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慢性感染猴模型的建立

猿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慢性感染猴模型的建立

一、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慢性感染猴模型的建立(论文文献综述)

童玲[1](2021)在《艾滋病潜伏感染恒河猴的异常免疫激活研究及联合治疗策略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能够通过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实现有效控制,但是并不能彻底清除整合到宿主基因组的HIV病毒,绝大多数感染者需要终身进行ART,以避免停药后病毒的反弹。此外,由于体内持续的免疫激活状态,经历ART治疗的感染者慢性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仍然高于正常人。恢复HIV感染者的免疫功能并清除病毒潜伏库,是实现艾滋病治愈的目标。给予ART治疗建立的潜伏感染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是进行功能性治愈策略探索的重要工具,本研究利用该动物模型开展以下两部分研究:第一部分艾滋病潜伏感染恒河猴模型与异常免疫激活研究免疫激活即病原体感染后免疫细胞和炎症因子的激活,过度的免疫激活会造成全身炎症反应。尽管ART治疗能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HIV感染者体内异常的免疫激活却持续存在并与艾滋病进展显着相关。然而,病毒的复制状态与免疫激活持续存在的关系尚未清楚。在无病毒复制或病毒抑制情况下,比较感染前和ART治疗病毒抑制期的免疫细胞及炎症因子变化;或者在病毒复制情况下,比较慢性感染期和停药后病毒反弹期的免疫细胞及炎症因子变化,有助于理解病毒复制、异常免疫激活与疾病进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选用8只恒河猴,自感染前28天至停药后1个月持续监测病毒复制和免疫激活功能。恒河猴在静脉给予病毒91天后,开始实施3个月的ART治疗,停药后继续观察1个月。根据血浆病毒载量,将疾病分为SIV阴性阶段(SIVNegative,SN)、SIV感染阶段(SIV Emerged,SE)、SIV 抑制阶段(SIV Suppressed,SS)和 SIV 反弹阶段(SIV Rebounded,SR)。通过比较SS和SN、SR和SE之间的宿主免疫功能,我们发现与 SN 期相比,SS 期 CD38+HLA-DR-CD4+/CD8+T细胞亚群和 PD-1+CD4+/CD8+记忆T细胞亚群增多,细胞因子MIP-1β、IL-8、IL-10升高(SS vs SN,p<0.05)。与SE期相比,SR期PD-1+CD4+TCM细胞增多,PD-1+CD4+TEM细胞减少,促炎细胞因子 TNF-α、IL-6、IL-1β 和 IFN-γ 水平增强(SR vs SE,p<0.05)。艾滋病潜伏感染模型的纵向研究显示,自感染前至ART停药后,在不受病毒复制的影响下异常免疫激活持续增强,本研究有助于理解艾滋病全程病毒感染和宿主免疫的关系,为艾滋病异常免疫激活的全景特征和时相分析提供重要信息。第二部分强效HIV融合抑制剂与ART联用在SIV感染恒河猴模型的治疗效果及潜伏库研究ART能够有效控制HIV的复制,但由于病毒潜伏库的存在,ART并不能根治HIV,一旦停药,病毒便会发生反弹。探索艾滋病功能性治愈的治疗策略是当今艾滋病研究的重点。我们实验室前期在强效HIV融合抑制剂的研究发现,强效HIV融合抑制剂LP-98不仅能够有效地控制病毒复制,而且部分感染猴在停药后未发生病毒反弹。这一现象让我们期待将强效HIV融合抑制剂与ART方案联用能否延长病毒反弹甚至实现功能性治愈。本研究选用15只静脉感染100 TCID50 SIVmac239的中国恒河猴,随机均分成了 3组:第一组进行ART治疗,第二组进行LP-98+ART联用治疗,第三组作为实验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治疗。药物治疗3个月后,停止给药,继续观察2个月监测各组感染猴病毒反弹情况。此外,利用Total DNA、QVOA及多色流式等方法观察并比较病毒潜伏库的特征。我们发现LP-98+ART联用治疗停药后病毒反弹时间整体上延迟于单独使用ART治疗组,且联用治疗组感染猴腹股沟淋巴结中携带具有感染潜能病毒的细胞更少,同时腹股沟淋巴结中Tfh、CD32+rTCM、PD-1+rTCM以及TIGIT+ rTCM的比例在治疗后显着增加。本研究初步探索了 LP-98+ART联用治疗的效果并分析了病毒潜伏库特征,为探索艾滋病功能性治愈策略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参考信息。

高歌,孟凤珍,姚艳丰[2](2020)在《一种快速定量检测猴组织中SIV/SHIV的方法》文中指出目的以猴-人免疫缺陷病毒(simian-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SHIV) gag基因为特异性扩增靶标,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特异的Taq 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猴血浆、外周血单核细胞和淋巴结中的猴免疫缺陷病毒(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SIV)和SHIV。方法以SHIVSF162p3ngag基因为模板,用普通PCR方法扩增出109 bp DNA片段用于克隆构建标准品质粒p GEM-T-SHIV gag。通过对SHIV标准品质粒定量分析,优化反应体系,检测Taq 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和重复性。结果 Taq 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能有效地检测出102~107copies/μL SIV/SHIV gag基因mRNA,线性系数为R2=0.998,slop=-3.304。方法重复性检测显示CV%在0.6%~1.1%之间。结论该Taq 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具有快速、灵敏和特异性高的优点,适用于SIV/SHIV感染猴动物模型的研究工作。

田龙[3](2020)在《HAART治疗SIVmac239感染恒河猴免疫细胞亚群和血浆细胞因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侵入人体造成CD4+T细胞减少是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根本原因。近年来随着 HAART(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的普及和治疗方案的改进绝大多数HIV感染者血浆病毒载量得到很好的控制,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也可以维持在正常水平。但是随着患者年龄增高和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时间的延长HIV感染者患非HIV定义性疾病(Non-AIDS-defining diseases,NAD)的风险越来越高,且已经成为影响HIV感染者生存质量重要因素的因素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非艾滋病相关性疾病的风险与感染者体内免疫激活和炎症水平密切相关。对此,我们进行了以下几部分的研究。第一部分:HAART治疗感染者与未感染者差异基因的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HIV病毒感染以后长期潜伏以及病人长期服药导致机体处于复杂的免疫激活和炎症状态,这造成很难通过体量有限的体内及体外实验获得比较全面的免疫激活和炎症结果。而生物信息学技术可以通过数据库收集整理多个实验中艾滋病感染者的基因检测数据。按照感染毒株,感染时间,给药情况,性别,年龄,种族背景和组织样本进行重新分组可以在展开实验室实验前精确的预测实验验证的重点方向和使用的样本量。本研究筛选了 HAART治疗的HIV感染者与未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以及HAART治疗的HIV感染者与未治疗的精英感染者PBMC间的差异基因并对差异基因进行了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和 PPI 网络(蛋白互作网络,Protein 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分析在生物信息学水平上系统的研究了HAART治疗的艾滋病感染者淋巴细胞免疫激活所涉及的主要基因以及这些基因的功能。此外,本实验还在miRNA水平上分析了 HIV感染者与健康对照的差异。结果显示HAART治疗可以降低多数炎症基因的表达但也会升高CD4+T中趋化受体IL-7R和CX3CR1,CD8+T细胞中NFKBIA以及单核细胞内CXCL10等促进免疫激活和炎症基因的表达。HAART治疗后各淋巴细胞亚群通过不同的途径调节免疫激活和炎症状态。CD4+T淋巴细胞主要是下调白细胞活化的调节通路和白细胞激活的负调节基因的表达。CD8+T淋巴细胞下调固有免疫的正向调节、αβCD8+T细胞活化。单核细胞则通过上调细胞因子介导的信号通路、淋巴细胞趋化性作用基因,下调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防御应答、NK细胞介导的免疫基因来影响HIV感染者的免疫激活过程。此外还发现HAART治疗能改变SERPINA1、S100A9、IFIT2和CD247等肿瘤发生相关的基因的表达,以及对胰岛素抵抗、神经元凋亡等通路的影响。第二部分:HAART治疗SIVmac239感染恒河猴血浆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及其与疾病特征的相关性分析.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的筛查获得了 HAART治疗改变感染者基因表达的数据,那么能否在建立的实验动物模型体内检测到能反映炎症状态的细胞因子水平发生相对应的改变?本实验通过Luminex液相芯片技术对HAART治疗的SIVmac239感染恒河猴的这几类细胞因子在感染前、慢性感染期、HAART治疗和停药状态下的血浆浓度进行研究并分析这些细胞因子变化与疾病特征的相关性。实验结果显示本研究发现在静脉注射SIVmac239的恒河猴在感染的慢性期血浆中细胞因子的浓度均有所升高。在HAART治疗期间,TGF-β1和IP-10的浓度无论变化趋势还是与疾病特征的相关性都与临床相符合,IL-1β和IL-6的血浆浓度没有随着病毒水平的下降而降低,反而在停止HAART治疗后才逐渐下降并基本维持在HAART治疗前的水平。第三部分:HAART治疗SIVmac239感染恒河猴免疫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与疾病特征的相关性分析.检测血浆中细胞因子的浓度变化可以很好的了解炎症动态但是不能很好的反应HAART治疗SIVmac239感染恒河猴免疫激活状态。也不能系统的知道免疫激活与炎症之间的联系。因此,本实验通过多色流式技术检测了 HAART治疗SIVmac239感染恒河猴免疫细胞亚群的数量和比例的变化并分析了这些免疫细胞亚群与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实验结果显示分化程度较高的CD4+TEMRA、CD4+TCM和CD4+TEM细胞亚群在艾滋病疾病进程中呈下降的趋势而分化程度较低CD4+naiveT细胞在艾滋病疾病进程中比例呈上升的趋势。HAART治疗也没有改变HIV感染后CD8TEMRA细胞亚群比例持续减少CD8’naiveT 比例持续增加变化的总体趋势.HAART治疗并不能有效恢复CD8+TCM细胞的水平.PD-1作为程序性死亡分子在终末分化的CD4+TEMRA和CD8+TEMRA细胞表而高度表达这在相应的naiveT细胞表面低水平表达。HAART治疗降低PD-1分子在CD8+T记忆细胞亚群表面的表达只发生在治疗的前期。给药112天BI细胞在外周血中比例上升,且外周血中具有吞噬功能的经典型单核细胞和激活的CD14+CD169+单核细胞比例也发生明显增多。CD8+CD38+T作为外周血CD4+T计数恢复的指标在HAART治疗SIVmac239感染恒河猴模型体内得到了验证。

