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致失语的语言功能训练

脑血管病致失语的语言功能训练

一、脑血管疾病致失语的语言功能训练(论文文献综述)

李鸿章,李彦杰,秦合伟,孙英豪,赵妙银,边红恩,覃霄燕[1](2021)在《邵氏五针法联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邵氏五针法联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河南省中医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住院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2组均给予相同的常规内科治疗及语言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邵氏五针法治疗。2个疗程后对2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并记录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情况。治疗前后进行失语测验评分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ELISA法检测2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1(ET-1)水平,并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测定大脑前、中、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与对照组的72.00%相比显着升高(P<0.05);2组理解、复述、命名及自发谈话评分均显着上升(P<0.01),观察组升高更显着(P<0.01);观察组治疗1、2个疗程后NIHSS评分均显着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2组血清CGRP浓度显着升高(P<0.01),血清ET-1含量显着降低(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2组大脑前、中、后动脉Vm均显着加快(P<0.01),观察组改善更显着(P<0.01)。所有对象均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邵氏五针法联合语言康复训练能安全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及神经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血清CGRP水平、下调血清ET-1水平及改善脑部血流灌注有关。

肖丹,陶剑青,张银华,陈晨,李继慧[2](2021)在《开窍醒脑通语针刺疗法联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失语80例》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开窍醒脑通语针刺疗法联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失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联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开窍醒脑通语针刺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失语严重程度、问答能力、复述能力变化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酪氨酸激酶B(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B,TrkB)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语言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语言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DNF和TrkB水平均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效率为77.50%,治疗组有效率为97.50%,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窍醒脑通语针刺疗法联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失语,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语言能力。

叶兰欣[3](2021)在《哑门刺血治疗脑卒中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哑门刺血治疗脑卒中运动性失语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使用哑门刺血加普通针刺治疗,对照组使用普通针刺治疗。普通针刺治疗1次/天,6天/周,每周休息一天,4周为一疗程,共治疗一疗程。哑门刺络放血治疗3天1次,一周2次,治疗4周,共刺络放血8次。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BC评分中流利性、信息量、复述、命名的评分,BDAE分级评分及NIHSS评分,通过统计分析上述几项评分,观察治疗效果差异。结果:1.两组治疗后ABC评分中流利性、信息量、复述、命名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提高(P<0.01),治疗后两组组间ABC评分中流利度、信息量、复述、命名评分均具有差异(P<0.05),观察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其中信息量评分差异明显(P<0.01),流利性、复述与命名三项评分差异(P<0.05)较信息量小;2.治疗后两组组间BDAE分级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失语严重程度的改善较对照组高;3.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但治疗后两组组间NIHS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明显差异;4.观察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85%,两组疗效有差异(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结论:哑门刺血可以更好地促进言语功能恢复,对失语严重程度的改善更高,但对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影响不大,哑门刺血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李铭[4](2021)在《早期语言康复护理联合手部训练法对脑卒中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的干预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早期语言康复护理联合手部训练法对脑卒中失语症患者语言运动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10例脑卒中失语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每组55例。对照组给予早期语言康复常规护理,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手部训练法,均持续干预4周。采用《汉语失语症检查表》、波士顿失语诊断测验(Boston Diagnostic Aphasia Examination,BDAE)评估两组语言功能的康复效果并采用中文版脑卒中失语症生活质量量表(Stroke Aphasia Quality of Life Scale,SAQOL-39g)评估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联合组干预4周后口语表达、听力理解和阅读能力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也显着高于对照组4周后评分(P<0.05);联合组干预4周后康复总有效率94.55%,明显高于对照组81.82%(P<0.05);联合组干预4周后SAQOL-39g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语言康复护理联合手部训练法能有效促进脑卒中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恢复,提高语言康复总有效率和改善生活质量。

