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英语词义转移的重要途径

隐喻——英语词义转移的重要途径

一、隐喻──英语词义转移的一个重要方式(论文文献综述)

冯卓[1](2021)在《清末民初《申报》词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词汇是语言三要素中最灵活易变的,对社会文化有着较强的依附性。清末民初是汉语发展史上近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过渡阶段,社会动荡,与外界语言接触频繁,导致此时期词汇产生较大的变化,非常具有研究价值。但从研究成果来看,这一时期的语言现象显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长、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作为大众传播的载体,能够快速、真实、全面地反映当时的词汇现象。因此本文以1872—1919年清末民初时期的《申报》为语料,对此期的《申报》词汇展开全面研究。本文共分为五章:第1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对象、清末民初《申报》词汇研究现状、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2章为《申报》词汇的构词法研究。从复合式构词和派生式构词两个角度进行考察。复合式构词主要对偏正、联合、主谓、动宾、补充五种结构系统分析,考察分布情况和特点。派生式构词按词缀所在位置,分别考察前缀、中缀和后缀的构词情况。其中后缀是词缀系统考察的重点,分别对真后缀和类后缀展开研究。第3章为《申报》词汇的造词法研究。本章综合参考学界对造词法的分类标准,结合《申报》词汇特点,对语法造词法、仿词造词法、简缩造词法、修辞造词法展开讨论。语法造词法注重对造词理据的考察,修辞造词法比较丰富,又分为比喻造词、夸张造词、委婉造词三个方面。第4章为《申报》词汇的词形研究。主要研究异形词和同素异序词,系统考察两种词形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异形词主要从成因、音节类型、意义关系几方面着手分析,成因包括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及音译词,意义关系包括全等关系、包孕关系或者交叉关系。同素异序词主要考察了AB—BA以及A—B之间的结构类型、语法属性和语义关系可能相同,也可能完全不同。同时,本章两种词形都与现代汉语进行历时比较,观察二者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变化情况发现《申报》中异形词和同素异序词在现代汉语中都有共存、有存有隐和共隐三种情况。第5章为《申报》新词新义研究。新词研究从外来新词和本土新词两个角度考察,主要探讨《申报》新词的来源和分类。外来新词包括西源外来词和日源外来词,西源外来词数量较多,主要来自英语,翻译的方式也比较丰富,包括单纯音译、半音译加半意译、音译兼意译、音译加义标、造字音译和字母借形几种方式。日源外来词中一部分是日本利用汉字新造的词,即原语借词;另一部分则是之前从中国传入日本,在日本流传后又回归到中国的词汇,即回归借词。本土新词包括本族新词、意译和仿译的新词。新义研究从词汇义、色彩义和语法义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词汇义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一个词的意义的演变”和“词的一个意义的演变”。前者侧重分析词的义项增加或者减少,后者侧重于词的某个义项发生词义扩大、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等情况。另外,词汇义演变与引申有着密切联系,隐喻和转喻是引申的思维机制,隐喻的认知基础是相似,转喻的基础是紧密的关联,所以词义引申从相似引申和相关引申两个角度分析。结语:通过对全文内容梳理,分别从构词法、造词法、词形、新词新义几个方面概括出清末民初《申报》的词汇语言特色,从而归纳出《申报》词汇的整体特点,以期为清末民初词汇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胡梅芬[2](2021)在《英汉新闻语篇中首都名概念转喻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旨在探讨英汉新闻语篇中的首都名的转喻义与非转喻义用法,依托来自语料库的真实语料,结合定量研究方法以挖掘自然语言中的首都转喻义用法背后的影响因素及动因。研究首先确定了“GIGA”和“BNC”中最高频的九个首都名,再分别从语料库中抽取首都名索引行,人工清理不属于本文研究对象的语料,并从清理结果中随机抽取汉语索引行3058条,英语索引行1947条;接着,从语义、句法、语篇等维度对目标索引行了进行9个自变量的标注;最后,借助逻辑斯蒂回归模型中对影响首都名转喻义分布的自变量进行定量分析,着重考察自变量语言与其他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并利用随机森林分析得到自变量分别在汉语和英语中的重要性排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转喻作为人类认知方式之一,在各个语言中普遍存在,尤其是CAPITAL FOR GOVERNMENT这一转喻类型,在汉英语篇中都是最主要的转喻类型,可见此转喻类型已经固化;2)首都名转喻义的分布具有显着的跨语言差异,相较于汉语而言,英语使用首都名的转喻义用法频率更高;此外,首都名转喻类型的分布在汉语和英语中也有明显差异,英语中较为常见的CAPITAL FOR EVENT转喻类型,在汉语语料中则较少发现;3)句法位置会影响首都名转喻义的分布。当首都名处于主语位置时,首都名表达转喻义的几率显着增加;当其处于主语位置且句中谓词要求主语为有生名词时,首都名为转喻义的概率更高;当首都名处于非主语和非宾语位置时,则表达转喻义的可能性降低。4)概念因素会影响首都名的转喻义用法。汉语使用者偏好使用本国首都做转喻义,排斥用他国首都名表达转喻含义;而英语使用者正相反,他们较为排斥本国首都的转喻义用法,偏好使用他国首都名来表达转喻意义;5)语篇因素也对首都名是否为转喻义产生显着影响。在体育类新闻中,首都名为转喻义的比例高于其他新闻主题。在汉语和英语中,句中若出现了同样表达转喻意义的地名,则首都名采用转喻义的概率显着提高。6)随机森林判定语义韵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是影响首都名转喻义分布的显着变量,根据逻辑斯蒂回归分析,相对于中性的语义韵,语义韵为积极或消极时,首都名表达转喻义的概率显着增加。总体而言,本研究将认知语言学的概念转喻理论与语料库技术结合,通过定量分析发现,概念转喻在新闻语篇中的使用存在显着的跨语言差异,且受到句法位置因素、概念因素和语篇因素的影响。

