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力“洞察力”——本田洞察力混合动力车的技术特点

洞察力“洞察力”——本田洞察力混合动力车的技术特点

一、洞察“Insight”——本田因塞特(Insight)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徐杰[1](2020)在《目的论视角下《赛车空气动力学》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

娄刘生[2](2018)在《新能源汽车冷却系统性能分析及优化控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纯电动汽车相比于传统发动机汽车,行驶过程完全无排放,并且具有结构简单,易于维护,没有噪音等优点,因而也成了汽车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动力锂离子电池组作为当前电动汽车的主要储能装置,具有高能量密度、自放电率低、充放电倍率高、循环寿命长等优点,但在其使用过程中会生成大量的热,而锂离子电池在高温条件下性能衰减很快,这会影响到电池的循环寿命和使用性能,持续的热量堆积还可能会引起爆炸、起火等危险,严重影响电动汽车的使用安全性,所以对动力锂电池组的热管理极其重要。驱动电机作为电动汽车的主要动力输出装置,具有大功率、高扭矩等特点,这使得驱动电机在使用过程中也会生成大量的热,而电机的冷却系统会消耗很多的电能,严重影响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所以制定详细的电机冷却系统工作过程控制策略显得非常关键。本文结合实验和CFD仿真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新能源汽车的动力锂电池组冷却系统进行了详细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电机ATS冷却系统自动控制模块的设计。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了磷酸铁锂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生热机理,并建立了动力锂电池的热效应仿真计算模型,对单体电池在不同放电倍率条件下进行了生热特性仿真分析和电池温度场分布的图像化处理。(2)搭建了动力锂电池内阻特性与温升特性测试实验台架,测试了电池在不同SOC状态下的内阻并对其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测试了1C、2C、3C放电倍率条件下的电池温升,并分析了单体电池温升变化规律的原因。(3)搭建了电池组冷却性能测试实验台架,并建立了电池组冷却结构的计算模型,对初步设计的冷却结构进行冷却性能测试及仿真模型的验证,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电池组的散热结构优化设计和冷却结构在不同冷却条件下的仿真分析。(4)通过实验台架对电机冷却系统中的散热器进行了换热性能测试,以测试数据为基础制定了详细的自动控制策略。利用飞思卡尔MC9S08DZ60主控芯片完成了电机ATS冷却系统自动控制模块的硬件设计与软件开发工作。

刘开[3](2018)在《微型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集成及驱动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缓解能源危机和环境保护,电动化已经成为当代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由于电池技术仍未取得重大突破,电池能量密度不够高,电动汽车续驶里程不足和充电时间长等问题依旧存在,因此提高电动汽车整车性能是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目前微型电动汽车产销量很高,影响力很大,但是普遍存在动力系统设计粗糙,驱动控制系统简单,不配置制动能量回收功能等问题,造成微型电动汽车技术水平低下,本课题结合微型纯电动汽车开发项目,围绕动力系统关键参数匹配和驱动控制策略展开以下研究,旨在提高微型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性能。在总结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拓扑结构、部件选型、参数匹配及性能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微型纯电动汽车性能匹配的客观要求,设计了参数匹配流程和考虑关键影响因素、部件特性和行驶工况等的确定动力系统参数的方法,搭建了微型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匹配的仿真平台,并结合目标车型的相关参数开展了动力系统仿真实验。所开发的动力系统满足目标车型的开发要求。基于遗传算法和整车动力系统性能仿真研究,搭建了微型电动汽车多目标全局优化系统平台。在此平台上,将能量利用率和续驶里程作为优化目标构造适应度函数,将设计指标、动力系统部件特性、法规要求项目数值等作为约束条件。开展了峰值功率、基速、电池额定容量、额定电压、变速器速比的综合优化,得到优化方案,动力性满足设计要求,NEDC循环工况和60km/h等速续驶里程分别提高了7.0%和8.5%,得到满意效果。在研究驾驶需求和驱动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微型电动汽车整车控制系统软件构架,并定义了相应的功能,设计了驱动控制策略和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策略;提出了基于模糊控制原理的一种动态转矩补偿驱动控制策略,有效地提升了动力输出的灵敏性;设计了一种电-液协同制动控制策略,能保证制动稳定可靠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回收制动或滑行时的汽车动能,可对目前微型电动汽车产品进行技术升级和改造。基于dSPACE对驱动控制策略和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策略进行了硬件在环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开发的控制系统达到预期的控制目标,提高了微型电动汽车的动力性和经济性能。

许建青[4](2016)在《锂离子动力电池热状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能源危机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影响下,世界各大汽车厂商均在研发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目前,锂离子电池已在电动汽车中获得广泛应用,而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循环使用寿命和安全性等均受温度的影响。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能够控制动力电池工作过程温度在合理范围,并保证一定的温度均匀性。因此,研究锂离子动力电池热状态对动力电池技术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某型号车用18650磷酸铁锂电池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与仿真相结合的手段建立一个准确的单体电池热状态模型,对模块电池风冷情况下的温度场影响因素进行仿真研究,为动力电池组的冷却组织方式、结构设计提供一定的思路和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1)锂离子电池热特性理论分析。理论研究锂离子电池生热机理,根据焦耳定律和热力学知识,构建锂离子电池生热速率模型;利用传热学知识分析锂离子电池传热模型。(2)单体电池热特性实验研究。搭建电池充放电实验平台,实验研究电池温度和SOC对单体电池欧姆内阻、极化内阻和电动势温度变化系数的影响;测量单体电池在不同工况下工作过程的温升情况,同时分析环境温度和放电倍率对单体电池放电性能的影响。(3)单体电池热状态仿真研究。根据电池内阻等实验数据,拟合电池生热速率关于电池温度和SOC的函数关系,对单体电池在不同工况下工作过程的温度场进行瞬态模拟,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4)模块电池热状态仿真研究。将获得实验验证的单体电池热模型应用到模块电池中,仿真分析不同因素对模块电池风冷情况下温度场分布的影响。

