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脑控制PWM直流调速

微电脑控制PWM直流调速

一、微机控制PWM直流调速(论文文献综述)

高严[1](2021)在《融合微控制器与直流调速的综合实验项目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合实验项目涉及多学科知识间融合交叉,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是理工类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基于综合课程体系要求,针对微控制器技术与直流调速原有实验安排理论知识融合性较差的问题,开发了一套直流脉宽双闭环调速实验系统,并设计了相关实验内容用于教学安排。实验系统由控制器模块、驱动模块、IGBT模块、电源模块、直流电机模块、负载模块、转速检测模块、电流检测模块、上位机模块九部分组成。嵌入式微处理器STM32F103为实验系统主控制器,驱动模块采用TX-DA962A4Q,IGBT模块采用F4-75R12KS4,电源模块采用直流开关电源,永磁直流电机作为被控对象,负载模块采用单轴磁粉制动器,转速检测模块采用增量式光电旋转编码器,电流检测模块采用霍尔传感器ACS712,上位机编程软件环境为MDK5,上位机监测界面开发环境为LabVIEW2018,上、下位机采用RS232通讯方式进行数据传输。本文基于设计好的实验系统,融合微控制器技术和直流调速相关理论知识,设计了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用于教学安排,并依托实验系统实现了实验设计内容。基础实验包括LED灯实验、TFTLCD内容显示实验、定时器功能实验,其中LED灯实验分为控制输出电平改变LED灯状态、按键控制LED灯状态两部分,定时器功能实验分为定时中断控制LED灯闪烁、定时器PWM信号输出、按键调节PWM输出信号占空比、电机转速检测四部分。综合实验包括直流电机调速实验、上位机设计实验、扩展实验,其中,直流电机调速实验分为开环调速、转速单闭环调速、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三部分,扩展实验分为M/T转速检测算法应用、模糊PID算法应用两部分。

任相[2](2021)在《电传动内燃机车励磁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如今随着电力机车的发展,内燃机车已经濒临淘汰的边缘,但是由于自备能源的特点,使其在铁路运输中存在一定价值,目前,运行的内燃机车数量为六千余量。电传动系统性能优劣直接影响内燃机车安全平稳的运行,内燃机车电传动系统包括主发励磁控制和辅发励磁控制两部分。本课题所研究的DF4和DF7型内燃机车生产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现在主要用于调车机车和小运转机车,受限于当时电力电子技术水平,导致机车故障率高,不能满足人们要求,而如今电力电子技术发展迅速,因此采用先进电力电子技术对内燃机车励磁控制系统进行改进很有必要,使机车运行更加平稳和安全。本课题主要对内燃机车柴油发电机组和辅发励磁蓄电池充电电路进行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内燃机车作为铁路运输牵引动力来源,因此需要对内燃机车牵引特性进行分析,同时分析内燃机车能量流动和采用柴油机直驱的内燃机车牵引特性,引出直驱内燃机车牵引特性不满足内燃机车牵引特性,因此内燃机车必须采用传动装置。本课题研究对象是DF4和DF7系列内燃机车所采用的电力传动装置为交-直流传动,然后对电力传动结构采用的型号和参数进行介绍。最后建立内燃机车电机的数学模型,为后面励磁控制系统的研究提供基础。(2)针对电传动内燃机车在负载发生扰动下,转速会发生波动,致使柴油机功率与牵引发电机功率不匹配,导致机车运行不平稳。本文提出BP神经网络预测进行内燃机车转速控制,并对内燃机车调速系统进行数学建模,以及对目前内燃机车调速系统所采用的控制算法进行分析。最后对BP神经网络预测的内燃机车转速控制系统搭建仿真模型并进行仿真实验,同时对目前所采用的经典算法进行实验对比,结果证明,基于BP神经网络预测控制的内燃机机车调速系统控制性能好,同时针对负载突变时响应快、超调量小和调整时间短。(3)完成内燃机车调速系统设计和改进后,需要对内燃机车励磁调节器进行设计。首先对恒功率励磁原理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其工作原理提出恒功率励磁控制策略,并对励磁调节系统进行数学建模。针对内燃机车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设计出基于模糊自适应PID的励磁调节器,同时搭建内燃机车恒功率励磁控制系统仿真模型进行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课题提出的模糊自适应PID励磁调节器对内燃机车恒功率励磁系统有较好的控制性能,同时使主发电机的输出端电压更加稳定。(4)针对内燃机车在辅发蓄电池充电中,蓄电池电量耗尽时进行充电导致充电电流过大现象,对内燃机车辅发励磁充电电路原理进行分析。结合Buck电路的特点设计出带Buck缓冲的辅助发电机励磁充电电路,并对控制算法改进为电压电流双环PI控制。通过对带Buck缓冲的辅助发电机励磁充电电路模型进行理论分析以及仿真实验,结果证明,带Buck缓冲的辅助发电机励磁充电电路可以将蓄电池充电电流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孟凡顺[3](2020)在《内燃机车永磁同步电机牵引系统的改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国内基本采用直流励磁同步发电机作为牵引发电机,三相异步电机作为牵引电动机这种技术成熟的内燃交-直-交牵引传动形式。随着永磁技术的迅猛发展,具备了应用于内燃机车的技术准备且日趋成熟。现在电传动永磁同步牵引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逐步得到应用,首台内燃永磁同步电机牵引系统也已经完成现场调试。本文以某企业小功率内燃机车永磁同步牵引传动系统为背景,针对现场调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牵引传动系统进行优化改进。目前主要存在如下两个问题:第一,在牵引系统主电路的选择上存在缺陷,企业原始设计采用不控整流,导致中间直流环节电压与柴油机转速近似正比,造成了当机车所需牵引功率较小的情况下,随着机车速度的提高,仍然需要提升柴油机转速以保证系统弱磁的进行,无法保证柴油机运行工况的稳定性和柴油机的经济性。第二,在机车起动阶段和机车速度变化较快时,存在柴油机憋停的现象。本文针对以上两个问题进行研究,对永磁同步牵引系统进行改进。首先从整车网络结构和牵引控制系统网络结构两部对永磁同步内燃机车网络控制系统进行研究。通过相关计算验证网络控制系统控制周期的合理性,利用仿真的手段分析时延对牵引系统网络控制实时性的影响;其次,将不控整流牵引系统改进为PWM脉冲整流牵引传动系统,并对发电系统控制器及控制策略进行设计,以保证与传统内燃机车相同,在司控器牵引手柄位一定(即牵引功率一定)时,柴油机转速和输出功率为恒定值,同时还可以保证在全速范围内电动机牵引系统弱磁的需求;然后,对永磁同步电动机牵引系统进行改进,采用合理的控制策略实现系统弱磁,使其具有较宽的调速范围且具有较好的动态特性,保证内燃机车的运行需求。最后,本文针对柴油机憋停问题,结合现场调试过程中存在直流母线过流故障的现象,对在低负荷情况下由于牵引电动机矢量控制性能不佳造成柴油机憋停的原因进行分析。即在起动阶段以及机车速度变化较快时,电动机牵引系统的调节特性较差,导致直流母线电流过流,从而造成在低负荷下柴油机输出功率急剧变化,最终导致柴油机憋停。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搭建改进后的永磁同步牵引传动系统仿真模型,验证改进后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并对造成柴油机憋停的原因进行验证。