胡燕云[3](2021)在《俄语分解义动词的认知语义探析》文中认为现代语言学理论对于多义词的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语义学范畴,而是拓展到认知语言学领域,主张从隐喻和转喻方面入手对多义性问题展开系统研究。作为一种极为普遍而重要的词汇语义和认知语义现象,词汇多义现象在俄语多义动词中有着积极、典型的表现。本文结合词汇语义和认知语义学理论,以俄语分解义动词为研究对象,对其展开多义认知语义分析。具体将主要从认知相似性和认知映射两方面探讨分解义动词语义衍生路径,揭示俄语分解义动词多义衍生的认知基础、认知理据及语义衍生认知机制,在认知维度下对俄语分解义动词多义的相关语义问题作出较为合理和接近其语言本质的理论阐释和实证分析。论文首先梳理了与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其中包括动词多义性理论及其研究发展脉络,以及认知语义学基础理论——认知隐喻、原型范畴、意象图式、认知域等,并对俄语分解义动词进行语义界定;其次对俄语分解义动词语义衍生的认知相似性问题展开细致分析和讨论;最后结合认知映射理论探析俄语分解义动词多义衍生中的三种认知映射方式和机制。本文研究厘清了俄语分解义动词不同义项之间的认知理据和认知联系,充实了俄语分解义动词的多义问题的语义研究内容,增强了有关分解义动词语义衍生的认知机制的认识,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俄语分解义动词的认知理论探讨,有助于俄语学习者对分解义动词的正确理解和运用,体现出课题研究突出的理论意义和实际运用价值。

周燕华[4](2020)在《从词义演变方式看一词多义现象》文中研究指明英语中,几乎很难找到只有一个意思的单词,但最初大多数单词都是单义的,它们的诸多意义是在实际运用中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而逐渐演化而来。了解词义演变的方式,知道这些词义都是怎么来的,对词汇的教与学有着重要意义。语言学家对词义演变方式的归纳各不相同,罗姆(Adrian Room)在《词义变化词典》(A Dictionary of Changes in Meaning)中将词义变化的方式分为十一大类;汪榕培在《英语词汇学教程》中主要归纳了三种方式;陆国强在《现代英语词汇学》中总结了七种方式。因此,词义演变有哪几种方式并无定论,在此仅归纳最能帮助学习者理解词汇多种意义之间关系的四种方式。