姚滔涛[5](2020)在《基于认知神经心理检测的TMS和头针治疗失语症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认知神经心理学角度认为,不同类型的失语症患者存在不同言语加工水平受损,其对应的言语加工脑区也不一样,精准定位治疗是失语症疗效的保证。通过利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e,TMS)及头针分别对失语症患者不同言语加工水平对应的损伤脑区进行精准定位治疗,探讨该方法的可行性,为失语症患者科学康复训练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做出直接可靠的指导,也为精准治疗提供更有意义的参考。方法:对入选的48例恢复期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随机分为相应脑区TMS组、常规定位TMS组、相应脑区头针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各12例。对入选相应脑区TMS组以及相应脑区头针组的24例失语症患者进行汉语失语症心理语言评估(PACA)以确定其在言语加工通路的受损功能模块,按照检测得分低于70%的标准,分为不同言语加工水平受损的两组,分别为语义损伤亚组及语音损伤组。相应脑区TMS组中的语义损伤亚组以左颞中回后部为刺激点,语音损伤亚组以左额下回作为刺激点,进行高频(5Hz)TMS治疗;相应脑区头针组中的语义损伤亚组以左颞中回后部对应头皮体表投影区进行头针围刺治疗,语音损伤亚组以左额下回对应头皮体表投影区进行头针围刺治疗,围刺约4~8针,方向皆刺向投射区的中心;常规定位TMS组则以右半球Broca镜像区作为刺激靶点进行低频(1Hz)TMS治疗,常规针刺组则选取常规穴位进行治疗。四组治疗疗程均为2周,每周5次,每次约30分钟。各组治疗前后均采用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AB)、视图命名检测以及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法(BDAE)的失语严重程度检测,分别记录患者自发语言、理解、复述、命名、失语商(AQ)、视图命名检测的正确数和反应时、失语症的严重程度分级,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WAB语言功能评分的比较治疗前四组患者的失语商AQ及语言功能亚项中自发语言、理解、复述、命名4项的评分未见统计学差异,表明四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四组间的比较显示患者自发语言功能以及理解功能有显着性差异,其中自发语言X2=3.112,P=0.037,理解X2=4.632,P=0.021,按a=0.05水准,提示治疗后四组间自发语言以及理解功能不同,需进一步对治疗后各组间两两比较。1.1 TMS亚组治疗前后WAB语言功能评分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两组间的比较显示患者理解功能有显着性差异,相应脑区TMS组理解为108.5(68.25,125.25),常规定位TMS组患者理解功能为70.0(49.75,98.5),Z=-2.19,P=0.028,提示治疗后相应脑区TMS组理解功能提高优于常规定位TMS组。经两相关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相应脑区TMS组在WAB评分中AQ及自发语言、理解、复述、命名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常规定位TMS组仅在AQ及复述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相应脑区TMS治疗对失语患者综合语言能力改善较为明显,自发语言、理解、命名改善优于常规定位TMS组。1.2针刺亚组治疗前后WAB语言功能评分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两组间的比较显示患者自发语言功能有显着性差异,相应脑区头针组自发语言为9.0(8.25,10.00),常规针刺组患者自发语言功能为8.0(7.0,9.0),Z=-2.95,P=0.003,提示相应脑区定位的头针治疗后患者自发语言功能改善较常规针刺组明显。经两相关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相应脑区头针组在语言整体功能评分AQ及自发语言、理解、复述、命名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常规针刺组在AQ及理解、复述、命名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3相应脑区TMS组及相应脑区头针组治疗后WAB语言功能评分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语言整体功能评分AQ及语言功能亚项自发语言、理解、复述、命名4项的评分未见统计学差异,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对失语患者WAB语言功能的改善未见明显差异。1.4常规定位TMS组及常规针刺组治疗后WAB语言功能评分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语言整体功能评分AQ及语言功能亚项自发语言、理解、复述、命名4项的评分未见统计学差异,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对失语患者WAB语言功能的改善未见明显差异。2视图命名的比较经多个独立样本比较的Kruskal-Wallis H检验,治疗前四组患者的视图命名得分及命名反应时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表明四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四组间的比较显示患者视图命名反应时有显着性差异,c2=19.228,P=0.000,按a=0.05水准,认为四组间治疗后命名反应时不同。2.1 TMS亚组治疗前后两组视图命名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命名反应时间有统计学差异,相应脑区TMS组治疗后命名反应时为9.50(8.53,10.47),常规定位TMS组治疗后命名反应时为12.05(11.1,12.737),Z=-3.58,P=0.000,提示相应脑区TMS定位治疗后命名反应所需时间较小,命名能力较常规定位TMS治疗有所提高。治疗前后组内两相关样本秩和检验结果提示相应脑区TMS组治疗后视图命名得分及反应时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定位TMS组命名反应时较治疗前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针刺亚组治疗前后视图命名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视图命名得分与命名反应时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组内秩和检验结果提示相应脑区头针组治疗后视图命名得分及反应时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针刺组命名反应时较治疗前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3相应脑区TMS组及相应脑区头针组视图命名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视图命名得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命名反应时比较Z=-3.669,P=0.000,其中相应脑区TMS组命名反应时为9.50(8.53,10.47),相应脑区头针组命名反应时为12.35(11.15,13.25),提示相应脑区TMS组治疗后视图命名反应时优于相应脑区头针组。2.4常规定位TMS组及常规针刺组视图命名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视图命名得分及命名反应时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常规定位TMS组及常规针刺组治疗后视图命名得分及命名反应时改善未见差异。3失语疗效评分比较经多个样本率比较的卡方检验,治疗后四组患者的失语严重程度相比X2=2.291,P=0.933,按a=0.05水准,尚不可认为四种方法治疗失语症的有效率有差别。4相应脑区定位治疗语义损伤亚组及语音损伤亚组的比较4.1相应脑区TMS组内治疗前后的比较相应脑区TMS组分为语音损伤组及语义损伤组两个亚组,两亚组进行治疗前后的两相关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语音损伤亚组在语言整体功能评分AQ及理解、命名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语义损伤亚组在语言整体功能评分AQ及理解、复述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语音损伤为主的失语患者TMS刺激左额下回后部,对命名及理解能力改善较好,语义损伤为主的失语患者TMS刺激左颞中回,对理解及复述能力改善较好(P<0.05)。4.2相应脑区头针组内治疗前后的比较相应脑区头针组分为语音损伤组及语义损伤组两个亚组,两亚组进行治疗前后的两相关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语音损伤组在语言整体功能评分AQ及自发语言、理解、命名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语义损伤组在语言整体功能评分AQ及各项功能评分中与治疗前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语音损伤亚组的语言功能恢复优于语义损伤亚组。结论:1以受损语言中枢靶向定位的TMS治疗对失语患者综合语言能力改善较为明显,其中以理解功能及视图命名改善较为显着,优于右Broca镜像区定位的TMS治疗患者,且对视图命名能力的改善以提高反应时为主。2以受损语言中枢体表投影区头皮围针治疗对失语症患者自发语言功能改善较为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治疗患者。3受损语言中枢体表投影区围针治疗对于语音损伤为主的失语患者疗效优于语义损伤为主的失语患者;而对于语义受损为主的失语患者,TMS靶向定位治疗效果可能优于针刺定位治疗。