吕婷霞[4](2020)在《5-羟基—雷公藤甲素(LLDT-8)抑制免疫激活的效果与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HIV相关的免疫激活和炎症反应与免疫重建不全及严重的非AIDS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是HIV治疗过程中的一大障碍。目前,国内外尝试在ART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免疫调节药物来改善HIV/AIDS相关的异常免疫反应,但尚未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5-羟基-雷公藤甲素(LLDT-8)作为雷公藤甲素改构的化合物,是一种有效的免疫调节剂,在风湿性疾病中应用广泛,本研究探讨LLDT-8对健康人T细胞激活及增殖的影响并首次在SIV感染的中国恒河猴模型中探讨其对异常免疫激活及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通过体外实验比较LLDT-8和雷公藤甲素对HEK 293T细胞的毒性及对NF-κB信号通路抑制作用的差异,继而进一步探讨两者对非特异性刺激后的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T细胞激活及增殖的影响。在动物实验中以6只SIV mac239感染的中国恒河猴作为实验对象,在感染后第14周启动抗病毒治疗(ART)。其中2只为对照组,仅接受ART治疗,另外4只为实验组,在ART治疗的基础上加用LLDT-8,两组动物均在感染后第33周中断ART治疗,实验组继续给予LLDT-8直至实验终点(第48周)。比较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免疫激活及炎症因子(CRP、IL-6、TNF-α、IP-10)的差异,以及中断ART治疗后两组血浆病毒载量反弹的时间及SIV病毒储存库有无差异。[结果]1.浓度为1000 ng/mL的LLDT-8处理HEK 293T细胞72h后,细胞存活率>60%,100 ng/mL的雷公藤甲素作用下的细胞存活率相当。100 ng/mL浓度下的LLDT-8和雷公藤甲素均能抑制NF-κB报告基因的活性[(7.04±3.79)vs(0.29±0.07)],两者的抑制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12)。2.同对照组相比,LLDT-8 可使 CD38+CD4+/CD4+%(56.53±5.14%vs 28.6±8.5%,P=0.06)、HLA-DR+CD4+/CD4+%(18.55±1.38%vs 5.37±1.62%,P=0.00)、PD1+CD4+/CD4+%(58.05±5.05%vs 27.8±2.5%,P=0.03)明显降低,LLDT-8和雷公藤甲素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58、0.63、0.32)。经PHA刺激后的健康人PBMCs中CD4+T细胞增殖情况可达17.44±1.93%,加入雷公藤甲素和LLDT-8后,CD4+T细胞增殖分别减低至1.79±0.64%、5.2±1.1%,LLDT-8的作用稍弱于雷公藤甲素(P=0.03)。3.SIV mac239感染14周后的中国恒河猴的T细胞激活水平显着高于感染前(CD38+CD8+/CD8+%[83.1%(IQR:81.6-86.5)vs 20.8%(IQR:18.7-28.8)]、HLA-DR+CD8+/CD8+%[15.6%(IQR:13.3-21.7)vs 0.3%(IQR:0.1-0.6)]),但CRP、IL-6、IP-10、TNF-α较感染前均无明显变化(P值分别为0.47、>0.99、0.53、0.97);启动ART治疗1个月后,两组CD4+T、CD8+T细胞上CD38+HLA-DR+双阳性细胞的表达量及CRP水平均较感染14周明显升高。ART治疗的同时加用LLDT-8对T细胞激活及炎症反应无明显影响。中断治疗后,两组恒河猴病毒载量均在2周时反弹,且LLDT-8对储存库没有影响。[结论]1.在同等剂量的情况下,LLDT-8较雷公藤甲素的细胞毒性更低,但两者对NF-κB信号通路的抑制程度相当;2.LLDT-8可抑制CD4+T细胞激活,相同剂量下LLDT-8抑制CD4+T细胞激活水平的能力与雷公藤甲素之间无差异;同等剂量下LLDT-8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效果稍弱雷公藤甲素;3.SIV mac239成功感染中国恒河猴后,T细胞激活水平显着高于感染前,是否使用LLDT-8干预对治疗过程中的T细胞激活及炎症反应无影响。4.中断ART治疗后,血浆病毒载量在2周内反弹,且LLDT-8对恒河猴病毒反弹的时间及病毒储存库均没有明显影响。

