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线电阻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布线电阻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一、接线电阻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尹奔康[1](2021)在《空间光-光纤耦合自动对准及控制算法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由空间光通信(Free Space Optical Communication,FSO)与微波通信相比具有保密性好、通信容量大以及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因此FSO通信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FSO系统中经常会使用到一些光器件,如掺铒光纤放大器(Erbium Doped Fiber Amplifier,EDFA),波分复用器(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er,WDM)等,这些器件大多是采用单模光纤输入光信号。因此,空间光与单模光纤的耦合技术是FSO系统面临的关键技术之一。因为单模光纤纤芯直径很小,采用其输入光信号时,人工实现耦合对准变得尤为困难,因此可以考虑用自动对准的方法降低耦合对准的难度。本论文针对该问题,研究了空间光-单模光纤耦合自动对准技术,主要工作如下:1.依据模场匹配原理,分析了在理想情况下,通过透镜把空间平面波耦合进单模光纤的耦合效率,并仿真分析了轴向、径向、角度这三种对准偏差对单模光纤耦合效率的影响。2.采用三种不同位移方式的压电陶瓷,设计了一种五自由度空间光-单模光纤耦合装置,并根据三种压电陶瓷的工作条件设计了对应的恒压直流供电和电压放大电路。介绍了连接三种压电陶瓷的结构及固定该结构与单模光纤的设计。3.依据自动对准系统的工作原理,设计了用于驱动和控制压电陶瓷的AN9767模块的驱动程序和基于FPGA开发平台的上位机指令串口接收程序及指令包解析程序。4.搭建了基于单模光纤耦合装置的空间光-单模光纤耦合自动对准实验平台,编写了随机并行梯度下降算法(Stochastic Parallel Descent Algorithm,SPGD),以耦合进单模光纤中的光功率大小为系统性能评价函数,实现空间光与单模光纤耦合的自动对准。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所设计的耦合装置并结合随机并行梯度下降算法可以实现空间光-单模光纤耦合的自动对准,耦合系统闭环后的耦合效率可达约53.2%,设计方案对空间光-单模光纤耦合自动对准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耦合自动对准装置具有结构小巧,精度高和易于搭建等优点。

袁宇[2](2021)在《双加热湿度传感器与总辐射传感器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常规无线探空仪通常搭载高精度温度、湿度传感器、气压计等传感器,对大气温度、湿度、压力等因素进行测量。为了克服探空仪出云、入云后,水分子以冰晶或水滴的形式覆盖在湿度传感器表面从而影响湿度测量的精度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双加热湿度传感器;同时,为了研制高精度、低成本的总辐射传感器,本文提出了一种带有铝制防辐射罩的热电型的总辐射传感器设计。通过两种传感器对高空温度、湿度、辐射强度的测量,旨在对常规探空仪上的传感器进行改良的同时,也为日后探空仪出云、入云的判断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为了提高高空湿度测量的精度以及响应速度,本文首先设计了一种“Y”型双加热湿度传感器。使用流体动力学方法(CFD)对传感器进行仿真分析。其次利用L-M算法对加热时间进行数据拟合,结果表明,拟合方程的相关系数r2=0.9970,拟合精度较高。同时,本文提出了一种总辐射传感器设计。首先,构建传感器的三维模型,通过流体动力学方法对传感器进行传热分析,初步验证了传感器设计的可行性。接着使用L-M算法对仿真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拟合方程的相关系数r2=0.9989,拟合精度较高,并使用Kalman算法对热电偶测量的温度数据进行滤波处理,结果表明,使用Kalman算法后能有效降低温度测量误差。最后,利用低气压风洞和太阳模拟器搭建了模拟实验平台,对两种传感器分别在地面和模拟高空恶劣环境进行性能测试,将实验值与参考值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湿度的测量,在地面标准大气压环境下,湿度测量误差平均值为2.40%RH,均方根误差为2.43%RH,测量结果较为准确,相对于地面标准湿度值而言偏干,而在低气压风洞中模拟的高空低压恶劣环境下,测量误差逐渐增大,湿度测量误差平均值为7.94%RH,均方根误差为8.05%RH;对于辐射强度的测量,总体来说,在地面或是模拟高空环境下,辐射强度测量误差相差不大,测量误差的平均值为5.66W/m2,均方根误差为9.89W/m2。经分析,设计的两种传感器均达到预期效果。

施泓伊[3](2021)在《压电振子探空温度传感器设计与辐射误差修正》文中提出在高空气温探测中,探空温度传感器的测量精度会受到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引起测量误差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在高空低风速环境条件下,由于太阳辐射的影响,探空温度传感器的测量值会高于大气真实温度,由此产生的误差称为辐射误差。为降低太阳辐射误差,本文设计了一款压电振子探空温度传感器,利用压电陶瓷弯曲振动,加强传感器辐射热的扩散。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对压电振子传感器探头进行仿真,数值求解传感器在不同气流速度、太阳辐射强度、海拔高度条件下的辐射误差。仿真结果表明,太阳辐射误差与辐射强度、海拔高度呈单调递增关系,与气流速度呈单调递减关系。初步验证了压电振子传感器可以通过弯曲振动降低太阳辐射误差。利用支持向量机算法对仿真数据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算法拟合精度较高。利用低气压风洞和太阳模拟器搭建一个模拟高空环境的实验平台,对传感器的辐射误差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传感器太阳辐射误差实验值与算法修正值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05 K,均方根误差为0.055 K。为验证压电振子传感器的低辐射误差特性,将不带压电振子的热电偶传感器与其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气流速度和海拔高度变化范围分别为1~6 m/s和10~30 km时,压电振子传感器的辐射误差比热电偶传感器的辐射误差低,两者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276 K,验证了本文设计的压电振子传感器能有效降低辐射误差。本文采用Vue.js作为前端开发框架,Spring MVC作为后端开发框架,开发了一个辐射误差查询和修正系统。该系统可以查询和修改各种影响因素下的辐射误差,可以查询算法修正后的辐射误差值,完成辐射误差的修正功能。该系统的实现能为研究者观测温度变化提供了便利。