徐元波[6](2020)在《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的Meta分析及取穴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Meta分析,客观评价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疗效,在此基础上初步得出针刺取穴规律,为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检索 CNKI、VIP、Wangfang database、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数据库中关于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的随机对照研究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截止至2020年5月,由两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参照Cochrane协作网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评价,利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建立Microsoft Excel数据软件表格,采用频数分析的方法对纳入文献中的穴位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经过文献筛选,最终确定纳入分析的文献共计28篇,脑卒中后失语患者共有2121名,26项研究评价了治疗有效率,对其进行Meta分析,结果提示针刺治疗与对照组相比,能显着提高治疗总有效率(OR=4.32,95%CI[3.26,5.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项研究记录了语言功能评分总分的情况,Meta分析结果提示针刺治疗与对照组相比,能提高语言功能评分总分(SMD=1.76,95%CI[0.98,2.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项研究记录了语言功能评分亚项中口语表达评分的情况,Meta分析结果提示针刺治疗与对照组相比,能显着提高口语表达水平(SMD=1.93,95%CI[1.28,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项研究记录了语言功能评分亚项中听理解评分的情况,Meta分析结果提示针刺治疗与对照组相比,能显着提高听理解水平(SMD=1.19,95%CI[0.66,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项研究记录了语言功能评分亚项中复述评分的情况,Meta分析结果提示针刺治疗与对照组相比,能显着提高复述水平(SMD=1.12,95%CI为[0.78,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项研究记录了语言功能评分亚项中命名评分的情况,Meta分析结果提示针刺治疗与对照组相比,能显着提高命名水平(SMD=1.11,95%CI[0.70,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项研究记录了语言功能评分亚项中阅读评分的情况,Meta分析结果提示针刺治疗与对照组相比,能显着提高阅读水平(SMD=1.91,95%CI[1.13,2.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项研究记录了语言功能评分亚项中书写评分的情况,Meta分析结果提示针刺治疗与对照组相比,能显着提高书写水平(SMD=1.18,95%CI[0.74,1.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项研究评价了治疗前后失语严重程度变化的情况,Meta分析结果提示采用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对失语严重程度改善情况比对照组好(SMD=0.98,95%CI[0.62,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项研究评定了功能性交流能力改善情况,Meta分析结果提示采用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对功能性交流能力改善情况比对照组好(SMD=2.28,95%CI[1.40,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项研究评估治疗前后失语症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Meta分析结果提示采用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对失语症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比对照组好(MD=15.72,95%CI[11.56,19.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主穴频次分析结果:主穴共涉及57个不同的穴位,其中经穴为34,经外奇穴为22,阿是穴为1,共计使用频次为145次。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主穴常用腧穴为百会,哑门,廉泉,言语一区,玉液,金津,风府,风池,上廉泉,旁廉泉,顶颞前斜线,言语三区,合谷。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主穴常用经脉为督脉,任脉,足少阴胆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结论: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提高语言功能评分(包括自发谈话、听理解、复述、命名、阅读、书写等各亚项评分)、改善失语严重程度、失语患者功能性交流能力改善情况及脑卒中失语症患者生活质量,但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普遍不佳,因此本研究的结果存在一定偏倚。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要收集更多高质量、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论证。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建议取百会,哑门,廉泉,言语一区,玉液,金津,风府,风池,上廉泉,旁廉泉,顶颞前斜线,言语三区,合谷等穴。

