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耐火窑炉改造及天然气应用

宜兴耐火窑炉改造及天然气应用

一、宜兴耐火窑炉改造与天然气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木森[1](2020)在《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问题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美国西海岸发生了影响世界的“奥蒂斯陶艺革命”,一种“新陶艺”理念从此诞生。20世纪80年代初,在日益活跃开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背景下,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新陶艺”思潮伴随着西方现代艺术大潮涌入中国,刺激了中国陶艺的“现代性”探索。“新陶艺”进入我国以后,我国学界习惯称其为“中国‘现代陶艺’”。虽然它与西方的“新陶艺”理念一脉相承,在陶艺的形态、创作手法、内涵等方面基本相通,但在文化与审美等方面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又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在审美形态、审美特质等方面迥然有异。本论文即以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问题为研究对象,从审美角度切入并采用历史与逻辑、个案分析与理论阐释、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试图对中国现代陶艺的产生与发展、审美重构、审美特质以及未来发展的前景和趋势等问题做出系统而深入的审视和探究。在概念厘定的基础上梳理中国“现代陶艺”的产生与发展。中国“现代陶艺”是一种以陶瓷材料为创作媒介,以个性化手法表现人的个性、情感、观念、心理、意识以及审美等理念的艺术形式。它所挖掘的不只是客观世界,更是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意识。在美日现代陶艺的冲击下和自身创新变革的需求中,中国“现代陶艺”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70年代。20世纪末进入发展阶段,起初主要表现为对西方陶艺的吸纳和借鉴。进入发展阶段后,主要表现为对中国文化元素的挖掘和彰显,将深厚的中国文化与现代陶艺结合,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陶艺审美文化。从审美重构入手分析中国“现代陶艺”的形态特征。“解构”是西方陶艺的理论支撑基础,中国“现代陶艺”同样表现为对已有传统陶瓷艺术的“分解”“打碎”和“重构”。中国“现代陶艺”打破了统治传统陶瓷艺术千百年来形成的材料观、造型观、装饰观、烧成观、审美观等,不再强调完美无缺的造型和精美的纹饰,而是追求理念上的解放和形式上的创新,消解了传统陶瓷艺术的种种范式。因此,“重构性”成为中国现代陶艺的基本特征。深入探讨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特质。在理念特质方面,传统陶瓷艺术注重技术审美,而中国现代陶艺则注重观念表达,这完成了从技术至上到观念至上的华丽转身;在创作特质方面,“现代陶艺”摒弃了批量生产的创作方式,更注重个性化表现;在语言特质方面,不再强化它的规范严谨,而是表现为得意忘言,“抽象性”成为现代陶艺艺术语言的首要特征;在情感特质方面,摆脱了实用主义的束缚,更注重陶艺家心灵宣泄的情感表达,“象为心声”成为陶艺家情感表达的写照;在材质特质方面,表现为超越泥性,追求多种极限表达方式;在美感特质方面,表现为偶然天成,呈现出“残缺美”“含蓄美”“模糊美”等特殊的美学特色。中西“现代陶艺”的审美比较突出了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特征。西方现代陶艺主要得益于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推波助澜,而中国现代陶艺面临着西方化与本土化、传统与现代的二元难题。虽然在“器”的反叛、“手工”的重生、“范式”的突破、“陌生化”的美学追求等方面存在着共通性,但中西现代陶艺发生发展的语境不同,西方陶艺的陌生化探索更为极端,例如“怪怖艺术”的另类美学追求、“实验性”激发的形式探索等,中国现代陶艺更趋向于强化中国符号、文化印记,表现为对重塑本土风格,引领民族文化需求的历史使命的担当。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趋势与理论构建为其未来发展寻求突破。一是“现代陶艺”的发展趋势,包括陶艺装置的方兴未艾、环境陶艺的风生水起、实验陶艺的新探索和科技介入的新融合。二是尝试建立现代陶艺审美批评的基本理论框架。针对现代陶艺审美批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着重讨论了现代陶艺的审美批评方法、审美批评意识和主题选择。现代陶艺更加关注当下社会生活状态,其理论建构必将推动中国“现代陶艺”的人文担当和指向。三是首次提出陶艺的“烧成美学”“陶艺生态学”等概念。现代陶艺的烧成出现了科技含量高、多元烧制、体验式烧制等态势,同时也存在对返璞归真烧制效果的追求。不同的烧制方法呈现出不同美学效果,如柴烧的素朴之美、坑烧的原始之魅、熏烧的水墨之美、乐烧的体验之乐、复烧的凝重之美、窑变的异象之美等。经过研究,本文提出了两个须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一是“一体创作观”,即从配泥、配釉、制模到制作、烧制等所有工艺环节由一人完成,以实现以陶艺家为主体的原创性创作与审美的统一。二是民族文化的回归,切实坚守民族文化之根,用好中国元素,强化现代陶艺的中国特色。总之,现代陶艺这种泥与火的艺术承载了现代人的生命体验和文化思考,必将在现代转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光明,越走越宽广。