王靖[4](2021)在《对称式带式输送机称量装置研究》文中指出电子皮带秤是带式输送机输送固体散状物料过程中对物料进行连续称重的一种计量设备。秤架结构复杂、称量精度低是目前电子皮带秤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分析了不同结构秤架特点,设计了一种对称式结构的带式输送机称量装置,针对称量精度低分析了误差影响因素并对其中称重传感器迟滞性进行了建模及优化,最后利用控制变量法和多因素分析法对电子皮带秤的称量误差影响因素进行实验验证。分析对称式带式输送机称量装置的工作原理,结合对称式秤架结构和输送带在称量段的受力情况,建立了对称式带式输送机称量装置的力学模型,推导出一段时间内输送带运行物料累计质量的表达式。从准确度、稳定性、复杂性和工作条件来分析了单托辊式、多托辊式和整机式结构的电子皮带秤秤架优缺点,选取了对称式、双托辊、悬浮式结构的秤架,可以抵消水平影响力,结构稳定简单,能够提高称量精度。分析对称式带式输送机称量装置称量准确度的影响因素,主要由张力因素、速度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组成。张力因素影响最大,称重误差随带式输送机初始张紧力的增大而减小,随物料均布载荷质量的增大而增大;速度因素主要由增量旋转式编码器测速点与称重传感器测力点不一致、增量旋转式编码器滚动方向与输送带运行方向存在偏差造成;外界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温度、湿度、电磁干扰和振动,其中输送带张力随着温度的增大而减小,输送带质量随着湿度的增大而增大,外界环境因素的综合误差影响小于±0.2%。针对称重传感器本身存在的迟滞性进行了Preisach建模及Preisach模型的优化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Preisach模型优化后有效降低了称重传感器的迟滞性,最大误差由10.26%减小到1.66%,并且随着加载次数增加有效减少了误差的累计。分析对称式带式输送机称量装置的硬件需求,设计并搭建了对称式带式输送机称量装置的电路图;优化了速度信号与称重信号的接入;将一段时间内输送带运行物料累计质量表达式编写入PLC和SIWAREX称重模块当中,并配备了称重的调零功能,采用了定时器功能来控制物料重量信号的累加子区间;设计了功能丰富的人机交互界面来进行称量结果的监控、控制及存储。搭建了对称式带式输送机称量装置实验平台,采用控制变量法和多因素分析法分别以秤架结构、初始张紧力、均布载荷质量为对照组进行了带式输送机称量的实验,实验结果与误差理论分析基本相符。结果表明使用对称式结构比单托辊式结构误差更小;在一定范围内,初始张紧力越大,误差越小;物料均布载荷越小,误差越小,但是质量过小则更易受其他干扰因素影响,同时为了提高运行效率,均布载荷质量也不可过低。

戚呈辉[5](2021)在《铁路轨道电路分路不良管控系统研发》文中提出轨道电路是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的重要设备,但是其经常发生“红光带”、“绿光带”、分路不良等故障,而分路不良是其中最为棘手的故障。针对轨道电路分路不良故障,国内外都采取了预防及整治两个方面的措施。本文针对其预防和整治设计了一个管控系统,可以有效的预测出其安全等级并采取措施,具体研究如下:(1)设计了整个管控系统的框架,包括了采集对象层、数据采集层、数据处理层、人机会话层,并介绍了每层的作用。对ZPW-2000A型轨道电路分路不良故障的原理进行分析,确定管控系统的评价因子以及评价因子的有效区间,再从经济、性能两方面选取适合本文的My SQL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存储评价因子的数据库与数据表。(2)因现场轨道电路不便采集实验数据,所以本文设计了一套模拟轨道电路实验装置进行替代。先进行电路设计,再设计模拟轨道电路实验装置中的两轮对滚实验装置替代现场的列车轮对与轨道。并对现场轮轨接触与两轮对滚实验装置的接触情况进行ANSYS Workbench的有限元分析,并通过计算得出模拟装置比较可靠的结论。然后在不同转速的情况下,进行金属氧化膜、粉尘杂质膜、水膜、油膜这四种因素对接触电阻影响的实验,并求出它们不会使接触电阻值超过0.06Ω的厚度。(3)对模拟轨道电路实验装置添加电流电压采集模块和无线传输模块,完成实时采集与无线传输的功能,并根据TCP/IP协议的socket的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的工作原理设计自动收发软件。该软件实现了创建服务器端并监听与之连接的客户端、发送查询代码、接收并解读MODBUS包、上传数据到My SQL数据库的功能。将软件与硬件调试成功后,调节实验装置中的可变电阻至合适的值,使得回路中的亮灯模式与发生分路不良故障时的继电器亮灯模式一致。然后在接触电阻影响因素确保分路正常的前提下,进行各种环境的模拟实验。将所得的数据传输到My SQL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并给出实验数据中各个评价因子的安全程度趋势图。(4)对模拟实验所得数据进行分析,首先根据各个评价因子的隶属度函数进行模糊计算,求出其隶属度矩阵,再计算其模糊熵值与权重值。然后进行最大隶属度原则与非对称贴近度原则的决策对比,经过决策结果与模拟的实验情况的比对发现,最大隶属度原则的第20组数据的决策结果错误,而非对称贴近度原则的决策结果完全正确。因此,对更为准确的模糊熵与非对称贴近度原则进行MATLAB算法编写,与Java混合编程。使用Java语言在Eclipse中写出并实现管控系统的全部功能,最后对系统进行详细介绍。本文搭建实验装置并采集评价因子的数据,尤其对最重要的接触电阻进行多项实验分析。补充模拟现场轨道电路环境的实验并将相关数据上传到My SQL数据库中。并通过对比得出模糊熵与非对称贴近度原则相结合的决策结果符合实验的实际情况。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的比较表明,本文对于现场实验、采集数据困难的轨道电路分路不良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周鑫[6](2021)在《电加热炉温度随动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热炉是工业生产过程上一种典型的热处理设备,其温度控制效果直接影响到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及产品质量的好坏。温度控制过程具有非线性、大惯性和容量滞后等特点,分析和研究控制算法及其改进方法,对热处理生产过程平稳高效运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针对电热炉温度控制,以SX2-1200型电热炉为基础,主要做了以下方面的研究:首先,分析和研究了电热炉基本工作原理,参考原有Ⅲ型表控制系统的技术指标和控制系统结构,设计了基于S7-300 PLC的控制系统方案,完成了实验装置的搭建。其次,研究了传统控制系统PID算法,编制了温度PID控制程序、温度分段设定值随动程序和人机操作界面程序,并进行了实验测试。另外,根据电热炉实验数据,采用黑箱方法辨识建立了电热炉加热过程微分方程的数学模型,用差分方法对模型进行数字化,利用Win CC组态软件脚本语言编制了模型的仿真程序,并将仿真结果与实际进行对比,验证了系统辨识的准确性。最后,重点研究了非线性PID控制算法的改进,并在STEP7工控软件中编制了改进后的电热炉温度控制程序,对改进后的控制效果与原有温控仪表以及传统PID的控制效果进行了对比和分析。运行和测试结果表明,改进后的非线性PID温度控制算法取得了优良的随动控制效果,在超调量、调节时间、余差等各项指标方面均达到并超过预期要求。通过人机界面,可方便地设定温升曲线,并实时显示实际温度趋势数据,实现了炉温快速、准确地跟随设定值。系统操作更为方便、运行稳定、安全高效,且具有较强抗扰动能力,极大地提升了设备生产效率。