张丽丽[5](2020)在《艾滋病脑病恒河猴体液中生物标志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的。艾滋病病人会患有器官组织相关疾病,如胃肠道疾病、HIV相关感知运动综合征(HAND)等。HAND根据疾病严重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无症状神经认知障碍(ANI)、轻度神经认知障碍(MND)及艾滋病相关痴呆(HAD)。虽然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降低了 HAD的发病率,但病毒诱发的相对早期的ANI和MND的控制仍不明确,随着研究的深入,检出比例有所增加。目前在临床上,关于该疾病的诊断,主要是借助于影像学和病理检查等,虽然这些方法可以准确的判断病人是否有艾滋病脑病,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主要针对于晚期病人、在动物模型中应用受限。为了在疾病的早期阶段预测脑病的发生发展,及时干预,降低脑病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我们开展了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研究。第一部分:SIVmac251-21755-BG感染猴血浆和脑脊液中生物标志物表达的变化。临床上HAART的使用使HAD的比例降低,但ANI和MND的比例依然较高,艾滋病脑病患者依然存在预后不良,生活质量降低等问题。如何实现早期预测,以便及早实施干预,就成了脑病研究的重点。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艾滋病脑病患者晚期血液和脑脊液中tau蛋白、神经丝轻链NFL等表达会发生明显变化,因此科学家希望利用生物标志物来预测脑病的疾病进展。本研究中,我们追踪了艾滋病脑病动物早期生物标志物的变化情况,以期找到能在疾病早期发挥预测作用的生物标志物。本研究中,我们利用神经嗜性病毒SIVmac251-21755-BG感染10只中国恒河猴,检测了感染猴血浆和脑脊液中生物标志物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在感染早期,脑病动物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改变。血浆中YKL-40、neopterin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NFL因含量过低而无法检测,只有sCD163在感染前三个月大部分动物出现明显的小幅波动。与之相反,感染动物脑脊液中NFL、Neopterin和YKL-40在急性期都有一个明显的变化。Neopterin和YKL-40都有一过性升高的现象,虽然持续时间很短,但升高幅度很大,和SIVmac239以及SHIVSF162P3感染猴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NFL在感染后不但迅速升高,且持续时间长达150天左右,显示了作为生物标志物预测脑病进程的巨大潜能,也提示我们脑病早期就会出现明显持久的神经元损伤,这是认知障碍的临床基础。第二部分:艾滋病模型中关键指标SIV DNA绝对定量微滴式数字PCR技术的创新应用。SIV感染恒河猴后,猴体内可产生持续性感染并形成病毒的储存库,与HIV感染人的过程极其类似。清除储存库的策略研究是当前艾滋病研究中的热点,因此准确评估病毒储存库的大小就显得非常重要。目前常用的病毒储存库的定量检测方法是实时荧光定量PCR,即qPCR,该方法通过标准曲线计算出样本中的病毒DNA拷贝数,实现相对意义上的“绝对定量”。数字PCR(digital PCR,dPCR)是近年来发展成熟起来的新技术,相比于qPCR定量不需要依赖标准品,能直接检测出样品中的拷贝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绝对定量。本部分研究为了建立微滴式数字PCR技术(droplet digital PCR,ddPCR)作为关键指标,实现精准检测艾滋病动物模型中细胞及组织中SIVDNA载量,用于储存库隐匿病毒实时动态评估。根据成熟的qPCR方法,该研究对微滴式dPCR(ddPCR)的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最适退火温度;通过对10倍系列稀释pGEM-SIVgag477质粒标准品的检测,确定ddPCR检测范围。并通过对若干DNA样品的多次检测,判断该检测方法的稳定性。结果显示,ddPCR的退火温度为60℃:检测范围是0.3~3.96×104 copies/μL;微滴式dPCR与qPCR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0.9981。即本研究建立了基于微滴式dPCR的SIV病毒DNA的绝对定量方法,可有效的对细胞和组织中病毒储存库样本中病毒DNA载量进行动态绝对定量,极大提高了模型)应用评价的准确度。

