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的超声影像诊断

肝病的超声影像诊断

一、肝脏疾病的超声显像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单容[1](2020)在《Endoglin靶向超声造影在肝细胞肝癌中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和目的: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最常见的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是全球第四大癌症相关死亡原因。HCC诊断时多已进展到晚期,治疗手段有限,死亡率高,因此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HCC多为富血供肿瘤,肿瘤新生血管表面高表达某些特异性分子如Endoglin。Endoglin,又称CD105,它是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受体复合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参与新生血管的生成,可以作为肿瘤血管新生标志物。近年来,超声分子显像为表征和评价体内生命过程提供了一种方便和无创的技术方法。在肿瘤生长的背景下,超声分子显像能够检测出肿瘤微血管生成和评价抗血管生成治疗效果。已有研究发现,靶向超声微泡可以与某些高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整合素α v β 3(Integrin α v β 3)等靶点结合,超声造影出现显着增强信号,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迄今为止,尚未见到利用HCC特异性靶向Endoglin成像诊断HCC的报道。本研究设想将超声微泡与Endoglin单克隆抗体混合制备的靶向造影剂注射到荷HepG2裸鼠体内,测定其与肿瘤微血管内皮细胞上特异性靶点的结合,旨在通过非线性谐波超声显像测定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来诊断HCC的形成。为进一步证实Endoglin在肿瘤内的高表达,本研究利用蛋白质印记法、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织化学以及HepG2细胞条件培养液孵育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等方法进行了验证。研究方法:1.靶向微泡制备及特性检验:在微泡瓶中加入1ml生理盐水震荡混匀,在室温条件下,将100 μg生物素化Endoglin抗体CD105、100μg同型对照IgG抗体分别与1支微泡混匀孵育10min,置于4℃冰箱保存备用。采用FITC-Annexin V/PI法评价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与微泡孵育12h后活细胞比率评估微泡-抗体复合物细胞毒性。生物素-FITC双标记的抗体CD105和IgG与靶向微泡结合,检测抗体与微泡的结合效率。2.实验模型的制备:选取4只3-4周龄、体重22-25g的BALB/c雄性裸鼠,在无菌环境中进行饲养。室温20℃-22℃下,将培养好的HepG2细胞约5×106个悬于0.2ml无菌PBS溶液,注射在裸鼠右侧背部皮下,3周后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在最大直径为0.5cm左右时,适合做超声分子显像。3.超声分子显像:本研究应用Visualsonic公司生产的Vevo 2100小动物高分辨率超声系统对荷HepG2的裸鼠皮下移植肿瘤内Endogl in特异性靶向微泡分布情况进行了观察,通过瞬间爆破前后探查区域声波强度的变化差值来间接反映肿瘤微血管的生成。微泡制备根据制造商提供的说明书操作,超声系统的使用按照Visualsonic公司的《小动物非线性超声造影成像指南》操作。通过裸鼠尾静脉注入2×108(约0.1ml)混匀的同型对照微泡,同时超声进入造影模式,记录下微泡进入体内及肿瘤内微血管血流灌注过程。随后,启动一个高功率的破坏性脉冲程序(机械指数0.59,中心频率10MHz)对超声观察区域中的所有微泡进行了1秒的破坏,同时采集超声图像来评价微气泡循环补充的程度。30min后,待循环中所有微泡都已经完全代谢清除之后,再次经尾静脉注入Endoglin靶向微泡2×108个(约0.1ml)同时超声进入造影模式,记录下微泡进入体内及肿瘤内微血管血流灌注过程,余同上述步骤,机载软件自动计算出表示结合微泡信号强度差异的量化指标ATE,该值越大代表探测区域结合于靶点的微泡数量越多。4.RT-qPCR、Western blottin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裸鼠肝脏和HepG2移植肿瘤组织内Endogl in的表达。5.HepG2条件培养基细胞培养检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Endoglin的表达。6.统计分析:采用非配对样本student-t检验评估统计学显着性。所有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自动分析。P值<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FITC-Annexin V/PI法检测细胞毒性结果显示,Endoglin抗体微泡组、同型对照微泡组活细胞比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微泡-CD105体外结合能力测定:荧光显微镜下显示,裸微泡与抗体不结合,荧光亮度随着CD105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当CD105抗体浓度在40ug时与微泡结合率最高,微泡绿色荧光最强,微泡结合阳性率为81.1%。3.超声分子显像:所有实验动物均可良好耐受超声造影麻醉及检查,全程无急性毒性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MBEndoglin爆破前后信号的差值ATE值高于同型对照MBIsotype,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Endoglin在裸鼠肝组织和HepG2移植肿瘤组织内的表达: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方法,对实验裸鼠肝脏和HepG2移植瘤内的Endogl in表达情况进行分析。Endogl in在正常肝组织和血管的微血管内皮上不表达,但在HepG2移植肿瘤中过度表达。RT-qPCR分析显示,HepG2肿瘤组织内Endoglin RNA表达显着高于裸鼠肝组织(n=4;P<0.001)。Western blotting分析检测Endoglin的表达,在HepG2肿瘤的蛋白提取液中存在Endoglin,而在裸鼠肝组织中则未见Endogl in的表达。5.HepG2条件培养基细胞培养检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Endoglin的表达:在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中,细胞在增殖和活化过程中可检测到较高的Endoglin表达。为模拟肿瘤血管的微环境,收集HepG2细胞条件培养基,应用于HUVECs培养。在HepG2条件培养基中培养12h后,HUVECs内Endoglin mRNA水平显着升高(P<0.001)。提取HUVECs中的总蛋白,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Endoglin的表达。HepG2条件培养液处理的HUVECs内Endoglin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1、Endoglin可以作为肝细胞肝癌特异性的靶点。2、Endoglin特异性靶向超声造影剂可以有效与动物模型中的靶点结合,并且安全无明显毒性反应,有可能成为早期诊断肝脏恶性肿瘤的新方法。

李小娟[2](2020)在《载Fe3O4壳聚糖纳米微泡的制备及用于US/MR双模态显像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US/MR双模态显像可克服单一成像技术的不足,获取更丰富、更完整、更准确的影像信息,从而提高疾病的检出率,因此US/MR双模态显像成为现代医学影像学的一大发展趋势,而可同时进行US/MR影像学检查的双模态造影剂的设计和研制也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利用微泡装载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SPIONs)可作为US/MR双模态造影剂实现双模态显像。但受微泡粒径的限制,目前制备的US/MR双模态造影剂多为微米级,仅能实现血管内成像,无法通过EPR效应穿过肿瘤的新生血管内皮间隙(380-780nm)并富集于病变组织,从而无法实现血管外组织显像。因此,利用纳米微泡负载SPIONs制备出一种新型纳米级US/MR双模态造影剂成为当前分子影像学的研究重点。高分子聚合物壳聚糖(CS)稳定性高,生物相容性好,在体内可自然降解,是一类性能优异的生物医用材料;Fe3O4纳米颗粒制备方法简单且磁化强度高,以CS为原料制备CS纳米微泡,并利用该微泡装载Fe3O4纳米颗粒可实现新型纳米级US/MR双模态造影剂的制备。目的制备新型纳米级US/MR双模态造影剂—载Fe3O4壳聚糖纳米微泡(Fe3O4-CS NBs),对其各项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并探究其US/MR显像能力。方法1.共沉淀法制备柠檬酸改性的Fe3O4纳米颗粒(CA Modified Fe3O4NPs),通过多种检测工具分别对改性后Fe3O4纳米颗粒的表面形态、粒径电位、晶体结构、化学结构、磁学性质进行表征。2.以CS为原材料,采用化学交联法及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制备US/MR双模态造影剂Fe3O4-CS纳米微泡,通过多种检测工具分别对纳米微泡的内部结构、表面形态、粒径电位、晶体结构、化学结构、磁学性质及铁含量进行表征。3.体外US/MR双模态显像能力探究:对不同铁含量的Fe3O4-CS纳米微泡行超声、磁共振扫描,获取样品的体外T2WI图像及体外超声图像。4.体内US/MR显像效果探究:Fe3O4-CS纳米微泡(120.53±0.15μg Fe/ml)注射前及注射后分别对BALB/C小鼠肝脏行超声及磁共振扫描,观察其体内US/MR显像效果。结果1.Fe3O4纳米颗粒经柠檬酸改性后,大小均一、分散良好、无团聚,水合动力学平均粒径为47.47±1.29 nm,结构与Fe3O4晶体的反尖晶石结构相符,并且具备良好的超顺磁性。2.TEM显示Fe3O4被包裹在CS纳米微泡内,且包裹Fe3O4后的CS纳米微泡形态圆整、大小均一、分散良好,水合动力学平均粒径为112.13±1.70 nm;低温综合物性测试系统检测结果表明Fe3O4-CS纳米微泡具有良好的超顺磁性;ICP-OES测得加入不同含量Fe3O4后,Fe3O4-CS纳米微泡中的铁含量分别为:11.69±0.04,22.46±0.07,43.39±0.07,74.31±0.10,120.53±0.15μg/ml。3.体外磁共振显像实验表明Fe3O4-CS纳米微泡具有负性显像能力,并且其负性显像能力随纳米微泡内铁含量增加而增强;体外超声显像实验表明经真空冷冻干燥后,Fe3O4-CS纳米微泡具备良好的超声显像能力,能产生较强的超声回声信号。4.在体内磁共振显像中,注射纳米微泡后,小鼠肝脏T2信号强度较造影前明显下降,表现出负性显像效果;在体内超声显像中,注射纳米微泡后,小鼠肝脏回声信号较造影前有所增强。结论成功制备出性能稳定的纳米级US/MR双模态造影剂Fe3O4-CS纳米微泡。该纳米微泡具备良好的双模态显像能力,有望在临床US/MR双模态显像中发挥作用。

