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产品包括绿色健康民用产品(食品、家电、化工产品等)

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产品包括绿色健康民用产品(食品、家电、化工产品等)

一、环境标志产品、绿色产品包括绿色健康型民用产品(食品、家电、化工产品等)(论文文献综述)

高国钧[1](2016)在《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创新与完善》文中提出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CCC)是政府为保障产品安全、公共安全、保护环境、维护消费者利益,由特定机构依照法定程序判定产品是否符合技术标准的市场准入制度。作为市场经济国家的基础性制度,其内在动力来源于政府、生产者与消费者对于安全、效率与秩序的价值追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众多的认证机构,其认证服务广泛渗透经济、社会、环境、政府管理、教育及人权保障,逐渐成长为重塑世界秩序的引导者。基于中立、客观、专业立场及“平民主义”精神,认证的理念、内容与方式具有普适性与超国家性,具有克服外部性、节约交易成本的作用,甚至在某些方面替代政府规制市场,事实上承担着干预主体的角色。在国家干预与社会自治之间,强制性产品认证机构,既有中介服务组织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自身的特异性。已有的研究探讨大多局限于认证对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与影响。多年来,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有效性”颇受垢病,认证标志的“安全性”与“消费导向”价值尚未得到社会认可。保障认证信息的真实性及有效性是认证行业的生命线,也是认证主体的基本法律义务。尽管入世以来,国家认监委组织多次专项执法行动,但效果并不佳,认证主体不实认证、认证合谋、市场主体花钱买证等认证“形式主义”尚未予以根治;另一方面,认证程序、认证模式、认证单元划分、认证收费制度规定不尽合理,导致强制性认证产品合格率不高,认证有效性不强,消费安全面临极大隐患。本质上,在产品质量治理方面,当下政府所面临的并非单向式简单干预,而是双层干预,既要直面规制微观市场,维护竞争秩序,又要对认证主体实行干预。政府经济干预权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认证主体,对这种“混合规制”的规制已有的主流经济法理论并未对此予以恰当的重视。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很重要,但存在问题也多,已构成对我国市场秩序及经济法律制度研究的极大挑战,带来的命题是:什么形式和内容的法律规制能够使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法律系统最有效率地履行其支持市场系统的应然功能?为此,本文坚持学术研究的问题导向,尝试在“国家—社会中间层—市场”的分析框架下,以风险社会为切入点,以认证权为逻辑起点,以解决认证有效性为主线,以强制性产品认证法律制度的规范性为研究重心,探究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基本范畴,以公共治理理论、社会中间层理论、法律的道德性理论为基础,检视并总结市场体制深化改革背景下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及运行的规律和特征、存在问题,细致考察域外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发展的模式、特征及趋势,在经济法的视野下,做一个一般性和基础性的制度研究,以澄清和巩固认证机构的经济法主体地位,找到认证有效性不足问题发生的内在机理及多年未根治的原因,从宏观上研判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创新与完善的路径选择,从微观上明晰政府规制认证有效性的策略工具及法律责任实现机制。全文除绪论外,共分六章,各章内容具体分述如下:第一章是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内涵与理论基础。在政府、社会中间层和市场三者间合理地分配权力与权利,明晰干预权力边界和责任范围,形成三方相互监督、互相促进的局面,可改变政府“一股独大”的权力配置结构。认证制度源于西方,只有观照其制度起源和发展史,才能探究和洞悉其内在的功能与价值。风险社会的来临,引发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需求,凸显了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首要“安全性”应用价值,阐释了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历史与现实的五个动因及意义。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本质上究竟有何特别的制度机理?故有必要梳理认证概念起源和沿革,从而揭示强制性产品认证法律关系的特殊性。从权力与权利的分野与耦合角度,揭示了认证权的权源、本质及其基本特征。择取公共治理理论、社会中间层理论、法律的道德性理论,分别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视角、主体间性“多元治理”视角、法律与伦理交融视角,阐明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该当性,为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作理论上的铺垫。第二章是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特点。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具有强制性变迁与诱致性变迁的双重特征,引进并借鉴于西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正在从认证大国向认证强国迈进。作为一种市场准入制度,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是我国市场规制法的重要内容,有必要全景式梳理其基本内容及运行机制,具体包括制度渊源、监管体制、认证程序、认证模式及收费制度。制度渊源除了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之外,还包括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指南、国际标准及国家认监委、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认证认可行业协会的规范性文件。从制度渊源的广泛性、复杂性、多层次性凸显了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变动性特征。良好的监管体制、科学的认证程序、优化的认证模式、市场化的收费制度对提高行政效率、认证绩效具有正向效应。上述事实性内容的交代,为概括和总结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发展的规律性特征提供素材和依据,即政府主导干预的父爱主义、质量规制的混合治理模式、发展路径的国际标准依赖、经济法调整的社会本位观、与生产许可制度两轮驱动。第三章是市场体制深化改革背景下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存在的问题。应然意义上,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很重要,但现实运行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中国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从简单模仿到改革完善,从被动依从到主动融入,在曲折探索中不断前行。在深入剖析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面板数据,总结认证主体社会化、认证证书集中化、认证市场结构寡头垄断等整体失衡基础上,梳理、研判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制度创新与完善提供靶向。大抵来说,主要问题体现在三个方面,基于立法机制视角的体系性立法缺陷、基于行政干预视角的政府监管不到位、基于认证绩效视角的认证有效性不高。具体表现为:立法位阶低层次,法律规范严重冲突,立法空白,立法体系不完整;机构设置不合理,运行机制不顺畅,执法力度不够大;机构独立性不强,技术标准不协调,认证程序不规范,虚假认证未根治及认证采信度不高。立法缺陷是根源,有效性不高是制度运行的表征,而监管不力是制度失灵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通过三个认证典型案例,运用博弈利益主体分析,进一步剖析和归纳造成上述问题的成因及影响。第四章是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运行的域外考察与启示。作为“互补性”制度移植,认证来源与引进于西方发达国家,对其制度与实践的深入考察可为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提供经验和范本。基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和历史传统、法系差异,世界各国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运行和规制并没有统一固定的版式,从而表现为一定的“地方性知识”。在概述世界主要国家放松规制政策和行政规制权的社会转向背景基础上,检视世界主要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具体内容和运行状况,并从宏观上归纳了各国模式,即美国、德国的标准先行、市场推动型模式;俄罗斯、日本、印度立法规范、政府主导型模式;英国、韩国因势利导、协同推进型模式。并总结概括上述典型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相关制度的启示与借鉴,即效率主义的价值判断、法治基础的权力改革、多元主体的配置结构、风险管理的决策方法。第五章是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创新与完善的路径选择。基于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国际认证的发展趋势,需要根据我国的市场环境、产业发展做出针对性的制度创新和完善。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在坚持科学发展、认证主权的总体理念指导下,以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为前提,科学界定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定位,统筹规划,宏观布局,理顺政府与政府主管部门的关系,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规制相结合,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认证有效性为核心目标,在坚守质量安全底线基础上,坚持强制性产品认证与自愿性认证协同发展原则。针对目前中央力促审批制度改革背景下,同时要克服国家干预过度与干预不足的倾向,坚持国家干预适度性的经济法理念。放开认证行业,不等于政府撒手不管,干预也必须有一定的限度范围,要正确处理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与生产许可证制度两者的关系和边界,促进合格评定方式的改革创新。剖析了《合格评定法》与《技术监督法》两种立法模式的历史条件和优劣,探讨了《合格评定法》的立法导向、总体框架及立法重点,分析了强制性标准在强制性产品认证中的法律地位,建设性提出修订《标准化法》的总体导向、基本原则和建议。第六章是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创新与完善的具体建议。法律制度运行好坏取决于其责任的科学设计与实施。预期成本超过预期收益是有效治理的基本要求,认证主体法律责任是认证市场有序发展的保证,是认证法律制度真正发挥其作用的关键所在。然而,认证的公益性与自利性的冲突与矛盾决定了对其规制的复杂程度。在论述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法律效力和范围基础上,以提高认证有效性为目标,探讨了市场导向与强制性产品认证竞争政策的关系,提出科学构建强制性产品认证机构的指定标准、程序规则、权利救济途径。认证行为的可控性是法律规制的目标,建议从完善强制性认证信息披露机制、提升强制性认证行为规范性两个方面来强化指定认证机构的规制。最后,从法律责任创新与完善角度,推动强制性产品认证法治化建设:建立黑名单制度,加大声誉成本;连带责任的认定与实现。从适用主体、行为模式、责任承担角度对《产品质量法》与《认证认可条例》中的连带责任规定进行比较分析,深入探讨连带责任的归责原则、过错推定的程序与条件、责任分担规则等,并提出合理化的立法建议。从制度执行的个体维度,提出在保证职业独立性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工厂检查员的专家责任制度。