赵仁鑫[4](2020)在《微电机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应用》文中指出电机是大学电类专业如电气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教学中的一个非常典型应用对象,《电力拖动基础》、《微机原理》、《运动控制系统》、《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核心课程的教材中,都采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作为典型教学案例,来完成这些课程工程应用部分的课堂授课。因此,本文将针《电力拖动基础》、《微机原理》、《电力电子技术》、《运动控制系统》、《自动控制原理》等多门本科核心教学课程,研发一套高性能、便于携带的微电机教学平台,为本科教学打造一款直观、生动的教学设备,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本文将针对教学内容对微电机教学平台进行针对性的硬件设计,做到硬件模块分类清晰、元件选材通用合理、整体布局美观轻巧、可维护性高、成本低廉。硬件设计的内容主要是对控制芯片电路以及其外围电路的设计,最后整合各个硬件模块制成PCB板。(2)在搭建好硬件电路之上,本文将围绕所选取的两款常用的控制芯片分别进行软件配置,具体而言,是对这两款芯片的片内功能模块,如PWM功能模块、串口通信模块、ADC采样模块等分别进行配置与设计。(3)在完成了硬件电路和控制芯片功能模块配置后,本文还选用Lab VIEW编写了上位机系统,该上位机系统主要功能是发送上位机的数据指令以及接收下位机传输过来的实时的转速与电流数据。除此之外,滤波算法作为一种特色功能也在Lab VIEW中加以实现。(4)在完成了本教学平台的上位机与下位机的设计后,本文还对其投入课堂中的效果、学生的反馈等进行了探讨和叙述,得出了该教学平台的应用会给本科教学带来正面效益的结论。

张东阳[5](2020)在《矿用隔爆电气开关安全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矿用隔爆电气开关设备作为煤矿井下配电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安全性保障是整个煤矿安全的重要环节。由于煤矿井下环境复杂,矿用隔爆电气开关设备故障率较高,需要检修人员经常性检查和维修,因此提高矿用隔爆电气开关设备自身的安全性对检修人员的生命安全保障,对矿用电气设备的使用寿命以及对整个煤矿电网的安全用电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煤矿井下矿用隔爆型高压配电装置为例,分析其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设计了一种集前门,断路器,接地开关和后门相互联锁的机械式防误闭锁结构,该结构完善了单个矿用隔爆型高压配电装置防误闭锁,避免了检修人员在检修时因误操作产生的触电危险,减少了矿用隔爆型高压配电装置的安全隐患,保证煤矿电网的安全使用。本文设计的机械式防误闭锁结构在满足电气“五防”的前提下,采用电动接地开关代替传统的接地线,采用电动底盘车代替传统的手动式底盘车,增强了矿用隔爆型高压配电装置的安全性,提高了断路器推进和退出的效率,减轻了检修人员的工作量。本文设计了机械防误闭锁的机械结构,采用Solid Works软件进行三维建模,分析了机械防误闭锁结构运动,用Solid Works/Simulation对联锁机构部分零件进行了受力分析,最后通过搭建实验系统,验证了该设计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本文还设计了电动底盘车控制系统,采用速度和电流双闭环结构,通过光电编码器测量电动底盘车运行速度,通过霍尔电流传感器测量永磁直流电机的电流,实现对永磁直流电机的控制,采用模糊PID控制算法实现对电动底盘车的推进和退出的精确控制,并实现了现场控制和远程控制两种方式,现场控制采用按键和液晶屏实现人机交互,远程控制采用RS485通讯方式。通过实验验证表明:本文设计的机械式防误闭锁机构结构合理,可靠性高,使用效果良好,满足电气“五防”要求。电动底盘车现场控制和远程控制推进和退出时间缩短,控制精度高,系统稳定好,可以有效保护矿用隔爆型高压配电装置,提升系统的安全性。

席国乾[6](2020)在《内燃动车组新型干式负载试验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高铁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内燃动车组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作为内燃动车组的核心部件,在内燃动车组出厂和线路运行前,对柴油机发电机组进行负载试验检测其性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现阶段,主要有水阻负载和干阻负载两种负载方式。由于干阻负载占地面积小、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因此有极好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但由于传统的干式负载试验系统在风机电机的控制、负载的连续调节以及自动化技术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限制了其得到应用推广。本文将根据企业原干阻负载试验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主要研究并解决数字电路中D/A权电阻网络模型在干式负载连续调节中的应用问题,并设计内燃动车组新型干式负载试验系统。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有:1.对比分析了水阻负载试验与干式负载试验的优缺点,相较于水阻负载试验系统,干式负载试验在试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有很大的提高。结合企业要求和试验现场情况,根据内燃动车组柴油机发电机组发展变化趋势和技术要求,选择了干式负载试验系统对企业内燃动车组动力包进行恒功率负载试验,现场搭建了一种新型内燃动车组干式负载试验系统。2.根据柴油机发电机组进行负载试验时的能量变换原理和企业内燃动车组动力包性能参数,结合试验现场条件和企业要求,论文研究和设计了新型干式负载试验系统整体方案,搭建了试验系统主电路和控制电路图,完成了新型干式负载试验系统硬件平台的搭建和硬件选型。3.