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母语表达并理解母语英语

识别母语表达并理解母语英语

一、认识母语表述 听懂地道英语(论文文献综述)

周明泉[1](2021)在《语言迁移理论视角下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朱洁[2](2021)在《小学生运用英语教育类App现状研究》文中认为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相继出现,使用App进行学习就是其中的一种。App,全称为Application(应用、使用),当今为人们所熟悉的App指的是安装于移动设备的应用程序。近年来,教育类App发展十分迅速,受到家长、学生、教师的持续关注,使用App学习英语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追捧。本研究以小学英语教育类App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258名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并对两位相关的英语任课教师,以及两个小学生家庭进行访谈,探索小学生英语教育类App的使用状况。本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以及研究设计,同时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综述,对相关定义进行界定与阐述,阐明了相关理论;第二部分介绍了英语教育App的发展历程和分类,并结合英语课程标准阐述了其教育价值;第三部分从当前小学生App的选择和使用两个维度出发,对所得调查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总结了小学生App学习目前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向家长、教师及学校提出了英语教育类App的使用建议,并对App开发人员提出了改进建议;第五部分为结语,对研究进行了总结,并阐述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该领域值得深入研究之处。本文从App的选择与使用两个方面分析了小学生群体的App应用现状、行为表现及学习效果。研究发现,当前小学生群体在App的选择和使用上均存在问题。一些App设计的实用性不足;家长与小学生,以及教师的App使用方式缺乏科学性。并且,小学生使用App的学习效果与学习的频率、时长有关,同时也存在年龄、性别的差异。在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向家长提出以下建议:对基于App的学习保持科学观点,选择健康合理的App资源,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增加对孩子的陪伴;同时向教师及学校提出以下建议:正视App并与教学进行结合,开设App学生、家长课堂以引导学生与家长正确使用App;本文也向App开发人员提出了改进建议:App中避免出现过多的高额收费项目,杜绝不良信息,优化学习程序,完善管控体系。

刘一凡[3](2020)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体验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多元文化格局及其发展日益凸显,文化意识越来越成为促成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基础,越来越成为21世纪人才的必备素养。新一轮课程改革与时俱进,将文化意识纳入学科教学之中,依托英语学科育人价值实现文化意识培养目标。从2001年将文化意识纳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并将其单独作为一大教学目标,到《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文化意识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并作出明确概念界定、目标阐释,文化意识在理论上朝着成熟更进一步。与此同时,英语教学亦致力于落实文化意识。新一轮课改为改变以往机械教学的弊端,将体验学习理论渗透其中,使之成为教学常态,关注师生在课程教学中的生命性。出于对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现实态势的关心,基于对G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地观察,辅以访谈调查法与问卷调查法,从文化意识培养及其体验学习的现状、问题及原因中发现经验与教训,探索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体验学习之可借鉴经验与优化策略,并对其进行整合,以期促进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实效性。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分析了从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热点、文化自信时代的研究趋势、深入课程改革的研究取向以及文化意识与体验学习交融的研究空间等方面确定研究选题的过程,评述了国内外关于文化意识、英语文化意识、体验学习以及文化意识与体验学习的相关研究,阐释了本研究的目的、意义、思路、方法、内容等;第二部分首先分别对文化意识与体验学习进行解析,从概念、内涵、重要性与必要性等方面对两个核心概念进行具体分析,随后探讨文化意识培养与体验学习的内在关联,发现二者在目的、过程与特征等方面相契合,为文化意识培养的体验学习打下基础;第三部分为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体验策略的调查分析,深入剖析了研究方法的具体应用以及所得结论,以G中学的学生与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从13节英语课的课堂观察、6位教师与11位学生的访谈调查、284份学生问卷调查中了解有关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体验学习的现状;第四部分从问题表征与原因分析方面着手对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体验学习的现状进行整合,发现其中在文化意识培养的体验目标、内容、类型、过程、深度、评价等方面的不足,并基于此从整体上对其不足所反映的原因进行挖掘,主要体现为教师对理论知识的片面认知、教师自身文化意识水平欠缺、课程改革与功利主义的心理冲突、教师应然角色与学生储备能力的矛盾冲突、对文化教学资源的偏向分配以及对反思概括能力培养的忽视等,这为高中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的体验学习进阶发展提供可靠依据;第五部分作为本文的核心内容,深入探讨了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体验策略的优化方向,从教师角度提出教的行为指导,旨在以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结合G中学有效措施的经验与有待提升的空间,将文化意识培养体验学习的目标、内容、类型、过程、深度、评价等六个方面的优化按照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四大教学方面进行整合,提出以“分解”与“综合”提升目标明确度、以“全面”与“衔接”增强内容适切度、以“感知”与“领悟”深化体验生命性以及以“活动”与“即时”助推评价实效性等优化方向,全面、整体把握文化意识培养及其体验学习,为高中英语教师提供指导性建议。