周晓莹[3](2019)在《生物相容性壳聚糖超声造影剂靶向递药及安全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随着影像医学的迅速发展,有关各类显像造影剂的研究逐渐成为影像学关注的焦点。这些造影剂不仅在增强显像效果、精准判断病变范围、推断病变性质方面起到了极大的辅助作用,也显示出辅助体内靶向治疗的巨大潜能。其中,微泡/纳米泡超声造影剂因其精准的靶向性、实时性和可视性,易于加载小分子结构和促进细胞摄取的特征,成为靶向治疗体系中最有前景的方案之一。相对于常规治疗,靶向化治疗在癌症化疗的整体疗效评价中具有十分积极地推动作用。虽然化疗药物作为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式能显着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但很多化疗药物具有显着的副作用。如顺铂有不可逆的肾毒性、骨髓抑制性、神经毒性;卡铂有骨髓抑制性;阿霉素有显着的心脏毒性等。为降低其全身副作用,这些化疗药的使用剂量受到严格限制,其抗癌疗效亦受到限制。靶向治疗不仅能增加药物在肿瘤局部或靶位点的治疗剂量,也相应减少其在血液循环和其他组织中的浓度。这使得化疗药一方面因在肿瘤局部的聚集量而疗效增加,另一方面在全身其他组织的沉积量减少而副作用减弱。由于靶向治疗的这种优势,在其癌症治疗研究中备受关注。靶向递送系统有很多种,包括纳米粒、微胶束、脂质体等,给药途径也分为口服给药、静脉给药、鼻腔给药、microbubble 结肠给药等。超声靶向微泡破坏(Ultrasound-targeted destruction,UTMD)靶向系统的独特治疗优势体现在治疗具有实时可视性、定位更精确,靶向递送到组织的同时还能促进化疗药物进入肿瘤细胞内部。由于具有可视性、非侵入性和高度靶向性的优势,载药超声微泡作为有效的药物递送系统已进入临床应用。近期研究表明,与传统微泡相比,超声纳米泡或液滴更易穿透肿瘤新生毛细管壁,从而更为有效地输送药物到靶向肿瘤组织中。造影剂的高度生物安全性是其应用于临床的重要基础。常见超声纳米造影剂由外壳和内核两部分组成。在造影剂的制作材料中,一些高分子材料和化学材料具有潜在的生物学毒性,不仅对机体健康产生威胁,在已经开展的临床应用中也出现了因致敏导致危害生命的情况。因此寻找更为安全的生物学材料,制成能达到相应显影效果和载药能力的造影剂,是造影成像研究的基础。壳聚糖作为一类天然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极低的免疫原性、抗菌活性和实用性,同时也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材料之一。这类多糖已被广泛用于医用凝胶、支架和各类医用辅料,近期也有研究显示,其可用于超声微泡的制作和基因、药物的携带。水溶性壳聚糖寡聚体与IFN-γ相互作用还能够激活巨噬细胞,并通过这种方式以杀死癌细胞。因此,壳聚糖本身具有直接和间接的抗肿瘤作用,更增加了它作为抗癌药物靶向载体的优势。基于以往研究,我们以中等分子量壳聚糖为主要壳材料,联合其他生物表面活性剂,以惰性气体为核心,制作了可用于超声造影的高度生物相容性纳米造影剂。在本研究中使其负载抗癌药物模型——阿霉素进行靶向治疗,合理预想该造影剂具有高度的生物安全性、相应的超声造影能力和超声引导下靶向给药的能力。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制作高度生物相容性壳聚糖造影剂,并检测其粒径、稳定性、体外细胞毒性、载药能力、显影能力、联合超声靶向介导药物进入细胞发挥抗癌作用的能力。进而应用不同物理形态的氟碳类物质作为核心制成的壳聚糖纳米超声造影剂,并对两者的表征、各项特点及在动物体内的安全性进行了对比评价。本研究期望建立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显像能力和靶向递药能力的超声造影剂,为今后应用于临床超声造影工作奠定基础。研究方法:第一部分:生物相容性壳聚糖纳米气泡超声介导靶向给药阿霉素(1)制作壳聚糖纳米泡:我们采用震荡法制作纳米泡,超滤管离心备用。(2)通过动态光散射方法测量壳聚糖纳米泡的平均粒径、尺寸分布和所带电荷量。通过一段时间内动态光散射方法测量粒径变化及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的方法,检测壳聚糖纳米泡的稳定性。(3)通过UV分光光度计测定壳聚糖纳米泡负载抗癌药物阿霉素的载药能力。使用透析方法体外检测在超声作用下纳米泡负载阿霉素的释放规律,并比较其与非超声作用下纳米泡药物释放的差异。(4)建立体外超声显影装置,应用临床超声成像系统对所制成壳聚糖纳米泡的超声增强显像能力进行评估。(5)应用CCK8实验在体外对空白壳聚糖纳米泡的生物安全性进行评价,并通过其在MCF-7乳腺癌细胞中的细胞毒性测定来评估。(6)通过流式细胞术测量比较相同药物浓度下,载阿霉素壳聚糖纳米泡、阿霉素壳聚糖纳米泡加超声、游离阿霉素在体外分别介导乳腺癌细胞摄取阿霉素的能力及它们不同的诱导的乳腺癌细胞凋亡的能力。(7)所有实验一式三份进行,数据表示为平均值。使用SPSS版本18.0进行统计分析。P值<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液态氟碳及全氟丙烷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表征(1)应用震荡方法制作空白全氟丙烷-壳聚糖纳米泡及全氟己烷-壳聚糖纳米滴。两种造影剂制作过程除以液态的全氟己烷替换全氟丙烷气体,其他试剂剂量及方法保持一致。(2)通过动态光散射方法测量并比较全氟丙烷-壳聚糖纳米泡(Perfluoropropane-chitosan nanobubbles PP纳米泡)和全氟己烷-壳聚糖纳米滴(Perfluorohexane-chitosan Nanodroplet PE纳米滴)的平均粒径、尺寸分布和所带电荷量。(3)应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对比PP纳米泡与PE纳米滴在4℃及室温下分别在PBS溶液和血液中的稳定性。(4)应用临床超声扫描仪比较PP纳米泡与PE纳米滴的超声增强显像效果及稳定性。(5)所有实验一式三份进行,数据表示为平均值。使用SPSS版本18.0进行统计分析。P值<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三部分:PP纳米泡与PE纳米滴体内安全性的评价(1)配置相同浓度的PP纳米泡与PE纳米滴溶液。健康清洁级昆明种小鼠90只,按照给药方式和剂量的不同,随机分为9组(表1)。