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渣在道路上的应用

矿渣在道路上的应用

一、矿渣在道路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海成,金娇,刘帅,高玉超,李锐,冯明珠,熊剑平,LIUPengfei[1](2021)在《环境友好型绿色道路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提出交通运输行业作为经济建设的先行者,是中国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研究对象。为进一步推进我国道路领域绿色、高效发展,对国内外绿色道路相关技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及其对策进行综述,并对绿色道路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从多学科交叉以提高道路性能入手,系统归纳现阶段不同类型功能型道路的材料组成、生产工艺和应用技术,着重阐述自调温道路、自愈合道路以及自俘能道路的应用机理、方式和现状;基于再循环利用理念,介绍再生沥青混合料(RAP)、建筑固废和废塑料等材料在道路中的应用技术及方式方法,阐述大宗工业固废在道路应用中的影响因素,针对目前大宗工业固废路用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改善方法和建议;对冷补、温拌和清洁化等绿色道路施工工艺与技术从工艺、实施角度等方面进行总结与评估。本综述可为绿色道路的设计与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道路工程绿色化的创新与发展。

赵兆龙[2](2021)在《粉煤灰-矿渣地聚合物的露天矿山运输道路筑路工艺》文中研究表明露天开采是煤炭的主要开采方式之一,露天煤矿存在很多问题其中运输道路修建工艺简单而造成的成本、环境和安全问题一直存在。此外,以矿山为中心的工业圈产生大量的废弃物污染环境,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本文将以工业固废中的粉煤灰和矿渣为原材料修筑露天矿山运输道路,为建成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矿山为中心的环境友好型工业生态圈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介绍了露天矿山道路分类及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分析了卡车在不同行驶状态下对道路的力学作用及道路内部的应力特征,发现露天矿山运输道路相对于普通公路普遍具有一定的倾角,路面承受压力较大;运输强度和服务年限远低于普通民用公路所以对露天矿山运输道路材料的强度要求较高,对耐久性要求较低。粉煤灰-矿渣地聚合物单轴压缩下的应力应变曲线与普通岩石相似,在调整配合比后抗压强度最高可达25.78k Pa,可以满足露天矿山运输道路的要求。并且,以冷再生机为核心的快速筑路工艺能适应露天矿山生产作业进度,在修筑试验路段经过7d原位采样测试强度,道路抗压强度在10MPa左右,通过现场车辆碾压检验,施工路段未出现扬尘、影响使用的开裂等现象,能满足矿山生产运输的使用要求。以地聚合物作为筑路材料,满足矿山环保要求,是未来有望规模性应用的矿山环保、高效、经济的筑路材料。

丁玉江[3](2020)在《改性铁尾砂混合料于道路基层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安徽马鞍山市及周边地区铁矿众多,每年会有大量的铁尾矿产生,铁尾矿是铁矿石选矿后的废弃物,由于对其缺乏有效的处理方法和利用途径,造成大量的铁尾矿堆积,不仅占用土地、堵塞河流,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同时也对人类健康带来了不利影响。近年来,随着国家环保力度的加大,天然砂石资源的开采受到了限制。砂石资源的紧缺激化了传统筑路材料的供需矛盾,造成了道路工程施工成本日益增加的现状。若能将铁尾砂作为道路基层及底基层材料广泛应用于道路工程中,既可以减少道路工程中对砂石资源的需求,缓解砂石资源紧张的现状,又可以有效解决铁尾矿大量堆积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基于以上现状情况,本文综合室内试验数据、有限元软件模拟分析、试验路建设及后期检测结果等多个方面,对改性铁尾砂及改性铁尾砂稳定碎石的路用性能进行研究,探索将改性铁尾砂混合料应用于道路基层的途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理论分析和微观试验两个方面对改性铁尾砂混合料的强度形成机理进行研究,分析了改性铁尾砂胶凝材料对其强度形成的影响。得出改性铁尾砂混合料强度主要由粘聚力和摩阻力构成的结论。2、开展了改性铁尾砂室内试验研究,主要包括原材料物理化学性质检测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间接抗拉强度(劈裂强度)试验、回弹模量试验、冻融试验,根据以上试验结果得出结论如下:铁尾砂和改性铁尾砂胶凝材料各项物理化学性质满足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能够应用于道路工程中;改性铁尾砂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间接抗拉强度(劈裂强度)及回弹模量均不同程度的高于传统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相应技术指标;改性铁尾砂各项力学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铁尾砂自身级配及胶凝材料的掺量。3、通过标准击实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间接抗拉强度(劈裂强度)试验等研究了改性铁尾砂稳定碎石的各项性能,并结合骨架填充理论,分析研究了级配和填充度对其各项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改性铁尾砂稳定碎石的各项力学性能均满足相关规范及技术标准的要求;当填充度小于100%时,材料的各项力学性能与填充度呈正相关关系,填充度大于100%时,则呈负相关关系;级配和配合比是影响改性铁尾砂稳定碎石各项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4、通过有限元模拟技术对改性铁尾砂及改性铁尾砂稳定碎石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分别建立两种材料的无侧限抗压试件模型,并对其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过程进行模拟分析。根据模拟计算结果和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得出模拟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较为吻合的研究结论,为研究结果的合理性提供了科学依据。5、铺筑试验路,通过理论分析、现场试验研究、试验路后期检测结果及经济效益分析,对试验路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试验路各项指标均满足相关规范的技术要求,且将改性铁尾砂混合料应用于道路基层能够有效的节约工程成本。

支少层[4](2020)在《矿山公园建设中矿石废料再利用研究 ——以灵宝市矿山示范区为例》文中提出中国是较早开发与利用矿产资源的国家,在开采及加工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矿石废料,这些废料大多未被合理利用甚至被遗留在开采场地,造成了资源大量的浪费。站在废弃资源再利用的角度,这些矿石废料却具有一定的再利用价值,所以亟需切实可行的矿石废料再利用策略,对其进行合理化的再利用。本课题以矿山公园建设为背景,将矿石废料作为一种景观材料的形式再利用于矿山公园建设中,并对其再利用方法展开了相关研究。首先,文中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并对其进行了分析与归纳,明确了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按照矿石废料产生的过程,对其进行了概念界定与材料特性分析,并论述了矿石废料在其他领域及景观设计领域中再利用的途径。对比分析了再利用的三个发展阶段,确定了本课题所遵循的再利用思想。剖析了矿山公园的概念,明确了矿石废料在矿山公园建设中再利用的目标,并总结了矿山公园建设中矿石废料再利用的价值。其次,梳理归纳了矿石废料再利用的相关案例,为本课题所涉及的核心研究内容提供了借鉴与启示。综合以上研究,总结了矿山公园建设中矿石废料再利用应遵循的原则、依据与方法。最后,将矿石废料作为矿山公园建设中的景观材料,对其在矿山复绿、景观要素、雨水管理设施及文化氛围营造中再利用的构建方法展开了研究,并以实际案例对其进行了实践验证。通过本课题研究为矿石废料的再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延伸了其再利用的范围,丰富了其再利用的方法,肯定了其再利用的价值,同时拓宽了矿山公园建设中对于景观材料的选用范围和应用手法。

