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与患者交朋友

谈与患者交朋友

一、谈谈与病人交朋友(论文文献综述)

潘登[1](2020)在《小组工作介入城市困境儿童同辈融入的研究 ——以西宁市X小学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进入社会转型期,困境儿童作为庞大的弱势群体之一,走进大众视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用学术的视角来研究这个群体。关爱困境儿童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工作专业的责任。学校作为城市困境儿童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域,缺乏同辈融入技巧将阻碍城市困境儿童融入同辈群体和个体的社会化成长,不能适应集体和校园生活。在此背景下,本研究结合当前实际,依托西宁市X小学,以服务中接触到西宁市X小学城市困境儿童为研究对象。本文将参与观察法、半结构式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相结合,通过参与观察的方式了解在同辈融入的问题和与研究相关的信息,对家长半结构访谈和困境儿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一步了解西宁市X小学城市困境儿童的同辈融入方面的需求,并分析产生同辈融入困难的原因,尝试运用社会工作小组的专业方法对西宁市X小学城市困境儿童介入研究,并进一步对实务介入的过程和效果进行探讨。首先,本文从增能理论和群体社会化理论出发,结合研究实际,将影响西宁市X小学城市困境儿童同辈融入的原因归为以下四点:个人权能与自信心不足;家庭教育模式不合理、情感缺失;学校教育和管理偏离素质教育核心素养;社会对困境儿童支持不足。其次,对研究群体在同辈融入上的需求进行分类为:互动能力提高的需求;个人增能增信的需求;积极的自我评价的需求;交往技能学习的需求。然后,运用小组工作方法介入西宁市X小学城市困境儿童同辈融入的具体实务并通过以下7种不同的主题小组活动来改变其同辈融入状态:第一次小组活动主题“破冰行动,携手大家”;第二次小组活动主题“认识大家,开心嘻哈”;第三次小组活动主题“共同行动,相互交流”;第四次小组活动主题“谈谈TATA,得到评价”;第五次小组活动主题“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第六次小组活动主题“相信自己,自己最棒”;第七次小组活动主题“忘记过去,朋友同行”。整期小组活动增强了城市困境儿童的权能、自信,协助他们完成了同辈间的融入及适应未来的社会化。最后,本文对此次小组介入实务效果进行评估,来检验小组工作介入同辈融入的服务效果,并针对整个小组服务存在的问题反思,进一步提出完善小组工作介入西宁市X小学城市困境儿童同辈融入的对策。

侍晓雨[2](2020)在《重塑教师权威 ——基于一所普通高中教师权威的研究》文中认为教育关系的学术研究语境中,教师权威是不可避免的重要论题。不同于威权与强迫,教师权威是教师在国家和社会赋予学生受教育权利的基础上,凭借自身因素对学生产生的一种教育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学生对老师的认可、尊重、信任和服从。教师权威是保障教育实践活动正常运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教育性目的的内在需要。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观念的更新,传统语境下的教师权威正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在此背景下如何建构适应当代教育需要的新型教师权威正是本论文研究的主题。本研究采取量化调查与质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308名普通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方法来探究当代高中教师权威的现状。在前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针对问卷数据分析结果呈现出的个别化问题,选取部分教师和高中学生进行访谈研究,并且将访谈记录整理成文字稿,摘取其中和本研究密切相关的有效信息进行质性分析,探讨高中教师在传统权威、法定权威、专业权威与感召权威四个维度上所具有的权威水平高低,以及影响教师权威水平高低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在普通高中教师权威的现状呈现上,制度因素对学生更具有外在影响力,即规则赋予的法定权威依然是多数学生难以违抗师命的理由,但这种权威逐渐脱离民主和自发性服从的内核,在学生的意识层面上往往与威权含糊不清。在教师权威的个人因素层面,丰富的学识与平等化的师生交往是吸引学生认同教师的主要因素,即知识权威和感召权威的树立更加顺应当代高中师生交往的合理化需求。与此同时,教师的上述权威正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后喻文化时代的来临使得教师的知识权威不再具有绝对性的地位,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的发展也使得民主平等的交往理念被更多学生接受,传统意义上的严师不再受到广泛认可,学生更加诉求与教师进行平等对话和交往。因此,当前教师权威的重构研究必须考虑到权威失落的原点和权威消解的时代背景。一方面,教师需要重新找回失落的使命,肩负起对真理追求的责任,引领学生渴慕真理,走向真理,重新构建基于真理的教师权威;另一方面,教师还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在和学生的对话交往中走向平等中的首席,既要用民主平等的姿态与学生沟通,又要承担起首席者的职责,更好地引领学生走向未来,肩负起对世界的责任。

