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左岸电站VGS机组纯水系统介绍

三峡左岸电站VGS机组纯水系统介绍

一、三峡左岸电站VGS机组纯水系统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舒远丽[1](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三峡水库实时调度模型研究》文中提出

刘刚[2](2020)在《基于水气两相流理论的高坝泄洪雾化计算研究》文中认为泄洪雾化是水利工程高速泄洪时出现的一种水气弥散现象,伴随泄洪雾化产生的强风和强降雨会对水电站正常运行、边坡稳定、交通安全等造成较大危害。我国的高坝枢纽工程往往具有高水头、大流量、窄河谷、高边坡等特征,许多指标位居世界前列,泄洪伴生的雾化问题尤其突出,使得泄洪雾化安全防护的难度大为增加。对泄洪雾化展开研究,构建复杂泄洪环境下的精准预测模型、定量分析各因素对泄洪雾化的影响、探究泄洪过程中水气的运移规律,对推动我国高坝枢纽泄洪雾化研究从经验走向科学,保障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及长期安全高效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现实需求及科学理论价值。相较于原型观测、物理模型试验、理论分析计算等方法,数值模拟方法具有经济高效、不受模型相似率限制、对原型观测数据依赖度低等优势。本文基于水气两相流理论,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围绕泄洪雾化的数学描述、参数界定、数值求解以及水气运移规律展开。基于水气两相流理论,发展了描述泄洪雾化过程中水气运动的数学模型,研究了泄洪雾化数学模型的数值求解方法及技术,并编写了相应的有限元计算程序,根据数值模拟的需要,提出了考虑掺混程度影响的水气两相混合流体动力粘滞性模型,利用水布垭电站泄洪雾化原型观测数据对数学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定量分析了河谷宽度、初始下泄流速以及下游水深等因素对泄洪雾化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水气两相流理论,发展了描述泄洪雾化过程中水气运动的数学模型。该模型由水气两相流体总的的质量、动量守恒方程,气的动量守恒方程,水的质量守恒方程以及雾雨转化公式组成,能够对不同消能型式下的泄洪雾化过程进行描述。通过混合流体的质量守恒方程可导出流体压力求解方程,实现了压力的直接求解,提高了数值求解过程中的稳定性及收敛性。描述气体运动的动量守恒方程包含了水气相间作用力的影响,能够对水、气运动的差异性进行较为完备的描述。通过水的质量守恒方程导出浓度传输方程,结合雾雨转化公式能够实现泄洪雾化降雨强度的预测。2)采用有限单元法,研究了泄洪雾化数学模型的求解方法及求解技术,发展了大型高度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的数值求解方法,提高了数值求解泄洪雾化过程中的数值稳定性及收敛性,实现了泄洪雾化过程的数值模拟。在泄洪雾化数值求解中,采用有限单元法对泄洪雾化数学模型中的偏微分方程组进行空间离散,利用大涡模拟方法(LES)对泄洪雾化中的湍流进行处理,寻求合适的压力-速度耦合求解策略以保证数值求解的稳定性及收敛性,避免了传统商业软件因求解难题而进行的简化,进而编写了三维有限元计算程序并对程序正确性及有效性进行了考证。3)开展了水气两相混合流体动力粘滞性试验测试研究,发展了一种适用于水气混合流体的动力粘滞性测试方法,测试了不同掺气量及掺混程度下的水气混合流体动力粘滞性,进而推导了包含掺气量及掺混程度的水气混合流体动力粘滞系数模型。