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S系统在焙烧炉中的应用

TPS系统在焙烧炉中的应用

一、TPS系统在焙烧炉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练以诚,刘万超,康泽双,张腾飞,闫琨[1](2021)在《氢氧化铝焙烧炉烟气除尘脱硝技术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环保政策愈发严格,氢氧化铝焙烧炉烟气除尘脱硝成为氧化铝生产系统的重要部分。文章介绍了铝工业窑炉大气污染物排放的要求,并针对氢氧化铝焙烧炉工艺设备及烟气特征,对比了氢氧化铝焙烧炉烟气除尘及脱硝技术性能。最后对氧化铝焙烧炉烟气电+金属滤袋复合除尘器技术、SCNR+SCR耦合脱硝技术的应用案例进行了介绍。

陈丽新,袁永健,张海龙[2](2021)在《当前环保形势下炭素企业沥青烟气治理技术的应用》文中提出针对目前国内炭制品企业沥青烟治理的难点问题,从炭素行业分布、工艺生产特点、沥青烟的危害性、环保排放要求和各个工段产生含沥青的烟气的特性等多方面分析,系统分析了当前各生产工段沥青烟净化技术的使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炭制品企业沥青烟治理技术今后的选择和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李晓辉,郭力[3](2021)在《防过烧及质量跟踪系统在炭素焙烧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炭素焙烧炉火道过烧是影响焙烧炉寿命的重要因素,如何在保证焙烧温度基础上,防止焙烧炉火道过烧,延长炉体使用寿命,是炭素企业节本降耗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主要论述了在炭素焙烧炉温度控制过程中,燃控系统采用变周期燃烧控制方式对焙烧炉防止火道过烧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同时对质量跟踪系统在炭素焙烧的综合应用效果及意义上进行分析阐述,并根据其使用效果对今后应用提出建议。

李会容,张雪峰[4](2020)在《新型控制策略在焙烧炉温控系统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针对冷轧酸再生焙烧炉炉温控制系统具有大滞后、非线性、不稳定、大干扰的特点,而系统现用fuzzyPID控制方式又存在控制效果较差的缺陷。首次将改进型smith预估补偿策略应用于焙烧炉温控系统,构建一个全新的smith-fuzzy-PID复合温控系统。Simulink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型smith-fuzzy-PID焙烧炉温控系统具有稳态精度高、运行速度快、预估补偿效果好、超调量小、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可以有效抑制大干扰对控制系统的不利影响。该控制策略可以明显改善焙烧炉温控系统的动态品质,提高系统抗干扰能力,具有很好的工程实用性。