许博[5](2020)在《钢渣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的趋势明显,钢渣属于工业废弃物,对钢渣的回收利用顺应了国家发展潮流,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另外钢渣堆积造成的土地资源空间浪费的问题严重,将钢渣用于道路建设中是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本文对广西防城港市的钢渣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内容主体可以分成三个部分,钢渣的物理化学特性研究、掺加钢渣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路用性能的研究、掺加钢渣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中重金属的析出效果研究。在钢渣的物理化学特性的研究中,研究内容包括钢渣与碎石的物理性能对比,钢渣的化学成分检测。经研究表明,钢渣与碎石的物理性能具有一定的差异,钢渣具有密度大、表面孔隙多、压碎值小、磨光值小、针片状含量小的物理特点;钢渣的化学成分中f-CaO的含量较高,导致钢渣稳定性能较差,通过乙酸浸泡和掺入微硅粉能有效解决钢渣的体积膨胀问题。在掺加钢渣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组成研究中,研究内容包括材料的组成设计方案、材料路用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露天陈化的钢渣粒径丰富,其中粒径为4.75~19mm的钢渣含量最高;掺入钢渣后能够提升基层的部承载能力、抗压强度、抗压回弹模量,减小基层的干缩系数。在掺加钢渣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中重金属析出效果研究中,研究内容包括钢渣重金属含量的检测、分析钢渣重金属浸出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钢渣中的重金属含量排序为Mn>Cr>V>Zn>Ni>Cu;钢渣粒径、水泥裹覆、海水浓度这三种因素对钢渣的重金属元素浸出有较大影响。

尚梦姣[6](2019)在《玻璃颗粒对粉煤灰地聚合物砂浆性能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细骨料是砂浆和混凝土的主要原材料,对砂浆和混凝土性能有重大影响。面对天然砂逐渐枯竭,多种天然砂替代品产生,玻璃颗粒被证实可代替天然砂应用于制备水泥基材料。粉煤灰地聚合物(简称Geoash)是一种新型绿色材料,具有优于传统胶凝材料的工程技术性能和可持续发展属性,正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然而,有关玻璃颗粒玻璃颗粒能否用作细骨料制备Geoash砂浆和混凝土及对Geoash砂浆技术性能的影响,国内外鲜见文献报道。本文以粉煤灰为主要原料,采用典型配合比制备Geoash砂浆,选择玻璃颗粒掺量、细度模数、粒径及其颜色为考察因素,开展玻璃颗粒对Geoash砂浆和易性、强度、收缩性能及耐久性等的影响研究,并运用SEM分析掺玻璃颗粒Geoash砂浆微观结构,主要结论如下:1、玻璃颗粒掺量显着影响Geoash砂浆的工程技术性能。随着玻璃颗粒掺量增加,Geoash砂浆抗干缩性能与抗裂性能增强,但和易性、强度及耐久性下降。对于粉煤灰地聚合物砂浆而言,玻璃颗粒最佳掺量为天然砂质量的25%。2、玻璃颗粒细度模数显着影响Geoash砂浆工程技术性能。随玻璃颗粒细度模数增大,Geoash砂浆流动度增大。相比其他玻璃颗粒细度模数Geoash砂浆(2.2和3.1),细度模数2.6玻璃颗粒Geoash砂浆强度最高,抗干缩与抗裂性能最佳,耐久性最优。3、玻璃颗粒粒形与粒径有关,0.6mm为粒形好坏的临界粒径。粒径大于0.6mm,玻璃颗粒粒形与天然砂颗粒相比较差;粒径小于0.6mm,玻璃颗粒粒形与天然砂接近。4、玻璃颗粒粒径影响Geoash砂浆工程技术性能。玻璃颗粒径减小,Geoash砂浆流动度、分层度、抗干缩性能与抗裂性能先增大后减小,而强度、耐久性先减小后增大。5、掺无色透明、绿色、棕色玻璃颗粒Geoash砂浆均不存在碱硅酸反应的危害,玻璃颗粒颜色对Geoash砂浆碱硅酸反应膨胀没有明显影响。6、利用SEM观察Geoash砂浆内部微观结构,发现天然砂颗粒被地聚合反应生成物包裹,而玻璃颗粒表面光滑与Geoash基体粘结不佳,但龄期达到90d时,玻璃颗粒表面会反生反应;细砂砂浆和粗砂砂浆存在孔坑和裂缝,而中砂砂浆内部微观结构致密。7、掺玻璃颗粒Geoash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与强度。用玻璃颗粒作为细骨料制备Geoash砂浆和混凝土具有工程应用前景和较重大社会经济效益。

张智[7](2019)在《碱激发材料固化细铁尾矿砂路面基层强度特性与耐久性研究》文中指出细粒尾矿砂由于级配差没有商业价值而被堆存在尾矿库中,日益减少的土地资源以及尾矿库带来的安全问题都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提高细粒尾矿砂利用率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将其固化胶凝后用作基层或底基层填料,固化剂的造价及其强度特性和耐久性是研究的主题。水泥和石灰作为传统固化剂被广泛应用,但其生产制造过程中带来大量的碳排放和有害气体,急需寻找一种代替水泥和石灰的环保友好经济型固化剂。针对以上现象,两种以矿渣为主的碱激发材料固化剂C和D被提出,C中含有活性较高的偏高岭土,以电石渣作为碱性激发剂,D中以电石渣和赤泥为碱性激发剂,分别对细铁尾矿砂进行固化,对其固化体进行了一系列研究:(1)以相同掺量的水泥固化铁尾矿砂为对比,通过无侧限抗压试验和一维固结试验分析了碱激发材料固化体的强度特性:C和D型改良体在不同养护龄期下无侧限抗压强度是水泥固化体的1.82.3倍;C和D改良体屈服应力是水泥固化体的1.73.2倍。表明碱激发材料固化剂改良体的强度特性优于水泥改良体。(2)以相同试验条件下的水泥固化铁尾矿砂为对比,通过水稳性试验,浸泡液分别为自来水和酸雨模拟液的干湿循环试验以及电镜扫描分析了碱激发材料固化体的耐久性能:在三种试验后其强度均高于水泥固化体;两种干湿循环试验后其强度系数均高于水泥固化体。表明碱激发材料固化剂改良体的耐久性优于水泥改良体。在两种干湿循环试验中通过浸出液的pH变化和累计电导率的变化推测出第6个循环固化体结构开始遭到侵蚀。(3)D由于更低的造价显示出工程经济实用性;通过室内验证试验和道路结构层的模拟分析了其验收性指标:D型固化铁尾矿砂作为基层和底基层填料时其承载比,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路表和路基顶面弯沉值以及水稳层底弯拉应力均满足规范。表明其作为基层和底基层填料在工程上是可行的。通过不同厚度的路面和水稳层基层以及底基层模型得到的参数确定了路面结构的最优结构层。该论文有图81幅,表22个,参考文献102篇。

张仰鹏[8](2019)在《季冻区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动力特性及变形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季节性冻土地区道路病害十分严重,直接影响了道路使用寿命,降低了运营效率。季冻区道路病害是路基填土自身性能衰变及外部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针对病害地段的不良路基填土,进行改良从而获得性能出色稳定性好的路基填土是有效的道路病害预防措施。油页岩废渣是油页岩矿物燃烧或干馏后的固体废物,随着油页岩资源的开发利用,大量的油页岩废渣随之产生。堆积如山的油页岩废渣不仅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其内部含有的可溶解固体、硫化物、元素化合物,还会对农田、水资源造成污染,严重威胁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将油页岩废渣应用在道路路基中具有利用率高、加工成本低、适用性强等显着优点。