顾兴国[2](2014)在《山东半岛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的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促进山东半岛“蓝、黄”两大国家战略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实现传统经济模式向循环经济模式的转变,本文结合新型城市化建设背景,采用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管理学、系统科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山东半岛城市循环经济进行创新研究。经济体系及其运行机制是城市循环经济的主体部分,山东半岛城市循环经济创新实际是对其经济体系及其运行机制进行创新。本文结合山东省软科学项目“山东半岛‘蓝黄’经济区城市循环经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3RKB01275),依据国内外循环经济研究成果,立足山东半岛城市的自然条件与经济社会情况,创新性揭示出山东半岛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具有理论创新和现实指导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创新基础、创新主体和策略研究三个方面。首先是创新基础,为山东半岛城市循环经济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基础。总结和阐述曲格平教授、北京大学叶文虎教授、重庆大学陈德敏教授、同济大学诸大建教授、Robert A. Frosch与Nicholas E. Gallopoulos在循环经济领域具有代表性理论成果,为创新研究作理论支持。梳理和总结山东半岛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分析山东半岛城市循环经济创新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提出青岛自发转型式、日照跨越发展式和东营战略推进式的三种城市循环经济实践典型模式,为创新研究提供实践基础。其次是创新主体,即山东半岛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的创新分析。主要运用系统工程和综合集成的方法,结合山东半岛城市的特点,创新性揭示山东半岛城市循环经济的框架体系,包括循环型产业体系、循环型消费体系、循环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和三维耦合体系。综合分析山东半岛城市循环经济运行系统,探究城市循环经济体系与核心控制力、内部执行力及其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机理,提出山东半岛城市循环经济运行机制——驱动机制、控制机制、保障机制和统筹机制。最后是策略研究,提出山东半岛城市循环经济创新发展的实现路径。科学设定山东半岛城市循环经济在创新发展阶段的发展目标,并提出循环且经济、协调耦合、改革创新与循环渐进的发展原则。结合创新研究,提出山东半岛城市循环经济创新发展的实现路径:培育和推广循环经济典型发展模式,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倡导绿色消费和循环消费理念,形成循环型消费体系;扩大公共服务投入,完善循环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培育和完善城市循环经济市场机制;实施循环经济科技支撑工程,推进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完善城市循环经济法规标准体系,优化制度环境;实施海洋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程,统筹海陆一体化发展。

王文庚[3](2012)在《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共支出管理的核心是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政府采购作为现代政府预算执行管理的有效手段,在西方国家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目前世界上先进发达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来规范本国的政府采购行为,以便更好的发挥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政府采购制度的政策功能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政府采购制度建立初期的目标是节省财政资金,提升采购效率。随着财政收入规模的增长和政府干预的扩大,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逐步为各国所认识,成为国家进行经济和社会调控,实现经济和社会政策目标的重要工具。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建立的目的主要是规范政府采购程序,促进企业公平竞争,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虽然考虑了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发挥,但缺乏如何实施的具体条件,弱化了对经济和社会的调控效果。当前,我国提出进一步转变以投资和出口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政府采购政策大有作为。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尚未散去,各国贸易保护主义又抬头,中国启动加入政府采购协议谈判的背景下。深入研究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发挥政府采购的调控作用,促进国内产业发展已经刻不容缓。本文是将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纳入公共支出功能的整体视野下进行讨论,从西方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多视角分析政府采购的经济社会功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总结我国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实践经验,对西方国家政府采购政策功能进行对比分析基础上,提出进一步丰富我国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促进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发挥的意见和建议。本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论述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关于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提出本文的研究框架和思路。指出政府采购功能主要包括效率功能、规范功能和政策功能。本文的研究框架主要围绕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进行研究,论述政府采购如何发挥政策功能的理论基础、实现方式、实践经验及对策建议。第二章论述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发挥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揭示政府采购政策是政府采购制度发展和演变的必然结果;政府采购的公益性、经济和社会管理领域的市场失灵、我国经济发展和转型的迫切要求决定了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必要性;公共支出规模的扩大和政府采购制度的建立为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发挥提供了现实条件;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应与效率功能、公平竞争相互协调;政府采购政策属于公共政策,具有独特的政策特点和政策工具作用。第三章对政府采购政策在资源配置、国内产业发展、自主创新、节能环保、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提出政府采购可以支持国内产业发展,减少自主创新的不确定性;对自主创新具有需求拉动和供给推动的综合作用;可以激励企业创新,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科技成果转化。政府采购在促进绿色采购和绿色消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战略职能。第四章对我国政府采购政策方面的实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不足及原因进行分析。我国政府采购政策在支持国内产业发展方面作用发挥不够;自主创新采购政策停止执行、节能环保采购政策功能初步显现;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初步建立。我国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发挥不理想主要是思想上不够重视、政策目标不清晰、制度和监督体系不健全、政策缺乏可操作性等各方面因素综合导致的结果。第五章对国际组织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政府采购政策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各国政府采购在节约支出的同时兼顾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第六章提出了完善我国政府采购政策措施的建议。首先,要深化对政府采购政策功能重要性的认识,积极促进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发挥。其次,应完善政府采购促进国内产业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强化绿色采购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三是应建立科学合理的促进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发挥的制度体系;四是建立促进政府采购功能发挥的监督体系;五是要积极应对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的国际形势,充分利用国际规则保护和发展自己,不断提升我国产业的竞争力。