孙竞文[4](2020)在《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英语绘本教学设计与实施 ——重庆市S小学一年级W班的行动研究》文中认为全纳教育是未来教育的趋势,促进教育公平是我国基本教育政策,课堂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逻辑起点和实践起点,教师应保证每个学生享有公平的课堂学习资源。本研究的目的是开展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英语绘本教学行动研究改善一年级W班学生的英语课堂学习状态,保证每个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实现课堂公平。由于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因此,课堂教学应该尊重学生个体间差异性,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教学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多元智能理论关注“学习者个体智能差异对教学的意义”而绘本涵盖多元智能,两者具有天然的联系。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英语绘本教学将英语绘本运用到教学同时教学也适应英语绘本的特点,极大的发挥了二者的教育价值,“通过多元智能理论而教”将语言知识以多元活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以此来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研究范式,遵循“计划-实施-观察-反思”的原则开展三轮行动研究。笔者在实习班级一年级W班发现学生课堂学习状态呈“两极化”的现实问题并与实习指导教师和同在该班实习的英语教师组成“研究共同体”,围绕如下问题开展行动研究:1.怎样设计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英语绘本教学能提高一年级W班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度?2.英语绘本教学是否能改善一年级W班学生“两极化”的课堂学习状态?3.英语绘本教学对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如何?体现在哪些方面?整个研究历时3个月,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选择三本与教材单元主题相联系的英语绘本,设计具有丰富活动的教学将知识多样化的呈现给学生。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和文本分析法多角度全方面收集学生课堂和课后的学习情况,分析、评价、反思英语绘本教学实施效果,三轮行动呈螺旋式上升。研究结果表明,英语绘本教学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度;英语绘本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英语绘本教学提高了学生英语运用能力;英语绘本教学浸润学生心灵。根据行动研究过程从宏观、中观、微观讨论总结出研究结论:一是多元的英语绘本教学活动促进课堂公平;二是英语绘本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是以学生的视角解读英语绘本是开展绘本教学的关键;四是生动的英语语音语调集中学生课堂注意力;五是课堂教学要回归生活和大自然;六是英语绘本教学行动研究激发教师教学热情。最后,根据行动研究的实践经验为学校、教师和家长提出教育建议。在未来研究中笔者会践行教育公平政策并以此为教育信念,不断反思提升教学。做一名不断钻研教学、笔耕不辍、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的新时代教师。

农丽雯[5](2020)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英语真实学习环境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英语真实学习环境的缺失一直是我国英语教学的“心头病”。但现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现如今我国已步入5G时代,为创设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提供诸多可能。但是,在英语教学中,尤其是小学英语教学,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创设英语真实学习环境?应用信息技术创设英语真实学习环境有哪些途径和策略?这些问题需要开展深入地研究。本文试图以“小学英语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英语真实学习环境”为主题,探析以下关键性问题:(1)真实英语学习环境的内涵与意义;(2)小学英语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英语真实学习环境的价值和现状;(3)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英语真实学习环境的途径与策略;(4)促进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创设英语真实学习环境的保障策略。围绕着这些问题,本文的内容结构由如下几个部分构成:绪论:阐释研究问题和价值。第一,从“我国小学生英语学习面临的困境”和“小学英语教学发展的趋势”为出发点,阐释“小学英语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英语真实学习环境”的必要性;第二,从“信息技术与英语学习的关系研究”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英语真实学习环境”两个方面梳理现有的文献,以此发现“小学英语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英语真实学习环境”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第一章:阐释真实英语学习环境的含义与意义。首先,本文沿用杜威关于“环境”的界定框架,结合前人关于语言学习环境的界定,提出语言学习环境的含义。其次,把语言学习环境分为母语学习环境和非母语学习环境,并通过对两大学习环境的比较,认为真实英语学习环境是一种类似于母语的学习环境。第二章:阐述小学英语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英语真实学习环境的价值和实践现状。本文以W市三所公立小学的英语骨干教师和第八届全国小学英语优质课大赛的30节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发现,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英语真实学习环境的价值,问题及其原因。第三章:总结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英语真实学习环境的基本途径与策略。通过实证调查,归纳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英语真实学习环境的基本途径与策略,并结合教学案例阐释不同的途径和策略。第四章:提出促进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创设英语真实学习环境的保障策略。通过实证调查,并针对小学英语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英语真实学习环境的主要问题,结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英语真实学习环境的途径与策略,提出保障策略。

刘秀娟[6](2019)在《高职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学生汉语思维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在高职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汉语思维问题,即母语与外语的相对思维。本文通过对A班和B班英汉双语思维的异同取向实验对比,找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了四点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办法:即努力提高教师的"二语"习得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强化英汉对比教学手段;培养"听说读写"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教学实践证明,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英语应用文写作水平,从而有效提高了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效果。

