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河南省研发资源清单主要数据统计公报

2000年河南省研发资源清单主要数据统计公报

一、2000年河南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统计公报(论文文献综述)

高敏雪,关晓静,李胤,张鹏[1](2019)在《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统计的历史回顾与当前改革》文中提出本文围绕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统计简述以下方面的内容。第一,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统计的发展过程,说明尽管起步比较晚,但开发进展很快,与国际规范衔接程度较高。第二,最近发布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统计规范》的基本要点,说明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统计在制度建设方面的最新进展。第三,当前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统计的基本状况,阐述其内容框架、组织体系、核心指标及其数据生产过程和发布方式。第四,当前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统计改革的新动向以及未来面临的任务。

任建辉[2](2017)在《创新、社会过滤与区域经济增长》文中提出新增长理论虽然重视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是忽视了区域内部经济社会因素对创新转化为增长的影响。1999年,Rodríguez-Pose首次提出了社会过滤这个概念,用来描述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条件对创新转化为增长的影响,从而开创了社会过滤这个研究领域。目前,关于社会过滤的研究方兴未艾。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过滤的内涵、社会过滤的测度指标及方法、社会过滤影响创新及创新转化为增长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等方面。总体而言,社会过滤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许多问题都有待深入、系统的探讨。在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如何将创新有效地转化为增长,是各区域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也是一个亟待研究的学术问题。事实上,在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中不乏“知识悖论”和“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现象。对于此类现象的解释,虽然已经有文献认识到了创新环境对创新效率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是尚未见到运用社会过滤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和方法来开展专门研究的成果。因此,引入社会过滤概念及理论和方法,科学分析社会过滤是如何影响创新转化为增长的,对于各个区域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机制,促进经济转型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重点研究了如下几个问题:(1)社会过滤的概念内涵与界定;(2)基于中国国情和数据可得性,选择指标体系和方法来测度社会过滤;(3)社会过滤影响区域创新转化为增长的机制与路径;(4)用社会过滤指数定量化地研究社会过滤是如何影响创新转化为增长的。概括起来,本文获得了如下主要结论。第一,社会过滤是区域中一系列影响创新转化为增长能力的地方化条件相互交织构成的介质层,主要由制度条件、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以及文化因素等无形资本构成。它代表着区域的创新生产能力,知识利用能力以及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社会过滤对创新转化为增长的作用特征表现为孵化性、适宜性、传导性和壁垒性等方面。第二,在明确社会过滤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根据指标的代表性和数据可得性,本文主要从政府支持、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文化包容等四个维度构建了适宜于我国的社会过滤指标体系,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将这些指标合成为社会过滤指数。通过对各城市社会过滤指数的测度结果发现:区域层面上,中西部与东部相比,区域间的社会过滤得分差距明显,东部地区以绝对优势遥遥领先,中部地区略高于西部地区;地级市层面上,社会过滤得分较高的城市几乎都出自东部发达地区,尤以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城市为最。从研发强度和社会过滤的关系型式看,“低低型”城市占比较高,创新转型发展较为困难,“高高型”城市占比较低,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第三,社会过滤影响创新转化为增长的机制主要是,社会过滤会影响知识生产中研发投入的规模报酬,进而影响创新增长速度;其次,社会过滤会影响区域对其它区域知识溢出的利用能力;最后,社会过滤会支配生产要素的空间再配置,如挤出效应。社会过滤影响创新转化为增长的途径主要是,对区域内外知识和技术的传导、吸收与利用。第四,在四部门的半内生增长模型基础上,将社会过滤纳入研发部门的知识生产函数当中,构建社会过滤影响创新转化为增长的模型,该模型的均衡解表明,社会过滤的优劣会将其在研发部门技术积累的缩放效应传递到其它部门,影响区域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进而影响到区域的生产和消费,并最终影响到经济增长。第五,实证结果显示,在控制了个体固定效应的情况下,研发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为负,找到“知识悖论”存在的证据。同时,社会过滤也表现出显着的负向抑制作用。这表明,我国城市缺乏成熟的创新系统,本地社会过滤没有表现对创新转化为增长的促进作用。在考虑了内生性,结果依然成立。在此基础上,还考察了社会过滤影响创新转化为增长的中间传导机制,发现,社会过滤对全要素生产率有负向抑制作用,对物质资本有显着的挤出效应。与已有研究成果相比,本文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其一,对社会过滤概念进行了再定义。自Rodríguez-Pose首次提出社会过滤这个概念,还没有给出一个有针对性且清晰的定义。这种状况制约了相关研究工作在概念共识的基础上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不利于构建认识基础一致、逻辑统一的社会过滤理论及方法。本文提出的社会过滤概念是从关系空间这个维度上提出来的,社会过滤便是区域中各种能有催化作用的地方化条件交织构成的产物,并将其命名为介质层。这就很容易揭示为什么区域会存在过滤机制,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和分析社会过滤问题。其二,构建了既反映社会过滤概念内涵又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过滤指数。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特点有所不同。第一,我国的各级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支配的不容忽视。第二,我国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力市场刚性问题较轻,失业率不再是关注的重点。第三,我国区际间人口流动规模巨大,这种人口流动带来的文化交融不容忽视。因此,本文构建的社会过滤指标体系主要由科技与教育支出占比、互联网覆盖率、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占比、流动人口占比和外商企业数占比等指标组成。其三,借助Rodríguez-Pose所倡导的社会过滤思想,本文初步建立了从“三个概念”、“两个函数”来探究创新转化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与路径分析框架。其中,“三个概念”指关系空间、社会过滤和知识溢出。其中,关系空间是区域间创新分工与协作的载体,社会过滤是创新发展的前提,知识溢出是知识累积的又一个源泉。“两个函数”是指知识生产函数和区域经济增长函数。知识生产的能力决定着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要素流动使得生产要素在空间中发生再配置,而社会过滤恰会影响到区域知识生产和要素流动。依托这个分析框架,可以更清晰地揭示社会过滤影响创新转化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途径及机制。其四,迄今为止,尚未有对我国各区域的社会过滤、社会过滤对创新转化为增长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运用所建立的社会过滤指数、社会过滤影响创新转化为增长的实证模型,分别测算了各区域的社会过滤指数,分析了社会过滤对于区域创新转化为增长的影响。这些研究工作尚属首次,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基础。

