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让电视世界更美好

科技让电视世界更美好

一、科技让电视世界更美(论文文献综述)

徐子东[1](2021)在《电视政论节目中的政府形象传播研究 ——以《这就是中国》为例》文中认为

彭雅琴[2](2021)在《文化认同视域中的传统文化综艺节目研究 ——以《上新了·故宫》为例》文中提出

瞿程程[3](2021)在《电视问政类节目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电视问政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国各省市的频道上,该类节目旨在以电视媒体为平台对官员进行问政,这种传播方式不仅已经得到了社会民众广泛的支持和重视,也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了解和互动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和机会,为群众与官员的信息沟通建设了一个面对面的开放平台。但是现在电视问政看起来好像很火爆,而事实上并没有能够引发出多少实际的热度,它发展的途径和方向必须引起我们的深刻思考。本文主要以我国电视问政类节目为研究对象,以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探究了我国电视问政类节目的发展起源、历程、成果,并将重点放在了电视问政类节目目前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发展策略上。对电视问政类节目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从节目相关的数据整理和分析中找出了该类节目未来发展的道路和方向。本文在回顾电视问政类节目起源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了电视问政类节目目前存在的问题。其一是公众参与电视问政类节目的热情不高,虽然公众参政议政的意识较以往有很大提高,但更多的是借助自媒体发表观点,电视问政类节目未能成为其建言献策、发挥监督作用的有效平台;其二是节目制作和剪辑过程中对于被问责的领导干部有“脸谱化”之嫌,节目现场对干部的“质问”较多,未能给予其足够的发言权,导致一些领导干部对节目产生抵触情绪,未能使节目成为管理部门了解社情民意的有效渠道;其三是很多问政类节目是由当地主要领导力推创办的,电视台创办问政节目的内生动力不足,加之一些地方舆论监督空间被挤压,电视问政节目的发展总体受限;其四是节目没有顺应和利用好新媒体发展大势,传播渠道少、影响力小。由此,论文提出了一些建议:其一是多渠道汇总民意的同时还要保障呈报公众呼声的及时性,促进参与嘉宾和参与渠道多样化的同时还要让节目接地气,为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便利,这样才能让公众利用电视问政节目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得到提高;其二是通过建立及时反馈的固定机制和营造理性、平和的沟通空间来保障“问政”与“沟通”并重,提升管理部门参与节目的积极性,同时还要注重对参与节目的管理部门人员媒介素养的提升,可以通过对其进行相关培训的方式;其三是以建设性的舆论监督承担问政类节目的社会责任,节目既要明确自身定位,工作人员也要树立媒体人的责任意识,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和专业化操作,充分发挥节目连接官与民的桥梁作用;其四是通过优化节目对于选题“来源”的整合和拓宽节目的传播渠道与民众形成更多的互动来打造电视问政新局面。让电视问政节目既能服务公众,又能为政府政策和行为做宣传;既能充分发挥“连心桥”作用,又能提高自身影响力,并与时俱进不被时代所淘汰。让该类节目的价值充分显现出来,更好地发挥其对于社会治理的作用。

龚雪[4](2020)在《现代媒介对土家族村落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 ——以恩施鲁竹坝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当前国家推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传播公共服务体系得到完善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日常生活逐渐被现代媒介浸入,媒介已成为少数民族受众认识世界、人际交往和消遣娱乐的重要途径。探讨现代媒介对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方式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以湖北省恩施市白杨坪镇的土家族村落——鲁竹坝村为研究对象,以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运用问卷调查、深入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的方法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鲁竹坝村民使用报纸、广播、电视、手机、电脑等现代媒介的数据与资料,对调查对象的媒介接触情况、内容偏好、内容信任度以及人口统计学基本指标进行了数据分析。研究发现:电视和手机是鲁竹坝村民日常生活使用的主要媒介,村民偏好于娱乐性媒介内容,手机对鲁竹坝村民的影响最大,电视退居第二,而报纸、广播、电脑对鲁竹坝村的影响较小。在现代媒介环境下,鲁竹坝村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构,主要表现在村民的劳动生产、生活消费、文化娱乐和社会关系四大领域。在劳动生产方面,鲁竹坝村民通过微信平台进行商品宣传,使鲁竹坝村的产业结构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改善,也促进了鲁竹坝村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在生活消费方面,鲁竹坝村民对自身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做出了一定的调整,逐渐向城市消费生活发展与靠拢;在文化娱乐方面,随着电视和手机的进入,“乡村夜话”和露天电影逐渐淡出鲁竹坝村的历史舞台,现实生活的“群体激情”被手机的“线上狂欢”所取代;在社会关系方面,手机微信拓展了鲁竹坝村民的社会关系圈,也因长辈在媒介技术上的劣势而瓦解了传统的父为子纲的权力模式。现代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在对鲁竹坝村民的日常生活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鲁竹坝村民的媒介接触存在着媒介资源失衡、媒介功能缺失、媒介素养较低等问题,文章结合鲁竹坝村的实际情况,尝试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为同类型乡镇村民使用现代媒介提供更好的适用范式。

