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给银行带来了什么

基金给银行带来了什么

一、基金给银行带来了什么(论文文献综述)

宁子豪[1](2021)在《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银行准入条件逐渐放宽以及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商业银行间的同业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银行为了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开始探索创新性的表外业务。此外,我国投资者的理财投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传统的金融工具已经不能满足投资者日益增长的投资需求。因此在内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促使了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影子银行业务。虽然影子银行业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投融资方的需求,对金融市场进行了有效补充,但其具有高杠杆、期限错配以及多层嵌套的特点,牵涉的金融机构也比较广泛,一旦出现危机将可能使整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出现波动。在经济情况日益复杂的今天,让金融市场保持持续平稳的发展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市场的核心金融机构,同时也是我国影子银行业务的发行主体,研究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就具有了重要的意义。本文深入的探讨了影子银行业务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关系。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相关文献,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思路。其次,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并收集相关数据,整理了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脉络以及具体特征。接着通过理论分析研究影子银行的传播路径,以及其对银行具体经营指标的作用机制,提出研究假设。最后则是构建我国26家商业银行2009-201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全样本回归还是分样本回归,影子银行的规模都与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呈正相关,即影子银行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研究还得出了银行业绩压力是促使其开展影子银行业务的原因,因为它与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呈负相关。最后实证结果也显示,影子银行也是可以显着提高银行的资本报酬率的。这说明了影子银行通过收益率渠道影响银行经营稳定性。最后,根据上述的研究结论提出对应的建议:第一是规范同业竞争,激发市场活力,做到既不打击银行的积极性,又能保障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利益,为银行行业良性发展提供健康的生存环境;二是要疏堵结合,保障银行盈利能力,限制影子银行业务的同时给予商业银行其他的盈利渠道;最后是完善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机制,加强投资者的教育,实现既有健全公开的市场,也有优秀金融素养的投资者。

蒋文[2](2021)在《我国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移动互联网科学与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兴旺发展,依托于它而运作的互联网金融也水到渠成,并且凭借其具高透明度、协作性好、中间费用和成本低等优势,迅速占领了我国的金融市场。2020年11月3日,互联网金融巨头公司蚂蚁金服被暂停上市,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背后,其实存在着巨大的金融风险,这种风险不仅仅只影响它本身,还会通过整个金融体系关系网传染给其他金融机构,严重时甚至爆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银行是金融体系的核心,银行的安全与否事关整个国家经济的安全。与此同时,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银行的各类业务造成了冲击;另一方面,5G时代的到来也加快了银行数字化的步伐,致使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密切关注互联网金融风险以及这种风险对商业银行产生的风险溢出效应,是为合理控制这种风险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的基础。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以及其背后存在的金融风险也引发了广大学者的关注,目前研究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文章不计其数,但大多都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定量分析鲜少。另一方面,研究商业银行风险的文献也屡见不鲜,但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风险及风险溢出的文章却比较少。为了丰富这一领域的文献和提高风险防范的能力,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在分别测度与分析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两大主体风险值的基础上,研究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所产生的风险溢出效应。宏观上,用中证互联网金融指数衡量互联网金融行业,中证银行指数衡量商业银行业,利用两大指数先从总体上计算与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产生的风险溢出。微观上,互联网金融方面,选取了国内最大的货币基金天弘余额宝;商业银行方面,则从国有控股商行、股份制商行、地方性城商行中分别选取4家,合计12家商业银行,研究单个互联网金融产品对不同商业银行产生的风险溢出效应。本文基于最小AIC和BIC以及最大似然值原则,为选取的2组指数序列和13组收益率序列选择出最佳的ARMA-GARCH类模型,在拟合的基础上,计算出各自的风险值以及风险溢出值。在风险测度方面,通过计算风险值Va R将风险值量化,而在风险溢出方面则通过计算条件风险值Co Va R以及其派生指标风险溢出值△Co Va R和相对风险溢出程度%Co Va R,对风险溢出效应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第一,互联网金融呈现出高收益高风险的特征。在收益率方面,宏观上,互联网金融指数的收益率要远高于银行指数;微观上,余额宝的收益率远高于所选的12家商业银行,此外,互联网金融的收益率波动幅度也远大于商业银行;在风险值方面,也有一致结论,即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值均大于商业银行,而从商业银行内部进行比较,发现国有商行的风险值要明显小于股份商行和城商行。第二,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影响,让商业银行受到了正向的风险溢出,但在风险溢出方向上,宏观与微观没有一致性。宏观上,实证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存在正向的风险溢出,但微观上,余额宝对12家商行产生了正负两个方向的风险溢出,不同的商行的溢出方向并不一致。第三,在溢出强度上,不同种类的商业银行并没有统一的规律。根据实证结果,本文针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商业银行业和政府部门三个不同主体,各自提出了不同的建议。第一,是互联网金融企业方面。一方面,针对自身风险高度溢出的情况,要进一步加强风险控制系统建设,通过建立一套完备高效的风险控制系统,降低自身风险和风险传染性;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高收益特征也给予其更多的责任进行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从而使企业能够更好地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优质金融产品与更便捷高效率的服务。第二,是商业银行方面。面对移动端金融给我国带来的正向风险溢出,商业银行一定要牢固树立忧患意识,积极地适应新的发展环境,转变经营管理模式;同时,要尽快建立一套风险隔离机制,提升自己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保障自身安全;此外,面对全球性技术发展的大环境,商业银行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国内互联网公司之间的合作,实现利益共赢。第三,是政府方面。面对互联网金融的高风险,政府需要建立和完善与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让更多的互联网企业在金融中阳光运作;加强监管,明确监督主体,做到权责分明,责任落实到人,不让监督留有灰色的地带;制定全面的互联网市场准入管理办法和监督管理体系,从源头上有效降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