论文对干式负载试验系统的负载连续调节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借鉴数字电路中D/A权电阻解码网络电路原理,分析了干电阻作为发电机组测试负载的控制特性,运用分段控制方式,结合模糊控制理论和二分查找算法,提出了一种实现干式负载试验系统负载连续可调的新思路。4.设计了新型干式负载试验系统的微机测控系统,对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和软件保护处理技术做了认真研究和详细介绍,整个微机测控系统能稳定、可靠地运行。5.介绍了动力包性能试验的相关试验项目和步骤,通过动力包现场试验验证和评估了新型干式负载试验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内燃动车组新型干式负载试验系统相较于企业原有的水阻负载试验系统,不仅提高了试验时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大幅度提高了机车恒功率负载试验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能满足大容量的柴油机发电机组进行负载试验。新型干式负载试验系统操作简单,大幅度降低了试验现场试验人员的工作强度,具有安全、高效等优点,有利于企业在进行相关试验时提高试验效率和产能升级。

马天银[7](2020)在《Matlab环境下交流机车变频调速过程仿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列车牵引交流传动控制系统作为电气传动控制的一个独立分支,在交通运输牵引传动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一个非线性、变量多和强耦合的系统,能量传递通过变流器完成交-直-交的转换,将转换后的交流电传输到异步电动机中完成传动。整个过程它以牵引电动机为控制对象,通过开环或者闭环控制系统对牵引电动机转速参数的实时控制,来达到对驱动对象控制与调节的目的。实际传动系统的构建相当细致与复杂,并且影响运行稳定的因素众多,其中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谐波对系统的稳定性影响比较严重,这些谐波主要来源是IGBT开关元件工作时导致的尖峰电压所产生。为了使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有所提高,本文针对谐波这一问题,主要开展了Matlab环境下交流机车变频调速过程仿真分析并做系统改进的工作,主要包括:研究了列车牵引交流系统运行的基本原理,了解其运行过程中会产生谐波的主要原因,然后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上搭建传动系统的仿真模型,完成仿真并分析结果;研究了滤波电路的相关原理,针对谐波问题对仿真电路进行改进,改进方案是在逆变器输出端的电路中加入设计的三相滤波器电路,并对改进后的模型进行仿真,再根据仿真实验结果与改进前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牵引传动系统中,变流器在完成交-直-交的能量转换时,由IGBT元件关断产生的谐波对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有明显影响,表现在异步电机的输出相电流与转矩的波形出现不稳定情况,说明系统的稳定性受谐波影响明显;系统中搭建的闭环反馈控制系统的仿真结果表明,可以通过将异步电机的转速作为反馈信号,进行一系列的转化输入到逆变器中完成反馈控制,反馈效果显着,达到实验预期。针对谐波问题的验证,在仿真系统中加入本文提出的改进方案,在变流器输出端加入设计好的三相滤波电路。对改进后的系统仿真进行调试运行,将改进前后的仿真结果对比发现,异步电机的输出转矩与电流的波形图变得相对稳定,说明与预设情况一致,系统运行的不稳定就是谐波问题导致,此方案提出合理,符合预设情况。因此提出的设计就有了理论支撑,并对实际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进而说明此方案对谐波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

王豫[8](2019)在《城市轨道交通再生能馈技术及装置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全国城市地铁自2008年以来快速发展,行业上升迅猛。作为昆明的首条地铁线路-昆明轨道交通6号线工程在2011年开通。截止2019年昆明地铁已经开通运营1号线一期工程以及呈贡支线、2号线一期工程、3号线、6号线一期工程共计四条线路,开通线路长度达到88.7km,全部车站共计57个,当中换乘站2个。随着地铁线网的初步形成和运营线路增多,如何有效控制运营成本越来越成为管理核心。电能作为地铁各专业设备和系统的动力,研究如何更加绿色高效的利用电能。研究利用地铁交通的电能并进行升级,是当前最热的前沿和应用。本文以地铁供电系统的电客列车牵引和制动能耗为研究对象,谈论了采用交流电机电客列车的制动特性及再生制动电能的产生。因为城市地铁中站间距非常短,车站设置较为密集,列车在运行过程中存在频繁的动车与停车。在列车电制动时产生非常可观的再生制动能量,因为目前直流牵引设备中均采用二极管单向导通整流,列车再生制动产生的能量无法反馈到中压交流网侧进行二次使用,多采用制动电阻将电能转化为热能释放的形式,这样还加大了车站环境控制与通风设备的压力以及负荷消耗。针对再生制动能量的利用,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外对再生制动电能三类9种使用方案进行了优缺点分析,最终根据昆明地铁3号线实际工程需要选择35k V中压系统回馈方案。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了35k V中压系统回馈方案的仿真模型建立,通过仿真证明了电压控制对35k V中压系统的回馈效果,并且在回馈过程中的稳压效果良好,论证了该方案的功能和效果。本文最后根据昆明地铁3号线实际情况,对再生能馈设备工程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总体设计研究,对再生能量回馈设备的技术需求和控制要求做了设计与分析。对最终工程实际应用效果进行数据分析,验证了35k V中压系统回馈方案的良好效果,以及运行过程中的一个案例分析,总结了再生能馈装置在运行使用方面的经验。

