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3-4岁的孩子挑选玩具

如何为3-4岁的孩子挑选玩具

一、怎样为3~4岁孩子选玩具(论文文献综述)

黄珊[1](2021)在《3-4岁幼儿功能性情绪评估量表中文版修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陆瑶[2](2021)在《HABA教育机构游戏课程质量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HABA玩具是目前较为流行的玩具之一,在世界上具有知名度与影响力,在国内市场已经占有一定份额,受到家长青睐,因而得到校外教育机构的重视,并形成市场专业化课程。游戏教育是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重点,同时也是教育部“十四五”的工作重点。玩具是游戏的重要依托,而国内目前有关玩具的专门化研究较为稀少。HABA作为国际知名玩具,关于其玩具材料及其相关课程的研究,对幼儿园与社会、家庭教育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因此,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选取某主营HABA游戏课程的校外玩具教育培训机构为研究对象,对其HABA游戏课程进行现状描述、质量分析,并提出改进策略。首先,通过文献搜集与实证探查,初步对HABA玩具及其游戏课程的基础理论进行归纳梳理。对HABA玩具的基本认识主要包括品牌背景、核心理念、设计特色和基本分类。对HABA游戏课程的认识主要包括理论基础、课程特色以及课程价值。其次,从理念与目标、课程内容与结构、课程实施与评价三方面描述W机构HABA游戏课程的实施现状。进而对HABA游戏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质量分析,包括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幼儿游戏学习的质量分析、课程的优势、问题及成因分析,以及课程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最后,围绕游戏的本质、课程的目标、课程实施的过程以及幼儿的学习质量几个维度提出改进策略,即重视“真游戏”课程理念、完善HABA游戏课程实施、提升幼儿游戏教学质量。

和贵春[3](2021)在《基于“乐学教育”理念的云南省幼儿足球特色校足球活动开发研究》文中提出幼儿足球是全国校园足球发展的重要战略,幼儿足球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兴趣,还可以发展良好的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习惯。基于“乐学教育”理念足球活动对云南省幼儿足球特色校足球活动的开发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乐学教育”理念是学生“乐学”和教师“乐教”的二者辩证统一。本论文运用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法、德尔菲法、教学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对云南省幼儿校园足球特色校足球活动进行开发研究。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乐学教育”理念下云南省幼儿足球特色校足球活动适用于3-6岁的幼儿园阶段,本研究证实幼儿足球活动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乐学教育”理念是一个理想的教学指导理念。乐学教育思想推动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师生互教互学,最终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议在云南省幼儿园足球活动课上推广以基于“乐学教育”理念的足球活动课。2.以“乐学教育”为指导思想,结合云南省幼儿足球特色校的足球活动困境,区别与小学化、专业化的足球训练,但紧密联系于国家足球活动指南,形成云南省幼儿足球活动特色校足球活动大纲。相关部门对幼儿园足球特色校进行科学的监管,增加科学的评价体系,从特色校园所、教师、学生进行全面评价。3.基于“乐学教育”理念的云南省幼儿足球特色校足球活动有利于增强幼儿粗大动作能力,实验班的数据优于对照班。幼儿足球活动根据幼儿年龄段特征开发幼儿足球游戏项目,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开展各种身体活动,鼓励幼儿进行跑跳、钻爬、攀登、投掷、拍球等活动,以游戏为主教学内容,采用“N+1”模式。4.基于“乐学教育”理念的云南省幼儿足球特色校足球活动有利于增强幼儿身体管理能力,实验班的数据优于对照班。表明基于“乐学教育”理念的云南省幼儿足球特色校足球活动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要继续以足球为媒介,游戏为载体继续开展足球活动。5.基于“乐学教育”的足球活动有助于培养良好儿童行为,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充分发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制造不同的场景,扮演不同的角色;不断丰富云南省幼儿足球特色校足球活动的开展,为云南省校园足球事业增砖添瓦。

申琳[4](2020)在《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从2014年文化部发布的《2013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年度报告》中正式提出了“泛娱乐”这个概念以后,“泛娱乐”这个词就迅速席卷互联网,并发展成为一大浪潮,而IP(Intellectual Property)在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等多个领域大热,形成井喷现象。文化IP的商业化让更多的资本充实起来,内容产业得到了多维度、多层面的开发。同样,在国家政策支持与新消费观念形成的双重作用下,国内儿童产业也出现新的发展机遇,儿童市场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巨大,如果用IP将儿童文学、动漫、影视、游戏、教育等多内容形式串联起来,不仅能满足儿童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而且可以帮助产业打通整个儿童生态链。不过,在对优质内容的海量需求之下,优质儿童IP依旧屈指可数。其实,经过几千年文化传承,我国诞生了许多很好的儿童IP,而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技术的创新,我国也具备了很好的讲故事、艺术创意及技术制作等能力,尤其是我国在5G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位置,这些对儿童IP发展而言,都是非常好的优势。但是,一个成功的IP是由IP本身的内涵及其变现形式共同决定的,而我国很多经典的儿童IP由于诸多原因,更多情况是被一次性消费,尤其欠缺儿童IP周边的生产与运营能力,最终无法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慢慢淡出时代与市场。而有些儿童IP则因为价值本身没有那么高,且缺乏长久生命力,却硬生生地被大资金、大平台强势导流,以商业化的思路运营,甚至为了迎合市场而开始批量“生产”,彻底脱离了IP价值最本质的东西,虽能取得一时的成效,却也终究无法获得持久的生命力与市场价值。本论文主要研究儿童IP在泛娱乐时代的运营模式。论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释儿童IP开发的内涵。在理清相关重点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泛娱乐”背景下儿童IP与成人IP的关系,界定儿童IP与儿童文学的关联,并描述我国儿童IP的发展现状;第二部分,总结泛娱乐时代我国原创儿童IP的发展状况并重点分析其运营模式。在描述我国逐步形成完善的泛娱乐产业链的基础上,将我国儿童IP的发展纳入泛娱乐产业链进行考察,并特别强调了我国儿童IP意识在历史上的普遍缺失。在此基础上,立足于我国儿童IP的发展现状,对我国目前比较成功的儿童IP三大领域——儿童动画IP、儿童漫画IP、儿童游戏IP——的运营模式逐一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国外优秀的儿童IP运营模式,具体考察了哈利波特、精灵宝可梦、小猪佩奇等全球顶尖的儿童IP,也对迪士尼全产业链运营进行了总结。国外儿童IP运营模式与儿童IP产业链相对而言较为成熟,对我国儿童IP运营与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第四部分,主要考察分析我国儿童IP面临的问题,总结我国儿童IP运营模式的三大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刘畅[5](2020)在《基于用户行为模型的智能儿童床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智能家居是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产品,体现了人们对智能生活的追求,但是,由于智能技术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人们对于智能的认知理解也不尽相同,现阶段智能床的设计重点在于体现产品智能技术、产品结构和产品外形等视觉与技术层面,忽略了用户对于智能家居的心理认知以及与用户心理诉求相匹配的用户行为的研究,导致现有智能家居缺乏良好的用户情感和操作体验。“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强调产品的可用性和用户体验,即产品的操作要符合用户的认知和行为需要,而用户的心理诉求是促使用户行为产生的必要因素。因此,设计必须首先研究用户的心理,以及用户因心理需求而触发的行为动机,然后设计用户行为,从而帮助用户实现心理目标,最终达到自我认同与尊重,彰显自我价值。本文在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下,将视角对准儿童用户,研究儿童认知过程中的心理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特征,构建儿童用户的行为模型,指导智能儿童床的设计,具体包含以下几部分:(1)结合行为学和认知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对儿童行为展开研究,提出面向6-12岁儿童行为特征的智能产品设计原则。(2)通过问卷调研和用户访谈的方式,针对6-12岁儿童的基本信息和使用行为进行数据收集。运用SPSS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对获取的行为特征进行客观量化,结合用户使用产品的认知与行为关键词总结用户需求。基于儿童行为特征构建智能儿童床用户行为模型。(3)通过研究理论与文献提出的产品设计原则和用户行为模型的构建,直观探索用户行为目标和操作流程,展开对儿童智能床的硬件与APP设计的逻辑性思考,分析并总结智能儿童床软硬件的设计策略与原则,科学化指导设计产出。本文通过心理学与设计学科的交叉研究,探讨了用户认知心理、行为与产品设计的关系,提出基于用户行为特征的产品设计原则与策略。并据此开展设计实践。本文的研究结果是对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论和方法的补充,也为智能儿童床设计实践提供创新的设计思路。

