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交响曲《悲伤》

我与交响曲《悲伤》

一、我与交响曲《悲怆》(论文文献综述)

徐婉莹[1](2021)在《柴可夫斯基作品的“悲剧性”因素 ——以第四、第六交响曲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朱超[2](2021)在《告别和弦·调式扩张·调式回归 ——马勒《第九交响曲》创作技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墨白[3](2020)在《音乐唤醒的旅程——与刘一帆的通信》文中指出2020年6月8日刘一帆(1)(上午10:52):墨白老师:您好,目前我在着手写作关于您作品的论文,想从音乐、绘画等艺术角度及美学层面分析您的作品,电影、戏剧等元素我都有所考虑。现在我有一些问题想问您:在一次接受访谈时,您曾经提到蓝调音乐启发了您的创作,我也在某些篇章中看到了复调色彩。那么,还有其它音乐形式与您的创作发生关联吗?通过阅读您的作品,我发现您的作品与交响乐也有相似性,

邱曦[4](2020)在《生命的悲剧美——柴可夫斯基和他的第六交响曲“悲怆”》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是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诞辰一百八十周年。一百多年来,人们难以忘情于柴可夫斯基落日般悲壮的生命和他那些回旋在山巅的旋律。柴可夫斯基具有异乎寻常的感受力,惟其如此,世界对他来说是永恒的悲剧。

严逸澄[5](2019)在《浪漫主义晚期交响—奏鸣曲式乐章之浪漫型与现代型叙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对于奏鸣曲式——这一西方共性写作时期最重要音乐形式的后期发展作了梳理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奏鸣曲式最初是基于严谨调性布局和理性结构逻辑的“纯”器乐的形式,在作曲家个性已被允许高度彰显的浪漫主义晚期,该形式以何种方式构架交响音乐的戏剧力,是该篇论文主要想探寻的问题。笔者以对几十部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的交响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并进行统计,最终遴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以“案例分析”的方式逐一进行解读。笔者将浪漫主义晚期的交响-奏鸣曲式乐章分为“目的性”与“反目的性”两条基本线索进行解读,并挖掘了两者背后的浪漫主义美学与早期现代性思潮。

孙懿凡[6](2019)在《感性聆听·理性呈示·合式言说——以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为个案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情感体验"悲"的色调与性质作为切入口,通过两个感性修辞关联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的音色结构力和调性结构力,对勃拉姆斯音乐中的悲如何存在进行解读,从而进一步证明感性体验的可靠性,并最终切中本文意图说明的音乐学写作命题:在音乐的声音里究竟能够听出什么?

宋佳[7](2017)在《马勒《大地之歌》的“意象美” ——基于中西意象话语的学理阐释》文中提出《大地之歌》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杰出产物,透彻解读其中多重文化密码的意味,从而进一步挖掘其中中西交融的魅力,一直是中西方学者的共同期望。从中国理论文化氛围中逐渐发展而来的现代审美意象话语作为中西文化的学理结晶,显示出了对这一独特音乐文本进行全新解释的潜力。本文选取这一话语为基础,与西方意象话语互补互渗,解读出《大地之歌》中的意象美,并在这个过程中重新梳理了这部作品中的中西关系,认为这是一种马勒在特殊危机时期所构建出来的“中国理念”。这其中,对《大地之歌》中原始意象情结与中国风新意象相作用的考察体现了在中西方意象话语基础上的拓展,而提炼“意象美”的种种品质则体现了对中国意象话语精髓的继承。全文分为绪论和五个章节。围绕着酒歌意象美、青春意象美、自然意象美和永恒的女性意象美等四大范畴勾勒出马勒这种“中国理念”的全景图,并对作曲家的这些音乐意象予以新的解读。这一过程显示了意象话语在深入这一具有东方主义特质的中国理念时的价值。第一章基于中西意象的元理论背景,对《大地之歌》内的音乐语言进行学理定位,梳理出全文的意象书写构架。第二章分析“酒歌意象美”。反讽元素这一马勒作品的关键语言在其晚期风格各意象内发生了悄然蜕变,而《大地之歌》中的反讽元素与酒歌意象这个导火索息息相关,并由此步入了更加深邃悲凉的两重境界,一重是诗意宣泄的品质,它包含着绝对孤独寒冷的理性化境遇;另一重是荒诞模式,它所通向的是具有纯真心灵智慧的非理性深渊。第三章分析“青春意象美”。回忆青春之乐和叹惋青春之死的情感无限交织于晚年马勒的脑海中。青春意象美的范畴由此包含两种品质,一种是瓷亭意象蕴涵着的鲜活生命力中的伤感内蕴;一种是盘桓中的决裂性质,月亮意象使得音乐结构凸显出主体“捉星”和“捞月”的两重虚妄,并通向仙境音乐语汇中的决裂姿态,而这也是马勒对“断肠”意象的全新音乐诠释。第四章分析“自然意象美”。马勒对大自然的声音、色彩和循环规律也有着独特体验。这些内容被包含在对自然意象美两种品质的考察过程中,其中包括了猿、鸟和马三种动物对人类具有引导性作用的声音性质;以及马勒通过对昼夜-四季意象的重新布局,所获得的一种“在循环-交混之中汇集”的特质。第五章对于永恒女性意象美的新探索分为三个层面:转折层、中介层和结论层。转折层主要指受叔本华和瓦格纳等人深刻影响、以女性意象为核心的由无尽欲望向救赎演进的过程;中介层包含着以“飘零”的天梯意象为主的新秩序构建;而自永恒静态中心生发而出的欣喜感则构成了最终的结论层。