冯书静[5](2020)在《技术史视野中的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文中指出温州矾矿指浙江省苍南县矾山镇及周边乡镇的明矾石矿区。本文通过学习借鉴国外工业考古理论与方法,考察温州矾矿大岗山、水尾山和鸡笼山三个矿段的采矿遗址和炼矾遗址,结合历史文献记载、田野调查材料和口述史资料,展开技术史视角中的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本论文不仅弥补了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方面的空白;而且对全面认识和揭示温州矾矿工业遗址、工业考古与技术史的关系,以及工业考古个案研究经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通过文献资料,考察温州矾矿历史沿革,以及特定时期内矾矿的历史影响;结合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探讨各遗址的历史年代问题及遗址布局存在的科学内涵,考察温州矾矿“水浸法”炼矾工艺及设施改进;依据历史文献和口述史资料,复原并绘制焙烧炉炉型结构示意图,展示温州矾矿焙烧及炉型演进情况;比较古今中外炼矾工艺,探讨温州矾矿炼矾工艺技术的独特性;基于本文对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的研究,总结关于工业考古理论与方法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观点如下:保存和复原包含在温州矾矿工业遗址中的信息和数据。系统考察温州矾矿历史沿革,初步确定其历史年代,即温州矾矿明矾业最晚始于明朝永乐九年(1411年)三月庚辰日;清早期为民营生产模式,清中期开始官营,清末出现民营股份制经营模式;民国(1912-1949)期间的经营模式为官督商办;新中国成立后,温州矾矿于1.956年开始社会主义改造,从私营、公私合营逐渐走向国有企业模式。系统梳理中国历代明矾产地分布情况,结合温州矾矿历史阶段的明矾外销,探讨温州矾矿明矾业的历史重要性;发现在一段历史时期内,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温州矾矿明矾业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贸易交流中心。对温州矾矿的采矿遗址和炼矾遗址进行全面而详细的阐释。田野调查研究认为,温州矾矿开采最开始采用露天法,清朝时期采用无留柱窿道法,新中国成立后,开始采用“不规则留柱回采法”。其中,溪光采矿遗址和雪花窟遗址均为无留柱窿道法;溪光采矿遗址约为清代中期或更早,雪花窟采矿遗址大约为晚清时期;水尾山深洋矿洞群和鸡笼山南洋矿洞群均采用“不规则留柱回采法”。对于采矿业来讲,矿产资源本身的储量、质量及开采技术可行性是其工业布局的前提条件,但是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需要却是采矿工业布局的决定因素。新中国成立后,矾矿炼矾车间选址和布局,按照工业地理学理论建设,反映出社会经济、自然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之间的互补与联系。对温州矾矿技术发展特征及内涵进行新解释。综合分析发现,温州矾矿600多年来一直沿用“水浸法”炼矾工艺,其核心为煅烧-风化-溶解-结晶;虽然该工艺比较保守,但其各生产工序的设施在不断演进。其中,借助CAD复原焙烧炉,考察炉型演变序列,阐释业已消逝的传统焙烧技术,为明矾生产工艺过程的特殊见证;结合矾矿明矾产量,对焙烧炉生产技术与明矾产量关进行了新解释。同时,研究发现,20世纪60年代以前,温州矾矿的加温溶解主要采用逆流循环洗涤法;矾矿炼矾场址的各工序按地势由高到低布置,遵照物料运输最省力原则,其对机械化生产前的工厂布局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借鉴西方工业考古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将其扩展于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比较分析西方工业考古与温州矾矿工业考古案例研究,本文认为工业考古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通过历史文献考察和田野考古调查,借助多种理论、方法和技术,阐释工业遗址的历史价值、科技内涵等内容。同时,工业考古为技术史研究提供详实的物质证据和数据信息,技术史反过来又有助于工业考古阐释其背后的技术特征及内涵和工业社会等深层次内容。

胡启明[6](2020)在《焙烧炉内高温空气和煤制气/再循环烟气稀释燃烧特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环保意识逐渐深入人民生活,铝工业大气污染逐渐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氧化铝生产过程中,氢氧化铝焙烧是最后一步,并且在氢氧化铝焙烧中往往使用高温焙烧,因此NOx排放的关键部分是焙烧炉。主流氧化铝焙烧炉采用高温空气和燃料气扩散燃烧组织火焰,燃料可以是天然气、煤制气,或者它们的混合物。在预热空气温度600~750℃条件下燃烧,焙烧炉的NOx排放介于150~300mg/m3。按照当前执行的《铝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应当降低NOx到100mg/m3以下。焙烧炉的运行面临异常严峻的环保压力,低氮燃烧改造势在必行。本文针对现有焙烧炉的燃烧特点,提出了采用烟气再循环降低NOx生成的思路,重点研究了煤制气和高温空气在烟气再循环燃烧中的掺混特性、燃烧特性和NOx生成特性,设计了新的燃烧器结构,优化了燃烧器关键运行参数,获得了针对氧化铝焙烧炉的新的低氮燃烧改造方案。首先,为了全面了解焙烧炉系统的运行环境和运行参数,进行了改造前的摸底试验,掌握了现有燃烧系统中NOx的生成情况、粉尘浓度与炉内温度分布,获得了NOx排放浓度高的诱因所在。其次,通过三维建模,对焙烧炉气体燃烧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如下结果:炉内温度分布均匀性不好,易产生局部高温区,而这部分区域就是NOx生成量最高的区域。这部分NOx以热力型NOx为主,综合以上结果,提出新增烟气再循环系统并且改进燃烧器结构为主要设计思路。然后,本文对于烟气再循环率对炉内速度场、温度场以及组分场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烟气再循环率的提升,燃料与空气的掺混均匀性明显变好,但在更为关键的热态温度分布,这也决定了NOx的生成,可以发现不是掺混的烟气比例越多,温度分布就越均匀,相比所有工况条件,在5%~10%烟气再循环比例下的燃料混合均匀度以及温度分布均匀度情况更好。但是,仅仅依靠烟气再循环对现有焙烧炉系统的改造是不够的,还需对燃料的掺混特性进行改进,改变现有燃烧器的结构。最后,本文对原型燃烧器结构进行了优化改进,增加了燃烧器头部中心区域的开孔数量,使得燃料向炉膛中心区域的贯穿距离更深。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改变燃烧器结构后,燃料与空气掺混均匀度明显提升,热态温度分布均匀度也有明显升高,这也代表着局部高温区域面积的减小,热力型NOx的生成受到抑制,NOx排放量明显降低。

