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岔仁庆部实验小学

小岔仁庆部实验小学

一、小茶人情系实验小学(论文文献综述)

乔明珠[1](2020)在《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以大理石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文创发展为例》文中提出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对于保护和弘扬民族地区的优秀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族地区充分利用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来推动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的创新,有利于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有利于促进和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和加快民族地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政策为指导和依据,对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行个案研究,为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参考,这对民族文化产业的模式创新和对民族文化的创意开发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现实意义,有利于完善民族地区优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机制,也能够为当地政府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的工作提供一些思路或参考。本文主要以大理石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石空文化艺术空间”为例,对大理石画文化产业这一传统的民族文化产业模式的创新发展进行了探讨和分析。通过查阅搜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第一章中对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理论研究与政策进行了梳理;第二章对“石空文化艺术空间”的创建过程及其文化创意理念进行论述;在多次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中重点研究了大理石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石空文化艺术空间”对传统石文化产业的创新之处,具体包括产业发展理念的创新,建筑风格的创新,产业与文化互动形式的创新等;本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在第五章中探究了大理“石空文化艺术空间”在推动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思考。针对“石空文化艺术空间”对传统大理石画产业的创意化发展,本文对其发展经验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以期对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经验或参考借鉴。本文的亮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大理石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石空文化艺术空间”为例,研究了“石空文化艺术空间”对传统的大理石画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性转变,以及它对大理石画产业从资源型发展向创意型发展转换的推动作用和对大理地区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二是运用文献研究法和田野调查法,在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调研,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三是对“石空文化艺术空间”的文化创意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和经验总结,针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考。

杨怡[2](2020)在《情境化拼音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学习不可绕开的一环,同时也是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打好拼音的基础对后期识字、阅读等方面学习具有积极的影响。一直以来,拼音教学面临着不少问题,一线教师付出了不懈努力,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然而学生在学习拼音过程中依然显露不少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程对拼音教学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新课标明确要求汉语拼音教学应具有趣味性。当前,全面推广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儿童视角出发,教材编写充分凸显了情境化、童趣性、生活化的色彩,为情境化的拼音教学提供了凭借。本研究正是从上述背景出发,综合采取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案例分析法,展开了情境化拼音教学的探索,结合情境化教学的理论基础,研究了将其应用于拼音教学的必要性和解决的实际问题,重点提出了情境化拼音教学的策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课堂教学实践,以期针对一部分汉语拼音现状问题取得实质性改善,发挥一定的效用。文章内容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阐述本研究的缘起、综述相关研究,其次明确研究目的及意义、聚焦研究问题,最后确立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界定相关概念、论述相关指导理论,并探讨将情境化教学应用于拼音教学的必要性,为后续研究工作做好铺垫。在研究初期主要通过文献回顾和初步现状调查的方式来获取信息,经前期的文献调研,深入了解情境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在前人研究成果和初步的现状调查中获知拼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章分别概述情境化教学的特点、类型与原则,并确定理论依据,最后分别从课标要求、学生心理、学习理论、教师教学、教材特点等几个角度切入,论述了在拼音教学中实施情境化教学的必要性。第二章对小学语文情境化拼音教学现状展开调查。调查对象以小学低段学生为主,调查方法涉及问卷、访谈与课堂观察形式。通过对教师展开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对于教材认识、教法使用与教学效果等方面的情况,获悉实际教学中存在的现象与问题;通过对学生展开问卷调查,主要了解学生的基本学情和真实的学习兴趣与倾向。最后对获取的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并整合资料得出调查结论,为接下来的策略构建做好铺垫。第三章提出情境化拼音教学的实施策略。力避提出的教学策略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在前期深入了解相关理论基础和一线实际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情境化拼音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展开探讨。教学实施策略具体分别从教学任务、内容、方法三个层面进行论述,并针对现状调查中发现的部分问题,提出改进教学的策略。第四章选取情境化拼音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并撰写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实践。通过此次课堂教学实践,从中发现教学问题,以此总结反思,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参考。结语部分对本研究聚焦的研究问题作出回答,重申核心观点,并指明研究的不足之处,展望在今后的实际教学中逐步完善。情境化拼音教学秉承儿童本位理念,切中儿童的基本学情,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与心理需求,本研究通过一系列工作证明得出,情境化拼音教学能有效改善儿童学习汉语拼音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对提升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效果显着,具有推广的价值。

