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急诊科护士职业素质培训

浅谈急诊科护士职业素质培训

一、浅谈急诊科护士职业素质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盛永琴,张莹[1](2021)在《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探讨提高门诊药房的管理水平,以提升药房服务质量。方法:以医院门诊药房为研究对象,建设自动化发药系统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比较自动化发药系统实施前后门诊药房管理情况。结果:实施后门诊药房的取药等候时间、单方配药时间、药师工作强度评分等均少于实施前,实施后人均日配药量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加强对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门诊药房管理水平,提升药房工作效率与药房服务质量。

董永珍[2](2021)在《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与职业疲溃感间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本研究旨在调查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及职业疲溃感现状,探索职业疲溃感的影响因素。2.探讨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与职业疲溃感间相互关系,探讨护患沟通能力在情绪智力及职业疲溃感间可能的中介作用,为护理管理者稳固急诊科护士队伍、保证医疗质量与安全、推动并促进我国急诊科护理事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1.2019年5月至2019年1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山东省6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336名急诊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情绪智力量表、护士临床沟通能力量表和职业疲溃感量表收集急诊科护士社会人口学、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和职业疲溃感数据资料。2.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及中介效应验证;采用AMOS 23.0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1.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及职业疲溃感现状(1)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总分(58.78±9.98)分,该量表4个维度均分由高到低依次排列如下:自我情绪监测(4.04±0.71)分,情绪运用(3.62±0.81)分,识别他人情绪(3.53±0.78)分,情绪调节(3.51±0.79)分。(2)急诊科护士护患沟通能力总分(169.46±35.53)分,该量表6个维度均分由高到低依次排列如下:团队沟通能力(2.97±0.95)分,情感支持能力(2.95±0.91)分,基本非语言沟通能力(2.93±0.93)分,情感感知能力(2.92±0.93)分,困难情景沟通能力(2.91±0.89)分,基本语言沟通能力(2.88±0.91)分。(3)急诊科护士职业疲溃感总分(68.02±14.85)分,该量表3个分量表均分由高到低依次排列如下:情绪耗竭(3.20±1.26)分,去人格化(3.18±1.38)分,低个人成就感(2.92±1.23)分。根据职业疲溃感评分标准,无疲溃22名(6.54%)、轻度疲溃53名(15.77%)、中度疲溃134名(39.88%)、重度疲溃127名(37.79%)。2.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及职业疲溃感的影响因素(1)年龄、子女个数、学历、急诊工作年限、职称、职务、护理层级、月收入、婚姻状况在情绪智力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年龄、婚姻状况、子女个数、学历、急诊工作年限、月收入、职称、职务在护患沟通能力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龄、婚姻状况、子女个数、急诊工作年限、月收入、职称、职务、护理层级与情感耗竭分量表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婚姻状况、急诊工作年限、月收入、职称、职务、护理层级与去人格化分量表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婚姻状况、子女个数、急诊工作年限、月收入、护理层级与个人成就感分量表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婚姻状况、子女个数、急诊工作年限、月收入、职称、职务、护理层级与职业疲溃感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急诊工作年限、职务、月收入、护理层级、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显着影响急诊科护士职业疲溃感。3.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与职业疲溃感间相关性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与护患沟通能力呈显着正相关(r=0.273,P<0.01);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与职业疲溃感呈显着负相关(r=-0.496,P<0.01);急诊科护士护患沟通能力与职业疲溃感存在负相关性(r=-0.288,P<0.01)。4.护患沟通能力在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与职业疲溃感间的中介作用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水平显着负向预测职业疲溃感(B=-0.668,P<0.001)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水平直接正向预测护患沟通能力(B=0.333,P<0.001)。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护患沟通能力在情绪智力与职业疲溃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b=-0.075;95%置信区间:(-0.018,-0.146)],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0.09%。结论:1.急诊科护士普遍存在职业疲溃感问题;职业疲溃感程度较高,以中、重度疲溃为主。2.急诊工作年限、月收入、职务、护理层级、情绪智力和护患沟通能力是职业疲溃感的影响因素。3.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及护患沟通能力处于中等水平。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均可影响职业疲溃感,护患沟通能力在情绪智力变量与职业疲溃感变量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建议护理管理者提高对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重视程度,通过提高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降低职业疲溃感发生。

房欣[3](2021)在《护士职业韧性、职业认同与工作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护士职业韧性、职业认同和工作生活质量现状;探讨三者间的关系;分析影响护士工作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提出对策与建议,为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升工作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20年8~10月采用便利抽样法对长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77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职业韧性量表、护士职业认同评定量表和工作相关生活质量量表。双人核对后采用Excel对数据进行录入,运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护士一般人口学资料用频数、构成比描述;探讨一般资料中有意义的因素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职业韧性、职业认同和工作生活质量三者间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影响护士工作生活质量的因素使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法。结果:(1)护士职业韧性总分为(80.96±9.31)分,职业认同(110.86±15.99)分,工作生活质量(107.45±18.29)分。(2)学历、婚姻状况、工作科室、工作年限、参加专业相关培训总时长、择业原因等方面得分在护士职业韧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学历、工作科室、临床带教年限、择业原因等方面的差异在职业认同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历、月收入、参加专业相关培训总时长和择业原因等方面的差异在工作生活质量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3)护士职业韧性、职业认同与工作生活质量三者间均呈正相关(P<0.01),职业韧性和职业认同可正向预测工作生活质量。学历、月收入、职业韧性和职业认同程度是护士工作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可解释工作生活质量19%的变异率。结论:本研究中护士职业韧性、职业认同和工作生活质量均处于中等水平。职业韧性和职业认同可正向预测工作生活质量。学历、月收入、职业韧性和职业认同程度是影响护士工作生活质量的因素。