朱月友[3](2017)在《中国R&D投入产出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区域的背景下,比较分析我国各地区R&D资源投入产出状况,科学评价各地区R&D资源投入产出效率,对促进国家和区域自主创新进程、提升科技发展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数据,综合运用传统DEA与超效率DEA方法对我国各地区R&D资源投入产出绩效进行了比较分析,评价结果显示:我国R&D资源投入力度不够,提升空间大;我国R&D资源投入结构不合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经费支出过少,地区间R&D投入力度差距大;我国大部分地区R&D效率低下,R&D活动技术性缺陷与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是主要原因。

周新春,蔡秀云[4](2017)在《我国财政基础研究投入规模分析》文中提出在我国,要从根本上促进创新和国家长期持续发展,要求政府在改革与发展的新常态下,积极推动和加强基础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3月5日的讲话中强调,"要抓住时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到2020年,力争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

代明,陈俊,张桂芳,刘佳[5](2016)在《知识产出货币价值的统计与运用》文中研究表明针对中国现行的R&D统计体系存在的"重投入、轻产出"倾向,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将R&D产出分为交易性R&D、自用性R&D和非交易性R&D,构建了用于测算R&D产出货币价值的知识产出三分法分析框架,并运用2010年深圳市的相关数据加以实证。

米娇[6](2013)在《陕西省R&D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世界各国都将经济增长视为重要的经济和政治目标。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而R&D投入是科技进步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是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各个地区都在加大研发(R&D)投入,以此来促进本地区科技水平的提升。在此背景下,我国已提出“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陕西省也提出了建设“西部强省”和“创新型陕西”的经济发展战略。本文以陕西省R&D投入与经济增长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数据说明与图表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探讨了陕西省R&D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论文系统地深入分析了陕西省R&D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现状,并将R&D经费投入、投入强度以及投入结构与我国其它地区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釆用T型关联度分析方法,根据陕西省2000-2011年的科技统计数据,测算了陕西省R&D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度。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表明:R&D经费支出和R&D活动人员投入与陕西省经济增长均有正的关联,且R&D经费支出对陕西省经济增长的贡献要比R&D活动人员投入的大;在不同活动类型的R&D经费支出中应用研究R&D经费支出对陕西省经济增长的作用最明显,试验发展次之,而基础研究最小:在R&D活动的三大主要执行部门中,高等院校R&D经费支出对陕西省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为突出,科研机构次之,最后是大中型工业企业。并根据实证分析得到的结论,结合陕西省R&D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留住、引进和培养人才;扩大R&D经费投入规模;调整R&D经费投入结构,优化经费配置;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保持科技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营造良好的科技政策环境:加强产学研之间的合作,促进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汪娟[7](2013)在《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抉择。城市作为国家或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整个国家创新体系中处于最为重要的地位。构建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对于促进现代城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建设创新性国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城市都在积极进行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探索。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湖南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沙市一直重视创新发展,近年来更是提出了“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大战略决策。技术创新体系是城市创新体系的主要构成,在长沙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战略中处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那么,如何来定位长沙市的技术创新体系,从哪些方面来构建城市技术创新体系,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推进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如何有效运作和管理城市技术创新体系?这些问题是长沙市在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亟待解决根本性问题。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视角,对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一方面将为长沙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另一方面也将充实、拓展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本文在对长沙市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进行理论分析和现状考察的基础上,从推进动力、运行机制和支撑体系三个层次,深入地探讨了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揭示了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特质、构成及其运行规律,解决了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由什么构成、如何去推进、怎样去运作、如何有效治理等重要问题。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是城市技术创新相关主体、要素、条件及其运行机制的综合系统,主要由技术创新的主体系统和功能系统构成,主体系统由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构成;功能系统包括科技知识创新系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扩散系统,科技价值实现系统等。长沙市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是长沙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实现长沙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条件,是提升长沙城市竞争力,发挥长沙区域经济增长极作用的重要保障。构建和完善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和可行的,长沙市已经在经济基础、人力资源、政策环境、文化观念等方面奠定了良好基础,为长沙市推进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提供了良好条件。目前,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还处于初步阶段,长沙市技术创新活动取得了重要成绩,也存在着明显问题。如科技人员、科技经费投入冗余,科技创新效率不高,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技术创新过程不连续,重大和原始科技创新稀少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长沙市科技创新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依靠一定的动力机制来推进的。本文探讨了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动力机制,认为市场需求和竞争的是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拉动力,科技发展内在需求是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推动力,城市发展和竞争是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促进力,企业发展与竞争是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自动力,政府政策导向为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提供掌控力。目前,国内外推进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模式主要有市场主导、政府主导和政府引导市场推动三种基本模式,基于对三种模式特点和适应性的分析,依据对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条件和环境分析,为了体现出长沙市的特点,我们认为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推进模式应该选择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模式,这一推进模式可以具体应该表述为:市场主导、政府扶引、企业主体、协同推进。长沙市技术创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是靠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中间服务机构等相关主体来推进的,本文分别对这些主体的行为和其激励机制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博弈论分析了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在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中的行为选择,揭示了在什么条件下政府相关部门会选择积极推进城市技术活动的策略,并从政绩考核机制、晋升激励机制、物质和精神激励以及监督约束机制和反向激励等四方面,提出了激励政府相关部门推进技术创新行为的对策建议。其次,分析了企业投入技术创新活动的博弈策略,提出了加大企业创新投入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建议;再次,分析了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行为选择,提出了有效激励科研组织和人员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体制机制安排。构建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需要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一方面,文章探讨了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组织模式,基于对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面临的任务、条件和环境的分析,提出适合长沙市技术创新系统构建的组织模式是“官产学研金”合作方式,并深入阐明了五者之间的具体合作方式和机制。另一方面,全面分析了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运作和实现机制。不仅探讨了科技知识的投入产出机制,提出了提高长沙市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效率的对策建议;而且分析了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机制,阐明了有效促进科技成果价值实现的途径和条件;同时也考察了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机制,提出了扩大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的方式和措施。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将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分析,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从技术创新体系内部结构入手,研究了在创新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动态反馈系统,并对其进行系统仿真模拟研究,深刻揭示了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系统运行特征和规律。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有效运行,需要健全相应的支撑系统。文章主要从人才支撑、平台建设、市场机制、政府支持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人才是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最重要的资源和支撑因素,文章在研究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等基础上,提出了健全长沙市科技人才体系的政策建议。平台作为科技创新和集群创新的基地,在现代科技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在对长沙市现有科技园区、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进行考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扩大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平台功能,促进技术创新的对策建议。市场是技术创新的原动力,文章分析了长沙市的科技市场发展状况及其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健全长沙市科技市场体系的思路和措施。政府的政策和行为是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制约因素,本文从政府的引导机制、扶持机制、服务机制、管理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健全长沙市政府支撑体系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对长沙市这一特定对象的技术创新体系进行了创新性研究;对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分散内容进行了综合集成,并且对研究较缺乏的领域进行了拓展性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具有创新性的见解和政策建议;在研究过程中,对先进研究方法进行了综合性、创新性应用等。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主要有:本文对于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研究主要从长沙市创新系统的现实状态、推进机制、运行机制以及支撑体系四个层面来进行,在技术创新体系构建过程中还有其他的一些问题有待研究,如可以对城市化、产业集聚中的竞争对城市技术创新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展开研究,而且本文主要是利用长沙市的数据资料进行相应的分析,没有将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其他区域进行对比分析,以后可以沿着这个方向做进一步研究。