分别按总剂量2100mg/kg、给药容积0.8ml/每只调整药物浓度口服灌胃,给药时间为当日(8:00a.m、4:00 p.m);总剂量240 mg/kg,给药容积0.5ml/每只调整给药浓度一次腹腔注射;总剂量80mg/kg、给药容积0.5ml/每只从小鼠尾静脉一次性静脉注射。30只作为对照。(2)连续14天对给药后各组小鼠的食欲及活动状况进行观察。(3)饲养14天后从每只处死小鼠眼球采集血液,检测并比较不同给药方式中PP纳米泡、PE纳米滴组与对照组生化指标的差异,包括尿素氮、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蛋白、白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血糖等。(4)各组实验小鼠于饲养14天后处死,随机在每组中抽取4只小鼠做解剖病理,取其心、肝、脾、肺、肾组织标本观察脏器颜色、形态,并对脏器组织进行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有无细胞水肿、变形、坏死发生。(5)所有实验一式三份进行,数据表示为平均值。使用SPSS版本18.0进行统计分析。P值<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第一部分.:生物相容性壳聚糖纳米气泡超声介导靶向给药阿霉素(1)制得负载阿霉素的壳聚糖纳米泡的平均直径为641nm,PI:0.256,纳米泡的平均zeta电位为+67.12±2.1 mV。载阿霉素的壳聚糖纳米泡在4℃悬浮48h粒径大小没有明显变化(p<0.05)。在室温下储存后,发现载阿霉素的壳聚糖纳米泡的在PBS和人血清中的平均粒径都略有增加。(2)负载阿霉素的壳聚糖纳米泡的最终载药量为64.12 mg/g,相当于药物包封率为54.18%。检测超声组载阿霉素的壳聚糖纳米泡与非超声组释放药物过程如图,24小时内超声组的阿霉素释放速度和释放量显着大于非超声组。(3)在阿霉素超声造影剂具有良好的增强超声显影能力,并且检测显影的15分钟内,声衰减缓慢,表明壳聚糖纳米泡的超声增强信号足以稳定用于一段时间的超声对比成像。(4)空白壳聚糖纳米泡作为体内药物载体具有高度生物安全性。当与超声联合使用时,在0.5W/cm2的超声强度和30秒的照射下,在10%纳米泡悬浮液中,MCF-7细胞的存活率为99.53%。相同超声下,20%浓度的壳聚糖纳米泡中MCF-7细胞存活率亦大于90%。(5)无超声照射时,阿霉素纳米泡组MCF-7细胞的平均荧光强度远低于用游离阿霉素组细胞的自发荧光,说明在非超声照射部位壳聚糖纳米泡减少细胞对阿霉素的摄取,从而在阿霉素体内循环过程中保护了非病变部位的组织细胞。在超声照射下,阿霉素纳米泡组细胞摄取阿霉素显着增加,而游离阿霉素组细胞摄取阿霉素仅略有增加,表明超声照射辅助下载药纳米泡可以将更多的阿霉素药物输送至MCF-7细胞内发挥作用。(6)细胞学毒性试验及流式细胞技术测量各组MCF-7细胞的活力。结果显示,非超声状态下,负载阿霉素纳米泡组MCF-7细胞活力高于游离阿霉素组。与此对应,在超声照射下负载阿霉素纳米泡组MCF-7细胞的活力则明显低于游离阿霉素组。(7)细胞凋亡实验的结果趋势与细胞毒性实验一致。在游离阿霉素组MCF-7细胞凋亡的百分比为4.4±0.9%,在超声作用后细胞凋亡比例没有明显变化。相同时间、强度的超声照射下,阿霉素纳米泡组凋亡细胞的百分比则比无照射时显着增加(3.2±0.9%对45.7±1.1%,p<0.01)。此外,未经超声照射时,纳米泡组凋亡细胞的百分比低于游离阿霉素处理组(3.2±0.9%对4.4±0.9%)。第二部分:液态氟碳及全氟丙烷壳聚糖造影剂的制备、表征(1)空白PE纳米滴平均粒径为641nm,PI:0.219;空白PP纳米泡平均粒径为762nm,PI:0.328,显着大于纳米滴的平均粒径。PE纳米滴的zeta电位为+17.89±3.47 mV,PP纳米泡的zeta电位为+18.21±4.91mV,两者无显着差异(P>0.05)。(2)倒置显微镜观察,48小时后在4℃放置的PP纳米泡与PE纳米滴粒径均没有明显变化。室温下放置6小时后,置于PBS和血清中的PP纳米泡粒径均有轻微增大,PE纳米滴粒径无明显变化。(3)对相同浓度的PP纳米泡与PE纳米滴应用临床超声诊断仪行体外显像均呈现良好的超声增强显像效果,且无明显差异。经过20min相同频率和深度的超声照射观察,PP纳米泡在显示屏上的声衰减速度略大于PE纳米滴。第三部分:PP纳米泡与PE纳米滴体内安全性的评价(1)一般情况:给药及对照组的小鼠一般情况良好,未出现死亡。静脉注射PP纳米泡及PE纳米滴组给药当日14只小鼠均出现短暂的站立不稳、食欲下降和饮水量增多,3只嗜睡,次日全部恢复正常,其余各组及对照组小鼠活动、饮食未出现异常。(2)各组小鼠的主要生化指标,包括尿素氮、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蛋白、白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血糖、总胆红素,在各组小鼠及对照组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3)给药14天后小鼠主要脏器的病理学观察:各组小鼠的脏器大体标本形态与颜色无明显差异,均未见显着异常;各组间脏器系数无显着差别。HE染色心脏、肺脏、肝脏、脾脏、肾脏切片细胞形态及组织排列均无明显差异,无炎性细胞浸润。研究结论:我们的研究制作了生物相容性壳聚糖纳米超声造影剂,首次观察了它负载及向细胞靶向递送抗癌药物的能力,首次比较了含气态氟碳-壳聚糖纳米造影剂与含液态氟碳-壳聚糖纳米造影剂在表征和稳定性方面的差异,并对他们在生物体内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显示,PP纳米泡具有良好的载药能力及超声下显着加强药物释放的能力。PP纳米泡超声极低的细胞毒性和高度的生物相容性,增强显影效果良好,有较长的持续显影时间。体外实验显示PP纳米泡能大幅度提高药物的细胞摄取及抗癌疗效。PE纳米滴平均粒径略小于PP纳米泡,两者所带电荷量无明显差异。PE纳米滴体外稳定性更高,超声显影效果同PP纳米泡无明显差异。动物体内实验证实PE纳米滴和PP纳米泡均未引起小鼠血生化指标及脏器组织的病理学改变,两种超声显影剂均具有高度生物安全性。研究表明应用壳聚糖纳米造影剂行超声造影是一类可以同时用于影像学诊断和靶向抗癌治疗的安全有效的方式。不足之处在于,壳聚糖纳米造影剂在动物体内显影效果及抗肿瘤治疗效果有待于研究证实。总之,生物相容性壳聚糖造影剂适用于超声靶向药物/基因的递送,作为非侵入性靶向治疗有前途的策略之一,值得进一步研究。