姜丹[5](2020)在《纯美良善的心灵书写 ——鲍尔吉·原野散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鲍尔吉·原野,我国蒙古族散文家,在其40年的文学创作中,真正做到了言由心生,散文情感真挚、朴实灵动,将世间万物融汇于笔尖,在蒙汉文化的双重语境下,真实地向我们展示了当前族人们的生活,客观细腻地传达着对民族与国家的热爱,对自然生灵的保护与敬畏,以及对城市文明的包容与引导。本论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研究鲍尔吉·原野散文的情感基调,原野以草原为第一故乡,以城市为第二故乡,以自然为全人类的家园,散文中流露出的是对故乡家园的守望、观照与回归;第二部分跟随鲍尔吉·原野散文的开阔视野,探寻作者于生活中得出的理性思考,包括在蒙古草原特定地域影响下的文化哲思、时代变迁大环境下对生态伦理的苦心坚守,以及在从琐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哲理;第三部分主要研究其散文的创作风格,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在其散文中对同一意象场景的重复描摹,叙事散文的小说化倾向,抒情散文的诗意化,灵动幽默、质朴深刻的语言,都源于他笔耕不缀,用最真实的笔触向我们呈现他内心的纯美良善;最后对鲍尔吉·原野散文的文化意义进行研究,原野的散文体现着对人间至真至善至美的不懈追求,既关心自然生态,又关注人们的精神生态,作为少数民族作家,他深刻地反思现代性所带来的弊端,坚定地承担起传承民族精神、发扬民族文化的重任。在当今文化多元发展浪潮中,笔者希望通过对鲍尔吉·原野散文的研究,为众多用汉语进行文学创作的少数民族作家探寻写作的合理位置与态度。同时,真诚希望学者们能站在开放包容的立场上,将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纳入研究视野,给予更多关注,树立正确多维的文学史观,促进中国当代文学的多元繁荣发展。

刘筱云[6](2020)在《媒介技术视野下电视新闻节目内容生产与融合传播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新媒介技术的迭代升级,新生代媒体如自媒体、微信公众号、移动客户端等兼具社交功能的线上新闻媒体的勃发,传统媒体在不同层面的发展的受到冲击,传统电视媒体的受众呈现大批分流的态势。在技术不断迭代的智媒大发展时代,传统报业经历了深痛改革的2018年,传统广播电视在经历了收视率极度下滑、业绩低迷颓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电视新闻节目作为我国党的喉舌依旧是一种权威的信息发布渠道,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样态尤其需要重视。在经历了这一轮斗争之后,传统媒体痛定思痛,改革自身,决定与新媒体走融合发展的道路。在新技术的加持下,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等新技术迅猛的发展势头及良好积极的政策扶持下,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在策、采、分、发四个环节产生了很大的变革,用以适应以“技术交融”为助力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传统媒体转型,从报纸转为手机客户端、电视台的节目则转向互联网、手机移动平台发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以新媒介技术为载体的传统媒体逐渐走上新媒体平台,对传统媒体的单一化的传播方式进行了颠覆式的变革,收获了更广泛的受众及信息抵达率。在新媒介技术的刺激下,电视新闻节目要加快进行深度改革,树立“内容为王”的品牌效应,与新技术更好的融合促进,不断放大自身的舆论引导和专业集合的优势,争取在新发展新机遇中拔得头筹。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面临更多未知的挑战和机遇。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国内外学术研究文献当中关于媒介技术理论的研究现状、新媒介技术与电视生产相结合的应用实践、媒介融合相关理论的研究和梳理,对电视新闻节目、新闻生产、媒介融合等相关词条进行概念界定,对电视新闻节目的特性、形态的变迁进行系统性的梳理,结合电视新闻内容生产的旧生产模式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新闻制作时效性差、新闻采集荒漠化,分发体验单一、反馈机制缺失。深入剖析新媒介技术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变革:智能化新闻生产理念的重构、新闻采集空间的多维拓展、内容生产模式数据便捷化、分发与体验智能化。用案例分析法、内容分析法,选择我国新闻节目内容生产实践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对《中国舆论场》节目文本的解读,深度剖析大数据舆情分析技术应用、用户“两微一端”互动模式、多平台传播模式等方面,探讨节目形式优势和发展态势;在《2019年全国两会》融媒体矩阵报道案例中,对这种新型报道方式在媒介融合程度、传播态势、互动方式、传播理念等方面进行深入、科学的剖析。就新媒介技术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趋势,提出用新技术打造新闻传播力、以用户思维为核心、多主体格局构建等方面的融合传播策略,以期对未来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之路贡献一些思考和建议。

