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症状教学经验

神经症状教学经验

一、神经系统症状学授课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肖雄[1](2021)在《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十七年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针灸推广运动从开始实施到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勾勒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结合时代背景、政治动因、社会环境等进行历史分期研究,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剖析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起伏的原因及国家力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对运动中的典型事例进行个案研究;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和针灸(中医)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在掌握丰富史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的针灸推广运动全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力求再现“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历史面貌。同时,结合这一时期政治动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采用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等,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的发生原因、主要内容和阶段性特色进行研究;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历史考据法对针灸推广运动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和典型临床运用进行分析考察。成果: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置于宏大历史叙事角度下,分析领导组织力量、参与群体、学习内容、推广方式诸要素,全面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客观再现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史实。确定了针灸推广运动开始的时间与标志性事件;将推广运动分为四个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初期(1951年2月《人民日报》发出号召至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之前)、中期(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后至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前)、高潮期(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至1962年底)和后期(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并分别客观分析、总结了各时期的阶段性特色和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并普及使用的电针、水针、耳针、梅花针四种典型新针法和针灸治疗疟疾、针灸治疗血吸虫病、针刺治疗阑尾炎、针刺治疗聋哑四项典型临床运用进行个案研究和历史考证。重新梳理了电针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推广情况,水针发明过程、代表人物及推广情况,耳针被介绍至国内并被推广和经典化的过程,梅花针的发明、推广应用与更名争议等。从国家政策和卫生建设需要的角度分析研究针灸推广治疗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史实;梳理了针刺治疗阑尾炎的历史进程;并对针刺治疗聋哑的发明情况、政治推动因素等进行了考察。同时,对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的“针灸休克”治疗精神病、首例针刺麻醉的学术争议以及“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历史研究。从国家建设、政治领导、针灸特质等角度深度剖析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总结归纳了针灸推广运动的政治特点和组织特点;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对不同参与群体在思想意识、政治品格和医学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当代针灸发展和国家卫生建设的影响;客观总结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论:“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中医药参与卫生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事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呈现出阶段性特色和数次高潮起伏。其不仅是一项卫生工作,振兴并重塑了中国针灸学和当代针灸业;更被上升为国家行为和政治任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新中国卫生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和针灸疗法“多、快、好、省”的特质是这场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坚持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采用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以及大力开展群众性运动是针灸推广运动的主要特点。通过针灸推广运动,针灸医师接受了社会主义政治规训和现代医学知识,改变了传统从业与受业方式;西医接受了政治身份的重新塑造,培养了无产阶级政治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待中医的态度;普通民众增强了对针灸的认知,基层、边远地区人民的卫生健康得以有更多医疗保障。针灸推广运动也影响了疗法自身的形塑,使针灸学走向科学化、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为当代针灸的传承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参与构建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基本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的卫生面貌,有助于强化政治宣传,巩固国家治理。其历史经验在于: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其历史教训提示:医学技术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同时应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行政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有助于深化考察中共领导下的中医工作和新中国卫生事业建设,可为当代针灸及医疗卫生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中医工作开展和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参考。

徐宣哲[2](2021)在《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研究 ——以人教版《稳态与调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高中生物学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其重要理念“在真实情境中开展教学和评价,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想法”、“利用现实生活的素材和情景开展生物学教与学”等如航标灯般指导教学实践、引导教师行为。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欲改变目前的教学现状使生物课堂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就需不断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养分。本研究旨在通过生活化教学实践,探究其对学生学习成绩、学习兴趣、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并为一线生物教师提供生活化素材和教学设计,从而为他们的生活化教学实践提供参考,进而改善高中生物学课程教学现状,培养高中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本论文运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教材分析法、访谈法。首先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确定研究方向,了解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相关理论知识。其次,通过生活化教学现状调查发现:生活化教学现状并不乐观,阻碍教学内容生活化实施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对教材中生活化内容不太熟悉,且缺乏生活化教学设计、实践指导和依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以高二年级9班学生为实验组(使用生活化教学方式授课),10班学生为对照组(使用传统方式授课),进行了为期半年的教学实践。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生物成绩和学习兴趣进行前测,实验后又进行后测,利用Excel和SPSS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知教学实践后实验组的生物成绩和学习兴趣显着提高,为了探究生活化教学实践对学生其他方面产生的影响,本研究在实验后对实验组不同层次的16名学生进行了访谈,根据访谈结果得知实施生活化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都很有帮助。另外,本论文还对人教版《稳态与调节》部分章节的生活化内容进行剖析,并提供了生活化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合理化建议,服务于教学,供一线生物教师参考借鉴。根据为期半年的实践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成绩方面:实施教学内容生活化能够明显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成绩;(2)生物学学习兴趣方面:实施教学内容生活化能够显着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3)其他方面:实施教学内容生活化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而且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探究能力、思维能力。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生活化是提高生物学教学实效性的现实需要,是培养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关键,是我国高中生物学教育的发展方向。生活化教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必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成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教育实践模式。