雒鹏翔[8](2016)在《用音乐铸造的“悲剧精神” ——论王西麟的交响乐创作》文中研究说明王西麟用交响乐音乐语言来诉说与反思苦难,并在创作中形成了他个性化的悲剧精神的美学思想。他的人生经历、精神内涵、美学思想是他音乐作品的灵魂、创作技术的根基。无论是他对民间音乐的创造性运用,还是对西方作曲技术的借鉴,都是为了能够用民族化和交响化相融合的音乐语言来表达他的悲剧精神。通过对他在不同人生阶段中创作的五部重要的交响乐作品(两部协奏曲与三部交响曲),进行从形态技术到人文美学、从精神内涵到音乐音响、从宏观构思到微观创作等全方位的分析研究,总结出他用交响性思维以“形、神、意”三种不同的维度来改造与运用民间音乐的具体特点,以及他在交响乐创作的微观层面与宏观层面常用的长呼吸结构思维,来进一步理解他音乐作品中深刻的悲剧精神美学思想。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以达到对作曲家精神世界与音乐语言之间相互关联的分析研究。

王索尼[9](2015)在《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研究》文中提出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1840—1893),19世纪俄罗斯杰出的音乐家之一,他的创作既融合了西欧传统的作曲技术,另一方面也充分展现出了俄罗斯民族的审美特点与精神特征。柴科夫斯基的作品在全世界被广泛地接受和演绎,成为音乐舞台上不可缺少的俄罗斯音乐作品。通过他的创作,俄罗斯音乐逐渐走向了世界,艺术地位不断地上升而被广泛关注。在柴科夫斯基的管弦乐作品中影响最深的当属他的交响曲创作,其中《第六交响曲“悲怆”》又是最为着名和经典的。这部交响曲是柴科夫斯基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之一,其中凝聚了柴科夫斯基一生的音乐创作经验,也是对他人生经历的总结。本文以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以音乐分析为方法,针对《第六交响曲》在创作背景与过程,作曲技术、社会历史与人文内涵这三个方面展开本文论述。正文分为三个部分。一、以柴科夫斯基的生平经历为线索,对作曲家一生的生活经历和音乐生涯进行考察,对他一生的生活背景有大体的概括和了解;从作品的创作分期出发,开始对《第六交响曲》的创作背景和过程进行阐述。二、针对《第六交响曲》在作曲技术上的处理进行考察,展开研究论述。主要研究对象是各乐章的音乐主题,以曲式为基础的整体结构,在织体、调性、和声、配器等方面的主要音乐表现手段以及音乐的表现性质。三、从宏观上开始考察19世纪晚期俄罗斯社会发展情况和柴科夫斯基晚年的生活经历,对《第六交响曲》在创作过程中所涵盖的社会历史内涵进行分析研究;结合社会历史环境和柴科夫斯基个人的心理特征,研究这部交响曲的人文内涵;最后探讨这部作品的精神境界和启示意义。

