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程建设违规看“衡阳大火”

从工程建设违规看“衡阳大火”

一、工程建设的违规教训“衡阳火灾”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魏珂[1](2017)在《归属与自主:近代大学生教育身体史研究(1895-1937)》文中认为身体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人文社会学科研究关注的热点。我国教育界对身体进行了探讨,认为教育的身体转向,有助于回归人的本真存在,实现对人的生命关怀。大学生是近代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处于大变局中的近代大学生,在社会诸种力量影响下,他们身体的内与外、思想与行为等均在改变。本研究以身体为线索来探讨近代大学生身体的发展,将先前学界讨论教育问题的焦点从教育制度、教育思想等,转移到对教育主体的关注。研究视角的转移,意在从另一个新的、贴近“人”的角度观察受教育者的自我感知与成长,进而反思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认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教育应如何影响和塑造人。通过梳理关于1895至1937年间我国大学生的相关史料,考察他们的身体变迁史,进而探讨国家与学生身体的归属关系规律,揭示影响学生身体发展的教育因素。基于这种思路,本研究首先探讨与分析了近代大学生身体的发展与变化,然后提出近代大学生身体变迁呈现出的特点。对近代大学生的发展与变化,本研究从六个角度进行剖析:一、大学生身体如何从家庭之身转变为学校之身,进而成为国家之身;二、近代大学如何努力把学生身体纳入学校的时空规训之中及学生对规训的因应与抗争;三、大学如何对学生身体进行野蛮化和卫生化改造,以塑造学生强健的体格;四、近代大学生的身体由“修身”向“修形”转变是如何发生的;五、大学生爱情、生理的追求特征;最后,探讨在民族存亡的社会大背景下大学生的生死选择。基于上述剖析,近代大学生身体与国家之间关系发展呈现出归属与背离的曲线,当国家危机严重时,身体的归属性开始变强,身体自主性变弱;当个人和国家矛盾加强时,身体自主性变强,归属性变弱。近代大学生的身体发展路线体现了其身体归属与身体自主间的统一与矛盾,大学生处身其间的应对与纠葛的历史是教育由“传统”而“现代”变化历程的一个具身化面向。与此同时,本研究认为近代大学生身体发展呈现出以下五个特特征:一、身体归属国家化。大学生身体与国家的强弱不可分割,进而救国紧密结合,故增加军训和有计划地体育训练,着重“增强国民体质”的卫生实践,是近代大学身体教育的基本特点。二、身体形塑外向化。与传统教育注重塑造学生个体内在的道德修养不同,近代教育强调“野蛮其体魄”,注重学生外在自然形体的改造;强调身体形塑和身体改造与社会改造、追求国家富强的关系。三、身体活动自由化。近代大学灵活的入学、转学和休学等制度,使得学生在校际、院际的流动有很大的自由度;大学生积极追求婚姻自由、性自由,和活动空间的自由。四、身体规训人性化。近代大学引进西方的大学管理制度,大学生管理包括时空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生活管理、学业管理。尤其是将学生的身体健康纳入管理范围,这是近代教育人性化的标志。五、身体表现多样化。近代大学生摒弃了传统社会读书人四平八稳的行事姿态,热心运动,参与革命,留学救国,其身姿活跃在社会各种场合。总之,近代中国大学生身体塑造适应了时代需要,但埋下了工具理性、轻视修心等伏笔。

张娣[2](2017)在《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1958年至2015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着重讨论了近30年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电视环境下中国少儿文化的基本状况,讨论了在中国电视体制和规制下,中国少儿电视与中国少儿文化重构的关系,以及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后的繁荣与危机,讨论了产业化和新媒体为少儿电视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以"童年的绽放"为标题,在认真汲取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这一"儿童电视文化史"的经典之作的学术素养的同时,也依据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童年消逝"理论的普适性问题提出了讨论和修正。依据本文的研究,无论是就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文化环境而言,还是就电视这一媒介平台所承载的中国儿童的话语权、选择权而言,中国少儿电视文化在近30年中都得到了积极健康的发展,童年的"绽放"是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史的主流。全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除绪论外,正文共四章。第一章,简要梳理了中外少儿电视的历史。其基本材料和节点虽然来自《美国电视史》、《中外广播电视史》、《童年的消逝》等前人的着作,但在综合叙述的过程中,本文也尽可能地依据时代背景和技术发展,对不同时期少儿电视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提炼。其中,中国少儿电视"节目时代"、"频道时代"、"新媒体时代"三个阶段的划分等,是前人所未曾明确言及的。第二章,通过对中外电视体制、媒介产权、电视规制的对比,讨论并肯定了了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制度优势与道路优势。同时,依据学术界的分类研究和个人的理解,对新闻类、娱乐类、教育类、服务类等类型的少儿电视节目的发展特征、制作方式、运营特点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第三章,讨论了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的背景、历程及意义。通过分析研究我国现阶段少儿电视呈现出的时代特征,阐释了"儿童本位"为出发点的中国少儿电视对中国少儿文化的曲折重构及贡献。认为与西方电视语境中的"童年消逝"最大的不同是,中国电视媒体兴起之后,对中国儿童的影响、对儿童本位的确立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文化传统中相对缺失的"儿童本位",包括儿童的选择权、自主权、话语权等等,都因电视这一媒介平台而渐次建构。第四章,讨论了我国少儿电视频道进入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特征,机遇与困境,探讨其所处的政策规制、市场竞争、受众需求、互联网冲击,以及人才制约等方面的问题,认为少儿电视的节目化、少儿电视频道以及少儿电视频道产业化,是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三大里程碑,也为中国少儿的健康成长,为他们的"童年绽放"搭建了最好的平台。同时以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化为案例,讨论了中国少儿频道产业化之路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提出少儿频道突破发展瓶颈的主要策略:内部架构的重建、节目品牌化的运作、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以及新媒体挑战下的媒体融合。下篇为《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年表》以"条目纪年"的方式,尽可能清晰地"复现"近60年(1958-2016年)中国少儿电视绽放与发展的真实历程。《年表》中除了极少量的内容直接采自《1955-1983中央电视台大事记》外,其余的条目均来自网络主题检索和近百种《年鉴》、《年报》类纸质资料的逐页翻检,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原始资料的首次辑录。这份《年表》也是一部微型的《中国少儿电视史》,多少可以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杨向昆[3](2016)在《战时体制下兵工企业的秩序与影响 ——以抗战时期第二十一兵工厂为中心》文中认为企业秩序是指企业通过法律条令、经济理论、文化风俗和国家政策等手段建立起来的企业发展的运行机制。具体而言,就是一个企业为维护其生存和发展,在其近代化过程中,不断的调整和完善其管理方法,以规章制度为纲,借鉴国外成功模式,汲取自身发展积累的经验,遵循经济规律和本国的文化风俗,利用国家的相关政策逐渐形成的符合自身实际的运行机制。中国的近代化起源于兵工企业,抗战时期是兵工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本文选取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第二十一兵工厂为对象,重点研究该厂在与军政部兵工署互动中形成的最具特点的企业秩序,希望由此以点及面,贴近当时当地的实态,动态呈现战时兵工行业在坚持抗战的同时,寻求生存和发展的具体路径,以探究后发展国家军事工业的成长机制。近代兵工行业发轫于晚清时期的洋务运动,然而直到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兵工行业依然处于半原始的落后状态、机器设备陈旧、技术一直掌握在外国人手里、军阀式管理、厂纪废弛、贪污贿赂成风、生产时断时续。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国民政府在“攘外安内”的政策之下,开始对全国的兵工企业进行“突进式”变革。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侵略,国民政府做出了兵工企业内迁的重大决定,并在此基础上陆续进行“渐进式”的革新和重组。国民政府的这次改革,形成了兵工行业在战时体制下的运行秩序,为持久抗战和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这次改革完成了兵工行业由“军阀式”管理向“近代科学化”管理的转变。改革的推行与效果和战前的特殊局面及战争初期的战场形势紧密相关,和兵工行业的现状与国防需求供给矛盾、国共关系的风云变幻、国民政府的国防战略以及国防思想密切相关,也和战前、战争中的社会生态不无关联。以第二十一兵工厂为代表的兵工企业在两次改革中逐渐形成“近代科学化”的战时企业秩序,机构完善,权责分明,生产和生活都井然有序,使第二十一兵工厂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突破,产量不断增加,对支撑持久抗战和重庆城市化的发展都意义重大。当然这种秩序也有诸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效果也并非完美,但是这种运行机制依然对现代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李敏强[4](2015)在《预备役部队现役军官能力建设研究 ——以湖南省预备役部队为例》文中提出预备役部队任务使命的多样化必然导致预备役部队现役军官能力建设的复杂性。本文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论,以预备役部队承担的任务为出发点,研究了预备役部队现役军官应具备的能力体系。以湖南省预备役部队现役军官能力建设为例,深入分析了湖南省预备役部队的任务使命以及现役军官能力建设的构成要素。主要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现役军官需要的四种主要能力,即快速响应能力、专业处置能力、军地密切协同能力、综合保障能力;第二类是执行战争军事行动任务要加强两种能力:军事作战能力、军事指挥能力;第三类是其他必备能力,主要有思想政治工作能力、身心承受能力、灵活运用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针对这种能力体系的描述,笔者通过专家访谈和调查的方法,提出了预备役部队现役军官能力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针对湖南省预备役现役军官队伍,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湖南预备役现役军官能力现状及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对策。

朱洪涛[5](2015)在《《市政评论》(1933-1949)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市政评论》是创刊于民国时期的一份专门研究与讨论城市建设与城市现代化的权威刊物,它所刊载的内容几乎涵盖了当时全国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各个方面。作为民国时期发表城市建设尤其是市政建设理论和介绍市政建设实况的主要阵地,《市政评论》集结了一大批包含市政专家在内的知识分子精英,这些社会精英们利用这一专业的媒体平台,刊载与介绍当时国外先进的城市管理与市政建设的理论和思想,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当时国外进行市政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国内有些城市在市政建设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对当时国内各大城市特别是北平的市政建设提出建议与意见,其言论不乏批评之词。他们的所言所论,都是在试图营造一种现代市政文明的氛围,培养市民对城市的公共意识、家园意识与责任意识;同时他们还主张立足于国内现实,在“三民主义”的指引下逐渐地改善当时市政建设落后的状况,以建设良好的生活环境与社会秩序,从而促进城市各个方面的现代化发展。本文试图通过考察《市政评论》中所体现的关于城市生活空间的改善与发展、城乡经济的复兴、现代城市文明的营造、城市政治的改进等主张,来考察《市政评论》对民国时期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思想与观点,以及当时主政者的市政实践与努力等内容。在勾勒出社会精英们为了城市现代化而努力镜像的同时,进而揭示出该刊物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绪论部分,主要阐释本论文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范畴、研究现状和研究中所涉及的理论,力求对全文的写作思路作一宏观概述。第一章,介绍《市政评论》创刊的时代背景与发展历程。首先从民国初期北平市的城市发展概况进行着手,以更好地理解《市政评论》中所体现出来的城市“思想”与“立场”,其次对《市政评论》创办的原因、编者、作者群体、发行、搬迁、停刊等概况进行了简单介绍,再次对主要的作者进行介绍以体现出他们为《市政评论》所做出的贡献,所有的这些都体现出该刊物在困厄中的坚持。此外,通过与同时期的市政刊物或译着进行了对比,得出《市政评论》所占据的地位与其独有的特征。第二章,围绕民国时期的城市管理,展开对《市政评论》中所体现的主张与实践进行考察。20世纪30年代,曾经作为首都的北平问题丛生,政局的持续动荡不安导致城市管理与市政建设混乱,面对此种状况,《市政评论》作为重要的舆论阵地,民国时期的部分城市的当政者、一大批具有留学背景并怀有强烈城市化愿望的知识分子精英,对当时的城市管理进行了评论、设计与想象。他们作为中坚力量以推行城市自治为核心,以健全城市政府组织结构为己任,积极参与城市公共事务管理,以实现民国时期城市现代化为表层目标,以最终实现依靠城市带动社会发展、并对全国各个方面进行革新,从而达到复兴民族的目的。在这一章节,主要从民国时期市政专家群体的产生与市政思想的发展轨迹进行论析,考察专家群体忧国忧民的现实意识与经世致用之情怀。第三章,阐发《市政评论》对城乡经济发展的主张。在《市政评论》刊行过程中,正是民国时期重要的阶段,从民初各派势力为争权夺利对城市经济的破坏,继而随着抗日战争的到来,城市经济受到战争的持续摧残,沦陷区经济遭到毁灭性浩劫,直接导致后方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困苦。《市政评论》作者群体中不乏经济学家,他们看到了战争时期经济极为重要的作用。讨论重点在于:经济建设基本原则——区分轻重缓急;针对以农立国的旧调,强调工业化;指出政府一定要统制经济,其中重点是物价;当时舆论的关注热点——汇兑也是他们关心的重点问题。他们还以民族复兴为大任,主张必须全民动员进行城市经济的建设,除此以外,更是从民生角度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回应,认为应该减免捐税以减轻平民负担,应该大力提倡赈灾救济。他们所提倡的这些思想,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深受“三民主义”影响下的产物,一直致力于民族的复兴与民生的改善,从实际的结果来看,这些主张与见解还是起到了积极作用。第四章,阐述《市政评论》对城市文化现代化发展的主张。城市文化的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与保证。由于民国时期的城市居民深受数千年古老文化的影响,导致了他们的观念仍然依照旧俗,还存在不良现象,从日常生活习惯到文化教育,都缺乏现代化的思维,因此,从西方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开始试图营造现代化的生活氛围。他们以《市政评论》为媒介,通过征稿、讨论等方式,在与知识信息、思想感情的交流互动中,试图孕育出一种健康向上、追求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关心现代人格塑造、关注社会发展进步的城市平民文化。第五章,分析了《市政评论》对城市政治的参与。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大都秉持“经世致用”与“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在内忧外患交迫的民国时期,传统士人的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治世精神很容易被唤醒,因此,他们自觉地走出书斋以力所能及的方式来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从民国时期的宪政自治到城市政府的行政效率,他们都给予了密切关注并做出了评论。在文章的结语部分,笔者对《市政评论》进行了总体评价。透过这份刊物,通过对市政学家们思想与言论的客观考察,勾勒出了民国时期精英阶层的设计与想象、活动与实践。从而认为尽管他们的某些思想存在局限性与不足,或者他们的主张因政局不稳或者其他原因未能真正实施,但是对民国时期城市现代化发展还是产生了不容忽视的积极影响,对当今进行的城市现代化建设也具有启迪与借鉴作用。同时也考察了《市政评论》存在的局限性,以期达到客观评价的目的。

