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 年科技财富创造:与机遇

2002 年科技财富创造:与机遇

一、2002科技创富:和机会(论文文献综述)

李海舰,杜爽[1](2021)在《推进共同富裕若干问题探析》文中研究说明共同富裕是全民富裕、全面富裕、渐进富裕、共建富裕,推进共同富裕等不得、急不得。推进共同富裕要构建协调配套的三大分配体系,辩证认识五大关系,包括增量与存量、显性与隐性、总量与结构、均值与方差、可量化与不可量化的关系。推进共同富裕要立足十大政策取向:既在缩小收入差距上做文章,更在缩小财富差距上做文章;既在缩小显性差距上做文章,更在缩小隐性差距上做文章;既在缩小私人产品差距上做文章,更在缩小公共产品差距上做文章;既在补齐短板上做文章,更在筑高底板上做文章;既在物质富裕上做文章,更在精神富裕上做文章;既在"分好蛋糕"上做文章,更在"做大蛋糕"上做文章;既在动态国内比较上做文章,更在动态国际比较上做文章;既在共同富裕上做文章,更在部分先富上做文章;既在共同富裕上做文章,更在阶层流动上做文章;既在共同富裕上做文章,更在共同幸福上做文章。推进共同富裕要重点辨析五大理论问题:收入财富差距与市场化程度的关系、收入财富差距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收入财富差距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穷人与富人的关系、共同富裕的求解范围。

王超[2](2021)在《创业警觉性的前因及对新创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大部分创业企业属于小微型企业,其在增加就业、推动技术创新、促进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增长方面贡献显着。自从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开始,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然而,现实情况是大部分新创企业都面临着高失败风险,并处于经济收益高度不确定的困境中。上海创业力评鉴中心调查显示,我国创业失败率高达90%,在创业5年内倒闭的企业占70%。对于新创企业而言,如何在动态的环境中快速识别良好的商机并获得所需资源以获得良好绩效和实现企业生存与成长,仍是一大难题。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为了取得良好的企业绩效,获得创业成功,创业者们必须对潜在的新机会和可利用的资源保持高度警觉性。因此,提高创业警觉性是促进新创企业发展和获取高绩效的关键因素,对于促进创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同时在理论层面上,探讨创业警觉性的前因以及创业警觉性对新创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对于理解创业警觉性的形成机制,以及揭示创业警觉性在新创企业绩效提高的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现有文献对于创业警觉性的研究仍存在不足。首先,学界缺乏对创业警觉性形成机制的深入研究。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本研究认为创业者认知柔性和认知复杂性通过搜索、过滤和解释信息影响创业警觉性,并且该过程会受到环境动态性的进一步调节。从微观认知和宏观环境交互作用的视角,探究创业者认知结构和环境动态性在创业警觉性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其次,现有研究对于创业警觉性与新创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尚不充分。大多数学者侧重于解释创业警觉性的概念以及高警觉性创业者的特质,但关于创业警觉性如何影响企业绩效的理论研究尚不完整。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究创业警觉性影响新创企业绩效的具体路径,以揭示创业警觉性与新创企业绩效关系间的“黑箱”。综上所述,本研究旨在探索创业警觉性的形成机制,以及解释创业警觉性对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研究一构建创业警觉性前因研究的理论模型,试图解决“创业者认知结构如何影响创业警觉性”以及“环境动态性如何调节创业者认知结构和创业警觉性的关系”这两个问题。基于创业过程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权变理论,研究二引入创业拼凑和商业模式创新两个中介变量和一个权变因素环境动态性,构建创业警觉性对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模型,试图揭示创业警觉性影响新创企业绩效的具体路径和边界条件。通过文献分析和理论推演,本研究共提出26条假设,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来自463位新创企业创业者的数据。采用SPSS22.0和AMOS21.0进行数据分析以检验研究假设,并得到以下实证结果。研究一结果表明,创业者认知柔性和认知复杂性对创业警觉性存在积极影响,并且环境动态性正向调节认知柔性和认知复杂性与创业警觉性的关系。一方面,认知柔性水平高的创业者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搜索机会和资源以实现价值创造。尤其当环境动态性高时,认知柔性高的创业者通过其灵活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进行更广泛的信息搜索,对创业警觉性的积极影响更强。另一方面,认知复杂性使创业者处理问题的视角更加多元化,使企业能够迅速吸收新信息和知识以帮助企业克服认知惯性,这将帮助企业更全面地了解外部市场变化,提高创业警觉性。当环境动态性高时,高认知复杂性可以使创业者对环境中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竞争情况等信息更加敏感,对创业警觉性的积极影响更加强烈。研究二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创业警觉性对新创企业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创业警觉性能够促进新创企业充分利用资源,开发和利用市场信息和商业机会,实现新创企业的生存、成长和创新,提高新创企业绩效。但是创业警觉性的搜索和扫描维度对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不显着。第二,创业警觉性通过创业拼凑对新创企业绩效产生间接影响。高警觉性的创业者对环境中信息和资源的搜索、联接和评估能力更强,这有助于提高创业拼凑。通过拼凑创造的主观知识和解释可以让组织理解资源及其组合如何提供特定的生产性服务和机会,进而有利于提高企业绩效。第三,创业警觉性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对新创企业绩效产生间接影响。创业警觉性使创业者对环境中商业要素变化的信号更加敏感,能够促进创业者对环境中的商业要素进行整合,创新商业模式,进而提升新创企业绩效。第四,创业拼凑和商业模式创新在创业警觉性与新创企业绩效的关系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第五,环境动态性正向调节创业拼凑与新创企业绩效的积极关系以及创业拼凑在创业警觉性与新创企业绩效关系间的中介作用。不断变化的环境能为企业提供更多样化的机会,使创业者能够持续参与创业活动。善于进行创业拼凑的企业能够创造出新的解决方案,以应对不稳定的挑战和机遇,提升企业绩效。第六,环境动态性正向调节商业模式创新与新创企业绩效的积极关系以及商业模式创新在创业警觉性与新创企业绩效关系间的中介作用。在动态的环境中,警觉性高的创业者能够感知到外部环境中的信息变化,并挖掘出看似不相关的信息或商业元素之间潜在的联系,促进商业模式创新,进而提高企业绩效。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和贡献包括:(1)极大地拓展了创业警觉性的理论研究,完善了对创业警觉性形成机制的理论解释。(2)系统地探索创业警觉性对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揭示创业警觉性如何通过创业拼凑影响新创企业绩效,补充了创业警觉性与新创企业绩效关系的理论知识,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并指明方向。(3)将创业警觉性的研究拓展到战略决策领域,探索创业警觉性与商业模式创新和新创企业绩效的关系。从战略决策的视角扩展了创业警觉性的研究范畴,增强了创业警觉性对创业管理实践的解释力度。(4)探索环境动态性在新创企业绩效的提升机制中所起的权变效应,有助于加深对外部环境因素与新创企业绩效关系的理解,揭示新创企业绩效提升机制,为创业理论发展和实践管理指明方向。

