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动物防疫卫生保护回顾与展望

新疆动物防疫卫生保护回顾与展望

一、新疆动物防疫与卫生保护工作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潘丽莎,李军[1](2022)在《我国肉羊产业“十三五”时期发展回顾及“十四五”趋势展望》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生产、贸易、消费、价格及政策5个方面对"十三五"时期我国肉羊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回顾,总结其主要特征为:一是产量和产能均有所提升;二是进口规模稳步增长,但出口规模有所缩减;三是消费总体稳步增长,但人均户内消费量有所下降;四是羊肉价格整体高位运行,在外界因素影响下波动比较明显;五是产业政策扶持力度继续加大。预计"十四五"时期,羊肉产品需求将稳中有升,但供给侧结构仍需优化,产业发展仍然面临着较大的环境和资源约束。

赵雨西[2](2021)在《动物防疫法治问题调查研究 ——以X市非洲猪瘟疫情防控为例》文中提出畜牧养殖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我国的动物疫病发生率也相对较高,突发性的疫病经常会造成大量动物死亡,导致大量的财产损失。严重的动物疫病往往发生得较为突然,且极易感染、症状严重,并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面积传染。除此之外,动物疫病的发生还会破坏公共环境安全,使畜牧业的发展滞后,对国家经济造成重大创伤。尤其是新冠疫情的爆发,此次疫情不仅突破了人畜共患病传染的新防线,也让全世界的人民群众意识到动物防疫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为了保证畜牧业的稳定发展,必须做好动物防疫工作,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动物防疫法律体系十分重要,同时它还是动物防疫工作进行的法律标准。在2018年,我国出现了一场严重的非洲猪瘟,传播速度非常快,短时间内就席卷了我国多个省份。为了应对这场疫情,大量生猪被扑杀,许多养殖场都出现了巨额亏损,市场上猪肉供需不平衡,一时间猪肉价格疯狂上涨。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更是体现出动物防疫法治工作亟待完善。本文通过以X市非洲猪瘟疫情防控法治建设为例来研究X市动物疫情防控法治问题,重点从立法、法定行政制度、执法、司法、守法五个方面阐述X市非洲猪瘟疫情中《动物防疫法》及其动物疫情防控的相关法律法规在适用过程中的独特之处及出现的问题。我国的动物防疫法律法规体系比较完善,尤其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后,我国的《动物防疫法》进行了修订和补充,涵盖了部门规章、行政法规、规范性文件以及法律要求等,构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法律体系,保障动物防疫的开展。《动物防疫法》修改以后各省市相对应的配套规章应予以完善,以此推动地方动物疫情法治建设。通过对已出台的法规内容予以研读和借鉴,本文就以完善X市动物疫情法治建设为立足点提出相应的建议。总体而言,我国有关动物防疫的法规是相对全面的,但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与许多新挑战的产生,特别是非洲猪瘟等严重疫情的传播,再加上人畜共患病迹象的突发,给我国的动物防疫体系带来了危机和挑战。本文通过对X市的实地调查研究,结合X市的具体环境及情况,建议通过从加强动物卫生法律规范体系建设,继续完善动物防疫法治体系配套制度,推进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体制改革、完善动物防疫法治司法体系,以及持续建设普法体系和促进基层守法意识五个方面的措施来提高X市动物疫病防控法治水平和效果,在研究方法上,也比较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结合X市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期望在此基础上为该市动物防疫法治体系建设的完善提出合理的建议,构建适合X市独特地理和法治环境的基层动物防疫法治体系。相信随着动物防疫法治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与公民的重视,X市在动物防疫法治体系建设方面也必定会越来越完善。

刘利[3](2019)在《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文中指出农业既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性产业,也是一个国家的弱质性产业,因此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各个国家均对农业实施了不同程度的支持和保护。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部署对于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体部署内容则通过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外公布,文件重点强调了要加速建立我国新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体系。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维持养殖户收入持续增长、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对畜牧业的支持与保护符合我国当前新形势的要求,符合我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重中之重”战略的要求,对于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意义重大,有利于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养殖户收入、改善养殖户生活、维护农村稳定发展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演变、支持水平及效应评价。主要内容为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方法,立足于中国畜牧业历史演变的视角,梳理并整合畜牧业及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整体发展过程,在对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内涵与衡量方法进行比较选择的基础上,采用OECD农业支持水平测度模型,对2001年-2016年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支持水平进行测度和分析,并从养殖户增收、产量增长、环境影响、结构调整方面对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效应评价。与此同时,本文立足于养殖户微观视角,通过调研的方式对畜牧业支持政策中的典型政策展开政策实施效果分析。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并给出对策建议,以便为后续相关政策的优化和改善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上述内容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畜牧业发展,并将其分为:畜牧业改革开放初期的恢复发展时期;中国畜牧业发展的迅速增长时期;畜牧业提质增效、结构调整时期;以及以环保为重点的全面转型时期四个发展阶段。本文通过对畜牧业结构的变动与畜牧业总量的变动展开分析,得出了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稳步上升的论断,主要畜产品供给结构趋于合理,生产模式由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变。通过对畜牧业生产布局的演变分析得知,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猪生产带,其地域特征为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产区,逐步向南北两侧扩散;形成了两条完整的肉牛生产带,主要包括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形成了三条完整的羊肉生产带,主要包括西北牧区、中原牧区和西南牧区;肉禽生产带以东部省份为主,蛋禽生产带则以中原省份为主;奶业优势生产带则主要集中于东北、华北及京津沪等城市郊区。通过对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变迁的分析,从历史发展和时间序列的角度看,我国畜牧业经营主体由上世纪初的农户家庭的副业形态,分离出畜牧专业户,再到现在的专业化畜牧业公司。2.对改革开放40年以来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梳理,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详细阐述。分析了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实施现状及其特征。2007年起,我国加大了通过实施市场价格支持和生产者补贴政策,对畜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最后,总结了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发展的演变规律:一是畜牧业政策阶段性目标差异性强,政策目标趋向于多元化;二是在对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演变梳理中发现,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实施是政府经济发展战略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农业与工业,城市与农村利益博弈过程中不断调整利益分配的过程。3.通过对畜牧业支持政策衡量方法比较选择得知,WTO方法仅能够作为一种用于谈判的工具,而OECD农业支持水平的测量方法,可以测量包含国内和边境的农业支持政策,其测算农业支持水平目的则在于进行政策评价、政策分析和政策解读。因此,利用这一方法可以更好地测算、评估国家全部的农业政策,它的作用既能够进行国际间对比,又能够帮助国家农业政策展开评价与分析,对于提升政策效率意义重大。基于这一客观事实,本文采用了OECD评估方法来对我国畜牧业的支持水平进行评估。基于OECD农业支持水平测度模型,对我国2001年-2016年以来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分类和支持水平进行测度,发现有以下几点特征:一是从畜牧业支持政策水平总体来看,2001年-2016年我国畜牧业支持总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可分为两个阶段,在2001年至2006年之间,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水平较低,对畜牧业支持力度非常小;自2007年起,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及畜牧业支持政策支持力度的增强,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快速提高。二是从畜牧业支持政策的结构来看,生产者支持占比始终较大,进一步细分得知,在生产者支持内部构成中,生产预算支持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相较于生产预算支持,市场价格支持的贡献更大。三是从不同种类畜产品支持水平来看,各项畜产品在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猪肉、牛肉、羊肉、羊绒的支持水平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但是禽肉和牛奶的支持水平却存在相对较大的波动。禽蛋和羊毛的支持水平多数年份基本为负值,且禽蛋的支持水平负值较多,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造成上述三种特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边境保护政策作用,二是国内饲料粮价值转移,三是受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导致的畜产品价格波动。4.本研究对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效应展开了探索。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了解到我国农牧民的牧业收入与我国财政对畜牧业的支出总量之间,存在同方向变动关系,这就意味着增加对畜牧业的财政支持则会增加农牧民的收入,但畜牧业支持增加所能够引起的农牧民收入增长效果较弱。我国畜牧业总产值与财政对畜牧业的支出总量之间也存在同方向的变动关系,也就是说增加对畜牧业的财政支持能够推动生产的增加。然而,畜牧业支持增加所能够引起的畜牧业总产值相对增长效果同样较弱。另外,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有利于污染治理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合理性,加强畜牧业支持力度能够起到对排污增量的抑制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畜牧业支持政策是畜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尤其是1992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肉牛产业发展的政策,同时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结构和畜产结构组成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的“畜牧养殖”示范工程的推广在肉牛产业以及拥有秸秆饲料优势的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发展比较好,但是畜种结构选取的是全国的数据,畜种结构的改变在各个区域并不均衡。同时本研究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研究的时间范围在2001年-2016年,在此阶段畜牧业结构的调整相对放缓,畜牧业支持增加所能够引起的畜种结构变化作用较弱。5.从养殖户微观维度出发,在吉林省生猪养殖户调研访问的基础上,从养殖户对政策认识程度、满意程度,并深入了解总结养殖户不满意的原因,对生猪养殖支持政策进行评价。结合养殖户调研访问结果,对生猪养殖各项支持政策实施中影响养殖户满意的因素,即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资金补助为主要方式的生猪养殖支持政策,多数没有侧重点,基本上对大多数养殖户具有普惠性,尤其是生猪疫病防控类政策,一旦发生疫病,相较于散养户,大规模养殖户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而政策并没有因为养殖户风险的大小而有所差别。二是规模化养殖支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两个问题:一方面,补贴方式以资金为主,缺乏技术扶持、疫病防控的指导,方式单一;另一方面,补助领域为养殖生产环节,不能满足养殖户对销售、管理经营等方面需求。三是宏观调控中的生猪生产和市场信息预警监测机制存在政府宣传力度不足,养殖户认知程度不高;以及该机制对市场信息的预测不全面,对养殖户的生产安排没有起到实际应有的作用的问题。四是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门槛高、审核程序复杂、申请周期长、资金发放过程存在程序繁琐的通病。6.根据上述研究结论以及畜牧业发展的基本形势,提出政策建议:改善对畜牧业支持资金的使用方式、建立健全畜产品价格监测和市场信息预警机制、构建全国性畜牧业政策保险大灾准备金制度的运行机制框架、进一步完善畜牧业生态保护政策,推动畜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并提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促进健康养殖、提高畜牧业生产技术水平、增强养殖场疫病防控能力、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建设、发展现代草地畜牧业、支持牧区畜牧良种推广为我国畜牧业未来支持政策的重点。