钟振明,刘恒[8](2012)在《西藏科技发展的比较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和平解放前西藏的现代科学技术几乎是空白,目前已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具有西藏特点的科技研究、管理和推广服务体系。通过考察R&D指标情况,我们发现目前西藏的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在全国尚处于下游水平,并且自治区内城乡之间及各地市之间的科技发展水平也极不平衡。我们分别从历史文化、地理气候和经济社会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制约西藏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刘利民,王敏杰[9](2012)在《基于DEA的宁波企业技术创新载体产出效率评价》文中提出近年,宁波市企业技术创新载体数量不断增加,R&D经费投入稳步提高,并呈现向制造业投入集中的特征,但是经费投入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经费投入不足,发明专利比例偏低。总体来说,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宁波科技创新载体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技术创新机构规模效益递减,其总体创新效率不容乐观。

周勇,潘云文[10](2011)在《山东省R&D资源省际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根据两次全国R&D资源清查数据,研究山东省R&D资源十年来的变化,并与粤苏浙三省进行比较分析,观察山东省与其他三省R&D资源力量的变化对比情况。

二、2000年河南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统计公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年河南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统计公报(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统计的历史回顾与当前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研发投入统计的发展过程
    1. 研发投入统计的前期探索阶段(1985—1990年)。
    2. 研发投入统计的初步建立阶段(1991—2000年)。
    3. 研发投入统计的稳步推进阶段(2001—2008年)。
    4. 研发投入统计的改革发展阶段(2009年至今)。
二、新版研发投入统计规范的内容解读
    1. 突出了“R&D”这个重点。
    2. 实现了与国际标准的衔接。
    3. 统领中国R&D投入统计制度体系。
三、当前中国研发投入统计实施状况
    1. 研发投入统计的概念体系。
    2. 研发投入的一套指标体系。
    3. 研发投入统计的组织体系。
    4. 研发投入统计的调查体系。
    5. 研发投入指标的测算方法。
    6. 研发投入统计数据的报送方式和信息发布方式。
四、中国研发投入统计的新动向和未来目标