夏燕[3](2020)在《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动因与路径 ——以8家互联网企业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传播技术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包括互联网企业在内的我国企业越来越重视社会责任建设。同时,互联网为残障者带来更多的选择和自由,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优势和表现突出。就此现状,本论文试探究以下两个问题:1、我国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动因是什么?2、我国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路径是什么?本论文选取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蚂蚁金服、滴滴出行、美团、科大讯飞等8家互联网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深度访谈法和案例研究法,试探讨残障慈善作为互联网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因与路径。研究发现:1、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动因有三方面:作为“企业公民”义务的制度动力、基于综合社会契约的道德动力和内在驱动机制的经济动力。制度动力包括人权、劳工实践和消费者权益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制度规范动力;道德动力包括残障员工和残障消费者的利益,以及社会倡议和新闻媒体的动力;经济动力包括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互联网企业残障慈善的路径,建立在动因的基础上,结合战略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主要有四个路径:慈善捐赠路径、无障碍优化路径、创业就业路径以及员工志愿路径。研究启示:互联网企业残障慈善的路径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互联网综合、互联网金融、交通出行、O2O服务、人工智能等互联网企业,分别有不同的业务,结合自身业务去助残,最终才会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

韩慧慧[4](2020)在《家族涉入、慈善捐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家族企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企业组织形式,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全球70%-90%的GDP由家族企业创造,它在推动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和社会影响方面占据举足轻重的市场地位。家族涉入常被看作是家族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显着特征,关于家族涉入有效性的研究课题也深受国内外学者的青睐,但对其中间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使得研究中存在黑箱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情感财富和行为理论的发展,家族企业追求非经济效益的慈善捐赠行为愈加受到关注。2018年我国民营企业慈善捐赠数额超过450亿,约占企业捐赠总额的51%,家族企业作为民营企业的主力军也表现出超高积极性,获得了财富和慈善事业的双赢。因此,基于相关理论基础和现实背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我国家族涉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从慈善捐赠角度指出其中间传导机制,以及制度环境带来的家族涉入、慈善捐赠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区域性差异。该研究不仅有助于促进政府部门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也有助于各地企业合理调整治理结构和行为抉择,进而促进我国家族企业及其慈善事业的长远发展。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并对家族企业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回顾了委托代理理论、管家理论、社会情感财富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其次,本文充分结合我国家族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上的卓越表现,着重分析了家族涉入、慈善捐赠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假设。接着,阐述了我国家族企业与慈善事业的发展现状及其绩效表现,并剖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再次,进入本文实证分析部分,经过对家族企业的界定和样本数据的筛选,最终选取2009-2018年10年间我国上市A股共计1204家家族企业研究样本,选择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得出家族涉入、慈善捐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另外,鉴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进程等外部环境的差异,本文又进一步探讨了东部与非东部地区样本企业在家族涉入、慈善捐赠对企业绩效影响方面的异同,并研究了区域制度环境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全样本研究表明:(1)家族所有权涉入能够显着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家族管理权涉入与企业绩效具有显着的负相关关系;(2)家族涉入能够显着促进企业慈善捐赠数额的增加;(3)慈善捐赠具有显着的绩效提升效果,且慈善捐赠在家族涉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但以上研究结论存在区域差异。(4)区域制度环境在家族涉入、慈善捐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中存在调节作用。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建议政府部门进一步缩小制度环境的区域差异,加快建立有效监管机制,完善相关制度规范,促进我国家族企业和慈善事业的良性发展;企业可以适当提高家族所有权涉入水平,控制管理权涉入水平,将慈善捐赠行为上升到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性行为选择高度,尤其在区域制度环境不佳时,更应充分发挥慈善捐赠的绩效提升效果。

解天骄[5](2020)在《农村贫困地区居民社会网络条件对脱贫影响的经济学研究 ——以云南云县为研究对象》文中认为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二元结构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显着的经济和社会特征。在中国新世纪建设扶贫和农村居民收入提升的过程中,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不仅仅造成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分隔,在造成了劳动力和社会关系在不同的城乡区域之间的流动。在不同区域之间生活、工作的居民形成了各自不同特征的社会网络关系。上述现象必然引起了农村居民自身社会网络的差异化分隔。从社会网络,社会资本和网络外部性理论出发,个人社会网络是非常重要的社会资本,是个人收入提升,获取创业机会,知识技术和其他信息、人脉支持的重要方面,社会网络的规模、强度和成员特征也是发挥网络外部性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在农村居民收入提升和摆脱贫困的过程中,社会网络的拓展和提升是农村居民实现个人创富和收入提升的最为重要的社会资本基础。在上述背景下,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居民差异化的本地和域外社会网络由于成员所处地域的经济条件和社会背景的区别,必然使得不同社会网络的演进发展过程,不同社会网络具体特征的农村居民创富效应和外部冲击条件下,不同社会网络的收入表现等问题都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化特性。考虑到中国巨大的城乡差异,上述社会网络特性和收入影响也是极其巨大和明显的,也必然对中国农村居民特别是贫困居民收入提升和摆脱贫困造成巨大的影响。但是,现有理论还没有系统的分析上述不同社会网络成因和演进模式,更没有很好的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分析发现不同社会网络收入效应的差异和外部冲击对不同社会网络和网络外部效应的影响。也就不可能基于不同社会网络类型得出差异化的政策和战略建议。基于上述研究现状,本文立足云南省经济较为落后的云县地区,通过案例分析,调研和数据收集以及实证研究等方式,验证了基于理论研读所作出相关研究假设。得出了相应的学术研究结论:农村居民本地社会网络和域外社会网络明显分隔由相互依存,域外社会网络规模和强度的提升有赖于本地社会网络相关属性的影响。但是,本地社会网络和域外社会网络不同特征的收入和脱贫效果不尽相同,本地社会网络在社会网络强度和成员职务提升方面更能够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帮助农村居民摆脱贫困,而域外社会网络更多地通过社会网络规模,成员收入,学历和商业经验产生创富效应。在外部冲击角度,不同社会网络规模都能够提升政策和经济扶助对农村居民收入提升的效果,新的通讯技术能够提升域外社会网络的发展规模和强度,而更为便利的交通条件和新通讯技术的使用同时能够扩大相关域外社会网络属性的收入效应。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进一步做出了相应的政策和脱贫战略建议。