李元[5](2019)在《《白虎通》名物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对象为《白虎通》中名物词,包括天象、山川、品物、封国、宗教、军旅和刑罚、器具、饮食、服饰、居室、身体11类,属于专书专项词汇研究。以传统训诂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综合训诂学和现代词义学研究手段,借鉴认知语言学理论,重点探索《白虎通》中名物词所指义及双音节名物词的组合方式、内部构成特征、词义变化之动因、过程、结果,并力求揭示部分名物词命名理据。第一,根据整理与测查《白虎通》中654个名物词,以传统训诂学分类标准划分其为11大类,静态描写名物词在《白虎通》中具体所指,结合其前期的文献资料列出所指义在东汉之前古籍中具体使用情况。第二,双音词在《白虎通》名物词中大量存在,通过对双音节名物词的确定以及从义素角度分析其结构类型,总结名物词常用合成方式产生新词,探析在东汉时期复音词产生之重要原因及规律。第三,从纵向角度对《白虎通》所涉及名物词进行词义演变情况分析,考察11类名物词在东汉以前之词义变化情况,重点梳理部分词汇之引申路径、词义引申类型以及引申过程中上下义位之间词义范围变化。从横向角度我们爬梳出同源词,探寻词源义,获悉部分名物词之命名理据。经过分析,我们较全面地把握《白虎通》名物词词义变化过程及特征。第四,在对《白虎通》名物词词义发展演变分析基础上,以西方语言学转喻、隐喻理论为抓手,分析其对名物词词义引申之影响,探源名物词词义变化之动因。作为《白虎通》专书专项词汇研究,论文本着定量测查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之原则,对《白虎通》中名物词进行穷尽式测查,将统计数据与分类描写相结合,为全面了解名物词的系统构成与词义演变情况,一方面对《白虎通》中名物词进行共时层面的静态描写,以求得名物词使用义基本面貌;另一方面对《白虎通》名物词进行历时动态过程追索,即对名物词词义变化之动因、过程、结果和部分名物词之命名理据等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探究。名物词属于文化词汇,是物质生活、社会生活之缩影,研究中秉承历史典籍与礼俗文化相参照原则,力争对《白虎通》名物词做以全面分析和梳理,通过名物词追踪东汉时期之语言变化。

贺江柳,卿逸豪[6](2018)在《英语词义演变的原因分析》文中指出社会因素、心理因素、语言因素等的影响会导致词义发生变化,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英语词义演变更趋向于非正式化,且更加简化。通过英语词义演变的成因分析发现: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是影响英语词义发生演变的重要原因。英语词义变化成因的客观分析可为学习者的英语词汇学习提供理论参考,帮助他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对英语词汇歧义的敏感性,在语言使用中避免过度法则化,从而提高其英语词汇分析与应用能力,有效提升其英语综合水平。

