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肢体缺血性肌肉挛缩模型的建立

大鼠肢体缺血性肌肉挛缩模型的建立

一、大鼠肢体缺血性肌挛缩模型的建立(论文文献综述)

朱稷兴[1](2010)在《锁骨下动脉损伤不同时间再通血对周围神经及肌肉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上肢动脉高位损伤后,由于肩关节网等上肢侧支循环不能发挥有效的供血作用,使上肢呈不全缺血的表现,如上肢苍白、疼痛、麻木、脉搏完全消失。临床上可以见到,锁骨下动脉高位损伤,前臂可出现温度降低,肌力减弱,耐力降低,肌肉可出现部分坏死,渐进性纤维化等缺血表现,上肢周围神经也可呈现缺血及损伤的表现。目前我们已经对完全缺血以及再灌注损伤后,周围神经、肌肉的病理变化过程取得了深入的了解,但是神经和肌肉在部分缺血环境中的病理变化过程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所以我们根据大鼠与人上肢神经、血管结构的相似性建立上肢不全缺血模型。观察不同时间段再通血后的变化,通过对周围神经的神经电生理检查,了解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周围神经的影响;通过对上肢热辐射缩足反射潜伏期的测定,了解上肢部分缺血后感觉神经的变化;取材后,通过对肌肉有氧及无氧代谢酶学的检测,了解肌肉缺血的程度及代谢水平;通过对肌肉的组织形态学观察,了解肌肉变性纤维化的程度,通过对乙酰胆碱酯酶测测定了解运动终板功能的变化。通过以上研究,探讨上肢动脉高位损伤后周围神经及肌肉损伤的病理过程,对临床上手术时机的选择以及对患者预后的评估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方法:⑴材料:①实验动物: SD大鼠(河北医科大学动物实验室提供)30只,清洁级,雌雄不限,体重250-300g。②器材:VIKINGQUEST型肌电仪,BME-410C型热痛刺激仪(光源为12 V/35 W卤素灯)。⑵方法:a试验动物的处理:随机分为6组,每组5只,分别标记为ABCDEF组。AB组为对照组,CDEF组为实验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大鼠腹腔麻醉后,于左侧锁骨下做切口,暴露锁骨下动脉第2段,对大鼠周围神经及肌肉作电生理检查、生化酶学检测和组织形态学观察。B组为假手术组,同法暴露锁骨下动脉第2段,在神经与动脉间放置血管夹,30小时后对大鼠周围神经及肌肉作电生理检查、生化酶学检测和组织形态学观察,CDEF组分别阻断锁骨下动脉第2段6、12、18、24小时后再通,后分别对各组大鼠周围神经及肌肉作电生理检查、生化酶学检测和组织形态学观察。b对每组大鼠周围神经及肌肉作电生理检查、生化酶学检测和组织形态学观察前行热辐射缩足反射潜伏期的测定。⑶指标检测:a.用VIKINGQUEST型肌电仪(三院肌电图室提供),用不同强度电流,波宽0.2mS的单个方波脉冲刺激自锁骨下至肘部长度2cm正中神经,记录潜伏期、最大运动诱发电位的波幅。b应用BME-410C型热痛刺激仪(光源为12 V/35 W卤素灯)测定热辐射缩足反射潜伏期。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作为统计数值。c生化酶学检测:用生化法检测肌肉组织中Na+-k+ATPase的浓度,以了解肌肉组织缺血的程度及有氧、无氧代谢的水平。用生化法检测肌肉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的浓度,以了解是否存在运动终板的改变。d组织组织形态学观察:①肌肉标本采用HE法,在40倍视野下观察视野肌细胞的排列、形态、着色、肿胀、坏死以及肌细胞间白细胞的浸润等;②肌肉标本采用MASSON染色法,在40倍视野下观察视野内肌肉组织中纤维化的程度以及纤维组织的增生程度等。e.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1.5作统计处理,对潜伏期、最大诱发肌电位的波幅、热辐射缩足反射潜伏期、Na+-k+ATPase的浓度、乙酰胆碱酯酶的浓度,的相应指标作单因素方差分析,有显着性差异者进行两两比较。结果:1 .AB两组大鼠各项指标均未见明显差异,可以排除手术操作及血管夹对神经的影响。2 .神经电生理结果:C组与对照组的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未见明显差异,DE组两组之间神经传导速度未见明显差异,而DE两组神经传导速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F组神经传导速度低于ABC组和DE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12小时及12小时以后再通的各组大鼠神经传导速度逐渐降低。DEF组各组之间最大运动诱发电位的波幅未见明显差异,而明显低于对照组及C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12小时再通的各组大鼠最大运动诱发电位的波幅降低,以后呈稳定趋势。3.热辐射缩足反射潜伏期:ABCD组各组之间热辐射缩足反射潜伏期未见明显差异。18小时开始延长,E组于前四组结果相比明显延长,并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24小时结果明显长于E组和ABCD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自E组开始大鼠前足的感觉较正常组迟钝。4. Na+-k+ATPase浓度:ABCDE组各组之间Na+-k+ ATPase的浓度未见明显差异,F组结果较前五组有明显下降,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肌肉曾出现过能量代谢的障碍,并在18小时内呈可逆性改变。5.乙酰胆碱酯酶浓度:各组之间乙酰胆碱酯酶浓度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说明运动终板在数量及功能上没有明显的改变。6.肌肉染色结果:HE染色肌肉组织均呈现正常形态,着色亦未见明显差异,并未观察到肌肉组织的坏死,萎缩的病理变化。MASSON染色肌肉组织均呈现正常形态。结论:1.锁骨下动脉损伤后再通时间对神经传导速度及最大运动诱发电位的波幅有明显影响,超过12小时后,30天后测量会有明显降低,并且神经传导速度呈进行性降低趋势。2.锁骨下动脉损伤后再通时间对感觉神经有影响,12小时内再通前足感觉在30天内可恢复正常,18及24小时再通,前足感觉迟钝30天内不能回复正常。3.锁骨下动脉损伤对前臂肌肉出现能量代谢有影响,缺血时间超过24小时,Na+-k+ATPase浓度降低在30天内不能回复到正常。4.大鼠上肢在阻断锁骨下动脉后再通时间在24小时以内,运动终板的功能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苏庆军,陈德松,方有生,曲铁兵,王志为,海涌[2](2008)在《不同时期治疗缺血性肌挛缩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大鼠肢体缺血性肌挛缩不同时期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建立大鼠肢体缺血性肌挛缩的模型。分别在即刻、8小时、24小时、3天、1周、2周和4周进行筋膜切开减压,松解神经、肌肉,恢复各自结构的独立性,术后第8周测定腓深神经的潜伏期和诱发肌电位的波幅,腓深神经和胫前肌作组织学检查,测量腓深神经横断面单位面积内有髓轴突截面积之和。结果:腓深神经潜伏期随手术延迟而延长,诱发肌电位的波幅随手术延迟而降低,有髓轴突截面积随手术延迟而减少。组织学检查肌纤维排列紊乱,肌纤维变性和纤维化,手术愈早,上述变化愈轻;手术愈早,有髓纤维排列愈紧密,着色重,愈接近正常。结论:急性期和/或早期减压松解治疗大鼠肢体缺血性肌挛缩是必要和有效的,手术越早,疗效越好。为临床早期减压松解治疗缺血性肌挛缩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室依据。