汪越元[6](2019)在《基于进化博弈的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研究 ——以达晨创投退出恒大高新为例》文中指出风险投资诞生于上世纪的美国硅谷,20世纪80年代才进入我国,在我国真正形成规模是1998年3月全国政协第九届一次全会上,《关于尽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被列为“一号提案”的提出。发展初期由于国民认知度不高,加上国内发展时间短、发展速度较慢,使得国有风险投资成为主导力量,之后民营资本和外资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风险投资的对象一般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较大成长空间的高新技术企业,投资者的目的并不是取得经营权,而是发挥资金和专业上的优势帮助被投资企业获得长期的收益和发展。由于风险投资的运作过程有别于传统金融模式,因此在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中扮演了不可小觑的角色。风险投资的整个流程包括融资、筛选、投资和退出,只有退出了才有资本投入下一轮的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投资者获取投资回报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退出被投资企业,风险投资的主要退出方式包括:IPO、企业并购、股权回购、破产清算,每种方式各有其特点和影响因素。2009年我国创业板开板,为风险投资的退出提供了重要渠道,我国尚不完善的资本交易市场体系,不够健全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都使得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选择十分具有研究意义。本文引入达晨创投通过IPO方式成功退出恒大高新的案例,目的是为更清晰地展现风险投资的退出,被投资企业恒大高新是我国近年发展较为迅速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同类行业相似企业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自主研发的产品被广泛应用。达晨创投则是本土的专业性风险投资机构,致力于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多起成功退出的案例也使它在业内广为人知。恒大高新在完成增资扩股之后,合理运用风险资本完成了公司业务的快速拓展,实现了风险投资机构的业绩要求,达到了在我国中小板A股市场上市的条件,使得达晨创投最后能够选择IPO来退出。达晨创投的实际投资时间只有短短一年零三个月,恒大高新在完成企业融资后,借助各方支持和自身实力迅速发展,一跃成为骨干企业,一年时间便一扫阴霾,从冲击创业板失败,摇身一变到深交所中小板A股上市企业。达晨创投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在协议中与恒大高新约定,达晨创投和其他几家风险投资机构共同出资为恒大高新完成融资,主要原因之一是2009年恒大高新独自冲击创业板上市失败,其反应出的家族企业缺陷、应收账款和费用不明确等问题,让投资者多了一份担心。因此在投资前签订了股权回购协议,恒大高新每年要向达晨创投进行一定比例的分红,另外三年内没有上市成功就要回购所有股份,对于双方来说都不造成损失,达晨创投多一份安心和收益,恒大高新更不会因此波及股东权益和家族企业控制权。研究主要是基于我国国内市场的背景下,分析风险投资退出的动因和方式,帮助风险投资者更完美地退出被投资企业。风险投资的退出远不止一种方式,当出现需要选择一种方式退出时,可以利用一个高效可行的方法和独立健全的制度帮助风险投资机构做出决策。传统的博弈理论建立在完全理性的基础之上,然而在风险投资的退出中,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做到完全理性,会受很多主观因素的影响,进化博弈理论就是削弱完全理性,建立在有限理性的基础上,风险投资退出过程各方都想实现利益最大化,其中必然存在取舍、让步、最优和博弈。基于进化博弈理论基础,建立进化博弈模型,通过以达晨创投风险投资退出恒大高新为例,最终得出结论。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不止一种,每种方式都会产生不同的收益和效果,如何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通过进化博弈模型选择出最适合的退出方式,其中涵盖交易多方和多种退出方式。退出的过程就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此中必然存在博弈的情况,因此本文的研究是十分必要且值得的。