李娜[2](2019)在《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受国家及地方政策的影响,各地对于特色小镇的探索如火如荼。特色小镇发展已经成为城乡统筹的重要环节与抓手,其空间发展亦呈现多样化态势。然而,由于部分特色小镇在未经充分论证基础上匆匆上马而出现诸多问题,集中表现为特色小镇千篇一面,产业发展趋同,文化传承遗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而这些问题均与空间载体的发展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关联。国内外专家、学者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作为解决城市问题的研究基础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为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从多维角度探讨特色小镇空间发展成为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论文在充分调研、分析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特色小镇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作为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研究的理论支撑,运用实地调研、系统分析、空间分析等综合方法,以“现状调研—理论研究—系统构建—实证分析”为技术路线展开研究。论文主要分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基础研究,通过国内外研究综述,总结国内外在复杂适应系统特色小镇空间发展方面的相关研究。通过横向比较、纵向分析的方法,研究了OECD国家与我国特色小镇的发展情况及差异比较,分析了我国特色小镇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引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研究的新视角。第二部分系统构建,对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内涵、复杂性特征、复杂性演化进行理论研究。通过比较分析我国第一、二批特色小镇,结合实际项目进行实地调研,提炼总结了影响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的主要子系统——产业发展、文化遗产、生态环境,构建了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系统架构,总体指导后续研究。第三部分系统研究,依据上述章节构建的特色小镇空间发展复杂适应系统体系,分别研究了产业聚集性空间发展系统、文化多样性空间发展系统、生态非线性空间发展系统。分析各系统的影响要素,探究空间发展与产业发展、文化遗产、生态环境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及协同机制,基于此构建了产业聚集性、文化多样性、生态非线性空间发展系统体系,并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实证研究。第四部分实施策略,以丁蜀镇特色小镇为例,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基于产业聚集性、文化多样性、生态非线性空间发展系统体系,研究了特色小镇“生成论”与“构成论”融合的空间发展实施策略。第五部分结论与展望,依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前文构建的空间发展系统体系提出判断依据,总结论文的研究成果,提出展望。论文基于CAS理论的研究,构筑了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理论架构,分析了产业发展、文化遗产、生态环境与空间发展系统间作用及协同机制,构建了产业聚集性、文化多样性、生态非线性空间发展系统体系,为空间发展提供了系统学视角的理论支撑,丰富了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实践指导。

陈仁府[3](2018)在《德化成艺陶瓷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每个企业都面临着如何继续健康发展的问题。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制定适应自身内外部环境的发展战略,科学的发展战略可以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与困境。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陶瓷行业竞争不断加剧,所以陶瓷企业更要综合评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通过设定科学的战略目标,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本文研究的是成艺陶瓷有限公司的发展战略。主要包括竞争战略、职能战略等,使用PEST分析法、波特五力模型和SWOT分析法等工具研究目前陶瓷行业的宏观环境和中观环境;同时结合企业内部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及现有能力,对成艺陶瓷有限公司现状进行比较全面细致的分析。研究发现:成艺陶瓷外部机会大于威胁;企业要抓住外部“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制定并实施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本文提出成艺陶瓷公司要始终坚持“以质量赢得口碑,以诚信赢取市场,以服务取得效益”的基本理念,以“最优良的产品、最优质的服务”为导向来提升国内外客户和业界的认可。在上述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公司要从总体战略、竞争战略、职能战略三个层面实施战略选择,要坚持SO扩张型战略、保持品牌质量优势、加大技术研发、提高市场占有率、联合政策与经济优势资源等发展战略,以此实现企业短期、中期、长期战略目标。最后,为了成艺陶瓷公司能够有效的落实上述战略目标与举措,本文从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文化保障、监控整改保障四个方面论述了战略实施的保障体系,对企业未来迈入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对处于战略发展和战略转型中的其它陶瓷企业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徐璐[4](2018)在《冀北地区电能替代发展预测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冀北地区(河北省唐山市、廊坊市、张家口市、承德市、秦皇岛市的统称)面临空气污染严重、能源结构不合理、经济下行等困境。需要以电能替代的方式,改变当前能源消费结构,控制能源总量,尽量减少煤炭、石油之类的化石能源使用。电能替代,是指在终端能源消费环节,使用电能替代散烧煤、燃油等的能源消费方式。当前,通过梳理各领域能源消费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冀北地区电能替代发展预测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以下四个部分对冀北地区电能替代发展预测进行研究。一是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关于能源消费、电能替代和电能替代潜力方面的研究现状。二是收集整理电能替代有关政策,然后按照国家、河北省、冀北五市及以下三个层次进行进一步归类和分析,并针对政策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三是研究冀北地区能源消费现状,锁定电能替代重点领域,从五个领域研究冀北地区电能替代现状与技术发展趋势,而后,总结既有实施成果,剖析电能替代存在的五方面问题和面临的四大机遇。最后,界定理论潜力、技术可行潜力、经济可行潜力和环保可行潜力,形成电能替代潜力预测模型,并据此,对冀北地区电能替代潜力从六个领域进行潜力预测,进而得出冀北地区电能替代潜力汇总。本课题的研究结论,能够为有关部门制定能源政策及电能替代实施方案提供决策支持,有效促进冀北地区电能替代工作的落地实施。

