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腐剂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防腐剂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研究

一、生物防腐剂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金木[1](2021)在《天然食品防腐剂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天然食品防腐剂来源天然,或从生物体内提取,或其本身为食品的组分。本文简要介绍天然食品防腐剂的抗菌机理,重点阐述几种常用防腐剂的特性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和研究现状,以期为其在食品防腐保鲜中的广泛应用提供思路,为提高食品质量提供安全保障。

郑连强,袁先铃,罗燚[2](2021)在《酱腌菜天然防腐保鲜技术及应用前景展望》文中研究表明酱腌菜是以新鲜蔬菜为主要原料,经不同腌渍工艺制作而成的蔬菜制品。传统酱腌菜的加工工艺、防腐保鲜措施较为落后,为满足现代人健康饮食的需求,加工工艺、防腐保鲜措施需要提质升级。天然防腐剂取代化学防腐剂在食品防腐剂中的应用,以及复合防腐剂的研究已成为食品工业的一个热点。文章对近年来有关酱腌菜的传统加工工艺;影响酱腌菜品质的因素:成品水分含量、腌制温度、腌制时间、包装方式和杀菌条件;酱腌菜防腐保鲜的措施:盐渍法、高温灭菌法、防腐技术、包装技术和栅栏技术进行了综述,并对天然防腐剂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李芮廷[3](2021)在《不同质量控制方式的羊肉非靶向定量脂质组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滩羊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具有脂肪分布均匀,腥膻气味小,肉质细嫩等特性,但是其质量控制成效较差,经济效益较低。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亟待对目前滩羊肉的研究继续深入以提高人们对其品质及营养的认知并推动产业升级。本研究采用高分辨质谱结合脂质组学方法对不同质量控制方式的滩羊肉中标志性脂质进行鉴定,分析其动态变化趋势及生物学功能,阐述脂质代谢通路。具体研究内容与相关结果如下:1.冷链(-20℃)是连接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重要的储存和运输系统,可有效保障羊肉的质量和安全。受脂肪酶与光照等因素影响,羊肉的脂质在冷链贮藏过程中会发生转化,影响产品最终的脂质组成。目前针对羊肉在冷链贮藏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系统分析方面的研究较少,宰后冷链贮藏过程中的脂质动态转化机制尚不清楚。针对上述问题,利用脂质组学结合高分辨质谱法,通过解析脂质分子的断裂机理与特征碎裂片段,阐明其在羊肉冷链贮藏过程中的动态转化机制。不同贮藏周期的羊肉样品经异丙醇提取后,共鉴定出67个显着性变化脂质,分别属于脂肪酰肉碱、溶血磷脂酰胆碱、磷脂酰胆碱等亚类。宰后冷链贮藏的前12天,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和脂肪酰肉碱持续累积,但在12天后发生自氧化代谢;在整个冷链贮藏期间溶血磷脂酰乙醇胺、溶血磷脂酰胆碱和神经酰胺呈增长趋势,鞘磷脂呈减少趋势,持续氧化分解使得羊肉品质劣变。实验发现12天为羊肉冷链贮藏的最佳周期节点。该研究为复杂基质中脂质分子鉴定、定量与转化规律的应用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为肉类产品在冷链贮藏过程中脂质变化规律及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2.热加工是大多数生肉制品采用的杀菌方法,有助于确保肉制品的卫生安全。受温度和水分等因素的影响,羊肉的脂质在热加工过程中会发生转化,影响产品最终的脂质组成。目前基于脂质组学结合通路分析对热加工后生肉制品中脂质的研究较少。针对上述问题,利用高分辨质谱结合脂质组学技术,解析了脂质动态变化趋势,阐明了蒸、煮、烤滩羊肉中脂质转化机制。研究发现神经酰胺和鞘磷脂、磷脂酰胆碱和溶血磷脂酰胆碱两组脂质分别基于鞘脂代谢和甘油磷脂代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转化。基于鞘脂代谢,煮后鞘磷脂向神经酰胺方向转化。富含神经酰胺和低含量鞘磷脂的饮食对人体具有积极作用。基于甘油磷脂代谢,蒸后磷脂酰胆碱和溶血性磷脂酰胆碱转化趋于平衡且损失最小。富含磷脂酰胆碱和溶血磷脂酰胆碱的饮食对人体具有积极作用。这表明蒸和煮滩羊肉是人体健康较为合适的选择。实验中共鉴定出90个差异性脂质,分别属于溶血磷脂酰胆碱、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等亚类,可用于鉴别不同热加工的滩羊肉。该研究以脂质分子水平研究了热加工对肉制品中脂质的影响并提供了合理的烹饪方式。3.食品防腐剂可以有效减缓或防止化学、物理和微生物等因素导致的肉制品腐败变质以达到提高其品质的目的。研究表明防腐剂对延长肉制品的保质期具有积极作用,但是也会对其感官特性和营养成分产生不利影响。目前基于脂质组学研究食品防腐剂对肉制品的影响十分鲜见。本实验采用高分辨质谱结合脂质组学方法,研究了山梨酸钾和乳酸链球菌素对滩羊肉中脂质组成的影响。实验表明添加乳酸链球菌素和山梨酸钾的滩羊肉中脂质含量均明显低于不添加防腐剂的滩羊肉中脂质含量,并且山梨酸钾比乳酸链球菌素对滩羊肉中脂质含量的损耗更大。同时防腐剂的浓度越高,脂质的损失程度越大。肉制品中脂质的流失会导致人体营养物的摄取减少。因此乳酸链球菌素可作为延长滩羊肉货架期并减少脂质流失较合适的防腐剂。实验中共鉴定出106个差异性脂质分子,分别属于溶血磷脂酰胆碱、磷脂酰胆碱、三酰甘油等亚类,可用于鉴别添加乳酸链球菌素、山梨酸钾和不添加防腐剂的滩羊肉。该研究结果为防腐剂在肉类食品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祝媛,吴香,李超,杨晗,李聪,范瑜,杨林伟[4](2020)在《天然防腐剂在肉制品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肉与肉制品在餐桌上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然而化学防腐剂在肉制品领域的应用,其产品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排斥。