采用物理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通过试验测试物体在混合流体中运动时所受的粘滞力,结合数值模拟得到物体在不同粘滞性流体中所受的粘滞力,建立试验测试与数值模拟间的相关关系,进而实现水气混合流体动力粘滞系数的测试。推导了考虑掺气量及掺混程度的水气混合流体动力粘滞系数模型并分析了掺气量及掺混程度对水气混合流体动力粘滞性的影响:当掺混程度较大时,水气两相混合流体的动力粘滞系数随掺气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当掺混程度较小时,水气两相混合流体的动力粘滞系数随掺气量的增加呈线性减小的变化趋势。水气两相混合流体动力粘滞性相关的研究为数值模拟泄洪雾化提供了参数支撑。4)采用本文的泄洪雾化数学模型,成功实现了水布垭电站泄洪雾化的三维仿真计算模拟,结合水布垭电站泄洪雾化监测资料,对模型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及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泄流量及闸门组合方式对电站泄洪雾化的影响。通过与水布垭电站泄洪雾化原型监测数据的对比分析表明,数值模拟方法对泄洪雾化过程中的风速及降雨强度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其中,风速的预测偏差在±15%以内,降雨强度的预测偏差在±20%以内。水布垭电站泄洪雾化过程中的风速及降雨强度均随着泄流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大,但在变化趋势上又有所不同:泄流量较小时,两者均随泄流量增大呈线性增加关系,而泄流量增大到一定值后,最大雾化风速的增速逐渐放缓,最大雨强却随泄流量增大呈指数增加趋势。5)通过对水布垭电站泄洪雾化进行仿真模拟,研究了泄洪雾化过程中的水气运移规律。结果表明,泄洪过程中水气运动受地形约束较为明显,从近地表水气运动来看,水气在局部受阻挡区域易形成“回流”现象,并沿障碍物爬升;远离地表以后,不同高程平面内的水气既有向上也有向下运动的区域,呈现一定程度的跃动现象;当高程达到一定高度后,水气运动方向均向下,表明水雾不会上升至这一高程。根据水、气运动过程中的压力分布及水气运动方向,可将泄洪雾化分为三个区域,即:水气掺混区、水雾生成区和水雾扩散区。在水气掺混区,水体中的压力小于外界气压,大气中的空气通过掺气设施、水体表面不断掺进水体,形成水气掺混流体;当掺气水流落入下游河道时,水体内压力迅速增加,水中气泡大量逸出,气泡破裂产生许多微小雾滴,形成水雾;在水雾扩散区,水体中逸出的气体不断向高空及下游河道方向运动,并“裹挟”雾滴运动,从而形成常见的雾化现象。6)针对溢洪道挑流消能方式,计算研究了河谷宽度、初始下泄流速以及下游水深等因素对雾化风速、降雨强度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河谷宽度对雾化风速的影响较为显着,河谷越窄,水雾沿河道传播的距离越远,近坝区的雾化强度越大;本研究中,当河谷宽度增加五倍时,泄洪稳定时近坝区的雾化风速降幅可达到一半以上。初始下泄流速对雾化风及雾化降雨的影响各不相同,当初始下泄流速大于5 m/s以后,初始下泄流速的增加并不会引起近坝区雾化风速的显着增大,而是受雾化风影响的范围显着增大;近坝区雾化降雨强度则随着初始下泄流速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基本呈指数增加趋势。下游水深的增加对减小泄洪雾化风速是有利的,在本研究中,下游水深每增加1 m,泄洪稳定时的雾化风速则减小0.2 m/s左右;下游水深对水舌落点处河道底板所受的压力影响较大,水深越深,泄洪达到稳定时引起的河道底板压力增量越小,当下游水深深度合适时,泄洪引起的河道底板压力增量为零。