杨志[5](2016)在《炉钧研究 ——技艺的再生与认识》文中研究指明炉钧——中国钧瓷重要产地河南神垕古镇最为重要的传统烧造工艺与釉色配制工艺。它续写了钧瓷烧造的发展历史,它是中国钧瓷艺术再生的活化石。它以独有的烧造工艺——“炭烧高温还原气氛”及“一窑一器”的古老方式呈现出宋钧独特的釉色美学,使得宋钧釉色之美的奥秘在一代又一代的民间艺人手中不断焕发出青春。炉钧是一种传统的烧造技艺,也是一种独有的釉色美学呈现。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国人对陶瓷审美和精神需求的价值体现。它的釉色窑变之美与烧制技艺之美,既是陶瓷土与火艺术的最高融合,同时彰显出炉钧艺术与自我创新精神的魅力所在。今天研究炉钧的意义不仅是在溯源炉钧的来历、发展历程,也是重新挖掘其技艺的再生在历史发展上所具有的重要转折意义与传承价值,以及它所呈现出来的中国民间陶瓷艺人的精神风貌与传承模式。作为钧瓷艺术门类中重要的发展体系,其研究也急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建立起一套完备的运行机制与发展、研究模式,并在以炉钧艺术的发展基础之上建构系统的炉钧技艺与理论研究,归纳、梳理、开创出中国炉钧艺术发展的新局面。炉钧的研究,是本篇论文通过实地调研,文献分析,对传统钧瓷艺术再生与发展的案例研究。其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意义,同样对于当下炉钧艺术的拓展和应有的地位确立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李国(Lee Guo)[6](2015)在《600T/D浮法窑炉运行状况与维护措施和技术改进研究》文中认为浮法熔窑是玻璃生产的关键热工设备,也是能源消耗的主要部位。尤其在当前能源紧张价格攀升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趋势下,建设优质高效、节能低耗的窑炉是窑炉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课题。德州晶华集团浮法二线600T/D窑炉运行九年整,超出了八年的设计窑龄,成为德州晶华集团燃料种类最多,窑型最大,运行时间最长的窑炉。本文作者从实践应用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角度,对浮法二线窑炉上个窑期的主要工艺指标、窑炉技术指标、窑炉日常操作运行、窑炉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等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和理论分析,并根据自身的实际经验提出窑炉改进意见和建议。作者通过上述实践分析得出了六个方面的结论:三大热工设备要相互匹配才能更好地发挥窑炉的熔化潜力。阶梯型池底结构和逐级澄清技术、池底鼓泡技术、石油焦粉应用技术、熔制工艺曲线的优化以及其他新技术的应用对熔化部的设计理念产生深远的影响,要将原有的设计理念进一步更新完善,才能设计出优质高效的熔窑。火焰空间热负荷和液面受热强度两个设计参数的选用能对火焰空间燃烧效率、辐射传热能力进行有效地反应,对同一座窑炉在不同熔化能力时通过一定的量化计算进行前期预测。窑炉池壁砖的材质选用和设计,要根据窑龄和实际使用情况进行选择。池壁邦砖的选用根据窑龄要求可以选用厚度不同的电熔砖,烧结铬刚玉材料作为池壁邦砖尚需慎重。石油焦粉对碱性材料的侵蚀机理主要是由于其燃烧产物中SO3、V2O5与碱性材料中的CaO、MgO等成分在高温下产生反应,生成低共熔、易剥落、体积变化较大的硅酸二钙(C2S)、钙镁橄榄石(CMS)、镁橄榄石(M2S)、镁蔷薇辉石(C3MS2)等低共熔物。根据窑炉各部位侵蚀情况和结构特点采取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对从窑炉内部和外部进行全方位维护,提高了维修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确保了窑炉安全运行。窑炉技术人员要善于发现窑炉运行中的不足和缺陷,通过及时学习和掌握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合理优化设计方案,既能够降低员工劳动强度,确保安全运行,又能够促进窑炉更好地达到优质、高效、低耗、长窑龄的设计目标。

张建芳[7](2015)在《稀土碳酸盐新型煅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稀土氧化物广泛应用于半导体材料、研磨材料、高级颜料、感光玻璃的增感剂及汽车尾气的净化器方面。目前稀土氧化物采用推板窑煅烧碳酸盐生产工艺,存在不连续、物料加热不均、反应速度慢、劳动强度大、单位产品能耗高等问题。本研究在文献资料和借鉴其他行业生产实践的基础上,针对甘肃稀土公司原有碳酸铈煅烧氧化铈工艺,研究设计了一种新型煅烧工艺,以强化传热过程、缩短煅烧时间,降低生产能耗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连续化生产的目的。本设计采用多膛炉直接连续煅烧工艺,在碳酸铈相关煅烧基础实验基础上、通过煅烧炉的物料和热平衡计算、确定了多膛煅烧炉炉型及结构尺寸,同时进行了煅烧工艺辅助设备选择,设计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对碳酸铈进行了热重分析实验,研究了不同煅烧温度下制备氧化铈的密度、粒度及特性规律,结果表明:800℃下,60 min可以完成脱水和分解;煅烧生产的氧化铈密度随煅烧温度升高有所增大,不同温度下煅烧后碳酸铈物料的颗粒粒径主要分布范围在0.5140μm。为多膛炉设计提供了重要的设计参数;(2)基于多膛炉的物料和热平衡计算,分析了多膛炉内物料走向和热量的分布情况;理论计算出多膛炉的主要结构尺寸:多膛炉共分8层,每层高度900 mm,内径为2640 mm,外径为3080 mm;根据烟气成分、特征及产品特性,选定了袋式除尘器、粉状物料板式换热器等辅助设备;(3)对多膛炉的典型工作段进行数值模拟,模拟了多膛炉内的速度、压力、温度分布情况,模拟结果基本符合实际预想。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工业试验奠定了理论基础,对稀土行业碳酸盐煅烧设备的节能增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徐鸣,张志文,郝春青[8](2014)在《烧结砖瓦装备的发展及潜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烧结砖瓦装备现状1.1隧道窑到目前为止,国内已建成各种断面隧道窑5000条左右,其中60%的隧道窑断面为3m,20%的隧道窑断面为4.6m。平吊顶4.6m、6.9m、9.2m、10.3m断面隧道窑研发成功并且运用计算机控制系统操作,与之配套的人工干燥室、室式干燥室技术、余热干燥技术、隧道窑余热发电技术受到重视。1.1.1隧道窑存在问题砖瓦企业节能改造,首先是将轮窑逐步改造为

