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希望,但仍需努力——江西会展业的现状与前景

大有希望,但仍需努力——江西会展业的现状与前景

一、大有希望 仍需努力——江西会展业现状与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曾飘[1](2019)在《龙舟运动发展的困境与出路》文中提出龙舟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已成为竞技类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各类单项比赛风生水起,也逐渐参与到国际综合型赛事中,对现代竞技体育体系形成冲击;在武术入奥未获成功后,更是引发热议。为深入了解龙舟发展状况、剖析现存困境、探索发展出路,笔者采用田野调查的方式,以第13届世界龙舟锦标赛为个案,通过参与观察和半结构式访谈获取一手资料;通过阅读文献资料,梳理龙舟发展的历史脉络与特征;以新功能主义的方法原理为基础,分析构建龙舟发展出路要素图,并得出以下结论:1、龙舟具有历史性、地域性、主体性、文化性,因其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承载了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代表了构建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意志,从而有别于国外其他舟船类运动,独具魅力。龙舟在内外发展交流中,充分展现了我国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2、在中国龙舟协会、国际龙舟联合会等的管理下,龙舟逐步发展壮大,也开始得到国家政策支持,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近40年间发展成为现代大众体育运动,已有80余国家或地区开展。3、龙舟所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正逐渐向“两种维度、三种模式”发展,纵向注重理论研究与后备力量的现代化进程,横向在于生存空间与实力对比的国际化拓展,表现在民俗、竞技、市场领域的价值开发,也与我国当前群众体育“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方针契合。4、龙舟文化依旧面临历史遗留问题,“龙”形象因文化差异被西方一些民族误解,龙舟文化失衡又表现在人口性别上的男多女少、地域参与范围上的差距悬殊。5、龙舟运动欠缺规范科学,活动竞赛对环境和物资有较高的依赖性,器材、技术、规则更新迟缓,运动本身存在一定程度的水上安全风险,竞赛成绩也趋于稳定。6、龙舟组织管理和执行存有隐患,人才队伍供不应求,素质能力差强人意;世界各龙舟相关组织间缺乏沟通,利益冲突严重,龙舟国际化面临着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建议龙舟发展按照“申遗、申奥、社团组织和产业市场的全面开发”的模式,从文化自信、政策布局、社会互动和利益增值入手,实现龙舟发展的最大国际化。但又须避免全球一体化的走向,应保证中国在龙舟运动发展中的权威地位、掌握制度规则制定主导权、全面提高社会效益和世界影响力。

杨萌[2](2019)在《淮安清河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自1978年以来,开发区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遍地开花”,可谓跳跃式增长。诚然,这些开发区的建成和发展,优化了产业结构、激发了内生发展动力、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开发区政策优势弱化、要素瓶颈制约、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传统开发区的发展模式无法适应新常态下的新要求,开发区进入了“二次创业”的新阶段、转型发展的新时期。清河经济开发区历经十三年的建设发展,成为淮安市的重要增长极,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由于当前国内外形势变幻莫测,要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要求,转型升级发展迫在眉睫。园区作为全市发展的重要载体,面临土地集约化程度不高、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功能配套不完善、产业集聚度不高等多方面问题,亟需寻求转型发展新思路、加快挖掘新优势、探索发展新举措,不断增强其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淮安市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概述了开发区的定义、类型、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等概念,阐述了开发区发展和转型的相关理论,从发展历史、规划与空间布局、产业发展、配套设施、经济社会环境及管理体制等方面介绍了园区转型升级的现状,并提出了其转型升级面临的实际问题。总结了先进地区开发区转型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园区实际,提出了转型升级的发展定位,即要成为“清江浦区东部绿色生态科技新城区、淮安市产业转型的创新中心、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核心区”,明确了“一年一台阶、五年翻一番、十年成标杆、全面创一流”的发展目标,以及转型升级五大方面的具体对策,分别为:分析研判发展形势,把握转型发展方向;加快形成产业集聚,注入转型发展动力;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加快产城融合步伐;聚焦要素资源保障,突破跨越发展瓶颈以及完善运营体制机制,实现最大发展合力。

李菡静[3](2015)在《走向国际市场的云南演艺产业 ——民族歌舞的“场域”转换与“话语”调适》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走向国际市场的云南演艺产业及产品作为研究对象,对民族歌舞演艺产业走出去进行路径的探索和意义的追寻。通过对云南民族歌舞产生、发展和变化历程的考察,探讨了歌舞艺术向演艺产品嬗变的机理。指出云南民族歌舞虽然随着时代变迁和“场域”的转换而有不同形式的变化,但其中一些固有的本质依然未变,例如以歌舞来提高民族自身的生活品质、扩大交往、追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等等,而这正是民族歌舞成为演艺产品并走出去的重要动因。同时从文化消费的变化、旅游业的发展、信息产业及高科技的运用、政府的介入四个方面,对民族歌舞成为演艺产品并的可能性,和演艺产品进入市场的必然性进行了分析。分析了云南演艺产业之所以走能够向国际市场的自身禀赋:多元化的民族文化资源在全球化中以其“差异性”而凸显优势;民族文化主题中蕴含着诸多与全人类文化相通的“共享价值”;多民族的云南与周边国家及民族有着文化上的亲缘关系;区域位置成为云南发展所凭藉的优长资源等。并简要回顾了云南演艺产业发展现状,归纳和阐述了云南演艺产业走向国际市场的五种主要路径和形式。以《云南映象》和《吴哥的微笑》为案例,对云南演艺产业走向国际市场的路径与策略作进行具体分析。分析了两个演艺产品的主要成功之点:《云南映象》在产品制作和国际巡演中,将民族特色的品牌打造和国际市场的消费需求相结合;《吴哥的微笑》在产品策划和国外长期驻场演出中,对演艺产品和运作方式进行“在地化”转换,并在国际市场探索产业链的拓展。呈现并分析了云南民族歌舞演艺产业走向国际市场后,由于“场域”变化而带来的困境。例如中国在跨文化贸易中可能遇到的障碍、演艺产品的融资难题,跨场域运作的市场风险、跨国文化集团的缺乏等。并结合所讨论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应对和调适的思路。论文的结语,在对前述主要观点进行扼要总结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了民族演艺产业在未来发展中的“本土全球化”走向。走向国际市场的民族演艺产业,要树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觉,既向国际市场提供自己的民族文化资源,也尽可能地与国际社会共享相关资源;演艺企业可以从输出民族元素、内容、人才的输出,发展为理念、创意、品牌和团队的输出;在演艺产品的内容和形式上,既发挥云南民族文化差异性的优势,也彰显云南民族文化中的共享性价值;在产业结构方面,不仅只是单个演艺产品走出国门,还应该在国际市场拓展相关的产业链。并进而提出:进入21世纪,“全球”和“本土”的关系也逐渐发生着改变,那些最初主要是接受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文化输出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的时候,已不完全是被动地接受和改变,而是开始了主动地调整和适应,所以,民族演艺产业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也应该并可能通过全球化带来的契机,重新整合和利用包括自己国家民族的资源在内的全球性资源,使自己的产品在全球范围得到认可和消费;也可以并可能以积极的姿态主动地参与到全球化的交往结构中,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国家民族的自身发展和平等公平的国际交往。