鲍睿[9](2019)在《160km/h交流传动轨道工程车微机控制系统设计》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内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对铁路工程车的要求越来越高,交流传动技术比传统的液压传动、直流传动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交流电传动机车具有很好地起动加速度性能和电阻制动性能,维护方便,牵引性能优越,应用范围广,把技术先进的交流电传动经验应用到轨道工程车上,对轨道工程车的性能提升和制造水平提升非常有利。交流电传动技术应用在轨道工程车上,不仅提高了轨道工程领域的综合实力,也使轨道工程车的性能指标、机车设计等方面有一个显着的提升,所以进行交流传动轨道工程车的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围绕160km/h交流传动轨道工程车微机控制系统展开研究。首先,通过比较分析液力传动、机械传动和电传动的优劣势,提出160km/h交流传动轨道工程车的电传动采取交直交工作模式,并分析了主电传动系统牵引电机、牵引变流器、整流单元、主发电机和柴油机的设计选型依据。其次,根据轨道工程车微机控制系统的作用,分析两代微机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过程原理,两代微机控制平台68K平台和CPCI平台虽然硬件设计有区别,但是实现的功能一样,着重分析两代微机平台CPU插件、数字输入插件、数字输出插件、模拟量插件等设计原理。接着,针对160km/h交流传动轨道工程车,详细分析了微机控制系统的软件结构设计、逻辑控制设计、中间电压控制设计、牵引/制动特性设计、故障诊断保护策略设计,其中微机控制系统软件按任务功能划分为模拟量采集任务、数字量采集和逻辑控制任务、频率采集和柴油机转速控制任务、故障处理控制任务、励磁控制任务、功率控制任务、通讯数据处理任务等。最后,针对该轨道工程车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对试验中遇到的问题设计了新的处理方法:机车牵引控制增加柴油机负载PID调节功能、故障存储采用轮询存储机制、故障通讯增加故障调速模式或紧急牵引处理策略等,软件优化后取得了很好地控制效果,极大的提高了轨道工程车的运行性能,为后续其他轨道工程车的设计提供了一个很好地借鉴和参考经验。

赵玉[10](2019)在《基于模糊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设计》文中认为直流调速系统是装备制造领域中一种最为普遍的电气传动装置,从过程本质上来说,直流电动机转速控制属于一种非线性时变的复杂控制。一旦电机转速无法平稳达到指标,那么其结果必然影响着工件运行或者生产质量,这自然是我们所不希望看到的,因此寻找一种适合实际恶劣工况下的控制方式显得尤为重要。而模糊控制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控制技术,在实际的过程控制中,它可以不需要被控对象精确的数学模型,其既能够有效地抑制一些无法预测的因素产生的影响,同时又对被控对象的参数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正是一种适合非线性时变的控制方案。因此基于模糊控制策略的直流调速系统的设计成为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首先对直流调速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控制策略做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模糊控制算法的特点、基本原理等给出了清楚的阐述,并从模糊控制器的设计过程诸如模糊化、隶属度函数确定、模糊规则表的建立以及解模糊等做了分析。其次,利用MATLAB软件对直流调速系统的PID控制策略与模糊控制策略进行了仿真研究与结果比对,从算法的机理上验证了模糊控制算法的优势所在。最后,根据控制要求,设计了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即采用霍尔元件作为位置传感器而构成转速环,采用电流互感器作为电流传感器而构成电流环,而驱动控制采用的是电机驱动芯片L298N,PWM方式。然后再对转速环改用模糊控制策略以提高系统的控制品质。为了验证模糊控制方案在直流调速控制系统中的控制效果,在Proteus仿真平台下搭建了硬件系统,并设计了测量程序、控制程序等。通过该仿真平台进一步证实了本文所设计的控制方案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二、微机控制PWM直流调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机控制PWM直流调速(论文提纲范文)

(1)融合微控制器与直流调速的综合实验项目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章节安排
第二章 实验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开发需求分析
        2.1.1 性能需求分析
        2.1.2 功能需求分析
    2.2 总体方案设计
        2.2.1 硬件模块
        2.2.2 软件开发环境
    2.3 相关知识
        2.3.1 RS232 串口通信原理
        2.3.2 M法测速
        2.3.3 M/T法检测算法
        2.3.4 PID原理和特点
        2.3.5 直流脉宽调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系统设计
    3.1 硬件电路设计
    3.2 软件开发方案
    3.3 软件调试方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础实验设计及实现
    4.1 实验设计
    4.2 I/O配置实验
        4.2.1 LED灯控制
        4.2.2 按键扫描
    4.3 LCD显示实验
    4.4 定时器功能实验
        4.4.1 定时中断
        4.4.2 PWM信号输出
        4.4.3 按键调节PWM输出信号占空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综合实验设计及实现
    5.1 实验设计
    5.2 直流电机调速实验
        5.2.1 开环调速
        5.2.2 转速单闭环调速
        5.2.3 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
    5.3 上位机设计实验
    5.4 扩展实验
        5.4.1 M/T转速检测算法应用
        5.4.2 模糊PID算法应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电传动内燃机车励磁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内燃机车电力传动方式发展
        1.2.1 直-直流电力传动
        1.2.2 交-直流电力传动
        1.2.3 交-交流电力传动
    1.3 内燃机车励磁控制系统发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内燃机车牵引性能分析及电力传动结构数学建模
    2.1 内燃机车牵引特性分析
    2.2 内燃机车电力传动结构
        2.2.1 柴油机
        2.2.2 主发电机
        2.2.3 整流器
        2.2.4 牵引电动机
        2.2.5 启动发电机
    2.3 内燃机车电机数学建模
    2.4 本章小结
3 内燃机车调速系统设计
    3.1 调速系统原理和数学模型
        3.1.1 调速系统原理
        3.1.2 调速系统数学模型
    3.2 调速控制器算法
    3.3 调速控制器的算法改进
        3.3.1 模型预测控制算法
        3.3.2 BP神经网络算法
        3.3.3 BP神经网络预测控制算法
    3.4 调速控制系统仿真