王娅[4](2021)在《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验证》文中指出[目 的]在文献回顾和胜任力理论探究的基础上进行质性访谈,了解卒中中心护士的工作职责及其胜任卒中护理工作应具备的胜任力要素,结合Delphi专家咨询法构建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形成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自评问卷并检验其信度和效度。[方法]第一部分: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的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抽取云南省2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认证的卒中中心13名护士及5名护理专家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提炼出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要素。第二部分: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在胜任力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文献分析、半结构式访谈结果,初步拟定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的评价指标条目池并制定专家咨询问卷;采用Delphi法,选取15名来自不同省份的三级综合医院和医学高等院校的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临床医学及康复医学领域的专家,经2轮专家咨询筛选和修订评价指标,形成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第三部分: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制定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自评问卷,于2020年9~11月采取便利抽样法从云南省已有国家级/省级认证通过的卒中中心的13个地级行政区选取17家卒中中心的1083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946份,筛选评价指标条目及进行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结 果]第一部分:通过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将卒中中心护士的胜任力要素归纳为4个主题: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综合能力及个人特质与动机,共包括13个亚主题。第二部分:初步拟定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85个三级指标制定专家咨询问卷。2轮专家咨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3.8%和100%,意见提出率分别为66.7%和33.3%,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73和0.927,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196和0.149(P<0.01),第2轮专家咨询的指标变异系数为0.00-0.25。构建出包含4个一级指标(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综合能力、个人特质与动机)、14个二级指标和79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三部分:各指标条目的临界比值为10.470~20.893(P<0.001),且各条目与指标总体的相关性系数r均>0.40。对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自评问卷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综合能力和个人特质与动机4个维度分别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分别提取1、6、2、1个公因子(即二级指标),累积方差贡献率均为60%以上;删除2个内容重复的三级指标条目。评价指标体系的总Cronbach’s α系数为0.988,总折半信度为0.925;内容效度指数S-CVI/UA为0.936,S-CVI/Ave为0.989,各条目内容效度指数I-CVI为0.833~1.000;一级指标与指标体系总体相关性系数为0.765~0.984(均P<0.001)。最终形成包含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及77个三级指标的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结论]本研究采用质性与量性结合的研究方法,最终构建出包含4个一级指标(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综合能力及个人特质与动机)、10个二级指标及77个三级指标的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结果科学可靠,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有助于指导护士自身临床实践,不断提升卒中专科护理综合能力;并且为医院护理管理者在卒中中心护士的准入、评价及培训考核等方面提供基础支持。

李琳[5](2021)在《甘肃省创伤救治护理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甘肃省创伤急救护理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建立甘肃省创伤救治护理管理体系提供客观依据;为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提供借鉴意义。方法:1.运用文献研究法拟定甘肃省创伤救治护理调查问卷的框架,初步构建问卷的条目;2.参考专家函询法中专家的意见,修订问卷初稿得到最终问卷;3.通过预调查获取相关数据,计算问卷的Cronbach’s a系数和内容效度,评价其真实性和可靠性;4.采用横断面调查,对甘肃省57家二、三级综合医院的1090名急诊科护士进行调查,调查工具采用自行编制的问卷《甘肃省创伤救治护理现状调查问卷》。采用SPSS26.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初始问卷共46个条目,包括七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调查问卷的填写说明,后六部分为调查问卷的主体内容,即一般人口学特征(共9个条目)、患者救治(共10个条目)、护理管理(共9个条目)、护理技能(共6个条目)及护理知识(共12个条目)。2.两轮函询中专家积极程度均为100%;专家意见权威程度为0.895;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分别为0.277、0.325(P<0.001)),变异系数为0.06~0.18。根据专家意见共删除5个条目,新增2个条目,修改22个条目,形成最终调查问卷。3.预调查数据分析得,问卷整体内容效度为0.96。问卷整体的Cronbach’s a系数为0.783。4.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14份,收回有效问卷109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7.84%。创伤患者救治现状分析表明,二、三级医院出诊反应时间、现场伤情评估时间、现场救治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接诊到救护车到达现场的时间、急诊科时间、放射科时间、静脉通路建立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致伤原因居于前三位的是道路交通伤、高空坠落伤、跌倒外伤。患者住院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创伤急救护理管理中,抢救物品及设备管理制度“完全符合”的百分比最高,创伤急救操作流程培训及考核规范化管理“完全符合”的百分比最低。二、三级医院在院内远程专科会诊的设备及条件、对创伤患者的抢救过程进行总结反馈、进行严重创伤患者急救案例分享及学习、引入有关急救新知识及新技能方面的符合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创伤急救护理技能中,心肺复苏操作“熟练”“非常熟练”的百分比高达96.51%,而使用除颤仪、创伤患者体格检查、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熟练”、“非常熟练”的百分比分别为55.51%、35.33%和22.20%。在创伤急救护理理论知识中,评估创伤患者气道、呼吸、脉率、瞳孔情况、对创伤患者采取保暖措施及持续监测生命体征“熟练”“非常熟练”的百分比均高于90%,而创伤液体复苏知识、急救药物的作用、用法、用量、创伤评分工具熟练程度中“熟练”、“非常熟练”的百分比较低。创伤急救护理技能及创伤急救护理理论知识得分的中位数及四分位间距分别为25(23,27)和51(47,56)。人口社会学因素分析表明,不同医院级别、培训次数急诊科护士创伤急救护理技能及理论知识得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工作年限、职称急诊科护士创伤急救护理理论知识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急救护理技能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自行编制的《甘肃省创伤救治护理现状调查问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作为测评工具使用。2.通过对甘肃省57家二、三综合医院的1090名急诊科护士调查分析发现,甘肃省创伤急救时效性较差。紧急救援中心应该根据甘肃省创伤的流行病学特征,弹性调整院前救护车的配置数量,规划最优救护半径,以提高甘肃省院前创伤救治的时效性。院内急诊科也应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针对严重创伤患者成立多学科救治小组,建立实现急救、手术、重症监护以及病房的无缝隙连接,从根本上提高救治时效性。3.通过对不同人口学因素分析发现,不同医院级别、培训次数的急诊科护士创伤急救护理理论知识得分有差异;不同医院级别、培训次数、性别、年龄、学历、工作年限、职称均为创伤急救护理技能得分有差异。因此,提示管理者应该根据急诊科护士的不同特征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培养,同时也要结合甘肃省护理队伍的现有水平,制定客观、可行的创伤护理培训方案以及管理方法。

