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模块过滤法净化水中恶臭污染物

微生物模块过滤法净化水中恶臭污染物

一、微生物模块过滤法净化水中恶臭污染物(论文文献综述)

邓海波[1](2021)在《徐州市奎河污水处理厂改建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民经济的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越来越高,对于环境污染也开始重视起来。之前存在的污水处理厂对环境造成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其升级改造已然是刻不容缓的。徐州市针对于污水处理提出了在原有设施的前提下对于污水处理厂进行改建,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全面分析设备对于污水的处理能力,大大降低了传统改建方案的成本,同时积极拉近合作,将污水处理之后的污泥等进行再利用,有效的增加了经济效益,同时改善了污水处理厂带来的环境污染。本文以徐州市奎河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发现,该污水厂目前执行GB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但是对标地表水环境质量的Ⅳ类、Ⅴ类标准尚有差距,且水边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另外污水处理厂布置与区域规划要求不符,用地基本占满,预留用地不足等问题。针对徐州市奎河污水处理厂所存在的问题,总结归纳国内外污水处理厂发展现状及国内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的途径和方法,首先根据节约土地,改善周边环境的要求,确定奎河污水处理厂厂区布置形式,根据排水要求,通过方案对比,提出提标改造处理工艺方案,采用多模式“多模式A2/O+深度处理”,对主体水处理工艺和除臭展开研究,提高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降低生产过程中对周边环境和水质的影响。通过对徐州市奎河污水处理厂进行改造,确定其在主体处理上采用“多模式A2/O+深度处理”工艺,奎河污水处理厂改建工程采取将现状地上式水厂原址改建为地下式的布置,地上改建为城市公园的建设方案;并对改造后污水厂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取得不错的效果。

田维平[2](2020)在《蚯蚓粪净化H2S废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工业经济与城市快速发展带来日益严重的空气质量问题,如有毒有气味的污染物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的过量排放,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因此,严格控制和减少硫化氢恶臭气体的排放对提高空气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生物处理技术已被证明是一种低能耗、低成本的环境友好型的处理废气污染的控制技术。生物处理技术中微生物活性、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协同作用决定了其去除能力和运行性能。填料是微生物的载体,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环境,因此,选择合适的填料对于提高生物处理技术的处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蚯蚓粪具有高孔隙度和比表面积,富含有机碳素和矿物质营养素,含有大量有益微生物菌群,能够通过自身代谢作用将恶臭物质生物降解。目前国内外对蚯蚓粪的农业应用研究较多,而以蚯蚓粪为填料吸附降解硫化氢恶臭气体机理及蚯蚓粪中微生物分析鲜有报道。因此,本论文以污泥基蚯蚓粪有机填料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对硫化氢废气的净化性能相关研究。对比蚯蚓粪与灭菌蚯蚓粪处理H2S的性能,进行蚯蚓粪去除H2S性能的初探;探究湿度对蚯蚓粪净化H2S性能的影响及其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并构建了卧式蚯蚓粪生物反应器,考察运行条件对H2S的去除影响,重点分析卧式生物反应器去除H2S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其在氧化H2S过程中的作用,并建立生物降解宏观动力学模型。具体研究结论如下:蚯蚓粪净化H2S废气主要是蚯蚓粪的物化吸附和生物转化协同作用的结果。通过灭菌与未灭菌蚯蚓粪去除H2S的实验对比结果,表明蚯蚓粪中微生物的降解对H2S的净化起着关键作用。以不同浓度的硫化氢为蚯蚓粪中的微生物生长能源,且运行过程中不添加其他营养进行试验。当进气浓度分别为50、100、200、400、800、1600 ppm,每组蚯蚓粪生物反应器在第1次注入H2S后,均有1d的迟滞期,且随后的重新注入过程中,迟滞期消失,蚯蚓粪净化H2S性能良好。蚯蚓粪处理不同浓度H2S后,蚓粪的pH由初始的7.1下降到6.88,对H2S去除效果影响不明显。填料的湿度是影响生物处理性能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分析不同湿度的蚯蚓粪去除H2S性能,发现当湿度为50%~60%时,蚯蚓粪对H2S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蚯蚓粪内的微生物种群的生理情况良好,较快适应有H2S废气存在的环境,硫氧化细菌活性最大,吸附降解H2S能力较强。通过16S rD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对5组不同湿度的蚯蚓粪去除硫化氢后的样本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湿度的蚯蚓粪处理硫化氢后,蚯蚓粪中细菌群落组成与结构比较复杂,且呈现显着变化。当蚯蚓粪的湿度为60%,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最少,硫氧化细菌活性较大,具有硫氧化能力的微生物的优势度大。在门水平上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度占比29~40.3%),其次为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丰度占比12.7~35.6%);其中罗思河小杆菌属(Rhodnaodanobacter,丰度占比5.8~15.3%)、中慢生根瘤菌(Mesorhizobium,丰度占比1~3.9%)为优势菌属。在利用卧式蚯蚓粪生物反应器处理H2S的实验研究中,进气流量分别为0.25、0.35、0.45、0.55 m3·h-1,进气浓度为100~500 mg·m-3条件下,蚯蚓粪生物反应器稳定运行。结果表明当进气浓度小于350mg·m-3,气体流量为0.25~0.35 m3·h-1时,H2S去除率接近100%。随着进气流量的增大,H2S去除率显着下降,在四个阶段末系统的去除率分别为91.2%,86.8%,72.6%和60.1%。表明进气流量影响蚯蚓粪的去除性能,改变了蚯蚓粪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确保卧式蚯蚓粪生物反应器高效去除H2S的最低气体停留时间为76 s。本系统的最大去除负荷可达20.2 g·m-3·h-1,具有较强的抗负荷冲击能力。蚯蚓粪代谢H2S的主要产物为不同形式的硫酸盐和单质硫。处理H2S后,不同空间层次的蚯蚓粪中水溶态硫和吸附态硫显着增加,盐酸可提取态无机硫含量较低且变化不大。反应器运行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蚯蚓粪表面附着部分黄白色物质,经测定该物质为单质硫。本实验研究中处理硫化氢后的蚯蚓粪中氮、磷、钾及硫素含量丰富,可作为提高作物生长的有机肥、土壤修复基质等。通过对卧式生物反应器不同空间层次的蚯蚓粪中细菌群落高通量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蚯蚓生物反应器处理硫化氢后不同空间层次的微生物组成显着不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优势菌门,相对丰度占比为82.1~96.6%。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和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纲;罗思河小杆菌属(Rhodanobacter,6.1%~62.5%)、盐生硫杆菌属(Halothiobacillus,2.8%~5.2%)和硫杆菌属(Thiobacillus,0.7%~6.9%)优势菌属。此外,以Michaelis-Menien方程为基础,建立宏观动力学模型,Vm为1428.6 g·m-3·d-1,Ks为417.1 mg·m-3,所得的Vm结果较高,相关性好,可为工业规模系统设计提供指导。

刘一江[3](2020)在《某屠宰加工企业污水站臭气治理工程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改善四川省绵阳市某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厂区内臭气严重超标,影响人员健康舒适和环境安全的问题,本研究在确保不影响安全生产的情况下,在原有基础上设计增加安装了一套臭气处理装置,选择生物滤箱作为该屠宰企业污水处理站新扩改建臭气处理项目的主体设备,同时在厂区内增设了12个臭气监测点,在臭气处理装置调试优化参数运行1个月、6个月和11月后检测相关臭气的指标,即H2S浓度、NH3浓度、臭气浓度等,还在职工中发放68份调查问卷进行臭气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前期对该企业的臭气情况进行摸排检测,该厂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为氨和硫化氢,污染源主要在污水处理站,站内臭气主要来自格栅井、细格栅及隔油沉淀池、气浮机、水解酸化池、污泥池、脱水机房等,氨和硫化氢的监测数据分别为2.5mg/m3和0.21mg/m3,超出国家1.5mg/m3和0.06mg/m3的限值标准。(2)后期研究针对臭气源分布、臭气发生和成分特点,在原污水处理站基础上增设了由负压集气罩和集风管道组成的臭气收集系统,新建了生物滤箱臭气净化的装置,通过连续稳定运行,各监测点的氨和硫化氢的最高值分别为0.2mg/m3和0.01mg/m3,对氨和硫化氢的去除率均在80%以上,达到国家标准。通过走访问卷调查厂区内人员,均表示臭味明显减少,环境明显改善。(3)经济分析:日均处理费用1097元。综上所述,该屠宰加工厂增加生物滤箱式臭气净化装置,氨和硫化氢的监测数据分别为0.2mg/m3和0.01mg/m3,远远低于国家1.5mg/m3和0.06mg/m3的标准,达到了预期治理目标且经济成本低,有助于该项技术在企业中运用推广,更利于人员健康舒适和生产安全。