单巧娟[6](2020)在《学龄前儿童绘本中动物图案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绘本作为学龄前儿童受欢迎的读物之一,在满足儿童的好奇心的同时,又能培养具有阅读兴趣和健康心理意识的学龄前儿童。儿童绘本因其直观的图画、简单的文字、独特的造型等元素设计,成为学前教育不可或缺的材料和学龄前儿童炙手可热的读物。当前我国学龄前儿童绘本存在着过于说教、表意不明等现象。笔者通过对江苏省泰州市多所幼儿园教师的访谈记录、课堂实录、网上问卷回收情况,整理得出了学龄前儿童对绘本中动物图案的兴趣十分浓厚,并结合听取导师意见,最后拟定了本文以学龄前儿童绘本中动物图案的研究为题。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献调查法,针对国内外儿童绘本现状的发展,展开详细的调研;其次,以3-6岁儿童为调查对象,并且从不同层次儿童阅读绘本的行为特点、语言特点、注意力特点等进行系统分析,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总结出学龄前儿童绘本中动物图案的共性特点;并分别从动物图案题材、设计、教育意义这三个维度进行分析论述,归纳出动物图案不但能够促进儿童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生活习惯,还可以培养他们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再次,通过理论论述支撑展开设计实践与调研。在笔者设计绘本角色过程中,结合3-6岁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以理论研究为基础,运用手绘和板绘相结合的创作手法,灵活多变的构图设计,沉稳柔和的色彩表现和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达,做出符合学龄前儿童审美情趣和阅读趣味的绘本。并将笔者设计的动物图案,通过幼儿园课堂教学展示的方法加以验证,并且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做出时政数据调研分析,整理发现大部分的儿童对于笔者所设计的动物图案兴趣浓厚,与文章的理论部分相互呼应,从而证实笔者论文研究的准确性。且从多次课堂调研的结果分析得出,动物图案对儿童的记忆力、想象力有很大的帮助。最后,分别从问卷统计数据分析、从教者、购买者这三个部分进行归纳总结,笔者就绘本而言,分别提出相应的建议。在满足学龄前儿童的视觉和情感需求的前提下,增加动物图案绘本的趣味性,通过绘本图案让儿童置身于绘本的海洋之中,旨在设计出更加符合学龄前儿童情感需求企且引起他们共鸣的绘本。笔者的研究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能够多加关注学龄前儿童,多站在儿童的角度理性思考问题,以儿童的眼光看绘本、看世界,提高并完善我国绘本设计的整体水平。

梁庭博[7](2020)在《基于认知心理学的3-6岁儿童科普类玩具产品设计 ——以儿童星空灯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时代的变更和发展,现如今儿童家长更重视儿童的教育成长,对于儿童玩具的要求越来越高。科普类玩具不仅要从设计上吸引儿童,更要从产品本身提高对儿童认知发展及科普知识的帮助。本课题从儿童认知心理学角度作为出发点,深度挖掘科普玩具在娱乐性、科普教育性、陪伴性和功能性对儿童的教育及发展的影响。结合3-6岁儿童的心理、行为等认知特点和儿童智力发展的需求,完成3-6岁儿童科普玩具的产品设计工作。本课题首先通过认知心理学发展理论及信息加工理论作为产品基础理论研究,进行儿童生理、心理的认知发展特点的分析。通过分析输出3-6岁阶段儿童从感知觉、注意力、思维等认知发展的特征,并总结归纳。在产品用户研究的研究过程中,采用访谈法、观察法、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以及产品关联用户“家长用户”的用户调研。将调研结果提取,通过卡片梳理法、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对用户需求进行梳理和分析,得到产品的用户需求。其次对现有科普类玩具市场进行产品竞品分析,进行功能性列表的划分,提炼同类产品优缺点和产品在功能上的特点,通过产品功能性、产品材料、产品色彩、加工工艺、造型特点等产品要素分析,提出儿童科普玩具设计的安全性、科普教育性、易操作性、互动性等原则详细。最后,在前期理论研究及分析基础上进行产品定位,输出设计需求以及指导产品功能原型的开发,明确产品各设计要素及定位,针对输出的设计需求,明确产品设计要素及定位,指导产品功能原型开发,展开产品设计实践以及产品APP交互原型制作,完成了“灵动的光”的儿童星空灯产品设计相关工作。本课题以3-6岁儿童成长需求为主体,结合儿童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研究和用户研究,进行了 3-6岁儿童星空灯科普玩具的设计探索,观察科普玩具对于儿童的教育成长的帮助和对认知的影响。以前期理论研究为依托完成产品相关设计,关注儿童心理和行为认知的特点和兴趣以及所需的发展需求,星空灯从功能性方面完善了和增加了更多功能,在科普教育方面直接输出3-6岁儿童成长所需的知识类型,在安全性方面通过材料、结构、色彩等设计手段将安全隐患和风险降到最低,在产品互动性和和陪伴性方面增加了更完善的人机交互,使儿童和家长之间的互动和关怀有质的提升。产品也更加吸引儿童,从而达到更好地输出教育资源,达到良好的教育功能的目的。