董赤[4](2010)在《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文中指出“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是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发展历程、主要思潮与对人们审美价值取向进行系统性探究的史论性命题。对于社会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室内设计艺术的发展演变,室内设计文化的形成规律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重点考察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文化特征、艺术规律和文化特征,并对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在我国设计艺术现代性的转型过程中,设计艺术的价值追求经历了由功能至上到功能与审美大体均衡,再到审美逐渐压倒功能的发展阶段。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和行业,在步入21世纪时,设计艺术在社会经济和大众生活中的支撑发展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在这一发展历程中,我国设计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应当说成就卓着,尤其在室内设计方面。但从学界的研究来看,整体上仍停留在总体的历史性框架内,重复性研究较多,亟需立足于发展的视角,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历史性反思。本课题正是在这一视角和背景下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反思,它是一种对过去30年来室内设计艺术发展的把脉,既是一种建设性的批判,也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探讨。本文在开篇对所选题题目的有关概念、现实记忆、史学思考进行了系统性分析与介绍。并从八个方面深入研究室内设计艺术的本质规律。第一章,重点阐述了室内设计自觉意识于新时期初始,其室内设计参与我国对外开放需要和设计师们的思考,也包括作为工艺美术概念下的设计艺术在经济建设中得到的确认。第二章,从中国室内设计教育内容入手,以改革开放的设计理念,分析室内设计教育较早适应社会所需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在改革发展的背景下,以“走出去、请进来”为理念,研究确立专业概念,调整艺术教育结构,加强与国际设计教育交流,向社会输送设计人才,传播设计文化,完善室内设计教育模式。第三章,分析了西方艺术思潮的传入,传播的主要途径和对对我国室内设计的影响与冲击,以及国内设计界精英们的思考与行动。第四章,主要阐述新时期以来,设计艺术的室内设计在学术上的种种努力,介绍其研究成果,“人的主题”作为设计的本质提出,营建“室内设计”并发展到“室内环境设计”,及竞赛和评价机制的导入对专业发展的影响。使我国新时期以来,室内设计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呈现出清晰的思路。第五章,介绍了作为艺术设计中的室内设计艺术在市场运作中,行业组织、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并深入分析了多年来这一行业所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第六章,就室内设计中行业与其它行业之间的联系、影响以及室内设计本身技术层面的支持所带来的产业化进行把脉,以便于我们从中了解室内设计作为“艺术设计”传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所呈现的引领力量和自身的现代性特征。第七章,重点阐释室内设计由为少数人来享用的艺术走向民间生活,成为大众消费的一种方式。专业的室内设计推动了设计文化,从而影响了大众审美取向。政府与行业组织也积极地指导室内设计,充分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也使得设计与消费、健康与审美,规范与标准等方面健康有序地发展。第八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成熟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第九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发展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论文的最后结论部分,对我国室内设计学科发展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温故而知新”,正是因为这段历史的研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从中可以获得不少的历史的经验和启示,为推动中国的室内实际进一步发展而追求和探索新的方向。

王莉静[5](2010)在《我国企业生态化系统及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资源短缺、环境恶化,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失衡。贯彻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企业生态化内部系统、外部系统及企业生态化发展模式,促进我国企业生态化发展,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还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首先,论文在对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进行总结和论述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企业生态化的内涵和特征,探讨了我国企业生态化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同时分析了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企业生态化的实践以及对我国的启示。其次,论文对我国企业生态化动力系统的构成和特征进行了论述,该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其中企业生态化动力因素包括利益驱动力、企业家精神、企业形象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等企业内部动力因素和市场需求拉动、市场竞争压力、政府行为驱动以及技术创新推动等企业外部动力因素;企业生态化阻力因素主要包括企业规模重力、企业管理阻力以及企业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阻力。在对这些因素进行分别论述之后,论文将牛顿力学的思想引入企业生态化发展动力系统中来,构建了企业生态化动力系统的力学模型,进行了受力分析,更加直观的表述了企业生态化的影响因素。第三,论文从企业内外部两个视角入手解析企业生态化的运行要素,构建了企业内部生态化系统和企业外部生态化系统。论文构建了企业内部生态化系统的灯笼模型,其中灯笼柄是企业生态化战略,灯笼芯是企业生态化思想,灯笼底是企业组织学习基因;灯笼身是企业生态化的保障子系统和运行子系统;并对保障子系统和运行子系统进行了详尽论述。企业外部生态化系统主要研究企业生态化过程中与政府、中介机构、科研机构、高校以及其他企业等社会单元的能量和信息交流与合作,论文对外部生态化系统的子系统构成进行了分析,并对外部生态化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以及系统的稳定性进行了探讨。第四,论文构建了企业生态化内部发展模式以及外部发展模式。企业生态化内部模式主要包括企业生产系统生态化模式即从企业的原材料投入、生产、销售到废弃物排放都实现生态化以及企业管理系统生态化模式;企业外部生态化模式主要包括企业合作生态化模式、企业生态化市场导向模式以及企业生态化政府干预模式;并论述了几种模式之间的关系。第五,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文研究问题的视角,对指标进行了筛选,构建了包括企业生态化投入指标、企业生态化经济效益指标、资源效益指标、环境效益指标和社会效益指标等五个系统指标层,26个状态指标的企业生态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构建了灰色定权聚类模型以及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模型,这两种模型结合进行企业生态化发展水平评价。对哈尔滨利民农化技术有限公司生态化实践进行了实证研究,一方面验证了论文指标体系以及模型的正确性,另一方面找出哈尔滨利民农化技术有限公司生态化实践的优势及不足,指导哈尔滨利民农化技术有限公司生态化实践的进一步开展。最后,论文针对构建的企业生态化系统、发展模式以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我国企业生态化的发展对策,内部对策主要包括建设企业生态供应链、全面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完善企业生态化创新体系;外部对策主要包括完善企业生态化的理论体系、构建企业生态化政策支持体系、建立企业生态化制度体系、健全企业生态化的配套服务体系以及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

何金菊[6](2009)在《绿色贸易壁垒及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和对策分析》文中指出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并且经过了3-5年的过渡期。即2006年12月11日开始,我国的入世过渡期完全结束,随之产生了绿色贸易壁垒问题,而绿色贸易壁垒凸现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受到许多国家针对我国所设立的绿色贸易壁垒,这导致我国企业出口商品受到限制甚至禁止。由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其出口贸易逐年增加,发达国家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劳动力成本高,其产品的销售价格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的价格。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市场,采用绿色贸易壁垒限制甚至禁止发展中国家的某些产品贸易。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入世过渡保护期已经成为历史,研究绿色贸易壁垒及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叙述绿色贸易壁垒相关概念的理论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绿色贸易壁垒的国际比较和经验借鉴以及金融危机下绿色贸易壁垒的新情况,并根据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制约因素分析,提出宏观层面对策、中观层面对策、微观层面对策。

