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水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探索水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一、探索水问题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洪雷[1](2017)在《城市绿色用水管理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我国对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利用高度重视,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国的水资源与水环境总体形势却仍然愈来愈严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城市用水需求量不断增加,污染排放量也随之增加,虽然政府投入巨大,但水资源短缺、水环境质量恶化和水生态功能衰退的问题依然存在,用水成本也不断上升。与此同时,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供水实行单一水价、统一水质,出现“高质低用”的情况,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为了提高用水效率,缓解水资源短缺,改善水生态环境,用水除了需要考察水量的多寡,还应将水质纳入管理体系。因此,单一水价、统一水质的供水和用水方式已不适于新形式需要。转变用水方式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促进我国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改变用水方式为目标,进行绿色用水及其管理方法研究。在系统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用水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绿色用水新理念并进行绿色用水分析;以实现绿色水供给与绿色水消费的对接为目标,提出了集系统动态模拟和随机不确定多目标优化分析于一体的绿色用水综合规划方法体系;从水资源多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和自然属性)出发,进行基于消费支出扩展模型的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定价研究,基于不同行业用水的经济贡献进行生产用水定价研究,提出了居民生活阶梯水价和生产用水差异化水价定价策略;从指标、目标和评价方法三个方面,开展绿色用水实施效果评价研究,构建了包含控制性指标、保障性指标、结构性指标和状态性指标四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相应的指标值,并提出了较为客观的综合等级评价方法及发展均衡性评价方法;最后,以天津为例,进行了以上方法的应用研究。结果显示,本文所提的绿色用水理论与方法可以促进城市用水效率的提高和流域水生态环境的改善。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将复杂系统模拟方法与多目标优化方法进行了有机整合,并且考虑了城市用水系统所存在的不确定因素,研究提出了集系统仿真-随机不确定多目标优化整合模型,用于绿色用水系统综合规划方法;从水资源多属性出发,综合考虑节水、保障低收入阶层基本用水和提高用水经济贡献率,研究提出了城镇居民生活阶梯水价定价方法和阶梯水量确定方法,并首次尝试性提出生产用水差异化水价定价方法;从实现绿色用水目标出发,根据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的基本原理,从结构、功能和状态三个方面,研究构建了包含结构性指标、功能性指标(控制性指标和保障性指标)和状态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打破了当前以效率评价为主的传统评价模式。

吕丽[2](2014)在《不确定性条件下污染物总量分配及安全余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污染物总量分配是以水质达标为前提,将污染物允许排放量分配到污染源或排污区域的过程,是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技术基础。受分配方法、主观决策等因素影响,总量分配结果表现出不确定性。对总量分配的不确定性进行评估,提高总量分配科学性和可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系统论述国内外水污染物总量分配理论方法的基础上,针对污染物总量分配的多目标问题,以渤海作为案例,构建了基于合理性指数的污染物总量分配模型。渤海污染物总量分配模型的权重系数是影响污染物总量分配结果的重要因素,由于这些权重因子依赖于人们的主观选择,因此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为保证总量分配结果的合理性与公平性,减小模型权重系数不确定性对总量分配结果的影响,论文采用HSY方法研究不同模型参数对污染物总量分配的敏感程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专家决策偏好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采用专家决策和随机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合理性指数及其构成因子对污染物总量分配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基于上述方法,对模型权重因子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的污染物总量分配安全余量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6个总量分配因子对TN、TP总量分配的敏感程度有所差异。对TN分配结果的敏感程度依次为环境容量>耕地面积>人口>水资源量>现状负荷>GDP;对TP分配结果敏感程度依次为耕地面积>人口>GDP>水资源量>现状负荷>环境容量。(2)专家决策对污染物总量分配具有一定的影响。选取TN、TP作为污染指标,依据30名不同领域决策专家对总量分配因子进行打分,采用合理性指数模型计算渤海总量分配,结果根据30名专家权重值计算的TN分配量平均值为1.64万t/a,标准差为0.16万t/a,变差系数为9%;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对平均值偏离比例分别为31%和-13%。TP分配量的平均值为0.12万t/a,标准差为0.014万t/a,变差系数为12%;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对平均值偏离比例分别为32%和-19%,说明不同专家权重方案给负荷总量分配结果带来一定的影响。(3)TN、TP公平性指标与经济性指标成负相关。TN公平性指标变化14.26%时,经济性指标变化率为47.89%;TP公平性指标变化14.24%时,经济性指标变化率为47.16%。对污染源进行负荷分配的过程中过多要求污染源之间的公平性会导致经济性下降,总量分配决策方案的效率性欠佳、各污染源的水质治理结果可能不明显,影响方案的实施。(4)结合总量分配因子权重值得范围变化、决策偏好的不确定性,分析由于污染物总量分配权重因子不确定性而造成的安全余量。当总量分配因子权重值变化±5%时,]TN、TP安全余量变化幅度为1.1%和2.3%;当总量分配因子权重值变化±10%时,TN、TP安全余量变化幅度为2.4%和4.6%,这说明由于总量分配因子权重不确定性给污染物总量分配结果所造成的不确定性是可控的,不会对总量分配结果的可靠性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夏军,左其亭[3](2013)在《我国水资源学术交流十年总结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国家已将水资源列为与粮食、石油资源并列的三大战略资源之一。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水资源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因此,水资源研究已成为支撑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学科领域。论文在大量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水资源研究发展过程;介绍了近十年来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主要学术交流情况,总结了近期我国水资源研究进展;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对水资源学科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对近期水资源研究进行展望,提出未来十年我国水资源学术交流发展方向。

