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家庭因素

影响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家庭因素

一、影响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家庭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朱肖楠[1](2021)在《初中生父母教养投入、自我控制与问题行为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选取河南省、江苏省两所中学653名初中生作为研究被试,采用《青少年感知父母教养投入问卷》、《自我控制能力问卷》、《长处和困难》3个问卷,对其父母教养投入、自我控制与问题行为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对其关系进行研究,进一步探讨初中生自我控制在父母教养投入与问题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本研究运用SPSS26.0、Amos26.0软件对653份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1)初中生母亲教养投入在年级、父亲学历、母亲学历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初一感知到的母亲教养投入显着大于初三;父亲学历为小学或小学以下感知到的母亲教养投入显着低于父亲学历为高中或中专学历;母亲学历为小学或小学以下感知到的母亲教养投入显着低于初中、高中或中专学历。(2)初中生父亲教养投入在性别、年级、父亲学历、母亲学历上存在显着差异。男生感知到的父亲教养投入显着高于女生;初一、初二感知到的父亲教养投入显着高于初三,大专及以上显着高于小学或小学以下学历;父亲学历为高中或中专感知到的父亲教养投入显着高于小学或小学以下、初中;母亲学历为小学或小学以下感知到的父亲教养投入显着低于初中学历。(3)初中生自我控制在性别、年级、父亲学历、母亲学历上存在显着差异。男生的自我控制水平显着高于女生;初一学生的自我控制水平显着高于初二、初三;父亲学历为高中或中专的学生自我控制水平显着高于小学或小学以下、初中学历;母亲学历为小学或小学以下学历的学生的自我控制水平显着低于初中、高中或中专学历。(4)初中生问题行为在年级、父亲学历、母亲学历上存在显着差异。初三学生的问题行为显着高于初一、初二;父亲学历为高中或中专学生的问题行为显着低于小学或小学以下、初中学历;母亲学历为小学或小学以下学生的问题行为显着高于初中、高中或中专学历。(5)初中生父母教养投入与自我控制、问题行为两两相关。初中生父亲教养投入、母亲教养投入正向预测自我控制,负向预测问题行为;自我控制负向预测问题行为。(6)初中生自我控制在父母教养投入和问题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初中生母亲教养投入受到年级、父亲学历、母亲学历的影响;父亲教养投入受到性别、年级、父亲学历、母亲学历的影响。(2)初中生自我控制受到性别、年级、父亲学历、母亲学历的影响。(3)初中生问题行为受到年级、父亲学历、母亲学历的影响。(4)初中生父母教养投入与自我控制显着正相关,与问题行为显着负相关;父母教养投入提高时自我控制水平随之提高,问题行为减少。自我控制与问题行为显着负相关,自我控制水平提高时,问题行为减少。(5)父母教养投入既可以直接影响问题行为也可以通过自我控制影响问题行为。

陆兴森[2](2020)在《农村初中生家庭功能、孤独感与问题行为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农村初中生的问题行为普遍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是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随着身心发展的逐渐成熟、思维方式的改变,他们在学业、心理、人际关系及自我意识等方面极易产生一系列问题行为。本研究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青少年孤独感问卷》和《青少年行为自评问卷》对广西6所乡镇中学的1033名农村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皮尔逊相关分析、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以探讨农村初中生家庭功能、孤独感和问题行为的现状差异,分析影响农村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因素及作用机制,即农村初中生家庭功能对问题行为的预测作用、孤独感在家庭功能预测问题行为的中介作用。通过检验假设,本文的研究结果如下:1.农村初中生的家庭功能在年级、父母是否外出务工上差异显着,具体表现为:(1)初三年级学生的家庭功能显着高于初一、初二年级学生,初二年级学生的家庭功能显着高于初一年级学生;(2)父母未外出务工的家庭功能显着高于父母外出务工。2.农村初中生孤独感在在性别上差异显着,具体表现为:男生的孤独感显着高于女生。3.农村初中生问题行为在年级上差异显着,具体表现为:初三年级学生的问题行为显着高于初一、初二年级学生,初一年级学生的问题行为显着高于初二年级学生。4.农村初中生的家庭功能、孤独感和问题行为三者之间显着相关。家庭功能与问题行为显着负相关;孤独感与问题行为显着正相关;家庭功能与孤独感显着负相关。5.家庭功能和孤独感都可以显着预测问题行为。家庭功能中的家庭亲密度因子、孤独感中的纯孤独感因子是问题行为最为重要的预测源。6.孤独感在家庭功能与问题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徐程伟[3](2020)在《社会支持对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影响 ——心理韧性和学校归属感的链式中介》文中提出问题行为是一种表现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因生理发育不全或外界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偏离正常同龄人的行为,对个体、学校和社会均可产生不良影响。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均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易产生波动,是问题行为的高发群体。本研究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以问题行为的“问题行为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为理论基础,将社会支持作为前因变量,融合“社会支持理论”的内容,选定心理韧性和学校归属感为中介变量,系统考察了问题行为、社会支持、心理韧性和学校归属感的概念、维度以相关研究,从而提出研究假设和模型,并以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收集了南昌市9所中学1109名在校初中生的相关数据,运用SPSS23.0对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运用Mplus8.3对模型的拟合度进行验证,随后探索了模型在初中生不同群体中的稳定性,以期为初中生解决问题行为和健康成长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初中生具有中等偏上水平的社会支持、学校归属感和心理韧性,具有中等偏下水平的内倾问题行为,具有中等偏上水平的总问题行为、外倾问题行为。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学校归属感、心理韧性、总问题行为、内倾问题行为和外倾问题行为在初中生人口学变量上存在差异。(2)初中生的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与心理韧性、学校归属感呈正相关;总问题行为、内倾问题行为和外倾问题行为与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学校归属感和心理韧性呈负相关。(3)初中生的主观社会支持可正向预测心理韧性和学校归属感,可负向预测内倾问题行为和外倾问题行为;初中生的客观社会支持可正向预测心理韧性和学校归属感,可负向预测内倾问题行为和外倾问题行为;初中生的社会支持利用度可正向预测心理韧性和学校归属感,可负向预测内倾问题行为和外倾问题行为。(4)初中生的心理韧性和学校归属感在主观社会支持与外倾问题行为间、主观社会支持与内倾问题行为间、客观社会支持与外倾问题行为间、客观社会支持与内倾问题行为间以及社会支持利用度与外倾问题间存在链式中介效应,心理韧性和学校归属感在社会支持利用度与内倾问题行为间的链式中介效应不显着。(5)链式中介效应在主观社会支持与外倾问题行为间、社会支持利用度与外倾问题行为间以及客观社会支持与外倾问题行为间的跨群组稳定性受学生性别的影响;链式中介效应在主观社会支持与内倾问题行为间、客观社会支持与外倾问题行为间的跨群组稳定性受学生独生与否的影响;链式中介效应在客观社会支持与外倾问题行为间的跨群组稳定性受学生住校与否的影响。