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季节冻土区道路设置冷阻层治理路基冻害机理研究”和吉林省交通运输科技项目“油页岩废渣、粉煤灰在季冻区公路路基中应用关键技术研究”,选用吉林省汪清县所产的油页岩废渣和粉煤灰,对吉林地区常见的粉质黏土进行改良,旨在大量处理油页岩废渣、节约原状填土资源的同时,获得一种性能出色、适合季节性冻土区使用的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本文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测定了油页岩废渣、粉煤灰和粉质黏土三种原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本着最大程度应用油页岩废渣、并针对季冻区道路病害提出一种稳定的路基填土的原则,通过击实试验、液塑限试验和CBR承载比试验确定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最佳配合比。在此基础上,从颗粒分析和化学组成的角度,分析了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在拌和过程中和多次冻融循环后的级配组成和化学组成稳定性。并根据试样土浸润液中阴阳离子和微量元素浓度测定结果,对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环境影响做出评价。(2)基于《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中规定的路基设计标准,开展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路用性能研究。以CBR承载比和动回弹模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压实度、试验环境(是否浸水)和应力条件对油页岩废渣路基土的动力特性的影响规律,以未改良粉质黏土为对比,评价了油页岩废渣改良填土的路用性能改良效果。为了对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便利和准确的设计指标,提出了基于应力条件和CBR承载比的动回弹模量预测模型。最后,根据规范要求,给出油页岩废渣路基的设计方案。(3)为评价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在动荷载下的强度与变形特征,开展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动力特性研究。通过动三轴试验,获得了不同应力条件和破坏次数下的动强度,引入破坏动应力比,揭示油页岩废渣路基土的强度破坏特征。应用摩尔-库伦定理,求得改良路基土的动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并对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通过动荷载稳定性验算,提取稳定圈数的应力应变数据,求解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动模量,并基于Hardin-Drnevich本构模型,获得其最大动模量、剪切应力,构建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动模量归一化模型和最大动模量预测模型。(4)开展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冻融循环下动力特性变化规律及细观机理研究。以动回弹模量和动强度为研究对象,分析冻融循环次数和应力条件对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动力特性的影响效果,掌握其动力性能损伤度。基于SEM扫描电子显微镜,从土样的细观结构出发,分析细观结构参数与宏观动力特性的联系,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算法,构建动力特性与细观结构参数关系模型,实现冻融循环后改良土动力特性的定量化预测。(5)针对道路路基使用多年后的累积变形过大现象,开展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大次数循环荷载下的变形试验研究。进行了不同应力条件和冻融循环下的大次数循环三轴振动试验,应用安定性理论阐述了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应力应变曲线的特征。提取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竖向总应变和塑性累积应变,分析围压、竖应力、加载频率、冻融循环等因素对变形特征的影响规律,提出适用于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塑性累积应变的归一化和对数化预测模型,并揭示了大次数循环荷载下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刚度和动回弹模量变化趋势,为改良填土实际道路使用中的长期变形评估提供帮助。

陈延艺[9](2019)在《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西安市村庄道路景观规划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道路作为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等活动的主要通道,“要想富,先修路”,道路建设对促进乡村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乡村人居环境的空间联系——道路空间系统的规划建设进程中,以往关注点大多集中在道路通达性以及道路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而对村庄道路生态化、景观化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关注。路网的形成以及道路的修建会改变乡村原有的生态景观结构,道路运营过程中还会持续地对道路周围区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和污染。所以,加强对村庄道路景观提升、路域空间生态化研究以及道路的生态文明建设对创建美丽乡村,打造良好乡村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村庄道路建设中现存的生态扰动及景观破碎等问题出发,整合国内外低影响开发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为低影响开发理念在我国的运用提供理论基础。深入解析低影响开发理念的内涵特征,分析其内涵与村庄道路之间的耦合关系,提出基于低影响开发的道路规划的目标导向。其次,对西安市村庄道路进行实地基础调查,基于村庄道路的功能、形态、等级、布局结构等现状建设条件,以低影响开发理念实施的可行性、必要性以及适宜的方法措施为踏板,探讨道路交通系统、雨水管理系统、绿地景观系统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契合方式,遴选出与西安市乡村土壤水文条件最优匹配的低影响开发方法策略,生成道路生态景观优化路径。并选取西安市周至县集贤镇这一横跨关中平原与秦岭北麓的典型地区进行综述性分析,利用具有代表性的村庄案例验证策略运用的可行性。村庄道路建设应主要从路网合理布局规划、道路生态设计、景观绿化设计、运营与养护管理等方面着手,打造绿色环保、安全舒适、环境优美、质量优良的村庄道路,实现道路建设发展全生命周期中对乡村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化。同时为乡村人居环境更新发展及村庄道路景观规划提供有效的建议和参考,实现西安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道路发展相得益彰。

刘帅[10](2018)在《纳米SiO2和碳纳米管对粉煤灰地聚合物的改性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粉煤灰地聚合物具有许多优于传统胶凝材料的工程技术性能,突出的可持续发展属性,正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然而,这类材料存在诸如泛碱严重、韧性低及强度发展不稳定等缺点,制约了其在道路工程中的大规模应用。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胶凝材料引入纳米组分,给建材行业带来了崭新的生命力。而有关纳米粒子在粉煤灰地聚合物中的改性作用,国内外鲜见文献报道。本文以粉煤灰为主要原料,成功制备粉煤灰地聚合物,选择两种不同类型纳米材料(纳米SiO2和碳纳米管),开展纳米材料对粉煤灰地聚合物流动度、凝结时间和力学性能等影响研究,并运用XRD、FTIR和SEM等测试手段进行微观结构综合分析,探究其对粉煤灰地聚合物的改性作用机理,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随纳米SiO2或碳纳米管掺量增加,体系的流动度和凝结时间显着减小。净浆流动度最低分别降为119mm和83mm,砂浆流动度为98mm和71mm;净浆的初终时间分别缩短至62min和65min,终凝时间减少到75min及81min。两种纳米材料均可有效增强粉煤灰地聚合物的抗折和抗压强度,纳米SiO2最佳掺量为2.0%,净浆28d抗折和抗压强度提升74.64%和47.60%。砂浆28d抗折和抗压提升42.20%和42.52%。碳纳米管最佳掺量为0.10%,净浆3d抗折和抗压强度提高127.92%和158.34%;砂浆3d抗折和抗压强度上升59.78%和129.05%。同时,分别在两种材料的最优掺量下,粉煤灰地聚合物的抗裂性能最优,泛碱程度最低,耐久性良好。2、两种纳米材料的掺入均不会对地聚合产物的种类造成显着影响,但纳米Si02会参与粉煤灰地聚合反应并改变地聚合生成物的含量,而碳纳米管则不会,碳纳米管通过纤维桥联和网状填充作用分布于反应物基体当中。3、基于以上研究,结合微观试验分析结果,提出两种纳米材料对地聚合反应的改性机理:纳米Si02颗粒分散于基体相中,为反应体系中凝胶相的形成提供形核位置,在其周围形成的离子富集区域,加速原材料中各相的溶出速率,加剧反应进行;碳纳米管可以很好填充粉煤灰地聚合物的微细孔,极大地密实其整体结构,同时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韧性,可以有效地凭其桥联和拔出作用防止和控制基体产生缺陷。