宣超杰[7](2021)在《在役海底管道用远地式辅助阳极设计与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底管道作为油气的运输的主要途径,在海上油气开发系统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海底环境十分复杂,海底管道多为碳钢材料,在海水中极易发生腐蚀破坏。综合考虑经济性和可操作性,目前主要采用的腐蚀防护措施为管道表面铺贴防腐涂层和安装牺牲阳极阴极保护系统。但随着管道使用年份的增加,防腐涂层逐渐遭到破坏且牺牲阳极逐年消耗,导致管道表面电位正移,且为了达到较大的经济效益,海底管道需服役的年限超过设计使用年限。为了保证管道继续安全的服役,必须采取阴极保护延寿措施。牺牲阳极阳极的水下更换施工困难,成本较高,且牺牲阳极生产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污染。而外加电流保护系统施工简单、保护电流可调节,且为环境友好型装置,可用应用于海底管道的延寿中。辅助阳极作为外加电流保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直接影响到了阴极保护的稳定性。经调研,适用于海底管道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的辅助阳极形式为远地式,但目前国内外投入工程使用的远地式辅助阳极存在一定的缺陷。本文主要针对现有的远地式辅助阳极的缺陷,对远地式辅助阳极进行设计和优化。完成的设计内容主要包括辅助阳极的选材设计和辅助阳极基座的选材设计。其中,辅助阳极基座的设计包括防沉板形式的选择、辅助阳极保护罩结构设计、基座整体结构的设计、关键部位的水密设计。辅助阳极选用MMO阳极,保护罩采用钛钢材料,基座主要选用FRP混凝土组合柱的形式。而后对结构关键部位的水密性能进行试验,对选择的材料进行性能测试,同时使用ANSYS对结构整体的强度进行数值模拟。实验结果表明选择的材料符合设计的要求,结构关键部位的水密性能良好,结构的强度符合设计的要求。最后对设计的远地式辅助阳极装置进行组装,并使用该装置进行实海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设备在实海环境下能够稳定工作并保护海底管道。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在役海底管道用远地式辅助阳极的设计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

张涵竹[8](2021)在《用于在线校验的高精度开合式霍尔电流传感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现代电网中,由于带电检测对电网经济的友好性,对电流互感器进行在线校验愈发成为一种趋势,虽可实现带电操作,但由于两段气隙的存在,普通开合式霍尔电流传感器的测量精度一般较低。除气隙之外,霍尔元件本身的误差以及控制电流的稳定性都与测量精确性有关。本文以提高开合式霍尔电流传感器测量精度为目标,从霍尔元件、开合式磁环和控制电源三个方面对其展开研究,为进一步完善其在线校验功能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首先,在考虑流控型霍尔元件电极短路效应的影响下,建立了流控型霍尔元件等效电路,并分析了流控型霍尔元件载流子浓度与霍尔灵敏度的关系,提出了利用元件的高灵敏度特性来减弱不等位电势影响的方法。为提升信号强度并过滤杂波,设计了低零点漂移的双运放电路对霍尔电势进行信号放大与干扰消除,通过Multisim仿真验证了此电路的可行性与准确性。推导出开合式霍尔电流测量的数学模型作为后续实验的数学依据。其次,分析了开合式聚磁环的磁场特性及气隙效应,在对照几种传统铁磁材料特性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纳米晶合金的开合式聚磁环。对开合式聚磁环进行结构设计:从磁环横截面角度引入磁场均匀系数以改善气隙磁场分布,提高了传感精度;推导出气隙与磁环之间的,适当比例,改善了测量灵敏度与线性度。通过COMSOL仿真验证了此开合式聚磁环的高灵敏性和良好测量线性。然后,在双闭环结构恒流源中引入抗积分饱和PID控制,并设计了高精度DA/AD转换电路和主控程序,优化了系统的暂态性能和输出精度。在V-I转换模块中设计了温度系数互补的串并联采样电阻网络,进一步提升了采样精度。最后搭建了开合式霍尔电流传感测试平台。通过开展20~100A交流电流测量实验,验证了本次设计的开合式霍尔电流传感器相较于普通开合式传感器,测量精度有所提升,且稳定性良好,达到了预期要求。

王威儒[9](2021)在《具有故障限流功能的组合式直流断路器拓扑结构及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基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的高压大容量直流电网,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流电网的故障电流上升快,直流电流开断难度大,采用直流断路器(direct curren circuit breaker,DCCB)和故障限流器(fault current limiter,FCL)进行故障电流抑制与故障清除,是保证电网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由于大容量的直流故障抑制及开断装备制造困难、造价高昂,研发适用于多端直流和直流电网的组合式故障限流断路器,提高元器件的综合利用效率及装备间的协调控制能力,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本文开展了直流故障电流计算、组合式限流断路器设计、重合闸控制策略设计以及工程适用性验证方案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在故障电流计算方面,提出了一种基于MMC交直流两侧能量转移的直流故障电流递推计算方法,建立了计及交流侧、直流侧及控制器影响的MMC内部能量离散化数学模型,基于MMC直流出口电压动态变化,采用梯形积分法求解下一时刻故障电流瞬时值。该方法充分考虑了故障电流的多类型影响因素,无需构建柔性直流系统内部详细电磁仿真模型,具有计算精度高、运算简便、处理速度快等优势。满足限流断路器参数优化设计、器件选型等需求。在直流限流断路器设计方面,提出了采用引流支路构建主动接地点的方案,达到转移注入故障点电流的目标,在引流支路配备主断路器以切断故障电流。主断路器仅需要单向导通的电力电子开关组,具有良好的经济性优势。基于该方案设计了电阻型、电感型两种类别的引流式限流断路器。电阻型引流式限流断路器的设计方法是在MMC直流出口配备超导器件,在直流母线处配置引流支路。直流线路发生短路故障后,可使超导器件快速达到失超状态以限制故障电流,同时迅速导通引流支路吸引故障电流,直到故障点被隔离后关断引流支路。综合考虑限流效果、限流成本及主断路器成本,进行超导器件失超电阻参数优化设计,形成了失超电阻与主断路器开关组数最佳匹配方案,提升了整套装备的经济性,该设备为多端口形式,适用于多端直流电网。电感型引流式限流断路器的设计方法是在直流线路及MMC直流出口均配备耦合电感进行限流,在限流器开关组处配置引流支路。发生直流故障后立即投入耦合电感进行限流,同时启动引流支路吸引故障电流,故障点被隔离后,主断路器与限流器开关组共同承受开断故障电流引起的冲击电压,通过电力电子开关组复用以达到提高装置集成化和经济性的目标。综合考虑限流时长、限流成本及开断成本,进行耦合电感参数优化设计。同时,将所提出的限流断路器改进为多端口,满足多端直流输电的应用需求。在重合闸策略设计方面,提出了引流式直流限流断路器与MMC换流器协调控制的重合闸策略。设计故障线路两侧的限流断路器同时重合闸方式,以保证直流电网功率恢复的快速性,同时,限流设备在重合闸过程中接入回路,以预防再次开断永久故障的电气应力。在线路去游离阶段,设计故障极和非故障极MMC转换为STATCOM模式和VF控制模式的方案,使得故障线路两侧处于等电位状态,维持交流系统电压稳定,进而消除重合闸冲击电流,以提高重合闸成功率。该方案能够在故障隔离阶段对风电场等弱交流电网进行有效支撑,适用于新能源外送及孤岛供电等领域。为验证所提出拓扑及控制策略的工程适用性,利用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平台,设计了故障电流抑制设备的工程适用性验证方案。提出了面向直流功率接口的阻尼阻抗匹配方案,对物理侧的多类型样机设备动态等值阻抗进行计算,以实现功率接口两侧的阻抗实时匹配,保证混合仿真平台的稳定性。针对接口延时问题,提出直流信号斜率预测算法,有效提高了功率接口两侧电气量的拟合度,以降低延时引起的系统误差。通过多类型的动态实验,验证所设计的数字物理混合仿真验证方案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与精确性,并能够为多类型直流设备提供良好的工程适用性实验验证环境。并将所提出的电阻型引流式限流断路器样机接入验证平台,通过故障实验,验证了该拓扑能够高效限制并开断故障电流,具有一定的工程适用性。本文提直流电网系统分析及装置设计的故障电流精确计算方法,设计了电阻型及电感型引流式限流断路器,设计了限流断路器与MMC协同快速重合闸策略,制定了故障电流抑制设备工程适用性验证方案,研究成果为直流电网组合式限流断路器技术提升,以及柔直流电网安全运行具有推动作用。