胡平[7](2018)在《汉语人体部位词语义移变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在词汇语义类型学的背景下,探讨汉语人体部位词的语义移变现象,论文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和第2章,第1章在跨语言背景下,综述人体部位词“分类-命名”上的共性和差异,语义移变的类型,研究所用的材料和方法;第2章详述作为历时词汇类型学的语义移变的研究现状、定义、内容,以及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第二部分从第3章到第6章,系本文的主体,从跨语言的角度出发,按照“两分四类法”分成如下四章:第3章《场内隐喻型语义移变》,针对人体中对称的两个部位,因为形状相似而出现以已知部位词为未知部位命名的情形;第4章《场外隐喻型语义移变》,以人体部位与其他事物存在形状或者功能相似,而出现人体部位词为其他事物命名的情形,抑或其他事物名来给人体部位命名的情形,应该注意到的是,人体部位词的语法化也都可以归入该种语义移变类型;第5章《场内转喻型语义移变》,利用已有的人体部位词为与其邻接的、未尝命名的部位命名的情形,主要关注源义和目标义所指向的两个部位存在“整体-部分”关系、“容器-容物”关系和“部分-部分”关系,在这几种情形中,“可见部分→可见整体”型语义移变是自然演变趋势;第6章《场外转喻型语义移变》,针对某些事物与人体部位存在感知邻接关系,因此,或者发生用人体部位词为某些事物命名的情形,抑或发生某些事物为人体部位命名的情形,通过跨语言比较,可知汉语上“{人体部位}→服饰/疾病”,以及人体部位词几乎都能引申发展出相关动作的语义。这部分各从Wilkins(1981)和《跨语言同词化数据库》(CLICS)中寻找跨语言语义移变的词目,以及汉语中语义移变的词目,按照每种语义移变类型的特征将其归类,并对每一词目进行描写和阐释,在分类的过程中,发现隐藏在语义移变背后的规则性和趋势。第三部分包括第7章和第8章,第7章从微观的角度,也就是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来阐释语义移变/语义演变,认为隐喻、主观化机制引起的语义移变是言者启动的,转喻机制引起的语义一般是听者启动的。以上四种语义移变类型视其语义演变机制涉及转喻、隐喻,还是主观化,可归诸其中,第8章作为本文的总结,除了简要回顾本文的主要内容,还全面梳理了语义演变的分类问题,语义演变的自然度问题和语义演变的单向性问题,虽然都是依据人体部位词的研究,实则寄望于对词汇语义学和历史语言学都能有所助益。

蔡吉燕[8](2016)在《布依语词法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布依语第一次方言区巴结镇布依语词汇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形类描写法与形态学研究理论及生成词库理论相结合来研究布依语词法,这在布依语的研究中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课题全文共分七章,简要概述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布依族和布依语的基本情况,布依语词法和壮语词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依据,选题缘由、目的和意义,语料来源及采取的技术路线,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等。第二章词法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对布依语的相关词法概念如词类、语素、词、词组等进行界定,确定布依语词法研究的边界、基本单位及其分类模式。第三章派生词词法,首先对布依语派生词中的词缀与量词进行界定,并将派生词缀分为前缀(包括义类词缀、有限域词缀)和后缀两种类型;其次从意义与功能角度出发,用形类法来描写派生词的构词结构,并概括出布依语派生词缀的基本功能;最后总结布依语派生词的构词规律。第四章复合词词法,采用形类法来描写词汇的内部结构,并通过生成词库理论研究复合词的内部语义构词形态,总结出布依语复合词的语义构词规律。第五章重叠词词法,在布依语中有多种形式的重叠词,我们用形类法来描写词汇结构,并采用语义分析法来分析布依语重叠词的基本结构,从而总结出重叠构词规律。第六章借词词法,布依语的借词分为早期汉语借词和现代汉语借词。早期借词介绍了派生和复合两种类型的构词模式和构词特点。现代汉语借词介绍了“音义全借”词、“义借”词及“音借+义借”词三种主要构词模式,我们仍采用形类方法来描写借词的词法形态,从而总结出布依语中汉语借词的构词规律。第七章结语,对全文的研究进行总结,从而得出布依语词法的内部结构规律。对研究的不足以及今后深入研究的方向提出展望。

张绍全,左娅菲娜[9](2015)在《法律词汇语义演变的方式与认知机制》文中研究指明词义演变是所有语言共有的现象,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中心议题之一。同普通词汇一样,法律词汇也经历着语义演变。论文在概述英汉法律词汇特征的基础上,探讨法律词汇语义演变方式,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诠释了其语义演变的隐喻和转喻认知机制。

