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儿:讲自己的故事

一美儿:讲自己的故事

一、伊妹儿:讲述自己的故事(论文文献综述)

于淑瑶[1](2020)在《高中小说教学设置课堂问题策略研究 ——以黄厚江、李镇西、王开东为例》文中指出小说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完成教学目标,提升小说阅读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设置合理的课堂问题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和途径。那么,如何合理出色地设置问题?黄厚江、李镇西和王开东等三位名师分别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其中,黄厚江在“本色语文”理论的指导下,倡导要“还语文课堂本色”、要“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为此其问题设置策略是;立足小说的文本,结合学生的实际,促进学生的思维训练,注重知识与人文精神的双重培养;李镇西坚持“民主教育”理论,强调在教育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其问题设置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解读,尊重学生的观点,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而王开东则在“深度语文”理念的视域下强调对文本的深度解读,问题设置的原则和策略主要是强化对文本的深度挖掘,对学生思维进行深层的训练。通过对三位名师小说教学问题设置的策略进行比较研究,就会发现三位名师在设置问题时都强调紧密结合小说文本、关注学生实际、重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但不同的,黄厚江更注重在阅读中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李镇西则鼓励学生自主质疑,王开东侧重于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三位名师关于小说教学问题设置的实践与探索,对当下小说阅读教学水平的提高、激发学生小说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语文能力,夯实核心素养的根基,无疑是有示范意义的,值得借鉴。当然,教无定法,教学从来就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一劳永逸的良方,高中小说教学的改革永远在路上。

王蒙[2](2020)在《笑的风》文中指出致读者二○一九年七月八月,我写完中篇小说《笑的风》近八万字。同年十二月发表于《人民文学》杂志。杂志卷首语特别提到,此作"是一篇显然具有长篇容量的中篇小说"。二○二○年一月、二月,《笑的风》分别被《小说选刊》与《小说月报》选载。同时出现了一个在我写作史上前所未有的情况,发表与选载后的小说,把我自己迷上了,抓住了。我从发表出来的文本中,发现了那么多蕴藏

裴红幸[3](2020)在《汉越俚语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俚语(Slang)是指民间非正式、较口语化的词语,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通俗易懂顺口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长期以来,汉、越俚语对比并未得到语言学者的应有关注,关于汉、越俚语研究的书籍、资料目前仍然比较稀缺。正因为如此,本人以“汉、越俚语比较研究”为题开展分析和研究。汉、越俚语的共同点有:首先,从语音来看,汉、越俚语的音节结构有很多相同之处。如汉、越俚语的音节结构都有单音节、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五音节等几种主要形式;其次,从分类来看,汉、越俚语的分类都有音节构成分类和内容分类;最后,在表达方面,越南俚语借鉴了大量汉语因素,融合到自身的文化血脉与基因当中,使之发展出全新的自我特色。汉、越俚语的不同点有:首先,在语法结构方面,汉语俚语里很多不好的事物都可以变成骂人的载体,如:书呆子、垃圾、贼等。但是越南语俚语的结构是“??+X”(东西+X)(其中X指被骂者的缺点);其次,在分类方面,汉、越俚语的分类大致一样,但是小类里面的内容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再次,在构成方面,汉语俚语中的大部分来源于社会方言和社会流行语,而越南语俚语中的大部分来源于原有词语的词义改变;最后,在语义表达方面,汉语俚语的语义表达主要有字义与实义、本义与喻义、并义与偏义的特点,而越南语俚语的语义表达的主要特点是多义性和转义性。汉、越俚语之间之所以有诸多共同点和不同点,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俚语产生于现实的生活,是人类思维的表现。中国和越南山水相连,在历史上有过频繁的人类活动交往和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另一方面,俚语是各自国家的历史性、文化性和民族性的真实反映,有各自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历程,从而产生了各自的特色。论文的目的在于通过汉越俚语的比较研究,一方面为相关学者和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素材、线索和思路,以便揭示中国和越南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习汉语的越南学生进一步了解汉语俚语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排除使用俚语的过程当中所遇到的种种障碍,减少文化冲突,使他们能够增强学习汉语的兴趣,并自如地运用汉语俚语。