王伟军[3](2019)在《武田泰淳的中国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篇论文是以日本第一“战后派”作家武田泰淳的家学熏陶、中国因缘、从军体验和中国体验为考察核心,探究武田泰淳的文学历程和中国认知,发掘其包括侵华战争观在内的中国观特色,廓清其纷繁芜杂人生世界里的中国元素,界定其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所谓的中国观,即为武田泰淳在其生命历程中对中国历史、文学、文化以及侵华战争等中国认知、中国思想的总和;全文分为四个章节的内容。第一章着重考察武田泰淳在少年、青年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特征,结合少年武田泰淳生活时代日本政治、教育、军事状况的总体面貌,从其佛教寺院家庭出身和汉学熏陶的中国因缘视角切入,追溯其直至大学时代反感寺院生活的内在原因,梳理其参加无产阶级反帝反战运动、最终被迫“转向”,饱尝革命无望屈辱感的青春轨迹,进而透视出武田泰淳中国观萌芽阶段的时代特色。第二章主要将呈现1937年秋武田泰淳从军入伍之前的中国视域和中国文学研究会时代的中国观特色。论述和例证竹内好创立“中国文学研究会”的中日文学交流史意义,剖析加入“中国文学研究会”对武田泰淳实现青春梦想、救赎寺院生活烦恼、解脱“转向”屈辱感的特殊作用,厘清武田泰淳在精神上诀别佛教寺院生活的心理架构;通过武田泰淳利用“中国文学研究会”平台交往中国朋友谢冰莹以及“谢冰莹事件”、告别杜宣的历史真实情况;探索出受日本军国主义政治压制、迫害的文人武田泰淳反抗意识的萌生基础。第三章是考察武田泰淳的从军体验、上海体验与其反战思想、现实中国观的内在联系。内容包括,重点考察武田泰淳作为热爱中国之日本青年的矛盾心理和屈辱心理,首先结合武田泰淳战争期间创作的诗歌和随笔作品,界定其从军体验、中国观和文学发端的基本时代特色,再结合“中国文学研究会”时代交往中国友人的细节与从军体验的中国观感,审视其有别于“笔部队”作家和近代日本文人在中国人形象叙述上迥然有异的独特视觉;透视出其从军体验、中国观、中国人观与其处女作评传《司马迁》的内在联系,解释武田泰淳《司马迁》世界史观的自我认识与其在思想上抗拒侵华战争的心理诉求,厘清武田泰淳在战争期间反战思想的生成基础;武田泰淳站在“加害者”位置,如何看待自己上海时代的中国体验,以怎样的心境迎接日本战败,这一系列问题与其净土宗佛教思想、《司马迁》的世界史观和“灭亡”思想的形成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探究武田泰淳文学思想的建构与其战争期间的中国体验、中国观的密切关系,为其战后中国题材或战争题材小说的解读提供值得信赖的理论依据。第四章是考察武田泰淳作为战后派小说家的中国观特色,研究视角侧重考察在武田泰淳中国观基础上形成的侵华战争反省意识;结合其随笔《关于灭亡》,小说《审判》《蝮蛇的后裔》和《风媒花》等,总括其侵华战争反省彻底性的内在诱因;说明其中国观侧重从中国女性特质上探究中国历史、文化潜在魅力和精神力量的独特视觉;界定武田泰淳之于日本侵华战争既是一位“加害者”,同时也是一位“受害者”的历史定位。在论文的结语部分,总体概括近代以来日本知识阶层中国观变迁的总体趋向,析出武田泰淳中国观和侵华战争观的阶段性特征与个性光泽,呈现出这位热爱中国日本知识分子曾经的生存窘境和面对侵华战争相对做到敢于批判、理性思考的文人品味,最后点出武田泰淳中国观和侵华战争观在文学史、思想史、中日文学文化交流史上的非凡意义,界定其中国思想之于中日两国走向和平友好未来的现实价值。

庞楚瑶[4](2019)在《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想”的使用分析及在泰国初级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想”属于《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修订版)》中的一级常用汉语词语,亦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极高的动词。“想”具有丰富的词义,也具有多种用法,汉语学习者在使用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偏误。本文选择“想”作为研究对象,对“想”的使用情况和偏误现象进行整理和分析,既可以对“想”的本体研究添砖加瓦,也可以在二语习得角度给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们提供一些帮助。本文在总结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并整理了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留学生使用“想”的语料,去除重复后选择其中1780条作为样本语料,对其中的240条偏误语料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留学生习得“想”过程中产生这些偏误现象的原因。最后,基于偏误产生的原因和课堂案例分析,笔者提出了对泰汉语教学的建议。本文一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绪论介绍了本文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评述了“想”的本体研究及第二语言习得角度研究现状,还阐释了本文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最后说明了本文所用语料的来源。第二部分是“想”的语法特点。这一章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想”的语法特点:词类归属、句法功能及“想”的其他用法。第三部分是“想”的语料分析。这一章以上文的分类为根据,将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搜集到的1780条语料进行用法分类和使用情况分析。第四部分是“想”的偏误分析。这章运用了偏误分析理论,基于240条偏误语料将留学生使用“想”的偏误情况分为五种类型:遗漏、误加、误代、错序、错别字。接着讨论了产生偏误的原因,总结出母语负迁移、学习策略、教师讲授方式等影响因素。第五部分是对泰汉语教学中“想”的教学策略,结合笔者教学案例从教案设计和教师教学两方面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为“想”的对泰汉语教学提供参考。第六部分是结语,对全文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

邓素云[5](2019)在《中大班幼儿对“好朋友”的理解研究》文中认为幼儿对好朋友的理解影响着幼儿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与人友好相处。了解中大班幼儿对其好朋友的理解有助于教师与家长更好地开展教育。研究运用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等,主要从好朋友的概念、重要性、共同活动、亲密性和冲突性五个角度来了解南昌市111名中大班幼儿眼中的好朋友,并从幼儿对好朋友理解的角度,为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提出建议。研究发现:(1)中班幼儿理解的好朋友内涵比较单一、表面,主要认为好朋友是“游戏伙伴”和“具体对象或群体”;大班幼儿理解的更加深刻和内化,他们更多地认为好朋友是“互相分享和帮助”、“友爱和亲密”的人。在对好朋友特征的理解上,中班幼儿侧重于从外表、服饰等外部特征来理解;大班幼儿更侧重于从个性、社会性等内部特征来理解。(2)中大班幼儿普遍认为好朋友是重要的,但他们的原因有不同的侧重点,中班幼儿侧重共同游戏,大班幼儿侧重精神满足。(3)在与好朋友共同活动的动机上,中班幼儿更愿意听从自己的内心选择好朋友,大班幼儿则不注重动机,更注重过程,他们认为一起游戏了就都是好朋友;在活动原因上,中班幼儿侧重物质收获和共同爱好,大班幼儿更侧重精神满足和排解孤独;在活动的排他性上,中班幼儿喜欢与固定对象游戏;大班幼儿则提出准入与否的条件。(4)在亲密性维度上,中大班幼儿无显着差别。出于情感信任,幼儿与好朋友都对双方有无条件的信任;在好朋友的分享上,选择分享物质、秘密和两者都选择的人数相当。(5)幼儿与好朋友发生冲突的原因是意见分歧、肢体冲突和物品冲突;冲突事件后,中班幼儿通常采取求助式的中性策略;大班幼儿采用问题解决策略等积极策略;整体上,幼儿与好朋友之间的友谊稳定积极。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基于幼儿对好朋友理解的心理特点,开展教育;(2)基于日常生活,深化幼儿对好朋友的理解认知;(3)提供游戏机会,为幼儿自主择友交往创造条件;(4)结合具体情境,教会幼儿交往的技巧和方法;(5)针对中大班幼儿处理冲突方式的差异,成人恰当介入。