何怡庆[6](2021)在《不同级别医院急诊科护士自我同情与同情疲劳的相关性 ——一项混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次研究通过对不同级别医院急诊科护士自我同情与同情疲劳进行调查,了解不同级别医院急诊科护士自我同情以及同情疲劳的现状,并结合质性研究对目标人群进行深度访谈,分析急诊科护士同情疲劳的影响因素,探讨急诊科护士自我同情与同情疲劳之间的相关性,以及自我同情水平高的急诊科护士同情疲劳的主观感受与应对体验,为护理管理者制定减轻急诊科护士同情疲劳现象的针对性措施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保障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提高急诊的护理质量,为病人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方法:本研究采用量性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1.量性研究:于2020年4月至2020年7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荆州市12所不同级别综合及专科医院(6所二级医院和6所三级医院)的240名急诊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口学资料调查表、同情疲劳量表及自我同情量表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分类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对人口学资料、各量表得分采用均数±标准差、频数、百分比等进行描述统计,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对不同人口学特征急诊科护士同情疲劳得分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对急诊科护士同情疲劳影响因素的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急诊科护士自我同情与同情疲劳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质性研究:于2020年7月至2020年10月,采用目的性抽样,选取荆州市二级医院、三级医院已经参与问卷调查的急诊科护士,且自我同情水平高的为访谈对象,样本数量以每次访谈不再出现新的主题,资料饱和为准。根据半结构式访谈提纲进行深度访谈,结合Colaizzi现象学7步法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提炼主题,得出结论。结果:1.量性研究结果1.1一般资料分析I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40份,其中二级医院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20份,其中有效问卷116份,有效率为96.7%;三级医院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09份,其中有效问卷98份,有效率为90.0%。1.2不同级别医院急诊科护士的自我同情与同情疲劳得分情况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的急诊科护士在同情疲劳与自我同情的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级医院的同情疲劳得分显着高于二级医院,三级医院的自我同情得分显着低于二级医院。1.3单因素分析年龄、独生子女状况、夜班频次、留观人数、工作负荷、职场暴力对不同级别医院急诊科护士同情疲劳的程度有影响(P<0.05)。1.4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在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中,急诊科护士自我同情与同情疲劳均呈负相关。1.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结果1.5.1自我同情、年龄、独生子女状况、工作负荷、职场暴力是急诊科护士同情疲劳的影响因素;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急诊科护士的同情疲劳的各影响因素影响程度大小不同,二级医院各因素对同情疲劳影响程度大小的顺序为:自我同情、工作负荷、独生子女状况、职场暴力、年龄;三级医院各因素对同情疲劳影响程度大小的顺序为:工作负荷、职场暴力、自我同情、年龄和独生子女状况。1.5.2在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中,控制了其他变量后,自我同情均可以负向预测同情疲劳,且二级医院急诊科护士的自我同情对同情疲劳的负向预测能力高于三级医院中急诊科护士的自我同情对同情疲劳的负向预测能力。2.质性研究结果共面对面访谈12名急诊科护士,转录文字8万,分析访谈资料,提炼出同情疲劳主观感受和同情疲劳应对体验,包括6个主题,13个亚主题。2.1同情疲劳主观感受:包括4个主题:(1)身心疲惫;(2)工作倦怠;(3)情感耗竭;(4)缺乏支持;2.2同情疲劳应对体验:包括2个主题:(1)积极寻求外界支持;(2)自我调节。结论:1.量性研究1.1急诊科护士同情疲劳发生率高、程度严重。1.2急诊科护士同情疲劳受多种因素影响,年龄、独生子女状况、夜班频次、留观人数、工作负荷、职场暴力对急诊科护士同情疲劳的程度有影响。1.3不同级别医院急诊科护士同情疲劳与自我同情程度存在差异,三级医院急诊科护士同情疲劳程度高于二级医院,二级医院急诊科护士自我同情水平高于三级医院。1.4不同级别医院急诊科护士自我同情与同情疲劳具有相关性,急诊科护士同情疲劳与其自我同情呈负相关,即自我同情水平越高,同情疲劳程度越低;且二级医院急诊科护士自我同情与同情疲劳相关性比三级医院更高。1.5二级医院急诊科护士的自我同情对同情疲劳的负向预测能力高于三级医院中护士。2.质性研究2.1急诊科护士同情疲劳主观感受为身心疲惫,工作倦怠,情绪耗竭、缺乏支持等情绪;2.2自我水平高的急诊科护士能够积极寻求外界支持,通过外界支持来调适内心负性情绪,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改善同情疲劳;自我水平高的急诊科护士能够通过内在自我调节情绪,积极应对自身的负性情绪,改善同情疲劳现象。2.3重视自我同情在减轻急诊科护士同情疲劳中发挥的作用,完善组织支持环境,加强正性情感培养,通过提升急诊科护士的自我同情水平,减轻急诊科护士的同情疲劳现象。