二、矿渣在道路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矿渣在道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环境友好型绿色道路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功能型道路技术
    1.1 自调温道路
        1.1.1 相变调温道路
        1.1.2 热反射道路
        1.1.3 热阻式道路
        1.1.4 保水道路
        1.1.5 自调温道路发展前景
    1.2 自愈合道路
        1.2.1 基于感应加热技术的自愈合道路
        1.2.2 基于微胶囊技术的自愈合道路
        1.2.3 纳米黏土改性沥青路面材料
        1.2.4 自愈合道路发展展望
    1.3 自俘能道路
        1.3.1 压电集能道路
        1.3.2 光伏发电道路
        1.3.3 热电集能道路
        1.3.4 自俘能道路发展前景
    1.4 其他功能型道路
        1.4.1 光催化道路
        1.4.2 主动除冰雪道路
        1.4.3 降噪道路
        1.4.4 自发光道路
2 资源再利用技术
    2.1 路面再生
        2.1.1 热再生技术
        2.1.2 冷再生技术
    2.2 工业固废
        2.2.1 钢渣
        2.2.2 铜渣
        2.2.3 赤泥
        2.2.4 煤矸石
        2.2.5 粉煤灰
    2.3 建筑固废
        2.3.1 建筑固废集料再生
        2.3.2 建筑固废再生微粉
    2.4 废轮胎
    2.5 生物沥青
    2.6 废塑料
3 绿色施工技术
    3.1 冷补施工工艺
    3.2 温拌施工工艺
        3.2.1 发泡降黏温拌技术
        3.2.2 有机添加剂降黏温拌技术
        3.2.3 化学添加剂降黏温拌技术
    3.3 清洁化施工工艺
4 结论及展望

(2)粉煤灰-矿渣地聚合物的露天矿山运输道路筑路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2 露天矿运输道路与普通公路对比分析
    2.1 露天矿山重载运输道路概况
    2.2 露天矿山重载运输道路力学分析
    2.3 露天矿山重载运输道路特征
    2.4 本章小结
3 粉煤灰-矿渣地聚合物强度规律试验研究
    3.1 原材料
    3.2 试验方案
    3.3 粉煤灰-矿渣地聚合物力学特性
    3.4 本章小结
4 地聚合物道路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4.1 重载道路施工工艺
    4.2 原材料
    4.3 施工常见问题与控制
    4.4 试验路段铺筑
    4.5 本章小结
5 效益分析
    5.1 人文效益
    5.2 经济效益
    5.3 环境效益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改性铁尾砂混合料于道路基层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改性铁尾砂及改性铁尾砂稳定碎石强度形成机理分析
    2.1 改性铁尾砂原材料试验研究
        2.1.1 铁尾砂
        2.1.2 改性铁尾砂胶凝材料
    2.2 改性铁尾砂混合料强度形成机理分析
        2.2.1 改性铁尾砂混合料强度构成
        2.2.2 强度形成机理
        2.2.3 改性铁尾砂稳定碎石强度形成机理分析
        2.2.4 微观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性铁尾砂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3.1 试验设计
        3.1.1 铁尾砂级配设计
        3.1.2 改性铁尾砂配合比设计
    3.2 标准击实试验
        3.2.1 试验仪器
        3.2.2 试验方法
        3.2.3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3.3.1 试验仪器
        3.3.2 试验方法
        3.3.3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3.4 冻融试验
    3.5 不同改性铁尾砂胶凝材料掺量对改性铁尾砂强度的影响研究
        3.5.1 标准击实试验
        3.5.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3.5.3 间接抗拉强度试验(劈裂强度试验)
        3.5.4 弹性模量试验
    3.6 其他矿山改性铁尾砂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3.6.1 南山矿铁尾砂
        3.6.2 东山矿铁尾砂
        3.6.3 和尚桥矿铁尾砂
        3.6.4 向山矿铁尾砂
        3.6.5 当涂矿铁尾砂
    3.7 改性铁尾砂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有限元模拟分析
        3.7.1 试件有限元模型建立
        3.7.2 改性铁尾砂试件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模拟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性铁尾砂稳定碎石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4.1 试验原材料
        4.1.1 改性铁尾砂
        4.1.2 碎石
        4.1.3 试验用水
    4.2 骨架密实型改性铁尾砂稳定碎石级配设计
        4.2.1 骨料级配设计,测定VCADRC
        4.2.2 按照不同VCADRC填充密度程度计算改性铁尾砂稳定碎石合成级配
    4.3 三种级配改性铁尾砂稳定碎石不同填充条件下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4.3.1 标准击实试验
        4.3.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4.3.3 间接抗拉强度试验(劈裂试验)
        4.3.4 骨架密实型改性铁尾砂稳定碎石力学性能试验分析小结
    4.4 悬浮密实型改性铁尾砂稳定碎石级配设计与试验研究
        4.4.1 级配设计
        4.4.2 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4.5 其他矿山改性铁尾砂稳定碎石试验研究
        4.5.1 南山矿改性铁尾砂稳定碎石试验研究
        4.5.2 东山矿改性铁尾砂稳定碎石试验研究
        4.5.3 和尚桥矿改性铁尾砂稳定碎石试验研究
        4.5.4 向山矿改性铁尾砂稳定碎石试验研究
        4.5.5 当涂矿改性铁尾砂稳定碎石试验研究
    4.6 改性铁尾砂稳定碎石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有限元模拟分析
        4.6.1 试件有限元模型建立