耿仲钟[4](2018)在《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04年起,国家先后实施了农业“三项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这三项补贴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三项补贴政策效果逐渐钝化。2015年国家在浙、鲁、皖、川、湘五省进行三项补贴改革试点,试点将“三项补贴”三合一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一部分资金用于耕地地力保护(被称之为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另一部分资金用于提升粮食产能(被称之为适度规模经营补贴),一年试点期满后于2016年开始在全国推开。新政策催生新的问题,有必要对这项农业政策进行深入的研究。本项研究的研究脉络如下:(1)从历史角度梳理我国主要的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发展历程,总结三项补贴改革之后各地实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操作方式;(2)基于政策目标评价其政策效果,包括:评价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耕地地力、粮食产量、农民收入的影响,评价适度经营规模补贴对粮食产量、农民收入、农业信贷担保的影响;(3)测算该项政策的政策成本以及农户对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回应性;(4)根据WTO规则判断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合规性;(5)提出优化该项补贴政策的建议。本文构建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研究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该项政策,并综合利用宏观统计数据和微观农户调研数据进行了有别于既有研究的一些处理和方法运用,不仅能够有效揭示该项新农业政策的政策效果,而且能够为政府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该项政策提供思路和依据。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是对原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调整与完善。旨在“藏粮于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普惠制”的性质仍然没变,但适度规模经营补贴体现了“特惠制”;(2)现有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对农户耕地地力保护行为影响程度并不显着;“政策目标模糊-执行较困难”不利于保护地力保护目标的达成。单独依靠该项补贴资金无法达成地力的提升与保护;(3)相比较而言按确权面积方式补贴对农户收入影响更大,与实际种植面积挂钩补贴方式对产量影响更大,但不管哪种方式当前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标准对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刺激作用较小,该项补贴能够缩小农户的收入不平等;(4)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具有较好的增产增收效应,但是规模经营主体对粮价变动更敏感;(5)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体系能够增强担保公司的核心实力,有利于撬动更大的信贷资金,刺激银行信贷供给,降低农户融资成本;(6)与原三项补贴的相比,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得以简化,与其他涉农政策相比,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不高;农户对两项补贴的期望补贴标准在100-200元/亩,期望补贴与与种植面积相挂钩,农户期望更多农业生产方面的社会化服务;(7)“三项补贴”改革大大释放了黄箱尤其是非特定产品支持的政策空间,未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与确权面积挂钩能进一步符合WTO规限。

张磊[5](2017)在《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系统自身的演进和发展,高等教育专业设置面临着来自教育系统内外的多重挑战,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识别这些挑战并开发相应的专业设置治理体系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不同层次专业之间的关系在微观层面是与专业层次结构相关的教育系统功能表达问题。在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两分法”和现行专业目录的框架下,两个教育层次的规模对等发展和二者总体在高等教育中的绝对规模使得二者的并行发展呈现出一种双螺旋的运行模式。应用帕森斯AGIL社会系统范式分析发现,专业对接是专业层次适配的基本环节,专业层次适配是教育系统双螺旋专业发展模式中的结构要求,这种双螺旋的效率是实现教育系统特定功能的系统动力。通过构建和运算以专业关系为基础的各类关系矩阵,并结合系统耦合分析方法分析发现,本科专业和高职专业的对接和层次适配处于较为初级的自发为序的状态,表现在专业对接强度分布不均、专业层次结构的稳定性和协调性都有待提高等方面,这不利于教育功能的实现。因而,实现两个专业层次在专业结构上的良性互动以推动教育系统的发展演进并实现预期的教育功能是微观层面专业设置治理的主要任务。校际专业交往是中观层面关系到院校自身的专业发展和院校之间的专业资源配置问题。应用社会关系网络理论可以以矩阵形式构建并表达高校之间基于共同举办的专业而形成的不同层次的校际专业关系网络。使用结构洞分析方法对这些矩阵进行分析发现,校际专业交往能力存在跨网络(层次)差异和内生冲突现象。由于内生冲突的存在,院校无法在提升校际专业交往效率的同时提升交往资源的集中程度和对网络的控制力,因而陷入两难决策的困境中。面对影响校际专业关系强度的技术性因素、学科与专业的隔离效应因素、学校发展历史性因素以及教育主体对校际专业关系功能和作用认识的主观因素等原因,开展校际专业关系网络治理以提升校际专业交往资源配置效率和院校专业交往能力是中观层面专业设置治理的主要任务。以就业为主要关系的专业与行业的全局均衡问题是宏观层面社会、教育与人的协同发展问题。在“社会—教育—人”的系统交互和社会与教育“母系统—子系统”的关系模式中,使用耦合分析方法和供需均衡分析方法对教育系统就业供需的专业结构和社会系统的专业供需行业结构进行分析后发现,教育系统的专业供需处于整体上的供不应求状态,而在社会系统中国民经济各行业对于专业的供需又处于较大程度上的供大于求的状态,产生了“行业与专业的供需悖论”,它是教育系统专业设置的自发独立性与社会系统行业对专业需求的天然不均衡性二者冲突的系统表现,而这种冲突的解释和解决也必然需要在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视角中进行。因此,调整专业与行业的供需关系以解决教育与社会的结构性冲突并实现毕业生职业发展和就业质量的协同即成为宏观层面专业设置治理的主要任务。通过以上全局性的系统分析发现和识别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目前存在“微观上专业层次适配处于自发为序的状态”“中观上存在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跨网络(层次)差异和内生冲突”“宏观上存在行业与专业的供需悖论”三个现象,根据其不同的表现可以设立不同的治理目标并开发相应的治理工具以及配套安排等治理要素。使用链理论对这些治理要素进行系统整合,可以发展出一个使各治理要素在横向内容上相互补充和协调,在纵向层次上相互衔接和配套,在时间上保持延续和动态演进的三维治理链,该治理链体系是为教育治理现代化在专业设置和优化调整的地区治理方面构建机制框架方面所做的一种尝试。