张利蕊[6](2019)在《欧美留学生汉语有标复句习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汉语语法体系中,有标复句运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但由于其句法语义的复杂性、句型句式的多样性以及内部成员的繁复性,使其成为留学生汉语学习中极易产生偏误的难点,也使得学界对有标复句的习得研究相当薄弱。复句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较大的差异,常规句式与关联标记的使用都不尽相同,这些差异给欧美留学生习得汉语有标复句带来了很大的干扰。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在前人对汉语有标复句和英语关联标记研究的基础上,以欧美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汉语有标复句的习得做了系统的调查与深入的分析。重点讨论了欧美留学生汉语有标复句的习得顺序、书面语偏误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口语中有标复句使用情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教学大纲的不足与有标复句的教学方法问题。文章全面勾勒出欧美留学生汉语有标复句的习得特点,并有针对性地提高欧美留学生汉语有标复句的教学与学习效果。习得顺序的研究基于60万字的欧美留学生的自然语料和诱发语料,采用正确使用相对频率法和蕴含量表法分析欧美留学生对12类汉语有标复句的习得顺序,依次是:因果句、转折句、假设句、条件句、递进句、并列句、目的句、推断句、让步句、选择句、假转复和连贯句。但从具体句式的习得顺序来看,欧美留学生对52个汉语有标复句句式的习得顺序为:Y1>Z1>Y2>Z2>T3>M1>X1>JZ2>D1>B4>T5>Z3>Z4>Z6>B2>J2>T2>TD2>T1>Y4>Y3>TD1>B1>M4>B3>R2>R1>JZ1>J1>L5>L1>M2>Z5>M3>X4>X2>T4>T6>L2>J5>X3>J3>J4>R3>D4>L3>X6>L4>D2>M5>D3>X5。从研究结果来看,句类和具体句式的习得顺序没有必然联系;有标复句的习得是一种渐进、动态的过程,具体的句式习得没有清晰的界线,而是多个句式同步进行、相互交叉、互相渗透;随着语言水平和等级的提高,对句式的理解和掌握也随之提升;对比其它国别留学生的习得顺序研究结果,不同国别的留学生对某一语法点的习得情况也不尽相同。本研究重点考察了书面语中关联标记的使用情况与偏误情况。我们首先将欧美留学生与汉语母语者使用关联标记的情况做了一个对比分析。统计的样本为433847字的欧美留学生作文和433467字的中国中小学作文。对两种语料中97个较为常见的关联标记进行统计显示,欧美留学生共计使用关联标记9163次,中国中小学生共计使用关联标记4847次,前者为后者的1.89倍。这一结果和对外汉语一线教师对留学生有标复句的使用情况预估有较大的出入。基于真实、自然语料的研究结果表明,为了确保表达准确性和逻辑性,使自己的话语更容易被理解,欧美留学生比汉语母语者更倾向于使用有标复句。这一结论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可以给面向对外汉语的复句教学一些启示。然后我们调查了书面语料的偏误情况。我们借助欧美留学生的书面语语料所做的定量分析。通过对近43万余字语料进行调查,共收集到有标复句的偏误用例1868例。并将这些偏误细分为关联词错搭、关联词错用、关联词缺失、关联词误加、关联项失当、关联词错位和标点不当等7种类型。最后基于这7种偏误类型,我们对43万多字语料样本的12类复句做了全面系统的调查,并对每一类有标复句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联标记进行了逐一调查,分析高频复句的偏误情况。口语中有标复句的使用情况的调查基于对10名欧美留学生开展的中英文访谈,和对5名汉语母语者的访谈。从访谈语料中识别出13个有标复句中的17个关联标记,统计出欧美留学生在口语中最常使用的5个关联标记依次是:“但是”、“所以”、“因为”、“然后”和“如果”。还有一些关联标记如“再说”、“比如”、“还有”、“尤其”在对外汉语教学大纲未被收录,但在欧美留学生的口语交际中却很常用,其原因是真实语言环境的影响和关联标记自身的语言功能所造成的。与习得顺序的研究结果相比,常用的关联标记Y1、Z1处于习得顺序的第1和第2位,D1处于第9位,J2和B1分别位于第16和23位,而L1、X2和X3分别位于第31、36和41位,这说明欧美留学生口语和书面语中对有标复句的掌握情况是有差异的。与汉语母语者相比,欧美留学生对于“所以”、“或者”、“而且”、“虽然”、“那(么)”这5个关联标记的使用呈现出显着性差异性。差异分析显示,母语迁移、学习年限和学习者个人语言使用习惯是欧美留学生使用关联标记的显着的影响因素。在偏误类型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从汉语自身语法结构的影响和母语干扰因素以及学习者因素三个方面对欧美留学生产生偏误的原因进行了深度分析。并对教学大纲的建议和对汉语教师的建议两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我们将偏误分析中所有高频关联标记的使用频率进行汇总,然后对照五部常用的对外汉语教学大纲,发现有些高频词存在未被录入或出现顺序与我们的考察结果不一致的现象,通过比对分析,我们对大纲编写提出了合适的修改建议。综合对有标复句的习得顺序、书面语中的偏误情况、口语中的使用情况、偏误原因等方面的调查与分析,我们针对教师提出四点建议:丰富自身的复句语法知识、科学安排复句教学的顺序、合理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大力强化课堂内外的实践练习。在综合分析了欧美留学生汉语有标复句的偏误情况和偏误原因之后,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本研究尝试将“产出导向法”引入对外汉语课堂中有标复句的教学。实验教学持续了两周8个课时,共有22名留学生参与,在严格按照“产出导向法”的“驱动”、“促成”、“评价”三个教学环节完成教学任务后,笔者对实验组和对比组在前测、即时后测、延时后测中所有的成绩进行了对比分析,并针对两个组别所使用的关联标记的复杂度和准确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产出导向法”在有标复句的教学效果方面没有明显优势,但在促进留学生有标复句的使用复杂度和准确率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表现出远超传统教学的优势。

