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凉山隧道口平导PDK354+255~+275溶洞施工技术

元凉山隧道口平导PDK354+255~+275溶洞施工技术

一、圆梁山隧道进口端平导PDK354+ 255~+ 275溶洞段施工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谭阳[1](2017)在《高水压山岭隧道衬砌水压力计算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隧道水害一直以来都是困扰国内外专家学者及建设者的难题。我国对于隧道水问题的处理起步较晚,在高水压山岭隧道建设过程中多次出现大型突涌水事故灾害,在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的隧道中绝大多数存在渗漏水病害,并且在隧址区域由于隧道排水引起的诸多环境问题同样尤为突出。这些问题与日益严肃的环境保护问题及经济发展所致交通需求的快速增长严重冲突,故而对于隧道水处理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以防止高水压岩溶隧道衬砌失稳为目的,结合国内外突水灾害案例,依托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项目“岩溶隧道桥隧过渡段围岩稳定性及施工力学行为研究”和四川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岩溶隧道突水灾害发生机理及防治措施研究”,以圆梁山隧道为背景,从大量查阅相关资料及文献入手,通过文献调研,全面认识到处理隧道水问题的关键研究点要落实到隧道衬砌结构上水压力的计算以及合理的水处理方法上去,以理论分析以及工程实例统计对比分析衬砌水压力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基础,结合基本的渗流理论,合理对问题进行了简化,并对假设模型求解计算得到了衬砌水压力的计算公式并进行了相关条件下的具体分析。在结合数值模拟以及现场工程应用对于理论推导进行了补充分析和论证,以期解决高水压山岭隧道设计施工中的不足和难点。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理论分析确立了“堵水限排”模式为主要研究方向,通过10个建设和运营期发生水害的隧道统计以及水压力影响因素以及特征分析,说明衬砌水压力与地质情况密切相关,故以隧道与不同渗透系数地层的位置关系作为主要突破口展开分析。(2)通过地下水流网的特性对于隧道及所在地层作无限含水层环向地层渗透计算模型简化,利用岩体水力学基本理论以及渗流理论结合数学物理方法,推导出不同位置关系条件的隧道衬砌水压力及涌水量表达式,并对于地层注浆堵水固结加固圈相关系数以及复合式衬砌对于水压力值、水压力分布、止水效率以及涌水量进行具体分析,得到了合理的围岩注浆加固圈参数值。(3)以或参照渝怀线圆梁山隧道为模拟对象,通过FLAC3D软件对不同位置关系条件下,将注浆加固圈不同参数作为不同工况进行了模拟分析。得出了不同地层与隧道位置关系以及工况条件下,隧道围岩渗流场以及二次衬砌背后水压力分布情况。(4)结合渝怀线圆梁山隧道相关特点以及水压力监测情况分析了水压力分布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且在与理论推导结果以及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下,验证了理论推导假设的合理性和计算表达式的正确性,足以为实际工程的水压力计算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王明[2](2017)在《安理寨隧道岩溶区结构受力变形及突水灾害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国土面积中有超过70%为山岭地区,这些地区内地层条件复杂多变,岩溶分布也十分广泛。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在这些岩溶地区修建隧道以满足日益增加的交通需求。岩溶区隧道施工易发生突水、突泥等地质灾害,围岩自承能力较弱、容易产生过大施工变形、支护结构承受过大应力,这些常导致施工过程中发生塌方事故,对隧道建设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对岩溶区内隧道施工过程中结构的受力变形特性进行研究、对突水灾害进行风险分析,对确保岩溶区隧道施工安全和减少经济损失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渝黔铁路安理寨隧道为工程依托,结合隧道工程特点,利用FLAC3D建立3D数值模型,模拟了三台阶七步开挖法开挖过程,岩溶区内典型隧道断面在各开挖步时围岩的施工力学形态与支护结构位移进行了分析。通过现场勘查以及工程类比经验,对超前注浆的掌子面封闭设计、超前堵水注浆方案、材料、参数以及注浆顺序进行优化设计。最后,采用模糊信息法对安理寨隧道岩溶区内突水灾害进行了风险评估,通过将影响和控制突水灾害风险的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处理,建立突水灾害风险评价模型,计算得到风险等级评价结果,与实际工程基本相符合,降低了施工突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罗敏[3](2011)在《岩溶蓄水构造区隧道涌突水量计算探析》文中研究说明岩溶地区围岩介质以裂隙岩溶为主,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和各项异性。岩溶地区修建隧道,施工和运营期的岩溶突水、突泥、翻浆冒泥、塌方等地下水灾害频频发生,有“十隧九漏”之说。如何提高隧道地下水富集程度及水量预测预报的精度,始终是隧道工程建设中的技术攻关难题。对隧道涌突水灾害预测的研究,一方面需对隧道涌突水量预测方法基本理论进行研究,另一方面需要结合孕育灾害的地质背景研究。由此得出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及对不同蓄水构造的适宜性。对隧道涌突水量预测方法的研究。目前提出的隧道涌水量预测方法很多,基于工程实践和文献查阅,归纳总结目前国内外隧道涌突水灾害预测的方法,总结为近似方法、理论计算方法、数值模拟方法、随机数学方法和非线性理论方法五大类。对孕育灾害的地质背景研究。划分地下水蓄水构造的标准很多,结合多年西南地区岩溶隧道的工程实例与相关文献,从含水结构的角度出发,考虑构造控制因素将岩溶区蓄水构造划分为三大类:单斜型、向斜型及背斜型岩溶蓄水构造。其次考虑岩性控制特征分别划分次级纯碳酸盐岩型和碳酸盐岩夹非可溶岩型。本文以渝怀铁路圆梁山隧道-毛坝向斜蓄水构造和邻垫公路明月山隧道-明月峡背斜蓄水构造为实例,分别利用地下水动力学法、水均衡法、visual modflow数值模拟法、层次分析-模糊数学随机数学方法以及神经网络5种方法来预测其隧道涌突水量。毛坝向斜隧道涌突水量计算。隧道最大涌水总量,降雨入渗系数法计算结果(2057859m3/d)远大于地下水动力学(285333m3/d)计算结果。隧道稳定涌水总量,以地下水动力学法计算结果最大(168819m3/d),其次降雨入渗系数法(118504m3/d),VM数值模拟法结果最小(106620m3/d)。各段涌突水量分析,计算水量较大段为岩溶含水层P2w+P2c和P1q+P1m段,非可溶岩段水量较小。和实际灾害对比,地下水动力学法较符合实际,降雨入渗系数法和VM数值模拟法总体趋势能反映各段涌突水灾害的相对危险程度,但计算的水量值降雨入渗系数法偏大,VM数值模拟法偏小。涌突水量的评判等级,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判和神经网络法评判结果基本一致。发生涌突水灾害的第8、9、11、12和14段,评判涌突水量等级均为第Ⅳ、Ⅴ级。