钟楼栋[3](2021)在《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业务风险管理 ——以中行“原油宝”事件为例》文中认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金融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以及金融监管没有及时适应新形势的变化而导致监管薄弱、监管不健全,继而使得整个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增加。种种因素都导致了商业银行自身不稳定性的增加,加剧了自身的经营风险。而整个银行业目前面临的环境之复杂,问题之艰巨,是我们常人无法想象的,要实现银行日常经营的稳定以及银行业整体平稳健康的发展,商业银行必须学会如何与风险相处,控制好自身内部潜在风险。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能力不仅影响到整个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还关乎到整个社会经济的活力增强与人民福祉的提高。在整个2020年内,全世界的投资者都因为新冠疫情的爆发,消费需求萎靡的影响,而不看好金融市场未来的发展,市场看空情绪浓厚。4月20日美国WTI原油价格暴跌超过305%,达到了史无前例的-37.63美元/桶,从而导致中行结算价挂钩WTI原油期货结算价的原油宝产品也暴雷了,投资者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本文通过梳理中行“原油宝”事件的整个经过,包括事件发生的背景、产生的原因以及最后处理的结果,对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业务风险管理提出一些建议。中行“原油宝”事件主要是由于中行产品设计、风险管理、公司治理上出现了问题。只有针对性地对这些问题提出切实的改进方案,中行才不会再发生类似的“原油宝”事件,不会影响公司正常的运营。最后得出的启示是要不断完善银行内部控制体系,提高公司的治理能力;通过权变理论对整个银行业务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将境外成功的经验拿来借鉴与参考,从而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监管沙盒制度,在鼓励创新的同时也减少由创新所带来的风险;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强化监管,有效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保持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商业银行的金融衍生品业务不仅能给银行带来巨大的利润,是银行利润增长的引擎,同时也可能给银行造成巨大的损失。如果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及员工在面对金融衍生品业务潜在的风险时,无法做到正确的认识或者是操作失当,潜在的风险就有可能转化成为实际风险,影响到商业银行正常的经营,对银行的利润产生不利影响。所以研究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业务的风险管理对银行的日常经营有着切实的意义,与此同时对有关部门的监管活动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曹学莉[4](2021)在《XY银行济南分行理财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金融市场中的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在这一背景下,如果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仍然秉持传统的经营理念,那么必然会被竞争激烈的市场所淘汰。所以,怎样使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得到有效提高,怎样使银行在经营发展过程中能够准确把握客户的理财需求,向客户推出能够满足其需求的理财业务,提高自身的营销效果,已经成为了当今所有银行都在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将XY银行济南分行作为研究对象,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介绍了XY银行济南分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现状,并采用SWOT分析方法来对XY银行济南分行现行的营销策略进行分析,然后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XY银行济南分行的个人理财客户进行调查,以此为依据,找出XY银行济南分行理财业务营销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通过分析发现,该银行在开展理财业务营销工作的时候,存在着理财产品信息化不足、线上营销落后、理财客户分类不清晰、理财人员不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没有充分了解客户的实际理财需求以及没有充分挖掘客户价值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给XY银行济南分行的理财业务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通过深入的分析,本文针对XY银行济南分行在理财业务营销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优化的营销策略,其中包括采取差异化的营销策略、根据客户需求的不同向客户推荐不同的理财业务、开发线上营销渠道、提高理财人员服务意识以及充分挖掘客户潜在价值等,为XY银行济南分行营销策略的优化提供了一些参考。另外,本文还提出了营销策略实施保障措施,为理财业务营销策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山东省济南市有很多和XY银行济南分行类似的银行,这些银行也具有非常强大的竞争力,在经营过程中将会给XY银行济南分行带来极大的竞争压力。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XY银行济南分行今后的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提供指导建议,使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得到有效提高,同时也希望为其他银行理财业务的开展提供一些借鉴,在促进XY银行发展的同时,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郭云彤[5](2020)在《绿色信贷对兴业银行竞争力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如何平衡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课题,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各部门不断加大对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绿色产业、低碳金融扶持力度,尤其以绿色信贷作为主要支持方式,收效显着,它也成为商业银行创新业务模式、提高核心竞争力与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但考虑到绿色信贷所拥有的公益属性及商业银行提升竞争力的现实需求,绿色信贷与竞争力之间呈何种关系,能否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是否有助于提高银行盈利水平等问题仍需要深入研究。为此,本文以首个采纳赤道原则、绿色信贷规模最大、绿色金融体系较为完善的兴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06-2019年银行在绿色信贷业务方面的实际经营数据为研究样本,深入分析绿色信贷对其竞争力影响效果,以期为监管部门、其他商业银行大力拓展该项业务提供经验借鉴。结合兴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实际发展情况与相关研究动态基础上,本文首先阐述绿色信贷内涵、产品体系及其在我国银行体系内发展历程,介绍影响银行竞争力各项要素及评价体系;其次围绕兴业银行绿色信贷经营情况、产品模式、管理流程等方面进行现状分析并指出银行所面临的挑战;随后选取2006-2019年运营数据构建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1%置信性水平下,绿色信贷会对净利润产生显着正向作用,即绿色信贷余额增长1%,可能会引起兴业银行净利润增长约0.294%;(2)绿色信贷对银行稳定性产生显着正向效果且横向对比后发现该业务对稳定性影响程度最大(3.5204>2.3419>0.294);(3)绿色信贷在5%置信性水平下其对流动性管理能力产生显着正向作用,具体而言绿色信贷余额增长1%,可能会引起兴业银行流动性水平提升约2.3419%。总体而言:拓展绿色信贷业务在给银行带来经济利润的同时,会有利于提升银行稳定性,抑制自身流动性风险,从而有助于提升兴业银行竞争力。最后根据回归结果并结合实际情况,本文围绕制度体系、创新业务模式及风险管理三方面提出推动绿色信贷业务发展的政策建议,其中通过完善配套制度建设,规范绿色信贷业务发展;建立产融对接机制,推进信息化建设等措施完善制度体系建设。继续拓宽绿色信贷覆盖范围,丰富绿色信贷产品体系,拓宽绿色资金来源渠道,实现绿色信贷业务创新发展。对于绿色信贷风险防控方面需要重点防范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保障绿色信贷业务长期稳定发展。