韩晶[4](2020)在《中学班主任眼中的“学生问题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学时期是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问题行为”的多爆发时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中学班主任自身会形成对于“学生问题行为”的认识,中学班主任对于“学生问题行为”的认识可以反映班主任的教育观念,也会影响班主任采用何种教育方式,从而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通过实地访谈和观察,分别对中学班主任关注的“学生问题行为”有哪些,中学班主任如何认定“学生问题行为”,以及中学班主任眼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哪些等进行研究,从而建构中学班主任对于“学生问题行为”认知的实质性理论。在此基础上运用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积极教育理念以及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等相关理论,对班主任教育理念和专业素养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学校管理制度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再认识。研究发现,中学班主任关注的“学生问题行为”主要包括厌学、不正常交往、仪表不当、违反不成文规定、攻击行为、诚信缺失、违反课间纪律、违反课堂纪律、青春期叛逆、生活习惯不良、上网成瘾等“外显性问题行为”以及孤僻离群、自卑等“内隐性问题行为”,其中部分班主任存在忽视“内隐性问题行为”以及高度关注“厌学”问题行为等问题。班主任认定“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主要包括影响学生发展、不符合教育者观念、影响班级管理以及违背社会规范等方面,其中班主任依据个人观念和学校管理制度来认定“学生问题行为”等问题值得反思。在班主任的观念中,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学生因素会对“学生问题行为”产生影响,其中部分班主任存在忽视自身因素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以及对“学生问题行为”简单化归因倾向等问题。基于对中学班主任教育理念和专业素养所存在问题以及学校管理制度所存在问题的反思和再认识,认为中学班主任应遵循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和积极教育理念,应提升专业知识素养、人本主义教育价值素养以及自我反思能力素养。此外,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也应遵循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张欢[5](2020)在《父母协同教养、亲子沟通质量与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关系研究及教育对策》文中提出多种因素的影响引发初中生的问题行为。从以往的研究中发现,协同教养行为往往会影响儿童的社会情绪性、社会顺应性、学校适应性、自我控制等问题甚至是成人期的行为与家庭关系等方面。但是研究者关于父母协同教养行为多是针对婴幼儿群体,且对于初中生问题行为的相关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本研究以此为出发点,探讨父母协同教养行为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亲子沟通质量在两者中的作用。使用《父母协同教养问卷》(青少年评定版)、《亲子沟通质量量表》和《青少年自评量表》调查了来自河南省不同地区4所学校的826初中生,运用SPSS21.0和AMOS22.0通过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以及中介效应分析等方法发现:第一,父母协同教养更多表现积极的养育行为,其中父亲协同教养的积极性高于母亲。父母协同教养各维度在初中生性别上差异不显着,在户籍地上差异显着;父母积极的协同教养在年级上存在显着差异,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差异不显着;父母消极的协同教养在年级上差异不显着,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差异显着;父亲协同教养行为的各维度在家庭结构方面存在显着差异。第二,亲子沟通质量中母子沟通质量显着优于父子沟通质量。母子沟通质量在性别、户籍地上差异显着,父子沟通质量在性别、户籍地上不存在显着差异性;父子沟通质量和母子沟通质量在年级上差异显着;父子沟通质量在家庭结构上差异显着,母子沟通质量在家庭结构上差异不显着。第三,初中生问题行为的情绪问题的发生频率高于行为问题。情绪问题维度在性别、户籍地上差异显着,行为问题维度在性别、户籍地上差异不显着;问题行为的情绪问题维度和行为问题维度在年级、家庭结构上差异显着;问题行为总分及情绪问题维度、行为问题维度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差异不显着。第四,父母协同教养的团结、一致、冲突和贬低维度、亲子沟通质量的父子沟通质量和母子沟通质量与初中生问题行为的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维度之间两两显着相关。第五,初中生的父子沟通质量在父亲协同教养与问题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初中生的母子沟通质量在母亲协同教养与问题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如下教育启示:第一,加强父母积极的协同教养行为。比如父母双方保持良好的夫妻关系、树立合理的教养观念、弥补父亲心理缺位等;第二,提高亲子沟通质量。比如放低姿态,与孩子平等交流、尊重孩子,给予更多的选择权、建立彼此的信任等。遵循相应的教育对策,减少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发生。

李婧[6](2020)在《初中生父母心理控制、友谊质量与问题行为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 ——以锦州市某中学为例》文中指出初中既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起始期,也是社会性成长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需要同时面对和协调来自学业、家庭、班级等多方面的问题,其问题行为一直为研究者所关注。其中,初中生的父母心理控制及友谊质量又是两种典型的社会支持力量,分别代表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因素而影响初中生问题行为。因此,探讨初中生父母心理控制、友谊质量与问题行为的关系,以及提升友谊质量的团体心理辅导有利于降低初中生问题行为的水平,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研究包含关系研究和干预研究两个部分。关系研究以锦州市某中学650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考察父母心理控制、友谊质量、问题行为之间关系。在关系研究基础上,以该校的20名初一年级学生为干预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10名,实验组10名。探讨友谊质量团体辅导方案的有效性以及其对问题行为的作用。本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初中生父母心理控制与友谊质量呈正相关;初中生父母心理控制与问题行为呈显着正相关;初中生友谊质量与问题行为呈显着负相关。2.初中生父母心理控制、友谊质量、问题行为三者关系模型是独立作用模型。3.干预方案可有效改善初中生友谊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问题行为水平。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对于家庭来说:注重日常的家庭教养方式,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注意亲子沟通的方式,及时给予合理的评价与反馈。其次,对于学校来说:关注学生在学校中与老师、同学的互动方式,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最后,对于学生来说:树立正确交友观念,善于与人交流。