薛泽民[4](2014)在《山西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综合实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不竭动力。与之相关联的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的财富创造形态给世界各主要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经日益成为世界各大国竞相争抢的战略高地,并将继续对当今世界格局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大力推动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了一种广泛共识。山西作为内陆省份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较为滞后,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全方位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文化产业正在逐步成为我省转型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也是我省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撑和当前我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优势产业之一。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清楚的看到,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文化产业的发展意识仍不强、文化体制改革存在缺陷、文化企业融资较为困难、产业链条短和人才缺乏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省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为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理论上的参考和建议,在现实意义上,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广大参与关心我省文化产业建设的朋友们提供借鉴。本文在提出如何进一步促进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上面,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成熟发展经验。由点及面,尽可能地贴近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实际,力求准确和针对性。如提及:文化产业观念和意识的淡薄,主要在于加强组织领导,解放思想,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意识,有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意愿,产业发展才能大有希望;针对体制约束,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创新文化产业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创造力和活力;产业链短,主要在于对山西文化资源的整合重组,只有集聚才能发挥整体优势;融资困难,主要还是在于文化产业政策和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人才储备不足,要通过建立健全文化产业人才引进和发展长效机制。

金义娜[5](2012)在《长吉图战略对延边商务旅游业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世纪90年代,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商务旅游作为旅游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利润高、经济拉动性强、发展稳定的特点,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成为日渐成熟的产业,其中会议旅游、会展旅游、奖励旅游、商务考察活动是商务旅游的主要形式。我国的商务旅游起步晚,但是发展速度非常快,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中心城市和沿海开放地区,而在中西部地区,商务旅游业仍处于刚刚兴起的阶段。延边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由于其独特的地缘优势被誉为“东北亚的金三角”和“与俄罗斯、朝鲜交流互动的窗口”,是图们江开发的第一线,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的多项优惠政策的扶持,是东北地区唯一享受国家新税收优惠政策的地区。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延边利用自身地缘优势,发展对外贸易,完善城市基础建设设施,不断开发旅游资源,在经济建设上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旅游产业也取得了巨大进步,延边的商务旅游业也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逐渐开始起步。2009年8月30日《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得到国务院批复,长吉图战略开始实施,延边再次成为这一国家发展战略的前沿阵地。长吉图战略的实施一方面将促进长吉图一体化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将加强与国内区域的联动和国际区域的合作,这无疑将给延边的各行业带来多方面的积极影响。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依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方法,从延边商务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着手,通过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及该战略对延边商务旅游的影响进行分析,为发展延边商务旅游提供参考。