娄素萍[8](2020)在《父母性别刻板印象对4-6岁幼儿心理旋转能力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理旋转能力是主体在头脑里想象物体发生二维或者三维旋转的能力。性别刻板印象是人们对男性或女性在外貌、角色、活动、人格等方面的固定看法或信念。父母的性别刻板印象是否会对4-6岁幼儿的二维心理旋转能力产生影响,现有的研究中并没有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基于此,研究旨在探究父母性别刻板印象与4-6岁幼儿二维心理旋转能力的关系,为幼儿父母如何引导幼儿的性别角色社会化提出建议,减少性别刻板印象的传递。研究随机选取郑州市、开封市、信阳市、汝州市四个行政区农村和城市的206名4-6岁幼儿及其父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David Tzuriel和Gila Egozi(2010)编制的窗户测试(The Windows Test,WT)测查工具来测查幼儿的二维心理旋转能力,采用Blakemore(2008)编制的父母性别刻板问卷(The Child Gender Socialization Scale,CGSS)来了解幼儿父母的性别刻板印象。在此基础上探查父母性别刻板印象与幼儿二维心理旋转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获得以下结论:1.4-6岁幼儿父母的性别刻板印象在幼儿性别、母亲年龄、家庭子女数量、家庭人均月收入水平、城乡之间存在显着差异。2.4-6岁幼儿的二维心理旋转能力整体发展处于中等水平。幼儿年龄、居住地区、母亲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水平在幼儿二维心理旋转能力上存在显着差异。3.父母性别刻板印象与4-6岁幼儿二维心理旋转能力呈显着相关关系。其中,男孩气质、女孩气质两个维度对幼儿的二维心理旋转能力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跨性别维度对幼儿的二维心理旋转能力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基于以上研究结论,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幼儿父母要减少性别刻板印象,树立正确的性别角色观念;第二,为幼儿提供与心理旋转能力相关的经验;第三,关注幼儿的双性化气质,促进幼儿心理旋转能力发展。

李颖[9](2020)在《社交心理模式和群体身份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文中认为分享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学会分享对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分享行为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家们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包括两个实验,采用独裁者游戏范式探讨社交心理模式和群体身份对3-6岁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实验一采用两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通过金钱线索和人眼线索启动不同的社交心理模式(市场模式、公共模式),探讨不同社交心理模式对3-6岁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分享行为受到社交心理模式的影响,与控制组和公共模式组相比,市场模式组幼儿的分享行为显着减少,但公共模式组与控制组差异不显着;年龄会影响分享行为,5-6岁组幼儿分享行为显着多于3-4岁组。实验二采用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探讨社交心理模式和群体身份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考察幼儿在社交心理模式条件下对不同群体身份对象的分享行为。结果发现在内群体条件下,市场模式、公共模式与控制组幼儿的分享行为无显着差异;在外群体条件下,市场模式组幼儿的分享行为显着低于控制组和公共模式组,但公共模式组与控制组差异不显着。这些结果可能表明,社交心理模式和和群体身份共同影响幼儿的分享行为。当分享对象为外群体成员时,市场模式使幼儿陷入“市场定价”思维,导致社会交往更加关注获益,从而减少了分享行为;当分享对象为内群体成员时,市场模式条件下的金钱效应被削弱,分享行为有所增加。