陈秋兰[6](2017)在《我国布鲁氏菌病流行时空分析与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布鲁氏菌病仍然是严重危害我国群众身体健康的人畜共患病,主要的传染源是染病的动物。该病近年已成为我国农村地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有必要对其流行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对其疾病负担进行评价,从而为调整疾病控制策略和资源提供依据。然而,当前针对我国布鲁氏菌病流行规律的系统性研究尚未见报道。通过时空分析方法可以从不同空间尺度揭示疾病的时间趋势和时空格局,可以更加直观地阐明疾病的流行特征和流行规律。健康相关生命质量是衡量疾病负担的重要结局指标,但布鲁氏菌病对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的相关研究在我国也仍未见报道。目的本研究致力于揭示近十年我国布鲁氏菌病流行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探索研究布鲁氏菌病对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从而为调整防控策略和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为制定提高布鲁氏菌病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干预措施提供有用信息,并为系统开展布鲁氏菌病疾病负担研究提供参考信息。方法本研究基于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所获取的布鲁氏菌病个案数据,通过时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ARIMA)分析及预测发病趋势,通过疾病地图、全局莫兰指数、Getis-Ord’s统计量、时空扫描统计量等时空分析方法基于省级、区县级及乡镇级等不同尺度分析我国布鲁氏菌病发病的时空格局。选择新疆某医院作为现场,使用统一的调查问卷,通过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调查布鲁氏菌病住院患者的社会人口学基本特征、临床特征和相关就医行为,通过欧洲生命质量学会开发的ED-5Q-3L量表(中文大陆版)来评价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并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探索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一)我国布鲁氏菌病流行时空分布特征1.时间变化趋势全国人间布鲁氏菌病报告发病率从2005年的1.4/10万上升到2014年的4.2/10万,年均增长率为12.9%。我国布鲁氏菌病发病具有季节性特征,3-7月份为发病高峰。利用2001-2013年全国布鲁氏菌病发病数建立ARIMA模型,经检验ARIMA(0,1,1)(1,1,0)12为最优模型,通过该模型对2014年发病数进行预测,预测结果显示我国布鲁氏菌病发病仍然呈大幅度上升趋势。预测值与实际值平均绝对误差仅为3.9%,该模型预测精确度较高。2.基于省级尺度的时空格局此十年间全国累计99.3%(332734/335205)的病例发生在北方省份,南方省份报告病例占比逐年增加,从2005年占0.3%上升至2014年的1.8%。79.8%(293234/335205)的病例发生在内蒙古及其相邻8省(即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及甘肃)。但是,此9省报告布鲁氏菌病发病人数总数占全国构成比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05年占全国96.4%下降到2014年的69.4%。3.基于区县尺度的时空格局有布鲁氏菌病报告的区县占比从2005年的17.0%上升到2014年的60.0%。有布鲁氏菌病病例报告的区县整体从传统的牧区如内蒙古、新疆和西藏;逐渐向农区如东北三省,山西、河北等中部省份逐渐蔓延,进而向南方不断扩散。全国高发病率的区县数不断增加,发病率超过10.0/10万的区县从2005年的125个(占4.2%)上升到2014年的422个(占14.3%)。而这些区县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及相邻8省,此9省发病率超过10/10万的区县占比亦呈上升趋势:从 2005 年的 12.6%(116/919)上升到 2014 年的 36.2%(332/919)。我国布鲁氏菌病发病在区县尺度存在在空间聚集性,发病热点地区由内蒙古的中部和东部,逐渐扩展到内蒙古西部和周边的黑龙江、辽宁、河北、山西及宁夏等少部分地区;2011年新疆开始出现热点地区,从中部逐渐向南北呈条状延伸。此十年间基于区县尺度共探测出97个时空聚集群,其中95个发生1-8月份,位置变化趋势同热点区域。Ⅰ类时空聚集群位置相对稳定,从内蒙古中部及东部,呈向东北蔓延的趋势,2014年始向西回缩,并向南蔓延,涉及区县数不断增加。4.基于乡镇尺度的时空格局高发地区在乡镇水平亦存在时空聚集性。以山西省为例分析。2005年该省有31.5%的乡镇有病例报告(439/1394);到2014年该比例上升至82.5%(1153/1394)。该省发病率高于10.0/10万的乡镇所占比例由2005年的15.3%(212/1394)上升 2014 年的 59.9%(887/1394)。发病率高于 50.0/10 万的乡镇所占比例则从2005年的5.2%(72/1394)上升为2014年的12.5%(174/1394)。这些高发病率的乡镇从山西北部逐渐向中部及南部蔓延,总体集中于适合农业生产和养殖的盆地和相邻的高原地区。此十年间山西基于乡镇尺度探测出55个时空聚集群,主要集中在1-8月份,从山西北部逐渐向中部和南部蔓延,一些时空聚集群位置相对稳定。(二)住院布鲁氏菌病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本次共调查了 237名住院患者,男性占62.7%,平均年龄为41.6±15.0岁,少数民族占73.0%,69.2%的患者生活在农村地区,文化程度以小学及以下(占47.3%)和初中(占32.1%)为主。60.2%的患者存在人畜混居的情况。29.5%的患者有家庭成员患有布鲁氏菌病。31.2%(74/237)的患者报告有骨关节系统并发症。患者本次住院平均天数为9.3±2.4天。45.6%(108/237)的患者首次就诊时选择县、乡、村三级基层医疗机构,但在首诊时仅13.9%(15/108)获得确诊。病情最严重时有19.0%的患者不能下床活动,14.3%无法自己洗漱或者穿衣,21.9%无法进行日常活动,20.3%的患者有极度的焦虑或者沮丧,49.4%的病例有极度疼痛或不适。另有相当病例报告存在自我照顾困难(21.1%)、中度焦虑或沮丧(53.6%)、中等疼痛或不适(42.6%)、行动不便(44.7%)、日常活动困难(34.2%)。患者自我健康评分平均为59分(标准差为21分)。健康效用值均数为0.4900(标准差为0.2900)。平均每例患者的QALD损失为平均45.42天(标准差为63.64天),即QALY损失为0.12年(标准差为0.17年)。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并发症、有严重基础疾患、从发病到确诊时间长是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负面影响因素。结论及建议1.近十年我国布鲁氏菌病发病呈加重趋势。发病率逐年上升态势,涉及区县数不断增加。我国布鲁氏菌病发病存在空间聚集性,热点区域从内蒙古向相邻省份扩散,涉及地理范围不断增大。我国布鲁氏菌病发病不仅在区县级尺度呈现出时空聚集性,高发地区在乡镇尺度亦呈现出时空聚集性,时空聚集群涉及地理范围不断扩大。2.布鲁氏菌病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受损严重,质量调整寿命年损失切实存在,有并发症、有严重基础疾患、从发病到确诊时间长是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负面影响因素。3.以上两点提示,我国布鲁氏菌病疾病负担严重。当前亟需加强我国布鲁氏菌病防控工作,特别为热点地区投入更多资源,加强热点地区的联防联控工作,避免疫情向周区域边蔓延。在高发地区则应考虑把布鲁氏菌病防治中心下移至乡镇级别,并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布鲁氏菌病防治能力建设,以提高诊疗服务的可及性,促进患者早诊早治,减轻布鲁氏菌病对患者生命质量的损害。应进一步开展我国布鲁氏菌病疾病负担研究,为调整防控资源和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王士权[7](2017)在《中国肉羊产业市场绩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肉羊产业进入全新发展阶段,羊饲养量、羊肉产量与肉羊产业产值稳步增长,肉羊产业在畜牧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同时在居民食品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动物性食品消费数量稳步上升的背景下,居民羊肉消费增速明显,为肉羊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然而,肉羊产业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挑战,包括资源环境约束背景下肉羊生产成本步步上扬、羊肉产量增速放缓、羊肉价格持续上涨与跌落、良种化程度、规模效益与技术效率低下、生产结构不合理引发国内羊肉市场供求失衡等问题。因此,未来如何保证肉羊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怎样提升产业整体运行绩效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以上现实背景,本研究对肉羊产业市场绩效进行分析,着重围绕肉羊产业的经济绩效、质量绩效以及羊肉价格变动依次展开,相关研究成果能够为政府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肉羊产业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本文主要以产业组织理论、经济效率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农户行为理论与农产品价格形成、波动与传递理论为基础,构建中国肉羊产业市场绩效研究的整体分析思路。综合"结构主义"学派以及"绩效主义"学派的观点,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静态单向分析思路转变为动态交互性分析,以宏观肉羊生产结构特征为分析切入点,从宏观层面分析肉羊生产的投入产出、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从微观层面分析肉羊生产的经济绩效与质量绩效,并结合羊肉市场价格变动来综合评价产业运行绩效,最终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肉羊产业整体发展势头较好,表现为产业总量稳步提升、生产布局趋于合理、规模结构持续优化,肉羊产业已成为我国畜牧业中重要的分支产业,未来提升空间依然较大;(2)肉羊生产的成本与收益均保持较快增长,各主要投入要素生产率变动趋势则有所差异,其中生产成本上升主要源于物质与服务费用以及人工成本的推动;(3)肉羊生产技术效率整体提升显着,但技术效率损失与区域间差异依然存在;(4)肉羊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在波动变化中趋于平稳,近年来有上升趋势,且主产省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有限;(5)农户肉羊生产的经济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其中配置效率损失相比技术效率损失更加突出;(6)农户肉羊生产质量是由其生产质量控制行为、肉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与养殖模式改变所共同决定的,标准化生产是提升肉羊生产质量的关键;(7)羊肉市场价格受国内需求增加、草原政策调整、突发性灾害与疫病以及国际市场冲击等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整体上表现为波动上涨特征,且区域间变动差异显着,价格变动具有显着的季节性与波动集群现象;(8)羊肉市场价格纵向关联效应显着、主产区横向市场间羊肉价格整合程度逐步加强。本文的特色与可能的创新在于:(1)采用不同于既有研究的估算方法对宏观层面肉羊生产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研究结果更为精准可信;(2)采用代表性更强的数据对微观层面农户肉羊生产经济效率测算与质量效果评价的分析,研究结论更加贴近现实状况;(3)从纵向产业链与横向区域市场两个维度展开研究羊肉价格的传递与整合,分析更加深入全面。