余正发[9](2014)在《蓄热式燃烧技术及其在陶瓷、耐火材料行业中的应用前景展望》文中提出十二五以来,能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和环境问题已经被我们的党和领导人列为中国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待解决问题之一。陶瓷和耐火材料行业在国民生产中是能源消耗的重头行业,因此,控制该行业的能源消耗、改变传统能源消耗方式并提高能源利用率就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而蓄热式燃烧技术就能很好的达到这一目标,该文从原理着手,首先讨论蓄热式燃烧技术相比传统的燃烧技术而言所具有的优势,其次着重介绍了实际应用的效果和应用当中的关键点,最后展望了其在行业内的远大前景。

谢一菡[10](2014)在《禹州钧瓷传统制作技艺传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独特学术视野。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规律,对建立科学的保护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下,对钧瓷传统制作技艺传承问题进行的个案研究。禹州钧瓷传统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钧瓷传统制作技艺成熟于宋代,历史悠久,距今有千年历史。传统钧瓷制作技艺釉、型和烧成制度三大技术核心在当代传承有序。本文的写作题眼是钧瓷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并以传承为主线,剖析钧瓷传统制作技艺中传承何来、传承何在、传承何往等诸多问题及答案。文章通过对禹州钧瓷传统技艺传承历史、传承环境、传承内容、传承形式、传承现状的研究,寻求钧瓷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与发展的内在规律。本文的关注视野:首先,强调钧瓷传统制作技艺在当代“活态”传承;其次,关注传承人,强调“以人为本”;最后,对钧瓷传统制作技艺传承的解读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体性的研究。本文的写作诉求:首先是找到钧瓷技艺本身传承与发展的特殊性。其次是钧瓷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传统制作技艺的普遍规律,通过对钧瓷“这一个”的深入研究,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传统技艺类项目有序传承、科学保护提供经验与借鉴。