夏光华[4](2019)在《移动床生物膜法处理二硫化碳和硫化氢废气及硫单质回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国内外恶臭污染事件频发,尤其以二硫化碳(CS2)和硫化氢(H2S)为代表的含硫恶臭,因其嗅觉阈值低且毒性大,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废气生物净化技术因其环保、安全、经济且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在治理含硫恶臭污染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针对常规生物滴滤塔(BTF)在处理含硫工业废气过程中,由于生物滴滤床层氧浓度分布不均,引起代谢产物单质硫产生并堵塞床层,导致塔内压降不断增大,滴滤塔运行工况恶化,废气净化效率下降,并最终直接影响废气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的问题,首次提出采用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同时处理CS2和H2S废气,研究了体系pH、停留时间(EBRT)、进气负荷和进气浓度等因素对废气去除效率和去除负荷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控制反应体系的生物氧化程度回收单质硫,实现了硫资源的回收利用。首先,本文采用高效降解菌液启动MBBR生物反应器,研究了MBBR挂膜启动期的运行性能,探讨了MBBR稳定运行期体系pH、温度、停留时间、进气负荷和进气浓度等因素对CS2和H2S废气去除率和去除负荷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为2,温度为25-35℃下,该降解菌活性最强,在充足的氧气下可将CS2和H2S废气污染物全部氧化成硫酸根离子,且产生的硫酸根离子对生物无毒害作用,不影响废气污染物的去除效率;研究了污染物进气负荷对去除负荷的影响,CS2和H2S的最大去除负荷分别为209.26 g/m3.h和138.46 g/m3.h,混合废气最大去除负荷达到331.6 g/m3.h。试验期间,填料蛋白量基本维持在1.2-1.3 mg/g左右,反应体系生物量较稳定。耐冲击实验研究表明,反应体系经历了15天饥饿时期后,经过快速重新启动,CS2和H2S去除率分别在第3天和第1天即可恢复到90%以上;体系在经历了12 h的强碱损害(pH=11)后,通过采取紧急措施,CS2和H2S去除率在1天内即可分别恢复到89%和95%,表明MBBR反应体系具备优良的耐冲击性能。比较分析了MBBR和BTF同时处理CS2和H2S废气在挂膜驯化、污染物去除率和去除负荷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MBBR反应器由于体系内营养液和溶解氧分布均匀且传质效果更佳等优点,使得降解菌能在反应器内迅速生长繁殖,对污染物的降解性能可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稳定,相比BTF,采用MBBR反应器处理CS2和H2S废气污染物有着更高的去除效率和去除负荷,且不存在单质硫堵塞问题。其次,在氧化还原电位(ORP)控制生物氧化程度形成单质硫过程中,研究了体系O2/S2-摩尔比、pH对ORP的影响,并通过ORP控制MBBR生物氧化程度,研究其对废气污染物去除效率、硫酸盐生成率和单质硫生成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ORP>520 mv,CS2和H2S去除效率分别稳定在80%和90%以上。ORP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单质硫形成,当CS2-S(或H2S-S)进气负荷分别在70和80 g/m3.h时,ORP为340mv时,单质硫生成率最大,其中,CS2废气的单质硫生成率分别为44.2%和45.6%,H2S废气的单质硫生成率分别为62.3%和62.8%;当CS2-S(或H2S-S)进气负荷分别增加至120和140 g/m3.h时,ORP为370mv时,单质硫生成率最大,其中,CS2废气的单质硫生成率分别为46.5%和47.5%,H2S废气的单质硫生成率分别为62.8%和63.2%。利用气质联用、液相色谱和离子色谱等分析手段对CS2降解途径进行分析,研究其生物转化机理,结果表明在溶解氧充足的酸性体系中,CS2的生物降解途径经历了CS2—COS—H2S—S—SO32-—SO42-整个过程。在此基础上,采用沉淀、离心和烘干等技术从MBBR反应器内得到生物硫粗品,SEM扫描电镜分析表明生物硫颗粒表面包裹着一层类似蛋白质的多聚物,容易团聚在一起,其形成的颗粒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且表面较一般商品硫更圆润;XRD衍射分析表明回收的生物硫XRD图谱与商品硫磺XRD图谱吻合,图中强度较大的几个衍射峰分别在2θ为23.079o、25.845o、26.695o、27.722o处出现,与单质硫标准图谱(PDF#08-0247)相吻合。采用结晶提纯法,研究了萃取结晶溶剂、萃取剂用量和萃取时间对生物硫结晶提纯的萃取率和纯度的影响,选择以四氯乙烯为萃取溶剂,萃取剂与单质硫质量比为8,萃取时间为30min,在80℃下降温析晶,单质硫萃取效率可达88%,纯度可达90%左右,萃取溶剂经过3次循环萃取,回收的单质硫纯度仍可达85%。最后,通过进一步剖析废气污染物在MBBR反应体系内的传质行为,在环境温度30±5℃,停留时间94–39 s下,拟合分析得出CS2和H2S的最大传质分数分别为0.44和0.91,最大体积传质速率分别为97.7 g/m3.h和231.6 g/m3.h,并分析了MBBR和BTF在传质分数和体积传质速率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MBBR反应器由于曝气和水流的湍动作用,使得溶解氧和污染物较为均匀地分布,其气液两相间的传质效率较BTF优越。采用Michaelis-Menten降解动力学模型对MBBR去除CS2和H2S废气单一及混合废气的宏观动力学进行拟合,并对降解动力学参数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接种了高效降解菌液的MBBR反应器对CS2和H2S混合废气最大去除负荷达386.4 g/m3.h。采用Gompertz修正模型对MBBR降解CS2和H2S废气形成单质硫的动力学进行拟合,结果表明体系的ORP对单质硫生成的最大浓度Hmax和生成比速率Rmax影响较大,需将体系的ORP控制在最佳范围内,才能得到单质硫最大生成率。利用SEM电镜扫描观察MBBR运行各个阶段微生物形态,结果表明填料中微生物有球菌和杆状菌,以杆状菌Acidithiobacillus为主,且在单质硫回收试验中,可观察到填料表面的生物膜上分布着大量的生物硫颗粒。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MBBR运行各个阶段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反应体系内门级菌以Proteobacteria和Actinobacteria为主,丰度分别为78%和11.4%,属级主导菌为Acidithiobacillus,丰度为71%,降解菌生长状况较好。通过研究体系pH对微生物群落分布情况的影响,得出降解菌Acidithiobacillus在pH为2环境中丰度最高,表明该降解菌在pH环境为2时,降解菌细胞中酶的活性达到较佳状态,对污染物的降解速率也较高。