孙碧涵[6](2020)在《金融危机后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给美国及世界经济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受到巨大影响。美国投资银行对金融风险的爆发负有重大责任。投资银行的高杠杆、高风险业务开展方式以及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高度复杂性和风险分散机制是导致次贷危机产生和快速扩散的主要因素。危机爆发后奥巴马政府在2010年出台了包括《沃克尔法则》在内的《多德—弗兰克法案》,剥离了美国投资银行的短期自营业务,禁止投资银行拥有对冲基金,同时对投资银行的激励制度进行了严格约束。巴塞尔委员会也于同年出台了《巴塞尔协议Ⅲ》,提高了对投资银行核心资本比例的要求。尽管美国投资银行在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创,业务又受到一定的限制和监管,但美国投资银行的盈利水平、市值等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恢复甚至超过了危机前的水平。美国投资银行的快速复苏离不开业务的调整。那么,美国投资银行业务是如何迅速调整的?本文通过大量国内外特别是美国的科研文献、财务报表和其他统计数据,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和西方现代资本市场理论,采用宏观与微观、理论与案例、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对金融危机后美国投资银行的业务调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探索其经验及教训,以期能为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在对美国投资银行业务的研究中,本文放弃了传统业务、引申业务和创新业务这种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分类方法,根据美国主要投资银行普遍实行的业务部门划分对投资银行业务进行分类,即:投资银行部门业务、交易部门业务和资产管理部门业务。这种基于经营模式和实际操作中部门的业务分类方法,更符合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趋势,更有利于对投资银行业务间的联系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好的从投资银行的工作实际出发来研究各类业务的情况、特点,包括收入来源、风险构成等,可以较好地避免问题研究与实际运营相脱节,便于理解、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重大事件可以将美国投资银行200多年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1)1783年至1929年。美国投资银行从萌芽到第一个发展高峰,从混乱无序的经营到形成较完善的业务体系和经营模式;(2)1929年至1981年。大萧条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实施确立了美国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分业经营的模式。(3)1982年至今。在美国商业银行不断尝试经营投资银行业务和国际综合性银行的竞争压力下,美国1999年颁布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对商业银行进入投资银行业务领域的限制,美国投资银行业再次进入混业经营。2007年危机爆发后,美国投资银行业务再次进行重大调整。金融危机后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是受内因和外因影响的。外因主要体现在不景气的宏观经济环境、低迷的房地产市场等方面。内因主要是投资银行要扭转大面积亏损局面和降低风险等方面。根据现代资本市场等理论,美国投资银行盲目的扩张背离了实体经济,危机后的业务调整必然加强与实体经济的联系,注重与实体经济的同轨同速发展。现代资本市场理论中的资产组合理论和有效市场假说推动美国大型投资银行业务均衡发展,减少具有高度复杂性和隐蔽性的资产证券化衍生品业务。降低系统性风险和实现风险与利润的平衡是此次业务调整的主要原则。在对美国投资银行中投资银行部门业务调整的研究中,本文分析了投资银行部门的融资业务和并购业务,并将次贷危机前后的业务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危机后美国大型投资银行在融资业务方面,加强了传统业务,证券承销业务利润占比回升,美国市场证券承销业务行业集中度小幅下降,美国投资银行证券承销业务对美国本土依赖度增加,传统业务和本土业务在美国投资银行的业务结构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并购重组业务进一步细分细化,并购业务的收入及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增加,近年来新的并购潮拉升美国投资银行并购业务保持着持续增长的趋势。在对美国投资银行中交易部门业务调整的研究中,本文对交易部门的业务中根据资本所有者划分的客户交易和自营业务两种业务的性质、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对比了交易部门在危机前后的业务构成和收入变化,危机后受短期自营业务被剥离的影响,高盛等大型投资银行的交易部门业务收入和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下降明显,其中投资银行在自营业务方面转向以权益类投资为主。在交易部门业务调整方向的选择上,高盛和摩根士丹利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摩根几乎完全放弃自营业务,以做市为交易部门的主营业务;高盛在被剥离短期自营业务后依然保持大量的自营业务。在对美国投资银行中资产管理部门业务调整的研究中认为,金融危机后,资产管理部门成为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的主要发展方向,这部分业务在美国大型投资银行总收入中占比明显提高,投资银行管理下的资产业务总量上升明显。美国大型投资银行资产管理部门业务的客户群体也发生明显改变,危机前的主要客户是机构投资者和高净值个人,危机后美国投资银行开始加强资产管理的零售业务,为更多的个人投资者提供服务。本文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的效果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估与分析。宏观方面的效果主要体现为:有利于股市的稳定;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复苏;降低了金融危机系统爆发的风险。但仍然存在“大而不能倒”、信用违约风险和潜在系统性风险等问题。微观效果主要体现为:能够使美国投资银行迅速摆脱金融危机影响;投资银行的经营风险显着降低。但也存在盈利能力下降、员工激励机制还有待改进、资产周转率下降等问题。研究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的利弊得失,总结其经验和教训,能够为中国投资银行促进资本市场发展,加强国家金融系统稳定提供重要参考。2020年恰逢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三十周年。俗话说,三十而立。我国资本市场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也面临许多机遇与挑战,我国对外金融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与世界大型投资银行同台竞争的格局正在形成。中国证券公司、商业银行等经营投资银行业务的机构应充分挖掘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扩大业务范围,适当发展衍生品及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业务,完善资本市场的分层和业务的差异化,减少同质竞争。同时政府部门应适当引导证券公司间的兼并和收购,形成具有规模优势的大型公司,将会更加有利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陈姝屹[7](2020)在《基于服务设计理念的银行理财业务转型研究》文中指出如今,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收入不断增加,尤其是在最近几年中,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我国资产配置方式也出现了转变,这也冲击了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本研究是在服务设计理念和原则的基础上,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对银行理财业务的转型赋能,实现银行与客户的双赢,让银行理财业务焕发新的活力。文章探索了服务设计结合银行理财转型的可能性,得出了服务设计理念运用于银行理财转型的方法,并且应用于调研、问卷、服务系统设计和产品设计实践中。根据相应的调研结果,为银行理财业务设计了新的服务系统,并且为新的服务系统设计其中相应的线下理财机器人、线上理财app以及银行管理系统。最后,对产品设计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显示相应的产品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并且新的系统能够带来客户和银行的双赢结果,初步验证了服务设计理念在银行理财业务转型上的可行性。

