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搅拌桩在人工填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深层搅拌桩在人工填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一、深层搅拌桩在人工填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梅[1](2020)在《高铁软弱斜坡段路基处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昆玉铁路扩能改造项目为背景,结合本工程处于斜坡地段且路基基础特性不一的特点,分别采用预应力管桩、高压旋喷桩及水泥搅拌桩等地基处理技术对软基进行处理。介绍了3种处理技术的施工原理、应用范围及工艺流程,分析了3种加固方案的特点,并采用信息化技术进行质量控制,验证了人工地基处理技术的可靠性,推算了沉降精度误差,同时对高铁运营沉降稳定性以及加固的耐久性进行了研究。

谢卫红[2](2019)在《乐海围垦区道路网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道路建设进入高峰期,保障道路建成后的安全高效运营是重中之重。但沿海地区软土地基分布区域十分广泛,软土因为其压缩性高、变形量大且持续时间长,抗剪强度低等缺点,可能会引起路面开裂、桥头跳车、路堤严重变形甚至失稳等工程灾害,是道路的安全和稳定的重大隐患。因此,为了解决沿海地区软土地基带来的沉降或者差异沉降等问题,必须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本文主要介绍了软土的定义及其工程特点,常见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等。以浙江省温州市乐海围垦道路网工程为工程实例,首先对该工程的地质特征和水文特征等进行调查研究,结合项目存在特殊的周边环境和复杂的软土地质条件,从施工成本、工程进度等方面进行了对比,选择了低能量强夯法作为该工程的地基处理方法。低能量强夯法在处理地基过程中可适当的降低夯击能量,有效的提高地基承载力性能,处理的成本低,同时操作也很简单,减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低能量强夯法在地基处理过程中被经常采用,该工法是近年来经10多年开发研究、渐趋成熟的加固软土新技术。该工法和强夯处理法之间有着显着的差异,根据强夯法的基本原理,在处理过程中,首先要将土体的结构进行破坏,然后再重新施加力,达到重新固结的目的;但是强夯法在软粘土的处理过程中,由于软粘土本身的性质不同,所以导致在强度恢复过程中非常缓慢,因此这种方法只能适用于粘性土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的情况。而采用低能量强夯法,可以在确保土体的结构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或不发生显着的破坏情况下,采用合适的工艺方法对土体进行夯实。通过对低能强夯法加固机理及关键指标分析,为数值模拟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有限元数值模型的基本假定和基本理论,使用Midas GTS NX建立了数值计算模型,通过对不同夯击能加固深度的计算,得出了1500kN·m为项目最佳的夯击能选择,所以选择落距为7.5m。通过对现场进行了低能强夯法试验段,来验证此方法的可行性,通过现场监控数据和监测数据的分析,采用低能量强夯法对地基的处理效果能够满足规范和工程需要,且其经济性较好,是所有地基处理方法中最适合本工程的地基处理方法。根据低能量强夯法的特点,制定了地基处理加固的方案,拟定了地基处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低能量强夯法的验收标准等。最后,利用监测工作从而对软土地基的操作结果展开了研究,根据结果我们观察到,此次项目中围绕软土地所运用的低能量强夯法可以实现加固的效果。在进行针对性处理后,后续形成的软土地可以符合设计标准,为同类型软土地区的地基处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杨新煜[3](2019)在《刚性桩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的稳定性分析及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稳定性问题是岩土力学的经典问题之一。为保证路堤稳定性,减小工后沉降,加快施工速度,刚性桩复合地基等地基处理技术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现有的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的稳定分析方法大都假定滑动面通过范围内的桩体同时发生剪切破坏,然而基于该方法设计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支承路堤工程中出现了一些滑坡事故,表明了现有的稳定分析方法仍存在不足。本文采用离心机试验、数值模拟及公式拟合等方法对刚性桩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及控制措施开展了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采用离心机试验及数值模拟对刚性桩连续破坏及路堤失稳的机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可以反映刚性桩破坏后性状的试验模拟方法及有限差分本构模型,揭示了无筋刚性桩复合地基首先在局部位置处发生桩体脆性弯曲破坏,引发相邻桩体的弯矩大幅度增加并发生弯曲破坏,进而产生由局部桩体的弯曲破坏传递至不同位置桩体的连续破坏,最终导致复合地基发生稳定破坏。以往不考虑不同位置桩体的连续破坏,假定桩体同时发生破坏的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的稳定分析方法将显着高估路堤稳定性,为更准确计算分析路堤下复合地基的稳定性,应考虑局部位置桩体首先破坏并引发其它位置桩体连续破坏的路堤失稳机理。进一步分析了桩体类型、桩帽以及水平加筋体对桩体连续破坏及路堤稳定性的影响。不同类型桩体由于刚度不同,其受力情况及破坏模式存在显着差异,在路堤荷载作用下,水泥土搅拌桩易在路堤中心处首先发生弯剪破坏,并逐渐向坡脚处发展;刚性桩易在坡脚下部首先发生弯曲破坏,并向路堤中心处发展形成连续破坏。设置桩帽及水平加筋体可以显着降低路堤下桩体承受的拉应力及弯矩,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桩体发生弯曲破坏,提高路堤稳定性,但局部桩体弯曲破坏引发连续破坏的路堤失稳模式并未改变。增大桩帽面积,在单层水平加筋体的基础上设置双层水平加筋体,以及联合使用桩帽及水平加筋体等技术可进一步提高路堤稳定性。为预测路堤下刚性桩复合地基弯曲破坏并进行路堤稳定性评估,本文分析了复合地基中软土厚度、软土强度、弹性模量等土体参数,桩间距、桩体强度、刚度等桩体参数以及路堤荷载等对桩体拉应力的影响,上述参数的影响具有明显的耦合作用及非线性特征。基于大量的变参数数值模拟,提出了一种可以预测路堤荷载下刚性桩弯曲破坏的MARS模型,该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各变量与桩体弯曲破坏之间的耦合非线性关系,进而对路堤稳定性进行分析,通过与离心机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证明该模型很好地拟合了数值模型的结果,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在此基础上,开展基于稳定控制的性能化设计研究。首先,分析了素混凝土桩配筋后的破坏后性状及其对路堤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通过配筋可以大幅度提高刚性桩弯曲破坏延性并提高路堤稳定性。基于复合地基中桩体连续破坏控制的思想,提出了路堤下复合地基关键桩的概念和分区非等强设计的性能化设计方法,通过提高关键桩桩体的抗弯强度及破坏延性即可有效提高路堤稳定性。其次,分析了含有下卧硬土层的刚性桩复合地基倾覆破坏,结果表明,桩体嵌固深度对路堤稳定性影响较大,基于桩体破坏模式的改变提出了临界桩长的概念,并根据不同位置处桩体受力特性及破坏模式,提出了分区非等长的性能化设计方法。