天然防腐剂与化学防腐剂相比,拥有天然、安全、健康、高效等不可比拟的优势,利用天然防腐剂逐步取代化学防腐剂是市场需求的必然趋势。重点介绍了天然防腐剂的种类、特点、作用范围和在肉制品中的应用现状,剖析了其在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几种天然防腐剂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卢绪志,王伟,金维忠[5](2020)在《天然生物防腐剂在肉制品中的应用》文中提出伴随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肉类加工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肉制品营养丰富,富含人体所需的蛋白质,但因其水分活度高,极易发生腐败变质,为防止肉制品在生产、贮藏过程中的腐败,就不可避免的要用到防腐剂。化学防腐剂的滥用会危害人体健康,因此,近年来天然的生物防腐剂受到了肉制品行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综述了几类常用天然生物防腐剂及其在肉制品防腐中的应用和研究现状,分析了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展望了生物防腐剂在肉制品防腐中的应用前景,从而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张钰皎[6](2020)在《食源性病原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及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因子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本试验以食源性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肠炎沙门氏菌)形成的单一菌和混合菌生物被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影响生物被膜形成的因素,并通过Real Time PCR方法分别检测单一菌和混合菌生物被膜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28种目的毒素因子转录水平的变化。得到如下结果:(1)结晶紫染色法、银染法和扫描电镜法均证明混合菌在培养24h时达到最大黏附度;混合菌生物被膜中的三种细菌的活菌数目均低于其单菌生物被膜中的数目;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混合菌生物被膜中为优势菌。(2)以96孔微量板作为单一菌和混合菌生物被膜的黏附载体,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测定了影响生物被膜的形成因素。①混合菌生物被膜的最佳培养基pH值为7.0,培养温度36℃,培养时间21 h;采用质量分数为1.6%的TSB培养基时,病原菌在最佳条件下形成的生物被膜黏附率最大;碳源促进了生物被膜的形成;NaCl质量分数大于0.4%时,食源性病原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受到一定抑制。②化学防腐剂(EDTA)对混合菌生物被膜有抑制作用,且随着EDTA质量浓度的增加,混合菌生物被膜的黏附度逐渐降低,当添加0.25 mmol/L的EDTA时即可使混合菌生物被膜黏附率下降16.5%;检测AI-2分子活性进一步证实了随着EDTA浓度的增加,黏附度逐渐减少;EDTA仅对处于黏附期(0h~28h)的混合菌生物被膜有抑制作用;添加二价金属离子(Mg2+、Ca2+、Fe2+)可增强混合菌生物被膜的稳定性。③生物防腐剂(乳杆菌ALAC-1、ALAC-2、ALAC-3、ALAC-4和ALAC-5产抑菌物质)对单一菌和混合菌生物被膜及AI-2分子相对活性均有抑制作用,但其对单一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优于混合菌;ALAC-5和ALAC-1对病原菌生物被膜抑制率最高,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抑制率高达78.95%和69.47%。(3)荧光定量PCR发现,28种毒素因子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均被检出,且28种毒素因子在混合菌和单一菌生物被膜中表达量各不相同;混合菌相对于单一菌生物被膜,上调量显着的有肠毒素因子sep、ser,显着下降的是溶血素因子hla和脱皮毒素因子etd,肠毒素因子seb则表达量相等。

黄玉琴[7](2019)在《聚赖氨酸复配防腐剂对腌制萝卜防腐效应》文中指出腌制萝卜是我国居民喜爱的一类蔬菜,但腌制萝卜的含水量高,且腌制萝卜中常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因此,腌制萝卜易被微生物污染。市面上的腌制萝卜大多添加化学防腐剂,且添加超标现象比较严重,存在较大的食品安全风险。生物防腐剂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类防腐剂,其优点是比化学防腐剂食品安全性高、防腐效果更好。但是,生物防腐剂的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实际应用中生物防腐剂的使用受到一定的制约。本研究采用了几种安全、高效的生物防腐剂进行复配,并研究其在腌制萝卜中的应用。本论文首先采用菌落计数法,从腌制萝卜中分离得到导致腌制萝卜腐败的主要腐败菌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嗜气芽孢杆菌(Bacillus aerophilus)与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等5种细菌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壳青霉(Penicillium crustosum)和团青霉(Penicillium commune)等3种真菌。进一步研究了ε-聚赖氨酸(P-Lys)、尼生素、茶多酚、纳他霉素和壳聚糖对这些真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P-Lys 60μg/mL、尼生素60μg/mL、茶多酚75μg/mL、纳他霉素40μg/mL和壳聚糖400μg/mL能完全抑制腐败菌的生长。