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测控局域网分布式系统的测试管理软件开发

基于测控局域网分布式系统的测试管理软件开发

一、基于测控局域网集散系统的试验管理软件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赵鹏亚[1](2020)在《自动变速器实物在环系统测控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动变速器作为现代汽车发展的标志之一,其控制器TCU(Transmission Control Unit)的性能直接影响着汽车的动力性和经济性等性能指标。因此,TCU的研发是自动变速器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也是技术瓶颈。性能和功能测试是产品研发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目前自动变速器室内测试主要集中于台架测试和HiL(Hardware-in-the-Loop)测试,台架测试更多地用于变速箱本体的性能测试,而HiL测试只能对控制器TCU进行一些功能性和趋势性验证。基于此,课题组提出了自动变速器实物在环系统测试方案,融合HiL仿真平台及高性能试验台于一体,模拟被测对象所面临的真实整车运行环境,对TCU的控制策略进行快速开发和验证,研发后期在室内完成一部分TCU标定匹配工作。自动变速器实物在环系统集成度高,测控系统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集控制和测量于一体,实现仿真模型对试验台的自动化控制。为了保证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提高控制性能,本文主要对自动变速器实物在环系统测控系统进行针对性研究。论文首先分析自动变速器实物在环系统架构和原理,提出测控系统功能需求并设计测控系统总体方案;其次,建立了实时仿真平台LabCar和试验台之间的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总线通信网络,搭建了FIR低通滤波器对采样数据进行数字滤波处理,并开发了整套实物在环仿真模型和测控页面,实现仿真模型对试验台的自动化控制;然后,通过试验分析了自动变速器试验台的响应特性,发现驱动、负载电机不能严格跟踪仿真模型实时计算出的目标指令,表现为一定时间滞后和幅值衰减,基于此,设计了基于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算法的控制环节对目标指令进行跟踪校正,并对校正控制效果进行仿真分析;接着,对试验台驱动转速、加载转矩关联系统进行解耦控制,通过试验分析和曲线拟合的方法估算转速、转矩之间的耦合关系,设计了基于前馈补偿解耦的转速、转矩解耦补偿器;最后,根据试验台性能指标选择合适的试验工况,对转速控制器、转矩控制器及解耦补偿器进行实物在环模拟试验验证。

王辉[2](2016)在《基于WEB访问的分布式电源并网监控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Electric Resources,DER)具有绿色环保、分布灵活等特点,可以弥补大电网运行模式的不足,因而受到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随着DER并网容量的不断增加,DER会给大电网的运行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而现有监控系统主要应用于大型电站,成本较高、安装复杂且灵活性较差,难以广泛应用于DER并网系统。为此,亟需探索DER并网监控新模式,研究并网监控关键技术,开发出一套成本较低、灵活性高的DER并网监控系统,从而保障DER的安全可靠运行。本文针对DER并网运行特点,研究了DER并网监控关键技术,分析了DER并网监控需求与设计原则,提出了一种基于WEB访问的分布式电源并网监控新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该种模式的DER并网监控系统。基于WEB访问的分布式电源并网监控采用B/S架构、分层次设计、模块化开发的分析方法。DER并网监控关键技术,主要从WEB访问技术、嵌入式数据库技术、电能计量技术、反孤岛保护及不平衡功率控制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设计方面采用三层次结构模型,主要包括WEB监控层、WEB功能层、设备物理层;其功能模块包括CPU模块、I/O模块、嵌入式数据库模块。监控平台开发采用插板式结构,主要由CPU插板、AI插板、DO插板、DI插板组成,有利于增强监控系统的可靠性及兼容性;软件系统采用层次化结构,应用程序通过API访问底层资源。整个监控系统搭载?clinux2.6系统,移植开发Boa服务器、CGIC函数库与miniSQL数据库,具备实时监控DER运行信息和远程访问能力。最后在分布式电源并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开发的DER并网监控系统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该监控系统能够有效地监控DER并网运行。基于WEB访问的分布式电源并网监控系统,具备远程用户登录、三遥、反孤岛保护与不平衡功率控制、电能计量等功能,可解决常规监控系统灵活性较差这一问题,实现通过客户端浏览器对DER并网运行系统的实时监控。与现有电力监控系统相比,该监控系统能够节约监控主站、子站及通信网络建设成本,具有微型化、低成本的特点;采用WEB访问技术,可以远程访问监控系统,具备较高的灵活性与可靠性,在保障DER安全可靠运行的同时,可将运行参数直观地显示在WEB界面。因此,该种模式的监控系统能够保障DER安全稳定运行,减小DER接入对大电网的冲击,实现DER与大电网优势互补,对促进DER大规模并网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顾苗,刘劲松[3](2008)在《小型热真空试验设备网络化集群测控技术》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航天器部组件试验任务的日益增多,在人员少的情况下,高效率地完成型号任务的需求十分迫切。文章介绍了小型热真空试验设备网络化集群测控的方法与技术,以某小型热真空试验设备群为例,针对其接口复杂、数据量大、地理位置分散且要求集中管理的特点,详细阐述了采用混合B/S模式与C/S模式的网络化测控技术来实现小型热真空试验设备群集群测控的功能。