卢瑛[7](2019)在《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修订适合手术室护士的急救能力测评问卷,调查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的现况,分析其相关的影响因素;通过质性研究深入了解手术室护士及管理者对于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的全方位感触,与量性研究互补,挖掘量性研究结果中手术室护士的自我效能感、积极应对方式以及组织支持感对其急救能力的深层次影响,以期为护理管理者提升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相关策略的制定提供一定参考。方法:以文献回顾、专家咨询等方法,修订了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测评问卷,并进行信效度的检验;采用问卷调查法,利用本研究修订的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测评问卷、人口统计学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组织支持感问卷调查上海手术室适任证书培训基地4家医院432名护士的急救能力等现状;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运用目的性选样抽取量性研究样本中的8位手术室护士及管理者进行焦点小组访谈。结果:(1)本研究修订的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测评问卷为27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47。(2)本研究测得的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得分为110.95±13.09,呈较高水平。(3)本研究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能级越高、护龄越长,具备急诊工作经验、参加过急救或是急救培训的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得分较高。(4)本研究的最佳尺度回归分析显示,对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影响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自我效能感、组织支持感、能级、护龄、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是否参加过急救培训、是否有急诊工作经验、是否参加过急救,9个因素共可以解释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47.1%的变异(Adjusted R2=0.471)。手术室护士能级越高、护龄越长、参加过急救、参加过急救培训、拥有急诊工作经验者、自我效能感高、积极应对得分高、消极应对得分低、组织支持感高,急救能力水平越高。(5)通过对手术室护士及管理者的焦点小组访谈,得出个人的成败经验及归因、替代经验或模仿、他人的评价、身心状态通过影响手术室护士的自我效能感进而影响其急救能力;使命感、积极认知评价通过影响手术室护士的应对方式进而影响其急救能力;上级支持、合理授权、重视护士贡献、提供培训通过影响手术室护士的组织支持感进而影响其急救能力。结论:(1)本研究修订的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测评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适用于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的评价。(2)本研究中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呈现较高水平。(3)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涉及自我效能感、组织支持感、能级、护龄、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是否参加过急救培训、是否有急诊工作经验、是否参加过急救。手术室护士能级越高、护龄越长、参加过急救、参加过急救培训、拥有急诊工作经验者、自我效能感高、积极应对得分高、消极应对得分低、组织支持感高,急救能力水平越高。可见,手术室护士自身素质的提升以及手术室管理者为其创造的良好工作氛围将有利于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的提高,保持较强的职业胜任能力,确保护理质量。(4)手术室护士的急救能力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可针对护士的自我效能感、积极应对方式、组织支持感的可控影响因素,形成提升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的相应策略,为护理管理者提供参考依据。