钟家雨[6](2014)在《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旅游业和城镇化的发展是21世纪世界经济背景下的两个引人注目的话题。旅游业与城镇化如果能够协同发展,两者之间就能够发挥“磁场效应”。城镇是旅游业最有效的依托,是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土壤,也是旅游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所在。城镇化的有序推进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反过来,旅游业的发展和带动效应又有助于城镇吸引投资、引进人才、聚集信息、拓展市场。因此,旅游业与城镇化的协同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探寻两者协同发展的机理,揭示两者协同发展的规律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和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综合运用旅游学、城市经济学、协同演化理论、自组织理论、演化经济学等学科理论和计量分析方法,对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剖析,如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功能与效应分析,并就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内在机理与动力因素、演化路径展开理论探讨。以此为基础,深入研究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区域差异现状与成因。运用结构方程的方法,对影响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关联因素做具体的分析。同时,结合湖南旅游业与城镇化发展的现实情况,就湖南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状况展开案例研究。进而从多角度提出促进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策略。这不仅在理论上丰富了旅游学和城镇化的相关理论,拓展了新形势下旅游业理论的研究视野,而且对推动区域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促进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遵循理论与实证相结合,从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研究。将论文分为七章,研究的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本研究指出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研究是站在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关联性背景基础上。因而,该研究既符合当今社会区域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也适应了相关理论拓展的需要。本研究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探讨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机理,为促进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其次,本研究以协同演化理论为基础讨论了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作用机制,并以自组织理论为基础研究了系统协同发展的条件、动力因素、演化路径,在分析相关利益者的博弈关系基础上,提出了系统协同演化的实现路径。研究认为系统协同演化是发生在旅游企业之间、企业种群之间、旅游业与城镇化环境之间等微观、中观、宏观的协同演化过程,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是同时发生、相互嵌套的。系统协同发展的条件是熵减少。系统协同发展的动力源有三种:根本动力是竞争与协同,微观动力是个体的自主适应性,随机动力是涨落。影响系统协同发展的序参量是协同能力,并基于哈肯模型对序参量的形成和演变进行了推理。分析了各组织成员间的利益关系冲突,运用演化博弈论建立了企业与政府的演化博弈模型。建立了系统的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提出旅游城镇由于系统协同演化的初始条件不同,主要有城市游憩商业区、城镇近郊区的环城游憩带、旅游乡镇等三种演化路径。在以上研究基础上,认为旅游业与城镇化系统的协同发展需要从目标协同、组织协同、制度协同、利益协同、创新协同、信息协同等六个方面入手,方可实现旅游业与城镇化系统整体的协同演化局面。进而,就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认为全国层面、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旅游业与城镇化之间具有明显的正向关联影响,而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并不显着。这也成为造成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是旅游承载功能差,旅游发挥的效应不明显的重要原因。再次,本研究借助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理论框架,分析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关联因素构成,并提出选择的变量,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对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关联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认为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需要有旅游资源支撑,也需要有市场潜力,同时还需要旅游业与生态社会以及城市协调发展。以此为基础,在政府政策的扶持力度,推动旅游业与城镇化实现协同发展。与此同时,笔者结合湖南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实际展开案例研究。为其它区域实现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最后,提出了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策略探讨。从加强顶层设计、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出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一些系统性对策建议。

袁博[7](2014)在《近代中国水文化的历史考察》文中研究表明水是一种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它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自大禹治水起,中国历史就与水有不解之缘,在这几千年中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把治水放在治国的重要位置,形成治水文化。从这一角度讲,中国历史是一部关于水的历史。因此关于水的研究不可或缺。尤其是在当今水资源紧迫的形势下,中央多次发布文件,号召全社会重视水、解决水问题。选题的研究可为建设提供历史的经验教训,加快水文化的建设步伐。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利益的驱使下,纷至沓来。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惊醒了沉睡已久的中国人。在这炮声的背后,资本主义的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也随之东传,与传统国人的守旧、保守思想发生碰撞和冲突,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到西方思想的先进性。近代中国社会对水的态度、认识和利用的转变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中国古代历史便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的水文化,不仅形成了一套管理高效的水政系统,保存了大量有关水文的记录,还涌现出诸多杰出的水利着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治水经验。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具有神秘力量,人们把水不断神化,形成各种水神,在日常尤其是水旱灾害发生时便会祭祀、祈佑。除此之外,还形成许多关于水的哲学、文学艺术及建筑、民俗等。这些构成了传统水文化的主要内容。随着鸦片战争后国门的打开,近代中国的水文化内容也日渐体现出科学、现代化的特征。首先是各届政府逐步引进西方制度,形成现代化水政,对水的管理不断规范化。第二,随着教育救国论的兴起和传播,近代教育体系日臻完善,高等教育、实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因此水利教育在晚清出现后,在民国时期逐步确立并发展。不仅各级工科学校课程得到完善,还出现多所专门水利学校,为近代水利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第三,近代水利事业得到发展,不仅近代社会普遍认识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还形成全社会讨论各地水利建设的现象,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水利专家,同时也推动了近代水利科学技术的发展。第四,传统文化中的水神崇拜在科学日兴的近代中国仍继续存在,并体现出新特征。虽然水神信仰在近代逐渐式微,但由于民间信仰的依赖性和根深蒂固性,并不容易消除,从而形成了迷信与科学、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局面。第五,通过发掘近代出版的书籍、报纸、期刊、名人着作等史料,探究近代民众对水的认识的变化。由于西方先进科学知识的传入,民众对水尤其是江河湖海、瀑布等自然事物的形成、变化有了更科学的认识和解读。近代各类报纸、杂志流行,不断向民众传播各类科学常识,其中关于各种形式的水的科学知识、文学作品等改变了人们对水传统认知,也改变了生活习惯,提升了国人素质,表现了中国水学的近代化。最后,作为特殊水体的海洋在近代中国有着重要的地位。近代中国的侵略者都是从海上入侵的,这就促使了近代中国海洋意识的觉醒。加之西方海权思想的传入,近代中国海防、海权思想也得到发展和完善。总之,水文化在近代中国既保留了传统社会的内容,又接纳了西方文化的内容,使水文化在“变”与“不变”中的不断发展。这体现了近代水文化对传统水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对西方近代先进水文化的引进与吸收;也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又体现了近代文化的先进性。在二元文化的影响下,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育体制、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科学文化等呈现出多元化、近代化的趋势,中国社会也向着现代、文明、科学的方向前进。

梁超[8](2012)在《基于低碳理念的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研究 ——以衡阳市雁峰区桂竹山庄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口和规模不断的增长,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理所当然地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行动。2010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而在之前国务院全文转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在正文中明确提出旅游业这一“低碳”行业已被提升为国名经济的战略性产业。由此可见,低碳旅游时我国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和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低碳时代来临之前,旅游界十分有必要探讨国内低碳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本研究致力于以旅游业促进低碳产业发展,并通过基于乡村空间视角的开发模式研究为相关政策和实践提供借鉴参考。全文分为理论和实证两部分。在理论部分,首先对国内外的发展与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总结,然后根据国内同行在理论研究方面的不足,提出了低碳乡村旅游在宏观、微观两个层次上进行布局规划的理论基础—综合区划理论、环城游憩带理论以及景观生态学理论。在实证部分,以上述理论为指导,对衡阳市郊桂竹山庄低碳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区域布局进行了研究。首先从区位条件、自然条件、旅游业基础、客源市场等方面对衡阳市观光农业发展的适宜性进行了详尽分析,并在对发展现状详细调查的基础上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其次,对衡阳市郊桂竹山庄低碳乡村旅游业市场发展进行了研究,认为其目标市场主要以衡阳市城市居民为主,并对游客规模作了预测,提出了相应的市场开发战略。再次,对衡阳市郊桂竹山庄低碳乡村旅游区域布局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化研究,提出了总体发展格局,确定了今后的重点发展区及发展类型。最后,针对景区实际情况,指出了其乡村低碳旅游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及政策建议。乡村低碳旅游在国内发展时间较短,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对其区域总体布局的定量化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以衡阳市为对象,利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的实证研究,为有关部门进行规划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同时给其它城市和地区发展低碳旅游,振兴低碳经济,完成国家节能减排的战略目标提供一定参考。最后,本研究认为理论框架和消费行为的研究将成为低碳旅游后续研究的两个重要方向。