        4.6.2 改性铁尾砂稳定碎石试件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模拟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程应用实例(以马鞍山市向黄路为例)
    5.1 试验路段的选择
    5.2 项目简介
    5.3 向黄路改性铁尾砂路面结构验算
        5.3.1 路面结构计算
        5.3.2 计算结果分析
    5.4 试验路工程现场研究
        5.4.1 试验路相关试验
        5.4.2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5.5 试验路段质量检测
        5.5.1 取芯情况
        5.5.2 试验路芯样无侧限抗压强度检测
    5.6 试验路段通车跟踪观测
    5.7 经济效益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4)矿山公园建设中矿石废料再利用研究 ——以灵宝市矿山示范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及政策背景
        1.1.2 矿石废料的危机与转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基础理论与概念阐述
    2.1 矿石废料概述
        2.1.1 矿石废料的概念与产生过程
        2.1.2 矿石废料材料特性分析
        2.1.3 矿石废料再利用方式
    2.2 再利用的概述
        2.2.1 再利用的概念
        2.2.2 再利用的三个发展阶段
        2.2.3 生态化再利用
    2.3 矿山公园的概述
        2.3.1 国外矿山公园的定义
        2.3.2 国内矿山公园的定义
    2.4 相关设计理论概述
        2.4.1 生态设计理论
        2.4.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3 景观设计学理论
        2.4.4 环境心理学理论
    2.5 矿石废料再利用价值分析
        2.5.1 生态价值
        2.5.2 美学价值
        2.5.3 人文价值
        2.5.4 经济价值
    2.6 本章小结
3 矿石废料再利用的相关案例与理论分析
    3.1 大地艺术中的再利用
        3.1.1 自然的自组织
        3.1.2 象征性的景观
        3.1.3 启示与借鉴
    3.2 景观构筑物中的再利用
        3.2.1 材料循环再利用
        3.2.2 材料设计再利用
        3.2.3 启示与借鉴
    3.3 生态与文化中的再利用
        3.3.1 动态与艺术的景观
        3.3.2 功能与文化的景观
        3.3.3 启示与借鉴
    3.4 建筑设计中的再利用
        3.4.1 装饰环境
        3.4.2 融于自然
        3.4.3 启示与借鉴
    3.5 矿石废料再利用的原则
        3.5.1 适材适地原则
        3.5.2 生态设计原则
        3.5.3 文化传承原则
        3.5.4 艺术提升原则
    3.6 矿石废料再利用的依据与方法
        3.6.1 再利用依据
        3.6.2 再利用方法
    3.7 本章小节
4 矿山公园建设中矿石废料再利用的构建方法
    4.1 在矿山复绿中的应用
        4.1.1 矿山边坡复绿
        4.1.2 矿山基底复绿
    4.2 在雨水管理设施中的应用
        4.2.1 透水铺装
        4.2.2 植草沟
        4.2.3 旱溪
        4.2.4 下沉绿地
    4.3 在景观要素中的应用
        4.3.1 在地形塑造中的应用
        4.3.2 在景观水体中的应用
        4.3.3 在景观道路中的应用
        4.3.4 在景观建筑中的应用
        4.3.5 在景观构筑物中的应用
    4.4 在文化氛围营造中的应用
        4.4.1 造型与特征
        4.4.2 材料与肌理
        4.4.3 意境与符号
    4.5 本章小结
5 灵宝市矿山示范区中矿石废料的再利用研究
    5.1 灵宝市矿山示范区项目概况
        5.1.1 区位分析
        5.1.2 文化资源概况分析
        5.1.3 自然资源概况分析
        5.1.4 场地矿石废料分析
    5.2 灵宝市矿山示范区中矿石废料再利用的理念及目标
        5.2.1 再利用的理念
        5.2.2 再利用的目标
    5.3 灵宝市矿山示范区中矿石废料再利用的原则
        5.3.1 生态设计原则
        5.3.2 矿业遗迹保护原则
        5.3.3 因地制宜原则
        5.3.4 可持续发展原则
    5.4 灵宝市矿山示范区中矿石废料再利用的方法
        5.4.1 直接再利用
        5.4.2 设计再利用
        5.4.3 象征再利用
    5.5 灵宝市矿山示范区中矿石废料再利用的构建方法
        5.5.1 在道路铺装中的应用
        5.5.2 在景观构筑中的应用
        5.5.3 在植被恢复中的应用
        5.5.4 在用水管理中的应用
        5.5.5 在文化营造中的应用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创新点
        6.1.2 矿石废料再利用的构建方法
        6.1.3 矿石废料再利用的价值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图表索引)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5)钢渣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现状分析及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钢渣的物理化学特性研究
    2.1 钢渣来源
    2.2 钢渣与碎石的物理指标
        2.2.1 密度
        2.2.2 吸水率
        2.2.3 压碎值
        2.2.4 磨光值
        2.2.5 针片状含量
    2.3 钢渣的化学成分分析
        2.3.1 钢渣化学组成
        2.3.2 钢渣矿相成分
    2.4 钢渣的稳定性能研究
        2.4.1 击实试验
        2.4.2 浸水膨胀率试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掺加钢渣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组成设计研究
    3.1 钢渣的自然堆积级配
    3.2 基层级配曲线比选
        3.2.1 四种级配曲线特点
        3.2.2 四种级配曲线比选
    3.3 钢渣分档与合成级配
    3.4 掺加钢渣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组成设计
        3.4.1 掺加钢渣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复配
        3.4.2 击实试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掺加钢渣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研究
    4.1 钢渣的土工承载性能
        4.1.1 试验原理与方法
        4.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2 无侧限抗压强度
        4.2.1 试验原理与方法
        4.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 抗压回弹模量
        4.3.1 试验原理与方法
        4.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干缩性能
        4.4.1 试验原理与方法
        4.4.2 干缩试验数据记录表
        4.4.3 干缩试验关系图
        4.4.4 钢渣膨胀对干缩现象的补偿作用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掺加钢渣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重金属析出研究