苏承国[3](2019)在《大规模清洁能源接入下电网调峰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以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应对环境和气候变化。我国清洁能源和负荷需求总体呈逆向分布的格局,因此西南和华中地区大规模的清洁水电通过多条直流联络线馈入东部负荷中心地区进行消纳。与此同时,东部地区本地的海上风电等新能源也源源不断地接入电网以推进发电侧清洁能源替代工作。但目前直流水电的送电方式并未考虑东部受端电网的负荷特性,往往会导致受端电网在负荷低谷时段被动消纳大量电力,再加上风电固有的随机性、波动性和“反调峰”的特性,使得以火电装机为主的东部地区电网面临着调峰能力不足、清洁能源消纳困难的巨大挑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围绕大规模清洁能源接入后的电网调峰问题,从区外水电和区域直调电站跨区跨省调峰调度与含风电电力系统多电源协调优化调度两个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前者在于利用电网互联互通的优势全方位的挖掘电网的调峰能力,尽可能削减电网峰谷差,提升电网清洁能源的消纳能力,而后者旨在通过抽水蓄能、水电、气电等多种常规电源与风电的协调互济实现对风电随机波动性的互补,进而提升电力系统的动态调峰响应能力,解决大规模风电并网以及并网后的电网有功功率平衡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直流水电“不调峰”甚至“反调峰”的送电方式,建立了高压直流送端水电站的短期优化调度模型,旨在充分挖掘大功率水电站的调峰潜力,削减受端电网的峰谷差,提升受端电网的清洁能源消纳能力。除传统的水力约束外,模型还充分考虑了机组运行约束、水头影响和高压直流联络线输电限制。针对模型中非线性的调峰目标函数、机组发电水头、机组运行组合振动区、机组动力特性曲线以及高压直流联络线的阶梯化输电曲线限制等非线性因素,提出了相应的线性化处理策略,将原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mixed-integer nonlinear programming,MINLP)模型转换为混合整数线性规划(mixed-integer linear programming,MILP)模型,然后使用商业优化求解器Gurobi对模型进行求解。实例结果表明,通过优化送端水电站的调度运行和送电方式,有效响应了各受端电网的调峰需求,而且能够满足直流联络线的输电限制,提高了直流送电计划的可执行性,实现了送端水电站、高压直流联络线和受端电网的跨区协调运行。(2)对于以火电装机为主的东部地区电网,利用区域电网直调的抽水蓄能电站对多个省级电网同时进行削峰填谷是缓解这些电网调峰压力、提升电网清洁能源消纳能力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手段。本文以区域多个省级电网剩余负荷峰谷差最小为目标,综合考虑了水库运行约束、机组运行限制、电力约束和水头变化对抽水蓄能机组发电及抽水特性的影响,构建了以机组为基本调度单元的区域电网直调抽水蓄能电站短期调峰调度模型。重点针对抽水蓄能机组的水轮机动力特性曲线这一非线性二元函数,提出了一种更加精确、高效的三角形内部线性插值方法。同时结合其他非线性约束的线性化处理策略,将高度非线性、非凸的抽水蓄能电站多电网调峰问题转换为MILP问题。模型应用于华东电网直调的4座抽水蓄能电站的短期发电计划制作,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充分发挥抽水蓄能电站的负荷跟踪能力,缓解了各个省网的调峰压力,有效助力了区外水电及区内风电等清洁能源的消纳。(3)海上风电基地开发模式下大功率风电的随机性和强波动性对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为此本文提出了风电-抽水蓄能电站联合调度策略,旨在通过抽蓄电站的调峰填谷作用,平衡风功率的随机波动,有效促进风电消纳。首先从电网维持稳定运行和风电发电商提高收益的需求出发,提出了一种电网和发电商协调机制下的风电-抽水蓄能电站联合互补调度模式,旨在通过行政和经济双重手段促使风电-抽水蓄能电站联合体的实际总出力曲线与提交的计划出力曲线相吻合,提升风电的可调度性。在此基础上,采用场景分析技术对风电出力的不确定性进行建模分析,并充分考虑抽水蓄能电站的运行特性,构建了以联合体发电收益最大为目标的风电-抽水蓄能电站协调运行的MILP模型,然后采用商业优化求解器LINGO对模型进行求解。算例分析结果表明风电和抽水蓄能的联合调度能够有效抑制风电的出力波动,显着提高风电场-抽蓄电站联合体的发电收益,对于送电出力偏差的惩罚系数和电网实行的电价机制的敏感性分析结果也可为风电场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4)针对大规模风电并网后系统的调峰能力不足、风电消纳困难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动态调峰裕度的风-水-气-火电力系统协调调度方法。首先,综合考虑各类电源的运行特性,以及负荷和风功率的波动性和随机性影响,提出了动态调峰裕度指标,以优化分配发电侧有限的调峰资源来应对大规模风电接入后带来的不利影响。然后,以动态调峰裕度为约束,以调度期内污染物排放总量最小为目标,构建了风-水-气-火多源协调优化调度模型。为降低问题求解的复杂性,基于分层求解的思想,将模型分解为风电、水电、气电、火电4个优化调度层,并提出了集成变尺度优化方法、改进的日启停调峰运行方法和耦合启发式机组组合的IPSO算法的总体求解框架,实现了多种电源的分层优化协调。我国东部某省级电网短期调度的模拟运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保证风电完全消纳的同时,有效降低了系统的备用冗余和污染物排放水平。