郑紫荆[3](2020)在《应用“起点能力分析”组织邦丙中学初中生物学教学研究》文中指出起点能力指学习者在从事特定学科内容或任务学习前已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和态度。本研究集成了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及实验研究法,对七年级学生相关生物学知识进行起点能力分析,以此为教学的出发点,探索并解决基于起点能力分析进行教学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总结相应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激情,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本论文分别将云南省临沧市双江自治县邦丙中学七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分为实验班与对照班,于2019年3月—2020年1月开展了为期一学年的教学实践。多年教学实践提示,学生对于《人体的呼吸》和《神经系统的调节》等教学内容存在概念理解易混淆和出错的情况,同时发现本届学生所使用的小学科学教材中,与这两节知识相关的学习时间较早、相关知识储备少、所涉及的生物学概念模糊。因此,本研究对实验班首先以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开展学生的生物学兴趣、所掌握的主要生物学知识和技能,以及生物学的学习态度等起点能力分析。发现近一半的学生对生物学学习兴趣索然、对《人体的呼吸》和《神经系统的调节》知识了解极少、不喜欢教师满堂灌、更愿意动手参与实验。根据以上学习起点,采用实验研究法对实验班学生的生物学教学采取了组建学习兴趣小组、充分开展实验课、导学案导学、游戏教学、体验绘图等教学,进行了4次教学案例的实践研究。对照班按照常规教学法正常教学。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班比较,实验班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有了明显提高、学习态度有了积极转变,在章节测试和期末测试中,实验班较对照班学生成绩明显提高。因此,基于起点分析的学习兴趣小组活动、实验课、导学案、适宜的游戏教学和体验绘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和思考能力、识记相关知识结构图都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李小兰[4](2020)在《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从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的维度出发,系统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中提及病种,编制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探究其高发病种,并剖析高发病种危险因素,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得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最终结论,有望提高侗族防病抗病能力,为相关部门制定综合防治措施和健康政策提供相应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作为本文主要的数据收集方法,以网络文献挖掘和手动查阅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全面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从中严格筛选与本研究相关度高的资料。2.统计和归纳法运用扎根理论将收集的文献资料按照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进行3级编码,最终找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结论。3.比较分析法运用比较分析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分析,根据比较结果得出重要结论。结果1.侗族传统命名法具有本土性、古朴性、历史性等特征,侗医常按照11种疾病命名方法对传统病种进行分类。传统命名法病种以外的为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其含有部分中医学和部分西医学疾病病种。2.采用临床医学学科分类准则,将侗族传统命名法病种与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按照内科(400个、326个)、外科(199个、66个)、妇产科(91个、101个)、儿科(260个、34个)、皮肤性病科(92个、29个)、五官科(90个、73个)、男科(15个、6个)等七大类别进行分类。两种命名法相同的高发病种共5个,不同的高发病种共12个。因目前掌握资料有限,尚有167种传统病种无法准确分类。3.经分析得知,侗医两种命名法疾病谱具有差异性。侗族传统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儿科、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妇科、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呼吸系统、五官科,主流医学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儿科、五官科、妇科、泌尿系统、皮肤科。由上可知,侗族传统命名法疾病谱中的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在主流医学命名法疾病谱中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运动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科,其余七大疾病谱虽然相同,但其排序却大相径庭。结论1.从疾病命名方式可看出侗医两种疾病命名法具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侗族传统命名法带有鲜明的侗族文化色彩,值得深入研究。深挖两种疾病命名法可知,其具有互相嵌入、相互补充等融合现象。传统命名法虽已形成自己的疾病分类方式,但疾病分类系统尚未形成统一标准。2.在侗医两大命名法病种中,外伤、心脑血管系统、妇科、消化系统中某些疾病始终都处于高频发病状态。疾病谱上升较为明显的有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下降较为明显的有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3.通过深入分析侗族疾病谱规律背后原因,得出影响侗族患病最主要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条件、侗族传统文化、社会环境、个人健康意识、自然环境等五大方面。这些因素可为后续研究者探究相关病种提供一定的思路。基于本文探究的疾病谱背后规律,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科研人员、个人健康防控等方面出发,得出疾病谱的变化规律对贵州公共卫生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刘慧鸿[5](2020)在《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精神养生被认为是中医养生方法之一,并贯穿于养生始终,是养生活动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人民在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诸多方面的健康需求如何实现,是一个在宏观层面涉及社会文化,在微观层面涉及精神调摄的多层面问题。中医药学凝聚着的深邃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对于创造性的解决如此宏大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精神养生的文献、理论、案例和策略研究,对此种实际上涉及面甚广的健康需求提出精神养生的理解和主张,探索精神养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状态和价值实现。方法:研究方法也属于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或观念认知方面的事物。如有中医学者所认为的“由于时代性的遮蔽”,养生缺少精神独立的系统研究。解除时代性的遮蔽是社会文化层面的宏大的精神需求。所以在研究方法上,立足传统文化、体现文化自觉,从而其根本方法就是传统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道学的”“观照的”方法。同时研究内容,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根本上也是传统文化和文化自觉。所以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是相应、相融、相生的,在传统文化的“共冶一炉”中,这也是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面向。个体、群体就是在文化的抱持中健康成长的,放眼古今中外,没有比文化自觉更能提升人民精神境界、鼓舞人心和促进个体健康的事物。“道学的”“观照的”方法的特征,首先是境界取向。境界立意高远,就能“整全”“顾及全面”。借鉴整体论、内省法、创造性诠释等已有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思想内核,都承继了传统文化。同时,论文也使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由此呈现“整全的顾及全面的多层远近观”。具体步骤为,首先对精神养生与道学的关系进行探讨,然后以精神养生、心理养生、情志养生、心性修养等为检索关键词在中英文数据库对文献检索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精神养生的传统智慧进行阐释。借鉴于阐释得到的洞见,先在宏观层面、社会层面进行考察以完成理论探索,并明确理想和主张;最后通过精神养生相关的实践进行体验和考察,对如何实现理想和主张提供策略建议。成果:在文化层面,立足传统文化,以“道学”的阐释能力,展示精神养生的内在体系,阐明精神养生的“道”与“术”、“知”与“行”,使得对精神养生之本来面目有一个意会。并将道学这个研究方法与精神养生这个研究对象交融在一起,呈现为文化自觉的一种形式。在个体层面,通过道学的观照使得个体对精神养生的面貌有一个俯瞰,心中对如何精神养生有一个总览而不失细节的心智地图,协助个体在有限的生命和急迫的生活节奏的两难中找到可行、必行、乐行的实践道路。结论:本研究开启精神养生的新的自觉,在最大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主的基础上阐释精神养生,在体现精神养生所追求的“精神内守”“独立守神”的境界中观照精神养生。论文主要有以下创新:一、在研究方法上,论文创造性的在养生学研究中运用整体论的、自本体诠释的方法、内省的方法等体现道学观照的方法;由分析式、还原式的研究范式,转向道学、整体论的、内省的方法;由以西诠中的解释转向自身解释,转向文化自觉的解释。论文将相关的现代健康理论、方法和技术纳入道学的观照之中,也就等于纳入了精神养生的理论和实践,这种纳入也是一种“与新科技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是“超世界水平的发展方向”的一种可能形式,是文化自觉的呈现。二、论文以问道的精神把精神养生作为生命过程始终存在的一种本质。创造性的提出了“入道-养生-疗疾”的健康实践连续谱,鲜活的呈现了精神养生贯穿于养生始终,同时强调养生贯穿生活始终。三、论文阐释了精神养生“道”与“术”的知识体系结构,“施”与“受”的实践体系结构,“知识体系结构”与“实践体系结构”形成的真知真行结构,构成了精神养生的三重太极结构。论文清晰了精神养生知识丛林的观感,拓展实践视野,有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选择自己的健康道路。四、论文从精神养生内生的理论视角初步提出发挥精神养生社会价值的建议。