俞雪娟[7](2019)在《农村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及管理对策研究 ——以贵州省盘州市五所农村初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课堂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平台。农村初中课堂问题行为一直以来都是困扰着农村初中教育工作者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农村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不仅影响着农村初中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农村初中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而且还影响着农村初中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农村初中课堂问题行为的普遍性和负面性增强了研究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农村初中地处乡镇,受地理位置、学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课堂问题行为已成为影响农村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对农村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研究进行深入探讨。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分别从性别、年级、是否留守儿童三个维度就外向型课堂问题行为和内向型课堂问题行为进行统计分析,外向型课堂问题行为就分为故意惹人注意的课堂问题行为、扰乱秩序的课堂问题行为、攻击性的课堂问题行为和逃避性的课堂问题行为四个方面;内向型问题行为有分为注意分散性课堂问题行为、退缩性课堂问题行为、紧张性课堂问题行为和不负责任的课堂问题行为四个方面。并从环境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三个方面剖析了学生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提出预防、控制和矫正农村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揭示其规律,改善师生关系,提高农村初中课堂教学效率,促使师生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为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研究方法、核心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综述。第二部分对农村初中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调查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为课堂问题行为原因分析;从环境、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全面地分析了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第四部分为课堂问题行为管理提出相应的略,从预防策略、监控策略和矫正策略等方面对课题问题行为进行管理。第五部分为结语。

韩雪[8](2019)在《校园排斥与初中生内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文中指出在探究青少年社会化发展过程中,问题行为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目前,关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研究多集中在外部环境因素与内部自身因素这两个方面。校园作为初中生重要的社会化场所是影响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关键因素。校园环境的好坏与青少年问题行为密切相关。社会排斥因其普遍性且严重性特点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一方面,排斥行为可直接引发被排斥个体焦虑、抑郁甚至攻击行为。另一方面,校园排斥降低个体的社会连接、归属感与控制感,进一步导致被排斥个体内外化问题行为的发生。其中,冷酷无情特质作为一种人际风格对初中生内化、外化问题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欲从校园环境视角出发,探讨冷酷无情特质在校园排斥与初中生内外化问题行为的中介作用。此外,问题行为综合理论模型指出,领悟社会支持作为调节初中生适应性行为的外部环境变量,与初中生自身因素的交互作用影响初中生的问题行为。因此本研究根据问题行为综合理论模型、考察领悟社会支持在初中生校园排斥、冷酷无情特质、内化问题以及外化问题行为的调节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测查了6所中学的1253名初中生,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逐步回归分析以及简单斜率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初中女生内化问题高于男生,初中男生的外化问题行为高于女生。父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子女的外化问题行为越低,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子女在内化、外化问题行为均显着降低。(2)校园排斥与内化问题、外化问题行为、冷酷无情特质呈正相关,领悟社会支持与校园排斥、内化问题、外化问题行为、冷酷无情特质呈负相关。(3)冷酷无情特质在校园排斥与初中生内、外化问题行为均起部分中介作用。(4)校园排斥通过无情因子对初中生内化问题产生的中介效应后半段受领悟社会支持的调节,校园排斥通过冷酷无情特质对初中生的外化问题形成的中介效应后半段路径受领悟社会支持的调节。

肖丹妮[9](2019)在《父母心理控制与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关系 ——特质情绪智力的中介作用和亲子关系的调节作用》文中研究说明问题行为是判断初中生是否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的指标之一。根据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问题行为是通过环境和个体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的,其中家庭环境是主要的环境因素。因此本研究选取家庭因素中父母心理控制、亲子关系和个体因素中的特质情绪智力,探究以上三个因素对初中生问题行为的综合影响机制。本研究以广州市四所中学三个年级初中生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形式进行,问卷内容包括青少年问题行为自评问卷、父母心理控制量表、特质情绪智力问卷以及亲子亲密度量表。使用SPSS21.0和MPLUS7.0统计软件对所得问卷数据进行人口学变量分析以及结构方程建模分析等,得出以下主要结果:(1)初中生父母心理控制水平在性别维度上差异显着,年级差异不显着,男生感知的父母心理控制水平显着高于女生;母子关系在性别维度上差异显着,年级差异不显着,母女关系亲密度高于母子;父子关系在性别维度上差异不显着,年级差异显着,高年级学生的父子关系亲密度低于低年级学生;初中生特质情绪智力在性别、年级维度上均差异显着,其中男生的特质情绪智力总体水平显着高于女生,高年级学生的特质情绪智力总体水平显着低于低年级学生。初中生问题行为性别总体差异不显着,年级差异显着,随着年级提升,问题行为越多。(2)父亲、母亲心理控制均显着预测初中生问题行为,父亲、母亲过高的心理控制水平均能增加初中生问题行为的频率。(3)初中生特质情绪智力在父亲心理控制与初中生问题行为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7%;在母亲心理控制与初中生问题行为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3.6%。结果表明高水平的父母心理控制会削弱初中生的特质情绪智力,并进一步增加了初中生问题行为。(4)父子关系在父亲心理控制与初中生问题行为,以及初中生特质情绪智力和问题行为中同时起调节作用。结果表明随着父子关系亲密度的提升,父亲心理控制、初中生特质情绪智力各自对问题行为的效应均会增强。母子关系在母亲心理控制与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关系中有显着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高亲子亲密度的母子关系会增强母亲心理控制对初中生问题行为的效应。基于以上结果,可以得出:父母心理控制会影响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发生率,同时父母心理控制还会通过初中生特质情绪智力间接影响初中生问题行为,其中父子、母子关系会调节父亲、母亲心理控制对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影响强度以及初中生特质情绪智力对问题行为的影响强度。