(2)创新、社会过滤与区域经济增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主要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说明
        1.2.1 关系空间
        1.2.2 创新
        1.2.3 知识溢出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1.5 论文结构
2 文献综述
    2.1 社会过滤理论的创立
    2.2 创新转化为增长的困惑:知识悖论
        2.2.1 知识悖论的定义及特征
        2.2.2 知识悖论的相关解释
    2.3 社会过滤:创新转化为增长的介质
        2.3.1 社会过滤的概念
        2.3.2 社会过滤的测度
    2.4 社会过滤与R&D、知识溢出
        2.4.1 社会过滤与R&D
        2.4.2 社会过滤与知识溢出
    2.5 社会过滤影响经济增长的模型与实证分析
    2.6 小结
3 社会过滤的概念界定
    3.1 已有研究对社会过滤的描述
    3.2 社会过滤概念的再定义
        3.2.1 社会过滤的定义
        3.2.2 社会过滤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3.3 社会过滤的外延拓展
        3.3.1 创新活动与社会过滤的适配性
        3.3.2 知识悖论新解:增长效应和溢出效应
        3.3.3 社会过滤与区域联系网络
    3.4 小结
4 社会过滤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
    4.1 国外社会过滤指标考察
    4.2 区域社会过滤指标体系构建
    4.3 区域社会过滤指数测度
    4.4 区域社会过滤指数测度结果分析
        4.4.1 区域比较
        4.4.2 城市比较
        4.4.3 资源型城市与非资源型城市比较
    4.5 研发强度与社会过滤关系
        4.5.1 研发强度空间分布格局
        4.5.2 研发强度与社会过滤关系型式
    4.6 小结
5 社会过滤影响创新转化为增长的机理分析
    5.1 社会过滤影响创新转化为增长的原理
    5.2 社会过滤影响创新转化为增长的机制
        5.2.1 社会过滤与知识生产
        5.2.2 社会过滤与知识溢出
        5.2.3 社会过滤与全要素生产率
        5.2.4 社会过滤与要素流动
    5.3 社会过滤影响创新转化为增长的路径
    5.4 小结
6 社会过滤影响创新转化为增长的理论模型
    6.1 建模思路
    6.2 模型构建
        6.2.1 家庭部门消费决策
        6.2.2 最终产品部门生产决策
        6.2.3 中间产品部门生产决策
        6.2.4 纳入社会过滤的研发部门生产决策
        6.2.5 模型均衡解
    6.3 小结
7 社会过滤影响创新转化为增长的实证分析
    7.1 初步考察
    7.2 模型设定及变量说明
    7.3 实证结果及分析
    7.4 内生性处理
    7.5 中间传导机制检验
        7.5.1 社会过滤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7.5.2 社会过滤对生产要素挤出效应的影响
    7.6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含义
    8.3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3)中国R&D投入产出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R&D投入产出绩效评价
    1.1 评价方法简介
    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3 评价结果与结果分析
        1.3.1 DEA有效地区分析
        1.3.2 DEA无效地区分析
        1.3.2. 1 纯技术有效, 规模无效
        1.3.2. 2 纯技术无效, 规模有效
        1.3.2. 3 纯技术无效, 规模无效
2 结论与对策
    2.1 主要结论
    2.2 对策建议
        2.2.1 继续加大R&D资源投入力度
        2.2.2 科学配置R&D资源投入投向结构
        2.2.3 提高R&D活动技术性水平与资源利用效率
        2.2.4 完善财税激励政策, 健全激励与保障机制
3 结语

(4)我国财政基础研究投入规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础研究基本内涵界定与财政投入必要性
二、全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规模分析
    (一)国家财政科技投入持续稳定增长。
    (二)(R&D)经费投入规模和投入水平双提高。
    (三)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
    (四)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比稳中有升。
    (五)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是基础研究经费执行主体。
三、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存在问题分析
    (一)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不足增长不稳定。
    (二)财政科技投入强度低。
    (三)研发投入区域不平衡、经费使用主体结构不合理。
    (四)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低。
    (五)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强度较低。
四、加强基础研究经费投入的政策建议
    1.加大研究与开发的财政预算投入。
    2.进一步提升基础研究经费在R&D经费中的比重。
    3.加大地方财政投入、重视发挥基础科学技术的引领作用。
    4.建立多元投入体系加大企业基础研究投入。