刘艳飞[4](2012)在《十年中国水论坛:见证水利改革发展》文中研究表明8月下旬,以“变化环境下水问题与对策”为主题的第十届中国水论坛在湖北武汉召开。十年,中国水论坛又回到了它的第一届主办地武汉;十年,中国水论坛完成了会议会徽、会旗确定,并逐年扩大其影响;十年,中国水论坛见证了中国水利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发展的历程;十年,中国

刘园[5](2012)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水安全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资源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因子,而如今我们守着“水球”却出现了水短缺的局面,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效安全的利用水资源是当今全球关注的焦点。最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缺乏成为了发展的“瓶颈”,针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大国而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现状,必须采取客观的评估和有效的措施。中国三大三角洲之一的黄河三角洲,国务院2009年11月23日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那么要想发展好经济就必须解决水问题。本文根据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现实状况进行了水安全评价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本文对于目前国内外水安全的研究的内容、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回顾。国外主要从区域角度、粮食、环境安全角度和供水能力角度来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广泛,研究方法主要是定性研究。国内侧重整体评价研究,主要从城市水安全、农村水安全、河流湖泊水安全和水环境安全研究,另外我国也进行了影响水安全的因子的研究,但是对于目前国际的前沿研究领域如绿水、蓝水等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2.本文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水资源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水资源缺乏,多依赖黄河水,而黄河水由于超过其承载能力多次断流,虽然近几年加强了治理,但形势依然严峻。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水资源开发利用面临诸多问题,海水入侵导致地下水受到威胁,地下漏斗面积加大,2009年无棣县、沾化县、昌邑市、寿光市和寒亭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海水入侵,比起2008年都有所增加;水污染现象严重,根据例行监测,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内,几大河流一直处于超标状态,劣五类监测断面占的比例达到了70%左右,近5年来没有达到水质Ⅰ类和Ⅱ类的河流,超标现象十分严重。3.文章采用熵值法赋权重,并用集对分析法进行了安全评价,选取了东营、滨州、莱州、寿光、昌邑和乐陵6市进行了2009年的水安全评价,结果可看出基本是处于临界安全级别,从水资源供需的评价因子来看,人均水资源量除昌邑市较多以外,其他均较少,尤其是乐陵市更是少,属于缺水型城市,这也表明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水安全不容乐观。4.为了更好的反映东营市和滨州市水安全的动态变化,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26个指标,对2002-2009年八年的水安全动态变化进行研究,东营市水安全级别基本是处于临界安全级别,2002-2009年处于临界安全级别,但2006--2009东营市水安全与较安全级别也有很大的相关性,说明水安全有进一步的改善,这主要是开展了节水型社会和一些有利的节水、保护水资源的措施有关,努力降低水耗。滨州市2002-2009年水安全处于临界安全级别,2002-2003年虽然处于临界安全级别,但与临界安全级别相关性并不是很大,2009年则与较安全级别有了一定的相关性,因此,滨州市水安全发展是朝着较安全级别发展。最后针对目前出现的问题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并展望了未来水安全形势。