郭铭[6](2017)在《中国恒河猴结核模型建立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约三分之一的人口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而目前由于卡介苗的保护力较弱以及缺乏高效的抗结核药物,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研究新型高效的抗结核疫苗和药物。在这些研究中都少不了结核动物模型这一重要工具。不仅如此结核动物模型也为结核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疾病过程中的病理和免疫相关研究提供了平台支撑。标准化的结核动物模型可以用于新型疫苗和药物的临床前药效评价。在本课题中我们建立了三种非人灵长类结核动物模型,并研究其疾病发生中的临床和免疫学变化规律。1.中国恒河猴结核模型非人灵长类感染结核后和人类结核疾病表现十分相似,它常常被用于研究结核的致病机制以及结核相关药物疫苗的评价实验。我们通过采用三种感染方式(纤维支气管镜,气管内滴注以及滴鼻的方式)分别以20 CFU和100 CFU的结核分枝杆菌H37Rv成功感染了中国恒河猴。实验动物感染后持续观察其临床(食欲、咳嗽、体温、体重),血液学(血沉和C反应蛋白)以及免疫学(结核特异性抗体ELISA检测和结核特异性IFN-γELISPOT检测)指标。在低剂量(20CFU)感染情况下,有恒河猴表现为亚临床结核状态。结核感染实验动物的临床指标和疾病的转归有明显相关性,而影像学结果也和疾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但免疫学指标却和疾病的进展没有明显关系。这些结果证明中国恒河猴适合用于建立结核动物感染模型。2.中国恒河猴结核自然感染模型人类结核病主要通过结核患者咳嗽产生含结核杆菌的气溶胶传播。90%被结核感染的人处于结核潜伏感染状态。虽然恒河猴结核模型和人类结核病十分相似,但目前通过人工方式感染的恒河猴绝大多数会进展为活动性结核,并在较短的时间内死于结核病。因此有必要通过一种类似自然感染的气溶胶传播方法建立恒河猴结核感染模型以期获得和人类疾病发生更为接近的动物模型。这种模型不仅可以用于研究结核潜伏感染的机制,同时也为新型抗结核疫苗和药物的研发提供全新的动物测试平台。在第一次实验中,6只中国恒河猴置于改造的6联体猴笼中,该猴笼中的空气可在不同猴笼间循环。其中两只恒河猴被人工感染34 CFU结核分枝杆菌Erdman株,剩余4只恒河猴定期通过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和ELISPOT试验以及胸部X光片,胸部CT扫描以及血沉和C反应蛋白等指标检测其结核感染状态。结果表明4只恒河猴分别在第22,24,27和42周确认被结核感染。影像学结果显示,自然感染恒河猴肺部结核初始病灶部位位于肺部上叶,这和人工感染恒河猴初始结核病灶部位有区别。我们随后又利用8只恒河猴进行第二次类似的自然感染实验。在有限的观察期内,也有一只恒河猴被证实在实验第16周成功自然感染结核。实验结果说明中国恒河猴适合用于建立结核自然感染模型。3.SIV感染加重中国恒河猴结核病的进展结核病是艾滋病患者最容易机会性感染的疾病之一,同时也是造成其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这两种病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在本实验中,我们建立了结核和猴免疫缺陷病毒合并感染中国恒河猴模型。尽管实验结果显示结核感染对SIV疾病进展影响不大,但SIV感染却能加速结核病的进程。胸部X光片结果显示,共感染动物出现双肺弥散性结核病变,而结核单感染动物结核病变主要集中在右肺。大体病理结果显示共感染动物结核病变不仅广泛分布在肺部而且还扩散到肺外脏器(脾、胰腺、肝、肾以及心脏)。共感染组各脏器中的结核杆菌载量明显高于结核单感染组。另外共感染实验动物外周血中结核特异性IFN-γ和IL-22水平也低于结核单感染组。这些结果说明中国恒河猴适合用于结核和艾滋病的共感染研究,而免疫缺陷病毒感染造成的结核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损伤可能是加速结核病病程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陈剑涛[7](2017)在《艾滋病猴模型的免疫活化及青蒿琥酯对其干预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比不同进展类型SIV感染中国恒河猴T淋巴细胞免疫活化水平,线粒体抗病毒蛋白水平,探索长期不进展型SIV感染猴的内在病理机制。通过对不同进展类型SIV感染中国恒河猴的SIVmac239反复攻毒,探索长期不进展型感染猴免疫活化水平的稳定性,以及反复感染对正常进展型和长期不进展型SIV感染猴的影响。通过观察青蒿琥酯对SIV感染中国恒河猴免疫活化水平的干预作用,从调节免疫异常激活的角度寻找中医药干预艾滋病的治疗策略。方法:1.不同进展类型SIV感染中国恒河猴模型免疫特征对比研究:将17只中国恒河猴按照是否感染,感染后血浆病毒载量,以及感染后存活时间,分为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组;典型进展(typical progressor,TP)组;长期不进展(viremiccontrollor,VC)组;精英控制(elite controllor,EC)组。检测免疫活化调节相关指标,两周后重复检测以验证相关指标的稳定性。2.中国恒河猴SIV重复攻毒研究:SIV感染中国恒河猴8只,其中正常进展型4只,精英控制型4只。4只正常进展型恒河猴随机分为攻毒组和对照组,每组2只;4只精英控制型恒河猴随机分为攻毒组和对对照组,每组2只。攻毒组在第0周、第4周和第8周以5MID100(5倍100%感染剂量)静脉注射SIVmac239病毒悬液1 mL。3.青蒿琥酯对SIV感染中国恒河猴模型干预研究:健康中国恒河猴8只,复制艾滋模型,待进展到平台期,分为2组,青蒿琥酯治疗组4只,生理盐水对照组4只。青蒿琥酯连续给药8周,分别于给药前,给药后2周、4周、6周、8周,停药后4周、8周检测免疫活化调节相关指标。结果:1.不同进展类型SIV感染中国恒河猴模型免疫特征对比研究结果TP组病毒载量为典型的潜伏期水平,平均值为lg 5.25 copies/ml。VC组较TP组低(P<0.05),平均值为lg4.02 copies/ml。EC组病毒载量长期处于测不出的水平,即小于50copies/ul。HC组、TP组和EC组白细胞计数相近,VC组高于其他三组。HC组CD4细胞比例最高,三个感染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都略低于HC组。CD4计数是TP组最低,略低于其他三组。CD8细胞比例四组恒河猴未见明显差异。HC组CD4/CD8比值高于其他三个感染组,TP、VC和EC组CD4/CD8比值无差异。四个组中,TP单核细胞比例平均数最高,其次是VC组和EC组,HC组最低。单核细胞计数是VC组最高,其次是TP组和EC组,HC组最低。HC组恒河猴CD4细胞表面CD69表达水平维持在较低水平,其他三组感染猴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TP组CD69水平最高,明显高于其他三个组,与HC组之间差异最大(P<0.01),而VC组和EC组低于TP组,但是高于HC组。四组恒河猴CD4细胞表面CD25表达水平的相对情况与CD69类似,TP组最高(与HC组比较P<0.01),VC组次之(与HC组比较P<0.05)。HC猴CD8细胞的CD69表达水平较低,而另外三组恒河猴则有所升高。CD8细胞CD25表达水平与CD69情况相似,HC组水平较低而其他三组都略有升高,TP组升高最明显。TP型恒河猴和VC型恒河猴CD4细胞的CD38表达水平高于HC猴。EC型恒河猴CD38表达水平低于TP组(P<0.01)和VC组(P<0.01)。EC组CD4细胞HLA-DR表达与TP组(P<0.05)和VC组(P<0.05)差异显着。EC组CD38表达比例低于HC猴,平均值在10%以下,但是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显着性。EC组CD8细胞CD38表水平TP组(P<0.01)和VC组(P<0.05)差异显着。EC组CD8细胞表达HLA-DR表达与TP组(P<0.01)和VC组(P<0.01)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三个感染组恒河猴CD4细胞PD-1表达水平相近,HC组略高于三个感染组。CD8细胞的PD-1表达水平也是三个感染组水平相似,但是相较HC组有所下降,且下降幅度大于CD4细胞结果。组间比较在统计学上无显着性。三个感染组SIV特异性CD8细胞比值都有所下降,其中EC组下降最少,其次是VC组。TP猴SIV特异性CD8比值下降最严重,与HC猴差异显着(P<0.01)。EC组明显高于TP组(P<0.01)。SIV特异性CD8细胞绝对值,TP组低于HC组,而VC组和EC组则高于HC组,其中EC组最高,但统计学上无显着性。SIV特异性CD8细胞的PD-1表达水平,VC和EC两个长期不进展组与HC在同一水平,TP组均数高于其他三组。SIV感染中国恒河猴CD8细胞CD38表达水平和HLA-DR表达水平均与SIV特异性CD8细胞比值成反比。VC和EC两个长期不进展组Treg比值与HC组基本一致,而TP显着高于另外三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reg绝对数在四组恒河猴中未见明显差异,TP组均值略高于其他三组。在全部17只恒河猴中,Treg的Ki67表达率显着高于非Treg CD4细胞,前者中位数大约是后者的12倍。在全部4组恒河猴的CD4细胞中,CTLA-4在Treg上的表达率明显高于在非Treg细胞上的表达比例。VC和EC两个长期不进展组相比HC组和TP组,CTLA-4表达水平都有下调,TP和VC、EC组之间差异显着(P<0.05)。CTLA-4在非Treg上的表达水平,TP高于其他三组。2.中国恒河猴SIV重复感染实验研究正常进展型恒河猴TP-A在第一次攻毒后出现乏力、畏寒、消瘦,在第22天死亡,尸体行系统解剖,未见明显异常。其余恒河猴未见明显症状。精英控制猴EC-A病毒载量无变化,EC-B在第三次攻毒后上升至可测水平,但水平保持在3以下,维持至少8周,在第三次攻毒后16周之前恢复至测不出水平。TP-A猴在第一次攻毒后白细胞明显下降,第2周达到最低点,第3周有所回升。TP-B猴在第二次攻毒后白细胞有所上升,持续3周后恢复到实验前水平。实验第16周后有所下降。EC-A和EC-B在重复攻毒后白细胞出现反复波动,最高水平达12×103/μl,最低低至12×103/μl,第三次攻毒4周后趋于稳定。TP-B猴在二次攻毒后淋巴细胞比值波动增大,第三次攻毒后缓慢上升。EC-A和EC-B在第一次和第三次攻毒后淋巴细胞比值有所波动,波动结束后数值高于实验前。TP-B猴纯真CD4细胞比值在第一次攻毒后波动较大,第二次和第三次攻毒后波动明显减小,但数值都略低于攻毒前。TP-A猴在第一次攻毒后CD4细胞增殖水平上升,2周后下降。TP-B猴纯真CD4细胞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攻毒后低于反复攻毒前水平。TP-B纯真CD8细胞在第二次攻毒后明显低于实验前。TP-A猴在第一次攻毒后Treg比值大幅上升。TP-A猴Treg细胞CTLA-4表达水平在第一次攻毒后迅上升,2周后达到最高点后开始下降。TP-A猴在第一次攻毒后CD4细胞CD38表达水平迅速大幅上升,第3周达到实验前大约3倍水平,而TP-B猴在每次攻毒后出现下降。TP-A猴CD4细胞HLA-DR表达水平在第一次攻毒后持续上升,直至第3周。TP-B猴CD8细胞CD38表达水平在第二次攻毒1周后大幅上升,随后维持在较高水平维持相对波动。TP-A猴在第一次攻毒后CD8细胞HLA-DR表达水平迅速大幅下降直至第3周。3.青蒿琥酯治疗SIV感染中国恒河猴模型的实验研究给药8周内,白细胞计数从第4周开始下降,第6周降至最低点后开始回升。停药后白细胞继续上升,停药4周回升至下降前水平。给药第6周淋巴细胞比例上升至最高点,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后下降。给药8周内,治疗组嗜中性粒细胞比例从第4周开始出现下降,至第6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后缓慢回升。给药组CD8细胞比例和计数在停药后较对照组低,其中停药4周和8周CD8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给药4周,给药组CD8细胞的CD69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给药后,治疗组CD8细胞HLA-DR和CD38表达水平开始下降,到第4周两者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该两项指标从第6周开始回升,两组差异消失。给药2周后HLA-DR+CD8细胞计数下降百分比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停药4周和8周下降百分比也大于对照组(P<0.05)。给药第2周和停药第4周,CD38+CD8细胞计数下降百分比都大于对照组(P<0.05)。给药后4周,CD8细胞CD107a表达下降。结论:结论一:长期不进展型较正常进展型有更完善的CD8细胞功能。CD4/CD8比值不能评价SIV感染中国恒河猴的病程进展类型。长期不进展型SIV感染中国恒河猴CD4 T淋巴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活化明显低于正常进展猴,其中精英控制型恒河猴CD8 T淋巴细胞活化明显低于正常进展猴。CD8细胞异常激活水平越高,对SIV具有杀伤性的细胞比例就越低。存在除了抗病毒免疫以外的其他抑制淋巴细胞异常激活的机制。结论二:精英型SIV感染中国恒河猴淋巴细胞免疫水平的稳定性较典型进展型恒河猴强。重复攻毒可抑制TP猴CD4细胞和CD8细胞更新,加速TP猴病情进展,可使EC型恒河猴病毒量一过性上升。。结论三:青蒿琥酯可改善SIV感染中国恒河猴细胞毒性T细胞免疫异常激活。青蒿琥酯治疗中出现的嗜中性粒细胞下降是可逆的。