于红娜[10](2019)在《初中生受欺负与自我控制的关系 ——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文中研究说明校园受欺负事件是指学生间一方多次蓄意或恶意遭受另一方实施包括肢体、语言、社交和网络等在内的欺负,并造成受欺负者身体、财产或精神的损害。校园受欺负现象一般多发生在中小学。校园受欺负作为严重影响青少年成长的恶性事件日益受到关注。问题行为的产生有多种因素,而非单一因素所引起的。许多相关研究表明,个体与环境是影响青少年问题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虽然,有关校园受欺负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研究已取得丰富成果,但是以往大多数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欺负和受欺负事件对问题行为产生影响的角度来探讨,忽略了个体自身因素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尤其是作为自我意识主要成分的自我控制,本研究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加上自我控制这一因素探讨受欺负与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因此,本研究拟探讨初中生受欺负、自我控制与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重点考察自我控制在受欺负与问题行为之间所起的作用。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选取河南省洛阳市某初中的学生为被试,使用问卷调查法。对644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其中性别和年级比例都较为均衡。采用SPSS24.0、Mplus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初中生问题行为存在显着的年级差异。初二年级的学生问题行为显着多于初一和初三的学生。(2)初中生受欺负存在显着的年级差异。初二年级学生的受欺负显着高于初一、初三年级的学生。(3)由于初中生受欺负降低了其自我控制水平,进一步加重了问题行为。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下:(1)初中生受欺负与问题行为呈显着正相关,与自我控制呈显着负相关,问题行为与自我控制呈显着负相关;(2)初中生自我控制在受欺负与问题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的作用,即受欺负既可以直接对青少年的问题行为产生影响,也可以通过景影响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进而影响青少年问题行为。

二、影响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家庭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家庭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生父母教养投入、自我控制与问题行为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假设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父母教养投入的研究综述
        2.1.1 父母教养投入的概念界定
        2.1.2 教养投入的理论基础
        2.1.3 父母教养投入的测量
        2.1.4 父母教养投入的影响因素
    2.2 自我控制的研究综述
        2.2.1 自我控制的概念界定
        2.2.2 自我控制的理论模型
        2.2.3 自我控制的测量
        2.2.4 自我控制的影响因素
    2.3 问题行为的研究综述
        2.3.1 问题行为的概念界定
        2.3.2 问题行为的理论基础
        2.3.3 问题行为的测量
        2.3.4 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
    2.4 教养投入、问题行为和自我控制的关系研究
        2.4.1 教养投入和问题行为的关系研究
        2.4.2 教养投入和自我控制的关系研究
        2.4.3 问题行为和自我控制的关系研究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程序
    3.3 研究工具
        3.3.1 青少年评价父母教养投入行为量表
        3.3.2 自我控制量表
        3.3.3 长处和困难问卷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共同方法偏差
    4.2 初中生父母教养投入的现状
        4.2.1 初中生父母教养投入的总体情况
        4.2.2 初中生父母教养投入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
    4.3 初中生自我控制的现状
        4.3.1 初中生自我控制的总体情况
        4.3.2 初中生自我控制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
    4.4 初中生问题行为的现状
        4.4.1 初中生问题行为的总体情况
        4.4.2 初中生问题行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
    4.5 初中生父母教养投入、自我控制与问题行为的相关分析
    4.6 初中生父母教养投入、自我控制与问题行为的中介效应检验
        4.6.1 初中生母亲教养投入、自我控制与问题行为的中介效应检验
        4.6.2 初中生父亲教养投入、自我控制与问题行为的中介效应检验
第5章 分析与讨论
    5.1 初中生父母教养投入的现状分析
        5.1.1 初中生父母教养投入的总体情况分析
        5.1.2 初中生父母教养投入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5.2 自我控制现状分析
        5.2.1 初中生自我控制总体情况分析
        5.2.2 初中生自我控制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5.3 问题行为现状分析
        5.3.1 初中生问题行为总体情况分析
        5.3.2 初中生问题行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5.4 初中生父母教养投入、自我控制与问题行为的关系分析
        5.4.1 初中生父母教养投入与自我控制的关系分析
        5.4.2 初中生父母教养投入与问题行为的关系分析
        5.4.3 初中生自我控制与问题行为的关系分析
        5.4.4 自我控制在初中生父母教养投入与问题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5.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5.5.1 研究创新
        5.5.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第6章 建议
    6.1 提高父母教养投入
    6.2 培养初中生自我控制能力
    6.3 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部分)
    1.《青少年感知父母教养投入问卷》
    2.《长处和困难问卷》
    3.《自我控制问卷》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2)农村初中生家庭功能、孤独感与问题行为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家庭功能的研究综述
        2.1.1 家庭功能的内涵