    3.5 本章小结
4 内燃机车恒功率励磁控制系统设计
    4.1 恒功率励磁原理
        4.1.1 牵引发电机的理想外特性
        4.1.2 牵引发电机的自然外特性
    4.2 恒功率励磁控制系统的设计
        4.2.1 励磁控制系统作用
        4.2.2 励磁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4.2.3 恒功率励磁控制策略及数学建模
    4.3 恒功率励磁调节器的算法改进
        4.3.1 模糊控制
        4.3.2 模糊自适应PID励磁调节器设计
    4.4 恒功率励磁控制系统仿真
    4.5 本章小结
5 内燃机车辅发励磁充电电路设计
    5.1 充电电路控制及原理
        5.1.1 PWM产生原理
        5.1.2 充电电路原理
    5.2 充电电路设计及改进
        5.2.1 电路结构改进
        5.2.2 改进电路结构理论推导
    5.3 带Buck缓冲的辅助发电机励磁充电电路系统建模
        5.3.1 控制信号产生算法
        5.3.2 软件控制流程
    5.4 仿真实验
        5.4.1 带Buck缓冲的辅助发电机励磁充电电路模型
        5.4.2 仿真实验
    5.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内燃机车永磁同步电机牵引系统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轨道车辆永磁同步牵引系统研究现状
        1.2.1 永磁同步电机及其控制技术发展现状
        1.2.2 永磁同步牵引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永磁同步牵引系统的特点
    1.3 轨道车辆网络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CAN总线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工作安排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内燃机车牵引系统网络控制的实时性分析
    2.1 内燃机车牵引系统动力性能基本要求及牵引特性曲线
        2.1.1 内燃机车牵引系统动力性能的基本要求
        2.1.2 内燃机车永磁同步牵引系统主电路形式
        2.1.3 内燃机车理想牵引特性曲线
    2.2 永磁同步内燃机车网络控制系统架构
        2.2.1 整车网络结构
        2.2.2 牵引控制系统网络结构
    2.3 CAN总线技术
        2.3.1 CAN总线技术概述
        2.3.2 CAN帧类型及其结构
    2.4 CANopen协议
        2.4.1 通讯流程
        2.4.2 对象字典建立
        2.4.3 网络管理对象
        2.4.4 服务数据对象
        2.4.5 过程数据对象
        2.4.6 管道数据流
    2.5 永磁同步内燃机车网络控制系统实时性分析
        2.5.1 内燃机车牵引特性控制过程
        2.5.2 时延对内燃机车网络控制系统实时性的影响
        2.5.3 网络控制系统控制周期的确定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内燃机车永磁同步发电系统结构改进
    3.1 交-直环节采用不控整流与PWM脉冲整流技术的发电系统
        3.1.1 采用不控整流技术的发电系统
        3.1.2 采用PWM脉冲整流技术发电系统的特点
    3.2 内燃机车柴油机-永磁同步发电机组
        3.2.1 柴油机主要技术参数
        3.2.2 柴油机运行工况
        3.2.3 永磁同步发电机主要技术参数
    3.3 内燃机车永磁同步发电系统控制器设计
        3.3.1 直流环节电压等级的选取
        3.3.2 永磁同步发电系统PWM脉冲整流器工作原理
        3.3.3 功率开关器件的选型计算
    3.4 直流母线电容参数的确定
    3.5 过压保护系统
    3.6 改进后内燃机车永磁同步发电系统主电路工作原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燃机车永磁同步发电系统控制策略
    4.1 内燃机车永磁同步发电机工作特性
    4.2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4.2.1 坐标变换基本原理
        4.2.2 永磁同步发电机数学模型的建立
    4.3 PWM整流器数学模型
    4.4 基于矢量控制的稳压控制策略
        4.4.1 基于转子磁场定向的矢量控制策略
        4.4.2 i_(sd)=0控制策略
        4.4.3 单位功率因数控制策略
        4.4.4 复杂工况下的复合控制策略
    4.5 内燃机车交-直-交系统直流环节电压控制器的设计
    4.6 仿真模型的建立
    4.7 仿真结果与分析
        4.7.1 系统空载且柴油机怠速工况
        4.7.2 恒定转速恒定负载工况
        4.7.3 柴油机转速恒定突然加载/减载
        4.7.4 负载恒定柴油机突然升速/降速工况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机车永磁同步电动机控制方式的改进
    5.1 内置式PMSM数学模型
    5.2 SVPWM原理及其数字化实现
        5.2.1 SVPWM基本原理
        5.2.2 SVPWM的实现
    5.3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策略分析
        5.3.1 电压极限椭圆和电流极限圆
        5.3.2 弱磁控制原理分析
        5.3.3 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
        5.3.4 负直轴电流补偿弱磁控制
    5.4 永磁同步电机弱磁调速的整体方案
    5.5 仿真验证与分析
        5.5.1 仿真模型的建立
        5.5.2 仿真结果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改进后的永磁同步牵引系统建模与仿真
    6.1 改进后的牵引传动系统主电路结构
    6.2 内燃机车永磁同步牵引系统控制方案
    6.3 永磁同步牵引系统仿真模型的构建
    6.4 仿真验证与分析
        6.4.1 内燃机车在最高牵引手柄位下运行
        6.4.2 内燃机车牵引系统网络实时性仿真分析
        6.4.3 柴油机憋停问题仿真分析
        6.4.4 造成柴油机憋停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微电机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开发背景