李芳[7](2020)在《姿势控制下的肢体动态训练在脑卒中失语症康复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在探讨性别、年龄、卒中类型、病程、病变部位、运动功能以及认知等因素对失语症康复预后影响的基础上,采用北京中康失语症评估量表和不同量度的运动功能量表进行评估,且进行传统康复与姿势控制下肢体动态康复干预,评价失语症康复治疗效果,旨在为卒中后失语症患者临床康复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陕西省康复医院运动疗法科收住的163例脑卒中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性别、年龄、病变部位、运动功能等基本资料,首先在应用SPSS23.0软件对影响失语症患者言语功能的各因素进行Pe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其中的影响因素如上下肢功能、平衡、姿势控制是否与失语症患者言语功能相关显着,为下一步对脑卒中失语症患者进行姿势控制下的肢体动态干预提供依据;其次,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脑卒中失语症患者(病程在1年内),随机分为4组(每组10人):对照组进行传统康复干预,实验组在传统康复干预基础上,分别进行姿势控制下上肢动态训练干预(简称:上肢组)、姿势控制下下肢动态训练干预(简称:下肢组)、姿势控制下上下肢动态训练干预(简称:上下肢组)。每组干预周期均为8周,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4周、干预后8周采用北京中康失语症检查量表和不同量度的运动功能量表对患者的言语功能及影响姿势控制的上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平衡功能、ADL等进行测评,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1)各影响因素与失语症言语功能的相关性失语症患者的言语功能评分与患者的病变部位、认知、Fugl-meyer上肢、Fugl-meyer下肢、脑卒中类型、ADL、姿势控制(PASS)、平衡(Berg)、危险因素、职业类别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546、0.481、0.339、0.289、-0.270、0.218、-0.199、0.230、0.187、-0.173。(2)各组不同量度运动功能干预前后比较结果运动功能组内比较,干预4周后较干预前相比上肢组或下肢组评分项目在Brunnstrom上肢、Brunnstrom手、Brunnstrom下肢、Fugl-Meyer上肢、Fugl-Meyer下肢、Fugl-Meyer平衡、姿势控制、日常生活能力均显着提高(p<0.01)。上肢组步行功能较干预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上下肢组在Fugl-Meyer平衡干预4周后较干预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Fugl-Meyer上肢干预4周后较干预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8周较干预前相比,上肢组或下肢组或上下肢组评分项目在Brunnstrom上肢、Brunnstrom手、Brunnstrom下肢、Fugl-Meyer上肢、Fugl-Meyer下肢、步行功能、姿势控制、日常生活能力均显着提高(p<0.01),对照组Fugl-Meyer上肢干预8周后较干预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与干预后4周相比,上肢组或下肢组或上下肢组评分项目比较:Brunnstrom上肢、Brunnstrom手、Brunnstrom下肢、Fugl-Meyer上肢、Fugl-Meyer下肢、Fugl-Meyer平衡、步行功能、姿势控制、日常生活能力均显着提高(p<0.01),上肢组在Fugl-Meyer平衡、对照组在Fugl-Meyer上肢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功能组间比较,干预8周时,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中上下肢干预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中下肢组、上下肢组较对照组有差异(p<0.05),干预4周或8周后在Fugl-Meyer平衡评分中上下肢组、下肢组较对照组有差异(p<0.05),步行功能上下肢组较对照组有差异(p<0.05)。(3)各组言语功能各类目干预前后比较结果组内比较结果显示:上肢组在听理解名词、听理解句子、命名动词、命名名词、命名句子项目上治疗8周后与干预前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听理解句子、复述句子、命名句子干预8周与干预4周时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阅读名词、阅读动词、阅读句子、出声读名词、出声读动词、出声读句子等项目上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组在出声读动词方面有显着差异(p<0.05)。上下肢组在听理解动词、听理解名词、听理解句子、执行、复述名词、复述动词、复述句子、命名名词、命名动词、出声读名词、出声读动词、出声读句子、阅读名词、阅读动词项目在干预8周后与干预前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听理解动词、听理解名词、听理解句子、执行、复述名词、复述动词、复述句子、命名名词、命名动词、出声读名词、出声读动词、出声读句子、阅读名词、阅读动词项目在干预8周后与干预4周后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在命名名词、命名动词项目上干预8周较干预4周有显着性差异(p<0.05)。言语功能组间比较,干预8周时,上下肢组较对照组在听理解名词、听理解动词、听理解口头命令执行项目有差异(p<0.05),下肢组较对照组在听理解口头命令执行、命名动词、出声读类目上有差异,其余组间均无差异,阅读上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脑卒中失语症患者的言语功能与患者病变部位、认知、Fugl-meyer上肢、Fugl-meyer下肢、脑卒中类型、ADL、姿势控制、平衡、危险因素、职业类别相关。(2)姿势控制下的上下肢动态康复干预和传统康复治疗对病程在一年内的脑卒中失语症患者均有康复效果,主要表现在听理解名词、听理解动词、听理解口头命令执行方面。且上肢动态训练效果优于下肢动态训练,以上下肢动态训练效果更优,提示结合上肢动态训练干预与失语症的预后关系最为密切;(3)不同干预周期对病程在一年之内的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有别,8周优于4周,且以姿势控制下传统康复加上下肢动态训练干预的康复效果为着。

殷冬雪[8](2020)在《针灸配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目的是观察针灸配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且探讨对比单用语言康复训练所展现的优越性以及增强日常生活语言沟通能力。材料与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80例,随机编号分组,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40例,治疗组:针灸配合语言康复训练;对照组:语言康复训练,每周治疗五天,休两天,共治疗四周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对治疗前后进行评估,选用汉语失语成套测验(ABC)的失语定评分量表、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法(CFCP评分表)以及疗效评价,评价组内治疗前后以及组间的各疗效差异。结果:1.ABC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及组内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的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2.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CFCP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及组内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的日常语言沟通能力优于对照组。3.疗效评价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45%,实验组总有效率75%,两组相比治疗前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证明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针刺配合语言康复训练能改善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状,且优于单用语言康复训练。2.针刺配合语言康复训练能增强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日常语言沟通能力,并且优于单用语言康复训练。3.针刺配合语言康复训练能提高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疗效,并且优于单用语言康复训练。证明二者联合使用疗效显着,值得推广。