(5)知识产出货币价值的统计与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综述
    1)投入替代法。
    2)实物计量法。
    3)“价值”计量探讨。
2 理论框架
    2.1 交易性R&D产出
    2.2 自用性R&D产出
    2.3 非交易性R&D产出
3 实例验算
    3.1 深圳的交易性R&D产出
    3.2 深圳的自用性R&D产出
    3.3 深圳的非交易性R&D产出
4 结语

(6)陕西省R&D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对研究现状的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R&D 投入与经济增长相关理论及分析方法概述
    2.1 概念的界定
        2.1.1 经济增长
        2.1.2 科学技术活动
        2.1.3 R&D 的定义和分类
    2.2 相关经济理论概述
        2.2.1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2.2.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2.2.3 新经济增长理论
    2.3 相关分析方法的介绍
        2.3.1 数理统计方法
        2.3.2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2.3.3 T 型关联度分析方法
第三章 陕西 R&D 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现状分析
    3.1 陕西 R&D 投入现状
        3.1.1 陕西 R&D 人员投入现状
        3.1.2 陕西 R&D 经费投入规模及国内比较
    3.2 陕西 R&D 经费投入结构及国内比较
        3.2.1 陕西 R&D 经费投入结构
        3.2.2 R&D 经费不同标准划分结构的国内比较
    3.3 陕西 R&D 经费来源结构分析
    3.4 陕西经济现状分析
        3.4.1 经济增长情况分析
        3.4.2 产业结构分析
第四章 陕西省 R&D 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 T 型关联度分析
    4.1 指标的选取
    4.2 模型建立及数据来源
        4.2.1 模型建立
        4.2.2 数据来源
    4.3 实证分析
        4.3.1 R&D 投入总量与经济增长关系模型的分析
        4.3.2 各研究阶段 R&D 经费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模型的分析
        4.3.3 各执行主体 R&D 经费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模型的分析
        4.3.4 结果分析
第五章 提高陕西 R&D 投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对策建议
    5.1 留住引进和培养人才
    5.2 扩大 R&D 经费投入规模
    5.3 调整 R&D 经费投入结构
    5.4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5.5 保持科技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5.6 加强产学研之间的合作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的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详细摘要