崔文河[3](2015)在《青海多民族地区乡土民居更新适宜性设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海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与西北多元民族文化汇聚的重要地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直接影响着高原生态安全、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当前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及民族文化消亡的突出问题。纵观乡土民居建筑演变发展规律,总是处于一种连续性的更新生成过程,但从当前民居建设现状来看,其营建方法正处于“新旧断层”的转型阶段,缺乏基于当代背景下乡土民居更新适宜设计模式的研究。论文以寻求高原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采用历时与共时、定性与定量等综合研究方法,对青海乡土民居建筑原型、现型、新型进行整体性思考。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首先,研究了青海乡土民居建筑原型生成与演变规律。经过青海全省及周边省市地区系统调研以及文献的综合分析,指出“自然生成、文化驱动”...........是民居建筑原型演变发展的客观规律,并进一步对建筑背后隐含的自然与人文要素进行分析,提出“资源气候共性与民族文化差异性”的地区建筑特质。其次,研究了青海传统民居生存智慧。从自然气候、资源利用、地形地貌、文化观念四个方面,概括传统民居地区适应性,总结出“形态规整、内聚向阳、北高南低、大面宽小进深”等生存智慧。然后,论文分别对青海乡土民居更新生态技术策略和多元民族文化传承策略进行研究。在生态技术方面,强调优化提升传统营建智慧,论文对民居更新绿色设计方法及本土新型适宜性技术进行探讨。在文化传承方面,基于多元民族建筑文化多样性的地区背景,在民居地域性、生产生活方式、建筑语言等方面提出了“多样性表达”的设计策略。最后,论文对乡土民居更新适宜性设计模式进行研究。从“气候适应、技术适宜、文化传承”融合的角度,提出乡土民居更新的“整合设计”理论,并对理论内涵及运行机制进行探讨。论文还结合设计实践及典型民居更新建设实施案例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建构民居更新适宜设计模式的理论框架及设计方法。

林爱花[4](2014)在《七色的阳光 七彩的校园——安溪县第七小学“七彩”走廊文化散记》文中研究表明七彩朝霞的辉映下,安溪县第七小学教学楼的"厚德致诚博学衍新"八个校训大字熠熠生辉,昭示着这所学校的灵魂和追求——教育有道德修养、做事做人一本诚心的合格小公民;培养知识丰富、全面发展、勇于创新的追梦人。2009年,安溪县凤城镇美法小学——这所简陋陈旧的农村基层小学,转型为县直小学——安溪县第七小学(以下简称"安溪七小")。短短五年间,该校独特的学校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秉承"厚德致诚博学衍新"的校训精神,安溪七

蒋燕衔[5](2012)在《整合德育资源 注重活动体验 回归地方人文——谈少先队工作实践与吴文化相结合,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策略》文中研究说明一、问题的提出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国家正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集中全党智慧,根据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阶段特征,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新思想,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目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李振芳[6](2011)在《近代济南休闲娱乐场所与市民生活》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力图在充分利用近代济南的书籍、报刊、文人游记、文史资料、竹枝词等资料的基础上,以近代济南地区的休闲娱乐场所为中心,阐述传统娱乐场所到新式娱乐场所的变迁,主要是再现近代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市民的休闲娱乐牛活,展现济南市民丰富多彩的牛活场景,以呈现这一时期城市牛活的历史画卷,给予读者极其鲜明的城市社会牛活形象。本文同时考察了为建立西方式的文明牛活方式,对于新式的休闲娱乐场所政府是如何加以改良和控制的,以期从一个新的视角揭示近代中国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本质特征。清末民初,济南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传统的庙会、岁时节日活动组成了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内容。游出水、览名胜、观寺庙、逛庙会是市民乐此不疲的娱乐活动,街头巷尾更是普通民众最常用的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济南自开埠以后,伴随着都市经济的近代化,出现了一些近代化的休闲娱乐场所,与此同时,城市人的闲暇牛活也发牛近代式变迁。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济南逐步兴建起一批新兴旅游项目,建立起与中国传统休闲娱乐场所完全不同的独立新颖且功能单一的场所,新兴旅游场所主要包括公园、游艺园、戏院、电影院、博物馆等。它们既是精英人十附庸风雅的场所,又是平民大众获得身心娱乐的场所。这些新式娱乐场所的出现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娱乐业的发展,并为人们提供旅游娱乐的活动空间,反映出政府已经开始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关注市民牛活。休闲娱乐场所的变化是多层面的,从物质层面上看,清末以来济南娱乐场所的建设完成了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型;从精神层面上看,市民在这些场所里享受着现代化的娱乐项目,身心得到放松,精神得到愉悦,只是这种娱乐并不是毫无顾忌、任意为之的,在为政府为建立西方式现代文明的城市,加强了对这些场所的控制,主要反映在国家正日益加强日常牛活中对人们精神的潜在控制。随着近代西方文明的输入,与之相随的一系列规则像现代社会制度一样开始规限人们的行动与精神空间。

