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糖醇的生理功能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木糖醇的生理功能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一、木糖醇的生理功能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恒[1](2021)在《糖醇对辣条品质的影响及抗老化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辣条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休闲零食,据统计全国辣条企业年产值近600亿元。然而辣条坯体持油能力较低,油脂易脱离坯体,同时受到淀粉老化、水分散失等因素的影响,辣条会逐渐变硬,这些问题都严重的制约着辣条行业的发展。本课题通过添加糖醇改善辣条的品质,同时研究了糖醇对辣条水分迁移的影响和老化的抑制作用,为提升辣条品质,促进辣条企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水分含量、水分活度、径向膨胀率、持油能力和质构特性,探究7种糖醇对辣条品质的影响,筛选出3种效果较佳的糖醇。具体结果如下:在不同储存周期中,7种糖醇均能有效减少辣条坯水分损失和降低硬度。3%的甘露醇、异麦芽酮糖醇、木糖醇可以显着提高辣条的径向膨胀率和持油能力,过量添加会带来负面效果(p<0.05);随着赤藓糖醇、乳糖醇、山梨糖醇添加量的增加,辣条坯径向膨胀率和持油能力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而麦芽糖醇能显着降低辣条的径向膨胀率和持油能力(p<0.05)。利用筛选出的甘露醇、异麦芽酮糖醇和木糖醇研究了不同浓度糖醇对小麦粉及辣条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甘露醇、异麦芽酮糖醇、木糖醇均能显着降低小麦粉的吸水率和弱化度,增加小麦粉稳定时间,而对形成时间无显着性影响(p<0.05)。拉伸实验表明拉伸曲线面积,抗延伸性和最大抗延伸性均随甘露醇,异麦芽酮糖醇和木糖醇的添加量的增加而显着增加(p<0.05)。糊化结果表明,随着甘露醇、异麦芽酮糖醇和木糖醇的添加,小麦粉的峰值粘度,峰谷粘度,最终粘度,衰减值和回生值都显着降低(p<0.05)。动态流变实验表明,不同浓度的甘露醇、异麦芽酮糖醇和木糖醇加入小麦粉后,面团的弹性模量G′和粘性模量G′′均较空白组显着增大(p<0.05)。与此同时,辣条的水分含量均较空白组有所增加。其中,添加4%甘露醇,2%异麦芽酮糖醇,4%木糖醇辣条的含水量最高。随着甘露醇含量的增加,辣条的水分活度一直下降。但是随着异麦芽酮糖醇和木糖醇的增加,辣条的水分活度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异麦芽酮糖醇和木糖醇的添加量分别为2%和4%时,辣条的水分活度最低。辣条坯体的糊化率随着三种糖醇的添加都在显着降低(p<0.05)。但是辣条坯体的径向膨胀率随着三种糖醇的添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持油能力则保持着和径向膨胀率一样的趋势,当添加2%的甘露醇、3%的异麦芽酮糖醇和3%的木糖醇,径向膨胀率和持油能力分别达到最大值。随着糖醇的添加辣条的表面结构明显得到了改善,辣条坯体的表面变得光滑,当添加量达到5%时,效果达到最大。辣条的硬度随着甘露醇、异麦芽酮糖醇和木糖醇的添加显着下降(p<0.05)。添加2%的甘露醇、4%的异麦芽酮糖醇和3%的木糖醇在储藏4周后硬度是最低的,分别为460gf,497 gf和462 gf,而咀嚼性则和硬度的变化保持一致。感官实验表明甘露醇,异麦芽酮糖和木糖醇的添加量分别为2%,3%,4%时,辣条坯体的感官评价得分最高。随后,本论文进一步考察了糖醇对辣条老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甘露醇、异麦芽酮糖醇和木糖醇的添加可以显着降低小麦淀粉的回生值,增加小麦淀粉的糊化温度(p<0.05)。所有小麦淀粉和糖醇混合物的G’值均低于小麦淀粉,小麦淀粉的G’值随时间的变化率大于小麦淀粉/糖醇混合物的G’值随时间的变化率。添加糖醇之后,辣条坯体的冻干粉和小麦淀粉凝胶冻干粉的红外图谱中在3385cm-1和1081 cm-1处的峰变宽变高。质构结果表明添加了糖醇后的辣条和小麦淀粉凝胶的硬度明显降低。特别是对于甘露醇和木糖醇,添加甘露醇和木糖醇辣条硬度分别降低了42.0%和42.3%,小麦淀粉凝胶硬度分别降低了41.6%和45.6%。与空白组相比,添加糖醇的辣条坯体和小麦淀粉凝胶的k值均显着下降,这表明添加糖醇能不同程度的降低淀粉凝胶的老化速率。在4℃的条件下储存4周后,添加木糖醇的辣条坯体和小麦淀粉凝胶的k值最低。DSC实验表明添加三种糖醇均能有效地降低样品的Tp和ΔH,同时,辣条坯体和小麦淀粉凝胶在4℃条件下存储四周后,添加甘露醇和木糖醇的凝胶焓值显着低于添加异麦芽酮糖醇的焓值,这说明甘露醇和木糖醇抑制淀粉老化的效果显着优于异麦芽酮糖醇(p<0.05)。XRD结果表明添加糖醇不会改变衍射峰的位置,但是辣条和小麦淀粉凝胶的结晶度都是显着降低(p<0.05)。核磁结果表明辣条中的水分主要以不易流动水为主,小麦淀粉凝胶中的水分主要以自由水为主,糖醇的添加能抑制水分的迁移,减少水分的损失。综上结果表明,糖醇的添加均能有效地改善辣条的品质,显着抑制辣条的老化和水分损失,不仅为糖醇在辣条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还可以有效推动辣条行业的快速发展。

唐子箫[2](2021)在《藜麦多肽和饮料的制备工艺研究及车间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藜麦富含淀粉、蛋白质和膳食纤维,还含有丰富的微量营养元素,如多酚、皂苷、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价值非常高。其中,藜麦蛋白含量高达14%~17%,高于大米、大麦和玉米。藜麦蛋白的营养价值较高,包含了人体所需全部必需氨基酸,且氨基酸组成均衡。但目前有关藜麦蛋白工业化提取方法的研究较少,传统的碱提酸沉法蛋白得率偏低,且损失了其他水溶性营养成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操作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酸碱,造成环境污染。此外,藜麦蛋白的溶解性较差,也限制了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因此,本课题采用碱提结合膜分离技术,以期提高藜麦蛋白的得率,同时可以保留非淀粉多糖和其他水溶性营养价值成分,并将这些副产物开发成饮料,从而提高藜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采用酶解技术制备藜麦多肽,改善藜麦蛋白的溶解性,使得产品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最后完成藜麦生产车间的设计,验证该工艺工业化的可行性。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以脱皮藜麦为原料,采用碱提结合膜分离技术提取藜麦蛋白,研究结果表明,碱提工艺的最优条件为:温度35°C,时间3 h,Na OH浓度1 g/L,料液比1:10。进一步考察PES50和PES5超滤膜对于蛋白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ES50超滤膜的效果更好,膜通量更高,蛋白质的截留率达95.58%,多糖的截留率为13.2%,藜麦蛋白最终得率可达到81.24%。采用最佳工艺提取藜麦蛋白后,考察酶解工艺对藜麦多肽得率、抗氧化活性、氨基酸组成、营养价值及消化特性的影响。以抗氧化活力和氮回收率(NRR)为指标,确定酶解最佳条件为:酶种类复合蛋白酶,底物浓度6%,酶添加量1800 U/g,反应时间4h,在此条件下藜麦多肽得率达76.51%,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在中性条件下,藜麦蛋白的溶解性从66.16%提高至90.71%。体外模拟消化结果表明,藜麦多肽可以在肠胃中保持良好的抗氧化活性。藜麦多肽的氨基酸组成及多肽分子量分布分析表明,藜麦多肽的氨基酸组成均衡,且组成以低聚肽(<2 k Da)为主,占比为74.00%。以藜麦蛋白超滤分离的副产物为原料生产藜麦饮料,澄清度达96.9%。其最佳配方为:柠檬酸的添加量为0.15%,以木糖醇作为甜味剂,添加量为5%。藜麦饮料的储藏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藜麦饮料保存在阴凉避光处,可长期维持其澄清度和色素的稳定性。在以上工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年处理1000 t藜麦的生产车间设计。生产线自动化程度较高,每年可生产藜麦多肽99.45 t,藜麦饮料6900 t,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崔亥迪[3](2021)在《大蒜多糖对低酰结冷胶的改良作用及应用》文中提出大蒜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食品,具有保健、预防疾病、增强免疫力等功效,在我国有悠久的食用历史。大蒜中的主要功能性成分包括大蒜多糖、大蒜素、蒜氨酸等,其中,大蒜多糖所占的比例最大,约占鲜蒜质量的15%~25%,具有抗氧化、抗病毒、增强人体抵抗力等特性。低酰基结冷胶是一种微生物胞外多糖,具有良好的凝胶、增稠、成膜等能力,相较于其他食品胶体而言,具有更加优良的稳定性、抗酸碱能力与抗高温能力,近年来在食品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低酰基结冷胶形成的凝胶强度优良,但脆性较大,机械硬度较低,容易发生断裂的现象,因此在工业生产中,常将低酰基结冷胶与其他胶体或高分子物质进行复配形成新型凝胶以起到改良胶体性质的效果。本课题以白皮多瓣大蒜、紫皮多瓣大蒜、独头大蒜为原料,从中分别提取大蒜多糖与低酰基结冷胶进行了复配,检测了大蒜多糖溶液以及复配体系的流变学特性,并开发了一种基于复配体系凝胶的果冻,优化了其生产工艺参数,对成品果冻的各项指标进行了检测。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对大蒜的综合利用和结冷胶凝胶性质优化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大蒜多糖溶液的流变学特性分别提取试验选取的三个品种大蒜的大蒜多糖,并于75℃下检测了0.4%,0.8%,1.2%,1.6%和2.0%浓度时其水溶液的表观黏度和动态粘弹性。结果表明,三种大蒜多糖水溶液的流变学特性相差不大;在试验选取的浓度范围下,大蒜多糖的各水溶液表现为剪切变稀的假塑性流体,其表观黏度随剪切速率的提升而下降,当剪切速率从0.1/s上升至1000/s时,表观黏度从1 Pa·s左右下降至0.01 Pa·s附近;各溶液的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随剪切的角频率增大而升高,当角频率自0.1 rad/s上升至100 rad/s时,储能模量从1×10-7到1×10-8之间升高至1×10-4附近;随着大蒜多糖浓度的提升,溶液的表观黏度、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均有少量提升。结果表明,三种大蒜多糖均属于非凝胶多糖,其水溶液以液体黏性为主,不能形成稳定的凝胶结构,但提升大蒜多糖的浓度可以提升体系稠度。(2)大蒜多糖对结冷胶的改良将三种大蒜多糖分别与结冷胶按不同比例进行复配形成复配体系,并于75℃下检测其各自的表观黏度、动态粘弹性、触变性,在室温下检测其持水性。结果发现,大蒜多糖对低酰基结冷胶的流变行为具有优化作用,在体系中总胶体含量为2%的情况下,复配体系的各流变学特性均优于对应浓度的结冷胶空白体系,且在大蒜多糖∶结冷胶的比例为1∶4时体系具有最佳的流变学特性。在此复配比例下,三种多糖复配凝胶中白皮多瓣大蒜多糖的复配体系表现优于另外两者,其稠度系数为37.5089,高于紫皮多瓣和独头大蒜多糖组的36.6896和36.8644,稠度更高;流动行为指数为0.7059,低于紫皮多瓣和独头大蒜多糖组的0.7184和0.7501,具有更好的假塑性;K(?)为8.13×10-6,高于紫皮多瓣和独头大蒜多糖组的7.12×10-6和7.97×10-6,K(?)(?)为0.0326,高于紫皮多瓣和独头大蒜多糖组的0.0291和0.0268。(3)大蒜多糖与结冷胶复配果冻的开发通过响应面试验确定了复配体系凝胶果冻的最佳生产配方,检测了最优配方生产的果冻的微生物、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持水性,并对其进行质构分析和体外消化模拟试验。结果显示,复配体系凝胶果冻的最佳配方为柠檬酸添加量0.7%,结冷胶添加量0.7%,大蒜多糖添加量0.3%,木糖醇添加量30%,此时生产的果冻结构紧致,滑嫩可口,符合我国对果冻产品的相关要求。对三种复配体系凝胶果冻的质构分析表明,白皮多瓣大蒜多糖对应的复配凝胶果冻具有最佳的食用性,其弹性为0.5488,粘聚性为0.3725,咀嚼度为2.0128牛,回复性为42.1177%,优于另外两种凝胶果冻。