余红,沈珍瑶[6](2008)在《非点源污染不确定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与点源污染相比,非点源污染具有随机性、间歇性、滞后性、复杂性等特点,不易控制和治理。围绕非点源污染不确定性的来源、分类和研究方法进行综述,对国内外非点源污染不确定性的研究进行概括。国外对于非点源污染不确定性问题研究较多,但是不够系统,国内则基本未见报道,非常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对非点源污染不确定性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评述和展望。

费宇红[7](2006)在《京津以南河北平原地下水演变与涵养研究》文中认为京津以南河北平原是华北地区水资源问题最严重的区域,也是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受水区。50年来,在地表水拦蓄工程、河道整治、人工开采浅层和深层地下水、降水量减少等因素影响下,区内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降落漏斗产生、河道和洼淀干涸、湿地萎缩、咸水入侵、地面沉降、水资源紧缺等水环境问题相继出现。本文通过研究近50年来地下水演变特征和机制,识别主导影响因素及对地下水演变的影响程度,探讨南水北调中线实施后修复与涵养区域地下水的模式和对策。 研究区地下水开采量占总供水量的77.2%,开采地下水为区内人口和粮食增加提供了保障。在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开采量中农业开采量占83.35%和66.1%。地下水超采量25.4×108m3/a,累计消耗浅层储存资源380.6×108m3。目前,区内地下水降落漏斗彼此嵌套或复合,地下水流动方向由自然状态的自西向东,转变为由各地下水位漏斗的四周向其中心汇流,并以人工开采排泄为主。 50年来,降水量呈递减趋势,20世纪80、90年代平均降水量分别减少73.1mm和61.3mm,地下水资源减少23.8%。现状地下水开采量为105.45×108m3,可利用资源量为80.08×108m3/a。地下水开采和降水量与地下水降深的关联度为0.711和0.601。分析认为,地下水位下降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开采是主要影响因素,拦蓄出山地表径流次之。 山前平原调蓄区面积占81.8%,现状水位条件下可调蓄库容为192×108m3。因此,以“修复”和“利用”为目的的“地下水涵养”是可行的。在“地下水利用约束准则;地下调蓄能力准则;多源水优化利用准则”的控制下,地下水涵养模式可分为:减采地下水——间接调蓄;雨洪资源利用——直接调蓄;南水北调客水资源利用——直接调蓄。

曾得峰[8](2006)在《喀斯特区域水安全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以贵州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以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性水危机,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而传统学科和研究方法已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面临这种局面,需要提出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技术。基于此,本文从水安全理念出发,进行喀斯特区域水安全评价理论和方法研究,并以典型喀斯特省——贵州省为例,对其水安全状况的时空变异进行了评价。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如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总结和概括了水安全的基本理论,包括水安全的概念、内涵、外延及其基本特征等。同时,提出了喀斯特区域水安全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即:依据“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了喀斯特区域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了各指标的水安全释义;采用相对隶属度函数对评价指标进行了标准化处理;确定了由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技术;构建了喀斯特区域水安全评价综合指数模型;最后依据均匀分布函数将区域水安全状况分为5个级别。以贵州省为例进行了喀斯特区域水安全评价实证研究,根据贵州省水安全时空变异评价结果及其分析,从PSR指标体系的响应指标出发,结合贵州省实际,提出了其水安全保障的初步对策与建议,以供决策者参考。

姚鲁烽[9](2005)在《第二届中国水问题研究论坛在北京举行》文中研究表明

编者[10](2004)在《前言》文中指出武汉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于2002年共同发起了中国水问题研究学术论坛的建议后,全国首届水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于2003年11月20~22日在湖北武汉举办,会议取得圆满的成功。其目的和宗旨是:结合国际水科学发展前沿、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开展水问题及其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以及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应用研究学术交流,为我国水科学领域的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决策和管理人员提供一个专