张瑜[10](2020)在《塑造“社会主义新人” ——集体化时代一个晋东南村庄的个体与群体》文中指出中共对于人的塑造和培养的重视程度是一以贯之的。本研究关注的是集体化时代中共对于社会主义新人的塑造和培养问题,通过考察乡村社会中的“问题人物”、各类模范、干部、妇女、儿童、民兵六类不同身份的人物群体或具体的人物代表,集中探讨了集体化时代国家在基层乡村社会中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实践方式和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培养机制和治理技术。从国家的角度来讲,通过政治学习、日常劳动、军事训练、树立典型等方式向“新人”们传输中共的价值观,将不同的人纳入到不同的组织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就成为国家为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在乡村具体的实践方法。从民众的角度来讲,他们主动或者被动地去适应社会主义新人的标准,通过具体的行动实践着国家在不同阶段对于新人的要求,体现了国家意志,使得国家不再是事不关己的遥远存在,而是化身为一个熟悉的邻人,他可能是一名干部、模范,又或是五类分子。在塑造新人的过程中,国家的权力不仅触及到乡村的每个角落,也触及到了生活在这里的人,将个人与国家紧密地联合在一起。不同群体和个人在中共的领导下,共同缔造了集体化时代。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六章。第一章:乡村“问题人物”的思想改造与人生际遇。本章是对四个乡村社会中“问题人物”个人生活史的研究,主要运用个人档案,还原这些曾经生活在村庄五类分子的平凡人生,试图揭示出他们在那个政治挂帅的时代环境下,那些隐藏在不合时宜言行中的复杂内心世界与性情。第二章:“公”“私”之间:集体化时代的乡村干部。乡村干部作为村庄里的领导人,他们是沟通国家与基层社会的桥梁。因此,他们的自身素质、作风问题、与村民的关系问题则成为影响基层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教育、培养好各种类型的乡村干部,也成为国家控制、动员广大的农民的前提和基础。本章主要从组织架构、干部正面和负面的形象等方面,尽可能全面揭示集体化时代真实的干部面向,探讨国家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将乡村干部塑造成为符合中共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新人。第三章:榜样的力量:集体化时代对模范的塑造。集体化时代是模范辈出和“模范引领”的时代,国家重视模范的引领作用,不遗余力地评选模范。本章既关注模范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也关注模范作为具体个人的存在。将以村级档案为核心史料,尝试揭示集体化时代基层普通模范的形象和模范评比制度在基层的运作及不同时期对劳模标准的变化,以求尽可能真实、立体、动态地展示各类模范被塑造的过程。以此呈现新中国通过树立模范典型来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过程,进一步阐释中共在群众动员方面的成功之道。第四章:家庭·劳动·革命:妇女形象的嬗变。本章将依照集体化时代不同“表征”的顺序,探讨中共期望新妇女在新社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通过分析集体化时代妇女参加劳动的基层实践,揭示国家对妇女角色和形象如何在劳动的过程中得以塑造,妇女劳力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如何被一步步开发以及开发的程度,又如何从家庭逐步走向社会的过程,进而考察妇女参加劳动生产的成绩和问题;同时,也尽量从妇女的角度出发,分析其自身体验,从而尽可能全面地、连续地呈现国家如何培养、塑造新时期女性的努力,进一步回答社会主义新妇女何以产生的问题。第五章:“新人”的启蒙:集体化时代的儿童教养。中共对儿童的“共产主义接班人”式塑造和培养赋予了儿童新的角色、定位、属性和“儿童—国家”关系。通过梳理集体化时代儿童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发展与变化,可以追寻特殊历史背景下童年经历的蛛丝马迹,不失为理解集体化时代和集体化时代的人们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和途径。因此,本章以集体化时代幼儿教育的发展、变化以及国家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阶段如何去塑造社会主义新人为线索,尝试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探讨儿童观念在这一时期的变迁和国家在塑造“共产主义接班人”过程中与儿童的互动,试图为理解集体化时代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和途径。第六章:从拿镐到拿枪:建国以来山西乡村的民兵。民兵制度作为集体化时代的一项重要制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民兵是中共把老百姓组织起来的一种方式,是集体主义的重要表现形式。本章主要突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揭示民兵制度如何嵌入到农村并逐步完善起来;二是将农民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考察他们在民兵制度下的心态与行为以及与国家的互动,进一步探讨国家借助民兵形象为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努力。本研究将采用传统史学中重资料重描述的方式,注重村庄一手档案的整理与利用,并以此为主,结合地方文献、官方档案和口述资料,试图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来阐释集体化时代国家与个人互动的场景及其背后的微妙关系,再现权力与利益博弈的历史图像。力争把宏观的理论构想和微观的个案分析相结合,更全面系统地研究集体化时代和集体化时代的人们,试图诠释集体化时代社会与文化的深层内涵,思考集体化时代的留给后人的经验和教训。在具体研究中,既关注人物群体也关注具体个人,既关注历史进程也关注具体事件,既关注制度层面也关注执行效果,既关注成绩又考察问题与矛盾,希望以“社会主义新人”为线索,体现出集体化时代不同时期国家对社会主义新人要求的动态的变化过程,以揭示共产主义革命对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改造和重塑历程,进而去解读集体化时代在乡村的运行逻辑和历史进程。回答“集体化时代基层民众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国家与个人是怎样互动”、“国家如何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问题。研究表明,劳动是集体化时代塑造新人的重要途径,是理解集体化时代的一条重要线索。劳动成为了中共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主要方式和重要载体,在劳动的过程中,集体化时代的人们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身体上,都得到了塑造和锻炼。集体化时代所塑造的各类新人形象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时代的命运休戚相关,但是也夹杂着问题与矛盾,其中问题的根本还应回到对人的关照上来。因此,对待集体化时代的认识,也应当放到动态地、连续的情境中,将历史的解读更为人性化。集体化时代的乡村社会研究应当在重视档案史料的基础上,终究回归以人为中心,以历史学为本位的研究,这样才能实现整体史的研究。

二、怎样为3~4岁孩子选玩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为3~4岁孩子选玩具(论文提纲范文)