覃琮[9](2011)在《“标志性文化”生成的民族志 ——以滨阳的舞炮龙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信仰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和意识形式,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民间信仰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传统,植根并融入于乡土社会之中,主导着大多数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并与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针对这一现象,大量学者从文化与权力、国家与社会、精英与民间、乡土社会的整合和秩序、象征资本、社会记忆等角度对民间信仰加以解读,探讨了民间信仰与现代化的关系、信仰领域的国家与社会、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互构等方面内容。其中,民间信仰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动态关系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但既往的研究都是在“国家/社会”二元对立的分析框架下进行,忽略了中国所独具的权威主义国家与“分裂”的行政体系的制度背景,将地方政府(基层政府)排除在权力关系的探讨之中,从而也就忽视了微观层面上信仰空间生成的经验性社会过程及其机制。也因此,在我看来,当代民间信仰之复兴和空间再造问题并没有获得一个清昕的认识。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本文以广西中南部的滨阳为个案,以当地的一项民俗活动舞炮龙作为研究对象,以“舞炮龙如何生成为地方标志性文化”作为研究的问题起点,从四个方面考察“民间信仰之复兴与空间再造”的详尽历程:舞炮龙在滨阳传统民间民俗文化中的地位;舞炮龙和炮龙节的“国家化”历程;炮龙文化的生产及其背后体现出来的文化—政治实践逻辑;“炮龙老庙”的重建与地方社会进行的的互构。通过这个过程的考察和分析,本文得出以下基本结论:滨阳人力推舞炮龙作为其对外展示的文化标识,是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空间语境下的一种地方意识的表达,是基于滨阳特殊的历史和现实从而达成的群体共识。炮龙文化的生产,是文化权力格局的象征符号,是不同目的的不同群体在同一个时空环境中对同一个文化想象的协商和建构的结果。重建老庙不仅使“地方性知识”获得复活与再造,也实现了与炮龙文化的连接,为炮龙文化生产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由此,舞炮龙生成标志性文化过程,表现为一种“文化实践”的过程,既是“传统的再造”,也有“传统的发明”,是基于滨阳特定的“地景”下勾连其历史和现实的加工过的一套最后为官方和地方权势共同使用的具有独特地域性的文化,实际上是中华龙文化在滨阳的地方化叙事过程。这一信仰过程的再造,不仅与权力和社会秩序等问题相缠绕,是一种“权力关系的建构”,同时也是一次重建地方崇拜和重塑地方形象的努力。可以说,舞炮龙被形塑为地方标志性文化这一个案显示了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下“民俗复兴”与“信仰空间再造”的完整过程。以小见大,我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够为更好地理解“民间信仰之复兴和空间再造”这一普遍现象具有启发意义。从理论意义上讲,本研究所表明的国家、地方政府、地方精英、大众传媒和群众“共谋”合力塑造舞炮龙文化内涵,特别是重建炮龙老庙的故事提醒我们:民间信仰空间是一个充满谋略和手段、斗争与合作、可以被建构起来的空间,这一空间是民族国家、基层政府与民众相互之间较量、协商和妥协的动态“局势”的结果,它不是稳定和刚性的,而是变化和不断转型的。从实践意义上讲,滨阳的个案表明,尽管“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已成为当代的主流话语,但地方政府或者是至少部分官员在对待民间信仰恢复和重建的问题上仍然有意与民众保持距离,并不会一味迁就民众。

张晓杰[10](2010)在《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投资策略及财务风险防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公司获利手段增加,获利能力增强;另一方面使公司管理难度增加,风险水平提高。交易性金融资产中主要类别之一的衍生金融产品尤其是套期保值设计也是一把“双刃剑”,通常为防控风险而生,却可能产生更大的风险。“双刃剑”的两面分别是对公司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将不得不面对其可能产生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而随着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公司与金融市场联系将更加密切,各类公司追逐金融产品的“有利影响”成为必然,这意味着加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降低其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也将十分必要。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投资策略及财务风险防范问题研究是一个集计量属性、投资管理和风险管控“三位一体”的研究。其关注的重点有三个:一是关注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自身特性和其计量属性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二是关注不同类型公司在防控风险前提下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策略研究;三是关注以风险财务指标体系为核心的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管控制度的建立和运行。这一逻辑思路有“四个突破”:一是范畴突破,没有囿于财务与会计的小范畴,而是融合财务与金融的大范畴;二是内容突破,没有囿于交易性金融资产财务管理的理论范畴,而是立足于指导实践,融合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大范畴;三是视角突破,没有囿于某一类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及其风险管控的研究,而是比较分析不同类型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及风险管控的行为;四是思路突破,没有囿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争论怪圈,而是从大处着眼,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上对各类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行为及结果进行研究,并提出以风险财务指标设计与管理为核心的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管控问题。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投资策略及财务风险防范问题进行研究,根本目标是以财务指标为核心提出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的策略及风险防控,保证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能够优化财务指标和财务报表,而不是使之恶化。因此,财务指标尤其是风险财务指标体系是文章各个部分的串联点。首先,交易性金融资产自身特性及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结合对财务指标的变动及暴露影响巨大;其次,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策略的研究和投资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优化财务指标;再次,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管控以风险财务指标体系的设计和风险管控制度的建立与运行为基础;最后,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及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可以用风险财务指标的变动来表示,风险财务指标优化,说明投资及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反之亦然。论文共分十三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展开。第二-五章是“提出问题”,从宏观层面分析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范畴、类别、计量属性及其争论和可能的风险,从而为微观层面上的风险分析、投资策略分析及风险管控建议奠定了基础。实际上,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价格波动性天然存在,其风险性也就天然存在,但这种风险性对企业而言主要的暴露方式是通过财务指标和财务报表反映,因此有必要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计量属性及其争论进行介绍,这是解决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策略及财务风险防范问题的大前提。第五-十章是“分析问题”,从微观层面上分析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潜在风险以及不同类型公司的基本情况、投资现状、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等。其中,第五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将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结合起来,引出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具体情况分析并相应提出建议。第六-十章则展开对金融公司、非金融投资控股公司、中央企业财务公司、一般企业(含上市公司)、社会公益类基金等不同类型主体进行具体分析,这五章的基本结构是前半部分介绍基本情况、投资现状及风险承受和管控能力,后半部分提出基于防控风险的投资策略。第六-十三章是“解决问题”,先从微观层面上给出防控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的具体建议,包括投资策略建议和风险管控建议两部分。第六-十章分不同类型主体提出基于防控风险的具体投资策略;第十一章提出公司要加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财务指标体系设计,其中包括共性财务指标和具体财务指标;第十二章提出公司要建立并完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制度,包括系统的机制流程和具体的方法技术。再从宏观层面上提出防控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的具体建议,第十三章提出主管部门要加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投资指导及风险监管建议。

二、工程建设的违规教训“衡阳火灾”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程建设的违规教训“衡阳火灾”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归属与自主:近代大学生教育身体史研究(1895-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价值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五、概念界定与理论参照
第一章 “国”与“家”:近代大学生出现及其身体归属
    第一节 近代大学生的群体及其身体概况
        一、近代大学生的出现和壮大
        二、近代大学生的地区、校际、院际分布
        三、近代大学生的性别和年龄
        四、近代大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籍贯
    第二节 救亡图存社会背景下的大学生身体教育观变迁与实践
        一、近代中国的教育转型
        二、近代人才观中的身体
        三、中国近代大学身体教育实践概述
    第三节 国家化趋势下学生身体自由的日渐衰落:以拖尸为例
        一、新生下水:“拖尸”活动的对象与目的
        二、存废之争:“拖尸”引发的争论与结局
        三、“身体”与“文化”:“拖尸”活动的深层次分析
第二章 “内”与“外”:大学生身体活动的时空展演
    第一节 按部就班:近代大学的时间安排
        一、寒来暑往:校历的变迁
        二、从早到晚:每日的时间安排
    第二节 四角天空:出入限制
        一、出入有牌:请假证明
        二、私人重地:难进难出的宿舍
    第三节 威威讲堂:规矩的学生
        一、点名考勤:身在曹营心在汉
        二、难治之症:学生旷课缺课问题
        三、自修室:第二课室
第三章 “强”与“健”:大学生教育中身体保护新举措
    第一节 强身健体:近代大学生的体育与军训
        一、大学生体育强迫运动
        二、近代大学生的运动比赛
        三、严格的规训:近代大学生的军训
    第二节 保卫身体:近代大学生的卫生教育和疾病预防
        一、近代大学卫生教育和卫生措施
        二、学生卫生运动
        三、大学生个人卫生思想与习惯
    第三节 面对疾病:近代大学对学生疾病的关照
        一、多重压力下的大学生身体状况堪忧
        二、近代大学医疗制度建立和学生体检
        三、近代学生疾病的治疗及其感受
第四章 “神”与“形”:大学生身体形塑重心的转变
    第一节 礼与形:仪式中的大学生身体
        一、传统祭祀方式的流变
        二、为国为校:仪式和学生身体展演
    第二节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礼貌与姿态
        一、清末大学堂中传统礼仪的浸染及影响
        二、民国时期大学生礼仪规训
    第三节 展现自我:近代大学生服饰的流变
        一、化为一统:统一的制服
        二、追求美丽:个性化的服饰
    第四节 革命与自主:身体形象的改造
        一、革命从头开始:剪发的故事
        二、缠足与放胸:我的身体我做主
        三、看与被看:女学生身体裸露的革命