刘羿伶[8](2020)在《“监管新规”背景下PD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策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04年7月光大银行发行第一只面向个人客户的理财产品开始,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逐渐发展成为老百姓主流的银行理财方式,在社会经济的投融资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产品种类也从单一的固定收益类扩充到净值型、非标投资类、权益类和另类商品类。然而,与风险同质的银行储蓄等保本保收益产品不同,不同种类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差异很大,高的预期收益则意味着高的风险,所以,风险等级划分和客户适当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监管机构自2005年至今相继出台一系列监管文件以加强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监督管理。然而,这一系列文件无论是对银行理财业务的宏观影响,还是对理财产品、经营模式、风险管理、理财人员的具体要求,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对此,银行应如何有效履行政策监督,缓释监管新规带来的冲击?如何实现投资者理性认识理财产品,克服产品同质化和提升理财人员业务素质?如何实现银行业理财业务良性发展、银行自身收益稳步增长的统一?这一系列围绕“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策略优化”的研究也由此拉开帷幕。本文围绕“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策略优化”这一核心,从银行理财业务与监管新规的适应性出发,以PD银行为例来阐述监管新规对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等方面进行分析,并运用业务层战略方法,在促进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符合监管新规要求的同时,探究PD银行理财业务优化的发展策略。论文以“背景阐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从以下几方面做出相应论述:首先,阐释选题背景,并梳理与选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前沿观点。一方面,理清银行理财业务迅猛发展背后暴露出的投资运作风险源流,推导出“监管新规”对于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健康发展的必要性、针对性,以及由此对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带来的冲击;另一方面,综述国内外研究成果,分析、借鉴海外银行发展的成熟经验,并结合学界对于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改革创新提出的宝贵意见,规范、总结监管新规项下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优化、改革、发展的出路。其次,具体分析PD银行理财业务存在的多层嵌套、资金池运作、投资范围、刚性兑付等方面问题,并对照监管新规,分析PD银行在理财产品净值化、理财业务表外化、投资业务专业化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再次,通过对PD银行理财业务内外部环境的剖析,明晰了PD银行在业内业绩排名、信用评级、全球业务、电子渠道等方面的优势,产品同质化、创新能力及竞争力欠缺等短板,以及对机遇和威胁要素的把握,依托SWOT矩阵分析,提出PD银行理财业务发展方向和措施的提升理路。最后,对PD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策略作出优化设计。基于PD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实际,从产品风险防范、理财人员专业能力提升、投资者理念培养等方面切入,运用业务层战略方式做出与不同投资经验客户群相匹配的“风险——收益”模型,以期强化资金端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提高理财人员的资产配置能力。同时,针对理财产品风险防范、投研能力提升、理财子公司设立、理财人员专业能力培养、考核体系优化及投资者教育强化等方面做出理财业务优化的策略,达到产品合规化、人员专业化、投资者理性化的发展目标,以适应“监管新规”。

邵馨仪[9](2021)在《日汉同传中源语干扰导致的自我修正现象分析 ——以软银集团决算说明会模拟会议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日汉同传中,作为以汉语为母语、日语为第二语言的译员,由于传译方向以及日语和汉语句法、词汇的特点,较容易出现受到源语干扰的情况。而源语干扰又与口译质量息息相关。当译员意识到产出的译语受到源语的干扰时,可能会进行自我修正,进而影响到译语的流畅度。本论文研究的案例是日本软银集团2020财年第三季度决算说明会模拟会议,在模拟会议日语到汉语的同声传译中,笔者多次因察觉译语受到源语干扰而进行自我修正。在口译研究领域,对源语干扰和自我修正的先行研究很多,但以日语与汉语为语对的研究较少。笔者参考前人的研究,从修正的必要性以及案例的实际情况着手,将本文的案例分成必要修正和非必要修正两大类,同时将这两大类修正又分别分为词汇、句法、信息的修正。在此基础上进行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笔者发现,从修正的必要性角度来看“非必要修正”占了将近半数,有时译语受到了源语的影响,但还没有到必须修正的地步,笔者仍然进行了修正。从修正主体来看,对词汇的修正占了半数以上,其中与日汉同形词相关的案例又占词汇修正比例的六成以上。笔者结合案例分析和前人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减少修正数量和减少修正负面影响两个策略。在减少修正数量方面,笔者结合前人的研究,提出了加强源语理解、脱离语言外壳、丰富译语表达三个方面避免源语干扰的策略。同时,针对非必要修正,笔者认为合理化精力分配是较好的解决手段。在减少修正负面影响方面,笔者从选择恰当的中断点以及提升表达能力两个角度给出了应对策略。