于惠[3](2008)在《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NDLIP)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后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三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I/R)组、早期心肌缺血预适应(EMIP)组和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NDLIP)组。NDLIP组连续3天经历左后肢缺血预适应。第4天,各组动物均经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EMIP组于缺血前行心肌缺血预适应。连续监测心电图变化,检测心肌梗死范围,测定再灌末心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SH-PX)、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提取心肌组织总RNA,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观察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大鼠心肌Mn-SOD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①与I/R组(0.488±0.093 mV)比较,EMIP和NDLIP均能显着降低缺血30min后ST-段的抬高幅度(0.368±0.066 mV和0.335±0.078 mV,P<0.01和P<0.01)。I/R组室性早搏(VPC)出现时间早(5.60±1.64 min),持续时间长(11.47±2.51 min),EMIP和NDLIP均能显着推迟室性早搏出现时间(12.03±1.87和7.62±0.67 min,P<0.01和P<0.01),显着缩短持续时间(5.13±2.18和7.01±1.97 min,P<0.01和P<0.01),降低室速(VT)、室颤(VF)发生率。②I/R组心肌梗死面积大(65.36±19.48 mg),梗死区与危险区比值(IS/AAR)高(30.2±8.2%)。与I/R组比较,EMIP和NDLIP组梗死面积显着减小(38.01±11.07和42.09±16.21 mg,P<0.01和P<0.01),IS/AAR值明显降低(19.0±5.9%和21.4±9.4%,P<0.05和P<0.05)。③与I/R组总SOD(143.19±18.28 U/mgprot)和Mn-SOD(44.63±11.52 U/mgprot)比较,EMIP和NDLIP组总SOD活性显着升高(162.26±6.41和158.71±12.98U/mgprot,P<0.05和P<0.05),Mn-SOD活性显着升高(76.49±17.57和76.80±2.62 U/mgprot,P<0.01和P<0.01);与I/R组(76.70±6.37)比较,EMIP和NDLIP均能显着提高再灌末GSH-PX活性(90.62±9.80和93.55±8.30,P<0.01和P<0.01);与I/R组(89.18±10.95 U/gprot)比较,NDLIP能显着降低再灌末XOD活性(75.15±7.15 U/gprot,P<0.01);与I/R组(1.99±0.15 nmol/mgprot)比较,EMIP和NDLIP均能显着降低再灌末MDA含量(1.79±0.18和1.66±0.12 nmol/mgprot,P<0.05和P<0.01)。所有这些氧化-抗氧化物质指标,EMIP和NDLIP组间差异无显着性。④RT-PCR结果显示,与I/R组比较,EMIP和NDLIP组Mn-SOD mRNA表达显着增加(n=6,P<0.05和P<0.01),EMIP组与NDLIP组之间无显着差异。结论:NDLIP使ST-段抬高幅度降低,室早出现时间推迟,持续时间缩短,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心肌梗死范围缩小,再灌注末总SOD、Mn-SOD、GSH-PX活性升高,XOD活性降低,MDA含量减少,Mn-SOD mRNA表达升高。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的氧化损伤,NDLIP具有与EMIP程度相当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增强心肌抗氧化能力有关。