滕立青[10](2021)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电路与电能中的教学实践研究》文中指出2017年《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颁布后,新一轮高中物理课程改革随之启动。新课标更加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提高了物理实验的地位。为有效促进实验教学,锻炼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本文在微调目前课堂授课形式的基础上,面向新课改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原则,研究小组合作模式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为一线教师提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策略。本文前三章为研究内容的理论基础。首先,研究了新版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的解释及要求和小组合作模式的发展背景以及当前课改要求和发展需要,进而提出了本文的研究主题。通过对科学探究、科学探究能力、小组合作模式的概念以及本研究所需要的理论基础的描述,确定本文的研究内容。接着,对小组合作形式和科学探究中五种能力培养的研究历程做了具体阐述。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确定了本文所要研究的有关科学探究方面的五个维度,分别是: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按照方案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结果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的能力、针对结果进行交流、反思和评估的能力。然后根据所要研究的维度,设计了五份高二上学期电学教案:测量导体电阻率、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导体电阻、电路中的能量转化、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并对教学实践所用的两份教案作了详细阐述。本文的第四章主要是对教学实践后进行的问卷调查、活动后测试和问卷访谈以及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其中,利用问卷和测试题得到的信息均用了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做了分析。最后得出了如下结论:学生实验方案设计完善但不注重细节,操作能力强但仪器使用不熟练,能处理数据但方法单一,能得出实验结论但结论不完善,能进行交流和简单的反思但部分学生反思评价能力不足。详细分析第四章后,本文的第五章提出了培养学生五个维度方面的教学策略。利用问题细化策略,将大问题分解为几个相关的小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设计出实验方案,并对所设计的方案及时进行交流总结;通过提前讲解仪器原理和使用方法,小组成员相互指导实验操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要提前多方面训练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通过制定交流讨论规则,维持小组秩序,全员参与交流,以及引导学生通过评价过程自觉反思实验过程和结果的策略,从而培养学生针对结果进行交流、反思和评价的能力。本文的最后总结了整个研究过程,点明研究的主要内容,并表明了笔者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二、接线电阻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接线电阻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空间光-光纤耦合自动对准及控制算法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自由空间光通信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进展
        1.2.2 国内进展
    1.3 空间光耦合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空间光耦合自动对准技术研究现状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2 空间光-单模光纤耦合理论
    2.1 平面波耦合效率的模场分析
    2.2 不同对准误差对空间光耦合效率的影响
        2.2.1 轴向误差对单模光纤耦合效率的影响
        2.2.2 径向误差对单模光纤耦合效率的影响
        2.2.3 偏转误差对单模光纤耦合效率的影响
    2.3 空间光-单模光纤耦合效率的其他影响因素
    2.4 本章小结
3 空间光-光纤耦合自动对准系统设计
    3.1 空间光耦合自动对准系统
    3.2 系统硬件组成结构
        3.2.1 压电陶瓷恒压供电模块设计
        3.2.2 基于OPA445的双极性直流放大电路设计
        3.2.3 基于PA85A的高压运算放大电路设计
    3.3 压电陶瓷连接及与光纤固定方式设计
        3.3.1 三种压电陶瓷介绍
        3.3.2 压电陶瓷组合及与光纤固定方式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自动对准算法及控制系统设计
    4.1 空间光耦合自动对准算法
    4.2 随机并行梯度下降算法
        4.2.1 随机并行梯度下降算法介绍
        4.2.2 随机并行梯度下降算法流程图
    4.3 随机并行梯度下降算法不同参数仿真
        4.3.1 固定增益随机并行梯度下降算法
        4.3.2 变增益随机并行梯度下降算法
    4.4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4.1 FPGA开发平台介绍
        4.4.2 基于AN9767的14位DA模块驱动设计
        4.4.3 上位机及控制指令接收模块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空间光耦合自动对准实验研究