二、探索水问题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探索水问题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绿色用水管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我国城市水问题及产生原因分析
        1.2.1 我国城市供水和用水现存的主要问题
        1.2.2 水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1.2.3 解决问题的着力点分析
    1.3 绿色用水功能与系统组成
        1.3.1 绿色用水功能解析
        1.3.2 绿色用水系统组成
        1.3.3 绿色用水系统特征分析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
        1.4.1 本论文的基本框架及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文献述评
    2.1 水资源综合规划研究评述
        2.1.1 模拟优选法
        2.1.2 数学优化法
    2.2 水价格研究评述
        2.2.1 水价弹性的研究
        2.2.2 水价格定价方法研究
        2.2.3 适于我国国情的水价定价方法研究与实践
    2.3 水管理评价研究评述
    2.4 水管理实践研究评述
        2.4.1 国外绿色用水实践
        2.4.2 我国用水管理实践
第三章 绿色用水综合规划研究
    3.1 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绿色用水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3.1.1 模拟模型构建
        3.1.2 绿色用水系统关键因素辨识
    3.2 集中生产的多水源开发利用规划
        3.2.1 不确定多目标优化模型的基本结构
        3.2.2 区域简介及相关信息准备
        3.2.3 不确定多目标规划模型构建
        3.2.4 不确定多目标规划模型求解
        3.2.5 求解结果及其分析
    3.3 直饮水设施建设规划
        3.3.1 直饮水用户与供水生产企业博弈关系分析
        3.3.2 合作博弈的达成及相关利益的分配
        3.3.3 最佳制水成本及建设规模的确定
第四章 绿色用水价格方法研究
    4.1 水价构成分析
    4.2 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阶梯水价研究
        4.2.1 阶梯水价定价模型的建立
        4.2.2 模型的计算与分析
        4.2.3 定价策略建议
    4.3 生产用水差异化水价格研究
        4.3.1 不同产业类型用水的差异化价格
        4.3.2 不同工业行业的差异化水价
        4.3.3 生产用水的累进加价制度
第五章 绿色用水评价体系研究
    5.1 绿色用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1 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5.1.2 指标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5.1.3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5.1.4 评价指标的选择与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5.1.5 指标解释
    5.2 评价方法
        5.2.1 单指标评分
        5.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5.2.3 评估等级的确定
        5.2.4 均衡性分析
    5.3 案例研究
        5.3.1 单项指标评分
        5.3.2 综合指数计算及结果分析
        5.3.3 绿色用水发展均衡性分析
第六章 绿色用水实施对策研究
    6.1 绿色水消费行为引导
        6.1.1 绿色水消费的特征
        6.1.2 绿色水消费的影响因素及心理过程
        6.1.3 绿色水消费认知与引导
    6.2 绿色水供给模式构建
        6.2.1 绿色水供给的特征
        6.2.2 绿色水供给的影响因素
        6.2.3 不同水质的供水模式构建
    6.3 绿色用水管理机制创新
        6.3.1 绿色用水管理机制分析
        6.3.2 绿色用水管理创新需求
        6.3.3 各机制在绿色用水管理中的作用
第七章 实证研究——以天津市为例
    7.1 天津与海河流域的水关系
        7.1.1 天津与海河流域水关系的演变历程
        7.1.2 天津市基本情况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7.2 天津市城市用水面临的主要问题
        7.2.1 引滦供水保障程度降低
        7.2.2 地下水超采严重
        7.2.3 水资源供不应求
        7.2.4 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
        7.2.5 管理体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7.3 多水源开发利用
    7.4 绿色用水定价策略
    7.5 绿色用水情况评价
