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国际化进程的两大趋势

企业国际化进程的两大趋势

一、企业 国际化进程中的两种趋向(论文文献综述)

侯鹏飞[1](2021)在《李宁品牌年轻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李宁(“李宁”运动品牌),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体操王子”李宁先生在1990年创立的专业体育品牌。历经20年的发展,李宁在2010年以中国本土龙头体育品牌的身份率先吹响年轻化号角进行品牌重塑,但业绩的大幅度下滑宣告着这次重塑以失败告终。李宁为了一挽品牌颓势,于2015年开始再次进行品牌年轻化探索,以“专业运动+时尚潮流”定位于全新的品牌,积极布局数字营销和革新销售渠道,使李宁品牌发展步入正轨,成为“国潮”的代言品牌。论文通过对李宁品牌年轻化的探索来提出对运动品牌建设的启示,以便能让更多的运动品牌活跃于消费市场当中。

朱东北[2](2018)在《民国合法工会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素来以农为本,工人及工会是“近代性”产生的重要底色。受近代社会转型进程影响,工人数量不断增加,权益意识与日俱增,逐渐成为规模庞大的新生力量。清末民初传统社会崩塌后,各业工会开始普遍发展,无可避免地成为20世纪国家与社会之间的重要环节。其中,1924-1949年,合法工会是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其演变可分为发轫、重构、转型、复建四个时期。这个发展轨迹与城市社会的形成紧密联系,又与乡村社会的变迁不可分割,是传统中国社会内部变迁和接纳世界潮流相互结合的产物,是改造中国社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也是呈现多种社会人群近代化互动关系的载体。从实际情形看,工人加入行帮,主要由寻求庇护”心理促成。对于工会发展来讲,自发需要党治的引导,党治也会与自发相契合,两种趋向呈现了排斥与融合的历史轨迹。在执政与革命并行的时期,虽各地应有多样性的组织样本,工会的纵向、横向架构已具雏形,工会组织形态既符合政党对工运动员需要,也是现实经济产业结构平衡的结果。针对劳资纠纷及衍生的治安问题,依照“全民党”定位及工会法规,国民党形成了由党部、政府主管官署以及工商团体共同参与的调解机制。与此同时,工会活动家群体处于工会运转的枢纽地位,对工会组织与运行的重要性日益显着。在工会及活动家的努力下,边际工人群体从传统的偏重于人情援助向组织援助演变,与旧式联合的区别在于,合法工会不仅致力于所属成员的“互利共济”,也注意从社会公益角度开展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处于新兴社会组织的萌芽的时期,民国工会扮演着十分丰富的角色。国民党按照党部指导,政府监督的二元管理模式构建基层社会。在中央以民众训练委员会、民训部指导全国组织治理,国民政府则组成工商部、实业部,对工会进行事务性管理,并先后对全国工会及会员人数进行了调查统计,各地党务指导委员会、民训会也对本地工会进行整理。在全国范围内,国民党前所未有地改变了工会缺乏法律依据的状况。当然,也有必要从“法制”进程与“法治”形态两个方面,考察合法工会面临的存在空间。通过工会化的数量考察,可以了解工会运行的全貌。这一进程中所限定的工会形态分析其合法角色、职能的阶段性变迁,工会管理程序确立,与工会变革形成互动,通过对不同时期工会,以及成员资格、属性、名额作为分析指标,以及职工会、总工会、厂工会个案,可以看出合法工会稳定中改革、改革为了更好的稳定特征。民国社会的转型,不仅意味着“人”的近代化,也意味着“群”的近代化。普通工会中工会领导人与会员有鲜明的分化特征。研究的问题有二:一是工会参与者群体的人格化回归;二是他们所从事的以“公共性”为特征的社会生活空间,揭示工人日常组织生活的会务及问题。就特别系统而言,全国性及关乎国计民生的产业,铁路、海员、矿务、邮务、电务五个国营企业准许组织特种工会。研究将揭示特种工会结构网络扩展化、以及工会成员资格划分取向。通过特种工会与普通工会的对比,形成趋于完整的结论支撑与提升。另外,以铁路基层事务所为个案,分析其组织形态及人员构成,检验特种工会运行机制的效度。劳动争议中工会形成了独特的运行机制。通过通则式与个案式的解释模式,阐述劳资争议事件的工会处境与活动,这种分析可为最后论断提供复证。按照劳资协调的原则,国民党希望在劳方与资方之间达成协调,而不偏向于任何一方,具体为有限罢工与工厂检查办法。劳资调解仲裁体制得以初建,但在实际的运行中逐渐被边缘化,这个假设将为劳资关系提供进一步研究的视野。在此之下,合法工会寻求多样的“斗争手法”,以建立政治互信与足够的合法空间,诸如撇清与“非法”的关联,寻求会员维持与社会援助、团体之间的联络接洽、制度参与、党政请愿,等。抗战爆发以后,为缔造健全的工会体系,国民党实施强制工会化办法。理监事的上层活动与会员心态在团结对外情境中日益脱节。即便在抗战特定情境下,工会同群感及活动具有差异性,工会与“工合”的配合并不顺畅,因对现实情形不同的认知及反思,工会参与者分为强制派与教育派,结果是强制派与中枢意图共同促进了工会发展进入了历史性误区。从互动关系看,中央社会部改隶行政院,地方党部则改为党团形式对工会发挥指导作用。危机环境的国家与工人的互动,体现在工训的进行,及国家策动技术的调适,这些考察趋向于证明抗战时期工会发展仍然偏离国家意志之外。在基层,工会组织的“逆化”日益外显,为求得私利,滥用工会的职业控制权,形成变相的摊派,名利之争下的工会权位,地方总工会,以私沽权,以权生利,已完全不在法度之内。工会不免沦为执行工具与“权斗”砝码,工人的自主性抵制选择以一种不被察觉的方式存在及延续。战后,工会数量及会员数量达到了新的高度,而国民党与工人却日渐疏远。出于对内整合,对外联络需要,国民政府着手重建“全国总工会”。与此同时,大力推动地方工会的组建,一方面限于战前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又由于战时体制遗留,促使工会发展处于一个前后“混淆”的畸形空间之中,工会虽名义上是国家治理的参与者,但作为工人的合法代表者,它的民主化基础不足、发展有限。从考察看,并非每个工人都具备参加工会活动需要相应的能力与意愿,这导致工会日常会务参与的不平衡。地方党部的工会参选更为实用主义,在此基础上构建的高级民主,难以名副其实。从国家与社会关系来看,合法工会的最终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发展过程,现代为表,传统为里,成为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缩影。民国时期,合法工会作为政府许可的“法人”,担负着主张和维护工人的正当权益的角色,也承接政府劳动施政,国民党训练民众的功能,不仅救济失业,调解工人纠纷,也承接工人教育,引导工人文娱生活。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兴建了各类工人福利设施。从更广阔的视角看,作为工人群体专门性的近代社团,民国工会也开始向公共领域扩张,不仅参与从业者准入,维护行业秩序,也提倡现代意识,参与公共事务与社会公益。尽管如此,由于劳工诉求无不受到政策需求、经济波动、雇主策略、保障机制、工人分化的制约,以及近代工人群体主体地缘、心理、传统的特征,民国工会表现出突出的弱组织化现象。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在这一发展进程中,合法工会对国民党策略的作用有限,反成为工人阶级形成的前提。民国合法工会的发展轨迹,证实了工人阶级形成与发展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对近代及其后历史样貌的塑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胡永干[3](2017)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展中医药事业研究》文中提出中医药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本文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领导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核心方针政策为引领,以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三个历史时期为纵,以各个时期中医药事业发展所涉及的领域为横,以近现代中医药历史命运的沉浮转换为暗线,以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认识发展、政策发展、实践发展为明线,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医药的认识、政策和实践发展的史实结合起来,探究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历史动因、历史特点、历史规律、历史意义、经验教训、未来战略,彰显中国共产党在近现代中医药历史命运由沉到浮,由落到起的历史过程中的历史作用和历史贡献。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视中医药的使用,并在应用中医药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中医药作用的认识,确立了对中医药的实践认可,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支持中医药发展的“中西医合作”的方针,推动了中医药事业初步发展。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对中医药实践认可的基础上,发展到对中医药的文化认可,形成“团结中西医”的方针,把中医药作为解决人民医疗卫生问题的重要途径,主张通过保护和改造中医药来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对否定中医药的思想进行了斗争,对党的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进行了纠正和调整,以保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调整恢复中医药政策的基础上,形成对中医药的科学认可,确立“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推动了中医药事业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过程是一个追求中医药事业复兴的过程,既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也有曲折发展的教训,这为当前和今后继续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启迪和借鉴。本文主要由绪论和正文六章以及结束语共八个部分组成。具体如下:绪论部分主要对开展本研究的缘由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重点、难点及创新点进行概括,对中医药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第一章主要阐述近代中医药的历史命运。该部分通过对近代中医药历史命运的梳理,指出近代中医药发展呈现出被消灭还是继续发展两种不同命运趋向,而废除和消灭中医药成为影响近代中医药历史命运的主线;提出近代以来国家贫弱所造成的民族自卑和文化自卑,是造成歧视和否定中医药的根源的观点;总结了近代中医药历史命运的启示;为后文阐述中国共产党是近代坚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力量代表,是近代中医药事业光明历史命运代表埋下伏笔。第二章主要考察中国共产党选择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动因。主要从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生命健康的责任担当、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医疗卫生国情的认识、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态度这三个维度,对中国共产党选择发展中医事业的动因进行理论分析,彰显中国共产党选择发展中医药事业不仅是对中医药价值的高度认可,也是对人民利益和中华民族利益的深沉关切,更是改变中医药事业历史命运的关键所在。第三章主要考察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医药的提倡与应用。该部分按照从实践到政策,由政策到实践效果的分析模式,从总体上对民主革命时期“中西两法”治疗的实践、“中西医合作”方针的形成、中医药事业的初步发展进行分析考察,并对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展中医药事业的特点进行概括和评析,借以突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展中医药事业基于实践需要的主动适应性,以及注重中医药使用的特点,彰显中国共产党坚持使用中医药的重大意义: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坚持,迎来了中医药繁荣发展的光明希望。第四章主要考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医药的保护和改造。该部分在沿袭从实践到政策、从政策到实践效果的分析模式基础上,依次考察建国初“团结中西医”方针的确立、中国共产党对中医药的认识分歧及政策调整、中医药事业的曲折发展三个方面;展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认识分歧,以及分歧的实质及产生原因;揭示中医药事业曲折发展的历程,探究该时期党领导发展中医药事业的特点;着重阐发“团结中西医”方针所包含的对中医药进行保护、改造、提高的政策内涵,以及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整个时期,对保障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彰显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对待中医药的正确政策,中医药才终于摆脱濒临灭亡的历史命运。第五章主要考察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医药的扶持和推广。该部分沿袭前两章的分析模式,从改革开放初中医药事业的恢复和调整、“中西医并重”方针的确立、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发展三个方面,展现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脉络、历史特点;注重阐发“中西医并重”方针所包含的尊重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和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内涵;分析该方针对改革开放时期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彰显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根本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医药事业受歧视、被消灭的历史命运,代之以发展复兴的历史命运。第六章主要阐述中国共产党发展中医药事业的经验与启示。其经验主要包括:客观看待中医药的价值和作用;采取保护和扶持中医药的政策;坚持鼓励西医学习中医。其教训主要是:不能将中西医学术问题政治化;不能以群众运动的形式发展中医药事业;不能以西医思维发展中医药事业。其启示主要是:党和国家要创造有利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要按照中医药自身的规律发展中医药事业l要从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属性认识中医药等。结束语部分主要是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战略思考。该部分内容立足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着眼于中医药事业的未来发展和复兴。从当前中医药处于弱势地位的实际情况,以及中医药特色淡化等突出问题出发,对未来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应采取的战略进行分析思考。提出正确处理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正确处理中西医关系;推进形成中医药政策和法律体系;加强中医药宣传,营造有利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社会环境;树立中医药文化自信、推动中医药国际化等一系列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举措,为未来中医药事业的复兴发展提供借鉴,旨在通过该部分内容与近代中医药的历史命运相呼应,彰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近代中医药历史命运随着国家民族命运的改变而得到改变的历史事实。

