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论文背景

教育改革论文背景

问:20世纪9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1. 答:20 世纪 80年代至 90年代中期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开始在经 济和社会诸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与之相适应, 我国高等教 育从 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中期也进入了改革和发展的凳圆尘新时 期,并枣禅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为以后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体制保 证。到今天,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与当年的体制改革是分不 开的。本文将对这一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行回顾, 以期 能为现在和未来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中期中国高等教育腔饥体制改革
问:清末教育改革的背景?
  1. 答:清末教育改革的背景: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救国图存成为时代呼声,改革中国旧有的封建教育制度,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有用之材,成为朝野上下议政的热点之一。
    1901年初,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西逃西安期册配间,发布“罪已诏”和“改革”谕旨,要求各级官员“各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等情事,“当因当革、当省当并",限两月内奏报朝廷。
    4月,清政府成立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改革的机构。从此,各项改革“新政”陆续出台。主要内容有:改革官制,兵制,奖励工商,改革教育。其中,改革教育主要包括“停科举”、“设学堂”和“奖游学"三项内容。
    8月起,清政府陆续颁布了兴学诏书等一系列教育改革法令,包括重开京师大学堂;各省属府、厅、州、县书院均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大、中、小学堂;选派学生出洋留学等等。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改革运动中,中国教育开始了从传统到近代的结构性转型。
    清政府通过政权的力量,将资产阶级改良派改革旧教育的主张逐渐付诸实践。
    扩展资料:
    清未“新政”中的教育改革,本意在于顺应时势,培养既忠于朝廷又懂得西学的官员后备队伍,指导思想仍然是洋务派长期以来所倡导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堂教习的仍是州历指“以四书五经、纲烂仔常大义为主,以历代史鉴及中外政治、艺学为辅”。
    但从推进教育现代化而言,仍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贵州大学堂的创建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2. 答:材料清末书院的改革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整顿、改良旧书院:主张裁减旧的喊孙诗文词章之学,在保证传统的经史之学的基础上,“兼习算学,凡天文、地舆、农务、兵事,与夫一切有用之学,统归格致之中,分门探索,务臻其奥”。(二)另建新型书院:如上海格致书院,聘请西方学者教授格致之学(即自然科学技术),后分为矿务、电务、测绘、工程、汽机、制造六学,学生可任取某学,逐次讲习。(三)将旧书院改造虚吵为新式学堂:始于1896年刑部侍郎李端菜在《请推广学校折》中建郑誉链议:“令每省每县各改其一院,推广功课,变通章程,以为学堂。”然后再逐渐推广。于1901年8月下令将各地所有书院一律改为学堂。至此,延续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书院即告结束,以后虽仍有以书院命名的,但已是属于新教育范畴了。
  3. 答:清末教育改革尤其是尺弯科举制度的废除,使传统士子读经–科举–仕进的人生正途被堵陵睁闷塞,加速了政治系统与社会精英之间传统联系的割断,作为传统社会官民之间联系的士绅阶层多层化,严重动摇了帝制统治的基础;清末国内新式学堂及大规模的留学运动促使以学生群为主体的新式知识分子早悄阶层形成,
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背景是什么????
  1. 答:现阶段的教育的弊端吧
教育改革论文背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