    7.6 天津市绿色用水对策建议
        7.6.1 目的意义
        7.6.2 指导思想
        7.6.3 行动目标
        7.6.4 重点工作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成果
    8.2 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不确定性条件下污染物总量分配及安全余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总量分配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外不确定性分析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安全余量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概况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水质概况
    2.4 污染源概况
第3章 污染物总量分配及不确定性技术方法
    3.1 总量分配技术方法
        3.1.1 总量分配模型构建
        3.1.2 总量分配合理性验证
    3.2 总量分配不确定性技术方法
        3.2.1 基于RSA方法的不确定性研究
        3.2.2 专家决策偏好对总量分配影响研究
        3.2.3 合理性指数模型不确定性对决策影响研究
    3.3 基于主观不确定性安全余量研究
第4章 渤海污染物总量分配不确定性研究
    4.1 分配因子对总量分配的敏感性分析
        4.1.1 总量分配因子赋权
        4.1.2 总量分配结果
        4.1.3 污染源负荷分配结果
        4.1.4 合理性指数
        4.1.5 分配因子敏感性分析
    4.2 决策偏好对水污染物总量分配的影响
        4.2.1 分配因子赋权分析
        4.2.2 分配因子赋权偏好分析
        4.2.3 总量分配结果不确定性分析
        4.2.4 分配结果与分配因子相关性分析
    4.3 合理性指数对主观决策的影响
        4.3.1 合理性指数分析
        4.3.2 合理性指数指标对决策的影响
        4.3.3 合理性指数对分配因子影响
        4.3.4 合理性指数模型不确定性影响
第5章 渤海安全余量确定
    5.1 总量分配因子权重确定
    5.2 总量分配结果分析
    5.3 安全余量确定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我国水资源学术交流十年总结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水资源研究发展沿革
    (1)20世纪中期以前,水资源研究的前期长时期认识积累和定性经验积累
    (2)20世纪中期至90年代,水资源研究工作不断得到重视,逐步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3)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水资源研究不断深入和完善,目前已经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学科领域
2 近十年来我国水资源学术交流总结及水资源研究进展
    2.1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成立与发展
    2.2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主办学术交流总结
        2.2.1 主办中国水论坛情况介绍
        2.2.2 中国水论坛年度十佳优秀青年论文奖情况介绍
        2.2.3 承办的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年会水资源分会场情况介绍
        2.2.4 承办的2次中国科协学术年会分会场情况介绍
    2.3 其他学术交流情况
    2.4 近十年来我国水资源研究进展
        (1)水资源动态演变规律研究方面
        (2)水资源规划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方面
        (3)水资源管理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方面
        (4)人水关系及和谐理论方法研究方面
        (5)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量化研究方面
        (6)水资源承载能力量化研究方面
        (7)水安全量化研究方面
        (8)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方面
        (9)水资源系统不确定性研究方面
        (10)水资源数量与质量联合评价方面
        (11)水量水质联合调度研究方面
        (12)河流健康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方面
        (13)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及适应性对策研究方面
3 未来十年我国水资源发展趋势及学术交流发展方向
    3.1 我国水资源研究趋势与展望
        3.1.1 发展趋势分析[3]
        (1)基础研究发展趋势
        (2)应用研究发展趋势
        3.1.2 研究展望
    3.2 未来十年我国水资源学术交流发展方向
4 结语