张泽华[4](2014)在《TD-SCDMA产业自主创新的政府R&D补贴决策研究》文中指出产业创新能力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对于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技术引进与模仿是较为普遍的提升产业技术能力的途径,但容易引起技术依赖并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要改变产业技术领域的被动局面,必须依靠自主创新。但在技术基础、人才资源、资金实力等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产业技术的赶超,仍是一个需要持续探索的问题。我国的TD-SCDMA,在第一代和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完全被国外产业垄断的基础上,依靠自主研发,在几乎空白的产业基础上进行自主技术创新,建立了覆盖整条产业链的整套技术体系,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上与国外技术平等竞争,实现了移动通信产业的技术追赶。而TD-SCDMA的后续演进技术TD-LTE已在国际竞争中初步占据优势地位,有望形成对外的技术扩散并实现技术反超。移动通信技术作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关键技术,关系到价值上万亿元产业的竞争力和国家的信息安全,因此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回顾TD-SCDMA的研发与产业化历程,能够在产业力量极度孱弱的基础上从无到有,在国外竞争对手WCDMA、CDMA2000悬殊的资金、技术与市场实力对比下逐步发展壮大,可以说走过了一条极不容易的道路,对于我国在技术后发的情况下实施产业层面的自主创新战略,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在TD-SCDMA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政府支持是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在政府的种种支持举措中,R&D补贴发挥了重大作用,尤其是在TD-SCDMA产业发展的几个关键节点,政府的R&D补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TD-SCDMA的初期研发阶段,企业在投入研发资金的决策上陷入两难困境。通过建立博弈模型,讨论政府进行R&D补贴的决策条件,并对政府实际采取的补贴措施进行分析。在TD-SCDMA的产业化阶段,政府的R&D补贴进一步增加。通过构建三阶段博弈模型,基于对补贴合理力度的讨论,测算了政府补贴对企业自有R&D投入资金的挤出效应的可能性及挤出条件。通过对不同补贴方式与额度下的R&D投入、企业产能以及社会福利的比较,分析产业化阶段政府R&D补贴的最优方式以及相应的最优补贴额度。对政府针对TD-SCDMA的实际R&D补贴措施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建议。在TD-SCDMA的技术扩散阶段,TD-LTE已初步占据有利的领先地位,但其供应链体系与消费市场呈现更多的国际化特征,因而须考虑政府R&D补贴是否会更多地转化为国外供应商与消费者的福利。基于模型测算,得出政府应如何根据研发与市场特征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补贴方式以及相应的补贴比例。针对TD-SCDMA产业链内部进行R&D投入纵向协调的迫切需求与协调困境,构建模型模拟讨论纵向协调的障碍条件、可能的协调比例,并分析R&D投入纵向协调对产业及社会福利的影响。基于TD-SCDMA产业链R&D投入纵向协调的具体情况,进一步讨论政府此时应如何根据产业链的不同组织情况,选择最优的R&D补贴策略。政府的R&D补贴是TD-SCDMA产业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变量。从产业技术发展周期的角度,以TD-SCDMA为例对自主创新技术发展不同阶段的补贴策略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这样一个全新的视角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政府R&D补贴政策对产业自主创新的作用,并科学客观地评估既有实践的利弊得失,同时也有助于为政府进一步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以更好地支持我国其它技术落后产业通过自主创新实现技术赶超。