二、宜兴耐火窑炉改造与天然气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宜兴耐火窑炉改造与天然气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中国“现代陶艺”审美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一) 中国“现代陶艺”概念内涵的争议
        (二) 中国“现代陶艺”审美问题研究的学术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方法、结构和意义
        (一) 主要研究方法
        (二) 论文组织结构
        (三) 论文研究意义
第一章 中国“现代陶艺”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现代陶艺”概念的辨析
        一、“陶瓷工艺美术”与“现代陶艺”
        二、“陶瓷艺术”与“现代陶艺”
        三、“当代陶艺”与“现代陶艺”
        四、“现代陶艺”与“现代性”
    第二节 中国“现代陶艺”的催生因子
        一、传统陶瓷的创新需求
        二、美日现代陶艺的冲击
    第三节 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分期
        一、萌芽时期
        二、兴起时期
        三、发展时期
第二章 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重构
    第一节 材料重构
        一、木材介入的返璞归真之美
        二、金属介入的冷峻刚烈之美
        三、玻璃介入的纯净典雅之美
        四、纤维介入的自然轻盈之美
        五、有机物介入的奇思妙想之美
    第二节 造型重构
        一、传统造型的解构之美
        二、形式构造的自由之美
        三、拼贴塑型的再造之美
    第三节 装饰重构
        一、自然元素的植入
        二、陶瓷画布的延伸
        三、肌理语言的强化
    第四节 工艺重构
        一、基于传统的工艺重构
        二、颠覆传统的工艺重构
        三、科技革新引发的重构
第三章 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特质
    第一节 理念特质:观念至上
        一、从技术至上到观念至上
        二、现代陶艺对观念的推崇
    第二节 创作特质:个性化表现
        一、从批量化生产到个性化表现
        二、现代陶艺创作方式的个性化表现
    第三节 语言特质:得意忘言
        一、中国“现代陶艺”的抽象语言特征
        二、中国“现代陶艺”的抽象语言表现
    第四节 情感特质:象为心声
        一、传统陶瓷求实用
        二、现代陶艺尚心象
    第五节 材质特质:超越泥性
        一、从表现泥性到超越泥性
        二、超越泥性的极限表达
    第六节 美感特质:偶然天成
        一、现代陶艺的“缺陷美”
        二、现代陶艺的“含蓄美”
        三、现代陶艺的“模糊美”
第四章 中西“现代陶艺”的审美比较
    第一节 中西现代陶艺生成语境的差异
        一、影响西方陶艺诞生的文化因素
        二、中国现代陶艺的二元难题
    第二节 中西陶艺审美的共通性
        一、“器”的反叛
        二、“手工”的重生
        三、“范式”的突破
        四、“陌生化”的美学追求
    第三节 中西陶艺审美的差异性
        一、西方陶艺的自由性与极限探索
        二、中国现代陶艺的文化印记与民族情结
第五章 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走向及未来发展
    第一节 中国现代陶艺的新方向
        一、陶艺装置的新形式
        二、环境陶艺的新发展
        三、实验陶艺的新探索
        四、科技介入的新融合
    第二节 现代陶艺审美批评理论的构建
        一、现代陶艺审美批评现状与问题
        二、现代陶艺审美批评方法
        三、现代陶艺审美批评意识
    第三节 “烧成美学”的初步构想
        一、柴烧的质朴之美
        二、坑烧的原始之魅
        三、熏烧的水墨之美
        四、乐烧的体验之乐
        五、窑变的异象之美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
        1.3.2 特色小镇
        1.3.3 空间发展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内外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相关研究
        1.4.2 国内外特色小镇相关研究
        1.4.3 国内外基于CAS理论的空间发展相关研究
        1.4.4 相关研究综合评述
    1.5 研究创新点及方法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及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框架
第2章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问题解析
    2.1 OECD国家与我国特色小镇概况
        2.1.1 OECD国家特色小镇概况
        2.1.2 我国特色小镇概况
        2.1.3 OECD国家与我国特色小镇差异分析
    2.2 我国特色小镇空间发展失衡分析
        2.2.1 政策失效导致空间发展失衡
        2.2.2 动力缺乏导致空间发展失衡
        2.2.3 要素制约导致空间发展失衡
    2.3 CAS理论为特色小镇空间发展提供新视角
        2.3.1 系统的“构成”与“生成”分析
        2.3.2 融合的“生成论”与“构成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CAS理论视角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系统构建
    3.1 特色小镇系统复杂适应性理论分析
        3.1.1 特色小镇复杂适应系统内涵
        3.1.2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的复杂性特征
        3.1.3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的复杂性演化
    3.2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复杂系统构建
        3.2.1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关键要素解析
        3.2.2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的作用机制
        3.2.3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的协同机制
        3.2.4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复杂系统架构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特色小镇产业聚集性空间发展系统分析
    4.1 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分析
        4.1.1 产业发展类型趋同
        4.1.2 产业发展模式简单
        4.1.3 产业升级方向不明晰
        4.1.4 产业发展追求短期效益
    4.2 特色小镇产业发展对空间发展系统的作用机制
        4.2.1 产业衍生构建多中心空间组织
        4.2.2 产业聚集孵化创新型空间载体
        4.2.3 产业多元弥补连续性空间肌理
    4.3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对产业发展系统的作用机制
        4.3.1 公共配套空间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4.3.2 动态适应空间为产业升级提供保障
        4.3.3 复合功能空间为产业活力提供条件
    4.4 特色小镇产业发展与空间发展系统的协同机制
        4.4.1 依据区域资源禀赋促进产业发展与空间发展协同
        4.4.2 尊重既有发展基础推动产业发展与空间发展协同
        4.4.3 注重周边城市互补增进产业发展与空间发展协同
    4.5 特色小镇产业聚集性空间发展系统及案例分析
        4.5.1 产业聚集性空间发展系统架构
        4.5.2 产业聚集性空间发展案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特色小镇文化多样性空间发展系统分析
    5.1 特色小镇文化遗产要素分析
        5.1.1 特色小镇文化遗产提升作用分析
        5.1.2 特色小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模式
        5.1.3 特色小镇文化遗产存在问题分析
    5.2 特色小镇文化遗产对空间发展系统的作用机制
        5.2.1 文化遗产演化影响空间格局蜕变
        5.2.2 文化遗产升级成为空间地标节点
        5.2.3 文化遗产改变引发空间结构替代
    5.3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对文化遗产系统的作用机制
        5.3.1 多样式重构空间焕发文化遗产生机
        5.3.2 开放式自然空间活化文化遗产利用
        5.3.3 合理性过渡空间保护文化遗产传承
    5.4 特色小镇文化遗产与空间发展系统的协同机制
        5.4.1 单体建筑遗产与空间发展协同
        5.4.2 文化遗产街区与空间发展协同
        5.4.3 文化遗产片区与空间发展协同
    5.5 特色小镇文化多样性空间发展系统及案例分析
        5.5.1 文化多样性空间发展系统架构
        5.5.2 文化多样性空间发展案例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特色小镇生态非线性空间发展系统分析
    6.1 特色小镇生态环境要素分析
        6.1.1 特色小镇生态环境资源丰富