张俊[4](2021)在《发芽对高粱性质的影响及其在无麸质蛋糕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高粱是我国重要的杂粮作物,但由于其自身抗营养因子含量高、蛋白质品质不佳、赖氨酸缺乏以及口感粗糙等原因在食用方面仍停留于传统的加工方式。国内对高粱加工品质与应用特性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且滞后于国外。高粱不含麸质,是制备无麸质食品的优良原料。近年来,我国因麸质过敏引起的乳糜泻患者不断增加,而目前治疗乳糜泻唯一有效的方式就是严格控制含麸质食品的摄入。当前国外市场上已有较成熟的无麸质食品,而我国对无麸质食品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对无麸质高粱食品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因此,本论文针对以上问题,研究发芽处理对高粱营养成分以及高粱粉理化及功能特性的影响;再将发芽高粱用于无麸质蛋糕的研究,旨在为高粱在食品加工方面的应用及无麸质食品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为了改善高粱营养品质,实验以白高粱为原料进行发芽,探讨高粱发芽过程中氨基酸组成、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含量、谷氨酸脱羧酶(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GAD)活性、植酸酶活性、植酸及单宁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发芽时间延长,高粱氨基酸总量显着增加,60h达到最大值为5.694g/100g,增加了28.50%;赖氨酸含量在发芽72h达到最大值为0.157g/100g,增加了21.7%;GAD活性增强,GABA含量增加,60h达到最大值为13.406mg/100g,增长了近5倍;植酸酶活性同样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强,促使植酸发生降解,植酸含量从94.85mg/100g下降到52.44mg/100g,降低了44.71%;单宁含量从1.07%降到0.14%,下降了86.92%。由此可见,发芽可显着提高高粱营养成分,降低抗营养因子含量,改善了高粱的营养品质。2.为了明确发芽对高粱粉加工品质的影响,实验探讨了发芽过程中高粱粉理化及功能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发芽后高粱淀粉酶活力显着上升;总淀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显着下降;DSC结果表明发芽使糊化焓增加,提高了其稳定性和结晶度,起始糊化温度(To)上升,峰值(Tp)和终止糊化温度(Tc)无显着变化;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高粱粉体系粘度下降,热糊稳定性及冷糊稳定性提高;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降低,高粱粉糊的流动性增强;改善了高粱粉的乳化和乳化稳定性、起泡和泡沫稳定性,持油性提高、持水性降低。3.为了促进高粱在无麸质食品领域的应用,实验将发芽高粱用于无麸质蛋糕的研究,实验以蛋糕面糊粘度、密度以及蛋糕比容、质构和感官品质为指标,探讨不同发芽阶段高粱无麸质蛋糕品质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高粱蛋糕面糊粘度和密度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比容先增后降,发芽48h高粱制得的蛋糕比容最大;蛋糕硬度、弹性和咀嚼性均随着高粱发芽时间的延长在下降;感官品质最好的是发芽48h的高粱制得的蛋糕。但与小麦粉蛋糕相比,在比容、感官和质构特性方面依然存在差距,因此,选取发芽48h高粱制作的高粱蛋糕进行进一步的品质优化。4.针对发芽高粱蛋糕与小麦粉蛋糕之间的差距,选择大米粉、木糖醇、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和大豆卵磷脂对无麸质高粱蛋糕进行品质改良。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得出无麸质高粱蛋糕的最佳配方为:大米粉40g,高粱粉60g,木糖醇20g,白砂糖40g,HPMC 0.4g,大豆卵磷脂0.5g,玉米油30g,鸡蛋200g,牛奶50g。以此配方制得的无麸质高粱蛋糕比容和感官整体可接受性增加,与常规小麦粉蛋糕无明显差异。蛋糕表面色泽均匀,外形规整;口感绵软、细腻,无粗糙感,略有大米的米香味。

何子杨[5](2021)在《樱桃酒渣果胶的提取、理化性质及制备果冻的研究》文中指出樱桃是蔷薇科植物,具有良好的食用价值与药用价值,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领域,如鲜食、食品加工和果酒酿造中。其加工副产物主要是樱桃渣,这些樱桃废弃物中仍含有大量果胶、多酚和膳食纤维等功能性成分,在食品研发中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果胶是一种天然的多糖类聚合物,广泛应用于食品领域,如胶凝剂,稳定剂和脂肪替代品。目前的研究发现了果胶越来越多的功能性质,如降血脂和抗癌作用。因此也相应涌现出了许多果胶的新应用,果胶的提取和商业化发展有着巨大前景。为了提高樱桃的产品附加值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本研究以樱桃酒渣为原料,通过有机酸提取法提取酒渣果胶,并将其与商品果胶进行对比,探讨了樱桃酒渣果胶的理化性质与功能性质,并将其应用于樱桃果冻的制备,以期提高樱桃废弃物的利用率、探究其理化功能性质及应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提供参考。本论文主要实验结果:(1)使用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热酸法提取果胶。料液比(1:20),提取溶剂为柠檬酸,提取溶液(pH=2),提取温度(90°C),提取时间(120min),使用3倍体积无水乙醇醇沉,并用3.5 k Da透析袋去除杂质。最后,通过冷冻干燥获得纯化果胶。在该条件下樱桃酒渣果胶的提取率为5.31±0.48%。(2)对比分析了樱桃酒渣果胶与商品果胶基本理化特性与结构差异。樱桃酒渣果胶和商品果胶的半乳糖醛酸含量分别为77.32±0.31%和63.58±0.96%;酯化度分别为89.34±0.88%和43.61±0.61%;核磁共振图、FTIR与滴定法表明,樱桃酒渣果胶为高甲氧基果胶,商品柑橘果胶为低甲氧基果胶;樱桃酒渣果胶的分子量为706.75k Da,属于大分子果胶,有着良好的凝胶性质,而商品果胶分子量为12.79k Da,属于小分子果胶;单糖含量显示,樱桃酒渣果胶中的单糖残基较多,可能存在大量RG-2结构,其支链的比值高于商品果胶;FTIR表明樱桃酒渣果胶比商品果胶具有更多的蛋白质、纤维素、半纤维素、呋喃糖和吡喃糖;SEM图像显示樱桃酒渣果胶表面空间呈现网状结构,表面疏松多孔,商品果胶表面粗糙;XRD图谱显示两种果胶均为非定性结构;TG/DTG曲线说明了樱桃酒渣果胶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3)对比樱桃酒渣果胶(CP)与商品果胶(CCP)的功能性质。CP的持水力(5.32±0.65 g/g)高于CCP(2.43±0.49g/g);CP的持油力(25.78±1.94g/g)高于CCP(12.92±2.03g/g);并且CP的吸附能力、抗氧化能力以及流变学性能也普遍优于CCP;CP的蛋白质含量为4.45±0.29(%);总糖含量为2.59±0.16(%);水分含量为1.48±0.88(%);灰分含量为3.19±0.67(%);总多酚含量为4.39±0.37(mg/g)。(4)樱桃酒渣果胶具有良好的理化及功能性质,具有研发新产品的潜能,因此开发了樱桃果冻产品:采用响应面分析优化工艺参数,确定樱桃果冻的最佳工艺配方。最终得出最优产品配方为:木糖醇添加量6%,樱桃酒渣果胶添加量2%,寒天粉1.5%,加热温度为90℃。得到感官评分92分。所制的果冻符合国家标准,口感良好,零脂肪,适合大多数人群的感官嗜好。(5)樱桃果冻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测定,结果如下:脂肪含量0%,蛋白质含量0%,水分87.56%,灰分0.32%。菌落总数13 CFU/m L,霉菌5 CFU/m L,均未检出大肠杆菌和致病菌。

窦勇博[6](2020)在《白芦笋下脚料多糖提取、结构表征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芦笋种植面积和加工产业发展迅速,而芦笋加工后的废弃物利用率不高,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本文以白芦笋加工下脚料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实验及响应面优化确定了超声辅助提取、蒸汽爆破预处理提取白芦笋加工下脚料多糖的最佳工艺,进行纯化分析,并对其初步结构特性、抗氧化活性及固体饮料的制备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确定白芦笋下脚料多糖超声辅助提取的最优工艺为:超声功率300 W,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30 min、料液比1:30;在此工艺条件下,白芦笋多糖得率可达8.12%。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确定白芦笋下脚料多糖蒸汽爆破预处理提取的最优工艺为:粒径大小30目、维压时间128 s、汽爆压力1.50 MPa。在此条件下,白芦笋多糖得率达到8.86%。2. 通过Sevage法和柱层析将多糖纯化后,采用凝胶色谱、XRD、SEM、离子色谱、红外光谱等手段对其分子量、晶体特征、单糖组成、表观形态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纯化后该多糖的酯化度为24.62%;重均分子量Mw为4.3292×104Da;其结晶性多糖较少,呈现半结晶状;表面凹凸不平,带有褶皱,外观为宽松的不规则几何状结构;其主要由由鼠李糖(7.7%)、阿拉伯糖(10.0%)、半乳糖(27.5%)、葡萄糖(2.0%)、木糖(17.0%)、半乳糖醛酸(35.9%)等组成。确定该多糖具有典型的糖类红外吸收特征,是一种以吡喃糖为主链,含有糖醛酸的多糖。3. 白芦笋加工下脚料多糖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能,对DPPH自由基、O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均低于Vc,抗坏血酸的DPPH·清除能力大约是实验中芦笋多糖的336倍;多糖对·OH半清除浓度(IC50)低于Vc,但当浓度达3 mg/m L以上时,清除效果与Vc接近;但还原能力明显低于Vc,每克白芦笋加工下脚料多糖的还原力相当于480.20 mg抗坏血酸的还原力。4. 抗氧化固体饮料的制备是一种技术应用,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得到白芦笋加工下脚料多糖抗氧化固体饮料的最优配比为:芦笋多糖添加量0.3 g、木糖醇添加量2.0 g、柠檬酸添加量0.02 g、果胶添加量0.2 g。在此条件下进行实验验证,感官评分平均值为9.52,均高于正交实验的结果。通过感官评价、理化分析和微生物指标等对白芦笋多糖抗氧化固体饮料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产品能够满足固体饮料的各项指标要求,具有一定的饮用价值。