李荣[4](2007)在《延胡索碱及延胡索复方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当今,冠心病已成为人类三大死亡原因之一,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冠心病的基本病理生理就是心肌缺血,要挽救缺血心肌就必须及时、有效地恢复缺血心肌的再灌注。但是缺血心肌在恢复血流灌注后,往往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iury,IRI)。如何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已成为心脏病学基础应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1986年Murry等发现缺血预处理可减轻IRI,但由于缺血预处理本身是一种损伤性因素,很难在临床推广应用,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药物作为药物预处理手段防治IRI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988年,美国着名的CAST试验结果表明:抗心律失常药物有潜在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危险性。这种危险性给发展中药预处理防治IRI,特别是抗再灌注心律失常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近来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研究中,特别是在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和抗心律失常方面,许多复方都选用了延胡索。延胡索是一种活血化瘀中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增加冠脉流量、扩张血管、改善心肌营养性血流量及抗心律失常等作用。但是应用延胡索碱预处理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及运用延胡索复方桃仁红花煎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却未见报道。本课题即打算在此领域作些有益的探索。实验研究【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比较药物预处理与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效果,评价延胡索碱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药理作用机制。【方法与内容】采用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缺血预处理组、延胡索碱低、中、高剂量组。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运用膜片钳技术、流式细胞仪技术、免疫组化、电镜酶细胞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从整体、细胞乃至分子基因水平探讨延胡索碱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药理作用机制。实验共分为六个部分。实验一:观察延胡索碱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实验二:观察延胡索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实验三:观察延胡索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Ca2+-ATPase及Na+-K+-ATPase活性的影响。实验四:观察延胡索碱预处理对单个心肌细胞膜上L-型钙通道动力学的影响。实验五:观察延胡索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的影响。实验六:观察延胡索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梗死范围的影响。【结果】1.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延胡索碱中、高剂量组的室速(VT)和室颤(VF)的发生率显着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延胡索碱低剂量组上述指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延胡索碱中、高剂量组的VT和VF的发生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对室性早博(VPB)发生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心律失常发生时间比较:延胡索碱低、中、高剂量组的心律失常出现时间明显推迟、持续时间明显缩短,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延胡索碱预处理虽也能推迟心律失常出现时间、缩短心律失常持续时间,但作用较之减弱(P<0.01)。3.ST段抬高程度比较:在心肌缺血30min,再灌注20min和60min时间点时,假手术组ST段抬高程度无明显改变,模型组ST段则明显抬高;与模型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预处理各剂量组ST段抬高幅度虽有所降低,但差异无显着性(P>0.05)。心率变化比较:与模型组比较,延胡索碱低、中、高剂量组,以及缺血预处理组均能明显减慢心率,差异有显着性(P<0.01);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延胡索低、中剂量组减慢心率的作用较之减弱(P<0.01),延胡索碱高剂量组则较之增强(P<0.05)。4.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结果:假手术组心肌仅偶见细胞凋亡发生,模型组可见大量胞核呈深浅不一棕褐色的凋亡心肌细胞,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中、低剂量组凋亡心肌细胞和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均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1);而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剂量组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5.心肌细胞bcl-2基因蛋白表达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抑凋亡基因bcl-2在缺血再灌注后表达明显减少,心肌细胞bcl-2蛋白阳性表达指数(PEI)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1);缺血预处理及用药后bcl-2表达增高,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中、低剂量组bcl-2蛋白阳性表达指数(PEI)均较模型组组明显增高(P<0.05)。而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剂量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6.心肌细胞Fas基因蛋白表达变化:假手术组极少数心肌细胞Fas基因蛋白表达阳性;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后Fas基因蛋白表达明显加强,心肌细胞Fas蛋白阳性表达指数(PEI)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中、低剂量组Fas蛋白阳性表达指数(PEI)均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而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剂量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7.心肌细胞Na+,K+-ATP酶活力分析: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肌细胞Na+,K+-ATP酶活力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除低剂量组(P>0.05)外,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中、高剂量组的心肌细胞Na+-K+-ATP酶活力都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延胡索碱中、高剂量组心肌细胞Na+-K+-ATP酶活力差异无显着性(P>0.05)。8.心肌细胞Ca2+-ATP酶活力分析: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肌细胞Ca2+-ATP酶活力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除低、中剂量组(P>0.05)外,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剂量组的心肌细胞Ca2+-ATP酶活力都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延胡索碱高剂量组心肌细胞Ca2+-ATP酶活力差异无显着性(P>0.05)。9.单个心肌细胞膜上L-型钙通道动力学变化(1)L-型钙离子通道平均开放概率比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L-型钙离子通道平均开放概率明显提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中、低剂量组心肌细胞的L-型钙离子通道平均开放概率明显降低(P<0.01);而且缺血预处理组与延胡索碱高、中、低剂量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L-型钙离子通道平均开放时间比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细胞L-型钙离子通道平均开放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模型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中、低剂量组平均开放时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3)L-型钙离子通道平均电流幅值比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平均电流幅值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延胡索碱低、中剂量组可减弱L-型钙通道平均电流幅度值(P<0.05),但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剂量组反而增强L-型钙通道电流幅度值(P<0.05)。10.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比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细胞内平均钙离子荧光强度明显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与延胡索碱高、中、低剂量组平均钙离子荧光强度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缺血预处理与延胡索碱高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心肌缺血、梗死面积比较(1)心肌缺血面积比较:与模型组比较,除低剂量组(P>0.05)外,其余各组心肌缺血面积均有减少(P<0.01或P<0.05);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除低剂量组(P<0.05)外,延胡索碱高、中剂量组心肌缺血面积与其相当,差异无显着性(P>0.05)。(2)心肌梗死面积比较:与模型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中、低剂量组梗死面积均缩小(P<0.05);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除低剂量组(P<0.01)外,延胡索碱高、中剂量组心肌梗死面积与其相当,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1.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而言,延胡索碱预处理不仅可推迟其出现时间,缩短其持续时间,而且还可降低室速(VT)和室颤(VF)的发生率,减慢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率的增快。说明延胡索碱预处理具有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2.延胡索碱预处理可通过上调缺血再灌注心肌抑凋亡基因bcl-2的蛋白表达和下调促凋亡基因Fas的蛋白表达,从而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保护心肌细胞免受缺血及缺血再灌注的损伤,从而保护心脏功能,具有类似于缺血预处理的内源性抗凋亡保护机制。3.延胡索碱预处理能显着提高心肌细胞Na+-K+-ATPase、Ca2+-ATPase活性,通过肌浆网Ca2+-ATP酶(肌浆网钙泵)、Na+-Ca2+交换体系、肌膜Ca2+-ATPas等途径将细胞内Ca2+运出细胞外,从而减轻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和钙超载,起到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4.延胡索碱预处理可降低心肌细胞膜上L-型钙通道平均开放概率,并显着减弱心肌细胞膜上L-型钙通道平均电流幅度值,从而阻断心肌细胞膜L-型钙通道开放,减少“外钙内流”、“内钙释放”,降低心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的浓度,避免了细胞内钙离子超载,发挥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5.延胡索碱预处理与经典缺血预处理一样,可显着缩小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的心肌梗死面积,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有保护作用。临床研究【目的】观察延胡索复方桃仁红花煎对冠心病频发室性早博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与内容】采用前瞻性试验性设计方案。遵循随机、对照、单盲原则进行研究。将60例冠心病频发室性早博患者按为1∶1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冠心病西医基础治疗加上延胡索复方桃仁红花煎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单纯西医基础治疗,不用中医中药治疗。通过观察治疗前后室性早博次数的变化以及中医证候、症状的改变,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二者间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室性早搏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85%,对照组7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的疗效相当。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h室性早博次数的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h室性早博次数差值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70%,经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疗效比较:试验组心悸中医症状总有效率为89.7%,对照组为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胸闷中医症状总有效率为76.9%%,对照组为45.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中医症状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临床小样本观察,我们发现西医基础治疗结合中药延胡索复方(桃仁红花煎)治疗,在减少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次数方面与单纯西药治疗疗效相当;但是在改善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的中医证候及中医症状特别是心悸、胸闷等方面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而且副作用少,没发现有任何致心律失常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结语1.延胡索碱预处理不仅可推迟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出现时间,缩短其持续时间,而且还可降低室速(VT)和室颤(VF)的发生率,减慢大鼠再灌注损伤后心率的增快。说明延胡索碱预处理有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2.延胡索碱预处理可通过上调缺血再灌注心肌抑凋亡基因bcl-2的蛋白表达和下调促凋亡基因Fas的蛋白表达,从而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保护心肌细胞免受缺血及缺血再灌注的损伤,具有类似于缺血预处理的内源性抗凋亡保护机制。3.延胡索碱预处理能显着提高心肌细胞Na+-K+-ATPase、Ca2+-ATPase活性,通过肌浆网Ca2+-ATP酶(肌浆网钙泵)、Na+-Ca2+交换体系、肌膜Ca2+-ATPas等途径将细胞内Ca2+运出细胞外,从而减轻心肌细胞内钙浓度和钙超载,起到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4.延胡索碱预处理可降低心肌细胞膜上L-型钙通道平均开放概率和平均电流幅值,从而阻断心肌细胞膜L-型钙通道,减少“外钙内流”、“内钙释放”,降低心肌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避免了细胞内钙离子超载,起到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5.延胡索碱预处理与经典缺血预处理一样,可显着缩小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心肌梗死面积,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有保护作用。6.通过临床观察,我们发现西医基础治疗结合延胡索复方(桃仁红花煎)治疗,在减少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次数、抗冠心病心律失常方面与单纯西药治疗疗效相当;但是在改善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的中医证候及中医症状特别是心悸、胸闷等方面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而且副作用少,没发现有任何致心律失常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苏庆军,陈德松,方有生,曲铁兵,潘江,王庆一,李之芳[5](2003)在《大鼠肢体缺血性肌挛缩模型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 我们用止血带在膝关节上阻断肢体血循环方法建立大鼠肢体缺血性挛缩(IC)的实验模型,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1.大鼠肢体IC模型的建立:SD大鼠80只,体重220-250g,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20只。A组为正常对照,B、C、D组分别为缺血4h、6h、8h后恢复供血。将B、C、D三组大鼠腹腔麻醉后,用扁平的橡皮筋在右后肢膝关节上阻断血流,同时用MedasonicsⅡ型多普勒超声听诊器监测腘动