第五章 “爱”与“欲”:大学生的爱与性
    第一节 近代大学生的婚姻状况与爱情观念的变化
        一、传统婚姻观念的影响与现代自由恋爱的浸染
        二、近代大学生的婚姻调查数据
        三、近代大学生身体归属及其婚姻案例分析
        四、异性身体的魅力:大学生之自由求爱
    第二节 近代大学生的性行为
        一、大学生的性行为:从张竞生《性史》谈起
        二、各种性行为:《申报》中大学生的性爱世界
        三、学校对学生性行为的约束与学生的抵制
第六章 “生”与“死”:大学生的身体毁灭与干预
    第一节 英年早逝:近代大学生死亡的情况
        一、近代大学生早逝的数量和原因
        二、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突然死亡的应对
    第二节 魂归何处:近代大学自杀与干预
        一、近代大学生自杀概况统计
        二、自杀的原因分析
        三、自杀的结果、善后与干预
        四、自杀个案分析
    第三节 我以我血荐轩辕:为民族民主而死
        一、断指血书为哪般:五四运动中大学生的身体展演
        二、喋血三·一八
        三、救国岂止在口头:“九·一八”与“一·二八“爱国运动
    第四节 近代大学生的生死观
        一、人的身体是属于社会与国家的
        二、自杀是自己选择死亡的权利
        三、人应该追求生命的价值
        四、生死本轮回
结语
    一、从身体自主到人的解放
    二、中国近代大学生的身体特征
    三、大学生身体教育观实践的利弊及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2)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阐释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研究资料、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
上篇
    第一章 国内外儿童电视发展历程
        第一节 国外少儿电视发展史
        一、"节目时代"的国外少儿电视
        二、"频道时代"国外少儿电视发展
        第二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一个时期:节目时代(1958-1999)
        一、中国少儿电视分期的界定依据
        二、"节目时代"少儿电视发展脉络
        三、丰富、突破与交流: "节目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特征
        第三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二个时期:频道时代(1999-2008)
        一、国内少儿频道成立之必然
        二、中国少儿电视"频道时代"的开启
        三、少儿电视频道的"绽放"
        四、精品节目与产业化: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特征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三个时期:新媒体时代(2008年至今)
        一、新媒体时代的少儿电视
        二、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
    第二章 阳光与净土: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分类研究
        第一节 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发展的道路自信
        一、世界三大电视体制概述
        二、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体制的文化选择与自信
        三、关于中国电视体制优劣的争议与结论
        第二节 不能污染的净土: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
        一、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法律保护
        二、中国少儿电视保护规制的实践
        三、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地位与作用
        四、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分类
        第三节 少儿新闻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新闻面面观
        二、少儿新闻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锵锵校园行》节目为例
        三、《锵锵校园行》与《新闻袋袋裤》节目比较研究
        第四节 少儿娱乐类节目研究及功能研究
        一、少儿娱乐类节目的发展与作用
        二、少儿娱乐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非常小孩》节目为例
        三、《非常小孩》与《快乐大巴》节目比较研究
        第五节 少儿教育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教育类节目发展探究
        二、少儿教育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成长关注》节目为例
        三、《成长关注》与《幼儿缘》节目比较研究
        第六节 少儿服务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服务类电视节目兴起与发展
        二、少儿服务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辣妈驾到》节目为例
        三、《辣妈驾到》与《非童小可》节目比较研究
    第三章 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绽放与中国少儿文化的重构
        第一节 少儿频道的建立与"频道时代"的到来
        一、余培侠与中国少儿频道的建立
        二、"频道时代"建立的政策因素与各地少儿频道的建立
        第二节 少儿频道的时代特征
        一、少儿频道的"公益性"
        二、"四级少儿频道"体制
        三、动漫播出平台与动漫产业
        四、传播平台更是教育平台
        第三节 频道时代中国儿童文化的重构
        一、儿童的缺失与"儿童本位"的艰难初现
        二、电视媒介实践中儿童权利的初步体现与成人权威的瓦解
        三、电视是儿童产生"自我认知"的助推器,赋予儿童更丰富的娱乐权与参与权
        四、频道时代电视媒介对儿童本位的确认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困境、机遇与未来
        第一节 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困境的深度分析:外部困境与内部因素
        一、政策环境:扶持与限制
        二、受众限制与发展道路的迷失
        三、来自内部的制约因素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少儿电视的危机与机遇
        一、中国新媒体发展概况
        二、新媒体发展的影响
        三、新媒体发展对少儿的隐忧
        第三节 产业化——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被动与主动
        一、中国电视产业化概述
        二、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曲折历程:理念的分歧与政策、体制的波动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四个维度
        一、产业化的基石:少儿频道内部架构的重建
        二、产业化途径:少儿频道的品牌化发展
        三、产业化创新:少儿频道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
        四、产业化前沿:少儿频道的媒体融合
        第五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案例讨论:山东少儿频道
        一、山东少儿频道的产业化概况
        二、山东少儿频道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
        三、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与创新之一"品牌活动与儿童剧"
        四、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二:儿童教育产业
        五、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三:亲子服务产业
        六、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四:云端上的产业战略
        七、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五:全面的电子商务产业
下篇
    1. 《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2. 《山东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战时体制下兵工企业的秩序与影响 ——以抗战时期第二十一兵工厂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战时企业秩序
        (一)何谓“企业秩序”
        (二)制度经济学上的视野
        (三)时空范围说明
        (四)具有典型性的第二十一兵工厂
    二、对学术前史之梳理
        (一)抗战时期兵工企业研究的现状
        (二)抗战时期兵工企业研究的若干问题
        (三)以往研究的述评和反思
第一章 战前兵工秩序与国家政策、社会生态
    一、改革背景:内忧外患的社会生态
    二、战前兵工秩序由分散无序向统一管理的“突进式”改革
        (一)收编、整顿、创办兵工企业
        (二)重视兵工技术的革新
        (三)统一兵器制式
        (四)试行成本会计制度
        (五)培养兵工技术人才
    三、金陵兵工厂的改革应变
        (一)形成了以李承干厂长为中心的一批精英管理阶层
        (二)革除弊病,健全完善组织机构
        (三)结余经费,扩建厂房和设备
第二章 战时体制的形成与兵工秩序的进一步调整
    一、从“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到“抗战建国”纲领
    二、兵工行业的战略西迁
    三、兵工秩序的进一步调整
第三章 第二十一兵工厂的西迁
    一、第二十一兵工厂内迁重庆、选址江北簸箕石
    二、第二十一兵工厂的布局及其特点
    三、第二十一兵工厂布局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秩序的渐进式重组
    一、管理机构的逐渐完善
    二、战时生产秩序
        (一)财务管理秩序
        (二)人事管理秩序
        (三)材料的采购和运输秩序
        (四)产品的制造、检验和入库秩序
    三、战时生活秩序
        (一)员工的衣食住行
        (二)教育、福利与业余生活秩序
        (三)警卫稽查制度
    四、冲击秩序:奸伪破坏、员工的逃跑与反抗
第五章 企业秩序评估:战时秩序特点及其成效
    一、战时秩序的特点
        (一)以抗战号召的精神动员
        (二)力行节俭与公正廉洁
        (三)企业家精神与兵工精英
    二、战时秩序的成效及作用
        (一)武器出产源源不断
        (二)对重庆城市化的影响
        (三)秩序的不足之处
第六章 小结
    一、影响战时兵工企业秩序形成的经济环境
    二、制度安排和均衡选择中形成的企业秩序
    三、企业秩序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4)预备役部队现役军官能力建设研究 ——以湖南省预备役部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能力的概念
        1.2.2 能力建设的概念及内容
        1.2.3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4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预备役部队现役军官能力建设的需求分析
    2.1 预备役部队任务需求
    2.2 预备役部队现役军官任务职责
        2.2.1 预备役部队中现役军官的地位作用
        2.2.2 现役军官职责和使命
    2.3 预备役部队现役军官能力构成要素分析
第三章 预备役部队现役军官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1 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和设计原则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3.1 预备役部队现役军官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依据
        3.3.2 预备役部队现役军官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3.3.3 指标权重的设定方法
        3.3.4 指标权重的确定
        3.3.5 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量化
第四章 湖南预备役部队现役军官能力建设问题与原因分析
    4.1 调查问卷设计与调查过程情况
        4.1.1 调查问卷设计
        4.1.2 调查过程情况
    4.2 执行非战争军事任务能力建设问题及原因分析
    4.3 执行战争军事任务能力建设问题及原因分析
        4.3.1 执行战争军事任务能力建设问题
        4.3.2 军事能力不够过硬的原因
    4.4 其他能力需求问题及原因分析
        4.4.1 思想政治工作能力问题及原因分析
        4.4.2 身心承受能力不够过硬及原因分析
        4.4.3 灵活运用科学知识文化的能力不强及原因分析
第五章 对预备役部队现役军官能力建设的建议
    5.1 提高预备役部队执行非战争军事任务能力的建议
        5.1.1 积极强化“三种理念”
        5.1.2 加强以“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为导向的能力建设
    5.2 提高参加作战的军事能力建议
        5.2.1 完善现有的军地指挥体制提高现役军官军地协同能力
        5.2.2 建立长效训练机制提高现役军官综合指挥能力
        5.2.3 强化基础课目训练提高现役军官个人实战能力
    5.3 提高军人其他必备能力的建议
        5.3.1 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能力
        5.3.2 加强身心锻炼提高现役军官身心能力。
        5.3.3 加强科学文化学习和实践提高现役军官学用能力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湖南预备役部队现役军官能力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5)《市政评论》(1933-1949)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 关于单体城市的研究