胡智锋,雷盛廷[7](2020)在《技术驱动下的审美、媒介、接受——对8K超高清电视的观察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8K超高清电视以其超高的清晰度以及超强的视听表现成为现行电视行业技术的最高标准。在强真实感和强体验感的视频技术驱动下,8K超高清电视的审美体验朝着仪式感、沉浸感、客厅感和审美感方向重塑,媒介传播格局沿着再中心化、两级传播和共时传播模式构建,观众接受方式向着观看体验化、体验社交化的维度延伸,同时带来了电视产业格局在媒介技术更迭、体制机制转型、节目内容研发、新型媒体构建领域的革命和重洗。8K超高清技术驱动着电视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朝着更深刻的情状进行内和外的双向构建。

黄灿[8](2020)在《新媒体艺术的激进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媒体艺术自诞生之日起,颇具“现代性”的气质。其中,“激进性”是这种气质的重要体现,也是决定性因素。所谓“激进”,有两层含义:一是超前,二是否定。新媒体艺术,一方面继承了现代艺术,尤其是先锋艺术敢于否定的激进基因,另一方面它又是在技术进步和社会演化的社会变迁语境中呈现出来的。技术进步、语言表征激进和文化激进共同型构了新媒体艺术激进性的三元结构。媒介技术作为一种艺术演进的激进力量,熔铸了新媒体艺术激进性的语言表征和文化内涵。在现代性的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新媒体艺术在其自身的语言表征上,承接了先锋派艺术以及传统媒体艺术激进的创作手法,如拼贴、并置、挪用等,衍生出崭新的艺术作品,形塑了新形态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基于“视觉原子论”的底层逻辑,让艺术家拥有了“界面交互”“艺术越轨”“纵深蒙太奇”“视像堆叠”等一系列新的创作手法以及艺术效果的实现路径。在此基础上,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的关系从“主体—客体”转向一种“关系美学”的建构。在关系美学的语境下,美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在关系建构中随时呈现随时转变的。就此,艺术创作的价值导向从“内容为王”转为“语境为王”,进而形塑“录像诗学”“沉浸美学”等一系列新的审美文化形态,这些文化形态不仅颠覆了传统审美文化,更塑造了“自我指涉的表达文化”“数字异托邦”“去物质性与后现代崇高”等具有激进批判立场的新媒体文化。