钱哲[6](2020)在《“肝脾同治”理论指导下芍药甘草汤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优势,中医理论在治疗过程中也不断发展。通过相关文献查阅后发现部分从“肝”、“脾”论治膝骨性关节炎的理论、为“肝脾同治”理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奠定基础。本研究通过梳理“肝脾同治”理论,阐述其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可行性,并以此作为理论基础将传统实验方法与生物信息学技术相结合,完成理论构建、实验验证、网络数据库挖掘、科学组方等一系列研究。方法:1.通过对经典方剂的筛选选择“肝脾同治”经典方——芍药甘草汤为例展开研究。2.从ETCM数据库搜索芍药甘草汤成分和靶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和分析网络,用DAVID对靶点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对化合物及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实验验证;综合上述结果分析芍药甘草汤治疗OA大鼠模型的多成分、多靶标的治疗机制,为“肝脾同治”理论组方奠定基础。3.建立IL-1β诱导大鼠软骨细胞炎症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及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PTDC组。MTT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软骨细胞活力的影响,ELISA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软骨细胞上清液IL-6、IL-10含量影响,WB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软骨细胞中MMP13、ADAMTS-5、IL-6蛋白表达影响;WB检测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软骨细胞NF-κB相关通路的影响。4.ACLT法建立大鼠KOA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芍药甘草汤组及芍药甘草汤+PTDC组。光学显微镜进行病理学观察芍药甘草汤对大鼠KOA模型的影响,ELISA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对KOA大鼠IL-6、IL-1β、TNF-α、SOD、MDA含量影响,WB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对KOA大鼠MMP13、ADAMTS-5、IL-6蛋白表达影响,WB检测芍药甘草汤对KOA大鼠NF-κB相关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5.ACLT法建立大鼠KOA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芍药甘草汤组。运用代谢组学方法对大鼠OA模型血清进行分析,输出结果进行差异物筛选及KEGG分析。6.从ETCM数据库搜索“肝脾同治”组方成分归经和靶标,用Cytoscαpe软件构建和分析网络,用DAVID对靶点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综合上述结果分析“肝脾同治”组方治疗KOA大鼠模型的多成分、多靶标的治疗机制,完成“肝脾同治”理论指导下治疗KOA方剂组成。结果:1.芍药甘草汤潜在靶点中的32个与KOA疾病基因共表达,重要靶点主要富集在25条信号通路上,其中9条与KOA高度相关。11个化合物与14个靶点完成分子对接,通过ECTM数据库检索到含有这11个化合物的中药28味,初步完成“肝脾同治”组方数据库的构建。2.MTT结果显示:炎症因子IL-1β(10 ng/ml)72小时内对软骨细胞无毒性作用,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软骨细胞不具有细胞毒性,与未经治疗时相比芍药甘草汤2.5g/kg含药血清提高软骨细胞活性,在加入10%芍药甘草汤2.5g/kg含药血清后软骨细胞活力没有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出现显着差异。ELISA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IL-6含量显着升高、IL-10含量显着降低;与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IL-6含量显着降低、IL-10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PTDC组IL-6含量显着降低、IL-10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相比,其IL-6含量显着升高、IL-10含量显着降低(P<0.05)。WB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MMP-13、ADAMTS-5和IL-6蛋白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MMP-13、ADAMTS-5和IL-6蛋白表达(P<0.05)。软骨细胞中总IκBα的表达没有因为IL-1β的加入而增加,但IκBα磷酸化程度(p-IκBα)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干组p-IκBα的浓度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PTDC组p-IκBα含量降低(P<0.05);与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组相比,p-IκBα含量升高(P<0.05)。3.病理学结果及评分显示芍药甘草汤通过抑制软骨基质及软骨表面退化改善KOA大鼠软骨退变。ELISA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IL-6、IL-1β、TNF-α含量显着升高(P<0.01),SOD含量降低、MDA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组IL-6、IL-1β、TNF-α含量显着下降(P<0.01),SOD含量升高、MDA含量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PDTC组IL-6、IL-1β、TNF-α含量显着降低(P<0.01)、SOD含量升高、MDA含量降低(P<0.05),但与芍药甘草汤组相比,其IL-6、IL-1β、TNF-α含量显着升高(P<0.05),SOD含量显着降低、MDA含量显着升高(P<0.05)。WB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大鼠OA模型MMP-13、ADAMTS-5和IL-6蛋白显着升高(P<0.05),而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组MMP-13、ADAMTS-5和IL-6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5)。大鼠滑膜中总IκBαα的表达没有变化,IκBα磷酸化程度(p-IκBα)显着升高(P<0.05),予芍药甘草汤干预后p-IκBα的浓度下降(P<0.05)。模型组相比,芍药甘草汤+PDTC组p-IκBα含量降低(P<0.05),与芍药甘草汤组相比其p-IκBα含量升高(P<0.05)。4.差异物筛选显示:在阳离子模式下,芍药甘草汤组vs.模型组共筛选到380个上调表达的代谢物及314个下调表达的代谢物,模型组vs.正常组共筛选到484个上调表达的代谢物及270个下调表达的代谢物;在阴离子模式下,芍药甘草汤组vs.模型组共筛选到507个上调表达的代谢物及个158下调表达的代谢物,模型组vs.正常组共筛选到351个上调表达的代谢物及327个下调表达的代谢物。KEGG差异代谢物富集分析:在阳离子模式下,芍药甘草汤组vs.模型组差异代谢物显着富集在4条代谢通路中,模型组vs.正常组差异代谢物显着富集在7条代谢通路中,;在阴离子模式下,芍药甘草汤组vs.模型组差异代谢物显着富集在4条代谢通路中,模型组vs.正常组差异代谢物显着富集在4条代谢通路中。5.“肝脾同治”组方中的中药大多归肝经、脾经、胃经,其潜在靶点中的48个与KOA疾病基因共表达,重要靶点主要富集在26条信号通路上,其中13条与KOA高度相关。结论:1.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获取芍药甘草汤的关键靶蛋白进行KEGG分析后发现其KOA的治疗途径主要包括免疫、炎症、细胞凋亡、糖脂代谢等。2.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大鼠软骨细胞炎症模型具有抑制炎症作用,机制与其调控NF-κB相关信号通路有关。3.芍药甘草汤对KOA大鼠模型改善骨关节炎具有抑制炎症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NF-κB相关信号通路有关。4.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芍药甘草汤通过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及脂质代谢等途径改善大鼠OA模型。5.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获取“肝脾同治”组方的关键靶蛋白进行KEGG分析后发现其KOA的治疗途径主要包括免疫、炎症、细胞凋亡、糖脂代谢、血管生成及细胞自噬等。

张永红,王栋,花奇凯,张定伟,白龙滨,臧建成,朱跃良,李刚,秦泗河[7](2019)在《骨搬移治疗糖尿病足暨微循环重建跨学科研究与临床合作发展论坛会议纪要》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10月24—27日,"一带一路肢体畸形残疾手术治疗与康复辅具国际论坛"在着名的风筝之都山东潍坊医学院隆重召开,来自俄罗斯、埃及、日本、韩国、孟加拉国、印度等国内外代表300多人参加了本次会议。由中国骨科医师协会骨搬移糖尿病足学组于10月25日下午召开的首届"骨搬移治疗糖尿病足暨微循环重建跨学科研究与临床合作发展论坛"受到中外专家的高度关注。参加此次论坛的有150余位来自国内外各地的代表。与会专家就骨搬移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等缺血性

