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探索性实验为载体培养中学生科研能力

以探索性实验为载体培养中学生科研能力

一、以探索性实验为载体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张利[1](2021)在《初中生物学“动物与人体”主题探究性实验的开发与指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一轮课标明确提出要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科学探究既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也能在探究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落实对概念的深度构建。探究性实验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实现生物学这门课程的教育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本身就具有重要地位。但是,目前中学阶段开设的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评价不足、实验过程缺乏教师指导等现象普遍存在。此外,在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做的实验往往仅限于动手,而学生所探究的问题、所实施的方案全都是由教师一手指定的,并未真正实现“探究”。本文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依据实验设计的科学性、主体性、创新性、可行性等原则,开发人教版初中生物“动物与人体”的探究性实验,对探究性实验的每个环节提出具体的指导,整理形成指导手册,指导探究性实验的开展,逐步提升初中学生的探究性实验能力。在初中二年级进行实践研究,对45名学生使用探究性实验指导手册的教学刺激前后进行的相同纸笔测试数据表明,学生整体成绩平均分提高13.91,前后测成绩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学生整体提升明显。经过各项探究能力试题成绩的分析发现,探究性实验指导手册对学生问题提出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提出假设能力、设计实验能力、得出结论能力与表达与交流能力以及对“动物与人体”主题知识的理解都有积极影响。此外,还对30位一线生物教师的访谈,从实验指导手册各环节设置的合理性、评价标准的有用性以及实验指导手册在教学过程中的可操作性三方面探查了探究性实验指导手册在教师的探究实验教学中是否有指导作用。整个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实验指导手册中开发的探究性实验具有可操作性与可重复性;(2)探究性实验指导手册中的实验开发提供了新模式;(3)探究性实验指导手册对生物教师的探究实验教学具有指导作用;(4)探究性实验指导手册能帮助学生对“动物与人体”知识的理解;(5)探究性实验指导手册能整体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特别是学生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与表达交流的能力。并针对使用探究性实验指导手册的教学活动提出如下建议:(1)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度创新;(2)让学生真正理解探究实验环节的内涵,注重学生的实践;(3)探究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评价学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探究思维;(4)关注学生不同的探究能力的水平,因材施教。

冯春艳[2](2021)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时代的科学教育也越来越强调实效性,科学教育的目标由只关注知识的获得转向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观念性思考在聚合碎片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科学素养的过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高阶思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其中“生命观念”置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首位,生命观念最具学科特色属性,是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标志和关键。然而,教师们仍未真正进入教学改革的浪潮之中,他们的教学仍旧停留于传统概念教学范式之内:重内涵轻外延、重结果轻过程、重传授轻探查、重表象轻深度。在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时代,高中生物碎片化教学必须要改革,传统概念教学必须要转型,那么,为落实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概念教学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通过生命观念这样一个概念聚合器将相关概念关联起来,交织成概念网络,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内容的深度理解。本研究聚焦于生命观念,依据概念转变理论、知识结构理论以及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三轮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并证明了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是可行的。首先,本研究利用文献法梳理了与学科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相关的研究,并对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进行概念界定,明确指出生命观念是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纵观性认识和理解,是在生物学事实、概念基础之上对概念之间关系的高度概括或对核心概念的概括性表述和系统阐释。其次,本研究以S学校为个案,通过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进行问题诊断,分析、概括出一线生物学教师们在落实“生命观念”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理解上,一线生物学教师对生命观念的内涵认识模糊;在实践上,教师们滞于传统的概念教学范畴之内:缺少促进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教学过程,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存在不足。再次,本研究基于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的深入思考,构建出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包括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价值意蕴、目标定位、内容分析,并基于与学科观念相关的理论、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最后,本研究在S学校的高一年级的X班级,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实施流程”进行了三轮行动研究,通过“确定问题——制定计划——行动实施——效果检测——总结反思”的步骤程序,不断改进和完善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培养学生形成“系统观”、“结构与功能观”等生命观念。通过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深入总结、反思,本研究得出这样五条结论: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构建形成、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提出这样四条建议:《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周绚[3](2020)在《STEAM视角下的中学生地理综合思维培养探究》文中研究指明综合思维是2017年新课标提出的四大地理核心素养之一。源于国外的STEAM教育理念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有助于学生综合认识世界,运用跨学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将STEAM教育理念应用于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论文选取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与地球仪》一节为教学内容,对引入STEAM理念进行教学案例研究。