该技术已在小型热真空试验设备的集群控制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袁雪[4](2008)在《基于LabVIEW的生物发酵过程远程监控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微生物发酵工程是生化工程和现代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基础。发酵过程测控系统是发酵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发酵过程生产。通过测控系统对发酵过程实施有效的监测与控制,确保发酵过程生产正常运行,提高发酵的产量和质量。随着微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发酵工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迫切要求对发酵过程进行先进的控制和优化。目前,Labview在发酵过程在线监测与自动化控制领域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应用,并越来越受到欢迎,但是大多数研究以上下位机的控制方式为主,对发酵过程进行异地网络化监控少有报道,同时,随着Internet技术与Web数据库技术的迅速发展,建立开放式、可扩展的远程监控系统已成为现实,基于网络的数据共享、数据发布以及远程监控是大势所趋。由于Labview能方便地与Internet相连,为数据的自动采集和远程实时监测提供了一种理想的解决方案,本课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对上下位机的控制方式进行了改进,研究并实现了基于Internet的生物发酵过程远程监控。整个系统采用模块化、层次化的设计方法,综合利用了传感器技术、可编程逻辑控制技术、数据采集、RS-485总线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具有接口简单、适应性强、升级扩展方便等特点,具有良好的开放性。本文首先阐述了监控系统总体设计思想,详细论述了系统硬件构成和软件设计思想及实现,该系统利用上位机作为服务器,网络上的任意一台PC机作为客户端,采用LabVIEW 7.1作为前台开发工具,以SQL Server 2000作为后台数据库,以PLC作为下位机,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主要分为八个模块:参数设置模块、数据采集模块、网络通信模块、监测报警模块、实时曲线监控模块、数据分析处理模块、结果分析和用户管理模块。实现了对发酵过程多个信号参量采集、处理、分析和显示。此外,还对基于CGI、RDA、ActiveX、TCP/IP、DataSocket远程测控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这几种技术在实时性、远程控制、开发难度和可靠性方面的性能比较,得出DataSocket技术更符合本远程测控系统设计的要求,研究了基于C/S模式的网络实时监控系统关键技术,并以此实现了远程测控端对多个测试点的实时监控。

王世秋[5](2006)在《高性能浅海平台测控系统研究》文中认为油气作为国家的战略资源,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浅海大陆架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这部分资源尚处于初期开发阶段。海洋石油开发公司所管辖的埕岛油田多年来产量一直保持在200万吨以上,是一个拥有良好开发前景的浅海油田。油田采用无人值守的采油模式,该模式拥有国内外其它海上油田采油模式所不可比拟的优点。本文着重讲述了高性能浅海平台测控方案的论证及研究,并对研制开发的系统进行了描述,最后分析了该系统的应用效果。 为创建一个高性能的面向浅海平台的测控系统,满足浅海平台无人值守生产管理的需要。本文采用了分层管理、分层控制的思想进行滩海油田测控系统设计。按照实际技术水平、管理需求、规模大小、近程和远程进行选择和层次的分配。结合集散控制系统的特点,把系统分为组织级、监控级、现场级。组织级可通过人机接口与管理人员进行友好的人机管理决策,对下可监视指导协调级和现场级的所有行为,其管理程度最高,在该级是把自动化测控系统与数字化联动视频监控系统相结合来作为测控系统的补充和完善,便于操作人员准确及时地了解现场实际情况。监控级主要负责组织级下达的任务或命令,保证和维持执行级中各控制器的正常运行。现场级是由RTU实现,该级负责产生直接的控制信号,通过执行机构作用于被控对象,精确的控制算法在这一层予以实现,其工作精度最高。浅海平台测控系统依靠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将计算机与PLC有机结合,实现了无人值守采油模式。 目前,浅海平台测控系统已实现40座井组平台的生产监控,建造了两座中心平台和一座陆地中心站。该系统运行状况良好,取得了一定的技术进步和较显着的经济效益。 采用本测控模式为浅海平台的远程监控提供了一套完整、通用的解决方案,该设计方案行之有效,已在胜利埕岛油田投入使用,并可推广到辽河、大港等国内浅海油田。

夏均忠[6](2005)在《基于网络的军车安全性能智能检测和隐患预警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以军用车辆安全性能检测线计算机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构建军车安全环保检测数字化平台。研究智能检测系统信号的提取与处理方法,多工位智能检测同步调度算法,提高控制系统软件开发效率的方法。整合军车检测站检测信息和管理信息,以及利用模糊集理论对车辆安全性能进行模糊综合评定,对车辆安全隐患预警。研究开发了基于网络的军车安全环保检测系统,并应用于军队车辆检测。通过分析与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基于网络的军车安全环保检测数字化平台的构建。为由基于分布式的在线检测向基于网络的汽车远程在线检测模式转换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拓展了新一代汽车检测系统的内涵。(2)软测量技术应用于汽车安全检测设备模拟输出信号的在线处理。