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几里得几何元素述评

欧几里得几何元素述评

一、欧几里德《几何原本》评介(论文文献综述)

宋佳[1](2021)在《中国大陆与中国香港高中数学教科书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学教科书是国家教育发展质量与水平的直观反映,是教授课程、传播知识、承载教学理念的重要文本。香港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既受传统文化熏陶又有国际视野,其基础教育成果显着,香港学生自1995年以来参加TIMSS与PISA测试成绩优异。因此研究大陆与香港数学教科书的异同,通过交流与碰撞,对两地数学教科书的编写、数学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借鉴作用。本研究以两地课程指导文件为基准,以两地现行高中数学教科书——大陆人教版《数学A版(2019)》与香港牛津版《New Century Mathematics(Second Press)2014》为研究对象。在集合与逻辑、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四领域中,分别从内容分布、广度与深度、呈现方式及数学文化等五维度进行比较研究。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首先统计了两版教科书在章、节和页数的内容分布情况,两版教科书的知识点数量及其呈现方式,用模型方法分别计算出内容广度与深度,再选取重点知识进行个案分析。其次,从教科书整体、章和节三层次对二者的编写体例与栏目设置进行比较。再次,从内容分布、主题分类、栏目设置、运用形式及表达方式等六个维度比较两版教科书中的数学文化。最后,利用SPSS对上述计算结果进行统计学检验。本文得到如下结论:1.内容分布:两版教科书的内容分布趋势均可用“大杂居,小聚居”来形容,即四个领域交叉分布于每本书,但在一本书中属于同一领域的章节是顺次编排的。2.人教版整体内容的相对广度与相对深度均大于牛津版,即人教版“广而深”,牛津版“窄而浅”。3.呈现方式:人教版注重例题分析功能、问题链驱动教学、强调数学核心素养、倡导探索课外信息技术软件、通过思维导图训练梳理能力。牛津版强调例题示范功能、善用反例教学、突出数学应用价值、利用信息技术助力课堂教学、通过表格整理渗透对比思维与归纳能力。4.数学文化:数学文化总量,牛津版远多于人教版。两版数学文化在主题分类与栏目设置的分布趋势类似。人教版对数学文化的整体运用水平高于牛津版。两版对数学文化的表达形式相似,均以文字表述为主。两版教科书各具鲜明的编写特色。人教版:1.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2.注重数学史的融入。3.注重培养学生探究与建模能力。牛津版:1.分册可拆卸,便于弹性使用教科书。2.兼顾差异性,照顾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3.培养自主管理能力,提高终身学习意识。4.重视应用,渗透STEM教育思想。5.重视反例及归纳思想在教学中的作用。基于研究结论,对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提出如下建议:1.优化教科书的自学便利性,渗透终身学习理念。2.加强教科书的系统设计,注重学段衔接。3.弹性设置课程,灵活使用教科书。4.突出栏目设置的多样化与针对性,兼顾学生差异。5.提高数学教科书的社会价值与人文价值。6.加强国民教育,开拓国际视野。

王娟[2](2020)在《建国以来我国高中数学课程中几何内容设置的变迁研究 ——基于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视角》文中提出建国以来,我国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已走过了七十年的历史,在此过程中,共计颁布了1部精简纲要、1部标准草案、12部教学大纲及2部课程标准,其中几何课程的发展一直是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关注对象,虽然在我国针对几何的研究较多,但是专门针对于几何内容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变迁情况的研究却极少,且在已有研究中对于几何内容及其设置的变迁情况研究的系统性及研究深度还远远不够,这种在研究方式及研究内容上的缺憾容易导致对已有经验的忽视与已有问题的轻视;此外,随着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数学核心素养成为高中数学课程的主要培养目标,而几何内容相应的成为发展学生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数学抽象、数学建模等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因此,为课程改革不断发展的需要及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诉求,对建国以来我国高中数学课程中几何内容设置的变迁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以史为鉴,从几何课程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总结经验。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是数学学科内容在高中教育教学中具体落实的顶层设计,本研究主要从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视角,来分析建国以来我国高中数学课程中几何内容设置的变迁情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问题:(1)建国以来我国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中几何内容在理念目标、内容结构、内容要求、内容难度及课程实施建议等维度的设置上发生的变迁及其特点有哪些?(2)影响我国高中数学课程中几何内容设置发生变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建国以来我国高中数学课程中几何内容设置的变迁对我国高中数学几何课程改革的启示有哪些?本研究主要运用历史文献法、比较研究法、计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建国以来我国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中几何内容的理念目标、内容结构、内容要求、内容难度及课程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几何内容在各个维度上设置的变迁特点。由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中几何内容设置的变迁特点,总结出建国以来我国高中数学课程中几何内容设置的总体变迁特点:(1)高中数学课程理念与目标的发展与完善,逐渐增强了高中数学课程顶层定位与几何具体培养目标的贯通与落实;(2)内容结构从纵向与横向发生了由量到质的转变与突破,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高中几何内容结构体系;(3)高中数学课程中几何部分在内容要求上经历了“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创新”的发展过程,促进了个性化几何课程内容体系的构成与发展;(4)几何内容广度、深度及难度的变迁趋势,逐渐体现出新时代我国高中数学课程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夙愿与追求;(5)紧扣时代发展脉搏,高中几何课程的实施理念转向以人为本的教学观与以发展为目的的评价观。基于高中数学课程中几何内容设置的变迁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从促进我国高中数学几何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视角,得出几点启示:(1)我国高中数学几何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总体上应处理好本土化与国际化、传承与变迁、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2)我国高中数学几何课程内容的宏观安排,应与学科知识结构的发展规律、学生的实际需求及教师的教学能力相适应;(3)我国高中数学几何课程内容的微观要求,应以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4)我国高中数学几何课程的实施,应逐步升级与践行以人为本的教学观与以发展为目的的评价观;(5)应建立健全课程标准的实施指导与监测制度,促进我国高中数学几何课程的有效实施。