朱连华[4](2019)在《基于CAIX的靶向纳米泡在恶性肿瘤超声分子显像中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背景恶性肿瘤是临床高发疾病,其发生率和死亡人数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早期发现对肿瘤的治疗效果影响深远。影像技术的大力发展使影像学检查方法在恶性肿瘤诊断中发挥着其他实验室检查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其能无创诊断体内肿瘤的位置和大小。超声检查是目前临床诊断恶性肿瘤常用的影像学方法之一,其具有实时动态显像、安全无放射性、操作方便简单等优点。但常规超声检查仅能发现恶性肿瘤的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尚不能早期发现恶性肿瘤中分子表达水平的变化,故不能真正实现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超声造影技术是超声领域的第三次革命,静脉注射超声造影剂后,能显着增强肿瘤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的超声显像对比度,从而提高恶性肿瘤诊断的准确性。但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超声造影剂仅能在肿瘤组织的血管内增强超声显像,尚不能进入肿瘤组织血管外间隙中增强超声显像。由于肿瘤组织中存在渗透和滞留增强(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EPR)效应,故纳米级超声造影剂能穿过肿瘤血管聚集在肿瘤组织间隙中,从而能实现肿瘤的血管外超声显像。纳米泡是一种新型的纳米级超声造影剂,在其表面连接针对肿瘤组织血管外靶分子的特异性配体,能进一步提高纳米泡在肿瘤血管外组织间隙中的聚集和结合能力,靶向增强肿瘤的超声显像,活体内有效监测肿瘤组织血管外间隙中分子表达水平的变化,从而提高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准确性。碳酸酐酶IX(carbonic anhydrase IX,CAIX)在多种肿瘤(如肺癌、肾癌、宫颈癌、乳腺癌、结肠癌、肝癌、头颈部肿瘤等)细胞膜上高度表达,是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蛋白分子。相关研究发现构建针对CAIX的分子探针能实现恶性肿瘤的分子显像,且抑制CAIX活性能实现恶性肿瘤的靶向治疗。我们前期研究分别将抗CAIX的单克隆抗体和纳米抗体连接到纳米泡表面,构建出针对肾癌的靶向纳米泡,并证实与空白纳米泡相比,其体外能与肾癌786-O细胞特异性结合,且在体内裸鼠移植瘤模型上具有更强的增强超声显像强度。但是相关研究仅局限于肾癌的超声分子显像,且仅研究其在移植瘤组织中的增强超声显像效果,尚未深入研究靶向纳米泡在多种肿瘤组织中超声分子显像的规律及形态学基础。多肽是由α-氨基酸以肽键的方式连接构成的氨基酸序列,其分子量小、化学结构简单、分布广泛、免疫原性低,已在分子诊断和药物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多肽PGLR-P1是针对CAIX蛋白多糖区的特异性配体,故将PGLR-P1连接到脂质纳米泡上构建出的靶向纳米泡能使来源于多种器官的恶性肿瘤靶向增强超声显像,实时监测肿瘤组织中CAIX的表达水平,从而有利于多种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准确性的提高。相关研究表明多肽介导的靶向超声造影剂反复注射后易引起机体免疫反应,故其临床应用受限。而适体是一种与生物大分子或细胞特异性结合的RNA或单链DNA序列,其具有结构多样、作用范围广、易于修饰、无免疫原性等优势,已在分子识别、实验诊断和疾病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构建出粒径小、安全性高、特异性强,且适体介导的靶向超声造影剂,并研究其在体内超声分子显像的效果和形态学基础将是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的内容。基于上述研究现状,我们从两个部分分别进行基于CAIX的靶向纳米泡在恶性肿瘤中实现超声分子显像的实验研究,首先构建携载CAIX多肽的靶向纳米泡,并在体内外实验中研究其结合CAIX表达阳性肿瘤细胞的能力及增强CAIX表达阳性移植瘤超声显像的效果与规律;其次针对携载CAIX多肽的靶向纳米泡的不足,将CAIX适体偶联在纳米泡表面构建出适体介导的靶向纳米泡,探讨其在移植瘤组织中靶向增强超声显像的能力及形态学基础。目的1.研究携载CAIX多肽的靶向纳米泡体外特异性结合CAIX表达阳性肿瘤细胞和体内增强CAIX表达阳性移植瘤超声显像的能力,探索其在不同类型移植瘤组织中分布差异的原因,为多种恶性肿瘤超声分子显像提供一种小型化、增强超声显像效果好的新型靶向超声造影剂,也为靶向造影剂实现来源于不同器官的肿瘤实质细胞超声分子显像提供研究方法。2.针对携载CAIX多肽的靶向纳米泡的不足,研究偶联CAIX适体的靶向脂质纳米泡与肿瘤细胞特异性结合能力和靶向增强超声显像的效果,深入探讨靶向纳米泡在体内增强超声显像的形态学基础,不仅为恶性肿瘤超声分子显像提供安全性高、特异性强的超声分子探针,同时也为靶向纳米泡诊断恶性肿瘤奠定详实的研究基础。方法1.携载CAIX多肽的靶向纳米泡增强恶性肿瘤超声显像的研究(1)化学固相合成法合成CAIX多肽PGLR-P1,机械震荡法制备脂质纳米泡,通过生物素-亲和素法将CAIX多肽连接到脂质纳米泡表面制备靶向纳米泡,荧光标记证实靶向纳米泡表面携载CAIX多肽,并评价靶向纳米泡的粒径、电位、形态、分布、细胞毒性及稳定性。(2)光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靶向和空白纳米泡体外结合肿瘤细胞的能力,并在琼脂糖模型中分析两种纳米泡体外增强超声显像效果、增强超声显像衰减速度以及高机械指数的超声波对靶向纳米泡增强超声显像强度的影响。(3)构建裸鼠肾癌786-O、宫颈癌HeLa和胰腺癌BxPC-3细胞移植瘤模型,比较靶向和空白纳米泡在移植瘤组织中的增强超声显像效果(达峰时间、峰值强度、持续时间及曲线下面积),并对比分析两种纳米泡在肝肾组织中的增强超声显像效果。(4)组织免疫荧光技术观察靶向纳米泡在移植瘤组织和肌肉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移植瘤组织的CAIX表达情况,并分析靶向纳米泡在不同移植瘤组织中分布差异的原因。2.CAIX适体介导的靶向纳米泡在恶性肿瘤超声分子显像中的研究(1)体外指数富集配体系统进化技术筛选出针对CAIX蛋白的单链DNA适体,高通量测序分析CAIX适体的序列,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和流式细胞术验证细胞水平CAIX适体与肿瘤细胞结合的特异性。(2)在脂质纳米泡的基础上,应用硫醇-马来酰亚胺法制备偶联CAIX适体的靶向纳米泡,荧光标记验证其偶联CAIX适体的能力,并评价其基本表征及细胞毒性,体外模型中比较靶向和非靶向纳米泡增强超声显像的能力。(3)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细胞水平观察靶向和非靶向纳米泡与肿瘤细胞的结合情况,在荷瘤裸鼠中比较靶向和非靶向纳米泡增强移植瘤超声显像的能力(达峰时间、峰值强度和曲线下面积),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进一步评估靶向纳米泡在移植瘤组织中的聚集能力。(4)冰冻切片上研究靶向纳米泡在移植瘤组织血管内外的分布情况、偶联CAIX适体的能力及结合肿瘤细胞的能力,H&E染色观察移植瘤的组织学特点,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移植瘤组织CAIX蛋白的表达情况,并阐明靶向纳米泡在恶性肿瘤中实现超声分子显像的形态学基础。结果1.携载CAIX多肽的靶向纳米泡增强恶性肿瘤超声显像的研究(1)成功合成了CAIX多肽PGLR-P1,制备的靶向纳米泡表面均匀携载CAIX多肽,其粒径为503.7±78.5 nm,且具有分布均匀、形态规则、稳定性高和细胞毒性低的优点。(2)靶向纳米泡体外与786-O和HeLa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而不结合BxPC-3细胞,且空白纳米泡与三种肿瘤细胞均不结合。两种纳米泡的体外超声造影显像效果和衰减速度无显着差异(P>0.05),且高机械指数超声辐照后,靶向纳米泡的超声造影显像强度显着降低(P<0.05)。(3)靶向和空白纳米泡在裸鼠肝肾组织中超声造影显像的达峰时间、峰值强度和持续时间均无显着差异(P>0.05)。在786-O和HeLa移植瘤组织中,靶向纳米泡的增强超声显像效果和空白纳米泡有显着差异,其具有更高的峰值强度、更长的持续时间和更大的曲线下面积(P<0.05);而两种纳米泡的增强超声显像效果在BxPC-3移植瘤组织中无显着差异(P>0.05)。(4)静脉注射靶向纳米泡后,其能分布于移植瘤组织血管内外,且在786-O和HeLa移植瘤组织中的数量显着多于其在BxPC-3移植瘤组织中,而在肌肉组织中仅能分布于血管内。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786-O和HeLa移植瘤组织表达CAIX,而BxPC-3移植瘤组织不表达CAIX,故移植瘤组织中CAIX表达的差异导致了靶向纳米泡的分布差异。2.CAIX适体介导的靶向纳米泡在恶性肿瘤超声分子显像中的研究(1)筛选出针对CAIX蛋白的特异性单链DNA适体,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和流式细胞术均证实CAIX适体对786-O和HeLa细胞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结合能力,但与BxPC-3细胞无结合能力,且等长度的无义适体均不结合三种肿瘤细胞。(2)CAIX适体均匀分布于靶向纳米泡表面,且靶向纳米泡粒径小、分布均匀、大小相近、安全性高。体外靶向纳米泡和偶联无义适体的非靶向纳米泡的增强超声显像效果无显着差异(P>0.05)。(3)体外靶向纳米泡特异性聚集在786-O和HeLa细胞周围,而未聚集在BxPC-3细胞周围,且非靶向纳米泡均未聚集在三种肿瘤细胞周围。与非靶向纳米泡相比,靶向纳米泡在786-O和HeLa移植瘤组织中的增强超声显像具有更高的峰值强度和更大的曲线下面积(P<0.05),而两者在BxPC-3移植瘤组织中的增强超声显像效果无显着差异(P>0.05)。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显示靶向纳米泡特异性聚集在786-O和HeLa移植瘤组织中。(4)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发现分布在移植瘤组织血管外间隙中的靶向纳米泡仍能稳定偶联CAIX适体,且在786-O和HeLa移植瘤组织中的靶向纳米泡数量显着多于非靶向纳米泡,而靶向和非靶向纳米泡在BxPC-3移植瘤组织中的数量无显着差异。WB显示CAIX在786-O和HeLa移植瘤组织中高表达,而在BxPC-3移植瘤组织中不表达,故在CAIX适体的介导下,靶向纳米泡能特异性增强移植瘤的超声显像。结论1.携载CAIX多肽的靶向纳米泡在体外能与CAIX表达阳性的肿瘤细胞特异性结合,在体内能靶向增强CAIX表达阳性移植瘤的超声显像,为来源于不同器官的肿瘤实质细胞超声分子显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靶向超声造影剂。2.偶联CAIX适体的靶向纳米泡具有体外特异性聚集在多种肿瘤细胞周围的能力,并在肿瘤实质细胞超声分子显像中具有良好的显像效果,为适体介导的靶向超声造影剂增强肿瘤的超声显像提供了实验方法和研究基础。3.静脉注射后,靶向纳米泡能通过肿瘤的EPR效应扩散至移植瘤组织间隙中,在其表面的特异性配体作用下,靶向结合表达特定靶分子的肿瘤细胞,显着增强肿瘤的超声显像,从而实现肿瘤实质细胞的超声分子显像。