赵婧旸[7](2018)在《技术、劳动力与资本:一个东南海岛的海鲜民族志》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化浪潮和现代化进程之下,海洋生态、海洋社会以及人海关系被置于巨大的社会变迁中,并呈现出愈加复杂的面相。本文的研究主题是在全球化与地方性并置的脉络之下,兼顾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维度,结合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数据,通过人类学的视角与民族志书写方式,呈现以平潭岛钱便澳村为代表的海岛渔村的社会形貌;描述作为经济行为的鲍鱼养殖与其背后所缔结的人群关系、跨岛域网络,讨论鲍鱼养殖如何成为个体和“小地方”因应“大趋势”的方式;并重点研究技术、劳动力、资本等核心生产要素;检视社会流动下外来雇工与本地社区之间的关系、生产与发展之间的悖论等现实议题;省思鲍鱼养殖对地方社会所带来的影响。尽管鲍鱼养殖是本研究的对象,但实际上却力图透过“物”,来展现微观的地域社会及其中的个体与宏大历史进程和世界体系的连接和交互;探查地域社会与更加微观的个体如何主动回应势不可挡的全球化浪潮、现代性进程和社会变迁,而非以逆来顺受的方式成为“大历史”的被动接受者。作为海物,鲍鱼进入食馔清单和主治“明目”的药物历史已久,并随着海/陆之间往来互动的增加以及对背负着“异域”标签的海洋的认知扩展,进入了承载着地方意识的书写传统。鲍鱼采捕作为“海边里人”传统生计方式的一种,在明清之际借力于东南沿海的贸易网络成为大宗出口商品,近年来鲍鱼养殖业的兴起,也体现了东南沿海地域社会在时间序列上的承接。然而,鲍鱼养殖之所以在东南海洋社会广受追捧也并非机缘巧合,以“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为特点的鲍鱼养殖正好契合了“以富为尊”和富有冒险精神的海洋社会,由此成为海岛渔村在遭遇村落命运节点与个人生活转折下实现创富梦想的选择。相较于流通、消费来说,生产无疑是鲍鱼养殖产业链条中的起点,而技术、资本与劳动力则是其中最核心的生产要素。不同于必须依赖现代水产技术的苗种培育环节,以海上筏笼吊养和绳式挂养为主的成鲍养殖,具有“准入门槛”和“技术要求”双低的特点,家户乃至个人仍是鲍鱼养殖的主要生产单位,加上适用海区的有限决定了扩大养殖规模的难度,因此鲍鱼养殖尚未脱离小农经营的模式。但是,雇佣劳动仍是对人工有着高度依赖的鲍鱼养殖的重要补充。正是由于外地雇工的进入以及引发的一系列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使得本地社区在性别问题上带来了一系列改变:女性开始进入到生产和交易的台前,而非像过去那样在“岸上”从事“幕后”工作。此外,民间借贷的兴盛和常态化的应用成为生产者一一鲍鱼养殖户解决资本问题的重要方式,由此不仅催生了信用评估和借贷体系,而且“友情”借贷(friendly loan)的消失也证明了在鲍鱼养殖业兴起后资本观念所发生的转变。最重要的是,在“鲍鱼”缔造了东南沿海地域社会创富神话的同时,从苗种培育到饵料供应再到成鲍交易的“物”的流动中形成了“人”的连接,并生成了跨岛域网络。由此这个跨岛域网络将在地理上被孤立的闽地海岛连接起来,甚至将其影响半径扩展到了辽、鲁二省,实现了南北的关联。在利益追寻的驱动和资本的运转下,原本在空间上存在的区隔被打破,曾经孤立隔绝的海岛渔村在“鲍鱼”形成的跨岛域网络中彼此联系起来,并在市场的联动下构成了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也影响了地方社会的社会组织架构和传统文化,从而加速了地方社会的变迁。

曾骊[8](2018)在《政府促进浙江淘宝村转型升级的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十二五”以来,浙江淘宝村稳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农民到新农人、农村到淘宝村、农业到农艺、个体到协同、城市化到新型城镇化的转变日趋明显。但是,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淘宝村转型升级面临重大挑战。因此,在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下,运用新的理论方法,开展政府促进淘宝村升级转型的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如下:1.通过对比分析和问卷调查,系统开展了“十二五”时期浙江淘宝村发展现状的评价分析。包括淘宝店家、淘宝村、淘宝村相关产业的前后对比、城镇化意愿、农村淘宝与村民、社会团体、政府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分析评价,并由此对比分析了浙江淘宝村发展中的“变”与“不变”。2.通过问卷调查和SWOT分析,并运用网络数据爬取法,系统研究和分析了浙江淘宝村发展的现有基础,展望发展环境的变化,分析竞争对手的情况。认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机会,如政策、氛围、人员、文化、经济、技术等;但也存在劣势和威胁,如产业比较效益提升的难度加大、电商人才供需不平衡、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遭遇发展瓶颈、保持淘宝村比较优势面临挑战等。3.在阐明淘宝村升级转型发展方向和政府的职能定位基础上,系统提出了新时期转型升级的策略。认为政府是淘宝村突破瓶颈、更好更快发展的关键,需要政府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营造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需要加强五个体系建设:全要素的生态政策体系,全链条的生态产业体系,全过程的生态监管体系,全网络的生态技术体系,全环节的综合服务体系。

李文冰[9](2016)在《当代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研究 ——基于《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1992-2014)》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媒介形象研究成为中国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浙商,一般指浙江籍人士在浙江省内外从事创业活动的商人群体。本研究所界定的当代浙商,是指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诞生的特有的商人群体。当代浙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之一。浙商在追求财富的路途上,在新闻媒体的报道和推动下,逐渐孕育、形成和发展了自身的公共形象,这一形象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极具价值的组成部分。随着浙江经济和浙商影响力的提升,浙商报道成为中国媒体经济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浙商媒介形象通过媒介得以呈现,浙商媒介形象的呈现又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的时代特征,浙商媒介形象所内含的浙商精神、浙商文化又对浙江乃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浙商同时为媒介提供了丰富的新闻资源,媒介在成功呈现和传播浙商文化过程中塑造并发展了自身,形成了与浙商发展的良性互动。本文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探讨有“当代中国第一商帮”之称的浙商媒介形象的呈现,本文的主旨之一,是通过审视浙商形象进入公众视野的历史发展,探讨媒介是如何通过议程设置、框架建构以及话语策略将浙商纳入报道议题并加以呈现的?媒介呈现了怎样的浙商形象?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背后,有怎样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和文化推动力量?报纸媒体在形塑、呈现浙商形象时,存在哪些问题?浙商发展的兴衰可以说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对浙商的褒扬和批判也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社会价值观,对浙商媒介形象呈现进行考察,既能丰富媒介形象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又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本文的另一研究要旨在于通过梳理当代浙商媒介形象的呈现历程,透视媒介与社会、媒介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本文通过抽样选取《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1992-2014)浙商报道文本,主要采用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报纸浙商报道进行了量化和质化分析及统计,得出的结论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报纸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浙商通过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不断获得意识形态的合法性日益走向中国经济社会舞台的中心。报纸媒体通过命名与身份书写、断言式言语行为和话语隐含意义的表达,遵循政治话语规范下的“创富——贡献”叙事模式、经济话语主导下的“创新——传奇”叙事模式、政治话语和经济话语合流的“转型——回归”叙事模式三种叙事模式,勾勒出浙商从“草根商人”向肯吃苦、善经营的“闯天下”创富群体形象、从“财富”浙商向“责任”浙商、从“功利”浙商向“公利”浙商、从传统创业形象向变革和创新形象转变的历程,从而呈现出浙商作为当今中国“第一儒商”的形象。本文认为,浙商媒介形象是多元力量共同建构和呈现的结果,标示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语境。浙商新闻报道始终是传统媒体在与经济场、政治场、文化场等各种权力场域关系中进行的,政治话语与经济话语的交互是贯穿浙商报道或明或暗的主线;浙商媒介形象呈现又离不开媒介推手,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大众传媒及其生态的变迁,既是不同阶段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动因又是结果;浙商也在在自塑的努力中共同完成媒介形象的呈现。本文研究发现,处在多种场域关系中的报纸传媒,在呈现浙商形象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和传播偏向,在呈现浙商形象时因陷入框架化、模式化、学科化的泥沼整体上存在群体形象丰富性的遮蔽、中小浙商群体再现的偏差、媒介形象呈现的理想化以及“人”的迷失,这在大众传媒充分发展、媒介生态深刻变迁、数字化媒体蓬勃兴起的当今时代不能说不是一种缺失和遗憾。相形之下,网络新媒体对浙商形象呈现的不遗余力和畅所欲言能给传统报纸媒体带来诸多启示,此外,新闻形态之外的各种浙商题材电视剧虽是浙商形象艺术化地再现,但其蓬勃发展的态势及其所呈现的浙商形象的丰富性和鲜活性也是值得传统媒体新闻报道借鉴和反思的。基于对浙商媒介形象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当下中国所蕴涵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的分析,本文最后提出对报纸媒体在多媒体图景和新媒体环境下浙商媒介形象再现的思考。