陈刚[7](2019)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将外语学习文化定义为特定人群关于外语学习共有的一种特征性的认知系统、价值诉求和行为方式的体系。一种文化在其历史发生、发展过程中,常会与其他相关文化乃至异质文化发生历史性遭遇,从而产生文化的涵化现象。所谓涵化,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文化体系间的接触碰撞、相互作用而导致其中的一方或双方其原有文化发生相应的结构性、机制性、内涵性变化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为我国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提供了现实条件。以现行国家课程标准所规范的课程化、制度化的外语教学为例,从课程设计与实施,直至与之相应的教学法体系的建设、制定和选择,不论是交际法还是任务型,其所折射出的课程及学科教学理念,包括基于这些理念和教法由中外合作编写或改编的教材,相对于传统外语教学,无不强烈表现出其文化内涵的异质性,这是两种文化接触所产生的生态结果——外语教学包括与之相应的外语学习文化及其当代范式的“涵化”。因此,深入研究在这一特定情境中我国外语学习文化涵化现象的实际状况及内在机制,揭示在这一进程中其模式建构与范式变换的规律,不仅有助于呈现特定学习场域中存在问题,也有助于克服并解决这些问题,进而对我国外语学习文化指向未来的发展,包括其创新模式的建构及外语教学的深化改革,产生积极影响。在当今学习化社会的大环境下,学习文化研究越来越得到国内外学界的普遍重视。而学习文化理念在外语学习研究领域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包括“华人学习者悖论”等现象,也为解释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并直接促成了文化协同论等理论流派和研究成果的出现。目前,该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多集中在传统文化与学习或外语学习间关系的相关问题上,研究对象也更多地偏向高等教育领域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基础教育领域的研究较少,而从涵化理论的角度研究外语学习文化的,则尚未闻见。基于对文化作为复杂人类形态复合体的本体认识,本研究融合文化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的涵化概念和理论视角,以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试图考察、理解、解释中国师生外语学习文化涵化之现状和成因,并对其复杂关系结构及其机制、规律与规律的某些方面,在知识分析和概念抽象的基础上给予可能的、贯通的理论综合。本研究首先对有“学”无“习”的外语学习环境做了分析,对学习者特点研究做了全面梳理,并回顾了国内外对于学习文化研究的既有成果,进而对二语习得研究和学习文化研究的不同理论视角,包括其针对中国学习者研究的理论取向之异同进行了学理辨析,与二语习得的研究相比,学习文化的研究视域则更倾向于学习特征的共享性和普遍性。在此基础上,梳理、提炼并确定了本研究的外语学习文化的理论视角及工作定义,进而提出了探索性的概念框架;继而以此概念框架为基点,对相关基础理论进行了溯源,概括出包括语言意识形态理论、文化融合理论、文化心理学在内的基础理论及其相关前沿信息。参照前人对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的态度、文化观念及心理特征的相关探索,尝试性地从外语学习的六个相关维度,包括学习目的和态度、对好的外语教师和好的外语学生的看法、教与学的方式方法的选择、对课堂、教材、师生关系的态度和看法等外语学习的基本面,给予综合的文化考察。由于教与学紧密的关系,以及学习观念、态度对外语教学、外语学习方式方法的生态影响,本研究特别关注教与学的双向互补与互动,从而将研究重心确立为教师和学生、教法和学法。依据概念框架和研究问题的需要,本研究选择了多学科综合的混合研究法,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叙事探究、内容分析、原型法,以及多种研究手段:问卷调查、集体访谈、个人访谈、课堂观察等。复合研究方法的使用可以全面反映外语学习文化的现状,也可以在不同数据之间进行相互印证。根据对外语学习文化主要维度的考察,在呈现外语学习文化现状的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了中国外语学习文化在不同情境中的三种涵化类型的假设,基于数据分析和讨论,证实或者部分证实上述三个研究假设为真,并有了新的发现:在理论研究和文化建构层面,涵化形态接近同化形态;在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方面,多呈现假晶形态;理论研究和课堂实践之间亦呈现出假晶形态;而在学习生活及学习者个体实践层面,突出表现为涵化的融合形态。在特定的外语学习场域中,中国教师特有的外语教学管理、以问题链为实现路径的高效课堂实践、中国特色的语码转换教学法等,则成为外语学习文化更具专业特质的创新涵化形态。基于外语学习文化发现的新维度,笔者完成了对研究概念框架的修订。在对中国学生外语学习文化涵化的形态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笔者回到研究的基础理论,对涵化的成因从语言意识形态、文化涵化以及中国文化心理角度等进行了深度透视,尝试初步建立外语学习文化涵化模式: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是内在需求和外部推动相结合的双动力系统,两者存在承传变异的双向互动关系。整合性的涵化策略被自然地采用,涵化特征表现为融合、创新和多元。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外语学习文化中普遍存在着涵化现象。第二,同化、假晶和融合是中国师生在特定外语学习环境和生态中采取的涵化策略。第三,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揭示了母语为汉语的中国学习者具有区别性特征的文化特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论的融合赋予了本研究创新的视角,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运用在外语学习领域,而且是基础外语教育领域,同时实现了研究对象的创新;涵化新维度的发现与涵化模式的构建是本研究的理论新意。

李乐民[8](2018)在《基于模因论的高职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的观点发展出来的解释社会文化传播现象的理论,而它的传播机制就在于模仿。那些符合人类社会价值认知体系的文化现象,由于人类的偏爱、利益趋同、认知理解和社会规范等原因而在人际间与代际间不断地相互模仿,得以传播、繁衍壮大。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组成,它的语言模因必定将按照模仿与“复制”的机制进行传播推广。本文将根据模因传播周期理论中,语言听说模块模因会在人类头脑中同化(刺激、理解)、保持(记忆)、表达(输出),最后传播(再同化)的模仿与复制模式,特别是强势模因效应,设想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听说通过此种方式达到正确语音、语句输出,乃至交际对话的熟练运用的可能性。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与问卷调查进行定量与定性结相合的方式,对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听说训练开展以开放式智能手机软件为平台的为期半年的听说一体训练可行性实验研究。研究发现,通过一年的实验后,在语音与口语方面实验组学生成绩有了明显改善,口语的听说子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综上,本文认为:英语教学的听说语块模因在模因传播周期过程中,其同化、保持、表达与传播过程是连续地、不可割裂地,听说教学应该进行完整的教学整合,而不是分成听力与口语的子能力的分开训练;符合学习者学习兴趣、特征和规律的语言听说模块将更利于被学习者接受和掌握。