刘虎[3](2019)在《俄汉语几何“点、线、面”隐喻对比分析》文中认为隐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和思维活动,大量存在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成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必需品。目前,人们逐渐开始从各个方面研究隐喻,隐喻已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根据身体经验和认知,基于事物之间的相似,人们往往将一个概念转换到另一个概念上,形成概念隐喻。俄汉语的隐喻基础、隐喻工作机制和隐喻映射等存在一定的共性特征和个性差异,值得我们去对比分析和深入探讨。人们习惯把几何语言应用到生活中。几何语言历史悠久,古希腊的土地丈量、黄金分割和欧几里德几何反映了西方经典几何。古代中国的结绳记事、田埂分界、墨子对几何的贡献都折射出古代中国对几何的重视和研究。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实现了东西方几何的完美结合,奠定了几何隐喻的基础。几何隐喻是空间形式语言,反映了空间形式、空间方位、空间状态和空间运动特点,几何隐喻是从空间域映射到其他认知域的过程。几何隐喻包括几何符号隐喻、几何图形隐喻和几何文字隐喻。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几何文字语言,具体分析几何中的“点、线、面”相关词汇的隐喻。从几何学的角度探讨“点、线、面”的几何学起源、概念和功能。本文运用词源词典、详解词典、数学词典、几何学词典等对几何“点、线、面”进行界定和分类归纳。其次,运用《Национальныйкорпусрусскогоязыка》(俄语国家语料库)和《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CCL语料库)搜集相关语料,对比俄汉两种语言的隐喻映射,具体分析几何隐喻映射,并在其后分析它们的隐喻机制。最后,探讨它们隐喻映射的异同,并进一步挖掘几何“点、线、面”隐喻所折射出的人类文化、空间感知、心理活动等特征。通过对俄汉语“点、线、面”隐喻的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几何语言的认识,深入了解“点、线、面”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扩大俄汉对比的研究领域。有利于俄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交际,增加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交流。此外,该研究对几何术语词典和隐喻词典的编纂有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雷晶晶[4](2017)在《前工业时代西方建筑与科学思想关联性研究》文中认为科学是中国受西方影响最大的方面,但中文语境下建筑与科学的关系仍然含糊不清。本文的研究策略主要基于沃林格对认知性抽象与超越性抽象的区分,以西方科学思想从有机整体宇宙论向机械宇宙论的转变为线索,梳理了前工业时代西方整体知识转变的四阶段,以及建筑知识意图从寻求有机论宇宙的象征性,向机械论宇宙和实证主义的转变。主要章节对应前工业时代一般知识环境转变的四个主要时期:古罗马从共和制向帝国制转变及其基督化;中世纪晚期神学向人文主义转变;科学革命向启蒙主义转变;法国大革命向工业革命转变。第一章主要讨论建筑作为手工劳作在古代与自由艺术的关系。二、三章基于有机宇宙论从有限到无限的解体,讨论建筑古典知识体系的建立及其在科学革命后的裂解。第四章讨论机械论宇宙论确立后,建筑在新知识系统中的三重身份,以及建筑师在使建筑接近自然科学、重塑建筑的语言表达和工程师理性等三方面的努力。结语部分总结并讨论了这一现代知识分歧在工业革命时期的后果:借由大革命中诞生的实证主义认知,在十九世纪理性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立中,建筑学科的分歧扩大为美院体系与工程师体系的决裂,并产生了普遍的历史虚无主义及其反抗者。