鲁美苏[6](2020)在《正念减压疗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睡眠质量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构建适合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正念减压疗法干预方案,并验证该方案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本研究包括两个阶段:1.正念减压疗法干预方案的构建:在前期研究、文献回顾、正念训练的三轴模型及小组动力学理论的指导下,形成干预方案初稿,进一步开展专家咨询进行修订,并选取研究对象开展预试验,最终形成干预方案的施测稿。2.评价正念减压疗法干预方案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干预效果。选取2019年3~8月在郑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两个血液净化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以血液净化中心为单位,抛硬币法分为两组,一组为干预组,一组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规护理,而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8周的正念减压疗法干预。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美国 12条目简明健康测量量表(Medical Outcomes Study 12-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12)及透析间期体重增长(%),透析前收缩压、舒张压及血清白蛋白水平评价正念减压疗法的干预效果,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收集资料。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0软件分析数据,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卡方检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等,使用Process 3.3插件运用bootstrap法等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1.构建的正念减压疗法干预方案的主要内容:每周1次的2小时小组会议,含授课0.5小时,个人练习1小时,讨论交流0.5小时,布置家庭练习;同时每天通过微信群指导患者自己应用“睿心冥想”进行30~60分钟的家庭练习,微信群交流练习心得体会,上传练习视频;连续进行8周。2.干预方案阶段共计纳入84例研究对象,失访3例,最终有效样本量对照组41例,干预组40例。①正念减压疗法对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得分的影响: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焦虑、抑郁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在焦虑总分和抑郁总分的差值上均显着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正念减压疗法对患者睡眠质量得分的影响:干预前两组患者PSQI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日间功能障碍和睡眠总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日间功能障碍和睡眠总分的差值上均显着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正念减压疗法对患者生活质量得分的影响: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干预后干预组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情感功能、躯体疼痛、精力维度、社会功能、生理健康总分及心理健康总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在变量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情感功能和精力维度的差值上均显着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正念减压疗法对患者客观指标的影响:干预前两组患者透期间期体重增长(%)、透析前收缩压、舒张压及血清白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干预后:透析前舒张压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组透析间期体重增长(%)、透析前收缩压均低于对照组,血清白蛋白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透期间期体重增长(%)差值低于对照组而血清白蛋白差值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基线期焦虑水平作为MBSR改善MHD患者睡眠质量的中介变量的间接效应大小为-0.0059,95%CI(-0.2809,0.1874),推论并不成立,基线期抑郁水平作为MBSR改善MHD患者睡眠质量的中介变量的间接效应大小为-0.0008,95%CI(-0.1608,0.1332),推论也并不成立,但是通过检验发现,通过MBSR干预可以显着提升APSQI得分,直接进行检验的效应量为2.1916。结论正念减压疗法干预方案可操作性强,易于患者接受和操作,可以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焦虑水平,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容量负荷并改善其营养状况。

李金桃[7](2020)在《基于生物课型教学培养高中生科学思维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对于人才的追求从未停歇,其他国家和地区逐步开始应对21世纪人才培养问题时,我国教育也必须跟上国际社会的教育热点议题。素质教育逐渐向着均衡的方向发展,但空间上存在不均匀问题,也出现学生素质发展不全面的现状。新课改背景下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进行课改的宝贵经验,结合未来国家发展需要,提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是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献研究,梳理科学思维和课型的相关理论基础和实践对比,借助文献资料整理出科学思维培养的五个维度,编制出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通过问卷调查法,达到调查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以及五个维度,如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变化情况;了解一线高中生物教师对课型的认知程度及新课改态度,调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现状以及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阻碍。构建生物新授课课型教学流程。选取前测结果中无明显差异的两个班作为实验对象,一班为实验班,使用生物新授课课型教学;一班为对照班,使用传统教学。完成教学实践后,分派科学思维能力问卷和测试试卷给实验班和对照班再次进行调查。SPSS检测结果表明:(1)配对样本T检验实验班后测与前测后,得出实验班科学思维的五个维度的P值均小于0.050,说明采取课型教学的实验班学生的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都与前测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实验班的四个维度的后测结果优于前测,实验班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的五个维度在生物新授课课型教学中都得到培养。(2)独立性样本T检验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后测结果,得出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和创造性思维这四个维度的P值均小于0.050,而批判性思维P值为0.696>0.050;说明实验班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和创造性思维这四个维度后测结果与对照班具有显着性差异并优于对照班,但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批判性思维得分接近,生物课型教学与传统生物教学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上作用相近。(3)从对照班后测与前测的检验结果显示,只有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这两个维度具有显着性差异、且优于前测,说明传统教学中,对照班的学生这两个维度得到了培养和发展。由此总结出结论:生物新授课课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比传统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和创造性思维;同时,传统教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模型与建模能力。

马古兰丹姆[8](2020)在《舞蹈/动作治疗对自闭症儿童身心健康影响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上世纪60年代起,舞蹈/动作治疗在国外被运用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干预与治疗中,并形成—套相应的治疗模式。国外研究表明,DMT治疗的形式与内容使自闭症儿童拥有愉悦的身体体验,同时对其感知运动、社会交往等各方面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而国内在此领域则起步较晚,尤其在治疗流程、内容、具体实施、整体性评估等各个环节仍处于探索阶段,少数研究对自闭症儿童舞蹈/动作治疗个别训练进行了报告,涉及团体自闭症儿童舞蹈/动作治疗效果研究的几乎属于空白。本研究在非临床环境下,立足于国内外学者对自闭症儿童舞蹈/动作治疗的研究成果,在身心范式的背景下研究舞蹈/动作治疗对自闭症儿童干预的有效性,旨在探究自闭症儿童接受舞蹈/动作治疗干预后在身心领域的发展变化,归纳并总结出针对适合我国自闭症儿童的舞蹈/动作治疗干预模式、实施流程和方法,并对此提出相关建议与展望。本研究在上海彩虹雨儿童智能康复中心的支持下,分别采取以下方案:1、选取28名自闭症儿童分为舞蹈/动作治疗组17人和对照组11人进行为期12个月的DMT干预实验,探讨干预前后在身体机能测试、身体素质测试、大动作能力测试、ABC量表、CBCL量表、SRS量表、SCQ量表RBS-R量表、情绪识别测试等方面的变化情况。2、选取17名自闭症家长进行深度访谈,从质性研究角度进行三级编码分析,探讨舞蹈/动作治疗对自闭症儿童干预的影响效果。3、选取1名自闭症儿童进行凯斯腾伯格动作KMP侧写分析,量化分析5次视频录像中视频动作,了解个案的动作风格及情绪障碍,探讨其动作模式与心理活动的内在联系,为舞蹈/运动治疗评估提供—定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得出:舞蹈/动作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在社会交往领域和身体动作领域具有显着疗效。尤其是对自闭症儿童核心症状中的社交退缩及身体动作笨拙、协调性不佳等具有积极的提高作用。舞蹈/动作治疗以其丰富的干预内容和健康、绿色的干预方式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了身体感知、音乐律动、情感体验的机会,能有效促进其感知运动、社会交往、情绪管理、认知等方面地发展。本研究中对舞蹈/动作治疗核心理念的正确把握、动作评估的实施、团体治疗方案的制定、干预内容、强度和时间的合理安排以及家长及时的反馈对治疗效果起关键作用。舞蹈/动作治疗中的创造性舞蹈、镜像、模仿、双人合作动作和同步动作以及团体融合的音乐舞蹈/动作形式对于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有积极影响。拉班芭特尼夫动作体系从身体教育角度对自闭症儿童的身体能力具有重要的改观。KMP动作观察工具可以了解、反映和扩展非言语的表达,并可以通过动作评估建立可行的动作处方,帮助自闭症儿童改善社交和沟通,建立身体意识。总之,本研究结果表明,舞蹈/动作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的治疗是有效和可行的,舞蹈/动作治疗可以积极影响自闭症儿童的社交技能和身心健康。本研究是自闭症儿童舞蹈治疗中国本土化推广应用的先行者,成果转化的“星希望”自闭症儿童舞蹈治疗公益项目,分别获得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大赛公益创业赛金奖,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公益创业赛铜奖、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等奖项。编写的《自闭症儿童舞蹈治疗康复手册》以及六级电视教学片,让更多自闭症儿童及家庭受益。此外,本研究成果还得到上海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多次报道。