沈岚岚[9](2018)在《中职英语课堂中听力交互策略的教学实践研究》文中指出在我们日常交际活动的过程中,听力理解在促进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Jim Trelease(1995)在他的畅销书《大声朗读手册》曾提到过:假如一个孩子(语言初学者)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单词,他就永远无法说出这个单词;假如他从来没有听过或者说过,那么一旦当他需要朗读它时,就会显得很困难;听故事情境中的一个新词汇远远要比看一张单词卡片上的孤立的意义要更加有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听力理解是语言习得的“奠基石”(O’ Malley和Chamot等,1989)。由此看见,听力对于语言学习,尤其是起始阶段的学者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必须将听力学习放在语言学习的首位。Burley-Alen(1995)在他的《听—遗忘的技能》一书中指出:听力在人际关系中代表着一股强大的力量,作为认同某个人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增强自尊心;真正地倾听能增进团结、信任以及团队归属感。所以,掌握听力能力的技巧可以让人在专业领域成长方面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信,职业满意度也会有所增强。听力作为语言学习的四项基本技能之一,是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听力理解是一项包含着诸多心理因素的复杂的语言活动,也是一个听力学习者积极寻找和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同时,它是一个由”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有机构成的交互作用过程。目前,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听力教学理念,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在中职英语听力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从“自下而上”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话语感知,单词识别等方面的基础语用能力,同时又要从“自上而下”的思维加工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图示”运用能力,从而综合提高学生有效驾驭听力策略的能力。本文从构成交互模式的两种反向型听力理解模式一“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不同角度出发,基于中职生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信息处理方面存在着的各种困难,通过采取一系列听力理解教学的策略和活动设计理念,以及一项基于笔者所在学校的2017级的60名新生的交互策略培训实验,通过定性、定量研究的手段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1.交互策略培训在改善中职生(尤其是英语能力较为薄弱的中职生)“自上而下”思维加工能力方面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2.对处于不同英语听力能力阶段(高、低两段)的中职生在进行交互听力策略培训后,对他们学习成绩和兴趣的提高方面都有何影响?3.交互策略在中职阶段的适用性体现在哪些方面?本次研究证明:“自上而下”的思维加工模式并不是英语能力较高组学生独占的优势,通过培训,能力较低组的学生也能在此策略运用方面进步不少,并且有赶上能力较高组学生的趋势;策略培训后,高、低能力两组学生无论在策略使用的广泛度和对学习成绩和兴趣提高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最后,所有试验数据和结果都验证了交互听力模式在中职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极强。总的来说,本次实验有利于听力学习者从本质上理解听力过程,定位终身的听力模式,明细听力模式选择与听力能力之间的关系,从而采取针对性的听力策略,最终提升中职生的听力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邱大平[10](2019)在《国家形象视阈下政治话语外宣翻译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家形象是构成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也是整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加强政治话语外宣翻译是对外传播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内容。因此,基于国家形象视阈研究政治话语外宣翻译策略,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和国际影响日益扩大,中国正逐步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央,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越来越多,对于中国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实施了文化“走出去”战略,外宣工作不断加强,外宣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国家形象也日益提升。然而,由于中国国际话语权长期以来比较薄弱,国家形象一直处于“他塑”的不利状态,国际舆论“西强我弱”的局面一时还难以得到根本的转变,加之西方频频利用其强大的话语优势对我国进行大肆的“妖魔化”报道,其涉华报道中对我国的歪曲报道、对我国大政方针的误读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国际社会对我国存有较多的误解和偏见,从而影响了国外公众对中国形象的全面了解。因此,中国迫切需要“自塑”国家形象,向国际社会展示其作为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形象,让世界更加全面、客观、立体地认识中国。目前,我国对外话语在国际受众中的可接受性不强,主要表现为话语表达方式不地道,传播效果不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形象的对外传播。要实现中国形象的有效传播,积极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便显得尤为重要。外宣翻译是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手段,在加强国际社会对我国的了解,塑造当代中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政治话语是中国对外话语的关键要素。在所有材料的外宣翻译中,政治话语外宣翻译在对外展示中国形象过程中的影响最为直接。中国政治话语的外宣翻译是我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要提高我国对外话语的国际接受程度和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有效性,增强政治话语外宣翻译的质量与效果是关键。翻译策略的定位决定着翻译方法的选择,进而影响着译文的质量和接受状况。所用翻译策略不同,翻译质量与国家形象对外宣传效果也可能完全不同。一直以来,学者们在政治话语外宣翻译究竟是应该以目的语为依归还是应该“以我为主”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为此,本研究从中国政治话语外宣翻译的研究现状及常见问题和外宣翻译特点入手,基于国家形象视阈,分析了政治话语外宣翻译与国家形象对外传播之间的关系,根据中央关于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的精神,对政治话语外宣翻译的两种策略进行了分析与论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治话语外宣翻译中的“二元统一”策略,即在语言形式层面遵循以目的语为依归的策略、在政治话语内容、尤其是文化与政治内容的翻译上使用“以我为准”的策略,继而提出了将两种翻译策略统一于翻译实践的理据、方法;接着,结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的英译实例进行分析和实证,认为使用这种二元统一的翻译策略有助于使译文在体现中国特色的同时又易于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从而实现其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对话的作用,并从中总结了政治话语外宣翻译过程中如何将两种翻译策略统一起来的模式。本论文由以下六大部分构成:引言本部分主要概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以及论文结构等重要问题。第一章:中国政治话语外宣翻译及其研究现状综述本章首先对与外宣翻译相关的概念进行了厘定,然后通过大量的翻译实例阐述了外宣翻译的特征,指出外宣翻译是融准确性与灵活性、政治敏感性、受众关照性以及民族特色性为一体的一种翻译行为,由此认为外宣翻译既要照顾国外受众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使用受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通顺地表达,又要坚持一定的政治与文化立场,忠实反映原文的内容,这是本文在后面章节所提出的外宣翻译策略的一个基础。此外,本章还对外宣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政治话语外宣翻译进行了初步探讨,依次讨论了中国政治话语的界定、概述了中国政治话语外宣翻译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政治话语外宣翻译的常见问题,最后,本章对政治话语外宣翻译策略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发现该领域的高质量研究成果极少,且研究中存在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概念混淆、翻译策略使用的具体条件不明确等问题。第二章:国家形象与政治话语外宣翻译国家形象视阈是本文的理论基础,因此本章使用了大量的文字对国家形象相关内容进行了阐述。本章首先对国家形象的相关术语进行了概述和厘定,明确了国家形象的内涵、特点以及中国国家形象的定位,然后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了对外传播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重要性与中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现状,接着进一步论述了政治话语外宣翻译在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为切入本文的主题做铺垫。最后提出了“国家形象视阈下政治话语外宣翻译策略的二元统一”概念:政治话语外宣翻译中不仅要使用“以我为准”的策略,注重中国特色的阐释,也要使用以目的语为依归的策略,增强译文的可接受性,同时指出在使用“以我为准”的翻译策略时要注意把握正确的“度”,达到二元有机统一。第三章:国家形象视阈下政治话语外宣翻译策略的二元统一:理据及相关性分析本章讨论了政治话语外宣翻译策略的二元统一实现问题,分析了在语言层面、文化与政治层面的翻译应分别侧重以目的语为依归的策略和“以我为准”的策略的理据,并结合国家形象视阈分析了翻译过程中侧重以目的语为依归的策略与实现译文的准确性和可接受性之间的相关性,论述了侧重使用“以我为准”的策略与反映译文的文化元素与政治立场之间的相关性,最后指出将两种翻译策略统一于政治话语外宣翻译实践可以兼顾政治话语外宣翻译的外宣目的和国外读者的接受度,是符合我国政治话语外宣翻译工作要求的,认为这是促进我国对外政治话语体系日趋完善、更好地向外传播中国形象的需要。第四章:外宣翻译策略的二元统一与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为例本章首先对该书内容及其国际影响作了简单的介绍,接着分析了外宣翻译文本与国家形象构建之间的关系,并从书中摘取了大量典型的译例进行分析和阐述,实证了该书是如何将两种策略统一于政治话语外宣翻译实践,使译文既体现出充分的准确性、地道性与可接受性,又忠实反映原文的政治与文化内容和领导人的话语特色,从而对外传播了积极的国家形象。第五章:余论本章简要回顾了论文的主要内容,同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局限与不足,进而对未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思索和展望。本文在论证过程中综合采用了文献研究法、统计法、归纳法、案例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的研究方法,结合使用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法,注重观点阐述与译例分析的结合,以定性研究为主,同时辅以适量的数据统计的定量研究,两者互为补充,力图较全面、客观地研究我国政治话语外宣翻译策略问题。论文从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塑造与传播积极良好的国家形象的战略高度研究了中国政治话语外宣翻译中二元翻译策略的统一,不仅有利于减少和避免各类翻译问题,提高对外话语的质量和接受度,也有助于准确而客观地对外宣传中国形象,形成对外话语的中国特色,服务于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的构建,超越了语言学意义上的单纯的语码转换,涉及到了权力话语、文化传播等更为宽阔的研究视野,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二、认识母语表述 听懂地道英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认识母语表述 听懂地道英语(论文提纲范文)

