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厂锅炉燃烧系统一次、二次风速在线监测系统的研制

电厂锅炉燃烧系统一次、二次风速在线监测系统的研制

一、电站锅炉燃烧系统一、二次风风速在线监测系统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张变变[1](2021)在《煤粉供暖锅炉控制系统设计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国家“绿色发展”方针的不断推进,国家节能减排的标准越来越高,能耗大、污染排放高的工业锅炉特别是以煤粉为燃料的锅炉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我国北方,煤粉锅炉是冬季常见的供暖设备之一,但因其工艺流程复杂、控制对象非线性和时滞性等特点,无法保证煤粉供暖锅炉安全、经济、高效稳定的运行,同时能耗大和污染排放高也使得此类锅炉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当今节能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的新形势下,结合成熟的PLC控制器和组态软件、变频调速、通信技术以及先进的控制算法,设计开发煤粉供暖锅炉自动控制系统,对提高锅炉的可靠性、安全性以及优化控制、节能增效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煤粉供暖锅炉主要参数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针对煤粉供暖锅炉系统繁杂、控制参数多、经济性要求高等特点,以简化结构、节约成本为原则,进行了锅炉系统的硬件组态和软件设计。通过应用具有高灵活性的ABB AC500系列PLC,实现供暖锅炉现场设备的控制和故障报警,按照严格的逻辑关系对重要对象进行互锁保护;并采用SIMATIC WinCC组态软件设计了友好的用户监控界面,可对锅炉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调控。特别是针对锅炉的燃烧系统,借助变频控制、串级PID控制、模糊PID等先进控制技术,实现了对炉膛负压、锅炉供水温度以及烟气含氧量等重点参数的监测和优化,有效解决了锅炉运行过程中响应滞后、稳定性差等问题,同时对提高煤粉供暖锅炉系统的热效率起到了实质性的改进作用。最终的锅炉运行调试及能效测试结果表明,该煤粉供暖锅炉控制系统不但可以稳定、安全的运行,同时相比于其他的煤粉锅炉系统,该锅炉控制系统的热效率超出了国家工业锅炉热效率限定值的3.94%,显着提高了煤粉锅炉系统的经济性,具有很高的工程实用价值。

王凤君[2](2020)在《燃用高硫/高碱煤烟气污染物超低排放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我国以煤为主的—次能源消费总量大,重点区域单位面积煤炭消费强度高,燃煤排放的细颗粒物(PM2.5)、SO2、NOx等污染物是造成区域雾霾污染频发的重要原因,严重危害了民众的生活和健康。目前燃煤烟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技术已经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实现了污染物排放的大幅降低,但对高硫、高碱等劣质煤的烟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还面临挑战。本文采用数值模拟、冷态试验、中试试验及工程示范等方法对高硫/高碱煤烟气超低排放关键技术开展研究,重点突破低NOx燃烧、高效脱硝、高效脱硫等关键技术,并形成针对高硫/高碱的超低排放技术路线与方案,实现了工业验证和工程示范。对于燃用高硫/高碱煤的对冲燃烧系统,首先通过18 MW单只旋流煤粉燃烧器冷态实验台,研究旋流强度、风量配比等对回流区的影响,发现旋流强度越大,回流区范围越大,而二次风门开度过大不利于回流区形成。然后在全尺寸旋流燃烧器实验台上进行中试实验,研究内三次风和外三次风旋流叶片角度、二次风开度对NOx排放的影响,并且发现产生的环形回流会使得水冷壁附近处于氧化性气氛,抑制结渣和高温腐蚀,从而获得新型低NOx旋流燃烧器结构。最后在600 MW国产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上,进行新型低NOx旋流煤粉燃烧器的工业验证,通过加装新型低NOx旋流煤粉燃烧器后,性能测试结果表明NOx排放浓度为185 mg/Nm3(@O2=6%),该燃烧器配合保证一定还原区停留时间的燃尽风可以有效控制燃烧过程中NOx的生成,防止水冷壁高温腐蚀和结渣等问题出现。对于燃用高硫/高碱煤的切圆燃烧系统,首先通过搭建的单只直流煤粉燃烧器冷态实验台研究燃烧器百叶窗的尺寸、安装角和入口风速对燃烧器浓淡分离特性的影响,发现入口截面速度对其浓淡分离效果影响不明显,主要与叶片尺寸及安装角度有关,较好的浓淡分离特性可以保证低NOx燃烧的同时,强化水冷壁附近的氧化性气氛,防止高温腐蚀和结渣,从而获得燃烧器结构。然后进行中试实验,研究了还原空间及风量分配对燃烧器降低NOx效果的影响。最后在660 MW燃煤机组上进行工业验证,锅炉出口NOx排放浓度平均值为186 mg/Nm3(@O2=6%),且炉膛未发生结渣及高温腐蚀现象。通过高碱煤飞灰特性分析,掌握高碱煤对脱硝系统的影响,发现高碱煤灰中碱性氧化物较高,易导致飞灰颗粒具有较强的粘性,极易形成大颗粒飞灰,于是首先通过研究防堵灰技术,发现在省煤器出口安装飞灰拦截挡板等结构,省煤器下端灰斗的收集率与颗粒尺寸成正比,进而使得烟气中大颗粒灰得到有效拦截,积灰面积减少了63%,NOx排放量由原来的100 mg/Nm3(@O2=6%)减少到50mg/Nm3(@O2=6%),并且对系统阻力影响较小。然后对脱硝区域流场进行了优化研究,发现安装导流板后烟气流动速度在烟道转弯处和变截面处虽然有一定波动,但是波动范围在BMCR工况下小于15%,烟气入射催化剂角度(与垂直方向的夹角)小于±10°,基本解决流场不均匀分布的问题,并且脱硝装置系统最大压降不超过1000 Pa。最后通过催化剂的SCR脱硝活性测试,发现V-B/Ti催化剂具有良好抗碱金属能力,同时也具有良好的反应选择性。最终在燃煤机组实现工业验证,结果表明锅炉NOx排放满足50 mg/Nm3(@O2=6%)超低排放要求,脱硝区两侧NOx浓度偏差控制在5%以内。通过理论分析并结合中试试验,研究浆液pH值、液气比和入口SO2浓度等重要参数对脱硫效率的影响,发现随着浆液pH值继续增加,脱硫效率提高幅度明显降低;当液气比较低时,随着液气比增加,脱硫效率随之快速提高,当液气比增大到一定程度后,脱硫效率增长变得缓慢;随着入口SO2浓度的增加,脱硫试验台中试试验测得的脱硫效率随之降低,为满足中、高硫煤超低排放达标的要求,研发了石灰石—石膏湿法筛板塔技术及pH值调控高效烟气脱硫技术。通过燃煤机组脱硫系统超低排放项目进行工业验证,结果表明脱硫效率可达98.94%,实现了高硫煤高效脱硫。根据燃用高硫/高碱煤工程示范结果表明,采用高硫/高碱煤低NOx燃烧技术、高效脱硝技术和高效脱硫技术部分解决了目前国内燃用高硫/高碱煤所存在的水冷壁腐蚀结渣、催化剂堵塞和脱硫效率低等问题,实现锅炉机组烟尘、SO2、NOx排放浓度不超过5 mg/Nm3(@O2=6%)、35 mg/Nm3(@O2=6%)、50 mg/Nm3(@O2=6%),满足超低排放的要求。