郭郁[9](2019)在《三圆式站桩功“调心”效应缓解抑郁状态的生理及基因表达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以“阈下抑郁”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验证三圆式站桩功“调心”效应缓解抑郁状态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和揭示“调心”效应的生理和基因表达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调心”效应研究将纳入符合标准的受试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空白对照组,干预组接受14周三圆式站桩功训练(2周集中培训+12周辅导训练),对照组不参与训练,仅平行参与研究测评过程。研究周期共20周,其中基线期2周,训练周期14周,随访期4周,整个研究过程执行严格质量控制。“调心”效应的评估指标为抑郁自评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从基线期到随访期结束共完成4次评估,即入组0周(基线期)、入组8周(辅导训练6周后)、入组14周(辅导训练12周后)、入组18周(随访期),观察三圆式站桩功“调心”效应对抑郁状态的改善作用,定位“调心”效应的靶点精神症状。2.“调心”效应生理机制研究在入组0周、入组8周、入组14周检测分析两组“自然睁眼站立态”下的足底压力情况、干预组“站桩态”和对照组“模拟站桩态”下的脑电生理情况。通过检测双足与地面接触面最大压强、双足平均压强、双足接触面积、双足负荷和前足与后足接触面积、前足与后足负荷的足底压力指标的差值绝对值,分析“形体平衡”的生物力学机制;通过检测脑电生理α频带总体平均功率、α频带左右半球功率差值绝对值、α频带额区-枕区平均功率差值,分析“脑功能平衡”的大脑生理机制。在此基础上,分析α频带导联(脑区)平均功率、α频带导联(脑区)脑电地形图,定位“调心”效应的具体作用功能脑区,揭示三圆式站桩功“调心”效应的生理机制。3.“调心”效应分子机制研究选取干预组练功反应良好的10例受试者,依据基本资料匹配选择空白对照组10例受试者,共20例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采集训练周期前后受试者的空腹静脉血,提取白细胞总核糖核酸,采用TruSeq SBS Kit v4-HS测序仪筛选训练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在此基础上进行生物功能GO分析和分子通路KEGG分析,挑选出与三圆式站桩功“调心”效应密切相关的生物功能和分子通路。在此基础上,筛选“调心”效应的关键作用基因,揭示三圆式站桩功“调心”效应的基因表达分子机制。研究结果1.“调心”效应研究结果(1)主要效应指标-抑郁自评量表得分评价:两组人口学资料和抑郁自评量表标准分基线期均衡,具有可比性(P>0.05)。在整个研究周期内,对照组各个时点与基线期比较,抑郁自评量表标准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在入组8周、入组14周、随访期抑郁自评量表标准分皆显着低于基线期(P<0.05),并且在各个时点也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次要效应指标-症状自评量表及因子得分评价:两组症状自评量表总症状指数及因子得分基线期均衡,具有可比性(P>0.05)。在整个研究周期内,对照组各个时点与基线期比较,症状自评量表总症状指数及因子得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在入组8周、入组14周、随访期的症状自评量表总症状指数及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因子得分皆显着低于基线期(P<0.05),并且在各个时点也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调心”效应生理机制研究结果(1)三圆式站桩功“形体平衡”的生物力学机制研究结果:两组足底压力相关指标基线期均衡,具有可比性(P>0.05)。在整个训练周期内,对照组各个时点与基线期比较,足底压力的相关指标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在入组8周、入组14周的足底压力相关指标的差值绝对值皆显着低于基线期(P<0.05),并且在各个时点也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三圆式站桩功“脑功能平衡”的大脑生理机制研究结果:两组脑电生理α频带总体平均功率、α频带左右半球功率差值绝对值、α频带额区-枕区平均功率差值基线期均衡,具有可比性(P>0.05)。在整个训练周期内,对照组各个时点与基线期比较,α频带总体平均功率、α频带左右半球功率差值绝对值、α频带额区-枕区平均功率差值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在入组8周、入组14周的α频带总体平均功率、α频带额区-枕区平均功率差值皆显着高于基线期(P<0.05),并且在各个时点也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在入组8周、入组14周的α频带左右半球功率差值绝对值皆显着低于基线期(P<0.05),并且在各个时点也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三圆式站桩功“调心”效应的具体作用功能脑区研究结果:两组脑电生理α频带各导联(脑区)平均功率基线期均衡,具有可比性(P>0.05)。在整个训练周期内,对照组各个时点与基线期比较,α频带各导联(脑区)平均功率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在入组8周、入组14周的FP1/FP2(前额区)、F3/FZ/F4(后额区)、FC3/FCZ/FC4(额中央交界区)、C3/CZ/C4(中央区)、CP3/CPZ/CP4(中央顶交界区)、P3/PZ/P4(顶区)、OZ(枕中线)、F7/F8(前颞区)、FT7/FT8(额颞交界区)、TP7/TP8(颞顶交界区)的α频带平均功率皆显着高于基线期(P<0.05),并且在各个时点也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脑电地形图也观察到干预组随着训练周期的推进,呈现α频带平均功率由枕区向额区逐渐有序化增高的特征和以大脑中线向左右半球逐渐升高的同步化反应,以顶区、中央区、前额区、前颞区增高尤为明显。3.“调心”效应分子机制研究结果(1)差异表达基因GO生物功能富集分析结果:三圆式站桩功训练周期前后的差异表达基因在生物过程层面中生物功能调控、代谢过程、应激过程可能与三圆式站桩功“调心”效应的分子生物机制有关。(2)差异表达基因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三圆式站桩功训练周期后,与对照组受试者比较,经过训练的干预组受试者差异表达基因显着富集的通路共26条,其中的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及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等代谢通路可能与三圆式站桩功“调心”效应的分子通路机制相关。(3)“调心”效应关键差异表达基因比对分析结果:将三圆式站桩功训练周期前后干预组的差异表达基因、训练周期后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比对,筛选出与三圆式站桩功训练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的共同基因共13条,上下调的方向皆一致,通过检索NCBI数据库及查阅文献,推测基因ST6GALNAC2、LRRC32、SLC7A6、GGA1、GLS可能参与三圆式站桩功“调心”效应的基因表达机制。其中基因ST6GALNAC2、LRRC32、GGA1、GLS经qRT-PCR验证后结果一致。研究结论(1)三圆式站桩功能够发挥“调心”效应,缓解“阈下抑郁”大学生的抑郁状态,其中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六大因子的典型不良精神症状可能是三圆式站桩功缓解抑郁状态的靶点精神症状。(2)三圆式站桩功“调心”效应缓解抑郁状态的核心机制可能为:三圆式站桩功在发挥“调身”作用,促进重心趋于中线水平、平衡形体与地面的支撑面受力情况、加强形体稳定性,改善“形体平衡”的基础上,整体提高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放松程度和加强左右半球放松状态的协同性、平衡性和同步化反应,并且提升脑区间有序性,促使“身心(脑)协同”,进而通过顶区、中央区、前额区和前颞区的脑区功能,在分子层面启动或沉默相关的基因表达,通过激活B淋巴细胞受体信号通路和改善T淋巴细胞水平,或调节NF-κB信号通路,改善体内炎性微环境;调节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代谢和阻止谷氨酸的过度堆积,提高星形胶质细胞和5-羟色胺含量同时阻止神经元的坏死和凋亡;特异性的调控溶酶体通路介导自噬水平,促进和改善神经元存活,从而达到缓解抑郁状态,改善不良精神症状的作用。

叶佳惠[10](2019)在《初中生物生活化案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以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课程标准“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实施生活化案例教学是转变传统生物教学模式,实现该理念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生活化案例教学方式,合理引入生活素材营造生活化教学情境,从学生经验出发,将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即通过经验积累而形成的对事物非本质的认识转换为相关的生物科学概念,这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生物学知识本质的理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采用生活化案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内容,学会合理整合利用教学资源,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高生物教学效率。本文以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为载体,结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具体内容要求,进行生活化案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明确相关概念的内涵,论述生活化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其次,分析教师访谈结果,了解部分教师生活化案例教学实施情况及资源的开发情况,提出开发原则,结合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分析,利用资料收集法结合自身实践进行案例资源的开发整合。并尝试将案例按其功能分为导入性案例、生成性案例和总结性案例,列表归纳开发的生活化案例中所包含的资源内容;接着,提出所开发案例资源的利用方法和原则,并采用案例分析法对具体实施案例进行分析和反思;最后,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了解利用开发的案例资源进行教学的情况,并利用数据统计法分析生活化案例教学资源的实施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生活化案例教学资源进行生物教学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拓展学生生活视野,帮助学生理解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生活态度,提高社会责任感和适应生活、合理生活的能力。但是案例教学资源的开发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本研究只是初步为初中生物教师进行生活化案例教学提供一些可供利用的案例资源参考和开发利用案例资源的原则、方法等,希望今后有更多的研究者能参与案例资源的开发,推动案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神经系统症状学授课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神经系统症状学授课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 选题依据
        (二) 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新中国“十七年”
        (二) 针灸与针灸推广
        (三) 运动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材料
        (一) 材料来源
        (二) 材料的甄选
    五、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当代针灸史研究现状
        (二) 当代中医史研究现状
        (三) 当代医疗社会史(医学发展与政治方向)研究现状
        (四) 简要评议
第一章 楔子:近代针灸境遇的不同面向
    第一节 针灸生存危机与业者自强举措
        一、民国政府统治下针灸生存危机频现
        二、针灸业者尝试“科学化”革新
    第二节 中共领导下普及针灸的尝试
        一、毛泽东重视发挥中医力量
        二、中共领导下根据地及军队普及针灸的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曲折行进:针灸推广运动的初期
    第一节 新中国“针灸推广”的提出
        一、卫生部确立“团结中西医”方针
        二、《人民日报》揭开针灸推广帷幕
    第二节 针灸疗法实验所探索推广针灸
        一、在北京先行培训针灸师资
        二、在多地推广针灸培训模式
        三、针灸疗法实验所推广针灸的成效
    第三节 针灸推广在国内的初步实践
        一、针灸教学开始普及
        二、组织针灸医师开展临床工作
    第四节 新针灸学:推广初期的核心内容
        一、“新针灸学”的学术特点
        二、“新针灸学”的推广情况
    第五节 针灸推广初期的成效与困难
        一、针灸推广初期取得的成绩
        二、针灸推广初期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步入正轨:针灸推广运动的中期
    第一节 中医政策调整,针灸推广迎来新阶段
    第二节 推广针灸的四大主要途径
        一、西医学习针灸
        二、改进中医针灸教育
        三、培训基层卫生人员掌握针灸技术
        四、“中医带徒弟”助力培养针灸人才
    第三节 典型事例:江苏省针灸推广与教学革新
        一、分设中、西医班级培养针灸师资
        二、开展短期针灸巡回教学,培养校外医务人员
        三、承担委托教学任务,培养更多针灸人才