张艺圆[10](2014)在《经典的悲伤: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文中提出1893年10月28日,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创作领域里的最后一部作品一一第六交响曲《悲怆》。正如他自己说过的:"在这部交响曲里我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首演后欣然接受弟弟莫杰斯特的建议,用了"悲枪"的标题。《悲怆》交响曲并非像被视为西方浪漫主义标题音乐之滥觞的柏辽兹创作的(《幻想交响曲》那样具有明确的叙述性内容,也非穆索尔斯基创作的《图画展览会》那般具有明显的描绘性特征,正如柴科夫斯基的弟弟莫德斯基透露的,这个"悲怆"的别名是作品完成之后在偶然的灵思驱动下附加的,因此并不具备标题音乐的特征。

二、我与交响曲《悲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与交响曲《悲怆》(论文提纲范文)

(3)音乐唤醒的旅程——与刘一帆的通信(论文提纲范文)

2020年6月8日
2020年6月10日
2020年6月下旬:墨白致刘一帆
6月21日夜间10点10分:成都市瑞廷西郊酒店4203房间
6月22日夜间10点20分:泸定县磨西古镇长征大酒店318房间
6月23日夜间9点10分:康定县塔公镇曼达拉大酒店306房间
6月25日夜间9点50分:壤塘县桑珠路56号香拉东吉大酒店412房间
6月28日上午8点:成都市瑞廷西郊酒店4201房间
6月28日晚间9点30分:成都市瑞廷西郊酒店4201房间
6月29日上午8点20分:成都双流机场

(4)生命的悲剧美——柴可夫斯基和他的第六交响曲“悲怆”(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我最喜爱的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的几个版本

(5)浪漫主义晚期交响—奏鸣曲式乐章之浪漫型与现代型叙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奏鸣曲式:结构、接受史与聆听
    二、听觉期待的立足点:调性音乐的时间感
    三、19世纪交响曲:贝多芬的遗产与阴影
    四、标题音乐的边界:交响曲的隐性叙事
    五、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文献评述
        (一)核心文献:浪漫晚期的奏鸣曲式修辞问题研究
        (二) 针对具体作品的传统分析
        (三)各类音乐史论、批评与分析法文献
        (四)人文社科类书籍
第一章 浪漫型叙述——奏鸣曲式目的性思维的“完满”型修辞
    第一节 目的性思维中的浪漫主义精神
    第二节 大调奏鸣曲式的“完满”形态
        案例一: 西贝柳斯第五交响曲第三乐章
        案例二: 布鲁克纳第四交响曲“浪漫”第一乐章(1888)
    第三节 小调奏鸣曲式的“完满”形态
        案例一: 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第四乐章(1892)
        案例二: 马勒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
第二章 浪漫型叙述——奏鸣曲式目的性思维的“缺憾”型修辞
    第一节: 针对奏鸣曲式“缺憾”美学的刍议——以贝多芬《艾格蒙特序曲》为例
        案例一: 马勒第二交响曲第一乐章
        案例二: 理查·施特劳斯音诗《麦克白》
        案例三: 马勒第六交响曲第四乐章
        案例四: 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第一乐章
    第二节 缺憾型叙述的边界:目的性写作中的调性递延问题
        案例一: 尼尔森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
        案例二: 尼尔森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
第三章 现代型叙述—一奏鸣曲式的“侵入”型修辞
    第一节 现代性:一种意义
    第二节: 对“奏鸣曲区域”的界定
    第三节 奏鸣曲式进程中的素材突入
        突入式修辞的先驱——贝多芬《莱奥诺拉第三序曲》
        案例一: 马勒《D小调第一交响曲第四乐章》
        案例二: 西贝柳斯《降E大调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
        案例三: 尼尔森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
        案例四 理查·施特劳斯音诗《唐璜》
    第四节 引子对奏鸣曲式主体的侵入与“凌驾结构
        案例一: 理查·施特劳斯《提尔·奥伦斯皮格尔愉快的恶作剧》
        案例二: 西贝柳斯第六交响曲第—乐章
        案例三: 马勒第七交响曲第—乐章
        案例四: 马勒第六交响曲第四乐章
第四章 现代型叙述——奏鸣曲式的“反高潮”修辞
    第一节 消解式修辞
        案例一: 马勒第七交响曲第一乐章
        案例二: 西贝柳斯第六交响曲
    第二节 悬置式修辞
        案例一: 尼尔森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
        案例二 马勒第六交响曲第一、第四乐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
附录 小调奏鸣曲式的额外负担
    1) 作为对极(积极与消极)的大调与小调
    2) 转向三级调的小调模式呈示部
致谢