(2)HABA教育机构游戏课程质量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玩具的重要性
        (二)HABA游戏课程的独特价值
        (三)研究者的个人兴趣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概念界定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一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个案研究法
        (一)选取个案
        (二)搜集资料
        (三)执行个案
        (四)资料分析
        (五)研究伦理及信效度
第二章 HABA玩具及游戏课程概述
    一、HABA玩具概述
        (一)品牌背景
        (二)核心理念
        (三)设计特色
        (四)基本分类
    二、HABA游戏课程概述
        (一)理论基础
        (二)课程特色
        (三)课程价值
第三章 W机构HABA游戏课程的现状描述
    一、HABA游戏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一)课程理念
        (二)课程目标
    二、HABA游戏课程的内容与结构
        (一)课程内容
        (二)课程结构
    三、HABA游戏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一)课程准备
        (二)课程实施
        (三)课程整理
        (四)课程评价
第四章 W机构HABA游戏课程的质量分析
    一、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一)总体目标达成度分析
        (二)具体目标达成度分析
    二、幼儿游戏学习的质量分析
        (一)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
        (三)幼儿社会性及情绪的发展
    三、课程的优势、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课程的优势
        (二)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四、游戏课程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物质因素
        (二)人际因素
第五章 W机构HABA游戏课程的改进建议
    一、重视“真游戏”课程理念
        (一)机构树立正确的课程理念
        (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二、完善HABA游戏课程实施
        (一)制订具体可操作目标
        (二)课程结构划分幼儿发展梯度
        (三)重视游戏课程实施的完整性
        (四)进行科学规范化的课程评价
    三、提升幼儿学习质量
        (一)支持创造反思的教学策略
        (二)提升教师家长专业素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基于“乐学教育”理念的云南省幼儿足球特色校足球活动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幼儿足球是全国校园足球发展的重要战略
        1.1.2 云南省贯彻落实幼儿足球特色校的发展
        1.1.3 云南省幼儿足球特色校的发展现状
        1.1.4 以游戏形式开展的提出
    1.2 选题依据
        1.2.1 云南省幼儿足球特色校足球活动观念模糊
        1.2.2 云南省幼儿足球特色校足球活动目标不清
        1.2.3 云南省幼儿足球特色校足球活动机构内容体系缺失
        1.2.4 云南省幼儿足球特色校足球活动实施过程不合理
        1.2.5 云南省幼儿足球特色校足球活动评价方法不科学
    1.3 选题的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乐学教育”的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乐学教育”理念的概念界定
        2.1.2 “乐学教育”理念在其他教学中的运用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足球要从娃娃抓起的思想
        2.2.2 幼儿园教育理念在幼儿活动课中的运用研究
        2.2.3 幼儿足球活动的概念界定
        2.2.4 我国幼儿足球的发展趋势和困境
    2.3 云南省幼儿足球的发展
        2.3.1 云南省幼儿足球特色校的分布情况
        2.3.2 云南省幼儿足球活动的探索之路
    2.4 国外研究现状
        2.4.1 国外对幼儿的“乐学教育”理念
        2.4.2 云南省幼儿足球开展的主要困境
        2.4.3 国外开展幼儿的活动课程
        2.4.4 国外幼儿开展足球的情况研究
    2.5 文献综述评述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调查对象和实验对象
        3.1.1 研究对象
        3.1.2 调查对象
        3.1.3 实验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研究法
        3.2.2 德尔菲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教学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示意图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基于“乐学教育”理念的幼儿足球活动理论框架的构建
        4.1.1 以“乐学教育”为中心的幼儿足球活动理念提出
        4.1.2 以“乐学教育”为中心的幼儿足球活动框架
        4.1.3 幼儿足球活动课程体系的架构
        4.1.4 教师“乐教”和学生“乐学”的具体分析和体现
        4.1.5 幼儿足球活动的大纲设计
    4.2 基于“乐学教育”理念的幼儿足球活动设计
        4.2.1 以“乐学教育”为理念的幼儿足球活动目标
        4.2.2 以“乐学教育”为理念的幼儿足球活动内容
        4.2.3 基于“乐学教育”为理念的幼儿足球活动实施
        4.2.4 以“乐学教育”为理念的幼儿足球活动评价
        4.2.5 基于“乐学教育”理念的幼儿足球活动保障体系
    4.3 基于“乐学教育”理念的云南省幼儿足球特色校足球活动个案研究
        4.3.1 个案研究教学实验的设计
        4.3.2 基于“乐学教育”理念的云南省幼儿足球特色校足球活动对幼儿身体素质的影响研究
        4.3.3 基于“乐学教育”理念的云南省幼儿足球特色校足球活动对儿童行为影响教师评价
        4.3.4 基于“乐学教育”理念的云南省幼儿足球特色校足球活动对儿童行为影响家长评价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乐学教育”理念的有利于幼儿足球活动的开展
        5.1.2 形成云南省幼儿园足球特色校足球活动大纲
        5.1.3 “乐学教育”理念有利于充分调动幼儿足球活动积极性
        5.1.4 基于“乐学教学”理念下的足球活动评价达到身心健康教学目标
        5.1.5 基于“乐学教育”理念的足球活动有助于培养良好儿童行为
    5.2 建议
        5.2.1 推广基于“乐学教育”理念的幼儿足球活动
        5.2.2 增强对幼儿园特色校的监管和评价体系
        5.2.3 坚持“N+1”的幼儿足球活动方法
        5.2.4 足球为载体,游戏为开展方式
        5.2.5 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完善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基于“乐学教育”理念的云南省幼儿足球特色校足球活动开发研究(特色校幼儿足球活动大纲)
    附录B. 基于“乐学教育”理念的云南省幼儿足球特色校足球活动开发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C. 儿童行为量表(教师问卷)
    附录D. 儿童行为量表(家长问卷)
    附录E. 基于“乐学教育”理念的云南省幼儿足球特色校足球活动中班游戏示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对本文相关范畴的基本解释
        1.1.1 泛娱乐与IP
        1.1.2 社交媒体
        1.1.3 粉丝和粉丝经济
        1.1.4 社群
        1.1.5 二次元
        1.1.6 Z世代和新生代父母
    1.2 选题背景
    1.3 选题意义
    1.4 国外关于文化产业与IP问题的研究现状
        1.4.1 文化产业的范畴
        1.4.2 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
        1.4.3 世界主要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1.5 国内关于IP问题的研究
        1.5.1 IP现象早已存在,但IP问题研究是新问题
        1.5.2 我国关于IP问题的专着
        1.5.3 我国关于IP问题的其他文献
        1.5.4 我国关于儿童文学的研究现状
        1.5.5 我国针对儿童IP运营的系统研究尚属空白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学方法
        1.6.2 数据分析法
        1.6.3 跨学科研究方法
    1.7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1.7.1 研究创新点
        1.7.2 研究难点
    1.8 研究框架
第2章 儿童IP开发运营的内涵
    2.1 IP的内涵和特点
        2.1.1 IP的内涵
        2.1.2 从吉祥物IP运营透视IP内涵
        2.1.3 优秀IP的特质
    2.2 儿童IP
    2.3 儿童IP与成人IP的关系
        2.3.1 成人IP的儿童化
        2.3.2 儿童IP的全年龄层化
        2.3.3 介于儿童IP和成人IP之间的“儿童IP成人化”IP
    2.4 儿童文学及其与儿童IP的关系
        2.4.1 发展中的中国儿童文学
        2.4.2 泛娱乐时代儿童文学出版的大发展与新突破
        2.4.3 儿童文学是儿童IP内容运营源头之一,但不等于就是儿童IP
第3章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概观
    3.1 泛娱乐时代我国的泛娱乐产业链
        3.1.1 腾讯:基于互联网的互动娱乐新生态
        3.1.2 阿里巴巴:打造阿里大文娱
        3.1.3 百度:发展基于大数据的泛娱乐
    3.2 泛娱乐产业链上的儿童IP发展状况
第4章 我国儿童IP运营的历史与现实
    4.1 动画IP:儿童IP最主要的IP形式
        4.1.1 中国动画第一个黄金期(1957-1967年)
        4.1.2 中国动画第二个黄金期(1979-1989年)
        4.1.3 中国动画缓慢发展期(1990-2010年)
        4.1.4 动画IP萌芽期(2011-2015)
        4.1.5 动画IP成长期(2015-至今)
    4.2 动画电影IP
        4.2.1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西游记》经典IP与国人的“大圣情怀”
        4.2.2 《大鱼海棠》:成功的衍生品周边运营
        4.2.3 《大护法》:暴力美学与内容硬伤的悲歌
        4.2.4 《风语咒》:构建“中国超级武侠世界观”IP群的试水运营
        4.2.5 《白蛇:缘起》:传统IP的创新价值的实现
        4.2.6 《哪吒·魔童降世》:颠覆经典,衍生新的儿童IP
    4.3 网络漫画IP:二次元文化成主流
        4.3.1 《狐妖小红娘》:动画热播赋能原着漫画
        4.3.2 《一人之下》:传统文化灵魂下的消费者认同
    4.4 游戏IP:机遇和挑战并重
        4.4.1 《王者荣耀》:现象级游戏IP的荣耀
        4.4.2 《阴阳师》:“以玩家为本”的衍生开发
第5章 国外优秀儿童IP的运营分析
    5.1 哈利波特:从畅销小说到IP多元化商业开发模式
        5.1.1 “哈利波特”IP开发的核心:系列小说与系列电影
        5.1.2 “哈利波特”IP的游戏开发
        5.1.3 “哈利波特”IP的主题公园建设
        5.1.4 “哈利波特”IP周边衍生品链建设
    5.2 精灵宝可梦:从反应平平的游戏到全球第一大儿童IP
        5.2.1 漫画游戏联动,“精灵宝可梦”IP价值显现
        5.2.2 技术+社交的产品模式激发IP的独特价值
        5.2.3 IP大电影:从二次元到三次元的价值进化
        5.2.4 联名营销:IP商业价值的充分释放
    5.3 小猪佩奇:中国社交媒体捧红的儿童IP
        5.3.1 《小猪佩奇》的成名史:从儿童IP到全民IP
        5.3.2 《小猪佩奇》IP的核心价值:家庭教育价值观的挖掘
    5.4 迪士尼全业产业链运营
        5.4.1 迪士尼媒体网络
        5.4.2 迪士尼主题公园
        5.4.3 迪士尼影视娱乐
        5.4.4 迪士尼消费品
第6章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的问题与对策
    6.1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面临的问题
        6.1.1 儿童IP产业链不够健全
        6.1.2 儿童IP全年龄段的开发意识不足
    6.2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的对策