罗理章[5](2014)在《西方新马克思主义跨国资本家阶级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球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结构性动力。社会阶级是社会的基本范畴,不运用阶级分析法而要理解社会是绝不可能的。在全球化的推动下,传统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阶级关系和阶级冲突由国家层面向国际层面转移。一个跨国资本家阶级正在形成,并逐渐占据了统治全球的地位,与跨国资本家阶级形成相伴相生的是跨国工人阶级的逐渐形成。跨国阶级的形成是全球化的核心,它包含了跨国资本家阶级的崛起。因此,过去那种局限于民族国家范围内的阶级分析方法已经变得狭隘和不充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超越民族国家范围的限制,在整个全球范围和背景中来考察跨国性阶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空间转向,即从民族国家阶段转向跨国国家阶段。总之,跨国阶级或全球阶级的概念是我们分析当代资本主义阶级问题的一个重要视角。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学者如英国学者莱斯利·斯克莱尔和美国学者威廉·罗宾逊,提出并系统建构了他们的跨国资本家阶级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成为西方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最新发展阶段。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跨国资本家阶级理论既有其现实基础,也有其思想渊源。从思想史的角度考察,跨国资本家阶级理论其实是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依附性积累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帝国主义理论以及全球资本主义思想等理论谱系和学术源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西方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最新理论成果。研究跨国资本家阶级理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英美马克思主义学者斯克莱尔和罗宾逊。斯克莱尔与罗宾逊对跨国资本家阶级的论述与其全球体系理论是分不开的,跨国资本家阶级是他们分析全球体系理论的一个重要视角。在斯克莱尔看来,全球体系被定义在以下三个层次最为恰当:经济、政治和文化思想。与此相对应,跨国公司、跨国资本家阶级和消费主义的文化思想是全球资本主义的三大支柱:在全球经济中,跨国公司是主导性的制度力量和全球化的驱动力量;在政治层面,跨国资本家阶级出现,其力量就来源于跨国公司;消费主义文化思想体现了一整套的信仰和行为方式,是保持跨国资本家阶级体系稳定的基本价值观。而罗宾逊跨国阶级形成理论则包含跨国生产、跨国资本家阶级和跨国国家三个维度。罗宾逊认为,生产的跨国化为跨国资本家阶级的崛起创造了物质基础,跨国资本家阶级通过建立并掌控跨国国家机构进而谋求世界霸权。尽管斯克莱尔与罗宾逊的全球体系理论不尽相同,但他们在跨国资本家阶级的形成背景、历史条件、基本内涵、基本构成、阶级目标和实践机制等方面的认识大体一致。在他们看来,资本主义全球化是跨国资本家阶级形成的时代背景;生产的全球化和跨国国家的建立是跨国资本家阶级形成的历史条件;跨国资本家阶级已经在某些领域里成为跨国统治阶层;跨国资本家阶级主要由跨国公司经理、正在被全球化的官僚与政客、正在被全球化的专业人员和消费主义精英所组成;跨国资本家阶级以实现资本主义全球化和谋求全球霸权为其阶级目标;跨国资本家阶级自发地试图解决自身带来的社会两极化危机和生态不可持续性危机等。跨国资本家阶级是世界资产阶级的组成部分,不同于国家资本家阶级。不过我们认为,跨国资本家阶级虽然通过跨国资本在全球范围攫取雇佣劳动阶级的剩余价值,但他们毕竟还是资产阶级的分支,因此不可能完全脱离其所归属的资本主义国家。从全球社会发展而言,没有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推动,也就没有全球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危机,也就没有全球无产阶级与全球资产阶级的斗争和博弈,也就不会复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也就不会在人类解放进程的地域性和国际性之间产生互动式效应。因此,对于跨国阶级问题,我们既要看到问题的实质,增强对全球化运作的规范意识;同时也应看到,阶级关系的跨国化为劳动阶级联合起来创造希望的空间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和社会条件。全球资本主义面临着诸多危机和矛盾,跨国资本和跨国资本家阶级的形成加剧了资本主义与自然界之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以及全球资产阶级与全球无产阶级之间的冲突。尽管资本主义全球化是全球化在当前时代的主导形式,但由于他们不能解决自身造成的人类社会的两极分化危机和生态可持续性发展危机,社会主义全球化理应成为全球化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总体来看,斯克莱尔和罗宾逊的“跨国资本家阶级”理论的差异在于:对“全球化”概念的理解不同;对跨国资本家阶级成熟程度的认识也有所不同。相比之下,罗宾逊的理论有着更为激进和更加偏激的色彩。概括地说,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跨国资本家阶级理论具有发展性、现实性、批判性的特征。该理论不仅解释了全球社会分裂及其经济危机的原因和机制,而且本质上它是对资本主义全球化以及跨国资本家阶级的批判和抗议,也是西方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最新发展。当然,西方马克思主义跨国资本家阶级理论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具体体现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跨国阶级理论对“跨国国家”概念的解释不确切,存在“超帝国主义”之嫌;对跨国工人阶级的研究不够深入,相对于跨国资本家阶级的研究显得非常薄弱;其批判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不平等性,提出了历史资本主义的新见解,但隐匿了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对变革资本主义的阶级力量及其道路等缺少科学分析和精辟论述。

左超[6](2013)在《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伴随着国际合作不断深化,国际竞争也更加日趋激烈。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实质是教育的竞争,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在“人才强国”、“科教兴国”战略与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生的全面培养中具有首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将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教育的成败,还必然关系到“人才强国”、“科教兴国”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旺与发展。因此,我们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高度,从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战略意义,加强研究、加强建设。然而,面对时代背景的急剧变化,在社会跨越式的发展、挑战更加激烈的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却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尤其在实际成效方面显得力不从心。虽然有众多专家学者和数以千计的培养单位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做出了不懈的探索和改革,理论研究建树不乏其果,实践推进时有经验,但不尽人意的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相对薄弱的环节这一被动局面并没有得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解决。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领域一样必须发展、创新;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发展就不可能真正坚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不发展就不可能真正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应努力注重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用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来指导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它是对我们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回应。正是基于上述的原因,本论文通过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深入研究,立足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力图探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般理论、历史考察和时代境遇,并联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当代实践,进一步勾画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追求。第一,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般理论。首先阐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其次简要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在此基础上,就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涵、特征以及表现形式进行了深入论述,并进一步阐释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和内涵属性。第二,考察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演进的历史。文章以史实为依据,在大略阐述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将改革开放以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划分为恢复发展、加强改进、积极开拓三个阶段。行文中主要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演进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文件和重要事件为主要研究内容,认真总结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和改革的经验教训,立足国家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阶段性特征等历史背景,简要勾勒出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图景。第三,分析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时代境遇。全球化、新媒体技术、社会思潮、教育国际化和研究生教育改革是当前中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不可回避的,最为突出的客观现实,规定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生态环境、运行轨迹和历史方位,构成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和发展的时代语境。文章从当代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具体分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时代境遇,以把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鲜活现实。第四,总结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当代实践与基本成效。本章系统梳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实践样式,在此基础上,对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滞后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滞后主要体现在理念、体制机制、内容、方法四个方面。第五,展望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追求。文章主要是从实践层面进一步探求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向度和现实追求。在发展理念上,应更加尊重学生主体,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在工作体制上,应努力构建分工协作、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在教育内容上,应坚持以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为导向充实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方式方法上,应探索载体多元、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此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迈上新台阶。