孙悦[9](2020)在《数字媒介语境下中国原创动画的文化循环范式研究》文中指出当前,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媒介日益成为当下艺术创作及其传播的主流形势,其广泛的渗透能力、高效的传播方式令当代社会文化艺术在方方面面都发生着深度的变革。在动画艺术领域,信息数据载体的跨领域统合,社会媒介的持续性介入,由此而形成新的工具、方法和认知,对原创动画艺术行为发生的全过程都产生了全面深入的影响;另一方面,高效快捷的传播与流通方式,不可避免的缩短了单一动画作品的生命周期。然而,我们如何有效利用数字媒介,从科学构建文化循环的视角,通过加强动画艺术全过程的运作与挖掘能力,在达到商业价值目标的基础上塑造其文化价值和传播价值,对于我国原创动画艺术的发展,乃至于民族文化产业的完善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以数字媒介为切入点,以推动和挖掘中国原创动画的文化价值、商业价值和传播价值为主要目标,在厘清原创动画艺术、传播媒介和受众回馈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探讨并系统的构建适宜当下中国原创动画的文化循环范式;本文拟在宏观的视野下着重研究其中设计创作、媒介管理、传播运行、受众回馈等文化过程中的整体运作范式;重点聚焦在数字媒介的影响下,这四大文化过程中分子系统的环节、要素、措施及其相互关联性,借助于相关案例研究,分析总结其操作规律和要点力图将其构建为适宜中国原创动画发展的完整文化循环系统。本文属于搭建复杂系统的基础研究类论文,其目的是为后续本课题在各分子系统上深入研究、构建框架打下基础。因此本文更多是以产业发展的视角,研究内容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数字媒介影响下的中国原创动画文化循环范式系统构建。围绕文化循环理论体系的缘起与解读,探讨传统媒介与数字媒介下文化循环理论及其实践的不同特征。再结合中国原创动画的文化属性,进而研究其文化循环范式的系统构建。从分级系统的角度,分析其环节、要素、措施以及其中的关联作用。二是在文化循环的整体构架下,对“原创”这一命题有至关影响的设计创作、媒介管理、传播运行和受众回馈范式的研究。在设计创作范式方面,本文重点探讨在数字媒介语境下,中国原创动画从“题材选取”到“脚本理念”,从“角色设计”到“视听语言”等方面的范式和方法研究,尤其是对近年来中国原创动画题材脚本方面的案例与趋势,做了大量归纳总结性研究;在媒介管理和传播运行范式方面,主要是从动画产业发展的视角,探讨管理与传播的范式与路径。重点研究数字媒介下,中国原创动画的“版权与流通管理”“品牌经营”“传播网络结构”“传播运行机制”等核心问题,其中原创动画的品牌经营内容也是在笔者硕士阶段关于动画商业化运营研究基础上,结合数字媒介影响深化探讨的结论;在受众回馈范式方面,主要从数字媒介传播和文化属性的角度,探讨“媒体消费”“受众认同”和“受众反馈”的特征和侧重点,以及其对于媒介管理和设计创作等文化过程的影响和作用。在以上关于中国原创动画文化循环范式的研究中,本文同时侧重于四个文化过程及其分子系统的相互关联性和影响要素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各文化过程在如何不断的构建和流通中形成循环的综合作用,从而提升原创动画作品本身的意义建构,形成促进其传播扩张的巨大能量。为此,本文最终也探讨了数字媒介下文化循环的规律,并提出推动中国原创动画传播扩张的创新策略与建议。

陈皋[10](2020)在《全媒体时代下电视记者的发展出路探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电视新闻的传播方式也更加趋于多样化,受众既可以通过传统的媒体形式获取想要了解的信息,同时也可以借助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的获取信息内容。可以说,我们已经完全步入了全媒体时代。然而,对于以电视记者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工作人员而言,全媒体时代所带来的变化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挑战。如果固守以往的发展道路,不仅难以充分发挥已有资源的优势,同时也会使得传统媒体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瓶颈。作为电视新闻记者,必须及时转换思维方向,积极主动地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才能够为电视媒体赢得更大的发展机遇。本文就立足于全媒体时代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寻求电视记者发展的出路,希望能够为促进以电视媒体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更好更优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二、科技让电视世界更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技让电视世界更美(论文提纲范文)