        6.2.1 孵化阶段:打造优质儿童IP内容
        6.2.2 放大阶段:善用社交媒体宣传
        6.2.3 变现阶段:跨界运营,进行商业化运作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基于用户行为模型的智能儿童床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智能床发展趋势
        1.1.2 用户行为研究与智能儿童床
    1.2 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用户行为研究现状
        1.2.2 智能儿童床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2 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第二章 面向6-12岁儿童行为特征的智能产品设计研究
    2.1 6-12岁儿童身心发展的认知特征
        2.1.1 儿童身心发展概述
        2.1.2 儿童认知发展
        2.1.3 儿童认知过程
        2.1.4 儿童认知特征
    2.2 6-12岁儿童动作发展的行为特征
        2.2.1 儿童动作发展概述
        2.2.2 儿童认知行为
        2.2.3 儿童使用行为
        2.2.4 儿童行为特征
    2.3 面向6-12岁儿童行为特征的智能产品设计原则
        2.3.1 儿童行为特征与智能产品设计要素的关系
        2.3.2 基于儿童行为特征的智能产品设计原则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因子分析的用户需求与用户行为模型研究
    3.1 智能儿童床用户研究
        3.1.1 智能儿童床用户定位
        3.1.2 智能儿童床问卷调研
        3.1.3 数据分析与统计
    3.2 智能儿童床需求因子分析
    3.3 智能儿童床用户需求
    3.4 智能儿童床用户行为模型构建
        3.4.1 用户行为模型的构建方法
        3.4.2 智能儿童床用户行为模型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用户行为模型的智能床硬件产品设计
    4.1 设计策略
        4.1.1 基于6-12岁儿童行为目标的设计策略
        4.1.2 基于6-12岁儿童行为实施的设计策略
        4.1.3 基于6-12岁儿童行为评价的设计策略
    4.2 设计原则
        4.2.1 关怀性原则
        4.2.2 安全性原则
        4.2.3 空间性原则
    4.3 设计方案
        4.3.1 智能儿童床形态设计
        4.3.2 智能儿童床色彩设计
        4.3.3 智能儿童床材质设计
        4.3.4 智能儿童床功能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用户行为模型的智能床APP交互设计
    5.1 设计策略
        5.1.1 基于儿童行为目标的功能与内容设计策略
        5.1.2 基于儿童行为经验的交互与架构设计策略
        5.1.3 基于儿童行为引导的外观与表现设计策略
    5.2 设计原则
        5.2.1 一致性原则
        5.2.2 易用性原则
        5.2.3 反馈性原则
    5.3 设计方案
        5.3.1 目标流程设计
        5.3.2 视觉信息设计
        5.3.3 方案展示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6)学龄前儿童绘本中动物图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研究背景
        1.1.2 前期准备
        1.1.3 实践调研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 文献分析法
        (2) 学科交叉研究法
        (3) 实地调研法
        (4) 案例分析法
        (5) 问卷调查法
    1.5 研究重点、难点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第2章 学龄前儿童绘本中动物图案设计理论概述
    2.1 儿童绘本的概述
        2.1.1 绘本的定义
        2.1.2 学龄前儿童的定义
        2.1.3 儿童绘本题材的特征
    2.2 学龄前儿童绘本的特点分析
        2.2.1 语言特点
        2.2.2 行为特点
        2.2.3 阅读特点
        2.2.4 注意力特点
        2.2.5 情绪特点
第3章 学龄前儿童绘本中动物图案趣味性的设计分析
    3.1. 动物图案题材
        3.1.1 神话故事
        3.1.2 现实生活
        3.1.3 图腾标志
    3.2 动物图案设计
        3.2.1 动物图案造型
        3.2.2 动物图案内容
    3.3 动物图案的教育意义
第4章 学龄前儿童绘本的动物图案设计的导向价值
    4.1 绘本的案例分析
        4.1.1 主题内容的研究分析
        4.1.2 动物图案造型设计分析
    4.2 动物图案意义的体现
        4.2.1 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
        4.2.2 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4.2.3 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4.2.4 促进儿童想象力的发展
        4.2.5 促进儿童情感与道德观的发展
    4.3 动物图案设计公益性价值的体现
第5章 学龄前儿童绘本中动物图案设计实践与调研
    5.1. 绘本选题理论依据
        5.1.1 市场调研
        5.1.2 前期准备
        5.1.3 特色与创新
    5.2 绘本内容设计创作
        5.2.1 故事主题创作
        5.2.2 动物图案创作
    5.3 课堂调研结果展示
        5.3.1 绘本图案调研
        5.3.2 问卷调查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总结
        6.1.1 调研结果分析
    6.2 对从教者的现状分析与建议
        6.2.1 绘本教学现状分析
        6.2.2 绘本教学的建议
    6.3 对购买者现状分析与建议
        6.3.1 现状分析
        6.3.2 建议
        6.3.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7)基于认知心理学的3-6岁儿童科普类玩具产品设计 ——以儿童星空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认知心理学研究现状
        1.2.2 科普认知玩具产品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课题研究目的
        1.3.2 课题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2章 认知心理学概述及儿童认知特征分析
    2.1 认知心理学概述
        2.1.1 认知心理学的提出及内容
        2.1.2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1.3 信息加工理论
    2.2 儿童认知特点及行为分析
        2.2.1 3-6岁儿童认知发展特点
        2.2.2 儿童心理特征分析
        2.2.3 儿童行为特征分析
        2.2.4 3-6岁儿童认知心理发展过程
    2.3 小结
第3章 用户研究与用户需求获取及分析
    3.1 儿童用户及关联用户调研和分析
        3.1.1 儿童用户观察
        3.1.2 家长用户访谈
        3.1.3 确定目标用户
    3.2 问卷调查设计及分析
        3.2.1 问卷调查设计与发放
        3.2.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3 用户需求获取与分析
        3.3.1 用户需求梳理
        3.3.2 用户需求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儿童科普类玩具产品设计研究
    4.1 儿童科普类玩具分类及竞品分析
        4.1.1 儿童科普类玩具分类
        4.1.2 儿童科普类玩具的竞品分析
    4.2 儿童科普类玩具产品设计要素分析
        4.2.1 功能性分析
        4.2.2 CMF分析
        4.2.3 造型特点分析
    4.3 设计原则
        4.3.1 安全性原则
        4.3.2 科普教育性原则
        4.3.3 易操作性原则
        4.3.4 互动性原则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儿童科普类玩具设计实践—儿童星空灯玩具设计
    5.1 产品设计定位
        5.1.1 目标用户定位
        5.1.2 产品功能定位
        5.1.3 色彩及造型定位
    5.2 儿童星空灯原型制作
    5.3 儿童星空灯产品外观设计
        5.3.1 设计灵感
        5.3.2 产品草图设计推敲
        5.3.3 产品三维尺寸制定
        5.3.4 3D模型建立
        5.3.5 设计理念和结构分析
        5.3.6 产品效果展示
    5.4 产品交互原型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父母性别刻板印象对4-6岁幼儿心理旋转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父母性别刻板印象在幼儿性别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影响
        (二)心理旋转能力对幼儿后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三)个人兴趣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幼儿心理旋转能力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
        (三)父母性别刻板印象与幼儿心理旋转能力关系的相关研究
        (四)对已有文献的述评
    四、概念界定
        (一)心理旋转能力的概念界定
        (二)父母性别刻板印象的概念界定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假设
    三、研究对象
        (一)测查对象
        (二)问卷调查对象
    四、研究方法
        (一)个别测查法
        (二)问卷调查法
    五、研究工具
        (一)二维心理旋转测查工具
        (二)父母性别刻板印象问卷
    六、测查程序
        (一)练习
        (二)正式测查
    七、数据处理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一、父母性别刻板印象的描述性统计与差异检验
        (一)父母性别刻板印象的描述性统计
        (二)父母性别刻板印象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检验
    二、幼儿二维心理旋转能力的描述性统计与差异检验
        (一)幼儿二维心理旋转能力的描述性统计
        (二)幼儿二维心理旋转能力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检验
    三、父母性别刻板印象与幼儿二维心理旋转能力的关系分析
        (一)父母性别刻板印象与幼儿二维心理旋转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二)男孩父母性别刻板印象对幼儿二维心理旋转能力的回归分析
        (三)女孩父母性别刻板印象对幼儿二维心理旋转能力的回归分析
        (四)父母性别刻板印象对幼儿二维心理旋转能力的回归分析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一、关于父母性别刻板印象的讨论
        (一)父母性别刻板印象在幼儿性别上差异显着
        (二)父母性别刻板印象在幼儿年龄上没有差异
        (三)父母性别刻板印象在父亲和母亲之间无差异
        (四)父母性别刻板印象在母亲年龄上差异显着
        (五)父母性别刻板印象在母亲受教育程度上无差异
        (六)父母性别刻板印象在家庭子女数量上差异显着
        (七)父母性别刻板印象在家庭人均月收入水平上差异
        (八)父母性别刻板印象在城乡之间差异显着
    二、关于幼儿二维心理旋转能力的讨论
        (一)幼儿二维心理旋转能力在幼儿性别上无差异
        (二)幼儿二维心理旋转能力的年龄差异显着
        (三)幼儿二维心理旋转能力在地区上的城乡差异显着
        (四)幼儿二维心理旋转能力在母亲受教育程度上差异显着
        (五)幼儿二维心理旋转能力在家庭人均月收入水平上差异显着
    三、父母性别刻板印象对幼儿二维心理旋转能力的影响
        (一)父母性别刻板印象对男孩心理旋转能力的影响
        (二)父母性别刻板印象对女孩心理旋转能力的影响
第五章 研究结论、教育建议与反思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教育建议
        (一)幼儿父母要减少性别刻板印象,树立正确的性别角色观念
        (二)为幼儿提供与心理旋转能力相关的经验
        (三)关注幼儿的双性化气质,促进幼儿心理旋转能力发展
    三、反思与展望
        (一)创新之处
        (二)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幼儿父母性别刻板印象调查问卷(部分)
    附录B 幼儿二维心理旋转能力测查(部分)