        四、编写《针灸学》,为统编针灸教材确立范式
    第四节 推广中期的主要成效:临床应用取得进展
        一、应用范围扩大,治疗病种增加
        二、推动献方工作,发掘民间针灸
    第五节 推广中期潜在的问题与新的趋势
        一、中、西医间的龃龉与“整风运动”
        二、“技术革命”催生针灸新方向,“跃进”苗头初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跃进”与“革命”:针灸推广运动的高潮
    第一节 “大跃进”历史背景下的针灸推广
        一、“大跃进”正式发动,《健康报》呼吁进一步推广针灸
        二、河北省开展“普及针灸”群众运动
        三、保定会议组织中医药界“大跃进”
    第二节 “人人学会针灸”
        一、学习主体:干部带头,医务人员广泛参与
        二、学习形式及主要内容
        三、针灸出版物大量涌现
    第三节 掀起针灸“技术革命”
        一、以“土”为主的医药卫生技术革命
        二、积极开展针灸经络科学研究
        三、新式针法与器具大量涌现
    第四节 针灸“跃进”的高潮与后续
        一、针灸“跃进”达到高潮
        二、形势发生变化,针灸工作转入调整阶段
    第五节 “大跃进”时期针灸推广的特点
        一、强调党的领导,政治挂帅
        二、提倡短期速成,大放“卫星”
        三、开展群众运动,影响广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农村:针灸推广运动的后期
    第一节 “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
        一、卫生工作新方向
        二、毛泽东发布“六·二六”指示
    第二节 农村成为针灸推广重点场域
        一、鲁之俊重提针灸推广
        二、山西省在农村推广针灸的经验
    第三节 农村地区针灸推广的具体情况
        一、针灸推广的培养对象与师资力量
        二、针灸推广的主要传授形式
        三、针灸推广的主要学习内容
        四、在农村推广针灸的成效与影响
    第四节 城镇针灸教育与科学研究趋于规范
        一、针灸教育进一步普及与规范
        二、针灸在科技领域的发展
        三、针灸学术交流活跃,政府加强统一领导
    第五节 针灸推广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
        一、赤脚医生与针灸术在农村的继续传播
        二、新针疗法的出现与普及
        三、针刺麻醉热潮出现及后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创新针术
    第一节 电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二节 水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三节 耳针在国内的推广与经典化
        一、临床普及耳针运用
        二、围绕耳针的技术革新
        三、耳针的经典化过程
    第四节 梅花针的发明与推广
        一、孙惠卿与“刺激神经疗法”
        二、在各地的推广: 以上海市和江西省为例
        三、推广中的争议——“梅花针”之名
第七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典型应用
    第一节 针灸治疗疟疾
        一、1956年前针灸治疟的使用情况
        二、1956年后针灸治疟在各地推广
        三、针灸治疟的后续发展
    第二节 针灸治疗血吸虫病
        一、严峻疫情要求中西医合作治疗
        二、推广针灸用于血吸虫病防治
        三、“血防大跃进”中针灸推广的高潮及后续
    第三节 针灸治疗阑尾炎
        一、针灸治疗阑尾炎的缘起与演进
        二、推广中关于针刺治疗机理的研究与讨论
        三、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
    第四节 针刺治疗聋哑
        一、吴芝升等人初试针治聋哑
        二、“大跃进”时期针治聋哑迎来高潮
        三、推广针治聋哑高潮下的问题
第八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
        一、新中国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
        二、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
        三、针灸疗法具备大范围推广的特质
    第二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特点
        一、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
        二、采用自上而下、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运动
    第三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影响
        一、对参与群体的影响
        二、对当代针灸学形塑的影响
        三、对针灸普及和中医工作的影响
        四、对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影响
    第四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一、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二、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
        三、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
        四、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结语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与主要成果
    二、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群众迫切要求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2: 《有组织地研究与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3: 《认真地学习和推行针灸疗法》
    附录4: 《进一步学习推广针灸》
    附录5: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农村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2)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研究 ——以人教版《稳态与调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重视生活实践教育
        1.1.2 生物学课程改革的要求
        1.1.3 生物学学科特征和教学现状的矛盾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1.5.1 本研究切入点独特选题新颖
        1.5.2 本研究实用性及操作性极强
        1.5.3 “特异性免疫”教学设计围绕社会热点“新型冠状病毒”开展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生活化
        2.1.2 教学生活化
        2.1.3 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生活化
    2.2 生活化教学的理论依据
        2.2.1 卢梭“自然教育理论”
        2.2.2 杜威“教育即生活”
        2.2.3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2.2.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5 最近发展区理论
    2.3 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原则
        2.3.1 科学性原则
        2.3.2 开放性原则
        2.3.3 联系生活实际原则
        2.3.4 实践性原则
        2.3.5 发展性原则
第3章 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现状调查
    3.1 调查情况概述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方法
    3.2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3.2.1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3.2.2 学生对生物学课程的态度分析
        3.2.3 学生对生活化教学的认知情况和态度
        3.2.4 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实施现状
        3.2.5 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3 教师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3.3.1 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3.3.2 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认知情况和态度
        3.3.3 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实施现状
        3.3.4 影响生活化教学实施的因素
        3.3.5 实施生活化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3.4 调查结果
第4章 高中生物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4.1 人教版教材《稳态与调节》部分章节生活化内容剖析
        4.1.1 第2章《神经调节》生活化内容的剖析
        4.1.2 第4章《免疫调节》生活化内容的剖析
    4.2 生活化教学设计
        4.2.1 生活化教学设计——“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4.2.2 生活化教学设计——“特异性免疫”
    4.3 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4.3.1 实验目的
        4.3.2 实验对象
        4.3.3 实验过程
        4.3.4 实验结果
        4.3.5 实验反思
第5章 实施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建议
    5.1 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5.1.1 课堂导入生活化
        5.1.2 利用成语、谚语、诗歌等设置情境
        5.1.3 巧妙运用社会热点
        5.1.4 灵活利用教学媒体技术
    5.2 精选生活化教学内容
    5.3 把握好“生活化的度”
        5.3.1 避免表面生活化
        5.3.2 “生物味”要浓于“生活味”
        5.3.3 教学语言科学化
    5.4 注重生活化素材的积累
    5.5 处理好生活化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关系
    5.6 积极进行教学反思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生活化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附录 B 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生活化现状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附录 C 生物学学习兴趣调查问卷
附录 D
致谢

(3)应用“起点能力分析”组织邦丙中学初中生物学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方法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最近发展区理论
        2.1.2 建构主义理论
        2.1.3 螺旋上升理论
        2.1.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实验研究法
    2.3 概念界定
    2.4 参研学校概况
    2.5 研究路线与框架
第3章 应用起点能力分析在邦丙中学的生物学教学研究
    3.1 实验对象的一般情况
    3.2 教材内容分析