没有发生涌突水灾害的段,评判等级均集中在Ⅰ-Ⅲ级,预测结果较满意。明月峡背斜隧道涌突水量计算。各方法反映的规律和毛坝向斜基本一致。隧道最大涌水总量,降雨入渗系数法计算结果(6332363m3/d)远大于地下水动力学(289873m3/d)计算结果。隧道稳定涌水总量,降雨入渗系数法计算结果最大(283632m3/d),其次地下水动力学法(137441m3/d),VM数值模拟法结果最小(12626m3/d)。各段涌突水量分析,计算涌突水水量主要集中在背斜核部的T2l+T1j可溶岩地层,两翼非可溶地层水量较小。和实际灾害对比,地下水动力学法相对较符合实际,降雨入渗系数法和VM数值模拟法总体趋势能反映各段涌突水灾害的相对危险程度,但计算的水量值降雨入渗系数法偏大,VM数值模拟法偏小。涌突水量的评判等级,层次分析法评价第5-12段均为Ⅳ级;而实际在第5和12段并没有发生涌突水灾害。神经网络预测第5和12段为Ⅲ级,其余为Ⅳ、Ⅴ级,所以神经网络预测结果较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判略优。岩溶隧道涌突水量计算方法适宜性分析。各类方法在两种实例蓄水构造中计算显示的规律差异不大。理论计算方法中,地下水动力学方法较降雨入渗系数法更适合于毛坝向斜和明月峡背斜蓄水构造,同时,降雨入渗系数法更适合于明月峡背斜蓄水构造,认为降雨入渗系数法适用于隧道通过潜水含水体或埋藏深度较浅的隧道,而地下水动力学法更适用于深埋深、高水头的隧道。数值模拟方法、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判法和神经网络方法对两种蓄水构造均适用,预测的精确度更重要地是取决于方法,以及方法中参数的选择。

朱海涛[4](2011)在《齐岳山隧道衬砌水压力特征与岩溶处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内交通事业的高速发展,需要修建大量深理长大山岭隧道。在高水压岩溶区修建隧道在国内外都是个技术难题,尤其在当今对环保要求较高的条件下,不能肆无忌惮地排放地下水,而是以“防、截、排、堵相结合,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许多已建和在建的山岭隧道都告诉我们,因高水压所引发的各种岩溶地质灾害比比皆是,给隧道的施工乃至今后的运营都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岩溶隧道的衬砌水压力特征分析和岩溶处治技术已经成为设计和施工中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已经引起各国有识之士的极大关注。本文以齐岳山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等手段,对齐岳山隧道衬砌水压力特征与岩溶处治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根据齐岳山隧道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了齐岳山隧道岩溶发育的基本特征。2、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等手段,分析了齐岳山隧道衬砌水压力特征。3、依据齐岳山隧道工程实例,研究了隧道岩溶分类方法和处治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分类处治的方针,形成了系统和科学的相应成套处理模式和技术方案。

雷军[5](2011)在《宜万铁路施工期隧道岩溶突水地质灾害形成规律与危险性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宜万铁路是穿越岩溶地区的重大铁路工程,铁路全长377公里,共有隧道159座,占正线比例60%。施工期的岩溶突水地质灾害是影响与控制施工安全的重要因素。论文以宜万铁路八字岭、野三关、大支坪、云雾山、马鹿箐、金子山、齐岳山和别岩槽八座典型岩溶区隧道工程为依托,开展了宜万铁路隧道施工期岩溶突水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和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工作。1、通过现场调研和资料分析,系统调查和分析研究了八座隧道的岩溶发育基本状况和施工开挖揭露的岩溶发育基本特征,总结了隧道工程区的岩溶空间分布规律。2、调查分析了八座隧道施工期间遇到的重大地质灾害特征,研究了典型岩溶灾害发生的具体施工环境条件,发生地点的地层岩型、地质构造、地下水渗流等特征;3、研究了重大灾害发生的主要影响与控制地质因素,明确了构成隧道施工岩溶突水地质灾害基础条件的深埋大型岩溶造特征、褶皱形态、岩层及断层产状、岩溶地貌、地下水渗流途径等因素相关规律;4、研究了岩溶突水地质灾害特征和类型的划分,提出了按揭露岩溶管道中的涌~突水量大小、揭露岩溶管道涌~突水中物质成分、地下水或地下泥石流从岩溶管道突发时间性和岩溶灾害产生后果4个因素分别划分的岩溶突水地质灾害类型。提出了灾害性突水的量的计算方法,通过宜万铁路的工程实例进行了计算应用。5、提出了隧道施工期岩溶突水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地质机制分析法,研究了建立该方法应用的指导原则、评价程序和隧道进行了最危险地段的分析评价,评价成果在实际工程施工中得到应用与印证。6、研究了信息分析方法在岩溶突水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利用综合分析法确定影响因子的权重,根据指数确定危险性等级,以宜万铁路隧道工程为例进行了实际应用研究;7、从岩溶地质灾害的地质特征指标研究出发,探索了隧道施工期间岩溶突水地质灾害系统研究方法和软件平台的设计实现。开发实现了岩溶突水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综合评价系统,建立了危险性评价综合分析指标体系。以宜万铁路隧道工程为例进行了实际应用研究;论文以宜万铁路岩溶突水地质灾害的现场调查为基础,研究了岩溶突水地质灾害的形成规律,建立了评价标准,探讨了地质机制分析和量化计算相结合的危险性评价方法,研发了综合评价系统。研究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不仅对宜万铁路的具体工程建设防灾具有直接的作用,对今后岩溶地区的类似工程建设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杨艳娜[6](2009)在《西南山区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危险性评价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控制与安全施工的迫切需求,作者在隧道岩溶施工涌突水超前预报和灾害预警机制领域做了大量的工程实践工作和系统的理论研究。论文以西南山区岩溶隧道工程涌突水灾害实例调查分析为基础,以岩溶水系统调查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为手段,以已发岩溶涌突水灾害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和致灾因素为主要研究对象,建立了立足于西南山区特殊地质环境和复杂岩溶水文地质条件下,长大深埋岩溶隧道施工中的涌突水灾害危险性评价系统。