秦翔[5](2019)在《生物法处理畜禽养殖废气氨硫化氢及VOCs耦合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畜禽养殖废气对大气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虽然有众多学者针对恶臭性气体脱除工艺进行研究和改进,但目前仍存在处理废气种类单一、成本高和二次污染等问题。本文根据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恶臭性气体的成分和特点,结合目前处理这些恶臭性气体技术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种综合处理畜禽养殖废气中氨气、硫化氢、VOCs和颗粒物的新型生物工艺,同时开发了一套一体化生物处理设备。本试验是以猪舍排放恶臭性废气作为处理对象中试试验,并用响应面法设计试验,探究了该工艺的最佳运行参数。在工艺的最佳运行条件下,探究了废气和循环液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并分析其机理,同时就不同反应器内的生物群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本试验采用了响应面分析方法中的BOX设计法设计试验,并采用了 2因素3水平的编码方式进行设计,建立了 29组试验作为预测模型的数据基础,以此建立了根据处理气体的种类不同,建立了三个模型,并用ANOVA方法来评估其精确性和回归系数的显着性。(2)经过对预测模型的的筛选,选择气体停留时间8.25s,喷淋量2.9L/min为最佳运行参数,为了方便实验操作,取最佳运行气体停留时间为8.5s,喷淋量为3L/min。氨气、硫化氢和VOCs的去除率理论上可以达到 96.5%、94.2%和 71.2%。(3)在选定的最佳工艺运行条件下,在为期10个月的研究期间,氨、硫化氢、VOCs的去除效率分别达到了 96.5%、98.4%、83.0%;(4)氨吸收装置和氨处理装置协同作用,不仅净化了废气中的氨气、颗粒物,同时去除了溶于液相中的有机污染物VOCs,氨氮、亚硝氮和硝氮的处理效率不断提高,最终总氮浓度降低到5mg/L以下,总氮的去除率达到了 89%以上,避免了循环液中总氮的积累。此外,本试验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短程反硝化和硝化反硝化;(5)硫化氢吸收装置和硫化氢处理装置协同作用,实现了硫化氢向硫单质的转化,液相中硫单质浓度达到了 1.4ug/L,并且硫化氢吸收装置中的硫单质浓度有不断增加的趋势。此外,氨吸收装置不仅吸收氨气,同时吸收硫化氢并有将其转化为硫单质的能力,同时硫化氢吸收装置有更强的硫单质转化能力;(6)脱氨模块和脱硫模块协同作用,进一步使循环液中COD浓度降低到了 5mg/L,COD的去除率达到了 90%,液相中出现了环己烷、甲苯、正庚烷、2-己酮、双丙酮醇、四甲基尿素、对二甲苯、四甲基硫脲等物质,首先说明了废气中的有机物确实被吸收转化成了液相中的有机物,其次,液相中没有挥发性的有机酸、醇类、脂类和醛类等物质,而循环液中检测出了生物难降解烷烃、芳香烃类和酮类,证明了挥发性的有机酸、醇类、脂类和醛类等有机物被降解,说了整个系统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有一定作用。(7)在分析生物群落组分时,发现样本中主要细菌种类(占群落1%以上的细菌)主要有:Chlorobi(绿菌门细菌)、Gemmatimonadetes(芽单胞菌门)、Cyanobacteria(蓝藻)、Saccharibacteria(螺旋菌门)、Acidobacteria(酸杆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Planctomycetes(浮霉菌门)、Firmicutes(厚壁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和Chloroflexi(绿弯菌)等。这些菌种的出现解释了反应器中污染物降解的原因。

李晨旭[6](2019)在《蚯蚓粪湿度对硫化氢气体净化的影响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对于美好生存环境的愿景也愈加强烈。以往我们在研究大气污染指标的时候注重以粉尘为特征污染物,现如今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硫化氢,这一常见恶臭污染中的关键性物质,现已受到世界各国研究人员的关注。目前治理硫化氢恶臭污染的材料及方法各有利弊,有的处理效果不佳,不能根本上解决硫化氢恶臭污染问题;有的价格昂贵,材料获取困难,无法及时获取材料,导致处理失败。针对目前国内除臭领域所遇到的问题,本试验选用蚯蚓粪这种除臭效果好、绿色环保、获取便捷、经济实惠的多孔介质生物吸附材料对硫化氢恶臭气体进行去除。本文试验中以蚯蚓粪作为吸附降解材料,以硫化氢作为检测物质,采用不同湿度蚯蚓粪作对比,在常温常压下的1L血清瓶中模拟蚯蚓粪对硫化氢的去除过程,研究探讨不同湿度蚯蚓粪对硫化氢恶臭气体的处理效果及原因、吸附降解过程及除臭机理,为后续研究以蚯蚓粪作为反应器处理恶臭气体提供数据参考。本文得出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本试验选用30%、40%、50%、60%、70%五个湿度梯度蚯蚓粪作为硫化氢恶臭气体的脱除基质,试验结果表明:蚯蚓粪湿度为50%-60%时去除硫化氢效果显着,出气浓度基本能够达到国家恶臭污染物一级排放标准。在该湿度范围内,蚯蚓粪含水量适中,吸附性能完好,硫氧化细菌可适应该生长环境并在蚯蚓粪中的数量不断增大。(2)反应前后各个湿度蚯蚓粪pH和原始蚯蚓粪接近,均保持在中性,说明蚯蚓粪对pH变化具有很好的缓冲能力。(3)本试验结束后各个湿度蚯蚓粪电导率EC都较原始蚯蚓粪有所上升,其中湿度为50%蚯蚓粪中EC上升更明显。湿度为50%蚯蚓粪基质中氮磷钾等营养物质含量丰富,微生物代谢活性较强,微生物作用加速了蚯蚓粪中的有机物分解,释放出可溶性矿物盐和无机离子等,因此EC升高。(4)本试验结束后湿度为50%的蚯蚓粪中硫氧化细菌种类和数量明显高于湿度为30%的蚯蚓粪,水分条件、空隙度、pH条件、营养条件皆适合硫氧化细菌生存,反应消耗硫化氢能力强,全硫含量随之变高;而湿度为30%的蚯蚓粪中水分条件不好,硫氧化细菌未驯化结束就死亡,仅剩物理吸附作用,吸附饱和之后蚯蚓粪处理能力将降为0,完全反应的最终产物为SO42-。(5)在整个去除过程中,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虽有所降低,但还可满足硫氧化细菌吸收利用,可保持较高的去除能力,因此,在本次试验过程中,营养元素不是系统除臭过程的限制条件。

李信富[7](2019)在《某石化企业生物滤床处理恶臭装置工程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大量污染物被排放到空气中,恶臭的研究和治理逐渐受到人们关注。一些大中城市的石化企业,其恶臭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石化企业污水处理厂是高浓度污染物的聚集地,各种类型的污染物种类十分复杂,性质各不同。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一些污染物会以气体的形式直接挥发或相互反应转化为其他污染物。本文围绕某企业现场生物滤床处理恶臭装置展开,分别在实验室和企业现场展开研究。首先将实验室内前期筛选的三株恶臭降解菌(甲苯降解菌JBJ-3、硫化物降解菌S-5、氮化物降解菌D-4)分离纯化,得到纯化后的菌株氮化物降解菌D-4-7、硫化物降解菌S-5-6、甲苯降解菌JBJ-3-2。在实验室内探索了三株菌的摇瓶培养条件。然后用带有两个并行生物滤床的过滤系统进行挂膜实验。将三株恶臭降解菌按1:1:1的比例组成混合工程菌,与活性污泥进行挂膜对比实验。在恶臭治理现场,结合实验室摇瓶培养条件,利用发酵设备确定了三种菌发酵的最佳初始条件,根据发酵培养过程中的参数变化,提出了分段调控方案。生物处理装置根据中试实验的相关参数,结合污水处理厂现状确定了恶臭气体处理量、填料量、生物滤床、管道管径等相关参数。利用发酵培养的工程菌对装置进行挂膜,在不同的运行参数下考察处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工程菌后,挂膜速度提高一倍,活性污泥系统在历时58天左右启动成功,工程菌系统只用了30天就启动成功。在相同的条件下,两个系统的最大去除率都能达到80%左右。各菌培养最佳初始条件为,甲苯降解菌JBJ-3-2:温度30℃,p H=7,接种量10%,搅拌速度150 rpm、有机硅类消泡剂Antifoam B。硫化物降解菌S-5-6:温度28℃,p H=6,接种量10%,搅拌速度200rpm、有机硅类消泡剂Antifoam B。氮化物降解菌D-4-7:温度30℃,p H=6,接种量10%,搅拌速度150 rpm、豆油消泡剂。通过前期增加转速、中后期调节罐压和通气量来调节溶解氧,分段流加(NH4)2SO4控制p H的分段调控后,甲苯降解菌、硫化物降解菌、氮化物降解菌发酵效率分别提高23.5%、31.3%、14.3%。挂膜完成后,生物滤床对VOCs和恶臭物质的去除率分别在45%-65%和55%-75%之间,在30000 m3/h、温度20℃-30℃、湿度45%时装置的处理效果最佳。