魏凡超[3](2019)在《电站燃煤锅炉燃烧系统优化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围绕提升电站燃煤锅炉燃烧系统内部的风粉匹配程度,并进一步提升锅炉效率、降低氮氧化物生成量的优化控制方法展开研究。锅炉燃烧过程中的风粉匹配程度直接影响到机组的经济性与环保性,而该过程又具有非线性、强耦合等特点,所以如何提升燃烧过程的风粉匹配程度一直以来都是电站热工过程控制研究的热点与难点。本文首先对目前制约锅炉燃烧系统内部风粉匹配及运行灵活性提升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探究,将部分主要制约因素分为制粉侧和炉膛侧两方面分别阐述。之后为进一步分析燃烧系统运行过程中,相关运行参数的变化特性,构建了电站燃煤锅炉燃烧系统的仿真模型。该仿真模型主要包括制粉系统、炉膛燃烧通道和辅助仿真系统三部分,能够反映出在机组负荷指令变化时,燃烧系统内部风粉参数的变化特性,为后续的优化控制研究奠定了基础。燃烧过程中炉膛内部风粉匹配效果差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制粉系统的动态特性难于准确把握,导致入炉粉量的控制品质较差。制粉系统一方面本身具有大的纯延迟环节,另一方面受一次风量影响较大,这两方面是造成制粉系统难于有效控制的两个主要特性。因此针对制粉系统的大迟延特性,本文采用了一种改进的Smith滞后预估器来实现对制粉过程纯滞后的有效预估控制。此外,在分析一次风对制粉量影响特性的基础上,本文对通过一次风前馈来提升制粉系统响应特性的方法进行了探究,提供了两种能够利用一次风影响特性来提高制粉系统响应能力的前馈控制思路,并进行了综合仿真分析。目前对电站锅炉炉膛内部燃烧过程的建模仿真与优化控制研究多集中在一些黑箱智能寻优算法,而对燃烧过程内部机理关注较少。本文在对影响燃烧过程氮氧化物生成与锅炉效率的主要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相应的仿真计算模型,并提出一种能够综合考虑燃烧过程经济性与环保性的综合评价指标,通过融合锅炉效率与氮氧化物生成量因素,实现了对燃烧过程性能的综合评价。在所提出综合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本文提供了一种对锅炉效率与氮氧化物生成量进行平衡优化的在线寻优逻辑,并在仿真实验中验证了该方法能够有效处理燃烧系统运行过程经济性与环保性的矛盾,实现燃烧过程的综合优化。

陈鑫[4](2019)在《燃煤电站锅炉运行状态监测与经济性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燃煤电站在我国电力生产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然而在发电的过程中,电厂要消耗大量的煤炭资源,其排放的烟气尾气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烟气含氧量和锅炉热效率作为反映锅炉燃烧效率的重要指标,对于它们进行准确监测和控制,从而努力提高锅炉燃烧热效率实现燃煤电站经济高效运行。本文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烟气含氧量的在线监测进行研究。针对电站现场氧化锆氧量传感器测量精度低和测量滞后较大等问题,提出了神经网络建模策略用来构建烟气含氧量的监测模型。采用电站历史运行数据进行模型的建立与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基于神经网络建立的烟气含氧量在线监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在线监测性能,可以用作电厂烟气含氧量的在线监测工具。然后,研究锅炉热效率的监测与配风方法。采用电站运行数据利用反平衡法对锅炉热效率进行了计算,结果符合锅炉热效率的设计值;通过LSSVM算法建立了锅炉热效率在线监测模型,测试结果表明锅炉热效率监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可以用作电站锅炉热效率在线监测工具;最后研究风煤比与锅炉热效率关系模型,找出了最佳的风煤比数值。最后,研究烟气含氧量控制与机组运行经济性评估。采用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对锅炉烟气含氧量进行控制研究;选择了空预器漏风率、厂用电率、发电煤耗以及锅炉热效率作为经济性评估指标,并且对这些指标进行了建模和机理性计算,计算结果与机组设计值接近;在机组经济性评估方面,提出了整体评估的思想,整体评估采用组合加权评估的方法,通过加权求和得到机组的综合评估得分,符合实际预期。

刘千[5](2016)在《电站锅炉燃烧优化控制与状态诊断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燃煤发电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最重要的发电方式,资源、环境和气候的变化给燃煤发电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燃煤火电机组单机容量不断提高、参数不断增多、系统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基于炉膛参数测量对电站锅炉燃烧优化控制和状态诊断问题进行研究,将为燃煤火电机组实现高效率、低污染排放、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有效解决方案。本文基于电站锅炉炉膛参数的测量,围绕大型电站锅炉燃烧优化控制与状态诊断展开,做了以下工作:(1)对影响电站锅炉燃烧的锅炉炉膛参数进行研究。分析了锅炉炉膛参数对锅炉效率、污染物排放、锅炉寿命的影响,以及这些参数与锅炉燃烧优化运行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从测量原理和系统构成方面描述了基于激光吸收光谱的炉膛参数检测新技术。以某燃煤机组为例,进行了基于激光吸收光谱的炉膛参数测量和场重建实验研究。(2)对四角切圆燃煤锅炉的炉膛温度场平衡控制方法进行研究。讨论了炉膛温度场分布不均导致的问题以及炉膛温度场对锅炉氮氧化物生成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器参数的炉膛温度场平衡控制策略。利用炉膛参数激光测量系统获取的炉膛温度场二维图像,计算炉膛温度场中心坐标,依托分散控制系统,根据PID控制器计算出锅炉四角的辅助风控制修正量,进而通过调整锅炉四角的辅助风风量大小来完成对炉膛温度场中心的调节,实现炉膛温度场的平衡控制。在温度场平衡控制过程中,通过采用模糊自整定方法来完成对PID控制器参数的寻优。(3)对基于数据驱动案例匹配的电站锅炉燃烧优化进行研究。根据电站锅炉运行参数的特点,将影响锅炉效率和氮氧化物排放的热工参数按照需求分为支撑热工参数和优化调整热工参数,在考虑提高锅炉效率和降低锅炉污染物排放的双重要求下,提出一种基于数据驱动案例匹配的电站锅炉燃烧优化方法。首先在离线状态下,根据支撑热工参数对历史数据库中的历史运行工况进行稳态判断、挖掘,建立燃烧优化系统的案例库,在线实施优化时,基于机组实时运行数据进行当前工况计算,基于案例库进行案例工况匹配,从而获得当前运行工况的最优参数设定值,完成电站锅炉的燃烧优化,通过与其它燃烧优化方法对比分析,所提出的方法具有明显优势和工程实际应用价值。(4)对电站锅炉燃烧稳定性和经济性状态评判进行研究。分析炉膛参数对锅炉燃烧稳定性和经济性的影响,基于电站锅炉炉膛参数激光测量系统获取的数据,提出一种电站锅炉燃烧状态模糊综合评判方法,通过构建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从炉膛温度、炉内02浓度和炉内CO浓度三个方面综合评判锅炉燃烧稳定性和经济性状态。在获取评判结果的基础上,为了更迅速地完成对锅炉燃烧状态的评判,构建电站锅炉燃烧稳定性和经济性状态评判支持向量机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评判模型能够对不同工况下的锅炉燃烧状态进行客观有效地评判,计算速度快,可为在线优化调整锅炉燃烧提供指导。