徐飞[7](2013)在《日本政府规制政策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市场经济本质是契约经济,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二战后,日本进行了战后改革,逐步恢复了市场经济秩序,但同时也伴随着浓厚的政府干预和调节色彩。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把市场机制和政府调节有机结合,在宏观领域实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同时为了扶持和促进微观经济的发展,维护市场秩序,政府对微观经济进行了干预。这一时期日本政府的规制政策主要侧重于保护和扶持国内产业、促进工业振兴和经济发展,以实现赶超欧美的目标,而竞争政策的作用相对弱化。政府调节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为日本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但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外部条件发生变化,经济全球化进程迅猛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创新,日本结构性矛盾开始显现,国家带动型增长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高规制带来高成本,低效、封闭的非贸易货物行业占据了国民经济的绝大部分,国家负担越来越重。过时的规制体系造成了结构僵化,导致经济停滞不前。经济思潮是经济实践的映射,同时规制实践也受到了经济思潮的影响。在新自由主义思潮推动下,美英等成熟市场经济体率先开始了规制改革的进程,并逐步演化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日本也紧随其后,伴随着行政改革与公企民营化进程展开了规制缓和。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泡沫经济的繁华后,不良债权、通货紧缩等问题更使得日本经济长期在低谷中徘徊,最初实行规制缓和是因为出现经济下滑,人们认为是政府规制扼杀了创新与创业精神,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但以放松规制的方法来抑制经济下行并不十分成功。进入二十一世纪,规制缓和最终被规制改革及全面的规制政策所取代。日本规制实践已经从规制缓和,即以放松经济性规制为主,发展到规制改革,局部领域加强规制与社会领域规制改革,再发展到从总体上改善规制质量,实现规制治理的阶段。然而,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动摇了以新自由主义信念为基石的规制改革,尤其是伴随着严重的东日本大地震,人们开始反思新自由主义给日本带来的影响,进而对规制改革目标进行了修正:规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安心和安全,规制改革已经从单一的制度供给方的改革转变为迎合制度需求方的,并谋求提高规制质量的改革。同样的,规制改革也是中国经济社会整体转型的一部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规制实践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同时规制机构的设置不仅没有独立于政府,甚至在有些领域仍没有独立于企业,政府在缺乏约束和监督的情况下掌握大量的审批权,政府寻租空间被拓展。政府以规制形式参与了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政府决定了资源的投向和对象,从而造成资源错配。本文试图在研究日本规制政策的历史演进的经验中,获得对中国规制改革的有益启示。本文采取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结合的方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来分析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不同时期的日本规制政策演变。通过对不同时期日本政府规制政策产生的历史背景、规制政策、规制机构、规制绩效等问题的厘清,试图全面、深入地理解日本的规制政策。本文由七章内容组成。其中:第1章是绪论,包括问题的提出,规制与规制改革的内涵,文献综述、论文的研究意义、方法与创新,文章基本内容和结构安排。第2章是规制与政府、市场关系的理论框架。本章论述了影响规制缓和与规制改革的经济思潮的演变,从自由放任到市场规制,再到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的规制改革,及二十一世纪的新自由主义反思。第3章论述战后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国家干预,从战时统制型体制到战后规制型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政府强化了产业政策而弱化了竞争政策,在促进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规制的症结,如市场封闭、行业垄断、规制俘获等。第4章论述了受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的规制缓和的展开。本章首先提出了规制缓和的外部动因;其次,分析了规制缓和行动迟缓的症结;再次,提出了这一阶段规制缓和的主要特点,是伴随着行政改革与公企民营化的规制缓和;接着进行了日本电信、日本国铁、日本航空的案例分析;最后分析了由细川内阁到森喜朗内阁的《规制缓和推进计划》情况。第5章论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到二十一世纪初日本由规制缓和走向规制改革。本章首先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原因提出了改革的迫切性;其次,着重考察了小泉时期规制治理结构的构建情况;之后,运用案例分析法和国际比较视角对规制改革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第6章论述了受新自由主义修正影响下的日本规制改革。首先分析了这种转变的动因,主要受到了美国次贷危机和东日本大地震的影响;之后,指明了改革的方向:为民生谋利的规制改革。第7章是主要结论及启示。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得到了日本规制政策演变的主要结论,最后概括了对中国的启示。

史春燕[8](2012)在《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回顾与思考》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在我党民族工作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以调查研究、历史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等为研究方法,按照历史发展脉络,理清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历史进程,总结新疆民族工作的经验教训,进行理论思考,力图揭示其发展规律,丰富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本文共分九个部分。通过介绍新疆概况和近现代新疆各族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反映出新疆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各民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他们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强烈的同根意识。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纲领和民族政策作为理论基础。革命战争年代到文革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民族工作,从最初的摸索、借鉴,通过不断探索,逐步在革命斗争实践中走向成熟。20世纪30年代在一批共产党人的帮助下,新疆的经济、文化、政治有了大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宣传抗日、保障国际交通要道的畅通,新疆各族人民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支援抗战,为抗战的胜利做出重大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与三区革命力量建立联系,领导和团结新疆各族人民,积极推动了新疆的和平解放。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在新疆通过建立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权、平叛剿匪、减租反霸、农牧区社会改革、疏通民族关系、稳步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引导新疆各族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时期,新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随后,受到整风、反右派、大跃进、共产风等运动的严重影响,新疆民族工作走了不少弯路,以“伊塔事件”为例,说明危害之严重。文革时期我党在新疆的民族工作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民族工作,落实了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进入新世纪,新疆抓住西部大开发、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等历史性机遇,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通过历史回顾,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规律性认识和特殊经验,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继承性和发展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努力探索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的本质和规律。指出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是新疆民族工作必须考虑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建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关系是新疆民族工作的难点。在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全球化、“东突”三股势力、跨国民族等问题对新疆的影响,给新疆民族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通过前面的历史回顾、经验总结、理论思考,得到了一些启示,新疆民族工作必须注重: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新疆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新疆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结合当前学术界一些学者的观点和理论,提出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马贵[9](2007)在《河北民营企业国际化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企业国际化行为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但一般认为,企业国际化始于十六世纪,经过十七到十九世纪的迅速发展,在二次大战后形成了其主要形式——跨国公司。伴随着企业国际化实践的发展,企业国际化理论也日益完善,但是这些理论大多是在发达国家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出的。在研究河北民营企业国际化时,必须考虑河北省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现实。为此,文章选择了几个适合于河北省情的国际化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依据。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未来河北经济发展的主体。从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入世、河北产业结构调整、河北资源状况、河北经济外向度的提高及河北民营企业自身竞争力的提升等方面看,河北民营企业具有国际化的必要性。从企业国际化所应具备的国际国内、省内及自身条件看,河北民营企业具有国际化的可行性。对河北省民营企业国际化现状与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出河北民营企业国际化的问题与措施建议。在综合分析河北民营企业所处行业特征和民营企业自身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特点的基础上,本文针对民营企业所在不同行业以及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的不同分别提出了适合河北民营企业国际化的战略构想,并从国家政策导向、政府支持以及企业自身三个层面,提出实施民营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对策建议。