瞿瑶[10](2020)在《商业银行对生物医药企业的信贷模式创新研究 ——以NJ银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生物医药行业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消费品行业,在药品消费刚性、新医改稳步推进、新版基药目录出台、健康服务产业政策支持等因素的影响下,医药行业快速发展,未来成长潜力较大。但比之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研发及临床试验周期较长等特征使这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常常面临融资问题的困扰。生物医药企业是商业银行的优质信贷资源,但受银行风险防范的限制,其融资模式难以突破,传统信贷模式主要以资产抵押、保证担保为主,而大多数医药企业以轻资产为主无法与其匹配,传统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致使银行可提供给医药企业的信贷资金和期限有限,融资效率较低。作者使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通过文献学习、银行同业调研、园区企业走访问卷、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等方式收集资料展开研究,在分析生物医药企业行业发展情况及商业银行信贷政策及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商业银行为医药企业提供贷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商业银行信贷模式如何进行创新和完善,得出商业银行需突破现有信贷模式的制约,进行信贷模式创新,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生物医药企业制定差异化信贷模式的结论,如知识产权质押、股加债的投融资相结合、基于互联网数据的标准化产品等等,并提出经验和启示,有助于商业银行加深与生物医药企业的协同合作,把握信贷业务新利润增长之处,实现银企双赢,助力医药企业的研发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造福社会。

二、基金给银行带来了什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金给银行带来了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1)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影子银行概念的相关文献
        二、影子银行发展的相关文献
        三、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相关文献
        四、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一、文章的创新点
        二、文章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影子银行
        二、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制度因素理论
        二、规避管制理论
        三、投资组合理论
第三章 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影响机制分析
    第一节 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及特征
        一、影子银行的发展历程
        二、影子银行的特征
    第二节 产品类影响
        一、理财产品
        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三、应收款项类投资
    第三节 渠道类影响
        一、流动性风险渠道
        二、信用风险渠道
        三、操作风险渠道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影响实证分析
    第一节 样本及变量的选择
        一、样本选择
        二、变量选取与定义
    第二节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
        二、相关性检验
    第三节 实证模型与回归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二、基本模型的设定
        三、影响影子银行规模的原因
        四、影子银行的作用路径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一、替换变量
        二、考虑2015 年股灾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一、规范同业竞争,激发市场活力
        二、疏堵结合,保障银行盈利能力
        三、完善披露机制,加强投资者教育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2)我国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金融风险溢出效应研究
        1.2.2 商业银行风险溢出研究
        1.2.3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溢出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
        1.5.2 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
    2.1 互联网金融理论
        2.1.1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2.1.2 互联网金融发展形式
        2.1.3 互联网金融的特点与功能
    2.2 金融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
        2.2.1 金融风险
        2.2.2 互联网金融风险
第3章 风险测度与模型构建
    3.1 风险测度方法
        3.1.1 VaR
        3.1.2 CoVaR
    3.2 ARMA-GARCH类模型
        3.2.1 ARMA模型
        3.2.2 GARCH类模型
    3.3 基于ARMA-GARCH类模型计算VaR和CoVaR值
第4章 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风险分析
    4.1 样本选取与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4.1.1 样本选取
        4.1.2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4.2 数据的检验
        4.2.1 正态性检验
        4.2.2 平稳性检验
        4.2.3 ARCH效应检验
    4.3 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风险测度
        4.3.1 模型选择
        4.3.2 VaR值的计算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溢出效应的分析
    5.1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溢出的定性分析
        5.1.1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直接风险溢出
        5.1.2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间接风险溢出
    5.2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溢出效应的宏观实证分析
        5.2.1 CoVaR模型选择
        5.2.2 CoVaR值的计算与分析
    5.3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溢出效应的微观实证分析
        5.3.1 CoVaR模型选择
        5.3.2 CoVaR的计算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建议
        6.2.1 对互联网金融的建议
        6.2.2 对商业银行的建议
        6.2.3 对政府部门建议
附录
    附表一 VaR计算模型回归结果一
    附表 2 VaR计算模型回归结果二
    附表3 COVaR计算模型回归结果一
参考文献
致谢