徐燕军[5](2018)在《普鲁士蓝纳米粒的设计合成及在肿瘤多模式显像和热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癌症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已成为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癌症的治疗方式包括传统开放式手术、放疗、化疗和免疫疗法,但这些治疗方法引起的创伤、毒性和耐药等副作用,使得寻求更好的微创/无创诊疗方式、对肿瘤患者的治疗意义重大。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肿瘤诊疗一体化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中,基于纳米材料的多模式显像和肿瘤的物理治疗方法受到极大关注。作为治疗肿瘤的一种有效方式,热疗通过物理能量(如光、超声、微波、射频等)使肿瘤区域达到有效治疗温度并维持一定时间,利用正常组织和肿瘤细胞对温度耐受能力的差异来达到治疗效果,是目前继手术、放疗、化疗和免疫疗法之后的第五大疗法。普鲁士蓝(PB)是美国FDA批准的用于临床上治疗铊等放射性元素中毒的解毒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PB纳米粒具有磁性能、光热转换性能等,使其在生物医药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论文主要研究了PB纳米粒的可控合成及其在肿瘤多模式显像和热疗中的应用。首先,通过调整原料配比、工艺流程等,优化PB纳米粒的合成方法,筛选出合适的PB纳米粒。接着,利用PB纳米粒的磁性能和光热转换性能,研究了其在肿瘤核磁共振成像(MRI)/光声成像(PA)双模式成像和光热治疗的效果,为肿瘤的显像和治疗提供科学基础。然后通过“缺陷选择刻蚀法”对PB纳米粒进行孔径和结构的设计。最后,探讨其作为药物传递系统在聚焦超声增效治疗中的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总结如下:(1)研究背景与目的:普鲁士蓝纳米粒具有磁性能、光热转换性能,使其在生物医药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通过静脉注射入体内发挥效果,必须要求纳米粒在生理环境中保持稳定。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主要是通过层层包覆或者后修饰方法,使PB在生理环境中保持良好的稳定性。但是这些策略存在着流程复杂、难以大量制备等缺点,阻碍了PB的进一步临床转化应用。针对以上问题,本章工作提出“一锅法”制备性能可控、稳定的PB纳米粒。方法:通过研究其合成原料配比、制备条件等影响因素,进一步对其进行表征;并验证该方法批量合成的优势。继而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验证其多模式显像和光热成像性能。结果:最终获得尺寸为70nm、在生理环境中高度稳定、性能可控的PB纳米粒。该策略可实现大量制备PB纳米粒。所制备的PB纳米粒在生理环境中可稳定存在至少90天,在各种环境(不同温度、不同pH)中可保持性能稳定,易于保存,有利于其临床转化应用。接着,研究了其在小鼠体内的毒性,结果表明PB纳米粒注射入小鼠体内90天,对小鼠的血液、脏器等未引起明显的损伤以及系统毒性,适合通过静脉注射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PB纳米粒在近红外区域(600-900 nm)有强吸收,具有优异的光热转换性能(摩尔消光系数为4.7×1010 M-1cm-1)和高光热转换效率(η为36.4%)以及光热稳定性。作为示范的例子,本章还研究了PB纳米粒对肿瘤的MRI/PA双模式显像和光热治疗。结果表明PB的纵向弛豫速率值为r1=0.1665mM-1S-1,横向弛豫速率值为r2=0.2699 mM-1S-1,可作为T1造影剂。加上其在近红外区域的强吸收,该PB纳米粒可实现对肿瘤双模式MR/PA成像,同时引导PTT治疗肿瘤。结论:本章工作用简单有效的一锅法成功解决了PB纳米粒在生理环境中分散稳定性,有望推动PB纳米粒作为诊疗一体化平台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2)研究背景与目的: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增效剂可以有效解决其高功率及长时间的消融对声通道上正常组织造成潜在的损伤等问题。但是目前的HIFU增效剂都需要外部的激发产生气泡进而对肿瘤进行超声成像以及HIFU增效治疗,无法在HIFU治疗前实现对肿瘤的超声成像诊断和定位,以及满足多次辐照持续增效等要求,造成对肿瘤的诊疗效率低。针对这一问题,在前一章工作的基础上,本章工作创新性地提出了“缺陷选择刻蚀法”对普鲁士蓝纳米粒的孔径进行调控,成功地解决了生物大分子药物在体内输运过程中容易被降解等问题,同时也赋予了PB纳米粒更多的生物医学应用。方法:首先,研究“缺陷选择刻蚀法”的影响因素,探讨构建大孔PB的条件;并负载酶对其体外和体内催化性能和超声显像性能进行验证;最后利用研究HIFU体外和体内增效实验。结果:成功制备了孔径可控的PB纳米粒。通过优化筛选出高度分散、稳定性好的、孔径为3.015.0 nm、粒径约65 nm左右的大孔普鲁士蓝纳米粒(mPBs),该mPBs纳米粒具有高的比表面积(70 m2g-1)、大孔径,实现了对生物大分子药物的负载和保护,其中对过氧化氢酶(CAT)载药量为163μg/mg,封装效率达74%。接着,通过将负载了CAT的mPBs(CAT@mPB)静脉输运到肿瘤部位,利用CAT催化肿瘤部位的过氧化氢(H2O2)原位产生氧气,实现增强超声显像,以及聚焦超声增效治疗肝癌。结果显示,CAT@mPB纳米粒在体外可与低浓度H2O2反应产生大量的氧气,氧气可以作为一种良好的造影剂,增强体内外超声成像。此外,溶血试验和体内外毒性试验表明了CAT@mPB纳米粒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体内外HIFU消融实验观察到CAT@mPB可作为药物输送载体,在肿瘤原位增强超声显像,实现原位超声成像引导HIFU增效肿瘤。结论:该策略通过催化肿瘤微环境中过高浓度的H2O2分解原位产生氧气,不仅在治疗前实现了对肿瘤的超声显像与定位,而且可以引导后续的多次HIFU增效,有望解决HIFU增效剂存在的问题,提高HIFU对肿瘤的诊疗效率。

