功利性走向人文性。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紧跟着时代变迁的步伐,历经曲折,命题内容由“仕途功利性”“现代实用性”“革命政治性”的外部观照转向了人的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和人的健康心理的完整构建,逐步由主体的困顿与自在走向了主体的自觉和自由。二是命题形式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语文独立设科以来,中学作文命题的类型先后历经了给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三次大的变化。每一次变化,每一种类型的出现都是因时而动,都是一种探索,虽然每一种类型各有所长、不能彼此取代,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作文文体也由单一的政论文向应用文、叙述文演进,今天学生的作文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文章和文学体裁。第二,百年来,中学作文命题内容与形式的变化绝不是偶尔的,每一道题目都是特定思潮下的产物,每一阶段作文命题呈现出的特点,都与特定阶段下的语文教育思潮有着深刻的联系。纵观百年中学作文命题,交错存在和发展着的三种语文教育思潮对作文命题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中学作文命题完整地演绎了语文教育思潮由“社会本位”向“以人为本”的演进,中学作文命题的发展轨迹深刻地反映了百年来人们对语文教育性质、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及反复。当今的中学作文命题似乎又有向第二时期回归之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历史的一种单纯循环,而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种有益反思。第三,新世纪的中学作文命题理当高举“人本”的旗帜,这是中学作文命题发展规律使然,同时也是由制约其发展变化的语文教育思潮所决定的。但是,如何在中学作文命题中落实“以人为本”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展望中学作文命题的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人本语文教育思潮下的中学作文命题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写作思路,引发学生拥抱生活的激情。同时,我们也坚信,作文命题只要真正地体现了“以人为本”,作文终将成为人生的第一等快事,学生将在乐此不疲的写作中张扬他们的个性,放飞他们的心灵,并为此奉献出他们神圣的创意。

朱建军[10](2010)在《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目前写作教学的现状是:一面是“写”的作用和意义在综合型语文教材或“文选”式教材中被严重忽略,而另一面却是中学课堂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课,或者课堂在从事着大量的“非教学行为”。究其原因,根源在于人们对语文课程的阅读取向与写作取向,以及两者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或在何种程度的关系等等问题认识不清;因而使得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成为了两个“各自为政”的“独立”领域,阅读教学省略了写作甚至“也是学习的手段”,而写作教学也仅仅剩下了“闭门造车”然后“批改作文”这样简单的行为。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将研究的主要目的和任务确定为:通过中外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的研究,厘清新形势下阅读观、写作观各自的取向,以及确立在此基础上的“新读写结合”观,并界定相对应于四类“选文”“样本”“例文”“定篇”和“用件”的五种功能性写作概念:“积累性写作”“模仿性写作”“学习性写作”“评论性写作”和“探究性写作”,并在实践上用这些概念对语文教材编制和语文课堂教学的理念和策略进行审议和考察。因此,本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个方面为宏观理念讨论,主要包括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读写结合”观的理论基础,第三章“读写结合”在中外语文课程文件中的实际规划形态;在这三章基础上,本研究界定了“新读写结合”观的具体内涵。第二个方面为中观策略研究,在第四章中,本研究确立了“新读写结合”观下的写作概念及其核心要素的共生关系框架,界定了针对四类“选文”的五种功能性写作概念,描述了“新读写结合”观的两种取向,并构建了“新读写结合”观的知识维度与阅读技能维度的框架;本部分意在解决语文课程“新读写结合”观具体展开的方式与策略的问题。第三个方面为微观操作研究,第五章主要考察五种功能性写作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具体编制情况,并规划出相应的编制策略,第六章主要研究五种功能性写作在中学语文教学现场的具体操作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本部分为本文的行动研究部分。

二、论作文教学中学生想像能力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作文教学中学生想像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课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有关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叙述和描写的研究
        (二)有关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中联想和想象的研究
        (三)有关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训练的研究
        (四)有关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策略的研究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现状调查及存在的问题