王磊[4](2019)在《唐曹铁路滨海地区吹填土地基处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滨海吹填土区进行大规模交通建设常遇到地基沉降过大、承载力不足、孔隙水难消散、砂土液化等诸多工程问题。双向水泥搅拌桩因具有充分利用地基原土、扰动小、污染小、防止泥浆上冒、对下卧层产生较小的附加沉降、加固形式多样、造价低廉等优点被广泛的应用在软土地基处理。本文以唐山-曹妃甸新建铁路TCSG-3段双向水泥搅拌桩-网复合地基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实地调研、现场监测、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旨在研究路基填筑过程对水泥搅拌桩-网复合地基承载变形特性的影响。主要工作如下:(1)归纳总结复合地基中桩体作用机理、垫层作用机理、破坏模式、承载力计算和沉降计算,为后续开展水泥搅拌桩-网复合地基受力特性和变形特性奠定理论基础。(2)实地调研吹填土形成过程及其工程性质,具有含水率高、孔隙比大、透水性差、压缩性高、天然重度低、抗剪强度低、固结时间长等特点,吹填土地基常规处理方法分为置换法、排水固结法、振密挤密法等物理加固法和化学加固法,汇总唐山-曹妃甸新建铁路吹填土地基处理中双向水泥搅拌桩的施工工艺。(3)以唐山-曹妃甸新建铁路水泥搅拌桩试验段为依托,通过对复合地基表面沉降、坡脚侧向位移、桩土压力、孔隙水压力进行现场监测,归纳总结实测数据,分析桩-网复合地基的变形特性和受力特性。(4)借用有限元软件PLAXIS对比分析在天然地基、加筋土地基、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和水泥搅拌桩-网复合地基上逐层填筑路基引起的地基沉降、坡脚侧移、桩土受力、格栅受力的变化,分析桩-筋-土共同作用在控制复合地基沉降和变形的效果。(5)借用有限元软件PLAXIS模拟垫层弹性模量、桩体弹性模量、桩间距、桩长、下卧层弹性模量、桩间土弹性模量、路基填土弹性模量对桩-网复合地基受力特性和变形特性的影响。本文研究了双向水泥搅拌桩处理唐山-曹妃甸铁路吹填土软基的承载特性和变形特性,为实际相关工程施工设计提供参考。

夏可强[5](2019)在《海上DCM施工技术在香港机场3号跑道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水平不断地提高,同时国内的人口也在不断地增长,导致人均用地面积不断的减小,加上城镇化的进程加速发展,现代化建设规模在快速扩大,大量的高层建筑也应运而生。由于对地基的承载力无法满足工程设计的需求,导致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甚至危及到建筑的安全。地基处理技术开始受到工程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随着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复合地基处理技术在建设工程中使用开始越来越广泛,但复合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却远远没有满足实际工程的需求,需要将理论与实际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因此,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的研究与实际应用,通过对深层水泥搅拌桩在软土地基中使用的工程进行总结,提出新的设计以及施工方案,为实际工程提供指导。本文首先通过对复合地基的发展以及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引出复合地基的常用处理方法,对地基处理常用的机械设备以及其发展进行深入解析。并对深层搅拌桩的发展、实际应用以及工程基本特性进行解释。其次,对深层搅拌桩的发展史,搅拌器械的发展进行介绍。剖析软土地基的成因,根据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工程特点对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基本加固原理进行探讨解析,深入地研究固化剂的基本的硬化机理,并阐述了深层搅拌桩的施工工艺流程以及施工方法,详细分析了深层搅拌桩的机械安装流程,并对深层搅拌桩的质检方案进行探讨。再次,对海上深层水泥搅拌桩(简称DCM)工艺进行分析讨论,介绍DCM工艺的诞生以及其工程特性。对DCM船舶进行详细介绍,进一步对DCM工艺的施工管理系统进行探讨,找出其优势与不足,分析该施工方案的可行性。最后,综合香港机场3号跑道的工程概况进行介绍,并将该工程实例结合还海上DCM桩工艺,从选料,取样测试到现场布置及施工、施工流程等等,进行设计其施工方案。通过工程实例验证该设计施工方案是可行的,而且具有一定的经济性。综上,使用深层水泥搅拌桩工艺对海上机场的建立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其施工方案可行。

龙军[6](2018)在《路堤下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受力变形分析》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建设的迅猛发展,软弱地基处理问题日益突出,结合水平向加筋垫层和竖直向桩体复合地基的作用特性,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技术在工程中被广泛应用,同时对路堤下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的理论和试验研究也随之蓬勃发展,但由于其结构组成型式多样,整体作用机理复杂,因此对该软弱地基处置技术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大面积不均匀公路软弱地基按沉降控制双向增强处治技术”(2006AA11Z104),从理论分析和室内模型试验研究入手,对路堤下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的承载特性、受力变形、固结特性等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对路堤下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各组成部分作用特性进行分析;然后对路堤-加筋垫层-桩-桩间土整体承载变形特性分析,通过合理假设建立计算模型,考虑加筋垫层的“网兜效应”,在桩土加固区引入等沉面,桩土间的摩阻力采用Berrum公式计算,通过桩和土体单元的静力平衡以及应力变形边界条件,分别求得加筋垫层上下的桩土应力比。其次,针对已有的路堤土拱理论由于选取的不同土拱模型以及考虑塑性状态和塑性点出现位置的差异导致计算结果差别较大的问题,基于Hewlett土拱理论,考虑上部填土黏聚力影响,引入双剪统一强度理论,同时在桩顶处塑性点分析时,考虑土拱外表面和土拱内表面两个应力边界条件的协调,分别确定塑性点出现在拱顶和桩顶时的荷载分担比,取其最小值作为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桩体荷载分担比,并通过一工程实例验证本方方法的可行性。将水平加筋垫层简化为弹性地基上的薄板,当路堤荷载作用下地基沉降量较小时,采用小挠度薄板理论分析,分别采用基于功的互等定理和有限差分法的基本原理求解薄板小挠度解,工程实例计算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当路堤填土过高或是软弱地基性状太差,导致沉降过大时,水平加筋垫层产生过大的挠曲,此时应用大挠度薄板理论分析,采用变参数迭代法,其收敛效果好,先将方程和边界条件无量纲化,将迭代后求解结果回归量纲表达式,求得薄板大挠度解,计算一工程实例,结果与实测值接近。