(2)小学生运用英语教育类App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一)大数据时代下的基于App的学习
        (二)App儿童用户群体的上升趋势
        (三)英语学习信息化的现实要求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英语教育类App
        (二)基于App的英语学习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二)调查对象
        (三)研究假设
        (四)问卷设计及题目编码
        (五)问卷发放与回收
    六、理论基础
第一章 英语教育类App的发展与教育价值
    一、英语教育App的发展历程及分类
        (一)发展历程
        (二)英语教育类App的分类
    二、英语教育类App的教育价值
        (一)有助于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
        (二)有助于语言技能的培养
        (三)有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
        (四)有助于学习策略的形成
        (五)有助于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第二章 小学生运用英语教育类App现状调查
    一、英语教育类App的选择
        (一)App的选用现状
        (二)影响App选用的因素
    二、英语教育类App的使用
        (一)使用频率与时长
        (二)行为表现
        (三)使用效果
    三、英语教育类App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App的选择
        (二)App的使用
第三章 英语教育类App使用及改进建议
    一、对于小学生用户及家长
        (一)选择合理、健康的App资源
        (二)对App学习保持科学态度
        (三)鼓励小学生多与家长、伙伴进行交流
        (四)为孩子制定合理的App学习计划
        (五)增加对孩子的陪伴
    二、对于小学英语教师及学校
        (一)对App辅助学习保持科学态度
        (二)与教师的教学紧密结合
        (三)开设英语教育类App学习家长课程
        (四)开设英语教育类App学习学生课程
    三、对于App开发者
        (一)避免App中出现过多的高昂收费项目
        (二)杜绝不良信息的植入
        (三)根据不同阶段的小学生定制学习方案
        (四)完善管控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体验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缘由
        1.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热点
        2.文化自信时代的研究趋势
        3.深入课程改革的研究取向
        4.文化意识与体验学习交融的研究空间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相关研究
        2.国外相关研究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二、文化意识与体验学习
    (一)文化意识
        1.文化意识的概念
        2.文化意识的内涵
        3.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二)体验学习
        1.体验学习的内涵
        2.体验学习的特征
        3.体验学习的必要性
    (三)文化意识培养与体验学习的内在关联
        1.文化意识的目的与体验学习的目的高度契合
        2.文化意识的生成与体验学习的过程相辅相成
        3.文化意识的文化性与体验学习的亲历性形成配合
三、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体验策略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设计
        1.调查对象的选定
        2.调查方法的选择
    (二)调查过程与结果
        1.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观察研究
        2.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访谈研究
        3.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问卷研究
四、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体验策略的问题表征及原因分析
    (一)问题表征
        1.文化意识培养的体验目标认识不足
        2.文化意识培养的体验内容有失全面
        3.文化意识培养的体验类型失衡
        4.文化意识培养的体验过程衔接性受限
        5.文化意识培养的体验深度不够
        6.文化意识培养的体验评价低效
    (二)原因分析
        1.教师对理论知识的片面认知
        2.教师自身文化意识水平欠缺
        3.课程改革与功利主义的心理冲突
        4.教师应然角色与学生储备能力的矛盾冲突
        5.对文化教学资源的偏向分配
        6.对反思概括能力培养的忽视
五、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体验策略的优化方向
    (一)“分析”与“综合”,提升目标明确度
    (二)“全面”与“衔接”,增强内容适切度
        1.强化文化体验内容的全面性
        2.强化文化体验内容的衔接性
    (三)“感知”与“领悟”,深化体验生命性
        1.感官刺激更多元
        2.反思观察更直接
        3.总结归纳更深刻
        4.学以致用更实用
    (四)“活动”与“即时”,助推评价实效性
        1.以体验活动为评价方式
        2.以即时评价促评价效果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高中英语教学课堂观察表
附录二: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体验学习访谈提纲(教师)
附录三: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体验学习访谈提纲(学生)
附录四: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课题参与情况
致谢