邹嘉晖[10](2014)在《谈提喻在英语词义转移中的作用》文中提出提喻是英语中的一种重要修辞表达方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认知语言学的出现重新诠释了隐喻和转喻概念,指出隐喻和转喻不仅仅是修辞手段,更重要的是认知方式。提喻也曾被认为是转喻的一部分,因此也是一种认知方式,提喻对英语词义的转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隐喻──英语词义转移的一个重要方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隐喻──英语词义转移的一个重要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1)清末民初《申报》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
        1.3.1 清末民初词汇研究现状
        1.3.2 《申报》词汇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5.1 对过渡时期词汇研究的补充
        1.5.2 考察现代汉语词汇源头
        1.5.3 大型语文类工具书的编纂与修订
    1.6 研究方法
        1.6.1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1.6.2 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1.6.3 历时与共时相结合
第2章 《申报》词汇构词法研究
    2.1 复合式构词
        2.1.1 偏正式复合词
        2.1.2 联合式复合词
        2.1.3 动宾式复合词
        2.1.4 主谓式复合词
        2.1.5 补充式复合词
    2.2 派生式构词
        2.2.1 词缀界定
        2.2.2 词缀考察
    本章小结
第3章 《申报》词汇造词法研究
    3.1 造词法与构词法
    3.2 造词法分析
        3.2.1 语法造词法
        3.2.2 仿词造词法
        3.2.3 简缩造词法
        3.2.4 修辞造词法
    本章小结
第4章 《申报》词汇词形研究
    4.1 异形词
        4.1.1 异形词界定
        4.1.2 异形词成因
        4.1.3 异形词的音节类型
        4.1.4 异形词的意义关系类型
        4.1.5 异形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
    4.2 同素异序词
        4.2.1 同素异序词的结构类型
        4.2.2 同素异序词的语法属性
        4.2.3 同素异序词的语义类型
        4.2.4 同素异序词在《申报》中的使用情况
        4.2.5 同素异序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5章 《申报》新词新义研究
    5.1 新词研究
        5.1.1 外来新词
        5.1.2 本土新词
    5.2 新义研究
        5.2.1 词汇义的演变
        5.2.2 色彩义的演变
        5.2.3 语法义的演变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2)英汉新闻语篇中首都名概念转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解题与理论准备
    1.1 研究背景
        1.1.1 转喻与一形多义
        1.1.2 地名转喻研究
        1.1.3 新闻语篇中的转喻研究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
    1.3 概念转喻
        1.3.1 基于认知域的转喻界定
        1.3.2 基于原型理论的转喻界定
        1.3.3 转喻的工作定义和分类
    1.4 小结
2.研究设计
    2.1 研究设计
    2.2 语料来源
    2.3 语料抽取和清理
    2.4 分析工具
    2.5 变量标注及赋值
        2.5.1 转喻识别
        2.5.2 因变量标注
        2.5.3 自变量标注
3.数据分析
    3.1 因变量数据分布
    3.2 逻辑斯蒂回归
        3.2.1 回归模型的主效应
        3.2.2 回归模型的交互效应
    3.3 随机森林分析
        3.3.1 随机森林方法介绍
        3.3.2 随机森林分析结果
    3.4 数据分析结果汇总
4.讨论
    4.1 语言因素
    4.2 句法位置
    4.3 概念因素
    4.4 语篇因素
5.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自变量标注框架

(3)俄语分解义动词的认知语义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Аннотация
绪论
    一、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背景
    二、本课题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三、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四、课题研究的新意
    五、论文结构及语料来源
第一章 俄语动词多义认知分析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俄语动词多义的认知语义衍生
        一、多义性概述
        二、俄语动词多义性
        三、俄语动词认知语义衍生
    第二节 动词语义衍生相关认知理论
        一、认知隐喻
        二、原型范畴
        三、意象图式
        四、认知域
    第三节 分解义动词多义的认知分析
        一、分解义动词的界定
        二、分解义动词语义差异分析
        三、分解义多义动词的认知语义原型
        四、分解义动词多义的认知衍生路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俄语分解义动词多义的认知相似分析
    第一节 认知相似性概析
    第二节 认知相似性的语义功能
        一、认知突显功能
        二、认知语义互动功能
    第三节 分解义动词多义认知相似性类型
        一、动作实现方式相似
        二、动作结构特点相似
        三、动作结果相似
        四、动作心理感受相似
        五、动作复合协同相似
        六、动作相关事物的相似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俄语分解义动词多义的认知映射分析
    第一节 认知映射概析
        一、认知映射界定
        二、认知映射的特点
    第二节 认知映射的功能
        一、意象图式转移功能
        二、认知语义迁移功能
    第三节 分解义动词多义认知映射的类型
        一、由一具体域向另一具体域映射
        二、由具体域向抽象域映射
        三、由具体域向抽象性质具体域映射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从词义演变方式看一词多义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词义范围的扩大与缩小
二、词义的升格与降格
三、词义的转移
四、词义功能的转换
    1. 名词转换为动词,如balance、pocket、coat、fuel、gesture、picture等。
    2. 动词转换为名词,如buy、amount、blow、abandon、boost、build等。
    3. 形容词转换为名词,如potential、native、high、minor等。
    4. 形容词转换为动词,如narrow、second、single、spare等。