谢珊珊[8](2019)在《低湿度生物滤池去除NH3及H2S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氨气(NH3)和硫化氢(H2S)是国家环保部规定的八大恶臭污染物之一,是两种典型的恶臭气体,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危害生态环境。生物除臭技术具有处理效率高、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表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其中生物滤池大多是在填料湿度较高的条件下运行,存在填料易腐蚀、处理效率降低、填料更换成本较高等缺陷,制约了其发展。为了在低湿度条件下有效去除NH3和H2S,本文在实验室研发的一种适合低湿度的复合菌剂——BFEM-2基础上,将BFEM-2接种到生物滤池反应器中,研究了该反应器的启动特性、高效稳定运行条件,以及对NH3和H2S混合气体的去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1、对生物滤池初次启动。结果发现,在25℃,填料湿度51%条件下启动第8天就可对进气50mg/m3、容积负荷0.09kg/(m3 d)的NH3去除率稳定达到100%,可实现快速启动。2、在NH3进气50mg/m3、容积负荷0.69kg/(m3·d)条件下对完全闲置一个月的生物滤池直接进气进行重新启动。结果发现,重新启动后10h去除率就可稳定达到100%,该生物滤池重新启动速度较快,抗冲击负荷能力较强。而且闲置一个月期间填料湿度仅降9.3%,填料保湿性较强。3、研究了生物滤池中填料湿度动态变化以及湿度对NH3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该生物滤池中填料保湿性好,湿度由51.2%降到25.6%历经17天,可对进气50 mg/m3、容积负荷0.09 kg/(m3 d)的NH3去除稳定保持在100%,当湿度降到24%时去除率仍在99%以上。低湿度(25%~30%)条件下该反应器仍能正常运行。4、在低湿度(25%~30%)条件下,研究了各工艺条件对NH3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a)该生物滤池具有高效稳定去除NH3的能力,最短空床停留时间为12.6s时,可对低于96.2 mg/m3的NH3保持99.4%以上的去除率;b)该反应器处理能力较高,能够对负荷1.2 kg/(m3·d)的NH3去除100%;c)该反应器适宜温度范围为11~33℃,负荷0.69 kg/(m3·d)时,NH3去除率可达100%,5~10℃下去除率稳定在92%左右,5℃以下去除效果快速下降。5、在低湿度(25%~30%)条件下,研究了该反应器对H2S及NH3与H2S混合气体的去除效果。结果发现:a)该反应器对低浓度H2S处理效果较好,可对进气15.7 mg/m3、负荷 0.11 kg/(m3·d)的 H2S 去除 98.1%;b)对 100 mg/m3 的 NH3 去除率在 99.9%以上,50 mg/m3的H2S去除率在75%以上;c)NH3进气稳定(100 mg/m3)时,混合进气中H2S大于55 mg/m3时,NH3去除率变得不稳定,而H2S进气浓度稳定时,NH3浓度的提高有利于H2S的去除。综上所述,BFEM-2菌剂能够对除臭生物滤池进行快速启动,且该生物滤池在低湿度条件下能高效稳定的去除NH3和H2S,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金相雷[9](2018)在《印染废水工程设计及其除锑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纺织印染行业的废水产量一直处于行业前列,近年来,随着印染技术的不断进步,印染原材料和化学辅助试剂的使用日渐复杂,使得印染企业排放的废水处理难度不断增加,这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印染行业的发展。另外,随着新标准对污染物排放要求的不断提高,金属锑(Antimony,Sb)去除已经成为现阶段印染废水处理的一大新难题,传统的废水处理系统已很难满足出水水质要求。虽然目前关于印染废水处理及除锑技术的新工艺和新方法研究很多,但大部分仍处于实验室模拟阶段或因投产成本太高、效果不稳定等因素有待改进。因此,设计稳定、高效、经济的印染废水处理工艺和除锑技术已经成为环境和企业的共同需求,将有利于实现我国纺织染整工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本设计将以常熟市经济开发区内6家印染企业产生的废水为对象,通过借鉴相似的工程案例,结合污水厂地理位置及园区实际发展情况,设计出一整套出水稳定、抗冲击能力强、管理操作方便的印染废水处理工艺。同时开展新药剂除锑的烧杯试验和生产性试验研究。保证出水水质稳定达标排放,探索印染废水除锑的可行性方案,为项目工程化实施提供工艺技术保障。根据各入区企业的核定用水量,充分考虑印染生产水质水量波动大的情况,本工程取设计规模为1.5万m3/d。为确保污水处理厂以及废水输送管道的正常运行,本工程考虑各企业在厂内设置必要的预处理设施,各入驻印染及水洗企业不允许采用尿素等含氮物质的印花工艺。综合考虑本工程设计的进水水质确定为:p H=10-12,CODCr=600 mg/L,BOD5=150 mg/L,总Sb=700μg/L,NH3-N=15 mg/L,SS=250 mg/L,色度为500。本工程污水处理工艺采用调节池-混凝沉淀池-水解酸化-CAST生物池-芬顿氧化-FMBO除锑-斜管沉淀-纤维转盘过滤工艺,处理出水满足国家《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 87-2012)及其修改单中表3所规定的出水水质。剩余污泥通过污泥浓缩池、板框压滤脱水机对污泥进行浓缩脱水,泥饼外运处置。对部分可能产生恶臭的构筑物如格栅、调节池、水解酸化池、污泥浓缩池、污泥调理池等进行加盖,废气经收集后通过生物滤池除臭工艺,处理后厂界指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二级标准。选择针对印染行业废水的T20新型除锑药剂(主要成分为铁锰复合氧化物,FMBO),设计静态烧杯试验,并选取常熟市周行新州污水处理厂(含锑污染因子较为典型)做为生产性试验的项目基地,以此来验证该药剂的最佳处理工况及除锑效果。根据烧杯实验的结果,得出最佳药剂投加浓度为1500mg/L,最适p H值范围为4.5-5.5,搅拌装置的快速搅拌速度宜为500r/min,慢速搅拌速度宜为80r/min。生产性试验结果表明FMBO的除锑效率稳定在90%左右,出水完全以Sb(V)的形态,除锑效果显着,能够稳定达标,可用于含锑印染废水处理工程中。根据投资概算,本项目工程(1.5万m3/d)总投资6145.46万元。污水处理厂工程单位处理水量经营成本为2.39元/m3,总成本平均值为3.00元/m3。本项目的实施可使常熟市经济开发区内6家印染企业废水集中治理,体现规模优势,实现节能减排。项目符合国家关于加强对污水污染防治的要求,项目投产后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常熟市水体治污具有积极贡献。