邢召路,肖利峰,孟庆帅,崔正华[7](2018)在《SNCR脱硝技术在阳极焙烧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阳极焙烧过程产生的烟气中含有氮氧化物(NOx)、二氧化硫(SO2)等大气污染物,烟气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当地生态环境。为了降低焙烧炉烟气中氮氧化物的排放浓度,在焙烧炉上应用SNCR烟气脱硝技术后,烟气中氮氧化物排放浓度由原来的180mg/m3降低至90mg/m3以内,脱硝率达到50%,实践证明,取得了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

陈永安[8](2018)在《焙烧车间炭颗粒气固耦合输送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中小型炭电极企业生产中,在预焙阳极车间清理焙烧炉内填充料时,存在着工人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清理效率低的现象。为了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工作环境,提高清理效率,本论文对负压式气力输送系统进行了研究,并将它应用于预焙阳极车间的生产。本文研究工作内容及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论文首先对气力输送系统的组成和类型进行了研究说明,分析了各种系统类型的特点。然后以焦作市某炭电极厂的预焙阳极焙烧车间为基础,根据现场情况,设计了一套适用于预焙阳极焙烧车间的负压气力输送系统,并对系统的主要组成装置进行了分析和确定。(2)根据已知条件,对负压气力输送系统进行了理论计算,确定了系统运行的相关参数,包括输料管的吸嘴内管径、煅后焦颗粒的悬浮速度、系统运行所需风量、系统的压力损失和气源机械所需功率。(3)为了更好的了解煅后焦颗粒在输料管中的运动情况,对煅后焦颗粒在输料管中的气固两相运动进行了仿真模拟,得到了气固两相在输料管中的速度大小和浓度分布情况。然后分别研究了不同入口气体速度、不同物料粒径下对物料输送的影响,发现在输料管管径保持不变时,物料运动速度随着入口气体速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物料粒径的增大而减小。(4)最后,在系统进行安装调试后,对系统运行中出现的堵塞问题和物料吸取不彻底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保证了物料的高效运输。