吴本[6](2012)在《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饭店业是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与国际接轨最早的行业之一。在走过的30余年历程中,以三星级饭店为代表的中档饭店群体,作为饭店业的中流砥柱,为中国的旅游接待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旅游市场结构的变化和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原有的竞争格局已被打破,中档饭店要抓住中国旅游业大发展的机遇,再创昔日的辉煌,就必须建立动态的竞争反应机制。本文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企业竞争力理论,结合中档饭店外部竞争环境,从中档饭店企业能力、资源及动态能力机制如何匹配的视角下对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问题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中档饭店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中档饭店是以舒适的客房和物有所值的服务吸引中端消费人群的介于高档饭店和经济型酒店两者之间的一类饭店。在当今中国,包括传统的三星级标准的综合型饭店和部分较为高端的有限服务型饭店,日平均客房价格在200~400元人民币之间。本文第二章对中国中档饭店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从中档饭店增长趋势、投资主体类型、经营效益情况、营业收入构成以及客源结构变化等方面总结了以三星级饭店为代表的传统中档饭店的发展轨迹。之后,对近年来新兴的中档有限服务型饭店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它们在业态、品牌发展战略、经营管理模式以及设计风格与理念上的创新。在对中档饭店的新、旧业态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企业成长中过度的路径依赖、过度竞争与竞争不足并存现象以及企业能力低下导致的资源配置低效是中档饭店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后,本文第三章对国内外中档饭店的相关研究文献以及企业竞争力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梳理和评述,从中汲取了大量的研究灵感。本文第四章重点对中国中档饭店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和形成机理进行理论研究。认为,企业资源、能力和动态能力机制构成了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的三大决定性因素,外部环境则是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由此确定了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研究的基本框架。在对中档饭店企业资源、能力、动态能力机制和外部环境的构成体系进行了理论研究之后,笔者构建了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形成机制模型,并提出了一系列假设。在第五章,笔者对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和形成机理进行了实证研究。在获取了足够样本的情况下,采用SPSS16.0软件和AMOS18.0软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提取了中档饭店企业资源、能力和动态能力机制中的主要竞争力影响因子,验证了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模型。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现状,笔者展开了第二轮问卷调研,之后将调研结果运用AMOS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中档饭店企业资源、能力和动态能力机制三者间的相互关系,构建了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决定因素中三者关系的路径模型。在第六章,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对影响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的外部环境进行了研究。宏观环境主要从制度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微观环境研究中,笔者采用了波特的“五力模型”作为分析框架,分别从新进入企业、替代品企业、购买者、供应商、中档饭店同行之间这五个角度对中档饭店企业面对的压力进行了剖析。如何提升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因此,在第七章,基于之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本文结合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现状,对以下迫切需要变革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通过对不同类型中档饭店企业绩效的比较分析,指出中档饭店各自不同的发展方向;其次,结合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指出中档饭店应该细分市场、精准定位,进行多渠道的营销;再次,从改进动态能力机制的角度,分析了中档饭店组织变革的必要性及创新模式;第四,为了与强大的连锁品牌进行抗衡,单体中档饭店必须基于网络进行企业资源整合,可以构建以提升营销能力、提高获取资源能力、降低成本、提高顾客满意度等为主要目的的多种网络联盟方式;最后,笔者对国有三星级饭店的管理体制创新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孙卫东[7](2012)在《经济发展阶段演进视角下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基于江苏省的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全人类的“公共地”问题,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经济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更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争吵与博弈的焦点。因为经济发展和可持续性往往是一对矛盾,不顾可持续性的经济发展往往更容易发展,因此,对于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他们往往更加看重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短期成效,而可持续性常被置于次要的和滞后的地位,而发达国家或地区由于已经经过了快速的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很高,所以,他们往往更加关注可持续性。事实上,虽然可持续性问题具有外部性,但一旦真正发生了可持续性问题,首当其冲地遭受危害的还是当事国或当事区域,比如污染问题,首先危害的还是造成这一污染的区域内的居民及其后代。此外,可持续性问题往往具有不可逆转性,滞后常常无法解决,或者需要付出比当初解决高得多的代价,所以,作为负责任的和有远见的区域经济管理者或者建设者,必须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定位在可持续的、清洁的、高效的、环境友好型的、资源节约型的、代际代内公平型的经济增长上。在以前,人们已经就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理念及发展原则等诸方面取得了统一认识,在此基础上,本文就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依赖、依据标准等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本文提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区域性和阶段性,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不能要求全球、全国或区域内所有地区都按照统一的可持续性标准发展经济,而要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和经济发展阶段确定。本文首先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入手,提出经济发展阶段决定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的理论,并从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发展方式、区域均衡和生态环境质量等四个方面论述其作用机制及过程,然后对江苏经济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其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最后根据江苏经济发展阶段提出基于差别化经济发展阶段的江苏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依赖。研究最大创新点在于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置于经济发展阶段的演进视角之下,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阶段性和区域差异性,提出了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匹配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依赖,即保障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导产业类型、合适的经济发展方式、区域均衡发展之策和环境保护之举,等等,研究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的现实经济需求,提高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实践指导性。研究采用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等分析方法,还使用比较分析法、数学模型法、指标分析法、博弈模型法等。主要研究结论有:(1)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具有区域性、阶段性的规划问题。与区域经济特点及经济发展阶段相对应,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是一个非均衡的和烙有历史印记的发展过程,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需要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和经济发展阶段确定。(2)经济发展阶段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经济发展阶段决定区域经济发展任务、经济水平、技术水平、环境与生态标准等,所以,始于经济发展阶段,有一条与经济发展各阶段相匹配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其中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发展方式、区域均衡和污染治理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上的关键问题。(3)对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常常因为依据的标准不同而不同,每一个经济发展阶段对应着一定的经济任务,匹配着相应的产业类型,但处于一定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其产业构成往往并不完全隶属于这一阶段,而是由隶属于不同阶段的产业混合组成,混合产业隶属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程度及其变动趋势反映经济发展阶段的演进进程。(4)根据“四阶段”划分法,江苏正处于工业化后期;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法,苏南、苏中、苏北正分别处于后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后期和工业化中期。为了保障江苏经济持续增长,可以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苏南、苏中、苏北的主导产业进行遴选和排序。(5)集约型经济和粗放型经济是一种相对的关系,它们不断变化和统一于经济发展过程中。一般在经济发展低级阶段粗放型经济成份多一些,集约型经济成份少一些,而在经济发展高级阶段粗放型经济成份少一些,集约型经济成份多一些。短期的粗放型经济,有利于积累资本和开发先进的技术,而这些是集约型经济的基础,所以,短期的粗放型增长,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6)为了实现江苏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江苏必须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需要重新调整经济资源在各区域的分配,需要根据经济发展阶段和区域经济特点调整与优化投资规模和去向,目前对于苏中、苏北的投资增幅应该大于对于苏南的投资增幅,这将有利于保持苏中、苏北对苏南的追赶态势。(7)为了达到理想的治理污染的博弈结果,政府需要了解企业治理污染的成本高低、向企业提供适当的治理污染专项资金、降低污染检查成本、经常监督企业治理污染情况、设置足够高的污染罚款金额。

臧胜男[8](2011)在《农业旅游者动机、满意度对忠诚度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山东省万亩枣林区为例》文中认为农业旅游满足了城市居民对大自然的向往和放松身心的需求,近年来在国内旅游市场获得较快的发展。同时,发展农业旅游可有效帮助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因此也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为农业旅游市场进一步提供了良好的增长空间。鉴于此,本文选取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山东省万亩枣林游览区,对该景区的农业旅游者进行出游动机、满意度及忠诚度的相关研究。本研究以该景区的农业旅游者为调查对象,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旨在探究其出游动机、满意度及忠诚度各自的变量维度,尝试从三个变量的角度出发,建构理论框架模型,发现三者间的内在关联,尤其是旅游动机和满意度对旅游者忠诚度的影响,以便为该农业旅游景区的营销活动和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参考。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本文建构了旅游动机、满意度及忠诚度三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其中,旅游动机采用广泛认同的推拉力理论,而通过综述前人旅游者行为的研究理论,满意度从“达到预期”、“觉得花费很值”及“与其它景区相比,对此地更为满意”三个方面来考量,忠诚度则以“重游”和“推荐意愿”两个变量来衡量。经检验,农业旅游者动机中拉力因子模型包含两个因子,分别为“农村景色”和“便利性”,而推力因子模型中包含三个因子,分别为“情感维系”、“求知”和“娱乐健身”。而通过检验动机、满意度和忠诚度的结构方程模型发现,推力与拉力有着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推力或拉力对于旅游者满意度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满意度对于忠诚度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推力或拉力与忠诚度并不显着相关。该研究结果对于山东省万亩枣林游览区的未来营销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了解农业旅游者的动机,无疑将为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发挥关键作用,从而将最终巩固旅游者忠诚度。考虑到选择变量的全面性以及数据收集的限制,本研究仍需进一步完善。