(3)电视问政类节目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我国电视问政类节目的发展概述
    2.1 电视问政的定义
    2.2 西方电视问政类节目的起源
    2.3 我国电视问政类节目的发展历程
    2.4 我国电视问政类节目取得的成果
第三章 我国电视问政类节目面临的问题
    3.1 吸引公众的手段不足,降低了公民参与节目的积极性
    3.2 “问责”多于“问政”,不利于节目的可持续发展
        3.2.1 对干部形象塑造有“脸谱化”之嫌
        3.2.2 节目现场对官员们的“质问”较多
        3.2.3 节目自身定位不够清晰,有“越位”之嫌
    3.3 “流量至上”与“舆论监督难度加大”相叠加,问政类节目发展受限
        3.3.1 电视台创办问政节目的内生动力不足
        3.3.2 媒体的舆论监督空间被挤压
    3.4 以地面频道播放为主,传播渠道单一
        3.4.1 问政类节目与视频平台的联动不足
        3.4.2 借力微博、微信及短视频平台的意识不够
第四章 我国电视问政类节目的发展策略
    4.1 多渠道汇总民意,提高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
        4.1.1 节目设计接地气
        4.1.2 形成及时呈报公众呼声的固定机制
        4.1.3 保障参与嘉宾的多样化
        4.1.4 参与形式多样,为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便利
    4.2 “问政”与“沟通”并重,提升管理部门参与节目的积极性
        4.2.1 营造理性、平和的沟通空间
        4.2.2 提升参与节目部门负责人的媒介素养
        4.2.3 形成及时反馈的固定机制
    4.3 以建设性的舆论监督承担问政类节目的社会责任
        4.3.1 加强舆论监督的建设性
        4.3.2 明确自身定位,发挥桥梁作用
        4.3.3 提升节目组专业素质,强化社会责任
    4.4 利用全媒体技术打造电视问政新局面
        4.4.1 优化节目对于选题“来源”的整合
        4.4.2 通过新媒体空间与民众形成更多的互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现代媒介对土家族村落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 ——以恩施鲁竹坝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一)相关概念
        (二)理论概述
    四、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五、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调研地点及调研样本的定量分析
    第一节 鲁竹坝村背景
        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二、民族融合下的鲁竹坝
        三、独特的土家风俗习惯
    第二节 鲁竹坝村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一、性别结构
        二、民族结构
        三、年龄结构
        四、学历结构
        五、职业分布
    第三节 鲁竹坝村现代媒介接触情况
        一、接触情况
        二、内容偏好
        三、内容信任度
第二章 鲁竹坝村村民现代媒介接触现状
    第一节 难以“成长”的报纸
        一、报纸是“文化人”的专属品
        二、报纸“供需失衡”
    第二节 沦为“背景”的广播
        一、“声音嘶哑”的大喇叭
        二、陶冶“情趣”的车载广播
    第三节 “地位”难保的电视
        一、记忆中的黑白电视
        二、普及化的彩色电视
    第四节 “后起之秀”的手机
        一、村民对手机的认知程度
        二、APP“入主”村民手机
        三、网购已成“新潮流”
第三章 现代媒介对鲁竹坝村生活方式的重构
    第一节 现代媒介对村民劳动生产的重构
        一、商品销售模式升级
        二、广告宣传范式多样
    第二节 现代媒介对村民生活消费的重构
        一、重塑了消费理念
        二、扩展了消费选择
    第三节 现代媒介对村民文化娱乐的重构
        一、拓展了文化学习路径
        二、增加了休闲娱乐渠道
    第四节 现代媒介对村民社会关系的重构
        一、放大了社会交往空间
        二、衍生了家庭交往隔阂
第四章 现代媒介影响下鲁竹坝村生活方式显现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节 鲁竹坝村生活方式中显现的问题
        一、现代媒介资源失衡
        二、现代媒介功能缺失
        三、现代媒介素养较低
    第二节 鲁竹坝村生活方式显现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平衡现代媒介资源
        二、完善现代媒介功能
        三、增强媒介素养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恩施市鲁竹坝村村民现代媒介使用情况问卷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5)纯美良善的心灵书写 ——鲍尔吉·原野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分析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 感性的基调——对家的守望、观照与回归
    第一节 歌颂故里,回望温情
    第二节 居于城市,观照社会
    第三节 呵护生灵,归于自然
第二章 理性的升华——散文创作中的哲理思考
    第一节 地域性影响下的文化哲思
    第二节 时代变迁下对生态伦理的苦心坚守
    第三节 平凡生活中的理性思考
第三章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细腻真实的散文创作风格
    第一节 意象场景的重复书写
    第二节 诗意化的散文叙述
    第三节 灵动幽默、节制深刻的美学原则
第四章 鲍尔吉·原野散文的文化意义
    第一节 至纯至美的自然散文
    第二节 至真至善的心灵散文
    第三节 现代性的反思与民族精神的传承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6)媒介技术视野下电视新闻节目内容生产与融合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案例研究法
        3.内容分析法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电视节目
        二、电视新闻节目
        三、媒介融合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媒介融合理论及相关实践
        二、沉浸理论及相关实践
        三、其他相关理论实践
第二章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变迁与生产模式的演变
    第一节 新技术对电视新闻的特性的影响
        一、电视新闻的生产特性
        二、电视新闻的社会价值特性
        三、电视新闻的传播特性
    第二节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变迁
        一、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演进
        二、新媒介技术引发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变革
    第三节 传统媒体新闻生产模式沿革与发展
        一、传统新闻节目生产模式
        二、新闻节目生产模式的发展与创新
第三章 运用新媒介技术驱动电视新闻生产多方位变革
    第一节 重构智能化新闻生产理念
        一、新闻主体多元化转变
        二、新闻生产流程的精简化
    第二节 新技术开拓新闻采集多维度空间
        一、传感器采集抵达新闻前线
        二、智能数据手采集未来新闻
    第三节 新闻内容生产模式多样化
        一、多拟态智能化新闻生产
        二、临场化新闻内容颠覆式变革
        三、5G+新技术的新闻生产场域
    第四节 新闻分发与体验智能化
        一、精准实现用户个性化推送
        二、感官与认知重塑的新闻体验
        三、分众化传播重构认知体验
第四章 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案例分析
    第一节 融媒体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国舆论场》
        一、电视与“两微”互重的播报模式
        二、直播和线上用户多屏联动模式
        三、大数据分析舆情议程设置模式
    第二节 融媒体新闻报道《2019全国两会报道专题》
        一、全媒体全平台积极响应,打造新媒介生态域
        二、新技术助力新闻生产力,强力推进传播态势
        三、打造高科技年轻态产品,提升新闻高关注度
        四、加强融媒体矩阵报道力,追求全面互动格局
第五章 新媒介技术支持下电视新闻节目的融合传播策略
    第一节 新技术优化电视新闻报道,拓展新闻传播力
        一、云端优化生产流程,打造强势传播力
        二、大小屏协同赋能,电视新闻用户回流
        三、主流切分短资讯,跨媒介即时传播
        四、PUGC深化升级报道力,助力新闻影响力提升
    第二节 拓殖以用户集群为核心的电视新闻生态范式
        一、重视用户的内容运营,打造“众包”新闻模式
        二、精研用户个性化需求,提升新闻精准抵达率
        三、新技术产品深度匹配,实现用户需求最大化
    第三节 技术革命浪潮中的多元化新闻主体格局重构
        一、区分新闻生产主体,重塑新闻媒体角色
        二、把握舆论使命担当,培育高素养的新闻人
        三、“技术狂热”冷处理,重构新闻专业主义
    第四节 智媒时代电视新闻节目应坚守的理念和范式
        一、算法决策呈“透明化”,打造新闻信任标签
        二、新闻与技术协同发展,赋予技术人文情怀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三、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7)技术驱动下的审美、媒介、接受——对8K超高清电视的观察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电视本体属性的再思考
    1. 8K超高清电视引领行业最高技术标准
    2. 电视内涵和外延之问的提出
二、电视传媒特性的再渗透
    1. 视频技术的驱动
        (1)强真实感。
        (2)强体验感。
    2. 审美特征的重塑
        (1)膜拜仪式:静观默照和大众狂欢。
        (2)深度沉浸:超清“真象”和炫幻“仿象”。
        (3)客厅美学:公开议事和家庭纽带。
        (4)日常审美:节奏优缓和客厅美饰。
    3. 媒介格局的构建
        (1)赋能:再中心化。
        (2)强势:两级传播。
        (3)升态:共时传播。
    4. 接受方式的延伸
        (1)观看体验化。
        (2)体验社交化。
三、电视产业格局的再洗牌
    1. 媒介技术更迭之思
    2. 体制机制转型之问
    3. 节目内容研发之察
    4. 新型媒体发展之望
结语