蒲斌[5](2013)在《基于优化算法的ISG速度耦合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节能、环保观念逐步得到广泛认可,各大汽车厂商及研究机构,对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和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作为目前有代表性的节能环保汽车,成为了节能环保汽车研发的热点。其中,混合动力汽车被认为是目前条件下实现节能环保汽车产业化的最为有效和可行的途径。本文以单电机行星排耦合机构的速度耦合混合动力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1建立了整车结构布置图,建立了各关键部件的连接关系图;并对各个关键部件进行了建模研究,主要采用以实验建模法和理论建模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整车行驶动力模型、发动机模型、ISG电机模型、蓄电池模型和行星排动力学模型。为下一步的整车经济性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分析了带有行星排的ISG混合动力传动系统的特点,对系统工作模式进行了分析;基于等效油耗的方法建立了瞬时优化能量管理策略,引入了电池电量等效油耗SOC修正系数和平均预期再生制动功率,对电池电量的等效燃油消耗进行修正,以提高该瞬时优化能量管理策略的精度。3利用动态规划方法,设计了以发动机节气门开度和AMT档位为控制变量,以发动机转速和电池SOC为状态变量,以整个循环发动机燃油消耗最低为目标函数,以电池SOC维持平衡和限制频繁换挡为附加代价函数的动态规划算法。4基于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对瞬时优化能量管理策略和全局优化能量管理策略进行多循环工况的燃油经济性仿真分析,以验证能量管理策略的有效性以及ISG型混和动力汽车与传统汽车相比在燃油经济性方面的优势。目前,世界各大汽车公司均申请了专利对其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策略的技术方案进行保护。通过以上研究内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混合动力系统能量管理策略来规避国外专利,从而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吴湛[6](2012)在《基于能量利用率的典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运行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节能环保的电动汽车运行性能是新能源汽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论文针对目前新能源汽车设计与验收中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技术评价指标的问题,以典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为对象,研究基于高能量利用率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构型、参数匹配和能量管理原理及其设计方法。论文首先根据典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对标试验数据,分别建立基于Advisor的丰田Prius和本田Insight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整车仿真模型,然后对其进行整车能量利用率、动力总成的能量转换效率、系统构型和整车能量管理策略的仿真和对比分析,提出了整车运行性能敏感系数,运用它能够定量地分析整车技术参数和能量管理参数与整车能量利用率的作用关系;接着研究基于运行性能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设计原理,再以此来设计基于高能量利用率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简称HEUR-HEV)及其能量管理策略。随后建立基于AVL Cruise和Matlab/Simuink的HEUR-HEV仿真模型,并对其进行典型循环工况的仿真与分析。最后,为了验证HEUR-HEV设计的合理性,以丰田Prius实车为参考对象,对其进行基于高能量利用率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管理策略的实验与分析。

杜波[7](2012)在《单电机重度混合动力汽车模式切换与AMT换挡平顺性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混合动力汽车将传统的内燃机、电力驱动装置和储能装置结合在一起,通过良好的匹配和优化控制,实现最佳的能量分配,是当今最具实际开发意义的低油耗和低排放新能源汽车。然而,随着混合动力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混合动力汽车动态过程的控制问题在实际研发过程中日益凸显,如模式切换过程引起的整车输出转矩大幅度波动,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简称AMT)换挡过程存在动力中断和换挡冲击等问题,对整车的动力性和平顺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上述动态过程的平顺性控制是推进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在重庆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重度混合动力长安轿车关键技术与样车开发》的资助下,针对装备AMT的单电机重度混合动力汽车,以提高模式切换和换挡过程的平顺性为研究目的,主要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①单电机重度混合动力系统结构特性分析分析了单电机重度混合动力系统的结构特点,确定了系统各主要部件的参数。基于单排行星齿轮机构动力耦合装置的特点,运用模拟杠杆法分析了行星齿轮机构的转速和转矩特性。在此基础上对单电机重度混合动力系统的各种工作模式进行了详细分析,为工作模式切换和AMT换挡平顺性研究奠定了基础。②单电机重度混合动力汽车模式切换控制策略研究在确定了单电机重度混合动力系统各工作模式切换的边界条件以及发动机与电机目标转矩的基础上,根据模式切换过程的相似性,将混合动力系统驱动模式之间的切换进行了分类。针对纯电动行进中启动发动机的模式切换过程,提出了发动机启动过程中电机转矩与离合器结合压力联合控制和发动机启动后电机转矩调节的分阶段动态协调控制策略;针对混合驱动过程中有离合器接合的模式切换过程,提出了基于电机主动调速和离合器接合压力控制的协调控制策略;针对离合器结合后存在发动机和电机转矩变化的模式切换过程,采用了“发动机节气门开度变化率限制+发动机转矩估计+电机转矩补偿”的协调控制策略。基于Matlab/Simulink和Matlab/Stateflow仿真平台对驱动工况下的典型工作模式切换进行了仿真分析,验证了模式切换控制策略的有效性。③单电机重度混合动力汽车AMT换挡平顺性控制策略研究根据单电机重度混合动力汽车的结构特点,针对发动机驱动模式下的AMT换挡过程,采用了电机和发动机电子节气门联合调速的换挡控制策略;针对发动机与电机两自由度混合驱动模式下的AMT换挡过程,提出了不分离换挡离合器的电机主动同步换挡控制策略。基于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对这两种工作模式下的换挡平顺性控制策略进行了仿真分析,验证了换挡控制策略的有效性。④单电机重度混合动力汽车模式切换与AMT换挡品质客观评价研究从整车动力性和舒适性两个方面确定了单电机重度混合动力汽车模式切换与AMT换挡品质的评价指标。