        3.2.1 《人体的呼吸》教材分析
        3.2.2 《神经系统的调节》教材分析
    3.3 实验过程安排
    3.4 实验前准备——确定学生学习新知的起点能力
        3.4.1 七年级上学期生物学期末考试的成绩分析
        3.4.2 访谈及结果分析
        3.4.3 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第4章 应用起点能力分析的教学策略设计及教学案例
    4.1 教学策略的设计
        4.1.1 以生物学兴趣小组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
        4.1.2 以导学案引导学生学习
        4.1.3 让学生动手自制学具促进学习
        4.1.4 以游戏教学方式亲身体验教学
        4.1.5 以“美术课”的形式学习生物结构图
    4.2 教学案例
        4.2.1 案例一《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4.2.2 案例二《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4.2.3 案例三《神经系统的组成》
        4.2.4 案例四《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第5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对生物学课堂的的教学成果的分析与评价
        5.1.1 学生学习生物学态度转变的分析与评价
        5.1.2 学生课堂作品成果的分析与评价
    5.2 对学生的学业成绩的分析与评价
        5.2.1 对照班与实验班实验后章节即时测试及分析
        5.2.2 对照班与实验班期末测试及分析
        5.2.3 实验班实验前测与实验后期末测试及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反思
    6.1 结论
        6.1.1 导学案和组建学习小组能使学生乐观、乐于交流、提升合作能力
        6.1.2 多开展实验课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自信心
        6.1.3 游戏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6.1.4 体验绘图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认识生物体结构
        6.1.5 教师对课堂的有效组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6.2 反思
        6.2.1 研究结果存在局限性
        6.2.2 学生起点能力分析的透彻性
        6.2.3 应给予学困生更多关注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致谢

(4)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及思路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侗族传统医学文献概述
    第一节 专着类
    第二节 学术论文类
    第三节 散见于各种文献中的病种概述
第二章 侗族传统医学病种分类研究
    第一节 传统命名法病种
        一、传统命名法病种命名理据
        二、传统命名法病种汇总
        三、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方法
        四、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
    第二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
        一、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的搜集整理方向
        二、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汇总
        三、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分类
    第三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与传统命名法病种的比较
        一、命名文化背景的不同
        二、命名思维方式的不同
        三、相同的疾病命名内涵
        四、相同的疾病命名特点
    第四节 特殊病种
第三章 侗族传统医学之疾病谱研究
    第一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与方法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方法
    第二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写说明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第三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分析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呈现的规律
        二、侗族传统医学高发病种分析
        三、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规律的宏观病因学分析
        四、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利用挖掘
第四章 侗族传统高发病种研究
    第一节 蛇叹肿毒
        一、蛇叹肿毒概述
        二、蛇叹肿毒的治疗方法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蛇咬伤的比较
        四、蛇叹肿毒危险因素
    第二节 小儿疳积
        一、小儿疳积概述
        二、小儿疳积的治疗方法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小儿疳积的比较
        四、小儿疳积现状
        五、小儿疳积危险因素
    第三节 肚腹痛
        一、肚腹痛概述
        二、肚腹痛的治疗方法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肚腹痛的比较
        四、肚腹痛治疗研究现状
        五、肚腹痛危险因素
    第四节 心头痛
        一、心头痛概述
        二、心头痛治疗方法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心头痛的比较
        四、心头痛治疗研究现状
        五、心头痛危险因素
    第五节 月家红崩山
        一、月家红崩山概述
        二、月家红崩山治疗方法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月家红崩山的比较
        四、月家红崩山治疗现状
        五、月家红崩山危险因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
    四、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问道的精神
    1.1 道学与养生
        1.1.1 问“道”
        1.1.2 何谓道学?
        1.1.3 道学与养生
    1.2 道学与精神养生的交融
        1.2.1 精神养生及与道学
        1.2.2 “入道-养生-疗疾”健康实践的连续谱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对象、意义与论文题目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意义
        1.3.3 题解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精神养生的历史回望:超越时空的传统
    2.1 历史回望的文献范畴
    2.2 相关研究进展
        2.2.1 精神养生与道学的交汇
        2.2.2 精神养生、道学与“西学”的交汇
        2.2.3 精神养生与疗疾的交汇
    2.3 精神养生的知识结构——“道、法、术”
    2.4 儒家与精神养生
        2.4.1 儒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4.2 儒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4.3 教化与师表
    2.5 道家与精神养生
        2.5.1 道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5.2 道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5.3 俗世即道场、临炉指点、道侣
    2.6 佛家与精神养生
        2.6.1 佛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6.2 佛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6.3 迷时师度与船子投江
    2.7 古代医家与精神养生
        2.7.1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7.2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7.3 主体的转换——医者与患者,养生家与养生之家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反思: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与问道东方
    3.1 西方文明范围中现代人的精神状况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
        3.1.2 雅思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
        3.1.3 加缪《鼠疫》
        3.1.4 小结
    3.2 精神养生与现代研究
        3.2.1 精神境界的现代研究
        3.2.2 精神养生“法术”的现代研究
        3.2.3 精神养生与养生的社会人文研究
    3.3 精神养生与身体——我们该如何意识我们的身体?
        3.3.1 立足于身体的精神养生
        3.3.2 当代身体意象的分裂特征
        3.3.3 当代身体实践的分裂特征
        3.3.4 精神养生与身体实践的内在统一性
        3.3.5 精神养生视野中的清醒与睡眠
        3.3.6 小结
    3.4 精神养生与语言——我们该如何言说健康?
        3.4.1 当下健康流行语言的荒诞与后现代主义的反抗
        3.4.2 精神养生与诊治的语言
        3.4.3 精神养生与食、药的语言
        3.4.4 精神养生与疾病谱、预防医学的语言
    3.5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的心性修养与人民的健康促进
        3.5.1 健康面临的人性挑战
        3.5.2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健康促进的理念与实践
        3.5.3 生生之道与中医养生学心性修养的实践观
        3.5.4 小结
    3.6 以道莅天下——《黄帝内经》“独立守神”的意义发现
        3.6.1 独立守神的渊源与探索路径
        3.6.2 早期社会文化与“独立守神”
        3.6.3 “独立守神”在传统文化实践中的显现
        3.6.4 “独立守神”在生物医学实践中的显现
        3.6.5 “独立守神”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显现
        3.6.6 小结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则精神养生案例及其启示
    4.1 案例1: 何以解忧——竹林七贤作为团体形式精神养生的滥觞
        4.1.1 古代社会生活中团体的存在
        4.1.2 竹林之游的精神养生属性
        4.1.3 古代团体养生的存在状态及价值
        4.1.4 小结
    4.2 案例2: 某温泉度假村调训养生课程的精神心理效果考察
        4.2.1 调训课程介绍
        4.2.2 课程方案举例与纪实
        4.2.3 问卷调查部分
        4.2.4 调训课程组织者对课程的理解
        4.2.5 解读
        4.2.6 小结
    4.3 案例3: 某瑜伽自然疗法静修营实践
        4.3.1 背景
        4.3.2 内容
        4.3.3 讨论
        4.3.4 小结
    4.4 案例4: 某院慢性病辟谷实践的总结及比较研究
        4.4.1 某医院利用辟谷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当代实践