(4)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英语绘本教学设计与实施 ——重庆市S小学一年级W班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四)概念界定
一、文献综述
    (一)关于绘本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英语绘本教学的相关研究
    (三)关于教育公平和多元智能理论的相关研究
    (四)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到英语绘本教学的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者与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进程
    (四)资料收集与处理
    (五)研究信度和效度
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英语绘本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二)英语绘本教学的活动方案
四、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英语绘本教学实施
    (一)第一轮行动研究
    (二)第二轮行动研究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
五、研究结果与结论
    (一)研究结果
    (二)研究结论
    (三)教育建议
    (四)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小学英语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英语真实学习环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1. 我国小学生英语学习面临的困境
        2. 小学英语教学发展的趋势
    (二) 文献综述
        1. 有关语言学习环境与英语学习关系的研究
        2. 关于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语言学习环境的研究
        3. 相关研究述评
    (三) 研究意义与研究思路
        1. 研究意义
        2. 研究思路
    (四)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调查法
一、真实语言学习环境的含义与意义
    (一) 语言学习环境的内涵
        1. 环境的内涵
        2. 语言学习环境的内涵
    (二) 真实语言学习环境的内涵与特征
    (三) 真实语言学习环境对于外语学习的意义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小学英语真实学习环境的价值与现状
    (一) 调查设计
        1. 调查目的
        2. 调查方法
        3. 调查对象
        4. 研究过程
    (二)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英语真实学习环境的价值
        1. 从信息的呈现方式来看,有利于学习者理解语言知识
        2. 从学习者的认知方式来看,有利于学习者构建结构化的语言知识
        3. 从学习情境来看,有利于学习者体悟英语语言中隐含的文化
    (三) 应用信息技术创设英语真实学习环境的现存问题表现
        1.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英语真实学习环境的方式较为单一
        2.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英语真实学习环境的量比较少
        3. 创设的英语学习环境多为半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
    (四) 应用信息技术创设英语真实学习环境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应用方式较为单一的原因
        2. 较少创设英语真实学习环境的原因
        3. 多为半真实英语学习环境的原因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英语真实学习环境的途径与策略
    (一) 基于不同场所的环境创设
        1. 课内英语真实学习环境的创设
        2. 课外英语真实学习环境的创设
    (二) 基于不同主体的环境创设
        1. 个体式英语真实学习环境的创设
        2. 协作式英语真实学习环境的创设
    (三) 基于不同方式的环境创设
        1. 直接参与式英语真实学习环境的创设
        2. 间接感知式英语真实学习环境的创设
四、促进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创设英语真实学习环境的保障策略
    (一) 优化教师培训
        1. 加大政策支持
        2. 提供系统性、针对性、持续性的培训课程
        3. 建立三方学习共同体
    (二) 优化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
        1. 加强硬件资源建设
        2. 优化软件资源建设
    (三) 减轻教师负担
        1. 配备足够的教师
        2. 优化教师评比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高职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学生汉语思维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汉双语思维的异同取向实验
    (一)英语思维与汉语思维的应用比较
    (二)逐项训练,抓住英汉应用文写作异同点
        1. 场景化。
        2. 趣味性。
        3. 针对性。
        4. 差异性。
    (三)A班和B班实验的检测情况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办法
    (一)努力提高教师的“二语”习得能力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强化英汉对比教学手段
    (四)培养“听说读写”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三、结语