(9)社交心理模式和群体身份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分享行为
        1.1.1 分享行为的概念
        1.1.2 分享行为的发展
        1.1.3 分享行为的理论解释
        1.1.4 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
        1.1.5 分享行为的研究方法
    1.2 社交心理模式
        1.2.1 社交心理模式的概念
        1.2.2 社交心理模式的操纵方法
        1.2.3 社交心理模式与幼儿分享行为的关系
    1.3 群体身份
        1.3.1 群体身份的概念
        1.3.2 群体身份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
        1.3.3 群体身份与社交心理模式的关系
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2.1 问题提出
        2.1.1 以往研究内容的不足
        2.1.2 以往研究方法的不足
        2.1.3 以往研究结果的不足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实践意义
3 实验一 社交心理模式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
    3.1 实验目的与假设
    3.2 实验方法
        3.2.1 被试
        3.2.2 实验设计
        3.2.3 材料
        3.2.4 程序
    3.3 结果
        3.3.1 社交心理模式操作检验
        3.3.2 分享数量
    3.4 讨论
4 实验二 社交心理模式和群体身份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
    4.1 实验目的与假设
    4.2 实验方法
        4.2.1 被试
        4.2.2 实验设计
        4.2.3 材料
        4.2.4 程序
    4.3 结果
        4.3.1 社交心理模式操作检验
        4.3.2 分享数量
    4.4 讨论
5 总讨论
    5.1 社交心理模式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
    5.2 社交心理模式和群体身份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
6 结论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塑造“社会主义新人” ——集体化时代一个晋东南村庄的个体与群体(论文提纲范文)