王连茂[7](2009)在《江西省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石化类能源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及其消费导致了能源价格的持续上涨和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也诱致了木质能源产业的发育和发展。江西省因其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适宜的社会经济条件而成为木质能源产业发育的理想之地。本文的研究将为江西省木质能源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指导。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是本文研究的起点。在此基础上,以江西省木质能源产业为核心,首先分析了木质能源产业诞生的必然性,然后探讨了能源林基地建设和木质能源产品生产策略两方面的内容,并从产业一体化的角度,分析了能源林基地布局和木质能源产品生产布局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了制度创新之于江西省木质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案例研究则进一步论证了发展江西省木质能源产业的可行性。从论文研究的内容来看,全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和第二章是本文为开展研究所进行的准备工作,随后的第三章至第七章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八章是本文研究的简要总结。第一章前言部分是关于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及范畴的界定等相关问题的说明,本章重点是国内外关于木质能源产业研究领域内的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评价。目前,国内外虽然有一些木质能源产业项目开始了示范和试点,甚至启动了商业化运营,但总体而言,产业结构及其形态尚未显露,因而涉及产业化的研究成果较少。第二章是本文开展研究的理论基础,木质能源成为替代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原因,是其可再生性和环境友好性的内在特征,因而循环经济模式就成为了木质能源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而木质能源产业仍然属于幼稚产业范畴的判断,使得制度变迁理论和政府经济学原理成为研究木质能源产业的理论基础。第三章是关于木质能源产业诞生的背景分析。本章以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起点,继而分析了世界和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动趋势,结果表明,以石化类能源产品为主的消费是不可持续的。同时还探寻了能源消费与温室气体排放等环境污染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表明,石化类能源产品的大量消费正是大气中温室气体及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从而可以认为,石化类能源产品的生产及消费属于环境非友好性的行为。正是石化类能源产品的不可持续性和环境非友好性催生了木质能源产业的诞生和发育,因而国内外木质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就是本章必不可少的内容了。第四章是江西省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化策略分析。从产业一体化的角度来看,能源林基地经营企业是木质能源产品生产商的原料供应商。为了实现江西省木质能源产业健康稳定有序的发展,必须要求两者无论是在空间地域布局还是在原材料和产品产量方面都保持协调一致,而循环经济模式则是指导能源林经营和木质能源产品生产的指导思想,要求将其贯彻到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中。考虑到木质能源产业到目前为止仍然属于幼稚产业的范畴,因而政府经济职能的有效发挥和经济制度的创新就成为了江西省木质能源产业发育和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第五章的内容是第四章内容的展开,主要探讨能源林基地建设方面的内容。能源林基地的布局及其生产规模将直接影响木质能源产品的生产布局,所以本章在能源林基地建设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借鉴了国外能源林基地建设经验,提出了江西省能源林基地建设的生产组织形式。第六章主要探讨了江西省木质能源产品的发展策略。市场需求特征决定着产品生产技术和生产规模的选择,因而本章首先分析了木质能源产品市场需求情况,然后探讨了产品生产技术的选择。在揭示江西省能源产品消费结构变动趋势的基础上,预测了该省木质能源产品市场的需求状况,并详细分析了影响需求的主要变量。在木质能源产品的供给方面,主要分析了木质能源产品生产技术的选择策略,提出了在木质能源产业化技术尚未成熟的条件下,需要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出符合江西省木质能源产业发展需要的产业化技术及生产装备。第七章的案例研究,主要考虑到江西省木质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以欧洲投资银行贷款的江西省生物质能源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为对象。在分析项目区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江西省能源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及管理过程,并进一步分析了该项目的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同时对项目风险及其控制、项目活动的环境影响也进行了必要的探讨。本文认为,该项目能够融洽地处理项目区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因而具有较强的可行性。第八章是本文研究的简要总结,总体而言,江西省木质能源产业因其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适宜的社会经济条件而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仍需要产业技术的研发投入、制度创新和政府经济职能的有效发挥,才能为江西省木质能源产业的健康稳定有序的发展提供必要而有效的保障。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①首次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揭示了江西省林木生物质能源生产及消费结构变动的内在关系,建立了江西省林木生物质能源发展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②首次从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链的角度,分析了能源林基地建设与木质能源产品生产之间内在联系,提出了能源林基地布局与木质能源产品生产布局一体化的科学依据;③首次运用有关经济学理论,对江西省发展生物质能源的制度保障和制度创新的内在要求和实现方式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强调了地方政府经济职能之于木质能源产业化发展的特殊作用。

黄尚发[8](2009)在《GE(中国)“绿色创想”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在今天,以及未来几十年,世界面临许多重大挑战,我们已知的石油和天然气储备十分有限,能源价格一路上升,数百万人无法用上清洁的饮用水,环境不断恶化等等。有若干因素影响着这些环境问题,其中包括:人口增长,城市化趋势,全球消耗,气候变化和供水。我们应如何来应对这些挑战?在这种情况下,GE的“绿色创想”(ecomagination)计划应运而生。处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如何保护环境,保护资源,使经济得到健康的发展,使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将尤为迫切。此时,GE在中国开展“绿色创想”业务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良好时机,即可以实现GE在中国业务的升级换代,也可以利用GE的高科技产品帮助中国部分解决上面的问题,实现GE的企业社会责任感,极好的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予以相结合。本文基于对GE和“绿色创想”业务计划的发展,着重对GE(中国)“绿色创想”业务发展战略进行分析研究。通过运用PES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分析,SWOT分析和5P分析等战略分析方法,进一步确定将“绿色创想”业务计划作为GE(中国)发展战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通过该战略实施和相应保障措施等方面的探讨,总结经验、寻找不足,提出改进方法,以更好地规划和推进“绿色创想”业务的长远发展。

杨玉莲[9](2009)在《基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全面提升产品质量的途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国环保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高,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种类越来越繁多,范围越来越广泛,采用国际标准及合格评定程序的趋势不断加强,而且更加关注人体健康与环境保护,目前,它已逐步成为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手段。美国、日本、欧盟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情况各有不同,但往往都通过严格的技术标准、检验检疫要求、包装和标签等对我国产品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提高我国产品出口成本,降低其国际竞争力,阻碍我国产品出口。但另一方面,技术性贸易壁垒也促使我国产业升级,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促进产业现代化的发展。通过研究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产品的影响及对此影响的原因分析,指出了我国产品在提高质量突破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过程中,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门应当发挥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构建咨询信息平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信息环境和制度保障;行业协会应当利用其优势地位,积极参与标准制修订,主动对突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方法进行研究并指导企业,发挥其在促进行业发展中的协调管理作用;企业应当发挥主体作用,积极采用国外先进标准、建立先进质量管理体系,积极获取国外体系及产品认证,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培养熟悉掌握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专业性人才,从长远角度,以提升产品质量来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

刘葭[10](2008)在《成都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循环经济是21世纪全新的发展观,是人类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反思的结果,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发展循环经济,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从成都当前的实际状况来看,成都发展正面临着资源要素制约、产业层次不高、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环境问题较突出、先发性优势弱化等问题,遵循生态经济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今后成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有效载体。论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文献进行必要的梳理,形成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其次,考虑到循环经济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组成的复杂系统,特别是“人”的行为会直接对循环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论文从“人”的角度出发,对“人”所涵盖的四种循环经济参与主体(公众、企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行为进行深入探讨,并尝试构建循环经济主体的参与行为机制。然后,结合成都市的实际情况,着重分析研究了成都市在水、土地、能源资源等方面的循环经济利用现状,并在成都市循环经济发展问题及机遇清晰认识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提出了成都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方案,针对能源、水资源、土体资源、环境状况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最后,构建出成都市循环经济发展途径,并给出一些重要的政策建议。

二、环境标志产品、绿色产品包括绿色健康型民用产品(食品、家电、化工产品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境标志产品、绿色产品包括绿色健康型民用产品(食品、家电、化工产品等)(论文提纲范文)