(7)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对转型中外语教学的理论反思与探索
        1.1.2 学习化社会呼唤外语教育的理论跟进
        1.1.3 研究者之学术旨趣与人文情怀的驱动
    1.2 研究价值
        1.2.1 生活价值—揭示外语学习者当下学习生活的实际
        1.2.2 知识价值—从学习者个体的角度透视课程的实施
        1.2.3 实践价值—外语学习文化涵化模式的建构
        1.2.4 理论价值—中国人外语学习文化机制的抽象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思路
    1.5 论文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导言
    2.2 外语学习环境分析和学习者特点研究综述
        2.2.1 有“学”无“习”的外语学习条件和环境
        2.2.2 汉语外语学习者的文化与心智结构的差异
    2.3 外语学习文化概念及多元视角的理论综述
        2.3.1 外语学习文化的概念与辨析
        2.3.2 文化的涵化及文化协同模式
        2.3.3 国内外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研究
        2.3.4 从文化角度突破外语学习研究的必要性
        2.3.5 本研究的概念框架
    2.4 外语学习文化涵化研究的基础理论综述
        2.4.1 语言意识形态理论
        2.4.2 文化融合理论
        2.4.3 中国文化心理学
        2.4.4 研究方法论基础
    2.5 课程标准与中国外语教育传统的对比分析
        2.5.1 外语课程标准的“三观”
        2.5.2 外语教育传统研究及历史嬗变
        2.5.3 从对照中看涵化研究的可能性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导言
    3.2 方法的选择
        3.2.1 多学科综合的混合研究法
        3.2.2 多种研究手段的综合运用
        3.2.3 研究方案的设计建构实施
    3.3 数据采集
        3.3.1 叙事探究
        3.3.2 问卷调查
        3.3.3 课堂观察
        3.3.4 集体访谈
        3.3.5 个别访谈
        3.3.6 原型法
    3.4 数据分析
    3.5 信度和效度
    3.6 研究伦理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外语学习文化现状
    4.1 导言
    4.2 外语学习目的态度的取向
        4.2.1 目的
        4.2.2 态度
    4.3 教与学方法的适应性选择
        4.3.1 方式
        4.3.2 方法
        4.3.3 管理
    4.4 对好的外语教师的看法
        4.4.1 师德
        4.4.2 专业
    4.5 对好的外语学生的看法
        4.5.1 特征
        4.5.2 表现
    4.6 对待教材的态度及用法
        4.6.1 看法
        4.6.2 使用
        4.6.3 经典“新概念”
    4.7 师生关系及角色认同
        4.7.1 师生关系
        4.7.2 课堂礼貌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外语学习文化涵化形态及其成因
    5.1 导言
    5.2 课程层面的同化型涵化
        5.2.1 同一个声音
        5.2.2 不同的声音
    5.3 课堂教学层面的假晶、融合型涵化
        5.3.1 公开课与常态课
        5.3.2 不可能完成之“任务”
        5.3.3 问题链与高效课堂
    5.4 学习者层面的协同、融合型涵化
        5.4.1 课堂
        5.4.2 课后
    5.5 多种涵化形态的实践会聚及文化心理分析
        5.5.1 强化信念:苦功夫与中国式激励的融合
        5.5.2 控制策略:以考代练与文语并重的融合
        5.5.3 应用导向:问题链与语码转换的融合
        5.5.4 抵近管理:高效课堂与高效管理的融合
        5.5.5 技术嫁接: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的融合
        5.5.6 多元取向:中外文并蓄互补中的融合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外语学习文化涵化模式的实践建构
    6.1 导言
    6.2 涵化的层级及实现方式
        6.2.1 本体观层面的涵化
        6.2.2 学习观层面的涵化
        6.2.3 课程观层面的涵化
    6.3 涵化的机制与模式
        6.3.1 生成中的涵化机制
        6.3.2 建构中的涵化模式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小结
    7.2 主要发现
    7.3 研究启示
    7.4 创新之处
    7.5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1 外语学习方法调查问卷(试测)
附录2 外语学习方法调查问卷
附录3 课题研究邀请信
附录4 中国学生外语学习生活访谈提纲
附录5 X女士的外语学习生活访谈要点和学习故事
附录6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译作