刘金彪[8](2016)在《绿茶多酚EGCG抑制HIV感染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慢性免疫系统异常激活是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ificiency virus, HIV)感染的重要特征。HIV感染后,机体免疫系统不能清除HIV,相反却引起广泛的非特异性T细胞激活。这种激活可逐渐消耗初始记忆T细胞,导致CD4+T细胞急剧减少并加速HIV疾病进程。随着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的临床应用,HIV感染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尽管ART能有效地控制HIV在体内复制,但是病人体内的慢性免疫激活和系统性炎症依然存在。因此,干预HIV感染相关的免疫激活和炎症是当前艾滋病研究的热点。本项工作基于绿茶多酚EGCG具有抗炎抗氧化及抗病毒感染的性能,研究了EGCG是否能在体外体内抑制艾滋病毒(HIV和SIV)感染。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猴艾滋病毒(Simian immunodificiency virus SIV)感染中国恒河猴模型,探讨了EGCG能否拮抗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介导的慢性免疫激活和降低T细胞的活化;更重要的是,我们研究了EGCG是否能阻断艾滋病毒通过直肠黏膜感染及其机制,为临床使用EGCG预防和辅助治疗HIV感染提供科学依据。1. HIV/SIV诱导机体产生慢性免疫激活慢性免疫激活是HIV感染进展到AIDS的重要标志之一。为检验SIV感染恒河猴模型能否模拟人类感染HIV的疾病进程,我们检测了SIV慢性感染的恒河猴的免疫激活情况。结果显示,与HIV感染一致,SIV/SHIV感染能造成免疫激活,消耗(deplete)外周和肠道相关淋巴组织中(Gut-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GALT)的CD4+T细胞,其中肠道淋巴结(Lymph nodes, LNs)及上皮内淋巴细胞(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s, IEL)消耗更为突出。我们比较了HIV/SIV感染对机体免疫激活的影响,结果发现,SIV感染能引起外周和肠道LN中T细胞持续性的免疫激活(CD69+, HLA-DR+),同时促进T细胞的增殖(Ki-67+)。与外周血及外周LN相比,肠道LN中病毒载量较高,同时也出现较强的炎症反应。同时我们研究发现,与HIV感染人类相似,大多数SIV感染的中国恒河猴生存周期长,可存活3-4年不发展为AIDS。在感染末期,恒河猴会出现于人类AIDS相似的症状,如严重腹泻,肿瘤,神经艾滋症状(站立不稳,精神恍惚),表明我们建立的SIV感染中国恒河猴模型更加适合HIV感染的相关研究。2. EGCG抑制炎症反应和免疫激活肠道微生物移位(Microbial translocation)是诱导HIV/SIV相关炎症反应和免疫激活的主要因素。LPS作为肠道微生物的主要产物,通过受损的肠道黏膜屏障,可以诱导细胞免疫激活,产生大量的炎性因子。绿茶多酚EGCG具有消除自由基、抗氧化等生物活性,我们进一步研究了EGCG在病毒感染或微生物移位情况下的抗炎作用。结果发现,EGCG能在免疫和非免疫细胞中显着抑制LPS诱导的炎症反应(TNF-a,IL-1p和IL-6)和氧化应激(ROS和iNOS),同时也能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的免疫激活(CD38+)。EGCG处理大鼠,能有效抑制LPS刺激诱导的炎性因子的表达。SIV感染恒河猴连续8周服用EGCG,能有效降低机体内炎性因子的水平。3. EGCG抑制SHIV直肠黏膜感染中国恒河猴体外实验表明,EGCG对具有包膜蛋白的病毒有广泛的抑制作用,能竞争性抑制靶细胞表面受体与病毒结合,进而阻止病毒进入靶细胞。因此,我们研究了EGCG对HIV/SIV的抑制效果。结果显示,EGCG及其类似物在非毒性的浓度下,能有效地抑制艾滋病毒(HIV, SHIV和SIV)的感染和复制,EGCG的抑制效果最佳,且具有量效关系。EGCG能显着地抑制HIV-1Bal在人巨噬细胞中的复制,也明显地抑制SHIVSF162P3N在猴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复制。为了研究EGCG体内抗病毒的作用,满足不同研究内容的需求,我们接着建立了静脉、阴道、直肠黏膜方式的SIV/SHIV感染中国恒河猴模型。感染后2-3周,血浆病毒载量达到高峰,同时外周血CD4+T细胞急剧下降,随后病毒载量和CD4+T细胞趋于稳定,进入慢性感染期,该动物模型呈现出与人类感染HIV相类似的病毒学和免疫学特征。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SHIV直肠感染中国恒河猴模型进一步检测了EGCG预防性传播的效果。研究表明,连续8次低剂量直肠攻毒,对照组8只恒河猴血浆病毒RNA及特异性抗体均为阳性,全部被感染;而EGCG处理组仅有1只阳性。检测组织中proviral DNA发现,对照组8只恒河猴的所有组织(外周血,淋巴结及肠道)均存在SHIV proviral DNA,而EGCG处理组动物血浆病毒阴性的7只恒河猴均为阴性,进一步证实EGCG的保护效果。统计分析表明,EGCG直肠处理能将单次暴露感染风险降低91.5%(P=0.0009),经过8次直肠攻毒,EGCG能保护87.5%的恒河猴不被SHIV感染,两组差异极显着(P=0.001)。探讨EGCG保护机制发现,EGCG能竞争性地抑制HIV包膜蛋白gp120与CD4受体结合,同时EGCG处理能有效减少直肠黏膜巨噬细胞的聚集和激活(CD163+和HLA-DR+)。

王卫[9](2016)在《艾滋病毒潜伏感染细胞的体内分布及关键抑制因素研究》文中提出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危害极大的感染性疾病。截止目前,全球仍有3900万HIV感染者,占全球人口的5.4‰,是现代历史上最严重的传染性疾病之一。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是目前对抗HIV感染的主要武器,能有效降低HIV感染者的病毒载量,延缓艾滋病发生,延长感染者寿命。但HAART不能使感染者免疫功能完全恢复正常,也不能彻底清除机体内HIV病毒,停药后病毒载量迅速反弹。研究表明,病毒控制人群的反弹病毒来自宿主体内重新激活的病毒潜伏感染细胞。科研人员早已证实了HIV潜伏感染细胞的存在;而且现有高效HAART治疗也不能完全清除体内HIV潜伏感染细胞。因此,HIV潜伏感染细胞被认为是HIV感染治愈的主要障碍。为实现HIV感染的治愈,科研人员探索了多种HIV潜伏感染细胞的清除策略,如模拟“密西西比婴儿”的早期治疗策略,模拟“柏林病人”的骨髓移植策略,直接靶向病毒潜伏感染细胞的激活与清除策略以及增强机体抗病毒免疫的免疫抑制策略等,但上述策略的临床效果及适用性均不够理想;提示仍需要对病毒潜伏感染细胞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尚未突破的几个关键科学问题:一、艾滋病毒潜伏感染细胞的体内分布;二、抑制艾滋病毒反弹的关键因素。针对这两关键科学问题,本研究通过基于流式细胞术的病毒潜伏感染细胞检测策略的建立,检测艾滋病毒潜伏感染细胞的体内分布;同时,探寻艾滋病毒自然抑制模型中病毒有效控制的关键因素,深入研究艾滋病毒储存库分布和抑制的关键机制,为HIV感染的治疗策略研发提供研究思路与理论依据。第一部分艾滋病毒潜伏感染细胞的体内分布研究清除艾滋病毒潜伏感染细胞的首要任务是确定该细胞在体内分布情况。鉴于艾滋病毒潜伏感染细胞生物学上的特殊性,本研究首先建立了一种新型的艾滋病毒潜伏感染细胞的检测策略。通过比较SIV p27/gp41抗体细胞表面染色和SmartFlare技术在艾滋病毒复制阴性细胞分选中的优劣,比较CD3/CD28免疫磁珠、LPS与PHA在免疫细胞激活的差别,比较SIV p27抗体细胞内染色法和FlowRNA技术在病毒潜伏感染细胞分析中的优缺点;分别选择SmartFlare技术、CD3/CD28免疫磁珠/LPS和FlowRNA技术用于后续研究,同时优化实验条件,建立基于流式细胞术的艾滋病毒潜伏感染细胞检测策略(FlowVLIC).比较发现该检测策略检测的病毒潜伏感染细胞规模位于QVOA法和前病毒DNA-PCR法的检测结果之间,更符合艾滋病毒储存库的理论规模。之后,本研究使用该检测策略检了RT-SHIV恒河猴病毒抑制模型病毒潜伏感染细胞的组织、细胞分布,发现其病毒潜伏感染细胞主要分布于淋巴组织、肠道黏膜等部位,细胞类型以记忆性CD4+细胞为主。进一步,本研究还分析了不同部位、不同细胞来源潜伏病毒env、rt基因序列,发现潜伏病毒的整合位点与细胞类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需进行更深入的机制研究。本研究首次初步确定了艾滋病毒潜伏感染细胞在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体内的组织、细胞分布。第二部分艾滋病毒自然抑制的关键因素研究为达到HIV功能性治愈,即在不施以抗病毒治疗的前提下,机体也能有效的控制机体内的病毒复制,探寻病毒抑制的关键因素至关重要。本实验室前期使用SIV、SHIV病毒小剂量多次黏膜接种恒河猴,可高效诱导病毒自然抑制现象,类似于临床的精英控制者,但其原因未知。本研究首先通过猴免疫缺陷病毒(SIVmac239)病毒小剂量多次直肠接种恒河猴建立病毒自然抑制模型,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然后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固有免疫等多个角度探寻病毒抑制的免疫机制。结果发现病毒抑制动物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未见明显升高,甚至低于正常对照组;但两组动物固有免疫反应存在明显的差异,病毒抑制组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固有免疫反应在病毒自然抑制现象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此外,本研究还探寻了病毒靶细胞和固有抗病毒因子在该现象中发挥的作用,结果发现两组动物不同组织的靶细胞数量和固有抗病毒因子表达和变异上没有明显差异。最后,本研究从感染病毒角度进行了探索,通过SGA方法获得了模型感染的奠基者(T/F)病毒,分析T/F病毒数量和适应性,发现病毒抑制动物的T/F病毒数量显着少于正常对照动物,而且感染病毒适应性也明显弱于正常对照动物。基于上述结果,提示机体的固有免疫反应和感染病毒特性在艾滋病毒自然抑制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后续在HIV感染治愈策略研究中需要考虑这些因素。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建立基于流式细胞术的病毒潜伏感染细胞检测策略,确定了恒河猴模型体内的病毒潜伏感染细胞分布:建立的检测方法也可用于后续HIV感染治疗策略的有效性评价中;此外,本研究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固有免疫、病毒靶细胞及病毒适应性等角度探寻艾滋病毒自然抑制模型体内病毒有效控制的关键因素。本研究深入探寻了病毒储存细胞体内分布、病毒反弹抑制的机制,为研发HIV感染的治疗策略提供研究思路与理论依据。