    5.1 实验装置介绍
    5.2 单模光纤耦合自动对准实验研究
    5.3 实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双加热湿度传感器与总辐射传感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探空仪简介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双加热湿度传感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总辐射传感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传感器物理模型的建立与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
    2.1 双加热湿度传感器的选型与工作原理
    2.2 CFD与FLUENT介绍
    2.3 双加热湿度传感器模型建立与传热分析
        2.3.1 双加热湿度传感器的结构设计
        2.3.2 双加热湿度传感器的模型建立
        2.3.3 双加热湿度传感器的网格划分
        2.3.4 双加热湿度传感器的传热分析
    2.4 总辐射传感器的器件选型与工作原理
    2.5 总辐射传感器模型建立与传热分析
        2.5.1 总辐射传感器的结构设计
        2.5.2 总辐射传感器的模型建立
        2.5.3 总辐射传感器的网格划分
        2.5.4 总辐射传感器的传热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硬件电路设计
    3.1 系统电源的设计
        3.1.1 模拟电源的设计
        3.1.2 数字电源的设计
    3.2 主控制器的选型及最小系统的设计
        3.2.1 主控制器的选型
        3.2.2 主控制器最小系统设计
    3.3 温度采集与加热电路设计
        3.3.1 温度采集电路设计
        3.3.2 加热电路的设计
    3.4 通信电路的设计
        3.4.1 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3.4.2 LoRa无线通信电路设计
    3.5 PCB布局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开发环境的介绍
    4.2 温度采集程序设计
    4.3 湿度采集程序设计
    4.4 太阳辐射测量程序设计
    4.5 AD7794与LoRa模块的配置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传感器误差修正算法
    5.1 L-M误差修正算法
        5.1.1 L-M算法的原理
        5.1.2 L-M算法修正辐射误差
        5.1.3 L-M算法对加热时间的拟合
    5.2 Kalman滤波算法修正测温误差
        5.2.1 Kalman算法原理
        5.2.2 Kalman算法对测温误差的修正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与数据分析
    6.1 铂电阻标定实验
    6.2 模拟实验平台的搭建
    6.3 实验数据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压电振子探空温度传感器设计与辐射误差修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探空温度传感器简介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探空温度传感器设计
    2.1 辐射误差来源
    2.2 温度传感器材料的选型
    2.3 压电陶瓷振子设计方案
    2.4 探空温度传感器探头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
    3.1 CFD与 FLUENT介绍
    3.2 建立物理模型
    3.3 网格划分
    3.4 CFD仿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SVM的辐射误差修正算法
    4.1 支持向量机原理与算法
        4.1.1 支持向量机
        4.1.2 支持向量机回归算法
    4.2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1 SVM训练步骤
        4.2.2 参数选择与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硬件设计与实验研究
    5.1 硬件设计
        5.1.1 主控制器
        5.1.2 电源设计
        5.1.3 高精度温度采集电路
        5.1.4 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5.2 实验平台搭建
        5.2.1 低气压风洞
        5.2.2 太阳模拟器
        5.2.3 太阳辐射强度测量设备
    5.3 实验数据分析
    5.4 两种传感器实验数据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辐射误差查询与修正系统的需求分析与实现
    6.1 软件系统需求分析
    6.2 开发环境简介
        6.2.1 开发语言介绍
        6.2.2 开发工具和框架介绍
    6.3 数据库设计
    6.4 系统模块实现
        6.4.1 登录与注册模块
        6.4.2 用户信息模块
        6.4.3 数据管理模块
        6.4.4 辐射误差修正模块
        6.4.5 数据对比模块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对称式带式输送机称量装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子皮带秤的研究现状
        1.2.2 散状物料动态计量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电子皮带秤二次仪表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对称式称量装置机构及力学模型
    2.1 电子皮带秤的原理
        2.1.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1.2 运算方法
    2.2 电子皮带秤秤架结构的分析
        2.2.1 电子皮带秤秤架结构分类
        2.2.2 电子皮带秤秤架结构性能对比
    2.3 对称式结构电子皮带秤力学模型
    2.4 输送带张力对力学模型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误差影响因素分析
    3.1 称量误差影响因素分析
        3.1.1 张力因素
        3.1.2 速度因素
        3.1.3 外界环境因素
    3.2 称重传感器的迟滞性建模及优化
        3.2.1 电阻应变式称重传感器工作原理
        3.2.2 称重传感器Preisach模型建立
        3.2.3 称重模型修正
        3.2.4 称重模型验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称量装置传感信号接入及程序设计