王尤军[9](2017)在《基于ELM遗传算法的氧化铝焙烧过程智能建模与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指出近十多年来,我国的工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冶金工业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成长和国防科技建设的提升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氧化铝作为生产金属铝的原料,在铝冶炼工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拜耳法是我国生产氧化铝所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在该工艺过程中,氧化铝焙烧过程是影响氧化铝质量、生产能耗和生产成本的重要工段之一。利用智能化方法对焙烧过程进行建模,利用合适的算法进行焙烧的参数优化和控制研究是氧化铝生产工业技术创新的一个方向,是提高氧化铝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气态悬浮焙烧炉工艺为基础,采用改进粒子群(PSO)优化极限学习机算法(ELM)对氧化铝焙烧进行预测建模,利用遗传算法(GA)完成氧化铝焙烧工况参数的优化,设计基于DCS的氧化铝焙烧过程控制系统,通过BP神经网络PID控制器实现焙烧关键参数的精确控制,主要内容有:(1)针对焙烧过程建模困难的问题,分别采用BP神经网络、标准ELM和改进PSO优化ELM建立焙烧温度预测模型,对比发现,采用改进PSO优化方法相较于BPNN和标准ELM方法,在预测精度和泛化性能方面均有明显优势。(2)针对焙烧过程参数耦合严重,工况波动频繁的问题,利用遗传算法,建立氧化铝焙烧工况优化模型。以实际生产正常工况状态下焙烧温度稳定值(1070℃)为控制目标,寻找对焙烧温度影响较大的操作参数在技术指标范围内的最优组合,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优化工况数据库,在生产过程中,控制系统根据监控到的焙烧温度与设定值之间的偏差,从优化工况数据库中寻找最优工况组合,指导对应控制变量的实时调整,使得生产过程处于最优状态,避免人工设定的主观性和生产过程的误操作,减少不必要的能耗,稳定焙烧温度,提高氧化铝质量。(3)针对氧化铝焙烧过程自动化水平不足、生产和管理工作不完善的现状,设计基于DCS的氧化铝焙烧过程控制系统。采用BP神经网络PID控制器实现过程操作参数控制,以及生产过程的监控,合理配置生产资料,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4)以氧化铝焙烧温度为例,设计氧化铝焙烧过程优化控制系统。在高级过程控制系统仿真平台上构建对象模型、虚拟执行机构、基础控制回路,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可以很好的跟踪焙烧温度的设定值,验证了控制系统的可行性。

盛坤[10](2017)在《氢氧化铝自动焙烧控制系统的性能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氢氧化铝的焙烧是氧化铝生产中一道比较重要的工序,其焙烧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产品的质量。目前国内的氢氧化铝焙烧一般采用循环流化床正压焙烧和负压焙烧,焙烧过程中的温度控制系统多采用单闭环PID控制方式,该控制系统控制方式比较简单也比较单一,而且该控制系统滞后性比较强,温度的波动比较剧烈,精度和系统稳定性比较差。本文首先将国内外的三种比较流行的循环流化焙烧炉性能及优缺点进行简单介绍,并重点针对本公司所使用的鲁奇公司正压循环焙烧炉的温度控制系统的温度耦合与滞后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与改造。在原来简单的单回路PID调节的基础上加装了前馈解耦模块和温度副调节模块,提高了自动控制系统精度,减少了PID调节的滞后性以及波动性。本文主要研究工作有:对循环流化焙烧系统的组成与工作流程,以及影响氧化铝酌减合格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针对循环流化焙烧系统存在的温度耦合以及炉中温度的滞后问题,提出加串级调节环节来解决滞后,以前馈补偿环节来解决炉中温度受排料阀开度影响的耦合问题;利用正交试验找到了循环焙烧的最佳工艺参数的组合;设计了炉中温度受排料阀影响的解耦控制模型,并已实验的方法得到了前馈补偿量即燃油阀开度增量的数学表达式;对循环流化焙烧控制系统的硬件系统进行了改进;在焙烧的DCS系统中编译了简单的脚本程序,并将程序模块合理的加入了DCS的PID模块中并组态了工业操作界面。最后通过多次实验,验证了焙烧系统的前馈解耦环节可以基本解决炉中温度随排料阀开度变化的影响,串级调节回路可以使炉中温度的滞后时间有明显的缩短,完全符合设计要求。最后本文对研究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针对本次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为下一步的研究深化奠定了基础。

二、TPS系统在焙烧炉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PS系统在焙烧炉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氢氧化铝焙烧炉烟气除尘脱硝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氢氧化铝焙烧炉特征烟气及相关环保政策
    1.1 氢氧化铝焙烧炉特征烟气
    1.2 大气污染物排放要求
2 氢氧化铝焙烧炉烟气除尘技术进展
    2.1 静电除尘器
    2.2 滤网式电除尘器
    2.3 电+金属滤袋复合除尘器
    2.4 不同除尘器对比
    2.5 电+金属滤袋复合除尘器在氢氧化铝焙烧炉烟气除尘中的应用
3 氢氧化铝焙烧炉烟气脱硝技术进展
    3.1 SNCR脱硝技术
    3.2 SCR脱硝技术
    3.3 不同脱硝工艺对比
    3.4 SCNR+SCR联合脱硝技术
    3.5 SNCR+SCR脱硝技术在氢氧化铝焙烧炉中的应用
        3.5.1 SNCR脱硝系统
        3.5.2 SCR脱硝系统
4 结语