本文首先基于大量的相关文献研究,对国内外STEAM教育研究现状及地理综合思维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发现目前将STEAM教育理念与我国中学地理教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较为薄弱,因此,本文尝试利用STEAM教育理念增强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的教学效果。其次,本文在对STEAM概念和地理综合思维素养内涵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提出它们在三个方面的契合点:要素的综合性;艺术素养的要求;育人价值体现,并运用SWOT分析方法,从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个方面对采用STEAM教育培养中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进行了分析,对将STEAM教育理念对于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培养可行性进行探究。最后,构建了基于STEAM教育理论的中学地理综合思维培养教学模式,将STEAM理念融入常规中学地理教学,设计并给出了该模式下的一个地理课程教学案例,表明了该模式的可行性和实用性。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STEAM教育与中学地理综合思维素养有着内涵的共通点。(2)STEAM对于培养中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可操作性大。(3)通过教学案例以及实施评价可知STEAM理念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谭子寒[4](2020)在《YPT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随着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对于人才对需求。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正在进行中,培养探究技能,形成理性观念,“培养学生的自学技能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已成为高中物理教育的重要核心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不仅是基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而且还取决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本文的研究将从国际青年物理学家锦标赛(IYPT)比赛入手,了解并学习比赛的规则和内容的设置,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将IYPT的竞赛形式、评价方法引入到高中物理课堂中,设计出渗透IYPT理念的探究性教学模式——YPT(青年物理学家锦标赛)教学模式,以期学生在物理课堂中全程参与探究、团队对抗辩论的过程中逐渐提升物理学科素养。本文主要对核心素养、YPT(青年物理学家锦标赛)以及它的相关的概念进行界定,总结出YPT教学与培育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然后对物理学科特点进行了分析,并设计了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课堂调查问卷,最后根据调查问卷所反映的情况制定了YPT教学模式的详细案例。YPT教学模式对培育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还可以通过对抗赛的交流中学会表达、交流、质疑,感受团队合作的魅力。对教师也有着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教师技能和素养,多挖掘YPT教学的资源。

罗洁[5](2020)在《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的物理实验探究》文中研究指明以物理核心素养为核心,再认识物理实验中观察引导的作用和价值、实验过程与学生核心素养的联系、实验中科学方法显化的教学,基于此挖掘和延伸演示实验的功能,充分发挥探究性实验的过程价值。

刘洪翔[6](2019)在《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学业评价是本科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具有诊断、导向、激励和监督等功能。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但最核心的问题是导向性不够鲜明的问题,由此导致评价内容强调对现有知识的掌握而不重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评价方式方法单一等等。发展创造力是大学生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能否培养出拔尖创造性人才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探索以学业评价促进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创造教育理论、学习过程理论及多元评价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创造力培养和学业评价的关系做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存在复杂的关联关系:学业评价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具有导向、激励和监控作用,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引导因素;学业评价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是产生创造动机的重要因素;学业评价可能促进也可能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对创造力培养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情形,不同评价要素对创造力产生的影响程度也不一致。利用好课堂评价和课程结业考试两个评价环节对于创造力培养有关键性的意义。对学业评价内部各环节、各要素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评价理念主要影响创造环境的创建、评价主体主要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评价反馈主要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品质的培养。以BJ大学和NC大学作为改革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典型案例,分析其主要做法与成效,找寻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BJ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尊重选择、多元融合”,NC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两所学校都非常重视发挥学业评价的导向作用,通过积极调整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来培养创造性人才。利用《威廉斯创造力测验量表》和自编问卷对16所高校120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我国高校开展学业评价改革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现状。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学业评价中不重视创造力评价与大学生创造力不足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偏好不同课程测试题目类型的学生、偏好不同课程结业考试方式的学生在创造力发展水平上均存在显着差异。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主要存在导向性不强、过程性忽视、融合性不够、成效性不好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对学生个性发展引导不够、对考核的内容缺乏科学监管、评价方式创新受到多方掣肘等等。基于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借鉴我国多元评价理论和创造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从改革学业评价的五大要素提出我国高校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与实施建议。建议多渠道地开展学业评价改革: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在具体的评价环节中,课程学习评价要根据课程性质、目标、教学方式的不同,采取灵活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在评价目的上要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在评价内容上要适度增加创造力的考察,在评价方式上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综合素质评价可建立“基础+分类评价”的评价模式。