张镔[6](2014)在《肝脏疾病的超声诊断分析》文中认为利用超声诊断肝脏疾病在临床上应用广泛,通过超声显像仪可以明确判断肝脏是否正常,以及肝脏弥漫性或占位性病变,利用声像图,结合临床病理表现和超声穿刺活检等方法,准确诊断各种肝脏疾病,此方法操作简单方便、无痛苦、还可重复检查,准确性较高,为诊断和分析肝脏疾病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李奥[7](2012)在《多功能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显像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多功能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性能检测目的制备一种新型多功能超声造影剂Fe3O4-PFOB纳米乳,并对其基本性质及体外显像效果进行检测。方法采用薄膜-超声法将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Fe3O4纳米颗粒装载到全氟溴辛烷(PFOB)纳米乳的壳膜中,制备多功能超声造影剂Fe3O4-PFOB纳米乳。分别在光学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造影剂的形态与结构;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造影剂的铁含量;用激光测径仪检测造影剂粒径与分布;用振动样品磁强计及磁共振仪检测造影剂的磁学性质;体外超声、磁共振及CT显像评价造影剂的显像效果。结果光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采用本法制备的Fe3O4-PFOB造影剂形态规则,呈球形,分散较好,透射电镜显示造影剂为壳核结构,Fe3O4纳米颗粒均匀分布于造影剂的壳膜中。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得造影剂中铁含量为62.5μg/ml。造影剂的粒径为200250nm,具有超顺磁性,其磁敏感效应与壳膜中装载的Fe3O4的含量有关。体外显像实验显示,Fe3O4-PFOB纳米乳能够较PFOB纳米乳产生更强的超声回声信号,并具有一定的磁敏感性及射线不透性,能够增强磁共振与CT显像。结论Fe3O4-PFOB造影剂具有粒径小,分散好,超顺磁性等优点,在体外能够增强超声、磁共振及CT显像,是一种新型的多功能超声造影剂。第二部分多功能超声造影剂增强超声、磁共振及CT显像实验研究目的1.探讨Fe3O4-PFOB造影剂体外巨噬细胞显像效果。2.探讨Fe3O4-PFOB造影剂对正常大鼠肝实质的超声、磁共振及CT显像效果,及其体内安全性。方法1.体外培养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加入不同浓度Fe3O4-PFOB造影剂孵育3h后,采用普鲁士蓝染色观察巨噬细胞对造影剂的吞噬,采用MTT法检测造影剂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并对吞噬了Fe3O4-PFOB的巨噬细胞悬液进行超声、磁共振及CT显像。2.健康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分别为Fe3O4-PFOB组(静脉注射Fe3O4-PFOB纳米乳)及PFOB组(静脉注射PFOB纳米乳)。于造影剂注射前及注射后不同时间点对大鼠肝脏行超声、磁共振及CT扫描,并应用图像分析软件评价造影效果。扫描结束后,取大鼠肝脏组织进行HE染色及普鲁士蓝染色。3.观察造影后一个月内实验大鼠生命体征的改变,并分别于Fe3O4-PFOB注射前及注射后第7d、14d、30d取大鼠静脉血进行肝、肾功能检测。结果1.普鲁士蓝染色显示,巨噬细胞对Fe3O4-PFOB的吞噬作用呈浓度依赖性,随着造影剂浓度的增加,巨噬细胞吞噬的量也增加,并且Fe3O4-PFOB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对其增殖活性无明显影响。巨噬细胞体外显像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吞噬了Fe3O4-PFOB的巨噬细胞在超声、磁共振及CT显像中均有明显的增强效果。2.在体内超声显像中,与PFOB纳米乳相比,Fe3O4-PFOB具有更好的增强大鼠肝实质超声显像效果,而且其增强显影时间更长;在磁共振显像中,Fe3O4-PFOB组表现出负性增强效果,而PFOB组未见明显增强。在Fe3O4-PFOB造影后2h肝脏T2*时间最短,在GRE-T2*WI序列上,肝实质信号强度下降最显着;在CT显像中,Fe3O4-PFOB纳米乳与PFOB纳米乳均能有效增强大鼠肝实质的影像密度,两者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普鲁士蓝染色显示Fe3O4-PFOB纳米乳主要分布在肝血窦内。3.实验大鼠在造影后1个月内未出现明显异常,不同观测时间点大鼠肝、肾功能各项检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 Fe3O4-PFOB在体外能够被巨噬细胞吞噬,且巨噬细胞的吞噬不影响其增强显像的特性。2. Fe3O4-PFOB体内稳定性好,能够被肝脏巨噬细胞吞噬,增强肝实质的超声、磁共振及CT显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的多功能超声造影剂。第三部分多功能超声造影剂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实验研究目的1.探讨Fe3O4-PFOB增强CT显像对兔VX2肝肿瘤的显示能力。2.探讨Fe3O4-PFOB增强超声、磁共振及CT显像对诱发性大鼠肝硬化肝癌的诊断价值,并分析肝内局灶性病变Fe3O4-PFOB增强显像与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1.采用瘤块种植法建立兔VX2肝肿瘤模型,建模后第18天对荷瘤兔行肝脏CT平扫及Fe3O4-PFOB增强扫描,测量造影前后瘤灶与周围肝实质的CT值,并计算肝实质∕瘤灶影像密度比。取兔肿瘤组织及周围正常肝组织,制作冰冻切片,并进行HE染色及普鲁士蓝染色。2.采用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 DEN)诱发大鼠肝硬化肝癌模型。SD大鼠50只(实验组40只,对照组10只),实验组给予DEN灌胃,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至14周停药。在第1422周期间,随机抽取两组大鼠进行超声、磁共振及CT Fe3O4-PFOB增强检查。取大于3mm的结节及周围肝组织,进行HE染色及Kupffer细胞的免疫组化染色。分别计算肝内局灶性病灶相对于周围肝组织的Kupffer细胞计数比以及Fe3O4-PFOB强化比,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统计单一显像模式及三种显像模式联合应用对肝癌(HCC)与肝硬化结节(RNs)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结果1.与CT平扫时比较,Fe3O4-PFOB造影后,肝实质的影像密度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而瘤灶内的影像密度未见明显改变,肝实质∕瘤灶影像密度比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冰冻切片及普鲁士蓝染色均显示正常肝组织内有大量造影剂聚集,而肿瘤组织内几乎未见造影剂分布。2.成功建立大鼠肝硬化肝癌模型23只,共检出直径大于3mm的肝内局灶性病变57个,其中HCC38个,RNs19个。在Fe3O4-PFOB增强显像中,HCC在三种显像模式下均未见明显增强,而RNs在三种显像模式下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强,两者的Fe3O4-PFOB强化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观察,RNs组织内Kupffer细胞数明显多于HCC,两者的Kupffer细胞计数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肝内局灶性病变的Fe3O4-PFOB强化比与Kupffer细胞计数比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三种显像模式的联合应用可提高单一显像模式对肝内良恶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结论1. Fe3O4-PFOB能够显着提高肿瘤组织与周围肝组织的对比效果,对肝肿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2. Fe3O4-PFOB增强显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组织的Kupffer细胞数,有助于鉴别肝脏良、恶性局灶性病变。3. Fe3O4-PFOB增强多种模式显像有助于提高单一显像模式对病变的检出,有望为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提供一种新的影像学评价方法。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8](2012)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文中研究说明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对本指南进行更新。本指南旨在帮助医生在乙型肝炎诊疗和预防工