关春如[7](2020)在《甜茶苷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致龋性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龋病,作为人类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是一种多因素作用下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其主要始动因子是牙菌斑生物膜。变异链球菌是公认的主要致龋菌。蔗糖的摄入与龋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蔗糖替代物的使用对于龋病的控制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甜茶苷是从天然中药植物甜茶中提取出来的一种高强度甜味剂。前期研究证明甜茶苷对浮游状态下变异链球菌生长、产酸、粘附有抑制作用,同时也被证明它会抑制浮游菌葡糖基转移酶的活性,减少水不溶性胞外多糖的产生。目的:本实验从生物膜的层面,研究甜茶苷作为糖代物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致龋性的影响,探讨甜茶苷的防龋作用,并通过比较不同培养条件对生物膜致龋相关毒力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分析其可能的防龋机制,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甜茶苷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为龋病的预防工作提供一种崭新的思路。方法:1.甜茶苷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生长及产酸状况的影响配置含1%蔗糖、甜茶苷、木糖醇的BHI液体培养基及不额外添加甜味剂的BHI液体培养基(空白对照组),并将初始pH调至7.04,按标准菌悬液与各培养基溶液1:10(v:v)比例接种于96孔板中,37℃厌氧培养12、24、36、48、60、72、96h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的生成量,并绘制生物膜生长曲线。同时,另取一 24孔板按上述操作培养,每24h用pH计测定培养基的pH值,并进行比较。2.甜茶苷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的生物量及菌活力的影响配置含1%蔗糖、甜茶苷、木糖醇的BHI液体培养基及不额外添加甜味剂的BHI液体培养基(空白对照组),按标准菌悬液与各培养基溶液1:10(v:v)比例接种于放有盖玻片的24孔板中,37℃厌氧培养5天,将盖玻片上的生物膜刮下重悬形成菌悬液后,测定生物膜的干重,并提取菌液中的可溶性蛋白,用BCA蛋白定量试剂盒测定其浓度。生物膜的菌活力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量,将菌悬液接种到BHI固体培养基上,37。C厌氧培养48h,计算菌落形成单位(CFU)的数量,并用稀释因子校正结果,用生物膜干重做标准化,表示为log10cfu/mg。3.甜茶苷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形态结构的影响利用96孔板上盖制备树脂片,配置含1%蔗糖、甜茶苷、木糖醇的BHI液体培养基及不额外添加甜味剂的BHI液体培养基(空白对照组),按标准菌悬液与各培养基溶液1:10(v:v)比例接种于放有树脂片的24孔板中,37℃厌氧培养48h,将覆有生物膜的树脂片取出,乙醇梯度脱水,冷冻干燥,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各组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的形态结构特点,并比较。4.甜茶苷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多糖含量的影响配置含1%蔗糖、甜茶苷、木糖醇的BHI液体培养基及不额外添加甜味剂的BHI液体培养基(空白对照组),按标准菌悬液与各培养基溶液1:10(v:v)比例接种于放有盖玻片的24孔板中,37℃厌氧培养5天,将盖玻片上的生物膜刮下重悬形成菌悬液后,分别提取水溶性胞外多糖(SEPS)、水不溶性胞外多糖(IEPS)、胞内多糖(IPS),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的生成量,并比较。5.甜茶苷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致龋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配置含1%蔗糖、甜茶苷、木糖醇的BHI液体培养基及不额外添加甜味剂的BHI液体培养基(空白对照组),按标准菌悬液与各培养基溶液1:10(v:v)比例接种于放有盖玻片的24孔板中,37℃厌氧培养5天,将盖玻片上形成的生物膜刮下重悬形成菌悬液后,提取RNA,反转录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生物膜中致龋相关毒力因子的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1.蔗糖组培养基中生物膜的量一直远多于其他三组(P<0.05)。对照组与木糖醇组生物膜的生成量在12h时无统计学差异(P>0.05),12h后木糖醇组少于对照组(P<0.05)。甜茶苷组在培养24h时生物膜的生长达到顶峰,与其它组相比,形成的生物膜是最少的(P<0.05)。蔗糖组细菌培养24h后,pH迅速降至5.5(牙釉质脱矿临界pH)以下,并一直保持最低水平,而且pH值随时间增长而逐渐降低(P<0.05)。在24h时,木糖醇组pH高于对照组,而在120h时,木糖醇组则比对照组低,其余时间两组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甜茶苷组pH值在四组中一直是最高的(接近7),而且pH值随时间变化不明显(P>0.05)。2.蔗糖培养基中形成的生物膜干重高于其他处理组(P<0.001),木糖醇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甜茶苷组干重量最低(P<0.01)。蔗糖中生物膜总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高于甜茶苷、木糖醇和对照组(P<0.001),其余三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蔗糖培养基生长的生物膜的活菌数高于甜茶苷、木糖醇和对照组(P<0.05),木糖醇组平板计数结果略低于对照组(P<0.05),而甜茶苷组活菌数与其他组相比,数量明显降低(P<0.05)。3.扫描电镜放大10000倍和30000倍观察,空白对照组生物膜上的细菌形态规则,结构完整,胞外基质较少,细菌数量少,零散分布,呈链条状,无明显的团状网络状结构。在蔗糖中,变异链球菌数量增多,菌链变长、增多,细菌产生大量无定形胞外基质物质,使细菌被包裹在这些胞外基质所形成的三维立体结构中。甜茶苷和木糖醇中生物膜的菌数量减少,菌体表面的胞外基质较少,细菌呈短链状分散分布,三维立体结构不明显。但木糖醇和甜茶苷之间的差异不显着。4.蔗糖中的生物膜水溶性胞外多糖(SEPS)的含量高于其他三组(P<0.001),而木糖醇和空白对照组SEPS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甜茶苷组生物膜SEPS含量是最少的(P<0.05)。蔗糖中生长的生物膜水不溶性胞外多糖(IEPS)的含量最多(P<0.001),甜茶苷组IEPS最少(P<0.05),木糖醇和空白对照组介于两者之间。而胞内多糖(IPS),蔗糖组生物膜的糖量是最高的(P<0.001),而其他三组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与多糖合成相关的基因(gtfB、gtfC、gtfD、ftf)在蔗糖组中显着上调,高于其它组(P<0.001)。甜茶苷中gtfB和gtfC的表达水平低于木糖醇(P<0.05)。甜茶苷、木糖醇与对照组中gtfD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甜茶苷中ftf的表达略高于木糖醇组(P<0.01)。与粘附有关基因中,spaP在甜茶苷和木糖醇中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远低于蔗糖(P<0.001)。在蔗糖存在下,gbpB的表达水平在四组中是最高的(P<0.001)。而gbpB在甜茶苷中的表达比对照组轻微上调(P<0.05),但远低于木糖醇和蔗糖组(P<0.05)。在与产酸和耐酸性相关的基因中,甜茶苷中ldh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低于蔗糖(P<0.001)和木糖醇(P<0.01)。而atpF在甜茶苷中的表达比对照组和木糖醇组有所上调(P<0.001),但远低于蔗糖(P<0.001)。与应激调控系统相关基因中,vicR在蔗糖中与其他组相比是上调的(P<0.001),在甜茶苷和木糖醇中表达呈下调水平(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omD在甜茶苷中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于木糖醇(P<0.05)。comD在蔗糖培养基中的表达水平是最高的(P<0.001)。结论:1.甜茶苷可以抑制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的生长和产酸。2.甜茶苷会降低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的生物量及菌活力。3.扫描电镜下发现甜茶苷可以抑制细菌的粘附,减少胞外基质的分泌,形成的生物膜较薄,三维立体结构不明显。4.甜茶苷能减少变异链球菌生物膜中水不溶性胞外多糖、水溶性胞外多糖、胞内多糖的合成。5.甜茶苷会影响变异链球菌生物膜致龋相关毒力基因的表达,使与粘附相关的spaP、gbpB基因、与多糖合成相关的gtfB、gtfC、gtfD和ftf基因、产酸和耐酸相关的ldh和atpF基因、应激调控相关的vicR和comD基因表达水平降低。这种基因表达的差异有可能导致了甜茶苷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生长、产酸、生物量、菌活力、多糖量、黏附性等方面的影响。本实验的研究结果显示,甜茶苷这一天然来源的甜味剂,有潜力作为蔗糖替代物应用在龋病防治领域,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以及广阔的市场前景。