刘博[10](2015)在《河南创富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餐饮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日益丰富的美食和各种新奇的餐饮项目层出不穷,餐饮行业从最初的价格竞争并逐步过渡到质量,服务的竞争。在这样的情况下,河南创富公司在发展餐饮品牌的时候,除了要基于餐饮产品自身的考虑外,更多的还要考虑市场营销和策略。本文结合有关企业营销的相关理论对河南创富公司营销策略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河南创富公司如何在在运营过程中不断调整策略,保障价格和服务优势,在餐饮企业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取得生存优势。本文首先分析了河南创富公司的营销环境现状,介绍了河南创富公司的基本情况,重点分析了河南创富公司所处的经济环境、行业环境现状,结合河南创富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和其营销活动的开展现状分析其营销威胁和机会,为后续分析奠定基础。其次,开展了内部环境的相关分析,重点分析了企业的价格情况、产品情况、渠道情况和促销情况,通过分析找出河南创富公司营销的内在优势及不足。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找到当前以河南创富公司营销不足的表现及深层次原因,并进一步对河南创富公司营销策略的选择进行探讨,提出河南创富公司营销多产品组合策略的选择及其内涵。最后,探讨了河南创富公司营销策略的具体实施与保障的相关建议和对策,对河南创富公司营销模式的开展和控制进行总结,找到最优的组织结构和控制方法,以期指导河南创富公司及其他中小餐饮连锁企业的营销实践。文章结合服务营销的相关理论,通过对河南创富公司营销问题的分析研究,确定解决目前中小餐饮企业营销困难问题的思路,并提出合理建议和对策,得出一般性的活动规律,以期为我国广大中小餐饮企业的营销实践提供更多的借鉴和思考。

二、2002科技创富:和机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科技创富:和机会(论文提纲范文)

(1)推进共同富裕若干问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推进共同富裕的内涵阐释
    (一)共同富裕是全民富裕
    (二)共同富裕是全面富裕
    (三)共同富裕是渐进富裕
    (四)共同富裕是共建富裕
二、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安排
    (一)推进共同富裕等不得
    (二)推进共同富裕急不得
三、推进共同富裕的分配体系
    (一)初次分配是根本
        1.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2. 正确处理劳动回报和资本回报的关系
        3. 正确处理劳动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关系
        4. 充分激发知识、技术、管理等创新要素活力
        5. 充分激活数据要素潜能
    (二)再分配是关键
        1. 税收调节
        2. 公共产品
        3. 社会救助
        4. 转移支付
        5. 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反腐败
    (三)三次分配是补充
四、推进共同富裕的关系认识
    (一)增量与存量的关系
    (二)显性与隐性的关系
    (三)总量与结构的关系
    (四)均值与方差的关系
    (五)可量化与不可量化的关系
五、推进共同富裕的政策取向
    (一)既在缩小收入差距上做文章,更在缩小财富差距上做文章
    (二)既在缩小显性差距上做文章,更在缩小隐性差距上做文章
    (三)既在缩小私人产品差距上做文章,更在缩小公共产品差距上做文章
    (四)既在补齐短板上做文章,更在筑高底板上做文章
    (五)既在物质富裕上做文章,更在精神富裕上做文章
    (六)既在“分好蛋糕”上做文章,更在“做大蛋糕”上做文章
    (七)既在动态国内比较上做文章,更在动态国际比较上做文章
    (八)既在共同富裕上做文章,更在部分先富上做文章
    (九)既在共同富裕上做文章,更在阶层流动上做文章
    (十)既在共同富裕上做文章,更在共同幸福上做文章
六、推进共同富裕的理论辨析
    (一)收入差距过大是市场化过度还是市场化不足造成的?
    (二)科学技术越是发达,收入财富差距是呈扩大趋势还是缩小趋势?
    (三)社会越是向前发展,收入财富差距是呈扩大趋势还是缩小趋势?
    (四)富人越多,穷人变得更穷了还是变得更富了?
    (五)既然基尼系数存在一个合理区间,收入财富差距是否也应存在一个合理区间?合理区间多大?