陈晓燕,王玉龙[9](2020)在《综合语言康复训练在脑血管疾病后失语症中的应用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综合语言康复训练在脑血管疾病后失语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脑血管疾病后失语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研究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增加综合语言康复训练。比较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及语言功能评分。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的语言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语言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改善循环和营养神经等治疗基础上,增加综合语言康复训练,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语言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郭思伶(Kwok Sze Ling)[10](2019)在《针刺膻中、间使穴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脑血管病是人类因疾病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中风后出现失语是中风病最严重的临床后遗症之一。现今医疗及诊断的技术虽昌明,但本病之致残率仍甚高,流行病学报告[1]显示,中风后有大约80%的幸存者遗留严重残疾,国内的新增中风病例每年约有200万人,当中估计大概3/4的患者遗留着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其中约25%的中风病人就是伴随失语症[2]。我国以中医药及针灸等方法治疗中风后失语症的历史源远流长,临床研究及应用实践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鉴于现代医学对本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等研究尚未完全能达致统一共识的情况下,运用针刺治疗本病特显中医学的独特优势,临床疗效的显着性亦是肯定的。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研究及观察,以探讨林国华教授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经验配穴有效性。研究对象均为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和循证医学研究的原则,对中风后失语症进行系统性研究。积极探索经验穴位针刺法的理论内涵、处方选穴、操作手法、疗程与疗效的关系等;不仅有助于优化本病在临床治疗上的处方选穴,当中的创新点是要确立新一组简便安全,又能乎合经济效益的处方配穴,提高针刺治疗本病的效果,减轻患者身受有口难言的痛苦之余,又能丰富临床应用研究领域的学术意义,为其他类似研究提供系统的临床数据等。方法:1.文献研究:参考及综述了有关中医学、针灸学和现代医学对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历史、认识、研究、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案等,从而探讨本研究方案的中医理论治疗本病的效果及可行性。2.临床研究:采用随机简单数字分组方法进行分组,根据临床试验最低样本量,将纳入共60例病人分为治疗组(经验穴位)30例和对照组(传统穴位)30例。具体操作方法:准备60个不透光的信封,并按1、2、3、……编号,制作随机卡并按1、2、3……编号,随机卡上注明卡号、随机数字、组别、治疗方法。查阅随机数字表,得出60个随机数字,单数安排为治疗组,双数安排为对照组,填好随机卡后将其放入对应编号的信封,由专人保管。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进入研究后,依次打开信封编号,接受随机卡上的治疗。3.针刺选穴:治疗组采用林教授经验穴位处方治疗,取穴:膻中、间使(双)。操作方法:先找出膻中穴压痛点位置后,由膻中穴进针向压痛点方向平面透刺2寸之内,双侧间使直刺0.5-1寸。所有腧穴均施行平补平泻法,每15分钟行手法1次,留针30分钟。对照组采用传统取穴处方治疗,取穴:百会、上星、风池(双)、金津、玉液、廉泉、通里(双)。操作方法:对照组取传统穴位:金津及玉液点刺不留针。百会及上星及均平刺,进针0.5-0.8寸;廉泉向舌根斜刺0.5-0.8寸,风池(双)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通里(双)直刺,进针0.5-0.8寸;除金津及玉液外,以上腧穴均施行平补平泻法,每15分钟行手法1次,留针30分钟。两组均每周连续治疗5天,休息2天,连续治疗2周,共治疗1个疗程。4.统计分析:本临床课题研究将治疗组(经验穴)和对照组(传统穴)共60例的一般临床资料分析、证型统计比较、不同病变性质的疗效比较、各期临床疗效比较、膻中穴压痛点位置分布比较、以及各方面的语言能力检测评分进行比较,包括: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量表(CRRCAE)[3]和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法(CFCP)[4]评分等。对两组患者采集上述资料完整后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分析,通过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沟通能力及语言功能作出评分等变化,观察及探讨林国华教授经验穴位与传统处方穴位在针刺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疗效,为经验穴位推展到临床应用上提供验证。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均作基线研究数据分析,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左右利手、病变性质及病程分期等进行比较。性别比较采用皮尔逊卡方检验,年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和方差齐性检验(P>0.05),文化程度经Z检验比较,。经卡方检验、t检验和Z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两组的病变性质比较及病程分期比较采用皮尔逊卡方,而惯用利手比较采用连续性校正的卡方检验。经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两组之数据对比,一般资料亦无明显性差异,符合统计学要求,说明两组均是基线均衡,可进行客观性比较。2.临床疗效:在治疗1个疗程后,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统计综合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0.00%,对照组的总效率为63.30%,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后,差异无统计学数据意义(P>0.05),表明两组的疗效相当。3.两组患者在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量表(CRRCAE)评分比较:3.1治疗前,比较两组者汉语标准检查量表失语症评分,两组样本均采用t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及方差齐性检验(P<0.05),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t=-1.039,P=0.307,差异是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都是具有临床的可比性。3.1.1两组患者组内(CRRCAE)评分比较:治疗组组内评分比较,治疗前分数:46.53±16.37,治疗后分数:64.70±22.59,给予不同干预措施后,治疗组组内比较差值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t=-8.816,P=0;对照组组内评分比较,治疗前分数:50.767±14.274,治疗后分数:66.433±18.175,差值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t=-8.227,P=0,两组各自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种疗法均可改善CRRCAE评分。