覃琮[9](2011)在《“标志性文化”生成的民族志 ——以滨阳的舞炮龙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信仰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和意识形式,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民间信仰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传统,植根并融入于乡土社会之中,主导着大多数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并与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针对这一现象,大量学者从文化与权力、国家与社会、精英与民间、乡土社会的整合和秩序、象征资本、社会记忆等角度对民间信仰加以解读,探讨了民间信仰与现代化的关系、信仰领域的国家与社会、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互构等方面内容。其中,民间信仰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动态关系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但既往的研究都是在“国家/社会”二元对立的分析框架下进行,忽略了中国所独具的权威主义国家与“分裂”的行政体系的制度背景,将地方政府(基层政府)排除在权力关系的探讨之中,从而也就忽视了微观层面上信仰空间生成的经验性社会过程及其机制。也因此,在我看来,当代民间信仰之复兴和空间再造问题并没有获得一个清昕的认识。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本文以广西中南部的滨阳为个案,以当地的一项民俗活动舞炮龙作为研究对象,以“舞炮龙如何生成为地方标志性文化”作为研究的问题起点,从四个方面考察“民间信仰之复兴与空间再造”的详尽历程:舞炮龙在滨阳传统民间民俗文化中的地位;舞炮龙和炮龙节的“国家化”历程;炮龙文化的生产及其背后体现出来的文化—政治实践逻辑;“炮龙老庙”的重建与地方社会进行的的互构。通过这个过程的考察和分析,本文得出以下基本结论:滨阳人力推舞炮龙作为其对外展示的文化标识,是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空间语境下的一种地方意识的表达,是基于滨阳特殊的历史和现实从而达成的群体共识。炮龙文化的生产,是文化权力格局的象征符号,是不同目的的不同群体在同一个时空环境中对同一个文化想象的协商和建构的结果。重建老庙不仅使“地方性知识”获得复活与再造,也实现了与炮龙文化的连接,为炮龙文化生产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由此,舞炮龙生成标志性文化过程,表现为一种“文化实践”的过程,既是“传统的再造”,也有“传统的发明”,是基于滨阳特定的“地景”下勾连其历史和现实的加工过的一套最后为官方和地方权势共同使用的具有独特地域性的文化,实际上是中华龙文化在滨阳的地方化叙事过程。这一信仰过程的再造,不仅与权力和社会秩序等问题相缠绕,是一种“权力关系的建构”,同时也是一次重建地方崇拜和重塑地方形象的努力。可以说,舞炮龙被形塑为地方标志性文化这一个案显示了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下“民俗复兴”与“信仰空间再造”的完整过程。以小见大,我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够为更好地理解“民间信仰之复兴和空间再造”这一普遍现象具有启发意义。从理论意义上讲,本研究所表明的国家、地方政府、地方精英、大众传媒和群众“共谋”合力塑造舞炮龙文化内涵,特别是重建炮龙老庙的故事提醒我们:民间信仰空间是一个充满谋略和手段、斗争与合作、可以被建构起来的空间,这一空间是民族国家、基层政府与民众相互之间较量、协商和妥协的动态“局势”的结果,它不是稳定和刚性的,而是变化和不断转型的。从实践意义上讲,滨阳的个案表明,尽管“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已成为当代的主流话语,但地方政府或者是至少部分官员在对待民间信仰恢复和重建的问题上仍然有意与民众保持距离,并不会一味迁就民众。

孙海军[10](2010)在《经济功能区与经济区域形成理论》文中提出19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学获得了重要的发展并受到广泛关注。但是至今区域经济学还不是一个完善的学科,特别是经济区域形成理论尚不完善。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后,发现对经济区域形成的研究主要遵循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以区位论为基础的研究,另一条线索是沿着分工深化思路的研究。然而这两条线索均未能顺利地克服均质空间的假定和现实中经济区域非均质性的深刻矛盾,没有得出经济区域形成的微观基础。本文试图从经济功能区的视角探讨经济区域的形成理论。经济功能区概念的提出对于内在地统一均质与非均质的矛盾,奠定经济区域形成的微观基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经济功能区作为经济区域形成的微观基础和关键步骤,是以区位优势要素为基础,依赖或偏好该要素的经济活动主体在一定范围内聚集,形成的相对均质的经济空间。经济功能区体现了空间分工的深化和经济主体聚集方式的变迁。一方面经济功能区是经济主体区位选择形成的相对均质空间,另一方面它又是体现空间分工而构成现实中非均质区域的微观基础。这样,既解决了均质与非均质空间的统一问题,又有效协调了经济区域形成研究的两条线索,奠定了经济区域形成的微观基础。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引言,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中可能的创新点和遇到的难点;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在回顾了国内外对经济区域的概念之后,沿着两条线索——区位理论和分工深化——对经济区域的形成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并从经济功能区的视角对其进行评述;第三章对作为经济区域形成基本单元的经济功能区的内涵和特征做出分析,提出经济功能区是经济活动再聚集的结果和表现,体现了经济活动聚集方式的改变,经济功能区与现存的经济区、功能区、主体功能区、产业区、行政区等范畴之间存在重要区别,有着不同的形成机理;第四章以新经济地理学为基础探讨了经济功能区的形成机制,构建了两个理论模型分别讨论了经济功能区的形成机理和有规划者加入后的经济功能区区位选择决策过程,研究表明,两类产业若集中分布,则二产业之间的所有产业也倾向于集聚于此处,引入规划者以后,经济功能区的分布过程存在较为明显的博弈关系,消费者的偏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经济功能区的边界;第五章以经济功能区为基础和视角,探讨了经济区域的形成过程,由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构成的经济区域的形成,是以经济功能区的升级、分蘖和整合为基础的,经济区域形成过程中与行政区域密切相关且存在整合关系,经济区域的边界是开放与封闭属性的有机统一;第六章,在对经济区域形成的三条路径做出基本界定的基础上,分别以珠三角区域、长三角区域和京津冀区域为例进行案例分析,该处借鉴了产业经济学的投入产出方法,使用中国投入产出表2007中的产业关联数据对各区域主要城市的主要产业关联进行分析,使用arcgis9.3对各经济区域的形成过程做出大致的直观反映;第七章是结论和展望,总结全文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本文主要的创新点是:第一,进一步界定和深化了经济功能区的内涵,分析了经济功能区的本质特征。第二,对经济功能区形成经济区域的理论机理进行深入分析,使经济功能区真正成为经济区域形成的微观基础。第三,基于区位优势要素禀赋的变迁、经济活动聚集方式的改变和产业空间分布的演化,提出了经济区域形成的三条路径,并尝试使用arcgis9.3软件形象地反映经济区域的形成过程。