    一、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现状调查
        (一)调查问卷内容与实施
        (二)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二、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记叙文写作教学不重视审题立意
        (二)记叙文写作教学不注重素材积累
        (三)记叙文写作教学未强化情感体验
        (四)记叙文写作教学未突出文章构思
        (五)记叙文写作教学不重视联想与想象
        (六)记叙文写作教学片面追求语言华丽
        (七)记叙文写作教学中作文评改简单化
        (八)优秀记叙文范文模仿借鉴不够灵活
第三章 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中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记叙文写作教学目标不明确
    二、记叙文写作教学内容不丰富
    三、记叙文写作教学方式不灵活
    四、记叙文写作平常训练较随意
    五、记叙文写作教学未激发兴趣
        (一)课堂形式千篇一律
        (二)记叙文题目了无趣味
        (三)记叙文写作指导空泛
    六、记叙文写作不重视思维训练
    七、记叙文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未能有机结合
第四章 提升初中记叙文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更新记叙文写作教学理念
        (一)记叙文写作教学要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记叙文写作教学要强调学生自主写作
        (三)记叙文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二、精心设计记叙文写作训练
        (一)初一的写作训练策略
        (二)初二的写作训练策略
        (三)初三的写作训练策略
    三、积极创设记叙文写作教学情境
        (一)基于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二)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三)发动学生参与创造教学情境
    四、精选优秀范文,借鉴写作技法
        (一)虚写实写相结合
        (二)学会抑扬映衬
        (三)借鉴与创造并举
    五、强化记叙文写作思维训练
        (一)在选材中强化写作思维训练
        (二)在构思中强化写作思维训练
    六、注重记叙文写作中的联想与想象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想象与联想
        (二)借用修辞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
        (三)在不同类型记叙文写作中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
    七、大力引导学生写真情实感
        (一)记叙文命题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敢于抒发真情实感
        (二)创设交际语境,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三)强调教师引导,鼓励学生抒写真情实感
    八、重视记叙文的评改与传播
        (一)评改主体多元化
        (二)评改手段多样化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基于图式理论的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想象写作教学的相关研究
        (二)图式理论在写作教学中的相关研究
    三、相关研究工作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理论依据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图式理论运用于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图式的概念界定与分类
        一、图式的概念界定
        二、图式的分类
    第二节 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对图式理论的现实需求
        一、基于大纲的分析
        二、基于教材的分析
        三、基于考试的分析
    第三节 图式理论对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具有促进作用
        一、图式理论对教学对象写作技能的促进作用
        二、图式理论对教师教学的促进作用
        三、图式理论对教学过程实施的促进作用
第二章 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对外汉语想象写作的语料库调查与分析
        一、语言方面存在的偏误
        二、内容方面存在的偏误
        三、形式方面存在的偏误
        四、想象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情况调查
        一、学生问卷结果统计与分析
        二、教师访谈结果统计与分析
    第三节 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学生对外汉语想象写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二、教师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三章 基于图式理论的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优化策略
    第一节 教学优化,拓宽教学发展空间
        一、明确想象写作教学目标与评价机制