基于回归分析的软测量技术通过分析测量得到的间接数据,获取主导变量值,能够在线解决智能仪器存在的非线性问题。(3)虚拟检测技术与实时多任务处理方法应用于多工位同步实时检测调度。通过采用虚拟检测技术和多线程技术,检测线各工位之间的检测流程相对独立并相互协调,车辆检测能力大为提高。(4)测控一体化的集成技术——COTS组件技术用于提高军用测控软件的开发效率。基于COTS组件的系统硬件和软件集成,以及测控软件集成标准化,为实现测控一体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5)汽车检测控制网络与信息管理网络的集成,满足车辆检测信息的交换与共享。提出基于C/S、B/S混合模式的车辆检测系统网络体系结构。(6)模糊综合评价应用于汽车安全性能的综合评定,对车辆安全隐患进行预警。利用模糊集理论对车辆的安全性能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全面考虑影响汽车安全性能的各项因素;提出模糊信息密度的概念,对于某一指标参数,模糊信息密度越大,测量误差允许范围越大;对车辆安全性能的影响因素建立了层次分析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素权重。

晋荣超[7](2004)在《基于UML的风洞测控管理软件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测控系统是风洞试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测控管理软件是实现风洞试验自动化测控的关键。遵循基于UML的软件开发过程,可以有效提高应用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 从“8m×6m风洞测控管理软件研制”工程实际出发,论文主要工作包括: 1.面向对象技术和UML建模研究。对UML统一建模语言进行了探讨,对UML统一建模语言的静态、动态建模机制进行了研究; 2.面向对象软件开发过程研究。对常用的软件开发过程模型进行了探讨,并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在统一软件开发过程(RUP)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际需要,提出了一种基于UML的面向对象软件开发过程用于指导测控管理软件的研制。 3.应用软件开发实践。采用基于UML的面向对象软件开发过程,高效地完成了8m×6m风洞测控管理软件研制。 风洞测控管理软件系统,克服了原有软件系统的不足,很好地满足了风洞试验的功能和性能需要。该软件系统开发成功后即刻投入了试验应用,先后完成了20余项风洞型号试验的测控任务,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晋荣超,刘忠华,李明,马军,张卫国[8](2003)在《基于测控局域网集散系统的试验管理软件研制》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8m×6m风洞试验管理软件的总体结构,讨论了该软件系统中局域网和主要子系统的设计和功能实现。该软件系统充分发挥了测控局域网集散系统的优势,实现了对风洞试验中试验流程和试验数据的集中管理,实现了对角度、速压以及数据采集等环节的分散控制,具有可靠性高、扩展性好、灵活性强等特点,形成了一套功能丰富、运行高效的试验管理软件系统。目前,该系统已成功用于风洞试验中,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黄松华[9](2005)在《基于ANN和DCS的混凝土搅拌站测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在传感技术与自动检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混凝土搅拌站的核心,测控系统在计量精确、控制可靠、管理方便等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用户对搅拌站的要求由过去主要侧重于降低劳动强度和提高混凝土生产能力,向运行安全可靠、操作界面友好和提高混凝土生产的质量等方面转变。 本文针对搅拌站当前存在的影响混凝土生产质量的计量误差、计算机集中控制潜在的可靠性风险以及管理功能方面的不足进行研究和设计。首先对混凝土搅拌站的发展、生产工艺、测控系统的国内外现状等进行了全面论述,并进行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和集散控制系统对测控系统总体设计。然后分析了神经网络BP算法在收敛方面的不足,并针对其不足结合基于正交算子的遗传算法进行改进。接着对混凝土搅拌站的称重系统进行分析、选型和设计,并采用上面阐述的改进神经网络算法对称重系统测量结果中的静态非线性误差和动态滞后误差进行补偿研究。最后根据混凝土搅拌站的工艺流程,进行PLC系统的设计,并采用iFix组态软件,设计一组生产管理、配方管理、报表和其他功能窗口等动静态界面。 本文通过对BP神经网络在误差补偿方面的Matlab仿真及整个测控系统的研究设计,有效提高了混凝土搅拌站的计量精度、控制可靠性及其管理的能力。

李跃华[10](2004)在《广播设备微机监控系统组网结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播设备微机监控系统的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一个集广播发射设备监测、自动控制、报警保护、远程监控于一体的系统。 本文在对广播自动监控领域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集散型控制系统、可编程控制器和局域网进行了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PLC的、局域网结构的分布式自动监控系统。根据泰山转播台设备的实际情况和实时监控系统的功能要求,给出了总体设计方案,绘制出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广播设备微机监控系统由现场局域网、控制局域网和远程管理局域网组成,在结构上可分为数据采集子系统、前置处理机子系统、值班监控子系统、报表打印子系统、数据库服务器子系统、系统对时子系统等。本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有:对设备进行遥测、遥信、遥控,自动开、关机,自动生成报表,有故障自动报警等。 本论文重点从监控系统网络结构的设计方面进行研究,详细介绍了广播设备微机监控系统组网的基本思想和设计过程。针对现场局域网、控制局域网和远程管理局域网各自的功能和特点,分别进行设计,并将它们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另外,对监控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并设计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保证系统能够稳定、可靠地运行。