        6.1.2 特色小镇生态环境建设误区
        6.1.3 特色小镇生态环境建设理念
    6.2 特色小镇生态环境对空间发展系统的作用机制
        6.2.1 生态环境改变影响空间构成蜕化
        6.2.2 生态环境优化影响空间价值提升
        6.2.3 生态环境延续影响空间网络共融
    6.3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作用机制
        6.3.1 扩张空间发展配合生态环境连通发展
        6.3.2 临界空间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渗透发展
        6.3.3 演化空间发展增效生态环境均衡发展
    6.4 特色小镇生态环境与空间发展系统的协同机制
        6.4.1 带状式发展协同
        6.4.2 毗邻式发展协同
        6.4.3 穿越式发展协同
        6.4.4 环抱式发展协同
    6.5 特色小镇生态非线性空间发展系统及案例分析
        6.5.1 生态非线性空间发展系统架构
        6.5.2 生态非线性空间发展案例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CAS理论视角丁蜀镇特色小镇空间发展实施策略
    7.1 丁蜀镇空间发展关键要素解析
        7.1.1 产业发展影响要素分析
        7.1.2 文化遗产影响要素分析
        7.1.3 生态环境影响要素分析
    7.2 基于产业聚集性空间发展系统实施策略
        7.2.1 产业发展与空间发展系统的作用机制
        7.2.2 产业聚集性空间发展系统生成
    7.3 基于文化多样性空间发展系统实施策略
        7.3.1 文化遗产与空间发展系统的作用机制
        7.3.2 文化多样性空间发展系统生成
    7.4 基于生态非线性空间发展系统实施策略
        7.4.1 生态环境与空间发展系统的作用机制
        7.4.2 生态非线性空间发展系统生成
    7.5 “生成论”融合“构成论”——空间发展实施策略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德化成艺陶瓷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战略管理的涵义
    2.2 战略管理理论
        2.2.1 竞争战略
        2.2.2 职能战略
    2.3 企业战略分析工具
        2.3.1 PEST分析方法
        2.3.2 波特五力模型研究方法
        2.3.3 EFE矩阵模型
        2.3.4 IFE矩阵模型
        2.3.5 SWOT分析方法
第3章 成艺陶瓷公司发展历程及经营困境
    3.1 成艺陶瓷公司简介
    3.2 成艺陶瓷公司发展历程
    3.3 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3.3.1 公司发展存在问题
        3.3.2 公司发展经营困境
第4章 成艺陶瓷公司发展战略环境分析
    4.1 宏观环境PEST分析
        4.1.1 政治环境
        4.1.2 经济环境
        4.1.3 社会文化环境
        4.1.4 技术环境
    4.2 微观环境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4.2.1 潜在进入者的分析
        4.2.2 现有企业的竞争
        4.2.3 替代品的威胁
        4.2.4 供方的讨价还价能力
        4.2.5 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
    4.3 内部环境分析
        4.3.1 资源分析
        4.3.2 能力分析
    4.4 成艺陶瓷公司综合态势分析
        4.4.1 EFE矩阵
        4.4.2 IFE矩阵
        4.4.3 SWOT矩阵
第5章 成艺陶瓷公司战略设计及实施
    5.1 公司发展战略目标
        5.1.1 公司使命与愿景
        5.1.2 公司发展战略目标
    5.2 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5.2.1 总体战略
        5.2.2 竞争战略
        5.2.3 职能战略
    5.3 公司发展战略实施
        5.3.1 长期战略实施
        5.3.2 中期战略实施
        5.3.3 短期战略实施
    5.4 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5.4.1 组织保障
        5.4.2 制度保障
        5.4.3 文化保障
        5.4.4 监控整改保障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未来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冀北地区电能替代发展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能源替代的研究
        1.2.2 关于电能替代的研究
        1.2.3 关于电能替代潜力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我国实施电能替代的相关政策
    2.1 国家层面电能替代相关政策梳理
        2.1.1 环境治理政策
        2.1.2 优惠电价政策
        2.1.3 电能替代补贴政策
        2.1.4 电动汽车补贴政策
    2.2 河北省层面电能替代相关政策梳理
        2.2.1 规划类
        2.2.2 环保类
        2.2.3 补贴类
        2.2.4 价格类
    2.3 冀北五地市及以下层面电能替代相关政策梳理
        2.3.1 规划部署类
        2.3.2 环境保护类
        2.3.3 价格补贴类
    2.4 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4.1 政策存在的问题
        2.4.2 对政策的建议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冀北地区电能替代现状分析
    3.1 冀北地区能源消费现状分析
        3.1.1 煤炭消费现状
        3.1.2 石油消费现状
        3.1.3 天然气消费现状
        3.1.4 能源消费结构
    3.2 电能替代技术发展趋势
        3.2.1 建筑领域
        3.2.2 工业领域
        3.2.3 交通领域
        3.2.4 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
        3.2.5 家居生活
    3.3 电能替代工作实施现状
        3.3.1 电能替代重点项目情况
        3.3.2 配套电网建设概况
    3.4 电能替代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机遇
        3.4.1 存在的问题
        3.4.2 面临的机遇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冀北地区电能替代潜力预测
    4.1 电能替代潜力的预测模型
    4.2 建筑领域电能替代潜力预测
        4.2.1 公共事业单位
        4.2.2 农村“煤改电”
    4.3 工业领域电能替代潜力预测
        4.3.1 电加热
        4.3.2 电蓄冷
        4.3.3 皮带廊
    4.4 交通领域电能替代潜力预测
        4.4.1 电动汽车
        4.4.2 港口岸电
        4.4.3 轨道交通
    4.5 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领域电能替代潜力预测
    4.6 家居生活领域电能替代潜力预测
    4.7 张家口可再生能源及冬奥周期替代潜力预测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炉钧研究 ——技艺的再生与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的原因和意义
    2 国内外研究概况与现状
    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4 本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5 本题目的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第一章 炉钧的历史发展与概念演变
    1.1 炉钧的由来
    1.2 关于炉钧的“炉”“卢”探讨与思考
    1.3 卢家与炉钧
    1.4 晋佩章与炉钧
    1.5 仿钧、南北“炉钧”与钧瓷再生
    1.6 当下炉钧概念的现状与思考
第二章 炭烧炉钧技艺
    2.1 炭烧炉钧的烧成燃料——兰炭
    2.2 炭烧炉钧的烧成炉膛介质——匣钵
    2.3 炭烧炉钧的泥料配方分析
    2.4 炭烧炉钧的釉料配方分析
    2.5 炭烧炉钧的窑炉建造
    2.6 炭烧炉钧的烧制
        2.6.1 准备釉烧坯体
        2.6.2 装窑、添加燃料
        2.6.3 炭烧炉钧的烧成
    2.7 炭烧炉钧的釉色成因、缺陷及对策
        2.7.1 炉钧青绿釉的效果及成因
        2.7.2 炉钧烧制钧红釉的效果及成因
        2.7.3 炉钧烧制的缺陷及对策
第三章、炉钧的造型与设计
    3.1 炉钧器形设计与线的运用
    3.2 炉钧器物的青铜造型与设计
    3.3 异形炉钧的造型与设计
    3.4 炉钧雕塑类造型的设计
    3.5 炉钧生活类器物设计
第四章、炉钧的釉色美学与色彩分析
    4.1 炉钧釉色的色彩分析
    4.2炉钧釉色的形态
    4.3炉钧釉色的美学
        4.3.1炉钧釉色的自然之美
        4.3.2炉钧釉色的奇幻之美
        4.3.3炉钧釉色的微观之美
        4.3.4炉钧釉色的意境之美
    4.4 炉钧釉色的装饰特征
    4.5 炉钧釉色美学体系的拓展与炉钧的色彩建构
第五章 炉钧艺术的传承模式与发展趋势
    5.1 传统陶瓷教育模式与学院派教育模式的比较
    5.2 炉钧艺术的传承机制与模式分析
    5.3 非遗视角下炉钧技艺与传承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附件