(2)创业警觉性的前因及对新创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选题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
    1.6 研究的主要创新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创业警觉性
        2.1.1 创业警觉性的内涵
        2.1.2 创业警觉性的维度与测量
        2.1.3 创业警觉性的相关研究
        2.1.4 小结
    2.2 创业者认知结构
        2.2.1 创业者认知结构的内涵
        2.2.2 创业者认知结构的维度与测量
        2.2.3 创业者认知结构的相关研究
        2.2.4 小结
    2.3 新创企业绩效
        2.3.1 新创企业绩效的内涵
        2.3.2 新创企业绩效的维度与测量
        2.3.3 新创企业绩效的相关研究
        2.3.4 小结
    2.4 创业拼凑
        2.4.1 创业拼凑的内涵
        2.4.2 创业拼凑的维度与测量
        2.4.3 创业拼凑的相关研究
        2.4.4 小结
    2.5 商业模式创新
        2.5.1 商业模式创新的内涵
        2.5.2 商业模式创新的维度与测量
        2.5.3 商业模式创新的相关研究
        2.5.4 小结
    2.6 环境动态性
        2.6.1 环境动态性的内涵
        2.6.2 环境动态性的维度与测量
        2.6.3 环境动态性的相关研究
        2.6.4 小结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1 理论基础
        3.1.1 社会认知理论
        3.1.2 创业过程理论
        3.1.3 资源基础理论
        3.1.4 权变理论
    3.2 理论框架
        3.2.1 创业警觉性的前因研究
        3.2.2 创业警觉性对新创企业绩效作用机制研究
    3.3 研究假设
        3.3.1 创业警觉性的前因研究
        3.3.2 创业警觉性对新创企业绩效作用机制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4.1 访谈设计
        4.1.1 访谈对象
        4.1.2 访谈的实施
        4.1.3 访谈结果
    4.2 问卷设计
        4.2.1 调研对象选择
        4.2.2 问卷设计过程
        4.2.3 问卷结构
    4.3 变量测量
        4.3.1 创业者认知结构的测量
        4.3.2 创业警觉性的测量
        4.3.3 新创企业绩效的测量
        4.3.4 创业拼凑的测量
        4.3.5 商业模式创新的测量
        4.3.6 环境动态性的测量
        4.3.7 控制变量
    4.4 数据分析方法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2 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
        4.4.3 相关分析
        4.4.4 回归分析
        4.4.5 结构方程模型
        4.4.6 Bootstrap分析
    4.5 预调研
        4.5.1 创业者认知结构量表检验
        4.5.2 创业警觉性量表检验
        4.5.3 新创企业绩效量表检验
        4.5.4 创业拼凑量表检验
        4.5.5 商业模式创新量表检验
        4.5.6 环境动态性量表检验
        4.5.7 经验开放性量表检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5.1 数据收集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
        5.2.1 受访者特征
        5.2.2 受访企业特征
        5.2.3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5.3 信度与效度分析
        5.3.1 信度分析
        5.3.2 效度分析
        5.3.3 共同方法偏差和多重共线性检验
        5.3.4 无反应偏差检验
    5.4 假设检验
        5.4.1 创业警觉性的前因研究假设检验
        5.4.2 创业警觉性对新创企业绩效作用机制研究假设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结果讨论与研究结论
        6.1.1 创业警觉性的前因研究
        6.1.2 创业警觉性对新创企业绩效作用机制研究
    6.2 研究启示
        6.2.1 理论贡献
        6.2.2 管理启示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6.3.1 研究局限
        6.3.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动因与路径 ——以8家互联网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对象
    1.5 研究方法
2、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现状
    2.1 互联网企业CSR的认知与表现
    2.2 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现状
3、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动因
    3.1 制度动力:作为“企业公民”的义务
    3.2 道德动力:基于综合社会契约的要求
    3.3 经济动力:内在驱动性机制
4、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路径
    4.1 慈善捐赠路径:以互联网募捐平台为核心
    4.2 无障碍优化路径:以APP/产品为核心
    4.3 创业就业路径:以渠道或技术为核心
    4.4 员工志愿路径:以人力资源为核心
5、总结与讨论
    5.1 主要研究结论和讨论
    5.2 主要研究启示与反思
    5.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致谢

(4)家族涉入、慈善捐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家族涉入与企业绩效
        1.2.2 家族涉入与慈善捐赠
        1.2.3 慈善捐赠的动机及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1.2.4 区域制度环境的外部影响
        1.2.5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机理分析
    2.1 相关概念
        2.1.1 家族企业
        2.1.2 家族涉入
        2.1.3 制度和区域制度环境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管家理论
        2.2.3 资源基础理论
        2.2.4 社会情感财富理论
    2.3 相关机理分析与研究假设
        2.3.1 家族涉入与企业绩效的机理分析与研究假设
        2.3.2 慈善捐赠中介效应的机理分析与研究假设
        2.3.3 区域制度环境调节作用的机理分析与研究假设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家族企业、慈善事业及绩效表现的发展现状分析
    3.1 我国家族企业的发展现状
        3.1.1 家族企业发展历程
        3.1.2 我国家族企业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3.2 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现状
        3.2.1 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3.2.2 家族企业在我国慈善事业中的卓越表现
    3.3 我国家族企业的绩效表现现状
    3.4 我国家族企业、慈善事业及绩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家族涉入、慈善捐赠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2 变量选取与指标构建
        4.2.1 变量选取
        4.2.2 企业综合绩效指标的构建
    4.3 实证模型构建
        4.3.1 中介效应的检验方法
        4.3.2 引入中介效应的模型构建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4.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4.4.2 实证结果分析
    4.5 稳健性检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家族涉入、慈善捐赠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
    5.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5.2 变量选择和说明
    5.3 实证模型构建
        5.3.1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及检验方法
        5.3.2 区域制度环境直接调节效应的检验方法及模型构建
        5.3.3 区域制度环境间接调节效应的检验方法及模型构建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1 家族涉入、慈善捐赠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区域性回归结果与分析
        5.4.2 区域制度环境的直接调节效应回归结果与分析
        5.4.3 区域制度环境的间接调节效应回归结果与分析
    5.5 稳健性检验
        5.5.1 改变区域制度环境缺失数据获取方法的稳健性检验
        5.5.2 改变家族控制权限定的稳健性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对策建议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对政府的建议
        6.2.2 对企业的建议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农村贫困地区居民社会网络条件对脱贫影响的经济学研究 ——以云南云县为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范围与研究价值
        一、研究目的与范围
        二、选题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及其结构布局设想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解读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社会网络的概念和在农村贫困研究问题中的特殊应用
    第二节 农村居民贫困的相关研究
        一、贫困成因的研究
        二、摆脱贫困的外部机制的研究
    第三节 社会网络的理论研究综述
        一、行为经济学理论研究
        二、社会资本和社会嵌入理论
        三、社会学有关社会网络的理论
    第四节 文献总体评述与理论分析
第三章 云南云县农村贫困人口社会网络作用的县域研究
    第一节 案例选取背景
        一、农村贫困及居民社会网络研究中的案例方法
        二、案例选取地经济、社会条件简述
        三、具体案例的选取标准
    第二节 案例描述和分析
    第三节 初步结论
第四章 数据收集与数据统计学特征
    第一节 数据收集和变量生成方法
    第二节 数据描述
第五章 农村贫困居民本地和域外社会关系网络交互关系影响研究
    第一节 研究假设
    第二节 回归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稳健性检验
    第四节 本章结论
第六章 不同社会网络规模、强度和成员条件对脱贫效果的影响
    第一节 研究假设
    第二节 回归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稳健性检验
    第四节 本章结论
第七章 外部经济、社会和技术冲击对不同社会网络脱贫作用的影响
    第一节 研究假设
    第二节 回归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稳健性检验
    第四节 本章结论
第八章 研究结论和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不同类型社会网络之间的影响关系
        二、不同类型社会网络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差异化影响
        三、外部冲击对社会网络及社会网络收入效应的影响
    第二节 政策和战略建议
    第三节 创新之处
    第四节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参考文献