戴静[10](2007)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企业国际化成长的动因及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汽车工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作为汽车工业中最为重要一环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想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走国际化的道路,主动参与新的国际合作。然而,一个企业的国际化成长必然有其自身的动因和模式,而不是盲目的追随国外大型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模式。因此,企业能否找到适合其自身发展的国际化成长模式已成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同时也是关系到国家综合国力和行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问题。西方的国际投资理论对企业国际化动因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并形成了一系列完善的理论。但是,这些理论都是以西方的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而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起步晚,规模较小,技术开发能力弱,简单的套用西方的理论是不合适的。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现实特点,通过调研,探究了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企业国际化成长的动因,并结合国际投资理论、战略理论、核心能力理论等提出了一个新的框架,用来分析新形势下企业国际化成长的动因。在动因的驱使下,企业的国际化应采取一定的模式。结合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实际特征,基于企业在网络中的关系和国际市场进入模式,本文提出了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企业国际化成长的集群、共营、独立和出口四种模式,并对这四种模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同时,本文对这四种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各自特点及目前最适合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企业国际化成长的模式,并对其国际化成长的战略进行了合理定位。在此基础上,结合对万向集团的案例研究及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企业国际化的趋势,提出了发展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政策建议。最后得出全文的结论,并对该课题在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关于汽车零部件工业企业国际化成长的理论、模式以及政策建议的系统研究,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有论着发表。本文的研究结论将加速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企业国际化成长理论的实施和运用,给具有中国特色的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动力支持。

二、企业 国际化进程中的两种趋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 国际化进程中的两种趋向(论文提纲范文)

(1)李宁品牌年轻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李宁品牌发展历程
    第一节 李宁品牌创建期及发展期
        一、李宁品牌创建期
        二、李宁品牌发展期
    第二节 李宁品牌瓶颈期
        一、行业竞争环境发生改变
        二、消费者需求发生变化
        三、李宁品牌的老化问题
    第三节 李宁品牌年轻化探索的得与失
        一、李宁品牌第一次年轻化探索的失败原因
        二、李宁品牌第二次年轻化探索的成功之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李宁品牌定位年轻化
    第一节 创造品牌差异化优势
        一、竞争对手分析
        二、李宁品牌发展SWOT分析
        三、开展品牌识别
    第二节 契合目标消费群体
        一、定位年轻消费群体
        二、满足年轻化市场需求
    第三节 传播品牌内容
        一、品牌文化
        二、营销理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李宁品牌形象年轻化
    第一节 品牌产品
        一、产品科技升级
        二、产品外形时尚
    第二节 品牌代言
        一、体育明星代言
        二、娱乐明星代言
    第三节 品牌联名
        一、情怀路线联名
        二、流量路线联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李宁品牌渠道年轻化
    第一节 品牌推广渠道年轻化
        一、线上推广渠道
        二、线下推广渠道
    第二节 品牌销售渠道年轻化
        一、电商销售渠道
        二、零售销售渠道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李宁品牌年轻化中出现的问题及启示
    第一节 李宁品牌年轻化中出现的问题
        一、网络资源利用问题
        二、产品研发投入过低
    第二节 对运动品牌建设的启示
        一、品牌战略上的启示
        二、品牌定位上的启示
        三、品牌产品上的启示
        四、品牌销售渠道上的启示
        五、品牌推广上的启示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民国合法工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民国工会研究述评
    1.2 史料、概念与方法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
第2章 发轫:合法工会的蜕变
    2.1 民初工会崛起的背景
    2.2 从行会到工会
    2.3 自发与党治:工会形成的轨迹
    2.4 国家与工会的沟通形式
第3章 组织活动与现代事业
    3.1 工会的组织形态初建
    3.2 工会活动家的产生
    3.3 社会援助的开展
    3.4 越界、混乱与新秩序
第4章 重构:制度塑造和组织实态
    4.1 国民党工运的停顿与重整
    4.2 党治与整理:过渡性的转换机制
    4.3 表与里:制度话语与地方秩序
第5章 变革的张力、技术与向度
    5.1 工会化测评(一)
    5.2 会结构的演变
    5.3 职工会、总工会及厂工会
第6章 从“人”到“群”的互动空间
    6.1 工会及会员
    6.2 会务运行状况
    6.3 有限的公共空间
    6.4 文娱活动
第7章 特别系统:特种工会的组织形态
    7.1 组织网络的合法扩展
    7.2 会员划归:以海员工会为例
    7.3 基层实态:以“分事务所”为例
第8章 劳资争议处理(上)
    8.1 日常处理形态
    8.2 重大调处机制
    8.3 合法工会的“强”、“弱”转移
第9章 劳资争议处理(下)
    9.1 工潮与政府因应
    9.2 合法化行为:新新公司工潮案
第10章 转型:战时工会反思与调适
    10.1 工会化测评(二)
    10.2 出会与入会:工会“同群感”的量度
    10.3 “趋上”抑或“附下”:工会走向的论争
    10.4 “工合”与工会:互通与问题
第11章 国家意志与工人意愿的折冲
    11.1 从工人教育到工人训练
    11.2 战时调适:示范、奖励与福利
    11.3 法外空间:异化与抵制
第12章 复建:结构变革与角色困境
    12.1 工会管理体制调适
    12.2 工会化测评(三)
    12.3 地方工会的重组及运行
    12.4 战后工会的权威关系
第13章 经济社会中的工会作为
    13.1 劳工政策的进展
    13.2 工会的政治参与:以选举为例
    13.3 程序化的代理:从“规约”到“世俗”
第1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展中医药事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一) 选题依据
        (二) 选题价值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中医及中医学
        (二) 中药及中药学
        (三) 中医药及中医药事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 国内外研究概况
        (二) 简要评析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和基本框架
        (一) 研究内容
        (二) 基本框架
    六、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三) 创新之处
第一章 近代中医药的历史命运
    第一节 中医药的历史作用及特点
        一、中医药具有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中医药长期以来对保障中国人生命健康发挥了重大作用
        三、中医药具有便、简、验、廉的特点
    第二节 西学东渐与近代否定中医药的思潮
        一、西医的传入与近代否定中医药思潮的出现
        二、新文化运动与近代否定中医药思潮的发展
        三、近代否定中医药思潮的认识根源
    第三节 近代维护中医药的抗争
        一、民国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及中医界的抗争
        二、废止中医案及中医药界的抗争
    第三节 近代中医药事业的两种发展趋向及启示
        一、废除还是发展:近代中医药事业的两种发展趋向
        二、民族自卑与文化自卑:近代中医药历史命运的根源
        三、近代中医药历史命运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动因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生命健康的责任担当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要求重视人民的生命健康
        二、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维护人民的生命健康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医疗卫生国情的认识
        一、近代中国疾病多发
        二、西医少,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
        三、发展中医药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必然选择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态度
        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医药的提倡与应用
    第一节 “中西两法治疗”的实践
    第二节 “中西医合作”及“中医科学化”方针的形成
        一、根据地建设和社会改造
        二、边区的中西医矛盾和分歧
        三、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
        四、“中西医合作”及“中医科学化”方针的形成过程
    第三节 中医药事业的初步发展
        一、提倡和鼓励使用中医药的最初规定
        二、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的初步探索
        三、中医药学术研究团体的建立
        四、中药研究的初步开展
    第四节 民主革命时期党领导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认识与评价
        一、民主革命时期党领导发展中医药事业的特点
        二、民主革命时期党领导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意义
        三、对民主革命时期党领导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评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医药的保护与改造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团结中西医”方针的确立及其内涵
        一、“团结中西医”方针的确立
        二、“团结中西医”方针的内涵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对中医药的认识分歧及政策调整
        一、“封建医”还是“伟大宝库”——对中医药认识的分歧
        二、从中医学习西医到西医学习中医—对中医药政策的调整
    第三节 中医药方针政策的贯彻及中医药事业的曲折发展
        一、过渡时期新中国中医药事业的起步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医药事业的曲折发展
    第四节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认识与评价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发展中医药事业的特点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意义
        三、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评价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医药的扶持与推广
    第一节 中医药事业的恢复和调整
        一、恢复党的中医药政策
        二、设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三、整顿中医医院及教科研工作
    第二节 “中西医并重”方针的确立及其内涵
        一、依靠三支力量,促进中西医结合方针的形成
        二、“中西医并重”方针的确立
        三、“中西医并重”方针的内涵
    第三节 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中医药现代化建设的推进
        二、农村中医药卫生服务的发展
        三、中医药立法持续推进
        四、中医药在医疗改革中的特色优势得到发挥
        五、中医药教育及人才培养进一步发展
        六、中医药服务和中医药产业广泛发展
        七、中医药文化受到重视
        八、中医药国际化深入发展
    第四节 改革开放时期党领导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认识与评价
        一、改革开放时期党领导发展中医药事业的特点
        二、改革开放时期党领导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意义
        三、对改革开放时期党领导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评价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意义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历史意义
        一、根本改变了近代中医药的历史命运
        二、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了路径选择
        三、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重要载体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展中医药事业的经验
        一、客观看待中医药的价值和作用
        二、保护和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三、西医学习中医是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教训
        一、不能将中西医学术问题政治化
        二、不能用群众运动的方式发展中医药事业
        三、不能用西医思维发展中医药事业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启示
        一、创造有利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二、按照中医药自身规律发展中医药事业
        三、从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属性认识中医药
结束语 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战略思考
    一、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二、正确处理中西医关系
    三、推动形成中医药法律体系
    四、做好中医药宣传,形成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社会环境
    五、树立中医药文化自信,推进中医药国际化
参考文献
后记