研究在隧道岩溶施工涌突水灾害预警方法和理论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主要成果如下:(1)以查明西南地区特殊构造和岩溶沉积环境条件下的岩溶发育规律和地下水赋存与运移特征为目的,系统分析和总结了研究区特殊构造控制条件下的地下水循环模式和岩溶蓄水构造类型,建立了较精细的地下水循环空间地质模型;(2)在对西南地区18条既成岩溶隧道已发145个涌突水灾害点资料系统收集(不完全)的基础上,探讨了灾害发生的模式、几率和涌突水量大小等特征与岩溶水系统的关系,结合隧道涌突水灾害的形成条件分析,查明了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的主要致灾因素和影响因素,评价了岩溶水环境与隧道工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3)引入一般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深入研究了岩溶涌突水灾害危险性评价系统建立的过程、方法、风险可接受水平等基本理论,采用影响因素综合评判法构建了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提出了岩溶涌突水灾害的危险级别及相应危险度的评价标准;(4)在查明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的主要致灾因素和影响因素基础上,综合考虑岩溶发育强度的影响因素与地下水循环运移条件、隧道工程的埋深等对灾害发生的影响程度,选取岩石的可溶性、地质构造条件、岩溶地表汇水条件、岩溶水循环运移特征及隧道相对于地下水位的埋深5个评价指标,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并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对各评价指标的量化取值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5)利用宏观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结合地质分析方法,量化分析了各评价指标与灾害发生几率和危害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建立了两者之间的普遍方程,并利用专家经验法、层次分析法及多元线性回归数学模型,评价了各指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确定了评价指标权重;(6)建立了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危险性评价系统,并结合典型已建的圆梁山隧道、家竹箐隧道、中梁山隧道、新大巴山公路隧道和在建的玉蒙线通海隧道,对评价系统进行了完善和提高,形成了修正的评价系统,确保了评价系统的可靠性、适用性;(7)结合隧道施工中源头控制—过程控制—终端控制的灾害控制全过程管理思想,从优化施工支护设计和环境保护与发展出发,提出了相应危险级别的岩溶涌突水防治对策。(8)利用修正的评价系统对乌蒙山1#号隧道进行了岩溶涌突水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为确保该隧道的安全施工和岩溶涌突水灾害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毛邦燕[7](2008)在《现代深部岩溶形成机理及其对越岭隧道工程控制作用评价》文中指出现代深部岩溶作为一种特殊的岩溶形式是随着人们生产生活范围的延拓,而逐渐的进入我们的研究视线的。由它带来的一系列地质工程问题对越岭隧道工程具有极强的控制性和危害性,如渝怀线圆梁山深埋特长越岭隧道工程出现的高压突水、突泥问题,既控制了工程的施工难度,同时又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理论难题。本文在研究现代深部岩溶发育受控因素、现代深部岩溶的发育机制的基础上,对现代深部岩溶的水动力-水化学、现代深部岩溶对越岭隧道工程的控制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初步建立起了一套现代深部岩溶对越岭隧道工程控制作用的评价体系。该体系的建立,既丰富了现代深部岩溶的工程地质理论体系,同时对于深埋越岭隧道工程来说又具有重大的工程实践意义。通过系统的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对现代深部岩溶采用二级分类方法建立了工程地质分类体系。利用地质构造类型作为一级分指标把现代深部岩溶划分为巨厚层型现代深部岩溶、单一构造型现代深部岩溶、复合构造型现代深部岩溶;依据岩溶发育的位置、构造类型及开启状况为二级分类方法,把上述一级分类细化为层内现代深部岩溶、河谷现代深部岩溶、开启向斜型现代深部岩溶、封闭向斜型现代深部岩溶、断裂带型现代深部岩溶等二级分类。并对各类现代深部岩溶的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2)从岩性、通道条件、场效应条件等三个方面研究了现代深部岩溶的发育受控因素。可溶岩的岩性作为物质基础本身来说,它不会随其埋藏位置的深浅而发生岩石化学成分的改变,对岩溶发育的控制就不会随其深度的变化而变化。通道条件对现代深部岩溶的控制由通道的性质、规模来决定。而场效应对深部岩溶的控制作用是与通道条件密切关联的,只有在有特殊通道条件下,场效应才发挥其控制作用。(3)结合现代深部岩溶发育的地质力学模式和地下水水动力模式,提出了现代深部岩溶的发育模式,包括厚层-径流型、河谷-排泄型、向斜-径流型、断裂-排泄型、复合型等五种模式,其中向斜-径流型可以在细化为陡倾紧密向斜-径流型、缓倾开阔向斜-径流型。并对各种模式的发育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4)以目前揭露现代深部岩溶最为典型的圆梁山隧道毛坝向斜段为例,建立起了该隧道区地下水数学模型,采用visual modflow对向斜区域进行了地下水流动的数值模拟。根据水化学资料对圆梁山隧道区进行了水化学模拟。在此基础上,利用地下水数值模拟和水化学模拟结果对圆梁山隧道区毛坝向斜段的现代深部岩溶的岩溶化作用进行了模拟。(5)通过对一系列工程实例的统计分析,提出现代深部岩溶的工程地质问题主要包括隧道突水、突泥问题,溶洞、隧道与溶洞间岩层失稳问题,高压水问题三个方面,而对越岭隧道工程起控制作用的主要为隧道的突水、突泥问题和高压水问题。提出了现代深部岩溶对越岭隧道工程的控制作用的评价体系,认为采用“隧道突水、突泥危险性分级体系”来评价现代深部岩溶对越岭隧道工程控制作用是合理的、科学的、符合工程实际的。综合考虑现代深部岩溶诸多因素确立了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利用AHP法计算出了一级、二级指标体系各指标在相应层次中所占有的权重值。采用岭形函数法确定了各因子在各级别种的隶属度值。利用Visual Basic语言、Formula One(Demo版)等控件开发了“隧道突水、突泥危险性分级系统”软件。以渝怀线圆梁山隧道毛坝向斜段、贵昆线乌蒙山2号隧道为例,对每个隧道的各分段的隧道突水、突泥危险性进行分级评价。根据隧道突水、突泥危险性级别及其防治原则制定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梁为民,杨小林,战军,余永强[8](2006)在《溶洞对隧道爆破开挖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认为在岩溶地区采用钻爆法进行隧道开挖施工,溶洞的存在对隧道爆破开挖安全有直接影响,严重者会造成塌方、伤亡等重大事故.以圆梁山隧道岩溶地形为背景,采用DYNA-2D软件数值模拟了层状岩溶地区的既有溶洞对隧道爆破开挖的影响,并结合现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溶洞与隧道处于不同空间位置关系时,隧道爆破开挖时的应力将重新分布,在隧道拱顶、直墙和墙脚不同位置会出现破坏危险区域.结合现场进行的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隧道破坏状况一致,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为隧道施工提供了参考依据.