林露[4](2020)在《1990年代中期以来王充闾散文审美意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王充闾的散文创作自90年代中期发生了文体转变,历史文化散文与生活情感散文为主,取代了早期的智性散文,并改变了游记散文的书写方式,凭借着深厚的文化素养与丰富的生命体验,散文在对历史与文化的批判与继承、对诗意人生的追求与深刻的生命思考中呈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蕴与文化价值。本文主要对90年代中期以来王充闾的散文作品进行研究,通过文本细读挖掘作家的精神世界,日常生活中透露的生命意识,以及对文学创作的不断反思与追求,进而探究其散文蕴涵的审美意蕴、哲学思想与具有的美学价值。本文第一章主要阐述1990年代中期以来王充闾的创作走向及散文意蕴的形成动因。以社会转型期的时代背景与文学场域的变化为铺垫,探讨以九十年代中期为分割线,前后两时期散文风格的具体变化,分析中外文化、作家的人生体验及社会职位等因素对散文的意蕴逐渐形成与丰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本文第二章对作品内涵进行分析,从作家散文中呈现的乐观态度、理性精神,历史文化散文中对历史悲剧与传统文化的批判,以及在审美化地看待日常生活中透露的生命意识,这三个方面去开掘王充闾散文的审美意蕴。王充闾通过与历史人物的精神互通,对人类命运的冷静思考,对往事与当下的品味中彰显了自己的人文情怀与哲学意识。本文第三章以王充闾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散文创作手法、知识性的追求、对本土文化的关注及其创作的局限性探讨作家对文学性的追寻。王充闾在写作上不断创新,散文意蕴丰富独特正是缘于其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又汇入了现代思想,给予传统以当代性,注重在散文语言、结构、知识性等方面不断超越自我,同时散文又能对东北的地域文化进行反思,但对于其创作的局限性也要进行理性客观地审视。

马湉湉[5](2019)在《媒介的记忆形塑与创伤建构 ——以“5·12”汶川地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文化创伤是一种群体维度的受伤害体验,不是一个自在的经验事实,而是一种自觉的文化建构。本研究以“文化创伤”为核心理论,以“媒介”作为切入点,对其所指向的文化创伤环节进行探讨,探讨媒体报道、记忆场所和记忆仪式这三种媒介形式怎样在“5·12”汶川地震的文化创伤建构中扮演中介化角色。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界定“5·12”汶川地震是否具有文化创伤的性质,以《人民日报》的媒体话语为例,探讨在公共空间中这一痛苦经验如何被形塑为文化创伤。第二部分描述记忆之场(记忆场所和记忆仪式)如何在空间和时间上实现意义再生产。第三部分分析集体记忆与个人记忆的面貌差别及原因,探讨创伤再生产环节媒介的传播效果。分别采用文本分析与内容分析、田野观察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研究发现,“5·12”汶川地震被表征为一个文化创伤,承携者为全体中国人民。创伤叙事经由记忆之场被固定下来,并通过空间符号和特定仪式生成意义、增强心理认同。但是在“记忆”和“遗忘”之间还存在着一种鲜明的对抗性话语,因此要完成创伤的疗愈环节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柯莹[6](2019)在《《发展汉语(二)》(初)与《汉语教程》(初)中文化项目的编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梳理采集《发展汉语(二)》(初)与《汉语教程》(初)总共2套初级阶段对外汉语教材中的文化项目,通过探讨两套教材在文化项目编排上的优势与不足,来进一步讨论在初级阶段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项目应该如何编排。首先,本文先通过建立文化项目数据统计表的方式对其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研究辅之,分析文化项目的编排特点。同时,再对学习《发展汉语(二)》(初)的华东师范大学的留学生和学习《汉语教程》(初)的上海财经大学的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设置文化项目测试题来对比两所学校的学生在学习完教材后对文化项目的掌握程度,再通过两所学校学生对文化项目感兴趣程度的分析,对比两套教材在文化项目的设置上是否还有需要调整的地方。通过结合学生对文化项目的掌握程度和感兴趣程度的调查,进一步地探讨两套教材在文化项目编排上的所呈现出的优势与不足。从两所不同学校留学生对文化项目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来看,在重合部分的文化项目的掌握上,《发展汉语(二)》(初)略高于《汉语教程》(初)。但是在不重合的部分,显然《汉语教程》(初)所设置的文化项目的学习效果要稍微好于《发展汉语(二)》(初)自己所设置的文化项目。从学生对文化项目的兴趣程度的调查这部分来看,我们可以得出学习这两套教材留学生都最感兴趣的知识文化项目有生活方式、地理概况,而交际文化项目是问候与道别、宴请与送礼和道歉与道谢。综上两个调查,笔者发现教材掌握程度较好的部分与兴趣程度是较为吻合的,学生的兴趣程度虽然不能完全决定学习效果,但是对文化项目的掌握程度还是有一定的影响。最后,笔者基于前文的研究,从初级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项目的编排的内容、方式和教学启示入手,提出相应的建议。同时,对全文做了系统性的总结,并对文章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