    4.1 电路系统设计
        4.1.1 电路系统图
        4.1.2 电路图硬件支持
    4.2 重力信号的监测
        4.2.1 称重传感器信号分析
        4.2.2 称重传感器的信号接入
    4.3 速度信号的监测
        4.3.1 速度信号分析
        4.3.2 增量式旋转编码器的信号接入
    4.4 初始张紧力信号的监测
        4.4.1 张紧力信号分析
        4.4.2 压力变送器的信号接入
    4.5 称量程序
    4.6 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对称式带式输送机称量装置试验研究
    5.1 实验平台的设计
    5.2 单托辊带式输送机称量装置试验研究
    5.3 对称式带式输送机称量装置的动态试验研究
        5.3.1 不同初始张紧力情况下的对称式称重秤架的试验研究
        5.3.2 不同载荷施加情况下的对称式称重秤架的试验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铁路轨道电路分路不良管控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轨道电路分路不良管控系统结构设计及数据库建立
    2.1 管控系统的结构设计
    2.2 管控体系的数据库建立
        2.2.1 ZPW-2000A型轨道电路及分路不良介绍
        2.2.2 评价因子的确定
        2.2.3 评价因子有效区间的确定
        2.2.4 数据库的建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据采集装置的可行性分析与接触电阻的实验
    3.1 ZPW-2000A型轨道电路分路不良故障分析
    3.2 模拟轨道电路实验装置分析
        3.2.1 模拟轨道电路实验装置的电路分析
        3.2.2 两轮对滚实验装置的分析
    3.3 ANSYS有限元分析
        3.3.1 有限元的介绍
        3.3.2 现场轮轨的接触情况分析
        3.3.3 两轮对滚装置的接触情况分析
    3.4 接触电阻影响因素的实验
        3.4.1 添加串口通讯协议与采集装置
        3.4.2 多种影响因素的实验与数据采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在模拟环境下管控系统数据的实时采集与无线传输
    4.1 实时传输装置的设计
        4.1.1 数据传输功能的实现
        4.1.2 自动收发软件设计
    4.2 各种环境的模拟实验与数据采集
        4.2.1 模拟环境实验台的安装
        4.2.2 模拟环境的实验与数据采集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管控系统的决策算法与软件实现
    5.1 模糊模式识别决策原则的分析
    5.2 模糊模式识别分析
        5.2.1 模糊识别的决策向量的计算
        5.2.2 评价因子的权重值的确定
        5.2.3 模糊识别最大隶属度原则与非对称贴近度原则的决策对比
    5.3 MATLAB编写算法进行混合编程
    5.4 轨道电路分路不良管控系统软件开发
        5.4.1 管控系统的开发环境
        5.4.2 系统功能介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附录 B:自动收发软件代码
附录 C:MATLAB的 asymmetric.m代码

(6)电加热炉温度随动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热炉在工业中的应用
        1.2.2 大滞后对象控制技术
        1.2.3 电热炉仿真技术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思路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电热炉控制系统设计
    2.1 电加热炉
        2.1.1 电加热炉工作原理
        2.1.2 系统技术指标
        2.1.3 系统控制要求
        2.1.4 实验装置搭建
    2.2 控制系统结构设计
        2.2.1 可控硅元件
        2.2.2 温度测量环节
        2.2.3 PID控制器
    2.3 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2.3.1 PLC选型与组态
        2.3.2 硬件接线设计
        2.3.3 系统通信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热炉控制系统算法研究与实现
    3.1 PID控制算法与实现
        3.1.1 PID控制算法
        3.1.2 温度PID控制程序设计
    3.2 设定值分段生成算法与实现
        3.2.1 设定值分段生成算法
        3.2.2 设定值分段随动程序设计
    3.3 Win CC操作界面设计
        3.3.1 变量管理及数据归档
        3.3.2 操作界面设计
    3.4 系统实验测试
        3.4.1 温度采集与PID输出
        3.4.2 最大加热速率测试
        3.4.3 阶跃升温实验
        3.4.4 分段折线升温实验
        3.4.5 抗扰动能力实验
    3.5 实验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热炉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
    4.1 电热炉建模
        4.1.1 系统辨识原理
        4.1.2 模型参数求取
    4.2 系统仿真程序设计
        4.2.1 模型差分化求解
        4.2.2 仿真程序设计
    4.3 系统实时仿真及验证
        4.3.1 模型可靠性验证
        4.3.2 分段升温仿真实验
        4.3.3 抗扰动仿真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热炉控制系统算法改进
    5.1 控制难点与解决方案
    5.2 非线性PID控制器设计
        5.2.1 理想的控制参数规律
        5.2.2 控制参数非线性化
        5.2.3 跟踪-微分器设计
    5.3 非线性PID控制算法与实现
        5.3.1 非线性PID控制算法
        5.3.2 非线性PID控制程序设计
    5.4 控制系统实验
        5.4.1 控制器参数整定
        5.4.2 分段升温实验
        5.4.3 抗扰动实验
    5.5 实验结果及对比分析
    5.6 系统创新性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在役海底管道用远地式辅助阳极设计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辅助阳极的发展现状
    1.3 海底管道外加电流保护
    1.4 FRP约束混凝土研究进展
        1.4.1 FRP材料在海洋工程中的应用
        1.4.2 FRP约束混凝土结构
        1.4.3 高性能海工混凝土
    1.5 本文结构安排
2 远地式辅助阳极装置设计
    2.1 防渔网拖拽设计