        2.1.2 家庭功能的相关理论
        2.1.3 家庭功能的测量工具
        2.1.4 家庭功能的影响因素
        2.1.5 家庭功能的相关研究
    2.2 孤独感的研究综述
        2.2.1 孤独感的概念
        2.2.2 孤独感的影响因素
        2.2.3 孤独感的测量及其工具
        2.2.4 孤独感的分类
        2.2.5 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2.3 问题行为的研究综述
        2.3.1 问题行为的概念
        2.3.2 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
        2.3.3 问题行为的测量及工具
        2.3.4 问题行为的分类
        2.3.5 问题行为的相关研究
    2.4 家庭功能、孤独感与问题行为的相关研究
        2.4.1 家庭功能与问题行为的相关研究
        2.4.2 孤独感与问题行为的相关研究
        2.4.3 家庭功能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3 问题提出
    3.1 问题的提出
    3.2 研究目的
    3.3 研究意义
        3.3.1 理论意义
        3.3.2 现实意义
    3.4 研究假设
4 研究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工具
        4.2.1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问卷(中文版)
        4.2.2 青少年孤独感问卷
        4.2.3 青少年行为自评问卷
    4.3 研究程序
    4.4 数据统计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农村初中生家庭功能的研究
        5.1.1 农村初中生家庭功能情况
        5.1.2 农村初中生家庭功能在性别上的差异
        5.1.3 农村初中生家庭功能在年级上的差异
        5.1.4 农村初中生家庭功能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
        5.1.5 农村初中生家庭功能在是否单亲上的差异
        5.1.6 农村初中生家庭功能在父母外出务工上的差异
    5.2 农村初中生孤独感的研究
        5.2.1 农村初中生孤独感的情况
        5.2.2 农村初中生孤独感在性别上的差异
        5.2.3 农村初中生孤独感在年级上的差异
        5.2.4 农村初中生孤独感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5.2.5 农村初中生孤独感在是否单亲上的差异
        5.2.6 农村初中生孤独感在父母外出务工上的差异
    5.3 农村初中生问题行为的研究
        5.3.1 农村初中生问题行为的情况
        5.3.2 农村初中生问题行为在性别上的差异
        5.3.3 农村初中生问题行为在年级上的差异
        5.3.4 农村初中生问题行为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5.3.5 农村初中生问题行为在是否为单亲家庭上的差异
        5.3.6 农村初中生问题行为在父母外出务工上的差异
    5.4 农村初中生家庭功能、孤独感与问题行为的关系研究
        5.4.1 农村初中生家庭功能、孤独感与问题行为的相关研究
        5.4.2 农村初中生家庭功能、孤独感与问题行为的回归分析
        5.4.3 农村初中生家庭功能和问题行为的关系: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6 讨论
    6.1 农村初中生家庭功能、孤独感与问题行为关系的现状分析
        6.1.1 农村初中生家庭功能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分析
        6.1.2 农村初中生孤独感在人口学统计上差异分析
        6.1.3 农村初中生问题行为的总体状况和差异分析
    6.2 农村初中生家庭功能、孤独感与问题行为的关系研究
        6.2.1 农村初中生家庭功能、孤独感与问题行为的相关分析
        6.2.2 农村初中生家庭功能、孤独感与问题行为的回归分析
        6.2.3 农村初中生孤独感在家庭功能与问题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
7 结论
8 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3)社会支持对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影响 ——心理韧性和学校归属感的链式中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问题行为
        2.1.1 问题行为的定义与分类
        2.1.2 问题行为研究的理论
        2.1.3 问题行为的测量
        2.1.4 问题行为的相关研究
    2.2 社会支持
        2.2.1 社会支持的定义与分类
        2.2.2 社会支持研究的理论
        2.2.3 社会支持的测量
        2.2.4 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2.3 学校归属感
        2.3.1 学校归属感的定义
        2.3.2 学校归属的结构
        2.3.3 学校归属感的测量
    2.4 心理韧性
        2.4.1 心理韧性的定义
        2.4.2 心理韧性的模型
        2.4.3 心理韧性的测量
    2.5 社会支持、心理韧性、学校归属感和问题行为的关系
        2.5.1 问题行为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2.5.2 问题行为与心理韧性的关系
        2.5.3 问题行为与学校归属感的关系
        2.5.4 社会支持与学校归属感的关系
        2.5.5 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的关系
        2.5.6 心理韧性与学校归属感的关系
    2.6 文献述评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抽样方案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假设
    3.4 研究工具
    3.5 研究方法
    3.6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4章 初中生社会支持、心理韧性、学校归属感和问题行为的研究
    4.1 共同方法偏差控制与检验
    4.2 变量的描述性分析和人口学差异性检验
        4.2.1 各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4.2.2 各变量的人口学差异性检验
    4.3 初中生问题行为与心理韧性、学校归属感和社会支持的关系
        4.3.1 问题行为与社会支持、心理韧性、学校归属感的相关
        4.3.2 问题行为对社会支持、心理韧性、学校归属感的回归分析
第5章 心理韧性和学校归属感在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间的链式中介效应
    5.1 心理韧性和学校归属感在主观社会支持与外倾问题行为间的链式中介效应
    5.2 心理韧性和学校归属感在主观社会支持与内倾问题行为间的链式中介效应
    5.3 心理韧性和学校归属感在客观社会支持与内倾问题行为间的链式中介效应
    5.4 心理韧性和学校归属感在客观社会支持与外倾问题行为间的链式中介效应
    5.5 心理韧性和学校归属感在社会支持利用度与外倾问题行为间的链式中介效应
    5.6 心理韧性和学校归属感在社会支持利用度与内倾问题行为间的链式中介效应
第6章 社会支持对问题行为影响的多群组比较
    6.1 结构方程模型多群组比较原理
    6.2 社会支持对内倾问题行为影响的多群组比较
        6.2.1 主观社会支持对内倾行为影响的多群组比较
        6.2.2 客观社会支持对内倾问题行为影响的多群组比较
    6.3 社会支持对外倾问题行为影响的多群组比较
        6.3.1 主观社会支持对外倾问题行为影响的多群组比较
        6.3.2 客观社会支持对外倾问题行为影响的多群组比较