(3)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业务风险管理 ——以中行“原油宝”事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金融衍生品业务风险管理理论介绍
    2.1 内部控制理论
    2.2 企业风险管理权变理论
    2.3 监管沙盒理论
第3章 中行“原油宝”事件案例介绍
    3.1 中国银行介绍
    3.2 原油宝产品介绍
    3.3 原油宝事件背景
        3.3.1 疫情影响导致原油需求萎缩
        3.3.2 OPEC减产协议破裂
        3.3.3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修改规则
        3.3.4 WTI原油期货出现负价格的根本原因
    3.4 原油宝事件经过
    3.5 “原油宝”事件结局
第4章 中行“原油宝”事件案例分析
    4.1 中行存在风险管理问题
        4.1.1 缺乏对于风险的正确评估
        4.1.2 未能严格实行风险控制措施
        4.1.3 风险预警机制敏感性缺乏
    4.2 “原油宝”产品设计出现问题
        4.2.1 中行隐瞒原油宝的高风险性
        4.2.2 原油宝产品交易存在缺陷
    4.3 中行没有很好践行适当性原则
        4.3.1 中行利用监管漏洞,降低产品交易门槛
        4.3.2 中行践行适当性原则出错
第5章 中行“原油宝”事件案例启示
    5.1 深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完善银行内部控制体系
        5.1.1 加强信息系统建设,使银行信息系统足够完善
        5.1.2 完善人力资源政策,储备相关人才
        5.1.3 培育积极的内部控制机制体制
    5.2 根据权变理论,商业银行进行全面风险管理
        5.2.1 加强风险事前评估,准确辨识风险
        5.2.2 加强风险事中管理,全程监控风险
        5.2.3 加强风险事后抵御,采用多种风险管理工具
    5.3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将监管沙盒制度本土化
        5.3.1 明确监管主体及权力分配
        5.3.2 借鉴英国FCA监管沙盒的构建原则
        5.3.3 采取正确监管态度
        5.3.4 监管沙盒在原油宝产品上的应用
    5.4 强化外部监管,有效防控风险
        5.4.1 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
        5.4.2 改进监管手段
        5.4.3 改变传统监管模式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XY银行济南分行理财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文献总结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个人理财营销策略的相关概念
        2.1.1 关于个人理财的概念
        2.1.2 关于商业银行营销策略概念
    2.2 市场营销理论
        2.2.1 SWOT分析法
        2.2.2 7PS理论
        2.2.3 整合营销理论
第3章 XY银行济南分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3.1 XY银行济南分行概况
    3.2 XY银行济南分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情况
        3.2.1 XY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概况
        3.2.2 XY银行济南分行个人理财产品类别分析
        3.2.3 XY银行济南分行个人理财产品销售渠道分析
        3.2.4 XY银行济南分行个人理财客户群体及营销潜力分析
    3.3 XY银行济南分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现状问卷调查
        3.3.1 问卷调查设计
        3.3.2 回收数据整理
        3.3.3 结果分析
    3.4 XY银行济南分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分析
        3.4.1 理财产品信息化及线上化营销相对落后
        3.4.2 银行理财工作人员没有较强的服务意识
        3.4.3 理财客户类型划分模糊,财务资源配置不足
        3.4.4 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能力不足
        3.4.5 未充分挖掘客户潜在资产价值
第4章 XY银行济南分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外部环境分析
    4.1 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4.1.2 经济环境分析
        4.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4.2 XY银行济南分行个人理财产品微观环境分析
        4.2.1 潜在进入者威胁
        4.2.2 银行基金产品的替代品
        4.2.3 银行间的同行竞争
        4.2.4 客户的议价能力
        4.2.5 理财产品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第5章 XY银行济南分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优化策略
    5.1 XY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策略7P优化策略
        5.1.1 产品策略
        5.1.2 价格策略
        5.1.3 渠道策略
        5.1.4 促销策略
        5.1.5 人员策略
        5.1.6 过程策略
        5.1.7 环境策略
    5.2 针对XY银行济南分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保障措施
        5.2.1 完善理财团队,实行分级对接客户
        5.2.2 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
        5.2.3 完善个人理财客户管理系统
        5.2.4 提高服务水平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理财业务调查问卷
致谢