周桂谦[8](2019)在《CT灌注对Ilizarov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疗效评估研究的动物实验》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CT灌注对Ilizarov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疗效的价值,以及初步探究Ilizarov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疗效机制及最佳搬移时间。方法:随机将40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A组、B组、C组。A组为糖尿病足外固定架骨搬移术组,共18只(将18只兔分为3个小组,每组6只);B组4只:糖尿病足不做任何处理组。C组18只:正常缺血足外固定架骨搬移术组(其中又将18只兔分为3个小组,每组6只)。第一步将A组、B组兔进行高脂高糖饲料喂养,随后对其进行血糖检测,以空腹血糖≥7.0mmol/L且出现胰岛素抵抗表现认定为T2DM造模成功。第二步将造模成功的T2DM兔(A组及B组)行手术结扎切除右侧股动脉全长及其所有分支。以临床表现为跛足或肌肉萎缩,且CT灌注值BV手术侧低于健侧,P<0.05认定为糖尿病足模型造模成功。C组同时间点行股动脉结扎切除术。第三步将A组和C组行骨搬移术,A组以及C组的3个小组搬移时间分别为2周、4周、6周,B组不行骨搬移术。待搬移结束骨窗初步愈合后拆除固定架。随后所有组行CT灌注扫描。扫描结束后,立即麻醉过量处死,取足底肌肉送病理检查。CT采集的图像通过西门子VPCT Body软件进行后处理得到灌注伪彩图,在足底肌群选取感兴趣区进行灌注参数的测量。自实验开始的第一天,随后每2周早上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体重和血糖,每4周早上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空腹血糖、胰岛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直至第16周结束。而在搬移期间每周检测搬移组及对照组(B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直至搬移过程结束。用Excel数据录入,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该实验的数据均为计量资料。体重、血糖、生化指标、胰岛素抵抗指数及VEGF值:各实验组小组之间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正态分布),非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CT灌注测量值及微血管密度:各实验组小组之间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术前及搬移术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正态分布),非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随着实验动物自高脂高糖喂养后,实验组的体重、空腹血糖、胰岛素及高密度脂蛋白略有上升,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上升幅度较大,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低密度脂蛋白自高脂高糖喂养始末其势态始终趋于平稳,与对照组亦无明显差异。至第12周造模成功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测得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均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两者之间有显着性差异。分别为34.29±9.30,5.47±1.92(t=-3.083,p=0.022)。实验组与对照组体重、胰岛素、低密度脂蛋白,两者之间无显着性差异。CT灌注结果显示糖尿病足搬移组与糖尿病足对照组BV值在搬移6周时具有统计学差异。糖尿病足搬移组与糖尿病足对照组在搬移4周及搬移6周时BF值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糖尿病足搬移组BV、BF术前与术后搬移6周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正常缺血足搬移组术前与术后搬移6周比较,BV、BF有显着性差异。糖尿病足搬移组术前与术后搬移6周MTT值比较无显着性差异。正常缺血足搬移组术前与搬移6周PMB比较有显着性差异。HE染色结果为糖尿病足搬移组三个搬移时间点足部微血管密度整体存在显着性差异(F=7.427,0.012)。糖尿病足搬移组在6周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搬移2周与搬移4周,6周与2周、6周与4周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足搬移组与糖尿病足对照组在6周时间点微血管密度相比较,两者具有显着性差异(T=3.154,P=0.003)。糖尿病足搬移组微血管密度术前与术后搬移6W相比较,两者有显着性差异(T=-2.906,P=0.044)。实验组血管内皮因子自搬移开始后便快速升高。搬移过程中,VEGF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值为190.85pg/ml,而对照组(B组)一直维持在相对一个低的水平,平均值为117.82 pg/ml。第2周与第6周搬移组与对照组比较,VEG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实验证实以高脂高糖饲料联合注射低剂量四氧嘧啶可成功建立T2DM兔模型,而在此基础上行股动脉结扎剔除术可建立模拟糖尿病足长期慢性缺血的动物模型。2.本实验发现骨搬移术后较术前血流量、血容量、毛细血管通透性均升高,平均通过时间未见明显变化。骨搬移6周血流量、血容量与骨搬移2周、4周相比较,未见明显变化。3.本实验发现骨搬移可促进足底肌群微血管增多。4.本实验证实骨搬移可刺激机体产生VEGF,并在搬移过程中呈持续高表达状态。

李刚[9](2015)在《基于“祛瘀生新”治则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干预显微外科术后组织修复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验研究部分第一部分祛瘀生新治则指导下复元活血汤方对大鼠离断股动脉显微吻合术后模型“血-脉-物”级联新生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祛瘀生新”治则治法理论及其代表方药复元活血汤在显微外科血管损伤修复术后治疗中的指导意义,评估其对血管损伤术后“血、脉、物”级联新生的有效性干预,挖掘该治则在本领域的内涵与外延。方法:9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制备大鼠股动脉离断吻合修复术模型,分别采取生理盐水、复元活血汤方、低分子右旋糖酐合罂粟碱、低右罂粟碱与复元活血汤方联合应用进行术后干预,24小时、3天、7天、15天时进行相应指标观测。从“瘀祛”后“生新血、脉、物”三角度评定术后组织新生修复疗效。应用四个时间点血流变、血清6-Keto-PGF10、TXB2含量测定评价血流状态的改变即“生新血”情况;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管组织中VEGF、Flk-1、A ng-1、Tiel mRNA,血管组织标本在光镜下形态学观察及扫描、透射电镜下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的观测,对血管修复新生即“生新脉”药物干预后结果进行评定;借助靶向肌肉组织匀浆SOD活力、MDA含量的测定评价肌肉组织及其微循环结构中相应的状态变化,即“生新物”级联新生情况。综合上述三方面对组织修复新生进行系统总结,从理论上解析“祛瘀生新”治则在显微外科的含义。结果:显微外科血管修复术后复元活血汤干预组大鼠血流变、血清6-Ket o-PGF10、TXB2含量方面与抗凝解痉西药对照组疗效相当,均显着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生新血”部分指标较西药组更为优异。复元活血汤组或中西药联用组在大鼠血管组织中VEGF. Flk-1、Ang-1、Tiel mRNA表达即“生新脉”方面整体显着优于两对照组(p<0.05),血管组织标本在光镜下形态学观察及扫描、透射电镜下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的观测方面也较对照组为优,联合用药组提示对于早期形态学及超微结构改变方面较单纯应用中药为优,电镜定量观测提示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后期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段靶向肌肉组织SOD活力、MDA含量应用中药与对照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评定中药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即“祛瘀生新”治则治法理论及其代表方药复元活血汤在大鼠显微外科血管吻合术后各级组织新生方面有正向干预作用,其在显微外科术后进一步疗效作用及该理论的治疗指导意义可通过临床研究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第二部分祛瘀生新治则指导下复元活血汤方干预大鼠坐骨神经吻合术后血-脉-物级联新生及神经修复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祛瘀生新”治则治法理论及其代表方药复元活血汤在显微外科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术后治疗中的指导意义,评估其对周围神经损伤术后“血、脉、物”级联新生及神经修复的有效性干预,同时挖掘该治则在本领域的内涵与外延。方法: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制备大鼠坐骨神经离断吻合修复术模型,分别采取生理盐水、复元活血汤方、甲钴胺进行术后灌胃给药干预,1周、4周、8周、12周时进行相应指标观测,从“瘀祛”后“生新血、脉、物”三角度评定术后组织新生修复疗效。通过相应时间点血清EPO,组织CD34、VEGF蛋白表达等方面,验证复元活血汤对显微外科术后血、脉新生的促进作用,即“祛瘀生新”法在周围神经术后微循环血管新生与改善神经再生环境的作用;借助荧光金逆行示踪,BDNF、Par-3、PO. S100等神经新生相关因子mRNA测定,NGF、胶原蛋白含量评估,再生神经光镜、电镜观测联合电生理、行为学分析和瘢痕评定等指标,探讨复元活血汤在“生新血、脉”基础上加速体内神经新生修复的作用;同时通过靶向肌肉形态、组织学变化分析该理论与周围神经损伤术后血管新生、神经再生、靶向肌肉新生“血-脉-物”级联新生的关联。结果:显微外科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术后复元活血汤干预组大鼠相应时段E PO、VEGF、CD34蛋白表达均显着优于两对照组(p<0.05),即“血、脉新生”指标为最优。复元活血汤组在荧光金逆行示踪,BDNF、Par-3, PO, S100mRNA表达测定方面与甲钴胺组疗效相当(p>0.05),均显着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在神经电生理、行为学分析等部分时段指标测定结果较甲钴胺组更为优异(p<0.05)。NGF、胶原蛋白含量评估,瘢痕评定三头肌湿质量等指标观测结果均提示各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应用中药各时段与对照两组比较疗效均相对更优。综合评定复元活血汤中药组疗效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与甲钴胺组相当,即“祛瘀生新”治则治法理论及其代表方药复元活血汤在大鼠显微外科周围神经修复术后各级组织新生方面有正向干预作用,其在显微外科术后进一步疗效作用及该理论的治疗指导意义可通过临床研究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临床研究部分第一部分祛瘀生新治则指导下辨证应用复元活血汤方干预断指再植术后成活及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目的:客观评价“祛瘀生新”治则治法理论及其代表方药复元活血汤在显微外科断指再植手术后治疗的指导意义,探讨其“血、脉、物”级联新生与断指再植术后早期成活、后期功能等方面的治疗作用,进一步从临床中揭示该治则在显微外科领域的内涵与外延。方法:将60例急诊行断指再植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完善各项相关检查并行再植手术后,两组在早期抗凝解痉药物基础上,治疗组患者全程口服复元活血汤作为术后核心治疗内容。通过早期各时段血流变、凝血四项测定及成活等级,综合评定早期成活情况。通过术后不同时间点随访,从X线检查、微循环指标观测及功能等级量化评分,对两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对比研究,评定验证“祛瘀生新”理论指导下复元活血汤方通过“血、脉、物”级联新生对于断指再植术后各阶段的治疗效果。借助断指再植临床试验研究进一步分析“祛瘀生新”治则在本领域的概念内涵。结果:术后复元活血汤治疗组早期各时段血流变、凝血四项指标、成活等级评定方面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即应用中药在早期“血、脉”新生基础上对再植手指成活各方面疗效更为优异。治疗组在术后随访X线观察、微循环指标观测及功能等级量化评分方面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即应用中药在后期“脉、物”级联新生基础上,对再植手指成活后各相关组织修复新生及功能改善方面疗效均较对照组为优。综合评定“祛瘀生新”治则治法理论及其代表方药复元活血汤对临床中显微外科断指再植术后各级组织新生疗效方面有正向干预意义。第二部分祛瘀生新治则指导下辨证应用复元活血汤方干预胫骨皮瓣游离移植术后成活及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目的:客观评价“祛瘀生新”治则治法理论及其代表方药复元活血汤,在显微外科复合组织瓣移植术后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探讨其“血、脉、物”级联新生与复合组织瓣移植术后早期成活、后期功能、各组织再生等方面的治疗作用,深层次揭示该治则在显微外科领域的内涵与外延。方法:将40例拟行胫骨皮瓣游离移植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患者。完善各项相关检查并行游离移植手术后,两组在早期抗凝解痉药物基础上,治疗组患者全程口服复元活血汤作为术后核心治疗内容。通过早期各时段血流变、凝血四项测定、组织瓣成活状态等级、供区植皮成活、血循等情况综合评定早期复合组织瓣成活及供区修复愈合情况。通过术后随访供受区骨质X线检查计量平分,双侧肢体血循、肌力、局部愈合情况,组织瓣血循、感觉、微循环定量指标观测及相应等级量化评分,对两组患者术后供受区组织修复新生情况进行对比研究。评定验证“祛瘀生新”理论指导下复元活血汤方通过“血、脉、物”级联新生对于胫骨皮瓣游离移植术后各阶段的治疗效果。借助胫骨皮瓣游离移植临床试验进一步分析“祛瘀生新”治则在本领域的概念内涵。结果:术后复元活血汤治疗组早期各时段血流变、凝血四项测定、皮瓣成活状态等级、供区植皮成活、血循等情况大部分计量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即应用中药在早期组织新生基础上对游离组织瓣成活方面、供区修复愈合方面疗效更为优异。治疗组在术后随访供受区骨质X线检查计量平分,双侧肢体血循、肌力、局部愈合情况,组织瓣血循、感觉、微循环等定量指标或等级量化评分指标方面大部分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即应用中药在后期“血、脉、物”级联新生基础上,对游离胫骨皮瓣移植术供受区各相关组织修复新生及功能改善方面疗效较对照组为优。综合评定“祛瘀生新”治则治法理论及其代表方药复元活血汤,对临床中显微外科组织瓣游离移植术后各级组织新生疗效方面有正向干预意义。