隋鑫,房勤茂,张文云,殷春霞,张巍巍[9](2011)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诊疗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0例正常人群及49例临床确诊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进行二维超声(2D-US)扫查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患者均已经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脏穿刺活检术,所取组织做病理检查诊断,并用于分组。结果 49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肝脏病理分期分布情况:Ⅰ期(胆管细胞炎症期)5例,Ⅱ期(小胆管增生期)12例,Ⅲ期(纤维化期)18例,Ⅳ期(肝硬化期)14例。不同病理分期PBC二维超声表现:肝脏形态、大小、肝内结构、肝实质回声与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发展。不同病理分期PBC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特点:晚期组与正常组、早期组比较,门静脉(PV)相关指数(内径、平均流速、血流量),肝动脉(HA)相关指数(内径、阻力指数、收缩期峰值流速、血流量),肝静脉(HV)相关指数(内径、最大流速、血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BC二维超声显像能够直观提示PBC肝脏实质受损情况,PBC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内径、流速、频谱都有相应的变化。其与PBC疾病发展的程度情况以及肝脏组织病理分期结果一致。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10](2011)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文中提出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该指南进行更新。

二、肝脏疾病的超声显像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脏疾病的超声显像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Endoglin靶向超声造影在肝细胞肝癌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超声显像肿瘤微血管靶向分子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外文论文

(2)载Fe3O4壳聚糖纳米微泡的制备及用于US/MR双模态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载Fe_3O_4壳聚糖纳米微泡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及分析
    3 小结
第二部分 载Fe_3O_4壳聚糖纳米微泡体外显像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及分析
    3 小结
第三部分 载Fe_3O_4壳聚糖纳米微泡体内显像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及分析
    3 小结
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3)生物相容性壳聚糖超声造影剂靶向递药及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超声造影的临床应用进展
    研究背景
    1.超声造影剂体内显像
    2.靶向抗癌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3.超声纳米/微泡肿瘤靶向治疗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生物相容性壳聚糖纳米气泡超声介导靶向给药阿霉素
    1.研究背景
    2.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2 细胞系
        2.3 负载DOX的壳聚糖NBs的制备
        2.4 观察NB的物理性质
        2.5 DOX-NB的稳定性检测
        2.6 NBs的DOX负载能力的测定
        2.7 超声介导的DOX释放
        2.8 体外超声成像(时间-强度曲线)
        2.9 空NB的细胞毒性测定
        2.10 体外细胞内药物摄取
        2.11 DOX-NBs对MCF-7细胞的体外作用
        2.12 统计分析
    3.结果
        3.1 DOX-NB的物理化学表征
        3.2 DOX-NBs的稳定性和载药效率
        3.3 DOX-NBs在体外释放DOX
        3.4 DOX-NBs的超声稳定性
        3.5 空NB的生物安全性
        3.6 由DOX-NBs和超声辐射介导的体外DOX递送的增强
        3.7 超声辐照增强DOX诱导的肿瘤细胞增殖和凋亡
    4.讨论
    5.结论
    6.图标题和图例
    7.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液态氟碳及全氟丙烷超声造影剂的制备与表征
    1.背景
    2.方法
        2.1 材料
        2.2 全氟丙烷纳米泡(PP纳米泡)的制备
        2.3 液态氟碳纳米滴(PE纳米滴)的制备
        2.4.观察比较PE纳米滴和PP纳米泡的物理性质
        2.5 PE纳米滴和PP纳米泡的稳定性比较
        2.6 两种造影剂体外超声显影效果及稳定性对比
        2.7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造影剂的物理化学表征及对比
        3.2 PE纳米滴和PP纳米泡的稳定性比较
        3.3 两种造影剂超声下的显影效果及稳定性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6 图标题和图例
    7.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壳聚糖超声造影剂的体内安全性评价
    1 背景
    2 材料和方法
        2.1 样品
        2.2 动物
        2.3 仪器
        2.4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2.5 小鼠急性毒理学观察
        2.6 给药后各组小鼠生化指标的测定
        2.7 给药14天后小鼠各脏器的病理学变化
        2.8 统计学处理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图标题和图例
    7.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已发表英文论着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基于CAIX的靶向纳米泡在恶性肿瘤超声分子显像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携载CAIX多肽的靶向纳米泡增强恶性肿瘤超声显像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CAIX适体介导的靶向纳米泡在恶性肿瘤超声分子显像中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恶性肿瘤超声分子影像学的特异性配体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5)普鲁士蓝纳米粒的设计合成及在肿瘤多模式显像和热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纳米材料的诊疗一体化应用
        1.2.1 纳米材料多模式显像应用
        1.2.2 纳米材料光热治疗应用
        1.2.3 纳米材料高强度聚焦超声应用
    1.3 普鲁士蓝纳米粒的合成与性质
        1.3.1 PB纳米粒的合成方法
        1.3.2 PB纳米粒的大小、形态和结构
        1.3.3 PB纳米粒的表面修饰和多功能化
        1.3.4 PB纳米粒的毒性
    1.4 PB纳米粒的生物医学应用
        1.4.1 PB作为多模式成像造影剂
        1.4.2 PB用作光热治疗剂
        1.4.3 PB用作药物输送系统
    1.5 论文的选题和意义
第二章 “一锅法”制备稳定的普鲁士蓝纳米粒在肿瘤双模式成像和光热治疗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不同大小、形貌PB的合成
        2.2.3 材料表征
        2.2.4 稳定性试验
        2.2.5 溶液光热实验
        2.2.6 弛豫率表征和溶液磁共振成像
        2.2.7 体外细胞毒性和光热治疗试验
        2.2.8 溶血试验
        2.2.9 动物模型和体内PA/MR成像
        2.2.10 体内光热成像和PTT
        2.2.11 体内生物相容性评价
        2.2.12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Bs的制备与表征
        2.3.2 稳定性
        2.3.3 PBs的表征
        2.3.4 PBs的光热转换性能
        2.3.5 弛豫率表征和体内外磁共振成像
        2.3.6 PBs的体内外光声成像
        2.3.7 PBs溶血试验和细胞毒性结果
        2.3.8 PBs体外光热治疗
        2.3.9 PBs体内光热治疗
        2.3.10 PBs体内毒性评价和生物组织分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肿瘤原位过氧化氢响应超声成像引导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肝癌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大孔普鲁士蓝纳米粒的制备
        3.2.3 过氧化氢酶的装载与释放
        3.2.4 溶血性实验
        3.2.5 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
        3.2.6 材料表征
        3.2.7 溶氧仪检测氧气产生
        3.2.8 CAT@mPBs的细胞毒性实验
        3.2.9 H_2O_2响应的体外超声成像
        3.2.10 通过HIFU处理体外PAA凝胶和牛肝组织
        3.2.11 通过HIFU治疗裸鼠移植瘤
        3.2.12 体内生物相容性分析
        3.2.13 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mPBs的设计和表征
        3.3.2 mPB作为稳定的纳米载体
        3.3.3 CAT@mPBs体外和体内超声成像性能
        3.3.4 HIFU消融的协同作用
        3.3.5 CAT@mPBs的生物相容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论文与成果