        (二) 近代城市整体研究
        (三) 城市各个层面的研究
    三、问题意识和理论基础
    四、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需要注意的问题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困厄与曲折:《市政评论》概说
    第一节 社会环境与政治背景
        一、北平的衰落与市政乱象
        二、民族危机的持续
    第二节 《市政评论》的历程:从创办到停刊
        一、艰难的历程
        二、办刊目的及其发行
    第三节 《市政评论》作者群
    第四节 《市政评论》的办刊特色与所处地位
第二章 宣播与实践:《市政评论》与城市空间的改善
    第一节 市政改革新兴势力的崛起
        一、二十世纪前期国外市政概况
        二、留学生的归来与专业市政人才的出现
    第二节 理想的都市:对城市空间现代化的追求
        一、民国时期城市管理的组织体系
        二、立足于国内现状的市政建设
    第三节 城市防空:城市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一、“国民防空”计划的制定
        二、《市政评论》对城市防空的高度关注
    第四节 城市消防危机的应对
        一、民国时期的火灾与消防
        二、《市政评论》对消防问题的讨论
第三章 经济与民生: 《市政评论》对城乡发展的评述
    第一节 《市政评论》对民生的关注
        一、铜元跌价与平民生计
        二、贫乏问题与产业
        三、财政制度的检讨
    第二节 民生视野下的赈灾与救济
        一、民国时期的灾荒与赈灾
        三、《市政评论》对赈济的见解与主张
    第三节 《市政评论》对财政政策的见解
        一、战时国民政府的经济统制
        二、《市政评论》的经济主张
    第四节 对“以工立国”的讨论
第四章 革新与改造:《市政评论》与城市文化发展
    第一节 城市文化概说
        一、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题中之意
        二、文化是城市的形象和灵魂
        三、文化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四、文化是维系现代城市生存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营造现代化城市文明的努力
        一、民国时期的恶风陋习
        二、领袖的指令:新生活运动
        三 《市政评论》的改良主张
    第三节 批政?良策?:对教育政策的评说
        一、“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颁行
        二、对会考制度的评论
        三、社会民众教育的提倡
    第四节 对科学思想的传播
    第五节 文化视野下的文物保护
第五章 市政与国政:《市政评论》对政治的参与
    第一节 《市政评论》关于宪政与民主的讨论
        一、宪政的概念
        二、近代中国的宪政运动
        三、《市政评论》关于宪政与民主的讨论
    第二节 对促进政府行政效率的建议
    第三节 对地方自治与宪法市制的见解
        一、民国时期的地方自治
        二、民国时期的宪法市制
        三、对地方自治与宪法市制的见解
结语
    一、《市政评论》的积极影响
    二、《市政评论》的局限性
    三、《市政评论》的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6)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是世界旅游强国的共同经验
        1.1.2 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1.1.3 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根本要求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之处
2 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相关概述
    2.1 相关概念阐释
        2.1.1 城镇化
        2.1.2 旅游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城镇化相关理论
        2.2.2 旅游业发展理论
        2.2.3 协同演化理论
        2.2.4 自组织理论
        2.2.5 共生理论
        2.2.6 博弈论
        2.2.7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 不同理论视角下看旅游业与城镇化的关系
        2.3.1 分工和专业化视角下两者的关系
        2.3.2 旅游业与城镇化的服务属性视角下两者的关系
        2.3.3 旅游地理学视角下两者的关系
        2.3.4 协同学视角下两者的关系
    2.4 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效应分析
        2.4.1 旅游业对城镇化发展的功能效应分析
        2.4.2 城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功能效应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机理
    3.1 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内在机理及作用机制
        3.1.1 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系统的结构分析
        3.1.2 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演化的内在机理及其作用机制分析
    3.2 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条件、动力因素及演化路径
        3.2.1 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条件
        3.2.2 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动力因素
        3.2.3 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演化路径
    3.3 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利益相关者博弈分析与协同度评价
        3.3.1 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利益相关者博弈分析
        3.3.2 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协同度评价
    3.4 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实现路径
    3.5 本章小结
4 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
    4.1 引言
    4.2 区域差异分析的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4.2.1 计量模型设定
        4.2.2 变量选取
    4.3 区域差异分析的样本数据来源与处理及结果分析
        4.3.1 样本数据来源
        4.3.2 数据处理与分析
    4.4 区域差异分析的结论与启示和建议
        4.4.1 结论
        4.4.2 启示与建议
    4.5 本章小结
5 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关联因素实证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与模型设计
        5.2.1 研究方法
        5.2.2 理论模型设计
    5.3 模型变量选择与研究假设及问卷设计
        5.3.1 模型变量及研究假设
        5.3.2 问卷设计
    5.4 抽样过程与数据收集
        5.4.1 抽样过程与组织
        5.4.2 样本情况
    5.5 数据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5.5.1 信度检验
        5.5.2 效度检验
    5.6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5.6.1 结构模型的路径系数分析
        5.6.2 测量模型的路径分析
        5.6.3 模型修正与进一步假设验证
        5.6.4 模型结论与启示
    5.7 本章小结
6 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案例探讨
    6.1 引言
    6.2 湖南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现状分析
        6.2.1 湖南省旅游业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
        6.2.2 湖南省旅游业与城镇化发展的一些典型
        6.2.3 湖南省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取得的效果
    6.3 湖南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6.3.1 协同发展的不平衡突出
        6.3.2 组织结构不清、权责不清晰
        6.3.3 缺乏合理的制度
        6.3.4 利益相关者不协调
        6.3.5 创新协同缺乏
    6.4 湖南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
        6.4.1 由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强化分区分片目标协同
        6.4.2 协调各利益相关者,增强发展动力与积极性
        6.4.3 突出各镇特色,打造品牌产品
        6.4.4 依托技术创新,完善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景区
        6.4.5 创造良好生态环境,实现整体效益目标协同
    6.5 本章小结
7 推进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加强规划引导与顶层设计
        7.1.1 深度进行科学规划
        7.1.2 做好顶层设计
    7.2 强化旅游业引导城镇化建设的观念
        7.2.1 城镇产业取向需要融入旅游元素
        7.2.2 城镇转变发展方式需要转入旅游业
        7.2.3 城镇要素配置需要强化旅游业
    7.3 做好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支撑工作
        7.3.1 培育市场主体
        7.3.2 挖掘城镇旅游特色
        7.3.3 强化城镇旅游宣传
        7.3.4 提升城镇旅游质量
        7.3.5 推进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试点
    7.4 构建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
        7.4.1 促进旅游企业效益提升
        7.4.2 努力争取城镇民众的大力支持
        7.4.3 努力争取部门间的利益协同
    7.5 完善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保障体系
        7.5.1 政策保障体系
        7.5.2 资金保障体系
        7.5.3 组织保障体系
        7.5.4 制度保障体系
    7.6 鼓励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创新协同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旅游业与城镇化的协同效应发挥对两者都十分有利
        8.1.2 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来源于各种因素之间的匹配
        8.1.3 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呈现区域差异显着性
        8.1.4 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受到其关联因素的影响
        8.1.5 湖南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问题及实现路径
        8.1.6 促进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策略
    8.2 研究不足
        8.2.1 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机理的阐述不够深入
        8.2.2 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实证分析也有一些不足
        8.2.3 案例的广度和深度分析还有待加强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7)近代中国水文化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水文化
    第一节 中国历代对水资源的管理
        一、历代水官
        二、历代水利法规和制度
    第二节 中国历代对水文的记录和研究
        一、先秦文献中的水文记载
        二、正史中的水文记载
        三、地理着作中的水文记载
        四、历代水利专着
        五、其它着作中的水文记载
    第三节 中国历代水利与农耕文明
        一、治水传说与春秋战国时期水利事业的初步发展
        二、秦汉时期水利工程的蓬勃发展
        三、隋唐时期水利工程的普遍发展
        四、宋元时期水利事业的繁荣
        五、明至清前期的水利成就
    第四节 中国历代水崇拜
        一、水与水神家族、水神神话
        二、历代水神祭祀与水神庙
    第五节 中国历代“水”文学
        一、诸子论水
        二、诗词歌赋中的水
        三、祈雨文
    第六节 其它领域的水文化
        一、水与音乐
        二、水与绘画
        三、水与古典园林
        四、其它方面的“水”
    小结
第二章 近代中国的水政
    第一节 晚清对水资源及利用的管理
        一、晚清河政变化
        二、晚清漕运
        三、晚清水政其它方面的变化
    第二节 民国初期的国家水政
        一、北京政府时期的水政
        二、水政统一之前:南京政府时期的水政
    第三节 南京政府时期全国水利行政之统一
        一、建设委员会的努力
        二、水利行政统一之经过
        三、水政统一之后:南京政府时期的水政
    第四节 民国时期水利行政之评价与思考
        一、水利行政统一之评价
        二、水利行政建设之特点
        三、关于流域管理体制
    第五节 近代水法规
        一、晚清水法规和制度
        二、民国水法规
    小结
第三章 近代中国水教育