二、基于测控局域网集散系统的试验管理软件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测控局域网集散系统的试验管理软件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自动变速器实物在环系统测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自动变速器台架测试技术
        1.2.2 自动变速器实物在环系统
        1.2.3 计算机测控系统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2 自动变速器实物在环系统
    2.1 自动变速器实物在环系统架构
        2.1.1 上位机
        2.1.2 基于LabCar的实时仿真平台
        2.1.3 自动变速器试验台
    2.2 自动变速器实物在环系统工作原理
    2.3 自动变速器实物在环系统功能特点
    2.4 自动变速器实物在环系统测控系统方案设计
        2.4.1 测控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4.2 测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测控系统软件设计
    3.1 基于CAN总线的通讯模块设计
        3.1.1 CAN总线基本原理
        3.1.2 RTPC与试验台的CAN通讯模块设计
    3.2 数据采集和处理模块
        3.2.1 GIF扭矩传感器
        3.2.2 数据滤波处理
    3.3 仿真模型
        3.3.1 车辆动力学模型
        3.3.2 接口模型
    3.4 人机页面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LabCar实时仿真平台的控制系统设计
    4.1 控制系统性能分析
        4.1.1 控制系统性能指标
        4.1.2 试验台响应特性分析
        4.1.3 试验台传递函数辨识
    4.2 BP神经网络PID复合控制
        4.2.1 传统PID控制理论
        4.2.2 BP神经网络构建
        4.2.3 BP-PID复合控制算法
    4.3 前馈控制
    4.4 基于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的转速控制器设计
        4.4.1 前馈-反馈复合控制转速控制器MATLAB仿真模型
        4.4.2 转速控制器仿真分析
    4.5 基于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的转矩控制器设计
        4.5.1 前馈-反馈复合控制转矩控制器MATLAB仿真模型
        4.5.2 转矩控制器仿真分析
    4.6 驱动转速、加载转矩解耦补偿器设计
        4.6.1 驱动转速、加载转矩系统耦合特性分析
        4.6.2 解耦控制方案
    4.7 本章小结
5 实物在环模拟实验
    5.1 转速控制器实物在环模拟试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5.2 转矩控制器实物在环模拟试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5.3 解耦补偿器实物在环模拟试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2)基于WEB访问的分布式电源并网监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创新之处
        1.3.1 本文主要工作
        1.3.2 本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分布式电源及其并网监控关键技术
    2.1 分布式电源
        2.1.1 分布式电源概念
        2.1.2 分布式电源分类
    2.2 分布式电源并网监控关键技术
        2.2.1 WEB访问技术
        2.2.2 嵌入式数据库技术
        2.2.3 电能计量技术
        2.2.4 反孤岛保护及不平衡功率控制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布式电源并网监控方案设计
    3.1 监控需求分析
    3.2 方案设计原则
    3.3 监控方案总体设计
        3.3.1 监控方案模式分析
        3.3.2 监控方案体系结构
        3.3.3 监控方案模块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布式电源并网监控系统开发
    4.1 监控平台硬件开发
        4.1.1 CPU插板开发
        4.1.2 AI插板开发
        4.1.3 DO插板开发
        4.1.4 DI插板开发
    4.2 监控系统软件开发
        4.2.1 Boa服务器
        4.2.2 CGIC标准库
    4.3 WEB界面建立及程序移植
    4.4 监控系统实现过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试验验证
    5.1 试验目的
    5.2 试验平台及测试工具
    5.3 试验项目及结果分析
        5.3.1 用户登录测试
        5.3.2 三遥功能测试