孙一鸣[10](2016)在《典型有机硫(VOSCs)降解菌筛选、降解机理及其处理有机废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SCs)的降解越来越成为环境领域关注的焦点。减少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并不是简单的控制挥发性有机废气浓度以达到相关标准的限定值,而是必须同时满足恶臭污染控制的要求。甲硫醚(DMS)是自然界中主要的含硫有机气体,也是典型的VOSCs,该气体嗅阈值低,通常为0.00060.04 ppm,当浓度高于0.05 ppm的情况下即可对人体的健康造成损害。与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相比,传统的生物技术法对去除恶臭污染源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探究去除典型硫化物的高效的生物技术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论文以筛选的典型高效VOSCs降解菌株Alcaligenes sp.SY1为基础,开展环境因素分析,主要参数优化;通过同位素示踪,开展生物代谢产物、动力学及其机理研究,探明降解过程的作用机理;研究典型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甲硫醚、丙硫醇生物净化技术,分析主要工艺参数对于去除效果的影响并通过和甲苯废气混合进行反应器协同降解污染物及其动力学研究。从新昌制药污水池成功分离并筛选出一株高效降解菌Alcaligenes sp.SY1,(Genebank NO:KP162176,保藏号为CCTCC M2014619),采用响应面分析(RSM)对菌株的生长环境进行实验设计,得出菌株最优生长条件为:温度27.03oC,pH7.80,盐度0.84%,甲硫醚浓度1585.39?M。在最优条件下培育的菌株能够在30小时内降解99%的甲硫醚。通过同位素示踪实验(SIP)定性分析,结果表明二甲基二硫醚(DMDS)和二甲基三硫醚(DMTS)是最主要的两种中间产物,得出菌株Alcaligenes sp.SY1降解甲硫醚的代谢途径。动力学分析采用了Haldane-Andrews模型,得到最大比生长速率与最大比降解速率分别为0.17 h-1和0.63 gs·gx-1·h-1。建立生物滴滤塔(BTF),净化甲硫醚、丙硫醇以及甲苯混合废气。采用纯菌在已有甲苯降解菌的反应器中挂膜,分别考察了停留时间(EBRT)为56 s、28 s和20 s三种情况下的进气负荷(ILR)的改变对反应器去除效率(RE)和去除负荷(EC)的影响。采用米氏动力学方程(M-M)模型,在甲硫醚、丙硫醇和甲苯分别为单一物质情况下,其最大去除率(rmax)的值分别为256.41 g·m-3·h-1、204.08 g·m-3·h-1和90.91 g·m-3·h-1,而rmax在废气混合条件下的值分别为114.94 g·m-3·h-1,104.17g·m-3·h-1和99.01 g·m-3·h-1。二氧化碳的矿化率在三种停留时间下分别为56 s,y=2.26x;28 s,y=1.88x和20 s,y=1.72x。在反应器运行不同阶段采用高通量测序(Illumina MiSeq sequencing analysis)对反应器内微生物群落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rote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是最主要的两个细菌群落,且在反应的不同阶段,细菌群落会随着时间及外部条件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变化。本论文的研究采用多方程动力学拟合,响应面分析,同位素示踪代谢产物,反应器参数优化以及生物群落分析为生物法处理甲硫醚奠定了重要应用基础。

二、微生物模块过滤法净化水中恶臭污染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生物模块过滤法净化水中恶臭污染物(论文提纲范文)