在获取模式切换与AMT换挡品质的各评价指标和相应的驾驶员主观评价结果数据样本的基础上,采用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方法,建立了模式切换与AMT换挡品质的客观评价模型。将客观评价模型的预测结果与驾驶员主观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客观评价模型的正确性。通过评价指标个数以及每个评价指标对客观评价模型预测结果的影响分析证明了本文所选择的评价指标的合理性。⑤单电机重度混合动力汽车模式切换与AMT换挡平顺性试验搭建了单电机重度混合动力系统试验台,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和dSPACE实时控制工具,开发了重度混合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分别对模式切换控制策略和换挡平顺性控制策略进行了试验验证。利用建立的客观评价模型对模式切换与AMT换挡品质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客观评价。本文对单电机重度混合动力汽车模式切换与AMT换挡平顺性控制策略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和仿真研究,并通过台架试验对理论分析进行了验证,仿真和试验结果取得了较好的一致性。本文研究为该混合动力汽车的控制策略开发和产业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试验方法。

胡先锋[8](2009)在《并联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优化及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Parallel Hybrid Electric Vehicle,PHEV)是将发动机与电动机通过机械联接接入驱动系统。两个动力源根据不同工作模式,分别进行驱动或者联合驱动。并联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的结构特点,使其动力系统参数的优化匹配以及控制策略的选择,成为提高其节能环保性能的关键技术。本文以某型PHEV为对象,对其动力系统参数的优化方法及其控制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论文首先介绍了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总成的分类和结构,且分别对串联式、并联式和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结构作了详细的分析和举例说明。同时介绍某型PHEV动力总成的结构,并对其运行工况进行说明。在对某型PHEV的动力系统部件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稳态实验数据建立发动机和电动机数学模型。利用汽车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动力系统参数优化模型,确定优化设计变量、优化目标以及优化约束。将所建立的优化模型程序化,运行得出优化结果,优化结果表明,该优化方法在保持原车设计动力性要求的基础上提高了整车燃油经济性。分析了目前所研究的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通过对比,提出采用模糊逻辑控制作为某型PHEV的多能源控制策略进行研究。选择工况需求转矩与发动机目标转矩之差△T及动力电池SOC作为输入参数,以发动机最低燃油消耗模式为目标设计模糊控制规则,设计了某型PHEV的模糊控制器。使用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平台以及电动汽车仿真工具包ADVISOR对其进行二次建模,通过ADVISOR接口实现了模糊控制器对整车模型的控制。使用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制定的城市道路循环工况CYCUDDS工况和欧洲轻型车测试道路循环工况CYCEUDCLOW工况,分别对某型PHEV的整车模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模糊控制策略与原型车采用的电力辅助控制策略相比,动力性、燃油经济性都获得了提高,整车总效率也有明显提高。

徐忠诚[9](2008)在《混合动力汽车驱动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ybrid Electric Vehicle)是汽车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既具有纯电动汽车高效率和低排放或零排放的特性,又具有传统内燃机汽车动力性强和续驶里程长的优点,是当前解决节能、环保问题切实可行的一种过渡方案。目前,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主要有三种驱动结构类型:串联式、并联式和混联式。通过客观分析比较这三种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结构特性及优缺点,综合考虑对车辆的实际使用要求及成本问题等因素,本文所设计的车辆选择了并联式的混合动力驱动系统。本文以风神蓝鸟为设计原型,通过重新设计其驱动系统将风神蓝鸟设计成并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根据风神蓝鸟的动力性指标,确定本文设计车辆的发动机功率、电动机功率、蓄电池功率、主减速比和变速器速比等参数及驱动系统主要部件的类型。分析了电动汽车专用仿真软件ADVISOR的原理及使用方法,建立了发动机、电动机、蓄电池、变速器等各部件模型及整车模型。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以ADVISOR为仿真平台,在仿真软件中输入仿真参数、设置测试性能、选择循环工况,分别对风神蓝鸟和本文设计的车辆进行仿真运算,分析比较仿真结果。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并联汽车和风神蓝鸟相比,在不降低动力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了燃油经济性和改善了排放性能,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和实际应用的社会、经济效益。另外,本文还对部分参数进行了优化,对比分析了不同控制策略对本文设计的并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整车性能的影响,确定了适合于本文所设计车辆的控制策略。

龚君[10](2007)在《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汽车的使用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于是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登上了历史舞台。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以其独有的特点得以在这一时期成为非常有前途的产品。而控制策略是整个混合动力系统的核心,它影响了混合动力系统的结构和选型,决定了整车运行的经济性。笔者希望借此文提出一些新的观点。本文对控制策略的分析来自于对在典型城市公交工况下某一特定车型的定量计算来进行的,之所以选择典型城市公交工况是因为其平均行驶车速低、怠速时间长、制动频繁、功率需求波动范围大的特点,能够体现混合动力系统的优势。通过计算可以看出传统汽车在运行时瞬时功率需求和平均功率需求相比存在巨大矛盾,为了满足最大功率需求选择的发动机经常工作在较低的功率下,因此效率非常低下,最后提出了功率和能量分开管理的思想。通过计算可以大致了解混合动力系统的运行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匹配计算,然后对混合动力的经济性作了全面的分析,指出了混合动力系统的优势和不足,旨在对混合动力系统的经济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文章的最后是通过对当前流行的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的控制策略的概括和分析,提出了基于转矩的控制策略,通过仿真可以看到这种控制策略较好地解决了瞬时功率需求和平均功率需求地矛盾,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行性的结构方案并详细阐述了它的工作原理。