许贤国[7](2019)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分析》文中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是一门以实验探究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其中的很多知识点都是以实验的形式所呈现的。当前,在现代教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已经成为了高中生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和素养。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大多数高中物理教师会通过讲解或者示范的方式为学生开展实验教学活动,很难使学生真正参与进去,无法得到创新能力的提高。针对这样的教学情况,教师可以将实验作为载体,有意识培养学生形成创新能力。本文就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展开了一系列的分析。

宋雪龄[8](2019)在《高校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愈加凸显,社会对文科人才的素养和能力也呈现高企盼和高标准。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下,高校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作为本科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国家人才战略和培养机制的突破与创新,正渐趋成为培育创新型文科人才的基地、孵化跨学科教学科研的摇篮和践行社会服务的平台,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助推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等方面均有着重要作用。经过十年的发展,我国高校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已经取得阶段性成就。然而,纵观整体发展状况仍存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不受重视、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路径不清晰、功能定位单一等困境亟待解决和突破。基于此,本文选取首批国家级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为研究对象,以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实地调研法等方法为工具开展研究。首先,在明晰概念和梳理理论基础上,分析新时期促成华南理工大学建设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的驱动机制。再次,探析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的中心建设路径选择。而后,凝练实践的主要特征、分析成效与问题,深化建设的认知。最后,结合我国高校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实际困境和问题,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通过调查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1)华南理工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探索的驱动机制为环境挑战、外部保障、发展潜能以及内部激发四个维度的作用结果,即时代发展对文科教育提出新要求、国家政策及资金提供建设的外部保障、学校前期发展奠定了建设的各种资源以及中心为实现育人使命而积极行动。(2)中心通过更新实验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文科综合实验教学新模式、拓展实践创新人才成长新渠道以及建立实验教学管理新机制等四个路径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探索和实践。(3)中心建设的实践路径呈现着内涵式创新发展的特征,集中表现为教育理念注重价值取向的统筹耦合、教改路径重视开放式与综合化、培育路径关注协同化与人文性和保障路径注重集成化与效益性。(4)从以创新观念为先导,进行合理规划建设;以实验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推动跨学科融合,深化文科综合实验教学内涵;注重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发展,实现中心多功能性质;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保障发展的合力等四个方面得出启示和对策,至此为其他院校建设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提供借鉴和可行性路径。

胡恩萍[9](2019)在《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 ——以在临夏州H中学的实践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探究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科学探究能力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能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是基础教育承载的重要使命和根本任务,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探究性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深入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新时代的基本要求。为了深入推进探究性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研究首先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查阅;其次,通过教师访谈及课堂观察了解初中生生物学实验探究能力现状,并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再次,针对问题与不足,在参考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访谈教师提供的教学建议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并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运用观察法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度、动手操作等进行评估;运用测量法评估学生各学习阶段的探究能力;运用案例研究法对教学案例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和反思。实践结束后,通过课堂观察、学生实验报告单、探究性实验试题及初中生生物学实验探究能力水平调查问卷等综合分析探究性实验教学效果。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已具备较强的生物学实验探究能力,并且探究能力各维度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说明六种探究能力相互关联,对子能力的分解培养有助于整体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实践效果也证明本研究提出的教学策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可以为一线生物学教师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但是,研究过程中由于缺乏教学经验、研究时间短等原因,使得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后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做进一步的改进。