    1.2 课堂实验教学
    1.3 微电机教学平台软硬件设计的技术概述
        1.3.1 硬件设计概述
        1.3.1.1 外壳的选择
        1.3.1.2 电源和信号线接插口的选择
        1.3.1.3 联轴器的选择
        1.3.1.4 电机的配型
        1.3.1.5 双微处理器的选择
        1.3.1.6 控制芯片介绍
        1.3.2 软件设计概述
        1.3.2.1 IAP15W和 C8T6 产生PWM波形的原理
        1.3.2.2 PWM频率的选择
        1.3.2.3 异步通信概述
        1.3.2.4 C8T6的DMA工作原理
        1.3.2.5 单片机获取转速值的几种方法
        1.3.2.6 关于采样时机与采样方式
        1.3.2.7 数字PI算法
    1.4 本文工作
第2章 教学平台的硬件设计
    2.1 教学平台硬件总框架
    2.2 硬件电路设计
        2.2.1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2.2.2 按键电路设计
        2.2.3 控制芯片电路设计
        2.3.3.1 IAP15W电路设计
        2.3.3.3 C8T6电路设计
        2.2.4 驱动电路设计
        2.2.5 运算放大电路设计
        2.2.6 通信电路设计
        2.2.7 继电器电路设计
    2.3 整体PCB板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教学平台的软件设计
    3.1 整体编程框架
    3.2 按键程序
    3.3 PWM信号程序
    3.4 串口通信程序
    3.5 转速采样程序
    3.6 电流采样程序
    3.7 PI算法程序
        3.7.1 传统数字PI算法
        3.7.1.1 位置式数字PI调节器
        3.7.1.2 增量式数字PI调节器
        3.7.1.3 对比
        3.7.2 比例系数K_p和积分系数K_i
        3.7.2.1 比例系数K_p
        3.7.2.2 积分系数K_i
        3.7.3 数字PI算法的实现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教学平台的上位机设计
    4.1 Lab VIEW简介
    4.2 上位机界面功能介绍
    4.3 上位机编程框架
    4.4 串口操作程序
    4.5 页面切换程序
    4.6 超时事件
    4.7 按键触发指令发送程序
    4.8 演示效果
        4.8.1 开环模式实验结果
        4.8.2 闭环模式实验结果
        4.8.3 双闭环模式实验结果
        4.8.4 PI实验结果
    4.9 电流信号的数字滤波器的实现
        4.9.1 电流波形的仿真
        4.9.2 模拟式滤波和数字式滤波
        4.9.3 数字滤波器的实现方法
        4.9.4 基础滤波器
        4.9.4.1 算术平均值滤波器
        4.9.4.2 加权平均值滤波器
        4.9.4.3 递推平均滤波器
        4.9.4.4 加权递推平均滤波器
        4.9.4.5 中位值滤波器
        4.9.4.6 限幅滤波器
        4.9.4.7 一阶滞后滤波器
        4.9.5 卡尔曼滤波器
        4.9.5.1 卡尔曼滤波器的原理
        4.9.5.2 迭代过程
        4.9.5.3 卡尔曼滤波器效果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教学平台的上位机设计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项目

(5)矿用隔爆电气开关安全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隔爆高压开关柜国内外现状
        1.2.1 隔爆高压开关柜国内现状
        1.2.2 隔爆高压开关柜国外现状
    1.3 课题来源与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课题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系统总体架构与隔爆高压开关柜介绍
    2.1 系统总体架构
    2.2 隔爆高压开关柜基本结构
    2.3 电气“五防”简介
    2.4 防误闭锁方式
    2.5 防误闭锁相关设备
        2.5.1 高压断路器
        2.5.2 电动底盘车
        2.5.3 电动接地开关
    2.6 电动底盘车控制
        2.6.1 永磁直流电机
        2.6.2 PWM调速原理
        2.6.3 速度检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隔爆高压开关柜防误闭锁设计
    3.1 隔爆高压开关柜防误闭锁逻辑
    3.2 隔爆高压开关柜防误闭锁设计
        3.2.1 前门与高压断路器联锁设计
        3.2.2 高压断路器与接地开关联锁设计
        3.2.3 接地开关和后门联锁设计
    3.3 隔爆高压开关柜防误闭锁设计特点
    3.4 隔爆高压开关柜防误闭锁设计分析
        3.4.1 接地开关操作轴受力分析
        3.4.2 接地开关连杆受力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动底盘车控制器硬件设计
    4.1 电动底盘车控制器硬件总体设计
    4.2 主控器MCU模块电路设计
        4.2.1 主控器最小系统设计
        4.2.2 电源电路设计
        4.2.3 存储电路设计
    4.3 电机驱动电路设计
    4.4 堵转保护电路设计
    4.5 电流检测方案设计
    4.6 速度检测方案设计
    4.7 人机交互电路设计
    4.8 通讯电路设计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动底盘车控制器软件设计
    5.1 电动底盘车控制器软件总体设计
    5.2 速度环和电流环调节程序设计
        5.2.1 速度环调节程序设计
        5.2.2 电流环调节程序设计
        5.2.3 直流电机的控制与保护程序设计
        5.2.4 通讯程序设计
    5.3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与仿真
        5.3.1 传统PID控制器
        5.3.2 模糊控制器
        5.3.3 模糊PID控制器
        5.3.4 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与数据分析