廖祺[8](2017)在《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动物疫病的病种越来越多,流行范围和规模越来越大,严重威胁着畜牧业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安全。作为社会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直接关乎着畜牧业发展、农民增收,对公民的身体健康、公共卫生安全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做好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实现防控计划目标是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的时代课题。为了实现不同疫病防控计划目标,减少动物传染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而采取的技术投入、制度安排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方案或措施被称为动物疫病防控策略。每种防控策略包括多种具体的防控措施,即动物疾病防控策略是宏观、笼统的措施束,是一系列具体防控措施的统称。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的经济学评估是指在既定的防控计划目标要求下,根据动物疫病实际所处于的疫情阶段,对当期策略与方案策略进行评估,以科学地判断方案策略是否可行及其经济性,为当前防控策略是否延续、调整或终结提供良好的实证基础和理论指导,也为防控计划的逐步实现提供理论支撑。进行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主要有:1.随着动物疫病防控的形势、任务和理念发生变化,动物疫病的控制和消灭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兽医事业的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科学制定并且有效地实施动物疫病防控计划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FAO、OIE等国际组织控制、扑灭重大动物疫病的重要方式。同时,由于动物疫病防控计划具有阶段性,新疫病也在不断涌现,为了实现不同防控计划目标,需要对各种方案性防控策略进行及时的评估、修订和调整。实施新的策略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因而,开展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议题具有一定的时代紧迫性。2.一些发达国家在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方面已有一定的成果,但从经济学的角度对防控策略进行评估的研究并还比较少。而且由于国情不同,在借鉴国外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与方法的同时,还需要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当前,采用风险分析方法进行动物卫生评估和动物产品安全性评价是一种国际惯例,国内现有有关动物疫病风险分析与防控策略的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动物疫病风险损失经济学评估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性、权威性、可操作性仍旧有待提高。本文在国内外动物疫病防控规则和各国动物疫病防控实践指导的基础上,对已有动物疫病防控经济学评估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归纳,以动物疫病防控成本评估、暴发损失评估、与风险损失评估作为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动力学模型、成本收益分析法为主要方法,从理论上构建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方法和内容体系,具有一定理论意义。3.随着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资金的投入不断加大,如何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进行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有助于合理配置防控资源、寻求和确定防控策略的优先顺序,实现最佳配置。本文构建了一套系统的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理论与评估方法体系并且进行了实证分析,为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和措施,以及制定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计划提供决策参考,因而,具有一定实践和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从经济学的视角,以优化动物疫病防控策略为研究目标,以正在实施的动物疫病防控策略与方案策略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实验数据、统计数据,采用实证检验等研究方法,以评估防控策略在一定暴发风险概率下的经济效果为切入点,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具体而言,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对动物卫生经济学、政府管理理论、疫病风险分析理论以及传染病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包括对动物疫病的影响以及防控策略分析、动物疫病风险评估、风险损失评估等研究的现状与不足进行了归纳分析,从而为构建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创新方法与主要内容提供了理论基础。2.对国内外动物疫病防控策略实践进行归纳,并总结了国内外动物疫病主要防控计划与策略种类;分析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国际规则与发展趋势;厘清了防控计划与防控策略之间的阶段性相关关系;对我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策略实施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定性分析。3.依据防控策略评估在防控策略制定步骤中需要承担的功能目标,提出了扩展的成本收益分析法(EBCR分析法)。用动力学模型对防控策略的风险大小进行预测,并将风险损失纳入到传统的成本收益分析计算中,最终对防控策略进行了成本效益分析,从而实现了从分析防控问题到评估方案策略的过程,构建了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方法与内容体系。4.以亚洲Ⅰ型口蹄疫为例,对继续强制免疫和退出强制免疫的综合防控策略进行防控策略经济学实证分析。按照构建的EBCR评估方法和评估内容,对亚洲Ⅰ型口蹄疫的不同防控策略基础成本、不同防控策略的成本效益、不同防控策略的风险损失分别进行了实证评估分析。该方法主要是以传染病学、病理学、免疫学、公共卫生学及相关自然科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评估了不同策略的防控基础成本,对疫病暴发损失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经济学评估;然后,利用动力学模型,对不同策略的风险损失进行预测评估;接着,将某种防控策略实施而增加的风险损失值定义为该防控策略的成本增量,将某种防控策略实施而导致减少的风险损失值定义为该策略的收益增量;最后,评估在未来不同年份采取退出免疫策略的成本效益率,即得出全国边境与内陆地区2017-2022年采取退出免疫策略的EBCR值,据此提出亚洲Ⅰ型口蹄疫的当前强制免疫策略可适时转换的决策建议。5.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按照目前的防控措施,即继续强制免疫,全国自2017年起,未来5年每年亚洲Ⅰ型口蹄疫引起的风险大小可以忽略不计。不论边境地区或内陆地区,在2017-2019年三年内退出免疫策略的EBCR>1,退出免疫具有可行性,且越早采取退出免疫措施,该策略的EBCR值越高。建议中国尽早退出对亚洲Ⅰ型的强制免疫策略,并采取以加强监测与扑杀结合为主的综合净化措施。本文的创新主要有以下三点:1.完善并扩展了动物疫病风险损失经济学评估理论与方法,提出了扩展的成本收益率分析法EBCR分析法。该创新方法将风险评估纳入到防控策略的成本收益分析中,提高决策结论科学性。并且,该方法从经济学的角度尝试构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与方法体系。对动物疫病防控成本评估、暴发损失评估、风险损失评估三大内容进行了系统研究,特别是对动物疫病防控策略和动物疫病暴发风险进行了评估研究;2.本研究通过交叉学科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动物疫病的研究内容。现有关于动物疫病的理论研究文献中,社会科学的研究重点是探讨动物疫病暴发对全球或者区域宏观经济的影响、传播风险性、防控机制的建立以及对补偿标准等,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研究成果还不多。本文结合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包括疫病发病原因、传播途径、病原特征以及流行特点,对动物疫病发生的风险大小和可能造成的经济社会损失后果进行估计,从而制定适当的防控策略,是一种交叉学科研究创新。3.对我国亚洲Ⅰ型口蹄疫防控策略进行实证分析,为优化该种疫病的防控策略提供了有力的经济理论依据,证明了 EBCR分析法具有风险预测与策略优选功能,并提出该分析方法不仅能为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的评估与选择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和实践范例,对其他风险策略的经济学评估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孙洪涛,彭程,孙淑芳,房志远,魏荣,王树双[9](2016)在《新疆边境跨界动物疫病传入风险因素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地域辽阔,周边国家动物疫情形势复杂,随时有传入外来动物疫病的危险。调查结果表明新疆接壤国家多且边境线长,地理环境复杂,动物及动物产品贸易频繁,野生动物种类繁多,虽然边界线隔离设施较好,但仍然存在跨界动物疫病传入的风险因素,需要有针对性地强化边境防控措施。