胡航[10](2017)在《技术促进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和实践给予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然其是否真的促进了学习者发展,学校教育并未完全给出积极的反馈。小学数学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构成,其学习品质受到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广泛关注。研究围绕“技术促进深度学习”这一核心命题,以小学数学为载体,深入学科内部,探索技术促进学科教学的有效范式。据此,确定了研究问题:一是小学数学深度学习品质如何表征?二是技术如何促进小学数学深度学习?三是技术促进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机理是什么?研究运用文献分析、准实验研究、实验研究、问卷与访谈等方法,经历了四个研究阶段:第1部分文献分析。确立了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框架等内容(绪论),厘清了CTCL研究范式、深度学习和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关系(第一章)。第2部分诊断性研究。运用已有量表,聚焦小学生数学学习策略和认知结构,开发了小学数学可视化诊断系统,对四城市小学生数学学习品质现状进行了评测,为实证研究提供了评估工具和方法(第二章)。第3部分实证研究。运用准实验和实验研究,在不同水平学校和不同年级中先后进行了3个课堂实验,每个实验均每天1学时,持续1个月。实验对学业成绩、学习策略、认知结构、眼动、ERP脑电、学习者注意力与学习者互赖关系等数据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具体如下:一是多变量探索性实验,确立了技术促进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第三章);二是针对“学习内容”的验证性实验,其变量为“深度学习内容构成及其数字化资源表征”;三是针对“学习方式”的验证性实验,其变量为“个性化-合作”学习(第四章)。第4部分范式构建与理论总结。通过实证研究,归纳了技术促进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操作范式(第五章),包括针对“学习内容”的“4S”学习内容构成、课程重构框架、S-DIP资源表征态、CRF资源开发模式;针对“学习方式”的PCL设计原型与PCL模型等;解析了深度学习发生过程与设计模型S-ACIG,析出技术促进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发生机理,明确了深度学习中的技术使能,形成了课堂深度学习的实践框架(第六章),并总结了整个研究的结论、成果、不足与下一步研究计划(结论与展望)。针对三个研究问题,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一是认知(学业成绩等)、生理(眼动等)和情感(学习者互赖关系等)三个层面共同表征深度学习;二是“4S”学习内容构成及其资源表征促进了知识的多样态呈现并与深度学习过程契合;“个性化-合作”学习方式促进学习者基于个性的社会化过程发生;三是“分布式交互中数形转化”是技术促进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发生机理。研究中实验组在认知、生理和情感三个层面都获得了较显着的发展;操作范式具有较强的可推广性,丰富了技术促进学科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二、以探索性实验为载体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探索性实验为载体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生物学“动物与人体”主题探究性实验的开发与指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方法与过程
    1.6 研究意义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3 探究性实验开发
    3.1 探究性实验设计原则
    3.2 实验内容选择
4 探究性实验指导
    4.1 实验指导手册编写指导思路
    4.2 实验指导手册内容与编写步骤
5 应用探究性实验指导手册的教学实践研究
    5.1 研究方案
    5.2 初中生生物探究能力测试题与教师访谈提纲编制
    5.3 教学案例实施及分析
6 实践研究结果对比分析
    6.1 学生探究能力变化分析
    6.2 学生生物知识掌握情况变化
    6.3 探究性实验指导手册的指导作用分析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实验指导手册
    附录2 初中生生物探究能力测试题
    附录3 初中生生物探究能力测试题答案及赋值
    附录4 探究性实验指导手册指导作用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2)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一)科学教育对于深度理解的需要
        (二)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诉求
        (三)高中生物学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
        (四)传统概念教学转型的现实指向
        (五)个人对于生命观念的研究旨趣
    二、 研究问题
        (一)研究的基本问题
        (二)研究的具体问题
    三、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 概念界定
        (一)核心概念
        (二)相关概念
        (三)小结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 有关学科观念的研究
        (一)学科观念基本内涵的研究
        (二)学科观念构建的教学的研究
    二、 有关生命观念的研究
        (一)生命观念内涵的研究
        (二)生命观念教学的研究
        (三)生命观念评价的研究
    三、 有关概念教学的研究
        (一)关于前概念的研究
        (二)国外概念转变理论的研究
        (三)国外概念转变教学的相关研究
        (四)国内概念教学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对象的选取
        (一)S学校的基本情况介绍
        (二)选取S学校的原因分析
    三、 研究取向
        (一)质的研究
        (二)个案研究
    四、 具体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访谈法
        (三)观察法
        (四)文本分析法
        (五)行动研究法
    五、 研究过程与资料分析
        (一)身处研究现场——研究者的双重身份
        (二)资料搜集与整理
    六、 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一)研究的效度
        (二)研究的伦理
第三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
    一、 理解上的偏颇:对内涵认识模糊
        (一)对生命观念定义的理解偏于一隅
        (二)对生命观念的具体内容认识不清
    二、 实践上的退缩:滞于传统概念教学
        (一)单向度传授概念,缺少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过程
        (二)面面俱到理概念,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
        (三)重重测试考概念,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不足
    三、 理解与实践困境之因
        (一)自身之维:思维与行为的怯于尝试
        (二)环境之维:学校与社会的压力制约
第四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
    一、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概念转变理论
        (二)知识结构理论
        (三)逆向教学设计理论
    二、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价值意蕴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事物的深度理解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
        (三)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科学的世界观
        (四)有利于教师精简教学内容
        (五)有利于教师重构教学方式