考虑负摩阻力对刚性桩复合地基受力变形影响,分别对中性点上下桩体进行分析,采用更接近实际工况的三折线模型模拟桩和土体下沉时由于势能减小导致的桩土界面的相互作用,基于能量法原理,分析桩单元得到节点力与节点位移方程组,采用迭代法求解方程,得出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桩土荷载分担比、桩身轴力分布、桩体中性点位置和桩侧摩阻力分布。再次,对路堤-加筋垫层-桩-桩间土整体分析,结合路堤下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各组成部分的理论研究成果,分析荷载从路堤往下传递至桩土加固区过程中荷载传递路径和变形协调,求解路堤的变形沉降量、桩和桩间土沉降量和荷载分担情况、桩身轴力分布、中性点位置、桩侧摩阻力。采用有限差分法的基本原理,将路基在水平向和竖直向分别划分网格,结合初始条件,确定网格结点任一时刻的水平向和竖直向孔隙水压力,由Carrillo理论确定地基固结度,进而分析路堤-加筋垫层-桩-桩间土受力变形的时效特性。最后,由相似理论原理设计9组室内模型试验,从承载力、沉降、固结方面分别对土工格室加筋垫层、砂井、碎石桩、柔性桩复合地基效用进行分析,同时将其组合,对路堤下“土工格栅+碎石桩”、“土工格室+碎石桩”、“土工格栅+柔性桩”、“土工格室+柔性桩”作用效用进行对比分析,获得有益工程应用的结论。

王鹏[7](2017)在《地铁车辆段软土地基沉降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为满足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需求,我国各大城市地铁工程建设发展迅速。地铁车辆段是地铁列车运营、停放、整备、检修的中心场所,功能繁多。为保证地铁车辆段检修库、道床区、试车线等功能区的正常工作,相关结构物的地基稳定性和工后沉降控制要求很高。对于建造在软土地基上的地铁车辆段,软土地基的加固处理以及工后沉降控制尤其重要。本文以广州地区地铁车辆段工程项目为依托,通过文献查阅、理论分析、现场监测等手段,对地铁车辆段软土地基加固处理技术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提出地铁车辆段软土地基加固方法及适用条件。结合工程实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进一步研究分析了地铁车辆段软土地基加固范围深层搅拌桩帷幕对沉降控制的影响,为软土地基车辆段的软基加固处理提供参考和借鉴。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地铁车辆段软土地基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软土厚度、软土性质、地下水位变化、应力历史、荷载及加载速率、地基处理工法、侧向位移等。(2)地铁车辆段大面积软土地基处理常用工法主要包括堆载预压法、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高压旋喷桩复合地基,对于特殊地段,结合区域功能和工法造价考虑,常用处理方法主要有预制桩、CFG桩等桩类复合地基。(3)地铁车辆段软土地基处理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种:一是沉降普遍较大的问题;二是堆载预压填料选择问题;三是桩基选型的问题。(4)基于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的软土地基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插塑板堆载预压法处理软土地基的沉降固结过程。塑料排水板应用于堆载预压法处理软土地基时,可以加速软土地基固结沉降,缩短施工工期,达到快速提高软土地基强度的目的。(5)数值分析结果表明,软土地区地铁车辆段周边区域利用深层搅拌桩作为防水帷幕工程对于控制区内软土沉降有一定的控制效果。当桩体穿透渗透系数非常小的淤泥层时,可以降低一定的竖向沉降与较多的水平位移。深层搅拌桩的排数越多,沉降量和位移量越小。但是,随着深层搅拌桩排数的增加,沉降量和位移量的减少量有降低的趋势。在确定桩长和排数的过程中,应该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考虑施工成本问题。

李小平[8](2016)在《基于BP-ANN技术预测软基沉降研究》文中认为以某高速公路工程为依托,采用BP-ANN(BP人工神经网络)技术预测其软基沉降量。研究结果表明:模拟计算的数据合理,且相对传统的预测方法——一维固结理论法来说,精确度更高,实测结果验证了采用BP-ANN技术预测软土地基沉降量效果显着。

化建新,闫德刚,赵杰伟,郭密文[9](2015)在《第七届全国岩土工程实录交流会特邀报告——地基处理综述及新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国内地基处理技术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地基处理新进展,探讨了地基处理存在的问题和应加强研究的方向。

李媛媛[10](2015)在《固化土在道路工程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本文以中新天津生态城某道路工程为背景,该工程的路基为软土路基。论文分析了软土地基的性质、详细介绍了几种常见的传统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并论述了其具体的施工工艺以及优缺点。对土壤加固技术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其主要方法有:机械力加固法、热处理加固法和化学加固法,对这三种方法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并引入了土壤固化剂的概念。分别对PO42.5水泥固化剂、HAS固化剂和中永基11#改良后的固化剂三种固化剂进行了室内的试验。分析了三种固化剂在不同掺量不同龄期的条件下,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以及在压实度不相同的情况下,固化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是如何变化的。同时也对三种固化土分别在不同掺量不同龄期的情况下,进行了水稳定性试验。选定了固化剂及其掺量。选取该道路工程的其中200米作为了试验路段,通过掺入固化剂,对试验段的软土路基进行了处理,并对施工工艺以及质量进行了严格的把控。经检测处理后的路基满足设计要求。论文的研究内容对道路工程软土地基的处理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深层搅拌桩在人工填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层搅拌桩在人工填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高铁软弱斜坡段路基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程概况
    1.1 项目概况
    1.2 工程与水文地质条件
    1.3 设计情况
2 预应力管桩加固技术
    2.1 加固原理及应用范围
    2.2 施工工艺流程
    2.3 存在问题及探讨
3 高压旋喷桩加固技术
    3.1 加固原理及适用范围
    3.2 施工工艺流程
    3.3 存在问题及探讨
4 水泥深层搅拌桩加固技术
    4.1 加固原理及应用范围
    4.2 施工工艺流程
    4.3 三轴搅拌桩的特点
5 沉降计算和信息化施工
    5.1 沉降监测目的
    5.2 观测仪器选择
    5.3 观测项目及测点布置
    5.4 实测沉降对比分析
    5.5 沉降精度推算
    5.6 应用结果