(7)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关于技术创新体系的理论综述
    1.2.2 国内外关于技术创新体系实证研究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1.3.1 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长沙市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理论分析
2.1 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界定与构成
    2.1.1 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界定
    2.1.2 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成
2.2 构建和完善长沙市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必要性
    2.2.1 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与长沙市经济社会发展
    2.2.2 长沙技术创新体系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实证分析
2.3 构建和完善长沙市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2.3.1 构建和完善长沙市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经济基础
    2.3.2 构建和完善长沙市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人力资源基础
    2.3.3 构建和完善长沙市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政策制度环境
    2.3.4 构建和完善长沙市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创新文化环境 第3章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现状的考察和分析
3.1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的过程
3.2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现状的评估
    3.2.1 研究方法的选择
    3.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3.2.3 数据来源说明
    3.2.4 长沙等省会城市技术创新效率的实证分析
3.3 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DEA-Tobit“两阶段法”
    3.3.2 技术创新体系创新效率影响因素指标设计
    3.3.3 数据来源与统计描述
    3.3.4 技术创新体系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分析
    3.3.5 研究结论 第4章 国内外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考察
4.1 国外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
    4.1.1 美国——企业主体型
    4.1.2 英国——知识带动型
    4.1.3 日本——技术引进型
    4.1.4 印度——政府推动型
4.2 国内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
    4.2.1 北京市经验
    4.2.2 上海市经验
    4.2.3 大连市经验
    4.2.4 深圳市经验
4.3 国内外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经验的比较与借鉴
    4.3.1 国外经验的比较与借鉴
    4.3.2 国内经验的比较与借鉴 第5章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动力机制研究
5.1 长沙市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动力
    5.1.1 市场需求和竞争的拉动力
    5.1.2 科技发展内在需求的推动力
    5.1.3 城市发展和竞争的促进力
    5.1.4 企业发展与竞争的自动力
    5.1.5 政府政策导向的掌控力
5.2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推进模式选择
    5.2.1 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推进的基本模式
    5.2.2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推进模式的选择 第6章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激励机制构建
6.1 长沙市政府推进技术创新行为及其激励机制
    6.1.1 推进创新行为现状分析
    6.1.2 政府在技术创新体系中职能的明确界定
    6.1.3 促使政府推进技术创新的博弈分析
    6.1.4 政府促进技术创新的激励约束机制设计
6.2 长沙市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及其激励机制
    6.2.1 创新行为现状分析
    6.2.2 促进企业选择技术创新行为的激励机制构建
6.3 长沙市科研机构技术创新行为及其激励机制
    6.3.1 创新行为现状分析
    6.3.2 促进科研机构积极投入技术创新的条件
    6.3.3 促进创新的激励机制构建
6.4 长沙市中介机构服务和支持技术创新行为及其激励机制
    6.4.1 技术创新中介服务现状分析
    6.4.2 促进中介机构服务创新行为的激励机制 第7章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组织模式的选择研究
7.1 技术创新基本组织模式比较分析
    7.1.1 “产学研”合作模式
    7.1.2 “官产学研”合作模式
    7.1.3 “官产学研金”合作模式
7.2 长沙市技术创新组织模式的选择
    7.2.1 产学研结合的必要性
    7.2.2 官与产学研结合的必要性
    7.2.3 金与产学研结合的必要性
7.3 长沙市技术创新系统“官产学研金”的具体合作方式
    7.3.1 产学研合作方式
    7.3.2 官与产学研结合方式
    7.3.3 金与产学研的结合方式 第8章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运作和实现机制
8.1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 R&D 投入产出机制
    8.1.1 R&D 投入产出现状
    8.1.2 R&D 活动的投入产出机制
    8.1.3 完善 R&D 投入产出机制的政策建议
8.2 长沙市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机制
    8.2.1 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现状