        5.3.3 反孤岛保护及不平衡功率控制测试
        5.3.4 电能计量测试
        5.3.5 文件下载及用户管理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在读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致谢

(3)小型热真空试验设备网络化集群测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网络化远程测控技术
    2.1 基于ActiveX技术的B/S模式远程测控技术
    2.2 基于TCP/IP协议的C/S模式远程测控技术
3 小型热真空试验设备网络化集群测控技术应用
    3.1 单套小型热真空试验设备现场实时集散测控系统
    3.2 小型热真空试验设备群集群测控系统设计
        3.2.1 集群测控网络硬件结构
        3.2.2 集群测控网络软件结构
4 结束语

(4)基于LabVIEW的生物发酵过程远程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远程监控系统概述
    1.2 发酵过程测控方法及其系统研究现状
        1.2.1 基于嵌入式微控制器/单片机技术的发酵测控系统
        1.2.2 基于可编程控制器(PLC)的发酵测控系统
        1.2.3 基于集散控制系统的发酵测控系统
        1.2.4 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发酵测控系统
        1.2.5 虚拟仪器技术在发酵测控系统中的应用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虚拟仪器技术
    2.1 虚拟仪器技术概述
        2.1.1 虚拟仪器技术的概念
        2.1.2 虚拟仪器的特点
    2.2 虚拟仪器系统的组成
        2.2.1 虚拟仪器I/O接口设备
        2.2.2 虚拟仪器软件构成
    2.3 虚拟仪器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2.3.1 虚拟仪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2.3.2 虚拟仪器发展前景与展望
    2.4 LABVIEW环境下虚拟仪器的设计方法
第三章 发酵过程远程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3.1 C/S模式
        3.1.1 双层C/S模式
        3.1.2 中间件技术
        3.1.3 三层C/S模式
    3.2 B/S模式
    3.3 基于C/S的远程监控系统总体构架
        3.3.1 网络信息化自动化层次模型
        3.3.2 控制网络与信息网络的集成技术
    3.4 基于C/S的生物发酵远程监控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3.5 发酵测控系统硬件构成
        3.5.1 传感器
        3.5.2 下位PLC控制系统结构和功能
        3.5.3 测控服务器
        3.5.4 客户端
    3.6 发酵测控系统软件构架
第四章 现场发酵测控系统关键技术及实现
    4.1 关键技术及实现
        4.1.1 串口通讯技术
        4.1.2 数据库技术
    4.2 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4.2.1 参数设定
        4.2.2 用户监控主界面
        4.2.3 数据查询分析
        4.2.4 用户管理
    4.3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发酵过程虚拟仪器系统网络化研究
    5.1 基于LABVIEW网络化虚拟仪器的主要技术
        5.1.1 CGI(公共网关接口)
        5.1.2 ActiveX
        5.1.3 基于C/S模式的RDA技术
        5.1.4 TCP/IP通信技术
        5.1.5 DataSocket技术
    5.2 几种方案可行性比较
    5.3 利用DATASOCKET技术实现发酵过程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
        5.3.1 方案设计
        5.3.2 应用程序设计步骤
        5.3.3 DataSocket Server Manager的设置
        5.3.4 DataSocket Server的运行
        5.3.5 远程生物发酵实时测控系统的测试
        5.3.6 网络通信安全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从事的工作
    6.3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高性能浅海平台测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和意义
    1.2 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发展历程
    1.3 电视监控系统的发展
    1.4 海上油田测控系统的发展现状
        1.4.1 国外海上油气田自动化技术
        1.4.2 国内海上油气田自动化技术
    1.5 论文完成的工作
第二章 课题背景
    2.1 平台采油、集输工艺流程
        2.1.1 平台的组成和运行
        2.1.2 井组平台工艺流程路径
        2.1.3 工艺要求
    2.2 系统数据传输条件
        2.2.1 中心平台对卫星平台的通讯模式
        2.2.2 陆地中站对中心平台站的通信模式
    2.3 现场监控需求分析
        2.3.1 系统监控参数的确定
        2.3.2 系统功能需求
        2.3.3 控制系统操作方式需求
第三章 浅海平台远程监控系统设计
    3.1 集散控制系统