P-Lys、纳他霉素和茶多酚的联合应用表现出良好的协同效应。当浓度为500μg/mL时,P-Lys、纳他霉素和茶多酚对混合细菌的相对粘附率的抑制作用最强。通过响应面方法,确定了复合防腐剂的组成为:P-Lys 60 mg/kg,纳他霉素35 mg/kg和茶多酚400 mg/kg。在腌制萝卜中添加P-Lys-尼生素-茶多酚复合防腐剂,贮藏(37℃)3周后的菌落总数为4.4×105CFU/g,菌落指标及其它理化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本研究结果可为此复合防腐剂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谭纯良[8](2019)在《鸡蛋干中腐败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控制》文中研究指明鸡蛋干是我国市面上常见的佐餐产品,其风味独特深受人们喜爱,但是因其生产原料——鸡蛋,营养丰富容易受微生物污染而发生变质。通过对长沙某鸡蛋干厂的调查得知真空包装的鸡蛋干经过高温高压杀菌后在夏季仍有高达30%腐败变质率,变质现象为:汤汁浑浊表面颜色正常、汤汁浑浊表面颜色轻微变色、表面颜色全部变色、表面颜色变色并且胀包,严重影响食品安全和厂家声誉。本文以腐败鸡蛋干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构TPA测定其物性;采用稀释平板分离法分离纯化并鉴定鸡蛋干中主要的腐败微生物并进行溯源研究,同时选择几种安全、高效的防腐剂进行复配,探究其对所分离微生物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通过质构TPA测定、菌落总数测定与大肠菌群测定,不合格鸡蛋干产品中汤汁浑浊表面颜色正常的鸡蛋干为工艺不合格的产品,其他变质鸡蛋干为微生物污染导致变质。经初步分离纯化,得到2株细菌,初步判断该2种细菌是导致鸡蛋干腐败变质的主要腐败菌;经过革兰氏染色、16S rDNA分子生物学进一步鉴定发现腐败细菌分别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芽孢杆菌Bacillus sp.LAMI 002。抑菌试验表明ε-聚赖氨酸?溶菌酶?乳酸链球菌素均能够有效抑制腐败细菌生长,且对革兰氏阳性菌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通过响应面法确定最佳复配防腐剂配方为:溶菌酶0.1659 g/kg,ε-聚赖氨酸0.0411 g/kg和乳酸链球菌素0.0659 g/kg。而后在鸡蛋干中添加复配防腐剂后接种腐败菌种,并使其在37°C下培养48 h后,发现菌落总数得到有效控制,所测得的鸡蛋干菌落总数为2.7×103 CFU/g,而未添加防腐剂的鸡蛋干菌落总数为2.9×105 CFU/g,减少了99.07%。此外,通过对生产工艺中环境、工具、原料等采样可以确定芽孢杆菌Bacillus sp.LAMI 002来源于卤制鸡蛋干的卤水。

王茜[9](2019)在《腌制泥螺中优势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食品的安全性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明确腌制泥螺中的微生物菌群结构可优化腌制泥螺传统加工工艺,提高腌制泥螺产品营养和风味、以及产品的安全性。本研究对不同产家的腌制泥螺进行取样,五组样品经纯化传代后获得22株可培养菌株。经鉴定样品1的优势细菌为木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xylosus)、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样品2中的优势菌为柯赫芽孢杆菌(Bacillus kochii);样品3中的优势菌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样品4只分离出一株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由于部分菌株难以在实验室条件下分离获得或是受到到培养基选择,保存条件等因素限制而造成部分菌株丢失,实验样品5中未能分离得到菌株。与其他生物防腐剂相比,乳酸(lactic acid bacteria,LAB)菌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防腐剂具有安全性更高、无残留并且抗菌谱广等优点。样品1、样品2、样品4及样品5的乳酸菌计数(MRS)均在10-100 CFU/g之间;样品3乳酸菌计数(MRS)﹤10CFU/g,无乳酸菌生长。从乳酸菌计数平板上挑取单菌落,经纯化传代后,制备含30%甘油悬液于-70℃冰箱冻藏备用。选取实验所得三株乳酸菌进行耐盐、产酸、抑菌试验。NaCl溶液浓度范围在0-6%,本研究选取的三株乳酸菌均表现出生长性能良好,表现出较强的耐受性。但随着盐浓度的持续增加,三株菌的生长都受到明显的抑制。本实验结果表明:涉及到的乳酸菌具有良好的产酸性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乳酸菌可以迅速增殖,积累有机酸等代谢产物,有效的降低发酵制品的pH值。此外,三株乳酸菌的抑菌试验结果表明L1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均没有明显抑菌作用,L2、L3对三种供试菌株均有抑菌效果,L3对沙门氏菌的抑菌效果比L2明显。木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xylosus)可以产生脂肪酶和蛋白酶,分解肉制品中蛋白质、肽类和脂肪形成酯和挥发性风味物质,从而对于食品的风味形成、增强食用口感等起到重要作用。木糖葡萄球菌具有在食品生产过程中适应发酵、高盐分等环境的特性。本研究对实验室所得的木糖葡萄球菌进行耐亚硝酸盐实验。生长曲线结果表明:实验中的4株木糖葡萄球菌均直接进入对数生长期,在生长18h后达到生长高峰,之后趋于平稳。当亚硝酸浓度小于30mg/kg时,木糖葡萄球菌均具有较好的生长性能;大于50mg/kg时,菌株的生长受到严重抑制。另外,四株菌株相比较,S1和S2耐亚硝酸盐的性能会更好。本研究进行分离不同加工工艺的温州传统腌制泥螺中的优势微生物,对所得微生物进行鉴定,以求筛选出最适合工业化生产的优秀菌株。实验结果表明:所得菌株可以应用于泥螺腌制,改变传统腌制泥螺一直以来高盐、高醇的泥螺腌制工艺,以求获得具有良好风味、营养功能性强的腌制泥螺产品。