何慧婧[7](2017)在《影响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艾滋病传播的社会文化因素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我国的艾滋病防控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但经男性同性性行为传播艾滋病的形势依然严峻。尽管近年来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干预策略,但防治效果仍然不够理想。男性性行为人群是个典型的亚文化群体,其艾滋病传播不仅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更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回顾既往研究,对影响该人群艾滋病传播的社会文化因素认识不足,缺乏深入解读与分析,可能导致构建的策略缺乏文化方面的适宜性,使目标人群的可接受性降低。因此,对影响男性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高危行为的社会文化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索,才可能提出更有效的策略与措施。目的了解社会文化因素和男性性行为人群的社区亚文化对该人群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以及对艾滋病传播产生的影响。探索影响艾滋病防治服务提供的社会文化因素,并提出改进干预效果的策略建议。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于2015年6月至2016年8月,综合考虑男性性行为人群的规模、疫情和地理分布等因素,选取中国10个城市的男性性行为人群进行面对面的个人深入访谈。此外,还组织部分现场的艾滋病防治服务提供者(主要包括调查现场提供艾滋病防治服务的工作人员和社区组织成员)进行焦点小组访谈。由调查现场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社区组织根据开放性抽样的原则招募访谈对象。访谈内容主要围绕几方面:1)社会外部文化因素对男性性行为人群性观念、性行为和艾滋病传播的影响;2)男性性行为人群的社区亚文化及其特点,以及对某些高危行为的社会文化视角解读;3)探讨影响艾滋病防治服务效果、目标人群可接受性的社会文化影响因素。访谈资料采用现场录音的方式进行采集。应用Nvivo11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共形成477个初始编码,40个二级编码和8个主题。结果本研究共招募个人访谈对象81人。访谈对象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5-34岁(40.7%),入圈时间多为10年或以上(59.3%),文化程度多为大专及以上学历(62.9%),职业主要为服务业(21.0%)、NGO专职/兼职(27.2%)),婚姻状况以未婚为主(70.4%),户籍地以非本地为主(83.9%) , HIV抗体状态以阴性为主(84.0%)。另外,开展焦点小组访谈8次,共计70人参加。本研究发现主要围绕5个方面:1)社会规范与社会认同一方面使男性性行为人群的隐蔽性增加,阻碍亲密关系的构建,并对自我认同产生消极影响;另一方面,社会不认同所造成的歧视使得干预服务的覆盖面受到影响,也是造成艾滋病感染者故意传播的重要诱因。2)传统文化压力下男性性行为人群的异性婚姻,使该人群成为艾滋病传播的“桥梁人群”;传统文化对男性性行为人群行为缺乏约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性行为的开放性和随意性;传统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性教育的开展。3)社会文化发展对男性性行为人群的性观念和性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交友格局的陌生人化和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的改善等。4)男性性行为人群社区亚文化中忽视性健康、享乐主义、性关系的多元化与开放性等特点对艾滋病的传播造成不利影响。5)目前艾滋病防治服务提供过程中存在着与目标人群亚文化相冲突和不适应之处,影响了防治服务的效果。以“从社区中来,到社区中去”为指导思想,本研究提出了提高艾滋病防治效果的创新策略建议。结论社会文化因素对男性性行为人群的心理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与艾滋病传播有密切关联。社会规范、社会认同、传统文化及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等社会文化因素对MSM人群亚文化有着重要的建构作用。目前MSM人群的社区亚文化存在忽视健康需求、享乐主义和性关系的多元性与开放性等不利于艾滋病防治的特点。只有结合MSM人群的亚文化构建防治策略,在社区中形成“爱己、爱他、责任”的核心价值观,引导亚文化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才能有效地减少高危行为,遏制艾滋病在MSM人群中的传播。

孟丽红[8](2017)在《学业倦怠的成因与干预 ——基于意象对话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业倦怠是影响学生成绩和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普遍存在学业倦怠的现象。前人对学业倦怠的研究主要通过问卷量表的方法,分析原因和进行简单的干预。但就目前来讲,关于学业倦怠原因的分析方面,主要以厌学为背景,采用经验分析的方式解释学业倦怠的形成及原因,缺乏深度的案例分析;关于学业倦怠的干预研究方面,虽然前人已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是纵观已有的研究,心理治疗技术用于解决学业倦怠问题相对单一。意象对话技术是有待进一步探索的新方法,相比其他治疗技术,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减少心理咨询过程的“阻抗”。从应用现状可以看出,此疗法应用已非常广泛,在不同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基于此,本研究在学业倦怠原因的探索方面,将通过深度的访谈分析其原因;在干预方面,使用意象对话,探索学业倦怠的干预疗效,使其发挥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首先通过《中学生学业倦怠量表》、《意象调查表》在初二和高二学生中进行个案筛选。以中学生学业倦怠量表得分、学业倦怠被试意象状况为标准,及自愿为前提,挑选出学习倦怠严重者,初二学生、高二学生共3名。其次通过访谈收集原因资料。主要以深入的半结构性访谈为主,通过对父母、班主任或老师、同伴的访谈,了解父母的教养方式、个案在学校的表现情况以及同伴的关系。最终得出结论:中学生个人内在的因素是产生倦怠的主要原因,如:过度紧张、成绩看得太重要;叛逆;对异性的敏感等。最后,通过意象对话进行干预。对所选出来3名个案分别进行8次干预,每周1次,每次50至60分钟;干预效果通过个案自我报告、他人反映、心理咨询师评估(前后测对比分析)等三方面呈现,研究结果表明:意象对话技术对学业倦怠的干预有良好的效果。