黄泽颖[10](2016)在《我国肉鸡产业高致病性禽流感影响与防控的经济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养殖技术的升级和居民对鸡肉需求的增加,我国肉鸡产业迅速发展,已成为仅次于肉猪业的第二大畜禽产业部门。2004年至今,高致病性禽流感在我国禽群中累计暴发128次,其中在鸡群发生96次,鸡已成为最易受感染且最高患病数和病死数的禽种。2011年以来,高致病性禽流感在我国重新暴发,挑战了全面免疫策略。为促进我国肉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消灭高致病性禽流感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威胁,本文以高致病性禽流感和肉鸡产业为研究对象,探讨疫情对鸡肉供需的影响、肉鸡生产大省养殖户防疫行为以及广东省防控策略优化等问题。在局部均衡理论框架内构建我国鸡肉供需局部均衡模型,将高致病性禽流感在鸡群的历年发生次数作为影响系数引入鸡肉产量、人均消费量、进口量和出口量等各个方程,测算疫情对每个环节造成的损失量,研究发现,20042013年,高致病性禽流感造成鸡肉损失619.39万吨,其中,消费总量损失最大,其次是产量,然后是进口量,最后是出口量。当每发生1次高致病性禽流感时,鸡肉产量下降0.003%、人均鸡肉消费量下降0.006%、鸡肉进口量下降0.020%、鸡肉出口量下降0.017%。以我国《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规定的7项防疫制度和8项设施设备作为肉鸡生产大省养殖户标准防疫的评价框架,在河北、吉林、山东、广西、湖北和广东等6个生产大省收集331个商品代肉鸡养殖户的有效问卷调查样本,首先运用双变量似乎不相关非线性回归模型(Bivariate-Probit)分析养殖户完全实施防疫制度和设施设备的影响因素,然后采用有序Probit模型探讨整体防疫行为。调查发现,养殖户防疫行为的标准化程度较低,仅有3.63%的养殖户完全实施防疫制度和设施设备。贡献率最大的三个影响因素为:是否参加生产组织、地区因素、防疫法规认知是影响养殖户完全实施防疫制度的因素;地区因素、防疫法规认知、养殖密度是影响养殖户完全实施防疫设施设备的因素;“公司+农户”生产组织、防疫法规认知、肉鸡平均日增重是影响养殖户实施整体防疫的重要因素。采用北美动物疫病传播模型(North American Animal Disease Spread Model,NAADSM)模拟全面免疫策略和不免疫策略,比较广东省鸡、鸭、鹅群之间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效果和直接防控成本。从防控效果来看,全面免疫策略比不免疫策略更有效降低了疫情发生次数、被扑杀家禽数和禽群数;从防控成本来看,全面免疫策略的疫苗的成本高昂,直接成本远远超过不免疫策略。敏感性分析发现:通过提高疫情报告效率,全面免疫策略能进一步降低家禽患病率和扑杀率、提早发现疫情以及缩短疫情持续时间;通过缩小扑杀半径,全面免疫策略能有效减少家禽扑杀率和遏制疫情的蔓延。立足国情和长远利益,我国应继续沿用并改善全面免疫策略。

二、新疆动物防疫与卫生保护工作的回顾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动物防疫与卫生保护工作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肉羊产业“十三五”时期发展回顾及“十四五”趋势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十三五”时期肉羊产业发展情况
    1.1羊肉产量稳步增长,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1.2羊肉进口持续增加,出口下降趋势明显
    1.3羊肉总体消费增长明显,但户内消费有所下降
    1.4羊肉价格持续升高,周期性和季节性波动明显
    1.5肉羊相关政策进一步实施,为产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2“十四五”时期肉羊产业展望
    2.1羊肉产量将保持增长,增速继续变缓
    2.2产业规模化程度将加速发展,小规模养殖户面临市场风险加大
    2.3进口羊肉总体增长,但羊肉出口规模或将进一步缩减
    2.4羊肉消费量缓慢增加,消费需求将不断升级
    2.5羊肉价格继续波动,但仍保持相对高位