赵勇纲[6](2014)在《短管道中气相及气固两相平均流速测量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粉锅炉是我国燃煤机组的主力设备。燃烧优化是提高煤粉锅炉性能的有效途径。燃烧系统测量的准确可靠是实现燃烧优化的基础。由于设备的限制,燃烧系统的测量条件比较恶劣,烟、风和煤粉管道可供测量的直管段很短,因此,研究短管道中气相及气固两相流体平均流速测量方法,并开发适用于煤粉锅炉燃烧系统的管道气体和气固两相流体高精度、低阻力平均流速在线测量装置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详细分析了目前在锅炉燃烧调整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测量装置的结构、功能、使用范围及其优缺点,根据煤粉锅炉燃烧系统管路的结构特点,提出了实现锅炉燃烧系统喷口平均风速准确测量的必要条件。通过对现有的各种形式、测量原理的流量测量装置的分析比较,提出了基于伯努利流体动压测量原理和附面层理论,采用格栅整流、感压孔管道全截面分布、多排孔取压、单元测量、大腔体均压、共同引压,流线型机翼优化技术降低阻力等测量实现方法。从数学上证明了可以利用平均压力进行流量计算,分析了引压的阻力条件及其对格栅数量的要求,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验证了格栅整流的效果和本文提出的测量方法的可靠性,确认了该方法中测点安装误差对测量结果影响很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进而利用一次元件增大动静压差,开发了气体、气固两相流体管道平均气体流速测量装置。根据模化原理及相似条件设计搭建了冷态实验系统,在实验台上对本文提出的风速测量装置进行了相关性能的实验研究。通过冷态实验,确定了输出压差信号大、阻力小的直线型机翼(扩散角α=11°)。冷态实验研究表明,包括整流格栅在内的双、四翼体测量装置局部阻力系数的数值很小,为0.08-0.13。随着流通截面比m的减小,测量装置的输出压差信号增大。当Re>1×104时,测量装置的流量系数基本趋于一致,与Re数无关。m=0.4、0.5时,输出信号更为稳定,测量误差较小。加装整流装置与没有加装整流装置相比,测量信号稳定性好,测量误差较小。感压孔的数量和在测量管道截面上的不同划分方法对于短管道条件下不均匀流场的准确测量影响较大。通过加装整流装置,合理布置测量元件和感压孔的数量及位置,在直管段很短,甚至没有的条件下,测量装置的测量误差小于2%。气固两相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开发的流量测量装置的局部阻力系数很小,对于流通截面比m在0.04-0.18范围内,局部阻力系数ξ在0.1-0.3之间。当Re大于1×105时,测量装置的流量系数趋于一致,不随Re数变化。当测量装置上游有2倍、下游有0.5倍当量直径长度的直管段时,可以保证测量误差小于2%。由于安装不当或气流偏斜造成角度不当,只要角度小于6°,引起的误差小于1%。两相流体浓度的变化对测量装置流量系数的影响非常小,现场应用可以忽略不计。工业应用实践表明,本文提出的测量系统可以实现锅炉燃烧系统喷口风速的实时准确测量,风速测量的误差小于3%。由于可以精确测量燃烧器喷口风速,为锅炉燃烧优化提供必要条件,可以提高锅炉热效率1%~2%,降低NOx排放30%左右。

毕武林[7](2010)在《煤粉火焰稳定性与熄火综合评判模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准确判断燃烧的稳定性,以便及时合理的进行燃烧调整直接关系到整个锅炉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然而传统的锅炉测试技术在燃烧调整时只能测试锅炉的效率,并没有直接反映燃烧稳定程度的定量指标,同时传统的火焰检测装置只能检测燃烧火焰的有无和临界火焰,一般也难以对燃烧的稳定性程度做出准确判断,对于指导投油稳燃作用不大,容易贻误投油时机造成燃烧事故,或在燃烧稳定时投油造成额外的经济损失。因此建立燃烧稳定性的综合评判模型准确的预测和诊断燃烧稳定程度对于电厂的安全经济运行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通过对四角切圆燃烧锅炉煤粉气流着火方式的分析,认为两邻角射流在相交前卷吸的热量如果能满足煤粉气流着火所需的热量,着火方式为卷吸着火,否则为邻角点燃。结合煤粉空气射流的流动特征,估算出了炉内邻角射流混合边界,基于射流初始条件建立了燃烧稳定性预测模型,预测模型以着火距离作为稳定性指标,分析了煤质参数、一次风速、一次风温、煤粉浓度和负荷对燃烧稳定性的影响。另外,通过对稳定燃烧阶段和不稳定燃烧至熄火阶段燃烧状态参数变化的分析,表明在燃烧状态变化后,炉膛区域温度、炉膛负压、烟气含氧量、飞灰含碳量和火焰图像信息都有较为明显的变化,基于不同燃烧状态参数建立了燃烧诊断子模型。燃烧诊断子模型的输出与燃烧标准状况比较,从而判断燃烧的稳定性。综合预测模型和各燃烧诊断子模型,利用BP神经网络建立燃烧稳定性综合评判模型。模型既能反映理论分析结果,又能反映积累的运行经验,大大减小误判率。综合评判模型输出为燃烧稳定性系数,将燃烧与燃烧的稳定性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来研究,而不是传统的方法,认为燃烧在瞬间完成并稳定,燃烧状态只有稳定、不稳定或熄火状态。