仲余[7](2015)在《新媒体文学时代的创作与阅读》文中研究指明诺奖得主莫迪亚诺提到:"我很好奇下一代人,也就是和互联网、移动电话、伊妹儿和推特共同诞生并成长的一代,会怎样利用文学来表达他们对当今世界的体会?"曾经我们与书生活在一起,如今我们不得不与网络生活在一起。在这一形势下,排斥或批评网络并没有太大意义。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跟网络相处,跟这个碎片化阅读时代相处,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文学形态。就在不久之前,我们还刚刚习惯把网络文学称为"新媒体文学",但现在,网络文学几乎是已陈刍狗,

若邻[8](2010)在《当伊妹儿遇上了小毛驴(外一章)》文中研究说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愚人一思考的时候,上帝就会微笑……于是就有了千奇百怪的人间万象。有的温馨,有的可笑,有的甜蜜,有的悲哀,有的惊喜,有的沮丧……这一切请容我慢慢道来,也请您慢慢品味……

徐小斌[9](2009)在《炼狱之花》文中研究说明魔幻的筐与现实的果——《炼狱之花》自序《德龄公主》之后,我一直企图写一部中国版的哈里·波特,然而研究了种种中国神话和传说及网络玄幻小说之后,得出的结论是一沾中国味儿,那些迷人的幻想就完了。但是我仍然知难而上,一面冥想,一面生活。而生活带给我意料之外的宝藏——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世间的堕落已经由算术级数变为几何级数增长,另一个想法又在我的脑子里萌生:写出二十一世纪的真实的人与事,无论多么残酷,多么令人发指!两种截然不同的写作想法交迭在一起,困扰了我很久。

邓芳[10](2008)在《藏品女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唐山道68号,黄金地段的尊贵楼盘。2202的女人,日日与一条德国纯种黑背狼狗为伴,形影不离。2102的业主,美人配名车,一辆红色法拉利跑车带着巨大的轰鸣让人晕眩。而2002的窗口,每晚都有纤弱的身影,伴随着小号吹奏的一曲婉转低回的小夜曲。三个优裕的女人,三个痛楚的女人。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每个人背后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像生命中永不可触摸的伤口。