郭芸[8](2020)在《燕麦麸不溶性膳食纤维的酶法提取工艺及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燕麦麸皮是燕麦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副产物,燕麦中的膳食纤维(Dietary Fiber,DF)主要集中在麸皮里。然而燕麦麸皮主要用于畜禽饲料,利用率低,附加值低。本文以燕麦麸皮为原料,采用酶解法提取燕麦麸不溶性膳食纤维(Insoluble Dietary Fiber,IDF),利用响应曲面优化提取工艺参数,利用碱/热/醇的联合作用进一步纯化IDF并对其微观结构进行表征。研究不同粒径的IDF对其理化性质的影响,并以IDF为原料进行功能性咀嚼片的研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利用α-淀粉酶和中性蛋白酶组合提取燕麦麸皮IDF,经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曲面法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水比为1:12.1,α-淀粉酶浓度为1.85%,酶解时间为39.14 min。在此条件下,IDF的提取率为20.1%,纯度为33%。对α-淀粉酶酶解燕麦麸皮淀粉m=2.932mg/(m L·min)的酶解动力学进行探究,通过Wilkinson统计法求解参数,求得最大反应速率为,米氏常数为m=11.349mg/m L,动力学方程为:=2.932 S/11.349+[S]。利用4%氢氧化钠、70℃热水和95%乙醇对粗纤维进行进一步纯化,IDF的纯度由33%提高至95%以上。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明,在淀粉酶解过程中酶处理对IDF晶格结构影响不明显,且纯化处理未使IDF的晶型发生改变。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表明,IDF在250℃以下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显示,纯化后的IDF的表面呈现出疏松多孔的类似蜂窝状的结构,表观结构呈现出空间网状特征。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试表明,粗纤维和纯化后的IDF均呈现多糖的特征吸收峰。不同粒径的IDF的功能性质有显着差异,随着粒径减小,IDF的持水力、持油力、膨胀力、亚硝酸根离子吸附能力和阳离子交换能力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IDF吸附NO2-离子主要在胃液中进行。随着粒径的减小IDF的总酚和总黄酮溶出率逐渐增大。综合分析粒径对IDF功能特性的影响,80目的燕麦麸皮IDF具有作为功能性成分添加到食品和保健品中的潜力。以燕麦麸IDF为原料,添加适宜的辅料制备出适合儿童、大众和中老年人食用的咀嚼片,其中儿童和大众装咀嚼片IDF含量达30%以上,中老年装咀嚼片IDF含量达35%以上。

闫斌[9](2020)在《杂粮蛋糕配方研究及血糖效果评价》文中指出烘焙产品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海绵蛋糕作为其主要形式。传统的海绵蛋糕营养价值较低,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食品的营养要求,并且蛋糕的高脂肪和高蔗糖含量并不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本文结合河北省优质杂粮资源小米、黑麦和坚果类杏仁,部分替代低筋小麦粉制作海绵蛋糕,为海绵蛋糕提供优质蛋白质、淀粉、膳食纤维、维生素、不饱和脂肪酸等;海绵蛋糕较高的蔗糖含量带来了较高的热量,因此选用赤藓糖醇、木糖醇、麦芽糖醇、山梨糖醇完全替代蔗糖,分别研究对海绵蛋糕的影响,挑选出更合适的蔗糖代替物。并且对杂粮海绵蛋糕的血糖生成指数(GI)进行测定,具体研究如下:(1)小米粉添加量对低筋小麦粉糊化特性(RVA)表明,峰值粘度总体随小米粉替代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小米粉的替代量达到50%、100%时峰值粘度较0%增加了19.83%(p<0.05),37.79%(p<0.05);低谷粘度总体趋势呈先增加后降低,替代量为50%达到最大值,较0%增加了15.1%;小米粉的添加显着提高了混粉的糊化温度,并且峰值时间随小米粉添加量的增加而减小。(2)小米粉的添加明显影响了海绵蛋糕的色度与色差,增加了蛋糕的黄色度,使海绵蛋糕整体表现为金黄的色泽,增加感官品质。综合质构特性和感官评价得出小米粉的替代量为50%时,产品品质和口感达到最优。因此将50%小米粉、50%低筋小麦粉的混合粉作为下一步复合杂粮海绵蛋糕配方研制的基础粉。(3)研究比较山梨糖醇、赤藓糖醇、木糖醇、麦芽糖醇与蔗糖对鸡蛋打发液比重、面糊比重、质构特性和感官评价的影响。结果显示,引入赤藓糖醇、木糖醇、麦芽糖醇和山梨糖醇的蛋液打发液比重与蔗糖对照组差异不显着;引入赤藓糖醇与麦芽糖醇的面糊比重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16.57、15.43%,木糖醇与山梨糖醇的面糊比重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4.60、5.14%。综合4种糖醇的质构特性与感官评价,对海绵蛋糕品质评分由高到低分别为木糖醇、山梨糖醇、蔗糖、麦芽糖醇、赤藓糖醇。因此选用木糖醇作为蔗糖的代替物更为合适。(4)通过鸡蛋液、杏仁粉、黑麦粉的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确定最终配方,杏仁粉添加量为35%、鸡蛋添加量为200g、黑麦粉添加量为10%。适合杂粮海绵蛋糕的烘焙方式为中低温烘焙,最适温度为140℃。对比传统海绵蛋糕,杂粮海绵蛋糕较多的杂粮的添加,口感较传统海绵蛋糕稍差,但是在硬度、弹性、香气与颜色方面有明显改善。(5)体外消化实验测定eGI(External Glycemic Index)值,对照蛋糕和杂粮海绵蛋糕的eGI分别为67.7、52.7;根据国标《食物血糖生成指数测定方法》测得GI值为30.6±9.60,GI≤55为低GI食物。

田媛[10](2020)在《喷雾干燥姜粉的加工工艺及速溶姜糖粉的研发》文中指出生姜是典型的药食两用植物,姜粉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姜糖粉饮用方便,有益健康,深受消费者喜爱。本实验分别对山东不同地区生姜中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并研究了喷雾干燥制备姜粉的工艺条件及姜粉的理化特性分析、指标测定等,制备一款速溶固体饮料产品姜糖粉,为生姜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山东不同地区生姜中营养成分的测定选取山东省的昌邑大姜、昌邑小姜、安丘生姜、青州大姜、莱芜大姜、莱芜小姜六个生姜样品,分别测定其水分含量,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得6-姜酚含量范围在5.68mg/g8.76 mg/g之间,测得姜酮含量范围在0.48 mg/g0.64 mg/g之间。(2)喷雾干燥姜粉的制备以新鲜昌邑大姜为原料榨取姜汁,喷雾干燥得到姜粉,通过感官评价和制粉性状分析确定添加的最佳辅料为乳清蛋白和麦芽糊精,同时对姜粉起到了包埋的作用。以得率和姜辣素包埋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喷雾干燥的最佳进风温度和出口温度分别为160℃和90℃。以姜辣素包埋率为响应值,通过响应面实验确定了最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辅料添加量及其配比分别为8%、21%、0.9:1,在此工艺条件下,姜粉的姜辣素包埋率可达72%左右。(3)姜粉理化性质与指标的测定按照最优工艺条件制备的喷雾干燥姜粉的水分含量较低,流动性好,具有较高的溶解度和较低的吸湿性。经过麦芽糊精和乳清蛋白包埋的姜粉颜色较好,与新鲜生姜的色泽具有显着性差异,总酚含量为5.19 mg/g,总黄酮含量为15.13 mg/g,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1 mg/mL溶液能够有效清除DPPH自由基55.81%,清除ABTS自由基99.60%,还原铁离子55.16%,适于在低温、避光、有氧等条件下贮存。体外模拟消化实验证明包埋后的姜粉能够在胃液中缓慢释放,在肠液中大量释放,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得其粒度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8.125μm,通过扫描电镜可以观察到包埋结构和完整的微胶囊状颗粒。通过差示量热扫描分析测得玻璃化转变温度为38.81℃。(4)姜糖粉的制备使用造粒机将喷雾干燥包埋姜粉与红糖混合制备姜糖粉,通过感官评价得到姜粉与红糖的最佳配比为1:3,通过成型状态分析确定添加的赋型剂为麦芽糊精且添加量为20%,通过感官评价确定添加的甜味剂为木糖醇且添加量为20%。按此工艺制备的姜糖粉水分含量低,流动性较好,溶解度高,无致病菌污染,可溶性总糖含量为630.05 mg/g,粗蛋白含量为54.28 mg/g,适宜在密封、低温、低湿、避光等条件下贮存。

二、木糖醇的生理功能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木糖醇的生理功能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糖醇对辣条品质的影响及抗老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辣条的介绍
        1.1.1 辣条的概述
        1.1.2 辣条的研究现状
        1.1.3 淀粉老化研究
    1.2 挤压膨化概述
        1.2.1 挤压膨化技术特点
        1.2.2 单螺杆挤压膨化与双螺杆挤压膨化的比较
        1.2.3 挤压膨化的应用
    1.3 糖醇
        1.3.1 糖醇概述
        1.3.2 糖醇的性质及其特点
        1.3.3 糖醇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技术路线图
    1.5 项目来源
2 不同糖醇对辣条品质的影响
    2.1 前言
    2.2 试验材料与仪器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小麦粉基础指标的测定
        2.3.2 辣条坯的制备
        2.3.3 辣条水分含量的测定
        2.3.4 辣条水分活度的测定
        2.3.5 辣条径向膨胀率的测定
        2.3.6 辣条持油能力的测定
        2.3.7 辣条质构特性的测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不同糖醇对辣条坯水分含量的影响
        2.4.2 不同糖醇对辣条坯水分活度的影响
        2.4.3 不同糖醇对辣条坯膨胀率的影响
        2.4.4 不同糖醇对辣条坯持油能力的影响
        2.4.5 不同糖醇对辣条质构特性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糖醇对小麦粉及辣条坯体品质的影响
    3.1 前言
    3.2 试验材料与仪器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辣条坯的制作
        3.3.2 小麦粉粉质特性的测定
        3.3.3 小麦粉拉伸特性的测定
        3.3.4 小麦粉糊化特性的测定
        3.3.5 小麦粉动态流变特性的测定
        3.3.6 辣条坯水分含量的测定
        3.3.7 辣条坯水分活度的测定