(2)当前环保形势下炭素企业沥青烟气治理技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炭素企业沥青烟气治理面临的问题
    1.1 生产过程中沥青烟的排放点多且复杂
    1.2 沥青烟的危害性大
    1.3 对沥青烟的排放要求日趋严格
    1.4 炭素企业的分布造成的环保压力
2 沥青烟气治理技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电捕焦油器净化技术
    2.2 炭粉吸附净化技术
    2.3 焚烧净化技术
3 沥青烟气治理技术的选择及展望
    3.1 炭粉吸附净化系统
    3.2 电捕焦油器+炭粉吸附联合净化技术[6-7]
    3.3 焚烧技术的扩大推广
4 结束语

(3)防过烧及质量跟踪系统在炭素焙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温度均匀的燃控系统控制方式优化
2 防过烧与减排的焙烧预热区控制优化
    2.1 焙烧预热区控制难点及存在问题
    2.2 焙烧预热区控制优化方案及效果
3 质量跟踪系统在预焙阳极焙烧生产上的应用
4 技改应用效果
5 结 语

(4)新型控制策略在焙烧炉温控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冷轧酸再生工艺简介
2 焙烧炉温控系统建模
    2.1 焙烧炉温度控制系统框图
    2.2 温度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2.3 流量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3 焙烧炉温控系统改进型smith模糊PID控制策略研究
    3.1 改进型smith预估补偿器
    3.2 fuzzy-PID控制
4 焙烧炉温控系统smith模糊PID控制的设计
    4.1 总体设计
    4.2 fuzzy-PID控制的设计
    4.3 改进型smith预估补偿器的设计
5 仿真与结果分析
    5.1 仿真模型的建立
    5.2 运行结果的分析
6 结论