(6)600T/D浮法窑炉运行状况与维护措施和技术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浮法玻璃发展历程
    1.2 国内外玻璃熔窑的研究状况
    1.3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主要工艺技术指标
    2.1 玻璃成分
    2.2 主要技术指标
第三章 熔窑主要技术指标
    3.1 熔窑主要技术指标
    3.2 熔窑主要结构及技术特点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窑炉日常操作运行
    4.1 窑炉运行技术指标
    4.2 辅助设备参数指标
    4.3 窑炉日常运行工艺参数指标
第五章 窑炉技术的改进应用效果
    5.1 设计主导思想应进一步优化
        5.1.1 存在的问题
        5.1.2 情况了解
        5.1.3 改进效果
    5.2 熔化部的设计理念应进一步优化更新
        5.2.1 阶梯型池底结构和逐级澄清技术应用效果的研究
        5.2.2 池底鼓泡技术应用效果的研究
        5.2.3 石油焦粉应用技术及使用效果的研究
        5.2.4 熔制工艺曲线对窑炉设计理念应用效果的研究
    5.3 火焰空间设计参数的优化选择
        5.3.1 火焰空间热负荷的参数选择
        5.3.2 火焰空间简明计算实例
        5.3.3 本节小结
    5.4 浅池平底结构的不足和技术改进
    5.5 池壁砖的问题与实验分析
        5.5.1 存在问题
        5.5.2 理论分析
        5.5.3 实验分析
    5.6 池窑烧损状况及侵蚀机理研究和维护方案及效果
        5.6.1 窑炉各部位的烧损状况
        5.6.2 侵蚀机理的研究
        5.6.3 维护方案及效果
        5.6.4 本节小结
    5.7 窑炉运行中的其余问题
第六章 窑炉技术改进措施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稀土碳酸盐新型煅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煅烧设备的发展
        1.2.2 甘肃稀土公司碳酸铈煅烧工艺现状分析
        1.2.3 多膛炉
        1.2.4 除尘器
        1.2.5 换热器
    1.3 课题研究原则和内容
        1.3.1 工艺设计的原则
        1.3.2 课题研究内容
2.碳酸铈煅烧的基础实验研究
    2.1 碳酸铈的煅烧原理
    2.2 实验原料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碳酸铈热重分析
        2.4.2 物理水脱除
        2.4.3 结晶水脱除
        2.4.4 脱碳
        2.4.5 表观密度测量
        2.4.6 粒度测量
        2.4.7 物料特性
    2.5 本章小结
3.碳酸铈新型煅烧工艺设计
    3.1 工艺流程的确定
    3.2 多膛炉的物料平衡计算
        3.2.1 引用标准
        3.2.2 多膛炉物料平衡计算
        3.2.3 多膛炉热量平衡计算
    3.3 多膛炉主要结构的尺寸确定
        3.3.1 湿料碳酸铈 20t/d的炉型设计
        3.3.2 新旧工艺对比
    3.4 本章小结
4.煅烧工艺辅助设备的选择
    4.1 袋式除尘器的选择
        4.1.1 烟气露点的计算
        4.1.2 袋式除尘器滤袋材质的选择
        4.1.3 袋式除尘器过滤风速的选择
        4.1.4 袋式除尘器总过滤面积的计算
        4.1.5 袋式除尘器型号的确定
        4.1.6 袋式除尘器的温度控制
    4.2 冷却换热器的选择
        4.2.1 冷却器的分类
        4.2.2 颗粒状介质冷却器与传统冷却器的比较
        4.2.3 稀土氧化物介质冷却器技术说明
    4.3 本章小结
5.多膛炉数值模拟
    5.1 多膛炉的数学模型
    5.2 模拟软件的选取
        5.2.1 物理模型建立
        5.2.2 FLUENT求解步骤
    5.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3.1 模拟参数设置
        5.3.2 速度分布分析
        5.3.3 压力分布分析
        5.3.4 温度分布分析
    5.4 本章小结
6.设计总结
    6.1 多膛炉的设计参数
    6.2 设计要求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件
    附件 1.多膛炉设备配置清单及概算
    附件 2.煅烧工艺配套设备清单及概算
    附录 3 碳酸铈新型实验多膛炉图
    附录 4 板式换热器图
    附录 5 碳酸铈新型煅烧炉主体设备连接图
    附录 6 碳酸铈新型煅烧炉主体设备连接及标高图