曹亚鹏[8](2010)在《基于超声波方法的一次风风速监测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家能源紧张和电力工业的迅猛发展,对电厂运行的自动化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亦对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火力发电厂中,对于采用中间仓储式、热风送粉、四角布置直流燃烧器的煤粉锅炉要建立良好的炉内空气动力工况,燃烧稳定,就必须保持四角一次风配风均匀合理。因此一次风风速准确地、实时地监测直接影响到锅炉的燃烧状况,对指导锅炉的优化运行,保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在介绍了传统的一次风风速在线监测技术在测量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后,提出了基于超声波传感器的一次风风速在线监测的方法。通过对超声波测速基本原理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将改进后的时间差法和具有高精度检测波至点的相关算法相结合的方法。为了验证这种方法的正确性,设计了系统的软、硬件。基于柔性化电路设计思想采用了FPGA+DSP以提高系统硬件的可升级性及可扩展性,并采用工控组态软件MCGS开发了人机界面,完成了在线监测任务。经过实验测试对比,本系统相对传统动压测速系统有较高的精度,较好的实时性等优点,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它可以帮助集控操作员随时了解锅炉一次风风速状况,以便在发生火焰中心偏斜等不良状况前及时采取相关措施,从而增强了机组运行的安全性。

孔令君,郭秀峰[9](2008)在《风粉在线监测在直吹式制粉系统上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详细介绍了风粉在线监测系统的工作原理、实施方案、结构、特点、功能及应用情况。风粉在线监测系统,可以精确测量一次风管道内的煤粉浓度及风粉混合速度,优化锅炉燃烧调整方式。

梁绍华[10](2008)在《基于在线优化技术的分层燃烧试验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火电机组装机容量的快速增长造成燃煤资源的相对短缺,而煤燃烧生成的NOx和SO2等气态污染物造成了巨大的环保压力。国家因此也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上调排污费和实行排污权交易来抑制企业盲目扩大生产;实行脱硫电价引导企业清洁生产;实行节能环保调度促使企业开发和引进先进的节能环保生产技术。本文在此背景下开展燃烧优化研究,从锅炉烟气排放连续监测、锅炉在线燃烧优化和煤粉分层燃烧三方面进行递进式研究。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是实时掌握锅炉燃烧状况的重要工具,也是获得污染物排放浓度的手段。本文针对烟气高温、高粉尘浓度和腐蚀性强的特点以及烟气成份分布的不均匀,在烟气采样和预处理设备的开发上采用了先进技术,采用光谱分析原理监测烟气中CO、NOx、O2以及SO2等气体浓度,通过比对试验证实该连续监测技术准确度可靠性高,为在线燃烧优化技术研究作了必要的准备。基于支持向量机建立锅炉效率、NOx排放浓度优化模型,利用遗传算法对模型参数寻优,为在线燃烧优化提供数学工具。本文依据当前锅炉结构及燃烧特性,在优化中考虑了锅炉高温腐蚀的影响,开发了在线高温腐蚀模型,可实时预测和监测高温腐蚀速率,定量监测炉膛受热面的安全状况。由上述三个模型组成的燃烧优化模型与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结合开发的在线燃烧优化系统具有高的预测精度和良好的工程应用效果,并克服了常规优化工具的不足,可实现煤质和负荷变化的实时跟踪。分层燃烧技术实质是一种简便灵活的配煤技术,深受电厂欢迎,由于缺乏理论支持和监测手段,一般都停留在经验阶段。本文利用ANSYS三维燃烧计算软件对电厂锅炉的典型燃烧工况进行计算分析,定量获得锅炉在不同煤质分层方式下的燃烧特性。在燃烧计算指导下,应用锅炉在线燃烧优化系统进行分层燃烧技术试验研究,通过锅炉燃烧特性、结渣特性、积灰特性、NOx排放特性、锅炉效率影响特性等各方面对锅炉不同分层方式进行评估,获得最优分层燃烧方式,拓宽锅炉燃煤适应性,降低燃料成本,有效地提高锅炉效率和降低NOx排放浓度。

二、电站锅炉燃烧系统一、二次风风速在线监测系统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站锅炉燃烧系统一、二次风风速在线监测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煤粉供暖锅炉控制系统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锅炉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2.2 供暖锅炉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煤粉供暖锅炉系统分析
    2.1 煤粉供暖锅炉系统划分
        2.1.1 燃料储存系统
        2.1.2 点火系统
        2.1.3 燃烧系统
        2.1.4 烟气排放系统
        2.1.5 除灰除渣系统
        2.1.6 供水系统
        2.1.7 压缩空气系统
    2.2 煤粉供暖锅炉工作原理简述
    2.3 煤粉供暖锅炉主要参数分析
        2.3.1 锅炉热效率计算
        2.3.2 主要参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锅炉燃烧控制系统设计
    3.1 锅炉系统控制任务
    3.2 炉膛负压控制系统
        3.2.1 设计控制方案
        3.2.2 变频控制技术原理
        3.2.3 变频控制在PLC中的实现
    3.3 燃料供给系统
        3.3.1 设计控制方案
        3.3.2 串级PID控制系统的设计
        3.3.3 PID控制算法在PLC中的实现
    3.4 风量控制系统
        3.4.1 设计控制方案
        3.4.2 模糊PID控制系统的设计
        3.4.3 模糊PID控制在PLC中的实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锅炉控制系统的总体规划
    4.1 锅炉总体控制方案
    4.2 锅炉系统的结构设计
    4.3 控制系统的硬件选配
        4.3.1 工作站的硬件选配
        4.3.2 控制器PLC的选型
        4.3.3 电机及变频器的选择
        4.3.4 传感器的选用
        4.3.5 其他
    4.4 控制系统的电路设计
    4.5 控制系统的程序设计
        4.5.1 软件中PLC系统的硬件配置
        4.5.2 PLC软件程序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锅炉可视化监测系统设计
    5.1 WinCC组态软件概述
        5.1.1 组态软件
        5.1.2 WinCC过程可视化系统
    5.2 过程可视化监测系统设计
        5.2.1 监测系统功能需求
        5.2.2 监测系统结构组成
        5.2.3 监测系统界面设计
        5.2.4 监测系统的数据归档
    5.3 通讯连接
        5.3.1 通讯简介
        5.3.2 锅炉的通讯连接
    5.4 系统运行调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锅炉能效测试及结果分析
    6.1 能效测试方法
    6.2 能效测试准备工作
        6.2.1 测试项目
        6.2.2 测试前的准备工作
        6.2.3 热损失计算
    6.3 测试结果及分析
        6.3.1 测试结果
        6.3.2 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锅炉控制系统部分电气图