    6.1 机械防误闭锁结构实验
    6.2 电动底盘车控制实验
        6.2.1 电动底盘车现场控制实验
        6.2.2 电动底盘车远程控制实验
    6.3 直流电机电流检测实验
    6.4 直流电机故障保护实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6)内燃动车组新型干式负载试验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内燃动车组负载试验综述
    1.2 新型干式负载试验系统研究意义
    1.3 试验系统主要技术性能
    1.4 课题来源及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新型干式负载试验系统方案设计
    2.1 新型干式负载试验系统方案
        2.1.1 新型干式负载试验系统原理
        2.1.2 新型干式负载试验系统方案
    2.2 试验系统电路图设计
    2.3 硬件选型及依据
        2.3.1 电器设备选型
        2.3.2 工控及信息采集设备选型
        2.3.3 干式负载柜设计与选型
    2.4 风机电机PWM调速系统设计
        2.4.1 风机电机调速方案比较
        2.4.2 风机电机PWM恒流调速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干式负载调节和控制
    3.1 干式负载连续调节实现
        3.1.1 D/A转换电路及其工作原理
        3.1.2 干式负载连续调节方式
        3.1.3 干式负载系统设计
    3.2 干阻负载控制策略研究
        3.2.1 干阻负载控制特性研究
        3.2.2 控制策略概述
    3.3 干式负载连续调节控制实现
        3.3.1 基于模糊控制的主负载调节
        3.3.2 基于二分查找算法的权电阻调节
        3.3.3 干式负载连续调节控制实现
    3.4 本章小结
4 干式负载试验微机测控系统的设计
    4.1 微机测控系统总体设计
    4.2 软件系统设计
    4.3 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设计
        4.3.1 CAN总线应用层设计
        4.3.2 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
        4.3.3 智能仪表
    4.4 软件保护处理技术
    4.5 本章小结
5 干式负载试验系统整机试验测试
    5.1 动力包概述
    5.2 动力包试验与步骤
        5.2.1 试验前准备及安全装置试验
        5.2.2 干式负载试验内容及方法
    5.3 试验项目运行分析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干式负载连续调节电路图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Matlab环境下交流机车变频调速过程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电力机车及交流传动系统的发展及现状
        1.2.1 电力机车及交流传动系统的发展
        1.2.2 电力机车及交流传动系统的国内外现状
        1.2.3 电力机车及交流传动系统的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2 变频调速系统的理论分析
    2.1 异步牵引电机的调速方式分析
        2.1.1 异步牵引电机基本原理
        2.1.2 恒磁通调速原理分析
        2.1.3 恒功率调速原理分析
    2.2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矢量控制原理
    2.3 牵引变流器工作原理
        2.3.1 四象限脉冲整流器原理分析
        2.3.2 PWM控制技术的原理分析
        2.3.3 中间直流储能环节的原理与计算
        2.3.4 逆变器原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仿真系统的搭建与结果分析
    3.1 软件介绍
    3.2 驱动信号模块的组成与仿真搭建
        3.2.1 闭环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建立
        3.2.2 PWM信号的生成
        3.2.3 PWM信号的仿真运行结果
        3.2.4 PWM信号结果分析
    3.3 仿真系统的搭建与结果分析
        3.3.1 仿真系统的搭建
        3.3.2 仿真的运行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滤波电路的设计与计算
    4.1 滤波电路的原理分析
    4.2 滤波电路的设计与计算
    4.3 本章小结
5 仿真模型的改进与仿真结果分析
    5.1 改进模型的仿真结果
    5.2 仿真运行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8)城市轨道交通再生能馈技术及装置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概况及列车牵引制动原理
    2.1 引言
    2.2 外部电源及供电方案
    2.3 35KV中压网络
    2.4 牵引供电系统
    2.5 列车牵引及制动
    2.6 昆明地铁3号线供电系统结构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再生能馈方案比选
    3.1 引言
    3.2 再生能馈方案比选
    3.3 再生能馈方案比选结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MATLAB的再生能馈系统仿真分析
    4.1 引言
    4.2 系统主电路仿真模型搭建
    4.3 系统控制电路仿真模型搭建
    4.4 系统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3号线再生能馈设备的总体设计研究
    5.1 引言
    5.2 再生能馈装置应用分析
    5.3 再生能馈装置总体设计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3号线再生能馈装置运行分析
    6.1 引言
    6.2 再生能馈回馈设备效果验证
    6.3 运行实例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9)160km/h交流传动轨道工程车微机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项目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发展状况