张志会[4](2019)在《三峡工程:打造国际水利水电科技新高度》文中研究说明三峡工程是唯一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兴建的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三峡工程从工程提出设计、反复科学论证到正式开工建设,凝结着党和政府对三峡工程的关怀和支持。三峡工程于1994年12月14日开工建设,2006年10月进入初期运行,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从一开始的永久船闸高边坡开挖,到机组制造、安装调试和运行管理都遭遇了各种预想到的和

周涛[5](2019)在《水轮发电机碳粉收集装置散热及碳粉流动特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水电行业的发展,电站对发电机组运行的安全稳定性越来越重视。集电装置是水轮机发电机组中将励磁电流接入转子的关键部件,传导励磁电流过程中集电环与碳刷产生大量的热和摩擦会产生许多细小碳粉。然而,集电环过热会导致机组内相关的绝缘设备迅速老化失效,大量的碳粉积存会导致集电环正、负极短路和爆燃,严重危害发电机组安全运行。本论文以碳粉收集装置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其内部流动,散热特性以及流场中碳粉颗粒的粒子轨迹,对后续发电机组集电装置的改造和碳粉收集装置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本论文首先采用可实现k-ε湍流模型对碳粉收集装置内的流体流动进行数值模拟,与搭建的等比例实验台流场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基于三峡左岸电站VGS试验机组,确定了额定工况励磁过程中集电装置的热源组成,进一步模拟加装碳粉收集装置的集电装置额定工况下的散热,与监测得到的试验机组集电环表面的平均温度值对比,两者吻合较好。进而模拟碳粉收集装置中一台和两台除尘风机损坏时,VGS发电机组励磁系统额定工况下碳粉收集装置的散热特性。得知:这两种状况下发电机组仍能安全运行。最后,勘察试验机组试运行三个月后的碳粉收集情况,并通过激光力度分析仪测量分析掉落碳粉的粒度分布。基于此,分别对流场中颗粒粒径为10μm、15μm、30μm、60μm和100μm的碳粉进行了轨迹模拟。发现:(1)碳粉的主要堆积位置与观察情况相同,但在集尘罩的下沿沉积的碳粉颗粒很少;(2)30μm以下的细小碳粉颗粒,需更长时间脱离流场旋涡气流的影响,仅在下集电环处碳刷的上表面有堆积;(3)60μm和100μm的颗粒能够迅速被除尘风机吸出或沉积于下集电环处碳刷的上表面和吸尘软管的入口段。

武菲[6](2019)在《三峡工程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峡工程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举世瞩目。同时,它也是一项颇具争议的特殊的工程。从1918年孙中山首次提出开发三峡水力的设想,到1992年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兴建三峡工程议案,三峡工程经历了漫长坎坷的决策过程。本文将以三峡工程的决策为切入点,以时间为主线,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节点,系统梳理三峡工程决策的历史过程,探讨三峡工程上马曲折的历程背后的原因,厘清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论焦点所在,揭示中共做出工程决策的历史背景,并最终总结出三峡工程决策带给我们的经验与启示。论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利用大量未公开的档案资料、亲历者的回忆录、回忆文章,以及文献汇编等资料,呈现三峡工程决策的全过程。同时,尽可能全面地展现工程的支持者与反对者双方的观点,归纳其争论分歧的焦点所在。论文由绪论、正文五章和结语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民国时期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初步设想与勘测(1918—1948)。主要论述孙中山首次提出的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设想和恽震等人开展的对三峡水力资源的首次勘测、设计工作,以及国民政府开发三峡进行的一些早期工作。第二章是三峡工程的早期方案制定(1949—1977)。论述在这一时期三峡工程方案制定的过程,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对三峡工程的指示和决策,制定三峡工程方案的经过,关于三峡工程的最早争论,以及作为三峡工程实战准备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工建设。第三章是三峡工程的深入研究论证(1978—1988)。这一章主要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三峡工程的重新上马和重新开展论证工作的过程,以及这一时期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论。第四章是三峡工程的兴建决策(1989—1992)。这一章论述三峡工程在经历一系列争论后重新进入中央决策进程的经过,以及最终交付全国人大表决通过的过程。第五章是三峡工程的建设实施(1993—2009)。这一章主要论述三峡工程准备阶段进行的工作和工程建设期的决策及机构设置,以及三峡移民政策。最后是结语。总结三峡工程的决策历程留给我们的经验启示,并尝试针对决策中的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的优化措施。