(2)燃用高硫/高碱煤烟气污染物超低排放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中国能源消费及电力生产结构
        1.1.2 火电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及治理现状
        1.1.3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特性
    1.2 低NO_x燃烧技术研究现状
        1.2.1 高硫/高碱煤对低NO_x排放的影响
        1.2.2 高硫/高碱煤对低氮改造后水冷壁腐蚀结渣的影响
        1.2.3 现有低NO_x燃烧技术不足与问题
    1.3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烟气脱硝技术研究现状
        1.3.1 飞灰及大颗粒灰对SCR系统的影响
        1.3.2 碱金属对SCR系统的影响
        1.3.3 硫分对SCR系统的影响
        1.3.4 现有脱硝技术不足
    1.4 烟气脱硫技术研究现状
        1.4.1 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技术
        1.4.2 高硫煤湿法烟气脱硫研究现状
        1.4.3 问题的提出
    1.5 本课题的主要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1.5.1 技术路线
        1.5.2 研究内容
2 高硫/高碱煤对冲燃烧系统低NO_x燃烧技术研究
    2.1 引言
    2.2 新型低NO_x旋流煤粉燃烧器研究
        2.2.1 新型低NO_x旋流煤粉燃烧器空气动力场实验研究
        2.2.2 新型低NO_x旋流煤粉燃烧器燃烧特性实验研究
    2.3 贴壁风系统实验研究
        2.3.1 近水冷壁区域空气动力场实验研究
        2.3.2 贴壁风系统运行效果
    2.4 对冲燃烧系统低NO_x燃烧技术方案
    2.5 新型低NO_x旋流煤粉燃烧器工业验证
    2.6 本章小结
3 高硫/高碱煤切圆燃烧系统低NO_x燃烧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新型直流煤粉燃烧器空气动力场实验研究
        3.2.1 实验系统
        3.2.2 数值模拟计算模型
        3.2.3 试验条件
        3.2.4 研究结果及分析
    3.3 新型直流煤粉燃烧器燃烧特性实验研究
        3.3.1 实验系统
        3.3.2 实验条件及内容
        3.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 新型直流煤粉燃烧器技术方案
    3.5 新型直流煤粉燃烧器工业验证
    3.6 本章小结
4 高碱煤烟气脱硝关键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飞灰特性分析
        4.2.1 测量仪器
        4.2.2 结果分析
    4.3 高碱煤脱硝技术研究
        4.3.1 防堵灰技术研究
        4.3.2 脱硝系统流场优化研究
        4.3.3 抗碱金属中毒催化剂选型研究
    4.4 高碱煤烟气脱硝系统技术方案
        4.4.1 防堵灰技术方案
        4.4.2 均流场导流板技术方案
        4.4.3 催化剂选型技术方案
    4.5 高碱煤烟气脱硝系统工业验证
    4.6 本章小结
5 高硫煤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高硫煤烟气SO_2脱除强化分析研究
    5.3 高效脱硫中试实验研究
        5.3.1 脱硫试验台设计技术方案
        5.3.2 中试试验研究和数据分析
    5.4 高效脱硫技术超低排放工业验证
        5.4.1 工程概况
        5.4.2 某电厂600MW燃煤机组烟气脱硫技术方案
    5.5 本章小结
6 高硫/高碱煤电厂超低排放工程示范及应用
    6.1 某660MW燃用高碱煤的机组示范工程
        6.1.1 示范工程系统描述
        6.1.2 煤质参数
        6.1.3 机组运行效果
    6.2 某300MW环保岛BOT超低排放示范工程
        6.2.1 燃烧器设计方案
        6.2.2 脱硫系统设计方案
        6.2.3 项目改造前设计条件
        6.2.4 项目改造后性能试验结果
    6.3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创新点及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3)电站燃煤锅炉燃烧系统优化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1.1 火力发电及锅炉燃烧优化技术面临的新形势
        1.1.2 新形势下锅炉燃烧优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1.3 燃烧系统优化控制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电站燃煤锅炉燃烧过程控制系统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电站燃煤锅炉燃烧系统建模方法研究现状
        1.3.2 电站燃煤锅炉燃烧过程控制优化方法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燃烧系统风粉匹配主要制约因素分析探究与仿真优化整体思路设计
    2.1 引言
    2.2 “风粉匹配”含义及影响分析
    2.3 制粉侧制约风粉匹配的部分主要因素分析探究
        2.3.1 制粉滞后预估准确度的制约影响
        2.3.2 风量测量精度的制约影响
    2.4 炉膛侧制约风粉匹配的部分主要因素分析探究
        2.4.1 风煤指令给定方式的制约影响
        2.4.2 燃料热值校正速度的制约影响
        2.4.3 氧量设定与小风门配合方式的制约影响
        2.4.4 低负荷安全性的制约影响
    2.5 燃烧系统“风粉匹配”仿真优化思路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站锅炉燃烧系统建模与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制粉系统的模型建立与特性分析
        3.2.1 一次风系统模型
        3.2.2 给磨煤机系统模型分析与建立
        3.2.3 制粉系统整体模型的仿真验证与特性分析
    3.3 炉膛燃烧通道的模型建立与特性分析
        3.3.1 二次风量系统模型
        3.3.2 燃烧放热量计算仿真模型
        3.3.3 烟气含氧量与过量空气系数的计算仿真模型
        3.3.4 燃烧通道整体仿真模型建立与特性分析
    3.4 辅助仿真系统模型建立与特性分析
        3.4.1 锅炉汽水系统模型
        3.4.2 汽轮发电机组模型
        3.4.3 协调控制仿真模型
        3.4.4 辅助仿真系统整体模型建立与特性分析
    3.5 电站锅炉燃烧系统及机组的整体模型与特性仿真
        3.5.1 锅炉燃烧系统整体仿真模型建立
        3.5.2 锅炉燃烧系统整体模型的特性仿真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制粉系统滞后补偿的优化控制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制粉系统滞后补偿控制的限制因素与新技术分析
    4.3 基于制粉系统滞后特性的Smith预估补偿控制策略设计
        4.3.1 基于制粉滞后预估的Smith补偿控制策略设计
        4.3.2 改进的制粉系统Smith预估补偿控制策略设计
        4.3.3 制粉滞后预估控制策略的仿真分析与验证
    4.4 基于一次风影响特性的前馈控制策略探究
        4.4.1 磨出口煤粉量对一次风粉指令的阶跃响应特性分析
        4.4.2 基于给煤量指令的微分前馈控制策略设计
        4.4.3 基于制粉偏差信号的一次风比例积分前馈策略设计
        4.4.4 制粉系统前馈控制策略综合仿真与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综合考虑锅炉效率与NOx排放的燃烧优化控制逻辑设计
    5.1 引言
    5.2 电站燃煤锅炉的NOX生成特性分析与仿真
        5.2.1 NOx生成机理与生成特性分析
        5.2.2 基于实际数据的NOx生成特性分析与特性曲面拟合
        5.2.3 NOx生成特性的仿真验证
    5.3 电站燃煤锅炉效率计算与仿真
        5.3.1 电站燃煤锅炉的锅炉效率计算与特性分析
        5.3.2 锅炉效率仿真分析
    5.4 综合考虑NOX与锅炉效率的优化指标与控制逻辑设计
        5.4.1 综合考虑NOx与锅炉效率的燃烧过程综合评价指标设计
        5.4.2 燃烧过程综合评价指标的仿真计算模型构建
        5.4.3 基于综合评价指标的灵活性控制逻辑设计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燃煤电站锅炉运行状态监测与经济性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燃煤电站生产过程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3.1 锅炉烟气含氧量监测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3.2 锅炉热效率监测与配风方式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3.3 电站机组运行经济性评估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4 研究对象介绍
        1.4.1 燃煤电站锅炉系统简介
        1.4.2 燃煤电站锅炉设计参数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1.5.1 本文主要研究点
        1.5.2 本文各研究点间关系
第二章 燃煤电站锅炉烟气含氧量软测量监测模型
    2.1 问题描述
    2.2 神经网络的建模策略
        2.2.1 神经网络的结构
        2.2.2 神经网络的迭代过程简述
    2.3 燃煤电站现场数据特点及预处理方法
        2.3.1 数据存在的问题
        2.3.2 辅助变量的选择
        2.3.3 数据的处理方法
    2.4 烟气含氧量监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2.4.1 模型参数选取
        2.4.2 模型建立
        2.4.3 模型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燃煤电站锅炉热效率监测与配风方式研究
    3.1 问题描述
    3.2 锅炉热效率计算
        3.2.1 正平衡法机理
        3.2.2 反平衡法机理
        3.2.3 数据验证及分析
    3.3 基于LSSVM锅炉热效率监测模型
        3.3.1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原理
        3.3.2 模型的参数选取
        3.3.3 模型仿真及验证
    3.4 风煤比与锅炉热效率的关系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燃煤电站锅炉烟气含氧量控制与机组运行经济性评估
    4.1 问题描述
    4.2 烟气含氧量预测控制
        4.2.1 预测模型
        4.2.2 滚动优化和反馈校正
        4.2.3 仿真结果
    4.3 机组运行模块监测及仿真
        4.3.1 空预器漏风率
        4.3.2 厂用电率
        4.3.3 发电煤耗
    4.4 机组运行经济性整体评估
        4.4.1 组合加权评估
        4.4.2 组合加权评估方法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授权或受理的发明专利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情况