李师江[9](2016)在《非比寻常》文中研究指明题记: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一在我年少的时候,自有一种非凡的认识:这世界就是为我而生的。降临之初,星辰为我流转,大地自有异象;父母为我而结合,姐姐们为我而铺垫,伙伴们是我的陪衬。甚至,所有窘迫、恐惧乃至磨难,乃至一切的跌跌撞撞,都是神安排好的,为非比寻常的人生做好一切准备。踌躇满志从大学里出来,之后的一切,神为我安排得井井有条,像模像样的生活、适得其所的婚姻,乃至出其不意的惊喜,造物主在为我下一盘很大的棋。想到在世间有这样的待遇,不禁沾沾自喜。

万茵[10](2015)在《时政记者》文中指出引子《柳志忠:从部长到死囚》在《深度调查》栏目播出之后,神州电视台的出镜记者李晓婧便一夜成名。一个初闯京城的姑娘,轻而易举地就浪得如此虚名,作为她的伯乐,短暂的欣慰过后,我在心中升起了一股莫名其妙的愤怒。在电视台一楼大厅一角的咖啡座里,我约见了李晓婧。"你成名了,祝贺你。"本想调侃一下她说"你成‘名记’了",但话已滚到舌尖,觉得不够庄重,临时就咽了回去。"应主任,谢谢,您不给我机会,我今天什么都没有。"

二、谈谈与病人交朋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谈与病人交朋友(论文提纲范文)

(1)小组工作介入城市困境儿童同辈融入的研究 ——以西宁市X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的创新性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一)困境儿童概念的研究
        (二)困境儿童成因的研究
        (三)困境儿童同辈融入的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一)困境儿童的本土化概念演变研究
        (二)困境儿童的分类研究
        (三)困境儿童与同辈融入的研究
        (四)困境儿童同辈融入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第三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城市困境儿童
        二、同辈融入
        三、小组工作
    第四节 研究理论依据
        一、增能理论
        二、群体社会化理论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参与观察法
        二、半结构式访谈法
        三、问卷调查法
第二章 西宁市城市困境儿童同辈融入存在的问题与需求
    第一节 西宁市X小学情况简介
        一、西宁市X小学基本情况
        二、西宁市X小学城市困境儿童概况
    第二节 城市困境儿童同辈融入上存在的问题
        一、同辈交往技巧缺失
        二、同辈交往缺乏信心
        三、交往对象单一
        四、自我评价低
    第三节 城市困境儿童同辈融入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个人权能与自信心不足
        二、家庭教育模式不合理、情感缺失
        三、学校教学和管理偏离素质教育的核心素养
        四、社会对困境儿童的支持不足
    第四节 城市困境儿童同辈融入的需求评估
        一、互动能力提高的需求
        二、个人层面增能、增信的需求
        三、积极的自我评价的需求
        四、交往技能学习的需求
第三章 小组工作介入城市困境儿童同辈融入的具体实务过程
    第一节 准备阶段
        一、小组成员前测及招募
        二、小组活动方案设计
        三、小组活动预计困难和解决方法
    第二节 实务过程
        一、第一次小组活动
        二、第二次小组活动
        三、第三次小组活动
        四、第四次小组活动
        五、第五次小组活动
        六、第六次小组活动
        七、第七次小组活动
    第三节 结果评估
        一、服务对象评估
        二、学校社会工作者自评估
        三、实习督导评估
第四章 总结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研究反思
        一、学校社会工作者自身角色的反思
        二、活动方式和内容的反思
        三、服务方式上的反思
        四、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城市困境儿童同辈融入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城市困境儿童监护人访谈提纲
    附录三:城市困境儿童家庭成员问卷
    附录四:小组工作服务计划表
致谢
个人简历