(5)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水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的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2 水资源安全基本理论
    2.1 国外水安全研究
    2.2 国内水安全研究
3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概况
    3.1 位置和范围
    3.2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4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水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
    4.1 研究区水资源特点
    4.2 研究区水系
    4.3 研究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4.4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水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
5 水安全评价方法及指标选取
    5.1 水安全评价方法
    5.2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5.3 指标体系建立
6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水安全评价
    6.1 黄河三角洲高效经济区水安全评价指标和指标等级
    6.2 黄河三角洲高效经济区水安全总体评价
    6.3 东营市和滨州市水安全评价
    6.4 东营市和滨州市水安全动态比较
    6.5 水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6.6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水安全保障措施和展望
7 结论和不足
    7.1 结论
    7.2 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非点源污染不确定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来源及分类
2 研究方法
    2.1 灵敏性分析
    2.2 一阶误差分析
    2.3 蒙特卡罗方法
    2.4 Bootstrap方法
    2.5 傅立叶敏感性检验法 (FAST)
3 研究进展
4 研究展望

(7)京津以南河北平原地下水演变与涵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与挑战
        1.1.1 面临的主要问题
        1.1.2 难得的机遇与挑战
    1.2 关键科学问题、主要内容和研究基础
        1.2.1 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意义
        1.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3 研究过程概述
        1.2.4 研究基础
    1.3 水资源理念及地下水属性
        1.3.1 水资源的理念
        1.3.2 地下水的自然属性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趋势
        1.4.1 水资源评价研究的概况
        1.4.2 研究热点与趋势
第二章 研究背景
    2.1 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2 区域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2.2.1 地层岩性特征
        2.2.2 水文地质特征
    2.3 气候条件及变化特征
        2.3.1 基本气候特征
        2.3.2 近50年来气候条件变化
    2.4 水系分布及河川径流变化
        2.4.1 水系分布特征
        2.4.2 水利工程
        2.4.3 区域地表水环境变化
        2.4.4 地表水资源变化
        2.4.5 地表水环境效应
    2.5 地下水开采特征及对区域作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下水演变特征及环境效应
    3.1 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变化特征
        3.1.1 补给条件变化
        3.1.2 径流条件变化
        3.1.3 排泄条件变化
        3.1.4 补给、排泄条件变化的后果
    3.2 地下水流场变化特征
        3.2.1 天然状态下地下水流场特征
        3.2.2 大规模开采后地下水流场特征
    3.3 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
        3.3.1 年内地下水位动态变化
        3.3.2 年际地下水动态变化
        3.3.3 地下水位变幅
    3.4 地下水资源变化特征
        3.4.1 地下水超采
        3.4.2 地下水资源量减少
        3.4.3 浅层地下水资源消耗
        3.4.4 深层承压地下水储存资源变化
        3.4.5 地下水可利用资源量变化特征
    3.5 地下水变化引起的环境效应
        3.5.1 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形成和发展
        3.5.2 咸水界面下移
        3.5.3 地面沉降
        3.5.4 盐碱地面积萎缩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下水演变影响因素和机制
    4.1 入渗条件变化的影响
        4.1.1 入渗机理分析
        4.1.2 现状条件下的入渗能力
    4.2 地表径流的影响机制
        4.2.1 地下水位对地表产流的影响
        4.2.2 河川径流与地下水埋深
    4.3 水利工程对地下水影响
        4.3.1 水库拦蓄对平原地下水影响
        4.3.2 坝基截渗对平原地下水影响
    4.4 开采对地下水动力场影响
        4.4.1 地下水开采量的变化
        4.4.2 开采与地下水位变化时效性
    4.5 地下水变化的主导因素分析
        4.5.1 主导因素的关联度分析
        4.5.2 主导因素的水均衡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下水涵养能力分析
    5.1 地下水利用的环境地质约束
        5.1.1 地下水开采潜力分析
        5.1.2 开采条件下地下水位约束
        5.1.3 土壤盐分约束
    5.2 地下水调蓄条件与能力
        5.2.1 调蓄层的岩性特征
        5.2.2 地下调蓄区界定
        5.2.3 调蓄库容计算
        5.2.4 调蓄潜力评价
    5.3 地下水涵养模式
        5.3.1 地下水涵养准则
        5.3.2 地下水涵养模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认识
        6.1.1 水问题使区域经济发展面临挑战
        6.1.2 地下水劣变态势严峻
        6.1.3 多重因素导致地下水演变
        6.1.4 山前平原具备优良的地下调蓄条件
        6.1.5 地下水涵养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
    6.2 主要结论
    6.3 创新点
    6.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活动简况

(8)喀斯特区域水安全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以贵州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水安全研究进展与展望
    2.1 安全与水安全的形成和发展
    2.2 水安全的概念及其内涵与外延
    2.3 水安全的基本特征
    2.4 水安全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5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展望
第三章 喀斯特区域水安全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3.1 喀斯特区域水安全指标体系的建立
    3.2 喀斯特区域水安全评价方法
    3.3 评价结果分析
第四章 实例研究——贵州省水安全时空变异评价
    4.1 贵州省概况
    4.2 贵州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问题
    4.3 贵州省水安全时空变异评价与分析
    4.4 对策与建议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
    5.2 需讨论的几个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探索水问题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绿色用水管理方法研究[D]. 张洪雷. 天津大学, 2017(05)
  • [2]不确定性条件下污染物总量分配及安全余量研究[D]. 吕丽. 沈阳理工大学, 2014(04)
  • [3]我国水资源学术交流十年总结与展望[J]. 夏军,左其亭. 自然资源学报, 2013(09)
  • [4]十年中国水论坛:见证水利改革发展[N]. 刘艳飞. 中国水利报, 2012
  • [5]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水安全评价研究[D]. 刘园. 山东师范大学, 2012(08)
  • [6]非点源污染不确定性研究进展[J]. 余红,沈珍瑶. 水资源保护, 2008(01)
  • [7]京津以南河北平原地下水演变与涵养研究[D]. 费宇红. 河海大学, 2006(03)
  • [8]喀斯特区域水安全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以贵州省为例[D]. 曾得峰. 贵州师范大学, 2006(10)
  • [9]第二届中国水问题研究论坛在北京举行[J]. 姚鲁烽. 地理学报, 2005(01)
  • [10]前言[A]. 编者. 水问题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研究与进展——第二届全国水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4

标签:;  ;  ;  ;  ;  

探索水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