二、大有希望 仍需努力——江西会展业现状与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有希望 仍需努力——江西会展业现状与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龙舟运动发展的困境与出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背景
        1.1.2 依据
        1.1.2.1 研究的现实基础
        1.1.2.2 “国际化”而非“全球化”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2.3 选题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民族传统体育概述
        2.1.1.1 民族传统体育内在文化
        2.1.1.2 民族传统体育外向交流
        2.1.1.3 民族传统体育历史和特征
        2.1.2 龙舟研究分类
        2.1.2.1 关于历史文化
        2.1.2.2 关于组织管理
        2.1.2.3 关于活动竞赛
        2.1.3 龙舟发展
        2.1.3.1 国际化方面
        2.1.3.2 青少年方面
    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文献综述述评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2.1 历史研究法
        3.1.2.2 个案研究法
        3.1.2.3 访谈法
        3.1.3 技术路线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3.2.1 研究重点
        3.2.2 研究难点
        3.2.3 研究创新点
4 分析与讨论
    4.1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4.1.1 概念界定
        4.1.1.1 龙舟
        4.1.1.2 民族传统体育
        4.1.1.3 国际化
        4.1.2 新功能主义
    4.2 龙舟的开展状况
        4.2.1 龙舟历史文化概述
        4.2.1.1 龙舟的内延外展
        4.2.1.2 国外舟船类概述
        4.2.2 龙舟发展的现行状态
        4.2.2.1 民俗活动
        4.2.2.2 体育竞赛
        4.2.2.3 新时期热议
        4.2.3 个案:第13 届世界龙舟锦标赛
        4.2.3.1 “群龙首”之中龙协
        4.2.3.2 “民俗竞技”之龙舟赛
        4.2.3.3 “国际大家庭”之国龙联
        4.2.3.4 “龙舟社会细节”之生活化
    4.3 龙舟发展的困境
        4.3.1 精神异化:西方“龙”形象黑化
        4.3.2 物质依赖:环境压力与设施问题
        4.3.3 赛况失衡:人员不均与成绩趋稳
        4.3.4 管理疲乏:活动风险与人才隐患
        4.3.5 组织羸弱:缺位失语与博弈抗衡
    4.4 龙舟发展的出路
        4.4.1 民俗文化的基石——申遗
        4.4.1.1 文化认同是根基
        4.4.1.2 活态传承是方式
        4.4.1.3 文化折扣要规避
        4.4.2 竞技体育的顶层——申奥
        4.4.2.1 官方指示是导向
        4.4.2.2 国际规范是难点
        4.4.2.3 青少龙舟为重点
        4.4.3 龙舟发展的保障——组织和市场
        4.4.3.1 协会发展要全面
        4.4.3.2 产业开发增效益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5.3 研究不足
    5.4 后续研究方向
附录 专家半结构式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淮安清河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与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创新点与难点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2 相关理论依据
3 淮安清河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的现状
    3.1 清河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历史沿革
    3.2 清河经济开发区规划与空间布局概况
    3.3 清河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概况
    3.4 清河经济开发区配套设施概况
    3.5 清河经济开发区经济社会环境概况
    3.6 清河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情况
4 清河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4.1 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
    4.2 城市空间布局与规划方面
    4.3 园区功能配套方面
    4.4 现有产业发展与升级方面
    4.5 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方面
5 清河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面临问题的成因分析
    5.1 产业发展面临多方困境制约
    5.2 管理体制机制弊端凸显
    5.3 政策优势和可用资源不断弱化
    5.4 发展内生动力和后劲不足
6 国内外先进地区开发区转型升级的经验借鉴
    6.1 国外开发区转型升级的实践经验
    6.2 国内开发区转型升级的发展经验
    6.3 对清河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的启示
7 推动清河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7.1 分析研判发展形势,把握转型发展方向
    7.2 加快形成产业集聚,注入转型发展动力
    7.3 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加快产城融合步伐
    7.4 聚焦要素资源保障,突破转型发展瓶颈
    7.5 完善运管体制机制,实现强大发展合力
8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走向国际市场的云南演艺产业 ——民族歌舞的“场域”转换与“话语”调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对象和关键词
    五、研究方法
    六、论文的结构安排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 云南民族歌舞市场化的机理和条件
    一、民族歌舞向演艺产品的嬗变
    二、大众文化消费背景下民族歌舞的市场化
    三、旅游业发展与云南民族歌舞产业化
    四、信息产业及高科技的促进作用
    五、政府的介入与民族歌舞市场化
第二章 走向国际市场的云南民族歌舞演艺
    一、云南演艺产业发展概貌
    二、云南演艺产业“走出去”的自身禀赋
    三、云南演艺产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形式和路径
第三章 民族品牌与国际市场的结合—《云南映象》案例分析
    一、“差异性”优势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运用
    二、“共享性价值”在国际市场中的效应
    三、产品中的艺术性与商业性张力
    四、民族品牌走向国际市场的路径
第四章 “在地化”与“国际化”的结合—《吴哥的微笑》案例分析
    一、从云南市场到柬埔寨市场—在地化调适
    二、走向国际市场的路径探索—国际化转换
    三、产品销售的渠道拓展—营销方式的探索
    四、关联资源的市场整合—演艺产业链的探索
第五章 文化场域变化后市场运作的困境与调适
    一、场域视野下的文化反思
    二、文化场域的权力干预
    三、演艺产品的融资困境
    四、跨域运作的市场风险
    五、跨国运营的企业缺位
第六章 民族演艺产业的“本土全球化”走向
    一、演艺产业“本土全球化”的题中之意
    二、演艺产业走出去的经济价值与文化意义
    三、话语权力体现和文化地位重塑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4)山西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现实背景
        1.1.2 选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研究
        1.2.2 国内文献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5 本文的基本结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简述
    2.1 文化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2.1.1 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1.2 文化的作用
        2.1.3 文化发展理论简述
    2.2 文化产业及文化产品
        2.2.1 文化产业的概念
        2.2.2 文化产业的范围
        2.2.3 文化产品的内涵
        2.2.4 文化产品运行机制
    2.3 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4 小结
第3章 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
    3.1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及相关政策简述
        3.1.1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简述
        3.1.2 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简述
        3.1.3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成功案例
    3.2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成功案例
    3.3 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成功经验总结
    3.4 小结
第4章 山西文化产业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4.1 山西概况及经济转型
    4.2 山西文化产业发展
    4.3 山西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3.1 文化产业观念滞后
        4.3.2 文化体制存在约束
        4.3.3 文化企业融资困难
        4.3.4 文化产业链条较短
        4.3.5 文化产业人才不足
    4.4 小结
第5章 山西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1 长期单一的煤炭产业化格局
    5.2 文化产业政策落实的不到位
    5.3 文化产业发展整体水平较低
    5.4 文化产业人才教育资源不足
    5.5 小结
第6章 促进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和途径