刘浩杰[9](2007)在《宜万铁路隧道工程岩溶超前预报的地质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交通及资源开发工程的迅速发展,深埋长程隧道及深埋越岭隧道的修建越来越多,随之产生的施工灾害也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在西南部的岩溶地区,隧道修建过程中与岩溶灾害有关的各种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此外,重大岩溶灾害的产生影响工程的进展,增加工程的造价,同时也严重危及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因而倍受岩溶地区铁路建设和施工单位的关注。为了避免或减少这类问题发生,实行工程快速安全施工,必须进行施工期超前地质预报。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基本方法有地质分析法、地球物理探测法、水平地质钻探法等,本文结合宜万铁路线上齐岳山隧道、八字岭隧道、野三关隧道等三座重点隧道的实际情况,对超前预报的地质分析法进行了系统研究。调查分析了地表岩溶发育特征以及施工揭露的深部岩溶发育特征,分析了岩溶发育规律及其灾害发生机制;进而研究了岩溶发育分布的控制性地质因素,通过对地层岩性特征、地质构造、地貌和地形变化、地表水系、地下水的补、径、排等区域地下水流场等因素综合分析和研究,总结提出了岩溶超前预报的地质分析指标体系,建立了岩溶超前地质预报中地质分析方法的技术路线,明确了地质分析方法的基本内容构成,并使用地质分析法预测了三个长隧道的危险区段。依据地质分析指标体系,通过软件研发,研制了超前地质预报专家系统。

田四明,张民庆,黄鸿健,殷怀连[10](2006)在《齐岳山隧道进口背斜地段岩溶发育特征分析与治理》文中研究指明齐岳山隧道全长10 528 m,是在建铁路宜万线第三长隧道,隧道进口采取反坡施工。在进口齐岳山背斜地段施工过程中,先后揭示了6个大型岩溶,充填物有水、淤泥、粘土和块石土等多种,水量、水压不等。根据充填介质和工程及水文地质特征,施工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释放、排泄、注浆等不同措施,使不同类型的岩溶得到了有效的治理。

二、圆梁山隧道进口端平导PDK354+ 255~+ 275溶洞段施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圆梁山隧道进口端平导PDK354+ 255~+ 275溶洞段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高水压山岭隧道衬砌水压力计算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防排水模式的研究
        1.2.2 隧道防排水技术的研究
        1.2.3 隧道衬砌水压力的研究
        1.2.4 隧道涌水量预测的研究
        1.2.5 隧道注浆加固圈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隧道衬砌水压力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隧道衬砌水压力特征
        2.1.1 不同防排水模式下衬砌水压力分布特征分析
        2.1.2 渗流场在隧道建设过程中的时间特征
        2.1.3 隧道围岩应力场与渗流场的相互作用
    2.2 影响因素分析
        2.2.1 隧址环境条件
        2.2.2 防排水设计及施工过程控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水压山岭隧道衬砌水压力计算方法
    3.1 隧道衬砌水压力计算基本理论
        3.1.1 渗流场定解条件类型
        3.1.2 围岩条件的考虑
    3.2 高水压山岭隧道衬砌水压力计算方法
        3.2.1 基本假设
        3.2.2 计算模型
        3.2.3 模型求解
    3.3 高水压山岭隧道衬砌水压力及涌水量计算分析
        3.3.1 隧道开挖断面位于均质地层内
        3.3.2 隧道开挖断面纵向跨地层穿越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水压山岭隧道衬砌水荷载及相关问题数值分析
    4.1 概述
    4.2 计算模型及物理力学参数
        4.2.1 隧道开挖断面位于均质地层内
        4.2.2 隧道开挖断面纵向跨地层穿越
    4.3 计算结果与分析
        4.3.1 穿越均质地层各工况下水压力情况
        4.3.2 穿越多地层各工况下水压力情况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程应用
    5.1 圆梁山隧道工程概况
    5.2 圆梁山隧道隧址区域(毛坝向斜)地质环境条件
        5.2.1 气象水文
        5.2.2 地形地貌
        5.2.3 地层岩性
        5.2.4 地质构造
        5.2.5 水文地质条件
    5.3 圆梁山隧道防排水设计原则
    5.4 圆梁山隧道监控量测及数据分析
        5.4.1 监测目的及内容
        5.4.2 衬砌背后水压力值及分布
        5.4.3 衬砌背后水压力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安理寨隧道岩溶区结构受力变形及突水灾害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溶隧道施工方法的研究现状
        1.2.2 岩溶区隧道围岩支护结构受力及变形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安理寨隧道工程概况
    2.1 工程概况
    2.2 工程地质特征
        2.2.1 地层特性
        2.2.2 水文地质条件
    2.3 不良地质段及特殊岩土
    2.4 隧道支护结构参数
    2.5 安理寨隧道施工技术难点
        2.5.1 工程特点
        2.5.2 技术难点
第三章 安理寨隧道岩溶区结构变形及受力分析
    3.1 岩溶区数值模型的建立
        3.1.1 计算模型基本假定
        3.1.2 岩溶区物理力学参数
        3.1.3 岩溶区隧道开挖方法
    3.2 岩溶区施工过程数值模拟分析
        3.2.1 围岩位移场分析
        3.2.2 支护结构的应力场
    3.3 岩溶区施工模拟数据分析
    3.4 模拟数据与现场监测数据对比分析
第四章 安理寨隧道岩溶区施工技术研究
    4.1 岩溶区施工防排水措施
        4.1.1 防排水原则
        4.1.2 防排水措施
    4.2 岩溶及断层破碎带超前注浆
        4.2.1 注浆方案设计
        4.2.2 注浆设计参数
        4.2.3 注浆顺序及工艺
    4.3 隧道支护技术
        4.3.1 三台阶七步开挖法技术特点
        4.3.2 隧道支护技术
        4.3.3 支护参数选取
第五章 安理寨隧道岩溶区突水灾害风险评价分析
    5.1 岩溶突水灾害风险评价
    5.2 岩溶突水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5.3 基于模糊信息理论的风险评价模型
        5.3.1 建立风险评价指标集和评语集