李心丽[7](2006)在《与房子无关》文中研究说明

李臣玲[8](2006)在《丹噶尔藏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丹噶尔地区为研究空间,以该地藏人为研究对象,应用民族学的田野调查法,历史学的文献法,社会学的统计法及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丹噶尔藏人的社会文化变迁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丹噶尔为东科尔(sTong-’Khor)之转音,东科尔为寺名,简称丹地,今行政区属西宁市湟源县。该地是一个以农业为主,汉藏杂居的地区。丹噶尔的藏人被当地人称之为“家西番”。“家西番”其所处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很特殊:一是丹噶尔地区长期处在汉藏文化交汇之处,同时又处在农牧文化交汇之地;二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交界之地;三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区。而且,丹噶尔地区长期以来一直属于中原王朝边陲之地,是中原王朝通往藏区的交通要道,古称“海藏通衢”,是历代中央王朝的主要经营地区。所以,丹噶尔最终形成了汉、藏文化为主的多民族、多元文化交汇的地带,与周边民族之间保持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格局。在特殊的人文和自然环境的共同制约和影响下,丹噶尔藏人长期与其他民族文化交融,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交融性和鲜明的地域亚文化特点。丹噶尔藏人在保持有一定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多的则是对以汉文化为主的其他民族文化的吸收。于是,丹噶尔藏人的社会文化发生了重大的变迁,其变迁范围很广,涉及到政治、经济、饮食、服饰、居室、节日、婚姻、生育、丧葬、宗教等各方面。 新时期,随着社会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民族间交流的日益宽泛,民族文化融合的不断加深,对民族原有文化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压迫。使得丹噶尔藏人社会文化的变迁呈现出了诸多鲜明特点,如全面性、不均衡性、双向多元性及民族外在表象的弱化与民族自觉性的增强等。这种变迁是全方位的,立体的,非人力所能改变的。事实上,丹噶尔藏人社会文化变迁的脉络,也是丹噶尔藏人步入现代化的历史轨迹。 丹噶尔藏人社会文化变迁的文化现象不是个别的,放置于其他民族地区也具有普遍的意义。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共存共生的民族国家,由于每个民族、每种文化之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差异,这些差异在促进发展的同时,也难免会出现许多矛盾,使一个社会失去和谐,成为社会发展不稳定因素。因此,以丹噶尔藏人社会文化变迁作为个案进行民族社会学研究,对研究当今中国民族社会发展具有相当大的现实意义。通过研究丹噶尔藏人在与多元文化长期交往中,社会文化是如何适应,社会文化是如何变迁等等诸多问题,可以总结规律,研究对策,采取以点概面的研究方法反映当前其他民族的发展状况,可以为解决在新时期民族文化多元共存环境下,各民族如何和谐共生以及如何构建多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等诸多方面提供理论和实证,为国家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依据,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一些启示。

黄淑美,欧阳中一[9](2005)在《《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1991-2004年目录索引》文中提出

二、小茶人情系实验小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茶人情系实验小学(论文提纲范文)