        6.3.3 社会支持利用度对外倾问题行为影响的多群组比较
第7章 分析与建议
    7.1 初中生社会支持、心理韧性、学校归属感与问题行为的现状分析
    7.2 社会支持、心理韧性、学校归属感与问题行为的关系分析
    7.3 心理韧性和学校归属感在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间的链式中介效应分析
    7.4 社会支持对初中生问题行为影响的多群组分析
    7.5 建议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中学班主任眼中的“学生问题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问题行为”概念的研究
        1.3.2 关于“学生问题行为”现状的研究
        1.3.3 关于“学生问题行为”分类的研究
        1.3.4 关于“学生问题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1.3.5 关于教师对“学生问题行为”认知的研究
        1.3.6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中学班主任
        1.4.2 学生问题行为
第2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路径
    2.1 研究设计
        2.1.1 研究方法的选择
        2.1.2 研究对象的选取
        2.1.3 研究资料的收集
        2.1.4 理论建构
        2.1.5 关于信度和效度的问题
        2.1.6 推广度问题
        2.1.7 伦理道德问题的处理
    2.2 研究路径
        2.2.1 确定研究子问题与研究对象
        2.2.2 便利性抽样与编码
        2.2.3 理论性抽样与编码
        2.2.4 寻找反例并确定理论边界
第3章 班主任关注的“学生问题行为”
    3.1 “学生问题行为”的划分
    3.2 “学生问题行为”的具体表现
        3.2.1 “外显性问题行为”的具体表现
        3.2.2 “内隐性问题行为”的具体表现
    3.3 对班主任关注的“学生问题行为”的反思
        3.3.1 对班主任缺乏关注“内隐性问题行为”的反思
        3.3.2 对班主任高度关注“厌学”问题行为的反思
第4章 班主任认定“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
    4.1 基于学生层面的考量——影响学生发展
        4.1.1 形成不良行为习惯
        4.1.2 对学生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
        4.1.3 影响学生学习
        4.1.4 危害学生身心健康
        4.1.5 影响学生交友安全
    4.2 基于教育者层面的考量——不符合教育者观念
        4.2.1 不符合教师观念
        4.2.2 不符合家长观念
    4.3 基于班级层面的考量——影响班级管理
        4.3.1 影响班级教学管理
        4.3.2 影响班级组织建设
        4.3.3 影响班级制度管理
        4.3.4 影响班级活动管理
    4.4 基于社会层面的考量——违背社会规范
        4.4.1 违背社会道德规范
        4.4.2 违背社会习俗规范
        4.4.3 违背社会制度规范
    4.5 对班主任认定“学生问题行为”原因的反思
        4.5.1 对班主任依据个人观念认定“学生问题行为”的反思
        4.5.2 对班主任依据学校管理制度认定“学生问题行为”的反思
第5章 班主任眼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
    5.1 家庭因素
        5.1.1 教养方式
        5.1.2 教育期望
        5.1.3 日常言行
        5.1.4 家庭氛围
        5.1.5 家庭结构
    5.2 学校因素
        5.2.1 教师教育方式
        5.2.2 课程编排
        5.2.3 班级氛围
    5.3 社会因素
        5.3.1 社会风气
        5.3.2 大众媒介
    5.4 学生因素
        5.4.1 学业水平
        5.4.2 学业压力
        5.4.3 生理变化
        5.4.4 心理现象
        5.4.5 学生认知
        5.4.6 同辈群体
        5.4.7 自控能力
    5.5 对班主任眼中“学生问题行为”影响因素的反思
        5.5.1 对班主任忽视自身因素的反思
        5.5.2 对班主任简单化归因倾向的反思
第6章 基于班主任眼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再认识
    6.1 班主任教育理念的再认识
    6.2 班主任专业素养的再认识
    6.3 学校管理制度的再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受访者编码表
附录B 三级编码分析表
附录C 访谈提纲

(5)父母协同教养、亲子沟通质量与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关系研究及教育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父母协同教养
        2.1.1 父母协同教养的概念
        2.1.2 父母协同教养的理论
        2.1.3 父母协同教养的结构
        2.1.4 父母协同教养的测量
        2.1.5 父母协同教养的相关研究
    2.2 亲子沟通质量
        2.2.1 亲子沟通质量的概念
        2.2.2 亲子沟通质量的理论
        2.2.3 亲子沟通质量的测量
        2.2.4 亲子沟通质量的相关研究
    2.3 问题行为
        2.3.1 问题行为的概念
        2.3.2 问题行为的测量
        2.3.3 问题行为的分类
        2.3.4 初中生问题行为的相关研究
    2.4 父母协同教养、亲子沟通质量与初中生问题行为的相关研究
        2.4.1 父母协同教养与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关系的研究
        2.4.2 亲子沟通质量与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关系的研究
        2.4.3 父母协同教养与亲子沟通质量的关系的研究
3 问题提出
    3.1 问题的提出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意义
        3.3.1 理论意义
        3.3.2 实践意义
4 研究设计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被试
        4.2.2 研究工具
        4.2.3 施测过程
        4.2.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2.5 数据处理
    4.3 分析结果
        4.3.1 初中生父母协同教养、亲子沟通质量和问题行为的基本情况
        4.3.2 初中生父母协同教养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4.3.3 初中生亲子沟通质量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4.3.4 初中生问题行为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4.3.5 父母协同教养、亲子沟通质量与问题行为的相关分析
        4.3.6 亲子沟通质量在父母协同教养和初中生问题行为的中介效应分析
5 讨论
    5.1 初中生父母协同教养、亲子沟通质量和问题行为的现状分析
        5.1.1 初中生父母协同教养的现状分析
        5.1.2 初中生亲子沟通质量的现状分析
        5.1.3 初中生问题行为的现状分析
    5.2 初中生父母协同教养、亲子沟通质量和问题行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5.2.1 初中生父母协同教养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5.2.2 初中生亲子沟通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5.2.3 初中生问题行为的人口学变量分析