6 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及分析
    6.1 复合地基与基础设计流程
    6.2 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6.3 需考虑的相关问题及分析
7 结语

(2)乐海围垦区道路网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软土与软土地基处理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软土特征及常用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2.1 软土特征
        2.1.1 软土地基的鉴别
        2.1.2 软土的工程性质
    2.2 处理目的
    2.3 常用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2.3.1 化学加固法
        2.3.2 减轻荷载法
        2.3.3 换填法
        2.3.4 排水固结法
        2.3.5 注浆加固法
        2.3.6 高压旋喷桩
        2.3.7 复合地基法
        2.3.8 水泥搅拌桩法
        2.3.9 CFG桩法
        2.3.10 强夯法及低能量强夯法
    2.4 本章小结
3 温州市乐海围垦区道路网工程项目概况
    3.1 项目背景及地理位置
    3.2 项目建设必要性与意义
        3.2.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2.2 工程意义
    3.3 交通设施现状与规划
    3.4 沿线环境敏感区分布对项目建设的影响
    3.5 项目区域内其他运输方式对项目的影响
    3.6 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3.6.1 气象条件
        3.6.2 水文地质条件
    3.7 工程地质条件
    3.8 地基土分析与评价
    3.9 道路技术标准
        3.9.1 道路设计标准
        3.9.2 桥涵设计标准
    3.10 本章小结
4 温州市乐海围垦区道路网项目地基处理方法研究
    4.1 地基处理方法适用性分析
    4.2 地基分区域处理方案
    4.3 吹砂区域地基处理要点
        4.3.1 水泥土搅拌桩处理要点
        4.3.2 高压旋喷桩处理要点
        4.3.3 泡沫混凝土处理要点
    4.4 主次要区域低能强夯法施工要点
        4.4.1 低能量强夯施工要点
        4.4.2 低能量强夯检测验收
        4.4.3 乐海围垦区道路网低能量强夯注意事项
    4.5 路基处理施工要求
        4.5.1 路基填筑与压实度要求
        4.5.2 雨天施工措施
        4.5.3 保质保量措施
    4.6 本章小结
5 低能量强夯法数值模拟及现场试验研究
    5.1 强夯法加固机理及关键指标分析
        5.1.1 强夯法加固机理
        5.1.2 强夯法关键指标分析
    5.2 有限元数值模拟
        5.2.1 模型建立理论基础
        5.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3 夯击能对有效加固深度的影响
    5.4 低能强夯法现场处理效果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刚性桩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的稳定性分析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地基处理方法
        1.1.2 复合地基定义及分类
        1.1.3 复合地基的作用
        1.1.4 复合地基的破坏类型
    1.2 复合地基连续破坏
        1.2.1 连续破坏问题与研究现状
        1.2.2 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的连续破坏现象
    1.3 复合地基支承路堤失稳破坏模式的研究现状
        1.3.1 散体类桩体
        1.3.2 半刚性桩加固体
        1.3.3 刚性桩加固体
        1.3.4 已有研究的不足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路堤下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连续破坏的离心机试验
    2.1 引言
    2.2 离心机试验设计
        2.2.1 土工离心机
        2.2.2 试验方案与布置
        2.2.3 土体的制备
        2.2.4 模型桩的制备
    2.3 离心机试验流程
        2.3.1 插桩及路堤填筑
        2.3.2 施加路堤顶面超载
    2.4 离心机试验结果
        2.4.1 桩体破坏顺序
        2.4.2 路堤顶面超载
        2.4.3 复合地基破坏模式
        2.4.4 土压力变化情况
        2.4.5 坡脚位置土体隆起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路堤下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连续破坏的数值模拟
    3.1 引言
    3.2 刚性桩破坏后性状及复合地基的模拟
        3.2.1 本构模型
        3.2.2 本构模型验证
        3.2.3 复合地基模型验证
    3.3 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的数值模拟与对比分析
        3.3.1 数值模型
        3.3.2 材料参数
        3.3.3 路堤稳定安全系数及稳定极限超载
    3.4 刚性桩复合地基连续破坏机理分析
        3.4.1 路堤填筑完成后桩体受力情况
        3.4.2 桩体首次弯曲破坏
        3.4.3 稳定极限超载下的桩体连续破坏
        3.4.4 桩体破坏顺序及破坏位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桩体类型对复合地基支承路堤失稳破坏模式的影响分析
    4.1 引言
    4.2 桩体的不同破坏后性状
        4.2.1 桩体破坏后性状的单元分析
        4.2.2 桩体破坏后性状的整体分析
    4.3 数值模型
    4.4 不同桩型稳定性及破坏模式
        4.4.1 不同桩型及破坏后性状下稳定极限超载
        4.4.2 不同桩型桩体受力特性
        4.4.3 不同桩型桩体受力随荷载变化情况
    4.5 桩体弹性模量对路堤稳定性的影响
        4.5.1 桩体弹性模量对桩体受力的影响
        4.5.2 桩体临界弹性模量及复合地基临界荷载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桩帽及水平加筋体对刚性桩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5.1 引言
    5.2 工程案例及模型验证
        5.2.1 工程案例
        5.2.2 数值模型验证
    5.3 带帽刚性桩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的稳定性及破坏模式
        5.3.1 桩帽与桩体间接触对桩体受力影响
        5.3.2 带帽刚性桩的破坏模式
        5.3.3 带帽刚性桩的连续破坏