二、伊妹儿:讲述自己的故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伊妹儿:讲述自己的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小说教学设置课堂问题策略研究 ——以黄厚江、李镇西、王开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课堂提问与小说教学概述
    第一节 课堂提问的概念与作用
        一、课堂提问的概念
        二、课堂提问的作用
    第二节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概述
        一、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选篇
        二、小说的教学价值
    第三节 当前高中语文课堂问题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小说“三要素”是课堂问题设置的重点
        二、课堂问题难以引领学生发掘文本的深层内涵
        三、课堂问题设置有时与学情不符
        四、课堂上学生主动质疑的情况太少
第二章 黄厚江、李镇西、王开东小说教学课堂问题设置策略
    第一节 “本色语文”与黄厚江小说课堂问题设置策略
        一、关于“回归语文本位”的教学理论
        二、黄厚江“回归语文本位”的课堂问题设置策略
    第二节 “民主教育”与李镇西小说课堂问题设置策略
        一、“民主教育”下的阅读教学理论
        二、“民主教育”理念下小说课堂问题设置的策略与实践
    第三节 “深度语文”与王开东小说课堂问题设置策略
        一、“深度语文”的教学理念
        二、王开东的课堂问题设置策略与实践
第三章 三位名师小说教学问题设置策略之比较
    第一节 黄厚江、李镇西、王开东问题设置策略的相同点
        一、问题的设置立足于小说文本
        二、课堂问题设置要结合学生实际
        三、问题的设置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
    第二节 黄厚江、李镇西、王开东设置问题策略的不同点
        一、黄厚江:问题设置要促进对学生语言的训练
        二、李镇西:鼓励学生自主质疑
        三、王开东:注重对人文精神的培养
第四章 阅读教学课堂问题设置举隅——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2)笑的风(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春风飘扬“喜”从天降
第二章大媳妇的力量与风景
第三章暖和的小家家
第四章动荡年代的平安与幸福
第五章啊!北京
第六章患病见真情
第七章一曲温柔《乡恋》痴
第八章嘛事儿啊,他妹子
第九章大上海、《小街》、蓬拆拆
第十章火星、仙女、窑子货
第十一章只不过是想念你
第十二章一九八五年西柏林地平线上
第十三章洲际饭店梦幻曲
第十四章滚石击打爱情生猛
第十五章枪杀了也是爱了
第十六章离婚过堂
第十七章拳打脚踢目标清
第十八章为妇女出气“哈勒绍”
第十九章要不,你还是回去吧
第二十章快意咏新歌
第二十一章神秘的烤箱究竟要烤什么呢
第二十二章幸福总是携带着一点尴尬
第二十三章至人无梦
第二十四章神童现身满乾坤
第二十五章谁为这些无端被休的人妻洒泪立碑
第二十六章田园将芜胡不归
第二十七章玉堂春暖餐厅
第二十八章金丝雀与外语桥
第二十九章不哭