尚宪荣[10](2014)在《益气活血化瘀法治疗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补阳还五汤为基础方加减临床观察益气活血化瘀法对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中医病机,揭示益气活血化瘀法是防治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效方法。方法:1通过观察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的临床症状,对中医证候做出诊断;选择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气虚血瘀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随机将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气虚血瘀证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治疗包括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扩血管,抑制血小板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中药以补阳还五汤为基础方,根据病情随症加减。3分别观察再灌注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肢体疼痛感、肿胀感、麻木感;PPG波幅;血清学检测:乳酸脱氢酶(LDH)、肌酐(Cr);测定踝肱指数(ABI)。4对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1临床症状:分别对两组病人的疼痛,肿胀和麻木进行评分。在术后第一天,两组病人无统计学意义咿0.05),术后第三天,两组分值均达到高峰,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随后两组的峰值开始下降,术后第七天及第十四天,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疗效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2PPG波幅:两组治疗前PPG波行的最高峰值h对=1.45±0.67;h治=1.57±0.60。t=0.84;p>0.05;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4天足趾PPG波行的最高峰值:H对=2.51±0.60;H治=5.25±1.32。治疗前后比较:对照组t=7.56,p<0.01;治疗组t=13.91,p<0.01;治疗后两组比较t=10.34;p<0.0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生化检测:LDH(U/L)治疗组为255.7±95.2对照组398.3±105.2Cr(μmmol/L)治疗组为59.3±34.7对照组135.7±38.4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4ABI值:治疗组:治疗前ABI为0.4±0.22治疗后ABI为0.98±0.21;对照组治疗前为0.4±0.27,治疗后为0.88±0.31;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踝肱比比较t=-0.76,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踝肱比比较t=5.25,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踝肱比比较t=4.73,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踝肱比改变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踝肱比改变比较t=8.70,P<0.05,有统计学意义。5疗效:治疗组的有效率为100%,而对照组为92.30%;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P<0.05。结论:本组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中医证候以气虚血瘀证为主要症候;益气活血化瘀法可以改善肢体再灌注损伤患者的疼痛,肿胀等临床症状;可提高PPG波幅显示有效改善足趾微循环;可以降低血清LDH、Cr值显示对再灌注后肾功能起着保护作用;可以提高肢体再灌注损伤患者的ABI值显示有效改善肢体血流量。总之,益气活血化瘀法可以通过多靶点有效防治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

二、大鼠肢体缺血性肌挛缩模型的建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鼠肢体缺血性肌挛缩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锁骨下动脉损伤不同时间再通血对周围神经及肌肉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论文 锁骨下动脉损伤不同时间再通血对周围神经及肌肉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 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的形成病因、诊断及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不同时期治疗缺血性肌挛缩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分组
2 手术方法
3 观察与检测手段
    3.1 动物行为观察
    3.2 电生理学检测
    3.3 组织学检查
    3.4 统计学处理
4 结 果
    4.1 大鼠肢体活动的观察
    4.2 电生理学检测结果
    4.3 组织学检查结果
5 讨 论