    三、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目标定位
        (一)高中生物学中生命观念的内涵
        (二)确定高中生物学中的观念目标
        (三)对观念素养层级水平的分析
        (四)基于“理解”指向表达与应用
        (五)生命观念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
    四、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内容分析
        (一)高中生物学科内容特点分析
        (二)系统分析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生命观念
        (三)解析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中的生命观念
    五、 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分析
        (一)对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的整体性分析
        (二)本研究构建的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模型
    六、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
        (一)单元教学是实现生命观念整体素养的优选路径
        (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系统分析
        (三)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阶段阐释
第五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一轮行动研究:尝试与探索
    一、 对教与学的分析
        (一)教学分析
        (二)学情分析
    二、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三、 制定行动计划
        (一)确定行动目标
        (二)确定研究对象
        (三)制定行动计划
    四、 行动实施
        (一)系统提取
        (二)揭示前概念
        (三)激发元认知
        (四)抽象概括
    五、 效果检测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六、 总结反思
        (一)研究成效
        (二)反思不足
第六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与改进
    一、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二、 制定行动计划
        (一)确定行动目标
        (二)制定行动计划
    三、 行动实施
        (一)任务型预习的教学实施
        (二)活动化教学策略的实施
        (三)加强表达指导的教学实施
        (四)精简教学内容的教学实施
    四、 效果检测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五、 总结反思
        (一)研究成效
        (二)反思不足
第七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三轮行动研究:提升与应用
    一、 第三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二、 制定行动计划
        (一)确定行动目标
        (二)制定行动计划
    三、 行动实施
        (一)设计任务型学习活动
        (二)针对任务型学习活设计表现性评价
        (三)角色扮演学习活动的实施
        (四)方案设计学习活动的实施
    四、 效果检测
        (一)对任务型学习活动的效果分析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的效果分析
    五、 基于整体行动研究的总结反思
        (一)研究成效
        (二)研究反思
第八章 结论与反思
    一、 研究结论
        (一)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
        (二)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而构建形成
        (三)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
        (四)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
        (五)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
    二、 研究建议
        (一)《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
        (二)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
        (三)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
        (四)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三、 研究不足
        (一)缺乏对更大范围内的高中生物学教师的调查
        (二)教学行动研究的范畴需进一步扩大
        (三)在考查学生生命观念形成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 研究展望
        (一)促使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与深度学习的有机融合
        (二)持续推进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STEAM视角下的中学生地理综合思维培养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2 新课程改革趋势
        1.2.1 中学地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1.2.2 STEAM教育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对培养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研究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小结
第2章 STEAM教育与地理综合思维的概述
    2.1 STEAM
    2.2 STEAM素养
    2.3 STEAM教育特点
        2.3.1 跨学科性
        2.3.2 实践性
        2.3.3 情境性
        2.3.4 协作性
    2.4 地理综合思维
    2.5 小结
第3章 STEAM教育培养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可行性分析
    3.1 SWOT方法论
    3.2 SWOT分析过程
    3.3 STEAM教育对培养中学地理综合素养的建议
    3.4 小结
第4章 STEAM视角下中学生培养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教学设计
    4.1 STEAM视角下中学生培养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教学模式构建
        4.1.1 STEAM视角下的中学地理综合思维培养教学模式设计
    4.2 STEAM教育理念培养中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教学案例设计
        4.2.1 实验内容选择
        4.2.2 课程标准和内容分析
        4.2.3 教学对象分析
        4.2.4 教学案例设计
        4.2.5 教学评价
    4.3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4)YPT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YPT教育简介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二)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三)IYPT与 YPT
        (四)YPT教育以及教育功能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研究性学习理论
        (二)创新教育理论
        (三)物理学科特点分析