    6.1 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6.2 促进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和途径
        6.2.1 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意识,加强组织领导
        6.2.2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落实各项政策措施
        6.2.3 创优融资环境,深化文化与金融的合作
        6.2.4 打造文化产业链条,加快文化资源整合
        6.2.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开发机制
    6.3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长吉图战略对延边商务旅游业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动向及本论题的新意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我国旅游业的政策及商务旅游业的一般理论概述
    2.1 邓小平的旅游业发展思想及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政策
    2.2 商务旅游业的概念、特征和影响因素
    2.3 商务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
第三章 延边商务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发展现状
    3.2 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四章 长吉图战略对延边商务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4.1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的主要内容
    4.2 对商务旅游业带来的积极影响
    4.3 对商务旅游业带来的消极影响
    4.4 总体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6)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念界定
        1.1.1 住宿业和旅游饭店的概念
        1.1.2 国内外对中档饭店的界定
        1.1.3 本文的中档饭店概念
        1.1.4 饭店企业竞争力的概念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1.4.1 给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中国中档饭店的概念
        1.4.2 首次基于动态能力观视角来研究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
        1.4.3 确立了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各决定因素及其构成体系
        1.4.4 构建了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模型
        1.4.5 提出了基于动态能力视角的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本章注释
2 中国中档饭店发展进程研究
    2.1 中国传统中档饭店的发展轨迹
        2.1.1 饭店增长趋势明显放缓
        2.1.2 饭店投资主体向多元化、本土化发展
        2.1.3 饭店经营效益日渐下滑
        2.1.4 饭店收入来源日渐集中于客房和餐饮
        2.1.5 饭店的国际客源比重日益下降
    2.2 中国新型中档饭店的创新行为
        2.2.1 业态的创新
        2.2.2 品牌发展战略的创新
        2.2.3 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
        2.2.4 设计风格与理念的创新
    2.3 中国中档饭店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 企业成长中过度的路径依赖
        2.3.2 过度竞争中存在着竞争不足现象
        2.3.3 企业能力低下导致资源配置低效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3 中档饭店企业的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3.1 中国的中档饭店研究
        3.1.1 中国中档饭店研究概况
        3.1.2 中国中档饭店专题研究成果评述
        3.1.3 其他与中国中档饭店相关的研究成果评述
    3.2 国外的中档饭店研究
        3.2.1 研究概况
        3.2.2 研究内容
        3.2.3 研究特点与启示
    3.3 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
        3.3.1 重视企业外部环境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
        3.3.2 重视企业内部资源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
        3.3.3 重视企业内部能力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
        3.3.4 动态能力理论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4 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分析
    4.1 中档饭店企业资源与能力体系的结构
        4.1.1 企业资源与企业能力的概念
        4.1.2 企业资源与企业能力的关系
        4.1.3 中档饭店企业资源体系的结构
        4.1.4 中档饭店企业能力体系的结构
    4.2 中档饭店的企业动态能力机制
        4.2.1 中档饭店企业动态能力机制的构建
        4.2.2 中档饭店的企业动力机制
        4.2.3 中档饭店的企业学习机制
        4.2.4 中档饭店的企业匹配机制
    4.3 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研究的模型与假设
        4.3.1 资源、能力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4.3.2 资源、能力与动态能力机制的关系
        4.3.3 外部环境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4.3.4 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模型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5 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的实证研究
    5.1 问卷设计、变量测量与数据收集
        5.1.1 问卷设计
        5.1.2 变量测量
        5.1.3 数据收集
        5.1.4 分析方法
    5.2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5.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2 探索性因子分析
        5.2.3 各量表的信度检验
    5.3 验证性因子分析及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模型的检验
        5.3.1 验证性因子分析与模型检验
        5.3.2 模型参数值分析
        5.3.3 变量影响程度排序与均值排序的比对分析
    5.4 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构成要素间相关关系的假设检验
        5.4.1 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构成要素间的相关性分析
        5.4.2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中档饭店企业资源、能力与动态能力机制的相关分析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6 提升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的外部环境分析
    6.1 影响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的宏观环境
        6.1.1 制度环境
        6.1.2 经济环境
        6.1.3 市场环境
        6.1.4 社会文化环境
        6.1.5 技术环境
    6.2 影响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的微观环境
        6.2.1 中档饭店微观环境分析框架
        6.2.2 潜在进入者的入侵威胁
        6.2.3 替代品的替代威胁
        6.2.4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6.2.5 供应商的议价压力
        6.2.6 现有中档饭店企业间的竞争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7 提升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的策略分析
    7.1 基于企业绩效的中档饭店发展方向判定
        7.1.1 基于投资动因和资源特征的中档饭店分类
        7.1.2 不同类型中档饭店的企业绩效分析
        7.1.3 中档饭店未来的市场定位与路径选择
    7.2 基于环境变化的中档饭店产品与营销创新
        7.2.1 基于顾客需求的中档饭店产品创新
        7.2.2 基于信息技术的中档饭店营销能力的提升
    7.3 基于动态能力机制的中档饭店组织变革
        7.3.1 企业的业务流程再造
        7.3.2 组织结构的柔性化
        7.3.3 多类型团队的组建
        7.3.4 创建学习型组织
    7.4 基于网络视角的中档饭店企业资源整合创新
        7.4.1 中档饭店企业网络关系资源的构成
        7.4.2 构建中档饭店网络联盟的多种设想
    7.5 国有三星级饭店管理体制创新的再思考
        7.5.1 国有三星级饭店的现状及问题
        7.5.2 国有三星级饭店管理体制创新的新思路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1.1 关于中国中档饭店的相关概念
        8.1.2 关于中国中档饭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8.1.3 关于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
        8.1.4 关于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决定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8.1.5 关于提升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的对策
    8.2 研究局限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三星级饭店必备项目检查表
附录2 饭店访谈提纲
附录3 问卷一
附录4 问卷二
附录5 2011年上海三星级饭店基本情况一览
后记