(6)感性聆听·理性呈示·合式言说——以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为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悲:是否并何以存在
二、悲:关乎色调的绊人心
    (一) 第一段
    (二) 第二段
    (三) 第三段
三、悲:关乎性质的“却上心头”
    (一) 引子
    (二) 呈示部
    (三) 再现部
结语

(7)马勒《大地之歌》的“意象美” ——基于中西意象话语的学理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本选题的研究方法
    四、本选题的创新点
    五、释义与界定
第一章 美的生发:《大地之歌》意象书写的学理定位
    第一节 原始意象情结的积淀
        一、马勒原始意象情结的历史与时代基础
        二、马勒原始意象情结的音乐基础
        三、马勒原始意象情结的个性化塑造
    第二节 中国风新意象的刺激
        一、意象在诗歌-音乐文本中的八重转换
        二、与“中国”直接对话的马勒
        三、诗乐的无痕黏合:七联“乐”的构建
        四、马勒对中国风新意象的东方主义包装
    第三节 音乐意象美的生成:马勒的艺术化新构建
        一、捕捉音乐作品中的“意象美”
        二、以中西意象的历史性嬗变为基础
        三、《大地之歌》的四种意象美范畴
    小结
第二章 酒歌意象美:反讽元素的悲凉深邃化
    第一节 失意的宣泄:空中楼阁式音响纪念碑
        一、中国风酒、诗人、歌、琴新意象知音关系的延续
        二、马勒的提坦式酒神情结及其纪念碑音响
        三、以声乐-管弦二元模式重建“知音关系”
        四、对巨型音响的三层消解:三次抒情核心的毁灭性力量
    第二节 无拘束的荒诞:酒-梦意象群所开启的潜意识世界
        一、梦境前奏:“神经烁烁”( nervous splendour)的张力-矛盾特质
        二、“人生如梦”中批判、顿悟和沉溺的延续
        三、“梦中梦”的套叠式构造:隔绝苦难
        四、痛苦体验的骤然降临:7次梦中觉醒姿态
    小结
第三章 青春意象美:一切皆是虚妄
    第一节 鲜活生命力中的伤感内蕴:迭相变奏的瓷亭碎片
        一、包容万象的瓷亭实质:完美精致的微型中国“殖民展馆”
        二、以玉笛色泽作萦绕的音响素描
        三、周期、规整与对称性:德奥来源的拱形意象
        四、“以水为镜”的智性趣味思维幻象
        五、纳入青春-夕阳意象链条的金谷-兰亭遗风
    第二节 在盘桓中决裂:爱与美的夭折与凝固
        一、“断肠”意象及其嬗变
        二、“捞月”、“捉星”的两重虚妄与主体的夭逝
        三、隐含决裂的仙境情感缭绕:3个“断肠”意象
    小结
第四章 自然意象美:田园的庇护所
    第一节 对人类的引导作用:动物“智者”的原始声音意象力
        一、猿猴呼啸:回荡、刺穿与摧毁
        二、鸟之花腔:唤醒与催眠
        三、马驹嘶鸣:超越
        四、动物声音意象的内在结构关联
    第二节 循环-交混中的汇集:与生命进程同构的昼夜-四季渗透
        一、中国风的昼夜-四季新意象
        二、马勒对昼夜-四季意象的重组
        三、循环-交混中的爆发:深沉、破碎的田园色彩音图
        四、循环-交混中的簇拥点:夜意象与春天意象
    小结
第五章 “永恒的女性”意象美:生死回环中的层次化蜕变
    第一节 我心凝结:“寒秋孤影”中的禁锢与涌动
        一、于囚困中发声:从“贫妇”到灵魂自由的“中国人”
        二、“霜冻”音响结构:封闭的空间和凝滞的时间
        三、禁锢凝结中的微型动力因素
        四、绝望和疲惫的延续:涌动、冲破及泯灭
        五、终极目标的缺位:不可摧毁的困境
    第二节 采莲美人意象中绚灿、受阻的欲望内核
        一、“维也纳最美的女孩”
        二、采莲“仙女”新意象及其嬗变
        三、“光鲜明艳”的音响结构
        四、目标的多重遮蔽:无法逾越的时空间距
        五、在悲恸中战栗:主体欲望的徒劳传递
    第三节 转折点:永恒女性之于绝境人类的救赎
        一、情感绝境与音乐结构上濒临崩溃的时刻
        二、末乐章结构转向的深层原因
        三、悼念、包容与祈祷仪式:构造母性安全之所
    第四节 飘零的阶梯:无限更新的连接型结构
        一、“天梯”意象的形成根源
        二、前奏、间奏以及宣叙调中阶梯的多样化
        三、乡愁-离别的恐慌:迷漾中展开的永恒割裂
        四、临近尾声时阶梯新秩序的引入
    第五节 静态中心内的化解方式:欣喜感的闪现和蔓延
        一、波浪壮阔和静谧至福相交融的传统
        二、大地精神:五个静默悠远片刻向永恒中心的汇聚
        三、完满的实现:自觉渴求的升腾性与巨大吸力的共在
        四、包裹散漫晶莹颗粒的超长静态延续
    小结
结论
    一、特殊历史时期西人“中国理念”在音乐中的结构