赵秋霞[8](2019)在《本科学历新入职护士急诊科规范化培训方案的构建》文中认为目的根据“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试行)”文件的要求,以急诊科护理工作职责和能力需求为导向,基于岗位胜任力理论,构建培训目标明确、培训过程量化可行、质量评价全面真实、具有急诊专业特色的本科学历新入职护士急诊科规范化培训方案,为我国有效开展本科学历新入职护士急诊科规范化培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文献回顾:研究小组以新入职护士/新护士/Newly graduate nurses/New graduate nurses/Newly hired nurses/Novice nurses/New recruiting nurse、规范化培训/Standardized training/Residency program/Transition、岗位胜任力/Post competency、急诊科/Emergency department/Department of emergency等为检索词,在Pub Med、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进行搜索,对搜集文献进行分析,根据结果初步拟定本研究调查问卷。2.半结构访谈:研究小组选取10位专家进行半结构访谈,包括急诊医疗、护理专家和护理管理、教育专家,根据专家对本研究的建议和要求,丰富本研究问卷内容,拟定最终调查问卷。3.德尔菲专家函询:研究小组严格按照专家纳入标准,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40位德尔菲函询专家。专家对问卷中各指标给予修改意见并进行重要性赋值,研究小组根据两轮函询中专家意见修改问卷,最终确定本科学历新入职护士急诊科规范化培训方案。4.统计学方法:运用Excel 2010和SPSS 23.0计算各级指标的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计算专家的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协调系数。指标增加删除标准:专家建议增加或删除,通过研究小组商讨同意。另外如果某项指标同时满足重要性赋值均数≤3.5,变异系数≥0.2,给予删除。采用比例分配法进行权重计算。结果1.最终33位专家完成了两轮函询,来自于北京、山东、四川、广东、浙江等16个省市。第一轮专家积极系数为90.00%,第二轮专家积极系数91.67%;专家权威系数为0.83;Kendall协调系数分别为0.128(p<0.01)和0.147(p<0.01)。2.本研究共发放两轮函询问卷,根据第一轮函询专家意见修改培训方案,拟定第二轮调查问卷;根据第二轮函询专家意见进一步修改培训方案,最终确定由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85个三级指标组成的本科学历新入职护士急诊科规范化培训方案。3.本研究运用比例分配法对各级指标的权重值进行计算,并对指标重要性进行排序。一级指标的权重值排序依次为:培训目标(0.3347)、培训过程(0.3326)、质量评价(0.3326)。培训目标下二级指标的权重值排序依次为:急诊临床实践能力(0.0907)、自我发展能力(0.0846)、急诊组织管理能力(0.0805)、教育与科研能力(0.0789)。培训过程下二级指标的权重值排序依次为:培训课程(0.0692)、临床实践(0.0688)、考核方式(0.0670)、培训方式(0.0666)、培训时间安排(0.0611)。质量评价下二级指标的权重值排序依次为:客观评价(0.1742)、主观评价(0.1585)。结论本研究依据“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试行)”内容,基于岗位胜任力理论,经过两轮专家函询,最终确定了由3项一级指标、11项二级指标和85项三级指标组成的本科学历新入职护士急诊科规范化培训方案。本研究中选取的专家有区域代表性,积极性和权威程度高,专家意见集中,协调性好,研究结果科学可靠。本研究明确培训学历层次为本科学历,培训目标反映急诊专科护理特点,培训过程具体量化可行,质量评价全面真实。为今后我国本科学历新入职护士急诊科规范化培训提供参考和借鉴。下一步将评价本研究构建培训方案的临床实施效果,为持续完善新入职护士急诊科规范化培训提供实证依据。

张媛[9](2019)在《男护士职业身份认同的叙事探究 ——以成都市12名男护士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男护士职业身份认同的构建过程,并分析影响男护士职业身份认同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为完善我国男护士的培训教育规划及职业生涯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克兰迪宁和康纳利的三维叙事探究法,遵循目的性抽样的方式选择研究参与者,通过面对面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法收集资料直至资料达到饱和,采用“情境分析”方法对转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最终选取成都市6所三甲医院的12名男护士作为研究参与者,通过资料分析找到十二名男护士的共有故事主线“萌芽期——成长期——沉淀期”,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的主题和顺序对参与者的访谈故事进行重构,最终形成十二个不同的男护士职业身份认同建构故事。结论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本研究得出三点结论:第一,社会大众对于护理行业的认知较为匮乏和片面,导致高校难以招收真正喜爱和了解护理(学)专业的男护生,因此男护生在校期间专业思想不稳定。尽管如此,“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背景和“学以致用”的传统观念使得男护生仍然把护士职业作为自己的首要选择。第二,男护士在职业身份维度上把自己归类为医务工作者、护士和男护士三种群体。通过不同内、外群体之间的社会比较,男护士会采用一些积极区分策略来突出自身的价值和重要性,提高自己的自尊,构建自己的职业身份认同。第三,男护士的职业身份认同不是单独形成的,而是在与其他职业各方面的比较过程中建构起来的,是一个动态连续的发展过程,该过程受到不同阶段的文化背景、社会家庭支持、职业需要满足、人际关系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李建新[10](2012)在《急诊护士职业倦怠气质类型及压力管理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工作压力、气质类型及焦虑现状,并探讨其相关性;根据调查结果,对工作倦怠者依据气质类型设定相应的压力管理模式,采取综合干预措施,优化气质,可明显缓解急诊护士职业倦怠的总体发生率,减轻焦虑症状,保护急诊科护士身心健康。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济南市综合性三级甲等公立医院中随机抽取3家,将急诊科符合入选标准的112名护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职业倦怠量表(修订版MBI-GS)、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陈会昌气质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以及自制的一般情况问卷,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从中筛选出存在职业倦怠的护理人员102人,随机分为观察组51人和对照组51人,对照组给予一般压力管理方法,观察组则在一般压力管理的基础上再给予根据气质类型采取相应的压力管理方法,通过优化气质,专家授课、改变管理模式等综合干预措施。3个月后再次发放问卷,行自身对照及两组间对照,观察不同压力管理方法对工作压力、职业倦怠、焦虑的影响效果。结果急诊科轮班护士100%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气质类型中包含了8种气质类型,其中以粘液质、多血质、多-粘型、胆汁质和混合质为主,抑郁质、多-抑型、粘-抑型只占少部分;24%存在轻度焦虑,9%存在中等程度的焦虑症状;两组急诊科护士压力管理干预前一般情况、职业倦怠、工作压力源、气质类型、焦虑量表得分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科护士多血质得分与情绪衰竭维度得分存在显着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质得分与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得分存在显着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成就感得分存在显着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施压力管理干预后观察组急诊科护士干预前后自身对照焦虑自评量表得分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01)、工作倦怠各维度得分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5)、工作压力源量表各维度得分自身对照经统计学处理显示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压力源(Ⅰ),时间分配及工作量方面压力源(Ⅱ),病人护理方面压力源(Ⅳ),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压力源(Ⅴ)有显着性差异(P<0.01);干预后两组急诊科护士焦虑自评量表得分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01)、工作倦怠各维度得分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显示情绪耗竭(EE)、人格解体(DP)得分有显着性差异(P<0.01),工作压力源量表各维度得分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急诊科轮班护士工作压力及心理压力大,100%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急诊护士职业倦怠与气质类型存在密切相关性,多血质及有多血质倾向的急诊护士情绪衰竭程度明显低于其他气质类型急诊护士,较适合急诊护理工作,抑郁质和有抑郁质倾向的急诊护士有明显的焦虑症状,职业倦怠得分高于其他气质类型,不适合急诊护理工作;男性急诊护士抗压力强,职业倦怠程度较女性急诊护士轻,成就感较女性急诊护士低,可适当增加男性护士从事急诊工作,但需多鼓励引导,增强其职业情感,提高工作成就感;针对性采取综合干预措施,能够优化和改善护士气质,提高综合应对能力,明显减轻急诊护士工作压力感,是一种缓解职业倦怠的有效干预方式,可起到保护急诊护士身心健康的作用。