王启茂[7](2018)在《我国水轮发电机组安装技术的发展及技术进步》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就我国水电的开发状况、前景进行了叙述,介绍了我国50年来水轮发电机组核心技术的发展和主要安装技术的进步。

宋远超,吴刚,朱冠廷[8](2018)在《三峡工程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三峡工程共装设32台700MW水轮发电机组,计算机监控系统监控对象多、范围广、数据量大,设计难度大大超越其他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本文对左岸电站、右岸及地下电站两套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总体结构、网络结构进行对照性介绍,并对监控系统设计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设计方案进行了重点介绍。

杜晓康,李志祥,陈钢,胡军,胡德昌[9](2016)在《三峡电厂振摆监测系统应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振摆监测系统作为重要的机组稳定性监测系统在水电行业已得到广泛应用。但面对复杂的信号,如何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指导检修决策的制定则需要长期经验积累。本文介绍了三峡电厂振摆监测系统结构与功能、测点布置与传感器选型,对利用振摆监测系统开展的诊断分析案例从机械、电磁、水力、基础结构四个方面进行分类介绍,同时对开展的相关试验以及取得的重要成果进行简要描述,以期水电同行能加深对该系统的认识,提高信号分析与故障诊断能力。

袁达夫,邵建雄,刘景旺[10](2015)在《三峡工程巨型水轮发电机组技术进步》文中认为对于三峡工程单机容量为700 MW的水轮发电机组,其苛刻的运行条件居同类型机组之最,这就给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对涉及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的相关因素、性能参数优配、运行稳定措施以及采用新技术等方面,首次开展了全面系统的设计研究,将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应用在三峡工程机组的设计、制造、电厂运行中,解决了高部分负荷区水力脉动过大、运行水头变幅过大的巨型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的世界难题。