(4)TD-SCDMA产业自主创新的政府R&D补贴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相关概念辨析
        1.3.1 相关概念
        1.3.2 研究课题来源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本文的创新点
2 相关基础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政府 R&D 补贴决策动因有关的基础理论
        2.1.1 技术进步模式
        2.1.2 R&D市场失灵与政府补贴
        2.1.3 国际经济背景下的政府 R&D 补贴
    2.2 企业 R&D 决策相关文献
        2.2.1 企业 R&D 动机的有关文献
        2.2.2 产业链纵向协调下企业 R&D 决策的有关文献
    2.3 政府 R&D 补贴的相关文献
        2.3.1 政府 R&D 补贴支持创新的理论研究
        2.3.2 政府 R&D 补贴激励效应的实证研究
    2.4 相关研究评价及启示
3 TD‐SCDMA 产业发展阶段及政府行为分析
    3.1 移动通信技术标准的发展与竞争历史概述
    3.2 移动通信技术标准竞争中的政府作用分析
    3.3 TD‐SCDMA 发展历程的阶段划分
    3.4 TD‐SCDMA 发展阶段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4 TD‐SCDMA 初期研发阶段的政府 R&D 补贴
    4.1 TD‐SCDMA 初期研发阶段的问题背景
    4.2 假设及模型
    4.3 研发投入边际收益递增或者不变时企业行为分析
    4.4 研发投入边际收益递减时的补贴分析
        4.4.1 没有政府研发补贴的情况
        4.4.2 有政府研发补贴的情况
    4.5 模型结论
    4.6 TD‐SCDMA 初期研发阶段的政府 R&D 补贴问题分析
5 TD‐SCDMA 产业化阶段的政府 R&D 补贴
    5.1 TD‐SCDMA 产业化阶段的问题背景
        5.1.1 TD‐SCDMA的政府补贴问题
        5.1.2 TD‐SCDMA的基站设备研发问题
    5.2 假设及模型
    5.3 自由市场竞争下的企业行为
        5.3.1 下游企业的产量及研发投资水平选择
        5.3.2 上游企业的产品价格选择
        5.3.3 社会福利水平
    5.4 最佳福利模型
    5.5 政府对下游企业研发的投入补贴
        5.5.1 下游企业的产量及研发投资水平选择
        5.5.2 上游企业的产品价格选择
        5.5.3 政府的补贴率选择
        5.5.4 对投入补贴时挤出效应的讨论
    5.6 政府对下游企业的产量补贴
        5.6.1 下游企业的产量选择
        5.6.2 上游企业的产品价格选择
        5.6.3 政府的补贴率选择
        5.6.4 对产量补贴时挤出效应的讨论
    5.7 四种情况的比较
    5.8 算例分析
    5.9 TD‐SCDMA 产业化阶段的政府 R&D 补贴问题分析
6 TD‐SCDMA 技术扩散阶段的政府 R&D 补贴问题
    6.1 TD‐SCDMA 技术扩散的问题背景
    6.2 基本假设与模型
    6.3 没有政府补贴下的企业行为
        6.3.1 下游企业的产量选择
        6.3.2 上游企业的中间产品价格选择
        6.3.3 下游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选择
        6.3.4 社会福利水平
    6.4 政府对下游企业 R&D 的投入补贴
        6.4.1 下游企业的产量选择
        6.4.2 上游企业的中间产品价格选择
        6.4.3 下游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选择
        6.4.4 政府的补贴率选择
    6.5 政府对下游企业 R&D 的产量补贴
        6.5.1 下游企业的产量选择
        6.5.2 上游企业的中间产品价格选择
        6.5.3 下游企业的研发投资水平选择
        6.5.4 政府的补贴率选择
    6.6 投入补贴与产量补贴政策的比较
    6.7 算例分析
    6.8 TD‐SCDMA 技术扩散阶段的政府 R&D 补贴问题分析
7 TD‐SCDMA 供应链 R&D 投入的纵向协调机制与政府补贴
    7.1 TD‐SCDMA 供应链 R&D 投入纵向协调的问题背景
    7.2 基本假设与模型
    7.3 无产业链纵向协调、无政府补贴下的模型Ⅰ的产业链产出
        7.3.1 下游企业的产量选择
        7.3.2 上游企业的产品价格及研发投资水平选择
        7.3.3 社会福利水平
    7.4 模型Ⅱ:有产业链纵向协调、无政府补贴下的产业链产出
        7.4.1 下游企业的产量选择
        7.4.2 上游企业的产品价格及研发投资水平选择
        7.4.3 下游选择分担 R&D 投入的比例 k
        7.4.4 社会福利水平
    7.5 模型Ⅲ:无纵向协调下,政府对企业 R&D 的补贴策略
        7.5.1 下游企业的产量选择
        7.5.2 上游企业的产品价格及研发投资水平选择
        7.5.3 政府的补贴率选择
    7.6 模型Ⅳ:有纵向协调下,政府对企业 R&D 的补贴策略
        7.6.1 下游企业的产量选择
        7.6.2 上游企业的产品价格及研发投资水平选择
        7.6.3 下游选择分担 R&D 投入的比例 k
        7.6.4 政府的补贴率选择
    7.7 算例分析
    7.8 TD‐SCDMA 供应链 R&D 投入的纵向协调与政府补贴问题分析
8 研究结论、局限性及未来研究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性及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B. 参加的科研课题