(5)《白虎通》名物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白虎通》研究综述
        一、《白虎通》流传与版本概述
        二、《白虎通》的性质及其经学价值
        三、《白虎通》语言学研究价值
    第二节 名物词研究及其意义
        一、名物词的界定及判断标准
        二、名物词词义变化研究及意义
        三、《白虎通》双音节名物词研究意义
    第三节 《白虎通》名物词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以传统训诂学理论为依托
        二、以现代词汇系统理论为基础
        三、以西方语言学理论为方法
    第四节 研究步骤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步骤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白虎通义》名物词分类描写
    第一节 星象类名物词
        一、天象类
        二、气象类
    第二节 山川类名物词
        一、山岳类
        二、江河类
    第三节 品物类名物词
        一、植物类
        二、动物类
        三、矿产类
    第四节 封国类名物词
        一、疆域类
        二、郊野类
        三、采邑类
    第五节 宗教类名物词
        一、占卜类
        二、祭祀类
    第六节 军旅、刑罚类名物词
        一、军旅类
        二、刑罚类
    第七节 器具类名物词
        一、舟车类
        二、兵器类
        三、乐器类
        四、礼器类
        五、工具类
        六、日用品类
        七、丧葬用品类
    第八节 饮食类名物词
        一、食品类
        二、饮品类
    第九节 服饰类名物词
        一、体服类
        二、佩饰类
        三、服饰原料
    第十节 居室类名物词
        一、政事之所
        二、生活居所
        三、治丧之所
    第十一节 身体类名物词
        一、脏器类
        二、肢体类
        三、疾病类
    小结
第三章 《白虎通》双音节名物词成词与构成机制
    第一节 并列式双音节名物词
        一、同义并列双音词
        二、近义并列双音词
        三、类义并列双音词
    第二节 修饰补充式双音节名物词
        一、偏正修饰
        二、正偏修饰
        三、虚实修饰
        四、其他双音节名物词
    第三节 双音节名物词内部义素之间的搭配关系
        一、旧义素+旧义素
        二、旧义素+新义素
        三、新义素+旧义素
        四、新义素+新义素
    第四节 双音节名物词成词机制
        一、语言内部的自我调节
        二、韵律制约
        三、社会文化制约
第四章 《白虎通》名物词词义变化分析
    第一节 《白虎通》名物词词义变化表层类型分析描写
        一、连锁式引申
        二、辐射式引申
        三、复合式引申
    第二节 《白虎通》名物词词义变化结果分析描写
        一、词义范围缩小
        二、词义范围扩大
        三、词义范围转移
    第三节 《白虎通》名物词词源义梳理
        一、词源义的界定
        二、同源词辨析与描写
    第四节 认知与词义变化
        一、转喻、隐喻和词义引申的关系
        二、语法转喻
        三、指称转喻
        四、隐喻认知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英语词义演变的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语词义演变的类型及其现代发展趋势
二、英语词义演变的原因
    (一) 非语言因素
    (二) 语言因素
三、英语词义变化成因分析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启示