    8.2.2 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8.2.3 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机制
    8.2.4 完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的政策建议
8.3 长沙市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机制
    8.3.1 技术创新成果推广的现状
    8.3.2 技术创新成果推广存在的问题
    8.3.3 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机制
    8.3.4 完善技术创新成果推广机制的政策建议 第9章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系统运行及仿真分析
9.1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运行机制的基本模型
    9.1.1 创新体系运行机制结构分析
    9.1.2 创新系统运行机制的因果关系分析
9.2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运行的反馈机制
9.3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运行机制的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
    9.3.1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运行机制系统动力学模型相关变量与流图
    9.3.2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涉及的主要公式
    9.3.3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运行机制仿真实证研究 第10章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人才支撑体系构建
10.1 长沙市技术创新人才现状分析
    10.1.1 技术创新人才的界定
    10.1.2 长沙市技术创新人才总量及结构分布
    10.1.3 长沙市技术创新人才现状存在的问题
10.2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人才培育机制的构建
    10.2.1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人才培育目标及人才需求预测
    10.2.2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人才培育机制:政府引导下的“高研 -中介 - 企业”三位一体模式
10.3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人才引进机制的构建
    10.3.1 长沙市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的原则及需求主体
    10.3.2 长沙市技术创新人才引进体系构建
10.4 长沙市创新人才的优化配置和使用
    10.4.1 创新人才的优化配置和使用原则
    10.4.2 区域人才优化配置机制理论分析
    10.4.3 长沙市创新技术人才的科学配置模式探讨 第11章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集群平台构建
11.1 城市技术创新的空间平台及集群机制的理论分析
    11.1.1 推进城市技术创新必须构建必要的空间平台
    11.1.2 城市技术创新空间平台及其主要类型
    11.1.3 城市技术创新空间平台的集群创新功能和作用
11.2 长沙市技术创新空间平台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11.2.1 长沙市技术创新空间平台建设的现状
    11.2.2 评价结果判定标准
    11.2.3 长沙市技术创新空间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11.3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空间集群平台运行机制的优化
    11.3.1 长沙市技术创新的科技空间平台运行机制优化
    11.3.2 长沙市技术创新的产业空间平台运行机制优化
11.4 长沙市科技集群平台和产业集群平台协同发展机制
    11.4.1 科技空间集群平台与产业空间集群平台之间的互动关系
    11.4.2 科技空间集群平台与产业空间集群平台两者协同发展的路径 . 第12章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市场机制建设
12.1 推进技术创新的技术市场建设研究
    12.1.1 我国技术市场建设的现状分析
    12.1.2 长沙技术市场的构建
12.2 推进技术创新的人才市场建设研究
    12.2.1 人才市场分析
    12.2.2 长沙人才市场建设的现状分析
    12.2.3 长沙人才市场的完善
12.3 推进技术创新的金融市场建设研究
    12.3.1 技术创新的金融市场分析
    12.3.2 长沙技术创新的金融市场运行现状分析
    12.3.3 长沙技术创新的金融市场的构建和运行 第13章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政府支撑体制构建
13.1 城市技术创新体系中政府的角色定位
13.2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政府引导机制
    13.2.1 战略规划
    13.2.2 政策导向
    13.2.3 宣传引导
13.3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政府扶持机制
    13.3.1 财政扶持
    13.3.2 税收扶持
    13.3.3 公共投资
13.4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政府服务机制
    13.4.1 人才机制服务
    13.4.2 创新环境建设
13.5 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政府管理机制
    13.5.1 完善长沙市技术创新的法规体系建设
    13.5.2 知识产权保护
    13.5.3 信用管理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博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8)西藏科技发展的比较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藏科技发展的概况
二、西藏科技发展的比较分析
    (一) 西藏与国内其他省市科技发展水平的比较
        1. R&D人员情况的比较
        2. R&D经费情况的比较
        3. R&D项目 (课题) 情况的比较
        4. R&D机构情况的比较
    (二) 西藏自治区内各地市科技发展水平的比较
    (三) 西藏区内城乡科技发展水平的比较
三、西藏科技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一) 西藏科技发展的历史文化因素
    (二) 西藏科技发展的地理气候因素
    (三) 西藏科技发展的经济社会因素