张钰,王静,刘香梅,闵凡贵,郭鹏举,黄韧[10](2014)在《SIVmac251恒河猴感染疾病模型指标观察》文中研究指明建立猴免疫缺陷病毒(SIVmac251)感染恒河猴模型,为AIDS疾病模型研究提供基础数据。SIVmac251毒株经静脉接种感染5只恒河猴,定期静脉采血,进行病毒载量、T淋巴细胞亚群、病毒抗体、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在感染急性期,血浆病毒载量在接种病毒一周后达到高峰,高病毒血症维持约3到4周;CD3+CD4+T淋巴细胞出现一过性下降,血浆中IFN-γ上升,IL-12下降,IL-2、IL-4、IL-10、TNF-α维持在正常水平或未能检出。感染无症状潜伏期,血浆病毒载量维持在104 RNA拷贝/mL以上,疾病晚期出现上升或下降趋势;CD3+CD4+T淋巴细胞逐渐下降;CD4/CD8在疾病晚期也下降;抗SIV抗体明显上升,血浆中IFN-γ、IL-12、IL-2、IL-4、IL-10、TNF-α未出现明显的变化。通过对上述各项指标分析,SIV感染显示与人HIV感染相似的变化,是人AIDS研究较好的动物模型,本研究为SIV感染模型的建立和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二、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慢性感染猴模型的建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慢性感染猴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艾滋病潜伏感染恒河猴的异常免疫激活研究及联合治疗策略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艾滋病潜伏感染恒河猴模型与异常免疫激活研究
    引言
    一、实验材料
        1. 实验动物
        2. 毒株
        3. 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药物
        4. 试剂及常用溶液配制
        5. 流式标记抗体
        6. 耗材
        7. 主要仪器
        8.主要分析软件
    二、实验方法
        1. 中国恒河猴静脉途径感染SIVmac239
        2. SIVmac239感染恒河猴的药物治疗
        3. 动物样本的采集和处理
        4. 病毒学指标检测
        5. 免疫学指标检测
        6. 统计分析
    三、实验结果
        1. 艾滋病潜伏感染恒河猴模型的建立
        1.1 恒河猴血浆中病毒载量的变化情况
        1.2 恒河猴外周血中CD4~+T细胞绝对数和CD~+/CD8~+T细胞的变化情况
        1.3 恒河猴PBMC中病毒总DNA的变化情况
        2. 艾滋病潜伏感染模型的异常免疫激活研究
        2.1 疾病不同阶段恒河猴PBMC中免疫细胞亚群的比较
        2.2 疾病不同阶段恒河猴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的比较
        2.3 ART治疗SIVmac239感染恒河猴免疫激活状态的系统比较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二部分 强效HIV融合抑制剂与ART联用在SIV感染恒河猴模型的治疗效果及潜伏库研究
    引言
    一、实验材料
        1. 实验动物
        2. 试剂及常用溶液配制
        3. 耗材
        4. 流式抗体
        5. 主要仪器
        6. 主要生物软件和分析工具
    二、实验方法
        1. 实验设计
        2. 病毒学指标检测
        3. 潜伏库相关指标检测
        4. 统计分析
    三、实验结果
        1. 强效HIV融合抑制剂与ART联用在SIV感染恒河猴模型的治疗效果
        1.1 联用治疗对恒河猴生存率的影响
        1.2 联用治疗对血浆病毒载量的影响
        1.3 联用治疗对免疫重建的影响
        2. 联用治疗在SIV感染恒河猴模型的潜伏库特征比较
        2.1 SIV感染猴PBMC中病毒总DNA的变化情况
        2.2 静息CD4~+T细胞中感染潜能病毒的分析
        2.3 PBMC静息T细胞中潜伏库细胞变化情况的比较
        2.4 腹股沟淋巴结静息T细胞中潜伏库细胞变化情况的比较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Non-Human Primate Models for a Functional Cure for AIDS
    REFERENCES
致谢
个人基本情况

(2)一种快速定量检测猴组织中SIV/SHIV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毒株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实验方法
        1.3.1 RNA的提取和c DNA的合成
        1.3.2 SHIV gag质粒标准品的构建
        1.3.3 Taq Man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1.3.4 检测灵敏度的分析及标准曲线的绘制
        1.3.5 Taq 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重复性分析
        1.3.6 Taq 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分析
        1.3.7 Taq 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应用
2 结果
    2.1 质粒标准品的构建
    2.2 Taq Man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2.3 灵敏度及定量标准曲线
    2.4 Taq 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重复性分析
    2.5 Taq 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分析
    2.6 Taq 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
3 讨论