(2)动物防疫法治问题调查研究 ——以X市非洲猪瘟疫情防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X市动物防疫法治调查情况
    一、X市动物防疫相关法律规范
        (二)地方层面
    二、X市动物防疫法定行政管理
        (一)疫情报告和通报制度
        (二)疫情预防和检疫制度
        (三)疫情控制和扑灭制度
    三、X市动物防疫卫生监督执法体系
        (一)行政执法监督机构分析
        (二)行政处罚案件分析
    四、X市动物防疫与刑事司法的衔接
        (一)查处违规调运引发重大动物疫情的涉刑行为
        (二)动物卫生领域的其他涉刑行为
    五、X市动物防疫普法工作与守法情况
第二章 X市动物防疫法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X市动物防疫相关法律规范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兽医法律立法不完善
        (二)野生动物防疫检疫规程存在法律缺位
    二、X市动物防疫法定行政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行政执法流程不透明,执法过程缺乏有效监管
        (二)执法行为留痕方式少,行政执法过程难以回溯
        (三)重大执法决定监管弱,权力内控方式过于单一
    三、X市动物防疫卫生监督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权责不明
        (二)卫生监督执法欠缺相应配套法律规章
    四、X市动物防疫与刑事司法的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执法司法的标准化、协调性有待完善
        (二)动物卫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有待深化
    五、X市动物防疫普法工作与守法情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普法机制尚需完善
        (二)公众守法意识薄弱
第三章 完善X市动物防疫法治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我国动物防疫相关法律规范
        (一)积极推进《兽医法》立法
        (二)完善X市野生动物防疫检疫管理法律体系
    二、完善X市动物防疫依法行政管理
        (一)推进行政执法公示
        (二)推行执法全过程记录
        (三)推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
    三、完善X市动物防疫卫生监督执法体系
        (一)完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
        (二)推进动物卫生综合执法队伍改革
        (三)建立重大动物疫情举报体系
    四、完善动物防疫法和刑法之间的衔接
        (一)公正司法,协同发挥动物防疫过程法治权威
        (二)加强动物卫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
    五、完善X市动物防疫普法与守法机制
        (一)健全公众参与机制
        (二)丰富社会监督形式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3)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畜牧业支持的理论基础
    1.4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6 逻辑框架与技术路线
    1.7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中国畜牧业的发展分析
    2.1 畜牧业发展历程分析
    2.2 畜牧业总量与结构的变动分析
    2.3 畜牧业生产布局的演变
    2.4 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变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演变分析
    3.1 畜牧业支持政策概念界定
    3.2 不同阶段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发展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3.3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实施现状及其特征
    3.4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发展的演变规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阶段中国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测算与特征分析
    4.1 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衡量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4.2 基于OECD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分类及其政策含义
    4.3 代表性畜产品选择及数据来源
    4.4 不同阶段中国畜牧业支持水平及结构特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效应分析
    5.1 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养殖户增收效应分析
    5.2 畜牧业支持政策的产值增长效应评价
    5.3 畜牧业支持政策的环境效应评价
    5.4 畜牧业支持政策对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效应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微观视角的畜牧业典型支持政策评价
    6.1 生猪养殖支持政策的发展与实施现状
    6.2 养殖户对政策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6.3 生猪养殖各项支持政策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畜牧业支持政策实施效果研究养殖户调研问卷
作者简介
致谢

(4)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历史进程及三项补贴改革
    3.1 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历史进程
    3.2 我国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实施
    3.3 “三项补贴”改革与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实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效果分析1:基于地力保护视角
    4.1 补贴对农户耕地地力保护行为的影响——基于微观调研数据
    4.2 补贴对耕地地力的影响——基于自然实验的证据
    4.3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的逻辑解释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效果分析2:基于粮食生产与农户收入视角
    5.1 政策效果模拟方法——PMP模型
    5.2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影响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模拟分析
    5.3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农户种粮积极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政策效果分析1:基于粮食生产与农户收入视角
    6.1 基于田野调查的规模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案例
    6.2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影响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模拟分析
    6.3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的受益公平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政策效果分析2:基于信贷担保视角
    7.1 市场失灵与农业信贷担保
    7.2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政策效应的数理分析
    7.3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政策效应的案例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成本与回应性分析
    8.1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财政成本
    8.2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
    8.3 政策的回应性分析:农户的了解、评价与期望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合规性分析
    9.1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黄箱空间释放
    9.2 “三项补贴”改革前后政策保护程度变化
    9.3 本章小结
第十章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优化
    10.1 国外农业支持政策的启示
    10.2 当前我国农业主要国内支持政策
    10.3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优化安排
    10.4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11.1 主要结论
    11.2 政策建议
    11.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部分田野调查素材整理
    (二) 农业支持政策的国际经验整理
    (三) 调研问卷与访谈提纲
致谢
个人简介