(3)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实验一、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功能和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实验二、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氧化-抗氧化物质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实验三、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Mn-SOD mRNA表达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综述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及预适应对其防治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4)延胡索碱及延胡索复方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的进展
    第二节 心律失常的西医治疗进展
    第三节 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研治现状
    第四节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现状
    第五节 心肌缺血预处理和药物预处理的研究现状
    第六节 延胡索和延胡索碱的研究现状
    第七节 膜片钳技术简介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延胡索碱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延胡索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节 延胡索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钙泵及钠钾泵活性的影响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四节 延胡索碱预处理对心肌细胞膜L-型钙通道动力学的影响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五节 延胡索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六节 延胡索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梗塞范围的影响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三节 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四章 结语
第五章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肝脾同治”理论指导下芍药甘草汤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部分 膝骨性关节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1. 祖国医学对膝骨性关节炎病名的认识
    2. 祖国医学对膝骨性关节炎病机的认识
    3. 祖国医学对膝骨性关节炎治则的认识
        3.1 从筋论治
        3.2 从骨论治
        3.3 筋骨同治
    4. 祖国医学对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
        4.1 中医内治法
        4.2 中医外治法
    5. 生物信息学、中医药、膝骨性关节炎之间的关系
        5.1 生物信息学与中医药
        5.2 生物信息学与膝骨性关节炎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从“肝脾同治”论治膝骨性关节炎
    1. 中医理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研究现状
    2. 肝虚筋损是致病之本
    3. 少阳经失养是致病表现
    4. 脾土失养是致病关键
    5. “肝脾同治”治疗KOA
    6. “肝脾同治”为理论指导的KOA辨证论治
    7. 以“肝脾同治”为理论指导的方剂筛选
    8. 芍药甘草汤与KOA
    9.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析芍药甘草汤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分子机制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检索
        1.2 KOA相关疾病靶点检索
        1.3 基于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大鼠KOA模型“潜在靶蛋白”
        1.4 靶点网络构建和分析
        1.5 重要靶标的功能富集分析
        1.6 靶点-化合物分子对接验证研究
    2. 结果
        2.1 芍药甘草汤活性成分筛选与ADME分析
        2.2 膝骨性关节炎疾病基因获取
        2.3 基于蛋白质组学获取的大鼠KOA模型“潜在靶基因”
        2.4 网络获取KOA疾病基因与蛋白质组学分析获取潜在“靶基因”汇总分析
        2.5 芍药甘草汤有效化合物靶基与疾病基因汇总分析
        2.6 芍药甘草汤草药-靶点网络
        2.7 芍药甘草汤的靶点网络
        2.8 芍药甘草汤重要靶标干预的生物学过程
        2.9 分子对接实验验证芍药甘草汤有效成分与KOA靶基因的的空间匹配
    3. 讨论
        3.1 运用ETCM数据库进行数据检索的可行性
        3.2 通过网络数据库检索单味药有效成分与复方有效成分是否存在差异
        3.3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芍药甘草汤治疗KOA机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中药复方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及检索方式
        1.2 文献纳入标准
        1.3 文献筛选与信息提取
        1.4 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学评估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2.3 方剂中从“肝脾”论治的中药成分分析
        2.4 方剂中从“肝脾”论治的中药-归经网络
        2.5 文献纳入偏移情况分析
    3. Meta分析结果
        3.1 治疗总有效率
        3.2 治疗总有效率(调肝健脾药/总药含量)
        3.3 治疗总有效率(益肝健脾药/总药味数)
        3.4 VAS评分
        3.5 WOMAC评分
        3.6 安全性比较
        3.7 间接比较
        3.8 发表性偏倚
    4. 讨论
        4.1 本次系统评价的创新性和结果分析
        4.2 从“肝脾”论治KOA常用中药分析
        4.3 本次系统评价存在的局限性
        4.4 本次系统评价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芍药甘草汤治疗KOA的基础研究
    第一节 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大鼠软骨细胞模型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与细胞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芍药甘草汤制备方法
        2.2 含药血清制备
        2.3 大鼠软骨细胞培养
        2.4 指标检测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软骨细胞活力的影响
        3.2 ELISA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 β诱导软骨细胞上清液IL-6、IL-10含量影响
        3.3 WB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软骨细胞中MMP13、ADAMTS-5、IL-6蛋白表达影响
        3.4 WB检测芍药甘草汤含药血清对IL-1β诱导软骨细胞NF-κB相关通路的影响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芍药甘草汤治疗KOA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芍药甘草汤的制备方法
        2.2 膝骨性关节炎模型制备
        2.3 动物分组及给药
        2.4 指标检测
        3. 结果
        3.1 病理学观察芍药甘草汤大鼠KOA模型影响
        3.2 ELISA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对KOA大鼠IL-6、IL-1β、TNF-α含量影响
        3.3 ELISA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对KOA大鼠SOD、MDA含量影响
        3.4 WB法检测芍药甘草汤对KOA大鼠MMP13、ADAMTS-5、IL-6蛋白表达影响
        3.5 WB检测芍药甘草汤对KOA大鼠NF-κB相关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部分 芍药甘草汤作用于大鼠KOA模型代谢组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芍药甘草汤制备方法
        2.2 膝骨性关节炎模型制备
        2.3 动物分组及给药
        2.4 代谢产物检测及产物分析鉴定
    3. 结果
        3.1 差异代谢物筛选
        3.2 热力图展示
        3.3 KEGG通路富集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部分 “肝脾同治”方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机制的网络药理学探析
    1. 方法
        1.1“肝脾同治”建库相关数据收集
        1.2 靶点网络构建和分析
        1.3 重要靶标的功能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肝脾同治”组方中包含的化合物及对应靶点
        2.2 “肝脾同治”方的中药-归经网络
        2.3 “肝脾同治”组方草药-靶点网络
        2.4 “肝脾同治”方的靶点网络
        2.5 “肝脾同治”组方重要靶标干预的生物学过程
    3. 讨论
        3.1 “肝脾同治”组方草药成分分析
        3.2 基因网络药理学分析“肝脾同治”组方治疗KOA机制
        3.3 “肝脾同治”理论指导下的方剂组成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之处
    3. 问题与展望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骨搬移治疗糖尿病足暨微循环重建跨学科研究与临床合作发展论坛会议纪要(论文提纲范文)

1 启动多中心临床研究课题
2 促进多科室的合作、研究和实践
3 编写横向骨搬移治疗糖尿病足专家共识,加强国内的学术交流
4 促进骨搬移糖尿病足的国际学术交流
5 将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相结合,形成良性循环