        5.3.2 确定权重指标和隶属度
        5.3.3 模糊信息法风险评价模型
    5.4 安理寨隧道岩溶突水灾害风险评价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3)岩溶蓄水构造区隧道涌突水量计算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涌水量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1.2.2 岩溶地下水蓄水构造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隧道涌水量预测方法基本理论
    2.1 近似方法
        2.1.1 涌水量曲线方程
        2.1.2 水文地质比拟法
    2.2 理论计算方法
        2.2.1 地下水动力学法
        2.2.2 水均衡法
        2.2.3 地球物理化学法
    2.3 数值模拟方法
    2.4 随机数学方法
        2.4.1 多元统计方法
        2.4.2 灰色系统理论
        2.4.3 模糊数学
        2.4.4 时间序列分析法
    2.5 非线性理论方法
        2.5.1 神经元网络法
        2.5.2 系统辨识法
    2.6 小结
第3章 岩溶地区地下水蓄水构造研究
    3.1 单斜型岩溶蓄水构造
        3.1.1 单斜-纯碳酸盐岩型(Ⅰ-1)
        3.1.2 单斜-碳酸盐岩夹非可溶岩型(Ⅰ-2)
    3.2 向斜型岩溶蓄水构造
        3.2.1 向斜-纯碳酸盐岩型(Ⅱ-1)
        3.2.2 向斜-碳酸盐岩夹非可溶岩型(Ⅱ-2)
    3.3 背斜型岩溶蓄水构造
        3.3.1 背斜-纯碳酸盐岩型(Ⅲ-1)
        3.3.2 背斜-碳酸盐岩夹非可溶岩型(Ⅲ-2)
    3.4 小结
第4章 圆梁山隧道-毛坝向斜隧道涌突水量计算
    4.1 毛坝向斜蓄水构造地质环境条件
        4.1.1 地质构造
        4.1.2 地层岩性
        4.1.3 岩溶发育特征
        4.1.4 岩溶水系统特征
        4.1.5 岩溶涌突水情况
    4.2 毛坝向斜段隧道涌突水量计算
        4.2.1 隧道涌水量计算分段
        4.2.2 地下水动力学法
        4.2.3 水均衡法
        4.2.4 Modflow 数值模拟法
        4.2.5 层次分析-模糊数学方法
        4.2.6 神经网络预测
    4.3 毛坝向斜蓄水构造计算值与实际值对比分析
第5章 明月山隧道-明月峡背斜隧道涌突水量计算
    5.1 明月峡背斜蓄水构造地质环境条件
        5.1.1 地质构造
        5.1.2 地层岩性
        5.1.3 岩溶发育特征
        5.1.4 岩溶水系统特征
        5.1.5 岩溶涌突水情况
    5.2 涌突水量计算
        5.2.1 隧道涌水量计算分段
        5.2.2 地下水动力学法
        5.2.3 水均衡法
        5.2.4 Modflow 数值模拟法
        5.2.5 层次分析-模糊数学方法
        5.2.6 神经网络预测
    5.3 明月峡背斜蓄水构造计算值与实际值对比分析
第6章 岩溶隧道涌突水量计算方法适宜性分析
    6.1 近似方法
    6.2 理论计算方法
        6.2.1 地下水动力学法
        6.2.2 降雨入渗系数法
    6.3 数值模拟方法
    6.4 随机数学方法
    6.5 非线性理论方法
    6.6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齐岳山隧道衬砌水压力特征与岩溶处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依据
    1.2 依托工程概况
    1.3 工程特点及难点
        1.3.1 工程特点
        1.3.2 工程难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施工期隧道常见地质灾害
        1.4.2 隧道地质灾害处治技术
        1.4.3 地下结构水压力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2 齐岳山隧道岩溶特征分析
    2.1 齐岳山隧道岩溶地质条件
    2.2 齐岳山隧道岩溶发育基本状况
        2.2.1 齐岳山隧道溶洞统计分析
        2.2.2 齐岳山隧道岩溶发育分布
        2.2.3 岩溶地貌类型及控制因素
        2.2.4 岩溶位置影响分析
        2.2.5 岩溶发育特征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齐岳山隧道衬砌水压力特征分析
    3.1 齐岳山隧道衬砌水压力理论分析
        3.1.1 深埋岩溶隧道水压力的计算公式及影响因素
        3.1.2 基于折减系数的岩溶隧道水压力计算公式及局限性
        3.1.3 岩溶隧道水压力的计算公式
    3.2 齐岳山隧道衬砌水压力数值分析
        3.2.1 计算理论
        3.2.2 计算模型
    3.3 齐岳山隧道衬砌水压力现场监测分析
        3.3.1 监测方案
        3.3.2 监测结果及分析
    3.4 F11断层衬砌水压计算分析
        3.4.1 F11断层概况
        3.4.2 F11断层水压力计算
        3.4.3 F11断层衬砌水压力数值模拟计算
        3.4.4 三种水压结果对比分析
    3.5 长期水压作用下衬砌结构受力分析
        3.5.1 计算模型
        3.5.2 计算结果及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齐岳山隧道岩溶分类及处治原则
    4.1 通常岩溶分类
    4.2 齐岳山隧道岩溶分类
    4.3 岩溶隧道溶腔处治原则
        4.3.1 处治原则
        4.3.2 岩溶处治管理技术
    4.4 岩溶隧道溶腔处治方案
5 齐岳山隧道岩溶分类处治技术
    5.1 充填黏土型岩溶处治技术
        5.1.1 处治措施
        5.1.2 处治关键技术
        5.1.3 工程实例
    5.2 充填淤泥型岩溶处治技术
        5.2.1 处治措施
        5.2.2 处治关键技术
        5.2.3 程实例
    5.3 充填泥沙型岩溶处治技术
        5.3.1 处治措施
        5.3.2 处治关键技术
        5.3.3 工程实例
    5.4 充填块石型岩溶处治技术
        5.4.1 处治措施
        5.4.2 处治关键技术
        5.4.3 工程实例1
        5.4.4 工程实例2
    5.5 充水型岩溶处治技术
        5.5.1 处治措施
        5.5.2 处治关键技术
        5.5.3 工程实例1
        5.5.4 工程实例2
        5.5.5 工程实例3
    5.6 无充填型岩溶处治技术
        5.6.1 处治措施
        5.6.2 处治关键技术
        5.6.3 工程实例
    5.7 暗河影响断层带处治技术
        5.7.1 处治措施