        3.3.1 集散系统的拓扑结构
        3.3.2 集散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3.2 浅海平台远程监控系统结构设计
    3.3 浅海油田分层测控系统设计
        3.3.1 工业控制网络特点和发展方向
        3.3.2 以PLC网络为基础的集散控制系统
        3.3.3 使用PLC网络的测控系统的设计
第四章 监控管理软硬件设计及实现
    4.1 监控管理计算机
        4.1.1 系统网络结构
        4.1.2 监控软件开发平台Processlogix
        4.1.3 监控计算机与PLC的通信连接
    4.2 监控管理程序开发
        4.2.1 开发内容
        4.2.2 变量定义形式的数据组态
        4.2.3 画面组态
        4.2.4 报警的组态
        4.2.5 通过DDE方式进行报表的组态
        4.2.6 特殊应用程序组态
    4.3 测控系统与局域网的的通讯接口
        4.3.1 配置SCAN300保证数据顺利传送
    4.4 视频联动功能的实现
        4.4.1 可视化操作
        4.4.2 智能图像报警
        4.4.3 基于报警和事件的图像搜索
    4.5 监控程序的调试运行
第五章 现场RTU系统软硬件设计及实现
    5.1 用于过程控制系统的PLC
    5.2 现场级RTU系统的设计
        5.2.1 PLC系统结构
        5.2.2 PLC系统接线说明
    5.3 现场级中PLC软件设计
        5.3.1 RSLogix 500软件
        5.3.2 DCS系统文件分配原则
    5.4 控制回路描述
        5.4.1 模拟量的控制
        5.4.2 典型开关量控制
    5.5 控制算法
        5.5.1 多模式的控制算法
        5.5.2 分层控制算法
        5.5.3 控制算法的实现
    5.6 现场级控制器的冗余设计
        5.6.1 控制器的冗余设计
        5.6.2 SLC5/04热备系统配置
        5.6.3 SLC5/04的热备系统的设置
        5.6.4 SLC5/04的热备系统的程序设计
    5.7 现场视频图像传输的系统结构
第六章 监控系统的调试及应用效果
    6.1 系统调试
        6.1.1 程序调试准备
        6.1.2 现场硬件测试和软件调试
    6.2 系统现场测试验收数据及结论
        6.2.1 数据采集功能测试
        6.2.2 画面显示功能测试
        6.2.3 控制级别测试报告
        6.2.4 遥控功能测试
        6.2.5 调节功能测试
        6.2.6 视频联动功能测试
        6.2.7 测试结论
    6.3 浅海平台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6.3.1 应用效果实例
        6.3.2 该套系统提高了井组小平台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6.3.3 井组平台无人值守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
    6.4 结论
参考文献

(6)基于网络的军车安全性能智能检测和隐患预警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概述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的提出
        1.1.3 研究目的、意义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发展动态、水平、存在的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发展动态、水平
        1.2.2 存在的问题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军车安全环保检测数字化平台的构建
    2.1 引言
    2.2 军车安全环保检测站检验项目和流程
        2.2.1 检验项目和设备
        2.2.2 检验流程
    2.3 检测站计算机控制系统技术要求和控制模式
        2.3.1 技术要求
        2.3.2 控制模式
    2.4 军车安全环保检测数字化平台
        2.4.1 检测站计算机控制系统
        2.4.2 移动式汽车检测车
        2.4.3 数字化平台的设计
        2.4.4 军车检测数据库MVIDB
    2.5 结束语
第三章 基于软测量技术的汽车检测设备输出信号的在线处理
    3.1 引言
    3.2 软测量技术
        3.2.1 软测量技术的概念
        3.2.2 软测量技术的基本框架
        3.2.3 软测量技术的建模
    3.3 基于回归分析的软测量方法
        3.3.1 最小二乘法
        3.3.2 回归分析
    3.4 基于回归分析的软测量技术在烟度检测中的应用
    3.5 结束语
第四章 基于虚拟检测的实时多检测任务处理
    4.1 引言
    4.2 虚拟检测技术
        4.2.1 虚拟检测系统概述
        4.2.2 虚拟检测系统的构成
        4.2.3 虚拟检测系统的软件开发平台
    4.3 实时多任务处理
        4.3.1 实时多任务处理的基本要求
        4.3.2 实时多任务处理方法
        4.3.3 多任务与多线程
    4.4 军车检测控制系统多检测任务处理
        4.4.1 检测线车辆调度
        4.4.2 各工位检测流程与多任务
        4.4.3 多任务间的同步
    4.5 结束语
第五章 基于COTS 组件技术的测控一体化的集成
    5.1 引言
    5.2 基于COTS 组件的系统集成
        5.2.1 COTS 组件技术内涵
        5.2.2 系统集成模块
        5.2.3 COTS 测控软件集成技术