(8)新媒体艺术的激进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一、新媒体技术倒逼艺术世界的变革
        二、传播技术造就的艺术全球化和去经典化
        三、当代艺术研究的范式转向
        四、社会变迁以及艺术理论的更新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第一章 文化、社会与艺术激进
    第一节 文化与艺术表征的复杂性
        一、现代性文化、先锋派与庸俗艺术
        二、文化同一与艺术变形
    第二节 “进步”与艺术激进
        一、进步的魅惑
        二、进步的文化体验与艺术激进
第二章 技术进步与新媒体艺术的激进性
    第一节 一体同源的技术与艺术
        一、技术与艺术:概念史的梳理
        二、“实用理性”的精神气质
    第二节 艺术视野中技术的三个层次:形式、系统和时代
        一、“创造艺术形式”的技术
        二、艺术创制内部的技术系统
        三、艺术与技术时代
    第三节 媒体艺术:传播与艺术的联姻
        一、从人走向艺术到艺术走向人
        二、艺术的传播:一种符号的运作行为
        三、媒体艺术的诞生
    第四节 新媒体艺术激进性的基因谱系
        一、从现代艺术到后现代艺术的激进基因
        二、媒体艺术的基石:信息传播的激进性
第三章 新媒体艺术激进性的语言表征
    第一节 视觉革命:从新视像到新媒介
        一、同质异构的两场视觉革命
        二、界面革命
    第二节 新形态的激进语言
        一、底层语言逻辑:视觉原子论
        二、艺术越轨——新材料与新形式
        三、视像堆叠
        四、纵深蒙太奇
    第三节 震惊悖论与新的激进语言
        一、震惊美学的退场
        二、震惊的异化:为了震惊而震惊
        三、新激进语言:数字特效与震惊的弥散
第四章 新媒体艺术的文化激进
    第一节 新媒体技术架构的激进文化
        一、技术导向的新世界
        二、新感性:从感觉解放到感觉拓展
        三、关系美学:美在关系
    第二节 激进的艺术文本:语境
        一、语境成为艺术
        二、录像诗学:叙事语境的激进性建构
        三、沉浸与幻觉——用“虚拟”激进
    第三节 后媒体文化的激进性
        一、自我指涉的表达文化
        二、数字异托邦
        三、去物质性与后现代的崇高
结语 警惕“两可”的激进
参考文献
致谢