    5.4 桩帽尺寸对复合地基影响的参数分析
        5.4.1 桩帽尺寸对桩体受力的影响
        5.4.2 桩帽尺寸对路堤稳定性的影响
    5.5 水平加筋体对桩体受力及路堤稳定性的影响
        5.5.1 单层水平加筋体对桩体受力的影响
        5.5.2 单层水平加筋体对路堤稳定性的影响
        5.5.3 双层水平加筋体对桩体受力及路堤稳定性的影响
        5.5.4 桩帽联合水平加筋体对桩体受力及路堤稳定性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刚性桩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的稳定性预测方法
    6.1 引言
    6.2 各设计参数对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稳定性影响分析
        6.2.1 数值模型
        6.2.2 数值计算结果
    6.3 预测桩体受力的MARS模型
        6.3.1 MARS简介
        6.3.2 MARS拟合结果
        6.3.3 MARS模型准确性评估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弯曲破坏的刚性桩复合地基分区非等强稳定控制方法
    7.1 引言
    7.2 钢筋混凝土桩弯曲特性的模拟
        7.2.1 本构模型
        7.2.2 模型验证
    7.3 数值模拟与对比
        7.3.1 模型几何与边界情况
        7.3.2 材料参数及模拟过程
        7.3.3 计算结果对比
    7.4 分区非等强设计方法
        7.4.1 桩体区域划分
        7.4.2 单桩配筋加强
        7.4.3 两根桩配筋加强
        7.4.4 最优配筋加强顺序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倾覆破坏的刚性桩复合地基分区非等长稳定控制方法
    8.1 引言
    8.2 失稳工程介绍
    8.3 数值模拟
    8.4 数值模拟与离心机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8.4.1 桩体弯矩
        8.4.2 桩土变形
    8.5 嵌固深度对复合地基性能的影响及分区非等长设计方法
        8.5.1 嵌固深度对路堤极限超载的影响
        8.5.2 嵌固深度对桩体破坏模式的影响
        8.5.3 嵌固深度对桩体受力的影响
        8.5.4 分区非等长设计
    8.6 关于倾斜嵌固层对于桩体破坏模式影响的讨论
    8.7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唐曹铁路滨海地区吹填土地基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水泥搅拌桩-网复合地基承载机理及变形机理研究现状
        1.2.1 理论研究
        1.2.2 试验研究
        1.2.3 数值计算研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
第2章 水泥搅拌桩-网复合地基基本理论
    2.1 复合地基概述
    2.2 复合地基概述分类
    2.3 水泥搅拌桩-网复合地基桩体作用机理
        2.3.1 桩体作用
        2.3.2 垫层作用
        2.3.3 挤密、振密作用
        2.3.4 加筋作用
        2.3.5 约束作用
    2.4 水泥搅拌桩-网复合地基加筋褥垫层作用机理
        2.4.1 保证桩、土共同承担荷载
        2.4.2 调整桩、土竖向荷载分担比
        2.4.3 调整桩、土水平荷载分担
        2.4.4 侧向约束效应
        2.4.5 网兜效应
        2.4.6 应力扩散效应
        2.4.7 桩-筋-土相互作用机理
    2.5 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破坏模式
        2.5.1 剪切破坏
        2.5.2 刺入破坏
        2.5.3 鼓胀破坏
        2.5.4 整体滑动剪切破坏
    2.6 水泥搅拌桩-网复合地基承载计算
        2.6.1 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
        2.6.2 单桩竖向承载力
        2.6.3 桩间土承载力计算
        2.6.4 下卧层承载力验算
        2.6.5 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计算
    2.7 水泥搅拌桩-网复合地基沉降计算
        2.7.1 加固区沉降量计算
        2.7.2 下卧层土层压缩量的计算方法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唐-曹铁路吹填土地基处理调查
    3.1 曹妃甸地区工程地质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自然特征
    3.2 吹填土概述
        3.2.1 吹填土形成
        3.2.2 吹填土工程性质
    3.3 吹填土地基处理
    3.4 唐-曹铁路吹填土路基双向水泥搅拌桩施工工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泥搅拌桩-网复合地基现场监测及结果分析
    4.1 工程概况
    4.2 观测断面布置
    4.3 仪器设置原则及观测要点
        4.3.1 地基表面沉降
        4.3.2 地基坡脚侧向位移
        4.3.3 土压力
        4.3.4 孔隙水压力
    4.4 水泥搅拌桩-网复合地基处理效果分析
        4.4.1 沉降分析
        4.4.2 地基坡脚侧向位移分析
        4.4.3 桩土应力比分析
        4.4.4 孔隙水压力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泥搅拌桩-网复合地基有限元分析
    5.1 有限元软件PLAXIS简介
    5.2 数值计算模型构建
        5.2.1 几何模型
        5.2.2 土体材料模型及参数
        5.2.3 水泥搅拌桩三维问题的平面简化
        5.2.4 土工格栅的模拟
        5.2.5 桩-网复合地基中桩土、筋土界面模拟
        5.2.6 模型的计算过程
    5.3 沉降分析
        5.3.1 无加固处理地基沉降
        5.3.2 加筋土地基地基沉降
        5.3.3 双向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处理
        5.3.4 双向水泥搅拌桩-网复合地基处理
    5.4 路基坡脚侧移分析
        5.4.1 天然地基路基坡脚侧移
        5.4.2 加筋土地基路基坡脚侧移
        5.4.3 双向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处理路基坡脚侧移
        5.4.4 双向水泥搅拌桩-网复合地基处理路基坡脚侧移
    5.5 水泥搅拌桩-网复合地基中土工格栅受力、变形分析
        5.5.1 路基逐层填筑对土工格栅轴力的影响
        5.5.2 路基逐层填筑引起的土工格栅竖向位移
    5.6 水泥搅拌桩-网复合地基中桩、土性质
        5.6.1 水泥搅拌桩-网复合地基填筑过程桩土应力比分析