(3)HAART治疗SIVmac239感染恒河猴免疫细胞亚群和血浆细胞因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HAART治疗感染者与未感染者差异基因的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材料
    第三节 实验方法
    第四节 实验结果
    第五节 讨论
第二部分 HAART治疗SIVmac239感染恒河猴血浆细胞因子与疾病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材料
    第三节 实验方法
    第四节 实验结果
    第五节 讨论
第三部分 HAART治疗SIVmac239感染恒河猴免疫细胞亚群与疾病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材料
    第三节 实验方法
    第四节 实验结果
    第五节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艾滋病免疫激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基本情况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4)5-羟基—雷公藤甲素(LLDT-8)抑制免疫激活的效果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LLDT-8的细胞毒性检测及对健康人PBMC的激活和增殖的抑制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细胞
        1.2 试剂
        1.3 耗材
    2 主要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HEK 293T细胞复苏
        3.2 细胞传代培养
        3.3 健康人全血的获取
        3.4 PBMC的分离
        3.5 LLDT-8及雷公藤甲素的细胞毒性检测
        3.6 LLDT-8及雷公藤甲素抑制NF-κB信号通路活性检测
        3.7 LLDT-8及雷公藤甲素抑制PBMC增殖的检测
        3.8 LLDT-8及雷公藤甲素抑制PBMC激活的检测
        3.9 数据分析及统
    4 实验结果
        4.1 LLDT-8及雷公藤甲素的细胞毒性
        4.2 LLDT-8及雷公藤甲素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
        4.3 LLDT-8及雷公藤甲素抑制T淋巴细胞的激活
        4.4 LLDT-8及雷公藤甲素抑制PBMCs的增殖
    5 讨论
    6 结论
第二部分 LLDT-8干预对SIVMAC239感染的中国恒河猴免疫激活及病毒储存库的影响
    1 研究对象
    2 实验材料
        2.1 病毒株
        2.2 实验动物
        2.3 实验试剂
    3 主要仪器
    4 实验方法
        4.1 攻毒方式
        4.2 ART方案及药物配制
        4.3 LLDT-8混悬液的配制
        4.4 标本处理及PBMC分离
        4.5 流式细胞检测
        4.6 Luminex多因子检测
        4.7 炎症因子检测
        4.8 血浆病毒RNA提取及病毒载量的检测
        4.9 SIV储存库的检测
        4.10 转氨酶测定
        4.11 数据分析与软件统计
    5 实验结果
        5.1 LLDT-8干预后SIVmac239感染恒河猴病毒载量的变化
        5.2 LLDT-8干预后SIVmac239感染恒河猴淋巴细胞计数及百分比的变化
        5.3 LLDT-8干预后SIVmac239感染恒河猴T淋巴细胞激活情况
        5.4 LLDT-8干预后SIVmac239感染恒河猴外周血炎症因子的变化
        5.5 开启ART治疗前后肝功能的变化
        5.6 LLDT-8干预对SIV病毒储存库的影响
    6 讨论
    7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HIV相关免疫激活及炎症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5)艾滋病脑病恒河猴体液中生物标志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SIVmac251-21755-BG感染猴体液中生物标志物表达的变化
    引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艾滋病模型中关键指标SIV DNA绝对定量微滴式数字PCR技术的创新应用
    引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艾滋病脑病动物模型及相关生物标志物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基本情况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6)中国恒河猴结核模型建立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的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结核病
        1.1.1 概述
        1.1.2 结核的流行病学调查
        1.1.3 结核发病机制的研究
    1.2 结核感染动物模型
        1.2.1 概述
        1.2.2 小鼠结核模型
        1.2.3 豚鼠结核感染模型
        1.2.4 兔结核感染模型
        1.2.5 非人灵长类结核感染模型
    1.3 结核和免疫缺陷病毒共感染动物模型
        1.3.1 概述
        1.3.2 结核和人免疫缺陷病毒合并感染的小鼠模型
        1.3.3 猴免疫缺陷病毒和鸟分枝杆菌合并感染的猕猴模型
        1.3.4 猴免疫缺陷病毒和卡介苗合并感染的猕猴模型
        1.3.5 猴免疫缺陷病毒促进结核感染的猕猴模型
        1.3.6 猴免疫缺陷病毒诱导结核潜伏感染复发的猕猴模型
    1.4 小结
第二章 恒河猴结核模型建立的实验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动物
        2.2.2 结核分枝杆菌菌株
        2.2.3 主要试剂
        2.2.4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动物实验伦理
        2.3.2 实验分组
        2.3.3 实验安排
        2.3.4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2.3.5 临床观察
        2.3.6 结核菌素皮肤实验
        2.3.7 ESR和CRP监测
        2.3.8 胸部X光片检测
        2.3.9 特异性结核抗体水平检测
        2.3.10 ELISPOT检测结核特异性IFN-γ平
        2.3.11 动物组织中M.tb菌落计数
        2.3.12 结核病变病理学观察和评分标准
        2.3.13 组织病理学分析
        2.3.14 实验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2.4 实验结果
        2.4.1 结核感染导致恒河猴死亡
        2.4.2 结核感染导致恒河猴食欲下降
        2.4.3 结核感染导致恒河猴体重下降
        2.4.4 结核感染导致恒河猴体温异常升高
        2.4.5 结核感染导致恒河猴咳嗽
        2.4.6 结核感染导致恒河猴ESR和CRP异常升高
        2.4.7 结核感染恒河猴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
        2.4.8 结核感染恒河猴血清中结核特异性抗体水平
        2.4.9 结核感染恒河猴结核特异性IFN-γ反应
        2.4.10 结核感染恒河猴X光胸片结果
        2.4.11 结核感染恒河猴大体病理结果
        2.4.12 结核感染恒河猴组织结核载量
        2.4.13 结核感染恒河猴组织病理结果
        2.4.14 结核感染恒河猴不同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2.5 讨论
第三章 恒河猴结核自然感染模型的初步建立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动物
        3.2.2 结核分枝杆菌菌株
        3.2.3 主要试剂
        3.2.4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动物实验伦理
        3.3.2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3.3.3 临床观察
        3.3.4 结核菌素皮肤实验
        3.3.5 ESR和CRP监测
        3.3.6 胸部X光片检测
        3.3.7 ELISPOT检测结核特异性IFN-γ水平
        3.3.8 动物组织中M.tb菌落计数
        3.3.9 结核病变病理学观察和评分标准
        3.3.10 CT扫描方法
    3.4 实验结果
        3.4.1 第一次自然感染实验结果
        3.4.1.1 自然感染实验用猴笼
        3.4.1.2 实验设计
        3.4.1.3 人工感染恒河猴临床表现
        3.4.1.4 人工感染恒河猴感染后胸部X光片变化
        3.4.1.5 结核感染后恒河猴PPD特异性IFN-γ分泌细胞增多
        3.4.1.6 结核感染导致恒河猴结核菌素皮肤试验结果阳性
        3.4.1.7 自然感染结核导致恒河猴死亡
        3.4.1.8 自然感染结核导致恒河猴ESR和CRP异常
        3.4.1.9 结核自然感染导致恒河猴胸部影像学变化
        3.4.1.10 结核自然感染恒河猴肺部结核严重感染
        3.4.1.11 结核自然感染恒河猴组织病理结果
        3.4.2 第二次自然感染实验结果
        3.4.2.1 自然感染实验用猴笼
        3.4.2.2 实验设计
        3.4.2.3 猴笼内二氧化碳浓度监测
        3.4.2.4 人工感染恒河猴临床表现
        3.4.2.5 结核感染后恒河猴PPD特异性IFN-y分泌细胞增多
        3.4.2.6 结核感染后恒河猴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反应阳性
    3.5 讨论
第四章 恒河猴艾滋和结核共感染的实验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动物
        4.2.2 结核分枝杆菌菌株和猴免疫缺陷病毒毒株
        4.2.3 主要试剂
        4.2.4 基因扩增所需引物
        4.2.5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动物实验伦理
        4.3.2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4.3.3 猴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4.3.4 临床观察
        4.3.5 结核菌素皮肤实验
        4.3.6 ESR和CRP监测
        4.3.7 胸部X光片检测
        4.3.8 ELISPOT检测结核特异性IFN-γ水平
        4.3.9 动物组织中M.tb菌落计数
        4.3.10 结核病变病理学观察和评分标准
        4.3.11 外周血中CD4~+/CD8~+T细胞流式检测
        4.3.12 血浆病毒载量检测
        4.3.13 Realtime RT-PCR
    4.4 实验结果
        4.4.1 实验设计
        4.4.2 猴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加速结核感染恒河猴的死亡
        4.4.3 猴免疫缺陷病毒和结核感染恒河猴临床表现
        4.4.4 猴免疫缺陷病毒和结核感染导致恒河猴ESR和CRP升高
        4.4.5 结核感染对猴免疫缺陷病毒RNA和CD4~+/CD8~+T细胞比例影响较小
        4.4.6 猴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影响结核特异性IFN-γ和IL-22的表达
        4.4.7 猴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促进结核在肺部和肺外器官的扩散
    4.5 讨论
本课题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博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7)艾滋病猴模型的免疫活化及青蒿琥酯对其干预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长期不进展型HIV感染者的免疫学研究现状
        1.1.1 长期不进展HIV感染者天然免疫特征
        1.1.2 长期不进展HIV感染者获得性免疫特征
        1.1.3 辅助受体及其配体
    1.2 青蒿素的免疫调节作用
    1.3 艾滋病与免疫活化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用病毒株
        2.1.3 中药制剂
        2.1.4 主要实验试剂
        2.1.5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建立SIV感染中国恒河猴模型
        2.2.2 中国恒河猴艾滋病动物模型研究方案
        2.2.3 样品采集
        2.2.4 血浆病毒载量检测方法
        2.2.5 流式细胞检测方法
        2.2.6 ELISA检测实验方法
        2.2.7 Western blot实验方法
        2.2.8 病理学实验方法
        2.2.9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进展类型SIV感染恒河猴免疫学比较
        3.1.1 实验结果
        3.1.2 讨论
        3.1.3 结论
    3.2 中国恒河猴SIV重复感染实验研究
        3.2.1 实验结果
        3.2.2 讨论
        3.2.3 结论
    3.3 青蒿琥酯治疗SIV感染中国恒河猴模型的实验研究
        3.3.1 实验结果
        3.3.2 讨论
        3.3.3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详细摘要