        5.2.4 测控软件集成的标准化
    5.3 几种主流构件实现模型
        5.3.1 CORBA 组件模型(CCM)
        5.3.2 JavaBeans
        5.3.3 COM/DCOM
    5.4 基于DCOM 的汽车检测线分布式控制系统设计
        5.4.1 基本设计思想
        5.4.2 Server 端设计
        5.4.3 Client 端设计
    5.5 结束语
第六章 检测线控制系统网络与信息网络的集成
    6.1 引言
    6.2 网络体系的构建
    6.3 B/S 网络应用模型
        6.3.1 传统C/S 模式的局限性
        6.3.2 B/S 模式
        6.3.3 B/S 模式实现的关键技术
    6.4 控制网络与信息网络集成的数据集成技术
        6.4.1 引言
        6.4.2 常用的数据集成技术
        6.4.3 DDE
    6.5 控制网络与信息网络集成的数据库访问技术
        6.5.1 常用的数据库访问技术
        6.5.2 ODBC 数据库访问技术
        6.5.3 JDBC 数据库访问技术
        6.5.4 系统实现
    6.6 结束语
第七章 车辆安全隐患预警
    7.1 引言
    7.2 系统预警的数学基础
    7.3 车辆安全隐患预警方案
    7.4 模糊综合评价的原理
        7.4.1 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7.4.2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7.4.3 隶属度函数
        7.4.4 权重集的确定
        7.4.5 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
    7.5 车辆安全性能的模糊综合评价
        7.5.1 车辆技术等级评定
        7.5.2 模糊评价集的建立
        7.5.3 因素集的选取和权重分配的计算
        7.5.4 模糊关系矩阵的确立及综合评判的合成
        7.5.5 结果与讨论
    7.6 结束语
第八章 基于网络的军车安全环保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8.1 硬件系统结构
        8.1.1 总体结构设计
        8.1.2 硬件设备的选择和设计
        8.1.3 车牌识别系统设计
    8.2 软件系统设计
        8.2.1 登录系统
        8.2.2 控制系统
        8.2.3 登录机与主控机间通讯机制
    8.3 系统试验
        8.3.1 系统性能检定试验
        8.3.2 使用适应性试验
    8.4 创新点、新技术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论文的主要结论
    9.2 论文的创新点
    9.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基于UML的风洞测控管理软件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概述
第二章 面向对象技术与UML建模语言
     §2.1 面向对象技术简介
     §2.2 UML建模语言
         2.2.1 UML的构成
         2.2.2 UML的表示法
         2.2.3 UML结构视图
         2.2.4 UML建模机制
         2.2.5 UML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2.3 小结
第三章 基于UML的面向对象软件开发过程研究
     §3.1 软件开发过程概述
     §3.2 一种基于UML的面向对象软件开发过程
         3.2.1 过程概述
         3.2.2 需求理解与获取
         3.2.3 需求分析及UML建模
         3.2.4 系统设计及UML建模
         3.2.5 实现
         3.2.6 测试
         3.2.7 应用和评估
     §3.3 小结
第四章 风洞测控管理软件系统分析与UML建模
     §4.1 物理模型描述
     §4.2 软件需求获取
     §4.3 软件分析建模
     §4.4 小结
第五章 风洞测控管理软件系统设计与UML建模
     §5.1 结构设计
     §5.2 详细设计
         5.2.1 数据处理包设计
         5.2.2 网络服务器包设计
         5.2.3 试验运行管理包设计
     §5.3 小结
第六章 风洞测控管理软件实现及试验应用
     §6.1 软件实现
         6.1.1 总体方案实现
         6.1.2 数据处理子系统软件实现
         6.1.3 网络服务器子系统软件实现
         6.1.4 试验运行管理子系统软件实现
     §6.2 软件调试
     §6.3 试验应用及其效果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8)基于测控局域网集散系统的试验管理软件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软件总体结构设计
2 主要子系统程序设计与实现
    2.1 网络服务器系统
    2.2 试验运行管理系统
    2.3 数据采集系统
    2.4 数据处理系统
3 软件特点
    (1) 集中管理、分散控制
    (2) 系统组态灵活
    (3) 语音服务
4 结束语

(9)基于ANN和DCS的混凝土搅拌站测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人工神经网络在测试计量领域的应用现状
        1.2.2 集散控制系统在控制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发展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混凝土搅拌站及其测控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混凝土搅拌站的概述