二、洞察“Insight”——本田因塞特(Insight)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洞察“Insight”——本田因塞特(Insight)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2)新能源汽车冷却系统性能分析及优化控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2.1 动力电池的分类
        1.2.2 动力锂电池的热管理研究现状
    1.3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的热管理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锂离子电池热特性及液冷冷却计算模型建立
    2.1 动力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及基本工作原理
        2.1.1 动力锂电池的结构
        2.1.2 动力锂电池的工作原理
    2.2 动力锂电池的生热机理
    2.3 仿真模型的建立
        2.3.1 几何模型和网格划分
        2.3.3 网格无关性检查
        2.3.4 单体电池热特性计算模型
        2.3.5 电池组及冷却结构计算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锂电池生热特性实验分析及仿真研究
    3.1 实验台架的搭建
    3.2 单体锂离子电池生热特性实验分析
        3.2.1 动力锂电池的内阻特性实验
        3.2.2 动力锂电池的温升特性实验
    3.3 单体动力锂电池生热特性仿真研究
        3.3.1 热源项参数的确定
        3.3.2 仿真结果实验验证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动力锂电池组液冷冷却结构优化设计及仿真分析
    4.1 动力锂电池组冷却结构的设计及实验研究
        4.1.1 冷却结构的设计
        4.1.2 微通道冷板液冷方式的实验研究
    4.2 冷却结构的优化设计
        4.2.1 计算模型的实验验证
        4.2.2 优化方案设计
    4.3 冷却性能仿真结果与分析
        4.3.1 冷却液流量对散热性能的影响
        4.3.2 冷却液进口温度对散热性能的影响
        4.3.3 不同放电倍率下的散热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机冷却系统控制模块及策略设计
    5.1 电机冷却系统散热器性能测试
    5.2 控制策略的设计
    5.3 控制单元软硬件设计
        5.3.1 主控芯片的选型
        5.3.2 硬件设计
        5.3.3 软件开发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硕士期间申请的专利
硕士期间获得的主要奖励

(3)微型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集成及驱动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纯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1.2.1 国外纯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1.2.2 国内纯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1.2.3 微型纯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1.3 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参数匹配与驱动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3.1 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参数匹配
        1.3.2 纯电动汽车驱动控制策略
        1.3.3 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策略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微型纯电动汽车系统构型及部件特性研究
    2.1 微型电动汽车系统拓扑结构选择
    2.2 微型电动汽车的设计需求分析
    2.3 基本参数设定
    2.4 车辆纵向动力学模型
    2.5 电机选型及特性研究
        2.5.1 电机的分类及性能比较
        2.5.2 永磁同步电机特性及关键参数
        2.5.3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2.5.4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
        2.5.5 永磁同步电机效率特性
    2.6 动力电池选型及特性研究
        2.6.1 动力电池分类及选型
        2.6.3 电池输出特性分析
    2.7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微型纯电动汽车动力部件关键参数匹配
    3.1 整车目标性能参数
    3.2 动力部件参数初始匹配流程
    3.3 电机参数的选择
        3.3.1 电机峰值功率的选择
        3.3.2 电机额定功率的选择
        3.3.3 电机最高转速和传动比的选择
        3.3.4 电机基速和峰值转矩的选择
        3.3.5 以常规车速匹配电机额定参数
    3.4 电池参数选择
        3.4.1 功率需求匹配电池参数
        3.4.2 能量需求匹配电池参数
        3.4.3 变速器参数验证
        3.4.4 参数初始匹配结果
    3.5 整车性能仿真试验
        3.5.1 仿真方案设计
        3.5.2 AVL Cruise软件平台介绍
        3.5.3 基于AVL Cruise建立动力系统仿真模型
        3.5.4 整车模块
        3.5.5 电机模块
        3.5.6 电池模块
        3.5.7 仿真任务建立
        3.5.8 仿真试验结果
    3.6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动力系统参数优化
    4.1 引言
    4.2 基于遗传算法的参数优化
        4.2.1 多目标参数优化问题提出
        4.2.2 优化变量确定
        4.2.3 目标函数
        4.2.4 约束条件
        4.2.5 遗传算法优化方程确定
    4.3 优化方案设计
        4.3.1 整车性能仿真系统
        4.3.2 优化结果及仿真验证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驱动和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策略及硬件在环测试
    5.1 整车控制系统结构和功能定义
        5.1.1 整车控制系统结构
        5.1.2 整车控制系统功能定义
    5.2 纯电动车驱动控制策略研究
        5.2.1 加速踏板特性
        5.2.2 驱动模式定义
        5.2.3 正常模式驱动控制策略
        5.2.4 基准转矩