        4.4.2 古今辟谷与正念饮食干预的比较研究
        4.4.3 小结
    4.5 启示
第五章 前行策略: 充分发挥精神养生力量的讨论
    5.1 提出策略建议的方法
    5.2 个体的内求为本
    5.3 个体内求与中医院校教育内求的相融、相生
    5.4 全民教育——全民的内求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题目作为核心论点之一
    6.2 健康实践的连续谱与精神养生的道学内涵
    6.3 文化自觉的一种呈现——方法与对象的同一
    6.4 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施与受、知与行的三重太极结构
    6.5 理论探索总结: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及精神养生
    6.6 案例启发与策略建议总结
    6.7 根本的结论
结语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特点与不足之处
        特点
        不足之处
    自反性陈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6)正念减压疗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睡眠质量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睡眠障碍的研究现状
        1.2 正念减压疗法的研究现状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操作性定义及理论框架
        3.1 操作性定义
        3.2 理论依据
        3.3 理论框架
    4 技术路线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正念减压疗法方案构建
        1.1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睡眠质量现状调查
        1.2 初步构建干预方案
        1.3 专家咨询
        1.4 预试验
        1.5 形成最终干预方案
    2 正念减压疗法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睡眠质量中的应用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工具及测量指标
        2.4 干预方案的实施过程
        2.5 资料收集
        2.6 资料的统计分析
        2.7 质量控制
        2.8 伦理原则
结果
    1 样本流失情况
    2 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均衡性比较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疾病相关资料的比较
    3 正念减压疗法干预对两组相关指标的影响
        3.1 正念减压疗法对患者焦虑、抑郁得分的影响
        3.2 正念减压疗法对患者睡眠质量得分的影响
        3.3 正念减压疗法对患者生活质量得分的影响
        3.4 正念减压疗法对患者客观指标的影响
        3.5 基线期焦虑、抑郁水平对正念减压疗法改善睡眠质量的中介效应分析
讨论
    1 正念减压疗法干预方案的评价
        1.1 正念减压疗法干预方案形成的评价
        1.2 正念减压疗法干预方案实施的关键
    2 正念减压疗法干预方案的效果
        2.1 正念减压疗法可以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
        2.2 正念减压疗法可以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睡眠质量
        2.3 正念减压疗法可以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
        2.4 正念减压疗法可以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容量负荷并改善其营养状况
        2.5 基线期焦虑、抑郁水平对改善睡眠质量的中介效应需进一步探讨
    3 正念减压疗法干预方案的应用分析
        3.1 正念减压疗法干预方案的可实施性分析
        3.2 正念减压疗法干预方案的可推广性分析
结论
    1 研究的主要结论
    2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正念减压疗法在睡眠障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1 正念减压疗法概述
    2 正念减压法操作过程
    3 正念减压疗法对睡眠障碍的作用机制
    4 正念减压疗法在睡眠障碍中的应用研究
        4.1 国外相关应用研究
        4.2 国内相关应用研究
    5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7)基于生物课型教学培养高中生科学思维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竞争激烈,国家发展需要
        1.1.2 教育改革新要求,学生成才新要素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进展
        1.4.1 国内外“科学思维培养”研究综述
        1.4.2 国内外“课型”研究综述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2.1 概念界定
        2.1.1 思维
        2.1.2 科学思维的内涵
        2.1.3 生物学科中的科学思维
    2.2 科学思维的培养方法
        2.2.1 归纳与概括
        2.2.2 演绎与推理
        2.2.3 模型与建模
        2.2.4 批判性思维
        2.2.5 创造性思维
    2.3 课型
    2.4 理论基础
        2.4.1 建构主义理论
        2.4.2 多元智能理论
        2.4.3 发现学习理论
    2.5 研究方法
        2.5.1 文献研究法
        2.5.2 调查研究法
        2.5.3 教学实践法
    2.6 研究思路
第三章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对象
    3.3 高中生物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现状调查
        3.3.1 学生问卷编制
        3.3.2 问卷科学性与可靠性分析
        3.3.3 实验前测分析
    3.4 高中生物教师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现状调查
        3.4.1 调查目的
        3.4.2 教师问卷编制
        3.4.3 教师问卷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生物课型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实践研究
    4.1 前期教学分析
    4.2 思维型课堂
    4.3 构建新授课课型教学流程
    4.4 教学实践过程
        4.4.1 教学课前准备
        4.4.2 教学实施过程
    4.5 教学案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4.5.1 教材分析
        4.5.2 学情分析
        4.5.3 教学目标
        4.5.4 教学重难点
        4.5.5 实验班教学过程
        4.5.6 对照班教学过程
    4.6 教学对比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实践研究后测
    5.2 考试结果与分析
        5.2.1 学生考试成绩描述性分析
        5.2.2 学生考试成绩差异性分析
    5.3 学生科学思维问卷结果与分析
        5.3.1 科学思维能力及五个维度描述性分析
        5.3.2 科学思维能力及五个维度差异性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实验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6.1.2 实验班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上优于对照班
        6.1.3 教师问卷调查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生物学科学习过程中高中生科学思维素养水平的调査问卷
附录2 高中生物教师对课型和科学思维培养应用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3 教学案例——《细胞的生活环境》
附录4 教学案例——《通过激素的调节(第一课时)》
附录5 通过激素的调节(第一课时)学案
附录6 2018 学年第二学期学业水平调研测试高一年级生物试卷
附录7 广东华侨中学2019学年高二级生物(选考)科试题
致谢

(8)舞蹈/动作治疗对自闭症儿童身心健康影响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自闭症人数的剧增
        1.1.2 国家对特殊人群的重视
        1.1.3 舞蹈/动作治疗的独特效果
        1.1.4 舞蹈/动作治疗交叉学科理论研究的亟需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假设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的创新点
        1.5.1 研究视角创新
        1.5.2 研究成果创新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自闭症
        2.1.2 舞蹈/动作治疗
        2.1.3 身心健康
        2.1.4 干预
        2.1.5 评估
        2.1.6 具身化
    2.2 关于自闭症
        2.2.1 自闭症的病因
        2.2.2 自闭症儿童身心特征
        2.2.3 自闭症的主要疗法
    2.3 DMT概述
        2.3.1 DMT的发生
        2.3.2 DMT的先驱者们
        2.3.3 DMT的基本特点
        2.3.4 心理学对DMT影响
    2.4 DMT与自闭症
        2.4.1 自闭症儿童的动作感觉
        2.4.2 DMT对自闭症儿童的作用
        2.4.3 动作分析与自闭症儿童DMT
    2.5 研究现状
        2.5.1 DMT相关研究
        2.5.2 自闭症儿童DMT相关研究
        2.5.3 研究现状评述
    2.6 本研究理论基础
        2.6.1 拉班芭特尼芙动作体系(LBMS)
        2.6.2 凯斯滕伯格动作侧写(KMP)
        2.6.3 具身理论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2.3 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干预设计与实施
        3.3.1 干预目标
        3.3.2 干预阶段
        3.3.3 干预强度、频率、时间
        3.3.4 干预内容
        3.3.5 处方设计
        3.3.6 实施过程描述
第4章 DMT对自闭症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
    4.1 所有身体指标的变化
        4.1.1 身体机能指标的变化
        4.1.2 身体素质指标的前后变化
        4.1.3 大动作能力的变化(TGMD量表)
        4.1.4 分析小结
    4.2 心理指标的变化
        4.2.1 自闭症儿童行为量表(ABC)干预前后的变化
        4.2.2 社会反应量表SRS干预前后的变化
        4.2.3 智商水平干预前后的变化干预方法
        4.2.4 表情识别能力的变化
        4.2.5 社交沟通能力SCQ量表的变化
        4.2.6 社会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变化CBCL社会能力
        4.2.7 重复刻板行为(RBS-R)的变化
        4.2.8 分析小结
第5章 家庭成员反馈
    5.1 身体维度的反馈
        5.1.1 开放式编码
        5.1.2 主轴式编码
        5.1.3 选择式编码
        5.1.4 代表性访谈内容摘录
    5.2 心理维度反馈
        5.2.1 开放式编码
        5.2.2 主轴式编码
        5.2.3 选择式编码
        5.2.4 代表性访谈内容摘录
    5.3 小结
第6章 基于动作观察视角下的个案分析