二、三峡左岸电站VGS机组纯水系统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峡左岸电站VGS机组纯水系统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水气两相流理论的高坝泄洪雾化计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泄洪雾化水气两相流模型与求解
    2.1 水气两相流基本理论
    2.2 泄洪雾化水气两相流模型
    2.3 模型主要参数
    2.4 泄洪雾化模型的有限元求解
    2.5 算例考证
    2.6 本章小结
3 水气两相流体动力粘滞性研究
    3.1 流体粘滞性测试方法概述
    3.2 两相混合流体动力粘滞性测试方法
    3.3 水气两相流体粘滞性试验测试研究
    3.4 考虑掺混程度影响的粘滞系数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泄洪雾化模型验证及其应用研究
    4.1 水布垭电站泄洪雾化概况
    4.2 有限元计算模型及初、边界条件
    4.3 泄洪雾化模型验证研究
    4.4 下泄流量及闸门组合对泄洪雾化影响
    4.5 泄洪雾化水气运移规律
    4.6 本章小结
5 高坝枢纽泄洪雾化影响因素研究
    5.1 计算几何模型及初、边界条件
    5.2 雾化风速及雾化雨强的时空分布
    5.3 河谷宽度对泄洪雾化的影响
    5.4 初始下泄流速对泄洪雾化的影响
    5.5 下游水深对泄洪雾化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3)大规模清洁能源接入下电网调峰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现状
        1.1.2 东部地区清洁能源消纳面临的挑战
    1.2 本文重点研究方向
        1.2.1 区外水电和区域直调电站跨区跨省调峰调度问题
        1.2.2 含风电电力系统多电源协调优化调度问题
    1.3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3.1 水电站跨区跨省调峰调度
        1.3.2 抽水蓄能电站优化调度
        1.3.3 含风电电力系统多电源协调优化调度
    1.4 本文研究思路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考虑受端电网调峰需求的直流送端水电站优化调度模型
    2.1 引言
    2.2 数学模型
        2.2.1 目标函数
        2.2.2 约束条件
    2.3 MILP模型构建
        2.3.1 目标函数线性化
        2.3.2 水头线性化
        2.3.3 机组动力特性线性化
        2.3.4 机组振动区约束线性化
        2.3.5 高压直流联络线传输约束
        2.3.6 MILP模型构建及求解流程
    2.4 实例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区域电网直调抽水蓄能电站群调峰调度模型
    3.1 引言
    3.2 模型描述
        3.2.1 目标函数
        3.2.2 约束条件
    3.3 MILP模型构建
        3.3.1 机组运行状态约束线性化
        3.3.2 水轮机动力特性线性化
        3.3.3 水泵动力特性线性化
    3.4 实例分析
        3.4.1 工程背景
        3.4.2 计算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厂网协调机制下风电-抽水蓄能联合调度策略
    4.1 引言
    4.2 促进风电场和抽蓄电站联合运行的厂网协调机制
    4.3 数学模型
        4.3.1 风功率不确定性建模
        4.3.2 目标函数
        4.3.3 约束条件
    4.4 实例分析
        4.4.1 工程背景
        4.4.2 计算结果分析
        4.4.3 出力偏差惩罚系数的敏感性分析
        4.4.4 发电侧电价机制的敏感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动态调峰裕度的风-水-气-火电力系统协调调度方法
    5.1 引言
    5.2 动态调峰裕度指标
    5.3 数学模型
        5.3.1 目标函数
        5.3.2 约束条件
    5.4 求解方法
        5.4.1 总体求解思路
        5.4.2 水电调度层
        5.4.3 气电调度层
        5.4.4 火电调度层
    5.5 实例分析
        5.5.1 工程背景
        5.5.2 计算结果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三峡工程:打造国际水利水电科技新高度(论文提纲范文)