    5.1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试验
        5.1.1 试验设备与原理
        5.1.2 试验步骤及分析方法
    5.2 钢渣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检测
    5.3 钢渣的重金属浸出影响因素
        5.3.1 钢渣粒径对重金属的析出影响
        5.3.2 水泥裹覆后钢渣表面特征对重金属的析出影响
        5.3.3 海水浓度对重金属的析出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6)玻璃颗粒对粉煤灰地聚合物砂浆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立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聚合物及其研究进展
        1.2.2 玻璃颗粒作为水泥基材料骨料的研究
        1.2.3 玻璃材料在地聚合物中的应用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及主要技术性能
        2.1.1 粉煤灰
        2.1.2 粒化高炉矿渣粉
        2.1.3 复合碱激发剂
        2.1.4 砂和水
        2.1.5 玻璃颗粒
    2.2 试验配合比
    2.3 测试方法和试验仪器
        2.3.1 和易性
        2.3.2 强度
        2.3.3 干缩与抗裂性能
        2.3.4 耐久性能
        2.3.5 微观试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玻璃颗粒参数对粉煤灰地聚合物砂浆性能影响
    3.1 玻璃颗粒掺量对粉煤灰地聚合物砂浆性能影响
        3.1.1 和易性
        3.1.2 强度
        3.1.3 干缩与抗裂性能
        3.1.4 耐久性
    3.2 玻璃颗粒细度模数对粉煤灰地聚合物砂浆性能影响
        3.2.1 和易性
        3.2.2 强度
        3.2.3 干缩与抗裂性能
        3.2.4 耐久性
    3.3 玻璃颗粒粒径对粉煤灰地聚合物砂浆性能影响
        3.3.1 玻璃颗粒与天然砂颗粒粒形对比
        3.3.2 和易性
        3.3.3 强度
        3.3.4 干缩与抗裂性能
        3.3.5 耐久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掺玻璃颗粒粉煤灰地聚合物砂浆碱骨料反应与微观结构
    4.1 碱骨料反应
        4.1.1 玻璃骨料水泥基材料碱骨料反应
        4.1.2 地聚合物砂浆碱骨料反应
    4.2 掺不同颜色玻璃颗粒粉煤灰地聚合物砂浆碱骨料反应
        4.2.1 掺无色透明玻璃颗粒
        4.2.2 掺绿色玻璃颗粒
        4.2.3 掺棕色玻璃颗粒
    4.3 玻璃颗粒颜色对粉煤灰地聚合物砂浆碱骨料反应的影响
    4.4 掺玻璃颗粒粉煤灰地聚合物砂浆微观结构
        4.4.1 不同玻璃颗粒掺量粉煤灰地聚合物砂浆SEM分析
        4.4.2 不同细度模数玻璃颗粒粉煤灰地聚合物砂浆SEM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掺玻璃颗粒粉煤灰地聚合物混凝土技术性能与效益分析
    5.1 地聚合物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5.2 掺玻璃颗粒粉煤灰地聚合物混凝土制备及技术性能
        5.2.1 掺玻璃颗粒粉煤灰地聚合物混凝土的制备
        5.2.2 和易性
        5.2.3 抗压与抗折强度
    5.3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5.3.1 经济效益
        5.3.2 社会效益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碱激发材料固化细铁尾矿砂路面基层强度特性与耐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2 固化细铁尾矿砂试样的制备与试验方法
    2.1 试验原料的理化性质
    2.2 固化细铁尾矿砂的强度特性试验方法
    2.3 固化细铁尾矿砂的耐久性试验方法
    2.4 固化细铁尾矿砂的验收性试验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碱激发材料固化细铁尾矿砂路面基层一维强度特性研究
    3.1 固化细铁尾矿砂无侧限抗压强度表征因素
    3.2 固化细铁尾矿砂无侧限抗压强度与化学指标的关联
    3.3 固化细铁尾矿砂的压缩特性
    3.4 本章小结
4 室内加速实验下碱激发材料固化铁尾矿砂路面基层的耐久性分析
    4.1 碱激发材料固化铁尾矿砂的水稳性分析
    4.2 碱激发材料固化铁尾矿砂的干湿性分析
    4.3 酸雨腐蚀作用下碱激发材料固化铁尾矿砂的干湿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碱激发材料固化铁尾矿用于(底)基层填料的可行性研究
    5.1 路面基层及底基层碱激发材料固化剂的优选
    5.2 路面(底)基层填料室内验收性指标
    5.3 水稳层铁尾砂作道路(底)基层数值模拟
    5.4 道路结构层的优化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季冻区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动力特性及变形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油页岩废渣在道路路基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1.3.2 道路改良路基填土方法研究
        1.3.3 路基填土抗冻融特性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物理化学性能及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2.1 引言
    2.2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原材料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能
        2.2.1 原材料基本性能
        2.2.2 原材料的颗粒分析
        2.2.3 原材料的液塑限指标
        2.2.4 原材料的化学组成
        2.2.5 原材料的SEM电子扫描细观结构
    2.3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配合比确定
        2.3.1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配合比确定试验
        2.3.2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制备流程
    2.4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颗粒结构和化学组成分析
    2.5 油页岩废渣、粉煤灰改良填土的环境影响评价
    2.6 章节小节
第3章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路用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不同压实度及浸水非浸水条件下CBR承载比测定试验
        3.2.1 试样准备及试验设定
        3.2.2 粉质黏土及油页岩废渣路基土CBR试验结果
        3.2.3 粉质黏土和油页岩废渣路基土CBR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3.3 不同应力条件下回弹模量的测定试验
        3.3.1 试样制备及试验设定
        3.3.2 粉质黏土及油页岩废渣路基土的动回弹模量测试结果
        3.3.3 粉质黏土及油页岩废渣路基土的回弹模量影响因素分析
    3.4 油页岩废渣改良土回弹模量的预估模型
        3.4.1 基于应力状况的动回弹模量预估模型
        3.4.2 改良土的静、动回弹模量关系研究
        3.4.3 基于CBR承载比的动回弹模量预测模型
    3.5 油页岩废渣路基的结构设计