    第一节 近代中国水利教育的萌芽与确立(1875—1912)
        一、近代水利教育初露端倪
        二、晚清学制中的水利教育
    第二节 中国近代水利教育的确立(1912—1922)
        一、壬子癸丑学制的出台
        二、实业教育体系中的水利教育
    第三节 中国近代水利教育的发展(1922—1937)
        一、壬戌学制时期(1922—1927)
        二、壬戌学制颁布后相关法规的颁布和修正(1927—1937)
    第四节 抗战时期的中国水利教育(1937—1949)
        一、抗战时期水利教育的发展
        二、战后水利教育事业的艰难发展
    第五节 近代水利教育机构举例
        一、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
        二、河海工程专门学校
        三、河南水利工程专科学校
    小结
第四章 近代中国水利文化
    第一节 近代中国对水利的认识
        一、近代关于水利概念之认识
        二、近代关于水利作用之认识
        三、近代关于水利建设之认识
        四、近代关于古代水利之研究
        五、近代关于西方水利之介绍
    第二节 近代全国水利建设之研究
        一、近代关于各省水利建设之研究
        二、近代关于各流域水利建设之研究
    第三节 近代水利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早期外国传教士的传播
        二、西方新技术的引进及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
        三、聘请国外水利专家
        四、派遣留学生
        五、近代水利技术研究机构的设立
        六、近代关于水利技术书籍的出版
    第四节 近代主要水利人物研究
        一、林则徐兴办水利
        二、左宗棠督办水利
        三、张謇倡导治淮
        四、孙中山与近代水利
        五、李仪祉与近代水利发展
        六、冯玉祥水利实践与水利思想
        七、张含英与黄河治理
        八、近代其他水利专家
    小结
第五章 近代中国的水神崇拜
    第一节 近代中国水神崇拜
        一、晚清时期的水神崇拜
        二、民国时期的水神崇拜
    第二节 近代中国的水旱灾害与水神崇拜
        一、近代水灾和水神崇拜
        二、近代旱灾和水神崇拜
    第三节 近代水神之治水英雄崇拜
        一、近代大禹崇拜
        二、近代李冰与二郎神崇拜
    第四节 近代水神崇拜的社会功用和文化阐释
        一、近代水神崇拜的社会功用
        二、近代水神崇拜的文化阐释
        三、传统与现代撞击下的水神崇拜
    小结
第六章 近代中国的水认知
    第一节 近代国人对“水”的认识
        一、西方传教士对“水”的宣传
        二、近代外文报纸中的“水”
        三、近代国人眼中的“水”
        四、近代关于“水”的书籍
    第二节 近代中国社会对“江”的认识
        一、近代报刊杂志中的“江”
        二、近代报刊杂志中的“扬子江”
    第三节 近代中国社会对“河”的认识
        一、近代报刊杂志中“河”
        二、近代报刊杂志中的“黄河”
    第四节 近代中国社会对“湖”、“瀑”的认识
        一、近代报刊杂志中的“湖”
        二、近代报刊杂志中的“瀑”
    小结
第七章 近代海洋文化
    第一节 近代中国海防思想
        一、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海防思想的萌芽
        二、鸦片战争结束到辛亥革命前中国海防思想的发展
        三、民国时期中国海防思想的缓慢发展
    第二节 近代中国国民海洋意识的觉醒
        一、近代国民海防意识的觉醒
        二、近代国民海权意识的觉醒
    第三节 近代中国社会对“海”的认识
        一、关于“海”的自然常识
        二、近代报刊中关于“海”的文章
    第四节 中国近代海洋科学成就
        一、近代中国海洋学发展概况
        二、近代中国的海洋调查
        三、近代中国的物理海洋学
        四、近代中国的海洋地质学与海洋地理学
    小结
结语:中国水文化之近代化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后记

(8)基于低碳理念的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研究 ——以衡阳市雁峰区桂竹山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低碳旅游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最佳选择
        1.1.2 发展低碳旅游是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的的最佳措施
        1.1.3 发展低碳旅游将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1.1.4 发展低碳旅游符合追求生态效益具有内在动力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西欧低碳经济发展
        1.3.2 美日低碳经济发展
        1.3.3 国内低碳经济发展及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1.5 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乡村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基础
    2.1 旅游规划的制定和主要内容
        2.1.1 旅游规划的制定
        2.1.2 旅游规划制定的指导思想
        2.1.3 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
        2.1.4 旅游建设详细规划
        2.1.5 旅游设计
    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1 观光农业景观结构
        2.2.2 景观异质性
    2.3 环城游憩带(ReBAM)理论
3 低碳旅游理念与开发模式
    3.1 低碳旅游理论探讨
        3.1.1 低碳旅游概念及内涵
        3.1.2 低碳旅游的研究现状
    3.2 低碳旅游开发原则
        3.2.1 科学预测,适度超前原则
        3.2.2 统一规划,协调原则
        3.2.3 可持续发展原则
        3.2.4 保护和改善旅游生态环境,符合生态环境分异规律原则
        3.2.5 珍惜用地,合理用地,保护耕地原则
        3.2.6 注重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与发扬,体现民族特色原则
        3.2.7 社区参与性原则
        3.2.8 防灾减灾,注重旅游安全原则
    3.3 低碳旅游开发现状及开发要素集成
        3.3.1 低碳旅游的现状
        3.3.2 低碳旅游开发的要素集成
    3.4 城郊低碳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3.4.1 衡阳乡村旅游遇到的几个困惑
        3.4.2 衡阳低碳旅游的桂竹园发展模式
4 衡阳桂竹山庄低碳旅游开发项目规划与设计研究
    4.1 项目开发背景
        4.1.1 旅游产业化已逐渐成为中国发展趋势
        4.1.2 发展生态旅游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4.1.3 衡阳市旅游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4.1.4 桂竹山庄旅游开发建设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
    4.2 桂竹休闲山庄旅游资源及评价
    4.3 桂竹山庄客源市场分析
        4.3.1 客源现状分析
        4.3.2 客源市场定位
        4.3.3 游客目标预测
    4.4 旅游开发的战略思想
        4.4.1 旅游开发创意
        4.4.2 品牌战略构想
        4.4.3 旅游开发总体布局构想
        4.4.4 桂竹山庄阶段性开发构想
    4.5 桂竹山庄项目建设规划
        4.5.1 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4.5.2 游客接待区中心区建设
        4.5.3 生态休闲旅馆区建设规划
        4.5.4 绿水娱乐游憩区建设规划目标
    4.6 桂竹山庄投资预算和效益分析
        4.6.1 投资预算
        4.6.2 效益分析
5 发展低碳旅游的政策建议
    5.1 发展低碳旅游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5.1.1 低碳旅游景区是低碳旅游系统的发展趋势
        5.1.2 低碳旅游景区是低碳城市的基本模型
    5.2 发展低碳旅游的政策建议
        5.2.1 制定地域低碳旅游发展的规划、政策法规和指标体系
        5.2.2 树立低碳旅游意识,提倡低碳旅游方式
        5.2.3 企业积极参与低碳旅游发展
        5.2.4 完善低碳旅游发展的组织保障机制
        5.2.5 构建“低碳旅游示范景区”,先行试点
        5.2.6 强化人才支撑,着力实施有效的旅游人才发展战略
6 结语
    6.1 主要研究成果
        6.1.1 研究理念的突破
        6.1.2 研究视角的拓宽
        6.1.3 研究内容的收获
    6.2 研究的不足与后续
        6.2.1 低碳旅游理论框架的构建
        6.2.2 对于低碳旅游消费行为发展趋势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9)“标志性文化”生成的民族志 ——以滨阳的舞炮龙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核心概念
    第四节 方法论和研究策略
    第五节 本文构思
第二章 滨阳的社区背景
    第一节 生态环境与历史沿革
    第二节 文化开发与社会经济
第三章 本土化社会的形成与“滨阳货”污名下的社群形象
    第一节 移民和本土化社会
    第二节 “滨阳货”污名下的滨阳及其社群形象
    小结
第四章 从“灯酒节”到“炮龙节”
    第一节 春节、灯酒节、舞炮龙及其关系的定位
    第二节 从灯酒节到炮龙节
    第三节 政府重新介入之后的炮龙节
    小结
第五章 “炮龙节”的文化——政治实践
    第一节 寻找滨阳人舞炮龙“代代起舞、世世相传”的文化根源
    第二节 舞炮龙源起源地的追溯和争夺
    第三节 仪式展演的意义表征
    第四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
    小结
第六章“老庙”重建:再置的信仰空间与地方社会的互构
    第一节 老庙的本土定义和特殊地位
    第二节 土地问题的解决
    第三节 庙、场之争
    第四节 双名制与新拓展的公共空间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主要结论与发现
    第二节 讨论
    余论:“传统”与“发明”之间的学人选择
参考文献
附录:照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10)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投资策略及财务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本研究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一、国外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二、国内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基本分析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基本分析框架
        三、关于研究题目及框架的特别说明
    第四节 论文的重点和难点及创新点
        一、论文的重点
        二、论文的难点
        三、论文的创新点
    第五节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企业财务报告的关系
        二、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管理效果评价
        三、各类主体的具体投资策略和风险管控策略
第二章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范畴及类别
    第一节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范畴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是公司为短期交易盈利而持有的资产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具有高流动性和强波动性的基本特点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范畴类别与金融市场盛衰密切相关
    第二节 现行会计准则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界定
        一、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的界定
        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界定
        三、中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界定
    第三节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基本类别
        一、交易中的上市公司股票及部分非上市公司的股份
        二、可交易的各级各类债券及票据
        三、公募证券投资基金份额
        四、包括上市交易的权证在内的部分衍生金融工具
        五、其他交易性金融资产
    第四节 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相关联的金融产品分析
        一、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相关联的债券产品分析
        二、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相关联的衍生金融产品分析
        三、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相关联的权益产品分析
第三章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计量属性及标准
    第一节 对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计量的基本属性是公允价值
        一、两大财务会计准则体系均对交易性金融资产采取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从初始计量到后续计量和处置计量都采用公允价值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复合计量属性
    第二节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对交易性金融资产计量的规定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的初始计量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的后续计量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处置时的最终计量