大江截流石破天惊
大坝混凝土浇筑屡创奇迹
开拓水电装备全产业链的国产化之路
“超级电梯”横空出世
筑起守护长江的“生态屏障”
建设管理体制的重大创新

(5)水轮发电机碳粉收集装置散热及碳粉流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碳粉收集装置
        1.2.2 碳粉收集装置的流动传热
        1.2.3 气固两相流
    1.3 主要工作内容
2 碳粉收集装置内部流动特性
    2.1 碳粉收集装置
    2.2 碳粉收集装置内部流动数值模拟计算
        2.2.1 碳粉收集装置几何建模
        2.2.2 湍流模型
        2.2.3 碳粉收集装置内部流动的控制方程
        2.2.4 边界条件
        2.2.5 网格划分
        2.2.6 求解器选择
        2.2.7 计算收敛的判断
    2.3 实验台架搭建及测试方法
        2.3.1 实验台架
        2.3.2 测试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集电环转速对除尘柜处理风量影响
        2.4.2 碳粉收集装置吸尘管路内流场实验测试结果和误差分析
        2.4.3 碳粉收集装置内部流动数值模拟的结果和可靠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集电环碳粉收集装置的散热性能
    3.1 三峡VGS发电机组励磁系统概况
    3.2 数值计算模型
        3.2.1 控制方程
        3.2.2 工况参数及边界条件
        3.2.3 流体传热边界条件
    3.3 VGS 机组集电环的温度监测及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4 部分风机损坏时散热分析
        3.4.1 单台除尘风机损坏
        3.4.2 两台除尘风机损坏
    3.5 本章小结
4 碳粉收集装置内的碳粉颗粒轨迹
    4.1 试验观测及颗粒粒径分析
        4.1.1 碳粉堆积位置
        4.1.2 碳粉颗粒粒径分析
    4.2 流体流动粒子追踪数学模型
        4.2.1 颗粒动力学模型
        4.2.2 湍流扩散模型
        4.2.3 粒子追踪边界条件
    4.3 计算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6)三峡工程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与难点
第一章 民国时期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初步设想与勘测(1918—1948)
    第一节 国人的三峡设想与首次勘测
        一、孙中山首次提出开发三峡水力资源设想
        二、首次勘测三峡水力资源
    第二节 美国人的三峡开发计划与夭折
        一、潘绥计划
        二、萨凡奇计划
        三、三峡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
        四、萨凡奇计划的中止
第二章 三峡工程的早期方案制定(1949—1977)
    第一节 毛泽东描绘三峡蓝图
        一、水利是工农业生产的中心环节
        二、“毕其功于一役”
        三、中苏合作开展查勘
    第二节 林李之争与三峡决策
        一、最初的争论
        二、南宁会议上的“御前争论”
        三、周恩来查勘三峡与成都会议
    第三节 三峡工程第一次筹建热潮
        一、“积极准备充分可靠”:三峡科研大协作
        二、200米蓄水位的初步设计工作
        三、“有利无弊”
    第四节 三峡工程的实战准备——葛洲坝水利枢纽的兴建
        一、葛洲坝水利枢纽的提出
        二、建设中的波折
第三章 三峡工程的深入研究论证(1978—1988)
    第一节 重提三峡工程
        一、坝址选择
        二、纷争再起
        三、邓小平的三峡之行
    第二节 三峡工程第二次筹建热潮
        一、三峡工程加速上马与“翻两番”战略目标
        二、审查通过150米蓄水位方案
        三、用改革的办法建设三峡
    第三节 关于工程近期能否上马的争论
        一、蓄水位之争
        二、党内外的争论
    第四节 三峡工程的重新论证
        一、开展重新论证
        二、论证中的论争
第四章 三峡工程的兴建决策(1989—1992)
    第一节 三峡工程重新进入决策进程
        一、历史的插曲:围绕《长江长江——三峡工程论争》一书的争论
        二、江泽民视察长江
        三、“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四、三峡工程论证汇报会
        五、审查通过175 米蓄水位方案
    第二节 表决定案
        一、三峡宣传热
        二、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三峡工程议案
第五章 三峡工程的建设实施(1993—2009)
    第一节 施工准备阶段
        一、开展前期准备工作与施工
        二、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第二节 工程建设期
        一、一期工程建设
        二、二期工程建设
        三、三期工程建设
    第三节 三峡移民政策
        一、实施优惠政策
        二、外迁移民安置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7)我国水轮发电机组安装技术的发展及技术进步(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1.1 我国水电开发概括
2 我国水轮发电机组安装的发展历程
3 水轮发电机组结构的变化和关键核心技术发展
    3.1 浮动式定子结构
    3.2 浮动式转子结构
    3.3 弹性金属塑料瓦的应用
    3.4 水内冷和蒸发冷却方式的应用
    3.5 弹性斜元结构的采用
    3.6 定子绕组主绝缘技术进步
    3.7 大型水轮发电机推力轴承技术进步
    3.8 圆筒阀在大型水电站的应用
4 水轮发电机组安装技术进步
    4.1 大型及超大型埋件现场制造
    4.2 大型分瓣转轮现场组焊和现场散件组装焊接
    4.3 蜗壳打压试验及保温保压浇注砼
    4.4 座环现场加工
    4.5 高强钢的焊接和消应技术
    4.6 大型圆盘式转子支架组焊
    4.7 转子立筋现场加工
    4.8 水轮发电机组定子现场整体叠装、嵌装线棒
    4.9 可逆式抽水蓄能机组安装、启动试验技术
    4.1 0 安装施工标准的制定
    4.1 1 快速安装技术
    4.1 2 虚拟装配技术的应用
    4.1 3 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
5 结语

(8)三峡工程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总体结构设计
3 网络结构设计
4 关键技术方案设计
    4.1 现场总线和远程I/O技术
    4.2 LCU局部冗余配置设计
    4.3 700MW巨型水轮发电机组顺控流程设计
    4.4 超大型水电厂巨型机组自动发电控制技术
5 结束语