(9)基于DEA的宁波企业技术创新载体产出效率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新投入比较
    (一) 载体数量
    (二) 经费投入
        1. 经费投入总量
        2. 经费的投入结构
        3. 经费使用结构
    (三) 人员投入
        1. 人员数量
        2. 人员结构
二、创新产出比较
三、创新绩效比较
    (一) 技术创新绩效及其评价方法
    (二)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1. 指标选取
        2. 数据及来源
    (三) 分析结果

(10)山东省R&D资源省际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R&D经费对比
    1.1 山东省R&D经费支出额列全国第四位
    1.2 山东省R&D经费增长速度较快
    1.3 山东省R&D经费投入强度有明显提升
2、R&D人员对比
    2.1 山东省R&D人员总量居全国第五位
    2.2 山东省R&D人员素质较高
    2.3 山东省R&D人员全时当量增长速度不高
    2.4 山东省每万人平均R&D人员全时当量偏低

四、2000年河南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统计公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统计的历史回顾与当前改革[J]. 高敏雪,关晓静,李胤,张鹏. 调研世界, 2019(10)
  • [2]创新、社会过滤与区域经济增长[D]. 任建辉. 暨南大学, 2017(06)
  • [3]中国R&D投入产出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对策研究[J]. 朱月友.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04)
  • [4]我国财政基础研究投入规模分析[J]. 周新春,蔡秀云. 经济研究参考, 2017(05)
  • [5]知识产出货币价值的统计与运用[J]. 代明,陈俊,张桂芳,刘佳. 技术经济, 2016(04)
  • [6]陕西省R&D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 米娇. 西安石油大学, 2013(07)
  • [7]长沙市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研究[D]. 汪娟. 湖南大学, 2013(09)
  • [8]西藏科技发展的比较分析及对策研究[J]. 钟振明,刘恒. 西藏发展论坛, 2012(06)
  • [9]基于DEA的宁波企业技术创新载体产出效率评价[J]. 刘利民,王敏杰. 企业活力, 2012(11)
  • [10]山东省R&D资源省际比较研究[J]. 周勇,潘云文. 科学与管理, 2011(06)

标签:;  ;  ;  ;  ;  

2000年河南省研发资源清单主要数据统计公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