庄莹[10](2018)在《植物乳杆菌基因组改组及细菌素对肉丸保鲜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乳酸菌细菌素是一类由乳酸菌产生的能够抑制或杀死其它微生物的多肽类物质,具有抑菌谱广、安全性高和性质稳定等特点,目前主要的缺陷在于野生菌株细菌素产量普遍较低,难以进行工业化生产应用。基因组改组技术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提高细菌素产量的方法,操作简单、耗时短。肉制品的腐败问题是食品行业存在的一大难题,化学防腐剂的滥用使得肉制品中含量严重超标,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因此,开发使用新型、安全和高效的绿色防腐剂是食品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为了克服绿色防腐剂普遍存在的产量低、纯化难度大和价格昂贵等不足,复配防腐剂的开发和应用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本实验利用从酸菜中分离获得的一株产细菌素的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 JL-A65,在前期诱变育种得到的M2-58、M7-111、A1-40和A2-23等细菌素高产菌株的基础上,利用基因组改组技术筛选高产菌株,并将细菌素粗提物与双乙酸钠复配,以期延长肉制品的保质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原生质体融合获得细菌素高产菌株利用L.plantarum JL-A65进行原生质体制备、灭活及融合条件的研究。以原生质体的形成率、再生率作为指标,得到最佳的制备条件为:菌体生长8 h,溶菌酶浓度25 mg/mL,37℃条件下酶解30 min。以原生质体灭活率为指标,得出灭活的最佳条件为:紫外距离19.5 cm照射35 min,60℃水浴40 min。以原生质体融合率为指标,得到融合的最佳条件为:促融剂PEG6000浓度40%,室温条件下作用20 min。利用诱变育种得到的高产菌株作为亲本菌株进行融合,经过4轮的递推式融合得到一株F4-23,产量可达到6.48 μg/ml较原始菌株提高了 103.48%,且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2.复配防腐剂在肉制品防腐中的应用利用与plantaricin JL-A65细菌素具有协同作用的双乙酸钠进行防腐剂复配,通过棋盘法确定添加的剂量为L0(对照组,不添加任何物质)L1、L2、L3、L4(分别添加0.5 g/kg双乙酸钠+8 mg/kg细菌素、1.0 g/kg双乙酸钠+16 mg/kg细菌素、1.5 g/kg双乙酸钠+24 mg/kg细菌素、2.0 g/kg双乙酸钠+32mg/kg细菌素)。最终得到的结果为:对照组第6天菌落总数(1×106CFU/g)超标开始腐败,实验L1组在第8天菌落总数超标开始腐败,而实验L2、L3、L4组防腐效果较好,在第11天出现腐败现象。复配物质的添加对肉丸储藏过程中挥发性盐基氮(TVB-N)、脂肪氧化度(TBARS)、pH、a*值的变化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储藏过程中对照组TVB-N值增长较快,在第8天TVB-N值达到20 mg/mL开始腐败,而L2、L3和L4组在第11天时超过15 mg/mL,与菌落总数的变化趋势一致;各个实验组的脂肪氧化值在14天内均未超过对照组(1 mg/kg);同时复配剂的添加有效地减缓了肉丸pH的上升,对照组pH在第6天达到6.4开始腐败,实验组在第11天才出现明显变化;同时L2、L3、L4组能够较好的保持肉丸的色泽。综合来看,L2组添加1.0 g/kg双乙酸钠+16 mg/kg细菌素是最佳的一个剂量,使肉丸的保质期延长5天。

二、生物防腐剂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物防腐剂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天然食品防腐剂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天然食品防腐剂的概念和分类
    1.1 天然食品防腐剂概述
    1.2 天然食品防腐剂主要分类
2 天然食品防腐剂研究现状
3 天然食品防腐剂在食品中的应用
    3.1 植物源天然防腐剂
        3.1.1 茶多酚天然防腐剂
        3.1.2 功能性低聚糖
        3.1.3 果蔬提取物
        3.1.4 香辛料及其提取物
        3.1.5 中草药及其提取物
    3.2 动物源天然防腐剂
        3.2.1 溶菌酶
        3.2.2 抗菌肽
        3.2.3 壳聚糖
        3.2.4 蜂胶天然防腐剂
    3.3 微生物天然防腐剂
        3.3.1 乳酸链球菌素天然防腐剂
        3.3.2 纳他霉素天然防腐剂
        3.3.3 ε-聚赖氨酸天然防腐剂
        3.3.4 食品级噬菌体
4 结语

(2)酱腌菜天然防腐保鲜技术及应用前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加工工艺对酱腌菜品质的影响
    1.1 成品水分含量
    1.2 腌制温度
    1.3 腌制时间
    1.4 包装方式
    1.5 杀菌条件
2 酱腌菜防腐保鲜的措施
    2.1 盐渍法
    2.2 热杀菌法
    2.3 防腐技术
    2.4 包装技术
    2.5 栅栏技术
3 天然防腐剂的应用进展
    3.1 动物源天然防腐剂
    3.2 植物源防腐剂
    3.3 微生物源防腐剂
    3.4 复配型防腐剂
4 展望

(3)不同质量控制方式的羊肉非靶向定量脂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滩羊肉概述
    1.2 肉类的质量控制技术应用
        1.2.1 冷链
        1.2.2 热加工技术
        1.2.3 肉类防腐剂
    1.3 肉类的脂质组学研究
        1.3.1 脂质组学概述
        1.3.2 脂质组学研究方法
        1.3.3 脂质组学在质量控制中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1.4.3 技术路线
2 冷链贮藏期滩羊肉中脂质差异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试剂与耗材