(9)三峡电厂振摆监测系统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三峡电厂振摆监测系统介绍
2 三峡电厂振摆监测系统结构与测点布置
3 振摆监测系统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3.1 水力因素导致机组振动案例分析
        3.1.1 水轮机转轮叶片、固定导叶卡门涡共振
        1)现象描述
        2)信号分析
        3)处理过程及效果
        3.1.2 机组座环导流板撕裂导致水力不平衡
        1)现象描述
        2)信号分析
        3)检查结果及处理效果
        3.1.3 伸缩节导流板撕裂导致水力不平衡
        1)现象描述
        2)信号分析
        3)检查结果及处理效果
        3.1.4 机组转轮上止漏环脱落导致水力自激振动
        1)现象描述
        2)信号分析
        3)检查结果及处理效果
    3.2 电磁因素导致机组振动案例分析
        1)现象描述
        2)信号分析
        3)处理过程及效果
    3.3 机械因素导致机组振动案例分析
        1)现象描述
        2)信号分析
        3)处理过程及效果
    3.4 基础结构振动导致机组振动案例分析
        3.4.1 2008年5·12汶川地震
        1)现象描述
        2)信号分析及危害评估
        3.4.2 2014年3·27秭归地震
        1)现象描述
        2)信号分析及危害评估
4 振摆监测系统在机组稳定性试验中的应用
    4.1 三峡电站升水位机组稳定性试验
        4.1.1 试验简介
        4.1.2 试验目的及方法
        1)试验目的
        2)试验方法
        4.1.3 试验成果
    4.2 三峡电站低水头机组稳定性试验
        4.2.1 试验简介
        4.2.2 试验目的及方法
        1)试验目的
        2)试验方法
        4.2.3 试验成果
5 结论

(10)三峡工程巨型水轮发电机组技术进步(论文提纲范文)

1工程背景
    2. 1额定水头偏低
    2. 2水头变幅大
    2. 3过机水流含泥沙量大
2 700 MW水轮发电机组苛刻的运行条件
3 700 MW水轮发电机组技术进步
    3. 1提高机组参数水平和整体性能
    3. 2提高机组运行稳定性的措施
        3. 2. 1水轮机
        3. 2. 1. 1合理选择和优化主要参数
        3. 2. 1. 2设置发电机最大容量
        3. 2. 1. 3采取的必要措施
        3. 2. 1. 4确保电网供需平衡
        3. 2. 1. 5建立水轮机稳定性考核体系
        3. 2. 2机组稳定运行与厂房结构的关系
        3. 2. 3水轮发电机
4新技术的采用
    4. 1新结构、新材料的研究和采用
    4. 2基于计算机的机组优化设计
    4. 3水轮发电机组冷却技术的发展
        4. 3. 1全空冷方式
        4. 3. 2半水内冷方式
        4. 3. 3蒸发冷却方式
    4. 4推力轴承
        4. 4. 1支撑型式
        4. 4. 2瓦面材料
        4. 4. 3推力轴承润滑冷却系统
    4. 5励磁、调整器、继电保护、监测设备的更新
5结语

四、三峡左岸电站VGS机组纯水系统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深度学习的三峡水库实时调度模型研究[D]. 舒远丽. 三峡大学, 2021
  • [2]基于水气两相流理论的高坝泄洪雾化计算研究[D]. 刘刚. 三峡大学, 2020(06)
  • [3]大规模清洁能源接入下电网调峰问题研究[D]. 苏承国.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4]三峡工程:打造国际水利水电科技新高度[J]. 张志会. 中国经济周刊, 2019(14)
  • [5]水轮发电机碳粉收集装置散热及碳粉流动特性研究[D]. 周涛. 重庆大学, 2019(01)
  • [6]三峡工程决策研究[D]. 武菲.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7]我国水轮发电机组安装技术的发展及技术进步[A]. 王启茂. 四川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2018年学术交流会暨“川云桂湘粤青”六省(区)施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8
  • [8]三峡工程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J]. 宋远超,吴刚,朱冠廷. 水电与抽水蓄能, 2018(04)
  • [9]三峡电厂振摆监测系统应用分析[J]. 杜晓康,李志祥,陈钢,胡军,胡德昌. 水力发电学报, 2016(10)
  • [10]三峡工程巨型水轮发电机组技术进步[J]. 袁达夫,邵建雄,刘景旺. 人民长江, 2015(19)

标签:;  ;  ;  ;  ;  

三峡左岸电站VGS机组纯水系统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