茅海建[5](2017)在《论戊戌变法期间康有爲、梁啓超的政治思想与政策设计》文中提出本文从康有爲代拟的阔普通武奏摺作伪说起,试图说明:根据现有的可靠的史料,康有爲、梁啓超在戊戌变法期间究竟提出了什麽样的政治主张和政策设计?这些政治主张和政策设计背後的政治思想是什麽?对康、梁来说,政治思想同时也就是学术思想,他们的学术思想及其发展脉络爲何?由此再来思考戊戌变法的性质。若要说明戊戌变法时期的康、梁的政治思想,须寻其源头,溯及康早期学术思想与政治思想,由此而展示其发展过程。本文详细叙述了康有爲学术思想、政治思想及其发展脉络,并借助梁啓超的言论,找至此期康的"大同三世说"的基本逻辑与主要内容,以"大同三世说"的观念来理解其政治思想,尤其是"君民共主"的思想。本文对康提出的"议郎"、"制度局"及其变种,作出了更加符合康本意的解释。若要判断戊戌变法时期的康有爲、梁啓超的政治主张,不能只看其大方向,而要查清其全部政策设计,除了大枝大叶外,细细碎碎也不能放过。本文详细叙述了康有爲历次上书的具体内容,说明康的核心思想是建立一个能与光绪帝相对平等对话的、参预高层政治决策的、以康本人爲核心的机构,来主导改革运动;同时也说明了康、梁对科举、学校、译书方面的内容比较熟悉,其改革建策亦被清政府所采纳;他们设立政府经济部门、专利法等项建策,清政府交给职业官僚;而关於财政与外交,康、梁没有相应的知识,建策多爲不妥甚至失误,清政府也没有采纳。康、梁是优秀的变法倡导者,却不是合适的新政策略家。由此,作者得出结论:戊戌变法是以西方化爲方向、以强国爲目标的改革运动;而康有爲不是能将中国政治带上轨道的人,戊戌变法若真要获得成功,仍会有许多磨难。

李方[6](2015)在《汉译《几何原本》对晚明科技发展的影响(1607-1644)》文中认为晚明时期,大批传教士来华传教,《几何原本》作为传教工具被引入我国。通过对汉译《几何原本》的学习,部分晚明学人开始注重逻辑演绎方法,将经验论的治学方法上升为责实求证的科学精神。在该书的影响下,他们不仅翻译了大量与几何学相关的书籍,还在吸收该书内容的基础上,编译与编着了很多不同科技领域的着作。这一系列的科技成果都是汉译《几何原本》对晚明科技发展产生影响的有利证据。目前,学界围绕汉译《几何原本》对我国科技发展的影响的研究多集中于清朝及其以后的时期,较少涉及晚明这一特殊时期。介于此,本文以晚明学人的科技思想与科技实践活动为依托,系统地归纳总结了汉译《几何原本》对晚明科技发展的影响。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来华传教士实施的“学术传教”策略、晚明的科举制度、腐败的政治、“实学”思潮等社会背景对《几何原本》能够在晚明被翻译汉语的间接影响。第二部分主要分为三个方面:(1)从徐光启与利玛窦各自的角度论述了他们选择翻译《几何原本》这部科学着作的原因;(2)介绍了晚明学人对《几何原本》的翻译工作,包括翻译的内容与方法;(3)分析了晚明人对《几何原本》的推广,包括宣传和应用两个方面。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汉译《几何原本》对晚明科技出版的影响。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证:(1)在此汉译《几何原本》的带动下,晚明开明学人将目光投向了西学,翻译了大量科技书籍;(2)晚明学人借鉴汉译《原本》的名词术语与几何原理,编译与比编着了很多科技书籍;第四部分共分为三个方面:(1)汉译《几何原本》对晚明学人科技思想的影响;(2)汉译《几何原本》对晚明学人科技实践活动的影响;(3)汉译《几何原本》为晚明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数学人才。其中,前两部分的论证主要以徐光启的科技思想和科技实践活动为例,主要体现在培养了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塑造了他的实证精神,帮助他重视客观规律。第五部分深入探讨了汉译《几何原本》在我国的历史价值及其传播的局限性。