    5.3 初中生父母协同教养在亲子沟通质量和问题行为上的中介分析
6 教育启示
    6.1 加强初中生父母积极的协同教养行为
    6.2 提高亲子沟通质量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本研究具备的创新方面
    7.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初中生父母心理控制、友谊质量与问题行为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 ——以锦州市某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依据
        1.理论依据
        2.实践依据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四)研究内容与假设
        1.研究内容
        2.研究假设
        3.研究设计
    (五)文献综述
        1.父母心理控制
        2.友谊质量
        3.问题行为
        4.父母心理控制、友谊质量、问题行为关系研究
    (六)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实验法
二、初中生父母心理控制、友谊质量与问题行为的现状及关系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工具
        1.父母心理控制量表
        2.友谊质量量表
        3.问题行为量表
    (四)数据分析与处理
        1.初中生父母心理控制、友谊质量与问题行为的总体现状
        2.初中生父母心理控制、友谊质量、问题行为之间的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3.父母心理控制、友谊质量、问题行为关系
    (五)讨论
        1.初中生父母心理控制、友谊质量与问题行为的总体现状讨论
        2.初中生父母心理控制、友谊质量、问题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讨论
        3.父母心理控制、友谊质量对问题行为的交互作用模式
三、团体辅导对友谊质量的干预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假设
    (四)研究工具
    (五)团体辅导的设计与实施
        1.团体辅导方案设计的依据
        2.团体辅导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过程
    (六)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1.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差异性检验
        2.实验组前后测差异性检验
        3.对照组前后测差异性检验
        4.实验组、对照组后测差异性检验
        5.实验组前后测差异与对照组前后测差异的差异性检验
        6.实验组被试对团体辅导干预过程性评价的评估结果
    (七)讨论
        1.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差异性讨论
        2.实验组前后测差异性讨论
        3.对照组前后测差异性讨论
        4.实验组、对照组后测差异性讨论
        5.实验组前后测差异与对照组前后测差异的差异性讨论
        6.团体辅导方案设计与实施讨论
四、总讨论与结论
    (一)总讨论
    (二)不足与展望
        1.不足
        2.展望
    (三)结论
五、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7)农村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及管理对策研究 ——以贵州省盘州市五所农村初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初中生是进行行为管理的重要阶段
        二、农村初中课堂管理还有很大的问题
        三、农村初中课堂问题行为提供依据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农村初中生
        二、课堂问题行为
        三、课堂问题行为管理
    第五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二章 农村初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外向型课堂问题行为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故意惹人注意的课堂问题行为
        二、扰乱秩序的课堂问题行为
        三、攻击性的课堂问题行为
        四、逃避性的课堂问题行为
    第二节 内向型课堂问题行为调查与分析
        一、注意分散性课堂问题行为
        二、退缩性课堂问题行为
        三、紧张性课堂问题行为
        四、不负责任的课堂问题行为
第三章 农村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存在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环境因素对农村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
        一、学校环境对农村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
        二、家庭环境对农村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
        三、社会环境对农村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
    第二节 教师因素对农村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
        一、部分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淡薄
        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还有不足
        三、教师的单向流动性现象频繁
    第三节 学生个体因素对农村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
        一、学生需要得不到满足
        二、与成人沟通协调不畅
        三、学生身心方面的因素
第四章 农村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的对策分析
    第一节 农村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的预防对策
        一、建构稳定明晰的管理环境
        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第二节 农村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的控制对策
        一、教学过程管理的控制对策
        二、对教师自身管理的控制对策
    第三节 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的矫正对策
第五章 结语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8)校园排斥与初中生内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1 核心概念界定
        1.1 内化问题
        1.2 外化问题
        1.3 校园排斥
        1.4 冷酷无情特质
        1.5 领悟社会支持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初中生内外化问题的相关研究
        2.2 校园排斥与内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
        2.3 冷酷无情特质与内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
        2.4 领悟社会支持与初中生内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