        二、利用多样教学资源进行教学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助力图式的构建
    第二节 教师引导,助力学生想象写作
        一、引导学习者利用思维工具构建新图式
        二、帮助学习者构建想象写作思路
        三、培养学习者自改互评与多次修改的习惯
    第三节 依托教材,提高教材处理能力
        一、选择符合学生水平的想象写作范文
        二、根据想象写作主题导入文化来丰富图式
        三、深入开发教材中的想象写作练习
第四章 基于图式理论的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设计
    第一节 基于图式理论的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的思路与环节
        一、基于图式理论的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的思路
        二、基于图式理论的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的环节
    第二节 基于图式理论的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的设计方案
        一、选用课文及理由
        二、教学对象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五、教学过程
        六、设计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中国“新文学”与“国文教育”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新文学在国文教育中“知识身份”的确立
    第一节 晚清至“五四”教育制度变迁中的“文学”演变
        一、晚清学制改革对“文学教育”的奠基
        二、民初教育改革对“文学教育”地位的确定
        三、“五四”时期教育制度改革对“文学教育”的强化
    第二节 新文学与国文教育“联姻”
        一、“言文一致”的必然结果
        二、文学教育改革的需要
        三、“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的利益共谋
第二章 新文学以国文教科书为媒介的传播
    第一节 1920 年代国文教科书新文学兴味的体现
        一、《白话文范》的“新思潮”倾向
        二、《初中国语文读本》的新文学经典倾向
        三、《初级国语读本》的“新文学理念”倾向
        四、编者个人因素对新文学选文编排的影响
    第二节 1930 年代国文教科书“文学教育”观的转变
        一、“新思潮”的延续与深化
        二、“文艺性”的强调与凸显
        三、从“文学”到“文章”
    第三节 1940 年代国文教科书中新文学的“遮蔽”与“反抗”
        一、“国定本”对“新文学”的有意遮蔽
        二、《开明新编国文读本》对“新文学”的坚持
        三、国文教科书新文学选文特征
第三章 新文学对国文教育改革的推动
    第一节 新文学选文促进阅读教学改革
        一、“人生问题”选文引发“问题教学法”
        二、艺术性选文引发“道尔顿制”教学实验
        三、新文学教育引发“精读”“略读”改革
    第二节 新文学选文促进国文写作教学改革
        一、语体文作文观的形成
        二、写作教学内容的明确
        三、写作指导方法的转变
    第三节 新文学选文促进国文考试改革
        一、考核方式的改变
        二、考核内容的改变
第四章 新文学家教育思想、创作与国文教育的相互影响
    第一节 新文学家教育思想对国文教育的影响
        一、周氏兄弟的“儿童本位”思想
        二、叶圣陶与朱自清的国文教育观
    第二节 国文从教经历对新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以学生为假想读者群的“范文式”创作
        二、以抒发个人教育理想为目的的创作
        三、从教经历影响在作家写作风格中的体现
    第三节 新文学中的“教育书写”
        一、以“教育批判”为主题的创作
        二、以“儿童为本”的创作
        三、为教育助力的新文学读物编辑
第五章 国文教育视野下现代文学经典的形成与反思
    第一节 新文学作品在国文教科书中的“经典化”历程
        一、散文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二、小说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三、新诗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四、戏剧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第二节 新文学作品在国文教科书中的“经典”成因
        一、符合选文标准
        二、具有教学价值
        三、文化斗争需要
        四、自我经典化努力
    第三节 国文教育对新文学“经典”产生的影响
        一、节选对原作解读的影响
        二、删改对原作解读的影响
        三、教学阐释对原作的影响
        四、教育及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本文参考的中学国文教科书及新文学选文篇目
后记

(4)初中写作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以延安市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课题来源与研究目的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初中生写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二)初中写作教学的基本策略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调查问卷法
        (三)行动研究法
一、初中写作教学概述
    (一)什么是写作和写作能力
    (二)写作能力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三)写作教学的作用