袁缘[7](2013)在《数学文化与人类文明 ——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的研究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文化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且含义极广的概念,千百年来,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等一直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却始终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大家都满意的定义。目前我们所知道的为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学所继承的最经典的文化定义是泰勒给出的描述性定义,即“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伦理道德、风俗和作为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而国内学者比较认同的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即为文化。文化是人类知识与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一个具有子文化的、随着历史进程不断传播的复合整体。而数学是人类创造的非自然的产物,凝聚了人类的知识、意识与经验,在传播、影响、融合的过程中发展,具有文化的所有特点,所以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文化。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者率先提出了数学文化观,从新的立场为数学哲学研究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近20年来,数学文化逐渐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与数学文化相关的研究也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按照现代数学研究,数学文化可以表述为以数学科学为核心,以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内容等所辐射的相关文化领域为有机组成部分的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动态系统,其基本要素是数学及与数学有关的各种文化现象。数学文化研究开展以来,数学的抽象、确定、继承、简洁、统一的文化属性和渗透、传播、应用、预见的功能特征被挖掘出来,数学的艺术性也深深吸引了人们的眼球。然而这只是数学功能的外显式表现,数学文化研究表明,数学的起源、发展、完善和应用的过程对于人类产生重大的影响,既包括对于人的观念、思想和思维方式的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也包括在人类认识和发展数学的过程中体现出的探索精神。逻辑思维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是人所以能进行逻辑思考原因,而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与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逻辑思维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演绎或推理的过程,而演绎推理得以实现的前提是人们在意识中首先形成抽象的概念,即把概念从实体中抽象出来。在早期的人类文明,数学的创始之初,人类就已经学会了思考数字并进行运算,而这种数的抽象概念的形成仅仅是逻辑思维的第一步,更有意义的是人们在数字之间建立起来的逻辑关系。当人们在数的概念之间建立起某种逻辑关系并确信这种逻辑关系的可靠性的时候,便开启了逻辑思维过程。在这一意义上说,逻辑思维始于数学,而逻辑能力也是通过数学培养起来的。当人们有能力在概念之间建立逻辑关系的时候,便意味着人们已经为自己构造了一个由概念组成的纯思的世界。数学为人们展现的是由诸多与实体分离的概念组成的纯思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任何结论都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与数学的逻辑本质相似,思想也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产品,在思想的世界里,人们所获得的任何认识和结论同样依赖于逻辑推理。故而在东西方思想文化史上存在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凡是数学发展水平较高的民族,其思想文化的逻辑程度也相对较高。在完成了自身的逻辑过程以后,探求数学真理便成了数学的基本精神,也导向了人们对于普遍必然性的关注。欧几里得说:“在几何学里,没有专为国王铺设的大道”;亚里士多德说:“关于真理的探索,在一种意义上是困难的,在另一种意义上又是容易的”,由此可见,数学家与哲学家在这一至关重要的一点上是一致的,即真理面前,每个人都有同等的机会,无论是数学真理还是道德真理,只能通过人们的思辨获得。人类基本的思维倾向便是对普遍必然性的关注,而数学的发展使思想家对必然性的探求进入新的境界。人们通过逻辑发现,客观的物质世界所以变化的原因应当通过物质世界本身解释,而不能简单地用神意来说明。西方近代思想家笛卡尔甚至试图在哲学领域通过数学演绎法建立一个具有数学般确定性和可靠性的哲学体系,“带头重建哲学基础”,将哲学重新拉回理性时代,使得人们冲破宗教迷信的藩篱成为可能。可见近代西方曾经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理性主义同样是数学精神融入思想文化领域的结果。以往有关数学史和文化史的研究中,人们更多注意到的是数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却很少谈到数学史与思想史之间的联系。事实上,数学的发展与人类思想的发展有着密切的相关性。除了帮助人类完成逻辑进程,唤醒人类的理性精神,数学还参与到促进人类思想解放的过程当中。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里,理性达不到的地方才是鬼魅神怪的领域。人们通过学习和掌握知识来摆脱宗教迷信的束缚、改善生活,源于数学的理性精神的普及过程,就是人们形成理性的生活态度,摆脱精神桎梏,把宗教迷信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驱逐出去的过程,也是人们积累知识,跳出思维定式,创造新思维新生活的过程。真理诞生总是伴随着曲折的,获得真理的道路也通常是坎坷的。数学史不但向我们展示了数学的发展进程,还向我们展示了人类探索真理、奋斗求真的艰辛过往。通过学习数学史,我们看到人类对真理的追求、对超越自身的向往、对智力极限的挑战。这一切都在鼓舞我们后来之人要敢于怀疑和突破,要勇于独立思考,更要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坚持不懈。一直以来,说到人的文化素质,人们大多以为文化素质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修养,而很少提及在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方面的修养。我们认为,数学素养是人的文化素质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数学素养是人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养成的基本素质,这种素质在现实的生活中主要体现为逻辑思考的能力与习惯,体现为理性的生活态度,体现为对真理的热爱,还体现为良好的个人品格。就每一个社会成员而言,他们也许没有足够的能力解决那些高深的数学问题,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也可能不需要很强的数学计算能力,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要他能够理解数学探求真理、尊重真理的客观性的基本精神,对各种问题能以“数学方式”理性思考,善于对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和过程进行合理的简化和量化,他在事实上便已经获得了对于人生相当宝贵的东西。也就是说,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良好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态度、习惯,远比数学技能更为重要。在这一意义上说,数学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从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目的出发,我们应该适时调整高等学校数学教学特别是非数学专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案,从以往偏重数学技能的教学理念转向数学技能与数学素养并重,把培育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为数学教学的基本目的,从而,使高等学校的数学教学真正成为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可靠途径。目前我国高等院校重数学技能培养而轻数学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远不能适应提高人们数学素养乃至于国民整体文化素质的需要。在高等院校普及数学文化教育已经势在必行,但是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课程建设上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迅速培养一支能够满足数学文化教学需要的教师队伍,把教材建设迅速提上议事日程等。对于数学文化的研究,国内外的学者依旧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而数学文化教学效果的反馈还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时期。我们试图从自己对数学和文化的理解发掘数学的文化功能,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对数学文化及数学教育的研究作出一点贡献。