    3 研究理论基础
        3.1 问题行为综合理论模型
        3.2 需求威胁模型理论
        3.3 关系管理理论
    4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4.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4.2 研究意义
        4.2.1 理论意义
        4.2.2 现实意义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 被试
    2 研究工具
        2.1 青少年行为自陈量表
        2.2 青少年校园排斥问卷
        2.3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2.4 冷酷无情特质量表
    3 实测过程
    4 数据分析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与检验
    2 初中生校园排斥、问题行为、领悟社会支持、冷酷无情特质的描述统计
    3 初中生问题行为人口学特点分析
    4 初中生问题行为、校园排斥、领悟社会支持、冷酷无情特质的相关分析
    5 冷酷无情特质在校园排斥与初中生内化、外化问题行为间的中介作用
        5.1 冷酷无情特质在校园排斥与初中生内化问题间的中介作用
        5.2 冷酷无情特质在校园排斥与初中生外化问题行为间的中介作用
    6 领悟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分析
    7 初中生领悟社会支持在校园排斥对初中生内化、外化问题间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7.1 领悟社会支持对校园排斥与初中生内化问题间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7.2 领悟社会支持对校园排斥与初中生外化问题行为间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第四部分 讨论
    1 人口学变量在初中生内外化问题行为的差异分析
        1.1 初中生内化、外化问题行为的性别差异分析
        1.2 初中生内化、外化问题的父母受教育程度差异分析
    2 校园排斥对初中生内化、外化问题行为有调节的中介分析
        2.1 校园排斥对初中生内化、外化问题行为的预测作用分析
        2.2 冷酷无情特质在校园排斥与初中生内外化问题行为的中介作用分析
        2.3 领悟社会支持在校园排斥与内外化问题行为有调节的中介作用分析
    3 本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9)父母心理控制与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关系 ——特质情绪智力的中介作用和亲子关系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父母心理控制
    1.2 问题行为
    1.3 特质情绪智力
    1.4 亲子关系
    1.5 父母心理控制、亲子关系、初中生问题行为和特质情绪智力的关系研究
第二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意义
    2.4 研究假设
    2.5 研究方法
    2.6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数据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
    3.2 研究变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3.3 各研究变量的相关分析
    3.4 初中生特质情绪智力在父母心理控制与初中生问题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3.5 父母心理控制与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关系:初中生特质情绪智力的中介作用、亲子关系的调节效应
第四章 讨论
    4.1 各研究变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4.2 父母心理控制与初中生、特质情绪智力、问题行为的直接关系
    4.3 父母心理控制对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影响:初中生特质情绪智力的中介作用和亲子关系的调节作用
    4.4 对现实的启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5.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所获得的成果

(10)初中生受欺负与自我控制的关系 ——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1 概念界定
        1.1 受欺负
        1.2 问题行为
        1.3 自我控制
    2 问题行为的相关理论
    3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3.1 校园受欺负与问题行为
        3.2 受欺负与自我控制
        3.3 自我控制与问题行为
        3.4 问题行为与受欺负以及自我控制
第三部分 问题提出
    1 以往研究的不足
    2 问题提出
第四部分 实证研究
    1 研究目的与假设
    2 研究对象
    3 研究工具
    4 研究程序及步骤
    5 研究结果
第五部分 讨论及教育建议
    1 初中生问题行为、受欺负与自我控制在性别与年级的特点
    2 受欺负、自我控制与问题行为之间的相关分析
    3 自我控制在受欺负与初中生问题行为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4 本研究的不足
    5 教育建议
第六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影响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家庭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生父母教养投入、自我控制与问题行为的关系研究[D]. 朱肖楠.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农村初中生家庭功能、孤独感与问题行为的关系研究[D]. 陆兴森. 广西师范大学, 2020(11)
  • [3]社会支持对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影响 ——心理韧性和学校归属感的链式中介[D]. 徐程伟. 南昌大学, 2020(01)
  • [4]中学班主任眼中的“学生问题行为”研究[D]. 韩晶. 南昌大学, 2020(01)
  • [5]父母协同教养、亲子沟通质量与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关系研究及教育对策[D]. 张欢. 河南大学, 2020(02)
  • [6]初中生父母心理控制、友谊质量与问题行为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 ——以锦州市某中学为例[D]. 李婧. 渤海大学, 2020(05)
  • [7]农村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及管理对策研究 ——以贵州省盘州市五所农村初中为例[D]. 俞雪娟.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6)
  • [8]校园排斥与初中生内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D]. 韩雪. 沈阳师范大学, 2019(09)
  • [9]父母心理控制与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关系 ——特质情绪智力的中介作用和亲子关系的调节作用[D]. 肖丹妮. 广州大学, 2019(01)
  • [10]初中生受欺负与自我控制的关系 ——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D]. 于红娜.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影响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家庭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