(9)数字媒介语境下中国原创动画的文化循环范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背景
        1.1.1 我国由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的战略需求
        1.1.2 数字媒介日益成为当下艺术传达的主要途径
        1.1.3 文化循环模式在艺术传播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1.1.4 中国原创动画需要探索适宜的文化循环模式
    1.2 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1.2.1 中国原创动画
        1.2.2 数字媒介语境
        1.2.3 文化循环范式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
        1.4.1 在艺术的数字媒介传播方面
        1.4.2 在中国原创动画的研究方面
        1.4.3 在艺术的“文化循环”研究方面
        1.4.4 研究现状综述
    1.5 课题研究的思路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的主要思路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3 研究的主要方法
        1.5.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媒介演化及其对中国原创动画的影响分析
    2.1 大众媒体艺术的媒介演化背景
        2.1.1 大众媒介的出现与大众社会理论
        2.1.2 电子媒介的出现与文化传播理论
        2.1.3 数字媒介的出现与媒体融合理论
    2.2 媒介演化对原创动画的影响
        2.2.1 对原创机制的影响
        2.2.2 对制作技术的影响
        2.2.3 对受众体验的影响
        2.2.4 对传播方式的影响
    2.3 数字媒介下中国原创动画的现状
        2.3.1 中国原创动画中数字媒介应用现状
        2.3.2 中国原创动画的媒介发展SWOT分析
        2.3.3 数字媒介的影响要素总结
        2.3.4 中外原创动画发展路径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字媒介下中国原创动画的文化循环范式构建
    3.1 数字媒介下原创动画的文化属性
        3.1.1 原创动画的互媒性
        3.1.2 原创动画的扩张性
        3.1.3 原创动画的参与性
    3.2 艺术传播领域的文化循环理论研究
        3.2.1 关于文化循环理论的解读
        3.2.2 传统媒介下的文化循环解析
        3.2.3 数字媒介下的文化循环解析
    3.3 中国原创动画的文化循环范式构建
        3.3.1 原创动画的文化循环适用性
        3.3.2 一级文化过程的构建与接合
        3.3.3 次级文化过程的构建与接合
        3.3.4 文化螺旋与第三重接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化循环中中国原创动画的设计创作范式
    4.1 中国原创动画的题材选取范式
        4.1.1 网络文学的选取路径
        4.1.2 现实题材的戏剧演绎
        4.1.3 数据信息的素材提取
        4.1.4 特色文化的类型挖掘
    4.2 中国原创动画的故事脚本理念
        4.2.1 系列化的故事网络
        4.2.2 贯通式的故事线索
        4.2.3 断点式的故事链条
    4.3 中国原创动画的角色设计方法
        4.3.1 原型构思与造型设定
        4.3.2 特征定位与特性塑造
    4.4 中国原创动画的视听语言构建
        4.4.1 数字媒介下的镜头语言
        4.4.2 数字媒介下的画面特征
        4.4.3 数字媒介下的听觉语言
    4.5 本章小结
        4.5.1 文化循环中的设计创作范式总结
        4.5.2 文化循环中的关联性分析
第五章 文化循环中中国原创动画的媒介管理范式
    5.1 中国原创动画的版权管理
        5.1.1 原创动画的版权建立
        5.1.2 原创动画的版权控制
        5.1.3 数字媒介的媒体转型
    5.2 中国原创动画的流通管理
        5.2.1 媒介管理中的网络化
        5.2.2 动画流通的发行手段
        5.2.3 动画流通的营销策略
    5.3 中国原创动画的品牌经营
        5.3.1 品牌授权模式
        5.3.2 品牌维护延伸
        5.3.3 品牌创意推广
    5.4 本章小结
        5.4.1 文化循环中的媒介管理范式总结
        5.4.2 文化循环中的关联性分析
第六章 文化循环中中国原创动画的传播运行范式
    6.1 中国原创动画的扩张类型
        6.1.1 网络文学与动画的双向循环模式
        6.1.2 “动游联动”跨界协作模式
        6.1.3 动画IP的跨媒介应用模式
        6.1.4 从虚拟到现实的沉浸体验模式
    6.2 中国原创动画的传播体系:数字媒介的传播网络结构
        6.2.1 数字媒介的传播网络转译过程
        6.2.2 数字媒介的传播网络构建
    6.3 中国原创动画的运行策略:数字媒介的传播网络运行机制
        6.3.1 组织系统创新
        6.3.2 动力机制创新
        6.3.3 调控机制创新
    6.4 本章小结
        6.4.1 文化循环中的传播运行范式总结
        6.4.2 文化循环中的关联性分析
第七章 文化循环中中国原创动画的受众回馈范式
    7.1 中国原创动画的媒体消费
        7.1.1 媒体消费中的文化需求
        7.1.2 媒体消费中的文化空间
        7.1.3 媒体消费中的文化素养
    7.2 中国原创动画的受众认同
        7.2.1 受众认同的个体身份
        7.2.2 受众认同的社群身份
    7.3 中国原创动画的受众反馈
        7.3.1 媒介消费中受众回馈的类型
        7.3.2 媒介消费中受众反馈现存的问题
        7.3.3 媒介消费中受众回馈的评价机制构建
    7.4 本章小结
        7.4.1 文化循环中的受众回馈范式总结
        7.4.2 文化循环中的关联性分析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1.1 文化循环范式:中国原创动画数字化运营的理想路径
        8.1.2 数字媒介下中国原创动画的文化循环运行机理
    8.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2009-2019年115 部中国原创动画作品名录
    附录 B:2013-2019 年主要实践作品简介