(6)基于进化博弈的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研究 ——以达晨创投退出恒大高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总结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风险投资及风险投资退出
        2.1.1 风险投资的特点及其运作过程
        2.1.2 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2.2 相关理论概述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契约理论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4 进化博弈理论
第3章 我国风险投资退出现状分析
    3.1 我国风险投资总额分析
    3.2 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情况分析
        3.2.1 天使投资机构退出情况
        3.2.2 风险投资基金退出情况
        3.2.3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退出情况
第4章 基于进化博弈的达晨创投退出恒大高新案例分析
    4.1 交易关联方介绍
        4.1.1 融资方介绍
        4.1.2 投资方介绍
    4.2 达晨创投投资恒大高新情况分析
        4.2.1 恒大高新创业板上市失败原因分析
        4.2.2 达晨创投风险资本进入恒大高新
    4.3 达晨创投退出恒大高新动因分析
        4.3.1 达晨创投提高风险投资成绩
        4.3.2 恒大高新盈利情况符合达晨创投预期
    4.4 达晨创投退出恒大高新方式分析
        4.4.1 进化博弈模型的研究假设
        4.4.2 基于进化博弈的达晨创投退出方式分析
第5章 案例启示
    5.1 对风险投资退出方式选择的启示
    5.2 对风险投资机构的启示
    5.3 对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建设的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技术、劳动力与资本:一个东南海岛的海鲜民族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缘起与问题的提出
    二 文献综述
    三 田野工作和基本框架
第一章 为什么是鲍鱼?——从一个叫做“钱便澳”的渔村说起
    第一节 村落环境
    第二节 钱便澳:海岛渔村的社会结构与社会生活
    第三节 “二号台风”:共同记忆与村落命运的拐点
第二章 生产与技术
    第一节 鲍鱼养殖的生产实践
    第二节 “脆弱的海上娇客”:鲍鱼养殖的核心技术
    第三节 “讨咸水钱”人的技术生成
第三章 雇工与社会流动
    第一节 劳动力
    第二节 本文化与异文化的遭遇
    第三节 “四川婆”与“本地郎”:社会流动下的文化变迁
第四章 资本与渔业社会的经济观念
    第一节 资本与风险:民间借贷的兴起与高价格弹性商品的内在危机
    第二节 海上新贵的创富神话:一个硬币的两面
    第三节 机遇与风险同在的投资故事
第五章 跨岛域网络
    第一节 “物”的流动与“人”的连接
    第二节 跨岛域网络的形成与运作
    第三节 发展与保护的悖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8)政府促进浙江淘宝村转型升级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1.2.1 中国知网检索统计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现有研究不足与展望
    1.3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1.3.1 研究目的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及调研方案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调研方案
第二章 浙江淘宝村发展现状评价分析
    2.1 淘宝村的涵义
    2.2 问卷设计与探索性分析
        2.2.1 问卷设计与测度讨论
        2.2.2 数据收集与样本特征
    2.3 农民到新农人:淘宝店家情况
    2.4 农村到淘宝村:淘宝村情况
    2.5 农业到农艺:淘宝村相关产业前后对比情况
    2.6 城市化到城镇化:淘宝村村民意愿情况
    2.7 个体到协同:农村淘宝与村民、社会团体、政府等之间的动力机制
    2.8 浙江淘宝村的变与不变
        2.8.1 浙江淘宝村之“变”
        2.8.2 浙江淘宝村之“不变”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浙江淘宝村发展的SWOT分析
    3.1 浙江淘宝村发展的优势
        3.1.1 氛围优势
        3.1.2 人员优势
        3.1.3 文化优势
        3.1.4 经济优势
    3.2 浙江淘宝村发展的劣势
        3.2.1 产业比较效益提升的难度加大
        3.2.2 电商人才供需不平衡
    3.3 浙江淘宝村发展的机会
        3.3.1 政策机会
        3.3.2 消费机会
        3.3.3 技术机会
        3.3.4 环境机会
    3.4 浙江淘宝村发展的威胁
        3.4.1 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遭遇发展瓶颈
        3.4.2 保持淘宝村比较优势面临挑战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时期浙江新型淘宝村发展方向及策略
    4.1 淘宝村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和政府的职能定位
        4.1.1 淘宝村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
        4.1.2 政府的职能定位
    4.2 政府推动淘宝村转型升级的策略
        4.2.1 全要素的生态政策体系,夯实淘宝村可持续发展基础
        4.2.2 全链条的生态产业体系,夯实淘宝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4.2.3 全过程的生态监管体系,促进淘宝村经济稳步发展
        4.2.4 全网络的生态技术体系,拓展淘宝村的市场空间
        4.2.5 全环节的综合服务方式,增强村民的市场把控能力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创新点与不足
        5.2.1 创新点
        5.2.2 不足
    5.3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附录B