        四、准则关于公允价值取得或确定的规定
        五、准则关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披露的相关规定
    第三节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交易性金融资产计量的规定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的初始计量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的后续计量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处置时的最终计量
        四、准则关于公允价值取得或确定的规定
        五、准则关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披露的相关规定
    第四节 中国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前对相关产品计量的规定
        一、新准则实施前相关产品的主要科目是"短期投资"、"自营证券"、"长期债券投资"
        二、相关产品取得时的初始计量
        三、相关产品持有期间的后续计量
        四、相关产品处置时的最终计量
        五、相关产品计量属性的具体确定
        六、准则或制度关于相关产品披露的规定
    第五节 中国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后对交易性金融资产计量的规定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的初始计量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的后续计量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处置时的最终计量
        四、准则关于公允价值取得或确定的规定
        五、准则关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披露的相关规定
第四章 关于交易性金融资产计量属性的争论及分歧
    第一节 伴随资本市场发展而引入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始终充满争论
        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使收益波动加速和风险加剧
        二、市价变动会计提供的信息可靠性受到较多质疑
        三、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相关性不如设想的那么好
        四、据内部模型计算的公允价值信息存在操纵嫌疑
    第二节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资本市场上行阶段的"价格助涨效应"
        一、资本市场在上行阶段绝大多数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会上升
        二、价格上升导致的价值调整和收益增长会反映在财务报表中
        三、报表优化及业绩激励会推动大量资本进入市场投资或投机
        四、资本推动和预期变化将会导致金融资产价格的进一步上升
    第三节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资本市场下行阶段的"价格助跌效应"
        一、资本市场在下行阶段绝大多数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会下跌
        二、价格下跌的调整和收益减少乃至损失会反映在财务报表中
        三、报表恶化导致融资困难及不得不抛售金融资产补充流动性
        四、流动性收缩和预期改变将会导致金融资产价格的进一步下跌
    第四节 公允价值与资本市场的联动效应在"人性"作用下更加明显
        一、资本市场在人性贪婪作用下会过度上行和积累风险
        二、资本市场在人性恐惧作用下会过度下行并引发崩盘
        三、"人性"作用放大的诱导机制是薪酬激励及绩效考核
    第五节 当前阶段有关各方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所作的调整与改进
        一、美国国会赋予SEC必要时暂停使用公允价值的权力
        二、欧盟允许金融机构停止使用按市价计算的会计准则
        三、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修改准则允许金融工具重分类
        四、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及时发布准则修订稿
        五、部分公允价值坚守派猛烈抨击FASB修改公允价值准则的做法
        六、G20金融峰会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工作及国际趋同提出要求
        七、中国有关方面密切关注IASB和FASB的动态并研究公允价值的改进
        八、结论:现阶段对交易性金融资产仍要坚持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第六节 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应防范公允价值助推效应带来的风险
        一、公司应设立止盈点防止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的泡沫化风险
        二、公司应设立止损点防止交易性金融资产财务指标过度恶化
第五章 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所导致的潜在风险分析
    第一节 公允价值助推效应易引发金融资产投资决策非理性和短期化
        一、公允价值助涨效应可能导致决策者非理性地追加投资
        二、公允价值助跌效应可能导致决策者将长期投资短期化
        三、公允价值市价会计可能导致企业管理层放弃经营管理
    第二节 薪酬与投资收益挂钩可能引发高管行为扭曲和公司治理失效
        一、薪酬与投资收益挂钩会使高管行为扭曲引发道德风险
        二、薪酬与投资收益挂钩会使公司管理退化和治理失效
    第三节 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可能存在导致流动性收缩等的财务风险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价值的波动性使资金管理的难度增加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导致的流动性膨胀与收缩变化加快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使资产负债表负载价值波动性增加
        四、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使损益管理和资本充足率管理更难
    第四节 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若管控不当可能引发金融风险乃至危机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管控不当可能导致上市公司股价剧烈波动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管控不当可能导致资本市场非理性的涨跌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若管控不当可能进一步传递引发金融危机
    第五节 中国受交易性金融资产及关联产品投资风险影响较大的公司
        一、金融公司受相关投资风险影响最大
        二、非金融投资性公司受相关投资风险影响较大
        三、中央企业财务公司受相关投资风险影响较大
        四、上市公司受相关投资风险影响在逐渐增加
        五、社会公益类基金也将受到相关投资风险影响
第六章 金融公司基于防控风险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策略
    第一节 金融公司的范畴与类别及投资现状
        一、金融公司的范畴界定
        二、金融公司的基本类别
        三、金融公司的数量及规模分析
        四、中国金融公司的投资现状分析
    第二节 金融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管控能力分析
        一、中国金融公司仍实行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
        二、相比其他行业金融公司有更充足的现金流保证
        三、相比其他行业金融公司有更迫切的流动性需求
        四、相比其他行业金融公司有更专业的投资技术和研究能力
    第三节 金融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应遵循的原则
        一、要时刻遵循科学决策和谨慎投资的基本原则
        二、要遵循投资组合与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原则
        三、要遵循专业化团队和市场化操作相结合原则
        四、要遵循研究、决策、执行、监控一体化原则
    第四节 银行类金融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策略选择
        一、银行类金融公司可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类别组合
        二、银行类金融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规模及比例
        三、银行类金融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期限组合设计
        四、银行类金融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及时调整政策
    第五节 非银行类金融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策略选择
        一、证券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策略选择
        二、保险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策略选择
        三、基金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策略选择
        四、其他非银行类金融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策略选择
第七章 非金融投资控股公司基于防控风险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策略
    第一节 非金融投资控股公司的范畴和特征及投资现状
        一、非金融投资控股公司的范围界定
        二、非金融投资控股公司的一般特征
        三、中国当前主要的非金融投资控股公司
        四、非金融投资控股公司的投资现状分析
    第二节 非金融投资控股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管控能力分析
        一、非金融投资控股公司一般总体实力较强且愿意进行投资
        二、非金融投资控股公司通常会成立专门团队从事投资研究
        三、非金融投资控股公司的风险承受以及管控能力相对较强
    第三节 非金融投资控股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策略选择
        一、非金融投资控股公司可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类别组合
        二、非金融投资控股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规模及比例
        三、非金融投资控股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期限组合设计
        四、非金融投资控股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及时调整政策
    第四节 是否保留主业对于确定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策略的影响
        一、若保留主业则要严格控制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规模和权重
        二、若不保留主业则要时刻关注并做好流动性分析等风险管理
第八章 中央企业财务公司基于防控风险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策略
    第一节 中央企业财务公司的数量和特征及投资现状
        一、中央企业财务公司的概念及设立条件
        二、中央企业财务公司的数量及资金规模
        三、中央企业财务公司投资的现状分析
    第二节 中央企业财务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管控能力分析
        一、中央企业财务公司拥有强大的资金实力
        二、中央企业财务公司常拥有充足的流动性
        三、中央企业财务公司拥有优秀的专业人才
    第三节 中央企业财务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策略选择
        一、中央企业财务公司可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类别组合
        二、中央企业财务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规模及比例
        三、中央企业财务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期限组合设计
        四、中央企业财务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及时调整政策
    第四节 是否投资本集团内部创造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区别
        一、财务公司应主要投资于集团以外的交易性金融资产
        二、投资本集团创造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要做好投资者关系管理
第九章 一般企业(含上市公司)基于防控风险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策略
    第一节 一般企业(含上市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现状
        一、当前一般企业(含上市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尚不多
        二、一般企业(含上市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是股票
        三、一般企业(含上市公司)之间相互持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四、一般企业(含上市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中基金比重较大
        五、一般企业(含上市公司)购买各种债券类产品将逐步放开
        六、一般企业(含上市公司)越来越多参与衍生金融产品投资