(5)技术史视野中的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工业考古研究
        1.1.1 工业考古的起源与发展
        1.1.2 国外工业考古研究
        1.1.3 国内工业考古研究
    1.2 明矾史研究
        1.2.1 国外明矾史研究
        1.2.2 国内明矾史研究
    1.3 温州矾矿相关研究
    1.4 小结
2 论文选题
    2.1 研究内容及意义
    2.2 研究思路及框架
    2.3 研究方法
    2.4 史料来源
    2.5 创新点
3 温州矾矿历史文献考察
    3.1 地理、地质概况
    3.2 历史沿革
        3.2.1 明清时期
        3.2.2 民国时期(1912-1949)
        3.2.3 新中国成立后
    3.3 生产状况
    3.4 运输销售
    3.5 采矿炼矾工艺技术
        3.5.1 采矿工艺技术
        3.5.2 主要炼矾工艺技术
        3.5.3 其他炼矾工艺技术
    3.6 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治理
        3.6.1 资源综合利用
        3.6.2 矿区整改及环境治理
    3.7 工人教育及企业办社会
    3.8 小结
4 温州矾矿田野考古调查
    4.1 采矿遗址
        4.1.1 溪光采矿遗址
        4.1.2 水尾山采矿遗址
        4.1.3 雪花窟采矿遗址
        4.1.4 南洋400平硐
        4.1.5 南洋312平硐
    4.2 炼矾遗址
        4.2.1 鸡角岭炼矾遗址
        4.2.2 溪光炼矾遗址
        4.2.3 福德湾炼矾遗址
        4.2.4 主厂区炼矾遗址
        4.2.5 其他炼矾遗址
    4.3 小结
5 温州矾矿炼矾工艺及设施演进
    5.1 “水浸法”炼矾工艺化学原理
    5.2 焙烧及其设施
        5.2.1 第一代焙烧炉
        5.2.2 第二代焙烧炉
        5.2.3 第三代焙烧炉
        5.2.4 第四代焙烧炉
    5.3 风化及其设施
        5.3.1 无底木桶浸取设施
        5.3.2 石-竹-草结构风化车间
        5.3.3 砖-瓦-木结构风化车间
    5.4 溶解及其设施
        5.4.1 逆流循环洗涤溶解
        5.4.2 滚筒洗砂-蒸汽加温溶解
    5.5 结晶及其设施
        5.5.1 简易结晶设施
        5.5.2 矿硐内结晶设施
        5.5.3 半机械化结晶设施
    5.6 小结
6 讨论
    6.1 温州矾矿历史价值
        6.1.1 遗址年代问题
        6.1.2 温州矾矿在中国明矾石矿中的历史情况
        6.1.3 历史时期内的明矾外销
    6.2 温州矾矿技术价值
        6.2.1 炼矾工艺技术特征及内涵
        6.2.2 焙烧炉演变序列
        6.2.3 中外非金属矿工业遗存比较
    6.3 工业考古的几点思考
        6.3.1 基于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6.3.2 中国工业考古与工业遗产之关系
7 结语
    7.1 基本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2017-2019年间对温州矾矿相关人员的采访情况
附录B 温州矾矿老窑(即二代焙烧炉)二十四工种岗位资料
附录C 解放前温州矾矿使用的部分生产工具草图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焙烧炉内高温空气和煤制气/再循环烟气稀释燃烧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NO_x排放标准分析
        1.1.2 NO_x生成机理及影响因素
        1.1.3 NO_x控制技术
    1.2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1.2.1 国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1.2.2 国内研究与应用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现有焙烧炉燃烧器燃烧和NO_x生成特性试验
    2.1 引言
    2.2 焙烧炉工业系统
    2.3 试验内容与方法
        2.3.1 测点布置
        2.3.2 变燃料成分试验
        2.3.3 变负荷试验
        2.3.4 试验方法
    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2.4.1 空气入口粉尘浓度分析
        2.4.2 温度分布情况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氧化铝焙烧炉烟气再循环燃烧数值模拟方法
    3.1 引言
    3.2 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3.2.1 软件简介
        3.2.2 模型建立
        3.2.3 网格划分
    3.3 模型及参数设置
        3.3.1 质量守恒方程
        3.3.2 动量守恒方程
        3.3.3 能量守恒方程
        3.3.4 组分质量守恒方程
        3.3.5 湍流模型
        3.3.6 湍流燃烧模型
        3.3.7 辐射模型
    3.4 燃料量及空气耗量的计算
        3.4.1 燃料量的计算
        3.4.2 空气耗量的计算
    3.5 烟气量计算
        3.5.1 理论烟气量
        3.5.2 实际烟气量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烟气再循环燃烧系统燃烧数值模拟
    4.1 引言
    4.2 原型焙烧炉系统NO_x生成特性分析
        4.2.1 速度场分布分析
        4.2.2 温度场分布分析
    4.3 不同烟气再循环率对NO_x生成的影响
        4.3.1 全煤气燃烧10%烟气再循环工况条件
        4.3.2 全煤气燃烧5%烟气再循环工况条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燃烧器结构的数值模拟优化
    5.1 原型燃烧器燃料掺混特性分析
    5.2 新型燃烧器燃料掺混特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7)SNCR脱硝技术在阳极焙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SNCR阳极焙烧炉烟气脱硝技术
    1.1 SNCR阳极焙烧炉烟气脱硝技术的工作原理
    1.2 SNCR阳极焙烧炉烟气脱硝技术系统组成
2 SNCR脱硝技术在阳极焙烧中的应用
3 结论