(3)汉越俚语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内容与价值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价值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中国俚语研究现状
        二、越南俚语研究现状
        三、汉语与其他语言的俚语比较研究现状
        四、汉、越俚语比较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理论、研究方法、语料来源
        一、研究理论
        二、研究方法
        三、语料来源
    第四节 俚语的界定、研究范围及目标
        一、俚语的界定
        二、研究范围
        三、研究目标
    第五节 选题理由、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一、选题理由
        二、研究意义
        三、创新之处
第二章 俚语的概况、形成机理及其与其他词语的联系
    第一节 俚语的性质和特点
        一、俚语的性质
        二、俚语的特点
        三、俚语的特殊性
        四、与汉语俚语对应的越南语俚语
    第二节 俚语在词语中的功能
        一、文化认同功能
        二、交际改善功能
        三、情感宣泄功能
        四、禁忌回避功能
        五、时尚展现功能
        六、其他功能
    第三节 俚语的分类及传播方式
        一、俚语的分类
        二、俚语传播与扩散的方式
    第四节 汉越俚语的产生与形成机理
        一、俚语的缘起
        二、俚语的形成机制
        三、汉越俚语形成机理的对比
    第五节 俚语与俗语、行话、黑话、詈词及流行语的联系
        一、俚语与俗语的异同
        二、俚语与行话、黑话、詈词与流行语的不同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越俚语的结构对比
    第一节 汉越俚语构成方式比较
        一、汉越俚语的结构对比分析
        二、汉越俚语的句法功能对比分析
    第二节 汉越俚语的语音结构对比
        一、单音节词
        二、同音词比重差异
        三、声调差异
        四、叠词
        五、语素重组带来的音节差异
    第三节 汉越俚语构造形式的异同
        一、汉语俚语构造形式
        二、越南语俚语构造形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汉越俚语的修辞方式对比
    第一节 俚语中的修辞方式
        一、汉语俚语的修辞方式
        二、越南语俚语的修辞方式
        三、汉越俚语修辞方式的对比
    第二节 俚语修辞的来源分析
        一、来源一——颜色
        二、来源二——动物
        三、来源三——植物
    第三节 俚语修辞方式在口语表达中的效果
        一、适配环境
        二、结合对象
        三、注重内容
    第四节 俚语修辞方式在文学作品中的举例说明
        一、汉语俚语在文学作品里的例句
        二、越南俚语在文学作品里的例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汉越俚语文化内涵对比
    第一节 汉越俚语的思维方式
        一、辩证思维
        二、意象思维
    第二节 汉越俚语展现的人民思想意识对比
        一、汉、越俚语所反映的世界观与宗教信仰
        二、汉、越俚语所反映的价值观
    第三节 俚语中的生活哲理
        一、社会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二、经济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三、政治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四、文化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第四节 汉越俚语中的民族风俗
        一、风俗介绍
        二、例子说明
    第五节 汉越俚语中的农业民俗
        一、俚语中表达相似的农业意象
        二、俚语中含有不同的农业意象
    第六节 汉越俚语中的数字文化
        一、文化内涵相同的表达
        二、文化内涵不同的表达
        三、文化内涵相近或相近的表达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统计的汉越俚语对应的表达形式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4)1990年代中期以来王充闾散文审美意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1990年代中期以来王充闾散文的创作走向及意蕴的形成
    第一节 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创作走向
        一、中国社会转型与文学创作
        二、时代洪流中王充闾的创作选择
    第二节 散文风格转向及意蕴形成的内在动因
        一、中外文化的积淀与影响
        二、主体的生命体验与心态变化
    第三节 外在因素与意蕴的形成
        一、文人与官员身份的双重影响
        二、规约对散文意蕴的影响
第二章 从作品内涵看散文的审美意蕴
    第一节 文学审美中的精神世界
        一、悲剧意识下的理性抒写
        二、乐观态度下的生命热情
        三、心灵体验下的精神互通
    第二节 历史意识下的文化观照
        一、历史循环与人之命运
        二、对封建制度的批判与文化悖论的反思
        三、对人物精神世界与人性的剖析
    第三节 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生命意识
        一、童年生活的艺术化
        二、过往与当下生活的哲理化
        三、游观采风中的生命思考
第三章 散文文学性的追寻与超越
    第一节 散文创作中传统文化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一、诗化散文与思想文化的延续
        二、依托传统基础上的现代意识
    第二节 散文内涵与艺术手法的丰富与追求
    第三节 散文创作的反思与局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

(5)媒介的记忆形塑与创伤建构 ——以“5·12”汶川地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文献综述
2.媒介话语:集体经验的创伤形塑
    2.1 研究对象及样本选取
    2.2 叙事主体:政府主导下的集体参与
    2.3 叙事策略:悲剧与进步的二重叙事
    2.4 叙事空间:公共空间中的纪念语境
    2.5 小结:被中介化的受伤体验
3.记忆之场:创伤情感的时空延续
    3.1 延续方式及参与对象
    3.2 记忆场所:符号拓展与心理认同
    3.3 记忆仪式:立足空间的周期实践
    3.4 小结:再生产的创伤常规化效果
4.话语对抗:创伤记忆的再现差异
    4.1 研究方法及对象选取
    4.2 再现意愿:记忆与遗忘的对立
    4.3 情感共鸣:创伤意义扩大化争议
    4.4 记忆实践:疗愈效果的到达困难
    4.5 小结:凝聚性结构中的创伤表征
5 结论:为了忘却的纪念
    5.1 研究结论及不足
    5.2 下一阶段研究目标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1、深度访谈采访提纲
    2、相关采访实录
    3、本人硕士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致谢