    三、高中物理展开YPT教学的重要性
第三章 高中物理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一、调研目的与实施
        (一)调研目的
        (二)调查问卷的实施
    二、调查问卷统计和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统计
        (二)调查问卷的分析
第四章 YPT教学模式
    一、理论依据
        (一)合作学习
        (二)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
    二、教学目标
    三、操作程序
        (一)YPT比赛流程
        (二)YPT教学实施
    四、实现条件
        (一)对学校的要求
        (二)对高中教师的要求
        (三)对学生的要求
    五、教学评价
        (一)IYPT评分
        (二)YPT教学的表现性评价
    六、YPT教学的课程内容选择与课程教学资源
        (一)课程内容选择
        (二)课程教学资源
第五章 高中物理YPT教学实践
    一、案例设计
        (一)案例1“牛顿第二定律”
        (二)案例2“机械能守恒定律”
    二、实践过程以及效果
        (一)教学实践过程
        (二)课堂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的物理实验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物理核心素养内涵
    1. 物理观念
    2. 科学思维
    3. 科学探究
    4. 科学态度与责任
二、物理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物理实验
    1. 物理实验中的观察与引导
    2. 物理实验过程
    3. 物理实验教学中科学方法的显化
三、物理实验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探索
    1. 演示实验的功能演化与延伸
    2. 发挥探究性实验过程的价值
    3. 基于生活的探索性实验的启发

(6)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
第一章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关联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的理论及其要素
        一、学业评价的理论
        二、学业评价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复杂关联
        一、创造力是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
        二、学业评价作为情境因素对学业收获的重要影响
        三、学业评价对创造力培养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
        四、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模型的初步构建
第二章 学业评价影响创造力培养的作用机理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保障作用
        一、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清晰的导向
        二、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适度的激励
        三、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必要的监控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动力源泉
        一、评价主体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
        二、评价反馈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
        三、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的发展
    第三节 关键性评价环节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场域
        一、课堂评价及时有效激发学生创造灵感
        二、课程结业考试灵活考察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第三章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实践:两所高校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BJ大学“尊重选择多元融合”学业评价
        一、明确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理念
        二、强调过程和方式多样的课程学习评价
        三、注重层次性和差异性的激励性评价
        四、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五、成效、培养特色与建议
    第二节 NC大学“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学业评价
        一、规范常规评价为创造力发展奠定基础
        二、重视创造力评价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实行个性化育人培养拔尖创造性人才
        四、成效、归因与建议
    第三节 从高校学业评价改革案例中得到的启示
        一、转变人才评价观念营造良好的创造环境
        二、激发学生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创造动力
        三、改革学业评价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手段
        四、提升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学与评价能力
第四章 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不足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对16所学校调查的数据分析
        一、调查的工具与对象
        二、调查的数据分析
    第二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终结性评价手段单一,考察创造力的导向性不强
        二、形成性评价内容不精,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
        三、创造力评价渐被关注,与学科教学渗透融合不够
        四、激励性评价正常开展,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有限
    第三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微弱的原因分析
        一、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
        二、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
        三、学生的个性发展缺乏充分引导
        四、评价的内容标准缺乏科学监管
        五、评价方式的创新受到多方掣肘
第五章 对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进一步改革建议
    第一节 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
        一、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
        二、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
        三、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四、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
        五、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
    第二节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构建与改革建议
        一、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的整体化构建
        二、促进创造力培养的课程学习评价的改革建议