    第二节 一般企业(含上市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管控能力分析
        一、未上市的一般企业大多风险承受及管控能力不强
        二、上市公司的风险承受及管控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强
        三、一般企业(含上市公司)进行投资更要谨慎决策
    第三节 一般企业(含上市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策略选择
        一、一般企业(含上市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以股票和基金为主
        二、一般企业(含上市公司)投资上市公司股票和基金要有规模限制
        三、一般企业(含上市公司)要控制衍生金融品投资规模并杜绝投机
        四、一般企业(含上市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要有及时调整政策
第十章 社会公益类基金基于防控风险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策略
    第一节 社会公益类基金的类别、情况介绍及投资现状
        一、社会公益类基金的类别
        二、社会公益类基金的具体情况介绍
        三、社会公益类基金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现状分析
    第二节 社会公益类基金的风险承受能力及管控能力分析
        一、社会保障基金资金实力较强但风险喜好程度很低
        二、中国投资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强但管控能力需提高
        三、企业年金基金的风险承受与管控能力相对较强
        四、其他社会公益类基金风险承受能力及管控能力一般
    第三节 社会公益类基金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策略选择
        一、社会保障基金应主要进行长期债券投资和价值型股票投资
        二、中国投资公司在长期股权投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交易性投资
        三、企业年金基金要根据市场周期灵活调整金融资产配置策略
        四、其他社会公益类基金应以中长期债券投资和定期存款为主
第十一章 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财务指标体系设计
    第一节 设计风险财务指标的前提是有效识别风险因素
        一、定期结合过往经验和专业分析确定投资风险因素
        二、积极运用多种计量工具分析各类风险的影响程度
    第二节 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管控的"双哑铃型"目标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管控要注重收益性与安全性平衡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管控要注重流动性与稳定性平衡
    第三节 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财务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财务指标体系设计要坚持系统性原则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财务指标体系设计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原则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财务指标体系设计要坚持动态调整原则
        四、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财务指标体系设计要坚持成本效益原则
    第四节 各类公司管控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的共性财务指标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规模占总资产的比重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规模占净资产(或净资本)的比重
        三、各类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收益率及总体加权平均收益率
        四、单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率及全年平均变动率
        五、交易性金融资产价值和收益对利率、汇率、价格等的敏感系数
        六、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收益与投资专业人员数的比率及其变动率
        七、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收益、公允价值与投资人员薪酬比及变动率
        八、防御和对冲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风险措施的收益支出比及变动率
    第五节 各类公司管控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的具体财务指标
        一、金融公司管控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的具体财务指标
        二、非金融投资控股公司管控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的具体财务指标
        三、中央企业财务公司管控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的具体财务指标
        四、一般企业(含上市公司)管控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的具体财务指标
        五、社会公益类基金管控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的具体财务指标
    第六节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财务指标及分析要定期公布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财务指标要定期公布
        二、公司要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财务指标进行定期分析
        三、公司要结合对风险财务指标的分析及反馈进行调整与改进
第十二章 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制度建立及完善
    第一节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应该成为公司的自觉行为
        一、公司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要时刻保持风险意识
        二、公司应该自觉建立并坚定执行相关的风险管控制度
    第二节 风险管控委员会要针对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专门监控
        一、公司在不同层面要建立专门的风险管控委员会或管控部门
        二、风险管控委员会要具备监控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的专业人才
        三、风险管控委员会要定期对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进行分析评估
    第三节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要有明确系统的机制流程
        一、公司层面应该建立针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的风险管控流程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控流程建立与执行要有多层次人员参与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目标及流程要分解到各层次人员
        四、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流程必须得到认真而严格的执行
    第四节 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管控要注重方法和技术的运用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要避免形式化和纸面化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要将分析与处理相结合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要注重方法技术的运用
    第五节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要加强信息沟通和反馈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对外要坚持公开透明原则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对内要注重及时信息沟通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要注意收集处理反馈信息
    第六节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要定期自我评估并披露
        一、公司应加强对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管控的自我评估
        二、公司至少半年要对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管控进行评估
        三、公司要定期披露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评估报告
第十三章 主管部门要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进行指导及风险监管
    第一节 主管部门要组织专门力量就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进行研究
        一、主管部门要组织专门力量就金融产品投资进行研究
        二、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专门力量展开风险调研与分析
        三、主管部门要定期公布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及风险报告
    第二节 主管部门要就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投资决策及执行提供指导
        一、主管部门不能干预公司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独立决策
        二、主管部门指导投资的形式主要是定期公布专业研究报告
        三、主管部门还可以通过设立限制性指标来引导公司投资决策
    第三节 主管部门要就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制定明确的规范
        一、主管部门要就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管控制定明确规范
        二、主管部门要提高规范的约束层级以引起公司高度重视
        三、主管部门要设计具体的监控指标体系为后续监管铺垫
    第四节 主管部门要就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一、主管部门要有专门人员关注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动向
        二、主管部门要规定投资部门定期上报各类风险监控指标
        三、主管部门要定期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实行专项检查
    第五节 主管部门要就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管控不作为加大处罚力度
        一、主管部门要明确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方式和处罚力度
        二、对于风险管控不当尤其是不作为的要加大处罚力度
        三、对于违规违法处罚事件要定期总结公布以增强影响力
    第六节 主管部门要加强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和风险管控的经验推广
        一、主管部门对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管控要注意总结经验教训
        二、对于部分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风险管控的成功经验要推广
        三、主管部门还要加强国际交流并组织专门力量关注国际动态
参考文献
    (一) 中文书籍
    (二) 中文文章及论文
    (三) 中文公司年报
    (四) 英文书籍
    (五) 英文文章及论文
    (六) 英文公司年报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四、工程建设的违规教训“衡阳火灾”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归属与自主:近代大学生教育身体史研究(1895-1937)[D]. 魏珂.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2]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D]. 张娣. 山东大学, 2017(08)
  • [3]战时体制下兵工企业的秩序与影响 ——以抗战时期第二十一兵工厂为中心[D]. 杨向昆. 西南大学, 2016(02)
  • [4]预备役部队现役军官能力建设研究 ——以湖南省预备役部队为例[D]. 李敏强.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5(04)
  • [5]《市政评论》(1933-1949)研究[D]. 朱洪涛.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4)
  • [6]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研究[D]. 钟家雨. 中南大学, 2014(02)
  • [7]近代中国水文化的历史考察[D]. 袁博.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
  • [8]基于低碳理念的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研究 ——以衡阳市雁峰区桂竹山庄为例[D]. 梁超.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10)
  • [9]“标志性文化”生成的民族志 ——以滨阳的舞炮龙为个案[D]. 覃琮. 上海大学, 2011(11)
  • [10]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投资策略及财务风险防范研究[D]. 张晓杰.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0(12)

标签:;  ;  ;  ;  

从工程建设违规看“衡阳大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