(8)CT灌注对Ilizarov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疗效评估研究的动物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基于“祛瘀生新”治则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干预显微外科术后组织修复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中英文缩写一览表
引言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第一部分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1.3 主要实验试剂
        1.4 实验药品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动物模型制备
        2.3 干预药物制备
        2.4 给药剂量及方法
        2.5 观测指标及方法
        2.5.1 一般情况观察
        2.5.2 吻合血管手术显微镜下观察
        2.5.3 吻合血管光镜观察
        2.5.4 吻合血管透射及扫描电镜观察
        2.5.5 血管组织中VEGF、Flk-1、Ang-1、Tiel mRNA表达
        2.5.6 肌肉组织匀浆中SOD活力、MDA含量测定
        2.5.7 血液流变标本的采集检测和分析
        2.5.8 血清TXB_2,6-keto-PGF1_α含量测定
        2.6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一般情况观察结果
        3.2 吻合血管手术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3.3 血液流变学的检测结果
        3.4 血清TXB_2和6-keto-PGF1_α测定结果
        3.5 光镜观察结果
        3.6 电镜观察结果
        3.6.1 各组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3.6.2 各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3.7 组织中VEGF、Flk-1、Ang-1、Tiel mRNA表达结果
        3.8 肌肉组织中SOD活力测定结果
        3.9 肌肉组织中MDA含量测定结果
        4 讨论
        4.1 瘀”概念的阐述与中西医比较理解
        4.2 血管结构及显微外科血管修复与“瘀”关联性的探讨
        4.3 “祛瘀生新”理论源流与含义浅析
        4.4 各学科中医家对祛瘀生新治则应用的启迪及显微外科领域“生新”内涵的再理解
        4.5 本次实验所选观测指标依据及意义
    实验研究第二部分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1.3 主要实验试剂
        1.4 实验药品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动物模型制备
        2.3 干预药物制备
        2.4 给药剂量及方法
        2.5 观测指标及方法
        2.5.1 一般情况观察
        2.5.2 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检测
        2.5.3 神经电生理检测
        2.5.4 神经手术显微镜下观察瘢痕分析
        2.5.5 血清标本的采集制备及EPO的检测分析
        2.5.6 吻合神经光镜观察
        2.5.7 吻合神经组织透射电镜观察
        2.5.8 NGF、CD34、VEGF、Ⅰ型胶原、Ⅲ型胶原检测
        2.5.9 Par-3、BDNF、S100、PO mRNA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2.5.10 荧光金逆行示踪观测
        2.5.11 靶向肌肉湿质量及恢复率测定计算
        2.5.12 靶向肌肉形态学观察及萎缩程度测算
        2.5.13 靶向肌肉ATP酶组织化学染色观察
        2.6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一般情况观察结果
        3.2 血清标本EPO的检测结果
        3.3 CD34、VEGF蛋白表达检测结果
        3.4 吻合神经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及瘢痕分析结果
        3.5 坐骨神经SFI检测结果
        3.6 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
        3.7 NGF,Ⅰ、Ⅲ型胶原蛋白测定结果
        3.8 Par-3、BDNF、S100、PO mRNA结果
        3.9 神经组织光镜观察结果
        3.10 神经组织透射电镜镜观察结果
        3.11 荧光金逆行示踪观测结果
        3.12 靶向肌肉湿质量恢复率结果
        3.13 靶向肌肉形态学观察测定结果
        3.14 靶向肌肉ATP酶染色观察结果
        4 讨论
        4.1 周围神经解剖概述及本次模型修复方式选择的依据
        4.2 现代医学对神经损伤病理过程的认识及其与血供的关联探讨
        4.3 周围神经修复术后的治疗内容及应用中药干预的优势
        4.4 本次实验模型设计及所观测指标的依据及意义
        4.5 论“痿”及祛瘀生新理论对“独取阳明”的进一步解读
        4.6 现代医学治疗神经损伤与中医学“祛瘀生新”理论的汇通
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第一部分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手术治疗适应证标准
        1.4 纳入病例标准
        1.5 排除病例标准
        1.6 脱落、剔出、中止试验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随机分组
        2.2 两组受试对象一般资料
        2.3 对照方法及盲法设计
        2.4 药物选择
        2.5 手术及用药治疗方法
        2.6 试验要求及随访
        3 研究内容
        3.1 入组与完成试验情况
        3.2 一般信息资料
        3.3 效应性指标及观测方法
        3.3.1 早期成活情况观察
        3.3.2 后期恢复情况观察
        3.4 安全性观察
        4 统计学方法
        5 结果与分析
        5.1 入组及完成情况分析结果
        5.2 一般信息资料基线均衡性分析结果
        5.3 效应性指标分析结果
        5.3.1 早期成活情况观察结果
        5.3.2 后期恢复情况观察结果
        5.4 安全性评价
        6 讨论
        6.1 “瘀血”的类型与显微外科的关联性讨论
        6.2 二论“祛瘀生新”及“祛瘀”内涵的再思考
        6.3 断指再植术概述与中医药在本领域研究的新问题
        6.4 “祛瘀生新”理论研究与本次断指再植模型的关联性
    临床研究第二部分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手术治疗适应证标准
        1.4 纳入病例标准
        1.5 排除病例标准
        1.6 脱落、剔出、中止试验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随机分组
        2.2 两组受试对象一般资料
        2.3 对照方法及盲法设计
        2.4 药物选择
        2.5 手术及用药治疗方法
        2.6 试验要求及随访
        3 研究内容
        3.1 入组与完成试验情况
        3.2 一般信息资料
        3.3 效应性指标及观测方法
        3.3.1 早期组织瓣瓣成活情况观察
        3.3.2 早期供区恢复情况观察
        3.3.3 后期组织瓣恢复情况观察
        3.3.4 后期供区恢复情况观察
        3.4 安全性观察
        4 统计学方法
        5 结果与分析
        5.1 入组及完成情况分析结果
        5.2 一般信息资料基线均衡性分析结果
        5.3 效应性指标分析结果
        5.3.1 早期组织瓣瓣成活情况评价结果
        5.3.2 早期供区恢复情况观察结果
        5.3.3 后期组织瓣修复情况观察结果
        5.3.4 后期供区修复情况观察结果
        5.4 安全性评价
        6 讨论
        6.1 组织缺损显微外科治疗与“洛阳骨皮瓣”技术应用简述
        6.2 伤科中西汇通医家论述“祛瘀生新”对骨皮瓣移植治疗的启示
        6.3 保证胫骨皮瓣成活与加速其新生的相关治疗及研究重点
        6.4 胫骨皮瓣作为祛瘀生新理论在显微外科研究中模型的必然性
        6.5 复元活血汤作为祛瘀生新理论代表方药在显微外科研究中的意义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临床试验研究第一部分病例观察表(节选)
    2 临床试验研究第二部分病例观察表(节选)
    3 综述
        参考文献
    4 个人简介

(10)益气活血化瘀法治疗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综述一 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
        1 缺血再灌注损伤定义的提出
        2 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的机制
        2.1 原发性缺血损伤
        2.2 继发性再灌注损伤
        3 远隔器官的损伤
        4 中医病机
        4.1 病因病机
        5 中医辩证分型
        6 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
        6.1 西医治疗
        6.2 中医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补阳还五汤研究进展
        1 配伍特点及临床运用加减
        2 作用机制
        2.1 改善血液流变学
        2.2 抗血栓形成
        2.3 抗动脉粥样硬化
        2.4 抗缺血
        2.5 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
        2.6 减少细胞凋亡
        2.7 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及抗脂质过氧化
        2.8 调节组织一氧化氮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
        2.9 减少细胞内钙超载
        2.10 抑制细胞炎症反应
        3 临床应用
        3.1 治疗脑血管疾病
        3.2 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
        3.3 治疗高血脂
        3.4 周围血管病
        3.5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3.6 其它
        3.7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技术路线图
        1 技术路线图
    资料与方法
        2 临床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剔除病例标准
        2.5 疼痛程度的判定
        2.6 肿胀程度的判定
        2.7 感觉异常(麻木)程度的判定
        3 方法
        3.1 分组
        3.2 中药组方
        3.3 给药方法
        3.4 临床症状观察
        3.5 PPG波峰的测量
        3.6 ABI的测量
        3.7 测血清LDH,Cr值
        3.8 疗效判定
        4 统计方法
    结果
        5 结果
        5.1 发生率
        5.2 临床症状观察
        5.3 ABI值
        5.4 血清LDH,Cr值
        5.5 PPG波峰值
        5.7 疗效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病例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大鼠肢体缺血性肌挛缩模型的建立(论文参考文献)

  • [1]锁骨下动脉损伤不同时间再通血对周围神经及肌肉的影响[D]. 朱稷兴. 河北医科大学, 2010(04)
  • [2]不同时期治疗缺血性肌挛缩的实验研究[J]. 苏庆军,陈德松,方有生,曲铁兵,王志为,海涌. 中医正骨, 2008(11)
  • [3]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D]. 于惠. 天津医科大学, 2008(01)
  • [4]延胡索碱及延胡索复方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 李荣.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02)
  • [5]大鼠肢体缺血性肌挛缩模型的建立[J]. 苏庆军,陈德松,方有生,曲铁兵,潘江,王庆一,李之芳. 北京医学, 2003(06)
  • [6]“肝脾同治”理论指导下芍药甘草汤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D]. 钱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骨搬移治疗糖尿病足暨微循环重建跨学科研究与临床合作发展论坛会议纪要[J]. 张永红,王栋,花奇凯,张定伟,白龙滨,臧建成,朱跃良,李刚,秦泗河. 实用骨科杂志, 2019(12)
  • [8]CT灌注对Ilizarov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疗效评估研究的动物实验[D]. 周桂谦.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9]基于“祛瘀生新”治则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干预显微外科术后组织修复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 李刚.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5(08)
  • [10]益气活血化瘀法治疗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研究[D]. 尚宪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大鼠肢体缺血性肌肉挛缩模型的建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