(6)肝脏疾病的超声诊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肝脏疾病超声检查的方法
    1.1 仪器条件:
    1.2 检查前准备:
    1.3 体位:
    1.4 扫查方法:
2 肝脏超声检查的内容:
3 正常肝脏的超声图像:
4 肝脏弥漫性疾病的诊断:
5 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
6 超声诊断肝脏疾病的应用:

(7)多功能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显像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多功能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性能检测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多功能超声造影剂增强超声、磁共振及 CT 显像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节 多功能超声造影剂巨噬细胞显像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节 多功能超声造影剂体内显像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三部分 多功能超声造影剂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节 多功能超声造影剂增强 CT 显像在兔 VX2 肝肿瘤中的应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节 多功能超声造影剂增强超声、磁共振及 CT 显像在大鼠肝硬化肝癌中的应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参研项目、学术交流目录

(8)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学
2 流行病学
3 自然史
4 预防
    4.1 乙型肝炎疫苗预防
    4.2 传播途径预防
    4.3 意外暴露后HBV预防
        4.3.1 血清学检测
        4.3.2 主动和被动免疫
    4.4 对患者和携带者的管理
5 临床诊断
    5.1 慢性乙型肝炎
        5.1.1 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5.1.2 HBe 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5.2 乙型肝炎肝硬化
        5.2.1 代偿期肝硬化
        5.2.2 失代偿期肝硬化
    5.3 携带者
        5.3.1 慢性HBV携带者
        5.3.2 非活动性HBs Ag携带者
    5.4 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
6 实验室检查
    6.1 生物化学检查
        6.1.1 血清ALT和AST
        6.1.2 血清胆红素
        6.1.3 人血白蛋白
        6.1.4 凝血酶原时间 (PT) 及PTA
        6.1.5 胆碱酯酶
        6.1.6 甲胎蛋白 (AFP)
    6.2 HBV血清学检测
    6.3 HBV DNA、基因型和变异检测
        6.3.1 HBV DNA定量检测
        6.3.2 HBV基因分型
        6.3.3 HBV耐药突变株检测
7 影像学诊断
8 病理学诊断
9 治疗的总体目标
10 抗病毒治疗的一般适应证
11 干扰素治疗
    11.1 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预测因素
    11.2 干扰素治疗的监测和随访
    11.3 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11.3.1 流感样症候群
        11.3.2 一过性骨髓抑制
        11.3.3 精神异常
        11.3.4干扰素可诱导产生自身抗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11.3.5 其他少见的不良反应
    11.4 干扰素治疗的禁忌证
12 核苷 (酸) 类似物治疗
    12.1 目前已应用于临床的核苷 (酸) 类似物药物
        12.1.1 拉米夫定 (lamivudine, LAM)
        12.1.2 阿德福韦酯 (adefovir dipivoxil, ADV)
        12.1.3 恩替卡韦 (entecavir, ETV)
        12.1.4 替比夫定 (telbivudine, Ld T)
        12.1.5替诺福韦酯 (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 TDF)
        12.1.6 恩曲他滨 (emtricitabine, FTC)
    12.2 核苷 (酸) 类似物治疗的相关问题
        12.2.1 抗病毒治疗的药物选择原则
        12.2.2 监测随访
        12.2.3 预测疗效和优化治疗
13 免疫调节治疗
14 其他抗病毒药物及中药治疗
15 抗病毒治疗的推荐意见
    15.1 慢性HBV携带者和非活动性HBs Ag携带者
    15.2 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15.2.1 普通IFN-α
        15.2.2 聚乙二醇IFN-α2a
        15.2.3 聚乙二醇IFN-α2b
        15.2.4 拉米夫定
        15.2.5 阿德福韦酯
        15.2.6 恩替卡韦
        15.2.7 替比夫定
    15.3 HBe 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15.3.1 普通IFN-α
        15.3.2 聚乙二醇IFN-α2a
        15.3.3 聚乙二醇IFN-α2b
        15.3.4 拉米夫定
        15.3.5 阿德福韦酯
        15.3.6 恩替卡韦
        15.3.7 替比夫定
    15.4 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
        15.4.1 拉米夫定
        15.4.2 阿德福韦酯
        15.4.3 恩替卡韦
        15.4.4 替比夫定
        15.4.5 干扰素
    15.5 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
    15.6 核苷 (酸) 类似物耐药的预防和治疗
        15.6.1 严格掌握治疗适应证
        15.6.2 谨慎选择核苷 (酸) 类药物
        15.6.3 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
        15.6.4 一旦发现耐药, 尽早给予救援治疗
        15.6.5 尽量避免单药序贯治疗
16 特殊情况的处理
    16.1 经过规范的普通干扰素-α或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治疗无应答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16.2 对于核苷 (酸) 类似物规范治疗后原发性无应答的患者
    16.3 应用化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
    16.4 对HBs Ag阴性、抗HBc阳性患者
    16.5 HBV和HIV合并感染患者
500/mm3)'>16.6 对于没有进行HAART治疗和近期不需要进行HAART治疗的患者 (CD 4>500/mm3)
    16.7 对于需同时进行抗HBV和抗HIV治疗的患者
    16.8 HBV/HCV合并感染患者的治疗
    16.9 肝移植患者
    16.10 儿童患者
    16.11 急性乙型肝炎和乙肝导致的肝衰竭
    16.12 妊娠相关情况处理
17 抗炎、抗氧化和保肝治疗
18 抗纤维化治疗
19 患者随访

(9)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诊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分组
        1.2.1 正常对照组 (A组) :
        1.2.2 试验组:
    1.3 检查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49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肝脏病理分期分布情况
    2.2 不同病理分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二维超声表现 (2D-US分级)
    2.3 不同病理分期PBC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特点
3 讨论
    3.1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病理分期情况
    3.2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可以评估PBC患者肝脏的损伤程度
    3.3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与超声引导下肝脏穿刺病理活检

(10)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病原学
2流行病学
3自然史
4预防
5临床诊断
6实验室检查
7影像学诊断
8病理学诊断
9治疗的总体目标
10抗病毒治疗的一般适应证[49]
11 IFNα治疗
12核苷 (酸) 类药物治疗
13免疫调节治疗
14中药及中药制剂治疗
15抗病毒治疗推荐意见
16特殊情况的处理
17抗感染、抗氧化和保肝治疗
18抗纤维化治疗
19患者随访

四、肝脏疾病的超声显像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Endoglin靶向超声造影在肝细胞肝癌中的实验研究[D]. 单容. 山东大学, 2020(04)
  • [2]载Fe3O4壳聚糖纳米微泡的制备及用于US/MR双模态显像研究[D]. 李小娟.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3]生物相容性壳聚糖超声造影剂靶向递药及安全性评价[D]. 周晓莹. 山东大学, 2019(02)
  • [4]基于CAIX的靶向纳米泡在恶性肿瘤超声分子显像中的实验研究[D]. 朱连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
  • [5]普鲁士蓝纳米粒的设计合成及在肿瘤多模式显像和热疗中的应用[D]. 徐燕军.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6]肝脏疾病的超声诊断分析[J]. 张镔. 中国伤残医学, 2014(02)
  • [7]多功能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显像实验研究[D]. 李奥. 重庆医科大学, 2012(11)
  • [8]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国临床医生, 2012(04)
  • [9]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诊疗中的应用[J]. 隋鑫,房勤茂,张文云,殷春霞,张巍巍. 河北医药, 2011(20)
  • [10]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2011(01)

标签:;  ;  ;  ;  ;  

肝病的超声影像诊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