        5.2.5 基于模糊控制算法动态补偿转矩计算
        5.2.6 正常模式驱动控制策略建模
    5.3 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策略研究
        5.3.1 制动能量回收潜力分析
        5.3.2 电动汽车制动力分配的要求
        5.3.3 电机与液压协同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策略设计
        5.3.4 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策略建模
    5.4 基于dSPACE硬件在环实验
        5.4.1 dSPACE实时快速控制原型及硬件在环仿真统一平台
        5.4.2 硬件在环仿真实验设计
        5.4.3 快速控制原型开发
        5.4.4 驱动控制策略硬件在环仿真实验
        5.4.5 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策略硬件在环仿真实验
    5.5 本章小节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锂离子动力电池热状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电动汽车发展历程与现状
        1.1.1 电动汽车发展历程
        1.1.2 国内外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1.1.3 电动汽车关键技术
    1.2 动力电池热状态研究意义与现状
        1.2.1 动力电池热状态研究意义
        1.2.2 电池生热模型研究现状
        1.2.3 电池散热方案研究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锂离子电池热特性理论研究
    2.1 锂离子电池结构和工作原理
    2.2 锂离子电池生热机理
    2.3 锂离子电池传热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单体电池热特性实验研究
    3.1 单体电池热特性实验设计
        3.1.1 内阻测量实验
        3.1.2 电动势温度变化系数测量实验
        3.1.3 电池放电温升测量实验
    3.2 电池生热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3.2.1 电池温度和SOC对内阻的影响
        3.2.2 SOC对电动势温度变化系数的影响
    3.3 温度对电池放电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单体电池热状态仿真研究
    4.1 单体电池仿真模型建立
        4.1.1 电池几何模型
        4.1.2 电池热物性参数选取
        4.1.3 内热源计算
        4.1.4 初始条件、边界条件设置
    4.2 单体电池温度场瞬态仿真
        4.2.1 仿真结果分析
        4.2.2 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模块电池热状态仿真分析
    5.1 CFD技术简介及其应用
    5.2 模块电池仿真模型建立
        5.2.1 几何模型
        5.2.2 流动模型、物性参数和边界条件等设置
    5.3 模块电池仿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优化算法的ISG速度耦合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混合动力汽车的分类及研究现状
        1.2.1 混合动力汽车分类
        1.2.2 混合动力汽车的研究现状
    1.3 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策略研究现状
        1.3.1 基于规则的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3.2 基于优化的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ISG 型混合动力汽车结构和整车建模
    2.1 ISG 型混合动力汽车结构
    2.2 ISG 型混合动力驱动模型
    2.3 ISG 型混合动力部件建模
        2.3.1 发动机模型
        2.3.2 电机模型
        2.3.3 蓄电池模型
        2.3.4 行星机构模型
        2.3.5 车轮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瞬时优化算法的能量管理策略
    3.1 ISG 型混合动力汽车工作模式分析
        3.1.1 纯电动模式
        3.1.2 发动机单独驱动模式
        3.1.3 行车充电模式
        3.1.4 电机助力模式
        3.1.5 再生制动模式
    3.2 整车瞬时优化函数的建立
        3.2.1 电池电能瞬时等效油耗的计算
        3.2.2 电池荷电状态控制
        3.2.3 再生制动能量的修正
    3.4 整车瞬时优化算法求解及求解结果
        3.4.1 整车瞬时优化算法求解
        3.4.2 整车瞬时优化算法求解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全局优化算法的能量管理策略
    4.1 全局优化算法基本理论
    4.2 整车全局优化函数的建立
        4.2.1 动态规划阶段的划分
        4.2.2 动态规划方程的建立
        4.2.3 性能指标函数的建立
    4.3 整车全局优化算法求解及求解结果
        4.3.1 整车全局优化算法求解
        4.3.2 整车全局优化算法求解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整车仿真及结果分析
    5.1 循环工况的选择及仿真参数设置
    5.2 多循环工况仿真分析
        5.2.1 1015 仿真分析
        5.2.2 udds 仿真分析
    5.3 瞬时优化和全局优化能量管理策略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目录

(6)基于能量利用率的典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运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运行性能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系统构型
        1.2.2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运行性能的研究现状
        1.2.3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运行性能研究的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能量利用率的典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运行性能研究
    2.1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运行性能
        2.1.1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动力性
        2.1.2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2.1.3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排放性