(5)绿色信贷对兴业银行竞争力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动态
        1.2.2 绿色信贷对银行竞争力研究动态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绿色信贷理论基础
        2.1.1 绿色信贷概述
        2.1.2 绿色信贷发展历程
    2.2 商业银行竞争力理论基础
        2.2.1 商业银行竞争力界定
        2.2.2 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
    2.3 绿色信贷影响商业银行竞争力理论基础
        2.3.1 商业银行社会责任视角
        2.3.2 商业银行环境风险管理视角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兴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3.1 兴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概述
        3.1.1 绿色信贷基本情况
        3.1.2 经营模式与产品体系
    3.2 兴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3.2.1 建立健全配套机制,大力支持绿色信贷
        3.2.2 创新绿色信贷产品,打造绿色金融集团
        3.2.3 加强内部合规管理,细化授信政策指引
        3.2.4 积极参与规则制定,建言国家绿色发展
    3.3 兴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面临的挑战
        3.3.1 绿色信贷成本收益方面
        3.3.2 绿色信贷风险管理方面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绿色信贷对兴业银行竞争力影响实证研究
    4.1 绿色信贷对银行竞争力影响分析
        4.1.1 绿色信贷对盈利能力影响
        4.1.2 绿色信贷对稳定性影响
        4.1.3 绿色信贷对流动性影响
    4.2 绿色信贷对银行竞争力实证检验
        4.2.1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4.2.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4.2.3 相关性分析与平稳性检验
    4.3 绿色信贷对银行竞争力回归分析
        4.3.1 实证回归结果及结论分析
        4.3.2 稳健性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绿色信贷业务制度体系方面
        5.2.2 绿色信贷业务创新发展方面
        5.2.3 绿色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方面
    5.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6)金融危机后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论文的整体框架和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整体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及不足
第2章 投资银行业务及相关理论
    2.1 投资银行及其业务的相关概念
        2.1.1 投资银行的概念
        2.1.2 投资银行业务的相关概念
        2.1.3 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的相关概念
    2.2 投资银行业务的相关理论
        2.2.1 马克思的金融理论
        2.2.2 现代资本市场理论
        2.2.3 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理论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国投资银行及其业务的发展历程
    3.1 诞生到第一次发展高峰(1783—1929)
        3.1.1 国债、股票业务与投资银行的萌芽(1783—1840)
        3.1.2 证券承销业务与投资银行的出现(1840—1880)
        3.1.3 托拉斯公司与并购业务的助推(1880—1920)
        3.1.4 证券承销、做市与第一次高峰(1920—1929)
    3.2 分业经营下的转型(1929—1981)
        3.2.1 与商业银行分业经营(1929—1945)
        3.2.2 经纪和并购的兴起(1945—1969)
        3.2.3 巨变下的波动发展(1969—1981)
    3.3 黄金年代和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业务调整(1981年至今)
        3.3.1 并购、资产证券化兴起的黄金时期(1981—2007)
        3.3.2 业务重大调整(2007年至今)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的现实动因、理论依据和主要原则
    4.1 业务调整的现实动因
        4.1.1 业务调整的外因
        4.1.2 业务调整的内因
    4.2 业务调整的理论依据
        4.2.1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理论是业务调整的理论基础
        4.2.2 现代资本市场理论是业务调整的操作指针
        4.2.3 行为金融学理论是业务调整的市场选择依据
    4.3 业务调整的主要原则
        4.3.1 降低系统性风险是美国政府的首要目标
        4.3.2 风险与利润的平衡是美国投资银行的首要原则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投资银行的投资银行部门业务及其调整分析
    5.1 投资银行部门融资业务分析
        5.1.1 融资业务
        5.1.2 投资银行在融资业务中的主要作用
    5.2 投资银行部门并购业务分析
        5.2.1 并购业务的主要类型
        5.2.2 投资银行提供的并购业务相关服务
    5.3 投资银行部门业务的调整
        5.3.1 融资业务的调整
        5.3.2 并购业务的调整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国投资银行的交易部门业务及其调整分析
    6.1 客户交易业务与自营业务
        6.1.1 客户交易业务
        6.1.2 自营业务
    6.2 交易业务部门的主要业务种类
        6.2.1 权益交易类业务
        6.2.2 固定收益、货币和大宗商品交易
    6.3 交易部门业务的调整
        6.3.1 削减自营业务
        6.3.2 向权益类投资为主的转变
        6.3.3 交易类业务的艰难转型
    本章小结
第7章 美国投资银行资产管理部门业务及其调整分析
    7.1 资产管理部门的主要业务
        7.1.1 资产管理业务
        7.1.2 财富管理业务
    7.2 资产管理部门业务的调整
        7.2.1 加大了资产管理业务的力度,收入占比明显增加
        7.2.2 资产管理业务增长迅速
    本章小结
第8章 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8.1 业务调整的宏观效果与存在的问题
        8.1.1 业务调整的宏观效果
        8.1.2 业务调整在宏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8.2 业务调整的微观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8.2.1 业务调整的微观成效
        8.2.2 业务调整在微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9章 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对中国的启示
    9.1 中国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9.1.1 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历程
        9.1.2 中国证券业现状分析
        9.1.3 中国证券业的业务结构
    9.2 扬长避短,促进中国投资银行业务稳健发展
        9.2.1 中国证券业与美国投资银行相关业务的对比分析
        9.2.2 对中国投资银行业务稳健发展的启示和对策建议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基于服务设计理念的银行理财业务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理财业务
        1.1.2 产业互联网时代来临
        1.1.3 金融科技的发展
        1.1.4 服务设计的兴起
    1.2 研究目的、意义和创新点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框架、方法和流程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流程
第2章 服务设计的理念
    2.1 服务设计的概念和原则
    2.2 服务设计的要素
    2.3 服务设计的流程
    2.4 服务设计的方法
    2.5 服务设计在银行领域的应用前景
    2.6 服务设计理念与银行理财业务改革的结合点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银行理财业务的调研和用户研究
    3.1 调研介绍
        3.1.1 调研目的
        3.1.2 调研内容和流程
    3.2 银行理财业务现有服务流程调研
        3.2.1 线下调研
        3.2.2 线上调研
        3.2.3 智慧银行调研
    3.3 用户研究
        3.3.1 用户问卷调研
        3.3.2 行方人员访谈
        3.3.3 用户画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银行理财服务系统和流程的再设计
    4.1 互联网金融的参考作用
    4.2 金融科技与银行理财
        4.2.1 金融科技的组成
        4.2.2 金融科技的应用
        4.2.3 金融科技与银行理财的结合点
    4.3 银行理财服务系统再设计
        4.3.1 现有的服务系统
        4.3.2 服务系统再设计
        4.3.3 服务流程再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服务系统中系列产品的设计实践
    5.1 线下理财服务机器人
        5.1.1 设计定位
        5.1.2 功能以及要求
        5.1.3 具体设计
    5.2 线上银行理财app
        5.2.1 设计定位
        5.2.2 功能及要求
        5.2.3 具体设计
    5.3 银行管理系统
        5.3.1 设计定位
        5.3.2 功能及要求
        5.3.3 具体设计
    5.4 银行理财新服务系统评估
        5.4.1 评估方法和人群
        5.4.2 评估结果
    5.5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访谈提纲
附录C 学术成果