(7)经济发展阶段演进视角下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基于江苏省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2.1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
        1.2.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2.3 研究所运用的方法
    1.3 本研究的创新点及框架结构
        1.3.1 研究创新点
        1.3.2 研究思路
        1.3.3 论文结构
    1.4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综述及述评
    2.1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2.1.1 区域及区域经济
        2.1.2 可持续发展内涵
        2.1.3 经济可持续发展内涵
        2.1.4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内涵及内容
        2.1.5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其它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比较
    2.2 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2.2.1 国外学者研究情况
        2.2.2 我国学者研究情况
        2.2.3 经济发展阶段"四阶段"划分法
        2.2.4 经济发展阶段判别
    2.3 本章小结
3 经济发展阶段决定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机制及作用过程
    3.1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现实障碍及实现路径依赖
        3.1.1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现实障碍
        3.1.2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与实现路径依赖
    3.2 经济发展阶段决定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3.3 经济发展阶段决定区域经济持续增长
        3.3.1 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持续增长发动机
        3.3.2 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主导产业类型
        3.3.3 主导产业选择
    3.4 经济发展阶段决定区域经济发展方式
        3.4.1 经济发展方式内涵及类型
        3.4.2 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匹配的区域经济发展方式一般规律
        3.4.3 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分析
        3.4.4 区域经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保障
    3.5 经济发展阶段决定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过程
        3.5.1 基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区域投资模型
        3.5.2 投资对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影响
        3.5.3 基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措施
    3.6 经济发展阶段决定区域经济生态与环境质量
        3.6.1 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匹配的生态与环境标准
        3.6.2 区域经济生态与环境质量保障途径
        3.6.3 政企污染治理博弈模型一
        3.6.4 政企污染治理博弈模型二
        3.6.5 政企污染治理混合战略纳什均衡
    3.7 本章小结
4 江苏经济发展现状及可持续发展问题
    4.1 江苏经济总体情况
        4.1.1 江苏区位条件
        4.1.2 江苏经济总体发展情况
    4.2 江苏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情况
        4.2.1 苏南经济发展情况
        4.2.2 苏中经济发展情况
        4.2.3 苏北经济发展情况
    4.3 江苏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4.3.1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4.3.2 产业结构调整问题
        4.3.3 外向型经济核心竞争力问题
        4.3.4 经济转型问题
        4.3.5 节能减排、污染治理问题
    4.4 本章小结
5 江苏经济发展阶段判别
    5.1 江苏总体经济发展阶段
        5.1.1 江苏总体经济发展阶段判别方法
        5.1.2 江苏历年GDP及三次产业贡献率
        5.1.3 江苏经济发展阶段判别结果
    5.2 江苏三大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5.2.1 江苏三大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判别方法
        5.2.2 苏南经济发展阶段判别过程与结果
        5.2.3 苏中经济发展阶段判别过程与结果
        5.2.4 苏北经济发展阶段判别过程与结果
        5.2.5 江苏三大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判别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区域内差异化的经济发展阶段的江苏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依赖
    6.1 保障江苏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导产业路径依赖
        6.1.1 苏南主导产业
        6.1.2 苏中主导产业
        6.1.3 苏北主导产业
    6.2 江苏经济集约型发展方式路径依赖
        6.2.1 江苏三大区域层次化的集约型经济转型路径
        6.2.2 江苏三次产业结构特点及产业轻型化转型路径
        6.2.3 江苏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路径
    6.3 江苏经济区域均衡发展路径依赖
        6.3.1 非均衡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6.3.2 江苏经济区域均衡发展路径
    6.4 江苏生态环境保护路径依赖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主持课题研究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课题