    2.2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能量利用率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能量利用率的典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运行性能的试验与仿真分析
    3.1 典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结构形式和技术参数分析
    3.2 典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运行性能试验与分析
    3.3 基于能量利用率的典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运行性能仿真分析
        3.3.1 典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动力性对比分析
        3.3.2 典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和能量利用率对比分析
        3.3.3 典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排放性对比分析
    3.4 典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能量管理策略对比分析
        3.4.1 Prius 能量管理策略分析
        3.4.2 Insight 能量管理策略分析
        3.4.3 Prius 和 Insight 的能量管理策略对比分析
    3.5 典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的能量利用率分析
        3.5.1 典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发动机的能量转换效率对比分析
        3.5.2 典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电动机的能量转换效率对比分析
        3.5.3 典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对比分析
        3.5.4 典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传动系统的传动效率对比分析
    3.6 影响典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运行性能的敏感系数分析
        3.6.1 影响 HEV 动力性能的敏感系数分析
        3.6.2 影响 HEV 燃油经济性的敏感系数分析
        3.6.3 影响 HEV 能量利用率的敏感系数分析
        3.6.4 影响 HEV 排放性的敏感系数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高能量利用率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UR-HEV)设计
    4.1 HEUR-HEV 系统设计原理
    4.2 HEUR-HEV 动力系统设计
        4.2.1 HEUR-HEV 的发动机参数设计
        4.2.2 HEUR-HEV 的驱动电机及电动/发电机参数设计
        4.2.3 HEUR-HEV 的电池参数设计
    4.3 HEUR-HEV 传动系统参数设计
    4.4 HEUR-HEV 能量管理策略设计
    4.5 HEUR-HEV 整车运行性能仿真分析
        4.5.1 HEUR-HEV 的动力性分析
        4.5.2 HEUR-HEV 的燃油经济性和能量利用率分析
        4.5.3 HEUR-HEV 的排放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高能量利用率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管理策略仿真实验与分析
    5.1 丰田 Prius 的道路试验
    5.2 HEUR-HEV 能量管理策略仿真实验与分析
        5.2.1 HEUR-HEV 能量管理策略仿真实验原理
        5.2.2 HEUR-HEV 能量管理策略仿真实验的对比分析
    5.3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7)单电机重度混合动力汽车模式切换与AMT换挡平顺性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1.2 国内外混合动力汽车发展现状
    1.3 混合动力汽车模式切换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4 混合动力汽车 AMT 换挡平顺性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5 混合动力汽车模式切换与换挡品质客观评价研究现状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单电机重度混合动力系统的结构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单电机重度混合动力系统总体结构及组成部件参数
        2.2.1 总体结构
        2.2.2 主要组成部件参数
    2.3 单电机重度混合动力系统的特点
    2.4 行星齿轮机构特性分析
        2.4.1 转速特性
        2.4.2 转矩特性
    2.5 单电机重度混合动力系统工作模式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单电机重度混合动力汽车模式切换动态过程控制策略研究
    3.1 引言
    3.2 转矩分配策略
        3.2.1 驾驶员需求转矩识别
        3.2.2 工作模式区域划分
        3.2.3 发动机和电机目标转矩分配
    3.3 动力源和湿式多片离合器的控制
        3.3.1 发动机的控制
        3.3.2 电机的控制
        3.3.3 湿式多片离合器的控制
    3.4 模式切换控制策略
        3.4.1 模式切换分类
        3.4.2 第一类模式切换控制策略
        3.4.3 第二类模式切换控制策略
        3.4.4 第三类模式切换控制策略
    3.5 模式切换总体控制流程
    3.6 仿真分析
        3.6.1 纯电动切换至发动机驱动仿真
        3.6.2 混合驱动 b 至混合驱动 a 仿真
        3.6.3 发动机驱动至混合驱动 a 仿真
    3.7 本章小结
4 单电机重度混合动力汽车 AMT 换挡平顺性控制策略研究
    4.1 引言
    4.2 单电机重度混合动力汽车在发动机驱动模式下的 AMT 换挡平顺性控制策略
        4.2.1 换挡过程动力学分析
        4.2.2 基于电机与发动机电子节气门联合调速的换挡平顺性控制策略
    4.3 单电机重度混合动力汽车两自由度混合驱动模式下的 AMT 换挡平顺性控制策略
        4.3.1 换挡过程动力学分析
        4.3.2 不分离换挡离合器的电机主动同步换挡平顺性控制策略
    4.4 仿真分析
        4.4.1 单电机重度混合动力汽车在发动机驱动模式下的换挡平顺性仿真
        4.4.2 单电机重度混合动力汽车两自由度混合驱动模式下的换挡平顺性仿真
    4.5 本章小结
5 单电机重度混合动力汽车模式切换与 AMT 换挡品质客观评价研究
    5.1 引言
    5.2 模式切换与 AMT 换挡品质评价指标的确定
    5.3 模式切换与 AMT 换挡品质客观评价建模
    5.4 客观评价模型预测结果分析
    5.5 评价指标对客观评价模型预测的影响分析
        5.5.1 评价指标个数对客观评价模型预测结果的影响
        5.5.2 每个评价指标对客观评价模型预测结果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6 单电机重度混合动力系统模式切换与 AMT 换挡平顺性试验