        2.1.1 混凝土搅拌站的发展
        2.1.2 混凝土搅拌站的分类
        2.1.3 混凝土搅拌站生产工艺流程
    2.2 混凝土搅拌站测控系统
        2.2.1 计量系统
        2.2.2 控制系统
    2.3 混凝土搅拌站测控系统的总体设计
        2.3.1 设计原则
        2.3.2 集散控制系统
        2.3.3 基于DCS的测控系统总体结构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改进ANN
    3.1 BP神经网络
        3.1.1 BP网络的模型结构
        3.1.2 BP网络的训练算法
        3.1.3 BP算法具体实现
        3.1.4 BP算法之不足
    3.2 遗传算法及其改进
        3.2.1 GA工作原理
        3.2.2 基于多点正交交叉的改进遗传算法
        3.2.3 改进遗传算法与标准遗传算法的仿真比较
    3.3 基于遗传算法的改进BP神经网络
        3.3.1 基于GA的BP算法具体实现
        3.3.2 基于GA的BP算法仿真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ANN的称重系统误差补偿研究
    4.1 称重系统的选型分析
        4.1.1 称重传感器及其变送器的原理与选择分析
        4.1.2 称重系统的选型及其结构
    4.2 称重系统静态非线性误差的BP网络补偿
        4.2.1 基于BP网络的静态非线性误差补偿原理
        4.2.2 基于BP网络的静态非线性误差补偿实现及其仿真
    4.3 称重系统动态误差的动态神经元补偿
        4.3.1 反函数动态补偿原理
        4.3.2 动态神经元补偿原理
        4.3.3 动态神经元补偿仿真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DCS的搅拌站测控系统设计
    5.1 可编程控制器综述及其选用
        5.1.1 可编程控制器的原理
        5.1.2 可编程控制器的特点
        5.1.3 可编程控制器的选用
    5.2 可编程控制器程序设计
        5.2.1 可编程控制器编程软件
        5.2.2 程序设计思想
        5.2.3 控制算法及其流程
    5.3 上位机的选用与设计
        5.3.1 上位机硬件配置
        5.3.2 组态软件
        5.3.3 上位机组态软件选用
        5.3.4 上位机程序设计思想及其主要界面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广播设备微机监控系统组网结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广播事业发展状况概述
    1.2 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设备自动监控中的应用
    1.3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集散型控制系统与可编程控制器概述
    2.1 集散型控制系统概述
    2.2 可编程控制器概述
    2.3 基于PLC的分布式控制系统概述
3 广播电视设备自动监控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3.1 课题工作的研究设想
    3.2 自动监控系统功能要求
    3.3 系统的总体设计
4 现场局域网的设计
    4.1 局域网概述
    4.2 现场局域网的功能分析
    4.3 数据采集子系统的设计
    4.4 现场局域网通信机制的设计
5 控制局域网的设计
    5.1 控制局域网的功能分析
    5.2 控制局域网组网结构的设计
    5.3 上位机的设计
    5.4 值班监控子系统的设计
    5.5 对服务器的基本设计要求
6 远程管理局域网的设计
    6.1 远程管理局域网的功能分析
    6.2 远程管理局域网通信机制的设计
7 结束语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基于测控局域网集散系统的试验管理软件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自动变速器实物在环系统测控系统研究[D]. 赵鹏亚.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 [2]基于WEB访问的分布式电源并网监控技术研究[D]. 王辉. 山东理工大学, 2016(05)
  • [3]小型热真空试验设备网络化集群测控技术[J]. 顾苗,刘劲松. 航天器环境工程, 2008(04)
  • [4]基于LabVIEW的生物发酵过程远程监控系统研究[D]. 袁雪. 江苏大学, 2008(09)
  • [5]高性能浅海平台测控系统研究[D]. 王世秋. 合肥工业大学, 2006(08)
  • [6]基于网络的军车安全性能智能检测和隐患预警系统的研究[D]. 夏均忠. 天津大学, 2005(02)
  • [7]基于UML的风洞测控管理软件的研究与实现[D]. 晋荣超.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4(03)
  • [8]基于测控局域网集散系统的试验管理软件研制[J]. 晋荣超,刘忠华,李明,马军,张卫国. 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 2003(04)
  • [9]基于ANN和DCS的混凝土搅拌站测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黄松华. 河海大学, 2005(04)
  • [10]广播设备微机监控系统组网结构设计[D]. 李跃华. 山东科技大学, 2004(01)

标签:;  ;  ;  ;  ;  

基于测控局域网分布式系统的测试管理软件开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