(1)徐州市奎河污水处理厂改建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1 国内发展现状
        1.3.2 国外发展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我国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的方式和方法
    2.1 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的目的和要求
        2.1.1 升级改造的目的
        2.1.2 升级改造的原则和要求
    2.2 我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常用的方法
        2.2.1 预处理改造
        2.2.2 生物处理改造
        2.2.3 深度处理改造
    2.3 提标改造方式选择
        2.3.1 提标改造方式方法
        2.3.2 我国的提标改造案例
第3章 奎河污水处理厂改建方案研究
    3.1 奎河污水处理厂现状
        3.1.1 徐州市自然地理概况
        3.1.2 奎河污水处理厂基本情况
    3.2 奎河污水处理厂存在的问题分析
        3.2.1 水厂出水水质有待提升
        3.2.2 水厂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
        3.2.3 水厂布置与区域规划要求不符
    3.3 奎河污水处理厂改造目标要求
        3.3.1 设计规模的确定
        3.3.2 进出水水质的确定
        3.3.3 其他处理目标的确定
    3.4 奎河污水处理厂布局方案
        3.4.1 不同布置形式的特点分析
        3.4.2 厂区布置方案优选
        3.4.3 工程布置方案
    3.5 奎河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方案
        3.5.1 主体工艺方案优选
        3.5.2 主体处理工艺设计
        3.5.3 除臭工艺方案
        3.5.4 厂区生态环境布置方案
    3.6 承泄区水质提升设计方案
        3.6.1 承泻区排污控制
        3.6.2 种植生态植物
第4章 奎河污水处理厂改建工程影响分析
    4.1 环境生态分析
        4.1.1 污染对环境生态影响分析
        4.1.2 环境生态控制对策
        4.1.3 污水处理厂运行过程的环境及因环境生态导致的风险分析
    4.2 经济效益分析
    4.3 环境生态效益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蚯蚓粪净化H2S废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创新性
2 文献综述
    2.1 硫化氢
        2.1.1 H_2S的来源
        2.1.2 H_2S的危害及排放标准
    2.2 H_2S治理方法的研究进展
        2.2.1 物理法
        2.2.2 化学法
        2.2.3 生物法处理H_2S
    2.3 蚯蚓粪的性质及应用现状
        2.3.1 蚯蚓粪的性质
        2.3.2 蚯蚓粪的应用现状
    2.4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研究进展
        2.4.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2.4.2 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2.4.3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2.4.4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2.4.5 高通量测序技术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与试剂
    3.2 主要仪器设备
    3.3 分析方法
        3.3.1 蚯蚓粪相关指标分析
        3.3.2 H_2S浓度
        3.3.3 微生物分析
4 浓度对蚯蚓粪净化H_2S效果的影响
    4.1 引言
    4.2 试验方法
        4.2.1 蚯蚓粪
        4.2.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灭菌蚯蚓粪与未灭菌蚯蚓粪去除效果
        4.3.2 浓度对蚯蚓粪去除H_2S效果的影响
        4.3.3 不同H_2S浓度条件下蚯蚓粪中pH的变化
        4.3.4 不同H_2S浓度条件下蚯蚓粪中代谢产物变化
        4.3.5 不同H_2S浓度条件下蚯蚓粪中氮营养含量的变化
    4.4 本章小结
5 填料湿度对蚯蚓粪净化H_2S气体的影响及微生物菌群分析
    5.1 引言
    5.2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蚓粪湿度对去除H_2S的影响
        5.3.2 不同湿度的蚯蚓粪去除H_2S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及组成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卧式蚯蚓粪生物反应器净化含H_2S废气
    6.1 引言
    6.2 试验方法
        6.2.1 试验装置
        6.2.2 运行条件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卧式蚯蚓粪生物滤池的启动
        6.3.2 卧式蚯蚓粪生物滤池稳定运行
        6.3.3 不同进气负荷对H_2S去除率的影响
        6.3.4 不同停留时间对H_2S去除效果影响
        6.3.5 填料厚度对硫化氢去除率的影响
        6.3.6 蚯蚓粪pH值的变化
        6.3.7 蚯蚓粪中代谢产物的变化
        6.3.8 蚯蚓粪中营养元素的变化
        6.3.9 生物反应器重新启动后去除能力的研究
    6.4 本章小结
7 蚯蚓粪生物反应器内微生物分析及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7.1 引言
    7.2 试验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蚯蚓粪生物反应器的细菌群落结构及变化
        7.3.2 蚯蚓粪生物反应器动力学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展望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DNA提取试剂盒操作说明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某屠宰加工企业污水站臭气治理工程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屠宰加工企业废水废气的特点及危害
        1.1.1 屠宰废水的来源、特点及危害
        1.1.2 屠宰加工企业臭气的来源
        1.1.3 屠宰厂臭气特点及处理难点
        1.1.4 恶臭气体检测方法
        1.1.4.1 嗅觉检测法
        1.1.4.2 仪器检测法
        1.1.5 国内外恶臭气体控制法规
        1.1.6 臭气的危害
第二章 :屠宰加工企业污水厂臭气治理基本方法
    2.1 国内外屠宰加工企业废水处理发展现状
        2.1.1 序批式活性污泥系统(SBR)
        2.1.2 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
        2.1.3 周期循环活性污泥法(CASS)
    2.2 国内外屠宰加工企业废水处理厂除臭方法
        2.2.1 物理法
        2.2.1.1 掩蔽法
        2.2.1.2 稀释扩散法
        2.2.1.3 吸附法
        2.2.2 化学法
        2.2.2.1 吸收法
        2.2.2.2 燃烧法
        2.2.3 低温等离子体分解法
        2.2.4 生物法
        2.2.4.1 生物过滤法
        2.2.4.2 生物滴滤法
        2.2.4.3 生物除臭剂
        2.2.5 几种除臭方法应用性对比
    2.3 研究内容与意义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臭气治理工程设计与应用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污水处理站概况及主要基础数据
        3.2.1 污水处理站概况
        3.2.2 主要基础数据
    3.3 生物除臭机理探讨
        3.3.1 生物脱硫机理
        3.3.2 生物脱氮机理
        3.3.3 生物滤箱运行原理
    3.4 处理工艺选择
        3.4.1 生物洗涤法
        3.4.2 生物滤池法
        3.4.3 生物滴滤池
        3.4.4 三种生物法处理工艺比较
    3.5 除臭系统设计
        3.5.1 臭气收集
        3.5.1.1 构筑物的封闭
        3.5.1.2 集风管道的设计
        3.5.2 臭气净化
        3.5.2.1 预洗段设计
        3.5.2.2 生物滤箱设计
        3.5.2.3 生物滤箱填料选择
        3.5.2.4 菌种来源
        3.5.3 噪音控制
        3.5.4 电气控制
    3.6 生物滤箱运行参数设定
        3.6.1 生物滤床温度设定
        3.6.1.1 检测仪器
        3.6.1.2 实验结果
        3.6.1.3 结果分析
        3.6.2 臭气停留时间的设定
        3.6.2.1 实验结果
        3.6.2.2 结果分析
    3.7 工程投资和经济指标分析
        3.7.1 工程投资
        3.7.2 经济指标分析
第四章 :除臭系统运行结果与分析
    4.1 运行情况
    4.2 处理效果
        4.2.1 测定内容
        4.2.2 采样方法
        4.2.3 测定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和创新点
    5.2 问题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4)移动床生物膜法处理二硫化碳和硫化氢废气及硫单质回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污染物质来源
        1.1.2 物理化学性质
        1.1.3 污染控制标准
    1.2 生物法处理二硫化碳和硫化氢废气研究进展
        1.2.1 生物法处理硫化氢废气研究进展
        1.2.2 生物法处理二硫化碳废气研究进展
    1.3 生物法处理二硫化碳和硫化氢废气回收单质硫的研究现状
        1.3.1 硫化氢生物氧化机制
        1.3.2 生物法脱除硫化氢回收单质硫研究现状
    1.4 氧化还原电位
        1.4.1 氧化还原电位的定义
        1.4.2 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因素
        1.4.3 氧化还原电位的应用
    1.5 废气生物净化反应器
        1.5.1 常规生物反应器
        1.5.2 MBBR生物反应器
        1.5.3 MBBR处理废气的可行性
    1.6 目前尚存在的一些问题
    1.7 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装置
    2.2 实验材料
        2.1.1 降解菌液
        2.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分析方法
        2.3.1 工艺参数测定方法
        2.3.2 微生物相分析方法
        2.3.3 高通量测序分析
    2.4 参数计算方法
第三章 MBBR高效去除二硫化碳和硫化氢的研究
    3.1 MBBR启动阶段的运行性能
        3.1.1 启动阶段去除率
        3.1.2 启动阶段生物量
    3.2 MBBR稳定运行阶段工艺参数的研究
        3.2.1 pH对去除效率的影响
        3.2.2 温度对去除效率的影响
        3.2.3 停留时间对去除效率和去除负荷的影响
        3.2.4 进气负荷对去除负荷的影响
        3.2.5 进气浓度对去除效率的影响
        3.2.6 硫酸盐浓度对去除效率的影响
        3.2.7 生物量分析
    3.3 耐冲击实验的研究
        3.3.1 耐饥饿考察
        3.3.2 耐强碱考察
    3.4 MBBR和 BTF生物净化废气性能比较
        3.4.1 BTF启动挂膜及稳定运行阶段的性能研究
        3.4.2 不同停留时间对去除负荷的影响
        3.4.3 进气负荷对混合废气去除负荷的影响
        3.4.4 MBBR和BTF处理CS2和H2S废气的性能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硫元素的生物转化及单质硫回收研究
    4.1 生物氧化控制形成单质硫研究
        4.1.1 生物转化机理
        4.1.2 生物氧化体系ORP的影响因素分析
        4.1.3 ORP控制生物氧化形成单质硫研究
    4.2 污染物降解途径分析
    4.3 生物硫的分离纯化及表征
        4.3.1 技术路线的选择
        4.3.2 生物硫的分离
        4.3.3 生物硫组分分析与表征
        4.3.4 生物硫的结晶纯化
    4.4 反应体系硫元素的平衡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宏观动力学及微生物形态种群分析
    5.1 传质和动力学模型分析
        5.1.1 MBBR传质过程分析
        5.1.2 废气在反应器内的传质分数和体积传质速率分析
        5.1.3 污染物降解宏观动力学分析
        5.1.4 单质硫生成的动力学分析
    5.2 微生物形态分析
        5.2.1 MBBR降解污染物期间微生物相分析
        5.2.2 MBBR控制单质硫回收期间微生物相分析
        5.2.3 MBBR控制单质硫回收微生物EDS分析
    5.3 微生物群落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生物法处理畜禽养殖废气氨硫化氢及VOCs耦合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畜禽养殖废气的来源和危害
        1.1.1 畜禽养殖废气的来源
        1.1.2 畜禽养殖废气的危害
    1.2 畜禽养殖废气的成分和特点
        1.2.1 畜禽养殖废气的主要成分
        1.2.2 畜禽养殖废气的主要特点
    1.3 国内外畜禽养殖恶臭性气体排放标准
    1.4 畜禽养殖废气恶臭污染物控制技术
        1.4.1 畜禽养殖环节恶臭性气体挥发控制技术
        1.4.2 畜禽养殖后端恶臭性气体控制技术
        1.4.3 畜禽养殖废气处理工艺设计及运行参数研究
    1.5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装置及方法
    2.1 实验装置及方法
        2.1.1 中试试验装置
        2.1.2 中试试验流程
    2.2 实验材料和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2.3 废气来源和接种污泥
        2.2.4 循环营养液的组成
    2.3 检测项目和分析方法
    2.4 响应面分析方法
    2.5 分子生物学方法
第三章 工艺启动和工艺运行参数的优化
    3.1 畜禽养殖NH_3、H_2S及VOCs集成生物处理工艺的启动
    3.2 响应面法优化工艺关键运行参数
        3.2.1 响应面试验设计材料
        3.2.2 中试试验设计(BOX设计法)
        3.2.3 BOX设计模型的建立
        3.2.4 分析内容(统计学)
        3.2.5 设计模型分析和评估
        3.2.6 预测模型响应面曲线图分析和不同变量对去除率的影响分析
        3.2.7 最高去除率和最佳运行参数的选择
        3.2.8 预测模型和试验结果线性回归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污染物去除效果和机理的研究
    4.1 废气中主要污染物的进出口浓度变化和分析(2018/4/1-2018/9/1)
    4.2 循环液中有机物组分和浓度的变化(2018/5/3-2018/11/1)
        4.2.1 循环液中COD的浓度变化和分析
        4.2.2 GC-MS分析循环液中的有机物组分
    4.3 脱氨模块循环液中氮元素组分和浓度的变化(2018/5/3-2018/11/1)
    4.4 脱硫模块循环液中硫单质浓度的变化(2018/5/3-2018/1U1)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反应器内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5.1 取样方法和样品PCR扩增结果鉴定
    5.2 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分析
        5.2.1 OTU分析
        5.2.2 Rank_Abundance曲线图
        5.2.3 多样性指数分析(Alpha)
    5.3 细菌群落物种组成分析
        5.3.1 样本的Venn分析(OUT水平)
        5.3.2 群落的Heatmap图
        5.3.3 群落结构组分图和污染去除机理分析
    5.4 样本比较分析
        5.4.1 PCA分析(OUT水平)
        5.4.2 PCoA分析(OUT水平)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6)蚯蚓粪湿度对硫化氢气体净化的影响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恶臭污染概述
        1.1.1 恶臭污染的概念
        1.1.2 恶臭物质的分类
        1.1.3 国内外恶臭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
        1.1.4 恶臭污染的污染特征
    1.2 硫化氢简介
        1.2.1 硫化氢的理化性质
        1.2.2 硫化氢的危害