        1.写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写作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初中写作教学的基本目标
    (一)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想像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搜集写作素材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写作各种文体的能力
    (五)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
三、当前初中写作教学取得的成绩
    (一)《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写作教学有足够的重视
    (二)语文教师写作指导中有许多好的方法
    (三)初中生的写作能力较前有所提高
四、初中写作教学存在问题及成因
    (一)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1.部分语文教师对写作教学重视不够
        2.部分教师对学生了解不够,命题等方面缺乏针对性
        3.一些语文教师本身写作能力不高
        4.一些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写作引导方法欠缺
    (二)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1.许多学生对写作重视程度不够,兴趣不浓
        2.许多学生不善于观察和思考,写作题材匮乏
        3.大多数学生阅读量太少,缺乏积淀
        4.很多学生文体意识淡薄,结构层次混乱
        5.较多学生写作缺乏真情实感
        6.书面表达问题较多
        7.书写、格式问题比较严重
        8.不会修改自己的作文
    (三)家庭方面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
        2.家长文化程度偏低,对学生写作重视不够
五、对初中写作教学的建议
    (一)写作教学的基本原则
        1.听说读写紧密结合
        2.先放后收
        3.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
        4.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兼顾
    (二)写作教学的基本方法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促使学生关注社会
        4.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5.教会学生搜集素材的方法
        6.增强学生文体意识
        7.采用多种方式训练,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8.教会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三)对教师的建议
        1.教师要养成坚持写作的良好习惯
        2.教师专职化
        3.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激发教师写作的责任感和动机
    (四)对家长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理由
        (一) 时代发展的呼吁
        (二) 教育发展的需求
        (三) 学生发展的诉求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 国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
        (二) 国内关于该课题的研究
    三、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建构主义理论
        (二) 情境教学理论
        (三) 美学
    四、本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意义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意义
第一章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及其培养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
        (一) 小学语文教学
        (二) 审美能力
        (三)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特征
        (一) 愉悦性
        (二) 体验性
        (三) 情感性
        (四) 创造性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意义
        (一) 促进学生审美愉快
        (二) 激发学生审美欲望
        (三) 提升学生审美鉴赏
第二章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现状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现状
        (一) 教学中审美感知缺失
        (二) 教学中审美想象缺失
        (三) 教学中审美创造缺失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缺位的原因分析
        (一) 应试教育隐形指挥
        (二) 教师忽视审美培养
        (三) 学生审美体验匮乏
第三章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二、擢升教师审美素养
        (一) 建构审美感知能力
        (二) 丰富审美想象能力
        (三) 提升审美创造能力
    三、提升学生审美体验
        (一) 优化文本解读,引领学生进入审美感知