    6.1 情况与动作诊断
    6.2 干预描述
        6.2.1 第一次描述
        6.2.2 第五次描述
        6.2.3 第十次描述
        6.2.4 第十五次描述
        6.2.5 第二十次描述
    6.3 数据分析
        6.3.1 预力效Pre-Efforts
        6.3.2 力效Effort
        6.3.3 形体流Shape Flow
    6.4 KMP动作分析结论
第7章 总结论
    7.1 DMT有助于自闭症儿童的身体重建
    7.2 DMT助长或增进自闭症儿童人际间的交流
第8章 分析与讨论
    8.1 “圈”的力量
    8.2 镜像、模仿、同步动作和动作合作
    8.3 自信与领导力
    8.4 具身化认知
    8.5 团体的节奏性
    8.6 音乐与道具
    8.7 “缺陷动作”的利用
    8.8 身体动作能力
    8.9 动作观察分析
第9章 不足与建议
    9.1 不足
    9.2 建议
        9.2.1 提升对DMT的认知
        9.2.2 建立健康的安全的治疗
        9.2.3 治疗前全方位评估的重要性
        9.2.4 亟需适合特殊人群的动作评估方法
        9.2.5 中国本土化推广的价值
    9.3 研究前景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博士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9)三圆式站桩功“调心”效应缓解抑郁状态的生理及基因表达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心”之重要性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心”在健康的核心地位
        2.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二.气功“协同心身”的独特优势与“调心”的核心地位
        1.气功“协同心身”的独特优势
        2.气功“调心”的核心地位
        3.气功“调心”的基本目的
    三.站桩功的渊源与相关研究
        1.站桩功的历史渊源
        2.站桩功“由形及意”到“形意协同”训练阶段特点
        3.站桩功的医疗价值—生理健康
        4.站桩功的医疗价值—心理健康
        5.站桩功的效应及机制研究进展
    四.研究所用技术与气功相关研究
        1.“脑功能平衡”的生理机制研究
        2.“形体平衡”的生理机制研究
        3.“调心”效应的分子机制研究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三圆式站桩功的“调心”效应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2.1 对象来源
        2.2 选择标准
    3.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
        3.2 样本量
        3.3 随机分组及方法
        3.4 盲法设计与实施
        3.5 对照组设计
        3.6 随访期设计
        3.7 训练与干预
        3.8 研究观察指标
        3.9 研究指标评价
        3.10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方案
        3.11 质量控制
        3.12 医学伦理学及临床注册
        3.13 受试者知情同意
    4.技术路线
    5.研究结果
        5.1 研究完成情况
        5.2 人口学资料分析
        5.3 研究指标分析
第三部分 三圆式站桩功“调心”效应的生理机制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2.1 分析对象
        2.2 选择标准
    3.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
        3.2 随机分组及方法
        3.3 盲法设计与实施
        3.4 对照组设计
        3.5 训练与干预
    4.生理仪器及配套设备
    5.生理机制检测实验室环境
    6.生理机制检测方法
        6.1 生理机制检测时点
        6.2 生理机制检测过程
        6.3 数据采集与提取方法
        6.4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7.研究结果
        7.1 “形体平衡”的生物力学机制研究结果—足底压力分析
        7.2 “脑功能平衡”的大脑生理机制研究结果—脑电生理分析
第四部分 三圆式站桩功“调心”效应的基因表达机制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2.1 对象来源
        2.2 选择标准
    3.研究材料
        3.1 主要试剂
        3.2 主要器材
    4.研究方法
        4.1 样本采集与保存
        4.2 数字基因表达谱测序
        4.3 生物信息分析
    5.研究结果
        5.1 受试者静脉全血Total RNA质检结果
        5.2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结果
        5.3 测序数据过滤结果
        5.4 参考序列比对分析结果
        5.5 转录本组装分析结果
        5.6 RNA-seq整体质量评估结果
        5.7 mRNA基因表达分析结果
        5.8 mRNA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结果
        5.9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
        5.10 差异表达基因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5.11 “调心”效应关键差异表达基因比对分析
第五部分 “调心”效应的关键差异表达基因Real-time PCR验证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2.1 对象来源
        2.2 选择标准
    3.研究材料
        3.1 主要试剂
        3.2 主要器材
    4.研究方法
        4.1 样本采集与保存
        4.2 关键差异基因Real-time PCR实验流程
    5.研究结果
        5.1 训练前后各组受试者血液ST6GALNAC2 mRNA表达情况
        5.2 训练前后各组受试者血液LRRC32 mRNA表达情况
        5.3 训练前后各组受试者血液GGA1 mRNA表达情况
        5.4 训练前后各组受试者血液GLS mRNA表达情况
第六部分 讨论
    1.研究依据
        1.1 气功“调心”研究的背景意义
        1.2 气功“调心”研究的功法选取
        1.3 气功“调心”研究的对象载体
        1.4 气功“调心”研究的试验设计
        1.5 气功“调心”研究的指标制定
    2.三圆式站桩功的“调心”效应结果分析
        2.1 三圆式站桩功的“调心”效应对抑郁状态作用结果分析
        2.2 三圆式站桩功的“调心”效应对精神症状作用结果分析
        2.3 总结
    3.三圆式站桩功“调心”效应的生理机制结果分析
        3.1 “形体平衡”的生物力学机制结果分析
        3.2 “脑功能平衡”的大脑生理机制结果分析
        3.3 总结
    4.三圆式站桩功“调心”效应的基因表达分子机制结果分析
        4.1 “调心”效应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和Pathway富集结果分析
        4.2 “调心”效应关键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3 总结
第七部分 结语
    1.结论
    2.特色与创新
    3.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抑郁自评量表(SDS)
    附录2:症状自评量表(SCL-90)
    附录3:医学伦理审核表
    附录4:随机分组结果
    附录5:足底压力测量系统与脑电生理检测仪器
    附录6:研究检测过程
    附录7:三圆式站桩功训练过程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初中生物生活化案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以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案例
        二、案例教学
        三、生活化案例教学
        四、生物生活化案例教学资源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
        二、杜威的教育思想
        三、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四、建构主义理论
第二章 初中生物生活化案例教学资源的开发研究
    第一节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第二节 开发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二、主体性原则
        三、科学性原则
        四、丰富性原则
        五、新颖性原则
    第三节 开发流程
        一、分析教材内容
        二、收集案例素材
        三、整编案例素材
第三章 初中生物生活化案例教学资源的利用研究
    第一节 利用原则
        一、启发性原则
        二、适度性原则
        三、参与性原则
        四、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五、教育性原则
    第二节 利用方法
        一、利用导入性案例,打开新知
        二、利用生成性案例,讲解新知
        三、利用总结性案例,深化新知
    第三节 初中生物生活化案例教学资源利用案例分析与反思
        一、《人的生殖》教学设计
        二、《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设计
第四章 初中生物生活化案例教学资源的利用效果分析
    第一节 问卷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三、调查结果
        四、讨论
    第二节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第一节 总结
    第二节 反思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神经系统症状学授课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D]. 肖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研究 ——以人教版《稳态与调节》为例[D]. 徐宣哲.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3]应用“起点能力分析”组织邦丙中学初中生物学教学研究[D]. 郑紫荆.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4]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D]. 李小兰. 遵义医科大学, 2020(01)
  • [5]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D]. 刘慧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正念减压疗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睡眠质量的干预研究[D]. 鲁美苏. 郑州大学, 2020(02)
  • [7]基于生物课型教学培养高中生科学思维的实践研究[D]. 李金桃. 广州大学, 2020(02)
  • [8]舞蹈/动作治疗对自闭症儿童身心健康影响的干预研究[D]. 马古兰丹姆.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1)
  • [9]三圆式站桩功“调心”效应缓解抑郁状态的生理及基因表达机制研究[D]. 郭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初中生物生活化案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以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为例[D]. 叶佳惠.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标签:;  ;  

神经症状教学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