(5)西方新马克思主义跨国资本家阶级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由及意义
        1.1.1 研究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2.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目标、研究重点难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重点难点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西方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发展进程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何谓西方新马克思主义?
        2.1.2 何谓国际性、跨国性、全球性?
        2.1.3 阶级概念在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嬗变
    2.2 西方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发展进程
        2.2.1 工人阶级主体地位的失落
        2.2.2 新中间阶级的形成
        2.2.3 去阶级化的多元发展
第3章 跨国资本家阶级理论的话语来源
    3.1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
        3.1.1 世界历史形成的客观基础
        3.1.2 世界历史形成的基本图式
        3.1.3 世界历史思想的批判向度
    3.2 弗兰克等人的依附理论
        3.2.1 依附理论的基本概念
        3.2.2 依附理论的基本观点
        3.2.3 依附理论的积极意义
    3.3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
        3.3.1 世界体系的结构
        3.3.2 世界体系的周期
        3.3.3 现代世界体系的制度建构
第4章 跨国资本家阶级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4.1 跨国资本家阶级形成的时代背景
        4.1.1 全球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
        4.1.2 全球资本主义的幻象
        4.1.3 全球化与社会主义之镜
    4.2 跨国资本家阶级形成的历史条件
        4.2.1 跨国生产和跨国资本家阶级
        4.2.2 跨国国家和跨国资本家阶级
    4.3 跨国资本家阶级的形成:一种经验性的描述
        4.3.1 跨国公司的扩张
        4.3.2 跨界并购
        4.3.3 跨国公司联合董事会
        4.3.4 战略联盟
第5章 跨国资本家阶级理论的基本内容
    5.1 跨国资本家阶级的内涵、特征和影响
        5.1.1 跨国资本家阶级的内涵和基本构成
        5.1.2 跨国资本家阶级的跨国性特征
        5.1.3 跨国资本家阶级的影响
    5.2 跨国资本家阶级的跨国实践
        5.2.1 经济领域的跨国实践
        5.2.2 政治领域的跨国实践
        5.2.3 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跨国实践
第6章 消费主义:跨国资本家阶级的意识形态控制逻辑
    6.1 消费主义的危害及实质
        6.1.1 消费主义的滥觞
        6.1.2 消费主义的危害
        6.1.3 消费主义的实质
    6.2 全球性消费主义文化的意识形态嬗变
        6.2.1 全球性消费主义文化的产生
        6.2.2 消费主义文化全球扩张路径
        6.2.3 消费主义文化的意识形态化
    6.3 用消费生态化破解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控制
        6.3.1 消费生态化的基本内涵
        6.3.2 消费生态化的主要特征
        6.3.3 消费生态化的实践逻辑
第7章 跨国阶级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走向
    7.1 跨国资本家阶级与全球资本主义霸权没落
        7.1.1 全球资本主义面临的危机
        7.1.2 全球资本主义面临的挑战
        7.1.3 反全球化运动的演变及启示
    7.2 全球化时代跨国工人阶级的发展
        7.2.1 工人阶级没有消失而是在全球化
        7.2.2 跨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及其制约因素
        7.2.3 全球资本主义时代跨国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7.3 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发展走向
        7.3.1 全球化始于资本主义而走向社会主义
        7.3.2 社会主义全球化的发展走向
        7.3.3 走向社会主义全球化的路径选择
结束语 跨国资本家阶级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的必要性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的现状和成果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的研究思路
    注释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论一般
    第一节 何谓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演进及诠释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属性
    第二节 何谓发展
        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学说
    第三节 何谓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特征
    第四节 何谓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研究生群体的特征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一般性和特殊性考察
    注释
第二章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轨迹
        一、研究生教育的早期发展时期(1949-1965年)
        二、研究生教育的恢复发展时期(1977-1980年)
        三、研究生教育的规范发展时期(1981-1999年)
        四、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时期(2000年至今)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恢复发展期(1977-1989年)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整改进期(1990-1999年)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开拓期(2000年至今)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本成就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的建立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的深化
    注释
第三章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时代境遇
    第一节 全球化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全球化是一种客观历史进程和趋势
        二、全球化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第二节 新媒体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媒体定义的模糊与论争
        二、新媒体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第三节 社会思潮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社会思潮内容及其表现形态的特征
        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思潮对研究生价值观的影响
    第四节 教育国际化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及主要内容
        二、教育国际化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第五节 研究生教育改革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给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影响
        二、研究生招生结构的调整,给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影响
        三、研究生培养经费承担的系列改革,要求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出调整
    注释
第四章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实践样式与成效解读
    第一节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当代实践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
        二、研究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模式
        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第二节 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滞后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机制滞后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滞后
        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滞后
    注释
第五章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追求
    第一节 树立尊重研究生主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一、深入把握研究生群体的特点,贴近研究生群体实际开展工作
        二、引导研究生开展自我管理、教育、服务、约束
    第二节 构建分工协作、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
        一、加强理论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学理依据,以真正科学的理论为基础
        二、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规律、新方法,自觉迎接各种新挑战
        三、建立健全全员育人教育体制的标准体系,强化对综合素质养成的导向
        四、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夯实全员育人体制的基础
    第三节 坚持以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为导向充实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一、树立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二、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过硬的心理素质
        四、加强学风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第四节 探索载体多元、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创新教育理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人本关怀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
        三、及时开展挫折教育,激发自主潜能发挥
        四、加强生命伦理教育,树立正确人生信念
        五、深入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注释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日本政府规制政策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规制与规制改革
        1.2.2 政府规制理论综述
        1.2.3 日本规制改革综述
        1.2.4 已有研究文献述评
    1.3 研究意义、方法与创新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1.4 文章基本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2章 规制与政府、市场关系理论框架
    2.1 从放任到规制的理论渊源
        2.1.1 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
        2.1.2 经济发展初期阶段的政府干预
    2.2 新自由主义思潮与政策实践
        2.2.1 新自由主义代表学派
        2.2.2 新自由主义政策实践
    2.3 新自由主义的反思
第3章 统制经济到规制经济:国家干预主义盛行
    3.1 统制型体制向规制型体制转换
        3.1.1 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
        3.1.2 经济赶超与政府规制
    3.2 规制症结:过度的政府经济行为
        3.2.1 低速经济增长与封闭国内市场
        3.2.2 服务部门的低效率与行业垄断
        3.2.3 铁三角下规制俘获与神仙下凡
    3.3 小结
第4章 迟来的规制缓和:新自由主义改革登场
    4.1 规制缓和的外部动因
        4.1.1 日本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4.1.2 迅猛发展的经济全球化
        4.1.3 来自于国际市场的压力
        4.1.4 生产技术与消费需求变化
    4.2 规制缓和行动迟缓的症结分析
        4.2.1 路径依赖与锁入效应
        4.2.2 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
        4.2.3 传统文化对新自由主义排斥
    4.3 行政改革与公企民营化附属品的规制缓和
        4.3.1 从临时行政调查会到行政改革推动审议会
        4.3.2 产权结构改制后的规制重构及规制缓和
        4.3.3 规制缓和案例分析:日本电信
        4.3.4 规制缓和案例分析:日本国铁
        4.3.5 规制缓和案例分析:日本航空
    4.4 《规制缓和推进计划》:从细川到森喜朗
    4.5 小结
第5章 规制缓和到规制改革:新自由主义蔓延
    5.1 规制改革的紧迫性
        5.1.1 日本国内经济与社会状况
        5.1.2 日美贸易摩擦加剧与日美对话
    5.2 规制治理结构的建构:小泉时期强化的新自由主义
        5.2.1 规制机构的设置
        5.2.2 规制政策的制定
    5.3 规制改革绩效的实证分析:基于 OLS 方法
        5.3.1 产品价格、需求量与消费者剩余视角
        5.3.2 规制改革行业绩效评价:以电力行业为例
        5.3.3 规制改革国际比较:PMR 和 ETCR 指数
    5.4 小结
第6章 规制改革的修正:新自由主义反思
    6.1 规制改革的动因
        6.1.1 美国次贷危机与新自由主义信念动摇
        6.1.2 东日本大地震与安全规制的缺陷
        6.1.3 中产社会分化与劳动力市场规制弊端
    6.2 规制改革的表现
        6.2.1 规制改革影响力下降
        6.2.2 规制改革目标重新审视
        6.2.3 为民生谋利:安心、安全
    6.3 小结
第7章 主要结论与借鉴
    7.1 主要结论
    7.2 对中国的借鉴
        7.2.1 中国政府规制改革现状
        7.2.2 中国政府规制改革问题
        7.2.3 日本经验对中国的借鉴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参加科研情况