        5.6.2 水泥搅拌桩-网复合地基填筑过程桩土沉降分析
    5.7 超静孔隙水压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水泥搅拌桩-网复合地基影响因素有限元分析
    6.1 垫层弹性模量对复合地基受力变形形状的影响
        6.1.1 地基沉降
        6.1.2 路基坡脚侧移
        6.1.3 格栅轴力
        6.1.4 桩土应力比
    6.2 桩体弹性模量对复合地基受力变形形状的影响
        6.2.1 地基沉降
        6.2.2 路基坡脚侧移
        6.2.3 格栅轴力
        6.2.4 桩土应力比
    6.3 桩间距对复合地基受力变形形状的影响
        6.3.1 地基沉降
        6.3.2 路基坡脚侧移
        6.3.3 格栅轴力
        6.3.4 桩土应力比
    6.4 桩长对复合地基受力变形形状的影响
        6.4.1 地基沉降
        6.4.2 路基坡脚侧移
        6.4.3 格栅轴力
        6.4.4 桩土应力比
    6.5 下卧层弹性模量对复合地基受力变形形状的影响
        6.5.1 地基沉降
        6.5.2 路基坡脚侧移
        6.5.3 格栅轴力
        6.5.4 桩土应力比
    6.6 桩间土弹性模量对复合地基受力变形形状的影响
        6.6.1 地基沉降
        6.6.2 路基坡脚侧移
        6.6.3 格栅轴力
        6.6.4 桩土应力比
    6.7 路基填土弹性模量对复合地基受力变形形状的影响
        6.7.1 地基沉降
        6.7.2 路基坡脚侧移
        6.7.3 格栅轴力
        6.7.4 桩土应力比
    6.8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海上DCM施工技术在香港机场3号跑道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历史
        1.2.2 复合地基的研究现状
        1.2.3 海上深层水泥搅拌桩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香港机场3号跑道工程背景
    2.1 工程概况
    2.2 工程地质条件
    2.3 工程建设条件
        2.3.1 水位变化
        2.3.2 潮流
        2.3.3 风向风速
        2.3.4 气温
        2.3.5 降雨
第3章 海上DCM工艺及深层搅拌桩计算方法
    3.1 海上DCM工艺概述
    3.2 工艺的流程
    3.3 DCM船舶及施工管理系统
        3.3.1 处理机系统
        3.3.2 水泥浆制、输浆系统
        3.3.3 施工管理控制系统
        3.3.4 DCM船锚泊定位系统
        3.3.5 DCM船防污染系统
    3.4 DCM船的特点
    3.5 深层搅拌桩的计算方法
        3.5.1 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及沉降变形的影响因素
        3.5.2 深层搅拌桩桩数计算及布桩方法
        3.5.3 深层搅拌桩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方法
        3.5.4 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3.5.5 深层搅拌桩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方法
        3.5.6 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量计算方法
第4章 海上DCM施工技术在香港机场3 号跑道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4.1 地基处理方法及施工设备的选择
        4.1.1 地基处理方法的选择
        4.1.2 施工设备的选择
    4.2 深层水泥搅拌桩设计与计算
        4.2.1 深层水泥搅拌桩持力层选择
        4.2.2 深层水泥搅拌桩桩长设计
        4.2.3 深层水泥搅拌桩截面积设计
        4.2.4 深层水泥搅拌桩总根数计算
        4.2.5 深层水泥搅拌桩桩间距计算
        4.2.6 深层水泥搅拌桩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
        4.2.7 深层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4.2.8 深层水泥搅拌桩布桩形式设计
    4.3 深层搅拌桩的材料确定
        4.3.1 粘合剂的确定
        4.3.2 水泥浆液水灰比的确定
        4.3.3 水泥掺量确定
        4.3.4 深层搅拌桩的用水水源确定
    4.4 DCM取样和测试
        4.4.1 DCM集群嵌入砂垫层的确定
        4.4.2 DCM集群的取芯和测试
        4.4.3 振动取样
        4.4.4 弹性模量的测试
    4.5 施工流程
        4.5.1 DCM成桩工艺流程
        4.5.2 DCM桩终孔标准
        4.5.3 DCM桩成桩
        4.5.4 DCM桩施工
        4.5.5 DCM桩施工质量控制
    4.6 DCM桩无侧限抗压强度检测
        4.6.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4.6.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路堤下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受力变形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复合地基概述及其分类
    1.2 竖向桩体复合地基应用研究现状
        1.2.1 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
        1.2.2 柔性桩复合地基
        1.2.3 刚性桩复合地基
        1.2.4 多元桩复合地基
    1.3 水平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应用研究现状
    1.4 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应用研究现状
        1.4.1 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应用现状
        1.4.2 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研究
        1.4.3 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沉降特性研究
        1.4.4 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固结特性研究
        1.4.5 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试验研究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思路
        1.5.1 本文研究内容
        1.5.2 本文研究思路