二、浅谈急诊科护士职业素质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急诊科护士职业素质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
    1.1 患者取药流程
    1.2 发药机工作流程
2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管理
3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管理模式的优化
4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实践效果
5 讨论

(2)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与职业疲溃感间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急诊科护士工作环境
        1.2 人文关怀环境下关注急诊科护士职业健康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相关定义及理论基础
        3.1 相关定义
        3.2 理论基础
    4 技术路线图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样本量计算
    2 研究工具
        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2.2 情绪智力量表(Wong and Law'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cale,WLEIS)
        2.3 护士临床沟通能力量表(Nurse's Clinic Communication Competency Scale,NCCCS)
        2.4 职业疲溃感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
    3 预实验
    4 资料收集
    5 资料整理与分析
        5.1 资料整理
        5.2 资料分析
    6 质量控制
    7 伦理原则
研究结果
    1 急诊科护士一般资料
    2 问卷得分的正态性检验
    3 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及职业疲溃感水平
        3.1 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水平
        3.2 不同人口学特征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得分情况
        3.3 急诊科护士护患沟通能力水平
        3.4 不同人口学特征急诊科护士护患沟通能力得分情况
        3.5 急诊科护士职业疲溃感水平
        3.5.1 急诊科护士职业疲溃感严重程度
        3.5.2 急诊科护士职业疲溃感与M氏常模及杭州护士常模比较
        3.6 不同人口学特征急诊科护士职业疲溃感得分情况
    4 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与职业疲溃感间相关分析
    5 急诊科护士职业疲溃感的多重线性回归
    6 护患沟通能力在情绪智力与职业疲溃感间的中介效应
        6.1 结构方程模型
        6.2 护患沟通能力的中介效应
讨论
    1 急诊科护士一般资料分析
    2 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及职业疲溃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2 急诊科护士护患沟通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3 急诊科护士职业疲溃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3 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与职业疲溃感之间的相关关系
    4 急诊科护士护患沟通能力在情绪智力与职业疲溃感之间的中介作用
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2 建议
        2.1 维护急诊科护士职业环境稳定
        2.2 提高急诊科护士职业认同感
        2.3 注入内源性持久动力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1 研究的创新性
    2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与职业疲溃感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3)护士职业韧性、职业认同与工作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相关概念
        1.1 职业韧性
        1.2 职业认同
        1.3 工作生活质量
    2 研究现状
        2.1 职业韧性研究现状
        2.2 职业认同研究现状
        2.3 工作生活质量
    3 职业韧性、职业认同与工作生活质量间的研究现状
    4 小结
调查研究
    1 研究设计
    2 研究对象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样本量
    3 研究方法
        3.1 调查方法
        3.2 研究工具
        3.3 问卷整理
        3.4 统计学方法
        3.5 质量控制
    4 技术路线
调查结果
    1 护士的一般资料情况
    2 护士职业韧性现状
        2.1 护士职业韧性的单因素分析
    3 护士职业认同现状
        3.1 护士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4 护士工作生活质量现状
        4.1 护士工作生活质量的单因素分析
    5 护士职业韧性、职业认同与工作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6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6.1 护士职业韧性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6.2 护士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6.3 护士工作生活质量的多因素分析
讨论
    1 护士职业韧性分析
        1.1 护士职业韧性现状分析
        1.2 护士职业韧性单因素分析
        1.3 职业韧性的回归分析
    2 职业认同分析
        2.1 职业认同现状分析
        2.2 护士职业认同单因素分析
        2.3 护士职业认同回归分析
    3 护士工作生活质量分析
        3.1 工作生活质量现状分析
        3.2 护士工作生活质量单因素分析
        3.3 工作生活质量的回归分析
    4 职业韧性、职业认同与工作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5 建议与对策
    6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4)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的质性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综述 我国卒中中心建设及护士胜任力的研宄现状与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甘肃省创伤救治护理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研究概述
    一、相关概念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对象
    一、调查工具的编制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原则
        (二)成立研究小组
        (三)文献研究
        (四)专家函询
        (五)信效度分析
    二、现场调查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三)数据收集过程
        (四)统计分析方法
        (五)质量控制和伦理原则
第三章 研究结果
    一、文献研究结果
    二、问卷条目初步构建结果
    三、专家函询结果
        (一)专家来源
        (二)专家基本情况
        (三)两轮专家函询的统计结果及专家修改意见
        (四)专家函询指标结果
    四、信效度检验结果
        (一)预调查结果
        (二)信度检验结果
        (三)效度检验结果
    五、调查问卷的形成
    六、现场调查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小结
    一、结论
    二、创新性
    三、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
附录三 甘肃省创伤救治管理模式指标专家咨询(第一轮)
附录四 甘肃省创伤救治管理模式指标专家咨询(第二轮)
附录五 甘肃省创伤救治护理现状调查问卷
综述 脊髓损伤患者创伤后成长体验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致谢