(8)烧结砖瓦装备的发展及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1 烧结砖瓦装备现状
    1.1 隧道窑
        1.1.1 隧道窑存在问题
        1.1.2 隧道窑的节能
        1.1.3 隧道窑余热利用
        (1) 开发新型余热干燥技术
        (2) 积极开展隧道窑余热发电
        (3) 开发推广砖瓦窑烟气脱硫收尘技术
    1.2 真空挤出机
2 砖瓦装备发展潜力
    2.1 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拓宽砖瓦装备市场
    2.2 建筑节能强制政策, 拓展砖瓦装备市场
    2.3 国内经济高速发展促进高档烧结制品市场稳步增长
    2.4 我国砖瓦装备技术不断进步, 国际市场前景广阔

(9)蓄热式燃烧技术及其在陶瓷、耐火材料行业中的应用前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能源利用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2 蓄热式燃烧技术
    2.1 蓄热式燃烧技术原理
    2.2 蓄热式燃烧技术应用的几个关键问题[5-6]
        2.2.1 控制系统
        2.2.2 蓄热体
        2.2.3 蓄热烧嘴
        2.2.4 换向阀
3 蓄热式燃烧技术在陶瓷和耐火材料行业中的应用前景
    3.1 提高窑炉设备的效率、节约大量的能源
    3.2 大幅度降低烟气中NOx和CO2的排放
    3.3 减小温差
4 耐火材料行业实际应用蓄热式燃烧技术部分企业名录以及节能情况
    4.1 福建闽清特种耐火材料厂
    4.2 福建闽清恒升碳化硅厂
    4.3 宜兴市头阳耐火材料厂

(10)禹州钧瓷传统制作技艺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对象与目的
        一.研究的对象
        二.研究的目的
    第二节. 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研究综述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的钧瓷传统制作技艺
    第三节. 研究的结构与方法
        一.研究结构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禹州钧瓷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历史
    第一节 钧瓷的起源
        一.继承:钧瓷与北方青瓷的传承关系
        二.借鉴:其他瓷种对钧瓷的影响
        三.创新:以变求生
    第二节 钧瓷的历史沿革
        一.北宋时期:皇家审美,鼎盛辉煌
        二.金元时期:经世致用,扩展成系
        三.明清时期:衰落凋敝,日渐式微
        四.晚清民国:薪尽火传,星火燎原
第二章 禹州钧瓷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环境
    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钧瓷传统制作技艺传承的影响
        一.自然资源的分布对钧瓷传统制作技艺的影响
        二.自然环境的改变对钩瓷传统制作技艺传承的影响
    第二节 人文环境对钧瓷传统制作技艺传承的影响
        一. 政治环境对钧瓷传统制作技艺传承的影响
        二. 文化环境对钧瓷传统制作技艺传承的影响
第三章 禹州钧瓷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内容
    第一节 钧瓷传统制作技艺基本特征
        一. 对“技艺”的解读
        二. 钧瓷传统制作技艺传承内容的划分方式
        三. 钧瓷传统制作技艺的两个基本特征:稳定性与流变性
    第二节 钧瓷传统制作技艺的基本工艺流程
        一. 钧瓷传统制作技艺的七十二道工序
        二. 当代对钧瓷传统工艺的继承与取舍
第四章 禹州钧瓷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方式
    第一节 血缘传承
        一. 血缘传承的形成:财产继承制度与传统伦理观
        二. 血缘传承的特点:文化濡化
        三. 血缘传承的分布:百年钧瓷世家与新生代家族的崛起
        四. 影响家族传承的若干因素
    第二节 业缘传承
        一. 当代业缘传承的历史背景:社会分工与集体化生产
        二. 业缘传承的主要特征:主体间性的提升
        三. 当代业缘传承的困境:传承结构的松散性
    第四节 教育传承
        一. 教育传承的背景:新时代的文化自觉
        二. 高等教育在教育传承中的作用与意义
        三. 教育传承的其他形式:职业教育与岗位培训
第五章 禹州钧瓷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禹州传统钧瓷技艺传承与保护的现状
        一. 当代钧瓷传统技艺传承现状
        二.当代传统钩瓷技艺的保护现状
        三.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对若干问题的反思
        一. “道·技·器”——对禹州钧瓷传统制作技艺传承实践模式的思考
        二. 人的力量:对禹州钧瓷传统技艺传承人队伍建设的思考
        三. 生产性保护:对禹州钧瓷传统技艺保护方式的思考
        四. 传承与创新:对禹州钧瓷传统技艺传承理念的思考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附录

四、宜兴耐火窑炉改造与天然气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问题研究[D]. 刘木森. 山东大学, 2020(01)
  • [2]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研究[D]. 李娜. 天津大学, 2019(01)
  • [3]德化成艺陶瓷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陈仁府. 华侨大学, 2018(01)
  • [4]冀北地区电能替代发展预测研究[D]. 徐璐.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8(04)
  • [5]炉钧研究 ——技艺的再生与认识[D]. 杨志. 西安美术学院, 2016(08)
  • [6]600T/D浮法窑炉运行状况与维护措施和技术改进研究[D]. 李国(Lee Guo). 齐鲁工业大学, 2015(05)
  • [7]稀土碳酸盐新型煅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张建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7)
  • [8]烧结砖瓦装备的发展及潜力[J]. 徐鸣,张志文,郝春青. 砖瓦世界, 2014(06)
  • [9]蓄热式燃烧技术及其在陶瓷、耐火材料行业中的应用前景展望[J]. 余正发. 中国陶瓷, 2014(05)
  • [10]禹州钧瓷传统制作技艺传承研究[D]. 谢一菡.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4(08)

标签:;  ;  ;  ;  ;  

宜兴耐火窑炉改造及天然气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