        (二) 优化课堂教学,引领学生进入审美想象
        (三) 优化开放空间,引领学生进入审美创造
        (四)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应避免的误区
结语
附录A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6)中学材料作文教学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与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
一、材料作文概述
    (一)材料作文产生的背景
        1.作文命题的历史追溯
        2.作文命题形式和内容的演变
        3.材料作文出现的必然性
    (二)材料作文的内涵
        1.材料作文的定义
        2.材料作文的要素
        3.材料作文的特点
        4.材料作文的基本类型
    (三)材料作文的理念和价值取向
        1.保持个性化
        2.关注社会生活
        3.培养发散性思维
二、材料作文教学现状
    (一)教学现状
    (二)存在的问题
        1.命题形式本身的问题
        2.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3.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三)原因分析
        1.命题形式本身的局限性
        2.学生方面
        3.教师教学
三、材料作文价值的实现
    (一)完善有效的材料作文命题
        1.指向性明确
        2.规定性与开放性平衡
        3.贴近学生生活
        4.注重理性思维
    (二)写作主体意识的培养
        1.更新观念,尊重学生的表达
        2.读写结合,唤起兴趣
        3.开阔视野,丰富写作资源
        4.训练个性化思维
四、材料作文教学策略
    (一)寓言类材料作文
        1.含义及特点
        2.教学策略
    (二)事例类材料作文
        1.含义及特点
        2.教学策略
    (三)时事评论类材料作文
        1.含义及特点
        2.教学策略
    (四)诗歌类材料作文
        1.含义及特点
        2.教学策略
    (五)漫画类材料作文
        1.含义及特点
        2.教学策略
五、材料作文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将写作与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热点
    (三)根据材料作文的题型特点,讲授不同的写作要领
    (四)注重对学生作文讲评的有效性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7)去蔽与创新:孙绍振作文教育思想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1. 中学作文教学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 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
    3. 中学作文教学改革需要高校学者的积极参与
    4. 本选题的重点、难点及研究价值
第一章 孙绍振学术研究视野与语文教育思想概述
    1.1 孙绍振的文艺学术研究历程及成果
    1.2 孙绍振由文艺学术研究向参与重建语文教育的大转向
    1.3 孙绍振的中学作文教育思想尚没有引起语文学界足够重视
    1.4 孙绍振论“去蔽”与“创新”
第二章 孙绍振论高考作文命题
    2.1 梳理高考作文命题的发展趋势
        2.1.1 从封闭走向开放
        2.1.2 从感性、诗性走向智性、理性
    2.2 提出优秀高考作文的命题标准与原则
        2.2.1 高考作文命题存在的主要问题
        2.2.2 近十年高考命题的主要成就
        2.2.3 优秀高考命题的标准与原则
    2.3 对孙绍振高考作文命题思想的评述
        2.3.1 孙绍振高考作文命题研究的思想背景
        2.3.2 孙绍振高考作文命题研究的主要贡献
        2.3.3 与潘新和高考作文命题思想的比较
        2.3.4 就高考作文命题与孙教授商榷的几个问题
第三章 孙绍振论作文教学
    3.1 叙事与抒情——关键在于贴近自我、超越自我
        3.1.1 贴近生活观的哲学悖论
        3.1.2 贴近自我
        3.1.3 找到自我
        3.1.4 超越自我
    3.2 议论文——具体分析为纲
        3.2.1 议论文“三要素”理论批评
        3.2.2 议论文的活灵魂——具体分析
        3.2.3 议论文教学的最高目标:做人
    3.3 作文教学低效的原因
        3.3.1 权威作文指导理论的错误
        3.3.2 文本解读与写作脱离
    3.4 作文的批改
        3.4.1 作文教学当以手工业方式为特点
        3.4.2 作文点评、批改案例
        3.4.3 微观分析作文批改法的主要价值
    3.5 孙绍振作文教学思想评述
        3.5.1 孙绍振研究作文教学的背景
        3.5.2 孙绍振作文教学思想的主要贡献
        3.5.3 就作文教学与孙教授商榷的几个问题
第四章 孙绍振作文教育思想对作文教学的启示
    4.1 重视对作文教学理论的审视与重建
    4.2 高中作文教学的主目标之一应是加强理性素质的培养
    4.3 帮助学生在作文中找回独特的自我
    4.4 实现文本解读与作文教学的良性结合
    4.5 加强高考作文命题研究意识
第五章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8)高中古诗文教学与学生思维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思维培养概说
    第一节 思维培养的相关理论
    第二节 高中古诗文教学中思维培养的意义
第二章 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程
    第一节 拓宽知识和生活视野是基础