(8)焙烧车间炭颗粒气固耦合输送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气力输送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气力输送国外研究现状
        1.2.2 气力输送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气力输送系统的设计与主要装置选择
    2.1 气力输送特点及分类
        2.1.1 按气力输送装置类型分类
        2.1.2 按物料在管道中的流动状态分类
    2.2 系统设计的原始条件及设计要求
        2.2.1 系统设计原始条件
        2.2.2 系统设计要求
    2.3 气力输送系统的设计
        2.3.1 系统的工作原理
        2.3.2 系统的设计依据
    2.4 气力输送系统主要装置的选择
        2.4.1 供料装置的选择
        2.4.2 输料管的选择
        2.4.3 分离装置的选择
        2.4.4 净化装置的选择
        2.4.5 气源装置的选择
    2.5 本章小结
3 气固两相流的理论基础与气力输送系统计算
    3.1 流体的基本概念
        3.1.1 静压、动压和总压
        3.1.2 黏性
        3.1.3 流量
    3.2 流体流动的控制方程
        3.2.1 质量守恒方程
        3.2.2 动量守恒方程
        3.2.3 能量守恒方程
    3.3 物料的特性
        3.3.1 粒径
        3.3.2 物料密度
    3.4 气力输送的压损特性
    3.5 气力输送系统的主要参数计算
    3.6 系统的压力损失计算
        3.6.1 气固两相流的压力损失
        3.6.2 局部压力损失
        3.6.3 尾气净化压力损失
    3.7 气源机械的确定
    3.8 本章小结
4 输料管物料运动的仿真模拟
    4.1 多相流模型
    4.2 系统初始参数设置与几何模型的确定
    4.3 边界条件的确定
    4.4 求解器设置
    4.5 模拟结果与分析
        4.5.1 气相和固相的浓度分布
        4.5.2 气相和固相的速度分布
    4.6 入口气体速度对轴线静压和固相速度的影响
    4.7 固相颗粒粒径对管道内的轴线静压和固相速度的影响
    4.8 本章小结
5 气力输送系统安装调试及故障分析
    5.1 吸送式气力输送系统的安装调试
    5.2 气力输送系统的风量调节控制
    5.3 系统运行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
        5.3.1 堵塞
        5.3.2 物料清理不彻底
    5.4 系统运行效果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基于ELM遗传算法的氧化铝焙烧过程智能建模与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氧化铝焙烧发展现状
    1.3 自动控制系统发展现状
    1.4 智能算法发展现状
        1.4.1 极限学习机算法研究现状
        1.4.2 粒子群算法研究现状
        1.4.3 遗传算法研究现状
    1.5 氧化铝焙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氧化铝焙烧过程分析
    2.1 氧化铝生产工艺概述
    2.2 氧化铝焙烧过程工艺描述
    2.3 影响氧化铝焙烧过程的主要因素
        2.3.1 下料量的影响
        2.3.2 焙烧温度的影响
        2.3.3 过剩氧含量的影响
        2.3.4 系统负压的影响
    2.4 氧化铝焙烧过程控制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氧化铝焙烧温度预测模型
    3.1 预测模型输入变量选择
        3.1.1 基于工艺过程的机理分析
        3.1.2 基于灰色理论的参数综合关联度分析
    3.2 实验数据预处理
    3.3 建立氧化铝焙烧温度预测模型
        3.3.1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焙烧温度预测模型
        3.3.2 基于ELM的焙烧温度预测模型
        3.3.3 基于改进PSO优化ELM的焙烧温度预测模型
    3.4 三种焙烧温度预测模型仿真结果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氧化铝焙烧工况优化模型
    4.1 建立工况优化模型
    4.2 求解工况优化模型
    4.3 工况优化模型仿真及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DCS的氧化铝焙烧过程控制系统设计
    5.1 氧化铝焙烧过程控制系统要求
    5.2 基于DCS的氧化铝焙烧过程控制系统结构
        5.2.1 生产控制层结构与功能
        5.2.2 生产优化层结构与功能
        5.2.3 生产管理层结构与功能
    5.3 氧化铝焙烧过程控制系统回路设计
        5.3.1 过剩氧含量控制回路
        5.3.2 焙烧温度控制回路
        5.3.3 下料量控制回路
        5.3.4 A02文丘里干燥温度控制回路