第2章 路堤下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研究
    2.1 概述
    2.2 路堤土拱效应分析
    2.3 水平加筋垫层承载特性
        2.3.1 土工合成材料的效用
        2.3.2 褥垫层的效用
        2.3.3 水平加筋垫层加固机理
        2.3.4 水平加筋垫层承载变形特性
    2.4 竖向桩体承载特性
        2.4.1 散体材料桩承载特性
        2.4.2 刚性桩承载特性
        2.4.3 柔性桩承载特性
        2.4.4 多元复合地基承载特性
    2.5 路堤下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承载特性
        2.5.1 计算模型的建立
        2.5.2 受力变形分析
        2.5.3 计算方程求解
        2.5.4 工程实例分析
    2.6 小结
第3章 基于双剪统一强度理论的路堤土拱效应分析
    3.1 概述
    3.2 土拱效应分析
        3.2.1 土拱模型改进
        3.2.2 土体塑性理论分析
        3.2.3 土拱效应分析
    3.3 算例验证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薄板理论的水平加筋垫层分析
    4.1 概述
    4.2 基于功的互等定理分析
        4.2.1 功的互等定理
        4.2.2 薄板计算模型
        4.2.3 薄板功的互等定理分析
        4.2.4 算例验证
        4.2.5 参数分析
    4.3 薄板有限差分法分析
        4.3.1 有限差分法分析
        4.3.2 薄板计算模型
        4.3.3 有限差分法方程解答
        4.3.4 算例分析
        4.3.5 参数分析
    4.4 大挠度薄板理论分析
        4.4.1 计算模型及基本微分方程
        4.4.2 基本微分方程求解
        4.4.3 算例验证
        4.4.4 参数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路堤下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受力变形分析
    5.1 概述
    5.2 基于能量法的桩体复合地基受力变形分析
        5.2.1 计算模型建立
        5.2.2 桩体边界条件确定
        5.2.3 能量法基本原理
        5.2.4 桩体能量法分析
        5.2.5 桩间土体分析
        5.2.6 协调方程
        5.2.7 方程求解
        5.2.8 工程实例分析
    5.3 路堤下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受力变形分析
        5.3.1 路堤内土拱效应分析
        5.3.2 水平加筋垫层的薄板理论分析
        5.3.3 桩体复合地基能量法分析
        5.3.4 路堤下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受力变形计算
        5.3.5 算例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路堤下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时效特性分析
    6.1 概述
    6.2 土体固结分析
        6.2.1 桩间土体固结有限差分法分析
        6.2.2 桩间土体固结度计算
    6.3 桩体时效特性分析
    6.4 考虑时效的桩土应力比计算
    6.5 考虑时效的沉降计算
    6.6 工程实例分析
    6.7 小结
第7章 路堤下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7.1 概述
    7.2 相似理论
        7.2.1 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
        7.2.2 相似理论三大定理
        7.2.3 相似准则导出方法
    7.3 基于相似理论的模型试验设计
        7.3.1 模型试验的相似准则
        7.3.2 模型试验方案设计
        7.3.3 试验相似条件确定
        7.3.4 试验材料选取
        7.3.5 试验装置
        7.3.6 试验仪器布置
        7.3.7 试验方法
    7.4 试验成果分析
        7.4.1 载荷试验成果分析
        7.4.2 实测应力分析
        7.4.3 孔隙水压力测试成果分析
    7.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7)地铁车辆段软土地基沉降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软基沉降研究现状
        1.2.2 软基处理工法研究现状
        1.2.3 地铁车辆段软土地基沉降控制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地铁车辆段软土地基沉降组成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软土地基
    2.2 沉降组成及控制标准
        2.2.1 地基沉降一般特征
        2.2.2 软土地基沉降组成
        2.2.3 沉降主要控制标准比较
    2.3 沉降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3.1 软土厚度对沉降的影响
        2.3.2 软土性质对沉降的影响
        2.3.3 地下水位变化对沉降的影响
        2.3.4 应力历史对沉降的影响
        2.3.5 外部荷载及加载速率对沉降的影响
        2.3.6 软基处理工法对沉降的影响
        2.3.7 侧向位移对沉降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铁车辆段软土地基加固处理方法及评价
    3.1 地铁车辆段(停车场)区域划分
    3.2 广州地区地铁车辆段常用软基加固处理方案
    3.3 地铁车辆段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3.4 地铁车辆段软土地基处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3.4.1 沉降普遍较大问题
        3.4.2 堆载预压填料选择问题
        3.4.3 桩基选型问题
    3.5 软土地基处理效果评价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车辆段软土地基沉降控制工程实例
    4.1 工程实例 1—大洲停车场
        4.1.1 工程概况
        4.1.2 工程地质条件
        4.1.3 软土地基处理方案
        4.1.4 现场监测
        4.1.5 存在问题
    4.2 工程实例 2—大洲车辆段
        4.2.1 工程概况
        4.2.2 工程地质条件
        4.2.3 软土地基处理方案
        4.2.4 施工期监测
        4.2.5 工后沉降监测
    4.3 方案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铁车辆段软土地基加固范围深层搅拌桩帷幕对沉降控制的研究
    5.1 帷幕桩的应用