(5)电站锅炉燃烧优化控制与状态诊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电站锅炉燃烧优化的必要性
        1.1.2 电站锅炉燃烧优化的可行性
    1.2 电站锅炉燃烧优化研究内容
    1.3 电站锅炉燃烧优化研究现状
        1.3.1 基于燃烧调整试验的锅炉燃烧优化
        1.3.2 基于数值模拟的锅炉燃烧优化
        1.3.3 基于数据挖掘的锅炉燃烧优化
        1.3.4 基于计算智能的锅炉燃烧优化
        1.3.5 基于闭环反馈控制的锅炉燃烧优化
    1.4 电站锅炉燃烧状态诊断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2章 电站锅炉炉膛参数测量方法
    2.1 引言
    2.2 锅炉炉膛参数对炉膛燃烧的影响
        2.2.1 锅炉炉膛参数对锅炉效率的影响
        2.2.2 锅炉炉膛参数对锅炉燃烧污染物排放的影响
        2.2.3 锅炉炉膛参数对锅炉运行寿命的影响
        2.2.4 锅炉炉膛参数相互间的制约关系
    2.3 电站锅炉炉膛参数测量
        2.3.1 炉膛温度场测量
        2.3.2 炉膛氧量测量
        2.3.3 炉膛CO浓度测量
    2.4 基于激光光谱的炉膛参数测量方法
        2.4.1 TDLAS测量原理
        2.4.2 基于TDLAS的炉膛参数测量系统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四角切圆燃煤锅炉炉膛温度场平衡控制
    3.1 引言
    3.2 炉膛温度对锅炉运行的影响
        3.2.1 炉膛温度场分布不均导致的问题
        3.2.2 炉膛温度对氮氧化物生成的影响
    3.3 基于模糊自整定PID的炉膛温度场平衡控制
        3.3.1 四角切圆锅炉炉膛温度场分布不均问题
        3.3.2 四角切圆锅炉炉膛温度场平衡控制系统
        3.3.3 炉膛截面温度场中心的计算
        3.3.4 炉膛温度场平衡控制修正量的计算
        3.3.5 炉膛温度场平衡控制策略试验及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数据驱动案例匹配的电站锅炉燃烧优化
    4.1 引言
    4.2 案例推理
    4.3 机组运行稳态工况检测
    4.4 基于数据驱动案例匹配的电站锅炉燃烧优化系统
        4.4.1 系统构成
        4.4.2 案例库的建立
        4.4.3 在线优化与案例库的维护
        4.4.4 电站锅炉燃烧优化实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炉膛参数场测量的电站锅炉燃烧稳定性和经济性状态评判
    5.1 引言
    5.2 基于炉膛参数测量的锅炉燃烧状态模糊综合评判
        5.2.1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5.2.2 炉膛参数测量图像处理
        5.2.3 应用实例分析
    5.3 基于炉膛参数测量和支持向量机的锅炉燃烧状态评判
        5.3.1 支持向量机回归算法
        5.3.2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锅炉燃烧状态评判系统
        5.3.3 实例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6)短管道中气相及气固两相平均流速测量方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电站锅炉气相及气固两相流体管道结构形式特点
        1.2.1 气相流体在电站锅炉工业过程中的存在形式及特点
        1.2.2 气相及气固两相流体的流态特点
    1.3 气相及气固两相流体平均流速测量装置概述
        1.3.1 流量及其测量
        1.3.2 流量测量装置分类
        1.3.3 典型的流量测量方法
        1.3.4 管道平均流速测量装置的实践分析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平均流速测量装置的理论分析
    2.1 理论分析
    2.2 气相平均流速测量装置的数值模拟
        2.2.1 模型简介
        2.2.2 数值模拟结果
    2.3 气固两相流动平均流速测量装置的数值模拟
        2.3.1 模型简介
        2.3.2 单管计算
        2.3.3 多管计算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气及气固两相流平均流速测量装置的研制
    3.1 短管道气体及气固两相流体平均流速测量装置的原理
        3.1.1 测量一次元件测量原理和结构的初步选择
        3.1.2 一次元件压差分析
    3.2 流量测量误差分析
        3.2.1 系统误差
        3.2.2 附加误差
    3.3 短管道气体及气固两相流体平均流速测量装置的研制
        3.3.1 短管道气体平均流速测量装置的研制
        3.3.2 短管道气-固两相流体平均流速测量装置的研制
    3.4 监测系统硬件选型和软件开发
        3.4.1 微差压变送器的选型
        3.4.2 数据采集系统的选型
        3.4.3 计算机选型及测量系统构成
        3.4.4 测量系统软件的编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气相及气固两相流冷态实验系统的搭建
    4.1 冷态空气动力实验系统的模拟原理及相似条件
    4.2 管道内气流进入自模化区相似条件计算
    4.3 实验系统结构布置
    4.4 实验系统风机选型
        4.4.1 流量计算
        4.4.2 系统管道阻力计算
        4.4.3 局部阻力计算
    4.5 实验测量系统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管道内气相及气固两相平均流速测量的实验研究
    5.1 管道内气相平均流速测量的实验研究