(1)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以大理石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文创发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个案研究法
        (三)田野调查法
    四、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一)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二)本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与政策概述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论指针
    二、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依据
        (一)党和国家关于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导向
        (二)云南省关于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
        (三)大理州关于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
第二章 “石空”的创建及其文化创意理念
    一、“石空”的创建
        (一)拟建大理“石空文化艺术空间”创意构思
        (二)“石空文化艺术空间”的设计与创办
    二、“石空”民族文化创意因子
        (一)对大理石文化的历史文化追溯
        (二)融汇大理石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石空”民族文化创意理念
        (一)大理石画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理念
        (二)大理石画产业回馈苍山保护的绿色理念
第三章 “石空”大理石画文化创意的新风格
    一、“石空”的建筑风格新
        (一)将“石空”设计为园林风格
        (二)镜面效果
        (三)灯光运用
    二、对“石空”艺术品的展示方式新
        (一)对大理石画不加装裱
        (二)将大理石画的展示与园林景观相结合
    三、“石空”的运作方式新
        (一)将非遗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化创意相结合
        (二)举办大理石画拍卖活动
        (三)通过文创产品获得经济收入
第四章 大理石画创意产业与民族文化旅游的相融互动
    一、爱情文化元素
        (一)“凤求凰”情侣厅
        (二)愿爱情坚于磐石
    二、“石空”大理石文化的延伸产品
        (一)可以用的大理石文化
        (二)可以穿的大理石文化
        (三)可以吃的大理石文化
    三、节日主题活动
        (一)“石空”大理石画文化与国家法定节假日相结合
        (二)“石空”大理石画文化与“三月街民族节”相结合
    四、“石空”的文化交流传播活动
        (一)组织青少年免费参观
        (二)组织文化讲坛
        (三)大理石画文化巡展
第五章 “石空”大理石画文化创意的社会效应及未来发展思考
    一、“石空”文化创意主要经验
        (一)创意经验
        (二)产业经验
    二、“石空”大理石画文化创意的社会影响
        (一)丰富大理地区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二)保护和发展了大理石画文化
        (三)对民族地区生态修复有积极意义
    三、“石空”发展中的问题
        (一)政策扶持少
        (二)融资难度大
        (三)“石空”知名度较低,游客对大理石画认知度低
    四、“石空”发展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国家和政府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将政策扶持落实到位
        (二)拓宽融资渠道
        (三)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情境化拼音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问题
    五、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情境化拼音教学的指导理论与必要性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情境
        二、情境图
        三、情境化拼音教学
    第二节 情境化教学的特点、类型与原则