    1.3 恶臭气体净化技术方法
        1.3.1 生物洗涤法
        1.3.2 生物过滤法
        1.3.3 生物滴滤法
    1.4 蚯蚓粪简介
        1.4.1 蚯蚓粪的物理性质
        1.4.2 蚯蚓粪的化学性质
        1.4.3 蚯蚓粪的生物学性质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5.3 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蚯蚓粪
        2.1.2 供试硫化氢气体
    2.2 试验方法
    2.3 测试方法
    2.4 数据处理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结果与讨论
    3.1 蚯蚓粪湿度对硫化氢的脱除过程的影响
        3.1.1 蚯蚓粪湿度为30%时的去除效果讨论
        3.1.2 蚯蚓粪湿度为40%时的去除效果讨论
        3.1.3 蚯蚓粪湿度为50%时的去除效果讨论
        3.1.4 蚯蚓粪湿度为60%时的去除效果讨论
        3.1.5 蚯蚓粪湿度为70%时的去除效果讨论
    3.2 不同湿度蚯蚓粪处理硫化氢前后理化指标的变化
        3.2.1 不同湿度蚯蚓粪处理硫化氢前后pH的变化
        3.2.2 不同湿度蚯蚓粪处理硫化氢前后EC的变化
    3.3 不同湿度蚯蚓粪处理硫化氢前后硫元素的变化
    3.4 不同湿度蚯蚓粪处理硫化氢前后营养元素的变化
        3.4.1 不同湿度蚯蚓粪处理硫化氢前后氮元素的变化
        3.4.2 不同湿度蚯蚓粪处理硫化氢前后总磷含量的变化
        3.4.3 不同湿度蚯蚓粪处理硫化氢前后全钾含量的变化
    3.5 生物除臭机理
        3.5.1 硫化氢的氧化途径
        3.5.2 气液传质过程
    3.6 本章小结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某石化企业生物滤床处理恶臭装置工程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恶臭物质概述
        1.1.1 恶臭物质来源
        1.1.2 恶臭种类及危害
    1.2 恶臭处理技术概述
    1.3 生物过滤技术
        1.3.1 生物滤床工作原理
        1.3.2 生物过滤工艺
    1.4 摇瓶培养与发酵罐培养差异分析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工程菌复壮及摇瓶培养条件优化
    2.1 前言
    2.2 菌株复壮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实验方法
        2.2.3 结果与讨论
    2.3 菌株培养条件探究
        2.3.1 材料与方法
        2.3.2 甲苯降解菌培养条件测定
        2.3.3 硫化物降解菌培养条件测定
        2.3.4 氮化物降解菌培养条件测定
    2.4 活性污泥与工程菌挂膜比较
        2.4.1 实验装置
        2.4.2 废气产生液与营养液
        2.4.3 填料的选择
        2.4.4 挂膜生物来源
        2.4.5 污染废气浓度检测方法
        2.4.6 系统启动
        2.4.7 生物滤床启动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程菌扩大培养工艺优化与调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设备与试剂
        3.1.2 培养方法
        3.1.3 发酵系统灭菌
    3.2 种子罐工艺优化
        3.2.1 消泡剂的选择
        3.2.2 种龄确定
    3.3 发酵罐分段调控发酵工艺
        3.3.1 200L发酵过程中参数变化
        3.3.2 发酵过程参数调控及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程设计及计算
    4.1 某企业污水处理厂简介
    4.2 工艺流程
        4.2.1 工艺概述
        4.2.2 工艺流程
    4.3 生物除臭装置工程设计
        4.3.1 风量
        4.3.2 恶臭气体收集及排放标准
        4.3.3 生物滤床相关设计
        4.3.4 管道管径
        4.3.5 温湿联控
    4.4 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
        4.4.1 三废处理方案
        4.4.2 物料平衡
        4.4.3 辅助材料及公用工程消耗
        4.4.4 运行期环境影响分析
        4.4.5 安全与卫生
        4.4.6 主要防范措施
第五章 装置运行与完善
    5.1 生物滤床运行
        5.1.1 微生物
        5.1.2 检测方法
        5.1.3 挂膜
        5.1.4 运行结果
    5.2 实验过程参数考察
        5.2.1 不同流量条件下的脱臭效果
        5.2.2 不同温度下的脱臭效果对比
        5.2.3 不同湿度下的脱臭效果
    5.3 初探优化与建议
        5.3.1 风机
        5.3.2 雾化加湿
        5.3.3 预处理
        5.3.4 仪表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8)低湿度生物滤池去除NH3及H2S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恶臭污染概述
        1.1.1 恶臭污染来源及恶臭物质分类
        1.1.2 恶臭的污染特征及危害
        1.1.3 恶臭污染物的相关控制标准
    1.2 NH_3和H_2S污染概述
        1.2.1 NH_3和H_2S的性质及来源
        1.2.2 NH_3和H_2S的危害
        1.2.3 NH_3和H_2S的去除原理
    1.3 恶臭的处理方法
        1.3.1 物理法
        1.3.2 化学法
        1.3.3 生物法
    1.4 生物滤池法研究进展
        1.4.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2 生物除臭机理研究
        1.4.3 影响因素
        1.4.4 研究方向
    1.5 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1.5.1 研究背景
        1.5.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5.3 研究路线
第二章 试验装置及方法
    2.1 生物滤池装置及工艺流程
    2.2 实验材料
        2.2.1 菌源
        2.2.2 填料
    2.3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2.3.1 主要实验试剂
        2.3.2 主要分析仪器
    2.4 主要分析指标及测定方法
第三章 生物滤池反应器启动特性研究
    3.1 初次启动
    3.2 重新启动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滤池反应器高效稳定运行工艺条件研究
    4.1 BFEM-2对NH_3去除效果
    4.2 填料湿度对NH_3去除率的影响
    4.3 进气量及停留时间对NH_3去除率的影响
    4.4 容积负荷对NH_3去除率的影响
    4.5 温度对NH_3去除率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反应器对NH_3和H_2S混合气体的去除效果
    5.1 对单一气体H_2S的去除效果
    5.2 对NH_3和H_2S混合气体的去除效果
        5.2.1 H_2S进气浓度变化对NH_3去除率的影响
        5.2.2 NH_3进气浓度变化对H_2S去除率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印染废水工程设计及其除锑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项目背景
    1.2 设计目的与意义
    1.3 印染废水概况
        1.3.1 印染废水的组成及特征
        1.3.2 印染废水的处理方法
        1.3.3 印染废水处理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3.4 废水除锑技术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5 项目概况
        1.5.1 工程设计目的
        1.5.2 工程设计规模
        1.5.3 设计进水水质
        1.5.4 出水水质要求
    1.6 设计依据与原则
        1.6.1 设计依据
        1.6.2 设计原则
    1.7 设计内容及技术路线
        1.7.1 设计内容
        1.7.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工程方案论证
    2.1 印染废水水质特点
    2.2 处理工艺方案
    2.3 生物处理工艺的选择
    2.4 三级深度处理工艺
        2.4.1 深度处理主要目的
        2.4.2 印染废水难降解有机物深度处理工艺
        2.4.3 除锑工艺
        2.4.4 过滤工艺
        2.4.5 消毒工艺
    2.5 除臭工艺
        2.5.1 除臭的必要性
        2.5.2 除臭方法
    2.6 污泥处理工艺
    2.7 处理工艺流程
第三章 处理系统工艺设计计算
    3.1 废水处理部分
        3.1.1 进水格栅渠
        3.1.2 中和池
        3.1.3 调节池
        3.1.4 混凝沉淀池
        3.1.5 水解酸化池
        3.1.6 CAST生物反应池
        3.1.7 混凝反应斜管沉淀池(含芬顿及除锑反应池)
        3.1.8 纤维转盘滤池
        3.1.9 尾水泵房和中水回用系统
        3.1.10 加药系统
    3.2 污泥处理部分
        3.2.1 污泥产生量
        3.2.2 污泥浓缩池
        3.2.3 污泥调质系统
        3.2.4 污泥脱水机房
    3.3 臭气处理部分
        3.3.1 处理效果要求
        3.3.2 臭气收集、输送系统
        3.3.3 臭气系统设计工艺计算
第四章 定向除锑试验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设备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备
    4.2 试验方案与设备
        4.2.1 烧杯试验
        4.2.2 生产性试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FMBO投加浓度对Sb去除率的影响
        4.3.2 p H值对Sb去除率的影响
        4.3.3 GT值对Sb去除率的影响
        4.3.4 生产性实验结果
        4.3.5 Sb的存在形态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污水处理站工程设计
    5.1 总图设计
        5.1.1 厂区总平面
        5.1.2 高程设计
        5.1.3 厂区内给水和回用水设计
        5.1.4 厂区排水设计
        5.1.5 厂区道路和运输
        5.1.6 厂区绿化
    5.2 建筑设计
        5.2.1 建筑设计主要内容
        5.2.2 总体布局、建筑风格
        5.2.3 建筑物一览表
        5.2.4 建筑防火
        5.2.5 道路和绿化
    5.3 自动化控制及仪表设计
        5.3.1 设计原则:
        5.3.2 自控系统
        5.3.3 设备控制方式
        5.3.4 仪表系统
        5.3.4.2 仪表供电
        5.3.4.3 仪表接地
    5.4 防腐设计
    5.5 节能设计
        5.5.1 污水处理厂能源构成
        5.5.2 节能措施
        5.5.4 能耗指标分析
第六章 工程投资与效益分析
    6.1 投资内容及编制依据
        6.1.1 投资内容
        6.1.2 编制依据
        6.1.3 其他工程费用取费标准
    6.2 工程总投资
    6.3 成本费用预测
    6.4 工程效益分析
        6.4.1 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6.4.2 经济效益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10)典型有机硫(VOSCs)降解菌筛选、降解机理及其处理有机废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VOSCS来源及基本特性
        1.1.1 VOSCs的来源
        1.1.2 VOSCs的特性
    1.2 VOSCS污染的危害及现状
        1.2.1 VOSCs的危害
        1.2.2 VOSCs的污染现状
    1.3 VOSCS的处理方法
        1.3.1 物理处理法
        1.3.2 化学处理法
        1.3.3 生物处理法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技术路线及主要内容
        1.4.1 甲硫醚简介
        1.4.2 本论文研究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4.3 本课题的技术路线图
        1.4.4 本课题研目的主要内容
        1.4.5 本课题创新之处
第二章 实验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微生物培养
        2.2.1 菌种来源
        2.2.2 培养基制备
        2.2.3 菌株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2.2.4 菌株的DMS降解特性初步研究
        2.2.5 菌株降解广谱性研究
        2.2.6 甲硫醚降解曲线及菌体生长曲线
        2.2.7 生物量增长标定
    2.3 中间产物测定
        2.3.1 实验准备
        2.3.2 同位素示踪
    2.4 优化培养条件
        2.4.1 不同pH条件下对于SY1降解菌株的影响
        2.4.2 温度对甲硫醚降解的影响
        2.4.3 不同供氧条件对甲硫醚降解的影响
        2.4.4 不同氮源对甲硫醚降解影响
        2.4.5 中心组合设计和响应面分析
    2.5 反应器运行参数优化
        2.5.1 接种方式
        2.5.2 不同停留时间对于去除负荷影响
        2.5.3 喷淋量对于去除效果的影响
        2.5.4 温度对反应器去除率的影响
        2.5.5 压降对反应器去除效果的影响
        2.5.6 反应器内混合废气的相互作用
        2.5.7 饥饿条件及其恢复情况
        2.5.8 多组分冲击负荷的影响
    2.6 生物学实验
        2.6.1 引物的选择
        2.6.2 高通量数据分析
    2.7 实验装置
    2.8 分析方法
        2.8.1 中间产物的定量分析
        2.8.2 中间产物的定性分析
        2.8.3 代谢终产物测定
        2.8.4 动力学拟合
第三章 典型有机硫(甲硫醚)降解菌的分离纯化鉴定及生长特性研究
    3.1 典型有机硫(甲硫醚)降解菌的分离
    3.2 SY1的鉴定
    3.3 生物量的标定
    3.4 SY1抗性实验
    3.5 甲硫醚降解曲线与SY1生长曲线
        3.4.1 分离菌株对甲硫醚的耐受浓度研究
        3.4.2 分离菌株的底物特异性研究
        3.4.3 动力学拟合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LCALIGENES SP.SY1降解DMS的代谢途径及机理
    4.1 菌株SY1降解DMS中间产物测定
    4.2 代谢终产物的测定
    4.3 代谢途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LCALIGENES SP.SY1降解DMS的条件优化
    5.1 不同初始PH对DMS降解影响
    5.2 温度对甲硫醚降解影响
    5.3 不同供氧方式对DMS的降解影响
    5.4 不同氮源对DMS降解影响
    5.5 不同盐度对DMS降解的影响
    5.6 中心组合设计和响应面分析优化培养基组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反应器挂膜启动及稳定运行研究
    6.1 挂膜启动研究
    6.2 稳定运行研究
    6.3 生物滴滤塔中压降变化的研究
    6.4 生物滴滤塔中SO42-浓度变化以及NAOH消耗量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生物滴滤塔各参数的影响
    7.1 EBRT对最大去除负荷的影响
    7.2 喷淋量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7.3 温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7.4 压降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7.5 混合废气相互作用影响
    7.6 饥饿条件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7.7 冲击负荷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7.8 动力学研究
    7.9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微生物群落分布规律
    8.1 污染物对于微生物群落的选择性
        8.1.1 微生物形态学
        8.1.2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布与组成
    8.2 微生物群落随着时间演化特征
        8.2.1 微生物门水平演化规律
        8.2.2 微生物在纲水平演化规律
        8.2.3 微生物在属水平演化规律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4 发明专利