    二、意象元理论在《大地之歌》个案研究中的进一步完善
    三、对《大地之歌》中“自我”的“他者诠释”之争的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阶梯音列直观示意图
附录二 垂柳模式与钢琴版手稿图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和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用音乐铸造的“悲剧精神” ——论王西麟的交响乐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立论依据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
第一章 作曲家王西麟的个人成长经历与创作历程
    第一节 与音乐结缘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第二节 追寻作曲理想的求学之路
    第三节 刻骨铭心的山西苦旅
    第四节 命运的转折
    第五节 说出“苦难”与升华“苦难”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王西麟的音乐创作美学思想
    第一节 王西麟“悲剧精神”的形成与体现
        一、王西麟“悲剧精神”的形成
        二、“悲剧精神”在王西麟音乐作品中的体现
    第二节 如何用“交响性”思维认识民族民间音乐
        一、“交响性”思维的属性
        二、西方“民族乐派”对民间音乐的“交响化”认识与运用
        三、王西麟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交响性”创作思维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王西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创造性运用
    第一节 对传统旋律的变化引用
        一、对传统旋律变形处理的音乐主题
        二、对传统旋律性格变化的音乐主题
    第二节 对民间音乐元素的运用
        一、运用民间音乐中的特性音调
        二、运用民间音乐中的特殊调式音阶
        三、运用民间音乐中的特征节奏型
        四、运用戏曲音乐中的唱腔与念白
    第三节 对五声性四五度三音列的运用
        一、四五度三音列骨干音
        二、由四五度三音列扩展出的色彩音
        三、由四五度三音列骨干音与色彩音辐射出的寄生音
        四、不同四五度三音列之间的转调与混合运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王西麟交响乐作品中的长呼吸结构思维
    第一节 长呼吸结构思维在音乐主题创作中的具体运用
        一、增生展衍式展开发展手法
        二、变奏展衍式展开发展手法
        三、分裂展衍式展开发展手法
        四、混合展衍式展开发展手法
    第二节 “嵌入式”递进展开的长呼吸“结构场”
        一、由“对比”到“融合”的“嵌入式”递进展开的长呼吸“结构场”
        二、由“背景”到“前景”的“嵌入式”递进展开的长呼吸“结构场”
    第三节“惯性动势”特点的长呼吸结构思维
        一、“节奏惯性”式的长呼吸结构思维
        二、“帕萨卡里亚”式的长呼吸结构思维
        三、“赋格段”式的长呼吸结构思维
        四、混合“惯性动势”特点的长呼吸结构思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王西麟两部协奏曲作品分析
    第一节《小提琴协奏曲》(OP.29/39)
        一、第一乐章分析
        二、第二乐章分析
        三、第三乐章分析
    第二节《钢琴协奏曲》(OP.56)
        一、第一乐章分析
        二、第二乐章分析
        三、第三乐章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王西麟三部交响曲作品分析
    第一节《第三交响曲》(OP.26)
        一、第一乐章分析
        二、第二乐章分析
        三、第三乐章分析
        四、第四乐章分析
    第二节《第四交响曲》(OP.38)
        一、第一部分分析
        二、第二部分分析
        三、第三部分分析
        四、第四部分分析
    第三节《第五交响曲》(OP.40)
        一、第一部分分析
        二、第二部分分析
        三、第三部分分析
    本章小结
结语
    一、作曲家、艺术家的“社会人”属性
    二、民间音乐与严肃音乐
    三、对民间音乐的内化
    四、对西方现代作曲技术的内化
    五、思想者王西麟与他的音乐创作留给我们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王西麟主要作品年表
附录二:王西麟发表的主要文章
附录三:王西麟个人作品音乐会
附录四:王西麟总谱出版年表
个人简历
后记