        5.7.2 处治关键技术
        5.7.3 工程实例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宜万铁路施工期隧道岩溶突水地质灾害形成规律与危险性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溶突水地质灾害研究现状
        1.2.2 隧道工程岩溶突水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1.3 岩溶地质灾害领域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典型隧道岩溶发育基本特征调查研究
    2.1 典型隧道岩溶地质条件
        2.1.1 野三关隧道
        2.1.2 八字岭隧道
        2.1.3 齐岳山隧道
        2.1.4 大支坪隧道
        2.1.5 云雾山隧道
        2.1.6 马鹿箐隧道
        2.1.7 金子山隧道
        2.1.8 别岩槽隧道
    2.2 典型隧道工程岩溶位置特征
    2.3 小结
3 岩溶突水地质灾害基本特征调查研究
    3.1 一般性岩溶突水地质灾害调查
    3.2 典型重大岩溶灾害点地质特征调查
        3.2.1 马鹿菁隧道岩溶突水灾害
        3.2.2 野三关隧道岩溶突水地质灾害
        3.2.3 云雾山隧道岩溶突水地质灾害
        3.2.4 齐岳山隧道岩溶突水地质灾害
        3.2.5 别岩槽隧道岩溶突水地质灾害
        3.2.6 大支坪隧道岩溶突水地质灾害
    3.3 小结
4 岩溶管道空间分布规律
    4.1 岩溶地质背景
        4.1.1 云雾山隧道
        4.1.2 齐岳山隧道
        4.1.3 野三关隧道
        4.1.4 大支坪隧道
        4.1.5 马鹿箐隧道
        4.1.6 别岩槽隧道
        4.1.7 金子山隧道
        4.1.8 八字岭隧道
    4.2 隧道工程岩溶突水地质灾害危害度区划评价方法研究
        4.2.1 危险段地质评价方法
        4.2.2 岩溶灾害危险度分区评判方法
    4.3 隧道工程岩溶突水地质灾害预警指标和级别研究
5 岩溶突水灾害类型及其条件研究
    5.1 宜万铁路岩溶地质条件和隧道背景分析研究
        5.1.1 宜万铁路隧道
        5.1.2 宜万线隧道工程不良岩溶地质情况
    5.2 宜万线隧道工程岩溶区域分布规律
    5.3 宜万线隧道岩溶灾害影响因素分析
    5.4 宜万铁路风险隧道分析
        5.4.1 宜万线主要长大隧道工程
        5.4.2 宜万线重点隧道工程
6 灾害危险性的地质机制分析方法
    6.1 岩溶突水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的数学模型
    6.2 危险性区划指标的选择及评价权重研究
        6.2.1 危险度区划指标因子选取及赋值
        6.2.2 权重系数的确定
    6.3 综合空间分析方法
    6.4 基于GIS的岩溶突水地质灾害区段评价与危险区划系统
        6.4.1 岩溶突水地质灾害危险度区划评价
        6.4.2 岩溶突水地质灾害危险度区划结果
7 灾害危险性量化评价及预警
    7.1 思路和方法
        7.1.1 系统开发目标
        7.1.2 系统设计思路
        7.1.3 系统设计内容
        7.1.4 系统工作流程
    7.2 岩溶突水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指标体系标准化
    7.3 图形综合管理系统
    7.4 数据库管理系统
        7.4.1 地质灾害信息数据类型
        7.4.2 数据库组织结构设计
    7.5 监测资料的预处理
        7.5.1 监测预警标准
        7.5.2 岩溶突水地质灾害发生前兆
        7.5.3 超前地质预报预警分析
    7.6 综合评判方法
        7.6.1 分值的确定
        7.6.2 权重的确定
        7.6.3 常规数值评价方法
        7.6.4 聚类分析法
    7.7 分析与评价
        7.7.1 评价指标体系
        7.7.2 指标选取和计算
        7.7.3 宜万铁路隧道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综合评价
8 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价系统
    8.1 体系结构
    8.2 功能模块
        8.2.1 岩溶突水地质灾害信息数据建设
        8.2.2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子系统
        8.2.3 岩溶突水地质灾害危险区划预警
        8.2.4 岩溶突水地质灾害涌水点监测预警
    8.3 关键技术
    8.4 隧道岩溶突水地质灾害信息发布系统
9 主要结论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6)西南山区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危险性评价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立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灾害风险评价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1.2.2 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
        1.2.3 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控制措施研究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与创新性研究成果
        1.4.1 主要工作内容
        1.4.2 创新性研究成果
第二章 西南地区岩溶水赋存与运移环境
    2.1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2.1.1 区域地质构造格局及演化史
        2.1.2 区域碳酸盐岩沉积建造与出露特征
        2.1.3 区域地势地貌特征
    2.2 岩溶水的赋存环境
        2.2.1 岩溶介质中地下空间的形成及特性
        2.2.2 岩溶发育规律及控制因素
        2.2.3 岩溶含水岩组划分
    2.3 岩溶水的运移与富集
        2.3.1 岩溶水运移系统特征
        2.3.2 岩溶水循环运移模式
        2.3.3 典型的岩溶水蓄水构造
    2.4 小结
第三章 隧道与岩溶水环境的相互作用效应研究
    3.1 岩溶发育深度及地下水的垂向分带特征
        3.1.1 岩溶基准面问题
        3.1.2 岩溶水循环深度
        3.1.3 新构造运动对岩溶垂向发育深度的影响
        3.1.4 岩溶水垂向分带
    3.2 西南地区已发岩溶涌突水灾害的特征
        3.2.1 灾害的涌突水量特征