(2)重塑教师权威 ——基于一所普通高中教师权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权威
        (二)教师权威
        (三)已有研究述评
    四、研究设计
        (一)个案选择与背景介绍
        (二)研究思路与行文框架
第一章 研究的现实基础:高中教师权威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基于问卷调查的量化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选择
        二、调查问卷的编制
        三、问卷试测与信效度检验
        四、量表数据处理:因子分析法
        五、统计结果分析
        六、教师权威水平在学生群体中的波动特征
    第二节 基于访谈案例的质性分析
        一、传统权威——师道的风雨坚守
        二、法定权威——规则之下有人情
        三、专业权威——文化资本的危机
        四、感召权威——走向平等与认同
第二章 高中教师权威的消解
    第一节 制度权威的异化
        一、社会传统:教师中心的失落
        二、学校制度:师生权力的制衡
    第二节 个人权威的弱化
        一、知识话语沉默
        二、交往空间缩减
第三章 高中教师权威消解的原因
    第一节 教师权威立足原点的转变
        一、传统意蕴的教师权威
        二、基于知识的权威失落
        三、制度教育对教师权威的瓦解
    第二节 文化变迁中教师权威的消解
        一、专业权威的危机
        二、感召权威的危机
        三、法定权威的危机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对教师权威的冲击
        一、对“中心化”的批判
        二、对“控制性”的质疑
        三、对“理性权威”的否定
第四章 高中教师权威重构的路径
    第一节 回归真理下的原点
        一、正视理性的局限
        二、重拾遗落的真理
    第二节 走向平等中的首席
        一、平等化的转向
        二、首席者的职责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3)武田泰淳的中国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二、先行研究概况
        (一)日本方面研究概况
        (二)中国国内研究概况
    三、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方法
    四、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武田泰淳中国观之萌芽
    第一节 净土宗寺院家庭与汉学熏陶
        一、“大岛觉”的中国元素介入
        二、反帝反战斗士的“泡影”
    第二节 “异形者”的精神苦斗
        一、“异形者”之自觉
        二、《异形者》的主人公“柳”
        三、笔谈、决斗与诀别
    第三节 “红色和尚”的苦恼
        一、斗士的“转向”
        二、精神压抑的寺院生活
    第四节 “中国文学研究会”前夕的武田和尚
        一、大学时代的迷惘
        二、日本中国研究的崭新面貌
    小结
第二章 “中国文学研究会”时代的中国观
    第一节 “中国文学研究会”创立的背景与条件
        一、研究会的时代特征
        二、竹内好的第一次中国之旅
        三、研究会的创意与现实困境
        四、研究会时代武田泰淳的中国文学观
    第二节 “谢冰莹事件”与《在日本狱中》
        一、赴日留学的女作家谢冰莹
        二、患难与共的友谊
        三、武田泰淳的女侠情结
    第三节 告别杜宣与受辱事件
        一、挥泪的告别
        二、被误解的耻辱
    第四节 从少年迈向青年时代的人生困惑
        一、从寺院少年到“红色和尚”
        二、不平静的研究会时代
    小结
第三章 从军时代与上海时代的中国观
    第一节 战争考验下的良知
        一、出征中国的矛盾心理
        二、武田泰淳文学的发端
        三、武田泰淳从军思考的核心
    第二节 辎重兵眼里的“中国人”
        一、《土民的表情》与《寄给北京诸位的诗》
        二、武田从军思考的机缘与要义
        三、《庐州风景》里的“小杨”姑娘
        四、“小杨”的中国女性魅力
        五、“研究会”被迫解散与《闪烁》
    第三节 《司马迁》透露的“加害者”之苦闷
        一、从军思考结晶之《司马迁》
        二、耻辱感的慰藉
        三、武田泰淳的“人”与“历史空间”
        四、《司马迁》思想之余韵
        五、被钳制的反战思想
    小结
第四章 战后派作家时代的中国观
    第一节 上海体验与武田的“灭亡”思想
        一、在上海迎接日本战败
        二、《关于灭亡》的思想精髓
        三、“中国”与女性
    第二节 武田泰淳和他的《审判》
        一、《审判》的写作动机
        二、《审判》的整体评价与个性光泽
        三、“杉”和“二郎”的形象
        四、《审判》的反战意义与价值
    第三节 《蝮蛇的后裔》与军国主义批判
        一、从自我告白到军国主义批判
        二、《蝮蛇的后裔》的创作背景与人物
        三、人物象征性的隐喻
        四、异色的侵华战争批判
    第四节 侵华战争再反省之《风媒花》
        一、竹内好与武田泰淳的思想异同
        二、《风媒花》中的“峰三郎”与“军地”
        三、《风媒花》的特色与价值
    小结
结语
    一、近代日本知识分子的中国观面貌
    二、武田泰淳中国观、战争观之个性
参考文献
附录 :武田泰淳年谱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想”的使用分析及在泰国初级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想”的研究现状
        (一) “想”的本体研究现状
        (二) “想”的第二语言习得角度研究现状
    三、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一) 理论依据
        (二) 研究方法
    四、语料来源与说明
第一章 “想”的语法特点
    一“想”的词类归属
        (一) 心理动词
        (二) 能愿动词
    二、“想”的句法功能
    三、“想”的其他用法
第二章 基于HSK语料库的“想”的语料分析
    一、“想”的用法分类
    二、“想”的使用情况分析
        (一) “想”用作心理动词
        (二) “想”用作能愿动词
        (三) “想”用作话语标记成分
第三章 基于HSK语料库的“想”的偏误分析
    一、偏误的类型
        (一) 遗漏
        (二) 误加
        (三) 误代
        (四) 错序
        (五) 错别字
    二、偏误的原因
        (一) 母语负迁移
        (二) 学习策略
        (三) 教师讲授方式
第四章 对泰汉语教学中“想”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案例分析
        (一) 教学案例
        (二) 案例与测试分析
    二、教案设计的建议
        (一) 教学内容的建议
        (二) 教学用具的建议
        (三) 教案设计
    三、教师教学的建议
        (一) 讲解的教学建议
        (二) 练习的教学建议
        (三) 课堂管理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中大班幼儿对“好朋友”的理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提出
        1.基于国内外教育研究对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重视
        2.基于对《指南》有关幼儿社会领域发展的思考
        3.基于教育领域中引入儿童视角研究的需要
        4.基于研究者本人的观察实践和兴趣
    (二)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2.国内文献综述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概念界定
        1.好朋友
        2.幼儿的好朋友
    (五)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
        2.研究框架
        3.研究对象
        4.研究方法
        5.研究伦理
二、中大班幼儿对好朋友概念及重要性的理解
    (一)中大班幼儿对好朋友概念的理解
        1.中班幼儿对好朋友内涵的理解较单一,大班幼儿更加深刻
        2.中班幼儿关注好朋友的外部特征,大班幼儿关注内部特征
        3.中大班幼儿对好朋友的性别选择都趋向于同性
    (二)中大班幼儿对好朋友重要性的理解
        1.中大班幼儿注重好朋友的陪伴作用和情感功能
        2.中班幼儿侧重共同游戏,大班幼儿侧重精神满足
三、中大班幼儿对好朋友共同活动、亲密性和冲突性理解
    (一)中大班幼儿对好朋友共同活动的理解
        1.中班幼儿听从内心择友,大班幼儿更重交友过程
        2.中班幼儿因物质在一起,大班幼儿更重心理感受
        3.中班幼儿更爱固定对象,大班幼儿侧重条件性排他
    (二)中大班幼儿对好朋友亲密性的理解
        1.中大班幼儿都对好朋友表现出情感信任
        2.中大班幼儿都愿与好朋友分享物质和秘密
        3.中大班幼儿眼中的好朋友都有特权表现
    (三)中大班幼儿对好朋友冲突性的理解
        1.中大班幼儿会与好朋友发生意见分歧、肢体冲突和物品冲突
        2.中班幼儿侧重中性解决策略,大班幼儿侧重积极解决策略
        3.中大班幼儿与好朋友的友谊稳固并积极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中大班幼儿对好朋友概念的理解
        2.中大班幼儿对好朋友重要性的理解
        3.中大班幼儿对好朋友共同活动的理解
        4.中大班幼儿对好朋友亲密性的理解
        5.中大班幼儿对好朋友冲突性的理解
    (二)建议
        1.基于幼儿对好朋友理解的心理特点,开展教育
        2.融于日常生活,深化幼儿对好朋友的理解认知
        3.提供游戏机会,为幼儿自主择友交往创造条件
        4.结合具体情境,教会幼儿交往的技巧和方法
        5.针对中大班幼儿处理冲突方式差异,成人恰当介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6)欧美留学生汉语有标复句习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主体内容与研究目标
        1.2.1 主体内容