        2.2.2 仪器与设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冷链贮藏期的滩羊肉中脂质鉴定及分析
        2.3.2 不同冷链贮藏期的滩羊肉中差异显着性脂质的定量分析
        2.3.3 不同冷链贮藏期的滩羊肉中差异显着性脂质的通路分析
        2.3.4 基于脂肪酸降解代谢的脂肪酰基类变化差异及碎裂分析
        2.3.5 基于甘油磷脂代谢的甘油磷脂类变化差异及碎裂分析
        2.3.6 基于鞘磷脂代谢的鞘脂类变化差异及碎裂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热加工的滩羊肉中脂质差异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剂与耗材
        3.2.2 仪器与设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热加工方法的滩羊肉中脂质的轮廓分析
        3.3.2 不同热加工方法的滩羊肉中脂质的统计学分析
        3.3.3 不同热加工方式的滩羊肉中差异显着性脂质的通路分析
        3.3.4 不同热加工方法的滩羊肉中差异显着性脂质的定量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添加防腐剂的滩羊肉中脂质差异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试剂与耗材
        4.2.2 仪器与设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防腐剂处理的滩羊肉中脂质的轮廓分析及聚类分析
        4.3.2 不同防腐剂处理的滩羊肉中脂质的统计学分析
        4.3.3 不同防腐剂处理的滩羊肉中差异显着性脂质的定量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6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天然防腐剂在肉制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动物源天然防腐剂
    1.1 壳聚糖
    1.2 鱼精蛋白
    1.3 蜂胶
    1.4 溶菌酶
2 植物源天然防腐剂
    2.1 茶多酚
    2.2 香辛料提取物和植物精油
    2.3 海藻酸钠
3 微生物源天然防腐剂
    3.1 乳链菌肽(Nisin)
    3.2 纳他霉素(Natamycin)
    3.3 聚赖氨酸
    3.4 曲酸(Kojic acid)
    3.5 生物保护菌(Bioprotective bacteria)
4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5)天然生物防腐剂在肉制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微生物源生物防腐剂及其在肉制品中应用与研究
    1.1 乳酸链球菌素在肉制品中的应用与研究
    1.2 纳他霉素在肉制品中的应用与研究
    1.3 ε-聚赖氨酸在肉制品中的应用与研究
2 动物源生物防腐剂及其在肉制品中应用与研究
    2.1 壳聚糖在肉制品中的应用与研究
    2.2 溶菌酶在肉制品中的应用与研究
3 植物源生物防腐剂及其在肉制品中应用与研究
    3.1 香辛料在肉制品中的应用与研究
    3.2 茶多酚在肉制品中的应用与研究
4 结论与展望

(6)食源性病原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及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因子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生物被膜的概述
        1.1.1 生物被膜定义及特点
        1.1.2 生物被膜的形成
        1.1.3 生物膜内菌种间的相互作用
        1.1.4 生物被膜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1.2 控制生物被膜的方法
        1.2.1 化学防腐剂
        1.2.2 生物防腐剂
    1.3 群体感应机制
        1.3.1 群体感应的概念
        1.3.2 群体感应系统
    1.4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素因子
    1.5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1.5.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5.2 课题研究的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菌株
        2.1.2 培养基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食源性病原菌生物被膜的建立
        2.2.2 食源性混合病原菌生物被膜的鉴定
        2.2.3 混合菌生物被膜最佳培养条件的确定
        2.2.4 营养条件对病原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2.2.5 EDTA对混合病原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2.2.6 乳杆菌产抑菌物质对生物被膜及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作用
        2.2.7 混合菌和单一菌生物被膜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因子表达量的差异
3 结果与讨论
    3.1 食源性混合病原菌生物被膜的鉴定
        3.1.1 食源性混合病原菌生物被膜的定性检测
        3.1.1.1 银染法(AgNO_3)对混合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检测
        3.1.1.2 扫描电镜(SEM)对混合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检测