    3.6 章节小节
第4章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动力性能测定试验
        4.2.1 试验仪器及试验制备
        4.2.2 试验方案设计
    4.3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动强度特性
    4.4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动剪切强度参数特性
        4.4.1 动剪切参数的求解原理及方法
        4.4.2 油页岩废渣路基土的动剪切参数变化趋势分析
    4.5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动模量特性
        4.5.1 油页岩废渣路基土的动荷载试验的稳定性验算
        4.5.2 基于Hardin-Drnevich本构模型的动模量分析
        4.5.3 动模量归一化模型及最大动模量模型
    4.6 与以往研究结果对比
    4.7 章节小节
第5章 冻融循环下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动力特性及细观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冻融循环试验方法标准确定
    5.3 冻融循环试下油页岩废渣填土的动力性能研究
        5.3.1 冻融循环后动回弹模量研究
        5.3.2 冻融循环后的动强度研究
        5.3.3 冻融循环后油页岩废渣路基土动力特性显着性分析
        5.3.4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动力性能的冻融损伤度分析
        5.3.5 油页岩废渣路基土的冻融损伤度预测
    5.4 油页岩废渣路基土冻融循环后细观分析
        5.4.1 样品制备和试验方案
        5.4.2 细观结构的定性分析
        5.4.3 土体细观定量分析方法
        5.4.4 油页岩废渣路基土的孔隙细观量化分析结果
    5.5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宏观力学特性与细观结构参数关系分析
        5.5.1 关联度分析
        5.5.2 BP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模型
    5.6 章节小节
第6章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多次循环荷载下变形特征研究
    6.1 引言
    6.2 油页岩废渣路基土的循环荷载试验
        6.2.1 循环荷载试验的加载形式
        6.2.2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大次数循环荷载试验设计
        6.2.3 试验数据的提取及破坏准则
    6.3 油页岩废渣路填土总体变形安定性分析
        6.3.1 加载响应波形验证
        6.3.2 土样总体变形的安定性分析
        6.3.3 土样轴向总应变特征分析
    6.4 油页岩废渣路基土的竖向塑性累积应变影响因素分析
        6.4.1 应力条件对试样土的塑性累积应变的影响
        6.4.2 冻融循环对试样土的塑性累积应变的影响
        6.4.3 循环荷载次数对试样土的塑性累积应变的影响
    6.5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竖向塑性累积应变预测模型
    6.6 油页岩废渣路基土多次环荷载下刚度及回弹模量变化
        6.6.1 多次数循环荷载下试样土刚度变化分析
        6.6.2 多次数循环荷载下试样土动回弹模量变化分析
    6.7 油页岩废渣路基土的循环荷载试验结果与以往研究对比
    6.8 章节小节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西安市村庄道路景观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道路建设忽视生态环境保护
        1.1.2 乡村快速发展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1.1.3 乡村道路结合LID理念理性增长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与内容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对象
        1.3.3 研究内容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LID(低影响开发)理念
        1.4.2 乡村道路景观
        1.4.3 道路景观规划
    1.5 研究方法与路径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来源
        1.5.3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述评
    2.1 相关理论
        2.1.1 “绿道”理论
        2.1.2 “道路生态学”理论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村庄道路景观规划研究综述
        2.2.1 村庄道路相关研究综述
        2.2.2 村庄道路景观研究综述
        2.2.3 道路景观规划研究综述
    2.3 道路生态理论研究综述
        2.3.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2.3.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2.3.3 国内外生态道路优秀工程
    2.4 LID理念研究综述及案例分析
        2.4.1 国外LID相关研究进展
        2.4.2 国内LID相关研究进展
        2.4.3 国外典型实践案例分析——波特兰NE Siskiyou绿色街道
        2.4.4 国内典型实践案例分析——金华燕尾洲公园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影响开发理念下的村庄道路景观规划技术框架探析
    3.1 村庄道路景观的特征、构成与作用
        3.1.1 村庄道路景观特征
        3.1.2 村庄道路景观的构成
        3.1.3 村庄道路景观作用
    3.2 村庄道路低影响开发内涵特征
    3.3 低影响开发理念与村庄道路的耦合关系
        3.3.1 低影响开发理念与道路功能的关系
        3.3.2 道路与低影响开发理念应用的关系
    3.4 村庄道路低影响开发规划路径
        3.4.1 村庄道路低影响开发规划技术路线
        3.4.2 村庄道路低影响开发规划措施方法
        3.4.3 道路低影响开发规划与一般规划对比
    3.5 村庄道路低影响开发规划目标导向
        3.5.1 宏观尺度: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和土地
        3.5.2 中观尺度:尊重自然特征和自然过程
        3.5.3 微观尺度:景观设计中注重生态功能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安市村庄道路景观现状调查研究
    4.1 西安市调查研究
        4.1.1 西安市生态环境背景
        4.1.2 西安市降雨分布特征
        4.1.3 西安市土壤结构特征
        4.1.4 西安市河流水系概况
        4.1.5 西安市雨水径流水质
    4.2 西安市村庄道路调查研究
        4.2.1 西安市村庄道路类型
        4.2.2 西安市村庄道路等级
        4.2.3 西安市村庄道路结构
    4.3 西安市村庄道路现状问题解析
        4.3.1 村庄道路建设引起的生态问题
        4.3.2 村庄道路建设引起的景观问题
        4.3.3 村庄道路绿化管护不到位问题
    4.4 西安市村庄道路低影响开发理念应用
        4.4.1 低影响开发理念应用必要性
        4.4.2 低影响开发理念应用可行性
    4.5 西安市村庄道路LID技术措施遴选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安市村庄道路生态景观规划策略