        3.2.2 涌突水灾害的物质组成
        3.2.3 涌突水灾害的水量—历时特性
        3.2.4 岩溶涌突水灾害的形成模式
    3.3 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的形成条件
        3.3.1 隧道位于常年地下水位之上
        3.3.2 隧道位于常年地下水位之下
    3.4 小结
第四章 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的构建
    4.1 评价模型的构建方法
        4.1.1 专家评判法
        4.1.2 数学模型方法
    4.2 灾害风险接受准则和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
        4.2.1 灾害危险级别的概率化表述
        4.2.2 灾害风险接受准则和等级的确定
        4.2.3 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
第五章 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5.1 概述
        5.1.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步骤
        5.1.2 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区别于一般地质灾害的特征
        5.1.3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5.2 评价指标的选取
    5.3 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组建
    5.4 评价指标的量化取值方法及分级标准
        5.4.1 岩石的可溶性
        5.4.2 地质构造条件
        5.4.3 地表汇水条件
        5.4.4 地下水循环交替条件
        5.4.5 隧道埋深与地下水位的关系
    5.5 小结
第六章 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危险性评价系统的建立及模型可靠性验证
    6.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6.1.1 多元统计方法
        6.1.2 AHP 层次分析法
    6.2 评价指标相互作用关系分析
    6.3 评价系统的建立
    6.4 评价系统的可靠性验证
    6.5 岩溶涌突水灾害控制措施研究
        6.5.1 灾害防治原则
        6.5.2 灾害控制技术手段
        6.5.3 不同危险级别的岩溶涌突水灾害防治措施
第七章 贵昆线乌蒙山隧道岩溶涌突水灾害危险性评价
    7.1 隧道区岩溶水文地质条件
    7.2 灾害危险性评价因子基本信息的提取
    7.3 隧道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7)现代深部岩溶形成机理及其对越岭隧道工程控制作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溶基准面的研究
        1.2.2 深部岩溶及其形成机理研究
        1.2.3 复杂岩溶介质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研究
        1.2.4 岩溶的水化学、水动力研究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第2章 西南地区岩溶地质环境条件
    2.1 自然地理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候条件
    2.2 地层岩性
        2.2.1 扬子区
        2.2.2 江南区
    2.3 地质构造及演化历史
        2.3.1 地质构造
        2.3.2 构造演化
    2.4 新构造运动及地貌演化
    2.5 区域岩溶地下水特征
        2.5.1 岩溶地下水类型
        2.5.2 岩溶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第3章 现代深部岩溶概念的厘定
    3.1 岩溶的由来及岩溶
    3.2 古岩溶、现代岩溶
    3.3 深部岩溶、现代深部岩溶
第4章 现代深部岩溶工程地质分类及特征研究
    4.1 深部岩溶的分类现状
    4.2 现代深部岩溶工程地质分类
    4.3 现代深部岩溶特征研究
        4.3.1 巨厚层现代深部岩溶特征研究
        4.3.2 单一构造型现代深部岩溶特征研究
        4.3.3 复合构造型现代深部岩溶特征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现代深部岩溶发育受控因素研究
    5.1 现代深部岩溶与浅部岩溶在控制因素上的区别与联系
    5.2 岩性与深部岩溶发育的关系
    5.3 通道条件对深部岩溶发育的控制
        5.3.1 向斜构造对现代深部岩溶的发育控制
        5.3.2 断裂构造对现代深部岩溶的发育控制
        5.3.3 河谷的演化发展对河谷深岩溶的控制
    5.4 场效应对现代深部岩溶的控制作用
        5.4.1 水流场
        5.4.2 离子场
        5.4.3 温度和气压场
第6章 现代深部岩溶发育机制及演化研究
    6.1 现代深部岩溶发育模式
    6.2 现代深部岩溶发育机制研究
        6.2.1 厚层-径流型
        6.2.2 河谷-排泄型
        6.2.3 向斜-径流型
        6.2.4 复合型
    6.3 现代深部岩溶的演化
    6.4 小结
第7章 现代深部岩溶的水动力-水化学研究
    7.1 岩溶水动力-水化学作用概述
    7.2 研究区岩溶水文地质条件
        7.2.1 含水层岩性组合特征
        7.2.2 研究区岩溶水系统划分
        7.2.3 研究区水化学特征
    7.3 现代深部岩溶水的数值模拟
        7.3.1 三维模型的建立
        7.3.2 模型校验
        7.3.3 研究区岩溶水模拟结果分析
    7.4 现代深部岩溶的水化学模拟
        7.4.1 饱和指数的计算
        7.4.2 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7.5 水动力-水化学双场作用对现代深部岩溶发育控制研究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现代深部岩溶对越岭隧道工程的控制作用评价
    8.1 现代深部岩溶的工程地质问题
    8.2 现代深部岩溶对越岭隧道工程控制作用的评价体系
        8.2.1 现代深部岩溶对越岭隧道工程控制作用的表现
        8.2.2 现代深部岩溶对越岭隧道工程控制作用评价体系的提出
    8.3 现代深部岩溶对越岭隧道工程控制作用评价
        8.3.1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数学模型
        8.3.2 指标体系的确定
        8.3.3 权重的确定
        8.3.4 隶属度的构造
        8.3.5 隧道突水、突泥危险性分级系统编制