附图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理论反思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四.研究区域及史料特点
第一章 “问题人物”的思想改造与人生际遇
    一.精诚所至:董心诚的重归“群众”之路
        (一)学生时代
        (二)军旅生涯
        (三)成为“反革命”
        (四)接受改造
        (五)成为“群众”
    二.我行我素:石逢生难以被改造的本性
        (一)成长过程一波三折
        (二)青年时期因言获罪
        (三)政治渗透下的家庭关系
        (四)本性难改:回村后的表现
        (五)学会使用政治话语保护自己
        (六)人生悲剧的心理分析
    三.大起大落:一个皮革手工业者人生的“高潮”与“低谷”
        (一)坎坷波折的前半生
        (二)改造生活
        (三)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四.“学而优则仕”:宁家成士绅梦想的破灭
        (一)求学
        (二)工作
        (三)管制
        (四)改造
    五.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公”“私”之间:集体化时代的乡村干部
    一.集体化时代蔚村权力结构的变迁
    二.大队的核心干部
        (一)大队书记
        (二)大队长
        (三)其他干部
    三.小队干部
        (一)小队干部的基本设置
        (二)大队干部与小队干部之间的关系
    四.“三通四化”的干部形象
        (一)党课制度
        (二)干部参加劳动制度
    五.“人无完人”:干部的另一面
        (一)违反国家政策问题
        (二)“四清”与整风运动中的干部问题
        (三)作风问题
    六.本章小结
第三章 榜样的力量:集体化时期对模范的塑造
    一.制造模范
        (一)制造模范的标准及变化
        (二)制造模范的困难与问题
    二.解读模范
        (一)模范贴近生活
        (二)模范无处不在
        (三)模范的奖励
    三.典型模范
        (一)水利专业队队长赵世喜
        (二)第七生产队长卫胜利
        (三)“保险会计”杨家星
    四.事件中的模范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家庭·劳动·革命:妇女形象的嬗变
    一.互助组时期:妇女走向生产的准备
        (一)“互助”的早期理解
        (二)妇女参与生产的背景
        (三)效果和经验
        (四)理想的妇女形象
    二.初级社、高级社时期:从家庭妇女到劳动妇女
        (一)以妇女参加劳动生产为中心
        (二)妇女参加劳动生产的成绩
    三.人民公社时期:“劳动妇女”和“革命妇女”的双重身份
        (一)新的要求
        (二)新的举措
        (三)新的变化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人”的启蒙:集体化时代的儿童教养
    一.幼托事业的发展及幼儿教养
        (一)合作化时期“保育为主、教育为辅”的方针
        (二)人民公社化时期对“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培养
        (三)集体化时代后期:“儿童本位”的回归
    二.儿童的小学教养
        (一)集体化时代农村小学教育普及概况
        (二)“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三)“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从拿镐到拿枪:建国以来乡村社会中的民兵
    一.民兵制度的数据分析
        (一)人数统计
        (二)组织、干部结构
        (三)年龄分析
        (四)基本情况
    二.民兵的日常管理
        (一)军事训练制度
        (二)宣传、学习制度
        (三)武器管理制度
        (四)评优制度
        (五)问题及对策
    三.民兵的模范带头作用
        (一)改造种子山
        (二)抗旱蓄水
        (三)抗洪抢险
        (四)科学种田
    四.民兵营中的女民兵
    五.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四、怎样为3~4岁孩子选玩具(论文参考文献)

  • [1]3-4岁幼儿功能性情绪评估量表中文版修订[D]. 黄珊.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HABA教育机构游戏课程质量的个案研究[D]. 陆瑶.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基于“乐学教育”理念的云南省幼儿足球特色校足球活动开发研究[D]. 和贵春.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研究[D]. 申琳. 吉林大学, 2020(01)
  • [5]基于用户行为模型的智能儿童床设计研究[D]. 刘畅.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6]学龄前儿童绘本中动物图案的研究[D]. 单巧娟. 安徽工程大学, 2020(05)
  • [7]基于认知心理学的3-6岁儿童科普类玩具产品设计 ——以儿童星空灯为例[D]. 梁庭博. 山东大学, 2020(11)
  • [8]父母性别刻板印象对4-6岁幼儿心理旋转能力的影响[D]. 娄素萍. 河南大学, 2020(02)
  • [9]社交心理模式和群体身份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D]. 李颖.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塑造“社会主义新人” ——集体化时代一个晋东南村庄的个体与群体[D]. 张瑜. 山西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如何为3-4岁的孩子挑选玩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