(6)不同级别医院急诊科护士自我同情与同情疲劳的相关性 ——一项混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s)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文献回顾
    2.1 相关概念
        2.1.1 同情疲劳
        2.1.2 自我同情
        2.1.3 混合研究
        2.1.4 操作性定义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内外关于急诊科护士同情疲劳的研究现状
        2.2.2 国内外同情疲劳测评工具
        2.2.3 国内外关于急诊科护士自我同情的研究现状
        2.2.4 国内外自我同情测评工具
    2.3 混合研究的应用
        2.3.1 混合研究的设计类型
        2.3.2 混合研究的优势
    2.4 立题依据
        2.4.1 研究对象
        2.4.2 研究方法
第3章 技术路线
第4章 急诊科护士自我同情与同情疲劳相关性量性研究
    4.1 研究设计与方法
        4.1.1 研究框架
        4.1.2 研究假设
        4.1.3 研究对象
        4.1.4 样本量确定
        4.1.5 研究工具
        4.1.6 调查方法
        4.1.7 统计学方法
        4.1.8 质量控制
        4.1.9 伦理原则
    4.2 研究结果
        4.2.1 不同级别医院急诊科护士一般资料
        4.2.2 不同级别医院急诊科护士的自我同情与同情疲劳得分比较情况
        4.2.3 不同级别医院急诊科护士同情疲劳单因素分析
        4.2.4 不同级别医院急诊科护士自我同情与同情疲劳的相关性分析
        4.2.5 不同级别医院急诊科护士同情疲劳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3 研究讨论
        4.3.1 不同级别医院急诊科护士一般资料分析
        4.3.2 不同级别医院急诊科护士同情疲劳现状分析
        4.3.3 不同级别医院急诊科护士自我同情现状分析
        4.3.4 不同级别医院急诊科护士同情疲劳单因素分析
        4.3.5 不同级别医院急诊科护士自我同情与同情疲劳相关性分析
        4.3.6 不同级别医院急诊科护士自我同情与同情疲劳回归分析
    4.4 研究结论
        4.4.1 急诊科护士同情疲劳发生率高
        4.4.2 急诊科护士同情疲劳受多种因素影响
        4.4.3 不同级别医院急诊科护士同情疲劳与自我同情程度存在差异
        4.4.4 不同级别医院急诊科护士自我同情与同情疲劳均具有相关性
        4.4.5 不同级别医院急诊科护士自我同情对同情疲劳的负向预测能力不同
第5章 急诊科护士自我同情与同情疲劳相关性质性研究
    5.1 对象与方法
        5.1.1 研究设计
        5.1.2 研究对象
        5.1.3 研究方法
        5.1.4 研究工具
        5.1.5 资料收集方法
        5.1.6 资料分析
        5.1.7 质量控制及伦理问题
    5.2 研究结果
        5.2.1 研究对象概况
        5.2.2 访谈结果
    5.3 研究讨论
        5.3.1 急诊科护士同情疲劳现象严重,支持系统不完善
        5.3.2 高自我同情水平能帮助急诊科护士积极应对同情疲劳
        5.3.3 针对急诊科护士同情疲劳现象,提供支持策略
    5.4 研究结论
        5.4.1 自我同情水平高的急诊科护士同情疲劳主观感受
        5.4.2 自我同情水平高的急诊科护士同情疲劳应对体验
        5.4.3 提供支持策略减轻急诊科护士同情疲劳现象
第6章 小结
第7章 建议与对策
    7.1 医院管理层面
        7.1.1 加强医院急诊护理队伍建设
        7.1.2 健全科学管理体系
        7.1.3 改善急诊工作环境,营造和谐工作氛围
        7.1.4 开展心理培训,提供心理支持
    7.2 个人层面
        7.2.1 正确应对工作压力
        7.2.2 提升自身工作能力
        7.2.3 积极寻求社会支持
        7.2.4 学会自我调节
第8章 创新性和局限性
    8.1 创新性
    8.2 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Advances in compassion fatigue research among emergency department nurses
    References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主要概念的操作性定义
    1.5 理论基础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见图1-2)
2 文献回顾
    2.1 护士急救能力的培养进展
    2.2 护士急救能力相关评价工具
    2.3 急救能力的影响因素
        2.3.1 人口社会学因素
        2.3.2 个人因素
        2.3.3 组织因素
    2.4 本章小结
3 修订《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测评问卷》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原急救能力测评问卷简介
        3.2.2 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测评问卷的修订
        3.2.3 质量控制
        3.2.4 预调查
    3.3 研究结果
        3.3.1 护士一般资料(见表3-2)
        3.3.2 效度评价(见表3-3)
        3.3.3 信度评价
        3.3.4 形成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测评问卷
    3.4 讨论
        3.4.1 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测评问卷的效度分析
        3.4.2 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测评问卷的信度分析
4 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的现况调查与相关因素分析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3 研究结果
        4.3.1 手术室护士的一般资料
        4.3.2 问卷的信度检验
        4.3.3 统计描述
    4.4 讨论