3.1.2两组患者组间(CRRCAE)评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分数:64.70±22.59,对照组治疗后分数:66.433±18.175,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及方差齐性检验(P<0.05),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t=-0.313,P=0.7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样本看来,治疗组结果比对照组差了一点,但不能表明问题,因两组数据比较之后并无统计学意义,这表明两组疗效相似,需要进一步作大样本的临床论证。3.2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汉语标准失语症的各项评分比较,包括:听理解、复述、说、出声读、阅读及计算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项均是无明显性之差异,表明两组临床上具有可比性。3.3两组患者组内的(CRRCAE)各项指标评分比较:3.3.1治疗组组内各项指标评分比较:治疗前分数-听理解:12.57 ± 4.20、复述:10.53±3.15、说:9(7,12)、出声读:6.23±2.54、阅读:5(3,6)、计算:4(2,5)。治疗后分数-听理解:16.97±4.41、复述:14 ± 4.16、说:12(8,16)、出声读:8.33±3.78、阅读:6.5(4,9)、计算:6.5(4,9)。治疗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听理解、复述、出声读治疗前后差值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采用配对t检验,其他均不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采用秩和检验。经统计分析,治疗组治疗后的听理解、复述、说、出声读、阅读及计算等各项指标得分与治疗前的得分进行比较,均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经验穴疗法能提高患者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各个项目评分,可改善患者上述各项的表现。3.3.2对照组组内各项的指标评分比较:治疗前分数-听理解:13.23±3.58、复述:10(8,13)、说:10(8,12)、出声读:7(6,9)、阅读:6(3,8)、计算:3(2,5)。治疗后分数-听理解:17.57±3.73、复述:14(12,17)说:11(10,16)、出声读:8.5(7,10)、阅读:7(5,9)、计算:5(4,7)。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听理解治疗前后差值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采用配对t检验,其他均不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采用秩和检验。经统计分析,对照组治疗后的听理解、复述、说、出声读、阅读及计算等各项指标得分与治疗前的得分进行比较,均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传统穴位疗法能提高患者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各个项目评分,可改善患者上述各项的表现。3.4治疗组,两组患者组间(CRRCAE)各项指标评分之比较:治疗前分数-听理解:18(14,20)、复述:14(12,17)、说:11(10,16)、出声读:8.5(7,10)、阅读:6.63±3.52、计算:6.57±3.91。对照组分数-听理解:18(16,21)、复述:15(10,17)、说:12(8,16)、出声读:8(6,10)、阅读:7.23±3.23、计算:5.63±2.7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比较,阅读、计算治疗后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及方差齐性检验(P<0.05),采用配对t检验,其他不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或方差齐性检验(P<0.05),采用秩和检验。经统计分析,治疗组相比于对照组治疗后的听理解、复述、说、出声读、阅读及计算等各项指标得分进行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两者在改善患者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各个项目评分,效果相近。然而这并没有解释问题,因为两组的数据在比较之后并无统计学意义,这表明两组的疗效相似。在这方面,有必要进一步扩大样本作临床论证。4.两组患者的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法(CFCP)评分比较:4.1治疗前,比较两组的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评分,经正态性检验(P<0.05),两组治疗前均为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秩和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Z=-0.062,P=0.9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具可比性。4.2两组患者组内(CFCP)评分比较:治疗组组内评分比较,治疗前评分:90.5(65,162),治疗后分数:130(104,201),Z=-4.783,P=0;对照组组内评分比较,治疗前分数:91.5(65,160),治疗后分数:128.5(98,192),Z=-4.784,P=0,两组各自的组内比较,差异均是具有显着性的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了两种疗法均能明显提高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评分。4.3两组患者组间(CFCP)评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分数:130(104,201),对照组治疗后分数:128.5(98,192),Z0.350,P=0.727,两组的评分均有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略优于对照组,但碍于目前的样本量影响,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试验论证。5.两组患者在不同病变性质临床疗效比较方面,两组缺血性中风的有效数目为:32(68.09%),无效数目为:15(31.91%);而两组的出血性中风有效数目为:8(61.54%),无效数目为:5(38.46%)。经统计学分析,采用皮尔逊卡方检测,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治缺血性疗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后之失语症疗效均是相约。6.两组患者在各期临床疗效比较方面,两组急性期的有效数目为:22(66.67%),无效数目为:11(33.33%);而两组恢复期的有效数目为:18(66.67%),无效数目为:9(33.33%)。经统计学处理,采用皮尔逊卡方检测,结果显示差异都是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治疗对于急性期和恢复期的中风后失语症的疗效亦是相约。7.两组患者在膻中穴压痛点位置分布比较中,治疗组的膻中穴压痛点位置分布为:左14(46.67%),中7(27.33%),右9(30.00%);而对照组的膻中穴压痛点位置分布为:左14(46.67%),中8(26.67%),右8(26.67%)。采用秩和检验分析,提示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在压痛点分布上没什么太大区别,但从条形统计图上显示压痛点在左侧的明显比其他位置多,此现象与林教授在临床上所观察到的以左边压痛点位置分布较多之表现是一致的,具临床研究价值,值得作进一步探讨。结论:综合上述结果,以膻中配间使穴针刺疗法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不仅证明有效改善患者的语言功能,临床疗效比较与传统穴位之针刺疗效一致,验证了经验穴位之实用性及可行性。经验穴通个调整全身气血,有刺激于外而调整于内等内外均能兼顾的作用,更具有速效、操作简便而又更令患者接受等优点。此突破性优势体现在针刺经验穴位后,语言功能可即时得到改善,病人之自信心当下立建,且可随之进行相应的语言训练或其他治疗,不如针刺某些穴位后,如金津穴,恢复需时,这正是以经验穴位治疗本病的特色之一。而经验穴组方配穴之精髓体现在林教授巧妙地利用了两穴的功能特性,了解到治疗本病可通过调整体内之气,即利用膻中穴达到补气、理气及调气等作用,再结合治疗失语症的要穴-间使穴之参与,共凑出一个崭新的配穴思路,不但有效提高临床治愈率,功效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之余,更能巩固患者抗病之心理素质,且副作用小,对整体治疗有明显的良性促进,应当大力推广致临床上,为临床实践中不断地优化及完善。