        3.3.8 辣条坯糊化率的测定
        3.3.9 辣条坯径向膨胀的测定
        3.3.10 辣条坯持油能力的测定
        3.3.11 辣条坯微观结构的测定
        3.3.12 辣条坯质构特性的测定
        3.3.13 辣条坯的感官评价
        3.3.14 数据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不同含量的糖醇对小麦粉粉质和拉伸特性的影响
        3.4.2 不同含量的糖醇对小麦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3.4.3 不同含量的糖醇对小麦粉动态流变特性的影响
        3.4.4 不同含量的糖醇对辣条坯体含水量的影响
        3.4.5 不同含量的糖醇对辣条坯体水分活度的影响
        3.4.6 不同含量的糖醇对辣条坯体糊化率的影响
        3.4.7 不同含量的糖醇对辣条坯体径向膨胀率的影响
        3.4.8 不同含量的糖醇对辣条坯体持油能力的影响
        3.4.9 不同含量的糖醇对辣条坯体微观结构的影响
        3.4.10 不同含量的糖醇对辣条坯体质构特性的影响
        3.4.11 感官评价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糖醇对辣条抗老化机制的研究
    4.1 前言
    4.2 试验材料与仪器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辣条的制备方法及储藏条件
        4.3.2 小麦淀粉凝胶样品的制备
        4.3.3 小麦淀粉糊化特性的测定
        4.3.4 淀粉糊动态流变特性的测定
        4.3.5 辣条坯体和淀粉凝胶红外特性的测定
        4.3.6 辣条坯体和淀粉凝胶硬度的测定
        4.3.7 辣条和淀粉凝胶热力学特性的测定
        4.3.8 辣条和淀粉凝胶的晶体结构测定
        4.3.9 辣条和淀粉凝胶的水分分布及水分含量的测定
        4.3.10 数据处理
    4.4 结果和分析
        4.4.1 甘露醇、异麦芽酮糖醇和木糖醇对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4.4.2 甘露醇、异麦芽酮糖醇和木糖醇对淀粉动态流变特性的影响
        4.4.3 甘露醇、异麦芽酮糖醇和木糖醇对不同储藏时间辣条坯体和淀粉凝胶红外特性的影响
        4.4.4 甘露醇、异麦芽酮糖醇和木糖醇对不同储藏时间辣条坯体和淀粉凝胶质构特性的影响
        4.4.5 甘露醇、异麦芽酮糖醇和木糖醇对不同储藏时间辣条坯体和淀粉凝胶DSC特性的影响
        4.4.6 甘露醇、异麦芽酮糖醇和木糖醇对不同储藏时间辣条坯体和淀粉凝胶XRD特性的影响
        4.4.7 甘露醇、异麦芽酮糖醇和木糖醇对不同储藏时间辣条坯体和淀粉凝胶水分分布特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2)藜麦多肽和饮料的制备工艺研究及车间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藜麦概述
    1.2 藜麦蛋白的研究进展
        1.2.1 藜麦蛋白的概述
        1.2.2 藜麦蛋白的功能特性
        1.2.3 藜麦蛋白的提取方法
        1.2.4 藜麦多肽的研究进展
    1.3 藜麦多糖的研究进展
        1.3.1 藜麦多糖的概述
        1.3.2 藜麦多糖的提取方法
    1.4 藜麦饮料的研究进展
    1.5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6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设备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藜麦多肽制备工艺
        2.2.2 藜麦基本组成分析
        2.2.3 蛋白提取率的测定
        2.2.4 多糖提取率的测定
        2.2.5 藜麦蛋白碱提工艺的优化
        2.2.6 藜麦蛋白的分离工艺优化
        2.2.7 藜麦蛋白的结构表征
        2.2.8 藜麦多肽的酶解工艺优化
        2.2.9 水解度(DH)
        2.2.10 氮回收率(NRR)
        2.2.11 藜麦多肽的性质分析
        2.2.12 藜麦软饮料配方的优化
        2.2.13 藜麦软饮料储存实验
        2.2.14 藜麦软饮料质量分析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藜麦的基本组成成分
    3.2 藜麦蛋白碱提工艺的优化
        3.2.1 料液比的确定
        3.2.2 NaOH浓度的确定
        3.2.3 提取时间的确定
        3.2.4 提取温度的确定
    3.3 藜麦蛋白分离工艺的优化
        3.3.1 超滤膜组件的选择
        3.3.2 超滤方式的选择
    3.4 藜麦蛋白的结构表征
        3.4.1 SDS-PAGE电泳分析
        3.4.2 荧光光谱分析
        3.4.3 FTIR红外光谱分析
    3.5 藜麦蛋白酶解条件优化
        3.5.1 酶种类的确定
        3.5.2 蛋白浓度的确定
        3.5.3 酶添加量的确定
        3.5.4 酶解时间的确定
    3.6 藜麦多肽的性质分析
        3.6.1 藜麦多肽的氨基酸组成
        3.6.2 藜麦多肽的营养评价
        3.6.3 藜麦多肽的溶解性
        3.6.4 藜麦多肽的消化特性
    3.7 藜麦软饮料的研制与性质分析
        3.7.1 藜麦饮料配方的优化
        3.7.2 藜麦软饮料的稳定性
        3.7.3 藜麦软饮料的质量指标
4 年处理1000吨藜麦车间设计
    4.1 产品市场分析
    4.2 工艺流程的设计与说明
        4.2.1 工艺流程
        4.2.2 工艺流程说明
    4.3 物料衡算
        4.3.1 主产品产量的计算
        4.3.2 主要原辅料和包材的计算
    4.4 设备选型
        4.4.1 设备选型原则
        4.4.2 设备选型表
    4.5 水、电、气核算
        4.5.1 生产用水核算
        4.5.2 生产用电核算
        4.5.3 生产用气核算
    4.6 经济效益分析
        4.6.1 成本估算
        4.6.2 营业收入及税金
        4.6.3 主要财务评价指标
    4.7 环境保护及消防卫生
        4.7.1 废水处理
        4.7.2 废气处理
        4.7.3 噪声处理
        4.7.4 车间卫生
        4.7.5 安全生产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附表
附录C:附图

(3)大蒜多糖对低酰结冷胶的改良作用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大蒜多糖
        1.1.1 大蒜多糖的提取工艺
        1.1.2 大蒜多糖的生物活性
        1.1.3 大蒜多糖的纯化
    1.2 结冷胶
    1.3 食品流变学
    1.4 复配胶体在食品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 本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大蒜多糖的制备与流变学检测
        2.2.2 大蒜多糖对低酰基结冷胶流变特性的改良
        2.2.3 复配体系凝胶果冻的开发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样品中多糖含量测定结果
    3.2 大蒜多糖溶液的流变学特性分析
        3.2.1 静态流变学分析
        3.2.2 动态粘弹性分析
    3.3 大蒜多糖与低酰基结冷胶复配体系的流变学特性分析
        3.3.1 复配体系静态流变学分析
        3.3.2 复配体系动态粘弹性分析
        3.3.3 复配体系的触变性分析
        3.3.4 复配体系的持水性分析
    3.4 复配体系凝胶果冻的开发
        3.4.1 单因素试验结果
        3.4.2 复配凝胶果冻的响应面优化试验
        3.4.3 各因素交互作用对响应值的影响分析
        3.4.4 验证性试验与工艺参数优化
        3.4.5 复配凝胶果冻的质构分析
        3.4.6 复配凝胶果冻的产品质量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大蒜多糖溶液的流变学特性
    4.2 大蒜多糖对低酰基结冷胶的改善作用
    4.3 复配体系凝胶果冻的开发
    4.4 进一步研究方向
    4.5 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发芽对高粱性质的影响及其在无麸质蛋糕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高粱的研究概况
        1.1.1 高粱资源及营养特点
        1.1.2 高粱食品的加工现状
    1.2 发芽高粱概述
        1.2.1 发芽对高粱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
        1.2.2 发芽对高粱理化及加工特性的影响
    1.3 无麸质食品及高粱作为无麸质食品原料的研究现状
        1.3.1 无麸质食品的概念
        1.3.2 无麸质食品的研究现状
        1.3.3 无麸质蛋糕的研究现状
        1.3.4 高粱在无麸质蛋糕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发芽对高粱营养成分的影响
    2.1 材料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发芽高粱的制备
        2.2.2 氨基酸和GABA含量的测定
        2.2.3 GAD活性的测定
        2.2.4 单宁含量的测定
        2.2.5 植酸含量及植酸酶活性的测定
        2.2.6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高粱发芽过程中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2.3.2 高粱发芽过程中GABA含量和GAD活性的变化
        2.3.3 高粱发芽过程中单宁含量的变化
        2.3.4 高粱发芽过程中植酸含量和植酸酶活性的变化
    2.4 本章小结
3 不同发芽阶段高粱粉理化及功能特性的变化
    3.1 材料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发芽高粱的制备
        3.2.2 淀粉酶活力的测定
        3.2.3 淀粉含量的测定
        3.2.4 热力学性质的测定
        3.2.5 糊化特性的测定
        3.2.6 动态流变特性的测定
        3.2.7 持水性和持油性的测定