    5.1 道路景观规划模式构建
        5.1.1 道路功能层面景观模式
        5.1.2 路域环境层面景观模式
        5.1.3 植物种植层面景观模式
    5.2 道路建设中生态影响的消减对策
        5.2.1 生态设计层面
        5.2.2 生态恢复层面
        5.2.3 生态补偿层面
    5.3 明确理解区域周围生态文化背景
    5.4 基于区域生态格局约束道路网络
        5.4.1 路网对景观生态格局功能的影响
        5.4.2 基于生态保护村庄路网布局策略
        5.4.3 协调道路与自然环境的生态策略
    5.5 道路设施搭建雨水自然处理系统
        5.5.1 自然雨水处理系统规划策略
        5.5.2 山地型村庄道路雨水处理系统规划策略
        5.5.3 河谷型村庄道路雨水处理系统规划策略
        5.5.4 平原型村庄道路雨水处理系统规划策略
    5.6 生态道路设计降低环境负面影响
        5.6.1 路基生态设计
        5.6.2 路面生态设计
        5.6.3 路肩生态设计
        5.6.4 边坡生态设计
        5.6.5 广场生态设计
        5.6.6 动物保护措施
    5.7 适宜植物选配营造道路绿地景观
        5.7.1 植物在道路景观中的作用
        5.7.2 植物种类综合比选
        5.7.3 植物的选择与配置
    5.8 道路小品设施及其生态技术支撑
        5.8.1 道路小品设施
        5.8.2 生态技术使用
    5.9 相关管理机制配套及规定的补充
        5.9.1 施工过程保护生态
        5.9.2 运营期间注重生态
        5.9.3 控制道路交通影响
        5.9.4 道路文化传承
        5.9.5 公众参与机制
        5.9.6 政策管理规定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以周至县集贤镇殿镇村为例实证研究
    6.1 集贤镇殿镇村基础调查研究
    6.2 殿镇村村庄道路景观现状
        6.2.1 村庄生态区位
        6.2.2 村庄道路断面形式现状
        6.2.3 道路广场及停车场现状
        6.2.4 低影响开发理念运用情况
        6.2.5 植物应用情况及使用频率
        6.2.6 道路附属设施现状
        6.2.7 道路景观存在问题分析
    6.3 殿镇村道路生态景观规划
        6.3.1 道路断面结构优化
        6.3.2 硬质铺装材质改善
        6.3.3 道路景观绿化提升
        6.3.4 附属设施景观生态化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论文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纳米SiO2和碳纳米管对粉煤灰地聚合物的改性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立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粉煤灰地聚合物概述
        1.2.2 纳米材料在地聚合物中的研究现状
        1.2.3 地聚合物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及主要技术性能
        2.1.1 粉煤灰
        2.1.2 粒化高炉矿渣
        2.1.3 纳米材料
        2.1.4 复合碱激发剂
        2.1.5 试验用砂和水
        2.1.6 其他化学试剂
    2.2 掺纳米材料粉煤灰地聚合物的制备
        2.2.1 纳米材料的分散
        2.2.2 地聚合物材料的制备
        2.2.3 粉煤灰地聚合物净浆试验配合比
        2.2.4 粉煤灰地聚合物砂浆试验配合比
    2.3 测试方法及试验仪器
        2.3.1 流动度
        2.3.2 凝结时间
        2.3.3 力学性能
        2.3.4 抗裂性
        2.3.5 耐久性
        2.3.6 微观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纳米SiO_2对粉煤灰地聚合物的性能影响研究
    3.1 流动度
    3.2 凝结时间
    3.3 力学性能
        3.3.1 抗折强度
        3.3.2 抗压强度
    3.4 抗裂性能
    3.5 耐久性能
        3.5.1 耐化学侵蚀性能
        3.5.2 泛碱程度
        3.5.3 耐磨性能
        3.5.4 碳化性能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碳纳米管对粉煤灰地聚合物的性能影响研究
    4.1 流动度
    4.2 凝结时间
    4.3 力学性能
        4.3.1 抗折强度
        4.3.2 抗压强度
    4.4 抗裂性能
    4.5 耐久性能
        4.5.1 耐化学侵蚀性能
        4.5.2 泛碱程度
        4.5.3 耐磨性能
        4.5.4 碳化性能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纳米SiO_2和碳纳米管改性粉煤灰地聚合物的机理研究
    5.1 掺纳米材料粉煤灰地聚合物物相组成分析
        5.1.1 掺纳米SiO_2粉煤灰地聚合物XRD分析
        5.1.2 掺碳纳米管粉煤灰地聚合物XRD分析
    5.2 掺纳米材料粉煤灰地聚合物红外光谱分析
        5.2.1 掺纳米SiO_2粉煤灰地聚合物FTIR分析
        5.2.2 掺碳纳米管粉煤灰地聚合物FTIR分析
    5.3 掺纳米材料粉煤灰地聚合物微观形貌和元素分布分析
        5.3.1 掺纳米SiO_2粉煤灰地聚合物SEM-EDS分析
        5.3.2 掺碳纳米管粉煤灰地聚合物SEM-EDS分析
    5.4 纳米材料对粉煤灰地聚合物的改性机理
        5.4.1 纳米SiO_2对粉煤灰地聚合物的改性机理
        5.4.2 碳纳米管对粉煤灰地聚合物的改性机理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四、矿渣在道路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环境友好型绿色道路研究进展与展望[J]. 王海成,金娇,刘帅,高玉超,李锐,冯明珠,熊剑平,LIUPengfei.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7)
  • [2]粉煤灰-矿渣地聚合物的露天矿山运输道路筑路工艺[D]. 赵兆龙.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改性铁尾砂混合料于道路基层中的应用研究[D]. 丁玉江. 安徽工业大学, 2020(07)
  • [4]矿山公园建设中矿石废料再利用研究 ——以灵宝市矿山示范区为例[D]. 支少层.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钢渣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中的应用研究[D]. 许博.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6]玻璃颗粒对粉煤灰地聚合物砂浆性能影响研究[D]. 尚梦姣.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7]碱激发材料固化细铁尾矿砂路面基层强度特性与耐久性研究[D]. 张智.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7)
  • [8]季冻区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动力特性及变形特征研究[D]. 张仰鹏. 吉林大学, 2019(06)
  • [9]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西安市村庄道路景观规划策略研究[D]. 陈延艺. 长安大学, 2019(01)
  • [10]纳米SiO2和碳纳米管对粉煤灰地聚合物的改性作用研究[D]. 刘帅. 长沙理工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矿渣在道路上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