(8)绿茶多酚EGCG抑制HIV感染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HIV及其性传播
        1.1.1 概述
        1.1.2 HIV性传播
    1.2 HIV感染与慢性免疫激活
        1.2.1 免疫激活概述
        1.2.2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对免疫激活的影响
        1.2.3 微生物移位对免疫激活的影响
        1.2.4 杀微生物剂预防HIV感染
    1.3 HIV感染猴模型研究进展
        1.3.1 SIV感染天然宿主
        1.3.2 印度恒河猴艾滋模型
        1.3.3 中国恒河猴艾滋模型
    1.4 EGCG抗炎抗病毒研究进展
        1.4.1 EGCG抗炎研究进展
        1.4.2 EGCG抗HIV的研究进展
        1.4.3 EGCG抑制精液源性多肽介导的HIV性传播
        1.4.4 EGCG抗其他病毒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细胞及病毒株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引物
    2.2 实验方法
        2.2.1 原代细胞分离及培养
        2.2.2 病毒扩增及滴度测定
        2.2.3 EGCG细胞毒性实验
        2.2.4 EGCG的对小鼠直肠黏膜的影响
        2.2.5 EGCG的对恒河猴直肠黏膜的影响
        2.2.6 EGCG处理及直肠攻毒
        2.2.7 流式检测CD4~+T细胞及免疫激活
        2.2.8 血浆SHIV抗体检测
        2.2.9 RT-PCR实验
        2.2.10 EGCG阻断HIV gp120与CD4结合
        2.2.11 HIV逆转录酶活性的检测
        2.2.12 免疫组化
        2.2.13 统计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动物艾滋模型的建立
        3.1.1 不同SIV毒株感染中国恒河猴模型的建立
        3.1.2 不同途径感染中国恒河猴模型的建立
    3.2 HIV/SIV感染诱导机体产生慢性免疫激活
        3.2.1 HIV感染促进外周血PBMCs慢性免疫激活
        3.2.2 SIV感染促进慢性免疫激活
        3.2.3 SIV感染消耗外周和肠道淋巴组织的CD4~+T细胞
        3.2.4 SIV感染促进外周及肠道淋巴细胞激活
        3.2.5 慢性免疫激活与CD4~+/CD8~+比值的相关性分析
        3.2.6 SIV感染恒河猴淋巴结中炎性因子的表达
    3.3 EGCG抑制炎症反应和免疫激活
        3.3.1 EGCG的细胞毒性实验
        3.3.2 EGCG抑制LPS诱导的炎症反应
        3.3.3 EGCG抑制LPS诱导的氧化应激
        3.3.4 EGCG抑制LPS诱导的免疫激活
        3.3.5 EGCG在大鼠体内抑制LPS诱导的炎症反应
        3.3.6 EGCG在恒河猴体内抑制SIV感染诱导的炎症反应
    3.4 EGCG抑制HIV/SIV感染,预防性传播
        3.4.1 EGCG抑制HIV/SIV感染靶细胞
        3.4.2 EGCG的动物毒性实验
        3.4.3 EGCG预防SIV_(mac251)直肠感染食蟹猴
        3.4.4 EGCG预防SHIV_(SF162P3N)直肠感染恒河猴
        3.4.5 EGCG竞争性地抑制HIV gp120与CD4结合
        3.4.6 EGCG抑制肠道黏膜免疫细胞激活和浸润
第四章 讨论与展望
    4.1 最佳动物艾滋模型的建立
    4.2 免疫激活在HIV感染和治疗中的作用
    4.3 临床使用EGCG预防HIV性传播
本课题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主要结论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博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9)艾滋病毒潜伏感染细胞的体内分布及关键抑制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
前言 HIV感染的病毒储存库以及其清除策略
第一部分 艾滋病毒潜伏感染细胞的体内分布研究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1. 艾滋病毒复制阴性细胞的分选
        2. 艾滋病毒潜伏感染免疫细胞的激活
        3. 艾滋病毒潜伏感染细胞的流式分析
        4. 艾滋病毒储存库检测方法的建立及比较
        5. RT-SHIV/恒河猴病毒抑制模型的制备
        6. 病毒抑制猴模型的病毒储存库分布规律研究
        7. 潜伏病毒的分子变异与其组织细胞分布的相关性分析
    四、讨论
第二部分 艾滋病毒自然抑制的关键因素研究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1. 艾滋病毒自然抑制猴模型的建立
        2. 细胞免疫在艾滋病毒自然抑制中的作用
        3. 体液免疫在艾滋病毒自然抑制中的作用
        4. 天然免疫在艾滋病毒自然抑制中的作用
        5. 机体靶细胞在艾滋病毒自然抑制中的作用
        6. 感染病毒在艾滋病毒自然抑制中的作用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结论
致谢
个人情况

(10)SIVmac251恒河猴感染疾病模型指标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1 毒株
    2 实验动物
    3 SIVmac251病毒的体外增殖和滴度测定[6-7]
    4 艾滋病模型复制
    5 感染模型样品采集及保存
    6 感染动物模型指标检测与方法
        6.1 临床症状观察
        6.2 血浆病毒载量检测
        6.3 血常规检测
        6.4 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
        6.5 SIV病毒抗体检测
        6.6 感染猴免疫细胞因子的检测
    7 统计分析
结果
    1感染猴临床症状观察结果
    2感染猴的病毒载量的变化
    3血常规的检测结果
    4感染猴淋巴细胞的变化
    5流式细胞检测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数的变化
    6抗SIV抗体的变化
    7 细胞因子的变化
讨论

四、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慢性感染猴模型的建立(论文参考文献)

  • [1]艾滋病潜伏感染恒河猴的异常免疫激活研究及联合治疗策略探索[D]. 童玲.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2]一种快速定量检测猴组织中SIV/SHIV的方法[J]. 高歌,孟凤珍,姚艳丰.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20(12)
  • [3]HAART治疗SIVmac239感染恒河猴免疫细胞亚群和血浆细胞因子研究[D]. 田龙.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4]5-羟基—雷公藤甲素(LLDT-8)抑制免疫激活的效果与机制[D]. 吕婷霞.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5]艾滋病脑病恒河猴体液中生物标志物研究[D]. 张丽丽.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6]中国恒河猴结核模型建立的实验研究[D]. 郭铭. 武汉大学, 2017(06)
  • [7]艾滋病猴模型的免疫活化及青蒿琥酯对其干预作用的研究[D]. 陈剑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11)
  • [8]绿茶多酚EGCG抑制HIV感染的机制研究[D]. 刘金彪. 武汉大学, 2016(01)
  • [9]艾滋病毒潜伏感染细胞的体内分布及关键抑制因素研究[D]. 王卫.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6(01)
  • [10]SIVmac251恒河猴感染疾病模型指标观察[J]. 张钰,王静,刘香梅,闵凡贵,郭鹏举,黄韧. 病毒学报, 2014(06)

标签:;  ;  ;  ;  ;  

猿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慢性感染猴模型的建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