四、微生物模块过滤法净化水中恶臭污染物(论文参考文献)

  • [1]徐州市奎河污水处理厂改建方案研究[D]. 邓海波. 扬州大学, 2021(08)
  • [2]蚯蚓粪净化H2S废气研究[D]. 田维平. 兰州交通大学, 2020
  • [3]某屠宰加工企业污水站臭气治理工程设计与应用研究[D]. 刘一江.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4]移动床生物膜法处理二硫化碳和硫化氢废气及硫单质回收的研究[D]. 夏光华. 浙江工业大学, 2019(12)
  • [5]生物法处理畜禽养殖废气氨硫化氢及VOCs耦合技术研究[D]. 秦翔.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6]蚯蚓粪湿度对硫化氢气体净化的影响试验研究[D]. 李晨旭.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7]某石化企业生物滤床处理恶臭装置工程化研究[D]. 李信富.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8]低湿度生物滤池去除NH3及H2S的实验研究[D]. 谢珊珊. 扬州大学, 2019(02)
  • [9]印染废水工程设计及其除锑试验研究[D]. 金相雷. 安徽工业大学, 2018(08)
  • [10]典型有机硫(VOSCs)降解菌筛选、降解机理及其处理有机废气研究[D]. 孙一鸣. 浙江工业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微生物模块过滤法净化水中恶臭污染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