(5)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
        1.2.1 研究对象
        1.2.2 核心概念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对于专业设置的认知差异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3.3 国内研究
        1.3.4 研究评述
第2章 专业关系的研究范畴与分析方法
    2.1 专业关系的分类及其量化
        2.1.1 专业关系系统分类
        2.1.2 专业关系的主体范畴、数据与标识
        2.1.3 专业关系赋值规则及量化框架
    2.2 专业与院校之间举办关系的量化考察
        2.2.1 本科院校与本科专业的举办关系
        2.2.2 举办高职专业的院校与高职专业的举办关系
    2.3 基本理论与方法
        2.3.1 基本理论
        2.3.2 分析方法和工具
    2.4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第3章 微观分析:专业层次适配与教育系统发展
    3.1 专业层次的两分法与专业对接
        3.1.1 专业层次的两分法
        3.1.2 专业对接的含义与内容
        3.1.3 本科专业目录与高职专业目录的对接关系
        3.1.4 院校与专业的对接关系
    3.2 专业层次相互关系的社会系统论
        3.2.1 帕森斯AGIL社会系统论
        3.2.2 专业层次适配的社会系统解释
        3.2.3 专业对接之于教育社会系统的意义
    3.3 适应—整合:专业对接是专业层次适配的基本环节
        3.3.1 专业对接与专业层次适配的社会系统关系
        3.3.2 专业对接的基本单位与组织结构
        3.3.3 专业对接关系的强度
        3.3.4 专业对接强度的地区状态
    3.4 整合—潜在模式维持:专业层次适配是双螺旋模式的结构要求
        3.4.1 专业层次与双螺旋模式的社会系统关系
        3.4.2 专业对接的双螺旋模式结构分析
        3.4.3 双螺旋专业对接链的长度与层次适配
    3.5 潜在模式维持—目标达成:双螺旋效率是教育功能实现的系统动力.
        3.5.1 专业层次双螺旋模式与教育功能实现的社会系统关系
        3.5.2 专业对接指数
        3.5.3 专业结构效率的系统分析方法
        3.5.4 专业对接的耦合度分析
        3.5.5 专业对接的耦合协调性分析
        3.5.6 双螺旋模式的系统效率
    3.6 小结与讨论:专业层次适配的阶段特征及治理的原则、分类方法与空间
        3.6.1 治理起点:地区专业层次适配的阶段性特征
        3.6.2 专业层次适配地区特征的成因
        3.6.3 专业层次适配的治理空间
        3.6.4 专业层次适配的治理原则
        3.6.5 专业层次适配的分类治理方法
第4章 中观分析:校际专业交往与院校专业发展
    4.1 校际专业交往与校际专业关系
        4.1.1 校际专业交往与校际专业关系的含义与特性
        4.1.2 校际专业交往规定了校际专业关系的内容
        4.1.3 校际专业交往构建了校际专业关系存在形式的可能性空间
        4.1.4 校际专业交往规定了校际专业交往关系的强度
    4.2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是校际专业关系的社会存在表达形式
        4.2.1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定义
        4.2.2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结构与属性
        4.2.3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存在性及其意义
        4.2.4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构建方法
    4.3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与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3.1 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3.2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形成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机制
        4.3.3 结构洞: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测量
    4.4 地区院校专业交往能力的分类实证分析
        4.4.1 类型一:举办高职专业院校的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4.2 类型二:举办本科专业院校的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4.3 类型三:全局专业院校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4.4 类型四:基于专业对接的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4.5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比较分析
    4.5 小结与讨论:校际专业交往能力引致的院校专业发展治理需求
        4.5.1 治理起点: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跨网络(层次)差异和内生冲突
        4.5.2 治理难题:影响校际专业关系网络调整和演化的因素追溯
        4.5.3 治理目标:提升院校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5.4 治理工具
        4.5.5 治理能力涵养
第5章 宏观分析:专业就业协调与社会事业发展
    5.1 专业与行业的全局均衡是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5.1.1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社会系统论
        5.1.2 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的结构性冲突
        5.1.3 专业与行业的全局均衡是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解决方案
    5.2 地区性就业供需专业结构全局分析
        5.2.1 研究方法设计
        5.2.2 本科专业就业供需专业结构全局分析
        5.2.3 高职专业就业供需专业结构全局分析
        5.2.4 “需求导向”与“学科导向”的专业供需耦合差异
        5.2.5 教育系统专业供需协调的“低水平发展陷阱”
    5.3 地区性就业供需行业结构耦合分析
        5.3.1 研究方法设计
        5.3.2 各行业的本科专业供需结构分析
        5.3.3 各行业的高职专业供需结构分析
        5.3.4 各行业的全局专业供需结构分析
        5.3.5 行业专业供需协调的地区特征共性
        5.3.6 行业专业供需协调的层次和行业特性
    5.4 小结与讨论:教育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治理
        5.4.1 治理起点:行业与专业的供需悖论
        5.4.2 专业供需平衡的动力机制
        5.4.3 治理目标:教育、社会与人的协同发展
        5.4.4 治理思路
        5.4.5 治理工具
第6章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及行动路径
    6.1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原则
    6.2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目标
    6.3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工具
    6.4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配套
    6.5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构建与运行
        6.5.1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概念
        6.5.2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构建
        6.5.3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运行
第7章 结语
    7.1 主要的发现与结论
        7.1.1 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分析的三个发现
        7.1.2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行动路径总结
    7.2 创新与贡献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T地区高等院校名单、标识及举办的专业数量
    附录B: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 年)(部分)
    附录C:能与高职专业目录对接的本科专业名单
    附录D:能与本科专业目录对接的高职专业名单
    附录E:T地区举办的本科专业与高职专业对接院校数量关系
    附录F:T地区本科专业与产业就业供需协调状况
    附录G:T地区高职专业与产业就业供需协调状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我国布鲁氏菌病流行时空分析与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及首字母缩略语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论文主要内容、技术路线及论文框架
        3.1 论文主要内容
        3.2 研究技术路线
        3.3 论文框架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我国布鲁氏菌病流行时空分析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3.1 资料来源
        3.2 时间序列分析
        3.3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3.4 热点分析(Getis-Ord's local Gi(d))
        3.5 回顾性的时空聚集性分析
        3.6 数据分析方法
        3.7 相关定义
    4. 研究结果
        4.1 病例特征
        4.2 时间趋势分析
        4.3 基于省级尺度的时空格局分析
        4.4 基于区县尺度的时空格局分析
        4.5 基于乡镇尺度的时空格局分析
    5. 讨论
    6.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布鲁氏菌病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3.1 现场选择
        3.2 样本量计算
        3.3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3.4 调查方法
        3.5 调查内容及数据采集方法
        3.6 相关定义和数据分析方法
        3.7 质量控制
    4. 研究结果
        4.1 病例纳入情况
        4.2 病例社会人口学基本特征
        4.3 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4.4 患者就医行为和相关经历
        4.5 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受损情况
        4.6 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4.7 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
    5. 讨论
        5.1 布鲁氏菌病对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5.2 布鲁氏菌病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6.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1. 本研究创新性及研究意义
    2. 本研究结论与建议
    3. 下一步研究思路
附表
附录
    附录一 传染病病例报告卡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及调查问卷(未成人版)
    附录三 知情同意书及调查问卷(成人版)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读博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中国肉羊产业市场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肉羊产业市场绩效的经济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基本经济理论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肉羊生产结构特征分析
    3.1 肉羊生产的区域结构特征分析
    3.2 肉羊生产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3.3 肉羊生产的规模结构特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肉羊生产的投入产出分析
    4.1 肉羊生产成本变化情况分析
    4.2 肉羊生产收益变化情况分析
    4.3 肉羊生产单要素生产率变化情况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省际肉羊生产的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5.1 肉羊生产的技术效率分析
    5.2 肉羊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户肉羊生产的经济效率分析
    6.1 农户肉羊生产的技术效率分析
    6.2 农户肉羊生产的配置效率分析
    6.3 影响肉羊生产经济效率的综合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户肉羊生产质量控制行为及效果分析
    7.1 肉羊生产的质量决定
    7.2 农户肉羊生产质量控制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7.3 农户肉羊生产质量控制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7.4 农户肉羊生产质量控制行为的效果分析
    7.5 良种育繁推体系建设与养殖模式改变对肉羊质量的影响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羊肉市场价格变动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8.1 羊肉市场价格变动基本情况
    8.2 羊肉市场价格波动特征的实证分析
    8.3 羊肉市场价格变动主要原因分析
    8.4 羊肉市场价格生产层面变动原因的实证分析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羊肉市场价格纵向关联与横向整合分析
    9.1 羊肉市场价格纵向关联效应分析
    9.2 羊肉市场价格主产区市场整合与传导分析
    9.3 本章小结
第十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0.1 主要研究结论
    10.2 主要政策建议
    10.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8)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分析
        1.3.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2 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基础
    2.1 动物卫生经济学
        2.1.1 主要研究内容与应用领域
        2.1.2 动物卫生经济学主要分析方法与工具
    2.2 政府管理理论
        2.2.1 动物疫病危机管理
        2.2.2 政府决策理论
    2.3 动物疫病风险分析理论
        2.3.1 动物疫病风险分析
        2.3.2 动物疫病风险评估
        2.3.3 动物疫病风险管理
    2.4 传染病动力学
        2.4.1 传染病动力学概述
        2.4.2 传染病动力学模型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文献综述
    3.1 动物疫病暴发损失研究
        3.1.1 暴发影响分析
        3.1.2 暴发损失评估方法
    3.2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研究
        3.2.1 防控策略效果评估
        3.2.2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比较分析
    3.3 动物疫病风险研究
        3.3.1 动物疫病暴发风险评估
        3.3.2 动物疫病风险损失评估
    3.4 本章小结
4 国内外动物疫病防控策略实践
    4.1 国内外动物疫病疫情形势与影响
    4.2 动物疫病防控的主要规则
    4.3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法规体系
    4.4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措施
    4.5 动物疫病防控计划与防控策略
        4.5.1 防控计划与防控策略的关系
        4.5.2 动物疫病防控计划调整与防控策略评估
    4.6 本章小结
5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总体构架
    5.1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的制定
    5.2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方法构架
    5.3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内容构架
    5.4 本章小结
6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方法应用
    6.1 亚洲Ⅰ型口蹄疫疫情与防控策略
        6.1.1 亚洲Ⅰ型口蹄疫疫情
        6.1.2 当前亚洲Ⅰ型口蹄疫防控策略
    6.2 防控的关键性问题、目标与策略方案
        6.2.1 防控的关键性问题
        6.2.2 防控计划目标与策略方案
    6.3 EBCR分析法评估框架与内容
    6.4 免疫策略评估指标体系
    6.5 本章小结
7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实证研究
    7.1 数据及来源
        7.1.1 数据来源
        7.1.2 数据说明
        7.1.3 主要数据分析方法
    7.2 动物疫病免疫退出策略下的基础防控成本评估
        7.2.1 动物疫病监测调查成本
        7.2.2 年均应急储备成本
    7.3 动物疫病继续强制免疫策略下的基础防控成本评估
        7.3.1 动物疫病免疫计划实施成本
        7.3.2 动物疫病监测调查成本
    7.4 动物疫病暴发损失评估
        7.4.1 损失评估方法
        7.4.2 动物疫病损失评估指标体系
        7.4.3 历史暴发损失值评估
        7.4.4 疫点数与损失值
    7.5 动物疫病风险疫点数预测
        7.5.1 模型构建
        7.5.2 系统演化
        7.5.3 参数估计
        7.5.4 数据拟合
        7.5.5 基本再生数
        7.5.6 免疫退出后风险计算公式
        7.5.7 动物疫病风险疫点数预测结论
    7.6 不同策略下风险损失值预测
    7.7 EBCR分析法评估结果
    7.8 本章小结
8 主要研究结论、建议与启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建议
    8.3 研究启示
        8.3.1 EBCR分析法在风险决策中的应用价值
        8.3.2 构建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评估系统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9)新疆边境跨界动物疫病传入风险因素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边境情况
    1.1 接壤国家多,边境线长
    1.2 地理环境复杂
    1.3 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分布不均
    1.4 动物及动物产品贸易频繁
2 现行防控设施与机制
    2.1 边界线隔离设施完好
    2.2 边境疫情测报工作难度较大
    2.3 少数口岸实施了“人、机、犬”查验
    2.4 边境兽医部门尚未与军民建立联动机制
3 风险因素分析
    3.1 边境旅客流动复杂,存在漏检和传播疫病风险
    3.2 存在野生动物跨境传播病毒风险
    3.3 大型动物及产品贸易存在病毒漏检扩散风险
    3.4 细小入境河流存在污染和传播疫病风险
4 建议
    4.1 加强旅检
    4.2 加大边境地区监测力度
    4.3 及时查看加固铁丝网