(1)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创新与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五、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风险社会对认证的制度需求
        一、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制度背景
        二、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制度动因与意义
    第二节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法理内涵
        一、强制性产品认证概念之界定
        二、强制性产品认证法律关系分析
        三、认证权的本质与特征
    第三节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公共治理理论
        二、社会中间层理论
        三、法律的道德性理论
第二章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特点
    第一节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历史变迁及转轨特性
        一、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发展历程
        二、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转轨特性
    第二节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制度体系
        一、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制度渊源
        二、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运行体制
    第三节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主要特征
        一、政府主导干预的父爱主义
        二、质量规制的混合治理模式
        三、发展路径的国际标准依赖
        四、经济法调整的社会本位观
        五、与生产许可制度两轮驱动
第三章 市场体制深化改革背景下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存在问题
    第一节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整体失衡
        一、认证主体社会化
        二、证书分布集中化
        三、寡头垄断的认证市场结构
    第二节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系性立法缺陷——基于立法机制视角
        二、政府监管不到位——基于行政干预视角
        三、认证有效性不高——基于认证绩效视角
    第三节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存在问题的成因与影响:案例研究与批判
        一、案例述介
        二、认证法律制度移植出现异化
        三、认证合谋导致监管机制缺失
        四、政府干预不足与干预过度并存
第四章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运行的域外考察与启示
    第一节 主要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运行概况
        一、放松规制下的制度替代
        二、行政规制权的社会转向
    第二节 域外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运行检视
        一、标准先行、市场推动
        二、立法规范、政府主导
        三、因势利导、协同推进
    第三节 域外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成功经验
        一、效率主义的价值判断
        二、法治基础的权力改革
        三、多元主体的配置结构
        四、风险管理的决策方法
第五章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创新与完善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路径选择的基本原则
        一、他治与自治平衡:强制性与自愿性协同发展
        二、硬法与软法结合:适度干预理念下弹性管理
        三、认证与审批衔接:促进合格评定的方式创新
    第二节 路径选择的立法模式
        一、总体思路:《合格评定法》抑或《技术监督法》?
        二、《合格评定法》的立法导向
        三、标准改进模式——兼谈《标准化法》的修改
第六章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创新与完善的具体建议
    第一节 明确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法律效力和范围
    第二节 完善强制性产品认证中市场准入制度
        一、市场导向与强制性认证竞争政策的关系
        二、认证机构的指定及救济
    第三节 强化对指定认证机构行为的规制
        一、完善强制性认证信息披露机制
        二、提升强制性认证行为的规范性
    第四节 建立健全指定认证机构的法律责任制度
        一、建立健全黑名单制度
        二、完善认证制度中的连带责任
        三、完善工厂检查员的专家责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山东半岛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的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1.2.3 研究方法
    1.3 论文难点与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
        2.1.1 城市循环经济
        2.1.2 体系
        2.1.3 运行机制
    2.2 城市循环经济发展
    2.3 城市循环经济体系
    2.4 城市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
    2.5 文献评述
第三章 山东半岛城市循环经济创新的理论支持
    3.1 循环经济发展理论
    3.2 “三种生产论”与“七次产业”论
    3.3 资源循环利用论
    3.4 “对象-主体-政策模型”理论
    3.5 产业共生理论与产业生态学
第四章 山东半岛城市循环经济创新的实践基础
    4.1 山东半岛概况
        4.1.1 研究区域范围界定
        4.1.2 山东半岛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情况
    4.2 山东半岛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
        4.2.1 萌芽阶段(1998 年以前)
        4.2.2 起步阶段(1998 年-2003 年)
        4.2.3 试点推进阶段(2004 年-2011 年)
        4.2.4 创新探索阶段(2012 年至今)
    4.3 山东半岛城市循环经济实践的典型模式
        4.3.1 城市循环经济的自发转型模式——青岛案例
        4.3.2 城市循环经济的跨越发展模式——日照案例
        4.3.3 城市循环经济的战略推进模式——东营案例
    4.4 山东半岛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实践的总体评价
第五章 山东半岛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创新
    5.1 山东半岛城市循环经济创新构架
    5.2 循环型产业体系
        5.2.1 循环型农业
        5.2.2 循环型工业
        5.2.3 循环型服务业
        5.2.4 废弃物回收资源化产业
        5.2.5 生态修复产业
    5.3 循环型消费体系
        5.3.1 绿色消费系统
        5.3.2 循环消费系统
    5.4 循环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5.4.1 绿色能源系统
        5.4.2 绿色交通系统
        5.4.3 污水再生利用和无害化系统
        5.4.4 生活垃圾回收利用和无害化系统
        5.4.5 污染防治系统
        5.4.6 园林绿化系统
    5.5 三维耦合体系
        5.5.1 三大体系之间的横向耦合
        5.5.2 企业层面、园区层面与城市层面之间的纵向耦合
        5.5.3 山东半岛城市之间的区域耦合
第六章 山东半岛城市循环经济运行机制创新
    6.1 城市循环经济的运行主体
        6.1.1 政府
        6.1.2 企业
        6.1.3 公众
        6.1.4 组织
    6.2 城市循环经济的运行系统与运行过程
        6.2.1 运行系统
        6.2.2 运行过程
    6.3 城市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
        6.3.1 驱动机制
        6.3.2 控制机制
        6.3.3 保障机制
        6.3.4 统筹机制
第七章 山东半岛城市循环经济创新发展的目标和实现路径
    7.1 发展目标
    7.2 发展原则
        7.2.1 循环且经济
        7.2.2 协调耦合
        7.2.3 改革创新
        7.2.4 循序渐进
    7.3 实现路径
        7.3.1 培育和推广循环经济典型发展模式,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
        7.3.2 倡导绿色消费和循环消费理念,形成循环型消费体系
        7.3.3 扩大公共服务投入,完善循环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7.3.4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培育和完善城市循环经济市场机制
        7.3.5 实施循环经济科技支撑工程,推进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7.3.6 完善城市循环经济法规标准体系,优化制度环境
        7.3.7 实施海洋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程,统筹海陆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学位论文图表索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3)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政府采购功能
        1.2.2 关于政府采购购买国货
        1.2.3 关于政府采购推进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1.2.4 关于绿色采购
        1.2.5 关于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1.3.1 效率功能
        1.3.2 规范功能
        1.3.3 政策功能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1 比较研究
        1.4.2 实证分析法
        1.4.3 规范分析法
        1.4.4 历史分析法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
2 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理论分析
    2.1 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发展演变
        2.1.1 政府采购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2.1.2 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发展和演变
    2.2 我国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必要性
        2.2.1 政府采购公益性的要求
        2.2.2 宏观调控的需要
        2.2.3 纠正市场经济失灵的需要
        2.2.4 经济发展和转型的需要
        2.2.5 加强公共支出管理的需要
    2.3 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特征
        2.3.1 政策目标的综合性
        2.3.2 调控方式的灵活性
        2.3.3 政策工具的多样性
    2.4 政府采购功能之间的协调
        2.4.1 政策功能与效率功能
        2.4.2 政策功能与规范功能
        2.4.3 政府采购政策功能与公平竞争原则
        2.4.4 政府采购功能之间的协调
3 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主要内容及作用机理分析
    3.1 政府采购政策与资源的有效配置
        3.1.1 政府采购支出对国内资源的总量配置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3.1.2 政府采购政策能够对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进行调控
    3.2 政府采购政策与支持国内产业发展