        3.1.2 食源性混合病原菌生物被膜的定量检测
        3.1.2.1 结晶紫染色法对混合菌生物被膜量的检测
        3.1.2.2 病原菌生物被膜的活菌数检测
        3.1.3 单一菌和混合菌生物被膜黏附率的对比
    3.2 影响食源性混合病原菌生物被膜形成因素的研究
        3.2.1 培养条件对生物被膜黏附率的影响
        3.2.1.1 培养基pH值对生物被膜黏附率的影响
        3.2.1.2 培养温度对生物被膜黏附率的影响
        3.2.1.3 培养时间对生物被膜黏附率的影响
        3.2.1.4 响应面法优化混合菌生物被膜最佳培养条件
        3.2.2 营养条件对生物被膜黏附率的影响
        3.2.2.1 培养基质量分数对生物被膜黏附率的影响
        3.2.2.2 NaCl质量分数对生物被膜黏附率的影响
        3.2.2.3 葡萄糖质量分数对混合菌生物被膜黏附率的影响
        3.2.3 化学防腐剂(EDTA)对生物被膜黏附率的影响
        3.2.3.1 EDTA浓度对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3.2.3.2 二价阳离子对混合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3.2.3.3 不同浓度EDTA对混合菌AI-2活性的影响
        3.2.4 乳杆菌产抑菌物对生物被膜黏附率的影响
        3.2.4.1 蛋白质标准曲线
        3.2.4.2 牛津杯法测定抑菌活性
        3.2.4.3 乳杆菌产抑菌物质对单一菌和混合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3.2.4.4 乳杆菌产抑菌物质对病原菌AI-2活性的影响
    3.3 混合菌和单一菌生物被膜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因子表达量的差异
        3.3.1 RNA电泳图
        3.3.2 荧光定量PCR相对定量转录量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聚赖氨酸复配防腐剂对腌制萝卜防腐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天然防腐剂在食品工业中的研究进展
    1.2 腌制菜
        1.2.1 腌制菜行业发展近况
        1.2.2 腌制菜的防腐保险措施
    1.3 聚赖氨酸(P-Lys)的防腐作用
    1.4 其他常用生物防腐剂
    1.5 P-Lys复配剂的研究
    1.6 论文研究背景和研究内容
        1.6.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6.2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腌制萝卜腐败菌的分离鉴定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相关溶液配制
        2.2.4 培养基配制
        2.2.5 腌制萝卜中腐败菌的分离与纯化培养
        2.2.6 腌制萝卜中腐败菌的形态观察
        2.2.7 腌制萝卜中腐败菌的鉴定
        2.2.7.1 腐败菌革兰氏染色检验
        2.2.7.2 细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2.7.3 真菌的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鉴定
        2.2.7.4 PCR产物核酸凝胶电泳检测
        2.2.7.5 DNA测序和分析
    2.3 结果和讨论
        2.3.1 腐败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2.3.2 腐败细菌的鉴定
        2.3.2.1 腐败细菌的形态特征鉴定
        2.3.2.2 腐败真菌的形态特征鉴定
    2.4 小结
第三章 防腐剂对主要腌制萝卜腐败菌抑菌效果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仪器设备
        3.2.3 菌悬液的制备
        3.2.4 混合微生物的制备
        3.2.5 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3.2.6 防腐剂抑菌效果测定
        3.2.7 纳他霉素对腐败真菌的抑制作用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防腐剂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3.3.2 单一防腐剂对腐败细菌的抑制效果
        3.3.3 纳他霉素抑制真菌的效果
    3.4 小结
第四章 P-Lys复配防腐剂在腌制萝卜中的应用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腌制萝卜的制作
        4.2.4 响应面法优化防腐剂各成分配比
        4.2.5 总酸含量的测定
        4.2.6 氨基酸态氮含量的测定
        4.2.7 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4.2.8 菌落总数的测定
        4.2.9 保质期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响应面法确定复配防腐剂各防腐剂成分含量
        4.3.2 复配防腐剂各成分含量的确定
        4.3.3 腌制萝卜感官质量评价
        4.3.4 腌制萝卜中氨基酸态氮(以氮计)含量的变化
        4.3.5 还原糖含量的变化
        4.3.6 大肠菌群数量的变化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鸡蛋干中腐败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鸡蛋制品研究现状