(7)汉语人体部位词语义移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言
    1.1 解题
    1.2 语义演变类型——两分四类法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材料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历史词汇语义类型学——语义移变理论
    2.1 文献综述
    2.2 语义移变定义
    2.3 语义移变实现结构和途径
    2.4 语义移变意义与价值
第3章 场内隐喻型语义移变
    3.1 上下对称
    3.2 {面部}与{私处}对称
    3.3 小结
第4章 场外隐喻型语义移变
    4.1 源义指向人体部位
        4.1.1 {人体部位}→动物器官/植物特征
        4.1.2 {人体部位}→亲属称谓
        4.1.3 {人体部位}→某类人
        4.1.4 {人体部位}→空间范畴
        4.1.5 {人体部位}→时间范畴
        4.1.6 {人体部位}→人称代词
    4.2 目标义指向人体部位
        4.2.1 动物器官→{人体部位}
        4.2.2 类球形→{头}/{头颅}
        4.2.3 圆而直的事物→{人体部位}
        4.2.4 尖锐事物→{阴茎}
        4.2.5 圆而小的事物→{睾丸}
        4.2.6 工具→{牙齿}/{下巴}
        4.2.7 圆而小事物→{眼睛}
        4.2.8 凹陷而浅之物→{腹部}
        4.2.9 糊状食物→{大脑}
        4.2.10 其他事物→{人体部位}
    4.3 小结
第5章 场内转喻型语义移变
    5.1 “整体-部分”关系
        5.1.1 {腿部}
        5.1.2 {手臂}
        5.1.3 {躯干}
        5.1.4 {头部}
        5.1.5 {颈部}
        5.1.6 {私处}
        5.1.7 {内部组织}
    5.2 “容器-容物”关系
        5.2.1 {人}
        5.2.2 {头部}
        5.2.3 {颈部}
        5.2.4 {四肢}
        5.2.5 {躯干}
    5.3 并列关系
        5.3.1 {四肢}
        5.3.2 {头部}
        5.3.3 {躯干}
    5.4 邻接关系
        5.4.1 {腋窝}→{胸部}
        5.4.2 {两颊}→{下巴}/{下颚}
        5.4.3 {口}→{两颊}
        5.4.4 {下唇}/{牙齿}→{下颚}
        5.4.5 {腿}→{阴部}
    5.5 小结
第6章 场外转喻型语义移变
    6.1 源义指向人体部位
        6.1.1 {人体部位}→服饰
        6.1.2 {人体部位}→疾病名
        6.1.3 {人体部位}→相关动作
    6.2 目标义指向人体部位
        6.2.1 属性、性状→{人体部位}
        6.2.2 相关动作→{人体部位}
        6.2.3 服饰→{人体部位}
    6.3 小结
第7章 基于语言使用观的语义移变解释*
    7.1 交际、语义创新、传播和语义变化
    7.2 言者启动的语义演变
    7.3 听者启动的语义演变
    7.4 小结及其余论
第8章 总结
    8.1 语义演变的分类问题
        8.1.1 二分法
        8.1.2 三分法
        8.1.3 四分法
        8.1.4 两分四类法
    8.2 语义演变的自然度问题
    8.3 语义演变的单向性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布依语词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布依族和布依语
    1.2 相关研究动态
        1.2.1 着作类
        1.2.2 期刊及相关的学位论文
    1.3 本研究的相关情况说明
        1.3.1 选题缘由、选题目的及意义
        1.3.2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3.3 语料来源及研究的技术路线
        1.3.4 研究的创新之处
        1.3.5 文章中相关符号的使用说明
    1.4 巴结布依语的声韵调系统
        1.4.1 声母系统
        1.4.2 韵母系统
        1.4.3 声调系统
第二章 词法研究的理论方法及词法构件
    2.1 词法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2.1.1 词法研究理论
        2.1.2 词法研究方法
        2.1.3 词法研究模式
    2.2 词法构件
        2.2.1 词类划分标准及词库与词法
        2.2.2 词法研究的单位及研究范围
第三章 派生词词法
    3.1 词缀的界定
    3.2 派生名词词法
        3.2.1 派生名词构词模式及意义与功能
        3.2.2 派生名词词缀的功能分类
        3.2.3 小结
    3.3 派生动词词法
        3.3.1 义词缀
        3.3.2 后缀
    3.4 派生形容词词法