        2.1.1 渔网的形式
        2.1.2 防拖网设计准则
    2.2 水下基础的选型和设计
        2.2.1 水下基础选型
        2.2.2 防沉板式基础的设计
    2.3 远地式辅助阳极架的结构设计
        2.3.1 连接盲板设计
        2.3.2 辅助阳极保护罩设计
        2.3.3 远地式辅助阳极架主体结构
        2.3.4 关键部位水密设计
        2.3.5 远地式辅助阳极架顶盖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辅助阳极与阳极基座的选材
    3.1 辅助阳极选材
    3.2 辅助阳极设计
        3.2.1 辅助阳极排流量
        3.2.2 辅助阳极电阻
    3.3 FRP的原材料
        3.3.1 玻璃纤维
        3.3.2 合成树脂
    3.4 FRP管成型工艺
        3.4.1 手糊成型法
        3.4.2 缠绕成型法
    3.5 FRP材料性能测试试验
    3.6 高性能海工混凝土配置
        3.6.1 我国海洋环境的特点
        3.6.2 海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
    3.7 本章小结
4 远地式辅助阳极的性能测试
    4.1 远地式辅助阳极关键部位防水性能实验室试验
        4.1.1 试验目的
        4.1.2 试验材料准备
        4.1.3 实验步骤
        4.1.4 试验结果
    4.2 本章小结
5 远地式辅助阳极实海试验
    5.1 试验模型搭建
    5.2 远地式辅助阳极的改进与组装工艺
        5.2.1 远地式辅助阳极的改进
        5.2.2 远地式辅助阳极的组装工艺
    5.3 模拟海底海管试验
        5.3.1 远地式辅助阳极布置
        5.3.2 试验工况
        5.3.3 试验数据与结果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用于在线校验的高精度开合式霍尔电流传感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霍尔电流传感器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霍尔传感器技术发展概况
        1.2.2 高精度恒流源技术发展概况
    1.3 霍尔电流传感器的分类
    1.4 论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高灵敏度流控型霍尔元件特性分析及信号处理方法
    2.1 霍尔效应及输出误差分析
        2.1.1 霍尔效应
        2.1.2 霍尔输出电势误差分析
        2.1.2.1 温度漂移
        2.1.2.2 寄生直流电势
        2.1.2.3 不等位电动势
    2.2 高灵敏度流控型霍尔元件等效建模及特性分析
        2.2.1 流控型霍尔元件等效受控源电路
        2.2.2 载流子浓度与霍尔灵敏度的关系
        2.2.3 HW101A元件特性及等效电路
    2.3 低零点漂移的霍尔信号放大及调零电路
        2.3.1 调零与放大电路仿真分析
        2.3.2 低零点漂移双运放电路的输出误差分析
    2.4 开合式霍尔电流测量数学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开合式聚磁环磁场分析及结构设计
    3.1 引言
    3.2 开合式聚磁环的磁特性分析
        3.2.1 气隙效应分析
        3.2.2 开合式结构的气隙磁势分析
    3.3 开合式聚磁环材料选型及结构设计
        3.3.1 纳米晶合金铁磁特性分析
        3.3.2 开合式聚磁环结构设计
        3.3.2.1 磁环横截面与磁场均匀系数
        3.3.2.2 气隙-磁环长度比例
    3.4 仿真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含抗积分饱和PID控制的恒流源设计
    4.1 引言
    4.2 抗积分饱和PID控制特性分析
        4.2.1 控制特性及基本原理
        4.2.2 阶跃响应仿真分析
    4.3 含抗积分饱和PID控制的恒流源硬件电路设计
        4.3.1 高精度DA转换电路
        4.3.2 含串并联采样电阻网络的V-I转换电路
        4.3.3 高精度AD采样电路
    4.4 主程序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流测量试验及数据分析
    5.1 开合式霍尔电流传感器实验平台分析
    5.2 开合式霍尔电流传感器测试及数据分析
        5.2.1 精度试验
        5.2.2 稳定性试验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及展望
    6.1 本课题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9)具有故障限流功能的组合式直流断路器拓扑结构及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故障电流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1.2.2 直流断路器及故障限流器研究现状
        1.2.3 组合式直流限流断路器研究现状
        1.2.4 工程适用性验证方案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4 本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故障电流计算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故障电流路径分析及故障电流计算
        2.2.1 直流侧等值电路分析
        2.2.2 交流侧等值电路分析
        2.2.3 换流器能量分析及故障电流计算
    2.3 换流器控制系统对故障电流的影响机理分析
    2.4 仿真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阻型组合式直流电网限流断路器设计
    3.1 引言
    3.2 电阻型限流断路器设计与分析
        3.2.1 拓扑结构设计
        3.2.2 控制逻辑设计与分析
    3.3 电阻型限流断路器参数优化设计
        3.3.1 欠阻尼情况分析
        3.3.2 过阻尼情况分析
        3.3.3 R_(SFCL)的取值计算
    3.4 限流器与主断路器经济性分析
    3.5 仿真校验
        3.5.1 故障电流开断性能校验
        3.5.2 多类型故障电流抑制方法对比校验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感型组合式直流电网限流断路器设计
    4.1 引言
    4.2 电感型限流断路器设计与改进
        4.2.1 电感型限流断路器设计
        4.2.2 电感型限流断路器的多端口改进化设计
    4.3 电感型限流断路器参数优化设计
        4.3.1 引流限流器电感参数优化设计
        4.3.2 故障隔离限流器电感参数优化设计
    4.4 仿真验证
        4.4.1 电感型限流断路器仿真校验