    6.1 引言
    6.2 台架试验系统
        6.2.1 台架试验系统组成
        6.2.2 试验台工作原理
        6.2.3 数据采集及控制系统
    6.3 测控软件开发
    6.4 试验分析
        6.4.1 模式切换试验
        6.4.2 AMT 换挡平顺性试验
        6.4.3 模式切换与 AMT 换挡品质的客观评价
    6.5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继续研究的方向
        7.2.1 创新点
        7.2.2 继续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8)并联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优化及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混合动力汽车的开发背景及意义
    1.2 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状况
        1.2.1 国外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状况
        1.2.2 国内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情况
    1.3 混合动力汽车的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4 课题来源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混合动力汽车的驱动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
    2.1 引言
    2.2 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3 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结构模型
        2.3.1 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3.2 本田Insight混合动力汽车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4 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结构模型
    2.5 本文所研究某型PHEV的动力总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并联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系统优化与建模仿真
    3.1 引言
    3.2 动力系统部件建模
        3.2.1 行驶动力学模型
        3.2.2 发动机数学模型的建立
        3.2.3 电动机数学模型的建立
    3.3 优化模型的建立
        3.3.1 设计变量的确定
        3.3.2 优化目标函数的确定
        3.3.3 优化约束的确定
    3.4 优化程序的设计和优化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研究与建模
    4.1 引言
    4.2 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概述
        4.2.1 基于规则的逻辑门限控制策略
        4.2.2 瞬时优化控制策略
    4.3 模糊逻辑控制策略和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4.3.1 混合度与控制原则选择
        4.3.2 模糊逻辑控制策略参数选择
        4.3.3 某型PHEV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4.4 模糊逻辑控制策略在ADVISOR中的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糊逻辑控制策略的仿真结果分析
    5.1 控制策略仿真结果
        5.1.1 CYC_EUDC_LOW循环工况下仿真分析
        5.1.2 CYC_UDDS循环工况下仿真分析
    5.2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6.1 论文研究结论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在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9)混合动力汽车驱动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论
    1.1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概述
    1.2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混合动力汽车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1.3.1 国外在混合动力电动汽车领域的研究状况
        1.3.2 我国在混合动力电动汽车领域的研究状况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结构类型及仿真方法分析
    2.1 混合动力汽车的分类
        2.1.1 串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2.1.1.1 结构特点
        2.1.1.2 串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优缺点
        2.1.2 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特点及分类
        2.1.2.1 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特点
        2.1.2.2 转速合成式PHEV
        2.1.2.3 转矩合成式PHEV
        2.1.2.4 牵引力合成式PHEV
        2.1.2.5 并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优缺点
        2.1.3 混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2.1.3.1 开关式
        2.1.3.2 动力分配式
        2.1.3.3 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优缺点
    2.2 仿真方法分析
        2.2.1 前向仿真方法
        2.2.2 后向仿真方法
        2.2.3 前向仿真与后向仿真的不同作用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并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驱动系统主要部件的选择及控制策略分析
    3.1 部件的选型
        3.1.1 发动机的选型
        3.1.2 电动机的选型
        3.1.3 储能装置的选型
        3.1.4 变速器的选型
    3.2 主要参数的选择
        3.2.1 发动机功率的选择
        3.2.2 电动机额定功率的选择
        3.2.3 蓄电池额定功率的选择
        3.2.4 主减速器速比的确定
        3.2.5 最大传动比的确定
    3.3 并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控制策略分析
        3.3.1 电力辅助式控制策略