(8)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回顾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依据、目的、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的目标、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 研究方法
    五、 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历史背景: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的客观前提和基础
    一、 新疆概况
    二、 历代治理新疆的政策
第二章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和民族政策
    一、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二、 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和民族政策
第三章 艰难探索: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历史回顾
    一、 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早期民族工作
    二、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民族工作
    三、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民族工作
    四、 新疆解放初期五年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民族工作
    五、 实现民族区域自治至文革前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民族工作
    六、 文革时期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遭到严重破坏
第四章 历史跨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的巨大成就
    一、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的恢复、发展
    二、 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民族工作
第五章 历史经验:对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规律性认识
    一、 对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规律性认识
    二、 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的特殊经验
第六章 任重道远: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 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的历史性机遇
    二、 全球化对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的挑战
    三、 “东突”三股势力对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的威胁
    四、 跨国民族问题对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的影响
第七章 历史启示:关于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 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直接关系到新疆的稳定
    二、 新疆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文化是发展新疆民族文化产业的基础和动力
    三、 新疆地区生态安全是实现新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着作、论文及承担课题目录
后记

(9)河北民营企业国际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几个重要概念的界定
        1-2-1 有关“民营企业”概念的界定
        1-2-2 有关“企业国际化”概念的界定
    §1-3 内容结构安排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有关企业国际化理论的综述
        2-1-1 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
        2-1-2 小规模技术理论和技术地方化理论
        2-1-3 企业国际化四要素模型
        2-1-4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2-2 我国国内有关企业国际化理论的研究
第三章 河北省民营企业发展阶段及国际化现状
    §3-1 河北省民营企业发展阶段及特点分析
        3-1-1 河北省民营企业的三个发展阶段
        3-1-2 河北省民营企业发展的特点
    §3-2 河北省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现状
        3-2-1 河北省民营企业的出口现状分析
        3-2-2 河北省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现状
第四章 河北民营企业国际化战略选择及措施建议
    §4-1 河北省农业型民营企业的国际化战略研究
        4-1-1 河北省农业型民营企业的特点
        4-1-2 河北省农业型民营企业进出口现状
        4-1-3 河北省农业型民营企业国际化战略选择
    §4-2 河北省工业型民营企业的国际化战略研究
        4-2-1 企业成长的决定因素和阶段性
        4-2-2 河北省民营企业成长阶段的特性分析及相应的国际化战略选择
第五章 河北省民营企业国际化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5-1 河北省民营企业国际化面临的问题研究
        5-1-1 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
        5-1-2 融资渠道的不畅通
        5-1-3 总体规模比较小,投资结构不合理
        5-1-4 国际化经营理念的狭隘
        5-1-5 核心因素——核心技术的缺乏
        5-1-6 高素质人才的缺乏
        5-1-7 缺乏对国际市场信息的了解
        5-1-8 内部组织结构不合理
    §5-2 促进河北省民营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建议
        5-2-1 国家政策措施
        5-2-2 河北省政府对河北民营企业国际化的支持作用
        5-2-3 河北民营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经营策略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企业国际化成长的动因及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论文的总体思路和内容结构
第2章 相关理论述评
    2.1 企业成长的内涵
    2.2 企业国际化成长的内涵
    2.3 企业国际化成长的传统理论述评
        2.3.1 垄断优势理论
        2.3.2 市场内部化理论
        2.3.3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3.4 企业国际化演进理论
    2.4 企业国际化成长的网络理论
    2.5 传统理论与网络理论的对比
        2.5.1 关于国际化动因解释的比较
        2.5.2 关于国际化成长研究的对比
    2.6 企业国际化中的企业战略管理
    2.7 小结
第3章 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企业国际化成长的动因分析
    3.1 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企业国际化成长的动因
        3.1.1 具体动因分析
        3.1.2 动因层次分析
    3.2 企业国际化成长动因的新框架
        3.2.1 组织学习与知识转移
        3.2.2 核心能力的提升
第4章 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企业国际化成长模式分析
    4.1 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现状
        4.1.1 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整体情况
        4.1.2 与国外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差距
    4.2 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企业国际化成长模式研究
        4.2.1 国际化成长模式提出的依据
        4.2.2 国际化成长的集群模式
        4.2.3 国际化成长的共营模式
        4.2.4 国际化成长的独立模式
        4.2.5 国际化成长的出口模式
    4.3 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企业国际化成长模式的对比研究
        4.3.1 国际化成长模式的比较分析
        4.3.2 国际化成长模式的选择
    4.4 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企业国际化成长战略的合理定位
第5章 案例研究——以万向集团为例
    5.1 万向集团概况
    5.2 万向集团国际化经营的背景
    5.3 万向集团国际化成长的动因及模式分析
        5.3.1 初创阶段动因及模式
        5.3.2 发展阶段的动因及模式
        5.3.3 成熟阶段的动因及模式
        5.3.4 开拓阶段的动因及模式
    5.4 万向集团的集群效应
    5.5 小结
第6章 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企业国际化趋势及政策建议
    6.1 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企业国际化的趋势
    6.2 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企业国际化的政策建议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企业 国际化进程中的两种趋向(论文参考文献)

  • [1]李宁品牌年轻化策略研究[D]. 侯鹏飞.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民国合法工会研究[D]. 朱东北. 吉林大学, 2018(12)
  • [3]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展中医药事业研究[D]. 胡永干. 武汉大学, 2017(06)
  • [4]TD-SCDMA产业自主创新的政府R&D补贴决策研究[D]. 张泽华. 重庆大学, 2014(04)
  • [5]西方新马克思主义跨国资本家阶级理论研究[D]. 罗理章. 陕西师范大学, 2014(04)
  • [6]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D]. 左超. 复旦大学, 2013(01)
  • [7]日本政府规制政策演进研究[D]. 徐飞. 辽宁大学, 2013(11)
  • [8]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回顾与思考[D]. 史春燕. 苏州大学, 2012(03)
  • [9]河北民营企业国际化问题研究[D]. 马贵. 河北工业大学, 2007(01)
  • [10]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企业国际化成长的动因及模式研究[D]. 戴静. 中南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企业国际化进程的两大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