王阳[8](2013)在《论勾股定理发现优先权标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衡量勾股定理发现优先权有三个标准,一是特例表述、二是普遍化表述,三是证明。第一,中国这三者均首次出现在《周髀算经》,公元前十世纪的商高定理是特例;曲安京教授认为它体现"寓理于算"的证明思路;直到公元前七世纪陈子对话才有普遍化表述。第二,巴比伦泥版Plimton322的研究显示,六千年前巴比伦时代的毕达哥拉斯数组已经高达万位,未有证据表明巴比伦数表具有几何学含义,也未有证据说明巴比伦人掌握定理的一般表述。第三,很可能公元前六七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只是依据特例肯定所得结果,到了公元前四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晚期才实现证明;目前未见直接证据显示中国与巴比伦数学间交流,中国"形数统一"的证明传统区别于古希腊"算术与几何证明分离"传统,体现两种文化各自独特的数学传统。

刘明翰[9](2012)在《“中学西传”先驱利玛窦的人文主义思想新探》文中研究指明利玛窦作为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其自身所具备的人文主义思想元素在西学东传和中学西传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他的耶稣会传教士身份则反而被其人文主义思想所遮掩,所以利玛窦更多地体现了文化交流使者的功能而并非传教士的角色。

李淑文,史宁中[10](2012)在《中日两国初中几何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中日两国都对初中几何课程进行了改革。两国改革后的初中几何课程存在哪些差异?本文从课程广度和课程深度的角度对中日两国初中几何课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我国初中几何课程的内容比日本的初中几何课程多,但深度不如日本;日本初中几何课程中的"空间图形"内容比我国的几何课程丰富。因此,我国几何课程要重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正确处理直观实验与逻辑推理的关系,科学地设计课程的广度和深度。