        一、情境化教学的特点
        二、情境化教学的类型
        三、情境化教学的原则
    第三节 情境化拼音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注重联系旧知的建构主义理论
        二、强调知识情境性的情境学习理论
        三、重视知情统一的人本主义理论
        四、李吉林语文情境教学模式
    第四节 情境化拼音教学的必要性
        一、新课标理念的倡导
        二、拼音知识客观要求
        三、儿童认知心理诉求
        四、学习受情境的制约
        五、教材编写特点启示
        六、教师适应课改需求
第二章 情境化拼音教学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第一节 情境化拼音教学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二、调查实施
    第二节 情境化拼音教学的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学生调查结果及分析
        二、家长调查结果及分析
        三、教师调查结果及分析
    第三节 情境化拼音教学的现状调查结论
第三章 情境化拼音教学的实施策略
    第一节 明确拼音教学任务
        一、遵循课标教学定位,实现合理教学
        二、落实课标实施建议,实现科学教学
        三、注重教学情境整合,实现有效教学
        四、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实现趣味教学
    第二节 完善拼音教学内容
        一、拼音与识字圆融:利用汉字帮助学生掌握拼音
        二、知识与能力兼顾: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发展能力
        三、方法与训练结合:方法的习得需要立足于训练
        四、认知与情感统一:促使学生在和谐愉悦中学习
    第三节 优化情境创设方法
        一、依托教材情境图,助力汉语拼音教学
        二、引入游戏化情境,促进学生玩中巩固
        三、借助生活化情境,调动已有生活经验
        四、采取歌诀化形式,加强音与形的联结
        五、巧用形象化手段,突破拼音认知障碍
    第四节 聚焦教学改进策略
        一、紧扣教学目标,设置有效情境
        二、关照儿童本位,实现以人为本
        三、综合教学方法,呈现浓厚情趣
        四、加强理论培训,注重教材研究
        五、增强家校合作,提高推广力度
第四章 情境化拼音教学案例分析与实践反思
    第一节 情境化拼音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案例展示
        二、教学案例分析
    第二节 情境化拼音教学课堂实践与反思
        一、课堂教学实践
        二、教学实践反思
    第三节 情境化教学在语文教学各领域中的应用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青海多民族地区乡土民居更新适宜性设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对高原生态环境的关注
        1.1.2 对高原多元民族文化的关注
        1.1.3 课题的提出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现状
        1.2.4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理论支撑
        1.3.1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1.3.2 复合生态系统
        1.3.3 绿色建筑与生态美学
        1.3.4 地域建筑与乡土民居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2. 青海多民族地区乡土民居建筑原型
    2.1 青海乡土民居建筑地域类型划分
        2.1.1 河湟地区——庄廓民居
        2.1.2 环湖及周边牧区——游牧民居
        2.1.3 柴达木地区——戈壁绿洲民居
        2.1.4 青南地区——碉房民居
        2.1.5 民居不同地域类型背后的主导因素
    2.2 青海多元民族建筑文化多样性
        2.2.1 汉族民居
        2.2.2 藏族民居
        2.2.3 回族民居
        2.2.4 土族民居
        2.2.5 撒拉族民居
        2.2.6 蒙古族民居
        2.2.7 多样性成因分析
    2.3 青海东部地区乡土民居生成与演变
        2.3.1 地区自然资源与气候条件
        2.3.2 民居原型生成与演变
        2.3.3 自然生成与文化驱动