        1.2.2 研究目标
    1.3.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3.1 理论基础
        1.3.2 研究方法
    1.4 基本假设与研究思路
        1.4.1 基本假设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句类与句式
        1.5.1 研究句类
        1.5.2 研究句式
    1.6 语料来源与语料加工
        1.6.1 语料来源
        1.6.2 语料加工
第二章 研究现状
    2.1 国内复句的研究现状
        2.1.1 第一阶段: 滥觞期
        2.1.2 第二阶段: 奠基期
        2.1.3 第三阶段: 探索期
        2.1.4 第四阶段: 创新期
        2.1.5 第五阶段: 拓展期
    2.2 海外研究现状
        2.2.1 海外关于汉语复句的研究
        2.2.2 海外对英语关联标记和衔接词的研究
        2.2.3 海外对非母语者习得英语关联标记的研究
        2.2.4 海外对儿童习得连词的研究
    2.3 研究评价
        2.3.1 取得的成绩
        2.3.2 研究的不足
第三章 有标复句句式选定及习得顺序
    3.1 句式选定
        3.1.1 考察对象
        3.1.2 考察结果
        3.1.3 结果分析
        3.1.4 大纲中句式的选定
    3.2 研究方法
        3.2.1 正确使用相对频率法
        3.2.2 蕴含量表法
    3.3 研究结果
        3.3.1 正确使用相对频率法研究结果
        3.3.2 蕴含量表法研究结果
        3.3.3 正确使用相对频率法复句类型习得顺序研究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书面语中有标复句的偏误分析
    4.1 关联标记连接小句的基本模式
        4.1.1 单用
        4.1.2 对用
        4.1.3 连用
        4.1.4 复用
        4.1.5 套用
    4.2 有标复句的偏误类型
    4.3 各类有标复句的偏误情况
        4.3.1 因果复句的偏误分析
        4.3.2 推断复句的偏误分析
        4.3.3 假设复句的偏误分析
        4.3.4 条件复句的偏误分析
        4.3.5 目的复句的偏误分析
        4.3.6 并列复句的偏误分析
        4.3.7 连贯复句的偏误分析
        4.3.8 递进复句的偏误分析
        4.3.9 选择复句的偏误分析
        4.3.10 转折复句的偏误分析
        4.3.11 让步复句的偏误分析
        4.3.12 假转复句的偏误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口语中有标复句使用情况调查
    5.1 调查对象
    5.2 数据收集
        5.2.1 汉语访谈及结果
        5.2.2 英语访谈及结果
    5.3 结果和讨论
        5.3.1 与习得顺序的关系
        5.3.2 与汉语母语者使用情况对比
    5.4 差异显着关联标记分析
        5.4.1 “所以”的使用情况
        5.4.2 “那么”的使用情况
        5.4.3 “虽然”和“而且”的使用情况
        5.4.4 “然后”的使用情况
        5.4.5 “因为”的使用情况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偏误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6.1 汉语自身的影响
        6.1.1 关联标记多义现象多
        6.1.2 易混淆词多
        6.1.3 有标复句句型多变
    6.2 母语的干扰
        6.2.1 母语对关联词错搭的影响
        6.2.2 母语对关联词错用的影响
        6.2.3 母语对关联词缺失的影响
        6.2.4 母语对关联词误加的影响
        6.2.5 母语对关联项失当的影响
        6.2.6 母语对关联词错位的影响
        6.2.7 母语对标点不当的影响
    6.3 学习者因素的影响
        6.3.1 基本描述统计
        6.3.2 出错原因与个体关联性卡方分析
        6.3.3 小结
    6.4 应对策略
        6.4.1 对五部大纲的审视与建议
        6.4.2 针对教师的策略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汉语有标复句教学实践研究
    7.1 研究设计
        7.1.1 实验目的
        7.1.2 实验对象
        7.1.3 实验过程
        7.1.4 数据收集与分析
    7.2 讨论
        7.2.1 POA对有标复句教学情况的影响
        7.2.2 POA对学生有标复句使用情况的影响
        7.2.3 学生对POA的评价
        7.2.4 实验组和对比组的教学差异
        7.2.5 POA模式下汉语教学思考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习得顺序
        8.1.1 句类和句式的习得顺序
        8.1.2 不同级别的习得顺序差异
        8.1.3 不同国别的习得顺序差异
    8.2 书面语偏误分析
        8.2.1 欧美留学生与汉语母语者使用关联标记情况对比
        8.2.2 对书面语料的偏误分析
    8.3 口语中有标复句使用情况
        8.3.1 总体情况
        8.3.2 口语和书面语中有标复句的习得情况对比
        8.3.3 和汉语母语者口语中有标复句使用情况对比
    8.4 偏误原因的分析及应对策略
        8.4.1 偏误原因的分析
        8.4.2 应对策略
    8.5 针对有标复句的教学实验
        8.5.1 “产出导向法”对有标复句教学情况的影响
        8.5.2 “产出导向法”对学生有标复句使用情况的影响
    8.6 本文的创新
        8.6.1 实证研究
        8.6.2 从母语角度深度分析偏误原因
        8.6.3 把标点符号纳入复句的偏误
        8.6.4 将“产出导向法”引入复句教学
    8.7 本研究的不足
        8.7.1 语料样本的不足
        8.7.2 教学实验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7)影响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艾滋病传播的社会文化因素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及有关俗语解释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MSM人群的艾滋病防治是世界性难题,也是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1.2 社会文化因素对艾滋病流行及其预防和控制有重要影响
1.3 中国传统社会对男性同性性行为的态度及其演变
1.4 有关MSM人群亚文化的研究现状
1.5 MSM人群艾滋病传播相关的社会文化因素研究现状
1.6 研究假设及研究框架 2.研究目的 3.研究内容
3.1 外部环境维度:社会文化环境对MSM人群性观念、性行为和艾滋病传播的影响
3.2 内部环境维度:MSM人群社区亚文化特点及其与艾滋病的关联
3.3 影响当前艾滋病防治服务效果的社会文化影响因素 4.研究方法
4.1 有关研究方法的选取
4.2 定性研究方法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4.3 定性研究方法在本研究中的具体操作
    4.3.1 焦点小组访谈法
    4.3.2 个人深入访谈
    4.3.3 定性研究中访谈提纲的设计
    4.3.4 征集个案与个案来源
    4.3.5 研究现场的选取
4.4 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
    4.4.1 资料整理、分析的框架和方法
    4.4.2 资料整理与分析的具体步骤
    4.4.3 分析软件应用
    4.4.4 资料整理分析流程
4.5 质量控制
4.6 技术路线
4.7 伦理学声明
4.8 本文的撰写思路 5.结果
5.1 基本情况
    5.1.1 访谈资料整理结果
    5.1.2 个人深入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5.1.3 焦点小组访谈的基本情况
5.2 研究结果分析与展示的框架
5.3 定性资料的编码结果
    5.3.1 初始编码与编码簿
    5.3.2 二级编码:概括和抽象
    5.3.3 形成主题
5.4 对主要发现的描述、解释和剖析
    5.4.1 社会文化环境对MSM人群行为及艾滋病传播影响
    5.4.2 MSM人群的亚文化
    5.4.3 聚焦与艾滋病传播相关的亚文化特点及高危行为的文化解读
    5.4.4 艾滋病防治服务提供中的社会文化影响因素 6.讨论
6.1 关于方法学
    6.1.1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6.1.2 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6.1.3 样本的代表性(典型性)问题
6.2 社会文化因素对MSM人群艾滋病传播的影响
    6.2.1 MSM人群在主流文化下的生存法则:顺应、隐藏、流动
    6.2.2 故意传播:歧视等社会因素影响下的极端行为
    6.2.3 “一丝曙光”:社会文化发展对MSM人群艾滋病防治的正面作用
6.3 “从社区中来,到社区中去”之“从社区中来”:聚焦促进MSM人群艾滋病传播的社区亚文化特点
    6.3.1 忽视健康需求和享乐主义
    6.3.2 性关系的多元性与开放性
    6.3.3 MSM人群内部构成的复杂性:不同亚人群文化特征与HIV感染风险的不同
    6.3.4 社会文化因素的跨文化比较: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防治策略
6.4 “从社区中来,到社区中去”之“到社区中去”:聚焦防治服务中的社会文化困境及策略建议
    6.4.1 策略构建的整体思路
    6.4.2 建设MSM人群社区健康亚文化,减少艾滋病传播的策略与措施建议
6.5 本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6.5.1 本研究的创新性
    6.5.2 本研究的局限性
6.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2 初始编码表
附件3 访谈提纲相关内容
附件4 个人深入访谈与焦点小组访谈转录实例
附件5 个人深入访谈对象基本情况描述
附件6 关于本研究申请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学位的说明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个人简介 致谢