        1.1.1 中国蛋制品加工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2 鸡蛋干制品简介
        1.1.3 鸡蛋干制品的研究及市场现状
    1.2 蛋制品中腐败微生物的分离、鉴定与溯源
        1.2.1 鲜蛋与蛋制品中的腐败微生物
        1.2.2 常见微生物鉴定方法
        1.2.3 腐败变质微生物溯源
    1.3 鸡蛋干防腐措施
        1.3.1 化学防腐法
        1.3.2 物理防腐法
        1.3.3 生物防腐剂法
    1.4 论文的立题意义、研究内容
        1.4.1 立题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1.1 鸡蛋干
        2.1.2 试剂
        2.1.3 相关溶液
        2.1.4 培养基
        2.1.5 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腐败鸡蛋干质构TPA测定
        2.2.2 鸡蛋干腐败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2.2.3 鸡蛋干腐败微生物的鉴定
        2.2.4 防腐剂抑菌效果的研究
        2.2.5 菌种溯源与回接试验
3 结果与讨论
    3.1 腐败鸡蛋干气味及质构TPA测定结果
        3.1.1 不同腐败程度鸡蛋干气味与物性得分
        3.1.2 TPA测定结果
    3.2 腐败鸡蛋干中细菌形态鉴定的结果
    3.3 腐败菌株生化试验
        3.3.1 耐温试验
        3.3.2 耐渗透压试验
        3.3.3 耐酸碱性试验
    3.4 16S rDNA鉴定结果
        3.4.1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产物
        3.4.2 Blast结果
    3.5 防腐剂对鸡蛋干腐败微生物的抑制效果
        3.5.1 抑菌圈的测定
        3.5.2 单一防腐剂对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的抑制效果
        3.5.3 单一防腐剂对的抑制效果
        3.5.4 防腐剂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的测定
        3.5.5 复配防腐剂在鸡蛋干中的应用
    3.6 腐败微生物溯源
        3.6.1 疑似菌落初步鉴定
        3.6.2 疑似菌株16S rDNA鉴定
        3.6.3回接验证实验
4 结论
5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腌制泥螺中优势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腌制泥螺主要工艺及安全隐患综述
    2.1 腌制泥螺种类及主要工艺
        2.1.1 咸泥螺
        2.1.2 醉泥螺
    2.2 .腌制泥螺的主要隐患
        2.2.1 .微生物隐患
        2.2.2 有毒有害物质
    2.3 对腌制食品中微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研究
    2.4 腌制食品中微生物控制
        2.4.1 化学防腐剂
        2.4.2 非热杀菌技术
        2.4.3 生物保鲜技术
第三章 乳酸菌作为生物保鲜剂在食品中的应用
    3.1 生物保鲜技术
        3.1.1 形成薄膜
        3.1.2 竞争作用
        3.1.3 拮抗作用
    3.2 乳酸菌在生物保鲜技术上的应用
        3.2.1 乳酸菌的特征
        3.2.2 乳酸菌抑菌机制
        3.2.3 乳酸菌对机体的其他作用
第四章 木糖葡萄球菌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4.1 .木糖葡萄球菌的特点
    4.2 木糖葡萄球菌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4.2.1 木糖葡萄球菌在肉类的应用
        4.2.2 .木糖葡萄球菌在水产品中应用
第五章 基于纯培养技术的腌制泥螺品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仪器与设备
        5.1.3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腌制泥螺盐度的测定
        5.2.2 分离菌株的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
        5.2.3 分离菌株的基因组的提取
        5.2.4 分离菌株的鉴定
    5.3 结论
第六章 乳酸菌菌株性质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与试剂
        6.1.2 仪器与设备
        6.1.3 实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乳酸菌发酵菌株生长曲线
        6.2.2 乳酸菌发酵菌株产酸实验
        6.2.3 乳酸菌发酵菌株耐盐性实验
        6.2.4 乳酸菌发酵菌株抑菌实验
    6.3 结论
第七章 木糖葡萄球菌菌株性质分析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材料与试剂
        7.1.2 仪器与设备
        7.1.3 实验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木糖葡萄球菌的生长曲线
        7.2.2 木糖葡萄球菌耐亚硝酸盐实验
    7.3 结论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植物乳杆菌基因组改组及细菌素对肉丸保鲜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乳酸菌细菌素研究概况
        1.1 乳酸菌细菌素的研究进展
        1.1.1 乳酸菌细菌素分类
        1.1.2 乳酸菌细菌素的安全性