二、欧几里德《几何原本》评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欧几里德《几何原本》评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大陆与中国香港高中数学教科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数学课程标准比较研究
        1.4.2 数学教科书研究
        1.4.3 香港数学教育研究
        1.4.4 数学文化研究现状
        1.4.5 评述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2.1.1 人教A版教科书概况
        2.1.2 牛津版教科书概况
    2.2 研究模型
        2.2.1 内容广度模型
        2.2.2 内容深度模型
        2.2.3 数学文化研究维度
第3章 大陆课程标准与香港课程指引比较
    3.1 数学课程作用的比较
    3.2 大陆课程目标与香港课程宗旨比较
    3.3 课程框架比较
    3.4 知识点呈现顺序比较
第4章 两版教科书内容分布比较研究
    4.1 “集合与逻辑”内容分布比较
        4.1.1 人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
        4.1.2 牛津版高中数学教科书
        4.1.3 比较结果分析
    4.2 “数与代数”领域内容分布比较
        4.2.1 人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
        4.2.2 牛津版高中数学教科书
        4.2.3 比较结果分析
    4.3 “图形与几何”领域内容分布比较
        4.3.1 人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
        4.3.2 牛津版高中数学教科书
        4.3.3 比较结果分析
    4.4 “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分布比较
        4.4.1 人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
        4.4.2 牛津版高中数学教科书
        4.4.3 比较结果分析
    4.5 两地教科书内容分布总体比较
第5章 两版教科书内容广度与深度比较研究
    5.1 “集合与逻辑”领域内容广度与深度比较
        5.1.1 两版教科书内容广度与深度比较
        5.1.2 两版教科书内容深度案例分析
    5.2 “数与代数”领域内容广度与深度比较
        5.2.1 两版教科书内容广度与深度
        5.2.2 两版教科书内容深度案例分析
    5.3 “图形与几何”领域内容广度与深度比较
        5.3.1 两版教科书内容广度与深度
        5.3.2 两版教科书内容深度案例分析
    5.4 “统计与概率”内容广度与深度比较
        5.4.1 两版教科书内容广度与深度
        5.4.2 两版教科书内容深度案例分析
    5.5 两版教科书整体广度与深度比较
        5.5.1 整体内容广度比较
        5.5.2 整体内容深度比较
第6章 两版教科书呈现方式比较研究
    6.1 人教版教科书编排体例与栏目设置
        6.1.1 整体编排体例
        6.1.2 章的编排体例
        6.1.3 节编排体例
    6.2 牛津版教科书编排体例与栏目设置
        6.2.1 整体编排体例
        6.2.2 章编排体例
        6.2.3 节编排体例
第7章 两版教科书数学文化比较研究
    7.1 数学文化内容分布比较
    7.2 数学文化主题比较
        7.2.1 数学史主题分类
        7.2.2 其他数学文化主题分类
    7.3 数学文化的栏目分布
    7.4 数学文化的运用方式比较
        7.4.1 数学史运用方式
        7.4.2 其他数学文化运用方式
    7.5 数学文化的表现形式比较
第8章 结论、建议与反思
    8.1 结论
        8.1.1 内容分布
        8.1.2 内容广度与深度
        8.1.3 编写体例与栏目设置
        8.1.4 数学文化
        8.1.5 两版教科书编写特色
    8.2 建议
        8.2.1 优化教科书的自学便利性,渗透终身学习理念
        8.2.2 加强教科书的系统设计,注重学段衔接
        8.2.3 弹性设置课程,灵活使用教科书
        8.2.4 突出栏目设置的多样化与针对性,兼顾学生差异
        8.2.5 注重数学教科书的社会价值与人文价值
        8.2.6 加强国民教育,开拓国际视野
    8.3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建国以来我国高中数学课程中几何内容设置的变迁研究 ——基于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1.丰富与完善我国数学课程史研究的需要
        2.开拓数学课程文化视野的需要
        3.推进我国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4.促进我国高中数学课程中几何内容体系建设的需要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1.高中数学课程
        2.几何内容
        3.几何内容设置
        4.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
        5.变迁
    (四)研究问题表述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关于我国高中数学课程变迁或发展历程的研究
    (二)关于我国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文本的研究
    (三)关于我国高中数学课程中几何内容的研究
    (四)文献述评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1.历史文献法
        2.比较研究法
        3.计量分析法
四、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中几何内容设置的变迁及特点
    (一)关于理念与目标的变迁及特点
        1.课程理念的变迁
        2.目标要求的变迁
        3.课程理念与目标要求的变迁特点
    (二)关于内容结构的变迁及特点
        1.文本整体结构体系的变迁
        2.内容设置框架的变迁
        3.内容结构的变迁
        4.内容结构的变迁特点
    (三)关于内容要求的变迁及特点
        1.内容要求的变迁
        2.内容要求的变迁特点
    (四)关于内容难度的变迁及特点
        1.内容广度的变迁
        2.内容深度的变迁
        3.内容难度的变迁
        4.内容难度的变迁特点
    (五)关于课程实施建议的变迁及特点
        1.课程实施建议的变迁
        2.课程实施建议的变迁特点
五、研究结论
    (一)高中数学课程中几何内容设置的变迁特点
    (二)影响我国高中数学课程中几何内容设置发生变迁的主要因素
    (三)对我国高中数学几何课程改革的启示
六、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3)俄汉语几何“点、线、面”隐喻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目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对比分析法
        (二)归纳法
        (三)词典释义考察法
        (四)实例分析法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选题及研究视角创新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创新
        (三)研究观点创新
        (四)语料选取创新
    六、论文框架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几何学相关理论
        (一)几何学的基础
        (二)几何学与语言学
        (三)几何学与时空观
    二、语言学相关理论
        (一)人类中心论
        (二)隐喻认知理论
        (三)语言世界图景理论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俄汉语几何“点”的隐喻对比分析
    一、俄汉语几何“点”的界定和分类
        (一)俄语几何“点”的界定和分类
        (二)汉语几何“点”的界定和分类
    二、俄汉语几何“点”的隐喻映射分析
        (一)俄语几何“点”的隐喻映射
        (二)汉语几何“点”的隐喻映射
    三、俄汉语几何“点”的隐喻映射异同分析
        (一)俄汉语几何“点”的隐喻映射相同之处
        (二)俄汉语几何“点”的隐喻映射相异之处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俄汉语几何“线”的隐喻对比分析
    一、俄汉语几何“线”的界定和分类
        (一)俄语几何“线”的界定和分类
        (二)汉语几何“线”的界定和分类
    二、俄汉语几何“线”的隐喻映射分析
        (一)俄语几何“线”的隐喻映射
        (二)汉语几何“线”的隐喻映射
    三、俄汉语几何“线”的隐喻映射异同分析
        (一)俄汉语几何“线”的隐喻映射相同之处
        (二)俄汉语几何“线”的隐喻映射相异之处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五章 俄汉语几何“面”的隐喻对比分析
    一、俄汉语几何“面”的界定和分类
        (一)俄语几何“面”的界定和分类
        (二)汉语几何“面”的界定和分类
    二、俄汉语几何“面”的隐喻映射分析
        (一)俄语几何“面”的隐喻映射
        (二)汉语几何“面”的隐喻映射
    三、俄汉语几何“面”的隐喻映射异同分析
        (一)俄汉语几何“面”的隐喻映射相同之处
        (二)俄汉语几何“面”的隐喻映射相异之处
    本章小结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前工业时代西方建筑与科学思想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
        0.1.1 为什么研究建筑与科学的关联性?
        0.1.2 抽象是广义科学的一般认知
        0.1.3 建筑作为知识·艺术
    0.2 研究对象与路径
        0.2.1 研究对象与研究视角
        0.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0.3 研究背景和创新性
        0.3.1 国外研究综述
        0.3.2 国内研究综述
        0.3.3 本研究的创新性
    0.4 论文总体结构与章节提要
        0.4.1 论文总体结构
        0.4.2 章节内容提要
第一章 有形与无形:前古典时代的建筑与自由艺术(liberal arts)
    1.1 技艺与认识的区分
    1.2 建筑有形技艺与无形认识之辨
        1.2.1 维特鲁威:建筑结合技艺与认识
        1.2.2 维特鲁威与超越论数学传统
        1.2.3 斐洛:圣殿的无形知识结构
    1.3 建筑与自由艺术的分歧
        1.3.1 建筑对立于神圣知识
        1.3.2 建筑在神圣与世俗之间
        1.3.3 自由艺术与机械艺术对立
    1.4 建筑是神圣拯救的物质阶梯
        1.4.1 机械艺术:心灵建设的阶梯
        1.4.2 几何搭建“造”与“思”之桥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有限与无限:有机论整体宇宙的超越性与人文主义建筑
    2.1 知识视野扩展与有机论宇宙秩序
        2.1.1 有序宇宙的精神-物质结构
        2.1.2 无限球体与相对中心
    2.2 阿尔伯蒂:建筑知识的有限道德与无限隐喻
        2.2.1 知识与行动的界限
        2.2.2 有限与无限
        2.2.3 设计图绘(disegno)的智性操作
    2.3 古典建筑制度化与神圣启示
        2.3.1 五柱式法则:知识制度化与神圣化
        2.3.2 和声数比与超感觉
    2.4 知觉启示无限:手法主义与巴洛克破格
        2.4.1 复合教堂中的静与动
        2.4.2 单一空间教堂中的无限驱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限的相对化:启蒙早期有机论宇宙解体中的建筑与美术(Fine Arts)
    3.1 无限时空的相对性
        3.1.1 有机论宇宙解体与精确科学
        3.1.2 无限时间与科学进步观念
        3.1.3 无限空间与理性相对化
    3.2 科学与美术的新对立
        3.2.1 美术整合自由与机械
        3.2.2 超越性审美与鉴赏力社会化
        3.2.3 客观美的相对性
        3.2.4 建筑在美与用之间
    3.3 自由艺术超越性观念的解体
        3.3.1 和谐数比相对化
        3.3.2 柱式装饰的相对化
        3.3.3 自由式园林与感觉论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重新界定无限:工业革命前夕机械论宇宙中的建筑知识分科路径
    4.1 机械论综合与建筑知识类属
        4.1.1 和谐数比复兴与新科学
        4.1.2 牛顿综合与绝对时空观念
        4.1.3 百科全书中建筑知识类属的分裂
    4.2 建筑理性的自然科学伦理
        4.2.1 洛吉耶:原始棚屋的结构概念抽象
        4.2.2 洛多利:材料理性的有机再现
    4.3 建筑想象的图像语言表达
        4.3.1 语言起源与表达的普遍性
        4.3.2 部雷:崇高诗意的想象图景
        4.3.3 勒杜:建筑言论与社会契约
    4.4 工程师理性与工程技术职业化
        4.4.1 军事工程从建筑中区分
        4.4.2 工程师理性主导建筑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图片总目
作者简介
致谢