(6)《发展汉语(二)》(初)与《汉语教程》(初)中文化项目的编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项目编写的研究
        二、关于不同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项目研究的现状
第一章 《发展汉语(二)》(初)与《汉语教程》(初)中文化项目的统计与分析
    第一节 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材中文化项目统计的说明
        一、文化项目统计的依据
        二、统计内容的说明
    第二节 《发展汉语(二)》(初)的文化项目的统计
        一、文化项目的数据统计表格
        二、文化项目数据的简要统计与分析
    第三节 《汉语教程》(初)的文化项目的统计分析
        一、文化项目的数据统计表格
        二、文化项目数据的简要统计与分析
第二章 《发展汉语(二)》(初)与《汉语教程》(初)中文化项目的编排对比
    第一节 文化项目的编排比重的对比分析
        一、两套教材中知识文化项目编排比重的对比
        二、两套教材中交际文化项目编排比重的对比
        三、小结
    第二节 文化项目编排内容的对比
        一、语言教学服务原则
        二、针对性原则
        三、代表性原则
        四、体现社会发展变化的原则
        五、知识性原则
        六、小结
    第三节 课文话题设置对文化项目编排的影响的对比
    第四节 文化项目呈现方式的对比
        一、《发展汉语(二)》(初)中文化项目呈现方式的分析
        二、《汉语教程》(初)中文化项目呈现方式的分析
        三、小结
第三章 留学生对于文化项目的掌握情况与兴趣程度的调查分析
    第一节 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问卷内容
    第二节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对文化项目知识掌握情况
        二、学生对文化项目的兴趣程度以及与教材文化项目编排比重的匹配情况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两套初级阶段教材中文化项目编排的相关建议
    第一节 两套初级阶段教材中文化项目编排所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汉语(二)》(初)中文化项目情况的总结
        二、《汉语教程》(初)中文化项目情况的总结
    第二节 关于文化项目编排的建议
        一、文化项目编排的内容
        二、文化项目编排的方式
    第三节 教学启示
结语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新媒体文学时代的创作与阅读(论文提纲范文)

随机与碎片
平台与门槛
标准与模糊
单向与互动
压缩与拉长
广告与妥协
营造与破坏
互灭与共进
排斥与收编
自由与无序
【链接】

四、伊妹儿:讲述自己的故事(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小说教学设置课堂问题策略研究 ——以黄厚江、李镇西、王开东为例[D]. 于淑瑶.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2]笑的风[J]. 王蒙.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0(03)
  • [3]汉越俚语比较研究[D]. 裴红幸.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8)
  • [4]1990年代中期以来王充闾散文审美意蕴研究[D]. 林露.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5]媒介的记忆形塑与创伤建构 ——以“5·12”汶川地震为例[D]. 马湉湉. 暨南大学, 2019(02)
  • [6]《发展汉语(二)》(初)与《汉语教程》(初)中文化项目的编排研究[D]. 柯莹.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1)
  • [7]新媒体文学时代的创作与阅读[J]. 仲余. 中学语文, 2015(02)
  • [8]当伊妹儿遇上了小毛驴(外一章)[J]. 若邻. 新青年(珍情), 2010(01)
  • [9]炼狱之花[J]. 徐小斌. 中国作家, 2009(19)
  • [10]藏品女人[J]. 邓芳. 小说界, 2008(S1)

标签:;  ;  ;  ;  

一美儿:讲自己的故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