        3.2.8 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
        3.2.9 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
        3.2.10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3.2.11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发芽对高粱淀粉酶活力的影响
        3.3.2 发芽对高粱总淀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的影响
        3.3.3 发芽对高粱粉热力学性质的影响
        3.3.4 发芽对高粱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3.3.5 发芽对高粱粉动态流变特性的影响
        3.3.6 发芽对高粱粉持水性和持油性的影响
        3.3.7 发芽对高粱粉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3.3.8 发芽对高粱粉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的影响
        3.3.9 发芽对高粱粉红外光谱性质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不同发芽阶段高粱粉对高粱蛋糕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发芽高粱的制备
        4.2.2 无麸质高粱蛋糕制作工艺
        4.2.3 蛋糕面糊粘度测定
        4.2.4 蛋糕面糊密度测定
        4.2.5 蛋糕比容的测定
        4.2.6 蛋糕质构的测定
        4.2.7 蛋糕感官品质测定
        4.2.8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发芽时间高粱粉对无麸质蛋糕面糊粘度的影响
        4.3.2 不同发芽时间高粱粉对无麸质蛋糕面糊密度的影响
        4.3.3 不同发芽时间高粱粉对无麸质蛋糕比容的影响
        4.3.4 不同发芽时间高粱粉对无麸质蛋糕质构的影响
        4.3.5 不同发芽时间高粱粉对无麸质蛋糕感官的影响
        4.3.6 无麸质高粱蛋糕与小麦粉蛋糕品质对比
    4.4 本章小结
5 无麸质高粱蛋糕品质优化研究
    5.1 材料与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发芽高粱的制备
        5.2.2 高粱蛋糕配方及工艺流程
        5.2.3 高粱蛋糕工艺配比优化设计
        5.2.4 蛋糕面糊粘度测定
        5.2.5 蛋糕面糊密度测定
        5.2.6 蛋糕比容的测定
        5.2.7 蛋糕质构的测定
        5.2.8 蛋糕感官品质的测定
        5.2.9 无麸质高粱蛋糕中GABA含量的测定
        5.2.10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无麸质高粱蛋糕制作工艺及配方单因素分析
        5.3.2 无麸质高粱蛋糕工艺配方多因素分析
        5.3.3 无麸质高粱蛋糕中GABA含量测定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5)樱桃酒渣果胶的提取、理化性质及制备果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樱桃概述
        1.1.1 樱桃的生理特性
        1.1.2 樱桃的营养功能
        1.1.3 樱桃的加工利用现状
    1.2 果胶的研究进展
        1.2.1 果胶的来源
        1.2.2 果胶结构
        1.2.3 果胶的提取
        1.2.4 果胶的功能
        1.2.5 果胶的应用
        1.2.6 果冻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樱桃酒渣果胶的研究
        2.2.1 果胶的提取及纯化
        2.2.1.1 果胶的提取率
        2.2.2 果胶结构和性质分析
        2.2.2.1 果胶的理化性质
        2.2.2.2 果胶中总糖醛酸含量的测定(UA)
        2.2.2.3 果胶的酯化度(DE)
        2.2.2.4 果胶的单糖组成
        2.2.2.5 果胶分子量的测定
        2.2.2.6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2.2.2.7 X射线衍射(XRD)
        2.2.2.8 核磁共振波谱(1HNMR)
        2.2.2.9 果胶的热力学性质测定
        2.2.2.10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2.2.11 果胶的流变学性质测定
        2.2.2.12 果胶吸附能力测定
        2.2.2.13 果胶持水力测定(ACOW)
        2.2.2.14 果胶持油力测定(BCVO)
        2.2.2.15 果胶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
    2.3 新型樱桃果冻的研发
        2.3.1 果冻的工艺流程
        2.3.2 单因素试验设计
        2.3.3 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
        2.3.4 验证实验
        2.3.5 果冻质构特性的测定
        2.3.6 感官评定
        2.3.7 樱桃果冻指标检测
        2.3.7.1 樱桃果冻的理化指标检测
        2.3.7.2 樱桃果冻微生物指标检测
        2.3.7.3 樱桃果冻贮藏试验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3.1.1 樱桃酒渣果胶的理化性质
        3.1.2 果胶的单糖组成
        3.1.3 果胶分子量分析
        3.1.4 果胶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3.1.5 果胶的X射线衍射分析(XRD)
        3.1.6 果胶的核磁共振波谱分析(1HNMR)
        3.1.7 果胶的热力学性质分析
        3.1.8 果胶的扫描电子显微图分析(SEM)
        3.1.9 果胶的流变学性质分析
        3.1.10 果胶的吸附能力分析
        3.1.11 果胶持水力测定(ACOW)
        3.1.12 果胶持油力测定(BCOW)
        3.1.13 果胶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
    3.2 樱桃果冻品质分析
        3.2.1 樱桃果冻单因素实验结果
        3.2.1.1 木糖醇添加量对樱桃果冻品质的影响
        3.2.1.2 樱桃酒渣果胶添加量对樱桃果冻品质的影响
        3.2.1.3 寒天粉添加量对樱桃果冻品质的影响
        3.2.1.4 樱桃果汁添加量对樱桃果冻品质的影响
        3.2.2 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
        3.2.2.1 响应面试验设计及结果
        3.2.2.2 响应面各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3.2.3 樱桃果冻的质量检测
        3.2.3.1 樱桃果冻的理化指标检测
        3.2.3.2 樱桃果冻的微生物指标检测
        3.2.3.3 樱桃果冻的贮藏试验
        3.2.4 感官品质
4 讨论
    4.1 樱桃酒渣果胶
    4.2 果胶理化性质的研究
    4.3 樱桃果冻风味的确定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白芦笋下脚料多糖提取、结构表征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白芦笋及其加工现状简介
    1.2 芦笋及多糖的营养价值
        1.2.1 芦笋的营养价值
        1.2.2 多糖的营养价值
    1.3 白芦笋加工下脚多糖的提取
        1.3.1 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
        1.3.2 多糖的精制工艺研究
    1.4 多糖的生物活性及结构分析
        1.4.1 多糖的生物活性
        1.4.2 多糖的结构分析
    1.5 多糖抗氧化固体饮料
    1.6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6.1 立题依据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白芦笋多糖的提取工艺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样品中多糖含量的测定
        2.3.2 芦笋样品的预处理
        2.3.3 超声波辅助提取多糖单因素实验
        2.3.4 超声波辅助提取的工艺优化
        2.3.5 蒸汽爆破预处理样品单因素实验
        2.3.6 蒸汽爆破预处理的提取工艺优化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白芦笋中多糖的含量
        2.4.2 超声辅助提取单因素实验结果
        2.4.3 超声辅助提取正交试验优化结果
        2.4.4 蒸汽爆破预处理单因素试验结果
        2.4.5 蒸汽爆破预处理的响应面试验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白芦笋多糖的纯化及结构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多糖的分离纯化
        3.3.2 白芦笋多糖酯化度测定
        3.3.3 白芦笋多糖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3.3.4 白芦笋多糖晶体特性测定
        3.3.5 白芦笋多糖表观形态测定
        3.3.6 白芦笋多糖单糖组成
        3.3.7 白芦笋多糖光谱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白芦笋多糖的纯化
        3.4.2 白芦笋多糖酯化度测定
        3.4.3 白芦笋多糖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3.4.4 白芦笋多糖晶体特性测定
        3.4.5 白芦笋多糖表观形态测定
        3.4.6 白芦笋多糖的单糖组成
        3.4.7 白芦笋多糖光谱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白芦笋多糖的抗氧化活性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DPPH·清除能力测定