    2.4 青海庄廓民居建筑特征
        2.4.1 庄廓民居基本特征
        2.4.2 庄廓民居特征的多样性
    2.5 资源气候共性与民族文化差异性
        2.5.1 资源气候环境主导下的民居共性
        2.5.2 宗教人文环境导向下的民居差异性
    2.6 小结
3.青海传统民居的生存智慧
    3.1 与自然气候相适应
        3.1.1 高原严寒与民居适应性
        3.1.2 干旱少雨与民居适应性
        3.1.3 风大风多与民居适应性
    3.2 有效利用自然资源
        3.2.1 最大化获取日照
        3.2.2 有效利用本土建筑资源
        3.2.3 生物质能的循环利用
        3.2.4 水力资源的综合运用
    3.3 与地形地貌相适应
        3.3.1 川水平原聚落与民居——密集院落型民居
        3.3.2 浅山丘陵聚落与民居——台地套庄型民居
        3.3.3 高山峡谷聚落与民居——独立碉房型民居
    3.4 简便易行的建造技术
        3.4.1 庄廓传统土木建造技术
        3.4.2 碉房传统石木建造技术
        3.4.3 帐篷传统毛帐建造技术
    3.5 多元民族文化的生态观
        3.5.1 汉族儒、道文化的生态观
        3.5.2 佛教文化的生态观
        3.5.3 伊斯兰文化的生态观
        3.5.4 多元民族文化生态观的一致性
    3.6 小结
4.青海乡土民居更新的生态策略
    4.1 青海乡土民居发展的生态困境
        4.1.1 高原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
        4.1.2 聚落重构与民居更新的现状分析
        4.1.3 青海乡土民居发展走向
    4.2 青海乡土民居更新的设计策略
        4.2.1 生态住区规划
        4.2.2 建筑形体与空间优化
        4.2.3 再生资源利用与建筑一体化设计
    4.3 民居更新本土适宜技术策略
        4.3.1 适宜技术观
        4.3.2 被动式太阳房
        4.3.3 传统围护技术更新优化
        4.3.4 本土采暖技艺
    4.4 新型绿色建材与本土资源优化策略
        4.4.1 免烧砖
        4.4.2 秸秆生态复合材料
        4.4.3 太阳能陶瓷
    4.5 小结
5.青海多元民族建筑文化的传承策略
    5.1 青海多元民族概况
        5.1.1 多元民族分布
        5.1.2 游牧与农耕双层品格
        5.1.3 西北儒释道、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多元文化交融
    5.2 青海多元民族建筑文化现状与发展分析
        5.2.1 民族建筑文化发展困境
        5.2.2 走向技术与文化的融合
    5.3 青海乡土民居更新设计多样性表达
        5.3.1“多样性表达”概念解析
        5.3.2 民居地域性的多样化表达
        5.3.3 生产生活方式的多样性表达
        5.3.4 建筑语言的多样性表达
    5.4 小结
6.青海乡土民居更新的整合设计与实践探索
    6.1 整合设计模式的提出
        6.1.1 整合设计概念解析
        6.1.2 整合设计理论内涵
        6.1.3 整合设计机制探讨
        6.1.4 整合设计理念
    6.2 整合设计要素建构与协同
        6.2.1 整合设计要素建构
        6.2.2 整合设计要素协同
    6.3 青海东部地区庄廓民居更新整合设计实践
        6.3.1 典型庄廓民居调研分析——以化隆县雄先藏族乡巴麻堂村为例
        6.3.2 庄廓民居更新整合设计
    6.4 青海南部地区碉楼民居更新整合设计实践
        6.4.1 果洛州班玛县马可河河谷地带擎檐柱式碉楼解读
        6.4.2 典型碉楼民居调研分析——以班玛县灯塔乡科培村为例
        6.4.3 擎檐柱式碉楼更新整合设计
    6.5 青海乡村新型社区建设实践案例分析
        6.5.1 青海刚察县牧民定居新村建设
        6.5.2 青海湟源县兔尔干新型社区建设
        6.5.3 青海门源县农户自建太阳能暖房
        6.5.4 对乡土民居更新整合设计的思考
    6.6 小结
7.结语 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青藏高原新乡土建筑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成果的应用前景
    7.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1玉树及环青海湖地区民居更新整合设计分析图示
附录2青海省特色民居推荐图集——东部地区“河湟庄院”
附录3青海省特色民居推荐图集——青南地区“多彩藏居”
附录4民居更新方案设计构思草图
致谢