(9)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注释
第一章 柴科夫斯基与《第六交响曲“悲怆”》概述
    一、柴科夫斯基的生平简述
    二、柴科夫斯基的创作分期
    三、《第六交响曲“悲怆”》的创作背景与过程
    注释
第二章 《第六交响曲“悲怆”》的音乐本体分析
    一、第一乐章分析
        (一)引子与呈示部的各主题分析
        (二)主要的音乐表现手段
        (三)整体结构问题
        (四)小结
    二、第二乐章分析
        (一)音乐主题与整体结构
        (二)主要的音乐表现手段
        (三)小结
    三、第三乐章分析
        (一)音乐的表现性质
        (二)音乐主题和整体结构
        (三)主要的音乐表现手段
        (四)小结
    四、第四乐章分析
        (一)音乐主题分析
        (二)整体结构问题
        (三)主要的音乐表现手段
        (四)音乐的表现性质(兼本节小结)
    五、本章总结
        (一)整体总结
        (二)乐章结构安排问题
    注释
第三章 《第六交响曲“悲怆”》的社会历史与人文解读
    一、音乐的社会历史解读
        (一)柴科夫斯基晚年的物质、感情、精神生活
        (二)作品中呈现出的西欧与斯拉夫的冲突与调和
        (三)作曲家挚爱的俄罗斯和沙皇俄国残暴的统治
    二、音乐的人文内涵
        (一)生与死、幸福与苦难、光明与黑暗的二元对立
        (二)真挚的感情与人性的尊严
        (三)悲剧性、悲剧作品与《第六交响曲》
    三、作品的精神境界和启示意义
结论
    一、全文梗概
    二、全文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我与交响曲《悲怆》(论文参考文献)

  • [1]柴可夫斯基作品的“悲剧性”因素 ——以第四、第六交响曲为例[D]. 徐婉莹.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告别和弦·调式扩张·调式回归 ——马勒《第九交响曲》创作技法研究[D]. 朱超.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3]音乐唤醒的旅程——与刘一帆的通信[J]. 墨白. 南腔北调, 2020(12)
  • [4]生命的悲剧美——柴可夫斯基和他的第六交响曲“悲怆”[J]. 邱曦. 美与时代(下), 2020(02)
  • [5]浪漫主义晚期交响—奏鸣曲式乐章之浪漫型与现代型叙述研究[D]. 严逸澄. 上海音乐学院, 2019(02)
  • [6]感性聆听·理性呈示·合式言说——以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为个案研究[J]. 孙懿凡.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 2019(01)
  • [7]马勒《大地之歌》的“意象美” ——基于中西意象话语的学理阐释[D]. 宋佳.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8]用音乐铸造的“悲剧精神” ——论王西麟的交响乐创作[D]. 雒鹏翔. 中国音乐学院, 2016(08)
  • [9]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研究[D]. 王索尼.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5(06)
  • [10]经典的悲伤: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A]. 张艺圆. 2014年10月民俗非遗研讨会论文集, 2014(总第230期)

标签:;  ;  ;  ;  ;  

我与交响曲《悲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