        5.3.5 预热旋风筒P02出口烟道温度控制回路
        5.3.6 烘炉过程控制回路
    5.4 控制器参数整定与仿真
        5.4.1 建立焙烧温度控制对象模型
        5.4.2 传统PID控制器参数整定与仿真
        5.4.3 BP神经网络PID控制器参数整定与仿真
    5.5 控制系统硬件结构与功能
    5.6 控制系统软件结构与功能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氧化铝焙烧优化控制实验平台设计
    6.1 高级过程控制系统仿真平台简介
    6.2 焙烧温度优化控制系统仿真设计
    6.3 焙烧温度控制仿真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氢氧化铝自动焙烧控制系统的性能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概况
        1.2.1 氢氧化铝焙烧系统的国外发展概况
        1.2.2 氧化铝焙烧工艺国内研究发展现状
        1.2.3 解耦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氢氧化铝焙烧系统的工作现状分析
    2.1 氢氧化铝焙烧系统简介
        2.1.1 循环流化床焙烧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2.1.2 循环流化焙烧工艺流程简介
        2.1.3 氧化铝焙烧原自动控制系统的介绍
    2.2 流化再循环焙烧系统氧化铝质量的分析
        2.2.1 焙烧氧化铝的主要考核指标
        2.2.2 目前焙烧系统存在的氢氧化铝焙烧质量问题
    2.3 循环焙烧炉控制系统的改进方案
    2.4 氢氧化铝焙烧的最佳工艺参数确定
        2.4.1 正交试验方法简介
        2.4.2 氢氧化铝焙烧工艺参数的正交试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氢氧化铝焙烧温度控制模型的建立及实施
    3.1 氢氧化铝焙烧温度控制的耦合性和滞后性分析
        3.1.1 焙烧温度的耦合性分析
        3.1.2 炉中温度调节的滞后性分析
    3.2 控制温度耦合问题的解决方案
        3.2.1 前馈补偿器原理
        3.2.2 解耦系统的简化原则
        3.2.3 循环焙烧系统的解耦实施
    3.3 炉中温度调节滞后的改进
        3.3.1 串级PID控制的概念
        3.3.2 串级调节在本控制系统中的实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氢氧化铝焙烧温度控制系统的改进
    4.1 系统的硬件组态
    4.2 传感器和执行机构选择
        4.2.1 温度传感器选择
        4.2.2 执行机构选择
    4.3 焙烧系统控制温度的调节和软件实施
        4.3.1 DCS控制程序模块的实现
        4.3.2 炉中温度解耦的程序实现
        4.3.3 人机界面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验证
    5.1 实验验证方案及意义
        5.1.1 解耦控制和串级调节PID的控制方案
        5.1.2 酌减合格率的验证方案
        5.1.3 实验验证的意义
    5.2 运行结果和实际结果的对比差异
    5.3 实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与结论
    6.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TPS系统在焙烧炉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氢氧化铝焙烧炉烟气除尘脱硝技术进展[J]. 练以诚,刘万超,康泽双,张腾飞,闫琨. 中国环保产业, 2021(10)
  • [2]当前环保形势下炭素企业沥青烟气治理技术的应用[J]. 陈丽新,袁永健,张海龙. 炭素技术, 2021(03)
  • [3]防过烧及质量跟踪系统在炭素焙烧中的应用[J]. 李晓辉,郭力. 轻金属, 2021(03)
  • [4]新型控制策略在焙烧炉温控系统中的应用[J]. 李会容,张雪峰. 冶金自动化, 2020(05)
  • [5]技术史视野中的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D]. 冯书静.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6]焙烧炉内高温空气和煤制气/再循环烟气稀释燃烧特性研究[D]. 胡启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7]SNCR脱硝技术在阳极焙烧中的应用[J]. 邢召路,肖利峰,孟庆帅,崔正华. 轻金属, 2018(10)
  • [8]焙烧车间炭颗粒气固耦合输送系统的研究[D]. 陈永安. 河南理工大学, 2018(01)
  • [9]基于ELM遗传算法的氧化铝焙烧过程智能建模与控制系统研究[D]. 王尤军. 广西大学, 2017(02)
  • [10]氢氧化铝自动焙烧控制系统的性能改进研究[D]. 盛坤. 上海交通大学, 2017(12)

标签:;  ;  ;  ;  ;  

TPS系统在焙烧炉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