        3.2.1 购买国货制度在各国政府采购制度具有普遍性
        3.2.2 购买国货与政府采购协议的非歧视原则并不冲突
        3.2.3 我国建立和完善政府采购“国货”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3.2.4 “国货”标准的确定是政府采购“国货”制度的核心内容
    3.3 政府采购政策与促进自主创新
        3.3.1 我国国内的创新状况要求加大政府采购对创新的支持
        3.3.2 政府采购可以减少自主创新的不确定性
        3.3.3 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的产品具有需求拉动作用
        3.3.4 政府采购可以促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和科技成果转化
        3.3.5 政府采购引导整个社会对自主创新的投入
        3.3.6 政府研发项目的采购对企业创新产生激励效应
    3.4 关于“绿色政府采购”
        3.4.1 “绿色政府采购”可以矫正生产和消费中的市场失灵
        3.4.2 “绿色政府采购”受到了国际社会和国际组织越来越多的关注
        3.4.3 “绿色政府采购”已经成为各国政府采购的一致行动
        3.4.4 “绿色政府采购”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现实要求
    3.5 政府采购政策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3.5.1 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仍处于劣势地位
        3.5.2 政府采购扶持中小企业是政府采购调控经济发展的直接体现
        3.5.3 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利于优化市场环境
        3.5.4 政府采购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符合国际惯例
4 我国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实证分析
    4.1 我国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发展及演变
        4.1.1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采购政策功能
        4.1.2 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奠定了政府采购政策调控的基础
        4.1.3 政府采购政策功能逐渐受到重视和关注
    4.2 我国政府采购对国内产业的支持不够
        4.2.1 国货标准迟迟没有出台
        4.2.2 对采购进口产品缺乏有效控制
        4.2.3 对用政府采购支持国内产业发展没有形成约束力的制度
    4.3 我国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的支持有待优化
        4.3.1 政府采购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框架初步建立
        4.3.2 自主创新采购政策停止执行
        4.3.3 自主创新迫切需要政府采购政策支持
    4.4 我国政府采购对节能环保的支持
        4.4.1 绿色政府采购制度体系基本健全
        4.4.2 “绿色政府采购”政策成效初显
        4.4.3 “绿色政府采购”的执行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4.5 我国政府采购对中小企业支持
        4.5.1 中小企业政府采购的现状
        4.5.2 政府采购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初步建立
    4.6 开放条件下的政府采购政策
        4.6.1 政府采购的国际化趋势
        4.6.2 《政府采购协议》的性质和主要内容
        4.6.3 我国加入政府采购协议的进展
        4.6.4 加入《政府采购协议》对我国的影响
    4.7 我国政府采购政策功能不理想的原因分析
        4.7.1 对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尚未形成共识
        4.7.2 政策目标不够清晰
        4.7.3 相关法规不完备
        4.7.4 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4.7.5 政府采购预算制度不完善
        4.7.6 政府采购范围过窄
        4.7.7 集中采购机构职能弱化
        4.7.8 监督力度不够
        4.7.9 政府采购政策实行缺乏评估和监督
5 国外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对比分析
    5.1 国际组织政府采购政策
        5.1.1 《欧盟政府采购指令》
        5.1.2 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货物、工程和服务示范法》
        5.1.3 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协议》
        5.1.4 世界银行《采购指南》
        5.1.5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政府采购非约束性原则》
    5.2 美国的政府采购政策
        5.2.1 通过严格的立法保护采购国货
        5.2.2 促进科技创新
        5.2.3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5.2.4 促进节能和环保
        5.2.5 政策执行的监督和保障机制健全
    5.3 英国的政府采购政策
        5.3.1 通过竞争来实现“物有所值”
        5.3.2 政府采购政策比较原则
        5.3.3 倡导公共部门作为创新的先导用户,鼓励开发新技术
        5.3.4 对小企业提供支持
    5.4 澳大利亚的政府采购政策
        5.4.1 保护本国产业
        5.4.2 支持本国创新
        5.4.3 支持中小企业
    5.5 日本的政府采购政策
        5.5.1 保护国内产业发展
        5.5.2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5.5.3 促进节能环保
    5.6 韩国的政府采购政策
        5.6.1 支持国内采购
        5.6.2 支持中小企业
        5.6.3 支持高新技术
    5.7 借鉴和启示
        5.7.1 国外政府采购政策的主要特点
        5.7.2 对我国政府采购政策的启示
6 完善我国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建议
    6.1 提高对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思想认识
        6.1.1 重视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发挥
        6.1.2 增强对政府采购多方面政策功能的认识和把握
        6.1.3 加强对政府制度、政策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
    6.2 构建能够积极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政策体系
        6.2.1 完善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政府采购政策
        6.2.2 完善促进国内产业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
        6.2.3 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
        6.2.4 完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
        6.2.5 推进“绿色政府采购”
    6.3 完善促进政府采购政策功能有效发挥的配套制度体系
        6.3.1 完善政府采购政策体系
        6.3.2 强化政府采购政策的统一性、协调性
        6.3.3 完善政府采购法的相关规定
        6.3.4 完善政策性采购的制度基础
        6.3.5 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应与其他公共财政改革协调推进
        6.3.6 加快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
    6.4 完善促进政府采购政策功能有效发挥的监督体系
        6.4.1 强化政府采购政策的统一协调
        6.4.2 加强财政部门的统一管理
        6.4.3 加强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和质疑投诉制度
        6.4.4 积极探索政府采购新途径
        6.4.5 建立政府采购从业资格管理制度
        6.4.6 完善监督机制
        6.4.7 加强对政府采购政策执行结果的绩效评价
    6.5 应对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的政府采购政策体系
        6.5.1 实行逐步、适度、循序渐进的政府采购市场开放政策
        6.5.2 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有效保护国内产业
        6.5.3 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为政府采购市场开放提供制度基础
        6.5.4 关键在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4)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概念话语
    (二) 现实记忆
    (三) 史学思考
一、室内设计的自觉意识
    (一) “十大建筑”与室内装饰艺术的初生
    (二) “国际机场壁画”与绘画装饰艺术的发展
    (三) “广告”对“工艺美术”设计意识的催生
二、室内设计业的市场化崛起
    (一) 思想解放与理性回归
    (二) 建筑设计的发展与室内设计理念的生成
    (三) 室内设计行业的生成与市场化
三、探索中前进的室内设计教育
    (一) 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教育
    (二) 设计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三) 设计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四、设计艺术的“西学东渐”
    (一) 渐行渐近的国外设计思潮
    (二) 室内设计的现实走向
    (三) 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化反思
五、设计艺术的学术拓展与反思
    (一) 概念的确立与演变
    (二) 在交流中日渐成熟的艺术设计
    (三) 实践与理论的互促——室内设计的创作与竞赛
    (四) 室内设计与人的主题
六、走向规范化的室内设计业
    (一) 发展中的行业组织
    (二) 室内设计业的市场化
    (三) 走向规范的必然选择
七、室内设计的硬件与软件
    (一) 各类相关行业间的互动与实践
    (二) 设计表现与设计艺术的重构
八、室内设计与大众消费
    (一) 室内设计走向民众生活
    (二) 室内设计与大众消费
    (三) “发烧”、反思与务实
九、发展期的设计艺术
    (一) 外来经验的本土转换
    (二) 生存的欲求与应对
    (三) 消费时代的室内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我国企业生态化系统及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
        1.3.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我国企业生态化的现状及国外经验借鉴
    2.1 企业生态化的内涵
        2.1.1 生态化企业
        2.1.2 企业生态化的内涵
    2.2 我国企业生态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2.1 我国企业生态化现状
        2.2.2 我国企业生态化存在的问题
        2.2.3 我国企业生态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3 我国企业生态化发展的国外经验借鉴
        2.3.1 美国企业生态化的实践
        2.3.2 日本企业生态化的实践
        2.3.3 德国企业生态化的实践
        2.3.4 国外企业生态化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企业生态化发展动力系统研究
    3.1 企业生态化动力系统构成及特征
        3.1.1 企业生态化动力系统的构成
        3.1.2 企业生态化动力系统的特征
    3.2 企业生态化的动力因素分析
        3.2.1 企业生态化内部动力因素
        3.2.2 企业生态化外部动力因素
    3.3 企业生态化的阻力因素分析
        3.3.1 企业规模重力
        3.3.2 企业管理阻力
        3.3.3 信息不对称
    3.4 企业生态化动力系统的力学模型
        3.4.1 企业生态化受力分析
        3.4.2 企业生态化合力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企业内部生态化系统研究