    8.4 典型实例研究
        8.4.1 圆梁山隧道毛坝向斜段隧道突水、突泥危险性评价
        8.4.2 乌蒙山2号隧道突水、突泥危险性评价
    8.5 隧道突水、突泥灾害防治措施研究
        8.5.1 隧道突水、突泥的防治原则
        8.5.2 隧道突水、突泥的防治措施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参加的科研实践项目

(9)宜万铁路隧道工程岩溶超前预报的地质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岩溶隧道工程建设灾害问题突出
        1.1.2 岩溶隧道常见的地质灾害
        1.1.3 岩溶超前预报的重要性
    1.2 研究现状
        1.2.1 目前隧道施工岩溶超前预报的方法
        1.2.2 隧道施工岩溶超前预报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宜万线工程地质条件
    2.1 概述
        2.1.1 线路及工程概况
        2.1.2 主要技术标准
        2.1.3 气象特征
        2.1.4 地震基本烈度
    2.2 地形地貌
    2.3 地层及构造
        2.3.1 地层岩性
        2.3.2 地质构造
    2.4 水文地质
    2.5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2.5.1 岩溶、岩溶水
        2.5.2 滑坡、岩堆、危岩落石等
        2.5.3 顺层
        2.5.4 煤层瓦斯及天然气
        2.5.5 高陡岸坡的稳定性
3 岩溶发育地质特征调查与分析
    3.1 地表岩溶发育特征
        3.1.1 齐岳山隧道
        3.1.2 八字岭隧道
        3.1.3 野三关隧道
    3.2 施工揭露的深部岩溶发育特征
        3.2.1 齐岳山隧道
        3.2.2 八字岭隧道
        3.2.3 野三关隧道
4 岩溶发育分布的控制性地质因素研究
    4.1 岩溶发育的地层岩性因素
        4.1.1 岩性结构特征对岩溶发育的影响
        4.1.2 岩层中易溶矿物对岩溶发育的作用
    4.2 岩溶发育的地质构造因素
        4.2.1 褶皱形态与岩溶发育
        4.2.2 断裂构造与岩溶发育
        4.2.3 岩层构造与岩溶发育
    4.3 岩溶发育的地形地貌因素
    4.4 岩溶发育的区域侵蚀基准面因素
    4.5 岩溶发育的地下水循环因素
        4.5.1 齐岳山隧道的地下水循环特征
        4.5.2 八字岭隧道的地下水循环特征
        4.5.3 野三关隧道的地下水循环特征
    4.6 岩溶发育的地下水侵蚀性因素
        4.6.1 齐岳山隧道的地下水侵蚀性研究
        4.6.2 八字岭隧道的地下水侵蚀性研究
        4.6.3 野三关隧道的地下水侵蚀性研究
5 地质分析方法的研究
    5.1 地质分析指标体系
    5.2 危险段地质评价方法
        5.2.1 岩溶灾害危险地段的划分依据
        5.2.2 岩溶灾害危险地段的划分
    5.3 三个隧道岩溶灾害危险地段的划分与评价
        5.3.1 齐岳山隧道
        5.3.2 八字岭隧道
        5.3.3 野三关隧道
6 岩溶灾害危险性评价预测专家系统研究
    6.1 专家系统概述
        6.1.1 专家系统简介
        6.1.2 专家系统的工作原理
        6.1.3 专家系统的产生、发展
        6.1.4 本文所使用的专家系统介绍
    6.2 知识库构建
        6.2.1 专家系统知识获取问题
        6.2.2 岩溶灾害危险性评价预测知识获取
        6.2.3 获取规则参数的条件及确定权值方法
    6.3 岩溶灾害危险性评价预测专家系统的介绍和实现
        6.3.1 岩溶灾害危险性评价预测专家系统知识库功能介绍
        6.3.2 岩溶灾害危险性评价预测专家系统知识库的添加
        6.3.3 岩溶灾害危险性评价预测专家系统的实现
    6.4 岩溶灾害危险性评价预测专家系统的应用测试
        6.4.1 岩溶灾害危险性评价预测专家系统的测试
        6.4.2 岩溶灾害危险性评价预测专家系统的应用实例
    6.5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齐岳山隧道进口背斜地段岩溶发育特征分析与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岩溶揭示
3 岩溶发育特征与分类
    3.1 岩溶发育特征
    3.2 岩溶分类
4 岩溶治理
    4.1 贫水管道型
        (1) 充填淤泥型
        (2) 充填粘土型
        (3) 充填块石型
    4.2 富水管道型
        (1) 迂回导洞
        (2) 泄水洞
    4.3 富水溶槽型
        (1) 端部径向加强注浆
        (2) 顶水注浆
        (3) 超前帷幕注浆
        (4) 超前大管棚
        (5) 径向注浆
5 结论与体会

四、圆梁山隧道进口端平导PDK354+ 255~+ 275溶洞段施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水压山岭隧道衬砌水压力计算方法及应用研究[D]. 谭阳. 西南石油大学, 2017(05)
  • [2]安理寨隧道岩溶区结构受力变形及突水灾害风险评价研究[D]. 王明.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7(03)
  • [3]岩溶蓄水构造区隧道涌突水量计算探析[D]. 罗敏. 成都理工大学, 2011(04)
  • [4]齐岳山隧道衬砌水压力特征与岩溶处治技术研究[D]. 朱海涛.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7)
  • [5]宜万铁路施工期隧道岩溶突水地质灾害形成规律与危险性评估方法研究[D]. 雷军.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9)
  • [6]西南山区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危险性评价系统研究[D]. 杨艳娜. 成都理工大学, 2009(11)
  • [7]现代深部岩溶形成机理及其对越岭隧道工程控制作用评价[D]. 毛邦燕. 成都理工大学, 2008(09)
  • [8]溶洞对隧道爆破开挖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 梁为民,杨小林,战军,余永强.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06(04)
  • [9]宜万铁路隧道工程岩溶超前预报的地质分析方法研究[D]. 刘浩杰. 北京交通大学, 2007(03)
  • [10]齐岳山隧道进口背斜地段岩溶发育特征分析与治理[J]. 田四明,张民庆,黄鸿健,殷怀连. 现代隧道技术, 2006(04)

标签:;  ;  ;  ;  ;  

元凉山隧道口平导PDK354+255~+275溶洞施工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