(6)汉译《几何原本》对晚明科技发展的影响(1607-164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第四节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晚明学人翻译《几何原本》的背景
    第一节 实学思潮的兴起
        一、晚明社会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二、晚明实学思潮的兴起
    第二节 “学术传教”策略的实施
        一、传教士入华传教
        二、“学术传教”策略的实施
第二章 《几何原本》的翻译与推广
    第一节 徐光启与利玛窦翻译《几何原本》的原因
        一、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的契机
        二、利玛窦翻译《几何原本》的缘由
    第二节 晚明学人对《几何原本》的翻译
        一、瞿太素翻译《几何原本》第一卷
        二、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前六卷
    第三节 晚明学人对《几何原本》的推广
        一、晚明学人对《几何原本》的宣传
        二、晚明学人对《几何原本》的应用
第三章 汉译《几何原本》对晚明科技出版的影响
    第一节 汉译《几何原本》推动科技书籍的翻译工作
    第二节 科技书籍对汉译《几何原本》中名词术语的借鉴
        一、《圆容较义》中的名词术语
        二、《比例规解》中的名词术语
        三、《几何要法》中的名词术语
        四、《测量法义》中的名词术语
    第三节 科技书籍对汉译《几何原本》中几何原理的借鉴
        一、《测量异同》中的几何原理
        二、《勾股义》中的几何原理
        三、《西法神机》中的几何原理
        四、《测量法义》中的几何原理
第四章 汉译《几何原本》对晚明学人科技思想及科技实践的影响
    第一节 对晚明学人科技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对晚明学人科技实践活动的影响——以徐光启为例
        一、《除蝗疏》对逻辑思维的提倡
        二、《甘薯疏》对实证精神的推崇
        三、《崇祯历书》对客观规律的重视
    第三节 为晚明培养一批优秀的数学人才
第五章 汉译《几何原本》的历史价值及其传播的局限性
    第一节 汉译《几何原本》的历史价值
    第二节 汉译《几何原本》传播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数学文化与人类文明 ——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的研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概述
    1.1 文化的内涵
    1.2 文明的内涵
    1.3 数学文化的内涵
    1.4 数学文化研究的意义与现状
第2章 数学的文化特征
    2.1 数学的文化特征
        2.1.1 数学的抽象性
        2.1.2 数学的确定性
        2.1.3 数学的继承性
        2.1.4 数学的简洁性
        2.1.5 数学的统一性
    2.2 数学的功能特征
        2.2.1 数学的渗透性
        2.2.2 数学的传播性
        2.2.3 数学的工具性
        2.2.4 数学的预见性
    2.3 数学的艺术特征
        2.3.1 数学的艺术性
        2.3.2 数学与音乐
        2.3.3 数学与美术
        2.3.4 数学与文学
第3章 数学与人类文明
    3.1 数学是人类逻辑能力的来源
    3.2 数学唤醒人类理性精神
    3.3 数学促进人类思想解放
    3.4 数学改善人类生活
    3.5 数学完善人类品格
    3.6 数学提高人类文化素质
第4章 数学与社会文明
    4.1 数学促进社会进步
    4.2 数学推动知识发展
第5章 我国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的研究进展
    5.1 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研究综述
    5.2 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活动进展
第6章 对数学教育的若干思考
    6.1 数学素养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重要构成
    6.2 数学教育现状
    6.3 数学文化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与建议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研究文献目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8)论勾股定理发现优先权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一、勾股定理最早的普遍性表述与证明
二、巴比伦人的特例表述算是定理发现吗?
三、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定理证明
四、勾股定理优先权标准的价值
五、结论