        三、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综合类学业评价的改革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将生活元素作为切入点启发学生提出质疑
二、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实验探究活动
三、以探索性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引导学生改进实验方法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五、用信息技术演示典型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

(8)高校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现有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主要内容
        (三)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
第二章 高校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的理论概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文科综合
        (二)文科综合实验教学
        (三)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
    二、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的基本特征与意义
        (一)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的基本特征
        (二)建设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的意义
    三、相关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协同创新理论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华南理工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探索的驱动机制
    一、背景概述
        (一)基本情况
        (二)发展历程
    二、驱动机制
        (一)环境挑战:社会对文科教育凸显高要求
        (二)外部保障:国家的战略导向及经费支持
        (三)发展潜能:学校前期发展沉淀建设基础
        (四)内在激发:中心实现育人使命积极行动
    三、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华南理工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实践路径分析
    一、价值路径:更新实验教育教学理念
        (一)中心定位思路
        (二)实验教学理念
        (三)教学管理理念
    二、教改路径:创新文科综合实验教学新模式
        (一)实验课程体系
        (二)实验教学内容
        (三)实验教学方法
        (四)实验教学评价
    三、培育路径:拓展实践创新人才成长新渠道
        (一)以学科为依托,促进学研融合
        (二)以社团为支点,连结第二课堂
        (三)面向社会情境,联动校外实践
    四、保障路径:建立文科实验教学管理新机制
        (一)改革机构制度,虚实结合提高管理效率
        (二)优化队伍结构,加强实验教学师资建设
        (三)搭建管理平台,软硬件打造以支撑教学
        (四)构建内部管理质量监控模型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华南理工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评析
    一、主要特征
        (一)教育理念注重价值取向的统筹耦合
        (二)教学模式构建重视开放式与综合化
        (三)培育途径拓展关注协同化与人文性
        (四)保障资源建设注重集成化与效益性
    二、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设施经费压力较大
        (二)物理空间缺乏聚积统合
        (三)外部标准游离特色发展
    三、实施成效
        (一)文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
        (二)文科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增强
        (三)文科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提升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华南理工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启示
    一、以创新观念为先导,合理规划建设发展
        (一)以创新观念为先导
        (二)进行科学规划建设
    二、以教学改革为突破,积极推动学科融合
        (一)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不断探索实验教学规律
        (二)推动跨学科课程开发,深化文科综合建设内涵
    三、耦合三位一体,实现多功能性质
        (一)促进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三位一体发展
        (二)实现中心的多功能性质,积极扩大示范辐射
    四、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保障发展合力
        (一)宏观层面
        (二)中观层面
        (三)微观层面
    五、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 ——以在临夏州H中学的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1.培养探究能力符合课程理念的要求
        2.培养探究能力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3.培养探究能力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1.探究
        2.探究性实验
        3.探究能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理论基础
        1.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2.杜威“从做中学”理论
        3.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
三、研究设计及实施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实施
四、初中生生物学实验探究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初中生生物学实验探究能力现状
        1.科学探究思路不清晰
        2.动手操作能力差
        3.欠缺问题意识
        4.小组合作意识弱
    (二)初中生生物学实验探究能力现状原因分析
        1.教师对生物学不够重视,探究性实验教学流于形式
        2.生物学课时紧张,学生实验机会少
        3.实验教学观念落后,忽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4.小组评价不及时,组员分工不明确
五、初中生生物学实验探究能力现状的改善策略
    (一)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教学策略
        1.结合生物学实验,提出问题
        2.结合生活现象,提出问题
    (二)培养学生作出假设能力的教学策略
        1.示范假设过程,引导学生作出假设
        2.提供背景知识,拓展学生视野
    (三)培养学生制订计划能力的教学策略
        1.明确对照实验设计原则
        2.细化对照实验设计步骤
    (四)培养学生实施计划能力的教学策略
        1.积极开展学生实验,加强课外实验及模型制作
        2.强化小组合作体系,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3.以生活现象为素材,养成及时记录的习惯
    (五)培养学生得出结论能力的教学策略
        1.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2.以数据资料为载体,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六)培养学生表达与交流能力的教学策略