        1.2 高产细菌素乳酸菌遗传选育的方法
        1.2.1 乳酸菌细菌素高产菌株的自然选育
        1.2.2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乳酸菌细菌素产量
        1.2.3 利用诱变技术提高乳酸菌细菌素产量
        1.2.4 利用基因组改组技术提高乳酸菌细菌素产量
        1.3 乳酸菌细菌素在食品中的应用
    2 防腐剂在肉制品防腐中的应用进展
        2.1 化学防腐剂在肉制品防腐中的应用
        2.2 天然防腐剂在肉制品防腐中的应用
        2.3 复配防腐剂在肉制品防腐中的应用
    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3.1 研究的目的意义
        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 JL-A65的基因组改组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仪器设备
        1.1.2 菌种
        1.1.3 实验材料与试剂
        1.2 方法
        1.2.1 L.plantarum JL-A65生长曲线的测定
        1.2.2 分光光度法测细菌素效价
        1.2.3 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的研究
        1.2.4 原生质体灭活的条件
        1.2.5 原生质体融合的条件
        1.2.6 融合菌株的筛选
    2 结果与分析
        2.1 L.plantarum JL-A65生长曲线测定
        2.2 分光光度法测细菌素效价
        2.3 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研究
        2.3.1 菌体培养时间对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的影响
        2.3.2 溶菌酶浓度对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的影响
        2.3.3 酶解温度对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的影响
        2.3.4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的影响
        2.4 原生质体灭活条件研究
        2.4.1 热灭活条件的确定
        2.4.2 紫外灭活条件的确定
        2.5 原生质体融合条件研究
        2.5.1 融合剂PEG6000浓度条件的确定
        2.5.2 融合时间对融合率的影响
        2.6 植物乳杆菌融合菌的筛选
        2.7 高产融合菌株的遗传稳定性研究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乳酸菌素复合防腐剂在肉丸防腐中的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仪器和设备
        1.1.2 菌种
        1.1.3 实验材料与试剂
        1.2 方法
        1.2.1 复配剂量的确定
        1.2.2 细菌素制备方法
        1.2.3 生鲜肉处理
        1.2.4 测定项目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防腐处理对肉丸中菌落总数的影响
        2.2 不同防腐处理对肉丸中TVB-N的影响
        2.3 不同防腐处理对肉丸中TBARS的影响
        2.4 不同防腐处理对肉丸pH的影响
        2.5 不同防腐处理对肉丸色度a~*的影响
        2.6 不同防腐处理对肉丸感官指标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创新点
致谢

四、生物防腐剂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天然食品防腐剂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J]. 王金木. 食品安全导刊, 2021(12)
  • [2]酱腌菜天然防腐保鲜技术及应用前景展望[J]. 郑连强,袁先铃,罗燚. 中国调味品, 2021(04)
  • [3]不同质量控制方式的羊肉非靶向定量脂质组学研究[D]. 李芮廷. 陕西科技大学, 2021
  • [4]天然防腐剂在肉制品中的应用[J]. 祝媛,吴香,李超,杨晗,李聪,范瑜,杨林伟. 肉类工业, 2020(07)
  • [5]天然生物防腐剂在肉制品中的应用[J]. 卢绪志,王伟,金维忠. 肉类工业, 2020(06)
  • [6]食源性病原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及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因子表达的影响[D]. 张钰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7]聚赖氨酸复配防腐剂对腌制萝卜防腐效应[D]. 黄玉琴.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8]鸡蛋干中腐败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控制[D]. 谭纯良.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9]腌制泥螺中优势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应用[D]. 王茜.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
  • [10]植物乳杆菌基因组改组及细菌素对肉丸保鲜的应用研究[D]. 庄莹.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生物防腐剂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