        4.3.2 ·OH清除能力测定
        4.3.3 还原能力测定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多糖的DPPH·清除能力测定
        4.4.2 多糖的·OH清除能力测定
        4.4.3 多糖的还原能力测定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芦笋多糖固体饮料的开发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配伍研究单因素试验
        5.3.2 配伍研究正交试验
        5.3.3 芦笋多糖固体饮料指标的测定
    5.4 结果与分析
        5.4.1 固体饮料单因素试验分析
        5.4.2 固体饮料配伍正交优化
        5.4.3 固体饮料质量检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7)甜茶苷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致龋性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甜茶苷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生长及产酸状况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菌株
        1.1.2 主要实验试剂
        1.1.3 主要实验仪器
        1.1.4 培养基、试剂液体的配制
        1.2 实验方法
        1.2.1 变异链球菌复苏、鉴定和标准菌悬液的制备
        1.2.2 甜茶苷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生长的影响
        1.2.3 甜茶苷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代谢产酸的影响
        1.3 统计学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菌株鉴定结果
        2.2 甜茶苷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生长的影响
        2.3 甜茶苷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代谢产酸的影响
    3. 讨论
实验二、甜茶苷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菌量及菌活力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菌株
        1.1.2 主要实验试剂
        1.1.3 主要实验仪器
        1.1.4 培养基、试剂液体的配制
        1.2 实验方法
        1.2.1 变异链球菌复苏、增菌和标准菌悬液的制备
        1.2.2 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的形成
        1.2.3 甜茶苷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菌量的影响
        1.2.4 甜茶苷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菌活力的影响
        1.3 统计学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甜茶苷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的生物量的影响
        2.2 甜茶苷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菌活力的影响
    3. 讨论
实验三、甜茶苷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形态结构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菌株
        1.1.2 主要实验试剂
        1.1.3 主要实验仪器
        1.1.4 培养基、试剂液体的配制
        1.2 实验方法
        1.2.1 变异链球菌复苏、增菌和标准菌悬液的制备
        1.2.2 树脂片的制作
        1.2.3 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的形成
        1.2.4 生物膜扫描电镜观察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实验四、甜茶苷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多糖含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菌株
        1.1.2 主要实验试剂
        1.1.3 主要实验仪器
        1.1.4 培养基、试剂液体的配制
        1.2 实验方法
        1.2.1 变异链球菌复苏、增菌和标准菌悬液的制备
        1.2.2 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的形成
        1.2.3 苯酚硫酸法测定变异链球菌生物膜中多糖产量
        1.3 统计学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标准曲线结果
        2.2 变异链球菌生物膜产生多糖含量的测定
    3. 讨论
实验五、甜茶苷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致龋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菌株
        1.1.2 主要实验试剂
        1.1.3 主要实验仪器和耗材
        1.1.4 培养基、试剂液体的配制
        1.2 实验方法
        1.2.1 变异链球菌复苏、增菌和标准菌悬液的制备
        1.2.2 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的形成
        1.2.3 RNA提取
        1.2.4 RNA质量及浓度测定
        1.2.5 反转录(根据Takara反转录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1.2.6 Real-time PCR
        1.3 统计学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变异链球菌生物膜RNA提取结果及引物检验结果
        2.2 甜茶苷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相关致龋毒力基因表达情况的影响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非致龋性甜味剂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燕麦麸不溶性膳食纤维的酶法提取工艺及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燕麦的概述
        1.1.1 燕麦在我国的分布和营养价值
        1.1.2 燕麦麸皮的性质与研究现状
    1.2 膳食纤维概述
        1.2.1 膳食纤维的定义和分类
        1.2.2 膳食纤维的理化特性
        1.2.3 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
        1.2.4 膳食纤维的提取方法
        1.2.5 膳食纤维在食品中的应用
    1.3 本文研究工作
第2章 燕麦麸皮不溶性膳食纤维提取工艺的优化及淀粉酶解动力学模型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试剂、仪器与设备
        2.2.1 试验药品与试剂
        2.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燕麦麸皮基本成分的测定
        2.3.2 燕麦麸皮IDF的提取
        2.3.3 单因素试验
        2.3.4 响应面法优化燕麦麸皮IDF提取工艺
        2.3.5 燕麦麸皮淀粉酶解动力学模型研究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燕麦麸皮基本成分分析
        2.4.2 料液比对IDF提取率的影响
        2.4.3 α-淀粉酶酶解条件的优化
        2.4.4 中性蛋白酶酶解条件的优化
        2.4.5 响应面法优化燕麦麸皮IDF提取工艺
        2.4.6 燕麦麸皮淀粉酶解动力学模型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溶性膳食纤维的纯化及结构分析
    3.1 引言
    3.2 试验药品、仪器和设备
        3.2.1 试验试剂
        3.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燕麦麸皮不溶性膳食纤维纯化工艺的优化
        3.3.2 燕麦麸皮不溶性膳食纤维的结构分析
        3.3.3 X-射线衍射(XRD)测定
        3.3.4 热性质(DSC)测定
        3.3.5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3.3.6 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氢氧化钠浓度的优化
        3.4.2 热水洗涤次数的优化
        3.4.3 X-射线衍射(XRD)分析
        3.4.4 热性质(DSC)分析
        3.4.5 红外光谱(FTIR)分析
        3.4.6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3.4.7 光学显微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粒度对膳食纤维理化性质的影响
    4.1 引言
    4.2 试验药品、仪器和设备
        4.2.1 试验药品和试剂
        4.2.2 试验仪器和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样品的制备
        4.3.2 持水力(WHC)的和持油力(OHC)测定
        4.3.3 膨胀力(SC)的测定
        4.3.4 亚硝酸根离子吸附能力的测定
        4.3.5 阳离子交换能力的测定
        4.3.6 总酚含量的测定
        4.3.7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4.3.8 数据处理与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不同粒径的燕麦麸皮IDF对持水力(WHC)的影响
        4.4.2 不同粒径的燕麦麸皮IDF对持油力(OHC)的影响
        4.4.3 不同粒径的燕麦麸皮IDF对膨胀力(SC)的影响