        1.营造较自由、轻松的课堂环境,多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2.制定小组、个人回答加分标准,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六、培养初中生生物学实验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
    (一)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实践研究
    (二)培养学生作出假设能力的实践研究
    (三)培养学生制订计划能力的实践研究
    (四)培养学生实施计划能力的实践研究
    (五)培养学生得出结论能力的实践研究
    (六)培养学生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实践研究
七、初中生生物学实验探究能力提升效果分析
    (一)初中生生物学实验探究能力各维度分析
    (二)初中生生物学实验探究能力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三)初中生生物学实验探究能力在性别之间的差异性比较
    (四)初中生生物学实验探究能力整体分析
八、总结与反思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技术促进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定位
    三、研究问题
    四、核心概念界定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论文框架
    七、研究意义与创新
第一章 研究基础
    本章导言
    第一节 CTCL:研究的指导框架
        一、CTCL的内涵
        二、CTCL研究新进展
    第二节 深度学习:研究的着力点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
        二、深度学习与个性化学习、自适应学习和能动学习
        三、深度学习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四、深度学习研究的学校案例
        五、本研究中深度学习的研究基调
    第三节 小学数学:研究的学科载体
        一、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进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现状的审视
    小结
第二章 小学数学深度学习品质的可视化诊断
    本章导言
    第一节 深度学习品质的内涵与构成
        一、深度学习品质的内涵
        二、深度学习品质的构成
    第二节 小学生数学学习策略可视化诊断
        一、学习策略与深度学习
        二、小学数学学习策略诊断量表
        三、诊断系统概述
        四、诊断设计与实施
        五、数据分析
        六、研究结论
    第三节 小学生数学认知结构可视化诊断
        一、诊断系统概述
        二、诊断设计与实施
        三、数据分析
        五、诊断结论
    第四节 学习策略、认知结构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
        一、研究设计
        二、数据分析
        三、研究结论
    小结
第三章 技术促进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主要影响因素探测
    本章导言
    第一节 实验设计与实施
        一、实验设计
        二、实验实施
    第二节 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学业成绩数据
        二、ERP脑电数据
        三、学习策略与认知结构数据
        四、学业成绩与四个研究变量相关性数据
    第三节 实验结论及下一步工作
        一、实验结论
        二、关于实验结论的进一步思考
        三、研究下一步工作
    小结
第四章 技术促进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课堂验证
    本章导言
    第一节“4S”学习内容及其资源表征的实验设计与实施
        一、实验设计
        二、实验实施
        三、数据分析
        四、实验结论
    第二节“个性化-合作”学习方式的实验设计与实施
        一、实验设计
        二、实验实施
        三、数据分析
        四、实验结论
    小结
第五章 技术促进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操作范式
    本章导言
    第一节 小学数学深度学习内容的构成与重构策略
        一、理论分析
        二、深度学习内容的构成要素、结构与特征
        三、深度学习内容重构的框架、策略与价值
    第二节 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资源的表征方法与开发模式
        一、理论分析
        二、深度学习资源表征方法
        三、深度学习资源开发模式
        四、深度学习资源的内涵及应用策略
    第三节 小学数学“个性化-合作”学习的内涵、模型与策略
        一、理论分析
        二、“个性化-合作”学习的要素与结构
        三、“个性化-合作”学习的内涵与模型
        四、“个性化-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与价值
    小结
第六章 技术促进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机理与实践框架
    本章导言
    第一节 技术促进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机理
        一、深度学习过程解析
        二、深度学习(数学)的发生机理
        三、深度学习的技术使能
        四、深度学习课堂属性
    第二节 技术促进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实践框架
        一、实践框架
        二、实践策略
        三、研究建议
    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成果
    三、研究不足
    四、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四、以探索性实验为载体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生物学“动物与人体”主题探究性实验的开发与指导研究[D]. 张利.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D]. 冯春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STEAM视角下的中学生地理综合思维培养探究[D]. 周绚.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4]YPT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D]. 谭子寒.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5]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的物理实验探究[J]. 罗洁. 教学与管理, 2020(15)
  • [6]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D]. 刘洪翔.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7]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分析[J]. 许贤国. 高考, 2019(22)
  • [8]高校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D]. 宋雪龄.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9]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 ——以在临夏州H中学的实践为例[D]. 胡恩萍.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10]技术促进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实证研究[D]. 胡航.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以探索性实验为载体培养中学生科研能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