        3.4.1 单音节后缀
        3.4.2 双音节后缀
    3.5 其他词类的词缀
        3.5.1 人称代词前缀
        3.5.2 数词前缀
    3.6 小结
第四章 复合词词法
    4.1 布依语中的复合词
        4.1.1 复合词构词成分与基本结构
        4.1.2 复合词词法的研究视角
    4.2 复合名词词法
        4.2.1 名语素1+名语素2(N1+N2)
        4.2.2 名语素+形语素(N+A)与形语素+名语素(A+N)
        4.2.3 动语素+名语素(V+N)与名语素+动语素(N+V)
        4.2.4 名语素+数语素(N+NUM)与数语素+名语素 (NUM+N)
        4.2.5 名语素+(动语素+名语素)(N1+(V+N2))
        4.2.6 小结
    4.3 复合动词词法
        4.3.1 动语素 1+动语素 2(V1+V2)
        4.3.2 名语素+动语素(N+V)和动语素+名语素(V+N)
        4.3.3 动语素+形语素(V+A)
        4.3.4 小结
    4.4 复合形容词词法
        4.4.1 形语素+形语素(A1+A2)
        4.4.2 动语素+形语素(V+A)
        4.4.3 名语素+形语素(N+A)和形语素+名语素(A+N)
        4.4.4 动语素+名语素(V+N)和名语素+动语素(N+V)
        4.4.5 小结
第五章 重叠词词法
    5.1 重叠名词
        5.1.1 AA式重叠名词
        5.1.2 AABB式重叠名词
        5.1.3 ABCB式重叠名词
        5.1.4 ABAC式重叠名词
    5.2 重叠动词
        5.2.1 AA式重叠动词
        5.2.2 ABAB式重叠动词
        5.2.3 ABAC式重叠动词
        5.2.4 AABB式重叠动词
    5.3 重叠形容词
        5.3.1 AA式重叠形容词
        5.3.2 ABB式重叠形容词
        5.3.3 AABB式重叠形容词
        5.3.4 ABAB式重叠形容词
        5.3.5 ABAC式重叠形容词
        5.3.6 ABCC式重叠形容词
    5.4 小结
第六章 借词词法
    6.1 早期汉语借词中的双音节词
    6.2 现代汉语借词
        6.2.1 音义全借词
        6.2.2 义借词
        6.2.3 音借+义借词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及今后深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布依语语素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法律词汇语义演变的方式与认知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法律词汇特征
    2. 1 正式性
    2. 2 准确性
    2. 3 模糊性
    2. 4 专业性
    2. 5 多义性
3. 法律词汇语义演变方式
    3. 1 词义扩大
    3. 2 词义缩小
    3. 3 词义转移
4. 语义演变的认知机制
    4. 1 隐喻
    4. 2 转喻
5. 结语

(10)谈提喻在英语词义转移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意义上的提喻
二、从认知角度看提喻的形成
三、提喻在英语词义转移中的作用

四、隐喻──英语词义转移的一个重要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 [1]清末民初《申报》词汇研究[D]. 冯卓. 吉林大学, 2021(01)
  • [2]英汉新闻语篇中首都名概念转喻研究[D]. 胡梅芬.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3]俄语分解义动词的认知语义探析[D]. 胡燕云.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从词义演变方式看一词多义现象[J]. 周燕华. 教育视界, 2020(18)
  • [5]《白虎通》名物词研究[D]. 李元.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8)
  • [6]英语词义演变的原因分析[J]. 贺江柳,卿逸豪.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8(05)
  • [7]汉语人体部位词语义移变研究[D]. 胡平.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8]布依语词法研究[D]. 蔡吉燕.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8)
  • [9]法律词汇语义演变的方式与认知机制[J]. 张绍全,左娅菲娜. 外国语文, 2015(01)
  • [10]谈提喻在英语词义转移中的作用[J]. 邹嘉晖.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标签:;  ;  ;  ;  

隐喻——英语词义转移的重要途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