(8)基于模因论的高职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论文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模因相关概念
        2.1.1 模因的起源及定义
        2.1.2 模因的分类
        2.1.3 模因的传播机制
        2.1.4 模因的生命周期
        2.1.5 模因的特点
    2.2 模因论研究综述
        2.2.1 模因论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的模因论研究
    2.3 模因论与英语听说教学
        2.3.1 英语听说原则与心理分析
        2.3.2 学习者特征对英语听说教学的影响
        2.3.3 强势语言模因在生命周期中对听说一体教学的指导效应
第3章 实验研究
    3.1 研究理据
    3.2 研究设计
        3.2.1 研究问题
        3.2.2 研究对象
        3.2.3 研究方案
        3.2.4 研究工具
        3.2.5 实验过程
第4章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4.1 实验组的调查问卷的分析
        4.1.1 听说学习的智力因素分析
        4.1.2 听说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分析
        4.1.3 听说训练的实验要素分析
        4.1.4 听说训练的实验过程分析
    4.2 对照组与实验组的相关测试成绩分析
        4.2.1 前测语音与听说成绩的分析
        4.2.2 后测语音与听说成绩的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第5章 结论
    5.1 研究回顾
    5.2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奖励情况
致谢

(9)中职英语课堂中听力交互策略的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职阶段英语听力的重要性
        1.1.2 本校听力教学现状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和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听力理解的本质
        2.1.1 听力理解的定义
        2.1.2 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
    2.2 “听”的三种加工模式
        2.2.1 “自下而上”的加工模式
        2.2.2 “自上而下”的加工模式
        2.2.3 交互模式
    2.3 三种模式的评论焦点
        2.3.1 “自下而上”的特点
        2.3.2 “自上而下”的特点
        2.3.3 交互模式的特点
        2.3.4 “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取舍争议
    2.5 国内外研究综述
        2.5.1 听力交互策略在国外的研究
        2.5.2 听力交互策略在国内的研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4 研究过程
        3.4.1 前测
        3.4.2 第一次问卷调查
        3.4.3 听力策略培训
        3.4.4 后测
        3.4.5 第二次问卷调查
        3.4.6 课内、外观察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4.1 实验结果分析
        4.1.1 相关策略掌握的前后变化
        4.1.2 听力成绩的前后变化
        4.1.3 心理和行为动向的前后变化
    4.2 实验结果讨论
        4.2.1 “自上而下”思维加工改善方面
        4.2.2 策略培训对学习成绩、兴趣的影响
        4.2.3 交互策略的适用性体现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发现
    5.2 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5.3 本研究的不足和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5.3.1 本研究的不足
        5.3.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国家形象视阈下政治话语外宣翻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问题
    0.3 研究意义
    0.4 研究方法
    0.5 创新之处
    0.6 论文结构
第一章 中国政治话语外宣翻译及其研究现状综述
    1.1 外宣翻译相关概念的厘定与外宣翻译研究概述
        1.1.1 宣传与外宣
        1.1.2 外宣翻译
    1.2 政治话语外宣翻译研究
        1.2.1 政治话语的界定及其研究现状概述
        1.2.2 中国政治话语外宣翻译研究现状概述
        1.2.3 中国政治话语外宣翻译常见问题
    1.3 政治话语外宣翻译策略研究现状
第二章 国家形象与政治话语外宣翻译
    2.1 国家形象:内涵及其他
        2.1.1 国家形象的内涵
        2.1.2 国家形象的特点
        2.1.3 中国国家形象的定位
    2.2 中国国家形象与对外传播
        2.2.1 对外传播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重要性
        2.2.2 中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现状分析
    2.3 政治话语外宣翻译与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
        2.3.1 政治话语外宣翻译在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中的重要地位
        2.3.2 国家形象视阈下政治话语外宣翻译策略的选择
第三章 国家形象视阈下政治话语外宣翻译策略的二元统一:理据及相关性分析
    3.1 语言层面的翻译,侧重目的语取向,采用以目的语为依归的策略
        3.1.1 策略使用的理据
        3.1.2 译文的准确性与国家形象
        3.1.3 译文的可接受性与国家形象
    3.2 文化与政治层面的翻译,侧重源语取向,采用“以我为准”的策略
        3.2.1 采用“以我为准”的翻译策略的理据
        3.2.2 文化元素与国家形象
        3.2.3 政治立场与国家形象
    3.3 两种翻译策略的二元统一
第四章 外宣翻译策略的二元统一与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为例
    4.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简介
    4.2 外宣翻译文本与国家形象的构建
    4.3 翻译策略的二元统一:实例与分析
        4.3.1 采用以目的语为依归的策略,保证译文语言质量
        4.3.2 使用“以我为准”的翻译策略,突出中国价值和中国理念
        4.3.3 翻译策略的二元统一体现
第五章 余论
    5.1 内容总结
    5.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专着等科研成果
在校期间主持或参加的重要课题
致谢

四、认识母语表述 听懂地道英语(论文参考文献)

  • [1]语言迁移理论视角下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策略研究[D]. 周明泉. 南宁师范大学, 2021
  • [2]小学生运用英语教育类App现状研究[D]. 朱洁. 大理大学, 2021(08)
  • [3]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体验策略研究[D]. 刘一凡.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4]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英语绘本教学设计与实施 ——重庆市S小学一年级W班的行动研究[D]. 孙竞文. 西南大学, 2020(01)
  • [5]小学英语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英语真实学习环境的研究[D]. 农丽雯.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6]高职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学生汉语思维问题研究[J]. 刘秀娟.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6)
  • [7]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外语学习文化的涵化研究[D]. 陈刚.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8]基于模因论的高职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D]. 李乐民.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8(02)
  • [9]中职英语课堂中听力交互策略的教学实践研究[D]. 沈岚岚. 苏州大学, 2018(04)
  • [10]国家形象视阈下政治话语外宣翻译策略研究[D]. 邱大平.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识别母语表达并理解母语英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