(8)“监管新规”背景下PD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银行理财产品规模迅速增长
        (一)银行业理财规模
        (二)PD银行理财规模
        二、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重要性
        (一)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
        (二)对客户的影响
        (三)对监管机构的影响
        (四)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三、打破银行理财“刚性兑付”的逻辑
        四、理财新规颁布及效应
        五、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一)银行理财业务的风险特征
        (二)投资者对理财产品风险的认知
        (三)银行理财人员专业能力的重要性
        二、国内文献
        (一)银行理财业务与监管政策的联动
        (二)银行理财收益与风险匹配度分析
        (三)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自我修缮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个案研究法
        (三)定性分析法
        三、技术路线
    第四节 研究难点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难点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PD银行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PD银行理财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多层嵌套
        二、资金池运作
        三、以投资非标资产为主
        四、刚性兑付
    第二节 监管新规带给PD银行理财业务的挑战
        一、监管新规解读
        (一)监管新规回顾
        (二)监管新规的核心要点分析
        二、监管新规对银行理财业务的影响
        (一)对银行同业理财业务的影响
        (二)对PD银行理财业务的影响
        三、监管新规对PD银行理财业务的挑战
        (一)理财产品转型的挑战
        (二)经营模式转型的挑战
        (三)风险管理转型的挑战
        (四)理财人员转型的挑战
第三章 PD银行理财业务的SWOT分析
    第一节 优势
        一、优秀的业绩排名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稳定的高信用评级有利于获得客户的信赖
        三、遍布全球的营业机构利于开发海外市场
        四、特色电子渠道为客户经营及内部管理带来便捷
    第二节 劣势
        一、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
        二、理财业务创新缓慢
        三、市场竞争能力欠缺
    第三节 机会
        一、投资者理财需求的大幅增长为业务发展带来上升空间
        二、“互联网+”兴起促使理财业务发展模式优化
    第四节 威胁
        一、营业收入被压缩
        二、银行间竞争激烈
    第五节 PD银行理财业务SWOT矩阵分析
第四章 PD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策略优化设计
    第一节 防范银行理财产品风险
        一、优化理财产品投资结构
        二、减少保本理财产品的发行
        三、加强理财产品久期管理
        四、加强理财产品信息披露
    第二节 提高理财业务投研能力
        一、转变理财业务投资方式
        二、提升投资收益回报
    第三节 加快设立理财子公司
        一、设立理财子公司的优势
        二、理财子公司的发展定位
    第四节 提升理财人员业务能力应对挑战
        一、强化理财人员专业素质
        二、强化理财人员能力等级认证
        三、强化理财人员风险防范意识
    第五节 优化理财业务绩效考核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
        一、优化理财业务绩效考核体系
        二、优化理财业务激励约束机制
    第六节 加强投资者理财教育
        一、强化投资者风险理念
        二、多渠道渗透风险防范意识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日汉同传中源语干扰导致的自我修正现象分析 ——以软银集团决算说明会模拟会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源语干扰与自我修正概述
    一、源语干扰概述
        (一)源语干扰的定义
        (二)日汉同传中的源语干扰
    二、自我修正概述
        (一)自我修正的定义
        (二)自我修正的分类
第二章 日本软银集团决算说明会模拟同传会议案例描述
    一、译前准备
    二、会议描述
第三章 模拟会议中源语干扰导致的自我修正现象分析
    一、必要修正
        (一)必要词汇修正
        (二)必要句法修正
        (三)必要信息修正
    二、非必要修正
        (一)非必要词汇修正
        (二)非必要句法修正
        (三)非必要信息修正
第四章 源语干扰导致自我修正的应对策略
    一、减少修正数量
        (一)避免源语干扰
        (二)合理分配精力
    二、减少修正负面影响
        (一)选择恰当时机
        (二)提升表达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模拟会议源语译语转写

(10)商业银行对生物医药企业的信贷模式创新研究 ——以NJ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论文内容和框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局限性
2 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
    2.1 理论基础
        2.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1.2 信贷配给理论
        2.1.3 金融创新理论
        2.1.4 信贷风险管理理论
        2.1.5 生命周期理论
    2.2 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2.3 简要评述
3 生物医药企业及其风险特征分析
    3.1 生物医药企业细分及业务模式
    3.2 生物医药行企业行业特征
        3.2.1 外部环境综合评价及风险预警
        3.2.2 行业主要政策及影响
        3.2.3 行业经营情况分析
        3.2.4 行业特点
    3.3 生物医药企业的阶段性特征
    3.4 生物医药企业的风险特征
4 商业银行对生物医药企业的信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4.1 信贷现状
    4.2 风险分类和评估
        4.2.1 风险分类
        4.2.3 风险评估
    4.3 现有信贷模式及缺陷分析
        4.3.1 信贷政策
        4.3.2 传统信贷模式特点
        4.3.3 传统信贷模式缺陷及改进措施
5 基于NJ银行信贷案例分析生物医药企业的信贷模式创新
    5.1 Y公司基本情况
        5.1.1 企业概况
        5.1.2 核心团队
        5.1.3 主要产品
        5.1.4 财务情况
    5.2 初创期银行信贷模式
        5.2.1 影响因素
        5.2.2 初创期信贷模式创新
    5.3 成长期银行信贷模式
        5.3.1 影响因素
        5.3.2 成长期信贷模式创新
    5.4 成熟期银行信贷模式
        5.4.1 影响因素
        5.4.2 成熟期信贷模式创新
    5.5 信贷模式创新及效果
6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对策及建议
        6.2.1 完善多方合作机制
        6.2.2 金融与科技相融合
        6.2.3 提高风险识别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四、基金给银行带来了什么(论文参考文献)

  • [1]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影响研究[D]. 宁子豪.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2]我国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研究[D]. 蒋文.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业务风险管理 ——以中行“原油宝”事件为例[D]. 钟楼栋. 河北金融学院, 2021(07)
  • [4]XY银行济南分行理财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曹学莉.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5]绿色信贷对兴业银行竞争力影响研究[D]. 郭云彤. 广西大学, 2020(07)
  • [6]金融危机后美国投资银行业务调整研究[D]. 孙碧涵. 吉林大学, 2020(03)
  • [7]基于服务设计理念的银行理财业务转型研究[D]. 陈姝屹.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8)
  • [8]“监管新规”背景下PD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策略优化研究[D]. 刘羿伶.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3)
  • [9]日汉同传中源语干扰导致的自我修正现象分析 ——以软银集团决算说明会模拟会议为例[D]. 邵馨仪.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04)
  • [10]商业银行对生物医药企业的信贷模式创新研究 ——以NJ银行为例[D]. 瞿瑶. 浙江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基金给银行带来了什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