    第二节 激发思维兴趣是前提
    第三节 掌握思维方法是手段
    第四节 养成良好思维习惯是关键
第三章 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教学策略
    第一节 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教学策略
    第二节 在高中古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培养的教学策略
    第三节 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策略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9)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及理论基础
    三、文献综述
    四、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第一章 中学作文命题的承绪与变革(1904-1919)
    第一节 发轫之前的科举文章命题
        一、科举文章命题的主要特点
        二、科举文章命题的演变轨迹
        三、科举文章命题的兴衰启示
    第二节 中学作文命题的艰难发轫
        一、停科举与科举文章命题之终结
        二、定学制与中学作文命题之发韧
    第三节 中学作文命题的传统承绪
        一、中学作文命题的承绪特点
        二、中学作文命题的承绪原因
    第四节 中学作文命题的现代变革
        一、教育法规对作文命题的实用规范
        二、中学作文命题践行上的实用变化
    第五节 承绪与变革背后指导思想
        一、"经世致用"思想
        二、"中体西用"思想
第二章 中学作文命题的探索与定型(1919-1949)
    第一节 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探索的思想基础
        一、民主科学精神的确立
        二、西方教育理论的输入
        三、文章写作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探索的直接动因
        一、作文教学的弊端
        二、作文载体的变化
        三、教育制度的支撑
    第三节 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探索
        一、中学作文教学相关问题的探讨
        二、中学作文命题要领的理论探讨
    第四节 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探索
        一、春晖中学作文命题实践
        二、扬州八中作文命题实践
    第五节 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探索的基本定型
        一、中学作文命题规范与体制的基本定型
        二、中学作文命题参照与范例的基本定型
        三、中学作文命题形式与内容的基本定型
第三章 中学作文命题的波折与重创(1949-1978)
    第一节 中学作文命题转变的文化教育背景
        一、新民主主义文化范式的确立
        二、新民主主义文艺思想的形成
        三、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提出
    第二节 建国之初中学作文命题的缓慢发展
        一、建国之初中学作文命题的主要问题
        二、建国之初中学作文命题的实践探索
    第三节 教育革命前后中学作文命题的波折
        一、中学作文教学文道关系的反复
        二、中学作文命题政治意识的凸显
        三、中学作文命题科学体系的新构
    第四节 文化革命期间中学作文命题的重创
        一、语文教材作文命题的政治化
        二、中学作文命题实践的政治化
第四章 中学作文命题的回归与创新(1978年至今)
    第一节 新时期中学作文命题演进的思想背景
        一、文化思想从单一封闭转向多元开放
        二、教育思想从服务政治转向人的发展
        三、写作理论从以文为本转向以人为本
    第二节 新时期前20年中学作文命题的生活回归
        一、中学作文命题研究工作取得进展
        二、中学作文命题改革实验蓬勃发展
        三、中学作文命题制度规范趋向科学
        四、中学作文训练考核命题贴近实际
    第三节 世纪之交中学作文命题的主体个性张扬
        一、人文论倡导与中学作文命题的主体回归
        二、语文课程标准中学作文命题的人本规范
        三、作文训练与考核、竞赛命题的创新变革
第五章 中学作文命题的反思与前瞻
    第一节 百年中学作文命题演进的历史反思
        一、中学作文命题与社本语文教育思潮
        二、中学作文命题与知本语文教育思潮
        三、中学作文命题与人本语文教育思潮
    第二节 中学作文命题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客观认识中学作文命题的功用价值
        二、正确领悟中学作文命题的基本要求
        三、切实把握中学作文命题的原则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10)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1.1 究竟"写什么":中学写作课程内容讨论
        1.2 究竟"怎么写":中学写作课程实施讨论
        1.3 究竟"为何写":中学写作课程价值讨论
    第二节 "读写结合"研究综述
        2.1 国内"读写结合"研究综述
        2.2 国外"读写结合"研究综述
        2.3 中外"读写结合"研究的不同取向
    第三节 本研究的构想、方法及价值
第二章 "读写结合":多元理论视角下的阐释
    第一节 建构主义理论:读与写均是"建构"意义
        2.1 阅读:理解意味着建构"认知产品"
        2.2 写作:建构基于文本的"文本产品"
        2.3 读与写:"意义"交融及其教学
    第二节 图式理论:写作知识的表征及其功能
        2.1 图式的表征类型:作文众多的"什么样子"
        2.2 "言语图式":如何选择与表达