(4)七色的阳光 七彩的校园——安溪县第七小学“七彩”走廊文化散记(论文提纲范文)

“一班一品”———显个性少年
“博学楼梯”———润阳光少年
“七彩园”———秀才艺少年

(5)整合德育资源 注重活动体验 回归地方人文——谈少先队工作实践与吴文化相结合,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少先队工作实践与吴文化相结合,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策略
    1. 在拓展中整合,营造德育社会化、生活化环境。
    2. 在活动中体验,形成特色情感教育模式。
    3. 在传承中创新,促进特色队员的可持续性发展。

(6)近代济南休闲娱乐场所与市民生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意义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现状
    三、基本思路
第二章 传统的休闲娱乐场所
    一、风景名胜
        (一) 文人墨客笔下的山水名胜
        (二) 从竹枝词看市民的休闲牛活
    二、庙会、药市会
        (一) 庙会上的休闲与狂欢
        (二) 药市会上的休闲与娱乐
    三、街头巷尾
        (一) 岁时节令的庆祝场所
        (二) 平民大众的休闲乐园
第三章 新兴的休闲娱乐场所
    一、茶园·戏园·戏院
        (一) 早期的茶园、戏园
        (二) 戏园、戏院的繁盛
        (三) 戏剧改良与政府控制
    二、公园、游艺园
        (一) 公园中形色各异的市民活动
        (二) 游艺园中五彩斑斓的画面
        (三) 政府的规定与管理
    三、电影院
        (一) 电影院的异军突起
        (二) 观众与电影院的互动
        (三) 政府对影院的控制与影片的检查
第四章 结语
    一、休闲娱乐场所的变迁:物质空间的变化与新生
    二、休闲娱乐方式的变迁:精神空间的充实与拓展
    三、休闲娱乐空间:政府的改良与控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丹噶尔藏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第一章 丹噶尔藏人社会文化变迁的人文生态环境
    第一节 自然生态环境
    第二节 人文环境
第二章 丹噶尔藏人社会结构及社会分层研究
    第一节 丹噶尔藏人近代社会结构研究
    第二节 丹噶尔藏人社会分层研究
    第三节 丹噶尔藏人社会分层的几点思考
第三章 丹噶尔藏人社会控制研究
    第一节 社会控制理论
    第二节 丹噶尔藏人社会控制类型
    第三节 丹噶尔藏人社会控制的几点思考
第四章 丹噶尔藏人社会经济发展研究
    第一节 1949年以前的社会经济状况
    第二节 1949---1979年之间的社会经济
    第三节 1979---现在的现代社会经济
    第四节 个案分析
第五章 丹噶尔藏人生活文化的变迁研究
    第一节 饮食结构的日益丰富化
    第二节 居室的现代化
    第三节 服饰的时尚化
    第四节 娱乐方式和功能的多样化
    第五节 节日的涵化
第六章 丹噶尔藏人婚姻和生育文化的研究
    第一节 “义务性”婚姻向“情感性”婚姻的转变
    第二节 通婚研究
    第三节 “五彩缤纷”的婚姻模式及礼仪
    第四节 生育观的演进及医疗卫生的发展
第七章 丹噶尔藏人家庭文化的变迁研究
    第一节 家庭规模的变小、结构的核心化及功能的弱化
    第二节 家庭关系的变化
    第三节 亲属称谓制度的融合化
    第四节 家庭财产的继承
第八章 丹噶尔藏人丧葬文化的调适研究
    第一节 丧葬模式的转变
    第二节 趋同于汉族习俗的丧葬仪式
第九章 丹噶尔藏人文化教育的发展研究
    第一节 民族语言和文字的消失
    第二节 传统教育的衰落与现代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新时期丹噶尔藏人现代教育的发展
第十章 丹噶尔藏人宗教文化的变迁研究
    第一节 信仰体系的多元化
    第二节 藏传佛教的衰败及其原因
    第三节 丹噶尔藏人宗教信仰变迁个案调查----东科寺的发展演变
    第四节 灶神信仰的文化调适
    第五节 猫蛊神信仰
第十一章 丹噶尔藏人社会文化变迁的几点思考
    第一节 丹噶尔藏人社会文化变迁的原因探讨
    第二节 丹噶尔藏人社会文化变迁的特征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附录一:湟源县藏传佛教寺院僧人入寺审批制度
    附录二:东科寺寺院僧人守则
    附录三:东科寺自养规划
    附录四:寺院财务管理制度
    附录五:20世纪90年代丹噶尔藏人出生人口情况统计表
    附录六:20世纪90年代丹噶尔藏人节育情况统计表
    附录七:日月藏族自治乡20世纪90年代及21世纪初小学教育概况表
    附录八:日月藏族自治乡20世纪90年代及21世纪初等教育概况表
    附录九:日月藏族自治乡20世纪90年代及21世纪初扫盲完成情况

四、小茶人情系实验小学(论文参考文献)

  • [1]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以大理石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文创发展为例[D]. 乔明珠. 大理大学, 2020(05)
  • [2]情境化拼音教学研究[D]. 杨怡.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3]青海多民族地区乡土民居更新适宜性设计模式研究[D]. 崔文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1)
  • [4]七色的阳光 七彩的校园——安溪县第七小学“七彩”走廊文化散记[J]. 林爱花. 福建教育, 2014(43)
  • [5]整合德育资源 注重活动体验 回归地方人文——谈少先队工作实践与吴文化相结合,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策略[J]. 蒋燕衔. 长三角(教育), 2012(08)
  • [6]近代济南休闲娱乐场所与市民生活[D]. 李振芳. 山东大学, 2011(04)
  • [7]与房子无关[J]. 李心丽. 黄河, 2006(04)
  • [8]丹噶尔藏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 李臣玲. 兰州大学, 2006(09)
  • [9]《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1991-2004年目录索引[J]. 黄淑美,欧阳中一. 农业考古, 2005(04)

标签:;  ;  

小岔仁庆部实验小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