二、脑血管疾病致失语的语言功能训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血管疾病致失语的语言功能训练(论文提纲范文)

(1)邵氏五针法联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2.2.1 语言功能评估
        2.2.2 神经功能评估
        2.2.3 临床疗效观察
        2.2.4 血清指标检测
        2.2.5 脑血流动力学检测
        2.2.6 不良反应观察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2组患者治疗前后失语测验评分比较
    3.2 2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3.3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4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GRP、ET-1水平比较
    3.5 2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
    3.6 2组不良反应比较
4 讨论

(2)开窍醒脑通语针刺疗法联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失语80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纳入标准
    1.3 病例排除标准
    1.4 治疗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疗效判定标准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脑卒中后失语患者治疗前后语言功能评分比较
    2.2 两组脑卒中后失语患者治疗前后BDNF和 TrkB水平比较
    2.3 两组脑卒中后失语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3)哑门刺血治疗脑卒中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1.2 一般资料对比
    2 疾病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标准
        3.4 脱落标准
        3.5 中止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分组方法
        4.2 治疗方法
        4.3 观察指标与方法
        4.4 疗效评定标准
        4.5 不良反应处理与分析
    5 统计分析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病例完成情况
    2 汉语失语成套检验评分(ABC)比较
    3 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BDAE)比较
    4 卒中量表神经功能评分(NIHSS)比较
    5 临床疗效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认识
    3 基于哑门刺血治疗对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治疗
        3.1 哑门穴在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中的应用
        3.2 哑门穴选取刺血疗法的依据
        3.3 基础选穴依据
    4 结果分析
    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早期语言康复护理联合手部训练法对脑卒中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的干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联合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语言功能评分比较
    2.2 两组干预后康复疗效比较
    2.3 两组干预前后SAQOL-39g评分比较
3 讨论

(5)基于认知神经心理检测的TMS和头针治疗失语症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失语症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失语症的认识
        1.2.1 失语症的发生机制
        1.2.2 失语症的恢复机制
    1.3 认知神经心理与失语症
        1.3.1 心理词典及语言加工通路
        1.3.2 认知神经心理学框架下的失语症特点
        1.3.3 语言加工的神经基础
    1.4 脑卒中后失语症的中医针灸治疗
        1.4.1 体针疗法
        1.4.2 舌针疗法
        1.4.3 放血疗法
        1.4.4 头针疗法
    1.5 失语症的现代康复治疗方法
        1.5.1 Schuell刺激法
        1.5.2 强制性言语行为疗法
        1.5.3 旋律音调疗法
        1.5.4 认知加工法
        1.5.5 计算机辅助治疗
        1.5.6 非侵入性脑刺激治疗
    1.6 失语症的精准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法
        2.3.1 病例来源及分组方法
        2.3.2 随机方法
        2.3.3 病例选择
        2.3.4 治疗方法
        2.3.5 观察指标及方法
        2.3.6 不良事件及解决办法
        2.3.7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临床一般资料分析
        3.1.1 年龄
        3.1.2 性别及文化程度
        3.1.3 发病类型
    3.2 WAB语言功能评分的比较
    3.3 视图命名的比较
    3.4 失语程度及疗效评分比较
    3.5 相应脑区定位治疗语义损伤亚组及语音损伤亚组的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研究结果分析
        4.1.1 TMS对失语症疗效分析
        4.1.2 针刺治疗对失语症患者疗效分析
        4.1.3 基于认知神经心理检测定位的TMS及头针治疗失语症
    4.2 不足与展望
    4.3 创新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6)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的Meta分析及取穴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脑卒中后失语症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1. 前言
    2. 中医药治疗
        2.1 单纯中药治疗
        2.2 中药结合语言康复训练
        2.3 中药结合西医基础治疗
        2.4 单纯针刺治疗
        2.5 针刺语言康复结合治疗
        2.6 针刺结合西医治疗
        2.7 针药结合治疗
        2.8 针刺中药语言康复并用
    3.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1 研究方法
    1.1 技术路线图
    1.2 研究对象
    1.3 检索策略
    1.4 文献筛选
    1.5 数据采集
    1.6 纳入文献偏倚风险评估
    1.7 Meta分析和穴位频数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的一般特征
    2.3 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估
    2.4 Meta分析结果
    2.5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主穴频次分析结果
3 讨论与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7)姿势控制下的肢体动态训练在脑卒中失语症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文献综述
    2.1 脑卒中概述
    2.2 言语形成的神经机制
    2.3 卒中后言语障碍的影响因素
        2.3.1 年龄、性别、病程等因素
        2.3.2 脑损伤部位和大小
        2.3.3 血流变化
        2.3.4 情感和教育水平
        2.3.5 认知功能
        2.3.6 手部姿势和功能
    2.4 卒中后言语障碍的康复手段与方法研究
        2.4.1 传统针灸治疗方面
        2.4.2 药物治疗方面
        2.4.3 物理治疗方面
        2.4.4 语言力量和运动训练方面
        2.4.5 呼吸训练方面
        2.4.6 感觉运动融合训练方面
        2.4.7 强化治疗方面
        2.4.8 音乐疗法方面
        2.4.9 家庭治疗方面
        2.4.10 计算机辅助治疗方面
        2.4.11 人工智能方面
        2.4.12 其他领域方面
    2.5 小结与展望
3.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量表及操作方法
        3.2.2 评估项目
    3.3 评估流程
    3.4 康复治疗方案
        3.4.1 对照组干预方案
        3.4.2 实验组干预方案
    3.5 技术路线图
    3.6 康复质量控制
    3.7 数理统计法
4.研究结果
    4.1 各影响因素与失语症言语功能评分的相关性
    4.2 干预前后各项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4.2.1 四组干预前后运动功能评分组内比较结果
        4.2.2 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组间比较结果
        4.2.3 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组间比较结果
        4.2.4 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组间比较结果
        4.2.5 步行功能评定组间比较结果
    4.3 干预前后四组各项言语功能评分比较
        4.3.1 言语功能评分组内比较结果
        4.3.2 听理解名词评定组间比较结果
        4.3.3 听理解动词、听理解句子评定组间比较结果
        4.3.4 听理解执行评定组间比较结果
        4.3.5 复述评定组间比较结果
        4.3.6 命名名词评定组间比较结果
        4.3.7 说动词评分比较
        4.3.8 画面描述评分比较表
        4.3.9 其他言语功能类目评分比较
    4.4 不同干预周期运动功能与言语功能的相关性
        4.4.1 干预 4 周后运动功能与言语功能的相关性
        4.4.2 干预8周后运动功能与言语功能相关性分析
5.讨论
    5.1 各影响因素与失语症的相关性分析
    5.2 选择姿势控制与肢体动态训练的理论依据
        5.2.1 姿势控制选择依据
        5.2.2 肢体动态训练选择依据
    5.3 干预前后不同量度运动功能评估结果分析
        5.3.1 Brunnstrom/Fugl-Meyer上肢、Brunnstrom/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结果分析
        5.3.2 Fugl-Meyer 平衡、步行功能评分结果分析
        5.3.3 ADL评分结果分析
    5.4 干预前后言语功能评估结果分析
        5.4.1 听理解
        5.4.2 复述
        5.4.3 命名
        5.4.4 出声读
        5.4.5 阅读
6.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8)针灸配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9)综合语言康复训练在脑血管疾病后失语症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评价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语言功能评分的比较
3 讨论