        4.4.4 不同粒径的燕麦麸皮IDF对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影响
        4.4.5 不同粒径的燕麦麸皮IDF对亚硝酸根离子吸附能力的影响
        4.4.6 不同粒径的燕麦麸皮IDF对总酚溶出能力的影响
        4.4.7 不同粒径的燕麦麸皮IDF对总黄酮溶出能力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燕麦麸皮不溶性膳食纤维咀嚼片的制备
    5.1 引言
    5.2 试验药品、仪器和设备
        5.2.1 试验药品
        5.2.2 试验仪器和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燕麦麸皮IDF咀嚼片的制备工艺流程
        5.3.2 燕麦麸皮不溶性膳食纤维咀嚼片评分标准
        5.3.3 膳食纤维添加量对咀嚼片品质的影响测定
        5.3.4 辅料添加量对儿童装膳食纤维咀嚼片品质的影响测定
        5.3.5 辅料添加量对大众装膳食纤维咀嚼片品质的影响测定
        5.3.6 辅料添加量对中老年装膳食纤维咀嚼片品质的影响测定
    5.4 结果与讨论
        5.4.1 膳食纤维添加量对燕麦麸皮IDF咀嚼片品质的影响
        5.4.2 辅料添加量对儿童装膳食纤维咀嚼片品质的影响
        5.4.3 辅料添加量对大众装膳食纤维咀嚼片品质的影响
        5.4.4 辅料添加量对中老年装膳食纤维咀嚼片品质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杂粮蛋糕配方研究及血糖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蛋糕概述
    1.2 小米营养价值及应用
    1.3 苦杏仁营养价值及应用
    1.4 黑麦营养价值及应用
    1.5 糖醇介绍及在蛋糕中的应用
        1.5.1 糖醇介绍
        1.5.2 糖醇在蛋糕中的应用
    1.6 糖尿病现状及营养需求
    1.7 立题背景与意义
    1.8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小米粉、低筋小麦粉混粉RVA特性及对质构特性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海绵蛋糕制作
        2.3.2 杂粮基本营养成分的测定
        2.3.3 感官评价
        2.3.4 色度测定
        2.3.5 质构特性测定
        2.3.6 混合粉糊化特性测定
        2.3.7 蛋糕高径比测定
        2.3.8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原料的基本成分分析
        2.4.2 小米粉对低筋小麦粉糊化特性影响
        2.4.3 小米粉添加量对蛋糕品质的影响
        2.4.4 小米粉添加量对海绵蛋糕色度的影响
    2.7 小结
3 糖醇对海绵蛋糕品质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试验材料
        3.2.2 实验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海绵蛋糕对的制作
        3.3.2 蛋糕高径比测定
        3.3.3 蔗糖和糖醇对鸡蛋打发液比重的测定
        3.3.4 蔗糖和糖醇对面糊比重的测定
        3.3.5 感官评价
        3.3.6 质构特性测定
        3.3.7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蔗糖和糖醇对鸡蛋打发液比重的影响
        3.4.2 蔗糖和糖醇对面糊比重的影响
        3.4.3 蔗糖和糖醇对蛋糕质构特性的影响
        3.4.4 蔗糖和糖醇对海绵蛋糕感官指标的影响
    3.5 小结
4 复合杂粮蛋糕配方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感官评价
        4.3.2 质构特性测定
        4.3.3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杏仁粉添加量的确定
        4.4.2 黑麦粉添加量的确定
        4.4.3 鸡蛋液添加量的确定
        4.4.4 复合杂粮海绵蛋糕配方正交试验结果
        4.4.5 烘焙温度对杂粮蛋糕品质的影响
        4.4.6 试验蛋糕与对照蛋糕对比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杂粮海绵蛋糕e GI和 GI值测定以及餐后血糖评价
    5.1 引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设备
    5.3 方法与步骤
        5.3.1 体外消化实验测定杂粮海绵蛋糕e GI(External Glycemic Index)
        5.3.2 杂粮海绵蛋糕血糖生成指数(GI)测定
        5.3.3 杂粮海绵蛋糕对特定人群早餐血糖评价
        5.3.4 数据处理
    5.4 结果与分析
        5.4.1 体外消化实验测定杂粮海绵蛋糕e GI值
        5.4.2 杂粮海绵蛋糕血糖生成指数(GI)测定
        5.4.3 杂粮海绵蛋糕对特定人群早餐血糖评价
    5.5 小结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10)喷雾干燥姜粉的加工工艺及速溶姜糖粉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生姜
        1.1.1 生姜的主要成分
        1.1.2 生姜的药理功能
        1.1.3 生姜的加工利用现状
    1.2 姜粉
        1.2.1 姜粉的加工技术
        1.2.2 姜粉的应用
    1.3 喷雾干燥
        1.3.1 喷雾干燥与包埋
        1.3.2 喷雾干燥在饮料中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4.3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山东不同地区生姜中营养成分的测定
        2.4.2 喷雾干燥姜粉的制备
        2.4.3 辅料的确定
        2.4.4 喷雾干燥工艺优化单因素实验
        2.4.5 喷雾干燥工艺优化响应面实验
        2.4.6 物理性质的测定
        2.4.7 总酚、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2.4.8 抗氧化性
        2.4.9 体外消化模拟实验
        2.4.10 粒度分析
        2.4.11 扫描电镜(SEM)形态观察
        2.4.12 差示量热扫描(DSC)分析
        2.4.13 姜糖粉的制备
        2.4.14 辅料及添加量的确定
        2.4.15 物理性质的测定
        2.4.16 微生物检测
        2.4.17 营养成分测定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山东不同地区生姜中营养成分的测定
        3.1.1 水分含量
        3.1.2 6-姜酚、姜酮含量
    3.2 辅料的确定
    3.3 喷雾干燥工艺优化单因素实验
        3.3.1 进风温度的确定
        3.3.2 出口温度的确定
        3.3.3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确定
        3.3.4 辅料添加量的确定
        3.3.5 辅料配比的确定
    3.4 喷雾干燥工艺优化响应面实验
    3.5 物理性质的测定
        3.5.1 水分含量、堆密度、休止角、溶解度
        3.5.2 吸湿性
        3.5.3 色泽
    3.6 总酚、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3.7 抗氧化性
        3.7.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3.7.2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3.7.3 铁离子还原能力
        3.7.4 温度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7.5 光照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7.6 氧气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8 体外消化模拟实验
    3.9 粒度分析
    3.10 扫描电镜(SEM)形态观察
    3.11 差示量热扫描(DSC)分析
    3.12 姜糖粉原料配比、辅料及添加量的确定
        3.12.1 原料配比的确定
        3.12.2 辅料及添加量的确定
    3.13 物理性质的测定
    3.14 微生物检测
    3.15 营养成分分析
4 讨论
    4.1 山东不同地区生姜中营养成分的测定
    4.2 喷雾干燥姜粉的制备
    4.3 姜粉理化性质的测定
    4.4 姜糖粉的制备
    4.5 进一步研究方向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木糖醇的生理功能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糖醇对辣条品质的影响及抗老化机制研究[D]. 杨恒. 武汉轻工大学, 2021(02)
  • [2]藜麦多肽和饮料的制备工艺研究及车间设计[D]. 唐子箫. 江南大学, 2021(01)
  • [3]大蒜多糖对低酰结冷胶的改良作用及应用[D]. 崔亥迪.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4]发芽对高粱性质的影响及其在无麸质蛋糕中的应用[D]. 张俊. 西华大学, 2021(02)
  • [5]樱桃酒渣果胶的提取、理化性质及制备果冻的研究[D]. 何子杨.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6]白芦笋下脚料多糖提取、结构表征及其应用研究[D]. 窦勇博.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7]甜茶苷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致龋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 关春如. 郑州大学, 2020(02)
  • [8]燕麦麸不溶性膳食纤维的酶法提取工艺及应用的研究[D]. 郭芸. 天津大学, 2020(02)
  • [9]杂粮蛋糕配方研究及血糖效果评价[D]. 闫斌.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 [10]喷雾干燥姜粉的加工工艺及速溶姜糖粉的研发[D]. 田媛. 山东农业大学, 2020

标签:;  ;  ;  ;  ;  

木糖醇的生理功能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