    4.1 企业内部生态化系统的灯笼模型
        4.1.1 企业内部生态化系统的灯笼模型构建
        4.1.2 灯笼柄——企业生态化战略
        4.1.3 灯笼芯——企业生态化思想
        4.1.4 灯笼底——企业组织学习基因
        4.1.5 灯笼身——运行子系统以及保障子系统
    4.2 企业内部生态化系统的运行子系统
        4.2.1 生产生态化
        4.2.2 营销生态化
        4.2.3 服务生态化
    4.3 企业内部生态化系统的保障子系统
        4.3.1 企业文化
        4.3.2 生态化技术创新
        4.3.3 人力资源管理
        4.3.4 组织结构和制度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企业外部生态化系统研究
    5.1 企业外部生态化系统的五大子系统
        5.1.1 政府子系统
        5.1.2 中介机构子系统
        5.1.3 科研机构子系统
        5.1.4 高校子系统
        5.1.5 其他企业子系统
    5.2 企业外部生态化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
        5.2.1 企业外部生态化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内涵
        5.2.2 企业外部生态化系统能量流动分析
    5.3 企业外部生态化系统的稳定性
        5.3.1 外部生态化系统稳定性的含义
        5.3.2 外部生态化系统稳定性机制分析
        5.3.3 企业外部生态化系统的失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企业生态化发展模式研究
    6.1 我国企业生态化模式设计目标及思路
        6.1.1 我国企业生态化模式的设计目标
        6.1.2 我国企业生态化模式的设计原则
        6.1.3 我国企业生态化模式的设计思路
    6.2 企业生产系统生态化模式
        6.2.1 投入生态化
        6.2.2 生产过程生态化
        6.2.3 销售生态化
        6.2.4 废弃物资源化
    6.3 企业管理系统生态化模式
        6.3.1 完善生态化组织机构
        6.3.2 培育企业生态文化
        6.3.3 建立生态化管理制度
    6.4 企业生态化政府干预模式
        6.4.1 政府在企业生态化中的作用
        6.4.2 政府干预模式的内涵
        6.4.3 政府干预模式的行政手段
    6.5 企业生态化市场导向模式
        6.5.1 市场导向模式的内涵
        6.5.2 税收工具导向模式
        6.5.3 价格效应压力模式
        6.5.4 资源产品许可证推进模式
    6.6 企业合作生态化发展模式
        6.6.1 企业生态化纵向闭合模式
        6.6.2 企业生态化发展的5R模式
        6.6.3 企业生态化的并联共生网络模式
        6.6.4 企业生态化的一体化实践模式
    6.7 企业内外部生态化模式的关系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企业生态化发展评价及实证研究
    7.1 我国企业生态化发展评价的功能
    7.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及思路
        7.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7.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筛选
        7.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7.3 我国企业生态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3.1 评价指标体系
        7.3.2 指标释义
    7.4 我国企业生态化发展评价模型
        7.4.1 灰色定权聚类模型
        7.4.2 AHP法确定权重模型
    7.5 实证研究
        7.5.1 哈尔滨利民农化技术有限公司概况
        7.5.2 企业污染物排放及处理现状
        7.5.3 哈尔滨利民农化技术有限公司生态化水平评价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我国企业生态化发展对策研究
    8.1 促进企业生态化建设的内部对策
        8.1.1 建设生态供应链
        8.1.2 全面推进企业清洁生产
        8.1.3 完善企业生态化创新体系
    8.2 促进企业生态化建设的外部对策
        8.2.1 完善企业生态化的理论体系
        8.2.2 构建企业生态化政策支持体系
        8.2.3 建立企业生态化制度体系
        8.2.4 健全企业生态化的配套服务体系
        8.2.5 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
    8.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绿色贸易壁垒及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和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方法
    三、研究现状
第二章 绿色贸易壁垒相关理论综述
    一、绿色贸易壁垒概述
    二、绿色贸易壁垒的理论基础
    三、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原因
第三章 我国出口贸易面对的绿色贸易壁垒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面对的绿色贸易壁垒现状
    二、制约因素
        (一) 金融危机下绿色贸易壁垒不断抬头
        (二) 政策不够完善
        (三) 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
        (四) 企业自身体制的制约
第四章 绿色贸易壁垒的国际比较
    一、美国的绿色壁垒
    二、欧盟的绿色壁垒
    三、日本的绿色壁垒
    四、经验借鉴
第五章 我国出口贸易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一、宏观层面
    二、中观层面
    三、微观层面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7)江西省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化文献述评
        1.3.1 能源植物资源研究
        1.3.2 生物质能源产业研究
        1.3.3 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化研究
        1.3.4 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化研究文献评价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对象及范畴的界定
        1.4.2 研究方法及思路
    1.5 论文结构及章节安排
2.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的说明
        2.1.1 能源的内涵及其种类
        2.1.2 林木生物质能源的内涵及其种类
    2.2 循环经济理论
        2.2.1 循环经济内涵的界定
        2.2.2 循环经济模式的理论基础
    2.3 制度变迁原理
        2.3.1 制度的内涵
        2.3.2 制度变迁原理
    2.4 政府经济学原理
        2.4.1 政府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4.2 政府行使经济职能的理论基础
        2.4.3 政府积极干预经济的主要理论
        2.4.4 市场机制的缺陷与中国政府角色
3.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化背景
    3.1 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动
        3.1.1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
        3.1.2 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动趋势
        3.1.3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动趋势
    3.2 温室气体排放与能源结构变动
        3.2.1 能源消费与温室气体排放
        3.2.2 中国的能源结构与温室气体排放
    3.3 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趋势
        3.3.1 国外的发展
        3.3.2 中国的现状与趋势
4.江西省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化策略
    4.1 循环经济模式是木质能源产业化的指导思想
        4.1.1 循环经济是江西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4.1.2 循环经济模式的生产技术要求
        4.1.3 江西省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循环经济模式
    4.2 江西省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布局设想
        4.2.1 林木生物能源原料林基地布局
        4.2.2 林木生物能源产品生产布局
    4.3 江西省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一体化策略
        4.3.1 林木生物能源产业结构分析
        4.3.2 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一体化设想
    4.4 江西省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化过程中的制度创新
        4.4.1 国外生物质能源产业的政策安排
        4.4.2 中国政府的生物质能源产业政策
        4.4.3 江西省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化的制度创新
5.江西省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化的基础
    5.1 江西省自然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5.1.1 自然地理概况
        5.1.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5.2 江西省林木生物质能开发现状
    5.3 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化的资源基础
        5.3.1 国外能源林基地的研究
        5.3.2 江西省能源林基地建设条件分析
        5.3.3 江西省能源林基地经营组织模式
6.江西省林木生物质能源产品生产策略
    6.1 江西省能源产品结构变动分析
        6.1.1 江西省能源产品生产现状
        6.1.2 江西省能源产品消费现状
        6.1.3 能源产品消费结构变动分析
    6.2 江西省木质能源产品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6.2.1 国外生物质能源产品市场需求的创造
        6.2.2 江西省木质能源产品市场需求分析
    6.3 江西省木质能源产品生产技术策略
        6.3.1 国外木质能源转化技术概况
        6.3.2 生物柴油生产技术选择
        6.3.3 木质燃料发电技术选择
7.案例研究
    7.1 项目概要
    7.2 项目区自然及社会经济概况
        7.2.1 自然地理条件
        7.2.2 交通通讯概况
        7.2.3 社会经济状况
    7.3 项目区木质能源林建设
        7.3.1 能源林基地建设布局
        7.3.2 能源林建设进度
        7.3.3 能源林营造技术
        7.3.4 项目区能源林建设风险分析
    7.4 项目区能源林建设的保障条件
        7.4.1 合理的组织架构是顺利开展能源林建设的前提条件
        7.4.2 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是能源林建设的基本保障
        7.4.3 科技推广与培训是能源林建设的技术保障
        7.4.4 科学监测与客观评价是能源林建设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7.4.5 充足的资金是能源林建设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7.5 项目产品市场前景与需求
        7.5.1 项目产品供给潜力
        7.5.2 项目产品需求预测
        7.5.3 项目产品市场前景
    7.6 能源林建设的效益分析
        7.6.1 能源林建设的经济效益
        7.6.2 能源林建设的生态效益
        7.6.3 能源林建设的社会效益
    7.7 项目区能源林建设的可行性
8.结论及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及继续研究的方向
附表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历
致谢