(9)“中学西传”先驱利玛窦的人文主义思想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10)中日两国初中几何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课程广度和课程深度
三、中日两国初中几何课程内容的比较
    1. 中日两国初中几何课程广度的比较
    2. 中日两国初中几何课程深度的比较
    3. 中日两国几何课程中“空间图形”内容的比较
四、结论与思考
    1. 要重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2. 正确处理直观实验与逻辑推理的关系
    3. 科学地设计数学课程的广度和深度

四、欧几里德《几何原本》评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大陆与中国香港高中数学教科书比较研究[D]. 宋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2]建国以来我国高中数学课程中几何内容设置的变迁研究 ——基于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视角[D]. 王娟.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3]俄汉语几何“点、线、面”隐喻对比分析[D]. 刘虎.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7)
  • [4]前工业时代西方建筑与科学思想关联性研究[D]. 雷晶晶. 东南大学, 2017(01)
  • [5]论戊戌变法期间康有爲、梁啓超的政治思想与政策设计[J]. 茅海建. 中国文化, 2017(01)
  • [6]汉译《几何原本》对晚明科技发展的影响(1607-1644)[D]. 李方.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5(01)
  • [7]数学文化与人类文明 ——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的研究与思考[D]. 袁缘. 吉林大学, 2013(09)
  • [8]论勾股定理发现优先权标准[J]. 王阳. 科学经济社会, 2013(01)
  • [9]“中学西传”先驱利玛窦的人文主义思想新探[J]. 刘明翰.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6)
  • [10]中日两国初中几何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J]. 李淑文,史宁中. 全球教育展望, 2012(01)

标签:;  ;  ;  ;  ;  

欧几里得几何元素述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