        5.1.1 翼形结构形式的比较
        5.1.2 机翼翼体数量、开孔形式及整流装置的选择
        5.1.3 测量系统部件及管道气体平均流速测量装置的性能
        5.1.4 流速测量装置前后流动条件对流量系数的影响析
        5.1.5 圆形截面管道气体平均风速测量装置的性能实验
    5.2 管道内气固两相平均流速测量的实验研究
        5.2.1 测量装置的特性
        5.2.2 测量装置结构偏差对测量的影响
        5.2.3 测量装置对直管段的要求
        5.2.4 浓度对流量系数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短管道平均流速测量系统的工程验证
    6.1 200 MW机组的锅炉上进行工程验证
        6.1.1 锅炉简介
        6.1.2 送粉管道平均风速测量系统的设计
        6.1.3 二次风支管平均风速测量系统的设计
        6.1.4 应用试验
    6.2 100 MW机组锅炉上的工程验证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7)煤粉火焰稳定性与熄火综合评判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电站锅炉燃烧监测与诊断概述
        1.2.1 电站锅炉燃烧监测概述
        1.2.2 煤粉燃烧诊断概述
    1.3 炉内燃烧仿真及诊断模型研究概述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影响燃烧稳定性的因素与燃烧稳定性指标
    2.1 影响燃烧稳定性的因素
        2.1.1 运行参数
        2.1.2 结构参数
        2.1.3 煤质参数
    2.2 燃烧稳定性
        2.2.1 稳定性的数学定义
        2.2.2 燃烧稳定性的定义
    2.3 燃烧稳定性指标
        2.3.1 煤质特性有关的稳定性指标
        2.3.2 实际运行工况有关的稳定性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炉内煤粉空气射流的流动特性
    3.1 射流初始段长度
    3.2 射流扩展角
    3.3 射流轴线速度
    3.4 射流的半宽
    3.5 射流沿轴向流动时间
    3.6 射流卷吸量
    3.7 煤粉空气射流流动特性修正
        3.7.1 低浓度煤粉空气射流修正
        3.7.2 高浓度煤粉空气射流的修正
        3.7.3 煤粉空气射流非等温修正
    3.8 炉内实际切圆直径影响因素及数学模型
        3.8.1 炉内实际切圆直径的影响因素
        3.8.2 炉内实际切圆直径的数学模型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煤粉气流着火燃烧过程及其数学模型
    4.1 煤粉气流的着火燃烧过程
        4.1.1 煤粉气流着火前热力准备阶段
        4.1.2 煤粉的热解
        4.1.3 煤粉气流的着火
        4.1.4 煤粉气流的燃烧及燃尽
    4.2 煤粉着火燃烧的数学模型
        4.2.1 煤粉热解模型
        4.2.2 碳燃烧模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射流初始参数的燃烧稳定性预测模型
    5.1 煤粉气流的着火方式
    5.2 射流混合边界估算
        5.2.1 射流混合模型
        5.2.2 射流混合边界估算
    5.3 着火距离计算模型
        5.3.1 卷吸着火距离计算
        5.3.2 邻角点燃着火距离计算
    5.4 燃烧稳定性预测模型在线修正方法
    5.5 燃烧稳定性预测模型验证
        5.5.1 煤粉气流着火距离计算流程
        5.5.2 煤粉浓度对燃烧稳定性的影响
        5.5.3 一次风速对燃烧稳定性的影响
        5.5.4 一次风初始温度对燃烧稳定性的影响
        5.5.5 煤质变化对燃烧稳定性的影响
        5.5.6 负荷对燃烧稳定性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燃烧状态参数与燃烧稳定性诊断
    6.1 燃烧区域温度与燃烧诊断
        6.1.1 燃烧区域温度在线监测系统
        6.1.2 炉膛截面平均温度与燃烧稳定性关系分析
        6.1.3 基于炉膛截面平均温度的燃烧诊断
    6.2 烟气氧量与燃烧诊断
        6.2.1 烟气含氧量在线监测系统
        6.2.2 烟气含氧量与燃烧稳定性关系分析
        6.2.3 基于烟气含氧量的燃烧诊断
    6.3 飞灰含碳量与燃烧诊断
        6.3.1 飞灰含碳量在线监测系统
        6.3.2 飞灰含碳量与燃烧稳定性的关系分析
        6.3.3 基于飞灰含碳量的燃烧诊断
    6.4 炉膛压力与燃烧诊断
        6.4.1 炉膛负压与燃烧稳定性关系分析
        6.4.2 基于炉膛负压的燃烧诊断
    6.5 火焰图像与燃烧诊断
        6.5.1 火焰图像特征量与燃烧稳定性关系分析
        6.5.2 基于火焰特征信息的燃烧诊断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燃烧稳定性的综合评判模型
    7.1 燃烧稳定性综合评判系统
    7.2 BP 神经网络的原理
    7.3 燃烧稳定性综合评判模型
        7.3.1 BP 神经网络结构设计
        7.3.2 燃烧稳定性综合评判模型的结构
    7.4 综合评判模型的仿真
        7.4.1 训练样本的获取
        7.4.2 训练样本的预处理
        7.4.3 燃烧稳定性综合评判模型验证
    7.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和发表论文情况
    1 参加的科研项目
    2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B:符号说明
附录 C:程序说明