        2.3 图式的功能:读与写发生的机制
第三章 中外比较视野下的"读写结合"探究——课程文件层面的"读写结合"研究
    第一节 我国语文课程"读写结合"考察
        1.1 厚积薄发:隐形结合胜于显性结合—从《章程》透视传统语文教育读写结合的方式
        1.2 科学追求:显性结合多于隐性结合—20世纪上半叶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的方式
        1.3 "多快好省":"分"而后"合"—20世纪下半叶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的方式
    第二节 国外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考察
        2.1 美国:"真正的学习",实际就是"读写结合"的学习
        2.2 德国:写作,多是"能表达阅读分析的结果"
        2.3 法国:写作,"当然与学过的作品相联系"
        2.4 日本:从"合"到漫长的"分"再到开始"合"
        2.5 俄罗斯:写作,就是转述、移植、评论、创作等
        2.6 英国:写,就是读
    第三节 "新读写结合"观
        3.1 我国传统的"读写结合"观
        3.2 "新读写结合"观
第四章 "新读写结合"观下的写作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第一节 "新读写结合"观下的写作概念及其核心要素
        1.1 语篇写作:真实语境下的表达与交流
        1.2 文体分析:中学写作教学的新视角
        1.3 写作共同体建构:中学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1.4 读者意识:内涵、价值及其培养途径
        1.5 过程取向的写作教学:一种技术整合的视角
    第二节 "新读写结合"观的表现形式
        2.1 针对四类"选文"的五种功能性写作概念
        2.2 "新读写结合"观的两种取向
        2.3 "新读写结合"观的知识维度与阅读技能维度的构建框架
第五章 从"述而不作"到"述而能作"——教材层面的"读写结合"研究
    第一节 针对"定篇"的评论性写作
        1.1 评论者的身份:立论的角度
        1.2 评论性写作的基础工作:积累性写作
        1.3 "移情/角色写作":如何写评论文
    第二节 针对"例文"的学习性写作
        2.1 "学习性写作":"结合点"便是读与写的全部
        2.2 "学习性写作":写作知识的多种讲解方式
    第三节 针对"样本"的模仿性写作
        3.1 "模仿性写作"的原则:是就一个"触点"写"另一本"
        3.2 "模仿性写作"的方式:对照
    第四节 针对"用件"的"探究性写作"
        4.1 "探究性写作"的基点:问题意识
        4.2 "探究性写作"需要构建一个宽广的文化圈
    第五节 我国新课标高中教材三种功能性写作情况考察
第六章 以学为主 读写结合——教学层面的"读写结合"研究
    第一节 读与写关系措置不当及矫正——以上海市康城实验学校的教学试验为例
        1.1 措置不当及矫正教学实例1:"图表"写作的意义
        1.2 措置不当及矫正教学实例2:"样本"误用为"用件"
        1.3 措置不当及矫正教学实例3:针对"用件"的"探究性"
    第二节 "读写结合"失落于乱设"结合点"——以近几年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课例为例
        2.1 针对"例文"的写作:应依然具有"例文"性
        2.2 "人物描写":"结合点"知识的学习才是关键
        2.3 是"样本"也是"例文":写作知识的呈现方式
        2.4 "探究性写作"的前提:"命题"还是"问题"
    第三节 有效写作教学的课堂描述:从美国写作观察框架说起——以美国中学一堂"读写结合"课为评价参照
        3.1 中外中学生作文:种瓜得瓜
        3.2 有效写作教学的课堂描述:从美国写作观察框架说起
        3.3 美国加州Portola中学的一堂"读写结合"课例评析
结语
    "新读写结合"观遭遇的困境:重读还是重写?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论作文教学中学生想像能力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研究[D]. 孙阅新.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基于图式理论的对外汉语想象写作教学研究[D]. 李婉鑫.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3]中国“新文学”与“国文教育”互动关系研究[D]. 张蓬.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初中写作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以延安市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中学为例[D]. 岳小琴. 延安大学, 2017(03)
  • [5]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D]. 高东霞.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4)
  • [6]中学材料作文教学探析[D]. 李建平.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3)
  • [7]去蔽与创新:孙绍振作文教育思想探析[D]. 张志强. 福建师范大学, 2013(05)
  • [8]高中古诗文教学与学生思维的培养[D]. 任皎雪. 河北师范大学, 2010(06)
  • [9]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研究[D]. 刘光成. 湖南师范大学, 2010(10)
  • [10]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D]. 朱建军. 华东师范大学, 2010(12)

标签:;  ;  ;  ;  ;  

论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