(10)针刺膻中、间使穴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中风后失语症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1.1 中医对中风后失语症的病名认识
        1.1.2 中医对中风后失语症的病因病机认识
        1.1.3 中医对中风后失语症的病位认识
        1.1.4 中医对中风后失语症的治疗现况
    1.2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2.1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失语症的定义及分类
        1.2.2 运动性失语症的发病机制及恢复机理
        1.2.3 失语症常用的检查及评定方法
        1.2.4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失语症的治疗概况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病例选择
    2.2 研究方法
        2.2.1 伦理审查
        2.2.2 随机分组方法
        2.2.3 临床治疗
        2.2.4 不良事件观察及解决方法
        2.2.5 随访
        2.2.6 观察指标及方法
        2.2.7 统计学分析
    2.3 研究结果及分析
        2.3.1 临床一般资料分析
        2.3.2 临床疗效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选题背景及意义
    3.2 临床研究设计思路
    3.3 选穴依据
        3.3.1 传统穴位之选穴依据
        3.3.2 经验穴位之选穴依据
        3.3.3 膻中穴的位置及功效
        3.3.4 间使穴的位置及功效
    3.4 经验穴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机理探讨
    3.5 经验穴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应用
    3.6 针刺经验穴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评价
        3.6.1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及疗效比较
        3.6.2 《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CRRCAE)评分比较
        3.6.3 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法(CFCP)评定比较
        3.6.4 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的不同病变性质疗效比较
        3.6.5 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的各期临床疗效比较
        3.6.6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膻中穴压痛点位置分布比较
    3.7 不足与展望
    3.8 创新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四、脑血管疾病致失语的语言功能训练(论文参考文献)

  • [1]邵氏五针法联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临床研究[J]. 李鸿章,李彦杰,秦合伟,孙英豪,赵妙银,边红恩,覃霄燕.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4)
  • [2]开窍醒脑通语针刺疗法联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失语80例[J]. 肖丹,陶剑青,张银华,陈晨,李继慧. 河南中医, 2021(07)
  • [3]哑门刺血治疗脑卒中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观察[D]. 叶兰欣.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4]早期语言康复护理联合手部训练法对脑卒中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的干预效果[J]. 李铭.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21(03)
  • [5]基于认知神经心理检测的TMS和头针治疗失语症的临床对比研究[D]. 姚滔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6]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的Meta分析及取穴规律研究[D]. 徐元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姿势控制下的肢体动态训练在脑卒中失语症康复中的应用研究[D]. 李芳. 西安体育学院, 2020(03)
  • [8]针灸配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观察[D]. 殷冬雪.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综合语言康复训练在脑血管疾病后失语症中的应用效果[J]. 陈晓燕,王玉龙. 中国当代医药, 2020(01)
  • [10]针刺膻中、间使穴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研究[D]. 郭思伶(Kwok Sze Li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脑血管病致失语的语言功能训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