(8)农业旅游者动机、满意度对忠诚度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山东省万亩枣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农业旅游者动机、满意度对其忠诚度影响的研究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及难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难点
2 农业旅游者动机、忠诚度与满意度文献综述
    2.1 农业旅游文献综述
        2.1.1 国内农业旅游研究综述
        2.1.2 国外农业旅游研究综述
        2.1.3 国内外农业旅游研究比较
    2.2 旅游者动机、满意度与忠诚度文献回顾
        2.2.1 旅游动机文献综述
        2.2.2 旅游者满意度文献回顾
        2.2.3 旅游者忠诚度文献回顾
        2.2.4 满意度、忠诚度与动机之间关系研究综述
        2.2.5 国内外动机、满意度与忠诚度相关研究比较
3 农业旅游者出游动机、满意度对其忠诚度影响研究的理论探讨
    3.1 农业旅游者出游动机、满意度对其忠诚度影响的理论解释
        3.1.1 旅游者出游动机推—拉理论(Tourist Push-Pull Theory)
        3.1.2 旅游者满意度理论(Tourist Satisfaction Theory)
        3.1.3 旅游者忠诚度理论(Tourist Loyalty Theory)
    3.2 农业旅游者出游动机、满意度对其忠诚度影响的研究假设
        3.2.1 研究假设模型
        3.2.2 研究假设
4 农业旅游者出游动机、满意度对其忠诚度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农业旅游者出游动机、满意度对其忠诚度影响的实证研究方法
        4.1.1 数据来源
        4.1.2 数据分析方法
    4.2 农业旅游者出游动机、满意度对其忠诚度影响的研究结果
        4.2.1 受访者人口统计特征
        4.2.2 农业旅游者出游行为的相关特征
        4.2.3 农业旅游者旅游动机、满意度和忠诚度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4.2.4 农业旅游者旅游动机、满意度和忠诚度的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5 农业旅游者出游动机、满意度对其忠诚度影响研究结论及局限性
    5.1 农业旅游者出游动机、满意度对其忠诚度影响的研究结论
        5.1.1 农业旅游受访者特征的研究结论
        5.1.2 农业旅游者出游动机、满意度与忠诚度关系的研究结论
    5.2 农业旅游者出游动机、满意度对其忠诚度影响研究局限性
        5.2.1 农业旅游者出游动机、满意度对其忠诚度影响的研究局限性
        5.2.2 农业旅游者出游动机、满意度对其忠诚度影响的未来研究方向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9)“标志性文化”生成的民族志 ——以滨阳的舞炮龙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核心概念
    第四节 方法论和研究策略
    第五节 本文构思
第二章 滨阳的社区背景
    第一节 生态环境与历史沿革
    第二节 文化开发与社会经济
第三章 本土化社会的形成与“滨阳货”污名下的社群形象
    第一节 移民和本土化社会
    第二节 “滨阳货”污名下的滨阳及其社群形象
    小结
第四章 从“灯酒节”到“炮龙节”
    第一节 春节、灯酒节、舞炮龙及其关系的定位
    第二节 从灯酒节到炮龙节
    第三节 政府重新介入之后的炮龙节
    小结
第五章 “炮龙节”的文化——政治实践
    第一节 寻找滨阳人舞炮龙“代代起舞、世世相传”的文化根源
    第二节 舞炮龙源起源地的追溯和争夺
    第三节 仪式展演的意义表征
    第四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
    小结
第六章“老庙”重建:再置的信仰空间与地方社会的互构
    第一节 老庙的本土定义和特殊地位
    第二节 土地问题的解决
    第三节 庙、场之争
    第四节 双名制与新拓展的公共空间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主要结论与发现
    第二节 讨论
    余论:“传统”与“发明”之间的学人选择
参考文献
附录:照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10)经济功能区与经济区域形成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问题提出和选题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三节 可能的主要创新点和难点
        1.3.1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1.3.2 研究中遇到的难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经济区域的含义
    第二节 基于区位理论的经济区域形成研究
        2.2.1 农业区位论提出的同心圆结构
        2.2.2 工业区位论对工业集中和分散的研究
        2.2.3 市场区位论的中心-网络结构
        2.2.4 新古典区位论——区位选择的一般均衡分析
        2.2.5 新经济地理学区位论——理论前提的拓展和均质空间的推理
        2.2.6 国内以区位论为基础的经济区域形成研究
    第三节 基于分工专业化的经济区域形成研究
        2.3.1 外生比较优势对经济区域形成的影响
        2.3.2 内生比较优势对经济区域形成的影响
        2.3.3 资产专用性对经济区域形成的影响
        2.3.4 国内从专业化视角对经济区域形成的研究
    第四节 基于经济功能区视角的经济区域形成研究评述
第三章 经济功能区的内涵和特征分析
    第一节 经济功能区的内涵及其比较分析
        3.1.1 经济功能区的概念分析
        3.1.2 经济功能区与相关概念的比较分析
        3.1.3 经济功能区的内涵分析
    第二节 经济功能区的特征分析
        3.2.1 经济功能区的均质性
        3.2.2 经济功能区的网络性
        3.2.3 经济功能区的层级性
        3.2.4 经济功能区的开放性
        3.2.5 经济功能区的动态性
        3.2.6 经济功能区的抽象性
第四章 经济功能区形成机制研究
    第一节 经济功能区形成的理论模型
        4.1.1 有关理论模型的简要回顾
        4.1.2 单个经济功能区形成的理论模型
        4.1.3 单个经济功能区的区位选择理论模型——以商业经济功能区为例
    第二节 经济功能区的空间分布研究
        4.2.1 资本流动、投入产出与经济功能区相对空间分布研究
        4.2.2 多产业多区位情况下经济功能区的相对空间分布研究
        4.2.3 影响经济功能区的绝对空间分布的其他因素分析
    第三节 经济功能区的边界分析
        4.3.1 经济功能区边界的特征分析
        4.3.2 经济功能区边界的定性分析
        4.3.3 经济功能区边界的表现
第五章 经济功能区的整合与经济区域形成
    第一节 经济功能区的完全分工与经济中心的形成
        5.1.1 经济中心的概念和特征
        5.1.2 经济功能区的升级与经济中心的形成
        5.1.3 经济功能区的分蘖与经济腹地的形成
        5.1.4 经济功能区的整合和经济网络的形成
        5.1.5 经济功能区的网络化与经济区域的形成
    第二节 经济区域的边界
        5.2.1 区域边界的开放属性与封闭属性的对立统一
        5.2.2 经济区域边界的特征
        5.2.3 经济区域边界的性质
        5.2.4 经济区域边界的形成
第六章 基于经济功能区的经济区域形成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经济区域的形成路径分析
        6.1.1 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两种经济模式和三种经济区域形成路径
        6.1.2 市场主导型经济区域的形成路径
        6.1.3 混合型经济区域的形成路径
        6.1.4 政府主导型经济区域的形成路径
    第二节 经济区域形成的案例分析
        6.2.1 市场主导型经济区域的形成分析——以珠三角区域为例
        6.2.2 政府主导型经济区域的形成分析——以京津冀区域为例
        6.2.3 混合型经济区域的形成分析——以长三角区域为例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的主要不足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大有希望 仍需努力——江西会展业现状与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龙舟运动发展的困境与出路[D]. 曾飘.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8)
  • [2]淮安清河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杨萌.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3]走向国际市场的云南演艺产业 ——民族歌舞的“场域”转换与“话语”调适[D]. 李菡静. 云南大学, 2015(04)
  • [4]山西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薛泽民. 山西财经大学, 2014(09)
  • [5]长吉图战略对延边商务旅游业的影响研究[D]. 金义娜. 延边大学, 2012(02)
  • [6]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研究[D]. 吴本. 复旦大学, 2012(02)
  • [7]经济发展阶段演进视角下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基于江苏省的实证分析[D]. 孙卫东. 江苏大学, 2012(08)
  • [8]农业旅游者动机、满意度对忠诚度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山东省万亩枣林区为例[D]. 臧胜男. 复旦大学, 2011(01)
  • [9]“标志性文化”生成的民族志 ——以滨阳的舞炮龙为个案[D]. 覃琮. 上海大学, 2011(11)
  • [10]经济功能区与经济区域形成理论[D]. 孙海军. 南开大学, 2010(07)

标签:;  ;  ;  ;  ;  

大有希望,但仍需努力——江西会展业的现状与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