(9)当代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研究 ——基于《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1992-2014)(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文献综述
        一、关于浙商研究
        二、关于媒介形象研究
        三、关于浙商媒介形象研究
        四、评析与展望:浙商媒介形象呈现与浙商研究的合流与研究发展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主要理论资源与基本概念
        一、研究的主要理论资源
        二、基本概念
第一章 浙商媒介形象的历时性分析
    第一节 浙商的旧读与新解
        一、“商”的起源及其发展的沧桑变迁
        二、商帮文化与浙江商帮
        三、改革开放与浙商的重新崛起
    第二节 浙商形象的媒介话语嬗变
        一、“儒商”和“奸商”——中国古代浙商的形象悖论
        二、“新式商帮”形象和“红顶商人”的命运——近代浙商的双重印记
        三、“当代第一儒商”形象的呈现——新时期浙商媒介形象的总体特征
    小结
第二章 内容分析:《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主导框架
    第一节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变迁的基本描述
        一、类目建构与操作化说明
        二、版面、篇幅、报道类型和报纸类别的基本分析
        三、浙商主体身份和角色属性演变的统计分析
        四、浙商形象呈现议题变化的统计分析
    第二节 当代儒商——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主导框架
        一、“当代儒商”的内涵
        二、“当代儒商”框架的主导性呈现
    第三节 他者框架——不同媒体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比较分析
        一、他者呈现的基本样貌
        二、不同类别媒体他者呈现的比较分析
    小结
第三章 话语分析:《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浙商媒介形象的话语建构与叙事策略
    第一节 媒介形象呈现中的话语与话语理论
        一、批判话语分析理论
        二、作为新闻的话语
    第二节 身份书写、权力话语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一、命名与身份书写
        二、断言式言语行为与权力话语
        三、话语的隐含意义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第三节 政治话语与经济话语交互下的叙事模式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一、政治话语规范下的“创富——贡献”叙事模式
        二、经济话语主导下的“创新——传奇”叙事模式
        三、政治话语与经济话语合流的“转型——回归”叙事模式
    小结
第四章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多元力量及其互动
    第一节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社会动因
        一、经济场域的生成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二、政治意识形态控制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三、社会价值观念转型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第二节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媒介推手
        一、传媒生态变迁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二、媒介场域控制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三、传媒与浙商对浙商媒介形象的同构与互动
    第三节 浙商自塑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一、浙商媒介事件与形象呈现
        二、浙商政治参与与形象呈现
        三、浙商企业形象传播与形象呈现
    小结
第五章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批判与反思
    第一节 断言和肯定式新闻中的浙商媒介形象话语遮蔽与理想化
        一、肯定式新闻与浙商群体形象丰富性的遮蔽
        二、明星浙商的卡里斯玛光环与中小浙商群体再现的偏差
        三、宣传导向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理想化
    第二节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模式化”与“人”的缺失
        一、“模式化”呈现与“人”的缺失
        二、“模式化”呈现与“个体”形象的缺失
        三、“模式化”呈现与“个性”形象的缺失
    第三节 多媒体形态下报纸媒体浙商形象呈现的不足与反思
        一、多媒体形态下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立体化图景
        二、多媒体时代报纸媒体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反思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10)河南创富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框架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框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河南创富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第一节 河南创富公司营销概况
        一 基本情况
        二 市场状况
    第二节 河南创富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一 我国餐饮业宏观环境现状分析
        二 我国餐饮业行业结构现状与分析
    第三节 河南创富公司行业环境分析
        一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二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三 客户的讨价还价能力
        四 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
        五 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南创富公司现行营销策略分析
    第一节 品牌
        一 品牌发展现状
        二 品牌竞争情况
    第二节 产品
        一 食品机械产品
        二 门店和休闲产品
    第三节 价格
    第四节 渠道
    第五节 促销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南创富公司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主要问题
        一 产品及品牌个性不够鲜明
        二 价格策略失当
        三 销售渠道不够宽
        四促销和品牌传播力度弱
    第二节 原因分析
        一 外部原因
        二 内部原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河南创富公司市场营销策略优化
    第一节 品牌定位策略
        一 以产品功能定位
        二 特定目标市场的定位
        三 性价比高的品牌识别
    第二节 创富公司市场组合策略
        一 产品策略
        二 价格策略
        三 渠道策略
        四 促销策略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河南创富公司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
    第一节 营销组织形式保障
        一 产品-市场导向的基本形式
        二 组织结构要素的影响
    第二节 河南创富公司营销服务保障
        一 生产质量保障
        二 售后服务保障
    第三节 营销策略的控制与审计
        一 营销控制
        二 营销审计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2002科技创富:和机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推进共同富裕若干问题探析[J]. 李海舰,杜爽. 改革, 2021(12)
  • [2]创业警觉性的前因及对新创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D]. 王超. 吉林大学, 2021(01)
  • [3]互联网企业履行残障慈善责任的动因与路径 ——以8家互联网企业为例[D]. 夏燕. 暨南大学, 2020(04)
  • [4]家族涉入、慈善捐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D]. 韩慧慧. 江南大学, 2020(01)
  • [5]农村贫困地区居民社会网络条件对脱贫影响的经济学研究 ——以云南云县为研究对象[D]. 解天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6]基于进化博弈的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研究 ——以达晨创投退出恒大高新为例[D]. 汪越元.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3)
  • [7]技术、劳动力与资本:一个东南海岛的海鲜民族志[D]. 赵婧旸. 厦门大学, 2018(12)
  • [8]政府促进浙江淘宝村转型升级的策略研究[D]. 曾骊.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9]当代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研究 ——基于《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1992-2014)[D]. 李文冰. 武汉大学, 2016(01)
  • [10]河南创富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刘博. 郑州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2002 年科技财富创造:与机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