(10)全媒体时代下电视记者的发展出路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电视记者应当在适当保留的基础上做出创新
二、电视记者应当积极主动地促进新旧媒体的融合
三、电视记者应当及时强化自我实现角色转型
四、结语

四、科技让电视世界更美(论文参考文献)

  • [1]电视政论节目中的政府形象传播研究 ——以《这就是中国》为例[D]. 徐子东.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文化认同视域中的传统文化综艺节目研究 ——以《上新了·故宫》为例[D]. 彭雅琴.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3]电视问政类节目发展策略研究[D]. 瞿程程. 河北大学, 2021
  • [4]现代媒介对土家族村落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 ——以恩施鲁竹坝村为例[D]. 龚雪. 湖北民族大学, 2020(05)
  • [5]纯美良善的心灵书写 ——鲍尔吉·原野散文研究[D]. 姜丹.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6]媒介技术视野下电视新闻节目内容生产与融合传播研究[D]. 刘筱云.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7]技术驱动下的审美、媒介、接受——对8K超高清电视的观察与思考[J]. 胡智锋,雷盛廷. 编辑之友, 2020(04)
  • [8]新媒体艺术的激进性研究[D]. 黄灿.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9]数字媒介语境下中国原创动画的文化循环范式研究[D]. 孙悦.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
  • [10]全媒体时代下电视记者的发展出路探究[J]. 陈皋. 传播力研究, 2020(04)

标签:;  ;  ;  ;  ;  

科技让电视世界更美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