        4.4.1 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得分情况
        4.4.2 人口社会学因素对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得分的影响分析
        4.4.3 自我效能感对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得分的影响分析
        4.4.4 应对方式对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得分的影响分析
        4.4.5 组织支持感对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得分的影响分析
    4.5 小结
5 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的质性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3 研究结果
        5.3.1 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5.3.2 积极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
        5.3.3 组织支持感的影响因素
        5.3.4 相关人口社会学因素
    5.4 讨论
        5.4.1 依据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来提升手术室护士的急救能力
        5.4.2 依据积极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来提升手术室护士的急救能力
        5.4.3 依据组织支持感的影响因素来提升手术室护士的急救能力
    5.5 小结
6 研究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局限性与展望
    6.3 创新点
    6.4 本研究对护理管理的建议
        6.4.1 发挥组织支持优势,提升急救质量
        6.4.2 加强职业素质教育,提升急救能力
        6.4.3 因人而异开展工作,聚焦重点人群
参考文献
附件一:《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测评问卷》
附件二:知情同意书
致谢
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8)本科学历新入职护士急诊科规范化培训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4 技术路线图
    5 本研究的质量控制
结果
    1 文献研究法结果
    2 半结构式访谈结果
    3 德尔菲专家函询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9)男护士职业身份认同的叙事探究 ——以成都市12名男护士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一、国外男护士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二、国内男护士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第三部分 相关概念及理论背景
    一、相关概念
    二、理论基础
第四部分 研究方案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参与者
    三、资料收集
    四、资料的整理分析
    五、研究者的角色定位
    六、研究的质量控制
    七、伦理考虑
第五部分 研究结果
    一、研究参与者一般资料
    二、研究参与者的故事
第六部分 分析及讨论
    一、男护士的专业选择——主动、被动与盲目
    二、男护士的择业心态——就业心情急切,不愿放弃前期投入
    三、男护士的职业需要——职业认同、职业管理、职业发展
    四、男护士的压力来源——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
    五、男护士的身份认同——社会比较与积极区分策略
    六、男护士的职业规划——终身职业型、权衡利弊型、边走边看型
第七部分 结论与总结
    一、研究结论
    二、建议
    三、研究反思和局限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10)急诊护士职业倦怠气质类型及压力管理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建议
附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浅谈急诊科护士职业素质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J]. 盛永琴,张莹.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4)
  • [2]急诊科护士情绪智力、护患沟通能力与职业疲溃感间相关性研究[D]. 董永珍. 青岛大学, 2021(02)
  • [3]护士职业韧性、职业认同与工作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D]. 房欣.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卒中中心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验证[D]. 王娅.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5]甘肃省创伤救治护理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 李琳.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不同级别医院急诊科护士自我同情与同情疲劳的相关性 ——一项混合研究[D]. 何怡庆. 长江大学, 2021
  • [7]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 卢瑛.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8]本科学历新入职护士急诊科规范化培训方案的构建[D]. 赵秋霞. 青岛大学, 2019(02)
  • [9]男护士职业身份认同的叙事探究 ——以成都市12名男护士为例[D]. 张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急诊护士职业倦怠气质类型及压力管理的相关性研究[D]. 李建新. 泰山医学院, 2012(07)

标签:;  ;  ;  ;  

浅谈急诊科护士职业素质培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