        1.2.2 国外发展状况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轨道工程车交流主传动系统设计
    2.1 轨道工程车传动系统分类
    2.2 轨道工程车交流电传动系统
        2.2.1 牵引电动机
        2.2.2 牵引逆变器
        2.2.3 整流单元
        2.2.4 主发电机
        2.2.5 柴油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轨道工程车微机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1 LCS32微机控制系统设计
        3.1.1 CPU插件
        3.1.2 数字输入板插件
        3.1.3 数字输出板插件
        3.1.4 模拟量插件
        3.1.5 柴油机调速板插件
        3.1.6 电源板插件
    3.2 CPCI平台微机控制系统设计
        3.2.1 CPU插件
        3.2.2 数字量输入插件
        3.2.3 数字量输出插件
        3.2.4 CAN通信板插件
        3.2.5 MVB通信板插件
        3.2.6 模拟量板插件
        3.2.7 电源板插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轨道工程车微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 微机控制软件结构设计原理
    4.2 逻辑控制设计
        4.2.1 柴油机控制
        4.2.2 励磁接触器控制
        4.2.3 工况控制
        4.2.4 通风机控制
    4.3 中间电压特性设计
    4.4 牵引/制动特性设计
    4.5 故障诊断保护策略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轨道工程车试验结果与分析
    5.1 交流主传动系统牵引/制动特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5.2 微机控制系统试验结果与分析
        5.2.1 存储方式
        5.2.2 循环记录及数据发送
        5.2.3 显示器通讯
    5.3 通讯系统试验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模糊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直流调速系统概述
    2.1 直流电机
    2.2 驱动控制与位置测量器件
        2.2.1 驱动控制
        2.2.2 位置传感器
    2.3 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
        2.3.1 直流电机的状态空间模型
        2.3.2 直流电机的传递函数
    2.4 转矩脉动的抑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直流电机控制策略分析
    3.1 PWM直流调速
    3.2 检测通道设计
        3.2.1 转子位置检测
        3.2.2 电机转速的测量
        3.2.3 电机电流的测量
    3.3 控制算法
        3.3.1 PID控制
        3.3.2 模糊控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直流调速模糊控制器的设计与仿真
    4.1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4.1.1 模糊化与各变量隶属度函数的确定
        4.1.2 模糊规则表的建立
        4.1.3 解模糊
    4.2 控制系统仿真
        4.2.1 PWM产生模块
        4.2.2 位置测量模块
        4.2.3 电流环模块
        4.2.4 PID控制模块
        4.2.5 模糊PID控制模块
    4.3 仿真结果
        4.3.1 传统PID仿真曲线
        4.3.2 模糊PID仿真曲线
        4.3.3 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硬件设计与软件实现
    5.1 硬件选型
        5.1.1 主控芯片的选择
        5.1.2 晶振电路与复位电路
        5.1.3 L298N电机驱动模块
        5.1.4 LED数码管显示电路
        5.1.5 霍尔元件测速
    5.2 硬件仿真
        5.2.1 测速模块仿真
        5.2.2 电源模块仿真
    5.3 软件实现
        5.3.1 模糊算法
        5.3.2 霍尔元件测速
        5.3.3 电机速度数码管显示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四、微机控制PWM直流调速(论文参考文献)

  • [1]融合微控制器与直流调速的综合实验项目设计与实现[D]. 高严. 太原科技大学, 2021(01)
  • [2]电传动内燃机车励磁控制系统的研究[D]. 任相.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3]内燃机车永磁同步电机牵引系统的改进[D]. 孟凡顺.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4]微电机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应用[D]. 赵仁鑫. 湖南大学, 2020(07)
  • [5]矿用隔爆电气开关安全控制系统设计[D]. 张东阳.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6]内燃动车组新型干式负载试验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席国乾.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7]Matlab环境下交流机车变频调速过程仿真[D]. 马天银.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8]城市轨道交通再生能馈技术及装置应用研究[D]. 王豫.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5)
  • [9]160km/h交流传动轨道工程车微机控制系统设计[D]. 鲍睿. 湖南大学, 2019(08)
  • [10]基于模糊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设计[D]. 赵玉.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微电脑控制PWM直流调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