(10)我国肉鸡产业高致病性禽流感影响与防控的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动物疫病经济影响研究综述
        1.4.2 农户动物防疫行为研究综述
        1.4.3 动物防疫策略评估与优化研究综述
    1.5 相关理论基础
        1.5.1 局部均衡理论
        1.5.2 有限理性理论
        1.5.3 委托代理理论
        1.5.4 成本收益理论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2 研究方法
    1.7 可能的创新点与难点
        1.7.1 可能的创新点
        1.7.2 主要的难点
第二章 我国肉鸡产业发展形势与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生概况
    2.1 我国肉鸡产业世界地位的演变
        2.1.1 我国鸡肉生产的世界地位
        2.1.2 我国鸡肉消费的世界地位
        2.1.3 我国鸡肉及制品贸易的世界地位
    2.2 我国肉鸡产业的发展形势
        2.2.1 我国鸡肉产量与肉鸡出栏量发展状况
        2.2.2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鸡肉消费情况
        2.2.3 我国鸡肉罐头和活鸡贸易的状况
    2.3 高致病性禽流感在我国的发生概况
        2.3.1 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生次数
        2.3.2 高致病性禽流感在各个月份的暴发情况
        2.3.3 我国高致病性禽流感在不同月份的区域传播路径
        2.3.4 高致病性禽流感对禽群和鸡群造成的损失
        2.3.5 高致病性禽流感在南方和北方的发病状况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致病性禽流感对我国鸡肉供需的影响
    3.1 高致病性禽流感对鸡肉供需的影响途径
    3.2 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生及对我国鸡肉供需影响的描述性分析
        3.2.1 高致病性禽流感对我国鸡肉产量影响的描述性分析
        3.2.2 高致病性禽流感对我国鸡肉消费影响的描述性分析
        3.2.3 高致病性禽流感对我国鸡肉进出口影响的描述性分析
    3.3 鸡肉供需局部均衡模型的构建
        3.3.1 鸡肉生产函数
        3.3.2 人均鸡肉消费函数
        3.3.3 鸡肉进口函数
        3.3.4 鸡肉出口函数
        3.3.5 市场出清恒等式
    3.4 数据来源与处理
    3.5 鸡肉供需局部均衡模型的确定
        3.5.1 鸡肉生产方程
        3.5.2 人均鸡肉消费方程
        3.5.3 鸡肉进口方程
        3.5.4 鸡肉出口方程
        3.5.5 市场出清方程
    3.6 模型的估计方法与结果
    3.7 高致病性禽流感对鸡肉供需量造成损失的测算
        3.7.1 高致病性禽流感对我国鸡肉产量造成的损失
        3.7.2 高致病性禽流感对我国人均鸡肉消费量造成的损失
        3.7.3 高致病性禽流感对我国鸡肉进口量造成的损失
        3.7.4 高致病性禽流感对我国鸡肉出口量造成的损失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内外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政策
    4.1 我国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政策
        4.1.1 当前我国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规定概览
        4.1.2 我国控制和扑灭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方案
    4.2 国外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政策
        4.2.1 OIE对养禽场防疫的规定
        4.2.2 发达国家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的主要做法
        4.2.3 采取不免疫策略的国家
        4.2.4 采取全面免疫策略的国家
        4.2.5 全面免疫策略与不免疫策略的评价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肉鸡生产大省养殖户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行为
    5.1 我国肉鸡生产大省的家禽养殖和疫情发生情况
    5.2 肉鸡生产大省养殖户目前的防疫状况
    5.3 我国对养殖场预防动物疫病的政策规定
    5.4 研究方法
        5.4.1 Bivariate-Probit模型
        5.4.2 有序Probit模型
    5.5 数据来源
    5.6 描述性统计结果与分析
        5.6.1 样本基本特征
        5.6.2 养殖户履行防疫制度和设施设备的情况
        5.6.3 养殖户履行整体防疫的情况
        5.6.4 不同养殖规模和生产组织的养殖户完全实施防疫制度的情况
        5.6.5 不同养殖规模和生产组织的养殖户完全实施防疫设施设备的情况
        5.6.6 不同养殖规模和生产组织的养殖户实施整体防疫的情况
    5.7 推断性统计结果与分析
        5.7.1 Bivariate-Probit模型的估计结果与分析
        5.7.2 有序Probit模型的估计结果与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策略评估与优化——广东为例
    6.1 广东省的家禽出栏量和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生情况
        6.1.1 广东家禽出栏量及在全国的排名
        6.1.2 受高致病性禽流感影响最严重的省份
        6.1.3 高致病性禽流感在广东省家禽场的发生情况
    6.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6.2.1 研究方法
        6.2.2 数据来源
    6.3 参数设定
        6.3.1 动物特征参数
        6.3.2 疫病状态参数
        6.3.3 接触传播参数
        6.3.4 疫病发现参数
        6.3.5 防控及成本参数
    6.4 防控策略评估
    6.5 防控策略优化
        6.5.1 不免疫策略的敏感性分析
        6.5.2 全面免疫策略的敏感性分析
        6.5.3 策略优化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加强鸡肉生产监测,尤其是进出口和消费环节
        7.2.2 促进肉鸡生产组织化,加强防疫法规宣传
        7.2.3 完善全面免疫策略,提高防控效率
    7.3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四、新疆动物防疫与卫生保护工作的回顾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肉羊产业“十三五”时期发展回顾及“十四五”趋势展望[J]. 潘丽莎,李军. 中国畜牧杂志, 2022(01)
  • [2]动物防疫法治问题调查研究 ——以X市非洲猪瘟疫情防控为例[D]. 赵雨西. 贵州民族大学, 2021
  • [3]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D]. 刘利.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4]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D]. 耿仲钟.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5]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研究[D]. 张磊. 天津大学, 2017(01)
  • [6]我国布鲁氏菌病流行时空分析与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研究[D]. 陈秋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7(11)
  • [7]中国肉羊产业市场绩效研究[D]. 王士权.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8)
  • [8]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D]. 廖祺. 武汉大学, 2017(06)
  • [9]新疆边境跨界动物疫病传入风险因素调查[J]. 孙洪涛,彭程,孙淑芳,房志远,魏荣,王树双. 中国动物检疫, 2016(12)
  • [10]我国肉鸡产业高致病性禽流感影响与防控的经济研究[D]. 黄泽颖.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02)

标签:;  ;  ;  ;  ;  

新疆动物防疫卫生保护回顾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