    5.2 模型参数相关理论
        5.2.1 排水板转换等效砂墙
        5.2.2 变形模量的转换
    5.3 模型建立
        5.3.1 模型断面
        5.3.2 分析步
        5.3.3 计算参数
        5.3.4 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
    5.4 结果的对比分析
        5.4.1 沉降计算结果分析
        5.4.2 水平位移计算结果分析
        5.4.3 孔隙水压计算结果分析
    5.5 不同工况下的影响分析
        5.5.1 排水板的影响
        5.5.2 深层搅拌桩帷幕深度的影响
        5.5.3 深层搅拌桩帷幕排数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第七届全国岩土工程实录交流会特邀报告——地基处理综述及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基处理分类
2 土工程实录集中地基处理特点
3 地基处理技术新进展
    3.1 换填垫层法
    3.2 预压地基
    3.3 夯实地基
    3.4 复合地基
        3.4.1 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
        3.4.2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
        3.4.3 旋喷桩复合地基
        3.4.4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
        3.4.5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
        3.4.6 柱锤冲扩桩复合地基
        3.4.7 多桩型复合地基
        3.4.8 桩网复合地基[14]
        3.4.9 桩-筏复合地基
4 地基处理后检验
    4.1 载荷试验
    4.2 两种或两种以上地基处理组合地基的检验
    4.3 出现个别不满足设计要求的检验[140]
5 展望

(10)固化土在道路工程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软土和固化土的研究现状
        1.2.1 软土的研究现状
        1.2.2 固化土研究现状
        1.2.3 对研究现状的认知
    1.3 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软土的性质及常规处理方法
    2.1 软土的概述
    2.2 软土的地基处理方法及优缺点
        2.2.1 强夯法
        2.2.2 换土垫层法
        2.2.3 堆载预压法
        2.2.4 真空预压法
        2.2.5 加筋法
        2.2.6 深层搅拌桩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土壤加固技术
    3.1 土壤加固技术
        3.1.1 土壤加固的概念
        3.1.2 土壤加固技术的发展
    3.2 土壤固化剂
        3.2.1 土壤固化剂的概念
        3.2.2 土壤固化剂的分类
        3.2.3 土壤固化剂的优势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室内实验
    4.1 无侧限抗压强度实验
        4.1.1 实验的目的
        4.1.2 实验选用的材料
        4.1.3 不同掺量下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4.1.4 不同龄期下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4.1.5 固化土的压实度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4.1.6 实验小结
    4.2 水稳定性试验
        4.2.1 实验目的和意义
        4.2.2 实验材料和条件
        4.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试验段工程
    5.1 工程基本设计资料
        5.1.1 工程概况
        5.1.2 设计采用的标准
        5.1.3 工程范围
        5.1.4 平面设计
        5.1.5 纵断面设计
        5.1.6 横断面设计
    5.2 试验段中的路基处理方案
        5.2.1 工程地质资料及地下水情况
        5.2.2 路基处理方案
        5.2.3 工程数量及工期要求
        5.2.4 基础固化设计方案
        5.2.5 路基验收标准
    5.3 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5.3.1 施工方法及工艺
        5.3.2 工程质量控制
        5.3.3 质量保证措施
        5.3.4 安全保证措施
        5.3.5 雨季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5.3.6 试验段工程施工安排
        5.3.7 试验段工艺流程图
        5.3.8 南疆码头施工简介及图片
    5.4 试验段现场检测
    5.5 试验工法小结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四、深层搅拌桩在人工填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铁软弱斜坡段路基处理技术研究[J]. 王建梅. 施工技术, 2020(07)
  • [2]乐海围垦区道路网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研究[D]. 谢卫红.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1)
  • [3]刚性桩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的稳定性分析及控制研究[D]. 杨新煜. 天津大学, 2019(06)
  • [4]唐曹铁路滨海地区吹填土地基处理研究[D]. 王磊.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5]海上DCM施工技术在香港机场3号跑道中的应用研究[D]. 夏可强.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4)
  • [6]路堤下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受力变形分析[D]. 龙军. 湖南大学, 2018(06)
  • [7]地铁车辆段软土地基沉降控制方法研究[D]. 王鹏.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8]基于BP-ANN技术预测软基沉降研究[J]. 李小平. 路基工程, 2016(01)
  • [9]第七届全国岩土工程实录交流会特邀报告——地基处理综述及新进展[J]. 化建新,闫德刚,赵杰伟,郭密文. 岩土工程技术, 2015(06)
  • [10]固化土在道路工程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D]. 李媛媛. 河北工业大学, 2015(04)

标签:;  ;  ;  ;  ;  

深层搅拌桩在人工填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