(8)GE(中国)“绿色创想”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 GE公司和"绿色创想"业务计划
    2.1 GE公司概况
    2.2 GE在中国的业务发展
    2.3 "绿色创想"业务(ECOMAGINATION)
        2.3.1 "绿色创想"业务诞生的背景
        2.3.2 什么是"绿色创想"业务计划
        2.3.3 "绿色创想"产品标准
    2.4 "绿色创想"业务全球的发展现状
        2.4.1 "绿色创想"业务在美洲
        2.4.2 "绿色创想"业务在欧洲
        2.4.3 "绿色创想"业务在非洲及中东地区
        2.4.4 "绿色创想"业务在亚太地区及澳大利亚发展情况
3 宏观环境分析
    3.1 政策法律环境
    3.2 经济环境
    3.3 社会文化环境
    3.4 技术环境
4 竞争环境分析
    4.1 行业内竞争者
    4.2 潜在竞争者
    4.3 替代品
    4.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4.5 客户的议价能力
5 SWOT分析
    5.1 优势(S TRENGTHS)
    5.2 劣势(W EAKNESSES)
    5.3 机会(O PPORTUNITIES)
    5.4 威胁(T HREATS)
6 GE(中国)"绿色创想"业务发展战略规划
    6.1 战略目标
        6.1.1 战略的概念
        6.1.2 GE(中国)"绿色创想"业务的战略目标
    6.2 "绿色创想"业务的发展战略
        6.2.1 三种典型的发展战略
        6.2.2 GE"绿色创想"业务发展战略选择
        6.2.3 GE(中国)"绿色创想"业务发展现状
        6.2.4 GE"绿色创想"业务进一步发展目标
    6.3 技术研发战略
        6.3.1 加倍研发投资
        6.3.2 广泛技术投资,重点绿色创想研究
    6.4 GE"绿色创想"业务竞争战略
    6.5 "绿色创想"业务营销策略
        6.5.1 产品策略
        6.5.2 价格策略
        6.5.3 渠道策略
        6.5.4 促销策略
7 战略实施及保障措施
    7.1 采取使增长成为流程的战略实施方法
    7.2 关注可靠的执行和财务制度战略
    7.3 提高服务质量
    7.4 人力资源建设
    7.5 优化组织结构
    7.6 企业文化的影响
8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全面提升产品质量的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3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1.4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径
二 相关研究回顾
    2.1 对TBT定义的研究
    2.2 对TBT特点的研究
    2.3 对TBT产生与发展的研究
        2.3.1 TBT的产生
        2.3.2 TBT的发展趋势
    2.4 对TBT的表现形式及对贸易影响的研究
        2.4.1 TBT的表现形式
        2.4.2 TBT对贸易的影响
三 不同国家贸易壁垒的主要形式
    3.1 美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3.1.1 技术法规
        3.1.2 技术标准
        3.1.3 合格评定程序
        3.1.4 绿色技术壁垒
        3.1.5 动植物检疫制度
    3.2 日本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3.2.1 食品质量安全与卫生要求
        3.2.2 药物残留最高限量标准
        3.2.3 检验检疫制度
        3.2.4 JAS农产品规格制度
        3.2.5 标签制度与包装要求
        3.2.6 合格评定程序和质量认证制度
        3.2.7 绿色技术壁垒
        3.2.8 农产品专利壁垒
    3.3 欧盟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3.3.1 技术法规
        3.3.2 技术标准
        3.3.3 体系认证或产品认证等合格评定程序
        3.3.4 绿色技术壁垒
        3.3.5 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
    3.4 美国、日本和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比较分析
        3.4.1 三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手段
        3.4.2 三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特点
        3.4.3 三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共同点
四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4.1 不同产业遭遇TBT的主要形式
        4.1.1 食品、农产品遭遇TBT的主要形式
        4.1.2 机电产品遭遇TBT的主要形式
        4.1.3 纺织品遭遇TBT的主要形式
    4.2 TBT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
        4.2.1 市场准入方面
        4.2.2 出口成本方面
        4.2.3 市场时机方面
    4.3 我国遭遇TBT的原因分析
五 提升产品质量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策略
    5.1 国家层面
        5.1.1 提供信息服务
        5.1.2 标准体系保障
        5.1.3 市场监管
    5.2 行业层面
        5.2.1 积极参与标准制修订工作
        5.2.2 研究突破TBT的途径并用于指导企业
    5.3 企业层面
        5.3.1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发达国家先进标准
        5.3.2 申请国际认证和贸易对象国认证
        5.3.3 提高出口产品环境竞争力
        5.3.4 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
        5.3.5 注重熟练掌握技术性贸易政策的专业人才的培养
六 结论及下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成都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5 研究的内容及框架
    1.6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2.1 循环经济的历史由赖与理论发展
    2.2 循环经济的内涵界定
        2.2.1 循环经济的概念与内涵
        2.2.2 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
    2.3 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
        2.3.1 经济学理论
        2.3.2 生态学基础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4 政策建议
    2.4 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2.4.1 清洁生产模式
        2.4.2 生态产业园模式
        2.4.3 社会层面循环模式
    2.5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比较
    2.6 循环经济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2.6.1 国外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2.6.2 循环经济的国内发展
第三章 循环经济的主体参与行为研究
    3.1 绿色消费是消费者参与循环经济的具体表现
    3.2 企业参与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
    3.3 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3.4 非政府组织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四章 成都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研究
    4.1 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4.1.1 成都市自然资源概况
        4.1.2 成都市社会发展概况
        4.1.3 成都市建设发展概况
    4.2 成都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4.2.1 成都市资源利用状况
        4.2.2 成都市环境保护状况
    4.3 影响成都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其它因素
        4.3.1 观念性制约因素短期内较难改观
        4.3.2 结构性制约因素尚未根本改变
        4.3.3 企业规模小,发展循环经济缺乏规模支撑
        4.3.4 没有形成适合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4.3.5 消费模式有待改善
        4.3.6 缺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持体系
    4.4 成都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机遇
第五章 成都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方案
    5.1 总体思路
        5.1.1 指导思想
        5.1.2 基本原则
        5.1.3 发展目标
        5.1.4 基本思路
    5.2 具体措施
        5.2.1 能源资源利用的循环经济措施
        5.2.2 水资源利用的循环经济措施
        5.2.3 土地资源利用的循环经济对策
        5.2.4 环境保护对策
    5.3 成都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重点
第六章 成都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完善成都市循环经济主体参与机制
        6.1.1 加强政府职能
        6.1.2 深化公众循环经济意识
        6.1.3 积极发展非政府组织
        6.1.4 加快企业循环经济建设
    6.2 完善循环经济支撑体系
        6.2.1 循环经济全面发展体系
        6.2.2 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
        6.2.3 循环经济政策体系
        6.2.4 循环经济绿色技术支持体系
        6.2.5 循环经济评价体系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环境标志产品、绿色产品包括绿色健康型民用产品(食品、家电、化工产品等)(论文参考文献)

  • [1]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创新与完善[D]. 高国钧. 西南政法大学, 2016(10)
  • [2]山东半岛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的创新研究[D]. 顾兴国.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
  • [3]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研究[D]. 王文庚.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2(01)
  • [4]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D]. 董赤. 东北师范大学, 2010(11)
  • [5]我国企业生态化系统及发展模式研究[D]. 王莉静.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0(07)
  • [6]绿色贸易壁垒及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和对策分析[D]. 何金菊. 云南财经大学, 2009(03)
  • [7]江西省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化研究[D]. 王连茂.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0)
  • [8]GE(中国)“绿色创想”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黄尚发. 复旦大学, 2009(02)
  • [9]基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全面提升产品质量的途径研究[D]. 杨玉莲. 浙江工业大学, 2009(06)
  • [10]成都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D]. 刘葭. 西南交通大学, 2008(12)

标签:;  ;  ;  ;  ;  

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产品包括绿色健康民用产品(食品、家电、化工产品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