(8)学业倦怠的成因与干预 ——基于意象对话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现状
        1.1.1 学业倦怠
        1.1.2 意象对话治疗技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工具与方法
        2.3.1 研究工具
        2.3.2 研究方法
    2.4 研究流程
        2.4.1 研究对象筛选
        2.4.2 访谈资料收集
        2.4.3 个案干预
        2.4.4 效果评估与反思
3 学业倦怠的原因分析与总结
    3.1 学业倦怠原因分析
    3.2 总结
4 干预研究
    4.1 干预目标
    4.2 干预思路
    4.3 干预程序
    4.4 实施步骤
    4.5 干预过程
        4.5.1 评估与诊断
        4.5.2 具体干预过程
        4.5.3 效果评估
5 总结与分析
    5.1 中学生个人内在的因素是产生倦怠的主要原因
    5.2 现实生活中重要他人或事件对学业倦怠有重要影响
    5.3 个体的性格特征是导致倦怠的影响因素之一
    5.4 意象对话技术对学业倦怠的干预有效果
6 本研究的启示
7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7.1 本研究的不足
    7.2 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9)非比寻常(论文提纲范文)

题记: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10)时政记者(论文提纲范文)

一、世事难料
二、无处可逃
三、如鱼得水
四、巴黎春天
五、忙里偷闲
六、青春冲动
七、情场失意
八、新城巧遇
九、销魂时刻
十、时政记者

四、谈谈与病人交朋友(论文参考文献)

  • [1]小组工作介入城市困境儿童同辈融入的研究 ——以西宁市X小学为例[D]. 潘登.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6)
  • [2]重塑教师权威 ——基于一所普通高中教师权威的研究[D]. 侍晓雨.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3]武田泰淳的中国观研究[D]. 王伟军.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4]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想”的使用分析及在泰国初级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 庞楚瑶. 广西大学, 2019(01)
  • [5]中大班幼儿对“好朋友”的理解研究[D]. 邓素云.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6]欧美留学生汉语有标复句习得研究[D]. 张利蕊.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6)
  • [7]影响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艾滋病传播的社会文化因素定性研究[D]. 何慧婧.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7(01)
  • [8]学业倦怠的成因与干预 ——基于意象对话的个案研究[D]. 孟丽红. 西北师范大学, 2017(06)
  • [9]非比寻常[J]. 李师江. 当代, 2016(02)
  • [10]时政记者[J]. 万茵. 百花洲, 2015(05)

标签:;  ;  

谈与患者交朋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