(8)基于超声波方法的一次风风速监测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1.2.2 国内广泛应用的一次风风速在线监测技术研究
    1.3 超声波测速技术发展概况及其特点
        1.3.1 超声波测速技术发展概况
        1.3.2 超声波测速技术的特点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超声波一次风风速测量的理论研究
    2.1 超声波测速的理论基础
        2.1.1 时差法
        2.1.2 多普勒法
        2.1.3 相关法
        2.1.4 波束偏移法
        2.1.5 噪声法
    2.2 超声波相关时差法测速的基本原理
        2.2.1 改进时差法
        2.2.2 超声波波至信号的处理方案
        2.2.3 互相关检测原理
        2.2.4 相关时差法的基本原理
第3章 超声波一次风速监测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系统硬件电路的总体设计
        3.1.1 硬件电路设计所遵循的原则
        3.1.2 硬件总体设计框架
    3.2 超声波发射/接收模块
        3.2.1 超声波换能器的选择
        3.2.2 超声波发射驱动电路
        3.2.3 超声波信号接收电路
        3.2.4 超声波发射/接收转换电路
    3.3 模拟信号调理模块
        3.3.1 前置放大电路
        3.3.2 滤波电路
        3.3.3 主放大电路
    3.4 多通道巡回切换模块
    3.5 数字信号处理模块
        3.5.1 A/D 转换电路
        3.5.2 DSP 芯片
        3.5.3 DSP 供电、保护电路
        3.5.4 存储电路
    3.6 FPGA 控制模块
        3.6.1 FPGA 简介
        3.6.2 EP1K30TC144-3 开发实验系统
        3.6.3 EP1K30TC144-3 各引脚分配
    3.7 上位机串行通讯模块
第4章 超声波一次风速监测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的总体设计
    4.2 初始化设计
    4.3 数据采集设计
    4.4 数据处理设计
        4.4.1 基准信号获取的算法
        4.4.2 互相关算法的实现
    4.5 监测界面设计
        4.5.1 MCGS 组态软件的整体结构
        4.5.2 MCGS 组态软件五大组成部分
        4.5.3 人机界面
第5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模拟实验平台介绍
    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 误差产生原因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基于在线优化技术的分层燃烧试验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环境污染状况及危害
    1.2 NO_x的生成及抑制方法
        1.2.1 NO_x生成机理
        1.2.2 抑制热力型NO_x的生成的主要方法
        1.2.3 抑制燃料型NO_x的生成的方法
        1.2.4 减轻煤燃烧时NO_x对大气的污染,可采取如下防治措施
    1.3 国内主要大容量锅炉低NO_x高效燃烧器技术介绍
        1.3.1 哈尔滨锅炉厂设计生产的LNASB燃烧器
        1.3.2 上海锅炉厂设计生产的超临界机组锅炉
        1.3.3 东方锅炉厂设计生产的超临界机组锅炉
    1.4 燃烧优化技术发展状况
        1.4.1 燃烧调整试验
        1.4.2 锅炉性能优化专家系统
        1.4.3 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在锅炉燃烧优化中的应用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第二章 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CEMS)构成介绍
    2.3 气态污染物监测子系统结构及关键技术研究
        2.3.1 采样代表性试验研究
        2.3.2 最佳采样流量的确定
        2.3.3 烟气除尘和系统防堵技术的开发
        2.3.4 烟气中气体组份浓度分析原理介绍
        2.3.5 运行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分析
        2.3.6 比对试验及结果分析
        2.3.7 小结
第三章 建立锅炉燃烧优化模型
    3.1 锅炉燃烧优化模型概述
    3.2 支持向量机介绍
        3.2.1 分类问题
        3.2.2 回归问题
    3.3 遗传算法介绍
    3.4 建立NO_x排放和锅炉效率优化模型
        3.4.1 NO_x排放优化模型
        3.4.2 锅炉效率模型
        3.4.3 NO_x排放特性模型和锅炉热效率模型评估
    3.5 建立锅炉在线高温腐蚀模型
        3.5.1 炉膛烟气成份测量试验
        3.5.2 实验室高温腐蚀试验
        3.5.3 建立在线高温腐蚀模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在线燃烧优化系统的开发
    4.1 研究背景
    4.2 锅炉在线燃烧优化系统构成及特点
        4.2.1 系统构成
        4.2.2 技术特点
        4.2.3 目前主要的燃烧优化技术比较
    4.3 在线燃烧优化系统软件介绍
        4.3.1 在线燃烧优化系统主要功能
        4.3.2 在线燃烧优化软件的构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在线燃烧优化技术的试验研究
    5.1 试验方案
    5.2 试验结果分析
        5.2.1 在线燃烧优化系统预测精度和应用效果分析
        5.2.2 在线燃烧优化系统煤质和负荷跟踪响应效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煤粉分层燃烧数值计算
    6.1 研究目的和内容
    6.2 数值模拟研究对象与工况
        6.2.1 研究对象
        6.2.2 模拟工况参数
    6.3 数值模拟方法
        6.3.1 数学模型和控制方程
        6.3.2 计算软件
    6.4 模拟计算结果
        6.4.1 烟气流场分析
        6.4.2 温度场对比分析
        6.4.3 NO_x浓度场分析
        6.4.4 颗粒C分布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锅炉分层燃烧技术研究
    7.1 试验研究背景
    7.2 试验研究概况
        7.2.1 锅炉设备状况
        7.2.2 试验一般原则与测点布置
    7.3 燃煤特性实验室研究
        7.3.1 神华煤、平混煤的基础分析
        7.3.2 着火燃烧特性
        7.3.3 结渣特性
        7.3.4 积灰特性
        7.3.5 实验结论
    7.4 试验工况说明及主要测试参数汇总
    7.5 分层燃烧试验结果分析
        7.5.1 燃烧及结焦特性
        7.5.2 NO_x排放特性
        7.5.3 锅炉效率特性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8.1 论文主要内容
    8.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8.3 本文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四、电站锅炉燃烧系统一、二次风风速在线监测系统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粉供暖锅炉控制系统设计及应用[D]. 张变变.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2]燃用高硫/高碱煤烟气污染物超低排放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D]. 王凤君. 浙江大学, 2020(07)
  • [3]电站燃煤锅炉燃烧系统优化控制技术研究[D]. 魏凡超.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4]燃煤电站锅炉运行状态监测与经济性评估研究[D]. 陈鑫.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5]电站锅炉燃烧优化控制与状态诊断的研究[D]. 刘千.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01)
  • [6]短管道中气相及气固两相平均流速测量方法研究与应用[D]. 赵勇纲. 华北电力大学, 2014(12)
  • [7]煤粉火焰稳定性与熄火综合评判模型的研究[D]. 毕武林. 长沙理工大学, 2010(06)
  • [8]基于超声波方法的一次风风速监测系统的研究[D]. 曹亚鹏. 东北电力大学, 2010(12)
  • [9]风粉在线监测在直吹式制粉系统上的应用研究[J]. 孔令君,郭秀峰. 通用机械, 2008(07)
  • [10]基于在线优化技术的分层燃烧试验研究及应用[D]. 梁绍华. 浙江大学, 2008(01)

标签:;  ;  ;  ;  ;  

电厂锅炉燃烧系统一次、二次风速在线监测系统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