        3.3.2 SOC扭矩平衡式控制策略
        3.3.3 自适应控制策略(SACS,Self Adaptive Control Strategy)
        3.3.4 模糊逻辑控制策略(FLCS,Fuzzy Logic Control Strategy)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HEV驱动系统ADVISOR仿真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4.1 仿真软件ADVISOR简介
    4.2 ADVISOR的使用方法
        4.2.1 ADVISOR的仿真界面
        4.2.2 汽车参数设置
        4.2.3 仿真参数设置
        4.2.4 仿真结果
    4.3 驱动系统主要部件仿真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4.3.1 发动机模型
        4.3.2 电动机模型
        4.3.3 蓄电池模型
        4.3.4 变速器模型
    4.4 基于ADVISOR的整车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仿真结果分析与研究
    5.1 仿真结果分析
        5.1.1 仿真参数的设置
        5.1.2 测试循环工况选择
        5.1.3 设置性能测试选项
        5.1.3.1 加速性能测试
        5.1.3.2 爬坡性能测试
        5.1.4 仿真结果分析
    5.2 主减速比的优化
    5.3 主减速比优化后的仿真分析
    5.4 不同控制策略对仿真结果的影响
        5.4.1 控制策略对整车性能的影响
        5.4.2 不同控制策略下电池SOC的变化情况
        5.4.3 不同控制策略下电池的充、放电效率
        5.4.4 不同控制策略下发动机的工作效率
        5.4.5 不同控制策略下电动机的工作效率
        5.4.6 不同控制策略下传动系的工作效率
        5.4.7 不同控制策略下的能量利用情况
    5.5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混合动力的开发背景
    1.2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是发展趋势
    1.3 国内外混合动力发展现状
        1.3.1 国外混合动力的发展情况
        1.3.2 国内混合动力的发展情况
    1.4 混合动力汽车面临的技术问题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混合动力汽车的驱动方式和工作原理
    2.1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驱动类型
    2.2 串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结构模型
        2.2.1 串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2.2 WG6120HD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3 并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结构模型
        2.3.1 并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3.2 本田Insight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4 混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结构模型
        2.4.1 丰田Prius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4.2 混联式混合动力动力总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性计算和分析
    3.1 车辆行驶动力平衡方程
    3.2 典型城市公交循环
        3.2.1 城市公交行驶特点
        3.2.2 典型城市公交运行工况图
    3.3 整车模型计算参数
    3.4 计算结果和分析
        3.4.1 发动机功率和能量分布
        3.4.2 发动机与电动机转动惯量的对比
    3.5 动力系统的匹配
        3.5.1 发动机功率的选择
        3.5.2 传动比的选择
        3.5.3 举例说明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混合动力汽车经济性分析
    4.1 混合动力的优点
        4.1.1 非稳态工况的适应性
        4.1.2 运动质量惯性矩的影响
        4.1.3 停车怠速的影响
        4.1.4 工作效率的影响
        4.1.5 制动能量回收的影响
        4.1.6 控制过程的影响
    4.2 混合动力的缺点
        4.2.1 质量的影响
        4.2.2 转换效率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控制策略
    5.1 并联控制策略概述
        5.1.1 以车速为主要参数的控制策略
        5.1.2 以功率为主要参数的控制策略
        5.1.3 以成本为目标的控制策略
        5.1.4 以经济性为目标的控制策略
        5.1.5 模糊控制策略
    5.2 控制策略的分析
    5.3 以转矩为核心的控制策略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洞察“Insight”——本田因塞特(Insight)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目的论视角下《赛车空气动力学》翻译实践报告[D]. 徐杰. 广西科技大学, 2020
  • [2]新能源汽车冷却系统性能分析及优化控制的研究[D]. 娄刘生. 江苏大学, 2018(02)
  • [3]微型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集成及驱动控制策略研究[D]. 刘开.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4]锂离子动力电池热状态研究[D]. 许建青. 浙江大学, 2016(07)
  • [5]基于优化算法的ISG速度耦合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策略研究[D]. 蒲斌. 重庆大学, 2013(03)
  • [6]基于能量利用率的典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运行性能研究[D]. 吴湛.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7]单电机重度混合动力汽车模式切换与AMT换挡平顺性控制策略研究[D]. 杜波. 重庆大学, 2012(02)
  • [8]并联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优化及控制策略研究[D]. 胡先锋. 合肥工业大学, 2009(11)
  • [9]混合动力汽车驱动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D]. 徐忠诚. 长安大学, 2008(02)
  • [10]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的研究[D]. 龚君. 武汉理工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洞察力“洞察力”——本田洞察力混合动力车的技术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