        4.4.2 改进的多端口电感型限流断路器仿真校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多设备协同的直流电网限流断路器快速重合闸策略研究
    5.1 引言
    5.2 换流器控制策略对重合闸的影响机理分析
    5.3 直流电网重合闸策略研究
        5.3.1 对地引流式限流断路器间协同快速重合闸策略设计
        5.3.2 换流器与限流断路器配合重合闸控制逻辑设计
    5.4 仿真验证
        5.4.1 引流式直流限流断路器直接重合闸测试
        5.4.2 换流器与限流断路器配合重合闸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故障电流抑制设备工程适用性验证方案设计
    6.1 引言
    6.2 验证平台构建及接口算法设计
        6.2.1 基于四端直流电网的PHIL验证平台构建
        6.2.2 面向直流接口的DIM接口算法分析
    6.3 多类型设备DIM阻抗匹配方案设计
        6.3.1 MMC换流器等效阻抗计算
        6.3.2 DCCB等效阻抗计算
        6.3.3 FCL等效阻抗计算
        6.3.4 PSS系统等效阻抗计算
    6.4 接口延时补偿策略设计
    6.5 设备工程适用性验证流程
        6.5.1 延时补偿方案测试
        6.5.2 传输功率突变平台稳定性测试
        6.5.3 换流站突然闭锁平台稳定性测试
        6.5.4 基于DCCB的平台工程适用性验证能力测试
        6.5.5 电阻型限流断路器的工程适用性校验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电路与电能中的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问题提出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科学探究能力的界定
        二、小组合作学习
        三、理论基础
    第六节 总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及教学策略研究综述
    第二节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教学策略的研究综述
        一、培养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研究综述
        二、按照方案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研究综述
        三、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研究综述
        四、基于结果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的能力研究综述
        五、针对结果进行交流、反思和评估的能力研究综述
第三章 基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学设计
    第一节 研究教学对象
    第二节 建立学习小组
    第三节 基于分析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设计
        一、基于教学内容和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教学设计维度分析
        二、基于分析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设计
第四章 教学实践
    第一节 教学实践
        一、教学实践对象
        二、教学实践过程
    第二节 问卷调查及分析
        一、问卷设计
        二、问卷实施
        三、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节 教学实践后测试
        一、实践后测试题编制和编制调查对象
        二、《测量导体电阻率》后测试结果分析
        三、《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后测试结果分析
        四、实践后测试结果总体分析
    第四节 学生访谈分析
        一、访谈内容
        二、访谈对象
        三、访谈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教学建议
        一、细化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及时总结
        二、提前讲解实验仪器
        三、多方面训练学生数据处理能力
        四、制定讨论秩序,通过评价培养自觉反思的习惯
    第三节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英文参考文献
附录一: 导体电阻率的测量教学设计
附录二: 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教学设计
附录三: 导体的电阻教学设计
附录四: 电路中的能量转化教学设计
附录五: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附录六: 小组合作实验情况问卷调查
附录七: 测量导体电阻率练习题
附录八: 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练习题
附录九: 访谈提纲
附录十: 访谈实录
附录十一: 问卷统计
附录十二: 教学实践过程
致谢

四、接线电阻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空间光-光纤耦合自动对准及控制算法实验研究[D]. 尹奔康.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2]双加热湿度传感器与总辐射传感器设计[D]. 袁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3]压电振子探空温度传感器设计与辐射误差修正[D]. 施泓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4]对称式带式输送机称量装置研究[D]. 王靖.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5]铁路轨道电路分路不良管控系统研发[D]. 戚呈辉. 江南大学, 2021(01)
  • [6]电加热炉温度随动控制系统研究[D]. 周鑫. 吉林化工学院, 2021(01)
  • [7]在役海底管道用远地式辅助阳极设计与优化研究[D]. 宣超杰.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8]用于在线校验的高精度开合式霍尔电流传感器研究[D]. 张涵竹.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9]具有故障限流功能的组合式直流断路器拓扑结构及控制策略研究[D]. 王威儒. 东北电力大学, 2021
  • [10]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电路与电能中的教学实践研究[D]. 滕立青.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标签:;  ;  ;  ;  

布线电阻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